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产业

2024-10-26

对俄产业(精选7篇)

对俄产业 篇1

摘要: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 其中黑龙江省连续多年对俄贸易额占我国对俄贸易总额的25%左右, 是全国对俄贸易第一大省。俄罗斯加入WTO之后, 市场正式与世界经济接轨, 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化, 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这将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同时也使两国的合作面临新的挑战。中俄贸易以互补型产业间贸易为主, 限制了中俄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 随着俄加入WTO, 黑龙江省应及时调整对俄经贸合作的战略、结构和模式,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 搭建新的互认互惠桥梁, 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其中, 产业内贸易开拓了一条实现中俄双边贸易利益的新途径。

关键词:WTO,黑龙江省,俄罗斯,产业内贸易

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产业内贸易现状

虽然2012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略显低迷, 但对俄进出口表现依然“抢眼”。从年度看, 2007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完成107.3亿美元, 2011年实现189.9亿美元, 接近200亿美元。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值213.1亿美元, 增长12.2%, 高出同期全国对俄进出口增速1个百分点, 高出同期全省进出口增速14个百分点, 占同期全国对俄进出口总值的24.2%, 位列首位;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6.3%, 雄踞榜首。其中, 对俄出口51.6亿美元, 增长18.6%, 高出同期全国对俄出口增速5.4个百分点, 总值排名第4位, 仅次于浙江、广东和江苏三省;自俄进口161.5亿美元, 增长10.4%, 高出同期全国自俄进口增速1.2个百分点, 总值排名第1位。而在黑龙江省其他传统贸易伙伴中, 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均为负增长, 降幅分别为33.3%、38.3%、18%和9.5%。从出口商品看,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产品以纺织品、服装和轻工业产品为主, 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产自国内其他地区, 本省的产品所占比重较低。而俄罗斯通过边境贸易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 50%以上为木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品。从进口商品看, 木材、石油、机械设备等商品的进口额占全省对俄贸易进口额的70%左右。虽然中俄经贸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但是从双方供需结构和发展的角度考察, 两国仍是以要素互补的产业间贸易为主, 中俄产业内贸易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其中初级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稍高, 而大宗商品和制成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

二、俄罗斯加入WTO为黑龙江省对俄产业内贸易提供机遇

(一) 降低关税

俄罗斯的进口关税一直比较高, 特别是皮革类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按进口价值的30%征收进口税改为按每公斤不低于30欧元的标准征收, 在此基础上再加征20%的增值税。这实际上相当于200%的进口税, 使每年出口俄罗斯超过10亿美元、占中国对俄出口商品主体且深受俄罗斯百姓喜爱、适合其购买力的中国皮服在俄罗斯遭遇了极重的关税壁垒。

根据入世协议, 俄罗斯约33%的商品从入世之日起下调进出口关税, 1/4的税目将在3年内调整到位, 只有部分敏感商品如禽肉和汽车、飞机等的关税的保护期为7~8年。也就是说, 俄罗斯总体关税平均税率由10%下降到7.8%。其中:农产品税率由13.2%降至10.8%, 工业产品税率从9.5%下调至7.3%。在入世协议中, 俄罗斯签署了57个货物贸易市场准入双边协议和30个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双边协议,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建材和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方面, 几乎涵盖在对俄出口的范畴之内。除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和市场准入享受过渡期外, 俄罗斯承诺所有涉及该协议的国内法律法规和条例都与WTO规则保持一致。对于黑龙江省企业来说, 降低关税、开放市场, 形成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 可以提高具有传统优势的商品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

(二) 加强贸易规范性

由于中俄贸易一直存在某种不规范性, 如“灰色经济”“灰色通关”等, 在俄整顿贸易秩序、改善经营环境的过程中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2009年俄罗斯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 查扣1.5万个摊位近50亿~100亿美元的货物, 黑龙江省受到的打击最大, 市场丢失、渠道终止、企业停业、商家积极性严重受挫。

俄入世后将逐步健全涉外法律法规, 建立起与其他WTO成员同一标准的、稳定而透明的经济“游戏规则”。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黑龙江省企业的合法权益, 使符合国际贸易准则的、有序的自由贸易方式取代中俄经贸合作中现存的一些无序的、不正当的贸易合作方式, 两国产业内贸易将更加规范有序。

(三) 改善投资环境

1989—1998年的9年间, 俄罗斯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 按人均计算, 在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25个国家中排第21位。从外资占GDP的比重看, 情况最好的是1997年, 为0.8%, 在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中排行倒数第二。2000年, 俄罗斯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仅为44.29亿美元, 而证券投资几乎为零, 大大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黑龙江省企业在俄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约400个, 投资额达到了6亿美元, 占全国对俄投资总额的1/3以上。投资项目涉及农林开发、机电制造、商贸物流、矿产加工、建材生产、工业园区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入世后, 俄罗斯国内的投资环境有望改善, 外国投资者在俄将享受国民待遇, 这将为扩大黑龙江省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创造一个公平环境, 有利于增加在俄的各种投资项目并扩大投资规模。同时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 俄本身也将具备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 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将资金投向具有地缘优势的黑龙江省。巨大的相互直接投资潜力为中俄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互直接投资的增加必将带动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扩大。

三、黑龙江省扩大对俄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对策

黑龙江省应顺应俄入世的新形势, 采取超常规措施, 增强内生动力, 形成发展合力, 努力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一) 扩规模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 在要素禀赋和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的情形下, 国际贸易利益来自规模经济。为此, 一是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应通过技术更新与产业升级, 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一类产品实施专业化经营, 以在最佳规模上进行差异性产品的生产, 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二是已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 可以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形下, 通过国际化专业分工来谋求产品产量和收益的增长, 积极拓展新的机遇和项目来与欧美产品竞争, 以维持黑龙江省商品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 实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三是同一部门的若干企业, 可以在巩固现有的专业化和贸易模式不变的态势下, 通过产业集聚积累行业规模优势。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之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减少双方贸易中的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 降低生产成本, 形成国际化的产业集聚, 以谋求国际化的专业生产, 从而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

(二) 促合作

黑龙江省可有效发挥基础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实力雄厚、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 在以下几个领域进一步深化中俄合作。

1. 能源合作

截至2010年底, 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10%, 预计到2015年, 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超过15%。其中, 净进口煤炭约2.4亿吨, 石油约3.0亿吨, 天然气950亿立方米。而俄罗斯目前年产5.18亿吨石油, 并计划在2020年将产量维持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2013年3月, 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期间, 中俄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议, 将俄罗斯每年对中国的石油供应量提高1倍, 增至3100万吨, 而且俄方表示未来有望将原油进口量提高到5000万吨, 这无疑是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中俄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是互利的, 俄罗斯入世后关税降低, 不仅能大幅缩减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成本, 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 还可以分散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重心, 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同时也能保证俄罗斯的财政收入稳定, 实现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多元化, 进而使俄罗斯更加顺畅地融入亚太经济圈。

2. 服装贸易合作

俄罗斯入世后, 俄贫困率将大幅降低。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年均增长2%~25%, 服装消费市场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尤其是中高档服装消费市场会加快发展。2012年,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服饰达22.7亿美元, 位居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类别首位。其中, 服装及相关附件出口额达14.3亿美元, 同比增长10.3%;鞋类8.4亿美元, 同比略降2.6%。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地缘、公共关系和市场网络等优势, 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 不断扩大品牌效应, 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 整合产业资源优势, 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

另一方面, 1998年俄金融危机后, 服装企业积极寻找出路, 努力改进款式、提高质量、积极开拓市场, 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从单品种大批量生产转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乃至单件缝制, 经营策略灵活, 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产品销路较好。如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西装厂、“温别尔”服装厂和圣彼得堡的“红五月”服装厂等, 其产品在质地和款式上与西方产品相差无几, 在黑龙江省市场上却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2001年服装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8.8%。

3. 电力合作

2012年, 受益于中俄500千伏输电线路投入使用, 两国电力贸易量极大提高。据俄方统计, 2011年, 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电力12.4亿千瓦时, 2012年电力供应量翻了一番, 增加到26.3亿千瓦时。2013年, 俄罗斯计划向中国供电33亿千瓦时。到2014年, 俄方计划使供电量增加至40亿~45亿千瓦时。而且根据两国已达成的协议, 俄在未来20年内对华年输电量将达600亿千瓦时。为此, 双方应组织推动合作联盟, 聚集与电力行业有关的商贸、金融、物流、科研等机构或企业, 吸纳国内外电力设备行业翘楚, 深度开拓中俄电力工程领域, 整合资源优势, 以推动中俄电力合作跨越式发展。

(三) 搭平台

黑龙江省在俄建设了15个境外园区, 初步形成了境内外园区和产业基地相结合的发展支撑体系。东宁县成为“中俄特别是远东地区合作典范”, 在俄境内相继建设了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宏达工业园区、华宇经济贸易合作区、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莫戈伊图伊工业园区4个轻工业园区, 其中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是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首批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黑龙江省还建设了以俄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境内产业园区和以对俄出口为重点的工业生产加工产业基地, 如哈尔滨、哈牡绥东、牡丹江和绥芬河区域园区。面对中俄合作更加深化的新机遇, 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提升平台层次, 推动两国企业和工商组织无缝对接;二是要利用客商资源, 持续深入地开展投资和贸易促进工作;三是发挥哈洽会国际性展会作用, 促进中俄和其它国家、地区的多边合作;四是以哈洽会等展会和产业园区为龙头, 带领黑龙江省企业走出去。

(四) 建通道

黑龙江省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 其中对俄边境口岸15个, 占全国对俄边境口岸的70%, 分布于黑龙江省北部界河黑龙江和东部界河乌苏里江流域14个边境市县, 已形成省内主要中心城市与口岸相连接的等级公路网。口岸年过货能力2900万吨, 与要求的“航空口岸与沿边口岸优势互补, 水运口岸与公路、铁路联动发展, 内陆口岸与沿边口岸衔接互动”的思路相比, 通关过货的能力却相差甚远。需进一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口岸整体功能, 全面提高沿边口岸通关过货能力, 加快开辟新的国际水运、路运、空运航线, 构筑“路海联运”“江海联运”大通道和空中国际大通道, 以大通道、大通关促进大开放、大发展, 使黑龙江省成为对俄经贸“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枢纽。

参考文献

[1]喻志军, 姜万军.中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 (12) :68-72.

[2]张猛.中俄贸易集中度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 (1) :78-81.

[3]王金亮.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求是学刊, 2010 (1) :55-59.

[4]王佳丽, 苍璠.俄罗斯入世对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J].对外经贸, 2012 (6) :32-33.

对俄产业 篇2

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哈尔滨近年来已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电站设备、支线飞机和直升机、汽车、抗生素原料药、中药粉针剂、机器人、航空航天配套、金属自磨损修复等生产基地也基本形成,这些优势产业也将通过经贸科技合作平台与俄寻求合作。现已组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俄经济服务中心”,开通“跨国对外直销贸易通道”,在海参崴市设立了具有保税、展销、批发功能的中国名优产品一级批发市场,为企业快速、长久进入俄罗斯及东欧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

哈尔滨市在对俄能源合作方面拥有众多无可比拟的优势,最有条件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先行区与示范区,最有可能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与俄罗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诸多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开展对俄能源科技经贸合作的主体是能源企业,能源企业的主动参与意识至关重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召开俄罗斯科技经贸成果展示会、对俄能源科技经贸合作经验交流会及俄罗斯科技学术报告会等,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俄罗斯科技实力的认识,同时还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目前从俄罗斯引进的科学技术虽然一般都是未经中试的不成熟的技术,引进后需要孵化才能投产,需要哈尔滨们进行一定的先期投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这些技术价格低,不带有附加条件,且大多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俄罗斯加入WTO之前,中俄双方在市场开放度存在差距,建立有效的中俄沟通协调机制,有助于双方互惠政策的制定和顺利实施。目前,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发挥着重大作用。除官方、上层的协调机制外,还应鼓励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如建立同行业和不同行业协会,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提出的原则为基准,不同的协调机构分别负责不同的方面,有助于提高共有信息的效率,更有效地解决双方贸易投资中的纠纷。

在对俄经贸往来中,哈尔滨市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双方政府间对应机制,构筑对俄公共关系优势,尤其与俄远东各州区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与俄滨海边疆区、哈巴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州和赤塔州建立州长定期会晤机制,各区县也应与俄对应区县间建立完善的会晤机制,通过这种工作机制的及时沟通和密切协作,会极大地促进双方能源合作项目的推进落实。

西方对俄制裁的影响 篇3

作为重要的外交政策工具, 经济制裁的运用需确定具体的政策目标、可用的制裁工具, 并合理估计使用制裁工具需要面临的决策约束。本文将在分析西方对俄制裁的政策目标、制裁工具和决策约束的基础上, 评估西方对俄经济制裁的影响。

一、西方对俄制裁的目标、工具及决策约束

西方对俄制裁具有三个目的: (1) 惩罚相关责任人和企业, 包括制造克里米亚入俄事件的个人和企业, 俄重要银行、能源和军工企业, 迫使其游说政府改变对乌政策; (2) 通过打击俄关键经济部门, 削弱其财政能力、军事实力和经济活力, 打击俄政府的政治声誉, 迫使俄政府停止对乌克兰的干预, 允许乌克兰加入欧盟甚至北约; (3) 吓阻潜在的冒险冲动。美认为制裁俄有利于吓阻俄及第三国正在萌发的冒险冲动。倘若西方对俄在乌克兰的军事冒险和粗暴干预置之不理, 会激励俄在外高加索、中亚等地展开类似行动, 同时, 潜在模仿者的“扩张”倾向也会进一步增强。

西方对俄制裁以金融和贸易制裁为主, 其他制裁工具为辅。金融制裁的执行方式包括制裁俄融资渠道、降低俄国际信用评级、限制本国企业与俄企合作、对个人和企业的资产冻结等, 目的是提高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打击俄宏观经济和政府财政能力。其他制裁工具, 如技术封锁, 主要目的是遏制俄能源、军工产业的发展。此外, 非制裁手段也对制裁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制裁的成本收益计算影响制裁的决定。西方制裁俄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制裁对自身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 俄反制措施导致的损失, 以及说服国内反对力量以实现有效制裁需要的协调成本。制裁的收益取决于西方与俄战略意志的较量, 因此, 对俄战略意志的评估也将影响西方对俄制裁的决策。

二、制裁影响评估:俄利益受损, 渐取守势但立场不变

西方经济制裁使俄在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上付出代价;但在国内政治层面, 制裁帮助普京政府获得了更牢固的民意支持;制裁带来的利益损失, 以及对遭受更强制裁的担心, 迫使俄在涉乌问题上更加谨慎, 但阻止乌向西方靠拢的政策并未改变;此外, 西方制裁还导致了一系列外溢后果。

1. 俄宏观经济进一步恶化

⑴制裁加剧经济疲弱态势。受制于产能极限和油价走跌, 俄经济增长自2011年起即进入下行区间, 但是仍然维持在增长轨道。西方经济制裁加剧了投资者对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造成资本流失和投资疲弱。金融制裁推高企业信贷成本, 加剧实体经济恶化趋势。7月份工业产出的环比增长率为1.5%, 8月份则跌至零增长。传统部门如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受冲击尤其明显。7月份IMF《世界经济展望》将俄全年经济增长率由4月份的1.3%下调至0.2%, 世界银行12月预测俄2015年经济增长率为零。

⑵“石油财政”更加凸显。经济制裁和地缘政治危机导致俄资本账户严重恶化, 但是受益于大额油气出口, 俄经常账户改善明显。2014年2季度, 俄能源出口额增至913亿美元, 相比去年同期提高74亿美元。石油相关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这确保了在非石油财政赤字占GDP9%的情况下, 能够使联邦预算盈余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显然, 当前俄联邦财政比以往更加倚重石油收入。

⑶技术封锁威胁石油产能。为应对石油产量下降的挑战, 俄石油部门开始瞄准北极地区的新油区。所需致密油勘探和开采的关键技术及服务多由西方企业提供。俄企与美欧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强化了这种技术依赖。7月份美欧先后禁止向俄出口高科技石油设备, 进而禁止相关技术服务及企业间合作。这导致俄对北极地带和页岩油储备的勘探开发陷于停顿。俄经济发展部对未来3年石油出口量的预测分别比之前下调了4.3%、6.2%和8.2%。

⑷贸易反制降低消费水平。为反制西方国家对俄经济制裁, 8月7日, 俄宣布禁止进口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挪威的猪肉、鱼类、海产品、蔬菜、牛奶、乳制品及品种广泛的加工食物。据欧盟估计, 俄罗斯食品消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35%。而在莫斯科等大城市, 进口食品所占比重更高。俄食品进口禁令无疑推高了通胀压力,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 收入增长放缓, 家庭负债压力和通胀共同压低了俄8月份的非贸易品的国内需求。

⑸抗通胀削弱增长潜力。除了贸易反制可能导致通胀外, 关税政策、地缘政治紧张以及卢布贬值压力等都会推高通胀预期。为对抗潜在通胀威胁, 俄央行已逐步提高利率水平, 截止到7月末, 利率基准点已累计提高250点, 使官方利率达到8%。然而, 利率提高将进一步提高信贷成本, 这又会弱化金融制裁背景下的俄企投资冲动。当前的投资抑制将给俄未来经济增长投下阴影。

⑹企业面临流动性危机。年底前俄企有1150亿美元左右的债务到期, 在建项目又亟需资金注入, 西方金融制裁导致他们难以通过对西方资本市场的再融资解决资金难题。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和经济制裁导致资本外逃, 俄政府试图以提高利率维持汇率稳定, 但又会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当前, 乌克兰难民安置、军事开支、克里米亚基建、世界杯场馆等项目均需大量资金, 加上担忧通胀恶化,

俄很难大规模援助受制裁企业。在整体缺乏流动性的背景下, 缺乏政府庇护的中小私人企业将面临最严重的冲击。另外, 俄企债务违约风险也在提高。

2. 俄战略腾挪空间被压缩

⑴地缘政治空间被压缩.乌克兰危机之前, 俄具有多重身份。在G8集团内俄是全球工业强国, 被视作西方成员;在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金砖集团中, 俄是重要成员之一, 被视作对抗旧秩序的新兴力量之一;在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中, 俄是西方对话和合作伙伴;在上合组织中俄与中国并列双强, 具有制衡美国和北约的意味。这种多重身份使俄方便地参与全球事务, 大大扩展了其战略运筹空间。西方对俄制裁一方面中断了既有的对话机制, 如俄被G8集团开除, 北约中止与俄合作;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二者的不信任, 甚至将对方视作地缘政治威胁, 俄地缘政治的腾挪空间缩小。

⑵俄地缘经济影响力弱化。 (1) 俄经济实力的削弱将限制其在独联体推进经济合作的能力。一方面, 俄饱受制裁之苦, 给予其他成员国的好处在减少, 要求其承担的成本在增加, 例如希望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协助制裁乌克兰和反制西方;另一方面, 俄经济衰退客观上冲击了与其经济联系密切的中亚经济体, 根据IMF的估算, 俄经济萎缩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亚国家GDP萎缩0.15~0.4个百分点。事实上, 哈萨克斯坦上半年的GDP增速已较去年下降2.1个百分点, 对俄贸易额也减少20%。

(2) 克里米亚事件强化了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国家主权的担忧。卢卡申科总统明确指出, 俄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制造了不好的先例;纳扎尔巴耶夫则表示, 如果主权面临威胁, 哈萨克斯坦可能推出欧亚经济联盟;当俄制裁乌克兰以及对西方国家实施进口禁令时, 作为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拒绝效仿, 暴露了欧亚联盟内部的裂痕。

(3) 中亚国家寻求经济合作的多元化。乌克兰危机令中亚国家寻求经济联系多元化的意愿更加强烈。俄在自身加强对华经济合作的同时, 中亚国家亦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合作伙伴。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中亚第一大投资和贸易伙伴, 美国也在积极涉足中亚能源市场。由于俄自身经济实力衰落, 中亚国家寻求经济联系多元化的努力必将进一步侵蚀俄在中亚的经济影响力。

3. 普京收获国内政治收益

个人支持率创新高。2008年以来, 普京的民意支持率从83%一路下跌至2013年的54%, 今年7月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 遭受制裁之下的俄罗斯民众高度评价普京的工作, 其民意支持率已达到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这说明在国家遭受孤立, 经济遭受制裁的困境下, 民众总乐于给予其政府完全的支持。同时也表明, 普京借乌克兰危机已完全巩固本已动摇的民意基础。

掩盖施政不善的后果。普京当政14年来, 借国际油价上涨获得高额石油红利, 不仅还清了欠巴黎俱乐部的237.37亿美元债务, 而且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 成为全球第五大债权国, 按照人均GDP俄已经达到富裕国家水平。然而, 普京政府在国家治理尤其是调整经济结构, 夯实经济增长基础方面却乏善可陈。经济繁荣表象之下的政府效率低下、经济结构失衡、市场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长期存在, 导致国民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严重恶化。这成为普京国内支持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 加之俄经济产能达到极限, 经济增长率逐年降低。西方经济制裁则可能给俄政府提供回避改革和经济恶化责任的借口。

4. 俄外交行为更谨慎温和

西方的经济惩罚改变了俄在采取行动前的成本收益计算。面对西方强硬制裁, 俄对待乌克兰问题的表态更加温和, 对乌东部的干预更加隐蔽, 整体上呈现守势。

首先, 希望与西方缓和关系。西方制裁令俄承受巨大国际压力, 也遭受巨额经济损失。7月4日, 普京在美国独立日向奥巴马表示祝贺, 并呼吁改善双边关系;8月中旬, 乌政府军节节胜利之际, 普京表示, 俄不希望与西方国家对抗, 且会尽一切努力阻止乌克兰冲突恶化;9月初停火协议达成后, 冲突双方相互指责对方破坏停火, 俄外长出面表示, 冲突双方基本遵守停火协议, 展现出更强的和解倾向。另一方面, 在实施对西方的贸易反制后, 俄再未明确启动反制措施, 明确拒绝与北约进行军备竞赛, 欧洲一直担心的天然气断供威胁也未出现, 各种迹象显示俄应对欧洲制裁的方式更为谨慎。

其次, 对乌政策更趋谨慎。 (1) 理性对待乌克兰入盟。9月10日俄乌总统通电话, 商定努力解决基辅成为欧盟准成员国的相关问题。相比于尤先科时期俄频频使用天然气武器阻止乌克兰加入欧盟, 此次俄的应对方式更加理性和谨慎, 也说明俄正在接受从经济上失去乌克兰的事实。 (2) 温和干预乌东部局势。进入8月份, 俄先后两次完成针对乌东部的人道主义援助。相比之前的边境军事威慑, 这种隐蔽的干预方式, 在保证实现目标的同时, 减少了对西方的刺激。 (3) 首提俄版“和平计划”。明斯克会议前夕, 普京提出稳定乌局势的七点计划, 其内容具有易接受、可操作和可监督等特征。停火协议生效后, 俄驻欧盟大使呼吁认真了解乌克兰在停火协议生效之后发生的变化, 显示和平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美欧进一步实施制裁。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俄对乌克兰问题的政策和行为更加温和, 但是其对乌克兰东部武装的支持并未减少, 反而通过多次“人道主义援助”强化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尽管其具体效果仍有待观察, 但这至少表明, 西方制裁只是改变了俄对乌克兰事务的干预方式, 而拖延其入盟、阻止其加入北约的根本战略取向并未改变。

三、未来影响制裁效果的因素及制裁走向

1. 未来制裁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

⑴多边制裁能否维持。各种文献表明, 多边制裁比单边制裁更容易成功, 但多边制裁也更难维持。对俄经济制裁是一把双刃剑, 其负效应在美欧差异巨大。2013年俄欧贸易额是美俄贸易额的近十倍, 但欧盟失业率接近美两倍, 欧盟经济更脆弱对制裁的副作用也更敏感, 因而欧盟内部对制裁俄始终存在反对声音;其他盟友, 如日本、澳大利亚则更多因美国压力而采取象征性制裁。

⑵第三方对俄支持的力度。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疲弱, 国际油价走低, 大环境对俄经济复苏不利, 因此, 俄主要依靠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减轻经济制裁的危害。这些支持项目包括大额能源交易、能源开采及技术服务、融资支持、基础设施援助、军事合作等;与此同时, 俄也希望通过与伊朗等“同病相怜”的国家加强合作, 以获得战略和经济支持。未来类似合作的程度和规模将影响俄缓解制裁压力的能力。

⑶西方军事威慑的效果。俄与美同为超极核大国, 美多次声明, 不会在乌克兰问题上与俄发生军事冲突, 而北约暂时也缺乏应对俄军事行动的快速反应能力。军事威慑的不可靠性会令经济制裁的效果大打折扣。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酵, 北约已经开始筹建快速反应部队, 强化北约盟国的军事巡逻频率, 并组织了多场针对俄的联合军事演习。未来北约对俄军事威慑的强度和可信度将成为影响对俄经济制裁效果的重要因素。

2. 既有制裁措施不会升级或撤销

随着乌东部停火协议的达成, 西方升级对俄制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在消失。其原因包括:首先, 西方升级制裁的难度在增大。一方面, 制裁升级意味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对美而言, 强化对俄制裁将使自身继续深陷乌克兰漩涡, 必将分散对反恐、亚太再平衡、防扩散及军控等问题的注意力;对欧盟而言, 升级制裁不仅意味着需要付出直接的经济成本, 而且内部协调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 且冬季将至, 若发生天然气供应危机, 欧盟将难以承受。另一方面, 俄正在加强与伊朗、朝鲜等受制裁国家合作, 并在核扩散、叙利亚反恐、裁军等问题上频频展示“不同意见”, 使美欧认识到失去俄罗斯的合作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 美俄欧达到各自阶段性目标。乌东部武装成功击退政府军, 且正式参与明斯克停火协议谈判, 意味着乌政府事实上将东部武装视作谈判对象, 这是俄重要的政治收益, 因此俄不会采取激化局势的做法。乌欧议会同步批准联系国协定, 意味着乌克兰再度步入加入欧盟的轨道, 乌克兰从经济上融入西方已成定局;美实现离间俄欧的目标, 北约启动复兴步伐, 意味着美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促进局势稳定则有利于其从欧洲脱身。这意味着当前西方既缺乏升级制裁的理由, 亦无意升级制裁。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停火协议达成后, 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频频爆发冲突, 说明乌东部停火机制依然脆弱, 而基辅政府在处理“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向西靠拢”的关系时始终面临巨大挑战, 未来仍不排除危机再次发酵的可能。在此背景下, 为压制俄在乌克兰事务的影响力, 西方将继续维持对俄遏制态势, 其对俄制裁措施不会轻易撤销。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成就辉煌 篇4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 与俄罗斯的边境线有3038公里, 与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阿穆尔州和外贝加尔边疆区隔江相望, 水陆相连, 共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 是全国对俄沿边开放的第一大省。在开展对俄经贸合作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悠久的历史人文优势、长期的科技合作优势、优惠的对俄经贸政策优势和广泛的公共关系优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带动下,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并取得了长足发展。1990~2008年, 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完成562.6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23.05%。自1990年至今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在50%左右, 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始终保持在20%左右, 确立了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省地位。

如今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乃至周边国家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市场的“桥头堡”和主渠道, 并成为国内其他省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 为了打破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 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贸易方针, 首先开展了与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合作。新中国初期开展的与前苏联的协定贸易, 有力地促进了当时黑龙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 黑龙江地区同前苏联开展了记账贸易。1957年, 黑龙江省与前苏联开展边境贸易, 并由民间的、临时的边境贸易逐步转为政府间有计划的贸易和两国边民间互通有无的边境贸易。上述贸易的开展对调剂和改善双方人民生活, 繁荣和发展地方经济, 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67年以后, 边境贸易中断。

出口方面, 1953~1966年间黑龙江省对前苏联出口额合计人民币222425.3万元 (折合52957.2万卢布) , 主要出口商品有淀粉、土豆、大豆、玉米、生肉、肉制品、罐头等粮油食品以及轻工业品、纺织品、工艺品、木材、原煤等。特别是1958年,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出口商品种类进一步扩大, 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仅出口传统商品, 还开始出口过去需要进口的机器、仪器、化工、医药等工业产品, 结束了只出口农副产品的历史。

进口方面, 1953~1966年间黑龙江省自前苏联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汽船、拖拉机、汽油、机油、钢材、机械、金属制品以及民用火柴、蜡烛等154种。

2.改革开放后至2008年 (1982-200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对外经济工作空前活跃, 中苏关系缓和。1981年1月1日, 国家批准黑龙江省开展自营出口贸易,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 (1982-1993年) 。1982年, 经国务院批准, 并由中苏两国对外贸易部换文, 黑龙江省恢复了于1967年中断的与前苏联远东地区的地方边境贸易, 双方的贸易方式为简单的易货贸易。1988年,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黑龙江省对苏联边境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问题的批复》 (国函[1988]61号文件) , 初步明确了对俄经贸的一些支持政策,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得到迅速发展。1982~1989年黑龙江省与前苏联贸易总额累计达14.7亿美元, 黑龙江省对前苏联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粮食、肉类、蔬菜、纺织品、服装和轻工产品等。自前苏联进口的主要商品是木材、钢铁、车辆、机械、电力、水泥、玻璃、化肥、纯碱和水产品等。1991年8月前苏联解体, 政局发生突变, 但并未因此影响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双边经贸关系。相反,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经贸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前发展。1993年全省对俄贸易额完成了18.9亿美元, 迎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二是调整阶段 (1994-2000年) 。这一时期, 俄罗斯经济不景气,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调整。1994年, 对俄贸易完成8亿美元, 同比下降57.7%。为促进对俄及边境贸易稳步健康发展, 鼓励我国边境地区积极发展与我国毗邻国家间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合作, 国务院于1996年出台了《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1996]2号) , 当年实现对俄进出口7.9亿美元, 增长12.2%;1998年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1998]外经贸政发第844号) , 1999年实现对俄进出口9.2亿美元, 增长36.8%;2000年对俄贸易额达到13.7亿美元, 同比增长50%。

三是快速发展阶段 (2001-2004年)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特别是国家和黑龙江省陆续出台鼓励支持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措施, 有力推动了黑龙江省对俄经贸步入快车道。200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3]11号) , 明确提出:依托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口岸, 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 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2004年, 中俄两国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到800亿美元, 到2020年对俄投资120亿美元的目标, 并把俄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确定为双方合作的重点地区。2001~2004年,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累计完成109亿美元, 年均增幅接近30%。对俄贸易额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半壁江山”, 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1/5, 进一步确立了全国对俄贸易第一大省的地位。

四是战略升级阶段 (2005-2008年) 。2005年初,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为紧紧把握中俄两国建立长期稳定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的历史机遇, 立足现有, 发挥优势, 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 作出了全面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后, 全省对俄贸易不断跃上新台阶。2005、2006两年全省对俄贸易额实现123.6亿美元, 相当于高速发展的“十五”期间对俄贸易总额的75%。2007年全省对俄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完成107.2亿美元, 增长60.4%, 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2.0%, 占全国对俄贸易的22.3%, 提前完成了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第一阶段的目标。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一步发展, 贸易额达110.6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二、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一直以来, 俄罗斯是黑龙江省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海关统计, 1990~2008年, 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完成562.6亿美元, 年均增长23.05%。其中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46.3亿美元, 年均增长33.23%;进口总额累计完成216.4亿美元, 年均增长18.9%。2008年, 全省对俄进出口实现110.6亿美元, 是1990年贸易额的18倍, 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8.3%, 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19.5%。其中出口完成79.7亿美元, 是1990年的23倍;进口完成30.9亿美元, 是1990年的11.7倍。

第二, 贸易结构日趋合理。

贸易结构日趋合理化,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由单纯的以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为主, 逐步发展为以轻纺产品、机电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 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俄罗斯市场需求。2007年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贸易额实现81.7亿美元,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贸易额略有下降, 仍实现79.7亿美元。其中轻纺产品2007年出口61.78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75.6%, 2008则明显下降;机电产品2007年出口12.8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15.74%, 2008年出口额大幅增长, 达17.98亿美元, 占出口比重提高到22.56%;农副产品2007年出口6.33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7.75%, 2008年则小幅上涨, 出口6.85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8.59%。自俄进口商品持续以资源和能源类商品为主, 既弥补了国内基本建设物资紧缺, 又调剂了国内市场需求, 为保障我国“天保工程”、节能降耗政策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 自俄进口贸易额实现30.9亿美元, 其中原木进口814.42万立方米, 涉及金额11.59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的37.51%;化肥进口100.27万吨, 涉及金额5.59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的18.09%;原油进口55.22万吨, 涉及金额3.08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的9.97%;纸浆进口27.25万吨, 涉及金额1.73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的5.6%;合成橡胶进口4.25万吨, 涉及金额1.68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的5.44%, 上述商品占自俄进口总额的76.6%。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其贸易结构的日趋合理对于调整产业结构, 带动工业、农业及服务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

金额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哈尔滨海关, 1990年数据为外贸业务统计

第三, 贸易方式更加多样化。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方式由最初单一的易货贸易, 逐步发展到目前的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等多种方式, 形成了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其他贸易为补充和加工贸易正在兴起的格局。2008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实现55.7亿美元, 是1990年的12.7倍, 占全省对俄贸易额的50.36%;对俄一般贸易、其它贸易、加工贸易分别完成48.1亿美元、8.19亿美元、1.11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对俄贸易额的43.49%、7.41%、1%。此外, 旅游购物商品成为出口亮点。旅游购物商品是边境地区开展的“边境游”中, 出境旅客委托报关企业以货运方式报关出境的小批量旅游购物商品, 其出口限值为3000元人民币至5万美元。由于贸易方式比较灵活, 贸易规模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 因此交易的商品也由毗邻的远东地区延伸至俄罗斯腹地。此贸易方式在黑龙江省发展迅速, 涉及的商品数量增多、价值逐渐增长, 到2005年出口达到最高值12.1亿美元, 2008年出口额为8.1亿美元。

金额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哈尔滨海关

第四, 边境贸易的作用更加显著。

一是对国家贡献不断增大。边贸企业上缴关税、增值税逐年增加。二是边境贸易有效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08年, 全省边境贸易依存度达到4.65%;全省边境贸易事业吸纳就业人数达93万。三是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保障了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四是带动了国内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目前黑龙江省从事对俄经贸人员达30多万人, 在俄境内从事商贸活动的人员达10万人。黑龙江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与俄良好的伙伴关系, 强烈地吸引着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来黑龙江省投资共谋发展。仅绥芬河市, 就有来自福建、江浙等国内各地的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这些外地人员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架设起了互通有无的桥梁, 促进了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南联促北开”策略的实施。这些人员在为黑龙江省发展边境贸易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从木材生产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场服务等到商品批发、对俄贸易、房地产开发等行业, 无不展现他们的身影, 每年汇入或带回原居住地资金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第五, 贸易主体实力不断增强。

在总量和规模上不断增加, 形成了以私营企业为主导、其他经济成分企业为辅助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到2008年底, 黑龙江省注册边贸企业2359家, 占全省对外贸易注册企业 (6878家) 的34.3%。2008年全省对俄贸易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达1336家, 其中私营企业1136家, 私营企业对俄进出口占全省对俄进出口额的86.98%。对俄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达19家, 超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09家。

第六, 贸易通道更加顺畅。

一是口岸建设成效斐然。1986年以来, 黑龙江省陆续开放国家一级口岸25个, 口岸通关效率和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为与俄罗斯经贸往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经国家批准先后有19个边境县 (市) 开展对俄边境贸易, 形成了以绥芬河、东宁、黑河、同江、抚远、饶河等重点边境口岸为龙头, 牵动内陆地区共同发展的格局。2008年, 绥芬河口岸对俄完成进出口35.4亿美元, 东宁口岸完成19.5亿美元, 黑河口岸完成18亿美元, 同江口岸完成8.6亿美元, 抚远完成5.2亿美元, 饶河完成3.94亿美元, 上述6个口岸进出口累计占全省对俄进出口的81.95%, 各口岸过货分别占全省对俄进出口的32%、17.63%、16.27%、7.78%、4.7%、3.56%, 6大口岸的过货量占全省口岸过货量的90%以上。二是国际客货运输通道建设扎实推进。先后开通了哈尔滨—海参崴、鹤岗—比罗比詹、佳木斯—比罗比詹、鸡西—乌苏里斯克国际客运线路, 规划中的三座中俄界江大桥以及密图铁路、前抚铁路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七, 哈洽会搭起中国最大的对俄经贸展览展销平台。

每年6月中旬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简称哈洽会) , 是我国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对外经贸盛会之一。自1990年创办至今, 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9届, 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万名中外客商、专业观众参会参展, 总成交额逾千亿美元。哈洽会始终坚持“突出俄罗斯、面向东北亚、辐射全世界、服务全中国”的定位和特色, 不断开拓创新, 从区域走向世界, 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国际性经贸盛会, 是我国全面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窗口, 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最大展会,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黑龙江省政府充分利用哈洽会的有利时机, 积极邀请俄罗斯和东欧、东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客商前来参展洽谈。同时, 紧紧抓住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的有利契机, 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洽谈活动。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活动期间, 黑龙江省争取到国家级6项活动举办权。2007年, 在第18届哈洽会期间“俄罗斯商务日”活动中的中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共签约项目21个, 合同额近15亿美元。2007年是两国元首确定的俄罗斯“中国年”, 黑龙江省在莫斯科举办了黑龙江活动周, 在滨海边区、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外贝加尔边疆区、萨哈 (雅库特) 共和国和新西伯利亚州等地举办了黑龙江活动日系列活动。各项商务活动主题突出、内容充实、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是黑龙江省历史上在俄罗斯举办的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的商务和文化活动, 受到中俄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第八, 贸易促进政策效果显著。

为加大对俄经贸合作支持力度, 黑龙江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重点企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一是设立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利用外贸发展金, 支持出口基地建设、境外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项目建设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 并对全省重点对俄经贸合作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加大了对重点对俄企业、项目和产品的扶持力度, 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对俄经贸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二是设立对俄出口地产品奖励金, 扶持对俄地产品出口;三是争取金融支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黑龙江省扶持重点对俄经贸企业专项委托贷款管理试行办法》, 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帮助企业融资;四是调剂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重点用于对俄市场的开拓;五是积极搭建对俄投资合作平台, 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并加大了对俄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的支持力度。

第九, 充分利用政府间会晤机制, 促使对俄贸易渠道更加宽广顺畅。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现状探析 篇5

发展两国边境贸易, 对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繁荣, 保持边疆社会稳定, 对发展相互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作为扩大对俄科技经贸合作的桥头堡, 其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 是国内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天然条件。从地理位置上看, 黑龙江对俄的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 是国内通往俄罗斯的重要通道。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 黑龙江省已经开通了25个对俄贸易口岸, 构成了水陆空健全、陆海空联运、客货运兼有的过境通商方式。

一、黑龙江省在中俄贸易中的地位

2004年是国家推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开局之年, 东北三省在这一年中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黑龙江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对外贸易特别是对俄贸易中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地缘接近、本地结算等因素, 黑龙江省和俄罗斯形成了传统的边贸关系。2004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额为38.2亿美元,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6.3%, 占全国对俄贸易的18.0%。其中出口21.5亿美元, 增长31.5%;进口16.7亿美元, 增长26.8%;2005年,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实现56.8亿美元,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9.3%, 占全国对俄贸易的19.5%, 高于全国对俄贸易增速1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8.4亿美元, 占全国对俄贸易出口总值的29%, 对俄进口18.4亿美元, 占全国对俄贸易进口总值的11.6%;2006年, 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贸易累计完成进出口额66.9亿美元,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2%, 占全国对俄贸易额的20%。其中出口45.4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 进口21.5亿美元, 同比增长16.7%;2007年1~8月份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出口实现69.8亿美元, 高于全国对俄进出口增速31.1%, 占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的63.1%, 占全国对俄贸易进出口总值的23.2%。其中对俄出口52.5亿美元, 占全国对俄贸易出口总值的30.9%;对俄进口17.3亿美元, 占全国对俄贸易进口总值的13.3%。持续保持了在全省进出口总额和全国对俄贸易额中的比重基本不变。

二、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黑龙江省进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持续攀升, 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和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占全国对俄贸易额比重不断增长。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素有地下宝库之称。这里拥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矿物资源、森林资源和生物资源, 不仅品种多, 而且储量巨大。随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一系列地区性加强外事、司法、经贸、科技、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协议的签署, 黑龙江省的一些市县与俄方城市间建立了友好关系, 并在俄远东地区创办了一批境外企业, 在农业种植、蔬菜仓储、森林砍伐、建筑工程、科研开发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黑龙江省位居东北亚中心,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对今后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对俄贸易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优势

1.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

黑龙江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 和俄罗斯一江之隔, 拥有25个一级口岸, 已经建成的贸易区有三处, 黑河和对岸的布达拉维申斯克的黑河大桥和大兴安岭北面的漠河县连接赤塔州波科洛夫卡市的洛河大桥, 可以贯通东北地区的铁路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铁路, 构成黑龙江省深入俄罗斯远东腹地发展经贸的重要通商口岸。毗邻的吉林省珲春到俄方波谢特港的铁路 (两国合资修建、合作经营) 也在修建中;在绥芬河正在改造铁路东站, 扩大过货能力。此外, 俄方将在中俄边境线上开通26个汽车运输点。这一切使中俄双方发展边境贸易的交通设施得到了改善, 从而推动中俄边境经贸活动的开展。

2.具有历史人文的优势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交往历史悠久, 黑龙江省的俄语人才, 特别是既懂俄语又懂技术的人才储备的数量居全国首位, 黑龙江对俄罗斯各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均处于领先的地位。20世纪的前半叶在黑龙江省居住的俄罗斯人和犹太人达到20万人, 这些人本人及其后裔都具有很深厚的黑龙江情结, 对于在黑龙江省投资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3.具有公共关系优势

黑龙江省与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州区的地方政府均建立了相互定期的会晤机制, 具有官方合作的优势。黑龙江省有相当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跨国经营, 现在他们从事森林的采伐、矿产资源的开发、房地产的开发, 对纸浆和木材加工这样的行业方兴未艾, 一些企业在俄罗斯已经站稳了脚跟, 积累了与俄罗斯贸易交往的经验。

4.具有科技合作的优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莫斯科动力学院建立了中俄合作的交流合作中心, 黑龙江打算在这个基础上在哈尔滨筹建中俄科技合作园、合作城, 中俄专家学者在哈尔滨和莫斯科的交往非常频繁, 哈尔滨的大专院校和俄罗斯的专家学者已经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5.具有贸易结算的优势

中俄两国的中央银行已经确定在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俄罗斯的布拉维格新斯特之间实行本地结算业务, 中俄双方为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和有力的保障。中俄银行分委会作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10月和2001年6月, 分别在北京和莫斯科召开了中俄银行分委会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 2002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中俄银行分委会第三次会议;2003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中俄银行分委会第四次会议。“中俄金融合作论坛”作为继中俄银行合作分委会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合作机制, 于2001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双方银行、证券和保险界人士相互介绍了两国经济转轨以来在各自业务领域发生的变化、经验与教训。2007年在北京举行了中俄金融合作论坛第二次会议。相信经双方努力定能够进一步加强两国金融合作, 繁荣两国经贸发展。

(二)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主要特点

1.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稳步增长, 以旅游购物为主的其他贸易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2005年, 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完成36.9亿美元, 同比增长45.1%, 占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额的64%。其中, 出口22.5亿美元, 同比增长78.7%;进口14.4亿美元, 同比增长12.2%。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7.3亿美元, 同比增长21.1%。其他贸易进出口完成12.1亿美元, 同比增长84.6%, 高出上年45.7个百分点, 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出口额的21%。

2.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显著

传统商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机电产品和农副产品出口增幅较大。2005年, 在出口商品中, 纺织品出口4.4亿美元, 同比增长128.6%, 服装出口18亿美元, 同比增长72.9%, 鞋类商品出口6.9亿美元, 同比增长67%。机电产品、农副产品出口增幅较大, 出口额分别为3.3亿美元和4.2亿美元, 同比增长128%和57.4%。电子计算器、游戏机、汽车配件、工具、灯具、冻猪肉等出口增幅明显, 已成为重点骨干商品。对俄出口商品普遍增长, 出口主营企业进一步扩大。对俄贸易出口达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由2004年的35家增加到2005年的57家, 同比净增22家。

3.主要传统进口商品继续保持增长

在进口类商品中, 原木、化肥、钢材继续保持增长, 成为支柱骨干品种。2005, 全年进口原木864万立方米, 金额73568万美元, 同比增长19.1%;化肥140万吨, 金额27870万美元, 同比增长84.4%;钢材20万吨, 进口金额12129万美元, 同比增长52.6%。而纸浆、原油、化工原料等商品则呈下降趋势。

4.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业绩突出的市县增加, 进出口额增幅加大

2005年, 进出口完成1000万美元以上的市县有17个, 进出口额55.2亿美元, 占对俄贸易进出口额的97%。其中:大庆市增长784.7%, 虎林市增长130%, 东宁县增长94%, 佳木斯市增长76.8%, 饶河县增长73.1%, 黑河市增长67.9%, 同江市增长64.2%, 哈尔滨市增长32.7%, 绥芬河市增长19.7%。

5.对俄贸易主体扩大

私营企业发展速度加快, 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外贸经济的主体。2005年, 黑龙江省私营企业完成进出口额46.3亿美元, 同比增长57.1%, 占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的81%, 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完成9.7亿美元, 同比增长38.1%, 占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的17%。集体企业完成5132万美元, 同比下降63.8%, 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不足1%。外资企业完成2585万美元, 同比下降18.9%, 占对俄进出口额的不足1%。

(三)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从出口俄罗斯市场上的商品看, 2005年, 服装、纺织品和鞋类商品出口额为29.4亿美元, 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出口额的76%, 占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出口额的48%。由于上述商品大多产自国内其他地区, 黑龙江省的地产品所占比重较低。此外, 由于服装、鞋类、纺织品的出口形式主要是包裹运输和旅游购物, 在黑龙江省只体现了口岸和通道的优势, 因此, 这部分出口对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而出口规范、稳定并且具有潜力的农副产品的出口比重只占对俄出口的11%,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基本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进口商品看, 原木、化肥、原油、钢材、纸浆五种商品的进口额为14亿美元, 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口额的76%, 占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进口额的40%。这种单一的进口商品结构, 使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市场的依赖性过强, 如果俄罗斯方面调整出口政策或出现其他变化, 势必给黑龙江省对俄进口带来不利影响, 从而制约了对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贸易方式单一

经贸关系主要是商品货物贸易, 层次较低, 高附加值的商品少, 生产、科技合作很少, 相互投资更少。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主要有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四种方式。2005全年增长较快的是边境小额贸易, 占对俄贸易的64%;其次, 以旅游购物为主要形式的其他贸易, 占对俄贸易的21%;一般贸易占对俄贸易的12%;而最具潜力的加工贸易仅占对俄贸易的0.34%。深入俄罗斯腹地建设基地、开拓市场、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寥寥无几。

3.经营行为不够规范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包车”和“包船”等民间贸易形式在企业操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且大部分出口货物由俄罗斯“清关公司”接关。经贸合作的不规范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不仅有损中国商品的信誉, 而且是一种短期的、破坏性的市场行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振兴, 仅靠传统贸易简单数量式增长是难以实现的。

4.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发展后劲不足

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 黑龙江省边贸企业相对分散, 规模小、实力弱。尽管俄罗斯市场商机无限, 不乏具有发展前景的合作项目, 但是, 受企业自身资金短缺的限制, 使许多比较好的项目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对俄贸易的建议和展望

(一) 加大对重点贸易主体和重点商品的支持力度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服装、鞋类、纺织品、家电等;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主要产品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木材、化工产品、原油及成品油、钢材、水产品等。中俄贸易仍存在商品结构单一、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贸易服务体系薄弱、保险、信贷领域合作水平较低等问题。重点发展12家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和100家进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 使这些企业的进出口额达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继续扩大服装、鞋帽、纺织品、农副产品等优势产品的出口, 努力提升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 进一步扩大木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的进口, 把资源性产品进口作为新的增长点, 原油、矿产品等进口量达到2亿美元以上。

(二) 办好俄罗斯年的各项活动

搞好中俄企业项目对接哈洽会等系列经贸文化活动, 以及国家级对俄经贸合作项目, 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抓住俄出台西伯利亚发展纲要和经济特区法的机遇, 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 选准突破口, 推动黑龙江省企业尽早进入俄罗斯经济特区。

(三) 深入抓好境外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

重点解决勘探权、开发权、经营权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办好已开工项目, 做好木材、原油等产品的进口工作。力争在石油、矿产、林业等领域尽快建成一批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特色和优势。在对俄贸易、境外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基地建设和口岸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 重点做好对俄基地建设, 逐步扩大地产名优商品的出口份额

支持绥芬河、东宁、黑河、牡丹江、哈尔滨开发区及松北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率先启动, 优先发展俄罗斯市场需求较旺的轻纺、机电、食品、建材及装饰材料等产业, 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俄罗斯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合作前景广阔。伴随着中俄两国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俄经贸合作领域空前发展, 在双边贸易、交通、通讯、旅游、中央银行协作等方面建立了密切联系。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坚定意愿, 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以及双边多层次、多领域的交往, 为进一步发展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两国贸易额的逐年攀升表明中俄经贸合作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商品结构趋于改善, 除能源、化工等领域外, 两国在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随着双方经贸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宽与质量的逐步提高, 两国经贸合作的机遇将更多, 空间将更大, 不断拓展对俄经贸合作领域, 把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推向一个新阶段。

摘要:黑龙江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 和俄罗斯一江之隔。独特的地缘优势使俄罗斯成为黑龙江省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伴随着中俄两国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俄在双边贸易、交通、通讯、旅游、中央银行协作等领域空前发展。本文通过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强劲增长势头的事实指出了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重要地位, 分析了对俄贸易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公共关系优势、科技合作优势以及贸易结算优势, 同时也指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存在着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贸易行为不够规范、企业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应加大对重点贸易主体和重点商品的支持力度, 办好俄罗斯年的各项活动, 抓好境外能源及原材料资源合作, 做好基地建设, 扩大地产名优商品出口份额。

关键词:贸易地位,发展状况,建议展望

参考文献

[1]200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2]马伊双.中俄边境贸易发展探析[J].甘肃农业, 2007, (1) .

[3]苑玉妹.中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3) .

浅析龙江森工的对俄资源开发 篇6

关键词:龙江森工,对俄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俄罗斯和黑龙江省林业资源现状

回玉良副总理曾指出:“实现新世纪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果断停止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模式, 把主要任务转向生态建设, 大力推进林业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较长的边境线, 森工企业多分布在省际边缘, 占黑龙江省面积的22%, 具有广泛的地缘优势。俄罗斯是世界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森林蓄积量为750亿立方米, 占世界五分之一, 远东地区223亿立方米, 仅哈巴边区每年可采伐成熟林2500万立方米, 而目前几年采伐量仅有500万立方米。森工对俄资源开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俄罗斯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与我国相似, 企业经验成熟, 并具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及大量的木材采运加工设备。俄罗斯由于改革使国民经济处于了世界落后水平, 成过熟林比重大, 具备资源换资金的条件。两国政府确立了资源互补的发展战略目标, 在具体合作开发上具有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地缘、资源和政策, 都为我们开发俄罗斯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理论上我们认为:森林采伐主战场的转移是有效的促进国内天然林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 逐步建立稳定的天然生态屏障线的最佳选择。黑龙江省森工是最具备走出去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因为, 我国林业正面临重大变革期。我国年进口原木近3000万立方米, 占全国木材产量的50%以上, 而俄罗斯进口木材占进口原木总量60%以上。按照天保工程配套资金计算, 每立方米调减木材补偿500元, 直接收益可达75亿元。实践证明:森林采伐主战场的转移是及时缓解国内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实现森工产业跨越式发展并逐步成为全省经济支柱的一条新路。我国是发展中大国, 也是资源消耗大国, 但是全国森林覆被率仅为16.55%, 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12%, 按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的平均森林资源消耗量3.7亿立方米计算, 今后20年, 我国共需消耗森林资源74亿立方米, 相当于现有森林蓄积总量的65.7%。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形成新的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全社会对木材的需求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解决我国的木材供给问题, 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家强调走出去战略符合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实际的一项新的重大决策。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良好的生态文明和较快的发展速度, 这对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全力保护和合理利用;二是我们的森林资源的确到了山穷水尽的窘地, 黑龙江森工最高木材年产量是1260万立方米, 天保工程后减产到419万立方米, 下一步合理定产到103万立方米, 这样的产量森工将失去半壁江山, 何谈全省的支柱地位呢;三是林业产业发展离不开木材资源, 黑龙江森工集团现在有林产工业企业1196户, 其中17户直属企业就可以加工锯材172万立方米, 生产胶合板22.2万立方米, 刨花板55.9万立方米、纤维板20.9万立方米、实木地板7.6万立方米、浸渍纸4200万平方米;四是森工拥有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的产业工人以及闲置的各种机械设备。实施走出去战略, 是继续发挥木材生产和林产工业传统产业优势的客观要求和迫切要求。

二、龙江森工的对俄资源开发进展

龙江森工对俄资源开发起步在1989年, 累计派出职工和劳务输出1.6万余人次, 采伐木材70万多立方米。鹤北林业局2001年在俄建立独立经营的森鹤公司, 2003年冬运结束, 累计生产木材30立方米, 运回国内15万立方米, 板材2万立方米, 卫生筷成品500吨, 形成了年生产12万立方米, 加工5万立方米, 集采运贮加为一体的集团公司。由于俄罗斯资源的吸引, 鹤北局木材加工厂由30家增至60家, 安置就业人员1300人, 构建了企业新的不断扩大的经济增长优势。实践证明, 走出去战略完全可以达到了保护生态资源, 转移人员设备, 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龙江森工若以此为典型, 将形成国外采伐, 国内加工新的产业链条, 在自身壮大的同时也会为黑龙江省税收做出更大贡献, 必然能够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和亮点。

森林采伐主战场的转移是分流富余职工和利用闲置资产, 保证森工在全省建设小康社会中能够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途径。黑龙江森工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短缺和富余人员分流问题。天保工程实施后, 由于木材产量调减造成17.23万富余人员, 加天保前富余的17.46万人和每年新增的1.2万富余劳力, 总计富余人员达到38.29万人, 通过一次性安置、森林资源管护分流, 尚有16.39万人需要就业。森工另一个问题是职工收入较低, 人均600元左右的月收入距离自己确定的小康目标差距很大。随着木材产量调减, 原来固定收入趋于稳定, 增收的空间不是很大。我们认为:职工要提高收入达到小康标准, 一是发展私有林, 二是加大海外开发森林、输出劳务和技术的力度, 缓解国内木材需求矛盾和就业压力。

三、龙江森工对俄资源开发的结论

龙江森工在对俄合作过程中, 遇到许多国内外困难和压力, 制约企业的效益发展, 如俄方政策多变, 费务逐年增加。国内各级各地政府、企业在俄罗斯无序竞争, 使其不断提高原有项目税费。为更好地在对俄开发中能够逐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实施对俄资源开发是实现森工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方式与合作途径至关重要

鹤北林业局在对俄资源开发项目正式谈判中, 明确提出不与个体经济人合作, 与政府直接合作。这样提高抗风险能力, 避免经过层层的利益分成造成的效益流失。事实证明决策是正确的, 也只有与政府的合作, 森鹤公司才能够在俄罗斯打开局面, 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国内非典形势最严重时期, 俄政府在黑龙江境内只允许鹤北森鹤员工入境林调和建厂, 只批准三个口岸开关走货, 其中就有鹤北木材通关口岸开关过货。并特批允许森鹤采伐受保护树种。建立独资公司, 减少制肘环节, 能够发挥内部潜力自主经营, 如在财务管理使用上、生产运输贮木管理和伐区剩余资源利用上有自己的经营自主权, 使制肘环节减少, 促使生产效益最大化。

2. 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方式关系成败

科学的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建立按劳动数量与产品质量进行效益工资分配的经营机制决定了鹤北森鹤公司朝气蓬勃的发展走势。他们创造了摊资入股的管理新机制。将总价值700万元的国产运材汽车、装载机、集材J50、绞盘机及加工能力5万立方米的三个加工厂制材加工设备全部有偿转让给职工个人, 公司按劳动数量与产品质量进行效益工资分配, 形成了私有企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企业在减少了固定资产投资同时, 又省去了设备管理、机械检修、设备及零配件过关等诸多费用。森鹤公司入股职工每个冬运平均净收入1万元, 多者达3万元以上, 部分职工当年收回设备投资成本。还吸引民营资本, 建立木材深加工基地。招商引资引进三个个体加工厂和一个以杨桦木为原料的餐具厂, 使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立方米, 年生产卫生筷12万箱, 安置中方80余人, 雇佣俄方员工近百人, 这些厂家通过木材加工及深加工使产品增效增值, 消耗滞留俄罗斯的70%的木材产品及伐区小径木材。在俄阿木尔捷特形成了以森鹤为龙头、企民双营、集采运贮加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公司。

3. 职工队伍建设十分关键

谈对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特征 篇7

城市入口空间作为整个城市空间系统中的一部分包含于城市空间中, 虽然其边界变得模糊, 同古代城墙、城门间清晰的空间界线意象无法相比, 但其空间地理位置仍然处于城市外围, 这是其自身概念决定的两个基本属性之一, 另一属性表现为进出城市、空间过渡的交通功能。此两个基本属性决定了城市入口空间的一般空间特征:功能特征、意象特征和要素特征 (董贺轩, 卢济威, 胡嘉渝2005) 。在以往的城市空间研究工作中, 对城市入口空间的关注不够, 关注重点主要是其作为进出城市的交通节点功能的关注与设计, 忽略对扩大的入口空间的整体关注与设计, 导致在展示城市形象的第一窗口未能连续深入的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 未能成功树立城市良好的初印象。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关注到城市入口空间的重要, 并进行研究实践, 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城市入口空间理论, 这些理论包括对城市入口空间概念、类型、特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探讨与解析。作为城市入口空间的一种类型组成, 对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具有更加鲜明的地缘特色和独特的功能需求, 形成了更加具体化且不同于其他城市入口空间的空间特征。

1 对俄边境口岸城市概况

根据中国口岸协会网站上公布的“口岸地图”显示, 在对俄边境线上, 我国已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共22处,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3处公路口岸、1处铁路口岸;黑龙江省11处水运口岸、4处公路口岸和1处铁路口岸;吉林省1处公路口岸、1处铁路口岸。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口岸, 对俄边境口岸分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 由于中俄国界线多位于自然水系中央, 表现为界河、界江的形式, 如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等, 使得其水运口岸数量相对较多, 占口岸总数的50%;

2) 多数对俄边境口岸所在城镇仅拥有一个口岸, 只有珲春市、绥芬河市和满洲里市拥有两个对俄边境口岸 (珲春市还拥有对朝口岸) 。

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原因在于, 中俄接壤边界独特的地理环境及边境城市普遍规模较小, 相对沿海城市发展较为缓慢。从口岸形成发展的历程, 对俄边境口岸可分为百年口岸和新兴口岸。百年口岸, 以满洲里口岸和绥芬河口岸为代表,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开始, 在百年前就因其特殊的沿边地缘优势及东清铁路、中东铁路的修建, 形成了边境贸易、流通的口岸重镇;新兴口岸, 以嘉荫口岸、萝北口岸为代表的大多数对俄边境口岸均属于此类类型, 是我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陆续批准开放的沿边口岸。

2 对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分类特点

一般的入口空间可以从与外界交流媒介的形式、入口空间的主导功能、入口空间的功能构成、入口空间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方式关注的重点在于入口沟通城市内外的交通方式及入口作为城市内部的一部分承担的功能。对于外界, 也就是城市外部的关注较少。作为边境口岸城市, 其入口空间沟通的“外界”有其特殊性, 不再单纯的是同一国家内的两个政治区域, 同时也涉及邻国对应的城市, 表现为涉外性, 其“外界”涉及的是至少两个政治区域, 这些特征从边境、边境城市及边境口岸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

边境的定义是两个政治区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是一个主权国家行使主权和管理权的界线, 是不同国家交往的接触地带。进一步, 边境城市在广义上是指一国国界线之间远离首都或核心区的区域或城镇体系;狭义上是指以一定的自然界线分隔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点状地理单元, 现代的边界线一般是在自然界线的基础上, 结合了军事的、文化的、历史的、经济的原因而形成。在补充下, 沿边口岸也称边境口岸, 其是指位于边境地区与邻国对应城市直接由公路、铁路、河运航线以及航空线路相连接的通道体系, 是设置在内陆边境城镇的国家对外开放、开展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的门户。结合以上三个定义, 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分类, 还可以按照入口空间连接的“外界”属于国内或国外哪个政治区域, 将入口空间分为“国门型”入口空间和“城门型”入口空间两类。

“国门型”入口空间是指边境口岸城市与邻国对应城市相互沟通、联系的通道体系, 表现为“口岸”形式。

“城门型”入口空间是指边境口岸城市与国内其他区域相互沟通、联系而形成的过渡、衔接空间, 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

对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 从此角度出发, 也可以分为“国门型”入口空间和“城门型”入口空间两类, “国门型”入口空间特指与俄罗斯在边境线进行连接的口岸及受其辐射影响的空间范围。单纯从城市入口空间的分类的目的出发, 国门型城市入口空间和城门型城市入口空间仅仅是侧重点不同的一种分类方式。但从区域或者国家的角度来讲, 国门型城市入口空间和城门型入口空间分别作为地区或城市的代表相比, 国门型城市入口空间联系的地域跨度更大、更广, 联系的“内”“外”有着更加差异化和显著性的文化、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不同。

3 满足边境口岸功能的空间功能特征

口岸是通过行政手段设立的两国或多国、地区间的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的联系通道。我国现行法规中将口岸定义为:经国务院或者省政府批准, 供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运输工具直接出入国 (关、边) 境的港口、机场、车站和跨境通道 (公路、铁路、渡口、管道) 等。

首先, 口岸作为联系两国的通道, 行使着交通功能, 是入口空间的一个节点, 也是联系城市内外的路径, 同入口空间的其他意象设计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入口空间整体。其次, 入口作为城市内部的延伸, 同时也承担着城市其他功能, 影响着城市定位与发展。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的口岸属性, 不仅承担着通关人员、货物的运输功能, 由此而产生的人流、物流的集聚带动的口岸经济效应, 也影响着所在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最后, 口岸的通过主体为人员和货物, 所以在口岸空间安排上需要为这两者提供通过及检验检疫、中转的合理布局, 提供旅客检验区、货物检验与监管区, 及因人流集聚和边境风情产生的观光旅游需求对应的观光休闲区。

4 展现中俄文化交融的空间意象特征

城市入口空间一般是处于“城内”与“城外”转换、过渡的空间地带, 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转换过渡区域, 在此产生了两种空间意象的碰撞、融合, 形成了新的空间意象。在中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 不仅展示了城内与城外意象的碰撞, 更多体现的是两个国家文化的碰撞、交融, 从而产生的新的文化魅力。

两国文化交融体现在中俄边境口岸城市的方方面面, 包括城市建筑、空间布局等城市实体, 也包括城市居民生活习惯、风土民情等城市行为理念。

5 融合功能需求和文化特色的要素特征

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可以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相互影响、作用, 最后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景观。物质要素主要为城市空间实体, 如建筑物、街道、广场等, 非物质要素表现为城市文化特色、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等。

对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 作为细化了的城市入口空间的一类组成部分, 其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特征表现的更为具体。对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的物质要素特征表现在其建筑风格的欧式、口岸布局的有针对性、城市景观风貌建设的欧式与西化。对俄边境口岸城市中, 有部分百年口岸城市, 与俄通商的历史比较长, 两地的民间交往比较频繁, 城市间或者可以说是国家间的文化影响较为深入, 包括生活习惯、饮食、文化认同等各类城市非物质要素。

我国地域辽阔, 在960万km2的土地上, 有长达22 000多千米的陆地边境线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接壤, 中俄边境口岸城市只是我国边境口岸城市中的一小部分, 通过对中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的研究, 以期获得大家对我国边境地区城市的关注, 增加对边境城市的研究,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 对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 贡献规划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摘要:根据对俄边境口岸的分布特点, 介绍了对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的类型, 并从空间功能、空间意象、文化特色等角度, 阐述了对俄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特征, 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我国边境地区城市的关注度。

关键词:边境口岸,城市入口,空间功能,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董贺轩, 卢济威, 胡嘉渝.解析现代城市入口[J].新建筑, 2005 (1) :25-26.

[2]陈剑宇.城市入口空间形态的地域主义解读[J].城市建筑, 2007 (6) :77-78.

上一篇:节奏影响下一篇:大坝除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