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口译

2024-10-17

工程项目口译(共12篇)

工程项目口译 篇1

一、工程项目口译的特征和标准

口译是指“对口头表达的信息及文本进行的口头翻译”。工程项目口译并非单纯的口头翻译, 这类口译通常包含着大量的术语, 行话以及专业背景知识, 专业性极强。除了专业性和跨学科性这两大显著特征外, 工程项目口译还有简洁性, 系统性和客观性等特点。

鉴于工程项目口译所具备的种种特征, 译员在执行口译任务时也应当遵循一定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大标准:一是准确。这是基本和主要要求。二是流畅。不连贯流畅的表达既会破坏双方的交流氛围, 也会影响口译质量耽误双方的时间。三是专业。译员在措辞和表达时应尽量使用术语和行话。例如“Those two detectors can’t talk to this RTU.”这句话, 如果译员将“talk to”翻译成“交流”而不是“发送信号”的意思就会影响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二、工程项目口译的三大难点

1.缺乏术语储备和专业背景。术语 (terminology) 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 是思想和交流的工具。术语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词组, 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普通的词汇专业化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仪表盘“断电”, 他们会使用“get power down”而不是“turn off power”。再例如, “contact close”是“触点闭合”而不是“关闭接触”。另外, 译员若不了解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工程项目的方案或技术设计, 就无法做到随机应变, 思维同步, 举一反三。

2.语言基础不扎实。语言基础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大部分。其中听力障碍是译员的一大难题。工作中, 译员既会听到一般的日常表达, 也会听到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 再加上听辨的及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都会给译员带来压力。

作为口译员,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双语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会导致口译中出现一些漏译和错译的现象。

3.译员角色认知。译员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充当信息传递者的角色, 还担任着协调员的角色。通常, 工程项目口译大多是以现场陪同口译的形式进行的。这就要求译员承担更多的沟通和服务的工作。

三、应对工程项目口译难点的三大策略

1.积累术语和专业知识。术语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不在一朝一夕, 需要持续性的学习和储备。这要求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同时, 也可以通过阅读项目资料, 向技术人员或其他译员问询, 阅读书籍, 网上搜索等多种方式补充工程技术专业的背景知识。

2.合理运用翻译策略。在工程项目口译中, 笔者初步将译员频繁使用的翻译策略分为三点, 即增补、省略、替换或滞后调整。

(1) 增补。为了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 译者往往需要对译文作一些增添或删减, 把原文隐含的一些东西适当增补出来。例如, “The best conductor has the least resistance and the poorest the greatest.”这句话为方便中方人员的理解, 译员应补充翻译成“最好的导体电阻最小, 最差的导体电阻最大。”

(2) 省略。省略的主要目的是省去一些可有可无的冗词赘语, 删去一些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词语。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客户有着重复啰嗦的表达习惯, 为了译文的简练和节约双方时间, 也可以采用省略的对策。例如“When the pressure gets down, the pilot light is on.”可省略翻译为“气压低, 指示灯亮”。

(3) 替换。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译员也难免会在口译的过程中遇到难翻译或不会翻译的地方。遇到陌生的术语, 译员可请求发言人解释术语的含义, 作替代说明。例如, 在遇到“无功功率”一词时, 可向中方人员虚心请教了其含义, 得到“它的功率不能转化为热能机械能”的解释, 再将其描述为“The power cannot be transformed to heat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ergy”。外方电气工程师很快就理解译员指的是“reactive power”。

3.发挥译员的主观能动性。“所谓译者主体意识,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 强与弱, 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 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 即译文的价值”。译员在工程项目口译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为中外双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沟通和服务工作, 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 译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承担沟通和服务的工作。其次, 译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双方因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宗教、习俗等产生的冲突。译员“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最后, 译员应同工程师充分沟通以对其发音, 说话的习惯和节奏有大致了解。总之, 工程项目口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 需要口译人员有术语及专业知识的积累, 扎实的双语基础, 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译员顺利完成口译任务的保障。

参考文献

[2]韦孟芬.英语科技术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14, 27 (1) .

工程项目口译 篇2

Off season/ peak season 游览

Sightseeing/touring 旅游业务

Tour operations/ travel business 旅游管理部门

Tourist authority/office 旅游目的地

Tourist destination 游览

Sightseeing/touring 旅游业务

Tour operations/ travel business 旅游管理部门

Tourist authority/office 旅游目的地

Tourist destination 旅游点

Tourist spots/historical sites/scenic spots/tourist attractions 中国旅游局(省、市、自治区、自治州、县)

China’s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provincial, municipal, autonomous region, autonomous prefecture, county)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UNESCO 走廊、盆地、山区、高原、平原

Corridor, basin, mountain region, plateau, plain 江南鱼米之乡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flourishing in rice and fishing 六朝古都

Ancient capital of six dynasties 海滨城市 Beach city 沿海开放城市 Opening city along the coast 度假胜地 Holiday resort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State-list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ies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State-list famous region of scenic spots 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natural heritage A list of tourist attraction Forbidden City The Ming Tombs The Temple of Heaven Yonghegong Lama Temple Lugouqiao Bridge The Confucius Temple Baiyun Daoism Temple The Ruins of Yuanmingyuan The Summer Palace Tian’anmen Square Fragrant Hills Park Terra Cotta Army Huangguoshu Falls Heaven Lake Tourist Attractions in Shanghai The Bund 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Yangpu & Nanpu Bridges Shanghai Old Street Shanghai Stadium Longhua Temple Lu Xun New Memorial Hall Soong Ching Ling’s Mausoleum Dr.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Pedestrians Only Nanjing Road The Oriental Pearl TV Tower Sightseeing Tunnel at the Bund Shanghai Wild Animal Park Huangpu River Scenery Cruise Temple of Jade Buddha Shanghai City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Yuyuan Garden & Bazaar Jin Mao Building Passage 1 万里长城据称是唯一可以从月球上望见的地球建筑物,人们可以从位于北京西北75公里以外的八达岭区直接观望到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以防御北方外族人入侵.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动用了无数人建成了今天的中国长城。// 举世闻名的长城全长6,700公里,起始于俯望渤海湾的山海关,止于甘肃省的嘉峪关.两千年来几经修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 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古代中国人在没有机械的条件下用双手修建了这样伟大的建筑真是了不起。

The Great Wall claims to be the only man-made structure on the earth which is visible from the moon.The winding Great Wall can be viewed from the Badaling district, about 75 kilometers to the northwest of Beijing.//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prevent invasions of nomadic people from the north.The first Qin emperor, who united China into one country, mobiliz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uilders to complete what is known today as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The world-famous Great Wall is 6,700 kilometers long from Shanhaikuan, which overlooks the Gulf of Bo Hai, to Jiayuguan Pass in Gansu province.The wall underwent repeated reconstruction during its 2000-year history, witness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Great Wall is magnificent.It is really great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constructed such a gigantic structure without any machinery available.Passage 2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古迹遍布全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问题一一是提高服务质量,主要是软件的服务质量;二是降低综合服务费用,主要是航班机票等交通费用。//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方针。第一阶段是改善,第二阶段是发展。在今天下午的会议上,我会向各位介绍一些我们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abundant resources and a long history,(all of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so)many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and cultural legacy.(That also explains why)China is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th rich tourist resources.// Indeed,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ourism in recent years.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unfavorable factors which are hinder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t industry.// These problems boils down to two major one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mainly the quality of software service, and the need to reduce the cost for comprehensive service—mainly the transportation cost such as airline tickets.//(I think)we call take two steps.The first stage involves improvement and the second stage development.I will elaborate on the concrete measures we’ll take at the meeting this afternoon. Passage 3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跃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已经成为旅游大国。// 去年上半年,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冲击,相关的旅游业一度受到重创。// 但我们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使旅游业得以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 PRC, especially since th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refor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ourism, which has been undergoing steady and fast growth.Presently, China ranks among the top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both tourist arrivals and foreign currency receipts, our outbound tourists are also increasing rapidly.China is now a big market for tourism.In the first half of last year, China was affected by the sudden outbreak of SARS.The(concerned)tourist industry, as a result, suffered greatly / was seriously affected for a time.Yet we have taken effective steps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SARS while continuing with our economic construction, so that the tourist industry has been on fast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部分旅游景点口译

举世闻名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四川省境内,是一片纵深达35公里的自然风景区。区内有终年积雪的山峰、苍翠繁茂的森林、宁静悠远的湖泊。人们常常将九寨沟比作世外桃源。// Located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World-famous Jiuzhaigou Nature Reserve covers an area of natural beauty 35 kilometers long.In the reserve there are perennially snow-topped mountain peaks, verdant and lush forests and stretches of serene lakes.Jiuzhaigou is often compared to a haven of peace, leaving behind nothing but earthly troubles and worries.九寨沟是水的天地,水构成了九寨沟最富魅力的景色。九寨沟风景区内有许多清澈的湖泊,它们或隐匿于峡谷,或镶嵌于原始森林。这些湖泊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如同一面面镜子,闪耀着斑澜的光芒。

Jiuzhaigou is a world of water, which brings Jiuzhaigou its most enchanting views.Jiuzhaigou boasts many clear lakes, some of which are hidden in the valleys and some inlay the virgin forests.With a variety of shapes and sizes, these lakes look like(gleaming)mirrors projecting colorful light rings in the sunshine.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是个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古时候,四川成为蜀国,交通十分不便。唐产著名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中叹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的四川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蜀道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Sichuan has alway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the being “Heavenly Land of Plenty”.It is a basin.There are a lot huge mountains around it.In ancient times, Sichuan was called Shu Kingdom,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asn’t good at that time.Li Bai,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ts in Tang dynasty exclaimed in his poem: “Walking on the narrow paths of Shu Kingdom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limbing up to Heaven!” Now the transportation by water, land and air in Sichuan leads in all directions.The times when walking on the narrow paths of Shu Kingdom are gone forever.众所周知,北京是世界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北京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宫殿群——故宫,以及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Bejing is known a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the world.as a city with a history of 3000 years, Beijing has numerous sites of interest and a brilliant rich culture.It has preserved the Forbidden City, the most complete palace complex, and the Great Wall, which is known as one of the seven wonders in the world.上海是旅游者的天地。上海有着众多的休闲度假胜地,如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淀山湖风景区,太阳岛度假区,环球乐园,梦幻乐园,以及野生动物园。上海作为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70余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充分显示了特色鲜明的海派文化。Shanghai is a paradise for tourists.Shanghai boasts a lo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holiday resorts, including Sheshan Holiday Resort, Dianshan Lake Scenic Area, the Sun Island Holiday Resort, the World Garden, the Dreamland and the Wildlife Park.One of the noted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shanghai has over 70 citie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which best represent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regional culture.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原名为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其母亲庆祝60寿辰而建造的一座以湖光山色蜚声于世的大型皇家园林。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在清漪园废墟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

The Summer Pala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It was originally named Qingyi Garden.It was first constructed in 1750 by Emperor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 to celebrate his mother’s 60th birthday.In 1860, Qingyi Garden was burnt down by the British and French Allied Forces.In 1886, it was reconstructed on orders of Empress Dowager Ci Xi with funds meant for the navy, and was renamed the Summer Palace in 1888.万寿山北麓,山势起伏,花木扶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重峦叠嶂上,仿西藏寺庙构筑的建筑群层台耸立,雄伟庄严。山脚下,清澈的湖水随山形地貌演变为一条宁静舒缓的河流,宛转而东去。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ongevity Hill features wavy terrain, well-spaced flowers and trees, winding paths and towering pines and cypresses.On the mountain ranges, building complex designed in the style of Tibetan temples look magnificent and dignified.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limpid water of the lake follows the wavy terrain and becomes a serene river flowing east.登上佛香阁,凭栏纵目,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的西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蜿蜒曲折,纵贯南北。堤上六座桥,造型互异,婀娜多姿。浩淼烟波中,十七孔桥似长虹偃月横卧水面。

Viewed from the Pavilion of Buddhist Incense, West Causeway, which was constructed in imitation of Su Causeway on the West Lake, looks like a green ribbon winding from south to north on the green and rippling Kunming Lake.Each of the six bridges on the West Causeway has its own form and each is graceful in its own way.Like a rainbow, the Seventeen-arch Bridge is captivating, lying on the lake in the mists.Sample Text Expressions concerning “trend”

增加:increase, rise, grow, go up 增长到:expand to, increase to, go up to, be up to, rise to 增长了:go up by x%, increase by x%

爬升:climb, pick up 飙升:surge up, hike sth up, jump up, shoot up, soar, zoom up, skyrocket 下降:decrease, decline, drop, fall, go down, reduce 猛跌:plunge, be slashed, tumble 稍降:be trimmed, dip, slip 超过:outstrip, outpace, surpass, exceed, be more than, be over Expressions concerning specific figures 达到:reach, amount to, stand at, come to, be up to, arrive at, hit;总计:total, add up to, amount to 占(百分比):account for, occupy, make up, take 多达:be as much as, be as many as, be up to 大约: about, around, approximately, roughly, more or less 少于:les than , fewer than, under, below, within;多于:more than, over, above, odd 差不多:nearly, almost 介于„之间:from A to B, between A and B, somewhere between A and B Expressions concerning multiples 1.A是B的5倍:

A is five times as large as B.2.A增加到原来的5倍:

工程项目口译 篇3

【关键词】口译 ; 教学模式 ; 教材 ; 多模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25-01

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口译研究和口译专业培训开始得到重视,在口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口译量化分析和质量评估、术语研究以及口译教学与培训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口译教学的主要模式和口译教材出版现状进行回顾,并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口译教材建设提出展望。

1.国内口译教学的主要模式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口译课程,口译训练模式主要有传统模式、主题模式、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传统模式主要采用教师+学生+课文/磁带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真实的口译交际场景和师生互动。主题模式则以口译材料的题材为线索来安排练习,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口译技能的培养。吉尔模式包括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和接续传译的口译模式,强调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Gile 1995)。在吉尔模式的基础上,厦门模式进一步强调以技巧训练为中心,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成分和译员职业准则。

2.国内口译教材出版现状

在口译教学中,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口译课的整体框架和基本教法。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英汉口译教材不下三十种,为我国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以下明显缺点:

(1)以语言训练代替技能训练。口译训练的本质是技能训练,这一点国内外口译研究者已取得共识(刘和平 2005),但这一共识并未在教材中得到体现。现有的口译教材除了前面一两章讲述翻译的原则、标准等问题外,其余部分大多以题材为主线。教材中的翻译技巧千篇一律,或只适用于文学笔译,离真实的口译实践相去甚远。对于基本的口译技能,如笔记使用、语篇体裁分析、预测技能、数字口译、视译技巧、译误对策等,教材要么根本不做介绍,要么只一带而过不提供配套练习。这种做法体现了编者本质上将口译教学视为一种语言训练而不是技能训练,这与口译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

(2)缺乏真实的口译现场交际环境。目前绝大部分口译教材只提供音频而无视频,音频材料多为发音标准的母语者在无干扰环境下录制,并刻意放慢语速。学生常年在这种经过滤后高度“清洁”的“录音室环境”中受训,难免出现在口译课上如鱼得水,到了口译现场惊慌失措的情况。另外,口译现场的横幅、海报、座位牌、讲话人的手势、表情等非言語交际信息都为译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现有教材中交际环境提供的信息几乎完全缺失,这既不利于学生整合各种交际信息提高口译精确度,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3)练习材料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口译教材经常选用重大场合中的演讲、祝词、问答等,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最新话题,因此时效性极强。除了梅德明教授主编的经典口译教材《口译教程》做到每4-6年更新一版外,目前大部分口译教材都未能定期调整修订,反映时代的发展。另外,现有教材的课后练习往往只提供长篇文稿和对应音频,音频未在合理位置留出学生口译的时间。学生往往因为无法在高度紧张地进行口译练习的同时兼顾控制音频,更无法对自己的语速和节奏进行检验而放弃了课后自主练习。

3.多模态化口译教材的建设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在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上已较为成熟,但口译教材的建设却难以满足高水平口译训练的需要。近十余年来,语言学界对话语的认知已从仅包含语言的单模态话语拓展到包含语言、图像、声音等其他符号系统的多模态话语,多模态学习的相关研究证明,各种模态之间的恰当转换可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度,提高内容记忆的持久性(顾曰国 2007),这也给口译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新的启示。口译是是一项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即席性强,传递信息覆盖面广,因此,在口译教学实践中创造逼真的口译情景非常重要,这恰恰是多模态化教材的优势所在。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在多模态化教材的制约因素、基本特点、主要类型和编写原则方面提出了不少创见(胡壮麟 2007,张德禄,张淑杰 2010),如教材应具有协同性、多维性、共时性、动态性、链接性、网络性等特点,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之间应既有区别又互补协作。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水平多模态化口译教材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编写思路,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学者投入到这一研究课题中,为提升我国口译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口译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2]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3]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4]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 2005 (4).

工程项目口译 篇4

1、赛事口译项目计划筹备阶段管理措施

1.1 考量各类赛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特色

大型赛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工作虽然具备规模大、涉及广、要求高、突发性强的共性, 但在管理流程、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也各具特色, 只有充分认识赛事特色并把握其独特的运行规律, 才能更好地为大型赛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工作助力。

总体而言, 奥运会和亚运会口译项目的服务对象分为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两大类, 竞赛场馆是指各类运动项目进行的场馆, 非竞赛场馆一般包括运动员村、总部酒店和主新闻中心。青奥会不同于奥运会和亚运会, 它的重点在于文化教育活动, 因此会另外增设一个文化教育场馆。正是各类体育赛事口译项目服务对象的不同, 决定了口译项目过程管理方式的不同, 各场馆间的车辆调度、人员配置、资源协调、后勤保障等工作也会有较大的区别。为避免调控不利而造成的资源和成本浪费, 只有事先充分了解和把握各类大型赛事的特色, 才能为赛事口译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2 注重各类赛事组委会与其他机构的对接模式

从办赛环境来看, 单项体育赛事主要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对接, 奥运会主要与国际奥委会 (IOC) 对接, 亚运会主要与亚奥理事会 (OCA) 对接, 青奥会则需要同时与国际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对接。上述国际性机构作为大型赛事组委会的上属机构, 自身在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上也存在较大区别。与亚奥理事会相比, 国际奥委会更像一个大型跨国公司, 计划性强且工作方式严谨, 习惯以项目管理方式运作赛事。一般情况下, 国际奥委会按业务口把大型赛事拆分成单个不同的项目进行管理, 设置严格周密的时间节点和各节点计划, 逐步推进, 层层把控。

另外, 赛事举办地政府作为赛事组委会的有力支撑, 也有其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工作模式。政府资金投入、工作模式和配合力度的不同,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赛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工作效果的差异。赛事组委会只有快速适应地方特色并积极面对差异, 寻求良好的平衡点与政府部门进行对接和交会, 才能使赛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工作顺利和协调开展。

1.3 重视测试赛对于口译项目过程管理的检测作用

大型赛事在赛前会设置一定阶段的测试赛, 其目的是为了检测相关场馆的技术系统、功能设施以及组织工作是否达标, 可谓是大型赛事的“总阅兵仪式”。因此, 对于赛事口译项目管理工作而言, 赛前的各类口译任务是检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模式的绝好机会。赛事组委会应在赛前的媒体大会、代表团团长大会、组委会协调会、单项体联以及外国媒体来访的口译任务中, 将专业同传译员、交传译员、语言组合和同传设备等进行有效投放并得以充分测试。

实践证明, 测试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事先评测口译项目译员团队和管理团队的运行能力和运行状况, 方便查漏补缺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测试要素应包括各译员的工作状况、各业务口负责人的工作状况、各口译项目管理团队的运行能力、各项目助理和现场监控人员与各团队之间的协调配合状况等, 使口译项目总负责人通过赛前的不断磨合, 提前熟谙工作内容、把握工作要点和进行风险预测, 从而保证各语种口译员配置合理, 调控得当。在测试方法上应采用全面参与运行、组织人员观摩、撰写总结报告和组织交流分享等方面, 从而确保经过测试赛检验的口译项目过程管理团队和过程管理方法都是最科学高效的。

2、赛事口译项目运行控制阶段管理措施

2.1 建立口译项目质量控制机制

为保障赛事口译项目的顺利进行, 组委会应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和考核制度, 实行优胜劣汰的充满活力的译员竞争机制。

2.1.1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由口译项目总负责人担任质量管理小组组长, 全面控制质量并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口译员选拔方面, 组委会针对口译工作需要制定严格的选择标准, 遴选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均过硬的译员。通常情况下, 重要会议的口译员必须是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 (AIIC) 的成员, 并具有丰富的大型赛事口译服务经验;在口译员培训方面, 应采用专业的培训课件和培训方法, 使译员能快速而全面地掌握大型赛事的相关知识, 加强译员对赛事活动的深入了解, 提升译员的实践经验和工作兴趣;在口译员考核方法上, 项目总负责人可使用现场观察法、采访征询法、记录检测法、自我鉴定法、回译对比法、模拟实验法等手段对译员的口译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指导, 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另外, 组委会还应建立有效的反馈制度, 现场监测人员应在每次口译项目结束后, 与参会人员和媒体等取得主动沟通, 及时掌握口译服务质量并向项目总负责人汇报, 必要时, 质量管理小组应牵头组织质量改进会议和讨论质量改进计划。

2.1.2 制定质量考核制度

为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贯彻执行, 组委会还应专门制定口译工作人员考核制度, 对参与赛事口译项目的管理人员和译员均实行考核。考核周期应确定为每日考核, 考核依据可使用《口译跟会人员工作检查单》 (如图2-1所示) 和《译员服务质量跟踪曲线图》 (如图2-2所示) 等质量记录文件, 考核结果与所有人员的奖惩、解聘、续用和奖金等实现挂钩。



2.2 口译员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 大型赛事组委会应深刻认识到合适的译员对于不同客户群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重要性。因此应最大限度地沿用拥有各种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服务经验的口译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 同时应充分利用前期的各类口译任务, 对人员和流程进行磨合, 以便更好地了解赛事口译项目特点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次, 为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组委会还应在赛前组织口译人员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到各个场馆进行实地演练, 使口译员之间、口译员与管理人员之间、口译员与参会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磨合, 增进彼此了解, 从而更好地分工协作。另一方面, 可就平时归纳总结的各类敏感问题进行实际演练, 形成统一口径, 以便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从而确保口译项目管理的万无一失。

另外, 组委会还应充分考虑口译人员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适合做新闻发布会的口译员不一定适合做晚宴口译, 适合做领导讲话的口译员也不一定适合做技术类会议的口译。另外, 译员的性格也各有区别, 只有充分考量这些因素, 对每个译员实施精细化管理, 才能实现译员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2.3 加强口译供应商合作和管理

口译服务供应商也是大型赛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提高口译供应商与组委会之间的配合是做好赛事口译服务的前提。赛事组委会在工作中应与供应商紧密协作, 通过利益和风险的共担来寻求共赢。一方面赛事组委会应充分借鉴口译供应商灵活先进的管理经验, 合理利用其人员优势、资源优势和调配优势。另一方面也应积极为口译供应商提供赛事背景、赛事内容、口译项目参考资料和专业词库等硬件措施, 实现双方优势最大程度的契合, 共同为大型赛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助力。

另外, 组委会应在口译供应商管理方面设定严格的管理机制和考评体系, 实行实时和不定期评估体制, 加强日常管理, 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避免口译质量失衡和波动现象的发生, 对不合格的供应商应予以警告并令其整改。同时也要防止在口译项目调控和管理方面过分依赖供应商的现象发生。

2.4 后备口译团队的预留

后备口译团队作为大型赛事口译项目过程管理中的必要因素和有效补充, 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消防队和救火员”的作用, 它与常备口译团队同样重要。综合以往历届大型赛事口译项目的操作过程, 加之大型赛事口译项目突发性强的特点, 组委会必须从意识上就明确人才梯队建设制度的重要性, 在译员招募初始可预留出10%-20%的后备译员配置比例, 并切实明确后备译员的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和培养计划, 将后备译员视为赛事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委会应从项目伊始就重视后备译员的选拔、培养、调控和使用, 实现后备译员和常备译员的共同管理, 使后备译员有充分机会接触赛事, 使其对赛事信息和口译工作的掌握与常备译员达到同等程度。在日常工作中, 应加强对后备译员知识体系的培训和考核, 帮助后备译员不断提升并在必要时大胆起用。不过, 在预留后备译员时也应注意配备比例, 以免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3、赛事口译项目归纳总结阶段管理措施

赛事口译项目归纳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体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留和持续传承, 赛事口译项目的文化遗产主要涉及项目人才和项目资料两方面。

3.1 赛事口译项目人才保留措施

通过大型赛事口译项目的磨炼, 可以有效积累赛事口译服务领域管理及翻译方面的专业人才, 并建立起一支可服务于日后大型赛事的强大口译团队和项目管理团队, 这些都将是人才遗产的宝贵沉淀和传承。因此, 组委会在人才使用初期就应建立起完备的人才档案, 并在人才使用过程中对其能力进行不断评估以不断完善人才档案。

人才保留还需注重的要素包括:形成人才对于大型赛事口译服务的正确认识、培养人才对于大型赛事口译服务实践的兴趣、树立人才对于大型赛事口译服务的粘性、注重人才从大型赛事口译服务中获益的权利。赛事组委会只有在项目过程管理中实时注重人性化和标准化的培养模式, 才能真正获得一支稳定优秀的可服务于大型赛事口译工作的生力军, 做到体育人才遗产的持续保留和传承。

3.2 赛事口译项目资料保留措施

实践证明, 完备的文档保留措施可有效实现赛事口译项目资料的分类保存, 并建立起完备的赛事口译项目档案, 为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赛事口译项目档案应以赛后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归纳, 归纳要素首先应包括项目业务概述、项目管理机构、项目组织结构设置合理性总结、工作职责分配的得失经验、对日后项目组织结构的建议等;其次应包括资源配置总结, 主要涉及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口译项目总负责人、项目助理、现场监控人员、国内口译团队主管、海外口译团队主管及相关口译员等) 、预算配置情况等;然后是过程总结, 包括计划过程、战略目标设定、主体计划编制、里程碑设定、支持计划编制 (选拔计划、培训计划、测试计划) 、项目运行计划等;再次是经验分享总结, 包括项目操作难点、项目成功经验、对今后赛事组委会的建议等;最后是风险管理措施, 包括操作风险及风险防范、质量保证体系及运行经验、对今后赛事组委会的建议等。

上述资料的保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持续注重此类资料的积累、整理和留存, 才能真正提交出一整套可用以指导类似大型赛事口译项目管理的全面档案, 真正做到体育文化遗产的持续保留和传承。

参考文献

[1]SYOGOC Post-Games functional area report LANGUAGESERVICES, Singapore 2010[R].

[2]陈忠良.大型工程项目口译的组织实施和经营管理.翻译产业经营论集[M].2009:408

[3]冯建中、夏中华.国际口译职业规范与我国口译行业的规范化.翻译产业经营论集[M].2009:363

[4]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J].中国翻译.2010 (06) :34

[5]何蕾.浅谈F1赛事口译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J].中国翻译.2010 (08) :67

[6]梁汉平.中国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语言服务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 (2) :34

[7]赵会民.2008北京奥运会语言服务工作概览--2009~2010中国翻译年鉴[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95-101.

[8]容向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语言服务采购与管理--2009~2010中国翻译年鉴[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101-109.

[9]陆露.2010年广州亚运会语言服务组织经验--2009~2010中国翻译年鉴[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114-117.

中高级口译口译阅读“必杀技” 篇5

Perhaps the most notable block in the vicinity was Queen Anne’s Mansions. Partly designed by E. R. Robinson in 1884 and recently demolished. For many years, this was a London’s loftiest building and had strong claims to be the ugliest. The block was begun as a wild speculation modeled on the American skyscraper, and was nearly 200 feet high. The cliff-like walls of dingy brick completely overshaded the modest thoroughfare nearby……

评析:看到most notable之后应该立刻预测到下文论述的焦点应该就是Queen Anne’s Mansions,可直接跳至下段,段中其它枝节可暂时不予深究。

(2)“强”调转折:however、but和yet后转折的内容是任何人都不应该忽略的,而且这类词出现的位置越靠前越有可能是主题句。

工程项目口译 篇6

[关键词]口译质量评估口译教学反思

随着全球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国际间的交流与日俱增,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基本的语言和技能的同时,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际当中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理解和把握翻译理论并运用于口译教学之中显得愈加紧迫。本文通过分析口译质量的定义、衡量口译质量的标准,探讨影响口译质量的各种因素,结合口译教学实际,对口译教学进行反思。1.口译质量评估

1.1口译质量评估的定义

口译质量评估是指对口译活动质量高低、优劣的衡量。Moser-Mercer Barbara认为,“倘若把口译当作艺术品来鉴赏,就得像评价参赛作品一样;如果当它为艺术工作,就得对它进行艺术批评;可要是当它为产品,就得重视在特定外部条件下它的产量与质量。”

口译质量评估的模式有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在国内,较具代表性的有胡庚申探讨的口译效果评价法:现场观察法、自我鉴定法、采访征询法、记录检测法、回译对比法、模拟实验法、考核评定法和“信任”模型法;鲍刚拟定的“口译竞赛评估表”;厦门大学外文系提出的考核打分模式;台湾辅仁大学的杨承淑提出的“扣分法”等。在国外,有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考核评定模式,里昂第二大学D.Gile的公式推算模式,比利时Marie-Haps职业翻译学院Hugo Marquant以自我评估为主的“教学评估范式”模式,还有各国官方机构运用的标准考核模式如英国国家的职业资格(National Vacational Qualifications);加拿大、日本的官方考核等。

1.2口译质量评估的标准

许多口译专家认为口译质量的标准是“准、快、顺、美。”还有一些口译专家认为口译质量的基本标准包括译员对发言人发言的应传达度、目标语表达的可接受度、听众的可理解度、译员反应的迅捷度、表达的通畅度以及综合口译表现的悦人度等。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口译专业组织,认为口译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听众通过耳机听到的与源语听众直接从发言人那里听到的应当具有同等效果,不仅信息内容毫无二至,而且要同源语一样清楚,风格也要一致。”AIIC认为判断口译质量的标准为:忠实、清楚、流利度、术语、完整性、语法、音质和口音欧盟口译司(SCIC)认为口译的标准应为1. 表达严谨、前后一致;2.忠实于发言人(内容和风格);3. 与听众的交流;4. 沉着稳定的表达;5. 避免直译或字对字翻译;6. 准确自然地使用目的语言中国翻译协会(TAC)有关口译部分的翻译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规定:“口译员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源语言的全部信息内容。”三大机构认为的口译质量标准各有所侧重,但又有重叠部分。

蔡小红认为口译质量评估的标准大致可归纳为1.可信度:主要指译文信息忠实于原文内容;2. 可接受度:主要指译文的表达使听众接受;3.简明度:主要指译文能准确反映发言人的说话风格,简洁明了;4. 多样性:主要指译员明悉不同题材、不同口音、不同专题的发言,并自如地表达出来;5. 迅捷度:主要指译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应付难题;6. 技术性:主要指译员必须掌握相关的技巧,例如口译员的应急策略、职业行为、理解跨文化差异、控制交际场面,以及必须熟悉相关的设备,如麦克风的使用、耳机的使用和不同声道的调节等。

2.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

以上的口译质量标准是以口译员为测试点的理想化标准,然而现场的口译除了译员外,还有其他人的因素,包括发言人、听众、雇佣者、其他在场的译员、会议组织者、技术人员等;还有交际的非人因素,主要有交际的背景、目的、内容、规模、场合、现场环境与设备等。

在口译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中,译员是其主要因素,直接决定口译质量。根据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接收的信息量太大,超过了译员的脑力总量,那么译员就容易产生口误,影响口译质量。其次,口译是一种即席的口头翻译工作,要求译员迅速反应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考虑的时间短,时间紧迫,译员越容易出错;译员可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既有大型的国际会议,又有小型的商务会谈,场面越是重要宏大,译员的压力越大,也就容易出错;再次,口译质量还会受到语言多样性、译员的经验、情绪、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口译的所有参与者中,发言人和听众是译员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口译质量的直接评估者。他们可以直接观察译员的“快、顺、美”,发言人可以直接观察听众的反应判断译员翻译的是否到位。其他人员,如雇佣者、主办者等对口译质量的评估常常基于发言人和听众的反馈。

一些非人的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口译质量,诸如口译发生的环境不同,是大型国际会议口译、旅游陪同,还是商务谈判、媒体参访等,要求译员的译语风格,术语等不同;口译的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口译的质量。因为口译现场越是规模宏大,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译员越是觉得心里压力大,译员在高压下就会影响口译质量;口译的内容不同,对译员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学术研讨会口译对术语准确性要求较高,重大商务谈判口译对数字准确性,观点清晰性要求较高,而宴会则强调译语的流畅度、迅捷度,译员的风貌气质等。

3.对口译教学的反思

口译质量评估是口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口译水平。根据刘和平等口译专家的观点,口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也就是培养译员(学生)集中全部精力以捕捉讲话人的欲说之意。口译教学是根据口译职业技能、译员思维特征、口译的特点及规律,以语言训练为辅,培养学生把口译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3.1评估手段应多样化

在传统的口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评估一般都是通过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和期末成绩测试进行评定的。然而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仅对学生进行纸笔测验或记录学生部分操作是完全不能充分证明学生的能力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估手段必须多样化。教师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其他班级的学生,或校外的业内人士参加考评,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观察和测试。

除考核评定外,现场观察和用户反馈也是对口译质量评估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模拟现场口译,有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口译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同时教师要做好现场录音工作。评估人员可以在现场观察译员(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还可以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听听用户的反馈信息,之后通过现场录音对译员的信息遗漏、错译、语言使用、反应速度、口头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做出针对该学生口译质量改进的方法。

3.2重视英语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

英语专业各门课程根据各自的课型特点各成体系,但又互相配合,形成整体。口译是一门与精读、泛读、口语、听力、笔译等课程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要重视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

首先,精读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应该成为其他课程的桥梁和基础,精读教师负责课文的讲解,语言难点的解释和写作的基础训练,为其他课程打下词汇、语法基础,为泛读课做好阅读技巧的准备,为听力课做好听说准备,为写作课打下句子段落写作基础。其次,泛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一名口译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既阅读英文的语言文字又要阅读汉语的语言文字,才能很好地进行双语之间的互译。再次,听力和口语课的重要作用。口译本身就是先听再译,如果说的什么都听不懂,后面的环节根本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将听力口语课程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既要听准,又要听全,边听边想,边想边译。最后,笔译课和口译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笔译的思维比较内化,而口译比较外化。笔译课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可以为口译课借鉴。但口译既追求速度又追求准确,这就要求口译者不要像笔译时太精益求精而牺牲了效率。

结语

口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设计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努力为学生创作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口译的实践能力。口译质量的各个标准都会在人的因素——不用的口译交际者和非人的因素—不同的交际环境、规模、内容、场合等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完美的口译根本不存在,一个真正优秀的口译员不应一味追求自身口译的标准,而应根据不同的交际因素,将标准细化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口译交际中去。

参考文献

[1]龚剑,谈汉英交传中的口误现象[J].理论研讨,2010(44):137-139.

[2]M.勒代雷,释意派口笔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技巧[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卢信朝,口译质量的基本标准与多重视角[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7(4):40-45.

[5]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王东志,王立第,口译的质量与控制[J].中国翻译,2007(4):54-58.

[7]张晓慧,通过英语各课程之间的协调提高口译教学质量[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49-51.

工程项目口译 篇7

关键词:现场口译,应变能力,补救策略

工程现场口译不同于笔译, 口译人员必须及时、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翻译。译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查字典或资料, 也不可能在现场仔细推敲或向有经验的同行求教;他必须将双方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传递给交流的双方。这就要求译员除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应有一定随机应变的能力, 以保证现场工作顺利进行[1]。然而, 初涉现场口译者, 往往因自己经验不足, 知识和翻译技能有限, 再加上现场工程氛围造成的心理压力, 听不清、听不懂、译不出或出现差错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 从事现场口译人员除了对双语语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之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技巧。本文根据笔者在现场口译尝试中的经验, 提出五个应急补救策略, 以供大家商榷。

1. 求助法

工程现场口译的语言特点是专业词汇和省略句多, 口音、方言以及语言变体多。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个人素养的不同, 不同的人所用的语音、语调、词汇和语言习惯等也各有差异。在现场负责施工、安装、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他们在讲英语的时候往往受到本国语言发音的影响。这些因素都给译员的翻译增加了难度。如“a”在英、美英语中发/ei/, 而在澳大利亚却发得近乎于/ai/如“day”/dei/ (日子) 发成/dai/ (die, 死亡) 。在翻译中时若听不懂或听不清时, 切勿慌乱或凭借感觉任意猜译, 也不可删减不译, 否则可能会给现场工作带来重大失误。正确的做法是译员可以请说话者澄清他的原意, 然后再转达说话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常用表达方式如:Pardon!/I beg your pardon!/Sorry, what do you call (say) ...in English?/What do you mean by...?/I’m sorry, can you repeat/explain the…?/I’m sorry, but I couldn’t follow you...等。

此外, 也可采用间接方式求助, 如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重音、语调等。但求助法不可用得过多, 在工程现场, 时间不允许你总让对方重复后再译。若总是“Sorry”或者“pardon”之类的话, 一个信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传递过去, 会令交流的双方处于等待之中, 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进展甚至还会令人对译员的素质产生怀疑。

2. 迂回法

迂回法就是在遇到不能或不会准确地表达时, 巧妙地绕开障碍, 进行解释性翻译, 使译事顺利进行, 而不影响信息的交流。这样做虽烦琐, 但达到殊途同归之目的。在现场口译时, 常常碰到许多专有名词, 如炼胶工艺中的“炭黑” (carbon black) , “塑炼 (plastication) , 硫化 (vulcanization) , 静电除尘器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等晦涩难记的专业词汇, 给现场口译增加了难度。如, 在检测供电设施时, 中方人员问外籍人员, “你是否已检测过所有的瓦斯继电器了?”笔者熟悉“继电器 (relay) ”这个词, 但“瓦斯”英语怎样说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双方都在等我的翻译, 情急之中采用了解释性翻译法:“Have you inspected and tested all the gas relays?I’m sorry I’m not sure whether the term‘gas relay’is correct.By‘gas’I mean a kind of explosive gas. (你是否检测过所有的瓦斯继电器。抱歉对‘gas relay’这个术语我不敢肯定。我说的‘gas’是指一种易爆炸性气体。) 外籍人员听后回答说“y e s”。我明白自己的解释性翻译起了作用。事后, 我查阅了字典, 竟惊奇地发现“瓦斯继电器”英文就是“g a s relay”。

称职的译员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 而是勾通思想的“搭桥人”。因此, 他可以在无损原意的范围内进行词句的加工[2]。在翻译一些中国特有的词或用语时, 如:中国国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名胜古迹等各个方面词汇, 也可以进行迂回性的解释翻译法。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能直译为“D u r i n g t h e cultural revolution”而应该译为:“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is from 1966 to 1976which is called a time of turmoil in China”这样做既补充了外国人对中国历史了解的不足, 又使接受信息的对方感到清晰、易懂。

3. 模仿法

为了使专业术语译得准确, 使专业内容表达得正确, 自然最好采用英汉词典上有关术语及表达式。但我国引进的设备可能来自于非英语国家。因而一些技术术语或设备名称存在不规范现象, 此时, 译员不可将辞典作为学习、寻查术语的唯一工具, 或按照自己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对某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的进行解释翻译。这样做往往使译员语言生硬、外行, 甚至很可能会出现错误, 达不到双方友好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目的[2]。译员要留心交流双方在现场工作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口译时可使用模仿法, 使自己尽快进入交流的环境。

在橡胶密炼机安装、调试工程现场, 外方人员将“橡胶密炼机” (internal mixer) 称为mixer, 将“胶片冷却系统” (rubber cooling system) 称为“batch-off”等。我在翻译中模仿使用这些词汇, 使自己很快适应现场环境, 工作变得很默契。一次外方人员对现场照明条件不满, 提出“No light, no work. (没有灯, 不工作) ”的抗议。我模仿他的话开玩笑地说:“No work, no money.不工作, 没工钱。) ”他听之后笑了。这样处理使交流气氛活跃了许多。

4. 使用填补词法

口译人员在现场口译时, 遇到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表达说话者的意图时, 为了使交流不致中断, 可以利用填补词语 (fillers) 来增加思考的时间[3]。如用“er、m、w e l l”或“y o u s e e”, “y o u know”, “I mean”等。口译时, 说话者不能或不需要表达十分确切时, 也常用“kind of, sort of”等一类词语, 如“There are about…er…mm…1, 500workers, oh, no…it’s about 2, 000workers, that's right, in the plant. (这个工厂大约有2000名工人。) ”

5. 借助实物法

与笔译相比, 现场口译直观性较强, 利用实物进行口译是其最便利, 最有效和直观的方式。如:一位外籍程序调试人员在安排次日工作时说“I n e e d a t a p e tomorrow.”当时, 笔者觉得奇怪:他要磁带干吗?看到他的计算机和针式打印机, 我明白了, 于是译为“请明天给我带盒打印机色带。”

在工程现场, 译员还可使用代替词 (如代词、指示代词, 定冠词等。因为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 替代词既直观又不人会引起误解[3]。如:“That meter should be replaced. (这个仪表应换掉。) ”

以上介绍的几个策略只是供偶尔应急补救使用, 要解决现场口译中的障碍仍然要靠口译人员平时收集有关材料, 了解相关科技领域的基本知识, 加强中外文基础知识训练, 并不断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才能提高口译技能, 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使现场口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杜云辉.现场口译实例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1997 (2) :34-37.

[2]方梦之, 马秉义.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306-328.

工程项目口译 篇8

关键词:交替传译,习语,译前准备,翻译策略

1 任务简介

2012年7月6日晚, 宜昌市举办了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 与会者多是致力于文化交际的中英人士。笔者为此次会议提供英汉双语交替传译服务。此次会议时长将近3小时, 涉及到的内容有英译中交传和中译英交传。而出于分析的需要, 笔者只选取了自己口译的那部分即路易斯先生和姚嘉女士的发言作为本文的案例分析对象, 着重讨论英汉习语交传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次座谈会涉及大量习语, 译员若准备不足、仓促上阵, 必将疲于应付, 且极可能对一些习语的翻译不到位或是误译, 从而对本次座谈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 译员的译前准备工作极其重要。本文详细描述了本次交传任务的译前准备工作, 并在案例分析中适当考虑译前准备工作对此次口译效果造成的影响。

本次口译任务以交替传译的方式进行。发言人的言辞中习语不断。在口译过程中, 译者在口译这些习语时采用了什么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口译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及舛误?笔者将在案例分析这一环节中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分析。

2 任务过程

一项口译任务的顺利完成, 不仅需要译员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娴熟的口译技巧, 还需要译员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为方便叙述, 笔者将本次任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 即译前准备阶段和口译进行阶段。

2.1 译前准备阶段

本次口译任务在大约1个月前就已确定。因此, 笔者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译前准备工作。根据准备的时间、目的和内容等方面来看, 本次任务的译前准备阶段可分为早期译前准备阶段和临时准备阶段。

2.1.1 早期译前准备阶段

在早期译前准备阶段, 口译员一般拥有较为充足的准备时间。因此, 口译员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量搜集与会议有关的资料, 充分了解会议的主题、目的、大概内容等。早期译前准备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 (1) 专业准备:对译员来说, 扎实的双语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备的基础, 口译技巧是口译顺畅进行的保证, 言外知识则是口译交流的目标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尺度。 (2) 语言准备:笔者在接到口译任务后, 除了平时坚持听、说及“影子练习”等语言训练外, 在语言方面, 笔者还在了解会议主题的背景知识的过程中, 积极调动双语思考。 (3) 专业术语的准备:笔者特别准备了专业术语双语版本的表达, 并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以便对照和查看。

2.1.2 临时准备阶段

临时准备指的是在会议当天的准备, 距离真正的口译活动开始可能只有数小时乃至几分钟的时间。由于时间紧张, 译员已来不及去熟悉背景知识或阅读大量相关资料, 因此, 通常能做的也就是死记未记熟的术语, 或者添加、修正和更新一些信息。译员除了要做好以上准备外, 还需做好装备准备工作。这里的装备准备指的是在口译前要备好的口译工具, 如:笔记本、笔、通行证等等。笔者当时的临时准备工作如下:

笔者在进入会议室时在西装的内口袋里装五支圆珠笔, 三个笔记本, 以备万一。笔者除了带上笔和笔记本外, 还随身携带了一小瓶清凉油, 并在会议开始前涂在太阳穴以及鼻下, 让自己大脑保持绝对清醒。

会议开始前的15分钟左右, 笔者找到了由自己负责口译的会议发言人, 从那里了解了一些他们将要发言的内容。

2.2 口译进行阶段

此次会议持续将近3个小时, 总翻译字数超过1万字, 由笔者和搭档共同完成, 整个过程基本顺利。由于篇幅所限且本文主要分析习语口译策略, 至于口译原文及译文, 在此不赘。

3 习语口译的案例分析

笔者只挑选了一些在本次会议中笔者口译的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习语例子进行分析, 展示翻译技巧在习语口译中的实际应用。

3.1 直译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承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心理习惯等。 (王欣, 2008) 直译不但能保存这些文化特征, 避免歧义, 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及丰富目的语文化。在不对听众造成理解障碍的情况下, 习语翻译最好采用直译法。笔者在此次口译任务中遇到了两个习语:“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burn the boats”笔者对这两个习语的现场口译译文为:“趁热打铁”“破釜沉舟”。

以上英语习语, 笔者在现场口译时都采取了直译法。值得注意的是, 在整个口译过程中, 由于时间紧迫及个人因素, 笔者在口译一些习语时未能正确理解习语含义, 从而没有很好地运用直译法, 最终造成了一些习语的误译错译。如笔者在口译英语习语“to be on the thin ice”时, 将其译为“薄冰之上”。乍看, 该译文似乎没错, 但细想, “在薄冰之上”那不正是形容形势危险吗, 所以该习语应译为“如履薄冰”。

3.2 借用法

所谓借用法就是借用目的语言中现成的习语来传译源语言的习语。 (陈洁, 1998) 这种译法的使用前提是套用目的语习语与源语文化概念及意义相近。笔者口译本次座谈会时, 遇到以下两句习语:

(1)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 Walls have ears.

笔者对以上两句习语的现场译文为:

(2) 隔墙有耳。

第一句, 笔者运用了直译法, 意思虽已传达出来, 但过于冗长, 有失精炼, 且耗时过长, 不利于笔者在口译时节省时间。因此, 该句不妨借用英语习语“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这样既体现出了习语的短小精悍, 又为译员节省了很多时间,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下一个习语的翻译。第二句就很好地运用了借用法, 将简短的英语习语译成了对应的、同样很简短的中文习语。这里需要提出的是, 借用法的使用有赖于对中英习语的熟练掌握, 否则借用法就无从谈起。

3.3 增补法

口译中习语翻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若按字面直译, 可能会造成目的语听众的费解;而如果采用意译, 又会造成习语原有的形象比喻和丰富内涵的丢失,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运用增补法。笔者在口译时遇到这样一句习语“get blood from stone”笔者现场将其译为“石中取血”, 即是采用了直译法, 可是这个译文显然是不理想的, 因为笔者当时发现很多听众听到这个译文后很是费解。若将该习语翻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之事”, 即采用增补法, 那么这个译文就很好地结合了其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3.4 解析法

当试图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 直译又不能使听众理解其含义时, 可以对源语的文化现象进行适当的解释以便于听众的理解, 这种翻译就是解释, 类似于直译加注释。 (仲伟合、王斌华, 2012b:18-23)

笔者在进行此次的汉译英口译任务时, 遇到了以下这些习语:

(1)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 狐假虎威。

笔者对这两个习语的现场译文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文化空缺, 笔者只好通过解析法, 在口译现场将这两句习语的意思传达给了听众, 以便听众正确理解发言人。

3.5 小结

本章主要总结了口译过程中习语翻译的一些策略, 这些策略具体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增补法以及解析法。不管运用何翻译策略, 我们都需要注意其具体使用事项, 在正确理解习语源语的基础上能动有效地翻译。

4 口译总结

4.1 译前准备的重要性

如第二章所述, 译前准备阶段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译前准备阶段和临时准备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译前准备阶段, 译员准备内容的着重点各不一样。在早期译前准备阶段, 译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大量搜集与会议相关的资料, 了解会议的主题、目的和大概内容。刘和平教授曾说:“口译对译前准备的依赖性很强, 但这种准备绝对不是单纯的词汇, 而是对主题的了解和把握。” (刘和平, 2007:75-76) 译员对早期译前准备做得越充足, 就越能在口译进行阶段发挥得轻松自如, 从而越能更好地完成口译项目。由此可见, 早期译前准备对整个口译项目而言非常重要。而临时准备阶段主要是死记未熟记的术语, 添加、修正或更新一些信息, 同时备齐各种口译工具, 如活页笔记本、圆珠笔等。另外, 译员在这一阶段还需检查口译设备, 以确保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4.2 以目标听众为中心的口译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文化空缺, 译员在口译一些习语时, 不能简单地运用直译法或借用法, 因为这会引起目标语听众误解或茫然不知所云。为不影响听众的理解, 译员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应添加一些解释性的文字, 以确切表达习语的内在含义, 从而实现发言人与听众相互交流的目的。另外, 译员在口译时, 应尽量保持语速前后一致, 并避免出现一些填充语, 如:这个、啊、呢等。因为这些词会让听众觉得不舒服, 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困意, 从而影响发言人与听众的正常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洁.英语口译技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和平.译前准备与口译质量——口译实验课的启示[J].语文学刊, 2007 (2) :75-76.

[3]王欣.纵横:翻译与文化之间[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8.

工程项目口译 篇9

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是在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 两岸交流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的大背景下, 由厦门大学成功发起并主办了。该比赛采用专业的赛制和规范的赛程, 不仅要突出母语和外语应用能力, 而且还需要训练有素的口译技巧以及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而口译考试和口译比赛为对英语爱好者和相关工作人士口译能力的检测手段, 其过程本身和考生未来可能或已经从事的口译工作者既有共性, 也存在着差异性。科学比较对照三者的异同, 有助于师生在教学练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借助教学实践的平台, 更好的提高口译能力和出色完成口译任务。

一、口译考试、口译比赛和口译实践之比较

1、共性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 将所有听到 (问或听到) 的信息准确而且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以后总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梅德明, 2002:6) 就其主要的实践过程而言, 口译是听、理解、翻译和正确表达。听是第一个步骤, 听不懂或者未完全听懂、信息有遗漏都无法顺利进行接下来的三个步骤。而且, 口译作为一项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 具有即时性、口语性、难预测性等特点, 要求口译员具备较高的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 高效记忆和有效的笔记方法、临场应变能力, 渊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应对高压氛围承受能力等, 对口译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口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口译考试、口译比赛和口译实践的共性, 即其实质和过程相同, 对考生/译员素质的要求也相近。仔细观察比较口译考试、口译比赛和口译实践, 不难发现三者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这其中有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 也有听众因素方面的。

2、差异

人事部口译资格证书考试 (二级) 分为口译实务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根据《人事部翻译考试:英语二级翻译口笔译考试大纲 (2010下半年最新修订版) 》要求, 《口译综合能力》主要考察应试者听力理解能力, 包括判断、短句选项、篇章选项、听力综述, 听约600单词英语文章后写一篇约200词的英语综述;《口译实务》包括英汉交替传译和汉英交替传译, 即总量约1000单词的英语讲话两篇和总量约1000字的汉语讲话两篇。

而且在口译考试中, 原语形式是预制的录音材料, 通过录音机播放给考生, 材料的语音是按照英语国家人士的标准读音, 考生在语音听辨过程中不存在口音的干扰;选材虽然紧扣大纲, 但依然有其不可预测性, 考生难以为此做针对性很强的准备。因此, 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和牢记各种题材和文体的从字词到句法直至篇章的语言板块, 加强术语训练。在考试时间限定的情况下, 这种对号入座式的操作是高效准确口译的途径之一。尤其是政论、时事新闻、外交接待等特定内容、用词和结构反复性大的文体及习语等, 搭建句子时, 可按照语法规则将这些板块移入其位 (张振梅, 2003:137) 。

比较而言, 在口译比赛当中, 会提前一个星期告知参赛选手赛事主题, 如2012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大陆地区区赛主题为“Health and Life”, 选手可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准备。比赛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主旨口译, 选手现场观看中、英文演讲视频各一段, 长度各一分钟左右, 分别用目的语在45秒内表述其核心内容:第二环节为对话口译, 形式为一位中方嘉宾和一位外方嘉宾就某一话题展开简短讨论, 对话由一名选手担任双向口译;第三环节为会议口译, 为选手为视频中的英文演讲嘉宾和中文演讲嘉宾所做的演讲担任口译。

在口译实践时译员可以最大程度上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诸如主题、范围、涉及内容、面临对象等各方面, 以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但不利因素乃是说话人可能带有的口音和方言等语音问题所造成的听辩困难, 或者有些是超出预先设定和想象范围的, 因此译员还需对发言人的背景进行一定调查, 了解其发音特点和当地口音以及讲话风格等。 (孙永红, 2012)

3、听众因素

奈达主张源语讲话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译语听众的接受。为了帮助听众确立源语的意义, 译员不应只专注于源语信息的接收、理解、阐释和转述发布, 还应充分关注听众, 了解他们的构成、需要、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审美价值取向等, 并根据听众对不同时段译语的反应, 选择其母语文化所特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包括字词、句式、语体风格、修辞手段、意象等) 发布译语, 将译语听众的受益或效果视为翻译活动的终极目的, 并根据他们交互式的反馈, 对译文进行调整 (刘宓庆, 1999) 。

二、口译考试、口译比赛和口译实践对口译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无论是口译考试、口译比赛还是口译实践, 学生都应掌握英译汉、汉译英的口译基本技巧, 准确传达原话意思, 注意语气表达顺畅、语音语调正确, 用词与句法基本正确, 讲究说话的流利与速度。口译教学承载起了口译考试的顺利通过和口译实践的正确指导的双重任务。

MTI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是国务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适应我国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批准设置的翻译硕士学位, 其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学术性翻译硕士。“MTI教学理念是关注翻译行业需求和职业翻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 以职业翻译从业者的标准为培养目标,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穆雷, 2012) 。针对三者的共性和互补性, 为了培养职业化、应用型人才, 创建术语课程, 更有的放矢的培养人才, 并对广大MTI教育者从“翻译能力关注”走向“职业能力关注” (冷冰冰, 2013) 。

采用口译经典示范引用, 力求学以致用, 模拟实战口译场景, 体现口译综合素质的训练, 特别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鉴于口译的特殊性, 只有把口译课内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 让他们在动态的口译交际环境中获得知识, 发现口译中的困难所在以及知识体系的不足。

三、结语

由于口译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口译课的教学即是以口译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教学, 三者相结合,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对口译教学工作者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冷冰冰.高校翻译MTI术语课程构建[J].中国翻译, 2013:59.

[2]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7.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70-74.

工程项目口译 篇10

关键词:口译研究,理论基础,能力评估

1. 引言

口译活动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人类思想文化交流的行为, 其悠久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在西方, 最早以某种方式被记录下来的口译活动出现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法老 (Pharaoh) 统治时代;而到了金字塔时代末期 (即公元前3000年左右) , 就有了有关译员的史料记载 (Alfred Hermann, 1956/2002:15-16) 。在我国, 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已有了通过“重译” (多重口译) 而进行交流的史实, 而史料对于“象胥” (古代对翻译官的称呼) 的记录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陈福康, 2000:2-3) 。尽管口译活动历史悠久, 但是口译的职业化则始于20世纪, 口译理论及其能力评估的研究就更晚, 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本文旨在回顾口译研究的成果, 以此分析口译的学科发展历程, 探究口译评估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 在口译理论的发展背景下审视口译能力评估体系。

2. 口译研究的历程回顾

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和跨文化活动, 其与笔译都是翻译的一种形式, 但口译主要是通过口头方式 (也包括非言语方式) 在不同的言语之间实现意义转换和重新表达的言语交际行为。Kade (1968) 将口译界定为翻译 (translation) 的一种, 在这种活动中, 源语语篇只呈现一次, 不可重复;目标语语篇在较紧张的时间内产出, 几乎没有机会更正和修改。在Kade所下定义的基础上, P?chhacker把口译定义为:口译是翻译的一种类型, 它是在源语一次性表达的基础上向其他语言所作的一次性翻译 (2004:11) 。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把口译区分于笔译的“规定性特征” (defining fea tures) 归结为源语及目标语发布的单次性、口译过程的即时性与同步性、口译的现场性这三个方面 (王斌华, 2009) 。

1919年的“巴黎和会”被公认为口译职业化的开始标志, 因为这是在国际会议中首次较大规模地使用交替传译的口译人员。1926年两位美国工程师发明了一套同传设备, 并与IBM公司一道获得这项技术发明的专利。同声传译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1945年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审判期间, 因为当时审判涉及多国, 交传费时费力, 同传的使用使得几种语言同时使用成为了可能 (任文, 2011:2) 。

1953年, 第一个国际翻译工作者的组织———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 (FIT-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S INTERPRETES DE DUCTEURS) 在法国巴黎成立。与此同时, 国际口译工作者也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会议译员协会 (AIIC-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DES INTER-PRETES DE CONFERENCES) 。

1958年, 日内瓦大学的Glémet撰文指出:“在20年前, 没有人能想象得到, 会议口译能够成为严肃论文的一个主题。” (1958:105) 这篇论文成为英语世界最早公开发表的口译论文。1957年, 会议口译开始成为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题, 口译研究的第一篇硕士论文由伦敦大学的Eva Paneth完成, 标题为“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Paneth, 1957/2002) 。

西方口译研究发展至今, 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起始阶段, 以口译从业人员的经验和对口译实践的思考为主;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 主要是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口译的认知问题;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口译实践型研究者”阶段以口译从业人员 (大多同时从事口译教学) 研究为主;80年代末至今的口译研究为“新兴期”, 口译研究向跨学科方向发展 (Giles, 1994) 。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巴黎释意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e Lederer。1968年, 法国著名口译专家Danica Seleskovitch发表《国际会议议员———会话与交际问题》一文 (L’interpretet dans les conferencesinternationals.Pairs:Minard Letters Modernes, 1968) , 被视为释意理论的奠基之作。1984年, Seleskovitch和Mariane Lederer合作出版了《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 (Interpreter pour Traduire.Pairs:Didier Erudition, 1984) , 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释意学派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形式—重新表达意义”的口译信息处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在语篇层面对源语意义的理解, 反对逐字逐句地翻译, 翻译质量的评估也以“释意准确”为标准 (Seleskovitch, 1968;刘和平、勒代雷, 2001) 。

20世界90年代开始, 口译研究开始向更多的学科交叉发展。意大利特里斯特 (Trieste) 大学的教师和口译员以神经生理学的理论为切入点, 研究了口译过程中译员的脑神经反映和译员脑组织的偏侧性。在跨学科的实证研究方面, 90年代中期有了很大的进展, 代表人物有法国Daniel Gile。他借用认知科学的概念创立了同声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 即同声传译多任务处理模式, 或精力分配模式 (Effort Models) (Gile, 1995) 。但从本质上而言, Gile的理论框架尚未完全脱离巴黎高等翻泽学校的模型,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同声传译推向了实证研究。 (杨柳, 2007:2)

3. 口译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

随着口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口译活动的日益频繁, 如何评价口译及如何测试及选拔合格的口译译员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对口译评估体系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入, 与此同时, 出现了针对口译评估的不同评估标准。

法国释意派口译理论研究者Seleskovitch认为, 口译的标准是“达意、通顺” (Seleskovitch 1978:5) 。欧洲翻译研究协会主席Anthony Pym倡议尽可能简化翻译能力的构成, 并提出了一种只涉及翻译本身的特殊翻译能力。他认为, 培训译员就是要培养下述能力:为一个源语文本生成多个可行性目标文本的能力;高效、自信地从多个可行性目标文本中做出选择的能力 (Pym 2003) 。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PACET (Process of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研究团队认为翻译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或知识, 也不仅仅是一种交际能力。该团队提出了翻译能力包含六大因素: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转换能力、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决策能力。

理解是口译活动的关键环节,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的Gile教授就理解部分提出了C=KL+ELK+A (C=Comprehension, 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Analysis) , 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的口译理解公式。

中国近现代翻译研究中, 翻译家们从不同角度阐释翻译的标准。马建忠提出“善译”的翻译标准;严复提出信、达、雅;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瞿秋白强调翻译者必须非常忠实, 要追求“精确”;陈西滢借鉴美术创作的实践和理论, 提出翻译中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说;林语堂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 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 第二是通顺标准, 第三是美的标准”;朱生豪极为重视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傅雷反复强调“重神似不重形似”;还有钱钟书的“化境”, “指出了翻译艺术的极致”, 虽然“很难被人接受作为翻译的标准或原则” (陈福康, 1992:101-422) 。

近年来, 口译研究学者也在理论层面分析如何做好口译活动。林郁如推导出口译的公式:I=S+C+P (I=Interpreting, S=Interpreting skills, C=Comprehension, P=Professional standard) , 即成功的口译=口译技巧+理解+职业准则。仲伟合则在林郁如和Gile的基础之上认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3个板块组成:KI=KL+EK+S (P+AP)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Knowledge for language+Encyclopedic knowledge+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 即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双语知识+百科知识+职业口译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邓丽君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 将公式拓展为KI=KL+EK+S (P+AP) +P (P即Psychology指代口译员或者口译测试考生的心理状态) 。

厦门大学的陈菁教授曾用下图模型解释口译的模式:

在此模式中, C=理解;R=重建;S=技能;P=职业素质;

A=分析;D=语篇;CC=跨文化意识;K=言外知识;

TL=目的语;SL=源语;I=口译

王斌华教授认为“译员能力”评估的内容为:口译员应具备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及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具体的评估模块如图所示:

其中, “双语能力”以双语的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 “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 “口译技巧”包括以口译为目标的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等。“译员能力评估”是对译员从事口译职业的能力的全面评估。译员在口译学习和职业实践中所学习、习得并内化的口译规范是译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员的口译规范习得程度就成为体现译员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对比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几大口译评估体系, 笔者不难发现PACET的相关理论更加侧重对传统笔译的研究, 而口译与笔译虽同属翻译范畴, 但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Gile的相关理论过于简单, 无法体现出译员实际所需要的素质, “analysis”的具体过程也没有体现出来, 在analysis的过程中就需要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和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的参与, 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口译Comprehension的过程理解为这三者的相加, 同时理解能力也并不能体现口译能力。厦门大学陈菁教授的模型与王斌华教授的模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细看就会发现陈菁教授的模型更加宽泛, 而王斌华教授将其细化并分类, 虽然王斌华教授在此模型中没有解释口译的过程, 但详细界定了口译员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

4. 结语

论商务口译技巧 篇11

[关键词] 商务口译技巧

口译讲究“信、达、雅、快”,而商务口译更注重“信”。商务口译以“信”即忠实为第一要义,口译者只有操纵语言的权力,却没有赋予它意义的资格,译者必须准确而又完整地把讲话者的思想及内容表达出来,不可擅自增删或变意,离开了“信”商务则无从谈起。

商务口译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快”。“快”指译语出口要及时。口译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听清——理解——翻译——表达”这个过程“。不论有什么困难,口译者都要将听到的信息尽快地翻译出去。

一、直译、意译和音译并举

就商务口译方式而言,可分为直译和意译(literal interpretation and free interpretation )。在商务活动中,当涉及数量、质量、产品性质、要求、功能、价格等方面的情况时,译员务必使用直译的方式。这种译法,强调原语的形式结构及表层意义,而不需顾及原语表面形式以外的任何意思;“意译”注重语言深层而非表层含义,更不拘泥于原话的语法结构、词的前后位置的对应、字的多少、句的长短等。在商务口译中“直译”并不是“生搬硬套字照字的翻译”(word-for-word interpretation),而“意译”也不等于不顾演讲者本意随便翻译,“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翻译”。其实直译和意译的目的是一样的,商务口译是直译与意译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商务口译中当涉及商标、地名、人名和国名等的翻译时,需要用音译。音译词只连在一起使用,不可拆分,否则没有意义。如:Coca-Cola可口可乐、Adidas 阿迪达斯、Nike 耐克、Shelly 雪莱、Keats 济慈、Washington 华盛顿、New York纽约、Inter英特尔、Pentium奔腾。

二、认真准备、有备无患

口译工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商务译员,每一次参加口译前都要认真做好译前准备,尽可能详尽地搞清会谈的主题、目的、具体环境、有关术语或词汇以及表达法,做到有备无患。

1.熟悉商务英语专业知识

商务英语口译和普通英语口译有很大的区别,普通英语口译只要精通源语语言、译语语言以及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再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口译就可能成功;而商务英语口译比普通英语翻译要复杂得多,因为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文化以及翻译技巧外,还必须熟悉商务方面的知识。商务口译不仅涉及商务条款、技术条款,还涉及到国际贸易、国际汇兑、会计学、运输学、保险学、法学及国际商法等专业知识。因此,要搞好这类内容的翻译,就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了解商务领域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法。

2.掌握国际贸易术语

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中约定俗成术语,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统一,不允许将同一概念或术语随意变换译名。在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中,价格经常使用价格术语表示,不同的价格术语分别表示买卖双方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负担的费用,交货地点的确定,风险以及划分的界限,因此口译员要熟悉13种国际贸易术语。当涉及到当事双方技术、经济、法律地位时,语言上要详尽准确,不可任意发挥。

三、灵活处理现场

1.遇见矛盾的处理

商务口译现场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口译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对翻译人员的一个考验,现场矛盾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合作双方的沟通,而且还影响合作的最终实现,特别是在技术服务现场,口语中常出现一些不规范性语言,如重复,粗话等。作为口译人员,如果采取鹦鹉学舌的方式,一味地追求“忠实说话人”、“忠实原话语”的原则,尽管其“忠实”“准确”地传达了信息,但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使矛盾扩大,造成较坏影响。因为口译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双方沟通,而且还要使双方朝一个目标迈进,寻求对话,寻求沟通,寻求一致的目标。

2.遇见卡壳的处理

口译过程时一个复杂而又是创造性的劳动,加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卡壳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在口译过程中有些词没有听懂或没有听到,翻译中就卡在那里,或绞尽脑汁想又把后面的信息耽误了,常常因小失大。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通常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猜测法。碰到生词或没听到的词,可利用背景知识、上下文、和整个讲话的主题,将其大概意思猜测出来。这时译员通过解释或用一个泛泛的词来代替这个具体词的意思,让听众明白讲话者要传递的信息。第二,漏译法。有时由于临场紧张、时间紧迫,或根据背景知识、上下文无法猜测出来,如果再仔细琢磨意味着对后面信息传递的耽误。这时候,译员应果断放弃该信息的翻译,跳过继续往后翻,不用去反复想着漏译的句子。第三,小声询问法(非常重要的政治、外交场合不可使用)。由于口译员的知识经历有限,有时会遇到不懂的专业词汇,如果离发言者较近,这时可以小声快速询问,问明白后,说声“sorry”, 或“对不起”,继续翻译。

3.遇见大数字的处理

数字是商务口译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往往会出错。对数字的表达,英汉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汉语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也就是以“十”的倍数来表达的;而英语则是在数字超过千以后,以“千”(thousand)的倍数来表达的。如一万是十千,即ten thousand;十万是百千即hundred thousand,直至百万(million)。百万以上的数字则用百万的倍数表达;如千万是十百万,即ten million;亿是百百万,即hundred million,直至十亿(billion)。在口译中遇到一连串大数字用笔记把数字立即写成英语表达法,即10,000;100,000或1,000,000,翻译起就容易了。

总之,商务口译与其他翻译一样,是一項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个语言转化过程,还是个大商务形势下推进商务各方理解与沟通的过程,也是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钻研,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商务口语翻译。

参考文献:

[1]曹宁:外事英语的翻译[J].怀化学院学报,2006,(3).(p115)

[2]刘法公:《商务汉英翻译专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59

工程项目口译 篇12

根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数据,截至2014年7月,全国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这其中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口译硕士专业。区别于侧重研究式的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翻译硕士更为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口笔译技能训练,其中口译硕士课程体系中大多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各相关课程,训练学生的口译解析和记忆、笔记法、信息转化与重组、数字口译、公共演讲技巧、口译应对策略等相关技能。在学生系统学习了上述课程之后,如何将习得的技巧在接近真实的口译环境中加以运用,并得到及时、精准、有针对性的反馈,从而为毕业后能够在真实口译工作场景中顺利完成口译任务,是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研讨式口译课程的开设就是在课堂与口译职场间设立的一个重要环节。

研讨式口译课堂其得名来自于英语中的“workshop”,其含义指的是“相关人群聚集在一起,就某一特定话题或项目而开展的集中讨论和研习活动”(《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二版,2013)。对翻译学科中的这种授课和学习模式,埃德温·根茨勒将其界定为“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Gentzler,1993:7)。这种论坛式的学习,区别于一般口译课堂的讲解与练习,主要是根据具体的口译训练目标,模拟相应的口译工作场景,并由学生承担特定的虚拟身份,完成从口译的活动筹备、译前准备、现场口译及译后点评等训练活动,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担任观察者,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反馈。

二、口译训练的特点及研讨式口译课堂训练的目的

1、当前口译训练的局限性

国际口译员协会(AIIC,1993)所提出的口译训练范式(trainingparadigm)指出:口译训练必须使用真实的、具有高度时效性的会议讲话材料。这就意味着口译训练必须使用真实的会议讲话材料,创造接近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体现口译“即时性”、“现场性”、“一次性”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口译工作的紧张感、对译员心理的巨大压力,以及严苛的时间要求,以促使其尽快熟悉口译独特的工作节奏,从而顺利成长为合格的职业译员。

王斌华等(2009)研究者提出,口译教学的特点是技能性、仿真性、实践性。口译教学的技能性是指口译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对各专项技能如听辨、解析、记忆、转换、表达、精力分配模式的要求很高。口译教学的仿真性是指从口译教学的效果来看,口译课的教学及练习素材宜采用基于真实交流场景的材料。口译教学的实践性是指口译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要培养出合格的译员,除了口译技巧的系统教学,还必须以大量的口译实践练习为基础。各高校在其翻译硕士培养方案中均有对口译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模拟或真实口译训练时长的具体要求。

目前口译课程的授课形式大都以教师根据口译教材或教师自行搜集整理的素材为主,着重进行口译技能的讲解与演练。而根据目前国内出版的口译教材来看,根据其读者对象不同,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本科的口译教材、翻译硕士口译教材以及为口译初学者编著的侧重某一领域话题的专门性教材。这些教材大多配备MP3音频,其内容包括素材的现场录音、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后的朗读、新闻或专门设计的语篇的朗读等三种形式。后两种音频材料在口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不佳,这是因为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实性和口语化,而根据发言事后整理的录音虽然播放起来更清晰,但是很难表现讲话人当时的情感和语速,缺乏发言人抑扬顿挫的鲜活语调,不利于塑造现场感。新闻材料或根据训练目的而专门设计的语篇朗读更是与真实口译现场相去甚远,这是因为新闻播报具有字正腔圆、语速均匀连贯、整体速度较快等特征,口译中极少遇到此类发言风格。更为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有不少教材所选材料较为陈旧,且素材难度设计缺乏梯度,语篇时长、语速、术语密集度都没有体现出难度差异,对于刚开始进行口译训练的学生来讲,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素材都不利于其训练、提升口译能力。研讨式口译课堂的出现就是针对上述训练方法的不足,力求以接近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模拟并加以大量的训练,以求在技能性、仿真性和实践性三原则指导下更好地组织口译教学活动。

2、研讨式口译课堂的训练目的

口译训练的仿真性可以结合学生已经习得的口译技能,在口译素材的使用上突出现场感和口语化,以教师和学生的有准备的课堂发言为主,做到场景鲜活、话题新鲜、互动及时、点评得当。口译训练的实践性在研讨式口译课堂的体现在于每堂课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形式,就特定话题的框架、方向、深度等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课堂发言彩排,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公共演讲能力、口译相关技能。

仲伟合(2007)提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其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职业口译技能和艺术表达技能板块的全面组合。各高校翻译硕士招生在入学考试环节除考察学生的外语能力之外,也着重考察学生的百科知识及母语文字表达能力。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发现,除学生的双语能力、口译技能有待加强外,经常遇到学生在面对某一口译话题时所表现出的知识储备不足,如常见的历史年代混淆、约定的译名错误及常识错误等,且表达能力不足,学生距离能够独立担当口译任务仍有较大差距。研讨式口译课堂的训练目的就在于通过难度不同、题材各异、有针对性目的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口译技能、译员意识等。

三、研讨式口译课堂训练步骤

1、课堂布置原则

首先,研讨式口译课堂要致力于营造口译的空间气氛。具体在课堂环境布置上,可根据教学主题的要求,如模拟商务谈判、新闻发布会、国际论坛及会议等,在桌椅可以活动的语音多媒体教室或者多媒体会议室上课,这样教师可根据场景需要,安排发言席、代表席、译员席、听众席等。通过口译场景这种空间上的布置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锻炼译员心理素质,增加其场上经验。

其次,研讨式口译课堂还应该做到在议程上努力还原真实交流场景。根据课堂训练主题不同,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时效性强的电视新闻背景资料、新闻发布会现场、国际会议现场等,增强学生的紧张感,使其较快进入课堂主题。同时教师应注意把握课堂话题难度、发言人语速及口音等变量。

2、训练素材的选取

针对口译训练的仿真性指导原则,可以选取近期社会热点话题,如经济政策(供给侧改革)、民生话题(房地产市场火热、互联网新现象)、国际国内时事((G20峰会)等保证时效性、实用性的话题。素材一般采取成文材料的口头讲述、笔译后版本的讲述、学生自拟发言等形式,锻炼学生翻译基本能力、公共演讲表达技能、思辨能力、百科背景知识,并训练学生扎实的双语能力。

3、具体组织形式

如开展“网络直播的是与非”这一话题的模拟研讨会,课堂训练环节可分为课前准备(头脑风暴、话题框架、方向、延伸等)、发言提纲撰写、课堂发言(双语)、交替传译、译后点评。其具体角色分配可以为:⑴主旨发言人组2人,身份为互联网新媒体研究学者;⑵问答讨论组2人,身份为新媒体从业者及用户;⑶监测组2人,负责译前准备及过程监测;⑷译员组8人,分为主译员和替补译员。模拟活动的开始,由监测组播放事先搜集的关于新媒体及网络直播兴起的新闻报道,这部分安排英汉环节的主旨口译。随后主旨发言人使用中英文介绍网络直播的概念及发展现状,以及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并由译员进行交替传译。问答讨论组就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直播的乱象、国际国内相关管理规范、普通用户对网络直播的认识等进行讨论,并安排译员进行交替传译。监测组负责活动全程录音,并填写监测表,从发言的流畅度、话题的展开程度、口译技能的使用、译入语的流畅度、准确度、连贯性和信息忠实度等环节进行点评,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成绩。。活动的最后由教师根据记录和观测情况进行评价。

四、结语

通过对口译训练技能性、仿真性和实践性三原则的贯彻,研讨式口译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有针对性的、基于真实口译工作场景模拟的高强度口译训练,让学生通过口译现场的真实感、紧张感、成就感去体验口译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实践反馈,不断提高其口译能力和译员素质,为他们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独立从事口译活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华.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9(2):24.

[2]张吉良.翻译专业交传、同传训练的视频语料库建设[J].中国翻译,2014(5):44.

上一篇:仓储配送下一篇:XT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