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措施

2024-10-06

和谐措施(精选9篇)

和谐措施 篇1

进入新世纪以来, 党中央一直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将其作为一项发展战略实施。这为国有农场又好又快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 是构建和谐农场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作为国有农场, 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精神, 不断加快推进和谐农场建设。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构建农场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爱民、为民、亲民、惠民、安民、富民的“六民”理念。爱民理念:是构建和谐农场的思想基础, 职工群众是农场发展的主力军, 要坚定对待职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的政治立场和情感基础, 并把它作为做好一切工作、办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原则和力量源泉;为民理念: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 为民应当成为指导规范言行的根本价值取向, 为民应当成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最高理想追求;亲民理念:党同职工群众具有亲密的渔水关系和血肉联系, 亲民就是要时刻把职工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 想职工之所想, 急职工之所急, 与职工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体察民情, 了解民意, 集中民智, 珍惜民力, 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和重要依据;惠民理念:就是要坚持职工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 要为民谋利, 为民造福, 让全体职工最大限度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实惠, 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安民理念:就是不扰民、不劳民、不伤民, 要帮助职工落实好各项减负及补贴政策, 优化生态环境, 推进安居工程, 扩大社会保险, 强化农业保险[1], 做好来信来访, 抓好安全生产和扶贫救助等各项工作, 化解矛盾, 理顺情绪, 和顺人心, 创建一个安定有序、安居乐业的和谐场区;富民理念:富民是硬任务, 富民是考验农场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硬指标, 富民是提升全体人民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实践证明, 只要职工富裕, 农场也就稳定, 各项工作也就容易顺利开展。

2 选准切入点, 抓好民生工作

在构建和谐农场的工作中, 在坚持“六民”理念, 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的基础上, 必须选准以下3个切入点来构建和谐农场:一是选准工作的出发点。把群众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是否支持作为领导决策的出发点, 把群众生产能力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活力的激发作为工作的着眼点, 把群众的心理承受力、经济承载力作为工作的基准点, 着力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二是选准工作的着重点。要从实际出发, 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 要换位思考, 从群众的生产、收入、上学、看病、环境条件等方面去为民思考、为民分忧、为民谋利。三是选准工作的归宿点。要把农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过程变为广大群众受益得实惠的过程[2], 把各项惠民成果按年度量化, 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分解, 并同农场的小康规划目标、“十二五”规划目标相对接, 把各项惠民措施扎扎实实的推进并落实到位。同时还应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第一,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推进农场产业化进程。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 农场要坚持用先进装备武装农业, 用先进的科技支撑农业, 用先进的方式管理农业, 用先进的理念经营农业, 引领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圹圩农场地处高邮湖畔, 是一个以稻麦种植为主的农场。近几年, 农场推进各项改革, 创新机制, 狠抓管理, 经受住了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考验, 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场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提高了职工科学种田的水平, 建立了完善的“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提升了优质大米的品牌效益, 从而推进稻米产业化升级, 实现农场产业的现代化, 使农业管理、作物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一直处于全省农垦系统的领先地位。农场的主产品“倮倮”牌大米是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 水稻种植及其产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质量可追溯、农场增效、职工增收, 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这些无不得益于农场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 加强农场的制度建设,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切实加强农场的各项制度建设, 加快农业发展。农场的“两田制”农业经营土地改革已经到位,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同时认真落实农业税费改革补贴资金的发放及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 根据年度实际情况, 合理确定“身份田”、“招标田”的承租价格, 正确处理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推进农业综合改革, 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和职工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4]。进一步加强各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近几年, 农场已争取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政策, 职工养老保险也趋于规范化管理, 非职工也享受了“续保”和“参保”的政策, 切实解决了农场居民的后顾之忧, 使农场各类居民的“养老”和“医疗”均有所保障, 维护了农场的稳定。

第三, 弘扬“农垦”的创业精神, 建设农场的和谐文化。在“农垦”形成的过程中, 孕育了地域文化、兵团文化、知青文化、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建设农场的和谐文化, 必须积极借鉴这些文化的优秀成果, 大力弘扬农垦的创业精神, 并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促进农场的和谐文化体系建设, 使其成为构建和谐农场的强大精神动力, 成为农场人民思想道德规范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载体。要以诚信、创新为企业精神, 以“创建和谐农场”为共同愿望, 以“振兴农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为目标, 创建更好、更新的农垦企业文化[5], 帮助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对党和农场的信心, 增强自主意识, 唱响建设和谐农场的主旋律, 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 努力繁荣先进文化, 将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吸引在农场党组织和农场的周围。

第四, 完善社会管理功能, 保持农场安定有序。创新农场管理机制, 健全党委领导、行政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在服务中实施管理, 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总场、分场都要把行政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优化行政组织机构, 稳妥推进企社分离等各项体制改革, 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 整合行政管理资源, 试行综合行政执法, 建立农场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长效机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强化防控体系建设, 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认真落实信访条例,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建立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 以保持农场各项工作安定有序的开展。

3 处理好六大关系, 保证构建和谐农场

一是调整处理好国有农场与职工家庭农场的关系, 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职工增收与农场增效的关系, 认真落实好农业税费改革补贴、粮食补贴、种子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 保障职工群众的正当权益;二是要调整处理好加工企业与种植基地的关系, 增强加工企业对种植基地的带动和反哺能力, 建立水稻种植户的扶持和服务体系, 加大优质粮收购的力度, 及时解决稻麦收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是调整处理好农业保险机构和粮农的关系, 目前, 农场全面实施了水稻和小麦保险, 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提高保险条款的透明度, 依据实际受灾情况, 按照保险条款进行赔付, 加快理赔速度, 真正发挥农业保险的“减灾”与“调节”作用;四是要调整处理好农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关系, 注重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强化各类污染的防治工作[6],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场区[7];五是要调整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六要调整处理好党群和干群关系,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 办好事。

综上所述,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大力发展农场经济, 提高人的素质, 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优化人的发展环境, 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 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和谐农场建设。

摘要:以大圹圩农场为例, 从以人为本、民生工作、六大关系处理等方面阐述构建和谐农场的措施, 以为国有农场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圹圩农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农场

参考文献

[1]王汉民.现代化的日本农业、农村、农民[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8) :49-51.

[2]谷复钧.张虎林研究农业特点提高经济效果[J].河南农林科技, 1982 (5) :1-2

[3]李纯.农业规模经营有关问题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 1998 (9) :14-15.

[4]王伯祥.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相关联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 17-19.

[5]黄文龙.河南省农业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1998 (12) :13-14.

[6]宋新民.来自农业技术措施的环境污染[J].河南农林科技, 1981 (11) :12-15.

[7]赵新娟.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J].河南农业科学, 1995 (9) :13-15.

和谐措施 篇2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信念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和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人视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充分尊重、关心和理解人,依靠、培养和造就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民主管理旨在通过职工参与决策和管理,达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实现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和互相理解,保持企业和谐稳定,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而奋斗。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所采取的方式,诸如培育企业的经营理念、强化员工培训、规范员工行为、体现人文关爱、培养团队精神等等,都有着辩证统一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可以说没有企业民主管理,就形不成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不加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就不能很好地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把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作为培育企业精神的前提和条件,着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民主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一、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和谐的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人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作用,努力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培养人,在企业内部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使职工和睦相处,真诚相待,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团体精神,把整体的统一性与个人的创新性有机结合起来,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吸引职工参与企业文化的民主管理,有效地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活动、拓宽职工成长通道等形式,激发职工士气,加强企业凝聚力,把企业对职工的要求内化为职工的自我要求,把企业目标变成职工发自内心的追求和为之献身的力量,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的发展中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人对基本物质利益的需求,让全体职工从企业发展中

得到实惠。

和谐的企业文化是讲究民主法制的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不少不和谐的成分:有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形同虚设,企业的管理层为所欲为,企业员工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等等。因此,要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必须加强企业的民主法制建设,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充分保障企业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受益权等合法权益,凡是有关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公司董事会都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代会联系会议讨论方案,征得职代会通过决定,并向职工公开,接受广泛监督。

和谐的企业文化是讲诚信的文化。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企业诚信是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现阶段,我国的一些企业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违反劳动合同,缺乏对职工的诚信;以次充好、广告虚假,缺乏对消费者的诚信;不能履约甚至搞经济欺诈,缺乏对客户的诚信;财务失真,偷税骗税,缺乏对政府的诚信,等等。因此,加强诚信意识,建立我国企业信用体系,这是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依法经营、道德经营的理念,在经营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取得双赢或多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既体现公平又体现效率的文化。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公平了才有效率,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职责。立足于既体现公平又体现效率的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努力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在企业中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氛围。对于旧有的不合理体制必须逐次打破,制定新的、更为科学的考核办法,根据岗位、能力、贡献,建立新的工资、薪酬制度,实行多种分配形式,为员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整体的积极性,创造人力资源价值,使企业不断涌现创新成果,在激烈的生产竞争中不断壮大,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

二、和谐企业文化与企业民主管理相辅相成主体上具有一致性。人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体现者,离开了人,企业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一点实际意义。民主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同样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职工是企业为实施民主管理的主体;二是职工是依据法律和制度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三是参与管理是职工民主管理的特点。

目的上具有相同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对企业进行粉饰和包装,而是为了寻找一种能够理顺企业与社会、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从而实现管理要素和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的内质和市场竞争力。职工民主管理的目的,正是要让职工通过参与管理、决策,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在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的桥梁,开凿一条汇聚智慧的渠道,营造一种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合力,而这也正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所应努力的方向和所应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在深入人心,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风气已经形成,并结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作用上具有同属性。企业文化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思维的发展而采取的人本管理模式,通过营造透明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发掘与利用社会公众关系资源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增强企业内在的持久的竞争力作用。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多年实践与探索中,企业民主管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同时结合各企业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辅助载体,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员工热爱企业的责任感,关心企业的使命感,同企业文化一样为企业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实现形式上具有依存性。企业民主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就社会主义企业而言,二者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民主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被看做是企业制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保证了职工主人翁地位。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可以提交职代会讨论并予以确立,并在民主管理中加以实践和完善,从而形成广大员工共同遵循的企业信仰和价值观。民主管理除职代会这一基本形式外,还有企务公开,平等协商,合理化建议,经济技术创新等多种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它们与企业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培育企业经营理念,强

化员工培训,规范员工行为,在这里培养团队精神等方式,都有辩证统一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建设上具有融合性。建设企业文化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都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最终目的都是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长久成长,这一共同的工作目标决定双方在工作渠道上的统一,正确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将会更加有效地推动两项工作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牵涉面广,不仅需要企业中每个员工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人力资源、党、政、工、团等部门职能有机整合,发挥主导作用,而企业工会由于自身职能和组织优势,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以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为载体,将工会的维护、参与、教育、建设职能整合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去,不但发挥企业工会的职能作用,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还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当前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三、用和谐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建设

一是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企业性质、目标及经营方式等的价值取向,是“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它支配着企业的行为,这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就是要保证人与企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客户、员工、股东及社会的利益,不断创造解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新途径。构筑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就是要打造员工理念体系,注重渗透灌输、规范养成、环境熏陶。企业中人是第一战略资源,其他一切资源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人的一言一行又是靠思想来支配的。只有解决了企业员工的愿望和动机的理想信念问题,才能使员工产生工作动力和劳动积极性。

二、重视员工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让员工参与到生产经营的管理活动中来。当企业拥有这种特别的文化氛围,员工学会了自我管理,就可以引导性管理代替命令和权威,让员工进行自我管理,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成就感、家园感,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团队精神和生产率。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文化认同与群体意识的作用,把管理的重点从物的管理转移到人的管理上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培养员工、激励员工,充分尊重企业员工的人格、权利和主人翁地位,把管理从“成本控制”型的资源

管理转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来,实现人力、知识、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统一的“人本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求把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安排在最能发挥其作用、工作最富活力的地方,通过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有效结合,使员工由靠制度规范的“他律管理”变为靠价值实现的“自主管理”,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促使员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觉、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注重员工培训,打造学习型企业。重视员工培训,不仅要重视中高层员工的培训,更要重视生产服务一线员工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员工生产技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员工知识的更新。实施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员工培训制度,是实现员工自身发展机制的创新。企业实施员工技能培训教育,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重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及素质的提高,这种培训在企业内部要始终坚持下去。在职工培训方面,不单纯是注重对员工技能素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训教育,尤其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以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只有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注重知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资源的共享,才能发掘员工的潜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才有利于人的发展,才能打造学习型企业———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将是终身学习的企业。

论构建和谐股市的政策措施 篇3

和谐股市是指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不必讳言,眼下深沪股市离“和谐”的差距较远。目前股票市场不和谐主要表现是:

1、内幕交易

即以知道内幕消息为契机,进行证券交易,从而获取暴力的行为。其实内幕交易在全国的证券公司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典型的就是2007年7月的杭萧钢构内幕交易案。

2、虚假信息

就是利用虚假财务信息来骗取上市资格或制造企业虚假盈利状况。这类公司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有许多,存在这大量的财务违法现象。例如PT红光、ST科龙等。

3、违规欺诈、虚幻的资产重组

众所周知利润应该从经营中获得。而很多上市公司则是利用自己几个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内部倒卖,产生巨大的虚假利润。这样的“利润”支撑起来的股价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受损的只是小股民。例如曾经的鞍山合成。

4、庄家操纵市场。指数和个股价格的大起大落。

我国上市公司好多流通股比例偏低或股本不足,盘面不大,因此许多掌握大量资金的“大户”利用各种手段打破股票的供需平衡,从中牟取超额利润。

5、股东权益与雇员福利的冲突

中国股市的分红总体看少的可怜,董事会委员虽然是代表股东利益。但在时空的距离上却与上市公司雇员尤其是高管有天然的优势,甚至有的企业董事会成员即可以拿股东的权益又可以拿企业职工的福利,导致企业大肆分配企业税前利润。很多上市公司股票红利低甚至不分红,进一步对股票投机推波助谰。如中国平安12个高管年薪2.57亿元,而每股的现金红利却只有5角钱。

6、一二级市场差价过大

一个标准的新股定价方式应该是以同期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或同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为参照系,并以低于二级市场15%--30%的“市盈率”标准来确定新股发行价格。由于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市盈率偏低、利益太大,大量机构利用政策规定在一级市场大量囤积垄断新股,有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巨额资金进入一级市场,包括一些不合法途径,而散户的新股中签率却奇低,造成二级市场新股股价的巨大波动。

二、构建和谐股市的政策措施

1、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继续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本性的措施不是说引人多少资金、出台一些政策文件来托市,而是真正要把股市建成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场所。所谓好,不是说保证每个人进去就挣钱,但是一定要按规则来。决策者对大的原则一定作出决断,加强执行力。

建立一个监管体系,提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建议证监会将工作重心由审核转到维护证券市场透明和公平上来。目前在监管市场信息披露方面,监管机构投入的人力和精力比不上“实质审核”的人力和精力。而市场监管机构无法监管上市公司进行合规经营,很难准确地定性上市公司各种经营行为的合法和合理性。

市场监管最基本的理念,特别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如何落实监管。监管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强制信息披露,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要通过强制信息披露,让中小投资者得到信息,然后作出决策,并且对这个决策负责;一种是实质性审批,审批者认为你这个公司不够上市资格、上市价格太高就不行。

2、政府应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合理,政府是否作为或作为过当,都直接关系到股市的和谐与否。政府如何调控股市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行事。调控力度不到,没有效果,调控力度过大,则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

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疏导。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解除投资者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

目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的、可供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足,因此应当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不断增加市场中优质股票的供应。做好新股发行工作,增加股票供给,不仅有利于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减缓股指上涨的速度,保证股市稳定发展,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针对市场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违规、严厉惩处犯罪行为的积极措施,以此净化股市环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夯实市场基础,为市场下一步的健康前行提供动力。

3、强化对上市公司规范和监管

目前仍然存在突出问题:大部分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高管人员侵占上市公司资产和损害社会公众股股东的情况普遍存在。因而当前的重点应该是围绕“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的目标。

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信息披露和独立董事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运作的透明度,为公司规范运作提供制度平台,要彻底清理对上市公司资金的违规占用,确保中小投资者利益不受侵蚀。构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包括“人门关”严格信息披露和完善证监会。

在考虑市场承受力的前提下,鼓励大型绩优企业人市,改善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夯实股市发展的基础。着力营造和谐的股市法制环境。要创建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发展环境,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监管理念,完善与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同时也要发挥行业自律和舆论监督作用。各地区和部门要把防范资本市场的风险提高到关系国家的金融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信息共享、沟通便捷、职责明确的协调配合机制。三是要健全民事赔偿责任追究制。

4、着力构建和谐的投资者结构

要在继续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必须采取多种政策,促进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从市场目前的表现来看,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有较大错位。投资者作出决策的依据应该是他的投资对象本身而不是依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

推动制定有利于机构投资者投资股市的政策、市场产品及交易制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投资者应该认识到,涨跌交互进行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最基本逻辑,既没有永远的熊市,也没有永久的牛市,牛市行情中出现调整是股市基本特征。

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市场稳健运行。

市场调整也许不算坏事,如果投资者能够利用调整期好好反思、调整投资策略和理念,从跟风者向价值投资者转变,增强风险意识和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认真解读上市公司公告中的风险和价值,那么交出去的“学费”很快就会赚回来。但如果不改变投资理念,追求价值投资,不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明辨是非,继续听信传言跟风炒作的话,投资股市就将变成痛苦的煎熬。

当前最重要的调控措施应该是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股市的供求关系。可以采取提高利率,严格控制和查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严格控制和查处境外热钱流入股市等手段减少资金供给;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展可供老百姓选择的投资渠道、品种和方式,增加境内优质企业上市数量和加快境外上市国有大型企业回归的步伐,在保证控股权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减持国有股。要依法查处内幕交易和虚假信息披露,提高违规者的违规成本等措施维护市场秩序,这一切,无不显示出证券管理层在监管般市的言行上正在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从长远来看,要着眼于建立股市和谐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引入市场做空机制、完善股市对上市公司的选拔与淘汰机制、以及健全配套完善的高效率的监管体系等等,都要相应地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和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1]周林,中国股市实际波动率[J],统计与决策,2006,24

[2]施东晖,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J],世界经济,2001,10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管理措施 篇4

1 医患关系的现状

1.1 患者角度

在2006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其中构建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 自此,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提上了社会发展的日程。医学是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 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可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利益冲突也逐渐升级, 2005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医院进行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平均每年的医疗纠纷案件有20~30例[1], 二级医院平均每年的相关案例也有5例左右, 由于纠纷案件所带来的相应的赔偿数目也是非常巨大的, 这些纠纷和赔偿都令医院苦不堪言。而且有73.33%的医院表示曾经出现过医务人员遭患者以及其家属的辱骂甚至暴力殴打现象[2], 对医务人员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伤害。更有甚者导致了医务人员的死亡案例, 这些血淋淋的数据都给医疗机构造成了不可挽救的伤害。而其中引发纠纷的原因更是有各种各样的, 其中有76.67%的医院表示出现过在结束医学治疗之后, 患者据不缴纳相关费用的无赖行为[3];还有61.48%的医院曾经发生过患者因医治无效去世后[4], 家属在医院进行摆设花圈等相关祭祀活动, 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秩序, 也向社会散播了诸多的不良因素, 社会影响极其的恶劣, 这些行径也令医院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1.2 医院角度

同时, 在一次对全国五省市的30所医院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院整体的满意度只有51.3%,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更是只有44.76%[5]。从这些数字中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约有一半的就医患者对医院、医生等其他医务工作者心存不满情绪。这也是医院在未来的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 增加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满意度, 这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有利于医院的相关治疗措施的顺利实行。

1.3 社会角度

相关的媒体记者一味追求新闻的传播度, 对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不能进行正确的报道, 更加没有发挥对公众的正确引导的媒介功能, 反而借由夸大现实的新闻扭曲人民大众的理解。对于这些, 政府的相关部门的相关处理也是欠佳, 比如对待医闹事件, 公安等执法部门因缺乏相关的法规条例, 难以快速开展整治活动。这些惨痛的经历也警示所有的人在以后的类似事件中要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解决, 必要时可借助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

2 医患关系改善的措施

2.1 推出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6]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公布施行, 它旨在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维护医疗的正常秩序, 切实的保障医疗行业的安全稳健的发展。该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对医疗事故的定义, 经过实践检验, 该条例适用于医疗纠纷的处理, 并自从施行之日起成功解决了诸多的医疗事故纠纷案例, 切实改善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个条例的推出与应用也预示着在未来的处理医患关系问题的道路上, 合理的条例或者法规将会从更加完善的方面规范医疗行为中的各个环节, 有利于促使医患之间走上和谐相处的道路。

2.2 医患关系的换位思考

现在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提倡人性化的服务, 在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在“医”方加强人性服务的同时, 其实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医”与“患”之间应该加强换位思考, 应该相互谅解。作为一个医生, 身担救死扶伤的大任, 他们往往承受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压力, 与此同时他们还得时刻保持清醒的思考力与判断力, 作为患者, 应该在就医的过程中理解自己的医师, 积极地配合意识的治疗。另外患者也要认识到医疗手段目前仍是处于一个不断摸索、不断严谨的阶段, 医生的医疗水平也是有限的, 同时医生应该不断的向患者宣传相关的疾病知识, 以期能够获得病患的肯定, 从而使双方处于一个相互信任的地位进行沟通。

而在获得患者信任的同时, 医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医治水平以及心理疏导能力, 并且抽出一定的时间与患者多多交流, 是患者能够清楚自己的就医过程, 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在构建和谐的过程中, 道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医疗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患者要有同情心、责任心。在治疗过程中, 医生作为主动的一方, 要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平等的看待每一位患者, 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相处关系, 彼此建立信任度。另外还有医务人员在告知病情时应该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在解释的时候避免使用专业用语充分考虑患者的理解水平, 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毕竟患者在就医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弱势的、求助的地位。其实在医疗过程中, 医方与患方的终极目标是统一的, 那就是治愈疾病, 减轻患者的身体与精神痛苦。在中国现在的国情面前,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始终是个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7], 这也为患者的就医竖立了一道屏障, 还有就是医疗信息的不对称也是一个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间接的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 目前而言解决的方法效果不是很好, 有效的途径就是上面多次提到的沟通。

另外在医患关系的纷争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医院,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 应该注意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医院首先也是必须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的完善医疗基础服务设施, 使医院的相关的检查与检验设备处于先进的水平以确保对病患的诊疗的准确性[8]。医院还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诸如有的医院就开展了微笑服务等活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对医院的不满情绪, 缓解了医院的紧张气氛, 是医院更加的有人情味, 这些活动也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这样的举动也减少了医疗纠纷事件的产生, 也使医院的经济效益逐步提升, 对于这样的结果,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3 其他途径的改善

医院方面作为一个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机构, 应该加强和媒体的沟通, 积极地改变自己在舆论中的被动的地位, 重视媒体的宣传能力, 借助媒体的力量树立民众对医院的信任与好感, 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媒体的夸大性质的负面报道对医疗团队形象的误解。院方也应该积极地与媒体合作,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引导社会的健康理念, 并且通过媒体这个大平台与病患及其家属进行和谐的交流。媒体方面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观点引导大众, 对新闻进行真实的报道, 并在医患关系这种热点问题上多多的给予正面性质的宣传[9], 有效地去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大力地提倡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媒体还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 大力宣讲先进的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 让社会上形成正面对待医疗工作者的风气, 争取为医患双方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

其次就是法律问题, 司法部门的统计显示:法律是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的手段[10]。所以相关的部门应该致力于完善我们国家的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医疗纠纷事件提供处理解决的法律依据, 这在未来将大大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3 结语

纵观上述对医患关系的多位剖析与思考, 医患关系的改善离不开政府、医院、媒体、医务人员、患者等多个群体的反思, 还有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开展一切医疗活动的良好基础与有力保障, 医患关系的好与差也直接关系到了医学治疗的有效性。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改善势在必行, 因此社会各个方面都要积极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明确自身的职责, 加入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队伍中来, 促进社会的全面大和谐发展。

摘要:现在社会中医患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如今医患关系的这种紧张程度也成为了社会大众所关注的话题之一, 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多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就针对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相关的研究与讨论。目前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产生有政府、媒体、患者本身等多方面的因素, 另外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多方位的, 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使医患之间能够和谐发展。本研究将从现状、起因、措施、分析等方面分别进行相关的论述并提出明确的讨论与分析结果。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水珍, 曹增坪, 钱永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品牌竞争力[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9) :54.

[2]李迎军, 李媛媛, 张宏, 等.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12) :87.

[3]张仕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8, 24 (1) :17-18.

[4]永莉.我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举措[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8, 24 (11) :49.

[5]黄劼.多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初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27 (2) :118-121.

[6]王海荣, 周绿林.CRM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4) :77-78.

[7]闫生方, 李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8) :74-76.

[8]马崸, 江启成.“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启示[J].山东医药, 2012, 52 (16) :96-98.

[9]苏婵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6) :74.

创新管理促发展,探索措施构和谐 篇5

一、社区概况:

**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街道党委的指导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依托社区阳光服务驿站,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注重创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社区党总支依托社区阳光服务驿站,提出了以“双服务、三凝聚”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即“服务党员、服务居民”和“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阳光服务驿站整合了原有的服务资源,设立了“一组一站一队一网页一基金”的服务平台,“一组”指流动党员小组,“一站”指阳光服务驿站,分设法律咨询、劳动保障、治保调解、计生服务、妇女维权、文体活动、书报阅览服务室,“一队”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文明楼道,卫生保洁,绿化维护,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等为民服务项目,“一网页”指开通社区服务网页,利用网络平台服务居民群众,并开设了社区网页法律咨询大讨论,“一基金”指通过设立阳光帮困基金,帮助社区困难党员、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同时以创法制型社区为特色,进一步完善社区阳光服务驿站“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功能。

二、以阳光服务驿站为平台,扎实开展社区廉政文化活动,全面加强党正廉政建设,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

加强领导,健全社区廉政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廉政文化进社区的工作方案,掌握基层动态,以及居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对意见和建议加以建议和反馈。

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做好宣传领导工作,建立了一支监督员队伍和党风廉政宣传员,不定期地向社区居民宣传反腐,倡廉形势、任务、措施和成果,对社区内的党员干部进行监督;充分利用墙报,板报,宣传栏等宣传教育阵地,定期宣传反腐倡廉内容,深入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宣传教育,社区还专门设立廉正阅览室,配合廉政图书、报刊,邀请镇纪委领导对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进行廉政建设讲座,还推出了以*****为主的廉政之路,广泛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狠抓制度建设,务实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完善社区干部培训制度,把反腐倡廉有关规定作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内容,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反腐倡廉有关规定充实完善到居委会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会议制度中,养成依法办事,节俭办事的良好作风,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基层组织、形象和基层工作的形象,使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

三、着力完善社区功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一)统一思想,组织保障

首先社区成立了和美社区领导小组,并确定专人全程协助和工程建设协调沟通,确保了和美社区建设有序推进。

其次,建立了由15名社区党员、居民代表组成的和美社区建设质量监督员和信息员,使广大居民参与到和美社区建设中来。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召开了由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小组长参加的和美社区建设动员会,并多次召开和美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讨论会,畅通了居民反映情况的渠道。

2、社区通过宣传阵地:宣传窗、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和美社区建设内容和意义,使广大居民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观念,为和美社区建设营造了浓厚氛围。

(三)因地制宜,精心规划

1、深入群众,广泛听取社区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利用社区民情恳谈日活动,将居民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

3、社区领导小组人员按网格化管理,现场实地勘察,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不留盲区和遗留项目。

(四)程序规范,公开透明

1、和美社区建设项目,由两委会讨论,经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上级部门核准。

2、所有涉及的工程项目,都经过镇招标中心,严格按公开招标的程序进行。

3、社区对涉及项目工程前、后,进行图文记录,并归档。

(五)抓安全,重质量

我们与进场的施工队签订安全承诺书,再三告知安全施工重要性,为施工方打了一支“安全第一”预防针,做到警钟长鸣;平时加强对施工现场监管,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做到不留事故隐患。

同时,社区与城建等相关部门高密度地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从施工材料到施工步骤,进行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整改。由社区党员,居民代表组成的义务质量监督员和信息员发挥了巨大作用。

(六)讲和谐,求进度

在施工过程难免对周围居民产生影响和不便,更有对少部分居民优秀利害冲突,发现问题后社区第一时间介入沟通协调使矛盾得以消除,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三、主要成效

一、进一步营造了和谐文明的社区新风尚

多年来,我们以阳光服务驿站为载体,为广大社区党员、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服务,社区阳光服务驿站为75户家庭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为92户家庭解决了各类矛盾和纠纷,使56名失业人员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阳光服务驿站为社区与居民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发挥了优势,提升了社区的形象。

和*****事务所联合,多次举行法律进社区广场法律咨询活动,进行四〃五普法宣传、五〃五普法宣传,发放普法宣传册,解答居民群众的各类法律问题,化解了一些潜在不稳定因素,促进了社区的民主法制建设。

充分利用平安、法治宣传栏普及各类法律知识,结合安全生产检查、消防安全检查、出租房检查等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关心归正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有效预防重新犯罪。请资深律师在假期里给青少年上普法教育课等等。**社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宣传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创建。

阳光电力本着“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宗旨,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载体,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居民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如去年11月24日,*****一棵大树影响周围居民采光,社区因无设备和人员而一筹莫展。供电所得知情况后,主动派员对树木进行了修剪,为社区居民解决了实际困难。通过电力进社区,提升了供电所和社区在广大居民中的良好形象,拉近了距离,切切实实地为居民办了好事,做了实事。

二、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宣传”活动,营造反腐倡廉正气之风。充分整合社区驻地机关、学校和企事业等单位的文化艺术资源,借助和发挥文化、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优势,将社区离退休干部、青年志愿者和有关专长的同志组织起来,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投入社区廉政文化活动之中。在社区建立廉政宣传网络,聘请一定数量的离退休党员担任社区廉政宣传员。

结合社区文化宣传,在社区公园、长廊、楼道等区域,设立以廉洁为主题的文化景观。利用楼道宣传橱窗、小黑板、信箱等,定期发送廉政文化宣传资料。在社区网站设立“廉政文化专栏”,社区图书阅览室设立“廉政书架”等。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活动室等设施,开展廉政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廉政图片展览、廉政形式讲座、廉政知识竞赛、廉政影视作品播放以及反腐倡廉书画、摄影、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廉政文化开放度和居民群众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各类群众性艺术组织,创作、编排和表演反腐倡廉文艺节目,举办廉政文化演出。

廉政文化进社区创建活动,通过一系列宣传,发动,烘托廉政文化建议氛围,形成“廉洁为亲,腐败为耻”的浓烈氛围,以广大干部对群众了解、认识、亲近廉政文化,又以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发挥居民群众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三、和美社区建设成果显著,居民受益

和美社区建设已顺利完成了道路硬化1500㎡人行道板,改造和修补1350㎡,下水道疏通和改造6800m墙面粉刷1万余平方米,垃圾箱改造2只,更补6只,消防栓增改5只,路灯新安装36只,河道清淤近7000㎡,健身路径1个,卫生死角垃圾、杂物清运150吨等。

值得一提的是:

1、下水道的改造和疏通工程,使辖区整个管网得以畅通,今年的大汛期,小区内无明显积水形象;

探讨门诊护士构建和谐关系的措施 篇6

1措施

1.1 注重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 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仪容、仪表、服饰、精神状态等外在形象至关重要。护士的仪表装饰要适度、得体, 举止行为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护士要做到端庄、典雅, 坐、立、行要符合护士职业要求, 表现出护士专业独特的职业。

1.2 提高综合素质

每个门诊护士都应具有高超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精通门诊的常规工作, 熟记常用检验项目的正常值及意义, 熟悉本院常见病的症状、治疗、护理、用药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便为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因此, 门诊护士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加强门诊护士各科知识的学习:门诊患者来自各行各业, 形形色色, 文化不同, 如何接待好每位患者是每位门诊护士所面对的问题之一, 这就要求门诊护士具备各方面的知识。

1.3 掌握与患者交流技巧

护士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注意交流技巧, 讲究沟通的艺术。语言是人类的交往工具, 是护患沟通的重要工具及途径。门诊护士应学会重视对语言的学习, 注意积累谈话的经验和技巧, 亲切地称呼、礼貌地问候, 灵活准确地回答。为了方便护患沟通, 门诊护士还应掌握普通话, 熟悉本地语言及多种方言, 正确运用语言技巧,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1.4 注意细节, 相互理解, 减少矛盾

门诊护士要做好诊疗的前期准备工作, 方便医患诊治, 减少患者候诊时间。照顾好老弱患者, 对不熟悉就诊程序、不熟悉医院环境的患者要耐心指引。

1.5 妥善解决已经发生的矛盾

门诊医患矛盾时常发生, 除了护理人员自身原因造成的矛盾外, 还有许多由他人引起的矛盾, 这时, 门诊护士一下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 尽量为患者解决问题, 多解释、多做自我批评, 确实解决不了的矛盾可请上级领导处理, 一定不能使矛盾扩大。

1.6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医院是治疗疾病的场所, 更是健康教育的地方, 门诊护士应运用自已的专业知识, 准确地向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护理、用药及预防知识, 做好健康教育。

2小结

和谐措施 篇7

新医改方案指出,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由此, 建议政府一方面根据区域卫生规划, 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改制范围, 引导社会资本采取股份制、并购、合资合作、托管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 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 促进公立医院合理布局, 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另一方面, 政府要健全社会资本投资的法律、法规的框架, 保护社会资本投资利益。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

5、完善慈善捐赠机制, 鼓励慈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领域

在国外, 慈善捐赠是非营利性医院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为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慈善捐赠事业, 许多国家都把捐资冲抵税款作为一项重要激励措施。虽然我国也积极鼓励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 但受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政策环境的制约, 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完善财税政策对慈善事业加以引导、鼓励, 另一方面, 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医疗捐资管理组织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培养职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基金管理人才。

6、尝试发行医疗彩票

发行彩票为社会公益事业筹集资金是国际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 政府通常是将发行彩票取得的收益用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目前, 我国主要有民政部门、体育部门分别发行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由此, 可以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发行模式, 尝试发行医疗彩票, 用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万:医院融资机制与资本运营[J].湖南中医药导报,

[2]林皓: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

[3]王庆: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及对策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 2005.

[5]马晓静、王小万、左延莉: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10) .

(责任编辑:张琼芳)

财务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 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 以激发财务人员的自觉行为的独特文化现象和财务管理思想。和谐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强调建立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财务管理哲学。因此, 研究财务文化的实质, 实现和谐管理思想在财会领域中的应用,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和谐财务文化的涵义

1、文化的内涵。

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 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 故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又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叫“小文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一般而言, 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均属于狭义文化。

2、财务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财务文化是指影响财务发展变化及其模式选择和财务行为的活动方式。包括知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在内的复合体。其外延包括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及财务精神文化。狭义的财务文化仅仅指财务人员的意识形态, 即财务人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其外延只包括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心理素质、伦理道德及人际交往等精神文明的成果。通常而言, 对于财务文化的内涵应从广义的角度去把握。财务文化是财务现代化的基础, 它既包括精神现代化, 也包括制度现代化、物质现代化。

和谐主题是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 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当前财务和谐主题可以概括为:财务人、财、物、信息兼容共生、结构合理的物态和谐;财务各种要素和组织结构、法规制度、价值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管理生态和谐;财务人员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环境间的人态和谐。因此, 和谐主题下的财务文化, 既重视人的要素, 又重视物的要素;既强调价值合理性, 又重视环境适应性, 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文化素质、道德情操等, 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 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和谐财务文化的内容

从财务文化的层级结构方面观察, 财务文化包含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与财务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文化。

它是财务活动中所应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与文化环境的总和。物质文化更多的是指财务新技术、新工具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新手段的推广和运用等。财务物质文化是财务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对客观、容易“触摸”, 所以物质文化是财务文化结构中的表

文化的内涵及措施

层部分。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财务人员在财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行为准则的总和, 包括各种财务制度、法规、职业道德规范、财务工作和生活模式、群体行为准则、交际娱乐方式、风俗习惯及财务机构的组织方式等, 是财务文化的第二层次。财务制度文化包括有形规则和无形规则两部分。有形规则越完善, 财务管理越呈刚性;无形规则是一种弹性规则, 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是一种经济人、财务人、文化人的良好结合。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心理素质、价值观念、财务反映和监督哲学、财务形象、行为规范、财务艺术观念及信仰等。财务精神文化是财务文化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并相对稳定的内核, 是整个财务文化的源泉与动力。财务部门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财务精神的支配与鼓舞下完成的。

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财务人员在各种行为与活动中表现或创造出来的文化, 是由工作行为、日常行为、文体活动、人际关系以及对外的公共关系行为等要素构成。行为文化比较容易观察和感知所以它仍然属于“浅层”文化。财务行为文化是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真实操作和践行, 只有转化为具体行为的文化, 才是真正的、有用的文化。

三、和谐财务文化的特点

财务文化的对财务工作建设实践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满足财务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促进财务保障能力的提升。其主要特点为。

1、必须以社会经济环境为大背景。

财务工作离不开社会经济环境, 财务文化也必须依附于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大前提, 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文化。可以说财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其内容与形式必然要受到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单位体制、管理结构、保障体系、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 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中, 财务文化也应顺应时代发展, 以和谐为主题, 全面建设新型的财务文化。

2、必须具有开放创新的功能。

财务文化要开放, 才能借鉴和吸收经济领域的优秀成果, 不断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世界各地的文化对财务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 交流和开放将更加频繁, 要保持财务文化的先进性, 就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 大力吸取其他文化之长, 促进财务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谐社会是个开放、兼容的社会, 也是个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 和谐财务文化必须具备开放性的功能, 在创新中不断完善自我。

3、必须从长期中看效果。

财务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财务文化的影响和激励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 不能因为财务文化无法立竿见影, 就忽视它的作用和功能, 要本着长远来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财务文化氛围, 使之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实现财务文化的和谐措施

在推进财务文化建设中, 应选好着力点, 选准正确方向, 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 确保财务工作取得成效。

1、充分发挥财务物质文化的激励作用。财务物质文化是财务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是财务活动中所应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和文化环境的总和。为此应狠抓物质基础, 研发财务技术, 创新财务模式, 优化财务功能。充分利用财务软件, 实施财务核算“三统一”, 即统一制证、账簿、会计报表、预算报表, 统一使用财务核算软件, 统一会计核算。同时, 要给财务人员提供必要的激励和发展条件。稳定财务人员队伍。在要求财务人员奉献和付出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其基本需求, 给予合理的物质待遇,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其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财务制度文化的约束作用。在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财务制度, 形成依法理财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要完善各项财经制度, 形成全方位、全纵深、立体式的财务制度文化体系。规章制度要以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为基础, 立足财会工作的实际, 针对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加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做好财务制度的落实工作, 避免财务制度文化形同虚设。落实财务制度应始终坚持“四严”原则:立制严谨、执行严格、预算严密、审核严肃。细化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并汇编成册, 下发各单位贯彻执行。明确各项经济业务处理流程, 使业务处理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 形成以制度约束行为, 以监督提升管理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注重购置、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的严格申报和跟踪监督。

3、充分发挥财务精神文化的影响作用。财务精神文化侧重于人员思想意识的培育, 精神面貌的展示, 业务技能的提高, 团队形象的树立, 职业道德的内涵。财务精神文化在财务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是整个财务文化的源泉和动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升财会人员履职尽责能力。在抓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时, 注重塑造精神文化, 营造财会人文和谐, 打造财会勤廉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和教育计划, 营造出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通过自学、外出委培、技能竞赛、举办讲座和理论学习等方式,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教育, 激励信心、激发潜能, 树立奉献意识和全局观念,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提高学习、创新、专业、执行能力, 使财务人员把财务管理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 凝聚成单位建设发展活力的源泉。筹建财务文化室, 购置报刊、图书资料等, 制作文化墙、展板, 为财务人员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营造良好的财务工作氛围, 增加财务人员的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亚萍:试论军队后勤和谐管理[J].后勤学术, 2011 (4) .

和谐措施 篇8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经历了3 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原始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突现、人与自然关系逐渐走向和谐统一的时期。在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人类完全受制于大自然的约束。在畜牧为主的文明时代,人们开始积极主动地改造大自然,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实现了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大跳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人们有了想要征服自然的欲望和能力,只不过人类此时的能力还难以对大自然构成威胁。而工业文明是一把巨大的双刃剑,引发了人类利用科技来征服大自然的浪潮,但是大自然也对人类这种疯狂行为进行了报复,使得生态危机出现。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反省。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只能改造大自然的局部,而不可以征服自然。人类要为理解大自然的奥秘而加倍地进行科学研究,为保护大自然而发明创新性的和具有保护性的技术。

2 在科技视角下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负面影响以及不和谐的根源

2.1 科技对人与自然关系产生的正面效应

人类借助于科技可以不断地拓宽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说现代生物学丰富了人们的生命观,这一成就是离不开科技的作用的,而现代生物学获得的成功也极大地影响着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多种科学理论的出现,又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认识上的理论帮助。另外,生态科技可以减少因为科技而导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的负面作用,对处理“三废”和能源危机等问题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科技对人与自然关系产生的负面效应及其根源

科技的不合理运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自身的健康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自然灾害更加频繁的发生。大气、水和土壤污染严重,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给我们当代以及后代的生存条件带来长远性的不利影响。

科技一方面是人类不断进行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科技也是实践赖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科技不可能是人和大自然不和谐的真正根源。把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归因于科技是一种完全不科学的观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离不开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它实际上是种种矛盾相冲突而引发的危机问题,这种矛盾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身之间。所以,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根源还是在于人类自身。

在人类和科技产生以前,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中本身就含有不稳定性因素。而在科技产生以前,人类和大自然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

随着科技的产生和发展加剧了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不和谐性,引发了生态危机。如温室效应不断增强、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但是科技并不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恐龙灭绝为例,这是在科技产生前就已经发生的。

科技仅仅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一个中介。人类既可以利用科技来满足自身征服自然的野心,也可以使科技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中间力量。这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目标和态度,因此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这种根源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人类的本能和后天的习惯、人类的认识的有限性、人类创造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从人类的本能和后天习惯来看。人在地球上一出现就不得不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占用更多的自然资源,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但是人类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忽视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来看。在实践活动中,人类作为实践主体会受认识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因此人类不能够真正揭示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在一定阶段,人类只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片面的认识。我们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创造了科技。当我们运用人类自身创造出的科技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时,我们只是预期到了好的结果,但至于该科技的运用会产生怎样的负面效应,我们并无法准确预估。

从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导致资本国不仅疯狂的掠夺资源、并且将高污染企业转嫁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由于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获取资源来解决温饱问题,因此也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而忽略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是依靠传统的工业生产这种典型的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模式,不断地向大自然猎取资源,并且把有害物质抛回自然界。现今世界上人口过度增长,引发了世界上的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等。

3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式形成并付诸于实践是以1992 年7 月《中国21 世纪议程》的出台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包含6 层含义:一是我们应该赋予自然界发展权。二是自然资源有限。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是自然环境。四是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数量,也要追求质量。五是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六是任何国家的发展不得以损害他国利益为代价。我们要坚持发展原则、可持续原则、公平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并且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必然的选择。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科技的作用。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将科技运用于经济,运用循环经济的模式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3.2 进行科技创新

科技只有与大自然环境相容,才是有意义的。这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更好地认识大自然的规律与奥妙、把握生态规律、优先发展环境科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以牺牲生态环境而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

第二,高科技水平是社会的需要。过去我们由于科技不够发达,走的是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且是一条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只有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进行科技创新科研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人类合理开发、使用、保护生态资源从而恢复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防止土地沙漠化技术就是一种很好的科技创新形式。

3.3 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必须团结一致,要依靠世界科技界的集体力量。环境无国界、科技也无国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动了科技全球化。并且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积极开展对外的经济和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保护世界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科技作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的一种手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科技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出在运用科技的人类身上。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科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效应及根源,并且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技创新,加强和世界各国的经济以及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联手保护我们人类唯一的地球母亲。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其次在科技视角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并指出不和谐的根源,最后指出科技的作用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发挥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技,人与自然,关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孙秀云.论科技时代人的发展困境[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韩彦军.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反思[J].价值工程,2011(16):294.

和谐措施 篇9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性,有力措施

最近, 看了一些“问题学生”的相关报道, 师生冲突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这些个别“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均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积极的讨论, “声讨”教师者有之, 支持教师者有之;批评学生者有之, 宽容学生者也有之, “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造成这种师生冲突的内在原因, 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 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机构, 教学是其中的主导性活动。所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之本, 生命所在。学校要追求高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的途径涉及诸多方面。其中, 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条件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从事教育、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

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爱戴, 从而让学生接受教师并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的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建立在健全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之上, 既要以学生为本, 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又要尊师重教、注重师德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师爱生”就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尊重与合作关系,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往往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 高效的教学效果。

从教师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 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 每节课都精益求精, 并选择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 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对学生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作最信赖和仰慕的人, 老师精心地教学使得学生和老师积极配合, 专心听讲, 勤于思考, 努力学习, 把听课当成一种享受, 从而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 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 而且获得爱护与支持, 从而全力以赴地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激发学生的附属动机。这里所说的附属动机主要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 (如家长、教师等) 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是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也就是教师是学生所追随和效法的人物。而当学生认为他所效法和追随的教师能给予他赞许和关心时, 会受到莫大的宠爱和鼓舞。因此, 他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学习符合教师的标准和期望, 借以获得并保持教师的赞许和关心。所以,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为博取教师的关怀和赞赏而努力学习。

3. 激发师生的创造性。

从学生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当代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识很强, 他们思想解放, 不愿受束缚, 不愿盲目服从,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 喜欢平等地讨论问题, 民主地解决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思维更加敏捷, 记忆更加清晰牢固, 想象更加丰富广阔, 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中, 教师会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积极地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 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最终激发教师创新的灵感和火花。

据以上和谐师生关系的功能分析, 不难看出, 和谐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二、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有力措施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利用师爱铺垫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 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利用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阵地, 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交往搭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总之,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相互尊重。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于师生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相互理解, 互相尊重。

对于教师而言: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将学生的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满足。二要不仅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还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三要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一要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尊重教师的人格, 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二要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评教”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三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变自己的劣势。

2. 尊重学生, 提倡民主。

尊重学生, 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 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 培养创造精神, 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 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 教师还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 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样, 师生之间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 就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反对“死教书, 教死书;死读书, 读死书”, 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这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索, 自主实践, 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 学中有教, 教与学相互作用, 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 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 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 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4. 提倡个性化教育。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即提倡个性化教育。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 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 并且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出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从而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5. 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学校, 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 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 并且从不同的视角、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 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 从而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 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三、结语

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以及师生的创造力, 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品德、性格等都非常重要, 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着力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然,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 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慢慢实践。

参考文献

[1]马燕.浅议师生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韩云洁, 杨淑娥.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资讯, 2007, (3) .

[3]方家福.怎样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6, (2) .

[4]罗惠卿.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7) .

上一篇:现代供应链管理下一篇:优化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