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范式(精选9篇)
理论创新范式 篇1
摘要:基于价值创新战略逻辑, 创业理念开始影响当今企业的战略选择, 并带来了管理范式的创业化变革,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反映出创业理论与领导理论不断地融合并形成了创业型领导理论主题, 这对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的环境挑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价值创新,创业,范式,创业型领导
一、价值创新战略逻辑的兴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 有利可图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 但每个企业在收入、利润和增长方面的结果却各不相同。通过对高成长性企业和较不成功企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 由于这两类企业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战略逻辑, 即对企业战略最基本的、暗含的假设不同, 对待战略的方式不同, 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战略逻辑:传统战略逻辑和价值创新战略逻辑。
传统战略逻辑的主导思维是保持竞争中的领先位置。在这种战略逻辑指引下, 为了追求竞争中的领先位置, 大多数企业都试图在竞争的每个主要方面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大多数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赶上或超过竞争对手时, 它们最终采用的战略在竞争的各个方面都趋向于同一化, 因为这些公司在设想自己在本行业中该如何竞争方面的一套基本信条是相同的。对于顾客是谁、他们看重什么以及本行业应该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 他们的看法基本一致。企业遵循传统战略逻辑的一致性越大, 竞争的趋同化程度也就越高, 最终结果可能只是大家仅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或两者的结合上进行残酷的竞争, 可选择的竞争手段越来越少, 可挖掘的竞争空间也越来越小。
而高成长性公司则采用了与传统战略逻辑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那就是价值创新的战略逻辑。价值创新的战略视野更加宽阔, 它并不刻意追求在竞争中的领先位置, 对赶上或打败竞争对手几乎不加考虑, 它们努力寻求的是通过价值创新使自己另辟蹊径。价值创新战略逻辑的特点在于企业抛开对原有产业或产品的传统看法, 把自己当作一个刚刚进入行业的新手来思考问题, 关注于广泛地需求, 寻求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因素, 力争为顾客创造一种完全不同的消费体验。在价值创新战略逻辑指引下, 企业跨越传统概念的产业边界进行思考, 追求的是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去发现可以带来价值创新的因素, 从而获得了企业的高速增长。有趣的是, 虽然价值创新企业并不刻意去建立竞争优势, 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最大的优势, 形成了新的战略模式。
在新经济时代, 以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知识要素为基础的价值创新已成为企业迅速成长的动力, 由价值创新所带来的企业现有市场的扩张和新需求的创造使其成为企业成长的最优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是非“零和”的, 它不但使企业获得可赢利性成长, 实现资本快速增值, 而且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从这点看, 价值创新实际上是企业传统战略升华为与知识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二、创业与管理范式创新
价值创新逻辑的兴起要求高管团队不能再按照传统管理范式只是进行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 而是应当把实施以创新为中心的创业战略作为企业应对当今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因此, 高层管理者不仅要从传统管理理论范式角度探究高管团队的一般职能管理问题, 还要从管理创新的角度分析高管团队如何通过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过程提高企业绩效的问题, 而后者则涉及了创业管理理论体系的范式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业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创业活动的蓬勃兴起和展开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是, 创业有着让人困惑的一面, 创业的世界不是整齐、有序、线形、具有一贯性和可预测性的, 而是常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例如, 看似没有潜力或潜力很低的机会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你所在的组织规模越大、运作越有序、纪律越严明、控制越严格, 你对自己最终命运的控制能力就越小;创业需要周全的考虑、准备和计划, 但它基本上又是一件无法计划的事情。这一系列创业自身存在的矛盾和悖论表明, 高管团队必须擅长处理模糊、混沌和不确定性, 掌握颇有预见性的创业管理技巧, 这就需要廓清创业管理理论的体系框架。
目前, 创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兴起和日臻成熟引起人们对以稳定性和有序性为基础的指导工业企业经营活动的传统管理进行反思, 并在传统管理和创业管理二者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和分歧, 出现了“替代说”、“阶段说”和“融合说”等不同观点。“替代说”认为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是两个不同领域, 创业管理根本不同于传统管理, 并优于传统管理。“阶段说”则认为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创业管理研究新企业 (如中小企业等) ;传统管理主要研究现存的大企业。“融合说”是指创业管理和传统管理都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两者有融合的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创业管理仍然沿用了传统管理的部分职能, 如计划、领导、控制等, 但这些内容的本质开始发生变化, 呈现“创业化”等特征;另一方面, 传统管理理论也增加了创新、变革等新的职能, 发生着管理基本假设的根本性改变, 也就是管理范式的转变。
本文认为, 创业管理具有其独特的属性, 不可能用传统的管理理论来解释, 也就不可能由传统管理来代替。正如D r u c k e r所言, “管理和创业是一体两面”, “不懂得管理的创业家, 不能存活很久;而不懂得如何创新的管理者, 也不会存活很久”。在当今日益动荡和变化的时代, “一个机构如果相信管理和创新是不同或是对立的, 则马上就会被淘汰”。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关系体现在两者处于不断融合之中 (如图1所示) , 即传统管理与创业管理之间虽然存在明显差异, 但发展趋势不是谁“吞并”谁或谁替代谁的问题, 而是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或者说新的管理范式, 这对丰富管理理论和指导创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业理论与领导理论的融合
基于价值创新战略逻辑和管理范式创新视角, 可以发现创业理论与传统管理理论呈现出融合的发展态势,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反映出创业理论与领导理论不断地融合并形成发展了创业型领导理论。在最近几年的领导理论研究成果中, 创业的地位也日益凸现, 不断涌现出与上文所述管理范式创新相一致的情况, 即强调在快速变化和高不确定性环境下实现持续创新和变革的领导, 并形成了变革型领导等代表性观点, 推翻了传统交易型领导理论对领导者的工具性假设, 强调领导的鼓舞性角色, 主张激励下属为满足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以及潜在动机的需求而不断提升组织绩效。再如团队导向和以价值为本的领导理论, 都重强调领导者激发团队成员高参与度的能力, 主张领导者要高度自信地勾画理想愿景或蓝图, 设定一套卓越的价值观和行为来强化组织使命, 成为跟随者完成使命的榜样。可以说, 领导理论和创业理论日益交叉和融合。不再把在稳定环境下进行竞争分析的传统方法作为重点, 而是跳出了传统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局限, 把领导重心放在了追求更加灵活和创新、具有创业属性的行为上。目前, 普遍存在两种对于创业看法:第一种是企业家英雄的故事, 主角是运用精力、努力、胆量以及好运气而扶摇直上的勇敢个人;第二类故事则承载了更多的希望, 它没有将焦点放在个人的身上, 而是放在了团队上面。这两种创业才干及精神的版本之间所存在的差别是深远的。第一种是赞扬了个人, 而第二种则称颂了工作团队甚至是整个组织。在一个全球竞争的世界里, 只有上述第二种版本的创业活动才能够为经济带来真正的希望。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已经不再代表那种能够产生具有竞争优势的绩效的工作关心。我们依然需要个人的创业才干和精神。但是, 为了使整个组织乃至国家在当前以及未来不断提高竞争力, 我们就必须像曾经对个人企业家英雄所给予的荣耀那样对集体层面的创业才干及精神给予倡导。
近年来, 创业理论与领导理论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创业型领导”, 研究者已经认同和初步解释了创业型领导在动态市场环境中对于企业发展变革的重要性, 认为创业型领导作为一种特别的领导方式, 是一种影响他人对资源进行战略性管理的能力, 它既关注寻求机会的行为, 也关注寻求优势的行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 创业型领导者必须不断地精心设计角色定义, 强调通过路径清晰来进行机会探索和价值创造, 利用积极的、创造性的发现导向掌控环境所带来的机会, 并且关注顾客、产品、取得预期的结果以及价值创造。总之, 创业型领导就是对企业家精神和专业化管理的整合, 其目标是实现企业家精神和专业化管理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协同效应, 表现为企业家精神和专业化管理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取、积累和逐步演进的动态过程, 而且二者融合需要依托团队甚至整个企业, 并与其他组织活动相互联系, 最终为公司构建一个竞争优势和技术增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管理世界.2006, 2:71-79.
[2]王重鸣, 阳浙江.创业型领导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心理科学.2006, 29 (4) :774-777.
[3]张玉利, 陈寒松, 李乾文.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与融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 5:2-7.
理论创新范式 篇2
http:// 2003-10-23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叶成林 徐福荫
【摘要】从19世纪中叶函授教育在英国诞生开始,及至今日,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界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远程教育研究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本文从远程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的概念出发,提出远程教育研究可划分为两种基本范式: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着重论述了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
【关键词】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研究; 范式
远程教育的诞生是工业社会技术应用的结果,蒸汽机和铁路的发明极大地扩展了人们活动的地理空间。为了让异地的学生能继续学习,教师自然地想到把学习材料(书籍和教材)通过邮政系统由铁路运输传递到学生手中,这便是最早的远程教育形式——函授教育。从此,每一次新技术在教育媒体和教育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就产生出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形式,从基于印刷、录音录像媒体和无线电广播技术的广播电视教育,到基于印刷、模拟视音频及数字化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卫星传输和通信技术的网络教育,再到基于新型移动数字化教育媒体和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移动教育,莫不如此。远程教育在教学媒体和技术环境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愈益丰富、愈加复杂的特点,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远程教育具有了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凸显学习的重要性和远程教育无穷的市场潜力,一大批企业被吸引介入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由此带来了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远程教育研究的繁荣。
一、远程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
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许多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都曾以自己的方式表述过,其中最有影响并被广泛认可的是远程教育学家德斯蒙德·基更的远程教育的五项特征描述的定义(基更,1996)。这一定义概括了远程教育的下列特征。
——准永久性分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处于物理空间相对分离同时通过信息传递又相互联系的状态;教与学过程是以特定的技术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为基础的。分离并不是完全永久性的,也就是说远程教育中并不完全排斥面对面交流。
——媒体与技术的作用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又一个重要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技术是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双向通信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信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也是如此。因此,通信是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和多向通信机制是面对面的,而远程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主要是非面对面的,是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
另外,远程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如下一些基本趋势:教师的角色将逐渐淡化,教师更多地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出现;出于教学或社会交往需要而组织的基于传统面对面方式,或现代电子方式的集体会议交流活动将增多;从强调媒体与技术的作用转向注重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建构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这种术语的转变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理论、建构主义、系统科学和后现代主义等现代教育理念、复杂性科学和哲学思想在远程教育中的渗透;远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实施远程教育的组织机构,远程教育中的远程学习具有系统性、严肃性与社会确认性的特点,而一般远程学习则不具有这些特点;教育信息传递的通信机制多样化,单向通信、双向通信、多向通信并存,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共现。
远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论范式作者:叶成林徐福荫在综合现有各种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远程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远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给出“远程教育”的一个全新定义:
从狭义上来看,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收集、开发、设计、制作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以传统面对面方式或者以现代电子方式进行),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称。在所有活动中,教师是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而学生与教育组织机构(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将通过建立双向或多向通信机制保持即时会话。
从广义上来看,远程教育是指在上述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技术、资源、人员与实践活动等构成的整个系统。
从发展的观点看,远程教育是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紧密联系的,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历史。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远程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狭义)及一个综合的复杂性系统(广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和研究这种复杂的实践活动或综合的复杂性系统的过程就是远程教育研究,研究所形成的关于实践活动或复杂性系统的完整理论体系就是远程教育学科。而如何研究、认知和理解这种实践活动或复杂性系统,则属于远程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的范畴。
这一定义是综合我国及世界各国远程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未来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以归纳与表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及抽象性。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 强调教育机构的作用,淡化教师的作用;
② 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淡化媒体的作用;
③强调集体交流(面对面或电子方式),淡化准永久分离的特点;
④ 强调通信机制的多样性,淡化双向通信的单一性;
⑤强调实践性,区别于远程学习。
二、范式理论与远程教育研究范式
范式理论最初是由库恩(库恩,1968)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为远程教育的本体性研究、远程教育研究者与远程教育的关系研究、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研究三个层次。远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狭义)及一个综合的复杂性系统(广义)。我国现阶段的远程教育研究更多地局限于这一个层次,表现为远程教育实践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远程教育系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远程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的研究较少。研究范式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两个方面。如果把远程教育实践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远程教育系统性研究归入远程教育研究实践规范的范畴,那么远程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的研究则属于远程教育研究理论基础的范畴。
学科的研究范式可划分为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研究范式两种基本类型。理论研究范式一般研究学科研究人员和学科自身的关系、学科方法论研究等,因此其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科基础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一种人文思考。实践研究范式往往只关注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更多地是一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即本体性研究。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指由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所组成的研究者共同体,他们以特定的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为共同的理论、观念、方法、信念和自然观,以远程教育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身份对远程教育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深刻思考和客观而全面的人文关怀。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范式则指由一些教育技术学家、企业的技术研究人员和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组成的共同体,他们以学习技术、教学技术、远程教育相关技术为共同的方法,以远程教育参与人和实践者的身份对远程教育进行热情而科学的基础研究和深度而具体的技术实践。这两种范式共同组成完整的远程教育研究范式,二者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共同推动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
三、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
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可以划分为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哲学理论三部分。那些试图涵盖远程教育领域的所有活动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而另一些集中论述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此外,还有对远程教育的合理性及其本质属性进行论证的哲学理论。
相应地,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明显地受到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的影响。远程教育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和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以社会学、人类学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与传统学校教育系统、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如经济、政治等)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宏观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具有更鲜明的社会化特点,我国远程教育的学生选择远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学历与社会交往的需要。远程学习与教学是远程教育研究的核心内
容,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对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故以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是远程教育微观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远程教育所追求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明显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而远程教育追求效益、规模的一面又体现了其实用主义、工业化的哲学思想,而以各种哲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远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本质属性,则是建构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基本方式。
1.学习与教学理论
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体现了深刻的学习理论,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地揭示了学习、思考与理解的关系。西方早期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亚里斯多德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学习理论,分别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和逻辑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学习是作为哲学和神学的领域而被研究的。直到19世纪末,学习开始被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加以研究,并由此出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习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消除了为了行为训练与意在产生理解的教学之间的差异(高文,2002)。早期的远程教育,如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较多地受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表现在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中注重行为训练(函授教育中的课后练习)和媒体刺激(广播电视教育中学习内容的呈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加工模式为基础,强调学习中结构或图式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系。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远程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80年代末,随着人们重新解读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开始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和控制系统论等六种范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南国农,200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网站的设计、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进入90年代后,研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热潮已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高文,2002)。由此出现了挑战认知信息加工观点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这一新兴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的作用,关注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对其学习的作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于远程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将成为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指导远程教育实践的基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学习资源和各种技术方式都是建构和设计学习者中心型学习环境的主要因素,远程教学过程就是基于所创建的学习环境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教师—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交互活动,远程学习过程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不同的学习理论其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有关学习、知识、认知与思维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与表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南国农,2002)。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明显地受到学习理论发展的影响,而远程教育的实践也为学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环境与技术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人类学、社会学与系统科学
教育的主体文化是一个教育系统中人们关于如何教与学的惯常行为模式,它体现在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活动过程和学习材料内容中。教育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反映,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祝智庭,2001)。远程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广泛,远程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教育文化现象。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与发展的系统。在整个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教育不断地获得发展。当前,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社会活动愈益复杂,知识更新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终生不断地获得自身职业发展。伴随着外部社会系统的急剧变化,教育系统内部也要求自身不断革新以应答社会变化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出现正是外部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和教育系统内部自身发展需要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其自身发展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些特征。教育的对象—人是主观的、具有情感的,因而也最具有不确定性。远程教育的发展时时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如远程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课程的选择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研究应以人类学、社会学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考察分析远程教育与教育的关系、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远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揭示远程教育与其所处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如佩拉顿所表述的远程教育四大社会功能(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教育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较高的成本收益)、丁兴富的远程教育发展动力基础理论(“五原理说”)、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伽里森等人的三代远程教育理论等均为远程教育宏观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3.哲学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着重探讨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远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并从高度抽象的角度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仅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时空分离。这种观点不够抽象,仅为现象的描述,因此不能认为是一种哲学理论。构建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须以深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深刻理解哲学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特征,从纷繁的哲学流派中选取与远程教育相关的理论,通过严密的思考与推理,最终概括出远程教育的最本质属性。在回答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的问题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教育是什么?学习是什么?等教育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应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永恒性、矛盾性、动态平衡性、无限发展性。因此,远程教育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人类为解决自身学习问题,兼顾学习规模、效率与学习质量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理性的教育技术与浪漫的教育理想之间不断求得平衡的动态产物;远程教育作为人类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经诞生将会(如学习一样)与人类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与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12)
[2] 徐福荫 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0(11)
[3] 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
理论创新范式 篇3
新媒体时代到来, 使得公共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拉近了人与人的交流距离, 并使得公共关系的地位得到提升, 公共关系人员成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
一、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公共关系理论范式
以本体论角度来看, 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由以传播为中心向以关系为中心进行转变。关系、传播和管理这三个核心概念在新环境下正在发生变化。
从关系概念来看, 关系概念能够为公共关系理论提供合理的基本假设, 可以为各个层次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关系观点与亨特和格鲁尼格所提出的系统理论等观点概念具有统一性, 并解释了对称预想等问题, 关系观点澄清了公共关系在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为衡量公共关系提供了框架。从公共关系理论来看, 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重点是在于管理组织。就是说, 公共关系的机构不仅仅是利用组织的结果, 不但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效益, 还利于组织各个社区和公众, 建立公共关系。从传播角度来说, 传播从公共关系转变为组织, 传播在公共关系中充当着工具。在这一框架之中, 传播的价值与公共关系质量的贡献有关, 在当今社会中, 公众的关系质量是公共关系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数量多不代表价值大。在管理这一概念来看, 公共关系在观念管理理论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关系视角使得公共关系从狭隘的信息制造和传播中解脱出来, 跨入一个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管理功能新领域。管理概念是关系管理过程的一部分, 管理概念使公共关系的地位得到提升, 公共关系具有管理功能。
二、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公共关系理论范式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从数量传播向信息质量传播发展。网络传播是对话性的关系传播, 建立在社会信任的基础之上, 这也成为了公共关系的发展目标。
信息具有双重性, 网络传播看似是在进行海量的信息传播, 但是实际上网络传播背后的关系具有更大的价值。在网络环境中, 人们可以自由的进行交流, 通过网络跨区域、跨国交流都可以顺利进行。但是, 网络技术虽然提供了交流平台, 人们可以跨越空间, 但是却不能用网络技术来弥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技术能够为人与人之间建立沟通平台支持交流, 但是不能在人类之间建立信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诸多隔阂, 如语言、习俗、生长环境等诸多方面, 在发达的沟通技术下, 社会交流混乱和文化破损也同时产生, 社会关系也正在进行着快速的变化。在这种环境内, 传统范式受到挑战, 但是又没有产生新的观念来进行补充, 使得网络交流中变得空虚。网络交流数量在增加, 但是人际和社会关系却受到削弱。通过技术支持虽然延长了人际关系长度, 但是关系效度却在减少, 通过技术进行交流取代了人力, 社会信任关系由人与人关系变成了人与网络的关系。因此公共关系的发展必须重视社会关系的构建并重视信任。在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 应该重视信任关系的开发, 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对公共关系进行反思。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仅仅通过技术就可以解决, 而更重要的是文化、社会间的交流。
三、从价值论角度来看公共关系理论范式
从价值论角度来看, 公共关系理论范式从降低成本范式向增加收入范式变化, 公共关系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公共关系与公众之间建立了高质量的长期关系, 并通过减少公众间的冲突来获得组织效果。公众价值是对社会关系进行投资并获得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本, 与其他物质资本有很大的差异, 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之中, 社会资本为社会中的个人和集体提供便利。社会资本能够增强个人或组织的竞争实力并在社会中获得有利地位。人际关系网络具有信任度, 这是维持组织性、提升生产力的重要工具, 能够使用人际关系信任的主要是公共关系人员。在一个关系资源网中, 某些成员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这就需要公共关系人员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公共关系人员就是这个组织关系网中的中心。在关系网络中公共关系人员是沟通的纽带。社会交流越多, 社会关系网中就有越多的结构洞, 而占领结构洞的成员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公共关系人员在社会资本变化的过程中, 通过其所在的结构洞传达信息, 扩大影响力获得社会信任, 为所在组织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资本。公共关系人员经营社会资本, 体现了社会价值。
结论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人类进入到新媒介时代, 人与人之间拉近了距离, 甚至是通过网络形成了“地球村”。但是, 人们应该意识到,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拉近了, 但是心与心间的距离却在疏远。网络使人增进了交流, 却降低了信任, 这是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邬鑫.基于公共关系理论视角下的新媒体创新思考[J].中国报业, 2013, 02:85-86.
[2]刘佳星.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共关系的危机策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
简单谈谈关系数据库中范式理论 篇4
所有的属性都是不可分割的原子单位,
第二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U,F)中的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任意一个候选关键字,则称关系R 是属于第二范式。
第三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U,F)中的所有非主属性对任何候选关键字都不存在传递信赖,则称关系R是属于第三范式的
BC范式:(BCNF)
如果关系模式R(U,F)的所有属性(包括主属性和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任何候选关键字,那么称关系R是属于BCNF的。
举例说明:
第一范式(1NF):
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个关系都是r的属性值不可分割的原子值,则称关系R是第一范式的模式.
不满足第一范式的情况:
关系R(name,address,phone)
----------------------------------------------------------------------
name address phone
AA 山西太原 2204446
AA 山西太原 8350524
----------------------------------------------------------------------
说明:phone可以再分(可以分为phone1和phone2).
*************************************************************************************
第二范式(2NF):
1):局部依赖:
对于依赖关系 W->A (A依赖于W),如果存在X归属于W,且X->A(A依赖于X),那么称W->A是局部依赖;否则称W->A是完全依赖.
比如:
关系模式R(sno,cno,grade,tname,taddr)
sno:学生学号;cno:课程编号;grade:成绩;tname:老师姓名;taddr:老师住址
(sno,cno)->(tname,taddr)(sno,cno决定于tname以及cno)是局部依赖,因为cno->(tname,taddr).
2):二范式定义:
如果关系模式R满足第一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侯选键,则称R满足第二范式.
不满足第二范式的情况:
关系模式R(sno,cno,grade,tname,taddr)
sno:学生学号;cno:课程编号;grade:成绩;tname:老师姓名;taddr:老师住址
----------------------------------------------------------------------
sno cno grade tname taddr
101 001 100 张老师 山西太原....
102 001 95 张老师 山西太原....
103 001 98 张老师 山西太原....
104 002 95 李老师 中国北京....
105 003 90 刘老师 中国上海....
----------------------------------------------------------------------
说明:出现相同的tname,taddr三次
消除方法:分解关系模式R
----------------------------------------------------------------------
R1(sno,cno,grade)
sno cno grade
101 001 100
102 001 95
103 001 98
104 002 95
105 003 90
R2(cno,tname,taddr)
cno tname taddr
001 张老师 山西太原....
002 李老师 中国北京....
003 刘老师 中国上海....
----------------------------------------------------------------------
*************************************************************************************
第三范式(3NF):
1):传递依赖:如果X->Y,Y->A,且Y不依赖X和A不是Y的子集,那么称X->A是传递依赖.(A传递依赖于X)
2):三范式定义:
如果关系模式R是1NF,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依赖于R的侯选键,那么称R满足第三范式.
不满足第三范式的情况:
关系模式R2(cno,tname,taddr)是2NF模式,如果在R2中存在cno->tname,tname->taddr,那么cno->taddr就是个传递依赖,及不满足第三范式.
----------------------------------------------------------------------
cno tname taddr
001 张老师 山西太原....
002 李老师 中国北京....
003 刘老师 中国上海....
004 张老师 山西太原....
005 张老师 山西太原....
----------------------------------------------------------------------
说明:张老师开设了3门课程,上面就出现了3个元组,教师地址重复了3次.
消除方法:分解关系模式R2
----------------------------------------------------------------------
R3(cno,tname)
cno tname
001 张老师
002 李老师
003 刘老师
004 张老师
005 张老师
R4(tname,taddr)
tname taddr
张老师 山西太原....
李老师 中国北京....
刘老师 中国上海....
----------------------------------------------------------------------
再补充一下:
第四范式(4NF)
第四范式禁止主键列和非主键列一对多关系不受约束
第五范式(5NF)
会计研究范式理论探讨 篇5
关键词:范式,会计范式,会计研究方法,多重范式,理论探讨
一、引言
一直以来存在着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西方会计职业界曾长期认为会计是一种不能公理化的“艺术”, 美国会计学家詹姆士·库莱瑟 (J.Cullather) 于1959年提出会计是一种实践性艺术, 因为会计主要依据执行者的个人判断和解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名词术语委员会也曾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用独特方式并以货币对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和事项进行记录、分类和汇总, 并对结果予以解释的艺术。”推崇这一定义的学者进而提出了所谓的会计“艺术论”。把会计视为一门艺术一度在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 会计越来越显示出其科学属性, 把会计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观点逐渐取代了“艺术论”, 成为近来的一种趋势。会计既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自然离不开其研究范式的发展变迁。类比范式的定义, 所谓会计范式就是指会计研究者之间被共用的思考模式与知识框架。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一般遵循“命题+论证=结论”的范式, 目前这种传统的研究范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环境, 因此, 会计研究者需要适当转变思维模式与观念。本文对会计学研究范式的变迁做出简要回顾。
二、会计研究范式的变迁
(一) 归纳法范式
所谓归纳法就是指由具体到一般, 由实践推演到理论的研究方法。归纳法的特点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加以分类, 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再将其表述为理论。
上图反映了归纳法的基本程序。由于会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被西方会计职业界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是会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在约定俗成的程序上的发挥, 从而对会计的研究只是对实务中的各种惯例进行解释、论证和描述, 不能进行概念界定与理论概括。在会计研究的初始阶段, 基于“艺术论”的主导, 会计研究采用归纳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 (A.C.Littleton) 是归纳法学派的典型代表, 他的名言“实务就是做事, 理论就是解释”的观点, 是对归纳法思想的高度概括。1953年, 他在其著作《会计理论结构》中第一次较为完整的论述了会计理论的体系和结构, 这被视为归纳法对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著名的公认会计原则 (GAAP) 在早期的制定也主要采用归纳法, 1938年成立的会计程序委员会 (CAP) 发布的总计51份《会计研究公报》都是在尊重实务与惯例的基础上, 对现行惯例进行认可和选择。1959年成立的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继承了这一模式, 并与1962年否决了在演绎法基础上的第一、三号研究公报, 此后它所制定的准则, 主要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对现行实务进行概括和调节, 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进一步呈现出归纳性与描述性的特点。但基于时代的发展, 会计作为一门科学的观念开始被接受, “艺术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仅仅只对现有会计实务和惯例进行描述与归纳的研究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会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而归纳法由于其内在的缺陷, 难以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从而逐步被取代。
(二) 演绎法范式
演绎方法是从基本命题出发, 然后根据研究中的主题推导出逻辑结论, 因此, 演绎法在逻辑推理上要强于归纳法。演绎法是从基本的会计命题或前提开始, 推导出用来指导或开发会计方法之基础的会计原则的逻辑方法, 从而形成逻辑性与条理性很强的理论体系。用图可以表示为:
演绎学派认为, 理论应该走在实务的前面, 实务要以理论为指导, 朝着理论所预见的方Á向发展, 从而充分体现出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因此, 理论不应是对现行实务的简单陈述和概括, 而是对实务提出的一些规范性建议和方法, 基于此, 演绎学派又被称为“规范学派”。以演绎方法推导出的会计理论, 其技术会涉及到原则、假设、目标, 会计理论结构被认为是根据恰当的会计目标构建起来的目标、假设、原则和技术的序列。演绎法的研究并不是在归纳法研究消沉后才产生, 在归纳法范式处于主导地位时, 演绎法就在不断发展中。尽管不同的学者不一定采纳相同的演绎步骤, 但那些主要以概念来支撑的会计学者们也许都可以冠之以“演绎理论家”的称号, 比较典型的有佩顿 (Paton) 、坎宁 (Canning) 、斯威利 (Sweeney) 、斯普罗斯 (Sprouse) 和莫尼茨 (Moontiz) 等。1922年佩顿在其出版的著作《会计理论—兼论公司会计的一些特殊问题》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演绎法;美国会计学会 (AAA) 在1966年发布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也曾试图用演绎法来构建会计理论框架。而演绎法范式又有两个子范式, 即会计假设理论体系和会计目标理论体系。1962年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的第一、三号会计研究公报, 其主体思想就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 但会计的基本假设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适用, 由于经济行为的复杂性, 环境变化的多样性, 会造成会计基本假设的松动, 从而不能满足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这就构成了这一研究范式的缺陷。基于此, 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研究范式随之兴起, 具有代表意义的是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成立了由罗伯特.特鲁布罗德 (Robert Trueblood) 负责领导的“财务目标研究小组”, 并于1973年提出了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的报告 (又称为特鲁布罗德报告) , 这一报告具体列举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 并将其分为6个层次的体系。随后, 在1973年成立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 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目标对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性, 于1974年首先发表了讨论备忘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报告的思考》, 开始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研究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会计目标理论体系形成, 是会计理论研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 实证法范式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如果仅仅局限于定性研究还远远不够, 定性研究更多的只能提供给人们感性的认识, 而缺乏理性认识。因此,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会计研究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定性的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范式, 开始寻找定量的研究方法, 实证法的研究范式从此应运而生。实证会计研究起源于美国, 以美国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R.鲍尔 (R.J.Ball) 和P.布朗 (P.Brown) 于1968年在芝加哥大学的《会计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会计数据的实证评估》一文作为开端。随后, W·比弗 (W.Beaver) 、瓦茨 (R.Watts) 和齐默尔曼 (J.Zimmerman) 等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开拓性研究, 使得实证会计理论在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中获得了认可、普及和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 实证法研究范式已经基本取代了演绎法范式, 成为美国会计学界的主流研究方法。实证法研究的兴起与西方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并借鉴和吸收了一些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特别是有效市场假说 (EMH)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和代理人理论 (Agency Theory) 等概念构成了实证法研究范式的理论基石。实证研究是在1978年由美国著名的罗彻斯特学派的代表人物瓦茨和齐默尔曼发起, 他们主要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 依据奖酬计划假说 (Bonus Scheme Hypothesis) 、债务契约假说 (Debt Covenant Hypothsis) 和政治成本假说 (Political Cost Hypothsis) 来研究管理当局的会计选择问题, 并且在1986年发表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进行了系统化阐述, 从此奠定了实证会计研究范式的学术地位。实证会计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规范性会计理论, 主要在于它更侧重于解释和预测现实中会计方法程序的运用。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列示如下:
规范性会计研究 (理论) :其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给予既定条件A, 应采用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其逻辑关系为:如果存在既定条件A, 则会采用方法B
不可否认, 实证法研究范式的兴起有其正面作用, 它改善了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 例如增加了定量分析、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 重视对会计研究的实证检验, 形成了一系列实证性会计理论概念和结论, 丰富了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实证会计学者对“规范会计理论”的否定未必恰当。如实证会计学派的主要倡导者瓦茨、齐默尔曼等人为了论证实证会计理论的优越性而认为规范会计理论无法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并且由于“价值依附”, 带有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取向, 因而不科学。但实证研究中关于会计政策的含义及其影响的讨论也明显带有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因此, 这种批判并不十分恰当。 (2) 实证会计理论未必能解决会计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对此, 美国会计学者D·克里斯滕森 (D.Christenson) 指出, 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 而非会计问题。 (3) 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仍不够完善。虽然实证会计提出了研究会计理论新的视角, 但其研究方法仍存在缺陷。例如, 实证会计研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有效市场假说” (EMH) 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具有严格的限定条件, 这些条件不一定与经济现实相符。近年来, 不少实证研究结果已对EMH和CAPM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故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改善。 (4) 实证会计的研究结论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由于会计准则主要是依据规范性理论来制定, 对此, 会计学者布朗·豪威尔逊 (BHowieson) 指出, “由于无法提供诊断处方, 实证会计学者使自己脱离了会计实务, 因为在实务中会计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选择会计政策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他一些会计学者也认为, 实证会计研究对投资者行为及其动因和相关变量的解释并不充分, 这些都充分说明实证会计与会计实务还未能很好的结合。 (5) 实证会计研究未能很好的推动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相当一部分的实证研究仍然是基于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基本假设, 并以此为基础在不同的会计环境和会计政策下进行反复验证, 未能形成新的结论和假说。而且, 一部分实证会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之间存在相互矛盾, 科学性不足, 不利于会计理论的发展。总而言之, 虽然实证法研究范式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但由于上述局限性的存在, 需要与其他范式结合起来, 而不能孤立存在。
三、会计研究范式的多重性
(一) 人类学/归纳范式
对于采用这一研究范式的人, 其研究范围是: (1) 现有的会计实务 (2) 管理当局对这些实务的态度。持这一观点的人一般认为, 方法可以是在已被检验的用途之基础上衍生出来和证明, 在确定方法的过程中, 管理当局扮演了中心角色。这一范式的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会计理论构建中的描述性—归纳法, 并相信现有会计实务是有价值的。基于此, 与这一范式相关的会计研究目标是理解、解释和预测现有的会计实务。井尻雄士 (Ijiri) 指出这一范式的任务是通过归纳推理推导出隐含于现有体系之行为中的目标, 而这种归纳推理不是为了保持现状而预设, 其目的是强调变化在何处是最必要以及在何处是可行的。作为研究的成果, 所提出的变化更有被实际运用的机会。Ijiri的研究回击了现时成本和现值会计的拥护者们对他的批评, 同时为了说明历史成本的重要性, 还根据经管责任和决策制定, 为现行会计实务提出了一个公理性的模式。Littleton也曾根据经管责任和决策制定来评价历史成本的重要性, 并得出了会计原则。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用于人类学/归纳范式, 分别为 (1) 分析的/代理模型 (2) 收益均衡/盈余管理假设 (3) 实证会计理论。究其原因, 为了评价管理当局的经管责任和决策制定的有效性, 需要运用到委托代理理论。而公司管理当局选择会计原则的标准是效用或财富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又意味着管理者增加了其管理的收益水平和增长率以及公司规模的水平和增长率, 为了评价公司的收益水平与增长率, 就需要运用到收益均衡/盈余管理假设。此外, 这一研究范式的任务之一是理解、解释和预测现有的会计实务, 而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 对于公司应该采用何种“最佳的”会计方法程序的问题上, 实证会计理论更侧重于解释和预测现实中会计方法程序的应用, 因此, 实证会计理论也构成了这一研究范式的理论基础。由于上述三种理论构成了这一研究范式的理论基础, 很显然, 以这三种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方法自然成为这一范式的研究方法。因此, 下列方法之一, 通常为那些采用人类学/归纳范式的人所用, 分别为 (1) 用于收益均衡研究中的方法 (2) 用于盈余管理研究中的方法 (3) 用于实证理论研究中的方法。
(二) 真实收益/演绎范式
对于采用这一研究范式的人, 其研究范围是: (1) 以逻辑的、规范的推理与严谨的概念为基础的会计理论结构 (2) 以历史成本法以外的其他方法为基础的理想收益概念。对理想收益的概念, 许多学者都曾下过定义, 例如, 麦克尼尔 (Mac Neal) 认为理想收益的概念是指, 从会计的角度看, 对利润的正确定义是存在的, “利润”代表公司净财富的增加, “损失”表明净财富的减少。这一定义, 不仅简单明了, 而且在数学上可予以论证。而亚历山大 (Alexander) 认为, 我们必须查明经济收益是否是一个理想, 而会计收益不同于经济收益, 因为理想在实际中不可能达到。这一研究范式的拥护者主要致力于构建规范—演绎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认为在理想情况下, 使用单一的价值基础来计量收益将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要, 现实价值信息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信息对用户制定经济决策更为有用。这一研究范式突出了除历史成本以外的其它会计计量属性的重要性, 从真实收益/演绎范式中产生的理论为取代历史成本会计制度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目前主要运用的理论有以下五种: (1) 按物价水平 (或现实购买力) 调整的会计 (2) 重置成本会计 (3) 丧失价值会计 (4) 可变现净值会计 (5) 现值会计。由于历史成本的固有局限性, 这些新的计量属性便应运而生, 并各自建立了相应的理论, 分别涵盖特定的适用范围。以第一种理论为例, 按物价水平 (或现实购买力) 调整的会计, 通常又被称为通货膨胀会计, 它是在会计基本假设中的货币计量假设松动下建立起来, 货币计量假设强调币值稳定和购买力不变, 但从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环境来看, 一个很普遍的经济现象就是物价变动频繁, 通货膨胀严重, 这一环境变化对财务会计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迫使财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物价变动的影响与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逐步形成了物价变动会计 (Accounting for Price Changes) 这一新的分支, 以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带来的不利影响, 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几种理论虽然各有差异, 但又有一个共性, 就是通过建立新的会计计量属性, 来核算公司的真实收益, 对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财务信息提出了质疑, 对历史成本会计制度构成了冲击。虽然当前历史成本会计制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这几种理论都有其存在的现实价值, 值得会计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与深化。对于那些真实收益/演绎范式的拥护者们, 通常运用分析推理的方式来证明其提出的会计理论结构是合理的, 或者证明除历史成本会计以外的某一具体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模型的优越性。
(三) 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
钱伯斯 (Chambers) 首先提出了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 对于认同这一研究范式的人, 其研究范围是会计信息对决策模型的有用性。决策模型的有用性与相关性是对等的。如斯特林 (Sterling) 曾提出:“如果一项资产被决策模型确定下来, 这项资产的量度就是相关的 (对那个决策模型而言) 。如果未被决策模型确定, 那么这项资产的量度就是不相关的 (对那个决策模型而言) 。”总之, 一种会计制度应该被设计成能为理性的决策模型提供相关信息。由于这种会计制度不能提供决策者所期望的所有信息, 因而, 我们必须决定排除某些种类的信息而保留其他有用的信息。将决策模型限定在理性的层面上, 可以使人们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那些能有效达到决策者目标的信息之上。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运用到这一研究范式中。第一种理论主要涉及到与企业决策有关的各种模型, 如企业的资本预算、生产用固定资产的购买与租赁、生产用原材料的购买与自制等。另一种理论主要涉及到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各种不同的重大经济事件, 例如, 企业合并、兼并、破产清算、债券评级等。如何发展这方面的理论是从事这一范式的研究者们的首要目标。对于那些认同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的研究者, 倾向于依靠经验方法来决定已选信息项目的预测能力, 其中用于差量分析的一般方法已经被归入到几个优先群体中的一个, 而这些优先群体取决于个别企业的财务性质。
(四)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范式
Gonedes和Dopuch的研究工作为决策有用性/决策者行为范式提供了范例, Gonedes把对决策有用性的兴趣从个人使用者的反应扩展到总的市场反应。通过研究论证得出结论, 即市场对会计数据的反应支配了对这些数据信息含量的评价, 也支配了用来生成这些信息之程序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总市场范式, 这意味着会计程序的数据含有用市场反应来表示的信息含量。因此, 那些认同这一研究范式的人, 其研究范围是总市场对会计变量的反应。一般地, 会计变量的决策有用性能从总市场行为中衍生出来, 而且通过市场行为可以评价各种会计程序和预测的影响, 即会计信息体系的选择由总市场行为决定。由于总市场行为和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以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为基础, 并由此相继派生出一些相关理论。因此,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研究范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五种: (1) 有效市场假设 (2) 有效市场模型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4) 套利定价理论 (5) 期权定价理论。按照有效市场理论, 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公开可获得及隐含的信息, 而且市场价格是无偏的, 能对新信息迅速作出反应。这意味着, 一般而言, 通过运用与任何交易模式有关的现有信息所获得的非正常收益为零, 信息集合的变化将自动产生新的均衡。由于这一研究范式主要关注市场对会计数据的反应, 并以有效市场理论及在此基础上派生出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以更好的反映市场行为动态。因此, 这一研究范式的拥护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 市场模型 (2) β预期模型 (3) 事项研究方法论 (4) 奥尔森 (Ohlson) 股票定价模型 (5) 盈余与报酬的关系模型 (6) 盈余模型的信息含量等。
(五)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
行为会计研究 (Behavioral Accounting Research) 作为会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同时也是一个新兴领域, 其研究对象是会计功能和报告是如何影响会计和非会计人员的行为的, 把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相关性与决策者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是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研究下的重要产物。对于那些认同这一研究范式的人, 其研究范围是个人使用者对会计变量的反应, 相对于总市场行为范式而言, 它属于更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范式。他们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 会计变量的决策有用性可以从人类行为中衍生出来, 即会计被认为是人的行为过程, 其目标是在会计的背景下去理解、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该范式一般涉及到会计、程序的内部使用者以及信息的鉴证者, 还包括一般社会公众及其代理人。许多与这一范式相关的研究是在没有明确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的, 但从总体上讲, 要发展适当的行为会计理论需要从其他学科中引进理论, 这些理论大多能在会计的背景下适当地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 这些理论主要包括: (1) 会计中的认知相对论 (2) 会计中的文化相对论 (3) 会计信息的行为影响 (4) 会计中的语言相对论 (5) 人类信息的生产模型等。由于这一研究范式的支持者着重突出个人行为对会计研究的重要性, 因此, 观察、访谈、调查, 实验等方法都被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其中尤其以实验方法受到推崇, 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关注。基于行为会计研究是会计学科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 这些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新兴方法。
(六) 信息经济学范式
在早期的研究中, Feltham为信息决策中价值的变化的价值的确定提供了一个框架, 该框架所依仗的单个组成, 就某以特定的信息系统, 人们需要为这些单个组成计算出预期的报酬 (或效用) 。在随后的研究中, Crandall检验了信息/经济学范式对会计理论未来发展的有用性, 并提出“应用信息经济学”方法作为一个新的主流会计理论, 该方法是由明确界定的信息经济学模型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以及涵盖所有这些组成部分的扩展的会计设计之范围构成。在规范的决策理论和经济理论的结构中, 信息的价值通常以成本—收益来评价。企业有必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那些能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信息就是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范式的研究者把会计理论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研究方法多与经济学结合, 主要采用了统计决策理论和经济选择理论, 并结合了1972年Marschak和Radner提出的“团队理论”, 从而产生了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评价的规范理论。这一范式的中心思想是关于一致的理性选择行为的传统经济假设, 它强调了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 企业也类似, 他们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 做出理性的选择, 最后做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信息/经济学范式的内在假设是合理性, 即信息的有用性对企业做出经济决策的合理性。由于这一范式与经济学联系紧密, 研究者通常会采用那些建立在统计决策理论和经济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推理方法。如可以运用贝叶斯校正分析和成本—效益标准来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等。
四、结论
公司财务理论范式反思与修正 篇6
一、反思公司财务的理论范式
(一) 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路径依赖特征
从20世纪50年代投资组合理论诞生, 到MM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无关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和行为财务理论等, 公司财务学的发展可谓成就卓著, 现已形成相对完整体系内容。由于知识背景、认知结构及思维视角等方面的差异, 尽管研究者们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但公司财务理论依然显示出很强的经济理论依赖特征, 财务学对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直至今天仍然延续, 以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和诠释财务行为现已成为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范式。如马科维茨 (Markowitz, 1952) 提出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从可能的风险资产组合中确定最小方差边界, 通过对资产组合权重的计算找出斜率最陡的资本配置线, 计算最优风险资产组合, 再与无风险资产的权重一起得出完整资产组合, 该理论与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具有一致性, 即从理性经济人的个人最优化角度出发进行的证券组合才是最优的投资组合。米勒和莫迪利亚尼 (Miller and Modigliani, 1961) 提出的股利无关理论, 认为公司在投资决策给定的情况下, 其股利分配政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和股东收益, 公司价值或股票价格只受投资决策所决定的获利能力影响。该理论是在完美资本市场假设、理性行为假设和完全确定性假设三个严格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 同样体现出经济学思想。可见公司财务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是在直接或间接地汲取了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
(二) 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1962) 指出范式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集合, 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公司财务理论承袭了经济学研究范式, 体现了经济学遵循的理念、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
1. 理性经济人行为的假设。
假设是经济学的根基,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人类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 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尽管在经济学发展进程中, 该假设后来被修正为有限理性经济人, 但也只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推广和延拓, 仍属于自利行为假设的一种。公司财务理论也是严格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展开的, 财务行为突出的是最优决策的基本分析结构, 即任何财务行为主体行为目的都是要达到最优决策:首先要确定需达到的目标, 其次是发现约束条件变化, 并及时调整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方式, 最后是在进行理性成本和收益计算而决策, 该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范式。在公司财务理论演进中, MM理论开创了从成本和收益角度研究资本结构的先河, 后来破产成本学派的资本结构理论和税差学派的资本结构理论继续发展了该思路, 最后形成了资本结构的静态权衡理论。目前, 公司财务教材中仍然恪守着该假设, 在构建财务目标时, 理性经济人的财务选择和财务行为动机是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财务决策理论中, 假定投资者都是理性的, 在进行决策时, 选择能够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 并假定理性投资者是规避风险的, 在已定的收益条件下, 尽可能使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 或在已定的风险条件下, 尽可能使收益最大化;在筹资行为决策时, 需要在对比各种筹资方式和渠道下, 从收益最大化出发进行决策……每项财务行为都要达到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收益。
2. 个体主义的方法论。
个人主义方法论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是现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架构之一, 它将一个大实体约化为许多小实体, 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许多个人的聚集, 主张群体只不过是许多个体的组合, 以理性追求最高效益的个人作为研究实体和分析集体的行为。沿着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路径, 公司财务学在方法论上也信奉个体主义, 即以公司个体作为独立的封闭式考察对象, 并从公司个体内在属性和内部驱力出发来解释公司财务行为。因此, 公司财务理论在个体主义方法论下主要解决: (1) 个体参与者如何做出财务决策, 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决策; (2) 个体参与者的这些决策如何决定金融市场的整体行为, 特别是金融要求权的价格; (3) 这些价格如何影响资源的实际配置 (王江, 2006) 。
在上述方法论范式下, 公司的最优化投资、融资、运营、分配行为, 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 都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 考察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和效率问题, 至于与个人相关的传统的、血缘的、生态的等一切社会关系都被剥离出去。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和机制安排去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势必会带来诸如财务关系中欺诈、舞弊、功利等道德风险, 甚至体现出只有人类是道德权利主体, 自然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个人主义伦理逻辑;势必将整个生态系统割裂开来, 认为自然是从属或是依附于人类的, 不能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关注对象, 并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排除在财务决策维度之外。
3. 数理性的分析工具。
经济学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建立参照系和给出分析一般都需要数理分析和证实, 数理性的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中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田国强, 2005) 。经济学数理范式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数学模型, 二是实证分析方法。经济学经典的需求供给模型、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最优理论等都采用了数理性方法, 作为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必要方法, 分析工具遵循了经济学严格的数理分析模式。财务学越来越喜欢采用大样本数据和概率统计分析, 通过逻辑严密的数量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会计现象和变量间的关系 (陈良华, 2011) 。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主要是对财务模型进行价值判断检验和评估, 或拓展原有的理论模型。财务理论研究普遍采用以假说为起点, 以观察和实验为手段, 对假说进行批判性讨论或尝试性反驳, 进而完善假设或提出新假说。在遵循“问题-假设-检验-假设”的研究范式下, 公司财务理论将价值判断等伦理道德因素驱逐出去, 实证研究和数学模型研究在全部研究文献中独占鳌头。
二、公司财务的伦理属性分析
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路径依赖, 以及沿袭的经济学研究者共同接受的理性经济人行为假说和数理性的分析工具, 是否是公司财务学应该遵循的最优选择范式呢, 未来公司财务理论研究是否仍旧要沿着经济学路径持续进行下去, 这些需要人们进行反思, 剖析公司财务的伦理属性。
1.公司财务的双重属性内蕴伦理属性。
作为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组织一系列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活动。一方面, 作为经济行为的重要主体,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有着追求利润的经济属性, “赢利原则是竞争经济的一个历史结构性的预先规定, 是任何企业所不可抗拒的, 企业的任何战略规划都必须服从它” (霍尔斯·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 2001) , 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司财务的经济性, 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确需要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产出;另一方面, 社会性也是公司财务的重要属性, 公司财务在运营过程中必然要处理与投资者等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 在处理财务关系时必然具有为己性和为他性、服务性和牟利性对立统一的伦理属性, 作出某项财务行为时必然要考虑伦理道德, 公司要遵守反映和符合各方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公司财务对顾客、供应商、职工、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负有一定的伦理义务。
2.公司财务契约不完整性决定了其需要伦理约束。
企业要遵守投资合作形成的一系列多边契约 (Freeman R.Edward、Evan William, 1990) , 投资者之所以将自己的生产要素通过企业生产的方式进行组合, 合作的目的是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 通过要素、资产与服务交易的合约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取得比不合作时更大的效益, 实现各自要素的最大增值。所以, 公司契约的性质体现在财务上, 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网络。但是, 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客观存在, 财务契约也存在着不完备性, 它不仅体现在公司投资、筹资及分配活动的系列理财活动和理财决策的非道德行为, 而且体现在处理与顾客、供应商、职工、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关系时也呈现伦理盲区。财务契约不完整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 公司应在谋求价值最大化时保持理财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均衡。只有分析财务活动中具有的伦理价值, 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企业相关者的合理需求, 才能在财务活动实践和财务关系协调中恪守伦理规制。可见, 公司财务双重属性及契约性质意味着其具有伦理属性并需要伦理约束, 正如道格拉斯·诺思所指出的, “财富的创造是一个道德过程的重要命题”, 公司财务理论需要反映伦理的要求, 并有赖于伦理规制, 公司财务理论需要由经济学依赖向伦理学支撑范式变迁。
三、公司财务理论范式的修正
伦理学日益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展示的实践功能, 使其思想的触须正在伸向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 公司财务理论也同样需要扩展仅仅依靠经济学视域的状态, 更多地关注人文、价值、道德伦理要求。由于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 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是对财富的关注, 二是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只是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伦理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被严重淡化了, 如阿马蒂亚·森 (2000) 指出的, “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面临着非道德的财务行为和财务利益冲突, 公司财务在追求投入资本的盈利性和价值增值的同时, 迫切需要伦理学的规制和护航, 以便对传统的理论范式进行合理修正。
1.社会复杂人假设。
公司财务理论的理性经济人假说, 形成了对财务经济性效率和经济性规则的过分关注, 以及对财务的社会属性的轻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 “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已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质疑, 道德等因素作为重要的内生变量现已纳入经济研究的视野。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版序言中就明确指出“道德的力量正是包括在经济学家必须考察的那些力量之内的”, 而“‘经济人’实际上是一个怀有利人的愿望, 甘受劳苦和牺牲以赡养家庭的人, 是最能信任的, 他的正常的动机常被默认为包括家庭情感在内”。亚当·斯密就已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 其在《国富论》中指出:“不论是谁, 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 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 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这句话是交易的道义”。人不仅有着经济人人性的一面, 同时不可忽视其具有道德的另一面。因此,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从实验角度进行了例证, 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充分证明用单纯“经济人”假设来衡量人类行为具有局限性。正如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指出的, “人既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 也不可能是纯粹的道德人, 即使是最典型的‘守财奴’或最伟大的圣人也不会如此”。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Maslow) , 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类基本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层次需求模型, 更是清晰化地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既然人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 有其道德性的一面, 那么公司财务必然将突破理性经济人假设, 将伦理道德等因素纳入理论依赖的视域。
2.结构主义方法论。
在个人主义的假定下, 公司财务的投资、融资、运营以及分配行为, 都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 强调个体利益优先, 即公司进行决策时可以忽略社会、其他群体甚至生态环境等利益, 将企业个体一般追求作为道德价值合理性的根据。任何公司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财务关系中, 公司财务理论需要从集体视角研究公司个体, 将公司财务嵌入到整个社会的结构之中, 因此, 结构主义方法论应成为公司财务理论赖以观察思考问题的最基本视角与出发点之一。一是在处理财务关系时, 任何公司财务应看做是社会整体性的一部分, 需要尊崇整体的社会利益;同时, 社会共同体有其自身固有的内在运动、变化规则, 强调社会共同体结构对单个公司财务的制约作用, 在结构主义方法论下审视公司, 财务决策就需要对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社会公众甚至自然都负有神圣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二是公司从事财务活动时, 应突破筹资、投资及分配活动以经济价值为中心的个体方法, 采用整体论的、长远论的思维方式, 反对将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逐利与行善、企业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对立起来的两分法, 充分考虑到伦理价值因素。
3.全面的分析工具。
在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 不可否认实证研究分析工具具有科学理性, 使财务问题的表达更为精炼和精确, 且逻辑更为严密和严谨。公司财务在进行定量的经济计量技术分析的同时, 不应忽略涉及价值准则的层次, 要构建回答公司财务实践“什么是好的”、“应该怎样”的规范研究分析工具。因为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公司财务研究更重要的使命是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需要从伦理道德高度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公司财务实践中经济价值的创造行为要兼顾道德价值, 经济决策要有兼顾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顾虑, 公司财务决策在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需要伦理价值的判断, 公司财务理论研究需要摒弃目前推崇的实证研究范式, 将规范研究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 实现分析工具的全面性。
摘要:公司财务理论具有严重的经济学路径依赖特征, 使公司财务呈现出理性经济人行为假设、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数理性分析工具的研究范式, 现实非伦理化财务行为需要对公司财务理论所选择的传统分析范式进行思考。在分析公司财务伦理属性的基础上, 本文从社会复杂人假设、结构主义方法论和全面的分析工具等方面, 对公司财务理论的范式进行了修正。
关键词:公司财务理论,经济学依赖,伦理属性,范式修正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C.所罗门.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M].罗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德]霍尔斯·施泰因曼, 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4]刘媛媛.基于历史视角的西方公司理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5]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6]陈良华, 张昉.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J].会计研究, 2011 (5) :3-9.
[7]李江.法经济学本土化研究范式与理论传承[J].商业研究, 2009 (7) :160-163.
[8]罗仲伟.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和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9) :114-119.
[9]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 2005 (2) :113-125.
理论创新范式 篇7
Gentzler (2004:2)首次对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西方翻译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把翻译研究归纳为北美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系统理论学派和解构主义学派五个方面。自此之后,翻译研究又有了长足进展,该领域似乎释放出蓄积已久的巨大能量,吸引了众多其他学科的目光和兴趣,翻译理论得以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短短二十年,翻译研究领域成果辈出,该学科不断向纵深处发展,与其他学科频频交叉,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在这种背景下,Pym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了整理。他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一位知名学者,近二十年来,他笔耕不辍,独立撰写以及与其他学者合作编著了十几部翻译理论著作。2010年,他的最新理论著作《翻译理论探索》(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由颇具权威的学术出版机构Routledge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一部综合性理论研究著作,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把自“等值”论产生以来的西方众多翻译理论建构为七大范式,对每一种范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理论渊源做了形而上追溯。
二、《翻译理论探索》主要内容
在引言中,作者阐释了“理论”(theory)和“范式”(paradigm)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和区别,指出当一组不同的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共同出发点时就构成一类范式(Pym 2010:3)。在接下来各章中,作者依次讨论了他所归纳的翻译研究七大范式,即自然等值、方向等值、目的、描写、不确定、本地化和文化翻译等范式。
首先,作者对语言学翻译模式的核心概念“等值”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等值”概念含糊不清,它实则涵盖两种:“自然等值”(natural equivalence)和“方向等值”(directional equivalence),但“由于两种等值经常被混用,以至于看上去属于同一范式,而且我们注意到对于这两个不同范式没有人提出过疑义”(Pym 2010:28)。这是形同质异的两种“等值”范式。“自然等值”指原文的某个部分与译文的某个部分之间有一种“等值”关系(a relation of equal value),无论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还是从目标语言到源语言,这个值始终是不变的。如果说“自然等值”是双向等值,那么“方向等值”则是一种单向等值,实质上就是指一个原文可以有多个相似的译文。纳入“方向等值”范式的理论一般都允许译者在几种翻译策略之间进行选择,但多数理论家都倾向于把这些策略简化为两种:要么靠近原文形式,要么远离原文形式。作者认为“等值”概念的提出是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看来,不同语言以不同方式把世界包裹起来,离开了自身的语言系统没有哪一个词能被完全翻译过来。但是,他们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翻译不可能,为什么从古至今都存在着翻译这种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家试图用“等值”概念解答当时的语言学理论不能或不愿回答的一些问题。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等值”理论发展起来。尤其是“方向等值”赋予译者更多自由和选择,从而瓦解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不可能”的论断,并且提供了多种达到“等值”的途径。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目的”和“描写”两个范式,认为前者虽然在反对“等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给予译者相当大的自由和选择权力,但如果翻译目的本身就是传达原文功能,那么原文功能和译文功能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等值”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目的”范式与“等值”范式在许多方面是兼容的,只不过缩小了等值范围。而后者却恰恰扩大了“等值”范围,因为“描写”范式认为“等值”是所有译文的特征,即不管译文的语言质量和美学质量如何,都被假定为译文。该范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那里。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也可以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这个观点被来自“布拉格”(Prague)和“特拉维夫”(Tel Aviv)学派的学者采纳并用于翻译文学研究。事实上,描写翻译理论家们一直致力于建立翻译学科并积极探求翻译的普遍原则和规律。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他们(包括描写理论的开拓者Toury:2001)总结了一些原则和规律,但并不能肯定这些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也无法穷尽翻译规律,因为无论是翻译的“普遍原则”还是“规律”都依赖于语境,语境是多元的和不可消减的,到最后就变成没有什么简单原则和规律可循。由于研究者寻找原则和规律的兴趣减弱,“描写”理论发展滞缓。
对于翻译中的“不确定”论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肯定原文的确定意义,而怀疑译文的确定意义;另一种是对译文和原文的确定意义都持怀疑的态度。作者把两者都归之为“不确定”(uncertainty)范式。作者追溯了翻译“不确定”论的哲学渊源。从柏拉图的对话篇《克拉底鲁》(Cratylus)开始追溯苏格拉底如何借克拉底鲁之口证明语言意义的确定性,指出克拉底鲁的“事物本质决定事物名称”的论断恰恰使得“等值”在事实上变得不可能,因为它说明希腊词语只能在希腊语言系统中得以理解,超越这个系统,完全的理解变得不可能。语言意义的确定性正暗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因而翻译的“不确定”范式应该贴上克拉底鲁标签。Benjamin(2000)对语言意义与翻译的独特洞察从翻译本质上揭示了语言的差异,正是译文自身创造并传递着这个差异。这种洞察直接启发了后来的解构主义大师Derrida (1973),让他创造发明了“延异”(differance)这个重要概念,并得出“翻译是一种变形”(translation is transformation)的论断。
在后现代社会各种反本质主义思潮中,语言乃至文化都被标上“不确定性”特征,等值难以确定,那么就需要创造比较稳定的人工语言和文化,从而使相对确定性变得可能。这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范式的由来,但这种解决方法何以被称作“本地化”,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传统的翻译是从原文到译文,“本地化”翻译是从原文到一个中间媒介,这个中间媒介的生产过程就是“国际化”,产品就是“国际化”版本。从这个版本再被快速翻译成任何一种目标语言。
“本地化”范式也许可以看成是对“等值”范式的部分回归,因为它是一种采用固定词汇以及“去语境化”的翻译。“本地化”范式给当今翻译领域增加了什么新元素呢?那就是“国际化”这个中间过程,与“方向等值”从一个原文到多个译文的“一到多”(one-to-many)模式不同,“本地化”的“一到多”却意味着从一个“国际化”版本到多个目标语文本。这个“一到多”的生产过程使得“本地化”模式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与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紧密联系起来。而一系列的新技术又强化了这一生产过程,这些新技术对我们生产、使用和翻译文本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译者的工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做纵向选择而非横向组合。在许多方面,“本地化”理论真正产生的文化后果会是什么?作者认为还将拭目以待。
“本地化”范式植根于全球化产业,融入了“等值”范式的一些元素。而几乎同时,另一些重要的理论却朝着相反方向发展。这些理论可以归入“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范式。“文化翻译”理论家使用“翻译”一词,不是把翻译看成有限的文本活动,而是文化群体之间的一般交际活动。作者从印度文化理论家Bhabha (1994)的后殖民理论入手勾勒出“文化翻译”的面貌。Bhabha深受Benjamin和Derrida“不可译”观念的影响,在他看来,翻译的这种“不可译”其实标志着一种抵抗,是对完全融人异文化的一种否定,揭示了移民主体性中体现的那种生存意志。这正是翻译作为一种隐喻或思维方式对于Bhabha乃至整个文化研究产生巨大吸引力的原因所在。“文化翻译”可以理解为没有原文通常也没有固定译文的一个过程,重点在于文化过程而非文化产品,“文化翻译”的主要原因是人的移动而非文本的移动。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翻译是一种没有实体的翻译”(nonsubstantive translation)(Pym 2010:146)。在当今世界,大量的人口移动(移民)显然已经瓦解了单一社会、单一语言、单一文化、单一国家等这样一些曾经稳定的概念和范畴。“文化翻译”何以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范式的新范式,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文化翻译”强调译者的地位、文化的混杂、物质的移动、边界的跨越等。“文化翻译”更注重文化过程而非确定的语言文本,可以说是“没有译本的翻译”(translation without translations)(Pym 2010:148)。最后,对于“文化翻译”这个没有实体、没有译本的范式,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有什么新的东西进入翻译领域的话,可能是由于人口迁移和交流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再认为自己有能力区分语言与语言、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限,“等值”翻译的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文化翻译”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思考今天翻译在这个世界上正在做的事情(Pym 2010:162)。
三、简评
虽然“范式”这个术语无论在翻译研究领域抑或其他学科研究领域都不是新名词,但对“等值”论产生以来的西方翻译理论进行整体范式建构,Pym却是第一个。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说作者对近二十年来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梳理,有助于我们总体把握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理路与发展趋势。总的来看,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本书的理论涉及面广、研究视域开阔。作者广泛涉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几乎所有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和观点,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指出自然等值和方向等值是两个不同范式,提出了翻译“本地化”这一相当新颖的范式,该范式的重要性在当今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凸现出来。此外,作者有着强烈的跨学科研究意识。本书不仅涉及众多的翻译理论观点,而且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也被作者广泛引用,极大地开阔读者的视野,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文化的翻译转向,甚至是人文学科的翻译转向不再是一句夸大之词。正如Bhabha(1994:224)所言,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不仅重新界定了文化被建构的种种方式以及文化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也重新界定了文化概念本身,即目前文化常常被理解为翻译的一种形式。此外,翻译被用于构建比较文学学科、语言政策对殖民化的影响、女性研究和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等都已经显示出翻译正在成为人文学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有甚者,翻译和全球化之间的联系使专家学者们不仅提出了人文科学中的“翻译转向”,而且实际上把人文科学干脆就称之为“翻译研究”(Bachmann-Medick2009:11)。
其次,本书比较清晰地勾勒出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脉络以及与西方哲学的渊源关系。从体现柏拉图以降的西方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翻译观,即“意义存在于语言之外或之上”的“等值”理论(Arrojo 2010:248),到对“等值”理论进行修正的“目的”理论和“描写”理论,再到否定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不确定”理论,最后到翻译理论发展的两个新方向:部分回归等值的“本地化”理论与完全脱离传统翻译范畴的“文化翻译”理论,让我们看到短短50年里西方翻译理论跳跃式发展进程:研究领域快速扩展,理论概念层出不穷,理论范式频频转变,与当代西方哲学的联姻以及与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融汇等等。此外,本书不是在做理论概念的排列组合,而是带给读者一段“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翻译理论哲学旅程。作者对许多翻译理论概念追溯至其形而上源头,柏拉图、索绪尔、海德格尔(Heidegger)、德里达(Derrida)、洪堡特以及乔姆斯基等哲学或语言学大师对语言或翻译的观点都有所涉及。可以说,作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哲学渊源和历史沿革驾轻就熟,比较轻易就能完成翻译与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勾连。
最后,作者通过构建“本地化”和“文化翻译”这两个范式,追踪了近些年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涉及当今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翻译理论带来的强烈冲击,以及西方文化研究对翻译领域的渗透并颠覆传统翻译概念。尤其是Bhabha的文化翻译概念已经脱离传统翻译的范畴,使得翻译研究朝着文化研究的方向折流并与其交融,让我们看到翻译学科极大包容性的同时,也不无担心地看到翻译正日益丧失其本体性的危险,蜕变成人文学科领域的方法论,更有甚者成了谈论或管理这个世界的方式,“后现代社会在文化上是如此的支离破碎,以至于翻译成为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交流和确保社会管理得以进行的最好方式”(Renn2006:193)。如果说解构主义消弭了翻译可能性的基石——语言意义的确定性,让我们感受到那难以捕捉的语言意义带给我们的无奈和惆怅,那么文化翻译则带给我们一种深切的担忧:一旦翻译成了既没有实体也没有译本的文化群体交际活动,其风险就像一艘失去风帆的小舟,摇摇摆摆,不知道哪里才是方向。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作者的笔触很广,但对于一些给翻译研究领域带来强烈冲击的理论概念介绍不足,如在“描写”范式下只简单提到James Holmes译诗的四种选择,对于他构建的翻译学科体系却只字未提。另外,对于20世纪90年代在翻译的文化转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一批学者如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等着墨甚少,对于翻译研究学派与文化翻译之间的关系没有给予详细阐释,只是简单地把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纳入描写范式的框架中。但瑕不掩瑜,该书渗透了作者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所倾注的心血,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
参考文献
Arrojo,R.2010.Philosophy and translation [C]//Gambier,Y.& Doorslaer,L.V.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Vol.1.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47-251.
Bhabha,H.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Benjamin,W.2000.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C].Zohn,H.trans.//Venuti,L.Thetranslation studies seader.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5-22.
Bachmann-Medick,D.2009.Introduction: the translational turn[J].Translation Studies, 2(1):2-16.
Derrida,J.1973.Differance[C]// Derrida,J. Allison,D.B.trans.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 s theory of signs.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29-160.
Gentzler,E.2004.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Rev.2nd 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Renn,J.2006.Indirect access:complex setting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of governance[C]// Parada,A.& Fouces, O.D.Sociology of translation.Vigo: Universidade de Vigo:193-210.
理论创新范式 篇8
一、泛会计理论基本原则
(一) 以未来目标为导向
美国会计学会 (1966) 在《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实质的说,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更精确地说, 会计是一个一般信息理论在如何有效地进行经济业务问题上的应用, 也是为决策而提供的、按计量用语来反映的一般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尽管在泛会计理论中, 会计不再局限于“经济信息系统”这一狭义概念, 但基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会计的普世概念, 这一说法也并无明显缺漏。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自然要有一个组织或个人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即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以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从而泛会计学理论研究须以未来目标为导向, 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相比较以历史数据为导向的会计学研究, 以未来目标为导向更加符合会计学的“人工本质”, 从二元论的角度来论证了目标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具体而言, 泛会计理论体系的目标导向应该按照稳定的目标结构体系搭建: (1) 清晰的目标层次结构:目标按层级可以划分为上层目标、中层目标和基层目标, 上层目标往往关注直接利益相关者, 中层目标在结构体系中起到传达信息的沟通作用, 基层目标涉及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2) 明确的目标内容结构:目标按内容可分为总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目标在研究过程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间目标往往用于阶段性的总结, 具体计划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随研究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3) 连续的时序结构:目标按时间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应该建立在中短期目标的良好结构的基础上。
(二) 以权变假设为研究出发点
权变假设重视主体的内、外部环境条件, 致力于建立环境与主体行为间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泛会计学理论以权变假设作为研究出发点, 有利于在外部变量一定的情况下探索达到最大满意程度的会计学理论系统结构。奥地利生物学家、哲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 (Ludwig von Bertallanffy, 1937) 提出“一般系统理论”, 阐述了系统论的核心内涵和权变理论的基础, 他认为, “一切有机体都可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是处于相互联系中的各个部分的总体。”系统都具有开放性, 既受环境的影响, 又影响着环境。系统观念间接影响了权变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形成———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 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权变假设为出发点的泛会计学理论体现了系统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1) 系统理论强调“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 基于这一逻辑前提, 泛会计学理论可以尝试从理论化的角度利用权变理论对会计主体与市场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 提高了研究的应用性。 (2) 泛会计学理论将遵循组织结构理论, 即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动态统一性关系; (3) 领导理论作为权变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 指导泛会计学理论研究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之间的权变关系。
(三) 以管理学研究逻辑为基础
管理学研究逻辑一直注重与外部的环境相适应, 尤其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管理学注重逻辑性和实用性, 与实践基础紧密相连。管理科学研究是“方案导向”的, 应遵循规范型研究的步骤, 而非单纯的描述型研究, 一切科学知识均可以加以利用, 直至最终形成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来解决现实问题。泛会计理论以管理学研究逻辑作为基础, 在实践层面上需要注意方案的选择。在泛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内, 方案选择应遵循价值管理的原则, 注意四点:信息质量、数据结构、衡量尺度和方案有效性。会计学研究者需要进行方案分析, 并且采用价值链分析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二、泛会计理论论证过程
泛会计理论是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 设计型科学范式更加倾向以局内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搜索备选方案、设计评价和确定最终方案四个基本阶段。
(一) 手段———目的分析
西蒙指出, 任何目标寻求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通过两种渠道与外部环境联系:一是传入渠道或感受渠道, 系统通过它接受关于环境的信息;二是传出系统或运动神经, 这是系统作用于环境的渠道。系统必须具有某种手段在其贮存库中存储关于世界状况的信息和关于行动的信息。实现目标的能力取决于在世界状况的特定变化与能带来这些变化的特定行动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研究的初始动力, 手段则是研究得以进行的工具。手段———目的分析作为泛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 可以为“会计白箱理论”的落实奠定基础。
(二) 搜寻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的提出往往需要经历以下过程:目标透视, 方法选择, 方案提出、衡量标准确立。标准的确立可以通过多重案例分析来分析归纳, 根据多重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类型:开发式和提取式,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过往的研究案例及解决成效来确定标准, 形成最佳范式, 并通过前期模拟等手段来进行验证和改进。备选方案的搜寻包括:试探搜寻、搜索资源的分配、结构和设计组织的理论、设计问题的表现等。试探搜寻尝试通过初步的方案筛选来缩小搜寻范围, 在研究前期初步论证衡量标准是否有方向性的失误, 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尝试对目标进行侧写, 提高方案的准确性。搜索资源的分配可以借鉴管理学战略选择的手法, 通过最小成本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就目前会计学研究的现状而言, 传统会计系统仍然是学界的主流方案研究手段, 而价值计量系统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备选方案, 致力于将各种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进行整合, 建立特定的、更加丰富的行为数据库、研究数据库, 以实现行为、需求和信息的多向沟通。
(三) 设计评价
通常情况下, 会计相关人员只有在审视过全部的备择方案之后才能够确定较为“令人满意”的会计研究方案, 即使它在筛选的早期便已出现。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是有成本的, 成本效益分析贯穿会计系统始终, 因此, 高成本效益的备择方案筛选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过程分为两步: (1) 确定改项目是否是良好的投资, 包括投资理由和可行性; (2) 与可替代项目进行比较, 考虑排名和优先分配。设计的评价的过程为:评价理论;计算方法, 包括选择最优方案的算法 (例如线性规划计算法、控制理论、动态规划等) 和选择令人满意的方案的算法和试探法;设计的形式逻辑, 包括命令逻辑和叙述逻辑。在衡量方案最优性方面, 研究者可以采用可行性测试和可接受性测试, 主要考察会计主体对于方案的接纳程度和是否具备方案开展的相关条件。设计评价需要评估设计可行性大小以及确定方案是否可容许执行。对于设计评价而言, 过程本身比选择具体的设计评价工具更为重要。
(四) 最终方案表现
“会计白箱理论”需要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全面而立体的展示, 而并非二维平面的陈述, 一般在备择方案搜寻和设计评价之后, 研究人员需要经过分析, 撰写会计研究成果报告。会计研究成果报告需要做到:目标界定清晰, 原因分析深刻, 方案具体可行。其中,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即自身认识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 它决定观点方法, 决定态度感情。立场必须鲜明而有特色, 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全方位展示。
理论创新范式 篇9
关键词:产业组织,范式,演化
1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1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1.1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的正式形成, 也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研究框架的形成, 并且对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按照SCP即“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分析, 行业集中度的企业总是倾向提高价格, 以便谋取垄断利润, 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所以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限制垄断的发展, 保持适度竞争。SCP范式为为早期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否定增加了对现实状况的解释力。
1.1.2 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比之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而言, 引入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可竞争市场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突破和创新。该理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和以纳什均衡为主要特征的企业行为看作是外生变量, 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 并引入博弈论, 用理论分析取代数理统计研究企业行为, 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 研究制约和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的现实因素和条件, 最终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1.2 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2.1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以施蒂格勒、德姆塞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通过对哈佛学派的批判, 强调市场效率的重要性, 认为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上长期出现高利润是大型企业高效率经营产生的结果, 因为企业规模扩大和集中度的提高完全可能是由技术因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因此芝加哥学派提出产业组织问题还是应通过完全竞争理论而不是垄断竞争理论说明。
1.2.2 新制度学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以科斯、德姆塞茨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为基础, 把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心从市场结构转向企业行为, 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企业内部, 形成了以企业内部产权安排和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 激励经济主体从事生产性活动, 从而实现良好的市场绩效, 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1.2.3 新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 即不确定性使得完全竞争模型无法用来解释现实的市场经济。因此, 新奥地利学派致力于个人有目的的行为的逻辑分析, 突出企业家在市场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其在竞争中获取垄断租金, 以此降低市场的非均衡现象, 而市场的不均衡就是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
2 产业组织研究范式的演化及评价
2.1 结构主义范式20世纪30—50年代, 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
代表的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SCP范式, 这种范式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 认为SCP是一种具有单向传递作用的线性框架。然而SCP范式不能与微观经济理论很好的融合, 它对大型企业的行为以及产业集中趋势不能给出理论上有力的解释;并且, 它的静态、单向的研究框架导致该范式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相互矛盾;另外, SCP范式还面临一系列的计量难题, 实证研究中过分依赖于主观的统计数据, 而且还经常求助于不准确的替代数据, 使得该范式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2.2 芝加哥学派对SCP范式的修改芝加哥学派以市场行为主
体总是在既定的均衡条件下使其行为最优化为出发点, 来解释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强调用严格的理论分析对经验进行证明。该学派认为, 行业集中并不意味着必然存在垄断行为, 更不意味着必然的行业低效率, 结果是市场绩效和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
鉴于此, 芝加哥学派提出产业组织问题还是应该通过完全竞争理论而不是垄断竞争理论来加以说明。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一种“生存检验”过程, 大企业的高利润是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选择的结果, 因此不应对企业的规模进行干涉, 因为垄断的形成在一定条件下正是效率的体现。从以上看, 虽然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片面强调市场结构提出了批判, 在企业规模和产品差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企业效率的异质性, 但是仅从生产的规模经济出发来解释大企业的效率过于简单, 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又回到了新古典的价格理论, 偏重对均衡的分析, 这不能不说是对经济现实的偏离。
2.3 新产业组织理论对SCP范式的创新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特定产业内厂商的进入退出问题上, 极大地创新了SCP范式。
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对进入退出问题的分析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景泰的各种基本假设和逻辑上的,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唯一原则决定厂商必须作出进入或退出的决策。而鲍默尔等人则提出了“进退无障碍理论”, 克服了传统SCP范式中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的单向逻辑关系, 更强调潜在竞争者对在位厂商的影响。鲍默尔等人提出的成本函数的次可加性概念, 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增进功能提供了理论解释。
2.4 新制度学派对SCP范式的拓展以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
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在产业行为分析中引入交易费用理论, 改变了传统SCP范式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逻辑, 对深入剖析由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企业行为及市场绩效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交易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有限理性的约束, 必然引发经济人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因此企业替代市场的制度安排可以使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尽管企业管理费用的存在且边际递增限制着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张, 但由边际交易费用和边际管理费用相等这一均衡点决定的企业边界必然大于零交易费用假定下的完全竞争模型中的企业规模, 这个企业规模是由资源配置需求决定的。
3 小结
综上所述,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理论, 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和市场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 研究制约和发挥价格机制作用的现实因素和条件, 最终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虽然产业组织理论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成为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尽管有大量新模型与结论出现, 但是新产业组织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另外, 新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些假设前提不符合现实, 一些模型经不起实证检验。因此, 产业组织理论还需要把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更好的结合, 形成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炳申, 李华民.寡头竞争均衡:效率促进与市场稳定[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4:78-80.
[2]刘易斯·卡布罗著, 胡汉辉等译.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3]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