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尝试教学法

2024-09-26

五步尝试教学法(共6篇)

五步尝试教学法 篇1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新课题。时下在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乡镇学校的“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法仍然流行,故而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我经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尝试采用“导读—导思—导议—导结—导练”,即师生教与学双边密切配合的五步教学法。事实证明此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下面我就初中历史“五步教学法”法谈点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一、导读

这里的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做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地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我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懂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一古脑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地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在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这就要求学生自读这些东西,以加深对教师所讲述内容的理解。自读的方式有默读思考、朗读讲述和朗读记忆等。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发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写小论文、调查当地历史地理的变迁、收集历史老照片,上网查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等。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导思

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的有机统一。“主导作用的要害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每一课,提出一些层层推进、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在上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关于拿破仑的更多知识,便于给拿破仑一个客观的评价,我打破常规,把本册第23课《世界文化的杰作》的第一个内容“著名音乐家”提前上,让学生自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回答问题: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谁而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总谱扉页上写的“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呢?而通过前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拿破仑了。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三个步骤:一是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二是他做了什么事;三是给他一个恰当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任务就在师生交融的氛围中愉快完成,“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旧有教学模式成为历史。

三、导议

这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将一节课推向高潮的关键。在诱导思考阶段,往往会出现教师在重点讲解、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时,同样的问题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对这种情况,教师切忌武断地一刀切,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以展开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等。一刀切既会伤害学生的感情,又会挫伤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这是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是贯彻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辩论时,对学生的看法应及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靠近。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要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也要予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这一步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对学生而言,课堂讨论或辩论能调动其不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史的兴趣,锻炼其口才,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导结

即教师简明扼要地引导学生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这一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引导合理、条理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和重难点突出。方式可以是教师唱独角戏,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或提问学生回答等。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我是这样唱“独角戏”的: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用彩色粉笔划出战争性质)。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将领,如邓世昌,以及爱国士兵的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划出重要历史人物)。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国辱国的《马关条约》(划出战争结果)。由其四个内容我们可知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划出《马关条约》的影响)。后来又是什么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呢?下一次课我们再了解(留下悬念,激起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时应以板书为基准,边总结边用彩色粉笔勾勒出应理解的、应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做既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又能使其理清知识间的因果、逻辑等联系,加深其对知识线索、内容的理解。

五、导练

这是巩固、强化知识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能否灵活运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训练时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练习题,更不能单一化,对各种训练要优化设计,综合运用,以作为对课堂的有益补充,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优化训练方法主要有: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列表填空;填图;了解图片上的历史;历史人名、地名猜谜;材料分析;问答描述等。实践证明,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长期坚持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靠题海战术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只有教师善于启发引导,注重分析归纳,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学活用活,教学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五步尝试教学法 篇2

大有山学校 严作君

为了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尽量降低高效课堂构建成本,保持教学工作的稳定性,结合学校实际,在总结本校学科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和构建了数学“五步尝试教学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步尝试教学法”模式简介

教学模式或许有其僵化的一面,但模式的意义在于:诠释的是教育理念,体现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五步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为“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其价值取向为:让学生快乐尝试,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在尝试中创新;其内涵为“全、主、合”,即“全”:面向学生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发展;“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 “合”: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合作探究。“五步尝试教学法”的简要内容为“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质疑导学——拓展反馈”五个步骤。

模式结构:

学生:示案预习——自主尝试——合作释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

教师:设计学案——指导尝试——参与交流——指导点拨——总结归纳

1、自主预习尝试

要点:教师制定导学案,设计尝试题,提出预习要求,规定预习内容,确定预习时间,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自主预习,做预习笔记,进行尝试练习。一般结构:

(1)课前基本训练(2)导入新课

目标:教师提出学生小组内尝试活动任务,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查找资料、整合信息等尝试练习,解决基础知识型的问题,为学生在学习上定向;教师有针对性地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了解学情,寻找、确定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后教”作好铺垫和准备。

2、合作探究尝试

要点: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针对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讨,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教师答疑。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提出或生成疑难问题。这一环节要有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练习(4)学生讨论(5)教师点拨讲解。

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善于倾听、遵守纪律和合作互助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开展分层互助学习,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解决学困生问题,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展示交流尝试

要点:展示交流尝试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核心。展示交流分小组内部和全班展示交流两种形式。小组内部交流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方式可以采取口头、书面、实物或肢体表演等方式。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行为必须民主、平等。教师收集尝试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缺陷等信息,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教师必须保证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时间的利用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知识的落实度。一般步骤:

(1)将全班同学按座位前后分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4名同学,每小组有1名组长。

(2)小组内任何一成员都可以进行发言等活动。(3)小组成员汇报本组情况,展示本组成果。(4)师生交流,评价成果。

目标:通过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在智慧的对撞之中,开启思维,生成能力,体验尝试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收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提升。

4、质疑导学尝试

要点: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充分提供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有“真疑”,能“善疑”,教师梳理问题,在释疑中把学生引向教学重 难点。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发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一般步骤: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2)教师根据问题梳理出共性问题指导。

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5、拓展反馈尝试

要点: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训练、强化,教师以试一试、练一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学困生”,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一般步骤:

(1)精选练习(2)精心设计题目(3)学生自主尝试(4)教师行间巡查指导(5)共性问题集中释疑

目标:通过拓展反馈练习,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查缺补漏,促进提高,全面发展。

五步尝试教学法 篇3

一、“引”——培养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引“即培养兴趣, 以前只是单纯地理解为导入新课, 实质上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 好的开头, 便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处理课堂教学起点时, 大多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讲初中“三角形全等”判定:“ASA”的教学中,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现有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块, 被我打断成两块, 若需要再配一块同样的三角形玻璃, 问:是否两块全要带去?带一块行不行?若行, 带哪一块呢?为什么?从而引入“ASA”定理, 从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显然, “引”注重引导、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读”——自学入门

可能有人认为学数学是不需要读的。实际上, “读”作为五环节中的一节, 是重视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这把开启思维的“金钥匙”。这里的“读”不是让学生读一遍教学内容, 不是泛泛的朗读, 而是有目的的, 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的“读”, 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 既要读内容, 又要读图表、读运算, 还要在读书的过程中, 对文中的重点内容或读不懂的地方作出特殊的记号。

应当注意的是:阅读前, 教师应当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 边读边动脑。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方程 (5y-1) /6=7/3时, 我首先讲了去分母的作用, 然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1) 解题时怎样把分母去掉?

(2) 根据什么?

(3) 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6 两边都乘以12、24、36……可不可以?

(4) 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显然让学生自己在读书过程中, 消化所学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才能长久, 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授”——重在点拨

课堂上, 如果机械地把知识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被动地去听讲, 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沉闷、枯燥, 缺乏生机。而五步教学模式中的“授”, 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 而是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0102-2011×2009, 初学者可能采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 若引导学生找出2010、2011、2009三数之间的联系, 2011=2010+1, 2009=2010-1, 从而可利用平方差公式很快地计算出结果。

可见“授”是在重点之处, 恰如其分的点拨, 使学生拨散知识上的迷雾, 愉快地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掌握新的知识。它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四、“练”——巩固知识

数学学习的基本原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而“五步教学法”中的“练”正是这一原理的充分体现。教师在备课时, 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 精选习题, 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强化概念内容。

(1) 授中练。

在授课的过程中, 精设问题, 巧设问题, 紧扣教材内容, 着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 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之后, 设计这样一个概念性的选择题:

下列属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 )

A.xy>1 B.x+y>0 C.x2>3 D.2x>5

通过学生的判断, 教师适当的小结, 使学生不仅复习了“元”和“次”的概念, 而且还正确地认识到一元一次不等式。

(2) 授后练。

新课讲授完毕后,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 有一定灵活性的综合性习题, 让学生练习, 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思路。如在讲完等腰梯形的性质后, 可考虑安排这样一个练习题:

已知等腰梯形ABCD, AD//BC, 对角线AC⊥BD, AD=3, BC=7, 求梯形面积S。

通过练习, 让学生了解等腰梯形常见的辅助线作法, 渗透化归思想。

(3) 课外练。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必须延伸到课外。教师可适当留一些练习来帮助学生温习内容, 同时也可帮助基础不好的学生补缺补差, 但这种练习, 题量不宜太多, 不必搞题海战术, 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五、“结”——系统提高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知识, 进而会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系统化更应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总结基础上给出。

“五步教学法”中的“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归纳、总结, 使知识系统化, 可以是某个课时教学的小结或某个教学环节的小结, 也可以是章节内容的小结。具体做法有:教师总结, 学生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其中学生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对知识的系统化,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 在讲完课本例题后, 引导学生根据几个例题的不同情况分析总结, 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①同大取大;②同小取小;③大小取中;④相对无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很容易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浅谈古诗“五步”教学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感悟能力,审美能力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篇章, 它以凝练的笔墨、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情感、心灵的抚慰、感情的享受, 给人以美的熏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和民族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背诵这些优秀诗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 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 使古诗教学既开放而有活力, 笔者对古诗采用“吟咏、理解、背诵、联想、品味”五步教法。

一、吟咏

在古代, 人们有“吟诗作赋”之说, 即诗歌是通过反复吟咏而作出的, 在反复吟咏中, 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与体会。所谓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第一步就是“吟咏”, 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依据对诗歌独特的理解, 通过自己对声音的控制来完成, 并且在“吟”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 吟咏的过程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泊船瓜洲》, 在简要介绍创作背景的基础上, 抓住“又绿”二字,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去感悟诗人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 情景交融, 眺望江南, 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二、理解

在学生对诗歌吟咏的基础上, 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进一步理解诗歌。首先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品味诗歌语言。其次, 学会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第三, 要引导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 抓住“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字, 理解全文意思, 进一步理解作者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 描绘出了庐山的风景秀丽和香炉峰的奇伟壮观。

三、背诵

古诗歌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 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孩子们所谓的背诵, 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面记忆, 有的甚至连诗中的一些字都不认识, 因此, 我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 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在识字, 理解字文和诗句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通, 读顺, 读好, 然后背诵, 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在识字的基础上, 出示挂图, 让学生了解诗中所写景物, 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帆船, 在学生领略这些自然美景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范读、领读、齐读、抽学生读, 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找出学生兴奋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会。

四、联想

诗歌的创作过程, 往往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托于各种景物并赋之于精炼的语言而传达给读者的过程。在创作中, 作者往往需要发挥其独特的联想与想象, 创作出独特而具魅力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作品都具有“意境优美”“想落天外”的特色, “诗情”与“画意”浑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些诗篇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才能, 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去再现诗境, 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欲望和能力呢?首先应通过教师引导或学生阅读创作背景, 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确定想象的基点;然后依据对诗句大意的理解,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诗句所描画的情景, 通过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不同, 有可能想象出的情景会有不同, 但这并不要紧, 只要是合理的, 我们都可以肯定。这样, 学生既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也能不断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个性, 如:唐宋《送元二使安西》描写诗人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朝雨泪尘, 客舍青青, 柳色一新, 描写出一个充满深情的典型环境。最后一句把酒赠言, 表达了作者的殷殷祝福和依依惜别。教学中通过学生想象绘图、即兴表演等进行再现, 以加深理解“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色。

五、品味

品味包括品味诗人独特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创造、字斟句酌、精炼含蓄、意蕴丰富的诗句和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在古诗教学中应属于较高层次, 同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对于发展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细致精到的感悟能力、独特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教学中, 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理解、感受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去品味诗人在诗句中传达出的独特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再现诗句描绘的情景去品味那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神奇境界;还可以通过对优美诗句的字斟句酌, 对精彩字词的比较推敲等, 去品味古代诗歌的精炼含蓄、言简意赅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乃至语言的兴趣。如:在教读唐宋律诗、绝句时,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理解诗意, 体会诗美, 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诗中极其精彩、凝练的词句。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在对全诗有一个基本认识后, 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诗中名句及重要的词语。如“气蒸”一联, 写出了洞庭湖的辽远阔大、蒸腾震撼的气势, 使全诗充满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更加衬托出“欲济”的强烈的愿望和“无舟楫”的悲哀, 使诗歌含蓄委婉, 不落俗套。通过这样的品读, 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优美, 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乃至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

五步作文教学法应用研究 篇5

一.示范策略:引领美读, 奠定基石

(一) 范读美文, 教者授之以“渔”。美文阅读是积聚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如何取舍, 是一个值得斟酌的话题。笔者做了以下尝试:精选名家名篇, 范读美文。一批美文大家走进初中生的阅读视野:毕淑敏、张晓风、三毛、刘墉、泰戈尔等, 学生在听读过程中, 轻嗅字里行间的浓郁的人文气息, 品味到大师们的哲思睿理的精华, 从而亲近了文学之源, 领略到人性之美好。在听读了丁立梅的《祖母的葵花》后, “祖母伺弄土地, 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 一针下去, 绿的是叶, 再一针下去, 黄的是花。”农家的孩子们自然衍生出对家园的深深眷念, 城里的孩子也萌生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怎样的期待呵, 所有的孩子都是乐淘淘的神情, 无一不是心驰神往!范读美文, 就像在孩子纯净的心田里, 播下一粒神奇的种子, 就等雨水充盈之际, 破土而出!

(二) 自读美文, 学生储存以“余”。吕叔湘先生说:课外阅读抓得好, 对学生帮助很大。这里所说的帮助, 主要是对学生的作文成长的帮助。一个中学生, 从起步到成熟发展,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如何让这个成长期缩短, 恰是每个教者要探索的根本。学生自读美文, 不仅是捡拾好的语言“瑰宝”, 更是从大师的字里行间捕捉高超的技法和不尽的写作素材。大师的文章, 不仅能奠定学生丰厚的写作“地基”, 更能激发孩子写作的激情。引导孩子对生活、对社会现象批判地接受和敏锐的思考。学生自读美文, 减少了许多繁冗的写作环节, 直接进入“我要写”的自由表达的空间。

二.积累策略:积累美文, 厚积薄发

(一) 互荐美文, 拓宽视野以“娱”。个人的感知是有限的, 如果汇集了很多人智慧的结晶, 那么, 这个感知的世界是无限的。作品的灵魂, 需要很多双灵性的眼去挖掘, 才能真正达到人高, 文高的境地。让学生互荐美文, 交流彼此“切问而近思”的思维火花, 将这些散发出人性光辉的珍品意蕴呈现在每个阅读者的面前, 相互之间融合, 裨补缺漏, 不仅可以互通有无, 更能在有限的时段内, 拓宽出广博的视野, 达到“互娱”。

(二) 汇编美文, 怡情养性以“愉”。汇编美文和学生习作, 让农村的初中生全方位的接触多人的审美领域, 名篇佳作, 展现在每个初中生面前的, 并不是都适合他们的, 只有经过了自己的精心筛选, 挑拣出来的, 才是对自己写作有助的。学生个性不同, 喜好不一, 精选的美文亦不同。汇编美文, 既能补自己不足, 又能吸纳他人所长。这等“愉己”之美事, 怡情养性, 缩短了自己成长的时间, 节省了自己摸索的路程, 何乐而不为?

三.实写策略:方法指导, 彰显个性

登山, 则情满于山。不同的人, 因登山的心境、路径、偕同者等的不同, 胸怀中所蓄之情亦不同。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只有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 才能让各异的方法各显神通。

(一) 造句, 嵌词, 摸着石头过河。最初的简单做法是, 让学生将自己印象最深的妙词佳句, 运用到自己所写所说的句子中来。一孩子写自己的外婆:那身影, 在风中摇曳着, 仿若一种花开无声, 香气四溢, 守候着疼爱的外孙的到来, 那是一种幸福的等待, 等待, 成了外婆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很显然借鉴了《祖母的葵花》中的借物抒怀:“葵花开了, 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很香的等待, 这样的等待很幸福。”正是这种最浅层次的造句、嵌词, 让孩子们尝到了写作的乐趣。比谁最会活学活用, 现学现写, 已经成了初学写作文的孩子们的一种风尚!

(二) 仿写, 领写, 转换角色下水。单是会嵌词、造句, 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所需。进一步深入写作的领域的做法是, 方法探索阶段。仿写过程中, 注意将自己所要写的题材, 找寻贴近的范文, 可以追寻自己欣赏的语言风格, 可以超越自己所认可的写作思路, 可以驾驭自己所敏感的心灵过滤出的具体方式方法……不一而足, 为我所用。模仿并不可怕, 相反, 对刚起步的初中生来说, 拄着柺棍前行, 要稳当得许多。如果, 有心的执教者, 还可以充当最佳的角色——“领跑者”!先示范给学生, 怎样由“克隆———仿制———自由创作”一步步前进。就是中学生写作航程中的最好的舵手了!这种由羡慕别人写作的好手, 转入到自己畅所欲言的写作的创造, 就是作文本身的一大乐趣!

(三) 创新, 个性, 万类霜天竞自由。真正进入自由创作的领空的做法是, 方法实践阶段。生活是写作之源, 生活是现实的存在, 而学生的作文, 就是真实的折射。写作源于“胸中有积累, 不吐不快”。在经过了造句, 嵌词, 摸着石头过河到仿写, 领写, 转换角色下水的尝试后, 带着个性, 创新写作, 就自然衍生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了。

四.范例策略:范例引领, 自掘源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引领学生, 学会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生活, 用审美的目光注视生活, 用醇正的心灵之眼拓展生活。

(一) 范评美文, 精点妙笔之“术”。在读过《祖母的葵花》一文后, 教者让学生自由谈谈听读后的感受最深的一点。孩子们最初只能说出一两句自己的认知:有的从主题角度入手, 有的从创作风格着眼, 有的从语言斟酌角度切口, 不一而足。此时, 教者从不同层面给学生示范点评:幸福, 是“香香的”。葵花子的香, 不仅流淌出孩童等待嗑瓜子的幸福快乐, 更描画“我们”的童真童趣。文字中, 瓜子是花儿吸足阳光和花香结出的果实, 是祖母深沉的爱的积淀, 突显本文主旨“爱的最强光”。写作手法上, 巧用叠音词、比喻、拟人等修辞, 生动形象地表现祖母精心伺弄土地, 热爱生活的乐观, 给孩子们创设了幸福的殿堂。从主题, 到写作手法, 到意境品读, 一步步教给孩子精到的点评之“术”。随着教者评点示范的增多, 学生的赏析角度越来越多, 在对照自己所写文章时, 公正地评价自己的文章的眼光自然越来越高。

(二) 范例写作, 引领潜游之“正”。写作课程, 教者自己率先“下水作文”, 不仅仅有意识的引领学生选材亮色而阳光, 更能让孩子产生“跳一跳, 够得着”的挑战意识。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小事, 经过老师的浓缩于派生, 就能有穿透孩子心魂的魅力, 让孩子在写作中, 从根本上摒弃假大空的写作思路, 从而取得自然贴切的实效。

学生的擂台作文, 如“有时候, 爱, 很浅淡, 比如耳边不断响起的足音。那熟悉的由远而近的脚步声, 在耳边响起。熟悉得仿佛能让人忘却它的存在, 是母亲送来了温热的牛奶, 乳白色的液体兴奋地迎着母亲的脚步声左右晃动。那有节奏的足音丝丝缠绕, 叩响心灵, 而爱恋也一直从喉咙暖到了胃里。铿然的足音不断响起, 是不断传送的关怀。那些浅淡的爱一点点慢慢地漾开, 像一枚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的一圈圈涟漪。聆听爱的寂音, 犹比天籁!”

这些在范例引领之下, 还要担心孩子的思想潜游“正”与“歪”吗?真的是“无花水也香”啊!

(三) 范评习作, 自寻优劣之“根”。学生习作《煤油灯下的岁月》范评:“岁月无声, 爱, 却被沉淀下来。煤油灯, 伴着母亲的青青岁月, 燃烧出了最至真的情愫。灯, 始终是明亮的, 只要你心灵的殿堂中, 有一处容纳之地, 就会散发出无尽的光来。阳光下的旧煤油灯, 记忆中的点亮的灯, 串起的, 都是照耀“我”成长的光源。倾心, 倾情, 都是岁月的河流打磨成的珍珠”。学生在看到我的点评后, 跃跃欲试, 争相为其他孩子评点作文, 让性灵的文字, 真的做到在“阳光下曝晒”!将评点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孩子自寻文章的优劣之“根”, 比起单纯的一次又一次的说教强上百倍。

五.评价策略:评价鼓励, 明确标准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动态的评价, 能让学生于睿智的片言只语中, 达到“不言不语念真经”的境界, 自然享受到“意在笔先”的神奇魅力。

(一) 点评巧妙适中, 体现人文关怀。对初学者来说, 文章叙事顺畅, 懂得真情流露, 就该给予适当的肯定, 在此基础之上, 做巧妙的提升, 如:你的“爆芽”的“爆”用得富于张力和活力, 写出了春日的蓬勃和鼓胀。真希望你的文字中多“爆”些这样的字眼!这种人文关怀, 对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 他们也都珍视老师的这份出自内心的肯定!

(二) 评语中肯突出, 倾注人性关爱。学生的潜意识里, 有着许多成年人所没有的敏感神经。空洞的“赐予”褒扬, 他们的心田里, 自然会长出抗拒的芽苗, 对写作的热情, 自会淡去直至虚无。而中肯的建议和突出的肯定相结合, 能让他们享受到关爱的幸福。

(三) 鼓励艺术通透, 孕育人心似海。阅读初中生的作文, 教者不止是高屋建瓴的引领者, 更应该是蹲下身子的欣赏者。在评点学生作文时, 用通透的语言, 艺术地进行评价, 更是一种教学智慧。肯定、赞赏、激励的鼓动策略, 能让初中生对写作的热情高涨, 持久不衰。

初中英语单词“五步教学法” 篇6

第一步:首先让学生认识音标, 教给学生拼读单词的方法。我们在学习我们自己的母语———汉语时, 都是先学习拼音, 懂得基本的拼读、拼写规则。在英语教学中, 也应先让学生认识并会读音标。这样, 在让学生预习的过程中, 一部分基础好的、自觉性强的学生就会先行下去拼读单词。那么, 在老师教读单词的时候, 他就会想:“哎, 这个我会读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这样就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先掌握单词。

第二步:学生读———学生听———教师教———学生练。学生读是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让学生寻找新单词, 并注明其释义, 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学生听是指听录音, 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新单词的发音。一般听两遍以加深印象。教师教是指在听完录音后, 教师教读单词, 尤其是音节较长、不好读的单词应给学生分析一下重音、音节的划分、音节的拼读等, 多教几遍,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如“international/in ter national”教过后, 学生练习读单词 (主要以课外练习为主) , 巩固学习。以上主要讲的是文中单词在10个左右的这种情况。那么, 若一个section中有20多个单词, 光靠课堂上教学不易掌握, 怎么办呢?这就得靠下面这种方法了。

第三步:教师教———学生练、记———教师再教。单词多的时候, 不能光靠课堂教学, 老师可利用晨读或其他时间教读单词。在教单词时, 可借助教具以加深印象, 这个教具可以是图片, 也可是实物。如:苹果 (apple) 可以是一个实物, 而树 (tree) 、山 (mountain) 等词则可以是学校周围的事物。然后再由学生练习读、记单词。另外, 课堂上, 由学生读一遍, 教师听, 然后纠正个别单词的发音, 再教一遍。这样, 既可加深印象, 也可使其得到巩固。

第四步:学生互教。学生互教是指先学会读单词的一部分学生教另一部分不会读的学生, 可由学生自由组合, 形成组内互助, 这样不至于因为像惧怕老师一样产生恐惧心理而羞于开口, 从而达到互学互教的目的。同时, 在学生互教过程中, 先学会读单词的这部分学生不但找到了优越感, 而且在教其他同学时, 自己也得到了巩固。另外, 这也是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方式之一, 还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五步:课后复习巩固。不管是哪一个学科, 复习巩固都是相当重要的, 也是相当必要的。而英语的单词教学的课后复习巩固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英语成绩不好, 往往就是单词积累的量不够。就像学语文一样, 到了初中, 连2500个常用字中的一大半都认不得, 那语文成绩还会好吗?因此课后背单词就是学生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环节了。在这方面我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利用音节巧记单词。如记population分成四个音节来记:po pu la tion;而organization则分成五个音节来记:or ga ni za tion。2.利用谐音巧记单词。如Germany (家毛栗, 贵州一部分地区称板栗为毛栗) ;我很想“骂你”:money。3.编顺口溜记单词。如:喝水要注意不要被“呛死” (chance) ;水往低处流, 积水在窝头 (water) 。4.无意识记忆法。我们学汉字, 如“学”字, 如果我们只见到一次, 可能对其读音和意思不明了, 只有当我们见过了多次以后, 不用人教, 就知其读“xué”了。其实英语单词也一样, 只要我们见的次数多了, 也就熟记于心了。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将本周要记的单词及汉语意思, 抄写在一张大一点的纸上, 放在课桌上醒目的位置。这样, 学生只要一坐在课桌前, 就能有意无意的看到这些单词, 时间一长, 对这些单词就熟悉了, 而且这样记住的单词是很不容易忘记的。

当然, 要检验学生的单词积累, 听写及教师对听写情况的批改, 也是必不可少的。诚然, 教无定法,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只有适合自已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我的“五步单词教学法”, 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仁爱教育出版社2007.6

[2]王健文初中英语“以学促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上一篇:C#平台下一篇:烯烃含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