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2024-06-2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共10篇)

物理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篇1

五步教学法, 也就是导学议练教学, 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中学各科教学中, 导学议练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在信息化社会, 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经常更新的。学校学习不过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个基础既需要一些必要的事实和结论方面的知识, 更需要形成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结果更重要。导学议练教学模式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导、学、议、练”中的“学”和“议”是本模式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导、学、议、练”教学方法的核心。准确确定学习目标是“导、学、议、练”教学方法的关键。学习目标既是教师要掌握的, 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明确的。没有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盲目的教学活动, 同时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围绕“导学案”, 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学案”引导自学, 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 课上用“导学案”代替教案导学, 达到“导学议练”教学思想宏观指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具有以下环节:以“学案”自学→以“导学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一依据学生自学情况, 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学案”后, 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 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 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 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 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 做实验, 思考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在尝试中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 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 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 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

二勤做实验, 依据疑难信息反馈, 组织讨论, 尝试解疑

“导学案”一开始把“温故知新”作为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前提, 要求学生通过“学案”中的问题去解决, 并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结合问题探究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 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 尽可能地互相启发, 消化个体疑点。在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中完成每个课题的学习任务。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师巧妙设疑或学生质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议”, 从事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 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 拿一段直铁丝, 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 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三根据讨论反馈, 教师精讲点拨, 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 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 并以问题为案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 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此时教师就必须讲清楚物理概念和规律。

四当堂测试, 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 当堂训练, 限时限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搜集答题信息, 出示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 教师讲评,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待教师及时矫正后, 可即时补充练习题, 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面向全体, 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逐层分化, 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以开放的学习思路, 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 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当然, 教师要灵活把握, 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 控制教学进程。

当然, 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教师在教学中继续努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更深层次地把握教学规律;同时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使整个教学管理模式更趋完善。

摘要:伴随着学校五步教学法的推广、实施、深入研究, 本文结合职高物理教学的实际, 浅谈一下其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五步教学法,以案导学

物理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篇2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在一步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所不同。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也就是学法指导。主要方法如下:

⑴ 对比法

对比法主要用于学习一些相似词组,通过对比学习一些词组的用法,区别他们的不同点加深对这些词组的印象。如在教学in/on/to+方位词+of+某地这几个词组的用法时,如直接给学生讲授他们的用法比较抽象空洞,学生学得比较被动,我们可以给出下面几个句子让学生区别他们的用法:

A.Japan is to the east of China.B.Shanghai is in the east of China.C.India is on the southwest of China.D.Sichuan is on the west of Hunan.通过比较这几个句子,学生大都能总结出这几个词组的用法:to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某一地方范围外的某一方向;in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的某一方向;on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相邻并接壤的某一地方范围外的某一方向。得出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反复操练,这样学生对这几个词组用法就根深蒂固了。不但词组学习可采用此法,时态教学也可以采用此法。⑵ 归纳总结法

对某一语言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找规律,引导他们思考之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比教师直接灌输效果就大不相同。原来我们的英语教师对语法教学最感头疼往往采取的是由教师介绍语法规则,学生被动地听,然后来一些练习操练,这样导致听者感到枯燥乏味而浑浑欲睡,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初三Unit9-Unit11的被动语态的用法时,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思考后总结:

A.English is spoken by more than 400 million people.B.It was discovered in Liaoning province.C.Most business lett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written in English.D.The eggs were found by a group of scientists in the 1920s’.E.Many more trees must be planted on the mountain.F.The ground should be dug in winter.G.A new road will be built in our hometown in two years.H.Many trees have been planted near our house these years.等等。

通过这些句子让学生归纳总结书本要求掌握的被动语态几种时态的构成及其基本用法,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⑶ 联想法

很多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一直比较被动,方法单一死板,导致词汇量不够而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联想法,学到一个新的单词,可以根据其词形、音、义,通过加前缀或后缀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单词、词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由学习care 可以联想到 careful, carefully, careless, carelessly, carelessness。由 happy 联想 happily, happiness, unhappy, unhappily 等等。

⑶ 交流互动法

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发挥集体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新的内容出现后先让学生自学掌握大概内容,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分组时考虑好、中、差的合理搭配,每组挑选一个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内大家畅所欲言,一起找难点、重点,先在组内讨论,互相解答,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下来在组长汇报本组情况后由全班一起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不要轻易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对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一个同学解答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碰到学生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克服了他们胆怯、观望、依赖教师的心理,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4)交际法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最终运用于实践,在交际中运用英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析角色表演对话,朗读课文,或组织游戏、猜谜,看图说话,根据课文改编对话等方式检验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这样才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做到了学以致用。

(5)指导学生作好笔记

基于电脑室环境下的五步教学法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师生互助 知识体系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46-02

五步教学法,是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从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激励法、导学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五步教学法”可贵之处就是把多种教学法进行融合,形成了适合在电脑室环境下进行高效学习的课堂,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五步教学法,每一步可用一个字概括。这五个字就是“学、帮、理、评、练”。

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学”字。

这里的学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可采用 “导学案法”、“项目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 “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

例如:可通过导学案布置有层次的自学任务。首先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免除电脑室环境中游戏对学生的干扰,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作为一门非中高考学科,怎么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的课堂上,这是一件并不太容易的事,需要老师不断进行课前设计和引导,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在这一步我们可以引入最近很热的微课,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脑课应该比其它学科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在电脑室的环境下学生会方便也更容易地进行自主选择。当然信息老师课前准备工作就要做得更多了!

第二步:学生当众演示,教师全面辅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帮”字。

这一环节中先是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法”“学生演示老师讲解法”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演示,再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尽量在同桌,小组内把简单的问题、简单的知识解决掉。如经小组讨论还是解决不了的,就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或许会显得有点“乱”,但这种“乱”是正常的,只要“心”是在学习上就没事。

一堂课中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40-50个学生,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逐个辅导,所以一定要遵循学生能解决的,要让学生解决老师不要讲的原则。老师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时候介入讲解,解决大部分学生的疑问,一次性要讲透、讲清、讲扎实。这样才能把一个“帮”字落到实处。

第三步:学生消化吸收,教师巡回辅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理”字

理是指整理、疏理课堂所学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并形成知识体系。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布置有层次的、难度适中的课堂学生上机作业,用“任务驱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需注意的是这一环节要做得有效,必须先自已完成。如有疑问,提出来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可以通过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各小组表述自已的观点,其它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让讨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框架归纳,学生更正、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

第四步:学生提交作品,师生互评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评”字

评是指“多元评价”。多元评价主要包括自评、组评和师评。为此我特意做了一个电子档案袋,方便学生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访问局域网中的“电子档案袋”,把课堂作品上传发布,老师查看“电子档案袋”,实时了解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并及时指导。

学生利用档案袋的评价功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评价他人作品,学习吸收同学中好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鉴赏力和思辩能力。

同时,老师将好的作品在电子档案中共享展示出来,在学生的作品后发表鼓励性的“评论”。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第五步:学生总结回顾,教师布置课后笔头作业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练”字

练是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古人云:“心不厌精,手不厌熟”,课堂上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同样课后也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适当的课后练习题,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布置适量的课后笔头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这一环节的一个亮点,因为在课后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随时随地使用电脑,那么课后的笔头练习就显得额外重要。

如何将课后作业落到实处就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一个难点。在目前中高考指挥棒下,能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自觉抽出时间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还是有困难的。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课后布置少量的作业,一般10分钟能完成的就行,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思考,并把一些关键的步聚用笔记录下来完成笔头作业。老师下一节课提早10多分钟打开电脑室,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节课布置的任务,把思考过的作业在电脑前进行验证。一般来说课前是学生玩游戏的重灾区,这段时间让学生有点任务我看还是很有必要的,可让学生更早进入状态。长期坚持可形成良性循环。

结束语:

五步教学法,是一种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法。简而言之:先自学、再商讨、然后梳理、最后评价及练习巩固。该教学法实用、不花俏,有利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带给老师的是实惠:课前准备、课堂轻松。带给学生的是高效:课堂紧张、课后放松。

参考文献:

[1] 陈刚.“问—引—做—教—反”五步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2011年35期

[2]时祥.电子档案袋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使用与反思[J]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1年5期

诗歌有效教学的五步方略 篇4

一.读诗歌

诵读, 是诗歌教学的敲门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 加强诵读是诗歌有效教学的关键, 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诗歌诵读的基本要求。布置学生预习时, 可让学生把生僻的字音标在课文上, 疑难处做好标记, 待上课提出。尤其要注意古诗词中的通假字, 如《西江月》“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通“现”, 应读xiàn。疑难字课文注释中大多有注音, 多音字可引导学生根据意思推断读音。

2.读得流畅。读得流畅是诗歌诵读的必达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具体读法的指导, 如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间的微妙关系。就如课程标准指出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关雎》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3.读出感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读出感情是诗歌朗读的较高目标。听名家经典朗读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听教师范读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情感熏陶;听同学朗读, 可让学生从同伴的亲身体验中受到感染。所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朗读教学永恒的追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 笔者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学生很快提到李白的《静夜思》和崔颢的《黄鹤楼》等。在学生产生情绪共鸣后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乡愁》。

4.读透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读透意境是诗歌朗读的最高目标。意境源于意象, 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 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在学习席慕容的《乡愁》时, 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笛”“月亮”“挥手”等表现诗人浓浓思乡之情的意象。“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 无法估量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 自然就能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

二.讲诗意

1. 叙议结合, 理解诗意。叙即

根据诗句描述画面, 议即根据画面说出对诗句的理解。如对“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有位同学这样理解“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 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又闹又静, 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 写蛙懂得“说丰年”, 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 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学生能有这样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是长期坚持课堂有效训练的结果。

2.图文结合, 突显诗意。图文结合是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感悟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在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笔者让学生根据诗歌第2—5节的内容依次展示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些画面。有同学这样描述第2节:“清澈的康河里, 碧波荡漾;金色的夕阳中, 婀娜多姿的杨柳迎风摇曳, 牵动了诗人的衣襟;诗人站在柳树旁, 对其沉思, 好像面对着新婚的娇娘, 不忍离去。”有同学描绘第3节:“诗人站在康桥边上, 水清草绿, 油油的水草随着水的缓缓流动, 不停地摇摆着身姿, 好像在向诗人招手致意, 又好像在挽留诗人, 而诗人也久久不忍离去, 甚至甘愿化成一条水草永远留在康桥”……随着阅读的深入, 同学描述的画面越来越接近诗人创作中最想传达给读者的诗意。利用图文结合进行赏析就是理解诗意的有效教学过程。

三.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体现其人文性, 但首先应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形象。品味语言, 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语言美, 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诗歌语言的有效教学可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 理解关键词语。

首先要抓住关键的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其他词性活用而来的动词往往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中的“绿”字;“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中的“悦”和“空”字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 一词活而全句活, 全句活而全诗活。

其次要抓住关键的形容词、名词。形容词不仅可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 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 “暖”“寒”是一对反义词, “暖”字温馨喜悦, 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是冷峻严酷, 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时, 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 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中前三句用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2. 赏析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 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

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类:

豪迈雄奇:此类诗, 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 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 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

沉郁顿挫: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 而后沉吟再三, 发于笔端。如“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 。

悲壮慷慨:此类作品, 含思悲壮, 出语高昂, 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 或雄才不得志于时, 或时感时伤乱, 忧国忧民, 心中郁结, 愤慨不平。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 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 但于平淡中又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

四.悟主旨

1.巧设问题, 领悟主旨。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能有效促进互动, 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笔者设计问题: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与此同时, 穿插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学生发言踊跃, 分析得头头是道。

2. 找准意象, 体会主旨。

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 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如《金色花》的意象就是金色花。诗人借小孩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 为妈妈做事, 向妈妈撒娇, 表现了母子间的亲密感情。学生通过学习明了“金色花”暗喻小孩的可爱, “金色”反映了母爱的光辉。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 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母爱主题。

五.练手法

1.从表现手法入手, 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维。诗人只有依靠想象和联想, 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感性材料化为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为训练该写法, 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笔者设计了“想入非非”这一环节, 让学生根据示例“树→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完成下列联想或想象。

(1) 天空→→→→茶。

(2) 大海→→→→钢笔。

(3) 牵牛花开放了, 。

(4) 月光照在地上, 。

2. 从仿句练习入手,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佳作。

新诗以情成篇, 以情动人。在教学中, 抓住新诗这一特点, 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 既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学习《冰心诗四首》时, 笔者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事物“风筝”“螺丝钉”“蜡烛”仿造“冰心体”, 写一两句隽咏含蓄富有哲理的话。同学们跃跃欲试, “风筝:飞得再高也挣脱不了人们手中的那根长线。”, “螺丝钉:别看我小, 我的钻劲可不小!”, “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 却照亮了别人。”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 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师生在“读、讲、析、悟、练”的过程中共同体验, 共同提高, 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年终总结的五步走 篇5

1 本年度的工作综述。

这里要汇报一年来你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2 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成绩。

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最好以数据为依托,体现自己的成绩和贡献;

3 遇到的困难和不足之处。

该部分要描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有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决心。需要提醒的是,过多地体现自己的不足,将会抹杀一年来的业绩,是有些风险的。所以,在写不足的同时,一定要将自己日后改进的态度、方法在总结中阐明,这样,既表明了自己诚实的态度,又使领导对自己寄予希望。

4 明年的计划。

这一部分要在今年的工作基础上去写,而不要跨度太大,以免脱离现在的岗位职责。

5 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

这一部分职场人要考虑成熟,客观地去提意见,表述建议。主管级以上的年终总结要突显部门业绩,还要对明年的工作做出明晰的规划;普通员工要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贡献。

■ 探秘年终总结

领导会不会认真看年终总结?

卞永华:不要以为领导不认真看。公司领导都是过来人,对员工发展阶段中的工作和思想还是比较清楚的,审阅时对总结中的点和面把握得相当好。

员工往往觉得自己费了很大心血写的总结,领导分分钟看完,就以为这是领导不认真看。

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五步曲 篇6

G633.41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激起现代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从备课入手,环环相扣,努力打造乐学、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 一、根据学生需求,教师精备课,制定优质的教学

首先,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我在研究读完英语教学的标准后,根据教材内容在《标准》中的要求和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去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情感兴趣、心理理状态等情况下,遵循学生认知过程和规律来确定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有效、高效的学习。

二、先学后教,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其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也被很多学校试验过。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到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步骤,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愉快的学,主动的学。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毫无目的、没有深浅的学,而是老师根据学生本节课的需要,准确清楚地向学生明示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学习,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指点和帮助。

三、创造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

1.自然、生动导入新课,抓住学生注意。 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仅要给学生带来新鲜,还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上课之初,教师的开场,常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创设英语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学Shopping过程中,我把教室布置成卖各种物品的商店,有文具、水果、服饰、玩具等,安排学生为营业员和购物者,进行购物交际。这次活动不仅操练了本课重点句型“Can I help you?”、I would like…”、等,而且使之以前所学的预言得到巩固。因此,在新目标英语下,创设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它充分调动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是学生的感官和心理需求得到快乐和满足,顺利开展认知活动。

3.巧设提问,激发思维。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而必须是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我设计提问时总是抓住教学中实质性问题。如针对新课的导入对重点句型的观察,分析,对语法的理解运用等;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提出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并给予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渐渐学会自己去总结,归纳,思索。4、合作探究,实践感知,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体。我校现在尝试的先学后教模式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自主预习,老师引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营造交流、讨论氛围。这样也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活起来。

四、精选习题,分层练习,作业批改中多表扬、常鼓励。

要让每个学生学习都有实效,就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在选择评价性练习题时也实行分层。对差点学生设计巩固性练习题,在作业批改方面,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多设计深化练习题,充分发挥他们潜力。

五、重视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即使是一节成功、有效的课也会有瑕疵,也需要教师认真反思,以促进自我成长。 我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记录学生境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课堂上的反馈信息,把學生听课状态,参与人数,课堂气氛都记在心里,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下一节课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可扩宽教师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2.总结成功经验。每堂课都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就日益丰富,并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學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难免有疏露之处。课后,我们要静下心来,根据课堂记录情况,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改进措施,使教学日臻完善。总之,教师通过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减少和消除教学的“少,慢,差,费”等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高效课堂。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时间不算长,但这段时间都是最为关键和重要,要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实现有效教学,构筑高效课堂,我们教师只要抓好和发挥好课堂这几步,就能真正使学生“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受启而发,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使英语教学质量得到较快提高。

4.合作探究,实践感知,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体。我校现在尝试的先学后教模式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自主预习,老师引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营造交流、讨论氛围。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需要一批充满激情的学生。而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动参与程度,只有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才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这样的学习方式正是使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的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帮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

四、精选习题,分层练习,作业批改中多表扬、常鼓励,打好协奏曲

要让每个学生学习都有实效,就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底层次学生设计巩固性练习题,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多设计深化练习题。并在其作业本上多用激励的话语。

五、重视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意犹未尽结尾曲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即使是一节成功、有效的课也会有瑕疵,也需要教师认真反思,以促进自我成长。 我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记录学生境况。

2.总结成功经验。

3.查找失败的原因。

浅析高中历史的五步教学法模式 篇7

1.自主学习, 情境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合理设计好导学案, 并在课前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 明确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还要求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 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 同时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才能有效地完成小组讨论。最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落实基础知识,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 提高课堂效率。

2.合作探究, 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 总有一些问题是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 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合作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 由组长负责主持, 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 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小组先进行相互找错纠错, 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 交流解决方法, 完善问题答案。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 以了解学习成效, 点拨迷惑之处, 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组长作记录。

3.课堂展示, 交流提升

各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成果和疑难问题汇总起来, 由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 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在组织课堂展示过程中要有预见性, 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 要适时点拨, 组织即时互动, 及时解惑。

面对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 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 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 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要学会等待, 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自悟自得的过程。当然, 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 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 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 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另外, 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 要适时调控, 避免出现“泡沫”现象。

4.教师精讲, 点拨拓展

(1) 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对于那些次重点与非重点, 尽量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 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思考, 只有这样分清主次地精讲,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更好地完成课时教学任务。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 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 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历史线索, 每课、每单元、每个知识点都要形成知识框架, 并让学生记笔记和掌握, 培养学生综合、分解、总结的能力。

(4)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 如果单纯让他们死记硬背, 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切忌死记硬背。

(5) 教师的精讲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图表、幻灯片、录像、彩图等教学手段, 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5.课堂检测, 小结评价

检测, 是教学的基本环节, 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目标达到度的衡量, 更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有效手段;从中可以判断学生的进步情况, 根据学习进度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课堂检测时,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 将答案写在检测本上, 完成后上交, 由教师批阅, 并算出小组平均分, 排出各组名次,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合, 解决疑难点。最后, 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回顾整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并对本课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物理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篇8

如何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级实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改革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试图将先进的NIIT教学思想融入五步教学体系中, 从而探求出适合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NIIT教学特色

在NIIT独特的教学体系中, MCLA (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 、ISAS (Information Search Analysis Skills信息搜索和分析) 及PROJECT (项目设计) 是三个最具特色的内容。

MCLA是基于榜样的学习, 即让学习从模仿开始, 而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从熟记基本概念开始。在MCLA方法指导下的整个学习过程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 每个教学循环中首先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工业界的实践问题, 接着由专家 (也就是老师) 用规范的分析、计划、实施和验证等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对学员提出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 学员参照专家的方法和步骤来解决该问题;最后学员必须将本周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地用到解决一个新的实际问题上, 由学员独立完成。通过这样一个“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 学员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 而且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培养。

ISAS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检索能力、分析能力、团队精神、文档处理能力、演讲能力和计划性。当今社会, 仅掌握技术是不够的, 沟通能力是关键。在ISAS中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一项课题, 从组织、分工、计划到信息检索、组织材料完成文档、展示课题成果等, 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 ISAS强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网络信息的利用和分析能力、交流和演讲能力, 学会演示分析和趋势预测、学会演示和文档技能。

PROJECT是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上, 强调实践能力、编程能力及交流和演讲能力的训练。模拟现实环境,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来实现对知识的应用。学生必须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用来解决一个新的实际问题上, 而且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无专家指导下的实践, 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NIIT教学思想的五步教学法的实施

从NIIT的教学理念中深刻体会到, 它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把MCLA、ISA及PROJECT这三个最具特色内容的核心思想引入实践性强的一些课程, 应有好的效果, 基于此想法, 笔者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做了一些尝试。根据NIIT的教学思想, 结合教学实际, 提出引入NIIT教学思想的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问”:设置投石问路的情境问题, 引入学习内容。以学习C语言选择结构为例。首先提出问题:当你中考填报志愿时, 你是上一类高中、二类高中、三类高中还是上职高?你先要查看各类学校需要什么条件。将问题模拟成程序, 让学生形成宏观认识。再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分析:什么是条件, 选择不同的条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用程序语句来实现这个查询, 就要用到选择结构。在此, 可多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步“引”:以MCLA方式引入概念与理论教学。通过设置引导案例进行适当讲解, 将本次课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融入到该案例中, 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内容。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地给出名词、下定义、解释、举例、应用等, 而是强调“应用”, 从应用中理解概念。我们将上述问题转化为实例, 进行演示、讲解, 并解释代码以及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点。教师可以现场演示程序的设计、代码的编写, 并运行程序, 这样既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 也给了学生观察体验的机会。

第三步“做”:以ISAS为指导的小组练习。提出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个环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与协作学习,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推荐组长、确定主题、拟定计划, 分工合作完成一个任务, 相互学习指导, 巩固第二步所涉及的基础知识, 练团队精神, 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最后由组长演讲作品。

第四步“教”:以MCLA方式的教学, 基于情境、案例或任务的学习, 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式教学, 在分析、模仿典型案例中学习知识。这个过程主要由教师主导, 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或结合学习内容, 进行讲解、总结或只是补充,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教师进行解决。以MCLA方式的教, 并不是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 而是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有目的性地讲解, 这是一个“有选择性地讲授和有选择性地接受”的过程。

第五步“做”:以PROJECT方式的小组项目拓展练习。该步骤是在前面四部分的基础上, 强调实践能力、编程能力及交流和演讲能力的训练。模拟现实环境,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来实现对知识的应用。这是无教师指导下的实践, 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位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所设计的项目书, 从确定主题、查找资料、程序设计、编写程序到调试运行成功全部独立完成, 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综合应用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且以演讲与答辩的方式作为最终的考核, 每位学生上台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 回答提问。

三结束语

经过教学实践, 通过不同的方式对NIIT教学思想引入到五步教学法进行了一些尝试,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获益匪浅。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 IT教育也势必跟上前进的步伐, 必须不断学习, 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教学理念, 并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培养途径。

摘要:本文以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况为依据, 分析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引入NIIT教学思想优化自身, 提出了基于NIIT先进思想的五步教学体系。

关键词:NIIT,MCLA,ISAS,PROJECT,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篇9

“探究、交流、认知、感受、评析”的五步历史教学方式, 就是对现行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造, 探索出的一条力图适合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子。

一、五步教学的理论建构

五步课堂教学分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觉认知———情景感受———历史评析”, 五步环环相扣, 步步都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五步课堂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五步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主动探究。它要求学生主动自主研读历史教本, 因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 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 并被主体所内化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 学习环境要有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 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和对话是意义建构的中心环节, 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目的。这正是五步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自觉认知、情景感受、历史评析”等环节所想达到的教学目的。

五步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其他理念, 比如生成性。生成性观念认为课堂不再仅仅是上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 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 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话、互动, 随着教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合作交流、情景感受”等环节无不体现这一理念。

再如多元性。多元性观念认为,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的问题, 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 重视“当事人”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及潜能的发掘。五步教学中“合作交流”、“自觉认知”、“历史评析”也能体现这种“一个世界, 多种声音”的多元性理念。

二、五步历史课堂教学的诸多优势

(一) 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的优势

五步教学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变更了基础知识的呈现方式, 以活动的方式呈现了综合认识、情感、行为等多种发展,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探索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最终牢固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在每节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进行归纳, 并展开小组竞赛, 比归纳的重点、比归纳的完整, 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牢固掌握了基本知识。二是使基础知识不仅切实满足学生读、谈、记忆、讨论、评析的需求, 而且使学生在增长能力的同时, 也大幅提高了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 在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有优势

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核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 对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五步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自我探究, 达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能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处事, 如何与人沟通、合作, 最终使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核心目标得以实现。

例如, 就秦始皇的评价, 我们主要提供给学生几种观点:“秦始皇是一个伟人”, “秦始皇是个暴君”, “秦始皇过大于功”, “秦始皇功大于过”, “秦始皇功过相抵”。根据上述观点, 学生主要从教材、手中现有材料寻找证据, 展开丰富的想像, 进而形成课堂上的小型辩论。当学生为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当学生为与对方辩驳而激情四溢, 当学生静心思考时, 这不就是一种情感之旅吗?

(三) 对培养学生能力有优势

五步实施过程中, 对课题知识点的总结, 所需的各种资料, 都需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和分析, 然后将收集的信息以历史小报或故事会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在讲《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时, 我们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所钟爱的诗人、诗篇及诗人生平故事, 目的在于上课交流, 来表现唐文化的光耀千古。因为学生在这个收集过程中是个见仁见智的过程,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 看得出学生意犹未尽, 于是我们便进一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 把同一诗人生平小故事、代表诗篇或同时期诗人、诗篇、地位、后世的作用等汇编成小报, 做一个唐代诗文化板报展。学生热情之高, 投入之积极, 合作之默契, 是日常教学所未见的。而且在资料收集处理过程中,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与其它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多, 学生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

三、五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

五步教学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主动探究———信息交流——自觉认知———情景感受———历史评析。

1.主动探究:主动探究就是在授课之初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阅读每一篇新授历史课本。此过程要求学生尝试归纳每一框的基本知识, 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其间可以查阅资料, 可以小组讨论, 此时教师不是游离于主动探究的学生学习之外, 而是给予一些适当的指点。主动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空间扩大, 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参与、发展的余地, 这是以历史文本为基础的新的课程资源的生成过程, 它避免了教师旧有的罗列知识点, 学生找、讲答案的单一模式, 给了学生一个寻疑存疑的机会, 为课堂质疑创造了条件。

2.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分同学间交流和师生间交流。

(1) 生生交流:通过主动探究初步了解一些历史的基础知识, 他们首先将获得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形成较统一的内容, 再将各自讨论所得在班内争相表述。这种不同层面上同学间的互动, 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组织能力。这种学生通过掌握的基本知识为背景, 对新的问题作出解释, 进行加工, 从而实现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绝非教师精心阐述所能奏效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成过程。

(2) 师生交流:师生间交流是整个五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也分为三方面:一是对知识结构、教材难点教师要精讲, 但语言力求精炼, 点到为止, 让学生感悟到历史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二是为了能与不同层面的学生交流, 教师必须精心准备题量不同、难易不同的题型, 做好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引导。比如在讲《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 我们围绕陈独秀设计了以下问题: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谁?你能用书中的史实加以证明吗?当学生提到创办《新青年》时, 教师适时地提出为什么创办《新青年》能作为一个证据?当学生提到“民主”、“科学”两个口号时, 也同样提出了为什么这两个口号的提出也可以证明他主将的地位?这样一层层剥笋式的提问, 最终师生共同达到了对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地位的认识, 也使师生共享了这一结果;三是让学生就自己阅读时所提的问题展开师生交流对话, 还是以《新文化》一课为例, 当学生互相之间交流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时,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当时‘尊孔’是复古呢, 现在我们不也尊孔吗?”“为什么陈独秀称民主、科学为先生?”学生的问题既新颖又具有一定价值, 在同学解答、教师引导、参与的过程中, 师生达到了共同发展。信息交流这一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程功能, 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而更加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 即“张扬个性, 学会学习, 终身发展”。

3.自觉认知:是知识再现的一个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有一部分基础知识的内容需要强调识记, 这一环节老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给予学生恰当适量的学习内容, 既要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劳动成果得到肯定和尊重, 又要让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使各部分学生都有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内容, 都有成功的希望。比如在布置《宁做站死鬼, 不做亡国奴》一课作业时, 我们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成一组, 让擅长文字表达的主笔,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 其他学生把课文或可查阅到的资料中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汇编, 为主笔学生提供材料, 我们要求信中要为日本中学生上一堂历史基本知识课, 再传递出自己爱憎之情。

4.情景感受:自觉认知结束后, 立即由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历史插图、故事、人物创设适当情景, 开展编历史小剧、开历史故事会、做历史人物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小组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气氛热烈异常。比如讲《东汉政治》时, 学生根据书中插图自编自演了《强项令》;讲《三国鼎立》时, 学生展开了“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的历史辩论会;讲《内战爆发》时, 学生自编了“毛泽东在重庆机场”……在学生编演历史剧, 开展历史讨论会时,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历史教材中丰富多样的历史插图无疑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插上想象的翅膀。动探究、信息交流、自觉认知、情景感受的再提高的过程。此时教师既要凭借教材这个载体, 又要跳出这个载体, 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 这是由分散到集中的必要过程, 也是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点睛之处。譬如教学《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的历史课, 在总结唐诗特点时不是简单地指出其诗人多、范围广、流传广、水平高这一特点, 而是真正利用教材为载体, 又跳出这个载体, 精心引导, 从而促成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关于范围广这一特点, 可引导学生查阅手中教材, 要求学生看一看教材在不同课文中都引用了哪些唐诗, 这些诗句反映了什么内容?学生积极查找, 事后统计竟达三十多首, 这些诗句有涉及友谊的、有涉及民族关系的、有涉及当时经济生活的、有涉及治学态度的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唐诗运用广、体裁广这一特点便明显地显现出来。关于流传广这一特点, 老师更是别出心裁, 拿出日、英有关唐诗教材, 以及中国现存关于唐诗的相关书籍, 在不争的事实面前, 同学们都齐声地答出了老师想要的结论。这不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共进、共享,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吗?这不就是在教师引导参与下, 学生自主学习, 互相合作交流的一个历史教学的典范吗?

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五步驱动法 篇10

教育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中,应该肩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对计算机怀有一种神秘的情怀,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下降,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人格引领,培养信息素养的环境驱动法

“师者,范也”,教学是一种示范、引领、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信息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具备优良的信息素养。小学常规信息技术课中会出现一些现象,如在课堂上学生随意地玩“拆装键盘”的游戏;在课堂练习中,学生想尽办法在网络上找爆笑漫画、玩游戏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造成的,也与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分不开。事实上,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是喜爱的,有些行为也是无意识、习惯性的,有的甚至是受成人影响。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网络学习平台注册使用”这一内容时,教学重点不能只看重学生是否能注册成功,而应侧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平台、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与良好地进行个人信息管理上。注册前,教师和学生谈谈个人使用网络平台后的优势;注册时,教师让学生了解一下注册的实际作用与方法;注册后,教师和学生交流个人账号密码的妥善保管方法。这样学生们通过自己注册一个网络账号,不仅学会注册方法,还了解了网络平台的好处,知道了个人信息要妥善保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使用方法,更需要传递思想、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小学生的思想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来自对教师的模仿。因此,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继而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转变教学方法,提升信息素养的兴趣驱动法

在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一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胜过多次呆板的说教;一次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课堂竞技胜过无数次枯燥的练习;有时综合多种媒介,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合作式网络制作更胜于重复性的练习操作等。在信息技术课中,经常转变教学模式,刺激学生大脑细胞,让他们觉得信息技术课里有太多乐趣,不知不觉,学生的信息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

例如,在教授电脑绘画操作技能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画图工厂”活动,规定学生在每个工具至少使用一次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创作。学生会发散思维,用简单的点、线、面等组成你无法想象的图形,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得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渐将信息素养在潜意识中培养起来,从中也带给教师不同的教学体验。

学会文明上网,培养信息素养的平台驱动法

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以网页为载体,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成果意识,学习就会主动很多。

开学伊始,我在课堂中教会了学生有关博客的操作,还和他们讲了《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和博客日志的好处。结果,每次活动结束,我都发现学生久久不愿离去。细看了好几次,才知道他们对博客有了浓厚的兴趣,每次下课,都会把学习心得准时写在自己的“博客自留地”上。到了晚上放学回家,再去别的同学那里“取经”,发表评论。几个月下来,学生们的博客已初具规模。他们的坚持让我感动,细细思索,为什么学生能那么执著于一个网络的媒介?有个学生回答:“博客上的他很自豪!”原来他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了一种激励,使他更有兴趣撰写日志,发表自己的新认知。渐渐我发现,这批学生已经习惯了这个交流平台,有什么问题也不直接问老师,而是上网留言,因为他们知道不久之后会有很多“老师”回答他的问题;而有了新发现,他就会群发消息给其他小伙伴,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种自主的学习,让我暗自欣喜,会用网络的学生,能学到更多新知识。但每天都和网络在一起,我也暗自担心,学生们会不会被这个“花花绿绿”的网络所影响?于是,我用教师博客每天关注,几个星期过去,我发现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了各门学科,但并没有我所担心的不良因素。

因而,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触网络,学会摒弃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从而开展网络学习。教师需要在一旁因势利导,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加强监督,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不断地接触网络中加强。

创设合作氛围,培养信息素养的竞争驱动法

小学生最喜欢和别人比,这一心理有其不成熟的特点,但利用得好,却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这将成为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良好素养,同样也是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能持续高涨的基本保障。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毕业纪念册”一课时,由于制作方法简单,课堂素材复杂,我在第一课时中开展“信息大搜集”活动,毕业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生们分工合作,拍照、录音、照片剪辑、声音合成、寻找素材,全班分成了若干个工作小组,真像是一个个的“网络工作室”。最终,有三个小组分别获得了最佳制作奖、最佳采集奖和最佳团结奖,另有一个小组获得了最佳潜力奖。由于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学生在第二课时就把毕业纪念册完成了,用了自己找来的素材、放入了自己拍的数码照片、插入了自己录制的“毕业留言”,学生们的这次制作尽管没有多少技术难度,可是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因此原创的作品都很棒。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之处,当他们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之后,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学习兴趣自然而生,信息素养自然提高。

课内外有机结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行为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以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为主,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各类硬件问题,死机就是其中一类,学生往往会把这类问题归结到“电脑破了”这样的误解中。此时,教师可改变教学策略,教给学生一个口诀:一听、二看、三动手,即听听电脑的声音,看看错误的提示,动手试试键盘、鼠标的反应并让学生先自行判断。学生在自行判断中,会发现原先的故障可以自己解决。此时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故障原因,提示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要规范操作。这样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例如,经常举行各类知识竞赛、电脑作品征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更多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与良好习惯的培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规范协调下一篇:高精度钻孔论文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