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纵横谈

2024-08-14

初中语文教学纵横谈(共8篇)

初中语文教学纵横谈 篇1

1.严 于律己 ,做出表率

1.1语 言文雅 ,亲切自然 。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品质的优劣,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强弱。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加强语言修养,锤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艺术。

1.2仪 表端庄 ,格调高雅 。

教师的仪表最直接地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良好的仪表会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尊重,糟糕的仪表会引起学生反感,破坏师生间应有的和谐,从而给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1.3风 度从容 ,彰显个性 。

风度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所提供给他人的一种综合形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风姿、风采、风格、风韵,都是风度的具体表现。一个人的风度与这个人的个性气质、品德、情趣、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相关。

2.听力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听力训练就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听力训练必须从语言基础抓起。

2.1过 好语音关 。

听力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单词正确发音的基础上,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音标基础的强弱决定了语音、语调的正确与否, 语音基础扎实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训练和培养朗读技巧 。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传授语句重音、节奏、音变、连续及语调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对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降调等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使学生朗读时语音准确流利,提高辨音力。朗读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无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师生持之以恒的共同合作,才能逐步提高。

2.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

应尽量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科普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课后大量阅读英语报纸杂志,通过收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影电视,上英语网站等方式,积累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并储存起来,以便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快速调取并使用。

3.关 于单词教学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 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是和学生的单词量完全成正比的。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中的单词量大,为了让学生从识记单词拼写这个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给学生讲述正确的识记单词拼写的方法,同时帮助其摒弃在小学阶段可能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坚决要求学生依据单词发音识记单词的拼写。所以在单词教学方面,我一般按照三步走的顺序:(1)跟读,让学生先学会读单词,做到看到单词,读音能够脱口而出。 (2)记住汉语意思,可以由老师报中文解释,学生读出英文单词;在上课课堂句型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单词的读音和中文意思的联合掌握和运用。 (3)最后要求开始识记单词的拼写。此时由于学生对很多单词的过目率非常高, 他们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本单元里为数不少的新单词的拼写。

4.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

4.1个性化作业应体现导向性 。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原则,设计的作业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业的难度要分层次。如在教学7A Unit 3“Let’s celebrate”整个单元之后 , 老师可设计三个作业 :(1)重点词组英汉互译 ;(2)根据本单元的重要句型完成下面的填空作业;(3)阅读和节日有关的英语短文,并做好笔记。这三份作业考虑到“优、中、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难度设置上有差异。另外,老师还可给优等生布置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如每周熟读一篇课外的英语短文,写一篇英语小短文。学生熟读之后,在课余时间读给老师听,老师纠正其发音,短文写好之后,老师当面辅导学生修改。这样教师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或选编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提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2个性化作业应体现针对性 。

英语作业按类型可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 按形式可分为听力作业、口语作业与书面作业。因此,采取何种类型和形式的作业, 就需要根据每次上课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师在选题时,只有将学生的水平层次和知识层次结合起来,才能使作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设计巩固语法知识的作业,要训练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准确性;设计巩固交际语言项目作业,要注重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得体性、规范性;设计写作作业,注重训练学生习作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5.优化九年级阅读课教学

5.1预学。

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不懂的字词句让学生在预习时画出来,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把课前预习作为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的第一步, 不无原因, 新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坚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5.2导 学 。

在教学整篇文章前, 我习惯把整篇文章浓缩成一段精彩的片段,把重点的词组、句子,融入其中,通过现有的教学工具,如挂图、幻灯等媒体,展现文章的基本故事形象。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把整个故事梗概及重点的语言点呈现出来,并做适当的板书,把握课文重点,为下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导学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学部分,教师不能忽视,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6.课文背诵要注意中英对照 ,短 语串联成句

想要提高背诵效率就要智学, 即用心去记忆, 动脑去记忆,这样学习才会有灵性、灵心、灵感,表现出人为万物之灵的学习特点。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我要求学生记重点句型。背诵句子首先要激活大脑中的想象图像、概念系统、思维流、联想链;使词与词、词与句联系起来,掌握短语串联成句的规律,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纵横联系不但记得牢固,而且记得广泛,养成这种习惯,会受益无穷。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 在中英对照的基础上,重点句型充分理解、熟背,把它们作为“公式”,并加以灵活运用。把重点句型读熟了, 就不知不觉地会形成语感。这样,无论是说英语或是做试题,语感会让你产生灵感,做起事来都会得心应用。因此,背诵要讲究技巧,善于寻找中英文之间的相同之处。

高中物理教学纵横谈 篇2

高中物理教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像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像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像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2.尝试STS教育,使生活成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STS教育,在拓宽知识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增强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例如教學原子能的知识,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还要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毁灭地球;了解声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声污染情况,并尝试提出减小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等。这些都超出物理学科自身的研究范围,却是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3.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3.1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例如,教师的讲授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变成“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又可以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关键在于教师在何时使用这种方法及如何使用。

3.2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整套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3科学探究并不一定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简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观念指导物理教学,教师首先要营造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逐步体验和认识到学习物理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学等)展示或重现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思想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建构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有这样,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才能在学生身上真正实现。

4.教学过程问题化,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

例如对于习题的教学,既要注意解题策略的教学,更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要克服将物理学科教学变成习题教学的倾向,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发表意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轨迹,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体的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迁移能力作为宗旨,而不是机械地、条件反射式地讲题、做题。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种意识的学习,应“多讲大法、少讲中法、不讲小法”,多让学生体验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宝典”,干瘪瘪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秘籍”。比如,在解决带电粒子的偏转类问题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学生感受到这一类问题是来自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如示波器,然后通过一定量的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学生总结出解题规律。

5.充分挖掘高中物理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

物理学史是一代代杰出物理学家的光辉实践谱写出的闪耀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壮丽史诗:焦耳把华生精力放在热功当量的实验研究上,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普勒不顾贫病交加夜以继日观察天体运动,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布拉凯特拍摄2万多张云室照片,从40多万条a粒子径迹中发现有8条产生分叉,证实a粒子轰击氮核后产生了新核等。历代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在科研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真诚合作、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及他们对人类高度责任感等,都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典型素材。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骨架。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原理到牛顿三定律,从弟谷多年的天文观测数据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从汤姆生的原子结构假说,到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等,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建立都是无数代科学家反复的研究实验,饱尝了各种辛酸得来的,从中看到科学家们的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体会到“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建立,都是物理学对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揭示,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层把握,物理学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研究方法,让我们学会尊重规律,尊重自然。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纵横谈 篇3

在指导学生进行英文写作时,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引导他们将兴趣转化为良好而稳定的学习动机。根据第一篇作文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我在第二次的写作任务中,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写作小组,让小组成员在写作前进行交流,讨论作文的主题及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等, 过后让小组成员阅读其他组员的作文,如此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及兴趣,学生的写作动机越来越明确。

2.尝 试 “词 、句 、篇 ”三部曲的写作教学

2.1巧记单词 。

按照语言学习规律, 英语写作教学的次序是: 词―句―篇。“词”是基础,“句”是过渡或桥梁,“篇”是目的。整个训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这三个阶段彼此衔接,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词句,从而达到在书面表达教学中“教、学、用”三者统一。书面表达需要一定的词汇量, 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听写、默写,循环记忆单词,掌握巩固词汇,词汇量大,写作就比较容易。

2.2用 词 造 句 ,连 词 成 句 。

写作应从词句练起,通过口、笔头造句练习,模仿课本例句或做替换练习,引导学生从对单个句型的掌握,逐渐过渡到多种句型的混用, 直到学生能连贯自如地表达思想。一句多译,句型转换,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教师应注意英汉结构比较,减少汉语式表达错误,可通过错误句型之辨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2.3连 句 成 意 ,线 面 融 合 。

第一步,要求学生仿写。要求他们模仿课本或练习册中的词汇、句型或模仿范文进行仿写,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不局限于模仿课本或练习册中的词汇、句型,拓展使用许多学过的词或词组。

第二步,列出提纲,引导学生写。引导学生书面表达有许多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目标。给出文中的关键词或短语,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这样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可减少审题环节,不让学生感觉无从下笔,而且学生很容易理清写作思路。这样由浅入深的训练方式,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渐渐地,学生对书面表达产生兴趣,克服恐惧心理,就能从写作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写作信心。

第三步,自由发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设计开放性的写作活动,既提高学生对书面表达进行布局、谋篇的能力,又提高其识别、判断和改错的能力,更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写出个性化文章,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3.正确对待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误

考虑到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要正确对待他们文章中出现的错误,重点放在分析出错的原因上。学生刚开始写作时,往往出错较多, 个别学生写的内容有时给人以不知所云的感觉,老师批改时无从下手。对此,教师要考虑到初学者的特点,为了维护学生积极性,不宜过多地严格批判;另外,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老师不妨首先与学生一起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阶段引导他们逐步纠正那些错误。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可采用课堂集体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此外,教师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或排序,对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态度和方法。

4.加强有效写作指导 ,扎实进行写作训练

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词汇学习是基础,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同时,学习词汇要在句子中进行,因为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通过多种形式的遣词造句训练,让学生掌握一词多义、“一句多译”的技巧,提高意译能力,主动避免“中国式”英语,有效提高语言输出准确率,为正确表达思想打下坚实基础。在训练学生造句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仿写,在仿写过程中学会独立写作。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做足做好写前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熟悉作文内容,选择文体形式,确定人称时态,突破难句翻译,等等,帮助学生降低初学写作难度,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5.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写好作文就指日可待。因此良好的写作习惯对英语写作至关重要。

5.1养 成 修 改 作 文的好 习 惯 。

许多学生完成作文之后,就认为大功告成,扔在一边,不予理会,慢慢养成不修改作文的坏习惯,逐渐失去给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次日上交的作文中选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呈现在黑板或视频上,让学生一起修改。修改顺序为:人称、时态、单词拼写和使用、句与句的衔接。在写作的起始阶段,我还经常面改面批,指导他们如何修改文章,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5.2养 成 写 日 记 的 习 惯 。

起初, 学生一般觉得无话可说, 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写周记,并且提供一些材料,帮助学生简单快速地成文。这样训练的时间长了,学生慢慢就有了写作兴趣,之后让他们写日记就容易多了。

6.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在课堂上要精心指导:导思维、导方法、导训练,以实施多样化训练。写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如完形听写、补全对话、看图写文,还有课文的扩写、缩定、默写等。只有通过各种训练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训练中丰富词汇,熟练语法,养成说话、写话有条不紊的习惯。通过所学的内容,由模仿到应用,由词到句,由句成文,并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和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构思成文,激趣引思,将听说读训练与英语的实际思维训练、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经过学年度的精心设置,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上引导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意境中领会写作方法,了解文章的整体写作要求,提高写作能力和技巧,从而写出高品位的英语短文。

初中语文教学纵横谈 篇4

农村中小学因经济条件限制, 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在农村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课堂中, 我发现学生文字输入掌握的效果不甚理想, 主要体现为输入速度慢, 学生之间个体差异非常大。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众多, 大多数留守儿童因父母无时间照看, 这些学生用字及书写笔顺极不规范, 信息技术基础几乎为零, 学习基础非常差。由此对学习电脑知识产生了讨厌、恐惧的现象。纵横汉字输入法是由著名爱国人士香港苏浙沪同乡会会长周忠继先生发明的一种通过小数字键盘输入汉字的输入法。它具有简单易学、输入快速、单手录入、重码率低等特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纵横汉字输入法学习, 能克服师生因输入法的羁绊而对计算机望而生畏的心理, 将大大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率。

一、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

农村初中学校一般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学校办学条件非常差, 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开展了, 可设备奇缺, 落后的现实限制了电脑操作的全面铺开。而农村初中学生之间个体差异非常大, 小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 由于家庭配置有电脑, 所以学习基础比较好。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接触现代化的设备比较少, 从而对新事物产生恐惧, 害怕接触电脑, 动手能力比较低。如果在起始阶段就进行大面积开展纵横汉字输入法学习实验, 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不能跟上统一的节奏。这样势必挫伤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纵横码输入法的兴趣。

基于这些考虑, 我们可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挑选一些理解能力较好、动手能力不错的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课前课后培训, 然后由他们担任各小组的小组长, 由他带领小组通过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来达到训练的目的。除了小组长培训组员外, 还可以小组之间互相培训, 哪个小组成绩好了, 就去指导成绩差的小组, 帮助他们一起提高。通过这样滚动式培训, 能力好的学生体会到了当小老师的快乐, 基础差的学生顺利完成了老师的任务,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以点带面, 重点突破, 学习纵横码输入法就能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纵横码辅助教学软件进行练习, 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 与城市的孩子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利用纵横码开发组的教学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些软件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提供了知识点丰富的、大量的、恰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 借助其形象具体, 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特性, 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大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其次, 农村留守儿童内向, 自信心不足, 一旦遇到挫折, 容易灰心丧气的特点, 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的方法, 积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游戏、口决朗诵、故事、情景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 有效地增强孩子的信息意识, 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的开始部分, 以带孩子到纵横乐园去“游玩”为活动导趣,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软件乐园学习输入彩色单字。在教学纵横码口诀时, 让孩子伴随音乐的节奏, 拍手朗读, 有时让孩子配上动作表情地朗读。通过不断变换多种形式, 让孩子学得有趣, 记得牢固, 应用熟练。通过这些方法, 引发学生们学习纵横码的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感到纵横码是一种“一学就会”的优秀汉字编码方式, 增加了学习纵横码的兴趣与信心。

三、建立个性化的表扬、奖励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注重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 以鼓励为主, 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老师决不能板着脸说:“不, 你错了”, 而是一般用“没关系, 请你再想想”, 通过一些小提示, 鼓励学生改正错误。例如, 在上课时, 老师们准备了许多卡通小印章、贴纸和卡片, 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进行奖励, 哪一组加分加得多的, 就给这组同学盖一个小印章, 一节课举手3次以上的也盖上小印章, 不认真学习的就不盖, 一共拿到5个小印章的就奖励一张贴纸, 一共拿到5张贴纸的同学就可以拿一张特色的纵横码卡片。这样生动有趣、活泼多样的奖励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 课余, 学生经常比谁的小印章多, 谁的贴纸多, 相互的竞争形成一种进取的学习纵横码氛围,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纵横码的兴趣和热情。

四、定期组织或参加竞赛活动, 以活动促学习

农村初中的学生学习纵横码输入法, 当达到40字/分的速度后会产生一个停滞不前的现象, 这不是学生已经达到了速度的极限, 其实他们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速度, 推动纵横汉字输入法的应用, 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关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的竞赛活动, 如:纵横码输入法笔形表演赛、纵横码笔形练习大赛、三项学习技能擂台赛、评选打字小能手。通过开展各项比赛活动,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升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周忠继.纵横汉字编码法.香港万里机构出版有限公司, 2000.

[2]夏进全, 孙爱均.浅谈纵横码输入法教学.江苏教育, 2005, (1) .

[3]黄健威.纵横码教程.上海大学纵横电脑教育中心, 2000.

[4]桂燕雄.“纵横汉字输入法”教学实验.教育传播与技术, 2008, (4) .

初中语文教学纵横谈 篇5

一、纵向———教师观念的提升是“留白”得以实现的“孵化器”

1. 教育法学视域:“留白”是给予儿童的“发言权”

不知从何时开始,追求语文课堂的“效率”似乎成了许多老师努力的方向。有些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大胆留白,让学生去静静地长时间思考,去主动表达自己甚至迥异于教师预设的创见,可能会导致“冷场”,或者导致“混乱”,弄不好会落个“差课”的定评。因此,为防各种“意外”的发生,老师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往往会很小。似乎唯有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和儿童的学习权利比起来,教师的教学程序远没有前者重要。教师之所以剥夺学生思维和表达空间的权利,表面看,似乎是所谓“有责任心”的教师不愿意放开包办代替的手,而究其实,恐怕是来自于师道尊严的历史惯性。

学习不只是儿童的义务,它首先是儿童的权利。1990年9月2日生效的《世界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关于儿童的“四项原则”:1.不歧视;2.儿童的最大利益;3.确保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完整;4.尊重儿童的意见——任何事情涉及儿童,均应听取儿童的意见。在第4条上,《公约》庄严宣示:“所有儿童,无论他们出生在哪里,属于哪个种族或民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富有还是贫穷,都必须得到充分的机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成员,并且必须享有发言权,他们的声音也必须获得倾听。”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给予儿童的“留白”,看上去是留给儿童学习的时间,是留给儿童自己解决和探索问题的可能,而实质上是留给了儿童发言的权利、留给了儿童学习的机会,留给了儿童表达和思维的自由,留给了儿童做自己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儿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育学或者教学论的“提倡”,它首先是教育的一种法学规定。儿童的意见必须得到尊重,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权利的一种话语权的体现,是他们能够参与成人世界事务的一种“儿童天意”。

有了这样的法学意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才能考虑什么是可以而且应该留给孩子讲的,在教学进行中才能主动创设情境而不是被动应付“生成”,在儿童没有形成“愤悱”时,才能不着急硬性灌输,而是循循善诱、耐心等待。“尊重儿童的发言权”让教师生成强烈的“留白”意识,进而生发“留白”的教学智慧。

2. 教学论视域:“留白”,是“主体间性”对话的平等体现

传统的教学论把教师摆在学生仰视的地位,“教学论”的希腊文词根意思就是“我教”;而现代教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则认为:教学是师生同时作为主体的教育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我说你听”的关系,也不是被动的“我拨你动”的关系,而是师生同时作为教育主体之间以共同客体(学科文化、教育资源)为中介的一种对话、交流和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单属于教师,而是同样属于学生。

灌输式的教学使得教师往往作这样的思考:我的课堂到底该“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输出输入效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效率。却很少考虑学生的课堂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把我的“表演”压缩到最少甚至全无,在我和学生的对话中如何处理好“倾听”和“点拨”的关系。假如我们多考虑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这种主体间性的教育交往观,是课堂教学“留白”的先决条件。

教学是主体间性的活动,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教师成人地位的传统权威惯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必须矫枉过正。既然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人,教师就应该是“帮助者”。“帮助者”不“留”给“主人”充分的建构时间和建构资源,而是一味喋喋不休地自说自话,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在教学论的视域里秉持主体间性“对话”的理念,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对话氛围、提供话题机会。没有“留白”,教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的“失语”就会屡屡在课堂里上演。

3. 接受美学视域:“留白”是对学生“读者”尊重的需要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和读者一起完成的。作者一旦将其作品公之于世,他就不能单方面据有对作品的解释权;而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又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固然是语文教材文本的读者,学生自然也是语文教材文本的读者,这方面,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有本质的区别。而过去很长时间,教师占据着语文教材文本的解释权,不肯留一点点空间给学生去彰显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个性。新课程显然需要我们匡正这种错误的理念。

因此,课堂上的“留白”,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正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为“一千个哈姆雷特”展示他们各具个性的精彩理解。

在接受美学视域里,课文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可以对文本击节赞赏,也可以大胆怀疑;可以符合科学性地理解,也可以基于艺术性地创造;可以踊跃表达,也可以会心缄默。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后面潜隐着儿童独立思考的尊严和创新人格的萌芽,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教师举重若轻的“留白”。也许,我们在预设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而对课本产生质疑。但课堂中大胆的留白,不急于赶课,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学生的疑问、猜想、创见等也就水到渠成了,到这里才有了精彩的生成。

二、横向———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留白”高效运行的“螺旋桨”

1. 在学生“愤悱”发生时“留白”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愤悱”: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里的“求通”和“欲言”都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貌,而“未得”和“未能”正是学生认知冲突的表现。在语文学习中,这样的状貌不正是强烈的阅读期待和表达冲动吗?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好好地利用来自学生心理的可贵的学习资源,千万不可轻易放过,而要“启”之有道,“发”而得法。这个时候,教师不可简单地把现成的知识“奉送”给学生,而是应该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大胆“留白”,为学生进入学习的“高速公路”留一个“入口”,同时指点路径。用孟子的话说“引而不发,跃如也”。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表达欲甚至是表现欲,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他们往往会仓促举手,而在被老师喊起来时,却或不知所措,或脸红窘迫,或嗫嚅支吾,或不知所云。他们并非完全不懂,亦非了然于心,而是“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记得在教授《爱如茉莉》一课时,当提问“爱和茉莉”有什么相似之处时,大多数学生眼露迷茫之色,少数学生手举起了又放下。显然此刻学生处于“愤悱”发生之时。我一方面内心检讨提问缺少必要的铺垫,一方面默默告诫自己“急不得”,应该耐心等待学生“愤悱”状态的完全形成,留给学生充裕的再读书、再思考的时间。我一面要求学生认真复读文本,一面提示学生注意课文开头写茉莉的文字。学生带着“愤悱”心态的阅读体验,必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讨论“爱与茉莉”的话题,他们的表达就如行云流水。

2. 不过度解读文本,为学生个性化解读“留白”

陶渊明说自己的读书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后来人们解释作为成语的“不求甚解”,多少带有贬义。其实陶渊明这里说的是读书不作过分的穿凿附会,不钻牛角尖;他后面还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并非不好好读书。笔者从陶的“不求甚解”翻新迁移到对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态度和方法上,我们在课堂上,切不可过度解读文本,把文本意蕴完全按照教师的课前解读滴水不漏地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弄得意趣全无,哪里还能有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教师对文本的态度应该“不求甚解”,但一定要心中有数,整体把握;这样,在文本解读“空隙”处“留白”,放手让学生做文本解读的主人,教师要做的,还是在这一“留白”处“引而不发,跃如也”。

笔者曾执教《鹬蚌相争》。扣住“争”字,从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是什么,从三个方面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交流。课堂上,我们读课文,想情境,写体会,一切都如备课时预设的一样,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当学生在进行情境表演,鹬被蚌夹住嘴不放,两人进行激烈的争执时,有一个孩子问了:“老师,我有一个问题,鹬的嘴被夹住了,怎么还能说话啊?蚌夹住鹬的嘴又怎么能说话啊?一说不就松开了吗?”孩子从生活实际出发,解读课文,充分地说明他在阅读,在思考。面对台下的几百个听课老师,我没有制止孩子的提问,而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听完他的问题。其实,在解读文本时,我也“细心”地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我没有去“钻牛角尖”地解读文本,而是期待孩子们能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己见,充分“留白”把时间慷慨地给予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恩赐”答案。“那你们觉得该怎样处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课文重编的讨论。

课堂永远无法预设,教师课前对文本的过度解读,往往会把教师的“辛勤劳动”成果强加给孩子,他们的嘴巴就可能因此而封上。教师不可不慎之。

3. 故意“露拙”,在学生质疑自己时“留白”

先说一种情况:教师也会在课堂出错,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切不可文过饰非,而是应该把它看作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评判这种错,纠正这种错。把评判和纠正的时间与权利交给学生,这个“白”是非“留”不可的。笔者这里说的是另一种情况,即教师故意露出破绽,让“错误”“即时”出现,并在课堂里引起波澜,在学生质疑自己时,“留白”的时机在这种时候恰恰是最好的。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时,在板书好课题后,带孩子齐读课题“金蝉脱壳”,当我将“qiào”读成“ké”时,有的孩子坐不住了,举起手来。“老师,你读错了!”“那该怎么读呢?你能带同学们读一读吗?”于是我抓住这个很好的契机,将时间留给孩子们。“为什么是这个读音呢?它是什么意思啊?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交流交流。”这时候,教师“袖手”于后,把大块的思考“空地”留给孩子,于是孩子们从质疑开启学习之旅,充满了探究的乐趣。他们通过自己的质疑,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课文中“金蝉脱壳”中的“壳”读“qiào”,课文其他地方出现的“壳”都读“ké”。于是,我借机告诉孩子们,“壳”,按照音变应该读ké阳平,但在北京话里,这个字今天多有文白两读,一是qiào,一是ké,“金蝉脱壳”是成语,该“白读”还是“文读”,答案自明。一个读音从教师“露怯”的“错误”到学生由质疑而探究,解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

4. 不做“裁判”做“挑事者”,在学生意见分歧处“留白”

“裁判”是为孩子们的行为作出评判,但笔者认为课堂上应该更多地教会孩子们自己评判,这样,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一些问题时,才能积极应对。故课堂上培养孩子的质疑,适时的“挑事”,将孩子们带入思辨的世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好教师应该做的。而“挑事”带来的课文“留白”给了孩子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西游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中国的奇幻故事,文中性格迥异的主人公给孩子们留下了不可抹灭的童年记忆。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更是给孩子们多了一份想象与思辨。在教学时,教者创设了具体的情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知感悟。当学到孙悟空因棒打村姑、老妇人而受到唐僧责罚,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后,面对白骨精化身的老公公,依然一棒将其打死。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对于孙悟空的忠心耿耿,有的孩子认为没有必要,为了救师傅,师傅还“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孙悟空就应该一走了之,随师傅怎样,谁让他不分青红皂白呢?有的孩子认为,孙悟空一诺千金,答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就应该信守承诺,哪怕遇到误解。面对孩子的争论,我没有做“裁判员”,相反,我故意“挑事”:“看来,今天不辩个一清二楚,这‘白骨精’是打不下去的,打死了她也不会服气。我们就分成两派,辩个胜败高低!”班上顿时沸腾起来,就孙悟空该不该棒打白骨精、唐僧该不该念紧箍咒,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学生逐渐梳理出自己的想法,并趋于一致:面对白骨精这种坏人坏事,有能力的人都要勇于担当,决不让恶势力得逞。

大学外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纵横谈 篇6

一、大学外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1. 软件的选择

目前,可用于教学课件制作的软件很多,如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Founder Auther、Premiere和蒙太瑶光等。笔者主要使用PowerPoint2000,这是一个简单、容易操作、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与演示软件,是一种类似于幻灯片的演示文稿,它可以将图像、声音及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然后通过投影仪等设备像海报、板报似的向学生们演示出来。由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并不是一张张幻灯片的罗列,而是有若干幻灯片的有机组合。大学外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即是运用PowerPoint技术,将大学外语教学内容制作成计算机幻灯片,然后用投影机将教学内容投射到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上去,全面运用计算机投影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方面信息输入取代传统的板书。

2. 具体制作

(1)利用PowerPoint2000技术输入讲授的纲目(即传统的板书内容),即课程的名称、标题、教学的重点、难点等。

(2)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如,讲授CHURCHIILL、LINCON时,即可将丘吉尔、林肯的人物形象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还可以将这些人物最著名的演讲材料展示出来,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认识。

(3)配套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关系表、背景知识介绍、西方文化习俗等英美概况知识。

(4)配套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根据文章或者其作者创作的影视片段。如讲到哈代时,即可将《德伯家的苔丝》这部电影的某些著名片段及精彩对白适时地展现给学生。

(5)随机补充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作文等相关材料。

(6)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测试。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优势。

在大学外语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含量、教学效果、教学形象性等直观性意义重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大学外语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知识信息扩大化。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配套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的人物关系表、背景知识介绍、西方文化习俗等英美概况知识、配套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根据文章或者其作者创作的影视片段、随机补充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作文等相关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测试等,展示极为丰富、全面的教学内容,是以往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做到的。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加、扩大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输入量。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大学外语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大学外语教学和其他的课程完全不同,它讲授的是西方国家在其文学发展史上的主要作家、作品。它的教学内容规定了它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理性的分析和论述,同时更要有形象的描述和介绍,以便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文化。外语课程的独特性为外语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大学外语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大学外语教学可以提高、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互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是颇有吸引力的。由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教师采用了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通过屏幕上图像的放映、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声音的传达给学生,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不像以往只是通过单一的途径,而是要同时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径来接受和领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的神经高度集中,学习的兴奋点得到强烈的刺激,学习的兴趣浓厚,对知识的接受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也应该是最佳的。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用影像技术代替传统的板书,是大学外语教学与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接轨。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必须符合规范、内容丰富、逻辑体系严密合理的质量要求。任何现代化的技术都只是一种手段,如果仅仅依赖这种手段,就失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和意义。所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中,我们广大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大学外语教学中,并不是运用这种手段达到如何熟练,而是如何使它发挥更大的效率。所以,这种教学手段的使用,不是将原有的板书内容简单地移入和显示,而是根据这种技术的特点、优势如何编排、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其次,不能忽视学生是大学外语教学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不是哗众取宠,求形式,赶时髦,必须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贯穿于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总归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它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讲课中融入的情感无不对学生起者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上教师得力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重要的学习手段。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两种教学方法应该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要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有选择地放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将传统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教育与情感的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特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更普遍地被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成为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新型人才,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使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技术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仅就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制作、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的优势极其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纵横比较阅读提升教学水平 篇7

本文仅以我个人对中学语文三篇小说《母亲》 (高尔基) 、《夜》 (叶圣陶) 和《药》 (鲁迅) 的教学体会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与同行共同探讨。

上述三篇小说中三位革命者母亲的形象具有相似特征。首先, 三人所处社会环境基本相同, 都是白色恐怖统治时期, 以致她们对革命事业了解甚少,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但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差异, 又使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各不相同, 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其次, 她们都是革命者的母亲, 这决定了她们形象特征的出发点受革命思想的熏染。第三, 她们的性格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作者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 在她们身上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色。第四, 作为母亲, 都同样对自己的儿女有一种特别的疼爱之情, 这也是作为母亲最真挚感情的共同体现。

比较阅读最重要的在于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药》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 主要的活动表现在《坟场》一节。清明节时, 她也像别人一样, 为心爱的儿子瑜儿去上坟。“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 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 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在封建阶级的黑暗统治下, 自己的儿子犯了“杀头之罪”, 自己仿佛也成了大逆不道的人, 所以她“踌躇”“羞愧”。连作为母亲的都未能理解儿子所献身事业的意义, 更不用说一般群众的思想认知。从这一点看, 夏四奶奶形象的意义比茶馆中的“看客”等人所揭示的意义更为深刻。但无论如何, 这总是自己儿子的坟, 她“终于硬着头皮”祭奠儿子。鲁迅先生还更深一步揭示其思想活动。在夏瑜的坟头安排了“圆圆的”“一圈红白的花”, 使这位老母亲“忽然手脚有些发抖, 踉踉跄跄的地下几步, 瞪着眼只是怔”, “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 不愿意根究”。她认为鲁迅先生“在瑜儿的坟上平添上一个花环”的含义是“天”的意旨。喻示了辛亥革命的主张未能得到人们理解, 行动没有得到人民支持, 革命者的牺牲没有赢得人们同情。相反愚昧的群众“打”她, 作革命者牺牲时刑场上的“看客”, 用革命者的鲜血治病等等。小说中夏四奶奶是鲁迅先生所塑造的未觉醒群众的典型代表。

在《夜》中, 叶圣陶先生塑造的“老妇人”形象, 在等待阿弟探听消息回来之前, 她总是害怕, 甚至邻家的门环一响, 那更使她心惊肉跳, 提心吊胆地细尝着恐怖的味道, 难以入梦。这完完全全是一个普通母亲的普通心理。年龄越大, 好像越胆小怕事, 甚至“矫正”外孙, “大男姓孙”, 害怕遭受反动派的迫害, 更名换姓。在她心目中, 虽然“她同阿弟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 “但她清楚知道, 他们同样脸生横肉, 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在这方面“老妇人”比夏四奶奶的思想基点高了一个层次, 也是以后性格发展的基础。在阿弟把他所见所闻说给她后, 她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她原来的生活中, “女婿是个清秀的人, 我喜欢。她生儿子了, 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我喜欢。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 和和爱爱的互相对待, 我更喜欢”。因为这样“才像人样儿”。但像人样儿的死尸却成“十七、十八”!安定生活的梦想一下子被打破了, “老妇人”也找到了打破梦想的根源是反动统治者。“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 姓张的是我的女婿, 我要到街上去喊, 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全身。”女儿女婿的牺牲, 点燃了这“老妇人”的激情, 而这也正是北伐战争之所以轰轰烈烈掀起所依靠的群众基础。女儿女婿留下的纸条更使她坚定地成长起来, 有了目标、有了方向, “虽然不识字”, 却“参透了里头的意义”, 懂得了向来不懂得的女儿女婿的心思。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抚养革命后代, 继承前辈的遗愿。她在短短的“夜”间, 在内心矛盾的发展中, 成熟并坚定起来。这样就是使人物形象更为完整, 更能体现出时代精神, 也正是作品的内涵所在。

而高尔基的《母亲》中, 尼洛芙娜的成长过程更为明显。她是老工人的妻子, 工人阶级具有斗争的坚决性。当她提着装有儿子巴威尔演讲稿的箱子来到火车站候车室, “强烈的灾祸的预感”使她敏感地感到, 自己被暗探盯住了, 她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丢掉箱子逃吗?”但是不能让儿子的演讲稿落在这种家伙手里, “带了箱子逃吗?”但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 并且侮辱了她”, 一种“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使她分清了自己立场。她立刻振作起来, 打定主意, “不要给儿子丢脸”。暗探、路警的不能见人的行经和“老头”的侮辱, 使母亲勇敢地面对敌人, 发表演说, 散发儿子的演讲稿。母亲看见人们拾了传单, 将它藏在怀里和衣袋里, 这种情形又使她振作起来。她感到觉醒的自豪感在心里成长, 被压制的喜悦燃烧着, 她说话更镇静更有力了。母亲的演讲没有大道理的说教, 只是自己对沙俄统治的揭露和工人阶级命运的认识, 来自生活, 但更具威力。人们被这个容貌善良, 生着一双正直的大眼睛的白发妇人有力地吸引住了, “他们饥渴一般的注视的眼睛”, 母亲感觉到工人们的觉醒, 他们阻挡着宪兵的行动, 保护母亲。他们本来被生活隔开, 互相隔绝, 现被她的热烈的言语所鼓动, 融成了一个整体。俄国当时工农革命运动已是干柴遍地,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最初的逃跑非但没有降低革命者母亲的人物形象, 反而让人更感真实。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 把在激烈的思想斗争、现实斗争中逐步觉醒, 逐步成长和逐步坚定的革命母亲的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

通过这三个“母亲”形象的比较阅读, 对人物各自的典型意义和时代背景能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解决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分析的教学难点。夏四奶奶不能理解瑜儿的革命事业, 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辛亥革命“愚昧、不觉醒”的群众的典型;“老妇人”在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成长起来, 是叶圣陶笔下革命之火开始燃烧的典型;尼洛芙娜勇敢地直面沙俄统治, 使革命母亲的形象突现出来, “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因为时代不同, 这三位“母亲”的思想呈阶梯状递进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纵横谈 篇8

课标要求:理解山脉的走向, 知道主要山脉的分布。

地位和作用:“山脉纵横交错”是中国地形的第一个大知识点, 学好山脉的分布大势, 为后面 (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 两大知识点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山脉的分布掌握牢固, 地形区、阶梯分界线等知识点则能迎刃而解。

知识结构:本内容主要涉及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的学生已具备读图、分析图及一定的是思维、理解能力, 关键是必须抓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征, 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三、设计理念

大家皆知, 运动场上学生能争先恐后, 课堂上为何不能呢?该内容主要展示:学生自学、合作学习, 给他们充足的读图时间, 在互问互答、抢答中进行, 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解, 以实现当堂达标, 让学生在其中备感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运用判断方向的一般方法理解山脉的走向; (2) 通过读图、识图了解山脉的空间分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方向的判断及结合地图互问、抢答来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 让学生理解“纵横交错”的含义, 知道学习地理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山脉的走向;主要山脉的分布。

难点:主要山脉的分布。

六、教学过程

课前黑板上板书学习目标:理解山脉的走向, 知道主要山脉的分布。

重点:山脉的走向;主要山脉的分布。

难点:主要山脉的分布。

第一步:导入 (用时约1分钟)

师:你知道我国哪些山脉有黄金、玉石吗?

学生: (惊讶) 不知道。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纵横交错的山脉。

第二步:新课教学 (用时约35分钟) 。

看学习目标, 了解本堂课主要学什么内容。带着目标阅读课文, 把不明白的地方圈下来, 前后排进行探讨 (用时约8分钟) 。教师利用学生阅读时间板书、板图:

(1) 山脉的走向。怎么理解走向?我国山脉有哪些走向?用判断方向的“一般方法”加以引导解决。

(2) 主要山脉的分布。看谁最厉害:10钟内互问互答或独立解决, 10分钟后到黑板上的山脉图中指山脉名称, 每说对一个加10分, 说得越多加分越多。分三轮进行:第一轮, 教师从4个组中各抽一名优秀生竞答;第二轮, 从4个组中各抽一名中等生竞答;第三轮, 从4个组中各抽一名差生竞答, 让差生有较多的看图时间, 以便巩固。差生能完全答对的多给5分进行鼓励。其间教师要多采用如:你回答得太棒啦!想不到你这么厉害!等激励的语言来鼓动学生积极参与 (用时约25分钟) 。

第三步:知识延伸。

抢答题 (用时约6分钟) 。

(1) 祁连山大致是哪些省的分界线?

(2) 武夷山大致是哪些省的分界线?

(3) 巫山大致是哪些省的分界线?

(4) 秦岭大致是哪些省的南面?

第四步:小结 (用时约3分钟) 。

(1) 说出你本节采用什么方法, 学到什么地理知识?

(2) 师回答:哪些山脉有黄金、玉石呢 (阿尔泰山、祁连山) ?回答导入以前呼后应。

第五步:作业布置 (用时约1分钟) 。

上一篇:重度肘管综合征下一篇:阳光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