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

2024-09-07

五步教学(精选12篇)

五步教学 篇1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笔者对立定跳远项目的教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验, 从不为立定跳远的成绩而发愁。下面笔者就将多年在教学中历炼出的立定跳远教学的“五部曲”介绍给同行:

一、摸清底子, 对症下药

俗话说:“不怕底子差, 就怕不知底”。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立定跳远的底子, 做到对症下药, 区别对待, 达到“药到病除”之功效, 使每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最优发展。

二、尊重差异, 分类推进

教师要承认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 不搞“一刀切”, 深入细致地捕捉学生所表现出的潜能与优势, 进行分层教学, 分类推进。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具有针对性地布置练习任务, 根据实际随时调整练习内容及练习次数, 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逐渐提高要求。如:笔者在初一女生立定跳远教学中坚持按成绩分组:每0.1米为一档, 最低档定为1.30~1.39米, 最高档定为2米以上的档次, 使每名学生都知道她属于哪一档, 明确她所应该努力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 能助长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和成就感, 促进她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更远的“档次”挑战。这样犹如摘桃子, 让她跳一跳就能够摘到, 学生进步明显, 成绩也提高得快。

三、游戏激趣, 提高成绩

组织学生进行跨步游戏, 且限制返回时只能用立定跳远返回。如, A、B学生为1组, A跨步时, 为了不让B抓到, 只能尽可能得往远跨, 返回时, A为了获得胜利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往回跳, 如此一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又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有实效的锻炼, 使立定跳远成绩得以提高。

四、竞赛引路, 目标达成

通过竞赛消除学生在练习中的枯燥甘肃郭青感, 提高挑战欲,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成绩稍弱一些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升1~2个档, 素质好的学生也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显著进步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 学习劲头更大、更投入。目标的达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组织测试, 实现超越

及时测试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成绩。学生只有通过测试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进步的成绩得以展示。学生超水平的发挥, 取得比平时更优异的成绩, 笔者认为就是一种很好的超越。

五步教学 篇2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再加上它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的作用,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本课采用图文并存,教师讲解加完整示范演练和分解示范演练的方法,并精心挑选适合武术演练的场所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观看兴趣。

从总体的反馈来看,本课学生的练习兴趣较大,对武术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且基本能够达到本堂课的教学效果,但从教师方面来看还应该增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本节课以更加生动、具体、新颖、创新的形式展现.

我的“五步趣味教学” 篇3

第一步:贴近主题,故事激趣

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激发学习兴趣,用故事串联教学中的几个切入点,让孩子在倾听中轻松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贴近主题,巧设情境,感染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健康发展。在教学《谁画的鱼最大》这一课时,我给小朋友们讲述了小丑鱼尼莫的故事:“小尼莫充满了好奇心,他去触摸潜水艇的时候被人类抓获……”这时再去向他们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伸出自己的双手去营救尼莫吗?”学生的积极性极高,都争先恐后地说“愿意”,然后我适时地点出了要学习的课题。这样贴近学习主题地去选择故事,小朋友们特别感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轻松而愉快。

第二步:巧设情境,想象激趣

黑格尔曾说“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孩童时代的思维不受任何条条框框制约,是人一生中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美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并勇敢地进行表现,进而享受其中所带来的乐趣。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想象”的训练和发展,巧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民主、自由、极具想象氛围的学习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一课时,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导入:我拿了一张纸,随手撕下一个形状,然后问小朋友:“你觉得我手中的纸像什么?”课前我还为自己这样的设计感到担心,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小朋友居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像一个在跳舞的人”、“像正在游泳的鸭子”、“老师,反过来看的话我觉得像一架飞机”……哇,他们居然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想法,而且我又重新撕了一张效果也是出奇的好。在我设计好的情境中,小朋友们兴趣高涨,这节课的作业也都完成地很好,充分体现出了孩子的想象力。

第三步:观察欣赏,音乐激趣

绘画是用笔、线条、色彩、光线等元素巧妙组合在纸上的空间艺术,作用于人的眼睛,触动观者的心灵。而音乐则是用节奏、旋律、和声、强弱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的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的情操。第一个真正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艺术家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将绘画音乐也作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 美术教学将这两门息息相通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创设了优良的教学情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卡通明星总动员》一课时,我在课前搜集了许多卡通电视、电视的主题曲——“葫芦娃、葫芦娃,一个葫芦……”、“猴哥、猴哥……”、“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等等,动听的歌曲再配上优美的画面,小朋友们完全沉浸在其中,还有的小朋友跟着唱起来,充分体现出了音乐的魅力,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我的美术课堂增添了色彩。

第四步:全体参与,游戏激趣

对儿童来说,最喜欢的是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创造。在教学《滚动乐园》一课时,我让小朋友们带来了可以滚动的水果、蔬菜等,他们第一次带这些事物来学校,感到非常好奇。上课时我让他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排成一排,我们进行了一个“滚动大比拼”的游戏——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滚动乐园最开心。看着孩子们玩得很高兴,我觉得我这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它让全体小朋友都积极参与进来,丰富了我的美术课堂。

第五步:互相交流,点评激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能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对学生的作业或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作为教师首先要会欣赏学生的作品,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眼光对待。而且评价不能仅针对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十分注意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在《谁画的鱼最大》一课的作品点评中,我没有让小朋友说“谁画的最棒”或者“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作品完成后我让小朋友戴上自己画的漂亮的大鱼,然后说:“小朋友,你们现在就变成了自己画的鱼,现在就请你们到大海里去逛一逛,到大海里去交一些新朋友吧。”他们非常开心,整个“海底”马上热闹起来:“我要和你交朋友,你的衣服好漂亮。”、“你的色彩真漂亮,我们做个朋友好吗?”……就这样,在互相交流中完成的学生间的点评,给我的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美术教学的独特是不可代替的,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愉悦的情绪。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创设各种情境,尽量使课堂产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古诗“五步”教学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感悟能力,审美能力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篇章, 它以凝练的笔墨、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情感、心灵的抚慰、感情的享受, 给人以美的熏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和民族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背诵这些优秀诗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 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 使古诗教学既开放而有活力, 笔者对古诗采用“吟咏、理解、背诵、联想、品味”五步教法。

一、吟咏

在古代, 人们有“吟诗作赋”之说, 即诗歌是通过反复吟咏而作出的, 在反复吟咏中, 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与体会。所谓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第一步就是“吟咏”, 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依据对诗歌独特的理解, 通过自己对声音的控制来完成, 并且在“吟”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 吟咏的过程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泊船瓜洲》, 在简要介绍创作背景的基础上, 抓住“又绿”二字,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去感悟诗人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 情景交融, 眺望江南, 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二、理解

在学生对诗歌吟咏的基础上, 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进一步理解诗歌。首先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品味诗歌语言。其次, 学会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第三, 要引导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 抓住“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字, 理解全文意思, 进一步理解作者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 描绘出了庐山的风景秀丽和香炉峰的奇伟壮观。

三、背诵

古诗歌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 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孩子们所谓的背诵, 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面记忆, 有的甚至连诗中的一些字都不认识, 因此, 我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 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在识字, 理解字文和诗句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通, 读顺, 读好, 然后背诵, 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在识字的基础上, 出示挂图, 让学生了解诗中所写景物, 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帆船, 在学生领略这些自然美景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范读、领读、齐读、抽学生读, 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找出学生兴奋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会。

四、联想

诗歌的创作过程, 往往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托于各种景物并赋之于精炼的语言而传达给读者的过程。在创作中, 作者往往需要发挥其独特的联想与想象, 创作出独特而具魅力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作品都具有“意境优美”“想落天外”的特色, “诗情”与“画意”浑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些诗篇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才能, 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去再现诗境, 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欲望和能力呢?首先应通过教师引导或学生阅读创作背景, 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确定想象的基点;然后依据对诗句大意的理解,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诗句所描画的情景, 通过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不同, 有可能想象出的情景会有不同, 但这并不要紧, 只要是合理的, 我们都可以肯定。这样, 学生既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也能不断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个性, 如:唐宋《送元二使安西》描写诗人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朝雨泪尘, 客舍青青, 柳色一新, 描写出一个充满深情的典型环境。最后一句把酒赠言, 表达了作者的殷殷祝福和依依惜别。教学中通过学生想象绘图、即兴表演等进行再现, 以加深理解“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色。

五、品味

品味包括品味诗人独特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创造、字斟句酌、精炼含蓄、意蕴丰富的诗句和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在古诗教学中应属于较高层次, 同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对于发展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细致精到的感悟能力、独特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教学中, 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理解、感受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去品味诗人在诗句中传达出的独特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再现诗句描绘的情景去品味那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神奇境界;还可以通过对优美诗句的字斟句酌, 对精彩字词的比较推敲等, 去品味古代诗歌的精炼含蓄、言简意赅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乃至语言的兴趣。如:在教读唐宋律诗、绝句时,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理解诗意, 体会诗美, 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诗中极其精彩、凝练的词句。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在对全诗有一个基本认识后, 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诗中名句及重要的词语。如“气蒸”一联, 写出了洞庭湖的辽远阔大、蒸腾震撼的气势, 使全诗充满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更加衬托出“欲济”的强烈的愿望和“无舟楫”的悲哀, 使诗歌含蓄委婉, 不落俗套。通过这样的品读, 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优美, 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乃至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

五步教学 篇5

摘要: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泉与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方便与情趣。本文通过人美版第18册《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一课教学实例,浅析以“生活为中心”的设计课五个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设计应用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生活 设计 教学

随着人类文明的加速迈进,生产力的提高,现代设计活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就像不可分割的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满足人类所需,追求的目标是造福人类。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泉与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方便与情趣。现行的浙美版实验教科书,以“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的原则,安排了占有较大比重的设计·应用领域课程;“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而如何把美术设计课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体现以生活为中心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线美术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经过反复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设计课程要把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对上述环节运用有所侧重,并可以适当地调整与增减。下面以人美版第18册《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一课教学实例,浅析现实生活融于设计应用课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在上《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一课时,老师由世界人口不断爆炸导致未来粮食短缺问题,引出比利时的设计师文森特·卡莱鲍特设计的一座外形像展翅的蝴蝶的巨大的垂直温室,激发学生对仿生建筑物的兴趣。再通过欣赏与观察其它仿蝴蝶设计作品,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在给予人类生存与美感的同时,也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素材。以此导入新课题——《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为深入学习新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结合生活素材----感悟体验

美术设计课教学中重视体验和感悟,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美术资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心,通过欣赏、联想、想象,凭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理地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融入作品的生命,领会作品的意义,亲历美术的实践活动。其中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二者是彼此交融,密不可分的。结合实际生活体现了艺术设计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本环节是在师生广泛搜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开展的,针对生活素材进行处理,建立师生素材共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信息库。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整合,通过网络信息搜索,建立作品信息资料库,选择一些生活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在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是以《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这一课为例,解析结合生活素材进行感悟体验的过程。首先老师富有感情地吟诵唐代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意境,调动学生情绪。接着让学生观赏多媒体视频《大理蝴蝶泉》,提出问题:①观赏了壮观的蝴蝶泉,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在哪里?②一只蝴蝶美还是首尾相接的一片蝴蝶美?③静态的蝴蝶美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美?在诗与画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蝴蝶产生新的认识。为下面深入了解蝴蝶的结构、蝴蝶翅膀颜色的搭配特点等内容做好准备。

三、联系生活实例----拓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空间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广阔性。那么,如何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发关于艺术设计与生活的热点话题,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列举社会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辩论、讨论,进一步拓展思维。例如:上《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这一课时,老师首先出示蝴蝶图片让学生欣赏评析,打破学科界限,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蝴蝶的优势,提出一些问题:①你了解蝴蝶的结构吗?②蝴蝶翅膀花纹颜色的搭配有什么特点?③蝴蝶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模仿的?④我们可以把蝴蝶的这些优势运用到哪些设计中去?接着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①蝴蝶的身体由四大部分组成:头、胸、腹、翅等。②蝴蝶美丽的翅膀(图案设计、面料设计、防伪纸币设计„„)。③蝴蝶的外形(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④触角、复眼(电视墙、机器人传感器、国防、科技等设计„„)。在讨论的过程中探究设计规律,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理解现代仿生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从中提升思维品质。

四、凭借生活阅历----个性创意

创意是美术教学领域里一个永恒的话题,是美术教学贯穿始终的重中之重。美术设计课应充分调动初中生热衷于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好想好动的天性,使学生主动进行创造,设计出符合青少年和时代特征的作品。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预示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涵养、生活阅历和经验积累。当学生带着一己的经验水平来到课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衍生”出新的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已有的经验世界进行重组、提升和再创造。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的课堂练习: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件蝴蝶的仿生作品(建筑、服装、玩具、图案、日用品等均可)。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夸张,避免机械地模仿,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巧妙地模仿蝴蝶,大胆联想,设计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体验创作的神奇力量。

五、依据生活需要----交流评价

当学生完成一件件新颖有趣的设计作品时,他们便陶醉在自己所创造的美之中,教师应及时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他们展开自评和互评。当多数学生完成《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的作业时,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我最喜欢的蝴蝶”作品展,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评价前老师先出示评议标准:(1)是否突出了蝴蝶的特点?(2)构思是否合理,创意是否巧妙?(3)是否突出实用性和审美性?(4)你认为这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吗?表现在哪里,或者反之。(5)你对仿生设计内容产生兴趣了吗?接着让学生自评: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构思和手法特点。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评,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按提出的评议标准进行互评,对可以修改、补充的作品鼓励继续补充改进,相互交流在此次活动中的感受。最后教师适当点评、归纳,并从作品创意、色彩搭配、制作工艺等方面给予奖励。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设计与应用的关系,感受设计工艺的实用和审美功能,达到提高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的目的。

小学阅读教学五步走 篇6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爱读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情境。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声光同步,视听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给予大量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例如,“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是一段描写夕阳西下的文字,对中段的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阅读,学生感受不到此情此景。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了精美、生动的夕阳西下的视频,太阳缓缓落下,光芒慢慢减退,西山在余晖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象……视频深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已经入情入境,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

二、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取得好的效率,师生间就应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学习状态给予足够的了解和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取得好的教学效率。在方法的指导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像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与练习等习惯;二是教会他们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五步阅读法”为例,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技巧,主要包括通读课文——理解难点——找寻答案——总结检验——处理疑难这五个基本步骤。掌握上述技能后,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不同材料的文章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单篇文章最好进行精读,深入分析;整本的书只要了解大概即可。从文章体裁方面来说,议论文和记叙文也存在差异,记叙文应侧重于作者描绘形象的掌握,议论文则侧重于对论点论证过程。教师应持续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这样才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让学生从做不完的习题和种类繁多的补课中解脱出来。

三、放飞想象翅膀——让学生善读

想象是打开思维的一扇窗口。有了想象,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创新思维就会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其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潜能,升华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能力。以教学《九寨沟》为例,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朗读时,我先让学生想象五彩池的美丽,并思考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个秘密: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等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为了拓宽学生的想象,激发阅读下去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围绕课文用自己的话想象出五彩的景色。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银光闪闪,森林郁郁葱葱……春天的九寨沟,百花盛开,绿草如茵;夏天的九寨沟,绿树成荫,瀑布垂流;秋天的九寨沟,枫叶火红,果实金黄……”他们逐渐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认真阅读、放飞想象、迸发灵感,这难道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四、采用多元评价——让学生乐读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总是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阅读标准。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仅仅用一杆标尺来衡量学生,就不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完成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评价。如:先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再确定这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然后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五、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多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少做题、多读书,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的知识面,不断增加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如果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及时的激发,他们就会失去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评论来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赏析、感悟体会、熏陶沉醉来走进文章中。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对话中,我们应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感悟、疑惑;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互相展开讨论,通过辩论得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就不再是单纯的阅读了,已经变成蕴含自己理解和情感的继续创作了,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教师如果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走好这“五步”,孩子们就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更善于读书。这样孩子们就能孜孜不倦地在书海里遨游。我们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还怕不能提高吗?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还怕不能提高吗?

仰卧起坐教学“五步走” 篇7

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仰卧起坐的水平,首先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提醒学生相互纠正错误动作。针对部分低年级学生腹部力量较差、练习时身体从两侧起的现状,可允许其双手放在胸口或直臂进行练习(见图1),由易到难,待腹部力量提高之后,提高动作难度进行练习。针对练习过程中乳酸分泌导致肌肉酸痛的现象,教师应及时讲清原因,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心理预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二、抓有效,整合练习方法

练习的有效性是体育教学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体育教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让课堂教学变得合理、高效。然而,枯燥乏味的一分钟仰卧起坐训练,并没有让学生们“爱”上仰卧起坐。为此,笔者及时整合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并在训练过程中做到及时评价。

1. 计数。

方法1:集体练习。各小组按照教师的口令或哨音,如,2秒钟进行1次练习,按照口令完成仰卧起坐等,多用于刚开始的动作学习与纠正。通过全班学生整体练习,可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和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方法2:小组比赛。2名学生1组,1名学生练习,1名学生辅助,完成教师规定个数后,2名学生相互交换继续练习,比比哪组用时最短,练习时要求动作要达到标准。

2. 计时。

在规定时间内,用标准动作练习比多,练习时间逐步增加。这种结合仰卧起坐练习时前快后慢、前多后少的练习方式,目的在于短时间内提高练习的数量。

三、抓合作,促进练习形式多元化

仰卧起坐是一个需要与同伴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怎样才能利用合作,促进练习形式多元化?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上课时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进行练习,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

1.“起重机”。

学生A双脚开立站在垫子顶端,学生B平躺在垫子上,双手上举抓住学生A的脚踝,学生B在练习时,双腿必须伸直上举至与地面垂直的位置,并碰到学生A的手后才能下落至起始状态(见图2)。

2.“盖房子”。

2名学生头对头平躺,互相拉手,双腿伸直上举至脚尖相碰,形成“房顶”后双脚下落至起始状态(见图3)。

3.“伦敦桥”。

2名学生1组面对面坐在垫子上,双脚钩住对方的小腿,练习仰卧起坐。每做1次必须击掌,既互相鼓励,又增添趣味性(见图4)。

4.“七上八下”。

动作方法同“伦敦桥”,形成一上一下的“跷跷板”,能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使学生在默契地完成练习后获得成就感(见图5)。

5.“花开花落”。

5名学生1组,手拉手围坐成1个圆,用身体摆放成“花蕊”形状,下肢为“花瓣”,集体练习时要求双腿伸直,举腿或仰卧起坐时同起同落,达到缓慢“绽放”的效果,增强学生控制腹部肌肉的能力(见图6)。

6.“不相上下”。

2名学生1组面对面坐在垫子上,双脚钩住对方的小腿,学生在仰卧起坐时加入右肘碰左膝、左肘碰右膝的动作,完成后躺下,以此类推。练习目的在于提高腹外斜肌群的肌肉力量,从而达到提高腹部力量的效果(如图7)。

四、抓竞争,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比赛,分组时可以将同一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小组合作;也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以优带差。共同锻炼,共同提高。

1. 组内比赛

按照实力将2名学生分为1组或者学生自由组合,组内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比谁做得多,互相监督、竞争、提高。

2. 组间比赛

课上可组织学生进行组间规定时间比多,也可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规定时间比多。这样组织,既包含小组间的比赛,又包含小组内的个人的比赛,让学生同时为小组和自己的成绩努力。另外,不管是组间还是组内,还可以进行规定个数比哪组或某人用时少的比赛。

3. 评选“班级之星”

在班级测试完毕之后,授予优秀和良好学生“班级之星”称号,也可以对一学期内成绩进步显著者授予“进步之星”称号。教师要多引导、多表扬、多鼓励,让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锻炼,努力做到“群星闪耀”;同时,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计入体育课平时考核栏中,作为期末评优的依据。

4.“校园奥运会”。

学校要利用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上报的契机,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比赛,评选个人和班级团体奖项(均分评比)并颁发奖状;利用班级间的竞争,促使学生积极训练、认真考试,提高身体素质。

五、抓课外,建立亲子学练乐园

课堂教学设计“五步曲” 篇8

研读教材就是要仔细揣摩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内容实质, 提炼教材重难点, 并考虑如何解决重难点教学, 需要设计哪些相关的教学活动, 需要怎样的辅助才能促使技能技巧的掌握等。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 认为研读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揣摩教材的重难点

(1) 动作剖析法

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固定的技术结构, 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 应该认真剖析技术动作的结构, 层层深入, 寻找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学生相对较难掌握的地方和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例如, 从前滚翻的动作轨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把身体变成一个“圆形”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这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那么教学重点就是“团身滚翻”, 教学难点自然就是“滚动圆滑, 动作连贯、协调”。

(2) 学生演绎法

例如,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前抛实心》球一课时, 由于三年级学生手臂力量、腰腹力量差等这些原因, 让教师无法用正常的方法来确定教学重难点。于是, 笔者请班里不同素质的3位学生先学习这个动作, 通过3位学生的演绎, 发现实心球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似乎太重了, 不由自主地会往地上投, 女生表现最为明显。因此, 笔者就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高度决定远度”, 即教学重点是向前上方投出, 教学难点是协调用力, 向前上方压腕。

(3) 网络搜索法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每一位教师都会, 但如果不用甄别的眼光审视自己所找到的材料, 很可能所找到的材料是不切实际的。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1) 情境切入法

例如, 在教学《障碍跑》一课时, 就可以设计一个“郊游”的情境, 利用“同学们, 春天到了,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郊游, 好吗?”这么一句简单的开场白, 直接切入到主教材, 通过克服去郊游路上的各种障碍, 完成障碍跑教学内容。

(2) 题眼切入法

题眼切入法就是抓住主教材名称中的关键字发问, 引出主教材的教学活动。例如, 在教学前滚翻一课时, 揭题后抓住题眼“滚”字提问:同学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滚动的?它们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征?你能把自己的身体也变成圆形滚动吗?接着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垫子上尝试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圆形滚动, 由于缺少动力无法有效滚动, 从而引出前滚翻。

(3) 游戏切入法

游戏切入法就是从游戏切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 在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 在做完准备活动的情况下, 首先让学生玩一个“蛙跳比赛”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提问:刚才输的同学想赢回来吗?赢的同学想让自己更厉害吗?那就请你们跟我一起学立定跳远的本领。

3.推敲技能的辅助点

(1) 旧知引用法

就是寻找与所学技能直接相关的已学技能, 通过对已学技能的复习, 并引用到新技能的学习中, 从而促进新技能的学习。如;在学习后滚翻时, 可用前滚翻作为铺垫和辅助;在学习侧向投掷垒球时, 可用正面投掷垒球作为铺垫和辅助。

(2) 口诀演绎法

就是根据动作要领将所学的动作编成口诀, 整节课的教学围绕口诀进行。如;在教学肩肘倒立时, 可以将整个动作过程编成这样一句口诀:“后滚翻臀和脚着地, 两肘内夹手插腰, 双脚离地找平衡, 挺髋伸腿成一线。”通过对口诀的学习和掌握, 促进动作的完成。

(3) 技能分解法

就是通过对技能的分解寻找有助于教学的辅助点。如背越式跳高, 可将动作分解为助跑、起跳、过杆、落垫四部分, 再针对这四部分寻找辅助点。如, 起跳可用“弧形助跑反摸高”作为辅助练习;过杆可用跳高垫作为辅助练习等。

第二步:确定目标

1.紧扣教材, 理清教学内容

每次制订教学目标时, 都要紧扣教材, 充分分析主教材内容, 理清教学思路, 明确在课堂上需要“教什么”, 如何克服“教学重点”, 如何化解“教学难点”,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等。

2.结合课标, 明确教学范围

在制订目标时要结合课标, 从而明确所教学的技能应达到的程度, 否则只会浅尝辄止, 深不符实。例如, 前滚翻这个教学内容, 在水平一只需学会单个动作滚翻即可, 但水平二就需要学会完整的前滚翻动作, 而水平三要学会滚翻的组合动作, 并能说出术语。因此, 在确定目标时必须和课标结合, 让我们的定位更恰当。

3.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状况

由于教学对象是学生, 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技能、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兴趣特点等, 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同时也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层次性、科学性。

第三步:设计环节

1.依据生理负荷统筹教学环节

生理负荷的变化是衡量一节课运动量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 在教学中, 常见的生理曲线图有“单峰型”和“双峰型”, 因此, 整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可以参照生理负荷变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如, 对于前滚翻、肩肘倒立等垫上体操动作课, 由于运动量相对较小, 在课的后半部分必须安排一个高强度、高密度的游戏, 作为主教材的补充教材;加速跑、耐久跑这类跑的课, 主教材运动量相对较大, 因此, 在其他教学环节不宜安排运动量过大的活动, 尤其是跑类游戏, 最好选择富有情趣的拓展游戏或韵律操。

2.依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设计必须与目标紧密结合, 不枝不蔓, 简洁清晰, 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算真正有效。例如跨越式跳高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练习让学生正确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 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 (2)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障碍的勇气和信心,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体验成功的乐趣, 掌握跳跃技术; (3) 在学习跨越式跳高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感受跨越式跳高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他们学习跨越式跳高的热情与独立思考能力, 及乐于交流的习惯。根据第一条目标, 教师应把主要教学任务定位在“助跑与起跳的结合”上, 整个教学设计都应为完成这个任务而展开。根据第二条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先从较低的高度开始教学, 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勇气和信心去尝试, 体验成功的乐趣。根据第三条目标, 在教学设计时可安排一些小游戏, 如“摘桃” (通过助跑起跳摘到空中的桃子) ,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依据形成动作技能规律设计教学进程

(1) 粗略的掌握动作阶段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和概念, 防止和排除错误与多余动作, 要求学生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粗略地掌握动作。那么, 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将注意力指向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完成方法。对技术细节可不提什么要求, 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数, 使他们逐步粗略地掌握动作。

(2) 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消除错误和多余动作, 加深理解动作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动作质量, 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那么,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 应着重分析每个动作的特点, 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明确和掌握完成动作的技术关键, 并引导学生把个别要素概括为完整的动作系统。

(3) 动作巩固与运动自如阶段

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 使学生能熟练、省力、轻快地完成动作, 并能在各种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那么,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进行反复练习, 使动作更加熟练、准确和完善。例如, 在原地侧向投掷沙包的这一教学环节时, 可以安排一个“送礼物”的游戏巩固所学动作。

4.依据兴趣爱好设计特色环节

一节课, 教师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那么这节课一定是成功的。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要向学生的兴趣靠拢, 如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导入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在课中设计一些特色比赛环节, 满足学生的好胜欲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选择教法

1.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统领着教学内容, 它是一节课的教学方向, 笔者以为,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从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入手, 来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例如, 前抛实心球教案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 使学生知道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及用力顺序。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心球练习, 发展学生上下肢、腰腹、肩部、背部力量和身体协调素质;70%以上学生能正确地掌握用力顺序, 达成个人目标。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互帮互学及社会适应能力) , 根据这个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解示范法 (对所学习动作的讲解示范) 、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时相互纠错) 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 使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2.抓住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课时对学习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只有抓住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才能使教学更加活灵活现, 使教学任务有效落实, 使课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例如, 在技术教学课中, 要根据技术教学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如前滚翻的教学中, 可先用演示法 (用球和木块滚动演示, 让学生明白“圆”滚起来的用意) ;其次用体验法 (让学生尝试把自己的身体变成球) ;接着用讲解法和示范法 (教师讲解示范前滚翻动作) ;随后用合作练习法和讨论法 (两人一组, 相互帮助练习, 并相互指出动作的不足) , 最后用展示法和评价法 (学生进行展示, 让大家评价动作) 。笔者以为,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每一节课都不可以照搬照抄, 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有甄别的选择。

3.紧扣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课堂习惯等都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因此,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各种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4.围绕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是所有的教学方法的落实者, 这些教学方法只有教师足够理解和把握,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 在教法的选择时要扬长避短, 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应用到教学中。如在教学背越式跳高时, 如果自己无法用漂亮的或标准的动作完成示范, 那就不能采用自身示范法, 否则示范得不恰当, 会引起学生的学习恐慌, 应采用讲解法和视频教学法, 让学生看到动作是如此得优美, 提高学习兴趣。

5.依据场地器材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时, 应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场地器材的功能和作用。如活动场地较大, 对有些教学内容可采用散点教学, 如小垫子有限, 那么在滚翻的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

第五步:教学预设

1.过程性预设

有过程就意味着有变化, 一个具有活力的体育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因此, 教师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预设, 确保课堂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对准备活动的合理性进行预设, 是否对主教材具有促进作用, 是否能让学生活动开;其次, 要对主教材进行预设, 看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是否能兼顾全体学生, 每一个辅助动作的应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场地器材的布置是否安全合理等;接着要对游戏活动进行预设, 这样活动是否安全, 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最后要对整节课的教学练习次数、教学时间、教学密度等进行预设。

2.超越性预设

在富有变化的课堂中, 所生成出来的想法和行为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有时这种生成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有时却有制约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超强的预设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 预设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 想好对策。同时教学安全是最需超越性预设的, 在这动态的课堂上只有我们想不到的, 没有不会发生的。

3.互动性预设

阅读教学五步教学模式探讨 篇9

一.学:阅读教学须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于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学生在阅读之初常常会产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惘。仔细分析这种迷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应的语文知识贮备,二是能力、思维、情感尚未达到相应层次。第二个方面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那么,在阅读教学起始之际,知识的传授就变成了必须。 作为老师在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就应首先教会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 有效地启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式,为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知识表征角度,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教授的语文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知识。指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的知识。包括字词的知识、语法知识(字、词、句、段的组合方式)、逻辑知识(衔接、过渡、 照应等)、修辞知识(修辞、表达方式等)。教师教授上述知识有助于学生宏观地把握文章,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内容知识。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还包括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知识等。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已经具有一种知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 个体只有把新事物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会理解它。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以文字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同时也以自己的背景知识作用于文本,从而产生自己的阅读体验。 离开了这类知识,学生的阅读行为同样很难有效开展。

3、策略知识。指学生对阅读理解过程的一种监察行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泛读、精读、诵读、默读、速读 、研读等 )。 学生通过掌握阅读方法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更多地进行自主阅读,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保证阅读行为的有效进行。

二.读:阅读教学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诵读文本

在初步接触文本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力求与作者心灵相通、心气相融,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达到 “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象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也为下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散读:就是不带任何目的地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充分地触摸语言,达到“披文入情”的目的。散读课文,看起来无章无法,但它是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关键。通过散读这一流程,可以挖掘学生已有的情感,让他们从中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从而初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过程。

2、美读:美读是在散读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深层次的朗读。要求学生争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感知。这是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变可以在朗读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作一定指导,但不涉及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研讨。

3、研读:余映潮老师说:“课文研读,伴随语文教师一生……对于课文,我们必须精读、深读、细读, 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 或选点,或铺面,进行品评欣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教师在教会学生研读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上下求索,左右勾连”的研读实践,当是“挖掘求深,辨误求真,发散求活,变角求新,连类求趣,探幽求奇”的重点环节。

三.疑:阅读教学须教会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能疑、善疑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重点。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支点。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的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思考的过程,它远甚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思考、解答。

很多老师目前面临着一个普遍现象:有的学生面对文章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导致阅读无法深入进行;有的学生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虽然敢问、想问,但不知问什么 、怎么问,或者提出的问题停留在表层,过于肤浅,缺乏实际意义,当然也就谈不上自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对于前者,我们只需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流,或许不难解决; 对于后者,我们则需教会学生会问、 善问,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从无到有、 从有到精提供科学的方法。此时老师可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语义方面教会学生问什么以及如何问。

首先问“文题”:题为文之眼, 对文题进行细读细问,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方向。如对散文 《枫叶礼赞》 可引导学生如此发问:“枫叶 ”和 “ 礼赞 ” 两个词组 成文题 , “枫叶”不难理解,“礼赞”在学过 《白杨礼赞》 后也明白是“怀着崇高的敬意赞美”,把两个词放到一起后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文章要写的枫叶是哪里的枫叶?”“它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值得作者怀着崇高的敬意去赞美?”想得深一点的还会受 《白杨礼赞》 的启发发问:“枫叶在文中是否像白杨一样具有某种象征意味?”

上述例子的发问均源于对题目中具体词语的含义极其关系的细读理解, 问题或指向文章的主旨,或指向主要内容,或指向题材特征,无一不对进一步解析文章具有极大的指引作用。

其次问“内容”:文本内容,所含广泛。针对内容发问,其对象可以是整体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情感的理解、也可以是局部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还可是字词句等细节的斟酌、品析、比较等。

以鲁迅的 《风筝》 为例:文章第一段写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北京的还有积雪的冬天,空中出现风筝,“我” 感到“惊异”可以理解,但何以会感到“悲哀”?这一问题直接关乎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解读,一问中的。

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字词以及一些看似毫不起眼、极易被忽略的文字,仔细品析,探究其语义及其与上下文的关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往往能引出更深入的思考。

第三问“写法”:写法对于文章而言,可以归入形式的范畴。所含对象包括文章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选材、结构、章法等。

以 《夏天的旋律》 中的一句为例:“是龙舟竞渡的时节。箬叶、芦叶、芭蕉叶裹着一个八角形的传说, 千家万户不约而同地祭祀着一个伟大的诗魂。”阅读整句,不难看出所写对象为 屈原及端 午的风俗 , 抓住 “裹”和“八角形的传说”两次很容易生出 疑问 : “ 传说能裹 住么 ?” “传说有形状么?”“此处的八角形和传说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在此, 教师引导学生以屈原及端午为出发点,分别对“裹”“八角形 ”“传说”进行分析,不难理解此处变异修辞中的超常搭配。

此外,还可就文章的思想内涵、 情感等方面在具体词句的指引下进行具有启迪性的质疑。

四.析: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疑,探究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

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开始转动。此时,作为教师, 当引导学生静心关注文本,敏锐地捕捉文本中跟前面所疑问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及写法等方面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选择,理清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

以 《空山鸟语》:带着针对第一段的发问“1作者到山上来为什么最喜欢的是听鸟叫?”“2是因为山上的鸟叫独具特性?3还是因为山上没有风景可看?”等疑问读第二段:“ 1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2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3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 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文章第一句立刻就排除了第3个疑问:山上风景迷人,到山上来原本可以欣赏风景,但第12个疑问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第二句再次强调“最喜欢听鸟叫”,并且第三句更是表明要融进山林贴心静听,为什么?文章第三、四段作出了解答:“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再抓住“最美的语言”“动人的爱情”等词又引出了下列疑问:“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动人的爱情具体而言又是怎样的呢?”继续阅读五、 六、七三段,上述问题及针对第一段的第2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至此,文章1—7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一目了然。后续段落之间以及全文的逻辑均可依例细读、发问、解析。

当然,针对文章中的其他内容亦还可抓住文本中的具体词句在细究其语义的基础上提出其他疑问,再依据文本层层释疑,步步解析,那么,全文不管是整体还是局部的逻辑关联也就不难明了。

五.悟:阅读教学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提升,力求触类旁通,形成能力。

如果说前面四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文本进行由面到点的大快朵颐、细细品咋、把作品“吃下去”的话,那么,“悟”这一环节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反刍消化、内化吸收、从文中“走出来”的过程。 文本作为一个例子,经过抽丝剥茧地层层研读、质疑、解析,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情感方面的一粒粒闪光的珍珠,教师则需要对此进行梳理、串连、整合,或强调知识的积累,或训练能力的拓展迁移,或提点情感思想的丰富,总之,力求让学生达到恍然顿悟。

五步历史教学法介绍 篇10

一、导读

这里的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做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地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我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懂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一古脑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地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在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这就要求学生自读这些东西,以加深对教师所讲述内容的理解。自读的方式有默读思考、朗读讲述和朗读记忆等。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发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写小论文、调查当地历史地理的变迁、收集历史老照片,上网查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等。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导思

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的有机统一。“主导作用的要害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每一课,提出一些层层推进、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在上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关于拿破仑的更多知识,便于给拿破仑一个客观的评价,我打破常规,把本册第23课《世界文化的杰作》的第一个内容“著名音乐家”提前上,让学生自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回答问题: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谁而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总谱扉页上写的“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呢?而通过前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拿破仑了。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三个步骤:一是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二是他做了什么事;三是给他一个恰当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任务就在师生交融的氛围中愉快完成,“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旧有教学模式成为历史。

三、导议

这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将一节课推向高潮的关键。在诱导思考阶段,往往会出现教师在重点讲解、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时,同样的问题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对这种情况,教师切忌武断地一刀切,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以展开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等。一刀切既会伤害学生的感情,又会挫伤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这是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是贯彻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辩论时,对学生的看法应及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靠近。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要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也要予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这一步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对学生而言,课堂讨论或辩论能调动其不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史的兴趣,锻炼其口才,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导结

即教师简明扼要地引导学生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这一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引导合理、条理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和重难点突出。方式可以是教师唱独角戏,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或提问学生回答等。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我是这样唱“独角戏”的: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用彩色粉笔划出战争性质)。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将领,如邓世昌,以及爱国士兵的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划出重要历史人物)。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国辱国的《马关条约》(划出战争结果)。由其四个内容我们可知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划出《马关条约》的影响)。后来又是什么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呢?下一次课我们再了解(留下悬念,激起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时应以板书为基准,边总结边用彩色粉笔勾勒出应理解的、应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做既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又能使其理清知识间的因果、逻辑等联系,加深其对知识线索、内容的理解。

五、导练

这是巩固、强化知识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能否灵活运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训练时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练习题,更不能单一化,对各种训练要优化设计,综合运用,以作为对课堂的有益补充,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优化训练方法主要有: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列表填空;填图;了解图片上的历史;历史人名、地名猜谜;材料分析;问答描述等。实践证明,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长期坚持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11

一、指导预习,督促自学,信息输入,提示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每学习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之前,在每传授一种新知识之前,都应先指导学生自学,学习预习必须有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应用重点、有盲目地进行布置。比如课文生字的读音和组词、课后习题等,均可根据不同目的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布置给学生自学。有疑难,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翻阅工具书,与同学互相讨论,力争自己扫除障碍。

这一步的方法是指重点、划范围、出问题、给提纲、提要求,指明所学单元或课文的具体内容以及应该看的参考书等。

二、检查预习,纠错补漏,信息反馈,发现问题

给学生上课时,首先要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对自学效果好的,给予肯定、表扬;发现学生有知识上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有漏洞,教师给予弥补。通过检查预习,使学生自学情况得以反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地把握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巩固深化已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

第二步的主要方法是:问答、板书、阅读、检查读书笔记等。因课文重难点不同、深浅度不同,所用时间也不等。

三、啟发阅读,开辟新境,信息加工,发现规律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本单元或本篇所要传授的知识,做好启发,当好参谋,巧妙指挥,有意设疑,精心设计思维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读全文,可以读段落,也可以读其中的一些语句;可以精读、速读、略读、跳读、又可以细读、精读、背诵。通过反复阅读、讨论、质疑、辩使学生在开辟新境界中遨游、探索,从而使

论、回答等,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新领域,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开发智能,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步的方法是:教师设疑、启发、点拨、搭桥;学生阅读、质疑、发问、讨论、辩论、查资料、看参考书、编提纲、写答案、回答问题等。

四、提炼精粹,收论综合,信息储存,整理归纳

第三步是启发阅读,是把学生放开,进入信息交流、传递。放,不是放开不管,而是放而不乱。放要恰到好处,收要把握时机。第四步的重点是把知识讲新、讲精、讲懂、讲透。

第四步的主要方法是:谈话、归纳、综合、整理、讲述。这样讲能做到精讲、少讲,使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能掌握重点,使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

五、练习巩固,指导实践,信息输出,信息创造

第五步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练习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丰富多采。教师应根据所教单元内容和课文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说,可以背,可以写作文,可以改文章。这一步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口头和书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训练中,学生快速阅读,快速写作,既训练了脑、手的灵敏度,也加强了读、说、听、写能力的培养。

这一步的方法是答题、阅读、背诵、听、写、改错、评改等。

课堂教学中的“五步式”教学法 篇12

一、引

引就是教师在上课后利用1~2分钟时间,结合生活实践、新闻时政、社会热点、已有知识引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探究讨论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读

读就是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在每一节课先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读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阅读时由宏观到微观,由总到分,按照课题→导言→节题→框题→标题→正文→辅助文等的顺序,了解教材结构,分清层次,了解基本概念,找出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必须手拿铅笔,一边看一边把课文中的主要时间、地点、人名、事件、概念、原理等画出来做相应标记。同时可互相询问遇到的问题,或自己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中与课本有关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中走动,询问阅读的情况,解答个别学生碰到的一些问题,或进一步指导学生一些阅读学习的方法。

通过阅读,学生在总体上了解了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为下一阶段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归纳、整理课本线索和结构创造了条件。

三、思

思就是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阅读前或阅读中把所学内容所涉及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成几道问题,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本后用大约5分钟时间,结合课本思考,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期间,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一些学生思考的角度、方法,提醒学生在思考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检查、询问个别学生思考解答的情况。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紧扣教材,有易有难。易的让学生在课本中能直接找到答案,难的就是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才能回答。有易有难,才会适应不同能力学生的要求。

四、议

议就是分组讨论、探究。让学生在个体思考之后,让他们大约用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和对照各自的观点。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检查自己的思考是否到位、准确、全面,并进行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结论,指定发言组长,以便交流发言。

五、理

理就是理清课本的知识结构线索,归纳出主干知识体系,板书后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一过程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或者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用10分钟时间,以提问的方式一起进行。方式可用图表法、投影法、板书法。

上一篇:示范推广下一篇:探索证券投资风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