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案例教学法

2024-07-30

五步案例教学法(精选12篇)

五步案例教学法 篇1

摘要: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五步案例教学法分为背景分析、问题设计、分析引导、思维拓展、综合点评等五个环节, 是一种以案例为蓝本, 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辅以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 对于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职业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五步案例教学法,秘书学

五步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五步教学法在管理类理论课程中尤为受学生欢迎。本文以一堂《秘书学》案例课为例,解析探讨五步案例教学法及其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案例

教师可以围绕秘书工作环境和工作实务选取和设计案例。下面,以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案例为例:

老张是益民食品厂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厂办秘书。有一天,厂里召开领导办公会,大家对于当前工作重心和资金投放重点各抒己见。分管设备的副厂长提出技术改造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认为应将一大笔资金优先投放到购买先进机械设备上。分管销售的副厂长则提出销售网点建设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进一步理顺产销关系,抢占市场先机……这时,老张也根据自己的调研提供了几条信息供领导参考:一是我国粮食进入市场,粮价上调趋势十分明显;二是国际上几个主要粮食进口国与出口国当年均遭自然灾害,国际性粮食歉收已成定局;三是供应该厂粮食原料的产粮区今年均遭水灾;四是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开始从事投资少见效快的食品加工业和酿酒业,而他们都将以粮食为原料。根据这些情况,老张进一步分析预测,近期粮价每公斤可能上涨0.2~0.65元。该厂每年用粮食10万吨,按粮价每公斤上涨0.3元计算,全年就是三千万元!他建议当务之急是在粮食涨价前购进原料,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获得可观效益,然后再把赢利投入技术改造和销售网点建设等其他方面,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下基础。经过反复比较、分析、论证,厂领导采纳了老张的意见,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二、五步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背景分析

引导学生融入案例背景,置身秘书工作环境,抓住关键信息点,目的是培养学生抓住要点、学会概括的能力。如此案例中,关键信息点为:1、食品厂面临重大决策;2、粮食市场面临非常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3、分管设备的副厂长和分管销售的副厂长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意见;4、通过调研,老张发现原材料(粮食)价格即将上涨,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问题设计

教师应当根据选取的案例抛砖引玉地提出一些与秘书工作实务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如针对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设计如下思考题:秘书职能是什么?老张主要履行了怎样的职能?老张履行职能的前提是什么?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指导原则是什么?老张在工作中是否遵循了?老张信息工作的优势何在?老张辅助决策的优势何在?

请学生用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的形式自己探究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析引导

1.秘书职能是什么?此案例中老张主要履行了怎样的职能?前提是什么?

秘书的职能是辅助决策与综合服务。在此案例中,老张正是履行了他的辅助决策职能,为领导提供了有效服务。前提是搞好调研工作和信息工作。

调查研究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分析,以认识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行动。调研工作是秘书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秘书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案例中,老张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信息工作也是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秘书信息工作的立足点和主要目的是为领导决策和指挥工作服务,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此案例中,老张不仅努力收集信息,而且对信息进行了分析与加工,从而开发出了有更大价值的信息。

2.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指导原则是什么?老张在工作中是否遵循了?

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第一,从偏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献策。第二,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第三,从单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第四,从被动服务转变为力争主动服务。在此案例中,老张不是简单听命于领导的安排,而是在辅助的被动地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下基层调研梳理信息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真正实现了四个转变,符合新时期秘书工作的要求。

3.老张信息工作的优势何在?

第一,扎实的信息积累。从本案例可以看出,老张的信息采集工作是长期坚持的,这是作为秘书的基本功。

第二,广泛的信息来源。既有国内信息,又有国际信息;既有本单位内部信息,又有竞争对手信息;既有宏观层面的信息,又有微观层面的信息。可见,其信息收集的渠道(政策性文件、会议交流、阅读报刊、实地调研等)是畅通的,从而保证了信息的政策性、动态性、超前性。

第三,透彻的信息分析。不仅是大量信息的简单堆砌,还对信息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了归纳法、纵深法、对比法、剪接法以及数学方法等对信息进行了深加工,从而做到材料全面、数据精确、原因剖析深刻、局势判断准确、趋势预测合理、提出建议可行。

4.老张辅助决策的优势何在?

第一,视野敏锐,起点较高。老张没有局限于日常烦琐的事务性的工作中,而是仅仅抓住当前工作重点,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和信息工作,这是有效辅助决策的前提。

第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提供大量原始数据给领导没有多大的价值,对信息的鉴别、筛选、综合、分析,才真正具有可用性。

第三,方法得当,成效显著。不仅有大量的信息提供,而且有深入的信息分析,难能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

分析引导是五步案例教学法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决断者,即学生必须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处于主导地位,强调师生开放式的双向交流互动,不搞“一言堂”,教师不轻易打断学生发言,不轻易判断对错,而是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独立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案例,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教师可根据案例所提供的背景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案例提供的关键信息点、案例涉及秘书学的相关知识、秘书行为的基本目标、可能的行为选择、不同的行为选择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拓展思维、补充知识

在根据案例梳理教材涉及知识基础之上,可以博采众家之长,补充一些相关知识点,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本案例讨论中,可以补充“参谋职能二定律”——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提出的波克定理和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韦奇定理。波克定理认为“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即无摩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韦奇定理则认为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也就是告诉我们: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五)综合点评

教师的综合点评是案例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也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评点优点与不足,主要从气氛活跃程度、思维清晰与否、视野开阔与否、分析能力高低等多方面给予点评,评判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寻找切入点的能力、提炼观点的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

三、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文秘专业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紧跟市场发展要求,在注重理论教学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秘书学》作为秘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必修理论课程,是秘书专业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学好专业课的桥梁和基础,然而在目前通用的《秘书学》教材和教师授课中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一般不会安排在实训实验室授课,学生身临其境的机会不多,对知识掌握程度不深,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如何使课程更加生动,贴近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入五步案例教学法,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置身其中,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成为问题的思考者和解决者。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学生真正能动手、能上岗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案例教学法以还原生活、真实再现场景为特点,通过背景分析、问题设计、分析引导、思维拓展、综合点评等五个环节相结合,大大缩短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的差距,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借助间接经验,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高职学生岗位技能适应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果.浅谈案例在《秘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技巧[J]职教新观察.2008 (6) , 253-254.

[2]杨继明.秘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五步案例教学法 篇2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乘着同学们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走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蔬菜的名字叫错了!”

在学生经过观察,朗读蔬菜名字的活动后,王老师又说道:“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二、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观点概述

这个案例涉及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这个环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当然现代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将这个五步教学法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同时赋予更多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把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学生有着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青少年一代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我们可以做到课堂的“预备”。

学生在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有着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将学生的这些经验与体验剥离开,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必须借助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往的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科学世界,忽略了人现实生活着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难、繁、旧等。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具体,直观,丰富多彩的,它富于情境性、情感性和不规则性。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个理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科学世界”中,在一步步提示中,完成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

(三)课堂内容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些学科的知识会有联系或者有交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学习。还有时候,当学生解决问题遭遇瓶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通过其他事物来发现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使学科走向自我封闭,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是一个相互缠绕的整体,很难在其中分辨和区分哪部分是数学经验,哪部分是语文经验、哪部分又是关于艺术的,通常各种学科会交叉、缠绕、融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陷入学科中心主义,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相脱节。有些教师一味的强调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束缚了学生的联想性,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另一门学科来解决现有学科的难题,或者通过对于相关事情的联想来帮助解决问题。

(四)课程内容是师生共同开发总结的

教师和学生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和接受者,而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总结者。很多时候,在教学进行到最后一个部分时,教师通常会进行一番总结,把之前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一股脑的“打印”到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传统的总结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厌倦心理,因为课堂变成了单方面的讲授,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和沟通。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会使教学更有效。

(五)把课程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教会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起来,而不是只存在脑海里用于应付考试。这就体现了赫尔巴特最后一个阶段“应用”。

知识的运用有很多方式,首先它可以是以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即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完成有关口头和书面的作业题,也就是用言语去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解答习题。其次,.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的。即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各种实习作业,实际操作中去。比如,学了物理电学后,去安装电灯,安装或维修半导体或电子管收音机;学生依据压力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去测定某一重物对支持物所产生的压力。还可以把所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学过化学后,参加化工厂的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或者运用所学的生理学、化学知识去从事某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品种的改良;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去进行工具改革等等。

三、我的看法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事先的准备(准备各种实体蔬菜),在课堂上提示同学们深入了解蔬菜的名字和特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过程体现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同时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并将教学分成了认知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三个层次。这对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又更进了一步,充分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之间的生活体验。

第一,认知生活。书本中的字,词以及文字描述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提炼与抽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单纯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本,读单词,是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物建立联系的。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要布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带领孩子们走进创设的“现实生活”中。这个时候,课文中所要学习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孩子们急于想认识的朋友。当学生在教室的提示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的单词的意思,欢乐的教学气氛就会弥漫整个课堂,学生就会对知识的追求产生很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促进良性的学习。

第二,探究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是与相应的探究生活的方式相结合,生活化的内容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操作、用心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教室不是限制学生的手脚,而是要鼓励他们进行联想,在实际的探究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知识。

第三,表达生活感受。联系生活的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字、词的认识,而是通过学生独自探究后自己发现“伟大成果”。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在将自己所学习的感悟表达出来,这是教师无法直接传授的。可以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表达是自己研究总结后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来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思维语言和逻辑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的理论只能用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的思想,把他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的教育环境中,而且他的这套教学方法让一个教师明白课程规划的重要性,由浅入深,一步步把课程推向高潮。我觉得最有用还是他五步教学法中的最后一点——应用。很多教师现在仍旧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塞给学生,学生只会背诵机械化的概念,却不会真正的应用。

比如,在小学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候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真正“活”起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估算。教师在教授这个知识的时候完全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比如估算自己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最喜欢的玩具,最新的电子产品等等,然后教会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运用所学的估算知识来对物品进行一个估价,最后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购买这个物品。

虽然我现在还是一个师范的大三学生,但是通过学习赫尔巴特的一系列理论,让我对课堂的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知这是一项十分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使课堂内容更具科学性,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都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带给我的思索。

四、参考资料

1.案例来源:黄荣军 《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2.刘冬岩 《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3.朱宁波主编 《实践新课程——原理 案例 思想资源库》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化学概念“五步”教学法 篇3

一、创设概念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时期,但思维特点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还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且感性材料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接受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在引入概念时,尽可能根据学生身边的化学,及化学实验,实物、模型,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等创设概念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入概念。例如“元素”的引入:我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样的广告“葡萄糖酸锌钙,补锌、补钙长得快”,这里的“锌”“钙”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缺少该元素对人体有哪些影响?请分组讨论。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导入“元素”概念的教学。又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我通过补充“纸张的撕碎”和“纸张的燃烧”两个简单实验导入:取两个250毫升烧杯,取一张纸对折撕开,再取其中一半撕碎放在一个烧杯中,另一半用火柴点燃放入另一个烧杯中,请学生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本质区别。随后,教师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教学。再如,通过复习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Mg+2HCl=MgCl2+H2

引导学生分析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引入“置换反应”的概念。这样,可以使陌生的化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内容或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二、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化学素质,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如“化合反应”有的学生定义为:“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有的学生将“氧化物”定义为:“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等。

三、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由于学生所具有的化学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拔,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如“氧化物”,有的学生定义为“含氧元素的物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讨论“含氧元素的物质”是否都是氧化物。通过讨论,学生懂得“O2、KClO3、CO2和CO的混合物”都是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从而抓住概念中“①两种元素组成;②一种是氧元素;③化合物”的关键词,归纳出准确的定义。

四、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1. 朗读记忆法。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概念朗读1~2遍。这样,既可强化记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并能保持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特征记忆法。如“化合反应”可总结其特征是“多变一 ”;“分解反应”可总结其特征为“一变多”;“催化剂”的要点是“反应前后速率改变,质量和化學性质不变”可概括其特征为“一变二不变”。

3. 比较记忆法。如“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可从字面上的“合”与“分”对比;也可举出实例比较。“化合物”与“氧化物”除可举例比较外,还可用图示法比较它们的从属关系:

五、巧设问题,应用提高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教师要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后,设计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 将10g水加热后变成10g水蒸气,这一变化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 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燃烧,生成_____g二氧化碳。

3.6g碳在32g氧气中燃烧,能生成38g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4. 蜡烛燃烧,质量不断减少,这是否违反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5.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蜡烛一定含什么元素,可能含什么元素?

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人制造了一个“水变油”的大骗局,向全国推广,结果使国家造成了数十亿元的巨大损失。试根据所学知识,揭穿“水变油”的骗局。

在实际教学中,“五步”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难度较大的概念,在实验引导后,教师要诱导学生去分析、总结,并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获得概念,并通过阅读让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必要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可补充“高锰酸钾溶解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准确概念。

总之,“五步”概念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五步案例教学法 篇4

“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在讲课之初就将课程的思维导图、相关资源及案例发到网上的相关区域,以供同学们在课下查询,并向同学们说明自己的相关课件,分析资源,指导自学。在课上讲解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留下作业布置任务。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内容枯燥、不互动、没有联系实际、不能体现网络教育局限性来说,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着显著的优点:(1)形象;(2)引起听众的兴趣;(3)有重点、难点、关键点的导学,带着问题教学;(4)和实际相结合;(5)注重了互动;(6)眼界宽了、注意调动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7)有内容讨论。

2“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步,预习。预习的东西放在论坛里:一是概念地图;二是中央电大、山东电大、浙江电大的网络资源;三是图象处理的一些案例。这些都是上课之前做好的。第二步,导航,对网上资源进行评价。通过导航让不看资源的同学同样有兴趣听这节课,因此,导航非常重要。第三步,就是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讲解。第四步,分组讨论案例,要让同学们动起来。有些同学非常腼腆,我们要让平常没有机会说话的人说话,扮演平时没有机会扮演的角色。这一步是为了让同学解放,为了让同学平等地来考虑问题。第五步,总结归纳,布置作业。这五步基本的教学遵循的不是一个随机的东西,它遵循了一个基本的教学规律。第一步要学新东西一定要预习;第二步网络资源一定要引导;第三步,针对成人来说,如果你不指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话,就很难学完;第四步,讨论交互不是机械的,是随机的,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讨论;第五步,总结和课后作业。

3“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研究价值

3.1 该种教学模式既巩固学员所学的经管课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限于理论知识讲授,课后布置一定量的练习,期中、期末通过考试考核和检验学员掌握经管课理论知识的程度。其结果是学员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专业的概念、原则和计算方法,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因此,传统的教学不能使学员全面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而通过“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教学提高了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种教学模式,组织学员进行案例讨论,使学员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从而加深对课堂所授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讨论中让学员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弥补,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2 该种教学模式使学员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员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因为该种教学模式不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正由于该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因其倡导多向、发散型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因而,可以充分培养学员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该种教学模式是互动式的教学,调动了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知识单向流动,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有的教师也会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式教学,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还是难以调动。而该种教学模式是互动式的教学,训练的是决策艺术,锻炼学员以“当事人”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在不圆满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独立的决策,从而可以不断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该种教学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广阔、更便捷的交流空间

传统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师与学员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交流,但限于课堂讨论时间、人数的限制,经常是案例讨论进行正酣时却到了下课的时间,导致案例讨论草草了结,不能完全尽如人意。而该教学模式引入网络环境,在“电大在线”网络平台上进行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克服了面授教学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3.5 该种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提高了学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实践工作中往往要求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该种教学模式要求学员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课堂辩论,这对提高学员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十分有利。另外,该种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发言提纲的编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均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4.1 注意“四个转变”和“两个提高”(1)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

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的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2)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由传统教学方式下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次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3)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更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4)转变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2“两个提高”(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

4.3 做好教学和教学服务工作

注意在教学和教学服务中,力争实现“三化”,即书本知识电子化(将课程讲授内容作成电子讲稿挂到网上,将重难点讲授和期末复习制作成录像带);课程设计个性化(网络资源和教学内容能兼顾各类学员需求);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教学)。

4.4 有效控制交互效果

远程开放教育中,让学习者参与论坛的讨论不同于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一般性聊天。它通常是在教师要求学习者致力于共同解决。虽然不少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时候下了不少功夫,对交互的题目作了认真的筛选。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问题激发学习者个人的兴趣,怎样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讨论,产生有效的学习结果,避免大量随机、无效的交互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

4.5 为参与交互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反馈

当学习者参与讨论时,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反馈,使学习者愿意参与正在进行中的讨论。教师对学习者的信息要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反馈方式,它使处于分布状态的学习者,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集中共享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信息,展开激烈的和有益的讨论;并且让学习者知道如何重新思考其他学习者提供的寄信息,建构这些信息与自己先前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结,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帮助学习者利用和形成自己的高阶思维机能。

4.6 教师要采用一定的互动策略,维持交互活动的连续性

实践证明,在课程开始、考试前等阶段,学习者参与交互活动比较活跃,而在日常学习的大部分阶段,参与讨论就不太踊跃,有些论坛的标题甚至会出现很长一段时间无人响应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互动策略,维持讨论活动的持续开展。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开放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基层,培养具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办出开放教育的特色,在财经类有关会计学科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和重视案例教学法。因此,本文介绍了全新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以及探讨了其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价值,最后提出了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伟.案例教学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运用研究.社科纵横,2005.

[2]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

[3]蒋卫东.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财会月刊,2005.

[4]杨淑舜.在财经专业中实施讨论式教学初探.职教论坛,2003.

五步教学法 篇5

一、学前指导 【操作】

(1)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科特点,出示学习目标。(3)进行自学指导,布置自学任务(问题)。【目的意义】

(1)设情激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3)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运用恰当的自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学更扎实有效。【注意点】

(1)教师在课前要将心态调整到平静愉悦的状态,将激情、微笑、爱心、趣味带进课堂,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音像资料、实验操作、温故知新等途径,迅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教学目标要科学、具体、明确,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3)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一是明确本次自学内容或范围(学什么)。二是明确自学的方法(怎么学)。三是明确自学的时间(学多长)。四是明确自学要求和检测方法(怎么检测)。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如果学生整体水平高,则问题设置跨度要大一些,留足思维空间,反之,学困生较多,则必须设置问题梯度,降低问题难度,减缓问题坡度。

二、自主学习【操作】

(1)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完成自学任务(问题),记录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2)教师巡视,督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差生端正学习态度,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运用提问、演板等展示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目的意义】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理清本课知识脉络,初步构建本课知识体系,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能力、自学进度、自学效果。(3)检查自学情况,最大限度发现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注意点】

(1)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边看书、边标注、边学习、边记录等。

(2)教师巡视时应特别关注中差生学习情况,指导中差生完成自学任务。(3)自学检测要特别注意让差生发表意见,针对自学中学生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对于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教师要适时收集、梳理,并及时表扬、鼓励表现较好的学生。

三、合作探究 【操作】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在自学过程中归纳出的新问题,教师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向学生再次提出深层次的重点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合作探究一般应按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的顺序进行。【目的意义】

“合作探究”有利于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易混点,深化拓展教材内容,完整架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点】

(1)加强小组组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意见,虚心倾听他人意见,提高鉴别、归纳、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能力。(2)小组合作探究应建立在充分自探和同桌合探的基础上。没有自探就不要同桌合探,没有同桌合探就不要小组合探。(3)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应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应是学生通过其它学习方式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超出教材知识范围的个性问题,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加以解决。

(4)加强合作探究的反馈与展示,让所有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差生主动参与反馈与展示活动,提醒学生认真聆听或观察,随时准备评判、纠错、补充。教师要适时做好激励、评价、引导、小结等工作。

四、精讲释疑 【目的意义】

讲授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问题,强化重点、难点,拓展教材内容,构建本节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点】

(1)教师讲解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紧扣目标,讲学生合作探究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讲合作探究中遗漏和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2)教师不讲学生会的问题,不讲学生没有探究的问题。

五、巩固达标 【操作】

(1)通过背诵、对话、复述、练习等形式,提高学生运用、迁移、拓展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2)及时检查反馈学生达标情况。(3)教师或学生进行课堂小结。(4)教师布置课下作业。【目的意义】

(1)通过完成训练题、课堂作业、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目标意识,梳理本节内容,评判本节学习效果,检测每位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情况。【注意点】

数学课堂“五步教学法” 篇6

一、铺

铺就是做好新知识的铺垫,即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温故而知新”这样才能准确反馈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十分强调学生复习旧知识、预习新教材,并在新课前精心设计复习提问,达到以旧引新、温故知新,从而缩短新旧知识间距离的目的。

例如,在讲零指数幂时,复习提问是这样设计的:

1.根据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填写。

(1)am·an= (2)am÷an=

(3)(am)n= (4)(a·b)n=

(5)(■)n=

2.对上述运算性质(2)你能想到哪些问题?

3.仿照性质(2)计算

(1)53÷53=

(2)a6÷a6= (a≠0)

(3)a5÷a8= (a≠0)

4.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了哪些与前面所学正整数幂不相同的情况?这些情况与我们新学知识有矛盾吗?如何解决?通过以上提问,学生复习旧知识,发现了新问题,并使学生看到,新知识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新旧知识密切相关,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设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设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设法激发他们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愿望和渴求。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例如,在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请求:请同学们帮忙画一个三角形。这一请求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在学生做好准备,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作图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此时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待学生动手作图发现完不成任务时,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做出的形状。同时,顺势提问:按照刚才的要求大家只能画出两个直角,画不出一个三角形,问题出现在哪儿呢?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三、探

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愿望,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问题、探求真知。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当学生带着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的疑问想探求其中的奥秘时,教师顺势引导,在多媒体上出示一副三角板,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那副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然后算出这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计算完毕,教师接着提问: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此时,学生会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心细的学生会提出这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此时,教师应继续引导,将问题由特殊引向一般。具体是这样实施的:

1.请同学们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讨论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时分歧的主要点就集中在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这时教师继续引导: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认可你的观点吗?有前面直角三角形的计算做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先量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的方法进行验证。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采用学生提出的测量计算法,四人小组合作,验证自己小组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动手验证前,教师提议各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怎样很快完成任务,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而后小组汇报结果,各小组报上的结果分别有:180°、176°、183°等等。(2)测量法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教师继续引导:用测量法不能准确地验证我们的猜想,怎么办?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点燃了学生的思索之火,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有学生发现可以用用拼合的办法来验证,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师继续追问: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用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或撕下来拼在一起。这时扫清了学生验证的障碍,让各个小组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①用撕——拼的方法验证。汇报验证结果: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继续汇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②用折合的方法验证。在撕——拼的的基础上,有学生就会想到,要想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到一起,还可以采用折——拼的方法,即通过折叠三角形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汇报验证结果: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折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继续汇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上述两种方法的验证过程,并且师生共同明确:通过验证可知,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验证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有力地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形成严密的思维方式。

四、练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能够巩固新知识又能把已有知识联系起来。(2)练习要及时,尽量让学生当堂学当堂会,当堂练,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3)练习要有目的性,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4)练习要精而且层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并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做题的准确性。

五、炼

炼就是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得到结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提炼升华,将问题顺势抛出: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七边形呢?……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概括出数学的一般规律,形成一般的数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得本节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升华,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这五步既步步为营、各有各的特点,又层层深入,前一步为下一步的完成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后一步是前一步的深入。这五步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知识的接受与消化吸收;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教学工作中,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定能够获得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

五步历史教学法介绍 篇7

一、导读

这里的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做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地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我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懂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一古脑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地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在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这就要求学生自读这些东西,以加深对教师所讲述内容的理解。自读的方式有默读思考、朗读讲述和朗读记忆等。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发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写小论文、调查当地历史地理的变迁、收集历史老照片,上网查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等。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导思

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的有机统一。“主导作用的要害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每一课,提出一些层层推进、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在上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关于拿破仑的更多知识,便于给拿破仑一个客观的评价,我打破常规,把本册第23课《世界文化的杰作》的第一个内容“著名音乐家”提前上,让学生自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回答问题: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谁而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总谱扉页上写的“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呢?而通过前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拿破仑了。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三个步骤:一是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二是他做了什么事;三是给他一个恰当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任务就在师生交融的氛围中愉快完成,“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旧有教学模式成为历史。

三、导议

这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将一节课推向高潮的关键。在诱导思考阶段,往往会出现教师在重点讲解、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时,同样的问题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对这种情况,教师切忌武断地一刀切,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以展开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等。一刀切既会伤害学生的感情,又会挫伤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这是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是贯彻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辩论时,对学生的看法应及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靠近。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要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也要予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这一步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对学生而言,课堂讨论或辩论能调动其不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史的兴趣,锻炼其口才,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导结

即教师简明扼要地引导学生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这一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引导合理、条理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和重难点突出。方式可以是教师唱独角戏,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或提问学生回答等。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我是这样唱“独角戏”的: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用彩色粉笔划出战争性质)。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将领,如邓世昌,以及爱国士兵的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划出重要历史人物)。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国辱国的《马关条约》(划出战争结果)。由其四个内容我们可知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划出《马关条约》的影响)。后来又是什么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呢?下一次课我们再了解(留下悬念,激起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时应以板书为基准,边总结边用彩色粉笔勾勒出应理解的、应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做既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又能使其理清知识间的因果、逻辑等联系,加深其对知识线索、内容的理解。

五、导练

这是巩固、强化知识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能否灵活运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训练时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练习题,更不能单一化,对各种训练要优化设计,综合运用,以作为对课堂的有益补充,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优化训练方法主要有: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列表填空;填图;了解图片上的历史;历史人名、地名猜谜;材料分析;问答描述等。实践证明,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长期坚持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步案例教学法 篇8

一、“引”——培养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引“即培养兴趣, 以前只是单纯地理解为导入新课, 实质上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 好的开头, 便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处理课堂教学起点时, 大多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讲初中“三角形全等”判定:“ASA”的教学中,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现有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块, 被我打断成两块, 若需要再配一块同样的三角形玻璃, 问:是否两块全要带去?带一块行不行?若行, 带哪一块呢?为什么?从而引入“ASA”定理, 从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显然, “引”注重引导、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读”——自学入门

可能有人认为学数学是不需要读的。实际上, “读”作为五环节中的一节, 是重视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这把开启思维的“金钥匙”。这里的“读”不是让学生读一遍教学内容, 不是泛泛的朗读, 而是有目的的, 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的“读”, 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 既要读内容, 又要读图表、读运算, 还要在读书的过程中, 对文中的重点内容或读不懂的地方作出特殊的记号。

应当注意的是:阅读前, 教师应当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 边读边动脑。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方程 (5y-1) /6=7/3时, 我首先讲了去分母的作用, 然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1) 解题时怎样把分母去掉?

(2) 根据什么?

(3) 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6 两边都乘以12、24、36……可不可以?

(4) 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显然让学生自己在读书过程中, 消化所学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才能长久, 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授”——重在点拨

课堂上, 如果机械地把知识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被动地去听讲, 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沉闷、枯燥, 缺乏生机。而五步教学模式中的“授”, 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 而是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0102-2011×2009, 初学者可能采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 若引导学生找出2010、2011、2009三数之间的联系, 2011=2010+1, 2009=2010-1, 从而可利用平方差公式很快地计算出结果。

可见“授”是在重点之处, 恰如其分的点拨, 使学生拨散知识上的迷雾, 愉快地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掌握新的知识。它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四、“练”——巩固知识

数学学习的基本原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而“五步教学法”中的“练”正是这一原理的充分体现。教师在备课时, 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 精选习题, 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强化概念内容。

(1) 授中练。

在授课的过程中, 精设问题, 巧设问题, 紧扣教材内容, 着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 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之后, 设计这样一个概念性的选择题:

下列属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 )

A.xy>1 B.x+y>0 C.x2>3 D.2x>5

通过学生的判断, 教师适当的小结, 使学生不仅复习了“元”和“次”的概念, 而且还正确地认识到一元一次不等式。

(2) 授后练。

新课讲授完毕后,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 有一定灵活性的综合性习题, 让学生练习, 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思路。如在讲完等腰梯形的性质后, 可考虑安排这样一个练习题:

已知等腰梯形ABCD, AD//BC, 对角线AC⊥BD, AD=3, BC=7, 求梯形面积S。

通过练习, 让学生了解等腰梯形常见的辅助线作法, 渗透化归思想。

(3) 课外练。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必须延伸到课外。教师可适当留一些练习来帮助学生温习内容, 同时也可帮助基础不好的学生补缺补差, 但这种练习, 题量不宜太多, 不必搞题海战术, 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五、“结”——系统提高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知识, 进而会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系统化更应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总结基础上给出。

“五步教学法”中的“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归纳、总结, 使知识系统化, 可以是某个课时教学的小结或某个教学环节的小结, 也可以是章节内容的小结。具体做法有:教师总结, 学生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其中学生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对知识的系统化,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 在讲完课本例题后, 引导学生根据几个例题的不同情况分析总结, 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①同大取大;②同小取小;③大小取中;④相对无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很容易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浅谈古诗“五步”教学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感悟能力,审美能力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篇章, 它以凝练的笔墨、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情感、心灵的抚慰、感情的享受, 给人以美的熏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和民族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背诵这些优秀诗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 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 使古诗教学既开放而有活力, 笔者对古诗采用“吟咏、理解、背诵、联想、品味”五步教法。

一、吟咏

在古代, 人们有“吟诗作赋”之说, 即诗歌是通过反复吟咏而作出的, 在反复吟咏中, 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与体会。所谓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第一步就是“吟咏”, 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依据对诗歌独特的理解, 通过自己对声音的控制来完成, 并且在“吟”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 吟咏的过程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泊船瓜洲》, 在简要介绍创作背景的基础上, 抓住“又绿”二字,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去感悟诗人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 情景交融, 眺望江南, 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二、理解

在学生对诗歌吟咏的基础上, 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进一步理解诗歌。首先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品味诗歌语言。其次, 学会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第三, 要引导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 抓住“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字, 理解全文意思, 进一步理解作者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 描绘出了庐山的风景秀丽和香炉峰的奇伟壮观。

三、背诵

古诗歌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 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孩子们所谓的背诵, 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面记忆, 有的甚至连诗中的一些字都不认识, 因此, 我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 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在识字, 理解字文和诗句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通, 读顺, 读好, 然后背诵, 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在识字的基础上, 出示挂图, 让学生了解诗中所写景物, 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帆船, 在学生领略这些自然美景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范读、领读、齐读、抽学生读, 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找出学生兴奋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会。

四、联想

诗歌的创作过程, 往往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托于各种景物并赋之于精炼的语言而传达给读者的过程。在创作中, 作者往往需要发挥其独特的联想与想象, 创作出独特而具魅力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作品都具有“意境优美”“想落天外”的特色, “诗情”与“画意”浑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些诗篇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才能, 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去再现诗境, 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欲望和能力呢?首先应通过教师引导或学生阅读创作背景, 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确定想象的基点;然后依据对诗句大意的理解,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诗句所描画的情景, 通过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不同, 有可能想象出的情景会有不同, 但这并不要紧, 只要是合理的, 我们都可以肯定。这样, 学生既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也能不断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个性, 如:唐宋《送元二使安西》描写诗人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朝雨泪尘, 客舍青青, 柳色一新, 描写出一个充满深情的典型环境。最后一句把酒赠言, 表达了作者的殷殷祝福和依依惜别。教学中通过学生想象绘图、即兴表演等进行再现, 以加深理解“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色。

五、品味

品味包括品味诗人独特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创造、字斟句酌、精炼含蓄、意蕴丰富的诗句和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在古诗教学中应属于较高层次, 同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对于发展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细致精到的感悟能力、独特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教学中, 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理解、感受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去品味诗人在诗句中传达出的独特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再现诗句描绘的情景去品味那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神奇境界;还可以通过对优美诗句的字斟句酌, 对精彩字词的比较推敲等, 去品味古代诗歌的精炼含蓄、言简意赅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乃至语言的兴趣。如:在教读唐宋律诗、绝句时,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理解诗意, 体会诗美, 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诗中极其精彩、凝练的词句。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在对全诗有一个基本认识后, 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诗中名句及重要的词语。如“气蒸”一联, 写出了洞庭湖的辽远阔大、蒸腾震撼的气势, 使全诗充满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更加衬托出“欲济”的强烈的愿望和“无舟楫”的悲哀, 使诗歌含蓄委婉, 不落俗套。通过这样的品读, 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优美, 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乃至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

五步作文教学法应用研究 篇10

一.示范策略:引领美读, 奠定基石

(一) 范读美文, 教者授之以“渔”。美文阅读是积聚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如何取舍, 是一个值得斟酌的话题。笔者做了以下尝试:精选名家名篇, 范读美文。一批美文大家走进初中生的阅读视野:毕淑敏、张晓风、三毛、刘墉、泰戈尔等, 学生在听读过程中, 轻嗅字里行间的浓郁的人文气息, 品味到大师们的哲思睿理的精华, 从而亲近了文学之源, 领略到人性之美好。在听读了丁立梅的《祖母的葵花》后, “祖母伺弄土地, 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 一针下去, 绿的是叶, 再一针下去, 黄的是花。”农家的孩子们自然衍生出对家园的深深眷念, 城里的孩子也萌生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怎样的期待呵, 所有的孩子都是乐淘淘的神情, 无一不是心驰神往!范读美文, 就像在孩子纯净的心田里, 播下一粒神奇的种子, 就等雨水充盈之际, 破土而出!

(二) 自读美文, 学生储存以“余”。吕叔湘先生说:课外阅读抓得好, 对学生帮助很大。这里所说的帮助, 主要是对学生的作文成长的帮助。一个中学生, 从起步到成熟发展,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如何让这个成长期缩短, 恰是每个教者要探索的根本。学生自读美文, 不仅是捡拾好的语言“瑰宝”, 更是从大师的字里行间捕捉高超的技法和不尽的写作素材。大师的文章, 不仅能奠定学生丰厚的写作“地基”, 更能激发孩子写作的激情。引导孩子对生活、对社会现象批判地接受和敏锐的思考。学生自读美文, 减少了许多繁冗的写作环节, 直接进入“我要写”的自由表达的空间。

二.积累策略:积累美文, 厚积薄发

(一) 互荐美文, 拓宽视野以“娱”。个人的感知是有限的, 如果汇集了很多人智慧的结晶, 那么, 这个感知的世界是无限的。作品的灵魂, 需要很多双灵性的眼去挖掘, 才能真正达到人高, 文高的境地。让学生互荐美文, 交流彼此“切问而近思”的思维火花, 将这些散发出人性光辉的珍品意蕴呈现在每个阅读者的面前, 相互之间融合, 裨补缺漏, 不仅可以互通有无, 更能在有限的时段内, 拓宽出广博的视野, 达到“互娱”。

(二) 汇编美文, 怡情养性以“愉”。汇编美文和学生习作, 让农村的初中生全方位的接触多人的审美领域, 名篇佳作, 展现在每个初中生面前的, 并不是都适合他们的, 只有经过了自己的精心筛选, 挑拣出来的, 才是对自己写作有助的。学生个性不同, 喜好不一, 精选的美文亦不同。汇编美文, 既能补自己不足, 又能吸纳他人所长。这等“愉己”之美事, 怡情养性, 缩短了自己成长的时间, 节省了自己摸索的路程, 何乐而不为?

三.实写策略:方法指导, 彰显个性

登山, 则情满于山。不同的人, 因登山的心境、路径、偕同者等的不同, 胸怀中所蓄之情亦不同。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只有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 才能让各异的方法各显神通。

(一) 造句, 嵌词, 摸着石头过河。最初的简单做法是, 让学生将自己印象最深的妙词佳句, 运用到自己所写所说的句子中来。一孩子写自己的外婆:那身影, 在风中摇曳着, 仿若一种花开无声, 香气四溢, 守候着疼爱的外孙的到来, 那是一种幸福的等待, 等待, 成了外婆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很显然借鉴了《祖母的葵花》中的借物抒怀:“葵花开了, 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很香的等待, 这样的等待很幸福。”正是这种最浅层次的造句、嵌词, 让孩子们尝到了写作的乐趣。比谁最会活学活用, 现学现写, 已经成了初学写作文的孩子们的一种风尚!

(二) 仿写, 领写, 转换角色下水。单是会嵌词、造句, 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所需。进一步深入写作的领域的做法是, 方法探索阶段。仿写过程中, 注意将自己所要写的题材, 找寻贴近的范文, 可以追寻自己欣赏的语言风格, 可以超越自己所认可的写作思路, 可以驾驭自己所敏感的心灵过滤出的具体方式方法……不一而足, 为我所用。模仿并不可怕, 相反, 对刚起步的初中生来说, 拄着柺棍前行, 要稳当得许多。如果, 有心的执教者, 还可以充当最佳的角色——“领跑者”!先示范给学生, 怎样由“克隆———仿制———自由创作”一步步前进。就是中学生写作航程中的最好的舵手了!这种由羡慕别人写作的好手, 转入到自己畅所欲言的写作的创造, 就是作文本身的一大乐趣!

(三) 创新, 个性, 万类霜天竞自由。真正进入自由创作的领空的做法是, 方法实践阶段。生活是写作之源, 生活是现实的存在, 而学生的作文, 就是真实的折射。写作源于“胸中有积累, 不吐不快”。在经过了造句, 嵌词, 摸着石头过河到仿写, 领写, 转换角色下水的尝试后, 带着个性, 创新写作, 就自然衍生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了。

四.范例策略:范例引领, 自掘源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引领学生, 学会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生活, 用审美的目光注视生活, 用醇正的心灵之眼拓展生活。

(一) 范评美文, 精点妙笔之“术”。在读过《祖母的葵花》一文后, 教者让学生自由谈谈听读后的感受最深的一点。孩子们最初只能说出一两句自己的认知:有的从主题角度入手, 有的从创作风格着眼, 有的从语言斟酌角度切口, 不一而足。此时, 教者从不同层面给学生示范点评:幸福, 是“香香的”。葵花子的香, 不仅流淌出孩童等待嗑瓜子的幸福快乐, 更描画“我们”的童真童趣。文字中, 瓜子是花儿吸足阳光和花香结出的果实, 是祖母深沉的爱的积淀, 突显本文主旨“爱的最强光”。写作手法上, 巧用叠音词、比喻、拟人等修辞, 生动形象地表现祖母精心伺弄土地, 热爱生活的乐观, 给孩子们创设了幸福的殿堂。从主题, 到写作手法, 到意境品读, 一步步教给孩子精到的点评之“术”。随着教者评点示范的增多, 学生的赏析角度越来越多, 在对照自己所写文章时, 公正地评价自己的文章的眼光自然越来越高。

(二) 范例写作, 引领潜游之“正”。写作课程, 教者自己率先“下水作文”, 不仅仅有意识的引领学生选材亮色而阳光, 更能让孩子产生“跳一跳, 够得着”的挑战意识。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小事, 经过老师的浓缩于派生, 就能有穿透孩子心魂的魅力, 让孩子在写作中, 从根本上摒弃假大空的写作思路, 从而取得自然贴切的实效。

学生的擂台作文, 如“有时候, 爱, 很浅淡, 比如耳边不断响起的足音。那熟悉的由远而近的脚步声, 在耳边响起。熟悉得仿佛能让人忘却它的存在, 是母亲送来了温热的牛奶, 乳白色的液体兴奋地迎着母亲的脚步声左右晃动。那有节奏的足音丝丝缠绕, 叩响心灵, 而爱恋也一直从喉咙暖到了胃里。铿然的足音不断响起, 是不断传送的关怀。那些浅淡的爱一点点慢慢地漾开, 像一枚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的一圈圈涟漪。聆听爱的寂音, 犹比天籁!”

这些在范例引领之下, 还要担心孩子的思想潜游“正”与“歪”吗?真的是“无花水也香”啊!

(三) 范评习作, 自寻优劣之“根”。学生习作《煤油灯下的岁月》范评:“岁月无声, 爱, 却被沉淀下来。煤油灯, 伴着母亲的青青岁月, 燃烧出了最至真的情愫。灯, 始终是明亮的, 只要你心灵的殿堂中, 有一处容纳之地, 就会散发出无尽的光来。阳光下的旧煤油灯, 记忆中的点亮的灯, 串起的, 都是照耀“我”成长的光源。倾心, 倾情, 都是岁月的河流打磨成的珍珠”。学生在看到我的点评后, 跃跃欲试, 争相为其他孩子评点作文, 让性灵的文字, 真的做到在“阳光下曝晒”!将评点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孩子自寻文章的优劣之“根”, 比起单纯的一次又一次的说教强上百倍。

五.评价策略:评价鼓励, 明确标准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动态的评价, 能让学生于睿智的片言只语中, 达到“不言不语念真经”的境界, 自然享受到“意在笔先”的神奇魅力。

(一) 点评巧妙适中, 体现人文关怀。对初学者来说, 文章叙事顺畅, 懂得真情流露, 就该给予适当的肯定, 在此基础之上, 做巧妙的提升, 如:你的“爆芽”的“爆”用得富于张力和活力, 写出了春日的蓬勃和鼓胀。真希望你的文字中多“爆”些这样的字眼!这种人文关怀, 对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 他们也都珍视老师的这份出自内心的肯定!

(二) 评语中肯突出, 倾注人性关爱。学生的潜意识里, 有着许多成年人所没有的敏感神经。空洞的“赐予”褒扬, 他们的心田里, 自然会长出抗拒的芽苗, 对写作的热情, 自会淡去直至虚无。而中肯的建议和突出的肯定相结合, 能让他们享受到关爱的幸福。

(三) 鼓励艺术通透, 孕育人心似海。阅读初中生的作文, 教者不止是高屋建瓴的引领者, 更应该是蹲下身子的欣赏者。在评点学生作文时, 用通透的语言, 艺术地进行评价, 更是一种教学智慧。肯定、赞赏、激励的鼓动策略, 能让初中生对写作的热情高涨, 持久不衰。

初中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氛围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形成积极的学习思维,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学效率偏低。教师不要总是把目光盯在知识和能力上,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留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

一、关于课题及作者

对于文章的作者情况,教师可以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然后上课讨论交流,看谁掌握得多。有的文章作者影响不大,可以暂时不介绍,如果碰到不同的文章,同一作者,则可以用复习的方式进行。课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有的课题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不必分析。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对文学的爱好,体会到命题作文的信息容量。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知识、概念的灌输,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有了熟练的技能,是终身受益的事。”

二、字词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领会生字新词,这一步可以由学生预习完成。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看课文注解,自己试着领会消化。教师上课时,检查常用的字词加以提示。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中心、要点;能够理解和辨析重点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能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能够学会浏览、速读和精读、细读的本领。但自学又不仅仅包括阅读能力,还包括培养主动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写阅读札记和笔记的能力,也包括思考、推理、联想、想象和研究的能力。预习则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这样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作文功底。

三、写作目的

教师要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在动笔之前写作本文的意图。这一步,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上法,年级不同,方法各异。有的可以由教师抛出写作目的;有的可让学生课前预习揣摩体会,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提问总结得出。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因“课”施教,因“人”施教。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写文章要有目的,不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四、文章写法

文章写法就是作者为了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材料来表现文章主题以及如何谋篇布局。这一步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文章的六要素,讲分析段落层次,讲开头结尾,讲布局谋篇,讲承上启下,讲伏笔照应,讲过渡方法,讲句子含义,讲表现手法,讲修辞手法,讲人物性格,讲说的方法,讲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当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取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敏捷,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感染力强,求得文章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

五、归纳中心

这一步可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运用提问式、启发式,让学生回忆复述,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达到目的的。这样做可以训练学生明确把握作者思路,进而做到文章不偏题,不离题,详略得当,求得文章的完整性。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初中英语单词“五步教学法” 篇12

第一步:首先让学生认识音标, 教给学生拼读单词的方法。我们在学习我们自己的母语———汉语时, 都是先学习拼音, 懂得基本的拼读、拼写规则。在英语教学中, 也应先让学生认识并会读音标。这样, 在让学生预习的过程中, 一部分基础好的、自觉性强的学生就会先行下去拼读单词。那么, 在老师教读单词的时候, 他就会想:“哎, 这个我会读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这样就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先掌握单词。

第二步:学生读———学生听———教师教———学生练。学生读是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让学生寻找新单词, 并注明其释义, 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学生听是指听录音, 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新单词的发音。一般听两遍以加深印象。教师教是指在听完录音后, 教师教读单词, 尤其是音节较长、不好读的单词应给学生分析一下重音、音节的划分、音节的拼读等, 多教几遍,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如“international/in ter national”教过后, 学生练习读单词 (主要以课外练习为主) , 巩固学习。以上主要讲的是文中单词在10个左右的这种情况。那么, 若一个section中有20多个单词, 光靠课堂上教学不易掌握, 怎么办呢?这就得靠下面这种方法了。

第三步:教师教———学生练、记———教师再教。单词多的时候, 不能光靠课堂教学, 老师可利用晨读或其他时间教读单词。在教单词时, 可借助教具以加深印象, 这个教具可以是图片, 也可是实物。如:苹果 (apple) 可以是一个实物, 而树 (tree) 、山 (mountain) 等词则可以是学校周围的事物。然后再由学生练习读、记单词。另外, 课堂上, 由学生读一遍, 教师听, 然后纠正个别单词的发音, 再教一遍。这样, 既可加深印象, 也可使其得到巩固。

第四步:学生互教。学生互教是指先学会读单词的一部分学生教另一部分不会读的学生, 可由学生自由组合, 形成组内互助, 这样不至于因为像惧怕老师一样产生恐惧心理而羞于开口, 从而达到互学互教的目的。同时, 在学生互教过程中, 先学会读单词的这部分学生不但找到了优越感, 而且在教其他同学时, 自己也得到了巩固。另外, 这也是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方式之一, 还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五步:课后复习巩固。不管是哪一个学科, 复习巩固都是相当重要的, 也是相当必要的。而英语的单词教学的课后复习巩固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英语成绩不好, 往往就是单词积累的量不够。就像学语文一样, 到了初中, 连2500个常用字中的一大半都认不得, 那语文成绩还会好吗?因此课后背单词就是学生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环节了。在这方面我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利用音节巧记单词。如记population分成四个音节来记:po pu la tion;而organization则分成五个音节来记:or ga ni za tion。2.利用谐音巧记单词。如Germany (家毛栗, 贵州一部分地区称板栗为毛栗) ;我很想“骂你”:money。3.编顺口溜记单词。如:喝水要注意不要被“呛死” (chance) ;水往低处流, 积水在窝头 (water) 。4.无意识记忆法。我们学汉字, 如“学”字, 如果我们只见到一次, 可能对其读音和意思不明了, 只有当我们见过了多次以后, 不用人教, 就知其读“xué”了。其实英语单词也一样, 只要我们见的次数多了, 也就熟记于心了。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将本周要记的单词及汉语意思, 抄写在一张大一点的纸上, 放在课桌上醒目的位置。这样, 学生只要一坐在课桌前, 就能有意无意的看到这些单词, 时间一长, 对这些单词就熟悉了, 而且这样记住的单词是很不容易忘记的。

当然, 要检验学生的单词积累, 听写及教师对听写情况的批改, 也是必不可少的。诚然, 教无定法,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只有适合自已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我的“五步单词教学法”, 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仁爱教育出版社2007.6

[2]王健文初中英语“以学促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上一篇:PLC与电气自动化下一篇:伦理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