院校广告教育管理(精选7篇)
院校广告教育管理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 广告学教育的发展也随之上了快车道。到2007年底, 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开设广告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在校生有4万多人。应此发展趋势,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也相继设置了广告学专业。本文以江苏宿迁学院为研究对象, 对广告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47份, 回收有效问卷208份, 有效回收率84.2%。对部分学生随机访谈, 以弥补覆盖面和量化研究的不足, 以了解较深层次的问题。下面是调查数据与对相关数据的表述与分析。
一、广告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现状
(一) 学生专业兴趣大幅提升
从调查结果看, 高考填报广告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占52.4%。而2003年乔均对中国广告学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数据为“高考时填报广告专业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仅占29.17%”。两者对比说明, 学生专业选择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在选择第一志愿报考广告专业的学生中, 认为广告是“自己的爱好”所占比例为40.4%, 还有26.9%受家长和亲戚的影响。
这一结果是令人欣喜的。首先, 说明广告这一新型专业已经获得了大多学生和家人的认可;其次, 广告行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行业, 做广告需要别具一格的创意能力, 要求广告人对事物保持持久的好奇与激情。而学生对广告专业的自我选择对他们今后从事广告行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 实践内容备受关注
从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查显示:在教学中喜欢教师采用实地调研的达到了55.3%, 有53.4%的人喜欢广告作品的主题化设计, 而案例讨论教学也有41.8%的学生表示喜欢。
从中可以看出, 学生渴望自己能够真正融入到广告的技能实践当中, 通过自己的参与, 体验广告的乐趣和学习更多的实践经验。除了课堂学习外, 广告专业的在校生也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而课外参与实践被认为是受益最大的途径, 有效百分比高达65.4%。实践能够带给学生最深切体悟, 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
不管是课内的实践教学, 还是课外的实践参与均是学生重视的内容。这与广告行业对人才的实践要求有关, 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华东师范大学崔银河教授在2008年的调查中显示:有57%的外企公司和37%本土广告公司将“有着大量经验的职场老手”选为广告公司最需要的广告人才。广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学科, 广告教育由于学校资源的短缺等原因, 较少涉及应用领域, 造成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上的断层。学生对实践需求的高度关注是对本学科应用实质的回归, 符合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也为在今后的广告教学中积极纳入实践教学敲响了警钟。
(三) 创新思维是最有用的能力
学生对广告专业的认识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加深。关注自身能力成为重要议题。“大学期间, 您认为最重要的技能是 (请您按主次关系排列) ”, 调查结果中前三位排名如下:创造性思维、广告专业技能、团队精神。
崔银河教授在《广告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报告》一文中写道:大学生进入大型广告公司, 最重要的技能排名中, 排名第一的是较强的创意能力;第二是良好的沟通能力;第三是专业知识对路,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参照此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认知, 与职场能力的需求是基本吻合的。如果能够按照这个思路在大学期间行动起来, 将有助于大幅提升广告行业的人才素养。
二、学生实习与就业选择的偏向
(一) 开辟新的实习基地———农村特色项目宣传
在课外的实践中, 更多的体现在实习环节。截止到调查结束, 表示曾经实习过的人只占31.8% (因大四学生正值实习外出, 此比例可能偏低) 。在参与实习的人中, 80.3%的人是通过“熟人介绍”来争取实习机会的, 8.5%是通过“公司招聘”直接参与社会竞争获取实习机会的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借实习时间考研或参加其他考试, 还有一部分因为没有实习渠道而放弃实习。
在实习环节, 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首先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可以借助地域的优势, 根据地方院校大多接近农村的特点开拓特色实习基地。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下, 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完善, 许多地方农产品、特色产品特别需要向外开辟市场, 这就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 而由于农村广告主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如宿迁沭阳县的花木、泗洪县的螃蟹等特色产品信息均需要更专业的向外传播, 而地方院校的学生熟悉当地环境, 能更好地整合宣传,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 学生就业选择与办学定位稍有偏差
经过实习环节, 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问题。从本次调查就业情况看:有38.3%的学生表示将继续深造 (包括考研究生和出国深造) ;选择4A广告公司和本土大公司的分别占22.6%和12.85%;还有23.1%和18.8%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媒体和企业相关部门。
“目前, 重点院校、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广告类专业, 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重点院校开设广告专业已经有相对较长的历史, 主要为4A广告公司、大型企业和媒体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本次的学生就业选择调查中, 选择4A广告公司、本土大广告公司和媒体的比例占到58.2%, 略显偏高。并不是说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选择较高的就业平台, 他们中也有拔尖的人才。但是一半以上的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定位稍显过高, 可能最后导致因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而妨碍就业, 也与地方院校侧重为中小型广告公司、企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违背, 从而造成大量中小型广告公司和企业的人才断层。
(三) 就业地区选择引尴尬
学生的就业地区选择主要集中在江苏一些发达城市和周边城市。这可能是由宿迁学院的学生均来自江苏省内, 造成的就业的集中性选择。作为富庶之地的江苏, 企业非常多, 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作为类似宿迁学院的广告人才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大多中小企业的产品的销售对象大多以地级市、县和农村人群为主。对这些人群消费习惯的了解将有助于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目标。所以, 在地方院校开设更多的农村广告实习基地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同时也给广告教学一个启示:在教学中, 可以更多地加入关于农村特色项目的调研, 并给予更多的引导。
但是, 学生的就业地区选择也引发了一些尴尬:由于地缘的关系, 学校所处地往往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很少甚至没有, 这可能有宿迁经济本身不发达的原因, 同时也说明在服务地方经济办学宗旨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不够彻底。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相信这种情况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几点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是在对比广告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在校学生的视角反映地方院校的广告教育问题。调查表明, 学生和地方院校本身要适当调整, 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 学生要认清自我, 准确进行就业定位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 学生对广告人才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上都有较清楚的认识, 但是在就业去向的选择上, 定位似乎有些偏高。地方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师资力量毕竟不同于重点高校, 如果学生非4A、大型公司不去, 会很大程度上阻碍就业的机会。
(二) 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相比大公司, 规模较小的公司比较重视员工的创意能力。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大量的调研费用, 因而希望通过员工的精彩创意来弥补。而大部分的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会进入中小型的企业或广告公司, 这样, 学生自身的创意能力则显得更加重要。
(三) 着眼实习基地建设, 开辟农业特色项目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往往会遇到困难, 这是由于大中型企业较少、一些企业单位出于对学生突发事故的考虑而拒绝合作等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除了积极争取校企之间的合作外, 如果学校所处位置临近农村地区, 可以借助地域优势, 开辟农村的实习基地。
可联系当地乡镇、县市一些特色项目。如宿迁的螃蟹、银鱼、花木等, 与他们建立实习合作关系。这些特产也希望能畅销外地, 在宣传上有需求。而因自身传播能力的不足, 更容易达成两者的合作。
(四) 体现地方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
学生的就业地区选择使得学院所在地成为人才输出地, 那么, 大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就可以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甚至因此而成为留用人才。在学院教育上就要体现地方特色。首先, 在课程的设置上, 需要根据地方特色不断推陈出新。如宿迁学院可以选择增设宿迁经济和文化、宿迁消费调查等类型的课程, 使培养的学生能熟悉地方市场。其次, 在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中, 可以成立广告援助咨询团, 帮助县 (市) 、乡镇的优质项目进行宣传;借助暑期实践组织人员亲自走进地方, 利用娱乐等形式进行宣传, 让广告援助咨询团深入地方。
参考文献
[1]崔银河, 等.广告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报告[J].中国广告, 2008, (6) .
[2]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3]乔均.中国广告学专业教育现状[J].中国广告, 2003, (10) .
[4]李慧.用人单位对高职生需求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0, (3) .
[5]彭爱萍.论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J].新闻大学, 2008, (5) .
院校广告教育管理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广告摄影,教学
如今, 广告摄影因其自身的真实、准确再现画面的特征和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 已经成功被运用于大大小小各种广告媒介, 成为广告宣传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广告摄影为广告设计训练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思维, 又为广告制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准确的图片素材。广告摄影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要教会学生怎么拍照片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在如何组织、创作画面中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和审美思维、创新思维, 这就给广告摄影教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广告摄影教学的一些问题
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广告摄影课程, 一方面要普及摄影的基础知识, 比如让学生认识并会使用摄影器材、照明设备, 熟悉各种照明光源的光质特点和控制方法, 掌握摄影构图、色调的把握和调配、点线面的组合、黑白灰的对比等基本摄影理论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要以广告摄影为工具, 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洞察能力、提炼主题的敏锐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广告摄影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高职生专业素质不强
高职生源的专业素质因近年来招生扩大而没办法保证, 在教学中, 教师教一学生学一, 学生创新意识较差, 主要体现在主题作业的题材单一、内容单调, 模仿痕迹中, 缺少特点、亮点。
(二) 教学内容偏重技术性
摄影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 广告摄影教学更偏重技术性忽略了艺术性, 一般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主要以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和拍摄技巧, 为广告设计与制作拍摄素材当成主要教学目的, 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造成学生作品表现手法单一, 缺乏新意、灵性和人文关怀。
对于消费者来讲, 广告摄影既是感知某种商品或商业活动的开始, 又是一种审美过程。对于商家来说, 广告摄影则是针对特定受众的审美情趣、喜好和需求, 设计制作用于网络、户外、报刊和杂志等媒体, 以商业广告宣传为目的摄影创作活动。[1]所以, 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商家, 广告图片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同样重要, 只有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这则广告才能引起消费者消费的欲望, 达到商家推销的目的。
(三) 教学内容略显陈旧
教学内容仍以传统摄影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 教学内容应适当调整, 符合技术发展特征的同时这要满足广告设计与制作的需要。
(四)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实践、讲评作业”三部曲仅仅能够把学生的某个单元的“摄影技能”训练好, 缺少对知识的整体连贯性, 同时忽略了对其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广告摄影是一门综合学科, 不仅要掌握摄影基本技能, 还要具备前期的策划能力、后期的制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一个学生曾和笔者说起, 毕业后他和另一个学校的学生一起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 一年后, 这个学生可以独当一面担任产品摄影师, 那个学生仍然是一个摄影助理。这是由于第一个学生对整体知识掌握全面、具有其他能力。
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反应出来的问题, 我们对广告摄影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调整。
二、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广告摄影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 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观
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素质不强、创新意识不够, 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将审美观、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营造出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大大胜于一、两节课的重点强化。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挑选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题材、表现手法优秀摄影作品, 通过构图、色彩、对比、光影等要素的比较、评析, 让学生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此外, 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欣赏电影、观看影展画展、参加摄影比赛等形式, 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艺术的同时, 领略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 在无形中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这种视觉艺术熏陶, 也为广告摄影的拍摄乃至其他艺术实践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 改进摄影教学内容, 技术和艺术并重
摄影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二重属性, 每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 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偏重技术性还是偏重艺术性都不合适。技术手段告诉了我们摄影能做什么, 要靠技术训练来获得, 艺术手段则决定了我们要说什么和说的方式, 要通过摄影直觉训练的方法来掌握。[2]
在广告摄影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照相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曝光的技巧、摄影构图及技法、广告摄影的拍摄技巧等等, 还要注重强调在创作作品中究竟要表达什么, 如何通过镜头体现主题、采用哪种技术形式去表达创意、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个人思想观念等等。创意者的情感设计与受众的情感需求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互作用关系, 只有传情达意的广告创意才能产生强大的感性引力, 打动消费者的心, 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千篇一律的广告图片不会吸引观众的眼球, 只有具有创意、与众不同、充满情感的广告图片才能脱颖而出, 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与消费者达成共识, 然而这些不仅仅与摄影技术的掌握有关, 更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创作灵感、情感体验有关, 只有将广告摄影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摄影这门视觉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观点。
(三) 教学内容要适应数字时代的特点
随着数码科技的飞速发展, 数码摄影深深影响了广告摄影的发展, 使广告摄影更丰富、更快捷, 因此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 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内容,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广告人才。在广告教学改革中, 可以对广告摄影内容作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码摄影技术有机结合。
比如把传统胶片与解数码相机的“CCD”比较讲解, 虽然CCD在成像质量上比不上传统胶片, 但是在色彩宽容度等方面要大于传统胶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区分二者在操作、结构、成像原理等方面知识, 了解照相机的演变过程, 还可以使学生根据拍摄意图选择相机。
2. 删除暗房冲印技术, 增加数字图像后期处理技术。
熟悉一些专业图像处理软件, 不仅仅可以调整数字图片的色彩、色调、饱和度等信息, 而且对广告图片的创意制作具有实战意义。
(四) 广告摄影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实践、点评作业”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满足教授学生的拍摄技巧, 但仅仅局限于某个单元的拍摄训练, 对知识结构没有整体性。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广告摄影技术》, 可以根据高职生特点, 按照广告摄影制作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 让学生在完全真实 (或模拟) 工作情境中, 通过学生间的团队合作, 制定计划、工作分配、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师扮演“客户”, 针对不同小组学生的特点分配工作任务, 小组成员和“客户”充分沟通后制定拍摄计划、绘制草图, 进行产品拍摄和产品创意制作。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根据实际拍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前期沟通时, 既要提出“工作要求”, 又要听取学生对产品特点的分析和整体艺术创意, 可以适当的对“工作小组”进行引导。在中期拍摄时可以针对“工作小组”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实践指导。在整个工作完成后, 通过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整个工作过程和最后广告图片进行分析点评。
三、结论
面对数码摄影艺术的普及,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需要, 广告摄影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适当调整, 满足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邸贵玉.《现代广告摄影创意及其创作》, 影像技术.2011 (2) :30-31
[2]段海龙.《言说与表达——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的几个问题》[J], 美术大观.2004 (4) :14-15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篇3
一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困境
由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在课程体系衔接与后续发展、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 课程体系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不相适应。如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存在内容设置过细与课程周期短的差异, 学生专业学习内容过多与学科知识面狭窄的差异, 单一的课程设置和市场整体性综合设计的差异等。
第二, 在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让我们的广告设计教育缺乏地域文化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前期看轻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 仅仅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和艺术表现形式, 导致学生在后期综合设计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张道一教授说过:“应用型学科固然在于实际应用, 然而须有理论指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盲目性。”导致学生的设计缺乏创新和中国特色。
第三, 教学中单调、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手段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专业人才的差异。部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扩招后设计专业教师不够就让绘画类教师代替, 用纯美术基础教育代替广告设计所需要的设计基础教育, 让设计基础课程训练与专业应用设计脱节。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通常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而忽略学生角色的扮演:教师讲授———学生听完课、做作业———教师提出建议———学生修改完成———学生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 单调、封闭式的教育手段, 完全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 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型的广告设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人才教学策略探究
近年来艺术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成为广告设计教育改革以及发展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而通过相关研究和调查, 目前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的根本所在在于教学方式的落后, 由此本文结合上述问题, 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要求, 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教学方式, 借助于合理的赏识教育的培养, 从而实现高职阶段广告设计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通过研究发现, 虽然很多教师的赏识意识有所增强, 但是很多学校存在评价方式单一, 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 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应该得到赏识, 而很难发现班级当中“弱势群体”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赏识比较少。这里所说的“弱势群体”是指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 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较为一般甚至不符合教师要求的学生。教育面向的是所有的学生, 赏识教育更要面向全部的学生。赏识教育的实施就是为了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某一部分学生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 去寻找“弱势群体”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赞赏, 使他们得到关爱和赏识, 也能够真正地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1)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就是不仅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内容, 而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要关注学生成绩以外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艺特长、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给予肯定和赏识, 努力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以质评为基础, 采用先进的评价方式, 不仅关注对认识层面的考察, 同时还要考察其行为层面的状况。比如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法, 收集有关其发展状况的资料, 尤其是能够反映出学生优势的各类特长的得奖情况记录, 并根据材料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 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就是不止关注学生发展的结果, 而且更关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 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次评价机会, 以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还要在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随时随地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为了通过评价活动的过程为被评价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促使被评价者展示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同时采用积极、恰当的反馈方式和评比方式, 使评价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比如, 在教育实践中实施赏识教育, 要学会肯定和鼓励学生, 给他们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提供充足的空间, 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 一定要将每个学生身上的才能都得到施展, 争取培养出具备优秀特长的人才。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加强学生、教师、家长的自评、互评, 使评价成为他们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而不再是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这种评价方式, 不仅使评价变成一个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从而加强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而且在双方的沟通协商中, 增进了相互的理解, 有利于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有效地提供意见, 使被评价者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 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多元评价避开了以往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不足, 促使教师用全面、客观、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有利于实现评价的科学性,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
2耐心面对赏识效果的反复
赏识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立竿见影,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反复的情况, 这一点同样可以在上述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 有的学生在受到赏识之后, 努力一段时间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 不能轻易放弃, 要做到持之以恒, 找出学生出现反复的原因, 并继续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进行赏识, 使其得到强化, 从而使赏识教育可以真正地对这些学生的发展起到作用, 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
3根据反应积极调整赏识策略
面对教师的赏识, 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 例如, 同样面对教师的表扬, 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就会更加努力, 而有的学生就没有反应。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学会赏识学生, 而且还要学会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在反应上的差异, 并据此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积极的调整赏识策略, 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赏识教育。
4表扬与巧妙批评相结合
赏识教育并非只是单纯的表扬, 实际上, 表扬只是赏识教育的方法之一。赏识教育并不是要排斥批评, 是赏识学生的长处、优点和进步, 并不是忽视学生的不足、缺点和错误。有问题就要及时提出来并促进其改正, 有错误也要给予批评, 不能迁就。但批评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注意照顾学生的自尊心, 另外, 批评不能太宽泛, 要具体, 应该针对不同学生在性格、思维、情感、意志上的特点, 给予具体的的批评。只有在赏识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的同时, 巧妙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把对学生的表扬与必要的批评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赏识教育的有效性。
5采取多方式、多情境、多引导的赏识方法
如果教师总用同样的语言、同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的话, 赏识教育很难有效果。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能够与学生的爱好、意愿、及其心理特征相一致, 就可能使学生好的一面在自己的行为当中占据主导位置, 随之使一些不良的行为得到减弱或淡化。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赏识教育, 采取多情境、多方式、多引导的三维立体推进式的赏识方法。多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赏识方式。比如说某同学平时性格比较内向, 不喜欢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 那么教师就应照顾到学生的这种心理, 可以通过小纸条或评语的方式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多情境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赏识需要, 创设不同的情境, 营造氛围, 进行赏识教育。多引导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因材施教”、“因需施赏”, 引导学生体验成功,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 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普及式教育”的转型过渡, 广告设计专业的盲目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改革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将会导致广告设计教育改革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背道而驰。未来我国必须要加快教育体系改革与优化, 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培养, 并且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动关系, 更好的使得人才本身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明道, 李晶.高职院校环境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2]杨洪春.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寻[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7 (1) .
[3]李志川.关于高职电脑广告设计课程设置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11) .
[4]舒江.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走校企结合实践教学之路初探[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0 (11) .
[5]包文君.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师资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广告, 2009 (9) .
[6]郝大欣.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篇4
现代的广告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广告策划的深化和视觉表现, 它是广告活动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现代广告设计要有机融合企业营销目标和广告战略本身, 通过营造一种引人入胜, 通俗而不庸俗的艺术表现, 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服务的信息, 构建商品乃至整个企业的形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这致使中国广告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自此中国广告业迎来了无比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之下, 广告设计专业在中国大地上空前繁荣, 广告设计专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才能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就成了当今广告设计教育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高职广告设计教育发展需要。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定位不明, 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 而且教学方法也出现了高度不适应。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要想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做出正确定位, 首先就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传统上, 人们将高职广告设计理解成为普通高等院校广告设计的一个层次, 进而将高职广告设计做成普通高等院校广告设计的压缩饼干, 这既埋没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特色, 也更影响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本身的健康发展。这一错误认识最终导致高职教育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不明, 即过于重视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构建, 而忽视了专业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
课程设置不合理。如前所述,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不是以造就学术精英为目标的, 而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 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 更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培养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时, 课程的开设应该秉承理论够用为度,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而传统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比重偏高, 实践课程比重偏低, 这严重背离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
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传统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囿于课堂教学, 教师大多采取的是“填鸭式”的说教方式, 以传授理论为主, 学生学习索然无味, 收效甚微。由于这种空间和教学方法的限制, 实践课程也大多流于形式, 缺少必要的实务操作, 使得专业学生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目标重构。依据前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应将现代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目标锁定为培养具有一定宏观把握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说来, 要通过教学活动使专业学生具有如下能力:
1.具有厚实的广告学理论基础, 通晓广告运作的整个程序,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2.了解国内外广告事业发展现状, 能够把握其发展趋势;3.具有现代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4.熟悉公共关系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相应活动能力, 具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里面所讲的综合素质, 就是培养学生的策划、创造和表现能力。其中, 策划能力是培养专业学生对所服务企业经营环境、产品性能、投放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 专业学生应该能够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提炼有效信息, 撰写出有预见性的个性策划方案, 同时对产品及其广告有着精准定位, 明确广告主题及其相应的表现手段和形式。创造能力是指培养专业学生广告创意的能力, 开发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而利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设计出独具一格、行之有效的广告, 这是创造性能力体现的结果。表现能力一方面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 即通过对自己设计思想的阐述, 把自己的设计能力传达给客户;另一方面体现在由抽象概念到具体图形、实体的表达与展示上, 即将广告设计者特有的个性气质和修养通过美的规律表现在媒介之上, 运用色彩、造型、构图来传递信息。
课程设置重构。在设置课程时, 我们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实践性课程丰富, 理论课程够用为度;二是校外实践课程为主, 校内实践课程为辅。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 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设计课程:
在专业理论基础构建阶段,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 我们发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为1∶1是比较合适的。在这一阶段, 重点是协助专业学生掌握中外传统设计理论, 这是当代广告设计思想的源泉, 是专业学生后续学习及从事职业的基础。同时, 在这一阶段也要等比例地开展实践课程, 且以校内实训为主。在具体操作时, 可以让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也可以通过设置主题性环节, 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其设计意识等。
在基础技能训练阶段, 我们认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为1∶2是比较合适的。在理论方面, 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协助专业学生对专项理论、高技术手段的把握。此阶段的实训依旧是以校内实训为主, 同时有选择地送学生前往优秀广告公司进行实习。本阶段的课程开设主旨是协助专业学生理论与技术手段的提升与改进, 特别是操作能力的提升。
同时,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时, 要将“双证制度”融入教学中去, 帮助专业学生为将来的职业奠定资质基础。
在综合技能训练阶段, 我们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为1∶4是比较合适的, 这个阶段课程的开设显然是以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为主旨的。在这一阶段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重点培养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的实训课程以校外实训为主, 校内实训为辅。专业教师应在校内建立虚拟广告公司, 配以特定的设计任务, 指导专业学生在与真实环境无限拟合的工作环境中, 以团队方式精诚合作, 共同完成“公司”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在实践中熟悉广告公司的操作流程。后期课程应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及时安排专业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定岗实习, 切实提升其一线实战能力, 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并为其有目的地就业提供有效机会。
教学方式、方法的重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广告设计专业应该具有与其自身特性相符的教学方式、方法, 而且其应该有助于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广告设计的理论与技能。为此, 我们将当今流行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合到广告设计教学中来, 具体说来有:
在教学中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方式。高职教育是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 为了培养专业学生的这一能力, 就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即将广告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有机融合, 让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 完成了复杂理论由抽象到直观的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第一时间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 这显然有助于提高专业学生与理论内容相对应的操作技能的提高。
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依据广告设计专业的具体课程特点,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含有具体学习任务的项目, 在项目内部将理论与实践学习有机融合。这样就会使专业学生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将全部项目完成之后, 就实现了学生单项技能的提升。
加强校企合作。如前所述, 现阶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一方面, 从师资队伍建设角度而言, 我们可以将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送到企业中去实践, 也可将企业中的精英请到课堂上来给我们学生授课;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将专业学生送到企业一线实践, 这更有助于其设计、制作技能的提高。
建设校内设计室。结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特点, 成立校内设计工作室,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制作室进行创作训练、项目设计以及比赛训练。同时派出青年教师加强指导, 促进了学生学习, 解决了设计、制作的困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和设计的参与意识。
结语
本文系统回顾了传统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构建了顺应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需要的新模式, 这一模式弥补了上述不足, 符合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
院校广告教育管理 篇5
(一) 高职广告设计教育的社会背景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告行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广告业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 其拥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同时也形成了较大的专业人才需求空间。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 在学科建设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输送市场行业需求技术技能人才。目前, 广告行业的社会前景较好, 使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广告专业成为社会认可的专业之一。如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 成为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现代广告行业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指向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的广告行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各类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和企业都急需优秀的设计人才, 但现今广告行业的用人现状却是难以聘用到理想的员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标准不符, 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 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避免纸上谈兵, 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 以实践应用为重点, 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产物。
二、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流为“2+1”模式, 两年在校学习, 一年校外毕业实习, 校内学习时间短任务重, 而校外实习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又难以控制, 很多同学在实习期间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实践活动, 毕业实习效果较差。同时, 广告行业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与时俱进, 及时了解市场动态, 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广告专业的学习, 不是理论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 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必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但目前高职教师输入渠道传统, 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 教师自身脱离社会实践, 也不了解广告行业的社会人才需求, 实践教学内容空洞, 实践课最终流于形式。此外, 不少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受到实训场地、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 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真正及时了解市场实际人才需求, 信息资源滞后, 虽客观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 仍纸上谈兵, 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实战设计经验, 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 教学方法滞后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 但大多学生仍只是机械式的学习, 缺乏思考。同时, 学生自身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授课时, 大多数学生都是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学习较为被动, 缺乏主动性, 这也使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 教师无法及时意识到问题并调整。
(三) 课程结构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沿用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所忽略, 并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自身的优势, 专业课程多, 教学时间短, 课程设计参考本科院校, 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对课程的安排有一定误区, 认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对学科理论进行精简, 理论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 使学生不能掌握整个广告行业的运作流程。课程安排只强调了课程安排的整体统一性, 没有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同样也要因材施教, 争取培养更多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对广告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探索
(一) 与赛事结合的课程设计
将课程设计与相关专业赛事结合, 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和软件实训活动, 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完成专业竞赛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更培养了学生创意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改革课程设计的探索中, 尝试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赛事周期性稳定的专业大赛为实践对象, 以争夺赛事奖项为目标开展突破性教学实践, 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平面类项目可结合《招贴设计》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广告设计流程以及创意思维能力的拓展。
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 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结合广告行业现状和赛事主题, 前期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详细解读赛事主题。在学生实践过程中, 要进行同步的强化指导, 该阶段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反复修改, 以最大限度将作品做到极致。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
(二) 教学过程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社会竞赛活动直接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的授课模式要与实践相结合, 以案例分析代替理论的机械式灌输, 使学生对广告行业的行业发展现状有及时的了解, 避免所教知识与行业的社会发展脱节。在课程的培养计划中, 将产学研一体化, 使学生能够及时通过实践活动消化理论知识, 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 以行业标准为准则, 课程考核通过大作业集体评分等模式, 建立新的考核制度。
改变现代教育中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个体学习”状态, 可尝试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教学,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工作室, 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平台, 发挥教学相长, 以点带面教学辐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在工作室的实践锻炼, 掌握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 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针对一些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入职, 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事设计实践工作的经历, 对于广告行业的流程以及行业标准仅参考资料与书本知识, 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无法达到职业岗位的需求标准, 专业师资力量培养上, 可利用假期对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例如:与广告公司或相关企业建立业务联系, 为在职教师安排暑期挂职锻炼等, 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更新教学内容。
(三) 课程设计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培养时间比本科短, 课堂中的课时也非常有限, 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在课程设计中为避免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 根据广告市场人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广告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创新。一方面将课程设计的与行业岗位结合, 调整课程的应用性, 削减基础理论课增加专业技术课程;另一方面提高实践课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 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控制实践教学过程,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课程设计中对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将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结合在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中。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项目中的广告策划案、平面类可与《企业形象设计》、《招贴设计》、《文案与策划》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 并编写进实践教学大纲中。
四、成果与意义
广告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使高职广告专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更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体系。
在广告专业课程设计的研究过程中, 所做的相关探索和思考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结合课程设计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 学生作品曾多次获得省级等级奖以及国家优秀奖, 这对学生是一种鼓励, 更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的肯定。课程设计结合专业竞赛, 既可以有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同时增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 对授课过程中理论的讲解更偏向于应用性, 使学生能直接掌握广告行业的运作流程, 便于更早明确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设计工作室, 建立设计单制度, 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企业搬进实践教学环节中。
这些实践的尝试, 对于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发展来看, 发挥了职业教育自身特色,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将虚拟的实践课题具体化、社会化、真实化, 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案例, 发现自身在专业上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促进专业能力的进步。同时, 这些实践任务也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学生反馈的学习状态, 有助于针对学生做个性化培养, 也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正辉, 朱强.中国广告教育:机会与问题[J].中国广告, 2004, 12.
院校广告教育管理 篇6
1. 转变观念, 培养创新精神
广告业是新时代下发展起来的服务性的高新科技产业, 广告从业相关人员在每一天都必须要面对着全新的产品和客户需求, 每当有新的事物和问题产生, 广告从业人员就必须要通过深厚的积累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来适应并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 仅仅是具备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 只有在培养过程中让广告专业的学生形成创新性的思维和意识才能够真正地解决各类问题。
高职院校在培养广告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通常是要面向全社会的, 要能够服务于社会, 并且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模式, 最终要培养出的是契合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创造型的艺术型人才, 这些人才可以说是艺术生活化的代表, 是生活艺术化的开创者、实践者以及推动者,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于艺术及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 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作为广告设计以及制作专业的优秀人才, 必须要在丰厚专业积累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意识,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 相关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及时地转变教育理念, 全面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2. 设置体系, 实现开放教学
关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训, 不能够仅仅依靠于基础的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育,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们打开更为宽广的知识面, 让学生们广泛地学习。以美国为例, 美国广告专业的教育课程以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为主, 并且要有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市场学、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律学和政治学等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广泛的涉猎各个方面的内容, 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在日后的领域当中发挥出创造性, 更加深思熟虑地思考问题。在中国, 广告设计的课程却只是以专业课的学习为主, 很少有其他的辅助人文学科, 比重比较小,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而且由于内容设置的不够科学, 经常会有一些相似的内容重复出现, 时间久了学生们自然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不能够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 甚至会对广告设计这个专业产生怀疑。
在这种局面下, 高职院校必须要重新整理自身的课程体系, 积极地推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 学校可以鼓励一些专业教师进入到广告专业的公司或者是企业进行兼职, 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地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广告设计是到学校进行广告理论的深入讲解, 采取座谈会或者是客座教授的形式来形成校企结合的教学, 从而使广告设计的教学更接地气, 也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3. 重视学生, 调动课堂氛围
在中国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传统的教育中总是重教有余, 反而重视学习不足, 或者是重视灌输有余, 而重视启发不够, 这种教育形式是必须要得到改革的, 尤其对于需要创新的广告行业, 复制式的教育不仅没有意义, 甚至会严重阻碍学生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广告界当中需要大量的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 要求学生们必须能够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活力, 让学生们成为敢想敢做的人, 充满勇气和热情, 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必须要能够形成“教学相长”的双边互动关系, 将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一种人才的基本素质, 让教师讲授的知识能够成为学生们日后职业生涯当中“自然流淌”的血液, 成为一种能力。
所以, 在三年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说在一些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课外的教程, 让学生们通过课外环境来提升自己, 可以安排一些市场调查、创意设计、媒体调查、广告摄制以及制作发布等等内容, 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构建起实践的基地, 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去考察自己, 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调节自己, 让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创造一些经济效益, 并结合市场的调查为学生们选定课题, 让学生们能够在课程之外获得更多的知识补充, 实现课内外同步进步。
4. 加强实践, 探索新型模式
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未来的职业实践能力之间构建起一个桥梁, 更加侧重于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起一些结合的项目, 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有利于对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实践当中, 最终形成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在中国的广告教育当中, 在形式上是具有一些时间环节的, 比如说对口地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 但是这种实习通常都是形式至上的, 并没有形成实际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院校采取了放任管理的方式, 通常都是学校介绍, 学生自己去找机会, 公司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到学校吸纳一些学生, 在这个期间学生们才真正有机会进行实地的实习, 对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和决策能力起到了切实的作用。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重点培养的就是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新型社会的发展, 是促进我国广告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创新。
参考文献
[1]宋鹏.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文教资料, 2013, 01:123-124.
院校广告教育管理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广告业是一种服务性高新技术的产业, 因为广告从业人员每天都必须面对新的客户、新的产品, 碰到新的事物、新的问题, 这就需要广告从业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无论从广告行业本身的要求还是知识经济的需要来说, 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都必须具备开拓性和创造性。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 应是能够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 与社会良好契合的应用型、创造型艺术人才。他们是人们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并且呈现多样变化的趋势。作为制造文化艺术产品的专业人才, 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创新能力, 就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就无法适应这种社会变化。因此,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作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首要目标。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由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能只靠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育, 还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在美国, 广告专业教育课程中的主要课程以攻读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为主, 主要有自然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法律学等, 后两年才学广告学的专业课程, 课程比例为25%左右。宽广的知识面不仅能在专业领域更具创造性, 还能更加深思熟虑地考虑问题。然而在中国, 广告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专业课为主, 其他人文学科为辅, 而且比重小。即使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课程之间的交叉过于密集, 教学内容陈旧, 相似的内容重复太多, 长此以往学生厌学的情绪愈发严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不到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又没有深厚的人文学科知识做支撑, 自然也就谈不上有开阔的视野,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了。
改变这种局面, 需要改变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可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一方面应该鼓励广告专业的教师到广告公司或企业兼职, 另一方面请一些富有实践经验的, 对广告的理论也有较深入的理解的相关人士到学校做客座、兼职教授。还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办法加强同外界的交流合作。
三、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这恐怕不仅仅是广告教育存在的问题, 而且是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重教有余, 重学不足;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复制有余, 创新不足。为什么笔者要将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着重放在广告教育中来阐述?这是因为笔者认为在大学中有些学科如中文、历史、伦理、政治学等专业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还不足以导致严重的后果。但像新闻学、广告学、经济学、法学这些应用性十分强的专业, 倘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不发挥好教师和学生双边的作用构成一种“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 就很难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经过内化变成一种人才素质。因为在广告的教学中, 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和模拟教学, 这就要求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及敢想、敢做的热情和勇气。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所学过的知识在初步训练的过程中大胆地进行综合运用, 学生才能将知识学活, 从而把书本知识、老师讲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血液”, 再转化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经过不断地强化和提高, 就会成为一种素质。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一种素质, 其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善于吸纳新知识, 对知识的接受力和领悟能力就能得到增强。即使在有限的三年大学生涯中对于大量的人文知识不能穷尽, 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他们也会自觉地进行学习并很快将学到的新东西与原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迅速转化成为一种新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各种讨论式、开放式、研究式教学形式,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成分, 由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变为以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创造。
四、加强实践教学, 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填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鸿沟,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侧重于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 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是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应积极探索, 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目前中国的广告教育, 在形式上, 也是具有实践环节的, 如安排学生在广告公司的毕业实习。而这种实践环节, 笔者之所以称之为“形式上”, 主要是因为它的实践效果令人置疑。许多院校基本采取的是放任的管理方式, 学院介绍、学生自己找寻、公司需用人时找上门……通过各种途径确定了学生实习的单位。而整个实习期间, 教师则疏于指导和管理, 完全由实习单位做主, 安排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单位的文化、业务水平和实习项目的层次等决定了学生实践的效果。
这种形式上的实践环节, 虽然构成了广告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但其效果之虚无, 使得它失去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意义。而且, 在广告教育体系中, 仅安排毕业实习, 对广告教育目标的实现, 也是远远不够的。
广告实践教学的实践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案例教学、社会调研、组建学生社团、参加各类竞赛、与广告公司的合作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以及学生参与广告公司的实战项目等, 丰富的广告实践内容, 构成了广告实践的多元化的路向;将这些内容有机规范, 就可以建立一套广告实践教学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广告大赛, 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它同样构成了广告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告业内, 竞赛种类繁多, 有教育部组织的中国大学生广告大赛, 有在广告行业具有广泛影响的Oneshow奖、金牛犊奖, 以及网络广告设计大赛、公益广告大赛, 等等。这些竞赛活动的设立, 多层次、多途径地提供了学生创新能力、设计策划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展示舞台。学生在课题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些舞台, 可以得到展示和检验;并且, 参与竞赛活动的过程, 也是知识和技能得以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在整个参赛的选拔、组队、培训、竞赛、总结等环节上, 通过学院和教师的积极组织和专业指导, 给学生在知识上以最大的支持, 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充分发挥了个人特长, 将所学专业知识得以发挥和运用, 又通过活动, 进一步提升相关的专业水准, 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提高。
广告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对广告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以及广告业以广告业界为主流的现状, 使多元化广告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离不开广告公司这一企业实体的支持。在此, 笔者提出广告实践教学模式的又一基本形态———广告院校与广告公司“合作教学”, 以求教于同行。广告实践教学的性质, 决定了在广告院校与广告公司的“合作教学”中, 以广告公司作为主体, 主导整个广告实践教学过程, 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 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我国广告事业腾飞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所以,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更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快的速度, 更高的效率提升竞争力, 在全球的广告教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丁俊杰.中国广告教育热中的冷思考[J].现代广告, 1997 (4) .
[2]张金海.广告学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彭艳云.高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技能培养探索[J].职教论坛, 2011.
[4]卢泰宏, 何佳讯.中国营销25年[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