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信息化(共12篇)
制图信息化 篇1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教学方法也处于日益变化之中。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我国教育步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本文对机械制图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手段,机械制图,运用
1 传统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的发展历程中, 一种教学方法被其它的教学方法取代, 那必定是因为这种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顺应那个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 笔者对传统机械制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 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中, 教学活动单一而枯燥。在教学中, 老师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使主客体之间发生了转换。在教学时, 老师为了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这种教学方法下的学生, 并没有对老师教授的知识有全面的理解, 他们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中。很显然, 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而没有生气, 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专注到老师对知识的讲解中, 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造成老师虽然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但教学的质量却很低。
其次,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黑板绘图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显而易见, 机械制图课程是以绘图为基础的。在教学中, 没有信息化手段的辅助, 老师只能在黑板上绘出相关的图形。本来一堂课教学的时间也有限, 如果图形比较复杂的话, 可能一堂课只能绘制一两个图形。这样, 不仅不利于教学时间的优化配置, 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全面的信息, 不能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同时, 机械制图模型也不能满足相关的要求。对于机械制图教学来说, 图形是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 它需要学生利用无限的想象空间, 去揭开这些图形隐含的秘密。而在教学活动中, 老师所展示的那些教学模型过于单一, 不能把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展现出来。可见, 这些教学模型演示根本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最后,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老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教学难点。对于机械制图课程来说, 它主要是以抽象而复杂的图形来呈现对应的知识点, 老师在对机械制图进行教学的时候, 需要对这些几何形体结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这样才能把图形想要表达的相关知识点传递给学生。但是, 在教学中, 老师并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去寻求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对一些复杂图形进行分析的时候, 只是采用一贯的绘制方法。这样绘制出来的图形不仅没能把知识点借助图形呈现出来, 还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2 机械制图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1) 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机械制图教学信息化需要遵循的原则。虽说每一种新教学方法的出现都是和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 但在应用它的过程中, 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使新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发挥它自身具有的优点。一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需要站在认知规律的角度, 坚持适时性的原则。这也是它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对于机械制图教学来说, 即使教学设施再先进, 如果没有作图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投影对应关系作为支撑, 教学是无法达到它预期的期望的。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制图, 它也是需要从相应的知识体系着手, 并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具有一定想象力的基础之上, 更好地掌握机械制图的精髓。比如, 在对三视图投影规律进行教学的时候, 老师可以借助身边的实体, 把黑板作为V面, 地面作为H面, 而学生方向的右墙面作为W面, 来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就可以使相关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形象, 学生也能很容易理解。二是:在教学中, 老师需要以教学对象为基点, 遵循适度性的原则。适度性原则也就是指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老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正确的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最后, 在进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时候, 需要全面把握学科的特点, 坚持适当性的原则。总的来说, 直观性、抽象性是机械制图教学的重要特点。相应地, 在教学中, 对学科自身具有的特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 在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的时候, 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来进行优化组合。当然,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设备, 不能一味去依赖它。换句话说, 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 需要遵循适当性的原则。在教学中, 它更多的只是为了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对教学内容予以内化。比如, 在对机械制图中合体视图进行绘制的时候, 老师可以把实物模型和视图结合在一起来呈现对应的知识点,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培养他们的拓展思维。
(2)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第一,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老师对课堂时间进行优化配置, 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机械制图是和其它基础课程有所区别的。它主要是在对视图和表达方法恰当应用的基础上, 老师对不同种类的零件与部件形体结构、国家相关规定加以讲解。很显然, 在课堂上绘制大量不同类型的视图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利用Auto CAD、3Dstudio Max、CAXA等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备课时制作出教学内容素材, 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电子教案。课堂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随时选用各种电子图样, 并在电子图样中讲解。教师课后小结时也可以随时调用各种电子素材, 达到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有限的时间得到合理的利用, 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很多的知识信息, 扩充他们的知识储备。
第二, 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在对机械制图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 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介, 创设具有交互性的教学流程。老师可以进行探究式的教学, 开展小组式的探究学习活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 进行分层教学。教师还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多式多样, 诸如:以信息技术下学生互动为核心的协作讨论法, 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践操作法和围绕问题展开的发现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随之, 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增加了很多, 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适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 多媒体辅助设施的应用使老师不得不对自己某些方面加以完善。
第三,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视图与三维立体模型, 提高难点突破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机械制图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三维立体, 包括各种基本几何体、组合体、零件、装配体。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有很多知识点都是很容易混淆, 分析起来也比较复杂, 比如, 那些很难直接用口头的形式对图形的直观与立体形象展示出来的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木制教具来做现场演示。这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其一、木制模型往往与教材相脱节, 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具;其二、木制教具的体积较小且造型单一, 在教室中演示时, 只有部分学生能观察清楚。且可选造型有限, 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空间型体的结构;其三、对于大型的零件与装配体,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即使在车间中参观实物也不可能随意进行反转、拆卸、剖切, 使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及装配关系。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加工制作出教材中的各种三维立体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演示。优点有三:其一、电子三维立体的真实感完全与现实中的零件一样, 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点、线、面、体等不同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来加强对所讲内容的表达。其二、教师在AutoCAD、3Dstudio Max、CAXA等环境中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拆卸、放大电子三维立体。其三、教师可根据实际随意改变对模型的观察视口, 并把该视口与视图建立联系。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 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在多媒体运用的基础上,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善。
总之,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信息化教学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使老师的教学水平得以完善, 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新时代下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国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手段运用探讨[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0.1:37-39.
[2]何萍.如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1:57-58.
制图信息化 篇2
[摘 要]:本文从学生对学科感受及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入手,提出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中职《机械制图》有效教与学的具体措施,以期达到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和学习效率,从而实现中职《机械制图》教与学的有效性。[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学习;学习共同体
本世纪初,我国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课改的引领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始注重各学科与信息科学技术的整合,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中职《机械制图》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模式的具体化。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搜索、收集资料,分析处理数据,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贯穿的思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信息技术下,实现中职《机械制图》有效教与学的必要性
(一)中职《机械制图》教与学的调查现状 为了感知学生对制图课程的具体感受,了解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表一: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对各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最喜欢的科目 体育,信息技术,音乐,机械制图21% 最不喜欢的科目 机械制图,数学,英语
压力很大的科目 数学,机械制图,数控技术,英语 实用性差的科目 英语,数学,语文,英语
内容太难的科目 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数学,英语
表二:数控专业学生最喜欢的《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方式 从表一的数据分析可知:只有21%的学生喜欢学《机械制图》,大部分学生普遍反映制图学科学习难度大,实用性差,学习压力大等。
从表二可看到大约81%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传统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这种老的教学方式,已提不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再由于我校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图》教材,这本教材难度大,对没有学习过立体几何且空间想象能力差的职中生来说,学起来的确很吃力,以致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果大打扣。如何提高学生的制图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内在需求,就必须实现《机械制图》教学的有效教学。
(三)《机械制图》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从此概念可以看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它包括有效地教学目的,教师有效地教与学生有效地学,有效的教学评价【3】。在我们的制图教学中要不断地克服低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基本目标任务,追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质教学。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中职《机械制图》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可创设与课堂教学迥异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开展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述立体三视图的形成时,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间立体分别向三个投影面投影(如下图a),再使三面投影随投影面一起展开得三视图的动画过程(如图b),并配备语音讲解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了学习,为实现制图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信息量,实现《机械制图》课堂的有效性 《机械制图》的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合理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表达各种零件及部件的形体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的介绍。为了能有效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在课堂中绘制各种模型的视图。这个过程要占用课堂许多时间,往往讲不了多少知识,同时教师也付出了许多体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制图教学,可以利用AutoCAD、3DstudioMax、CAXA等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备课时制作出教学内容素材,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电子教案。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随时选用各种电子图样,并在电子图样中讲解。教师课后小结时也可以随时调用各种电子素材,达到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效果。这样可以彻底的从传统板书绘图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时间,并可游刃有余的组织教学,增大课堂上信息交流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视图与三维立体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机械制图》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三维立体,包括各种基本几何体、组合体、零件、装配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木制教具来做现场演示。这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其
一、木制模型往往与教材相脱节,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具;其
二、木制教具的体积较小且造型单一,在教室中演示时,只有部分学生能观察清楚。且可选造型有限,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空间型体的结构;其
三、对于大型的零件与装配体,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即使在车间中参观实物也不可能随意进行反转、拆卸、剖切使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及装配关系。
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加工制作出教材中的各种三维立体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演示。优点有三:其
一、电子三维立体的真实感完全与现实中的零件一样,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点、线、面、体等不同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来加强对所讲内容的表达。其
二、教师在AutoCAD、3DMax、CAXA等环境中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拆卸、放大电子三维立体。其
三、教师可根据实际随意改变对模型的观察视口,并把该视口与视图建立联系。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机械制图》课堂的有效性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读取方便,实用性及交互性强等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多式多样,诸如:以信息技术下学生互动为核心的协作讨论法,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践操作法和围绕问题展开的发现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适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集体备课,实现《机械制图》的有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也在不断地完善,多媒体软硬件、校园网、互联网上网终端等正在成为普通高中的基础设施,而教师已实现了网上办公,教师之间建立QQ群,为教师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备课为基础,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网络式的集体备课活动,主要备课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其他教师进行集体讨论教学方法,共同研讨怎样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辨析易混点,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最后把集体的智慧进行整理共享,实现制图课的有效教学。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机械制图》有效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绘图建模”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普遍开展“绘图建模”活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搜索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数据,并且用相关的数学教育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期望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在“学习、研究、实践、学习”的反复过程中逐渐地成长起来。此活动的开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解决挑战性大的问题中培养了学生克服问题的顽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应用意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运用各种绘图软件讲解制图知识时,学生可以直观的通过投影看到虚拟的三维世界,并根据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运用绘图软件将学生的想象变为虚拟的现实来验证学生的想象。这样可以在学生思想中激起强烈求知的欲望,与研究制图学的极大兴趣,使学习的内因与外因有效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认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如左表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模式)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活动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好奇、好动是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独立思维。机器不开要生锈,脑筋不动不会灵活。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学得深刻,例如:已知二视图补画第三视图(如下图A)。首先,要根据已给的二视图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如上图B)。
此时,教师先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出思考方向,让学生小组讨论,甚至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他们的物体,来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相关结构,准确表达出第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常常不是唯一的,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种不同的表达方案。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就实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信息技术下,将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那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是否没有了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机械制图》是一门标准性很强的课程。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努力做到板书工整、清晰,线条、板图标准,让学生看后产生信服,由羡慕到效仿,进而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和学习动力,从而使绘图质量和技巧的提高得到保证,也强化了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只有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知识点引入多媒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制图信息化 篇3
【关键词】高职 建筑CAD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0;TU204;TP39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45-02
AUTOCAD软件具有良好的工作界面、完善的绘图和编辑功能,强大的建模与分析能力,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建筑设计领域不可或缺的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建筑CAD制图》课程为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必须学习的专业软件之一,针对目前这门课程的授课现状和目前推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课程教学改革、课证融合教学方式、以及BIM技术对本课程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總结出相关的改善措施。
一、高职院《建筑CAD》课程教学常见问题
1.教学模式学科化
CAD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先演示操作,学生先看教师操作,教师讲授完毕后,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堂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封闭,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无法体现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2.绘图软件老旧,教学内容简单
CAD课程授课内容从基本的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开始,到简单的砖混和框架结构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楼梯图,这样安排教学课时(48课时)已经非常紧张了,教学内容完全与目前二三十层的剪力墙结构建筑脱节。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书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专业类图书,但具有动手能力较强的特质,因此,教师在课程安排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特点,多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强化动手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课前自学
目前,企业普遍反映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自学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因为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学内容,没有自己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环节。在模块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把每次课的操作演示录制成小视屏,建议采用“抓屏软件”进行录制,通过网络(腾讯QQ)或者APP(如课堂派)等媒体发布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之前先进行自学。为了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授课教师应在每次课前安排十分钟左右的自学演示环节,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让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演示操作完成后,老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和评分,把学生的操作成绩进入平时成绩中。
2.授课环节
通过同学演示的环节,老师已经掌握了课堂内容的难点,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对同学们问题集中的地方应该重点讲解,这样也能解决同学们听课无法抓住重点的问题。通过学习,安排课堂绘图任务,课堂任务要安排适宜,让同学们再课堂上能够完成,课后提交。
3.课堂评价系统
正式开课前先把同学们分成项目组,并选定项目经理,完成课堂绘图任务后,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自己的作品对比同学之间的作品有什么优势或是弱势等,项目组成员之间完成互评,教师在学生绘制之后也需要给出一定的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后练习
老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应布置课后练习,让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的同学,可通过“课堂派”系统提交,教师在系统里面进行点评和查重,对问题较大的同学可以返回重做等。
四、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1.课证融合教学
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逐渐将证件相关的知识进行传输,提升学习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与其建筑行业相符合的职业标准,是提高CAD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
2.以赛促学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技能的习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而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竞赛前的一系列紧张、有目的、有步骤的集训,使学生的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得以锻炼与培养,并为创造性地尝试改进已掌握的技能做准备。
3.开发天正建筑教学内容
天正工程软件在CAD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定义了一系列适合工程设计的基本图元,促进了建筑设计行业的绘图效率与精度。因此,CAD与天正建筑课程结合,是从行业市场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绘图能力。
五、基于BIM技术的CAD建筑制图课程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CAD技术使得设计人员直接在计算机上绘制二维平面图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将数字技术直接应用于建筑业中,这样建筑工程制图就进入三维绘图时代。为适应新时代下BIM技术的发展与需求,对相应的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永、王智博,《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探究》,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6月.
[2]朱军、王光环,《CAD与天正建筑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5年(11).
[3]李翠平,《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与对策研究》,2014年(02).
制图信息化 篇4
狭义地说,GEOMAP系统是“数字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我国油田勘探开发行业形成的数字化制图软件,也可以视为一套专业的地质制图系统。最新版本的GEOMAP系统具有完善的图形模版、丰富的数据功能和强大的编辑手段(包括图形和参数两大部分),通过这一系统和相关观测硬件,可以便捷、快速的实现油田企业中标准化的地质图件绘制。
一般来说,操作人员只需要构建(或选择)图件模型,输入测试获取的有效数据信息,即可展开自动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以及空间分析等内容[1]。GEOMAP地质制图系统所采取的是混合结构,在内部包括了适量和位图两种数据类型,可以满足最终图件的输出要求。
二、GEOMAP地质制图系统的特征
2.1国际标准化。随着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交流范围也逐渐扩大,GEOMAP软件系统在制图层面体现出很好的规范性特征,符合国际标准化制图的要求,这对于广大油田企业来说,在国内交流中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减少了交流障碍。其中值得说明的是,开发中的个性化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尺图件要起义,内置全行业中应用的专业地质地理符号,便于后期的系统扩充和兼容。
尤其在兼容性方面的表现十分优秀,目前GEOMAP软件可以实现CAD、ARCGIS、MAPGIS等多种格式的兼容,在输出方式上包括了PDF、CGM、FLASH、EPS、JPEG、BMP等类型。
2.2多元化组合。所谓“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应用层面,即多种软件功能的相互融合。例如,支持图层划分以及多种图层的叠合,进而形成多元化的组合成图模式,在展示方面,通过不同坐标、不同投影的相互关联,避免单一图层的移动和缩放误差。矢量性质是多元化组合的一个重要模式,如电子表格、办公文档和OLE嵌入等形式中,矢量化便于编辑功能的实现,从源头上体现出操作的优越性,支持自动/半自动加工的应用。
2.3数据化处理。地质制图数据化功能的实现,规避了手工绘图中的大部分弊端,GEOMAP软件可以将数据精确的到处并与生成图像相匹配,精确度自然大大提高。同时在展开应用的过程中,也与手工绘制完全不同,支持全部数据或部分数据的导出、导入,更有利于相关内容的分析。这其中包括人文地理、地震测试、经纬度测定等,更可以有效地生成统计图、层次图和数据库图表。
三、GEOMAP地质制图系统的应用
整体来说,GEOMAP系统软件的应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1应用准备。在针对GEOMAP软件系统应用之前,需要明确的内容有底图、参数和图形分层三部分[2]。所谓底图,一般指的是位图(纸媒)经过扫描形成的图片,选取参数包括图件的投影类型、图幅范围等,而图形分层则是录入的图形和数据两部分分割形式,便于后期的到处和导入。
3.2新建操作。新建操作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新建图件、新建图层和新建图元。新建图件的操作包括已经建立和没有建立的地质制图协同平台连接,新建图层则是在软件内通过按钮功能,直接生成新建图层即可。而新建图元的概念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已经加载的底图进行绘制,存在清绘、数据制图和自行绘制三种形式。
3.3编辑操作。编辑操作是GEOMAP作为一种软件的常规操作,利用内置功能和菜单,进行数据修改,文字编辑,图形微调,以及颜色、形状、长度等属性的变更。
3.4输出应用。输出图形是GEOMAP地质制图系统的功能应用部分,可以根据应用需求输出各种格式,如位图输出、PS文件输出、打印机输出等。
参考文献
[1]汪凯明.Geomap在数字化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技巧[J].化工矿产地质,2009,01:51-54.
机械制图标准-技术制图-明细栏 篇5
技术制图UDC明细栏GB 10609.2-89Technical drawingsItem lists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7573-83《技术制图 明细表》,
机械制图标准-技术制图-明细栏
制图信息化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学习机械制图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TH129-6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drawing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XieQingyun
(ZhaoQi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School, GuanDong ZhaoQing 526060)
Abstrac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need to carry out work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e use the learning mod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We can use the network to use various teaching resources, the teaching elements and teaching link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I take mechanical drawing teaching as an object, and study it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ffective learning, mechanical drawing, subject integration
對教学模式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对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学生基础和抽象思维较差,但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动手能力强,只有通过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操作性,我们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以传统学科教学做主导,软硬设备条件难以满足需要。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研究和运用需要更深入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环境教学逐渐被运用到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的每个环节,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相关研究,多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研究的方向。建构主义理论是指:①、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 ②、学习是一种教与学,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的活动过程。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③、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应该在真实世界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所以许多课题研究都侧重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相对真实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此不断投放大量的资源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中,建设多方位的多媒体教室、网络室、电子白板、互动平台等。虽然一定程度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氛围,但其局限性也显然易见。
利用网络课室或电脑房进行学生学习,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我们整合研究的方向主要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在基本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二、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传统教学的特点
1、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个中职学校一年级机械制图课程,分主题章节,一单元一课时的安排,传统教学都体现出了结构完整、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就课堂教学而论,教师在课前就安排好了教学的体系,按照计划,由浅入深,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学科的学习体系。
(2)、对于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没有学生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学生上课没有多大兴趣,再加上我校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图》教材,这本教材难度大,对没有学习过立体几何且空间想象能力差的职中生来说,学起来的确很吃力,以致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内在需求,就必须实现《机械制图》教学的有效教学。
(3)、能够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整实施。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预设性,可以保证不受或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顺利、完整地实施教学。
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机械制图教学的优势
(1)、采用基于互联网资源库学习模式。中职学校学生可以利用基于资源学习,目的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使他们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养成独立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是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广泛利用各种资源;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技术;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endprint
(2)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平台,在平台上设计二维视图与三维立体模型,通过网络平台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们把《机械制图》所研究的对象直接反应到网络平台并以三维立体成形,其是包括各种基本几何体、组合体、零件、装配体。学生通过登录界面登录主学习界面(如图1),服务器将提交的用户信息与数据库里的信息如用户名密码进行比较分析,使的学生能登录到学习界面。采用网页三维的真实感完全与现实中的零件一样,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点、线、面、体等不同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来加强对所讲内容的表达。
图1主学习界面
(3)、教学资源的交换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方式练习,学生因应需要,课后通过网络也可以进行自我练习,结果反馈给教师得到及时指导。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讨论区、答疑室、留言板、NetMeeting等进行交流与协作,答疑室主界面(如图2)由四部分组成,左上角为答疑界面,显示发言信息;左下角为信息发送区;右上角显示帮助系统在线时间等信息;右下角区域为管理员等录和退出答疑室。
图2:教学互动界面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追求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具体操作上,教师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理念,通过教学设计,以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需求为主要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
1、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建设
完善设施,搭建平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立足于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建设,缺少最基本的条件,谈何信息技术研究。学校根据“适当超前,分期实施”的原则,高起点搭建硬件框架,为整合研究提供硬件准备。在每个课室安装基本的多媒体平台,学生在计算机房学习,每教师配备一台电脑,应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网络接入点进入班级,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起了信息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系统。
2、将信息技术带进课堂中
对于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实际应用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纸质去调,将课堂搬进网络课室或计算机房,或者利用电子互动平台组织课堂,可达到一定效果。至少要有需要网络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到网络环境下上。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也不能无视具体情况,每节课都煞费苦心地“整合”,甚至导致整合的滥用和泛化。
3、信息技术在教学各环节中运用
我校在建设国家示范性学校专门开发了学习网络平台,可以进行网络备课,减少对教师的时间浪费,可以了解到备课的内容以及时发表意见。实行网上公开课,有利于教师的吸收优秀的教学经验,但也是带来的一定工作困难,所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录像放到平台中,可以让其他老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评课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逐步发展为网络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知识,课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缺失的知识给补回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学科的教学环境中能得到高效的发挥,成果更容易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可移植性。
四、结束语:
我们在教学中应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可大大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本门课的课堂教学与高效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制图信息化 篇7
关键词:GIS空间数据,地图制图,融合
从地图到空间数据表达造成了地图信息的损失, 空间数据到地图表达 (不考虑综合) 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图信息的补充, 才能实现地图的完整表达。
要完整地描述空间实体或现象的状态, 一般需要同时只有空间定位数据和属性数据, 如果要描述空间实体或现象的变化, 则还需记录空间实体或现象在某一时刻的状态, 所以一般认为空间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空间数据的三个特征反映了所表现空间实体的本质。但是对空间数据来讲, 它并不是不受限的反映空间实体, 在描述空间目标时有一定的限制, 不能无限膨胀, 这个限制就是空间数据的第四个特征——地图约束性特征。
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是对由K a t e Beard提出的地图概括约束概念的继承。Kate Beard将地图概括约束分为图形约束隶、结构约束、应用约束和过程约束四种类型。图形约束是反映距离、长度、面积等度量关系, 与地图符号相关。桔构约束则要求保持对象间的空间和语义联系以反映对象的本质特点。应用约束则与地图目的相联系, 过程约束控制地图概括操作的执行顺序及其相互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主要反映在前三个约束上, 而空间数据及其地图表达具有一致的目的, 因此空间数据主要体现了地图的图形约束和结构约束。
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特征是实现根据空间数据直接进行地图等尺度表达的基础, 且反映了地图符号、地理属性和拓扑关系的相互依赖关系。
1 空间数据与地图表达的矛盾
在地图到空间数据表达的过程中, 空间数据的要求决定了在数据采集中不会把地图全部信息采集下来, 这就构成了地图信息传递中的第一次转换矛盾, 损失了部分地图信息。而空间数据到地图表达是地图信息的第二次转换, 它是第一次转换的逆运算。因为第一次转换矛盾的存在, 导致了空间数据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地图原来的面貌, 这造成了第二次转换矛盾, 这两个转换矛盾互为因果关系。
数字制图目前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属。是消除第二次转换矛盾, 也就是补充第一次转换时损失的地图信息。由于这个问题复杂、难度较大 (“创造”要比“丢弃”困难的多) , 因此有人为了回避它而提出了“地图应该适应空间数据的表现, 不必严格遵循纸质地图的编绘要求”。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地图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美观、完善, 而不是倒退。
造成空间数据与地图之间不能完全匹配的根本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以下的主要矛盾。
(1) 概括范围上的矛盾, 最为详细的数据标准不能完全匹配图形规范。 (2) 数据标准中要素的描述不对应田形标准中的符号规范。 (3) 在地图上的要素不对应数据标准中的编码。
2 空间数据的地图表达过程
空间数掘的地图表达实际上就是恢复地图直接信息的过程, 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按照空间数据的地理编码与地图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实现地图符符号化;第二步, 由于空间数据与地图表达之间的矛盾, 造成地图的空间数据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地图信息损失的过程, 因此在实现空间数据的地图表达时, 必须进行地图信息的补充, 才能得到符合地图规范要求的地图。
2.1 空间数据按对应关系转换
在空间数据地图表达过程中, 空间数据与地图符号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具体表现就是依据要素编码实现地图符号化及其附加处理。所谓附加处理是指除去地图符号以外的其它信息符号化, 这些信息与该目标无关, 例如, 高程点的符号化, 其高程注记显示的位置、形式与该目标有关。
空间数据到地图表达按照规则转换的步骤如下。
(1) 地图表达主要是实现点线面要素的符号化, 而一般的空间数据具有拓扑结构, 面状要素通过拓扑关系推算出来, 因此在实现地图表达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拓扑模型向基本模型的转换, 实现面状目标的生成。 (2) 根据空间数据中地图要素编码与地图符号的对应关系, 这个过程可以使用程序自动完成。
2.2 地图信息的补充
下面的一些具体问题。
(1) 属性注记的配置, 例如桥梁的分式注记, 等高线注记。 (2) 地名注记的配置, 没有地图注记的位置信息 (国家测绘局数据) 。 (3) 河流渐变问题, 空间数据不能反映河流的图形宽度变化。 (4) 地图整饰, 地图整饰内容不作为空间数据的一部分。 (5) 同色要素的S盖处理问属。 (6) 不同要素的压盖优先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实现空间数据的地图表达时, 地图编辑和地图出版处理才能解决。
3 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生产结合
空间数据生产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地理数据, 并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因此, 空间数据的数据组织反映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使用“属性编码十定位数据”的形式。数据采集虽然不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 但其处理地理信息的方便性, 决定了在空间数据生产中使用的非常频繁, 如ARC/INFO等, 这是由空间数据的按地理属性编码进行数据组织的特性决定的, 由于地图制图不是空间数据生产的主要目的, 因此在空间数据生产中不会提出与地图制图结合的要求。但从制图者的角度来看, 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生产能结合起来, 统一到一个软件系统中实现融合生产, 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因为涉及全国或整个地区的地图生产以及空间数据生产都是巨大的工程, 需要很大的投入。而我国目前两者都要生产 (各自有不同的用途) , 但整体的经济投入还很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能保证两者内容的一致性, 使用更加方便的融合的生产技术方法更具现实窟义和应用价地图制图过程与空间数据生产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性是融合生产的基础, 差异性是造成两者不同的主要矛盾, 找出矛盾并解决矛盾就能把两者结合起来, 从图1的生产流程可以看出, 地图制图过程中, 从地图中采集的是图形数据, 实现地图出版, 而空间数据生产过程中则是从地图中采集空间数据。如果通过地图符号化方法, 可以把空间数据转换成图形数据, 同时进行相应的地图信息补充 (地图出版处理) , 就可以把两个流程结合起来, 得到空间数据和纸质地图两种产品 (如图1) 。
4 系统的更新效应
如果融合系统中可以接受系统所产生的空间数据 (这是地图生产的重要数据源) , 则系统就具有了空间数据的再生能力。如图2所示, 空间数据作为系统i的接收、处理和输出的对象, 又成为系统i+1的接收对象。这样空间数据不断更新, 使系统一直具有生命力, 产生良性循环。系统的这种该特性, 为空间数据的更新提供了一个舞台, 同时有助于建立相应的地图和空间数据的更新机制 (如图2) 。
5 融合生产系统的应用
以融合生产技术为支持的数字制图系统, 可以有四个应用方向。
(1) 没有地图数据库支持的情况下, 通过采集编辑属性完整的空间数据, 完成地图数据库建库任务。 (2) 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空间数据有时存在一些非常隐蔽的数据质量问题, 如属性错误, 指针错位等等, 这些问题只有空间数据可视化手段 (如地图符号化等) 才能发现, 在此平台下可直接修改错误, 得到正确的空间数据。 (3) 在此环境下, 可以实现基于地理属性的地圈编辑。相对基于图形符号的编辑来说, 可以大大提高编图效率, 并最终能实现了纸质地图的出版。 (4) 为空间数据的更新提供了手段和方法, 它把在地图编辑中新增的地图内容和更新信息保留下来, 实现空间数据的更新, 完成地图数据库更新任务。
参考文献
[1]肖计划, 刘海砚, 栾晓岩.地理信息生成与地图制图一体化概念模型研究[J], 测绘工程, 2007 (6) :23~25.
制图信息化 篇8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职业技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从业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因而, 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色, 也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随着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基础地理信息在测绘行业的重要性逐渐提高。近年来, 国家测绘项目都在围绕基础地理信息开展, 同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明确提出“加强地图管理、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意见。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培养更多合格的地理信息测绘人才。
“融合项目教学”即通过模拟生产单位相关的典型工作项目, 按实际生产要求, 营造企业生产情景, 让学生在完成生产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 并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中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 课堂成了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尽管有些教师费劲心思把课堂教学设计得别出心裁, 学生依然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来转的,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从学生角度来看,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习过程就成了知识盲目积累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埋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普通高中的落榜生, 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思想不稳定, 如按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讲授效果差, 经常出现“老师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睡倒一大片”的上课情景。同时, 大部分教师都是学校毕业后再到学校教学, 很少参与测绘生产项目, 这样从书本上来再教回书本上去的教学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 中职生面对这样一种新的职业技能教育形式, 大部分学生是充满兴趣和动力的。中小学教育导致他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产生厌烦, 但是职业技术类学科, 特别是测绘地理信息这类需要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 让很多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 采用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才是中职教育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融合项目教学实施方案
1. 实施目标
通过融合项目教学, 分阶段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基础, 扩展学生实操技能;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贯通教学、实训、生产三个环节, 实现产、学、教的结合。
2. 实施对象
学校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某年级共4 个班。
3. 实施过程
如图1, 对测绘单位进行调研, 了解近年来常规生产项目, 确定典型岗位和工作任务, 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将其分解为学习项目, 并进行项目设计, 经部门教师讨论及学校确认, 确定项目流程并进行项目教学, 最终根据学生实习效果进行成绩判定。整个实施过程, 首先对学生分组, 选出组长, 让学生自己来管理自己、协调组内的任务分配;其次对教师进行分工, 每位教师负责项目的一部分, 为学生培训讲解。每次课有至少两名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以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及时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特例问题个别指导, 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4. 实施内容
以“某地区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及建库”为依托项目,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 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处理、属性录入及总体建库的教学和实训。项目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地图绘制”“普通地图编制”“专题地图编制”“数据库”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将各科知识点融入到项目流程中。通过项目实施, 不仅让学生理论知识得到提升, 也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 更让学生了解了完整的生产项目流程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依据项目设计, 学生分组分阶段对基础地理要素, 如房屋、道路、水系、管线、工矿及其设施、地貌、植被与土质、点与注记等进行矢量化、属性数据录入、要素关系处理、数据转换、入库前检查等操作, 最终导入到地理数据库中, 提交项目成果。项目中所包括的知识内容如表1 所示。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评定, 由日常考勤 (10%) 、阶段性项目成果评分 (40%) 、个人成果总评构成 (50%) , 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成绩。
四、融合项目教学效果
融合项目教学旨在做中学、学中做, 以实训促进理论学习、以理论学习加强实训技能, 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其中, 学生通过融合项目培养, 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 做到主动学习、主动与教师沟通、主动思考项目过程, 也提高了分组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社会合作能力。
1. 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提高
项目完全按照知识学习过程设计实施, 学生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完成任务, 并逐步接受所用知识点。在融合项目教学过程中, 先将该阶段的知识点以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任务, 会发现自己所学的无法完成后续任务或步骤。教师以此为契机继续讲解原理或操作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目的, 主动去思考该去学什么, 教学效果也就更明显。以此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项目结束时, 学生也完全掌握了生产过程和必备的理论知识。
2. 逐步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
项目管理采用生产单位常用的管理方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 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完成项目, 每组选出一个认真负责的学生作为组长, 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下达任务时, 教师向组长制定任务, 组长对组员分发任务;质量检查时, 组长检查组员所完成的作业, 教师则抽检所有学生作业。同时, 制定严格的工作纪律和时间安排, 不仅提高工作效率, 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工作场景。
3.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常规的教学安排, 每门课程一周仅安排一两次上机实习, 通常到下周学生基本忘记了大部分内容, 还要重新学习,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同时, 课堂教学和上机实习完全分开, 课堂所学融入不到实际操作中, 更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目的。融合项目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些缺点, 学生根据实习进度边学边做, 提高了专业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工具则是计算机, 很多学生计算机基础非常差, 通过融合项目教学, 学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基础操作, 更掌握了专业软件的使用。到了项目后期, 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 动手快也就意味着效率的提高, 也就保障了项目可以按时完成并确保其质量。
4. 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融合项目教学对于教师也是新的挑战, 教师要脱离书本完全掌握整个项目过程和所关联的知识点才能辅导好学生, 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才能对学生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真正做到“双师型”教师。
五、结束语
融合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学生在实操过程中主动去掌握理论知识, 增强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让学生更乐于学习、乐于与老师沟通、乐于向老师提出问题, 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经融合项目教学实施,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满足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 值得深入探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燕, 夏敏磊.电子电路课程融合式项目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02) .
[2]冯宇华.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发展趋势探讨[J].江西建材, 2016 (02) .
[3]陈伟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新模式:项目融合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09) .
[4]杨运鑫, 罗频频, 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04) .
制图信息化 篇9
MAPGIS系统结构主要由输出系统、输入系统、库管子系统、服务子系统以及分析子系统五部分组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使用较为便利。MAPGIS系统是以WIN-DOWS作为工作平台, 用户界面较好, 携带较为方便。
其二, 功能强大, 不仅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 还具有查询功能。
其三, 制图功能强大。
其四, 数据转换效率高。
其五, 强大的三维交互可视化环境。
实践证明, MAPGIS在地图图形制作、数据分析等方面都可满足地质制图任务的需要。下图所示就是基于MAPGIS的数字城市地图。
2 MAPGIS系统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
2.1 地质底图的汇编
对于地质底图的汇编而言, 需要注重强调地质底图的汇编原则、图像校正、图形矢量化等。
第一, 汇编原则和要求。专题要素和地理要素是专题图件的两大构成要素。其核心是专题要素, 因此在汇编图形时, 要将两者进行综合, 以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作为制图的基础, 以国家地形编绘标准为治理方向, 展开综合治理。与此同时, 还需要将地形地理要素纳入考虑范围之内。MAPGIS可以提供多种投影之间的转换。就我国而言, 主要有两种:一是北京54坐标系, 二是西安80坐标系。相关操作人员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合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的坐标系。如果选择不同坐标系的地形图, 需要提前在系统中做好坐标系的转换工作。选择比例尺相同地图编绘比较容易。这种情况是在不需要考虑地形的前提下, 就可以借助地形图判断成图的精度大小。选择较大的地形图是在比例尺大小不一致的前提下, 才能够确保图形的精度。
第二, 扫描原图和校正。就图形扫描而言, 采用的扫描方式是MAPGIS系统中地理底图的常用措施。即通过扫描仪直接扫描复合编绘要求和地形特征的原图。然后将扫描完的原图以“栅格”形式保存在文件夹中。最后分类、整理文件夹。在扫描文件时, 要确保文件中原图和地形图的精度, 达到提高扫描效率的目的。文件应以Li FF格式保存。就图形校正而言, 地形图以及原图在扫描过程中会存在比例尺变形或者图纸变形等情况, 这样就会造成扫描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性。针对这一点, 这就需要校正图形, 将扫描结果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从而达到工作实际要求。所谓图形、图像校正是指将扫描中出现的变形文件、图纸校正到标准位置或者指定位置, 并设置比例不同的标准图框, 利用MAPGIS中图像的镶嵌配准功能, 转换文件的格式。一般是将文件格式转换成msi文件, 然后将转换之后的文件进行整理与分类, 再进行采集图像的工作。图像与文件夹之间需要选择一个控制点, 控制点选择的目的是确保地物的拐角点能够均匀分布在MAPGIS系统中, 达到校正地形图的目的。控制点一般选择在整公里网或者MAPGIS系统的内图廓点。
第三, 图形矢量化。利用MAPGIS提供的图形处理功能, 在地形图像处理和矢量化之前, 首先要对相关图像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设置好与比例尺大小相同的地形图层。这样就可以确保不同图形存放在标准位置或者指定位置。比如将不同的图形内容比如铁路、地物等放在指定位置或者标准位置, 为以后的工作和图像矢量化处理提供便利。除此之外, 地形图像信息在编辑和矢量化处理之前, 根据图形内涉及的点、线类型建立一个图例版文件。在设置图例版文件之前, 需要在MAPGIS系统中设置图元参数, 并确保参数的精确性。图元参数要根据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像为依据, 在输入参数时, 要预先在MAPGIS系统中设置好图例,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记忆和进入菜单重新修改图元参数, 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第四, 图幅接边。图幅接边是在图形矢量化工序完成之后进行的。图形在矢量化过程中会出现错漏现象, 这就需要在装入图像文件之前, 检查文件信息是否存在错漏。一旦发现有错漏现象, 就需要与周边图的作者协商解决, 对图像进行接边处理。
2.2 地质内容的绘制
在地里底图准备好之前, 需要在MAPGIS系统中设置专题图像, 根据图像要素绘制地质图。地质图在绘制中, 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与图像信息相关的内容。专题图像的绘制与专题要素的绘制需要借助MAPGIS系统中的点、线和编辑功能完成。地质内容的绘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扩充系统的子图库、线型库、颜色库, 用户也可建立自己的子图库、线型库、颜色库。
在扫描地质图像信息和对图像信息进行矢量化处理之前, 需要根据要求绘制地理底图。专题图像处理和专题要素建立之前, 需要在MAPGIS系统中新建一个图例文件。图例文件的构建需要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标准文件。无论是处理图层问题还是处理地理要素问题, 都需要以国家规定的标准合理处理图层, 将地理要素图层与地理底图图层分离出来, 便于日后修改。
2.3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功能是MAPGIS系统中最重要的专业性功能之一。相较于计算机辅助系统而言, 该子系统具有数据检索、数据分析、空间专业图像信息选加、三维模型分析等功能, 与MAPGIS的空间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将比例尺大小不同的图像信息进行储存、分类、整理, 方便统一管理与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为地质工作开辟全新的工作手段, 还可以为随时查找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提供便利, 有助于提升相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如图2。
2.4 图像输出
MAPGIS图形输出是通过输出系统完成的。MAPGIS系统中的输出系统主要由矢量设备和打印机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对大量的矢量信息进行输出、版面编辑、排版等。这些数据输出之后, 需要借助驱动设备完成MAPGIS的输出工作。图形信息矢量化之后, 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分色光栅化, 并在MAPGIS系统中形成分色光栅文件。这样不仅提高了图形输出输出速度, 还可以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3 结语
作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地质绘制系统无论是在科学生产方面还是在文化建设方面,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地质绘制技术还有待提升, 还需要科学研究家们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 促进我国地质系统的快速发展, 需要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绘制中的广泛运用, 进一步提高地质图像数据结果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钊, 韦龙明, 陈三明, 等.MAPGIS在地质填图及化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0, 02:221-224+112.
[2]徐宗蛟.地质制图中MAPGIS K9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2, 12:89+86.
[3]许黎.探究MAPGIS在基础建筑与空间地理制图中的应用[J].门窗, 2015, 05:248.
[4]甘云燕, 周靖, 齐笑晨.如何应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高效绘制专题图[J].西部资源, 2015, 03:137-139.
制图信息化 篇10
1信息收集反馈
首先, 在绵阳周边中职学校调研过程时, 收集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 通过和任课教师进行座谈了解教学的执行情况。然后, 在开学初, 将教研室设计的“机械制图及CAD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发给单独招生班学生, 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专业制图讲授及绘制情况、机械制图2009版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 CAD课程的开设情况等。为了让调查更具有代表性,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111班、121班和汽车修理121、122班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123班等非单独招生班也进行了同样调查。通过信息收集反馈, 基本掌握了中职学校《机械制图》和CAD课程的开设情况。
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机械制图》课程, 学时较多。学生对于机件的表达、组合体的画法知识章节内容掌握较好 (单独招生考试过程中制图部分得分率高) , 但零件图、装配图讲得较少, 许多学生没有系统绘制过零件图、装配图。绘图标准大部分与机械制图2009版本相同, 但对尺寸公差、几何公差等技术要求的标注和识读要求不高。许多学校教学计划上列出的CAD课程实际上没有开设, 少数几个开设CAD课程的学校也没有与《机械制图》课程很好融合, 不少学生还是用记命令的方式画图。通过分析, 造成CAD课程开设不理想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在中职阶段, 学校将学生分成了“就业班”和“升学班”两种层次。“升学班”学生课程重点是数学、外语和机械制图课程以及其他专业基础课, CAD因为升学时不考, 所以不用学习;
(2) 不少学校的硬件投入不够, 很难做到上计算机课时一人一台计算机, 同时学生经济也不富裕, 配备笔记本电脑的学生不多, 因此, 学生操作练习CAD的时间不够;
(3) CAD课程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情境”和“模块化” 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较少运用,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2教学效果评估
在每学期未, 教研室设计了“数控单招班《识图与制图》 课程调查问卷表”, 在全班进行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涉及多个问题, 主要内容如下:学习情景及教学模块是否科学;教学学时是否足够;教学设施能否满足要求;第二课堂CAD作业展开设的效果;CAD强化实训的方法是否得当;教师的学识水平及职业道德是否合格以及未来教学延伸等方面。
学习情境教学法经实践证明是简明、高效的教学方法, 典型的学习情境参考图如图1所示。
CAD强化实训是将CAD的各种命令、技巧与《机械制图》 相关内容有机融合的重要环节, 在强化阶段教师示范的典型专业图纸如图2所示。
分析以后得出如下评估结论:
(1) 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高度认可;
(2) 普遍认为学习情境和模块化教学教学效果好, 教师围绕一个典型任务讲授相关CAD命令和技巧, 学生上手快, 经过少量学时的学习即能掌握较为复杂图形的绘制,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 教学设施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 特别是学院建立的 《识图与制图》课程网及数字校园工程极大方便了学生学习;
(4) 学时略显不够, 同时希望增加一些CAD三维部分的学习。学生基本愿意参加CAD工程师认证考试及培训, 一致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开设CAD作业展活动十分必要;
(5) CAD强化实训效果突出, 通过教师系统示范专业图纸的绘制和指导, 学生基本掌握了常见零件图、装配图的CAD绘制方法。
3教学过程总结
经过3年的教学, 数控单招班《识图与制图》课程教学获得成功, 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
(1) 这些中职升学上来的学生个性比较鲜明, 在《识图与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会把任课教师及教学方法与中职学校进行比较。其中个别学生基础很好, 也较自信, 在教授CAD相关知识及技巧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让人信服的能力才能让其信服。
(2) 在进行第二课堂CAD作业展活动中, 参与的学生较多, 但不少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周末学习的学生较少。
(3) 在CAD强化训练实训中, 除了查缺补漏外, 教师带着学生绘制专业图纸的方法取得很好效果。具体过程是教师选取典型的零件图 (轴类、拨叉类、箱体类) 、装配图各一张, 从读图、软件设置开始, 全程示范绘图过程。 在绘图过程中同步复习相关知识 (特别是技术要求的标注) 及查阅附表, 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之间搭建了一座很好的沟通桥梁。这种方法并不是第一次使用, 从2011年开始, 就将教师带画绘制专业图纸作为机电工程系各专业CAD实训中的重点内容。
(4) 为了解决学时偏少的情况, 采取的措施是将完整的《识图与制图》教案及课件发给学生, 让学生登录《识图与制图》课程网站跟着教学视频自学, 对比较集中的问题重点解决。这种方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
(5)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精心收集整理的标准资源包送给学生。标准资源包里有师生一起完成的零件图、装配图样板文件, 常用螺纹连接件零件图、143种螺钉绘图标准等。 这些都极大方便了学生今后的学习, 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4结语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 篇11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
《机械制图》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机械图样。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生产实践中,时时要涉及到机械制图知识,要与各种图样打交道。学生掌握的情况和熟练程度,不仅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而且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技术素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1)深刻领会教材,掌握内容实质,提纲挈领,去粗取精,通过各种方式,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而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将学生置于一个重点与难点起伏跌宕的教学气氛中,不仅提高了他们接受知识的效率。而且使他们保持了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也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同时,由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有趣味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这样也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达成了一种互动。教与学相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空间直线与投影面的夹角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将直线与三个投影面的夹角都一一进行讲解,而是只讲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总结出图解三个夹角的规律。教学实践证明,授课内容精练,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于保持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率。第一,多媒体计算机可以生动、形象和充分地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使教学内容动静相兼,视听组合,它所创造的这种特殊的教学气氛,不仅能将大量的,多样的信息有目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Autocad,,Solidworks等软件具有的很强的三维实体造型功能,课前对复杂的形体作必要的编辑处理,课堂上随时调用,这比在黑板上画轴测图来得直观、快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一些好的教学课件极大地弥补了教学模型的不足,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也产生产了很大的帮助。比如,CAI课件集图、文、声于一体的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人机交流界面,在计算机上实现空间形体的立体展示,以灵活、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如讲基本体的投影或截交线时采用动画的方式一步一步画出来,移去靠近观察者的被截切部分,将其放到三面投影体系中,并将三投影面展开成一个平面,则三个视图清晰可见。这样营造了多方位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概念。CAI的画面色彩丰富,三维动画的效果直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复杂形体的不同方位的相贯线形状和投影等,这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需要对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于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该删减的要删减,该简化的要简化;而对另外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有些要加强,有些要补充。比如,现在都采用计算机绘图,那么对绘图工具、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图纸、标题栏的设置,字体的书写,常用的几何图形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椭圆等的绘图方法等只需作简单的介绍即可。在作图上,手工制图的精确性也不需太高,所以手动制图的精确性训练也可以减少。但对其它方面如: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轴测图的画法;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尺寸的标注等这些内容应该系统讲解,全面掌握。还有,虽说手工制图的精度要求降低了,但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要加强。当我们临时需要绘制一个零件图时,就需要通过实际测量徒手绘制,最后一点,计算机绘图的内容要补充、完善;计算机绘图的训练要加强。《机械制图》课本中关于计算机绘图部分的内容单一、笼统、不够细化,特别是立体的三维实体造型内容根本没有。而三维图形可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使用三维显示的工具,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现察图形,这一点对于学生根据平面图形想象物体的空间结构非常有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并得到应用。为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制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各种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启发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标准、识图及绘图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机械识图的必备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画出各种物体的三维图形(采用CAXA制造工程中的三维实体造型比在黑板上画轴测图要快得多),这些图形可以在空间任意放大、旋转(在黑板和挂图上是不能实现的),能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它的形状结构,再根据投影原理画出它的二维图形,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再者这种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制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學生的自信心。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最大改进。
2、《机械制图》与CAD相结合
CAD技术是现代化制图的需要,它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具有摆脱手工绘图的功能,但仍需要有机械制图知识的支持。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职业学校已将《机械制图》与CAD作为一门课程来教。以CAD为主,《机械制图》为辅,以《机械制图》为线贯穿始终,在讲CAD时与《机械制图》结合起来,时时不忘《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用CAD带动《机械制图》,每讲一节CAD时,对机械制图作相应的简要介绍,尤其是要按照机械制图知识建立三维立方体图形去体会CAD作法,在CAD作图完成即初步检验图形,并应留一定量的作业,全部要用CAD来完成,最后训练出来的是能够结合机械制图且熟练掌握CAD的人材。
3、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
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尽快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特别是标准件,常用件和零件上的一些工艺结构在课堂上不易请清楚,在现场讲解可一目了然,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带学生到工厂去参观,对学生进行生产认识教育,使学生不公会画图还要知道它真正的零部件是什么。
四.结束语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融合研究 篇12
一、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关系
计算机制图和机械制图技术种类较多, 以二者的融合程度差异为标准, 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相互独立
在工业设计过程中, 通常将机械制图作为设计人员最先接触的技术, 在逐渐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才进行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学习, 且将计算机制图技术功能等同于CAD/CAM技术, 并未深化对CAD/CAM技术的研究。这种错误的观念存在多方面的弊端, 例如:在计算机制图中, 仅重视设计人员对软件应用能力的掌握, 没有意识到思维能力、机械识图能力的重要性;计算机制图训练较少, 工程设计人员基础技能锻炼不够, 无法达到领悟制图技巧的目标;将计算机制图孤立起来, 缺乏同其他知识的联系, 使得计算机制图功能优势在机械制图方面中得不到发挥[1]。
(二) 机械制图中涵盖Auto CAD
就我国工程设计现状来看, 机械制图中一般都涉及到Auto CAD, 然而由于传统设计理念的根深蒂固, 也仅针对Auto CAD二维绘图基础知识对设计人员进行要求。设计制图实现甩图板目标的建立, 对绘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 机械设计表达方式在三维CAD的作用下, 也出现根本性的变革。总体来说, 专业制图领域中计算机制图逐渐向着三维实体造型技术方向发展。
(三) 机械制图中融入计算机制图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CAD在三维实体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更具时代特征, 其定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要求设计工程师对其重新进行认识。传统观念上的计算机辅助绘图CAD已被定义为计算机辅助设计, 这一革命性的转变对现代设计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将三维实体建模技术作为设计的根本[2]。设计人员应摆脱传统制图观念的束缚, 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技术融合起来, 强调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对机械制图学习的重要性, 注重机械设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塑造, 兼顾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应用, 逐步提高设计人员的机械制图能力。
二、基于机械制图目标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融合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机械制图要重点对设计人员的机械设计绘图技能、识图能力进行训练。当前计算机制图方面, 发展成熟度较高的要属计算机辅助二维绘图, 要想掌握二维图形在计算机辅助绘图中的应用技巧, 则需要拥有扎实的机械制图基础, 在二维机械图样绘制过程中会应用到许多计算机制图工具。基于机械制图目标的机械制图同计算机制图的融合, 强化了工程设计师对机械制图原理的充分了解, 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对设计图样进行阅读, 另一方面还能够准确、高效的绘制出满足标准的图样。
近年来, 机械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需要逐渐提高图纸重复利用率和采用率, 通过多种途径和技法能够有效的改善绘图效率, 保障图纸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计算机制图时的过程中, 借助计算机软件可以确定相应的线型、图面, 通过相应的工具可以调整设计的比例, 由于计算机软件自身强大的功能, 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 确保尺寸的精确度[3]。机械制图专业人才仅拥有二维机械图形绘制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还要熟练的掌握三维实体造型的高级技术, 满足设计需求, 并利用三维实体建模技术生成机械图样, 从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提高生产效益,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当前企业应用计算机三维技术的主要方向就是机械产品的研发、设计及分析,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获得二维图纸才能投入生产。根据这一市场需求, 工程设计人员应将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技术为主, 将计算机制图渗透到整个机械制图过程中, 循序渐进的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计算机绘制二维机械图的技能水平, 灵活应用Auto CAD三维实体模型转换成二维工程图的方法。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高效融合, 是绘制二维机械图样的前提, 也是三维实体构建的必然要求, 最终才能使计算机制图技术的作用在机械制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确保工程设计人员达到现代机械制图的目标。
三、全面提升工程设计人员的综合绘图技能
掌握绘图软件应用能力是学习机械制图技术的关键任务, 企业在实现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相融合, 提升工程设计人员综合绘图技能的过程中, 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 强化工程设计人员的计算机制图的实训, 设置专项的计算机制图训练课题;2) 将计算机制图添加至装配体部件测绘领域中, 在实际绘图工作、机械设计等各方面均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应用计算机制图技术[4]。贯穿于所有机械制图环节中的计算机制图训练对工程设计人员实际应用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计算机制图在同机械制图相融合时, 可以从二维机械图样的转换、绘制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两个角度入手, 彼此进行协调, 共同交融于机械制图中, 才能发挥提高机械制图技能、夯实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作用。
四、结语
处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 计算机制图技术已经成为应用型机械类技术人才的一项必备技能, 对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机械设计领域占据着极高的地位。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现代图学的发展, 导致对机械制图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工程制图观念, 将计算机制图技术渗透到机械制图过程中, 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全面提高工程设计人才的综合绘图能力, 从而适当现代设计的要求, 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制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为许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而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发展也使得机械制图技术日益完善。面对现代机械工程图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机械制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就迫切的需要将机械制图同计算机制图技术融合起来, 设计工程师要在机械制图能力的基础上, 具备机械设计表达能力、空间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才能更好的满足生产的需求。
关键词:机械制图,计算机制图,融合
参考文献
[1]何萍.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中的运用[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林晨岚, 章易程, 唐琴, 李汉良.利用UG绘制Auto CAD工程图的方法和技巧[J].装备制造技术, 2010.
[3]马海建.机械CAD制图发展及其标准浅谈[J].潍坊学院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