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度

2024-07-24

贸易开放度(共12篇)

贸易开放度 篇1

摘要:加入WTO以来, 在全球性和区域性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 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文章通过对比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开放度, 研究我国的服务贸易开放情况。结果显示, 到目前为止, 我国服务贸易开放进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额增长缓慢。针对这两点, 文章提出了相应的五条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开放度,建议

一、引言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开始于入世谈判。为加入WTO, 融入WTO新体制背景下的世界贸易自由化浪潮, 我国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 承诺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对服务业实行开放这一战略不仅出于WTO的体制要求, 同时也是基于我国的实际利益。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开放国内市场, 适当引进竞争, 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效率与规模。同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吸收更多外资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进入, 为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再者, 我国在开放市场的同时, 外国也对我国提供服务市场的准入, 这样便可以克服优势服务长期需求不足的矛盾, 促使生产达到规模化, 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 (2)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总体的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 发达国家通过海外服务业的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我国也应该积极得参与服务产业的调整, 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积极得引进新的服务种类。

自1991年7月, 我国对银行、航运、近海石油勘探、专业服务和广告等行业的市场开放作出了初步承诺, 到1995年底, 我国对已承诺的36个服务部门实行对外开放, 短短4年里,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提高。然而加入《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后,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进展究竟如何, 这个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此点考虑。

二、相关文献综述

衡量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指标主要是借鉴货物贸易开放度的度量指标。具体的测度方式包括服务贸易依存度、对服务贸易依存度的修正和Hoekman提出的三项指标。

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贸易的实际开放度通常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来衡量,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TIS表示服务贸易开放度, TIS值越大则表示该国或地区的服务贸易越开放。TSx、TSi分别表示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这一指标简单明了地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对国际服务市场的依赖程度。该公式涉及的指标数据能够从一国或地区每年的经济统计中较方便得出。它是我国测度服务贸易开放度的依据。然而, 以这种方式测度, 著名的美国经济和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却在20世纪60年代对发达国家的研究中得出“对外贸易比率与国家的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数学关系”这一与事实相悖的结论。许多学者也认为单纯用服务贸易依存度指标评价一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 只有在诸如人均GDP、经济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等因素相近的国家之间比较才有意义, 而且它未能反映出规模经济的影响, 具有局限性。

对于该公式的普适性以及无法反映出规模经济的影响这些局限, 后来的学者通过× (1-m/N) 进行修正。

假设世界经济是由N个相对较小且完全相同的经济实体构成, 而每个规模不同的国家经济是由数量不同的这些经济实体组成。设每个实体的国内生产总值为G, 与其它每个经济实体的服务交易额为e, 该实体的“贸易依存度”记为i, 则每一个实体到全世界其余所有 (N-1) 个实体的贸易进出口总额E=e (N-1) , i=E/G。那么由m (m

I值越大则表示该国或地区的服务贸易越开放。公式中的m/N=m G/NG是该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 是该国经济规模的数学表达。

此外,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Hoekman (1995) 对WTO的96个成员在GATS中所作出的服务部门承诺减让表进行了量化分析处理, 测算出这些成员国承诺的服务贸易开放水平。Hoekman设计了三项主要的指标来衡量各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1) 各国所作出的总体承诺水平; (2) 对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限制进行加权处理后的部门平均覆盖率; (3) 国民待遇或市场准入方面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承诺开放的比例。这三项指标的数值越高, 说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就越高。

三、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

(一) 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实际开放情况

乌拉圭回合谈判标志着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起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 (1) 提高并不明显 (见表1) , 从1996年到2007年服务贸易开放度一直介于5.20%~7.08%之间。而同一时期货物贸易开放度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以后, 货物贸易开放度从36.3%多越至最高59.6%。十几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始终都占货物贸易开放度的8%~20%之间, 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地位还相当薄弱。从国际范围来看, 不少西方国家 (如法国、英国、意大利等) 近几年的服务贸易开放度都超过了10%, 而我国还在5%~7%之间徘徊, 表明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8各期, 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注:《中国统计年鉴》中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均以亿美元为单位计算, 而GDP以亿元人民币计算, 折合时统一采用7元/美元这一汇率。此表格中的货物贸易开放度测度方式与服务贸易测度方式相同。

(二) 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缓慢的原因

从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方法的角度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中的比重低, 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增长缓慢是直接原因。

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1) 出于对国内服务贸易的保护。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小, 水平低, 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 过快参加服务贸易自由化, 任凭外国服务提供者自由进入、自由竞争, 势必使得国内服务业失去在国内的应有市场份额, 不仅对民族服务业造成沉重打击, 使得国民经济中本就薄弱的环节更加薄弱, 严重影响自身的经济利益。 (2) 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高技术服务领域不仅蕴藏大量商业利益, 还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利益, 如果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我国无法在这些领域占据主动, 所遭受的损失不仅严重且后患无穷。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1) 在全球交易量大的新兴服务业上缺乏竞争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几乎没有变化, 一直传统的服务项目为主, 如旅游、工程承包、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 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独立于货物和直接投资依托的新兴产业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 如金融、保险、咨询、邮电、世界信息网络服务、视听产品与知识产权服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缺乏比较优势。 (2) 对服务贸易的管理水平还很低下, 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我国服务业过去长期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垄断地经营体制所限制, 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失去效率和活力。在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变革措施出台实施后, 服务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的预期效果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3) 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 (尤其金融服务的专业人才) 。我国的服务贸易领域, 近几年就业人数增长迅速但是素质偏低, 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比例很低, 大量缺乏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人才、会计审计人才、律师和工程承包人员。 (4) 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善, 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相对滞后, 我国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尚未颁布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 除了《对外贸易法》中的7条涉及服务贸易外, 只有些零星分散的特定服务部门的立法, 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 也比较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 难以对入世后的国内市场进行规范。

四、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 为了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 相应的政策建议是: (1) 循序渐进地开放我国服务贸易市场。无论是出于保护国内幼稚服务业还是国家安全的考虑,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都应该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第一步, 逐步放宽国内服务市场的管制;第二步, 逐步开放本国商品贸易市场, 降低商品关税水平;第三步, 逐步开放服务产品市场, 减少服务产品领域非关税壁垒;第四步, 逐步开放服务要素市场, 减少有形服务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第五步, 实现政府干预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2) 推动服务贸易产业升级。在扩大开放的情况下, 进一步发挥在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领域的优势。同时,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发展对我国总体国际竞争力有影响的战略产业与行业, 优化服务产业结构, 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 (3) 增强政府支持, 提高服务贸易管理水平。政府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 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信息技术系统和通讯系统;对外向型企业进行特别的定向扶持, 如采取鼓励性税收政策, 对这些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减免税, 在政府采购方面实行倾斜;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更准的国际服务信息等。 (4) 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加强对人力资本及科技方面的投人, 提高劳动力素质与科技水平。在现有各高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所要积极筹建服务贸易专业, 培养熟悉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 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 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的有关条款及我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5) 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强对CATT、CATS、WTO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 根据GATS的要求, 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人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 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 正确利用GATS的有关例外条款, 制定适度的保护政策, 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春萌.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评析.亚太经济, 2008 (2)

[2].黄繁华.90年代度量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新方法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1)

[3].许统生, 熊正德.刘永辉.对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统计与决策, 2007 (8)

[4].盛斌.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评估与分析.世界经济, 2002 (8)

[5].李夏玲《.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企业经济, 2004 (11)

[6].陈宪, 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李丽.审时度势应对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当代经济, 2005 (1)

[8].刘娟.浅谈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的原则及措施.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1)

贸易开放度 篇2

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

——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

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

——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

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将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中国已承诺将继续扩大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的给惠范围,使实施零关税商品达到全部税则税目的97%。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严格履行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国认真遵守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公约,履行防扩散承诺,为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广泛采纳国际通行规范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的完备的出口管制体系,为更好地实现防扩散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结束语

贵州国际贸易现状及开放程度分析 篇3

一、贵州国际贸易现状

1.贵州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但短期波动较大

贵州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54.6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7.59亿元,增长率高达462%。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从34.82亿元增加到188.05亿元,增长率为440%;进口贸易总额从19.82亿元增加到119.64亿元,增长率为503%。这表明贵州省贸易出口总额持续高于进口总额,贸易进出口长期处于高增长状态。

短期而言,进出口贸易存在大幅波动的情况,例如2004年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为53.77%,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率分别为47.38%和63.3%。2009年金融危机负面效应波及贵州贸易进出口,使得进国际贸易降幅高达32.92%,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下降29.9%和36.83%。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表现为:贵州进出口贸易规模早期(2000—2002年)处于水平状态,随后出现快速增长(2002—2008年),紧接着大幅下降(2009年),后期又快速反弹(2010—2011年)。

2.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较大

通过横向比较贵州省与浙江省、广东省和湖南省在五年规划(或五年计划)末期的进出口贸易可知,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54.64亿元、10 547亿元、1 754亿元和176.93亿元,三个省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93倍、32倍和3.23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4.82亿元、5 791亿元、1 225亿元和60.5亿元,三个省份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66倍、35倍和1.74倍;进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9.82亿元、4 964亿元、529亿元和116.38亿元,三个省份进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250倍、26倍和5.87倍。

在“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212.63亿元、48 664亿元、15 973亿元和229亿元,三个省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228倍、75.12倍和1.07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29.91亿元、20 897亿元、11 369亿元和104.99亿元,三个省份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60倍、87倍和0.8倍;进口贸易总额分别为87.72亿元、28 551亿元、4 603亿元和124.02亿元,三个省份进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325倍、52倍和1.41倍。

通过贵州省与东部地区的广东省和浙江省对比可知,2000年至2010年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这两个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但是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与中部地区湖南省相比,差距逐渐在缩小,而且2009年 贵州出口贸易规模反而超过湖南省,并且两者出口贸易规模逐渐拉大。由此可知,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近十年贵州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相對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言,贵州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这些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3.贵州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主,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增长迅速

贵州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规模占贵州贸易总额的比例从第九个五计划末期(2000年)的66.98%小幅降到“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的62.57%,在此期间,贵州每年与亚洲贸易往来的比例都在57%以上。2000—2002年,贵州与亚洲国际贸易发展处于缓慢增长阶段,2002—2004年,两地之间贸易往来迅速增长,经过2005年小幅下降之后,再次经历了2006—2008年的高速增长,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两地贸易往来有所回落。贵州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为东南亚国家联盟、香港地区、日本和韩国,2011年贵州对上述四个地区的出口贸易分别为5.07亿美元、2.28亿美元、1.07亿美元和0.67亿美元。

2000年与贵州国际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前三个地区依次为亚洲(2.82亿美元)、欧洲(0.54亿美元)和北美洲(0.47亿美元),2010年前三个地区依次为亚洲(12亿美元)、北美洲(2.28亿美元)和欧洲(1.89亿美元)。这表明亚洲因为其地缘优势,使得贵州与亚洲国际贸易往来非常频繁。欧洲和北美洲轮流处于与贵州贸易往来第二、第三的位置,表明贵州与发达经济体贸易往来较为频繁。2000—2010年,与贵州贸易往来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为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增长率分别为790%、736%和488%,表明贵州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迅速。

二、贵州贸易开放程度分析

1.虽然贵州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开放程度没有显著提高

贸易开放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当年GDP的比例即为贸易开放度。贵州近十年贸易开放程度,首先,2000年—2002年贸易开放程度从5.31%下降到4.6%,在此期间贸易规模由54.64亿元小幅上升到57.23亿元,表明贵州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低于其经济(GDP)增长速度。其次,2002—2004年,贸易开放度由4.6%上升到7.47%,贵州贸易开放程度得到飞速提高,但是2004—2007年贸易发展速度连续三年下降。最后,2008—2009年贸易开放程度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创。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和“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贸易开放度分别为5.31%和5.39%,其中出口贸易开放度分别为3.38%和3.3%,进口贸易开放度为1.92%和2.1%。十年间贵州贸易开放度处于相同水平,而贸易规模却出现了大幅增长,这表明贵州贸易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持平,贵州贸易开放程度仍然不高。

2.贵州贸易开放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贵州、广东、浙江和湖南贸易开放度分别为5.31%、98%、28.55%和4.46%,三个省份开放程度分别是贵州的18.5倍、5.38倍和0.84倍。”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贵州、广东、浙江和湖南贸易开放度分别为4.62%、106%、57.62%和5.77%,三个省份开放度分别是贵州的22.9倍、12.47倍和1.24倍。东部地区的广东省、浙江省与贵州省贸易开放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湖南与贵州贸易开放程度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反超贵州。通过横向比较贸易开放度可知贵州贸易开放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三、贵州涉外旅游发展状况

1.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冲击

贵州旅游外汇收入从1980年的7000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 936.51万美元。有5个年份(1981年、1985年、1992年、1994年和2004年)的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因2003年涉外旅游的大幅下跌和2004年涉外旅游业的恢复,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2004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的其余4个年份的增长是在上一年份高速增长基础之上出现的,表明贵州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

1989年的政治风波、2003年的非典、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贵州涉外旅游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而使得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出现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15.87%、63.6%、9.45%和5.58%。虽然贵州没有发现非典病例,但是非典对旅游业的冲击最为严重。

2.涉外旅游业以亚洲为主,其他地区增长显著

2005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分别为亚洲45 417人次、非洲413人次、欧洲19 219人次、拉丁美洲15 357人次、大洋洲11 305人次以及其他地区873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9%、0.45%、20.76%、16.59%、12.21%和0.94%。2010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分别为亚洲85 383人次、非洲1 110人次、欧洲4 4799人次、拉丁美洲35 239人次、大洋洲16 861人次以及其他地区2 662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5.89%、0.6%、24.07%、18.94%、9.06%和1.43%。表明贵州涉外旅游的外国游人主要来自于亚洲国家或地区。

2005—2010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人次数的增长率分别为亚洲88%、非洲168.8%、欧洲133.1%、拉丁美洲139.4%、大洋洲49.1%和其他地区205%,表明其他国家、地区来贵州旅游的人次数迅速增加。

四、结论

根据贵州經济发展状况以及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从国际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外商投资和对外旅游四个领域来测度贵州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同时,选取具有东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浙江、广东和湖南作为贸易开放度横向比较的参照组。

分析发现:第一,贵州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高速增长,但短期波动较大;第二,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较大;第三,贵州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主,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增长迅速;第四,虽然贵州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开放程度没有显著提高;第五,贵州贸易开放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第六,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冲击;第七,涉外旅游业以亚洲为主,其他地区增长显著。

参考文献:

[1] 应才发.新贸易保护主义背离国际公平贸易准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9,(7):76-81.

作者简介:李明桥(1980-),男,贵州福泉人,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研究 篇4

一、较为常用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衡量指标

(一) 用承诺指数量衡量

在金融服务贸易谈判过程中, WTO各成员国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 对金融行业的开放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各成员国是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对金融服务的各项内容针作出四种承诺:“没有限制”、“不作承诺”、“有保留的承诺”和“未列入减让表”, 并严格按照承诺执行。因此, 各国的承诺指数可以客观地反映一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

(二) 用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衡量

对于贸易开放度的衡量, 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了贸易依存度对其进行衡量, 因为这种方法较为直观, 且较易进行量化, 所以应用得较为广泛。外贸依存度最早是在1950年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对外贸易论》中引入, 外贸依存度, 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 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 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日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由于外贸依存度用于解释行业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也有较好的解释作用, 所以本文用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GDP的值来直观地反映一国金融服务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的。

(三) 用外资金融资产占比衡量

很多学者用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占比用来衡量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计算的方法为: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占比FR=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本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就数据的研究重点和可获取性而言, 本文主要选取保险业和银行业两大块。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一) 用承诺指数评估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

在中国的入世议定书中, 对服务贸易的承诺方式是没有限制, 这种承诺要求对提供服务的外国服务提供者不采取任何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的限制, 这意味着近乎完全的自由化。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承诺指数相比, 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承诺指数 (详见表1) 比其他发达国家的承诺指数都高。

(二) 用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来衡量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

一般而言, 外贸依存度可用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之和除以国内生产总值 (GDP) 得到。本文也用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来表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用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进出口总额除以GDP来计算得到, 这一指标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我国金融服务业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图1显示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变动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从1997年到2007年基本都是逐年稳步攀升, 年均增长10.3%, 2008年和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有略微下降。 (图1)

(三) 用外资金融资产占比衡量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

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占比的计算公式为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除以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这一指标主要描述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 与此相对应的是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广度指标, 常用企业机构数量, 从业人员数量, 业务范围比较得出。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仅从深度指标来衡量。由于数据的可得性, 计算这个深度指标时忽略了外资投入到证券业的数据。从表2中的计算结果来看, 外资保险公司的资产占比指标, 从2004年的3.58%上升到2009年的5.32%, , 五年里保险业资产占比同比增长48.6%, 增长态势缓慢上升。 (见表2)

三、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业务单一, 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我国银行业业务单一, 中间业务品种单一, 经营范围狭窄, 难以满足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对国外市场的的多样化需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以传统的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业务为主, 同时逐步发展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劳动密集型代理业务, 如代收费用、代发工资等, 而以智力投入为主、收益较高的咨询、评估、财务顾问、信息服务及担保等业务量极少或尚未开办。业务收入较少, 对银行的盈利贡献不大。2011年上半年,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1480多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6%, 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还很低, 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约占30%-40%相比, 差距还很大。

(二)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技术水平不高、不具有竞争优势

网络、通讯和电子技术是现代银行业的技术支持体系。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家, 银行完全以电脑网络为其内部支撑系统, 总部、分支系统间完全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 各种业务集中开拓、集中授信、审批、加快了速度, 节约了人力, 降低了成本。网络银行、自助服务很普遍, 各种金融产品都为客户量身订做。美国银行界提出, 企业需要什么产品他就可以为他设计与提供什么产品。银行根据客户的需求, 向软件公司提出设计要求, 而软件公司则负责开发与设计, 并订立合同违约赔款, 完成交付。我国银行业服务质量相对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 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 银行就业人员的下岗现象也会普遍化。而且产品没有创新, 不灵活, 不能根据客户不同需求提供金融产品, 自然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 我国金融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 营销系统发展滞后

我国金融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 营销系统没有充分发展不利于维系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银行系统长期处在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 银行业体制性弊病严重, 结构设置重复, 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 信用体系没有建立信用评价方式、操作规范等都不系统, 贷款审查不规范、不严格等问题较为突出。尽管金融系统的问题较多, 但在金融业务没有开放的条件下收到的冲击是有限的, 而一旦放开金融市场后, 国内外的银行业应该按照统一的市场标准来严格执行, 这不但没有竞争的优势可言, 而且会使得我国的银行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况。

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应对之策

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金融市场体系,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防范金融风险的体制和法规, 在发展金融市场方面, 中国应当虚心学习他们的经验。但由于当今各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和金融开放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国开放金融市场的步骤各不相同,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未必适于中国开放金融服务贸易进程。我国考虑金融业开放时应确定结合中国国情开放市场, 核心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开放的积极因素, 限制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和对国内金融业发展的消极冲击。具体的对策如下:

(一) 实施适度的保护政策

金融系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关系到国这家经济稳定,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金融行业起步较晚, 发展比较落后, 各种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还不完善。在金融市场开放后, 如果不实施一定的保护政策, 就可能造成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遭受冲击, 甚至倒闭。保护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 保护只是暂时的, 不是单纯的保护, 而是要在发展的同时逐步取消保护。

(二) 采取渐近式的开放战略

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 适应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 建议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采取渐近式的开放战略。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和深入人心、金融业服务水平比较高、竞争力比较强的东部地区, 可以首先进行开放, 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延缓一段时间进行。我们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但是这种资金投入应该在国家引导下进行, 避免外资涌入给相对脆弱的经济体系带来太大风险。同时也避免国内银行业的市场被竞争者大范围地夺走。等到西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和完善、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金融业在西部地区获得了比较坚实的竞争基础之后, 再对西部地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

(三)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预警

在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贸易完全开放之后, 应该考虑的不是想方设法对国外金融机构的经营以各种借口进行限制, 而是要在WTO规定的框架下, 对这种开放了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进行稳健、恰当的管理, 化解可能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例如, 国外金融机构在国内建立分支机构开展经营活动时, 至少应该对其资本金数额进行限制, 规定建立分支机构所必须的最低资本金额;对于这些金融机构的投资活动, 应该要求其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 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不能低于8%;要按照国际惯例, 对这些银行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诸如此类。此外, 建立起一个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和预警系统才是可行之策。

摘要:本文从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入手, 量化评估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指明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适当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开放

参考文献

[1]冯宗宪, 郭根龙.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金融业[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2]封旭红, 盛斌.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定量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贸易开放度 篇5

一、出口退税作为国际惯例在我国成功运用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贸发展几乎为零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对国家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微不足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我国外贸发展与国际接轨,出口退税应运而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外贸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不再由少数中央外贸企业独家经营,而是中央地方并举,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以后又扩大到个人都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出口商品也从配额管理到逐步放开。

2、出口退税从无到有,政策效应可谓四两拨千斤。过去进出口计划由中央集中控制,实行进口不征税,出口不减免税,导致进口获利大,出口亏损大,既影响出口创汇,又影响企业受益。改革开放以后为支持外贸发展,从出口免税到实行出口退税,从退税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负担,又到中央、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负担大头,地方财政负担小头,从75%比25%到92.5%比7.5%,这些都在改革不断深化中完成,并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出口退税制度。

3、出口退税相关制度逐步健全完善。1980年国务院作出规定,对国内企业和单位进口产品,予以征税,出口产品则根据产品出口换汇成本高低,视其亏损程度,在保平微利的原则下酌情给予减免税。直到1985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出口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明确实行出口退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1994年1月,我国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与此相适应的是对我国外贸出口货物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国务院[1994]134号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2条第三款规定: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第25条规定,纳税人出口适用率为零的货物,向海关办理出口手续后,凭出口退税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可以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该项出口货物的退税。国务院[1994]135号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11条规定: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由于不同税种税率设计原则不同,增值税涉及生产、流通各环节,可按零税率的原则退(免)税;消费税由于仅涉及到生产环节纳税,可就直接出口部分退(免)税,从而实现出口货物销售收入中应纳增值税、消费税税负为零。根据上述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制订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使我国出口退(免)税制度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外贸的发展,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力度,先后多次下调出口退税率,今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进入衰退状况,又连续三次调高出口退税率,国家税务总局又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配套制度,出口退税已成为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4、采取免税和免抵退税等不同政策,鼓励多种外贸出口方式共同开展,推动了我国外贸的做大做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积极鼓励“三来一补”,推动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共同发展,在税收政策上采取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出口时按进口料件金额乘以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之差部分准予从应纳税额中扣除。对一般贸易出口先是实行先征后退,以后又改为外贸企业先征后退,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在出口退税率下调的情况下,由于有征退税率之差,导致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优于一般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从而鼓励了加工贸易的加快发展。

二、改革开放让**外贸实现跨越式发展

1、进出口贸易总额成倍增长。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仅4.3亿美元,到2007年已达3496.7亿美元,增长817倍,年均递增26%,其中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37.3亿美元,增长485.9倍,年均递增23.8%;进口总额达到1459.4亿美元。实现年均39.7%的高增长。

2、**外贸占全国外贸比重加大,地位提高。197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比重为2.1%,到2007年这一比重为16.1%,其中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提高到16.7%;进口比重由0.1%提高到15.3%;进出口总量由1978年位居全国第6位,升至2007年的第二位,到目前为止,**进出口、出口、进口额已连续5年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成为全国外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省已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

3、出口退税推动外贸发展功不可没。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外贸出口退税政策,到1994年税制改革后的逐步完善,出口退税始终伴随外贸发展并逐步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三国当军阀重生之官道

加大力度。1994年全省外贸出口66.86亿美元,安排出口退税28.05亿元;1996年全省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关口,达到116亿美元,安排出口退税77.02亿元。2000年全省外贸出口突破200亿美元关口,达到257.7亿美元,安排出口退税113.8亿元;2002年全省外贸出口突破300亿美元关口,达到384.71亿美元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安排出口退税160.19亿元;2003年全省外贸出口突破500亿美元关口,达到591亿美元,安排出口退税260.9亿元;2004年全身外贸出口突破800亿美元,达到875亿美元,安排出口退税637.81亿元;2005年全省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229.82亿美元,安排出口退税510.9亿元;2007年全省外贸出口突破2000亿美元关口,达到2036.72亿美元,安排出口退税824.57亿元。从1994年开始算起,外贸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关口,用了3年时间,再到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用了12年时间,而从外贸出口10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从2005年以来的4年,**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基数变大,增幅加快,2008年前11个月外贸出口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出口额,达到2208.03亿美元,出口退税也已超过900亿元大关,对外贸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4、外贸市场由相对单一向多元化拓展。197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的国家(地区)不足30个,仅仅4.3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到2007年,已与世界2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逐步形成了以欧盟、美国、日本、香港、韩国、东盟为主,以周边国家(地区)以及非洲、拉丁美洲为辅的外贸市场格局,位居**出口额前十位的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日本、香港、荷兰、德国、韩国、英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合计出口额约占全部出口额的68.3%。

5、多种贸易方式引领外贸发展。改革开放推动**外贸从一般贸易出口到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及补偿贸易开展而逐步深化,1985年时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全部外贸总额的93.3%,其他加工贸易仅占4.8%。到200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2152.2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264倍,占全部贸易总额的比重达61.5%,远远超过一般贸易进出口1086.5亿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近几年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也得到较快发展,2007年仅保税仓库进出口达到128.7亿美元,约占全部进出口额的3.7%。目前我省已形成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等多种贸易方式,共同推动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新格局。

6、外商投资企业是**外贸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经营规模不断扩大,1987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仅0.1亿美元,约占外贸出口总额的0.6%,外贸进口额为0.4亿美元,仅占外贸进口总额的5.0%,到1998年,仅仅十多年的时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分别达51%和79.9%;到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已达1556.3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76.4%;进口额1245.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85.4%,对**国民经济和外贸发展的作用日益扩大。

7、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对外贸易作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纽带,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对外贸发展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2.9%,上升到2007年的104%,其中外贸出口由2.8%上升到60.6%,进口由0.1%上升到43.4%。**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变化,主要在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表明**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深度与广度有显著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已相互融为一体,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使**国内生产尤其是工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加以关注和思考。

贸易开放度 篇6

当今世界与往日有巨大差别,我们所处的是全球化、更加多样化的世界。全球化催生了一批新兴经济体,所幸中国亦是其中之一。世界有更多的选择,不会因为一个或少数几个经济体的危机招致全球性灾难。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所求乃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关贸总协定增加了第四部分《贸易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差别优惠待遇,其目的是扩大世界需求总量,促进贸易发展。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推制定《经济权利义务宪章》、《跨国公司行动守则》等一系列行动,但由于目标太高,利益分野太过鲜明,忽视了互利共赢,收效甚微。然而有些目标不期在今日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全球化所催生的一批新兴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世界经济形成越来越多的共性及相互依存关系。期间中国实现了自身的飞跃,同时为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融入多边贸易体系,承担应尽义务,享受平等权利。多边贸易制度是中国与全球各经济体寻求互利共赢和捍卫经济权益的极佳平台。但这些大环境仍然解决不了人们现实的疑问。

面临当前主要大市场下行的恶劣环境,中国还要继续融入世界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将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对中国而言,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会有更多的挥洒空间,也更有利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

今后十年,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将在所难免。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快速增长。汇丰银行最近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将发生地震式地转移。到2050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将翻五番,超过发达经济体经济总量。届时世界前三十大经济体中,新兴经济体将占十九个。换言之,新兴经济体是潜在的大市场。

贸易开放度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服务的可贸易程度不断提高, 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830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80175亿美元, 增长了近十倍。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 贸易不平衡现象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发达国家大多已实现本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 因此在服务贸易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747亿美元, 2011年上升到9 685亿美元, 顺差1 870亿美元。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 571亿美元, 2011年上升到4 191亿美元, 逆差549.2。与美国相比,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与其顺差形成鲜明对比, 与自身相比,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随着服务贸易额增加而上升。中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 然而货物贸易越来越多的摩擦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者平衡发展必定可以解决不少问题, 因此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 为中国服务贸易提出更好的政策建议是很有意义的。

一、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变量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先前不少研究从各个层面对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 比如李扬、蔡春 (2008) 分析了货物贸易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殷凤、陈宪 (2009) 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汇率、人均收入、商品出口额、服务贸易开放度等因素对服务贸易的发展;陈虹、章国荣 (2010) 分析了人均GDP、货物出口总额、FDI、服务开放度、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面对众多的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选取服务贸易开放度 (OPENS) 、服务业发展水平 (SG) 两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衡量对因变量服务贸易总额 (SM) 的影响。

服务贸易开放度 (OPENS) 是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来表示的, 理论上说, 一个国家服务业的开放度越低, 他国进入的困难系数越大, 服务贸易越难有大的发展, 相反, 一国开放度越高, 在与外国的竞争发展中反而越容易强大, 因此服务贸易开放度应该与服务贸易总额成正比。服务业发展水平 (SG) 是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衡量的, 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前提, 服务业发展滞后, 必然影响到服务贸易的开展, 因此, 二者应该是成正比的。所用数据跨度为1982—2011年, 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

为了减轻异方差等因素的影响, 将所有变量取对数, 因此模型设定如下:

(二) 实证检验

1. 平稳性检验

运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前要先检验其平稳性, 否则易产生伪回归问题。本文使用ADF检验来对单位根进行检验, 结果 (见下页表1) 。

检验结果显示, LnSM、LnOPENS和LnSG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是非平稳的, 但是其一阶差分后均是平稳的, 即这三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从而它们可能是协整的, 进而我们对他们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2. Johansen协整检验

具有相同单位根的时间序列数据, 可以检验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通过单位根检验, 三个变量在5%显著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I (1) , 符合存在协整关系的条件。使用采用Johansen法检验结果 (见表2、表3) :

由检验结果可知, 无论是迹统计量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 上述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协整关系, 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 回归结果及分析

对变量进行OLS回归, 结果如下:

括号中的系数为各个变量的t值, 在1%的水平上均是显著的。回归结果和之前的预测相一致, 服务贸易开放度、服务业发展水平均与服务贸易总额正相关, 且影响系数均远远高于1。因此, 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 必须重视这两个方面工作。

二、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关政策建议

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不断增加, 服务贸易也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 中国作为一个货物出口顺差大国, 服务贸易不断增长的逆差与货物贸易的发展相当不协调, 因此发展好中国的服务贸易至关重要。

第一, 充分利用有利的机遇, 通过货物贸易的发展来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货物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保险、运输、金融、电信等等, 这无疑会对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从前面现状部分分析来看, 运输和保险两个行业, 近几年来服务贸易逆差却在不断激增, 这说明我们尚未抓住这一优势, 究其原因, 可能是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货物贸易对其需求, 实证部分分析显示, 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贸易有相当大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培育拥有自己品牌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通过品牌的优势, 使得国内服务业一步步强大, 与国际接轨。

第二, 发挥好传统比较优势, 培养新的比较优势。旅游和运输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两个行业, 然而从TC指数来看, 2008年以前, 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趋势, 2008年以后运输行业却有了相反的走势, 这不得不引起关注。旅游也也同样如此, 2008年以后从正值变为负值, 且越来越小, 这表明旅游行业竞争力越来越差, 究其原因, 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全球需求放缓有关, 但是我们也不能将责任全部归于外因。在新优势尚未定型时不能丢弃原有优势, 我们依然要利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吸引外国游客, 增加旅游服务进口。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行业属于高端服务领域, 发展中国家往往在这一领域缺乏竞争力, 然而表2数据显示, 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正不断上升, 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TC值高达0.52, 因此, 我们要继续做好新优势的培养工作, 整体上提高服务贸易水平。

第三, 深化服务业开放水平, 文章实证部分结果显示, 服务业开放度与服务贸易额是正相关的, 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 开放工作做好了, 服务贸易领域的摩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会得到改善。目前中国金融、电信等领域对外开放远远比不上商业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对外开放力度, 做好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工作, 将有利于中国服务业抓住机会, 承接高端的国际服务外包, 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当然在开放服务业的同时, 我们也要完善好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之与国际接轨, 保障中国服务贸易的有秩发展。

最后,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提升人力资源力量。一个部门人力资本水平高, 那么该部门将拥有绝对的或相对的优势, 因此, 发展中国服务贸易, 培育中国新的具有优势的行业, 必定离不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在提高其业务技能的同时, 注重对其职业道德的培养, 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高质量顶尖的人才。

摘要:各国经济的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 服务贸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货物贸易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极其不平衡, 通过实证分析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服务业开放度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问题,影响

参考文献

[1]隆国强.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演化与未来战略[J].国际贸易, 2012, (10) .

贸易开放空间效应的实证研究综述 篇8

1国家间的回归

Egger (2005)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它是唯一一篇把贸易开放与空间分散联系在一起的文献, 这篇文献站在国家层面的角度研究区域的集聚, 把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出口开放度作为真实工资变动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 中欧和东欧八个国家中, 只有波兰和保加利亚两个国家存在真实工资的显著集聚, 其他的国家要么分散要么不集聚, 这说明贸易引起明显的国内真实工资的分散。在样本期间, 出口开放发展较快的国家区域不平衡明显加剧。

Ades (1995) 这篇文献的特点是最先使用大范围国家层面的数据来研究城市首位度的决定因素。文章的样本数据涵盖了85个国家, 结合了横截面数据研究和个案研究。文献的OLS回归中, 开放度对国内集聚的影响是显著为负, 也就是高关税、高国内贸易成本和低水平的国际贸易会增加集聚程度, 但是在研究反向的关系时, 城市人口的增长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这两种结果让我们不得不质疑这些联系的因果关系。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贸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是是城市集聚导致低水平的贸易, 而不是低水平的贸易引起集聚。

Nitsch (2006) 使用涵盖11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以及更多的检验方法重新检验了贸易开放与城市集中的关系, 发现贸易开放与一个国家最大城市规模的负相关并不显著, 此外结果还显示了开放与集聚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反向关系和内生化问题的影响。这意味着不管是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正的影响还是城市化对城市首位度的负的影响都与贸易开放无关, 反过来讲, 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城市首位度的影响也与城市化无关。更重要的是, 当这种因果关系颠倒, 并且贸易内生化时, 贸易与集中的关联完全消失。因此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贸易自由化能显著减少城市集中。并且当以地理特征作为工具变量时, 贸易开放的影响也不显著。

Henderson (2000)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它是唯一一篇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研究并且考虑了距离上的异质性的文献。这篇文章估计结果显示, 贸易开放减少了城市首位度, 但是当一个城市为港口城市时, 贸易开放会增加城市首位度, 这个结果在统计上表现为显著。这个结论表明, 从经验角度也如同从理论角度一样, 对国家间贸易自由化的空间效应的评价需要考虑到国家距离上的异质性。

2国家内的回归

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考虑了空间距离的异质性的文献。这一类文献结论可以分为三类:贸易开放支持空间集聚, 贸易开放支持空间分散以及不能确定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2.1贸易自由化导致空间分散

Hanson最初研究这个问题, 并总结出了这个结论:贸易自由化导致活动向靠近美国的边境转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由于贸易开放前, 墨西哥与美国的边境相比墨西哥的平均水平更加富裕, 工业化程度更高, 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边境经济繁荣意味着加重了全国范围的区域不平衡。一些文献研究表明这些情况也出现在亚洲一些国家。在中国, 贸易使得原本相对富裕的沿海地区发展更加快速。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相比没有从事外贸的企业更容易产生空间上的集聚, 并且外贸企业的空间集聚更加明显。1983印度尼西亚的贸易自由化导致爪哇岛主要大城市私人部门企业的聚集加强。

2.2贸易开放导致空间集聚

Sanguinetti (2009) 与一般结论有些迥异。由于遭受较大幅度的关税降低, 阿根廷制造业部门的雇用在一些区域出现不成比例的发展, 这些区域一般远离布宜诺斯艾利斯内部及周边活动中心, 同样包括海岸的港口城市。在远离圣保罗的地区, 这种影响不显著。对于阿根廷的特殊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样本时间跨度, 并且以企业层面的关税变化作为工具变量, 来做进一步地分析。Redding (2008) 中以西德为例, 研究发现, 战后时期的德国分裂导致东西德边境人口增长明显放缓, 减少与东欧的贸易导致西德一些城市人口趋于分散。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较容易进入国外市场的区域将获益;贸易开放会导致之前相对落后的区域空间上集聚, 导致之前最容易进入国外市场的区域空间上分散。

3欧洲国家

一些经验研究文献发现上半世纪的欧洲一体化导致了国家间的集聚和国家内部的扩散。Brülhart (2006) 研究了西欧区域部门的中心——外围梯度, 估计了欧盟成员身份对国内地理的影响。研究表明, 加入欧盟使得中心区域服务业集聚, 使周边区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集聚。

欧洲一体化和国家间空间上的不平等相伴而生, 这说明市场开放对于区域集聚有着势不可挡的动力,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贸易促进了区域间的分散。政治与科技的变化伴随着欧洲一体化市场计划的执行, 让很多研究者把一切归因为这个政治计划。欧洲一体化的空间效应仍然没有一个定论。

Melchior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新方法, 它建立了一个单要素单部门的垄断竞争模型, 画出了一幅地理结构与欧洲相似的包含9个国家和90个区域的网格状的图。贸易成本的变化影响着市场的准入和均衡工资。一般的情况是,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靠近边境的区域在贸易成本减少时会从真实工资的增长中获益更多。这也说明, 集聚或者扩散主要是看区域原来是出于较低还是较高的层次。这里存在一个例外的情况, 那就是考虑内部区域存在着“中心”地位, 会享受比边境更低的进入其他市场的贸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贸易自由化会提高中心区域的真实工资, 加剧受关注国家的区域不平等。

4结论

通过前面的研究总结, 本文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假设区域是对称的, 不管是城市体系模型还是新经济地理模型, 都能稳健地预测贸易开放对区域不平等的影响。贸易导致集聚还是扩散取决于建模过程中的选择。不同的理论预测实际上表明贸易是导致国家间的集聚还是扩散这个问题其实过于概括。

实证经验也反映了理论上的一些不确定性。大多数跨国研究的文献没有发现贸易开放对城市集聚或者整个区域的不平等化有显著影响。但是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引言中提到贸易开放加剧了区域收入不平等, 根据现有文献可以发现, 这个结论显得过于强硬和概括。

根据已有模型预测,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 像边境或者港口这种进入国外市场成本较少的区域, 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得的收益最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贸易自由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国家的具体的地形。在世界发展报告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在一个国家, 不是所有的区域都适合进入国外市场, 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区域会做得好些, 现在我们发现这个结论显得更加有理有据。

通过对前面文献的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可行的有效的研究方向。从理论上来讲, 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贸易成本下降带来的差异化影响, 可以是与距离无关的多边关税的减少, 或者是与距离成比例的运输成本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 一个区域是否更容易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取决于外部贸易自由化的性质。对于实证研究, 可以更深层次地研究贸易与国家间经济地理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方法可以是工具变量和准实验。另一个可行的渠道是细化这个问题, 从工资、雇佣或者产业层次的角度来研究贸易的差异化的空间效应, 以及研究贸易对外生的地理性质、内生的集聚经济和公共政策的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Ades 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 (1) :195-227.

[2] Nitsch Trade Openness and Urban Concentration:New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Integration, 2006, (21) :340-362.

贸易开放度 篇9

基于新古典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 所以产业间的贸易是企业最好的选择。早期的国际投资理论常常处于与贸易相对隔离的状态。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的空前发展, 使得人们反思国际投资与贸易的相互关系。正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与垄断优势的存在, 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一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造成了影响, 其中既有替代关系也有互补关系, 因而是彼此交叉融合的。耿强, 吴春燕 (2004) 研究了东亚地区的情况, 认为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而跨越国界设立跨国公司或进出口贸易的成本低于某个值, 就会发生垂直产业内贸易, 所以跨国公司的FDI将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王洪庆 (2006) 认为FDI对垂直产业内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对水平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则不明显。喻志军, 姜万军 (2009) 认为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其贸易竞争力就越强。因为产业内国际分工是产业间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高于产业间国际分工。因此, 产业内贸易是比产业间贸易水平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一种贸易方式。另外, 一国贸易越开放, 就越有利于FDI的引入, FDI的引入将很好地促进一国贸易的发展, 提升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FDI与贸易开放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 贸易开放的水平也离不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正因为上述变量间存在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关系, 并对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模式有着重要影响, 所以大量文献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也将做一点有益的探讨。

2 数据与指标的选取

2.1 产业内贸易指数 (IIT)

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是H.G.Grubel 和 P.J.Lloyd (1975) 提出的G—L公式。Grubel和 Lloyd认为:所谓产业内贸易就是指“贸易总额减去产业间贸易之后的余额”。此方法一般是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 来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GLi=[1-|Xi-Mi|/ (Xi+Mi) ]×100

式中:i为个别产业, Xi 和Mi表示产品的出口和进口, 指标的取值范围是0~100。

2.2 贸易开放度

反映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概念有贸易开放度、进口渗透率、出口率等。贸易开放度 (Trade Openness) 是一个衡量一国某年进出口贸易金额在该国当年GDP总额中占多大比重的概念, 其表达公式是:TOj= (Xj+Mj) /GDPj, j指的是j国。

2.3 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其中FDI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调整得到, IIT指数是按SITC分类标准, 经G—L公式计算得到。

2.4 数据平稳性检验

注: (C, T, K) 中分别代表截距项、趋势项和模型的滞后阶数。K根据SIC信息准则选择。*, **和 ***分别代表在10%, 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FDI取对数形式。

显然,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 IIT指数为I (2) 过程, lnFDI为I (1) 过程, 贸易开放度TO为I (0) 过程, 所以变量间的关系不是协整的。另外, 还存在样本容量小、数据不平稳和不满足正态性假定等问题。如果采用协整框架下的Granger检验, 结果会变得不可靠。

3 产业内贸易、外资利用与贸易开放的因果关系——基于Bootstrap方法

3.1 基于Bootstrap方法的Granger检验及其原理

Bootstrap方法主要是通过残差重抽样进行, 根据Efron (1979) 的研究, 回归模型的这种方法完全依赖样本, 无须对总体分布进行假定, 因而是一类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非参统计方法。即使数据非平稳, 缺乏协整关系, 该方法也可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原理是分别对约束式和非约束式进行回归, 得到残差信息, 然后利用F统计量进行检验。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对约束式:undefined进行回归, 将残差零均值化, 得到新的残差集 (ε1*, ε2*, …, εn*) 。再利用回归式的预测值, 加上对 (ε1*, ε2*, …, εn*) 进行Bootstrap重抽样得到的残差, 构造出新的解释变量的值:Yundefined。然后对:undefined进行回归, 得到一次F统计量的值。如此反复进行B次, 可得F统计量的经验分布。最后, 根据计算机仿真生成的经验分布, 可得F统计量的Bootstrap临界值。再利用F统计量来完成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2 R语言下的Bootstrap仿真。限于篇幅, 这里只给出主要的两个函数

(1) F统计量:granger.f<-function (y, x, m, k) {

r<-lm.lag (y, x, m, 0) ;u<-lm.lag (y, x, m, k) ;n=length (resid (u) ) ;

RESS=sum (resid (r) ^2)

UESS=sum (resid (u) ^2)

f= ( (RESS-UESS) /k) / (UESS/ (n-m-k-1) ) }

(2) Bootstrap重抽样函数:bootstrap.g.f<-function (y, x, m, k) { r<-lm.lag (y, x, m, 0) ;ye<-coef (r) [1]+ylag[, 2: (m+1) ]%*% (as.matrix (coef (r) [2: (m+1) ]) ) re<- (resid (r) -mean (resid (r) ) )

rb<-sample (re, length (re) , replace=T, prob=NULL) # Bootstrap 重抽样

yb=ye+rb

f<-granger.f (yb, x, m, k) } # 进行 Granger

检验

3.3 Bootstrap仿真结果

注:*, **, *** 分别代表在10%, 5%, 1%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m, k) 为滞后期。

上表显示了Bootstrap方法下的Granger检验结果。在10%的水平上, 外资利用 (FDI) 是导致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的原因, 但产业内贸易并不必然导致FDI;同时, FDI的增加将导致贸易开放度提高, 但反过来贸易开放度提高不一定会对FDI造成影响;另外,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将导致贸易更加开放, 但贸易更加开放的原因不一定是产业内贸易。这些结论与较多文献的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发现Bootstrap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 可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得到更进一步的结论, 结果也较为可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在对总体分布已知, 样本容量较大的情况下, 基于传统渐近理论的经典计量分析就会较Bootstrap方法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刘源.基于Bootstrap方法的FDI与GDP因果关系的检验[J].中国市场, 2011 (26) .

改革开放与上海对外贸易发展 篇10

经过30年的发展, 上海外贸已进入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2008年, 上海外贸进出口额累计达到3 221.38亿美元, 其中出口1 693.50亿美元, 进口1 527.88亿美元, 分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106.5倍、58.5倍和1 148.8倍。

上海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外贸发展增势强劲, 进出口贸易逐步实现平衡发展;二是贸易结构优化,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均衡发展;三是贸易主体优化, 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推进进出口贸易发展格局形成;四是市场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 对传统市场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 对非传统市场出口增长加速;五是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加快;六是口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服务“长三角”功能增强。

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标志着上海外经贸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为外经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 探索转轨时期 (1979~1991年)

在外贸体制上进行了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改革, 大力推进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和各种形式的改革, 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了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 推进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进行了以“改善环境”为重点的拓展。经过10多年的探索, 外贸得到了缓步发展, 进出口规模从1979年38.78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80.44亿美元, 增长2.07倍, 年均增长5.8%。

(二) 快速发展时期 (1992~1999年)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后, 上海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重点。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上海按照“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积极探索外经贸发展的新路子, 努力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外经贸企业改革、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大外经贸”战略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外经贸实现了快速发展。1992~1999年, 上海外贸出口连续8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1998年, 尽管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上海外贸出口仍达到159.56亿美元, 增长5.9%,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1999年, 上海外贸进出口额386.04亿美元, 为1992年的3.96倍, 年均增长21.7%;1992年上海外贸出口额就已相当于“六五”和“七五”10年出口的总和。

(三) 高速发展时期 (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我国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上海立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着力提高对外经济贸易运行质量和效益, 提出了发展“大外贸、大口岸、大通关”的工作方针, 形成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本市贸易与口岸贸易并举、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举、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举的指导思想, 在发展规模、运行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2008年, 上海外贸进出口3 321.38亿美元, 为2000年的6.07倍, 年均增长25.3%;其中出口1 693.50亿美元, 进口1 527.88亿美元, 分别为2000年的6.68倍和5.20倍, 年均分别增长26.8%和22.9%。

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 探索转轨时期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979~1991年)

1. 在外贸体制上进行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改革。

上世纪80年代, 上海按照中央确定的“放开经营, 自负盈亏, 工贸结合, 推行代理制”的改革方向, 结合上海外经贸实际, 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一是简政放权, 政企分开。1983年底, 市政府撤销了市进出口办, 市外贸局和市外经局, 随后成立了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既便于集中管理, 又减少了管理层次。1984年, 市外经贸委给外贸公司放权, 推行经理负责制。二是工贸结合, 放开经营。1981年, 开始发展财产、组织隶属关系不变的贸工农联营企业。联营形式由松散到紧密, 从产品补偿发展到投资入股;联营内容从成品加工发展到原料、辅料、包装配套生产;联营对象由乡镇企业发展到大工业和企业集团。上海先后成立了玩具、手帕、电子仪器等工贸公司, 组建了一些综合性地方贸易公司, 对宝钢、高化等大型工业骨干企业赋予进出口权。1978年, 上海仅有对外贸易部所属外贸专业总公司在上海设立的15家分公司, 到1990年底, 全市已有进出口企业115家。三是出口承包, 自负盈亏。从1988年起, 上海外贸系统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根据外经贸部的统一部署, 上海服装、针织、轻工、文体、工艺品公司及丝绸、畜产公司经营的部分轻纺产品, 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试点。四是推行外贸代理。1985年初, 由于全国推行外贸计划体制改革, 内地省市调整给上海的出口货源逐年递减。上海外贸部门运用经济手段, 采用收购买断、代理出口、联合经营、联合办厂、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 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从1985年起, 在几个工业企业进行出口代理试点, 到1989年在纺织系统全面推行。

和平饭店新上海艺术中心

2. 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

全国各省市都设立进出口口岸后, 上海外贸出口原依靠计划调拨的货源逐年减少。为此, 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运用经济手段用好国内外资源。如发展“三来一补”,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重新调整同内地省市的关系, 注重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在各地建立外贸出口生产基地, 到1990年, 上海在外省市举办联营企业373家。1990年, 上海从外省市收购出口货源总值达59.81亿元。二是采取全球销售战略, 开拓远洋市场。针对改革开放后各地外贸企业纷纷涌向港、澳等近洋市场的情况, 上海外贸及时作出战略性转移, 充分发挥上海地理位置、城市功能和对外贸易优势, 重点开拓欧美远洋市场, 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1990年已拓展到171个国家和地区。三是转变经营作风, 灵活贸易方式。这一时期, 上海不仅重视运用广告、展览等促销手段扩大知名度, 而且接受定牌生产、以进带出等国际贸易习惯做法, 以扩大上海出口贸易。同时,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鼓励工业、外贸开发适销、新型、高档商品, 支持深加工、精加工以及机电仪表产品发展。1990年, 上海出口产品中, 农副产品的比重从1978年的31.18%下降到12.45%, 而机电仪表产品则从12.26%上升为23.85%。

(二) 快速发展时期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992~1999年)

1. 确立对外贸易在上海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形成全市上下支持外贸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上海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对外经贸的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提倡发展外向型经济到1993年提出将对外经贸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都从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上海外经贸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了上海外经贸发展走向良性循环。1993年以来, 上海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外经贸工作会议, 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 在外贸计划管理中, 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建立以5年计划为主, 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有机衔接的外贸计划管理指导体系。由过去重指标、轻政策和重直接管理、轻间接调控逐步向以宏观调控为主的指导性计划管理方式转变, 运用出口产业政策等各种有效的经济手段, 建立引导、调控和切实保证规划实施的运行机制。

3. 逐步取消指令性计划, 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 为最终达到外贸计划运行主要依靠监测、调控的目的打下基础。按照国民经济发展总要求, 国家在确定年度出口总规模后, 不再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 而改为全国外贸出口发展指导性计划下发。为配合市场多元化战略, 设置重点开拓市场出口总值的指导性计划指标, 与之相适应, 上海外贸计划管理也逐步向此靠拢。如不再编制分市场出口商品计划、进料加工商品计划等。

4. 建立“统一领导、分口管理、各方考核”的大外经贸计划管理体制。期间的改革举措有:一是取消出口补贴。二是改革外汇体制, 实行汇率并轨。三是授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商业物资企业外贸经营权。四是调低出口退税率。五是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实行公开招标。

5.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积极推进“双高”产品出口。进入上世纪90年代, 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已远远快于货物贸易。根据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997年后上海注重发展技术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1997年提出“双高” (高新技术、高附加值) 产品的概念, 列出了“双高”产品的目录, 确定了38个重点“双高”产品, 通过到国外举办技术交易会、洽谈会、组建专业性的技术贸易推销小组等方式, 积极促进“双高”产品出口。1999年, 上海“双高”产品出口达38.98亿美元, 增长49%。

6. 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加大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机构的调整力度。从1994年起, 上海开始实施旨在扩大出口规模的“龙头计划”, 以起到出口导向作用。到1999年, 上海出口商品结构与1978年相比, 机电产品由12.27%上升到43.75%。上海在市场结构调整中, 一方面继续深度开发日本、美国、欧盟和港澳4大传统市场, 另一方面, 集中力量开拓东欧、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在1999年全市出口总额中, 4大传统市场所占份额为73.32%, 其他市场所占份额已达到26.68%。

(三) 高速发展时期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00年至今)

1. 明确外经贸工作方针,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2000年以来, 上海外贸提出了发展“大外贸、大口岸、大通关”的工作方针。2004年, 上海外贸提出了“五个并举”发展战略, 即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本市贸易与口岸贸易并举、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举、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 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为改善上海外贸发展环境, 2003年, 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促进外贸发展的11项政策措施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系列文件, 各部门也相继推出支持外贸出口的措施, 使上海企业出口环境进一步改善。

2.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不断提升外贸出口国际竞争力。

2000年以来, 上海外贸积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和质量。一是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推动工贸、科贸结合, 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力度, 培育品牌产品, 提高传统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计算机、DVD、通信设备等信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出口品牌培育推广体系, 包括市、区和企业三级出口品牌培育体系和出口品牌推进工作小组, 进一步提高企业培育品牌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支持的政策效应, 鼓励上海企业建立自主营销渠道, 提高自主出口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三是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扩大出口。上海先后制定了鼓励软件出口、服务外包、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政策, 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 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在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42.1%和69.9%, 比2000年末平均提高20多个百分点。四是通过举办国际性展会,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开发东欧、南美等新兴出口市场, 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等新产品对老市场的出口。通过举办工博会、华交会、跨国采购洽谈会、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等重要展会和参与国外品牌展, 以市场需求促产品质量提升, 进一步提高了上海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2007年, 上海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四大传统市场出口总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9.1%, 其中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占比上升, 改变了对亚洲市场依赖的局面。对非洲、拉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占8.2%。

3.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积极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一是转变工作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按照入世后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清理不符合WTO规范的文件, 努力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服务环境。二是建立和落实外贸管理体制与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条块结合、层层负责。三是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2001年起连续3年, 市外经贸系统按照“一司一策”, 在5家外贸集团和26家专业外贸公司中推进外贸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具体做到: (1) 集团投资主体多元化。外经集团吸收城建集团等3家公司投资, 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投资重组。 (2) 优质资产重组整合。整合外贸企业中的优质资产、优良业务, 吸纳优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组建股份公司。 (3) 工贸结合形成新优势。外贸丝绸进出口公司与工业丝绸公司资产重组后, 科工贸优势互补, 研发功能提升, 全年出口7.7亿美元, 出口额在全市外贸企业中继续保持第一。 (4) 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土产公司和丝绸等5家工业企业分别实施了依法破产和计划内破产, 形成了一批工贸结合、多元投资、优质资产上市等多种模式的新企业。经过3年的改革, 国有外贸企业重新焕发出活力。四是推进外贸经营权改革试点。2001年7月, 上海发挥浦东“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 率先在浦东开展外贸经营权改革试点, 取消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度, 实行核准、登记制, 明确不分企业所有制性质一视同仁。本市私营外贸经营主体明显增加, 外省市外贸企业到浦东落户步伐加快, 当年全市内资外贸企业达到1 443家, 其中私营外贸企业233家。2002年3月, 市外经贸委取消了浦东新区企业必须注册1年以上的限制条件, 再次降低了企业申请外贸经营权的门槛, 同时简化工作程序, 缩短工作时间。2003年, 外贸经营权实现“网上申报”, 大大方便了企业。2004年7月1日,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 沿用了几十年的外贸经营权审批及后来的核准、登记制正式结束。

4.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上海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面,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向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集中。面对加工贸易政策的频繁调整, 积极引导英业达等一批加工贸易企业从区外向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转移。目前, 区内加工贸易已占全市加工贸易总值的78%。二是积极探索微电子产业链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试点。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有25家企业参与了试点, 有效解决了加工贸易“一日游”问题。三是推进加工贸易电子账册联网。实施联网监管的企业主要是IT企业和大型加工贸易出口企业, 联网监管模式优势突显, 促进了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 依托重点支柱产业发展, 推动出口基地建设。

依托上海支柱产业发展, 大力促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 形成包括软件产品在内的一批重要出口基地。一是推动软件出口。上海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软件对外贸易联盟, 当年浦东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近几年, 上海每年都举办软件外包国际峰会, 软件出口增长迅速。二是加快国家级汽车与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 扩大汽车与零部件出口。目前, 上海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已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并召开了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次会议。三是扩大船舶出口。

6. 进一步拓展功能, 推动特殊监管区域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上海先后设立了4类9个特殊监管区域, 规划面积近40平方公里, 已封关运行面积约27平方公里。这些特殊监管区域已成为体现上海口岸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 对于促进外贸外资和现代物流业发展, 推动“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上海在发展特殊监管区域方面,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县功能定位, 加强了特殊监管区域的规划布局。在有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 开始构建多层次的口岸保税物流体系,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国际物流发展需要, 又大大增强了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以及上海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能力。二是为了推动和保障特殊监管区域规范健康发展, 加强了制度建设。上海从1996年起, 先后颁布实施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上海市出口加工区管理办法》和《关于推进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外高桥港区联动发展的试点意见》, 坚持依法管理。上海市还建立了特殊监管区域联席会和中央查验部门, 以发挥各方合力, 加强对特殊监管区域规划、建设、管理和产业布局。经国务院批准同意,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2003年12月开展“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试点。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紧靠上海外高桥港区三期码头, 批准开发面积1.03平方公里, 规划建成14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和70万平方米现代化仓库。目前, 物流园区入驻企业主要有跨国采购企业、国际航运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园区一期仓库于2004年年底建成并已全部租赁, 目前二期仓库已基本完成销售或租赁, 完成土地转让13万平方米。

7. 实施“大通关”工程, 推进上海电子口岸建设。

2000年6月, 上海启动“大通关”工程。实施“大通关”工程以来, 上海口岸先后创立了“一门式”通关服务平台, 实现“三网合一”, 建立统一的地方电子口岸信息平台, 试点口岸通关电子化和通关新模式, 并探索实行了“无纸通关”、外高桥保税区“直通式”、松江出口加工区“快速通关”和“提前报检报关、实货放行”的通关新模式。2003年起我市又在全国率先试行“5+2天”通关工作制, 其中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和边检部门对国际航行船舶报检报关更是实行“7×24小时”工作制, 全面提高了通关效率。海运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提、发货时间由2000年末的5~7天缩短为2002年5月的24小时以内, 空运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提、发货时间由3~4天缩短为12小时以内;外高桥保税区和松江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区域的空运进口货物通关提货时间分别为6小时和4小时以内。

8. 进一步增强了上

海外贸服务周边、服务长三角的功能。近几年, 上海加强了跨区域联动协作。如上海海关率先探索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改革, 现已推广到14个省市自治区的16个关区。上海检验检疫与内地探索实施“属地检验, 口岸验放”, 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吸引了外地进出口货物从上海口岸中转集疏运。据统计, 2006年, 经上海港中转的货运总量达到697.3万标箱, 比上年增长了35%, 占上海海运进出口货物吞吐总量的33%。另据统计, 2006年, 有约56%以上的长三角地区的货物是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有约50%以上的日本与东南亚等国家货物, 22.8%的欧洲国家货物, 18.7%的北美国家货物是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

9. 积极推进纺织品配额管理体制转型。

为了保障我国纺织工业和贸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我国于1984年参加《多种纤维协定》。1985年1月外经贸部颁布了第1个《关于纺织品出口配额的管理办法》, 对纺织品配额实行分配和管理。纺织品配额的分配先后参去了无偿分配、有偿招标和自主申领3种形式, 可分为3个阶段。在我国实行配额初期至1994年, 配额分配采用的办法是以上年度出口实绩多少无偿分配。1995年至1998年, 配额分配以无偿分配为主, 个别新设限类别采用有偿招标和自主申领。1999年至2004年, 配额分配实行无偿分配, 紧俏类别采用招标, 非紧俏类别采用自主申领3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方法。相应的管理制度也随着分配方式的改变而制定。

2005年我国相继出台了《纺织品临时出口管理办法》, 就如何按业绩分配和招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明确2006年设限纺织品数量分配按70%业绩分配、30%招标的办法进行, 2007年对分配办法又作了修改, 对相对紧俏的13个类别制定了协议价格, 按上年度出口业绩进行协议招标, 其他类别按上年度出口业绩进行无偿分配。为了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所有的分配数量、企业业绩、计算公式等全部上网供公开查询, 我市享有临时许可数量的企业大大增加:配额管理时期, 只有200多家企业可享有配额, 但是根据《纺织品临时出口管理办法》, 2008年上海享有临时许可数量的企业近2 000家。

四、上海对外贸易未来发展前瞻

总体来看, 未来上海外经贸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将呈现出:一是对外经济贸易保持平稳增长, 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将步入一个平稳快速增长期, 规模、质量和效益将同步提高。二是对外贸易的增幅可能会出现“双增长、一提高”。口岸贸易和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货物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十一五”期间, 是上海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上海奠定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基本框架的重要阶段。

未来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指导思想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 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优化贸易结构, 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 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大力拓展口岸功能, 加快口岸贸易的发展;积极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繁荣有序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环境。

上海将实现全市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重在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在以下6个方面争取新突破:

——实施“科技强贸”战略, 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显著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扩大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 大力培育出口产品自主品牌, 提高贸易的效益和运行质量。

——围绕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 加快发展口岸贸易和转口贸易。进一步加强口岸贸易发展, 提升上海口岸服务全国的能力和地位。

——抓住举办“世博会”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契机, 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有序开放服务贸易领域,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提高上海服务贸易整体水平。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 增强国内配套能力, 进一步促进出口加工区健康发展。

——顺应外贸发展新趋势, 转变外贸管理方式和促进机制, 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外经贸促进体系。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鼓励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 积极培养本土跨国企业, 拓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空间。

具体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 大力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一是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完善“科技兴贸”促进体系。加大对出口商品技术研发、创新改造的扶持力度。结合上海工业支柱产业建设, 重点促进微电子、现代装备、汽车、钢铁、造船、化工、电站、家用电器等8类产品出口,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二是加大出口品牌产品的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上海出口品牌, 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先进制造业品牌”、“高新技术品牌”和“现代服务业品牌”出口联动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 改善培育环境, 扶强做大。

(二) 大力推动进口贸易发展, 发挥进口贸易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是鼓励进口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进一步推动本市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重点要满足本市重大技改投资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世博会建设的进口需求。二是确立本市资源、能源进口的重点, 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通过资源、能源进口满足本市工业运行和居民生活的正常需要。三是加强对进口贸易的管理, 建立并完善进口监控体系和风险预警制度, 重点监控高污染、废旧物品等限制类产品进口, 重点关注和预防进口对本市产业的损害。四是做好进口贴息政策的落实工作。

(三) 大力发展口岸贸易, 提升上海口岸的综合服务功能

进一步增强上海口岸对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的辐射能力, 配合做好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上海转口贸易管理体制, 为转口贸易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区港联动”功能, 使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全球的采购中心, 成为跨国公司对华的供货分拨中心。在扩大出口、转口、放大物流网络、提升我国现代国际物流产业竞争力上发挥作用。

(四) 继续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加工贸易实行分类管理的政策, 配合市政府节能减排工作, 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导和帮助出口加工区开展“功能拓展, 政策叠加”的试点, 在保税加工的基础上, 延伸保税物流和研发、维修等功能。二是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 从简单的代加工向研发、销售等环节发展,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 减少列入限制类目录产品的出口, 禁止列入淘汰类目录产品的出口。

(五) 进一步深化上海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二是拓展出口加工区的功能, 主要是拓展制造物流、研发设计、售后服务、检测维修等功能, 促进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 引导新增加工贸易向出口加工区集中。三是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 争取早日批准在本市设立浦东空港综合保税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 (B型) , 进一步完善本市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四是支持外高桥保税区进一步发展建设成综合型保税区的目标模式。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先进制造业, 同时配套发展保税展示和保税交易市场。五是保税物流园区要进一步发挥区港联动的优势, 配合洋山深水港, 逐步形成辅助型的、区域功能型的物流分拨中心。

(六) 进一步加强公平贸易工作, 构建进出口贸易预警体系

对重点进出口产品和重点目标市场设置监测点, 及时监测、跟踪进出口情况, 发布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监控预警系统在企业的推广应用, 增强外经贸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学习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保护和发展自己。进一步完善“四体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主体作用、中介组织的核心作用及各级政府的应有作用。加强重点行业协会建设, 推进行业自律。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应对工作。

(七) 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

一是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继续深化“大通关”工程, 优化口岸“一站式”服务网络, 建设“诚信、便捷、电子、文明”口岸。深入推进加工贸易电子账册联网。加快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分中心和上海口岸“大通关”平台建设的步伐, 实现与口岸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联网, 形成国际一流的口岸信息枢纽。二是继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推进、完善外经贸公共信息资源库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大力发展网上国际贸易, 降低贸易成本, 依法不断完善电子商务良好的市场环境。

(八) 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贸易开放度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专业 开放性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83-03

在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具有创新性与创造性的教育,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发展创新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考量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创新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充分的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创新。每一项创新的结果,每一种创新的效果,都是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非常看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实验室是重要的基地之一。作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方式,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外在的因素主要是因为涉外贸易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一次完整的交易很少能够自始至终参与,而且国际贸易的业务量较大,除了花费的时间较长外,还需要非常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实习时间的利用率不高。此外,国际贸易的客户谈判以及企业的营销策略通常会涉及相关的商业机密、谈判的筹码与低价等,这让学生不能够身临其境,从而影响到实习的效果。至于内在的因素,主要存在于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体系。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其实验课程的核心依然是教师本身,通常情况下,教师负责专业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的介绍,学生只是按照教师介绍的课程,根据实验教材与指导书进行实验步骤的操作,对已经知道的结果或现象进行获取,这种实验仅仅是验证性的实验,导致学生缺少主动性与探索的兴趣。

如今,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对知识与形式的看重、对验证结果的重视依然十分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非常缺乏,学生创新性、创造性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基于以上分析,要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思路的拓宽,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变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实验课程中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进而激发出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更多的主动学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发挥,提升他们参与实验课程的热情,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人。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内涵与目标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与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让实验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完美结合,其原则是统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归纳与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在不断探索的对知识的渴求中,学习更加地积极主动,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可以更快、更容易适应社会生存。

开放性实验教学,主要是对学生完全开放教学的时间、空间与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堂观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非常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且独立思考与解决,从而在实验的设计中发现更多的新事物与新知识,使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丰富自身的想象能力,对概括与推理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此外,开放性实验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框架的建立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实验题目的设计非常关键。在这一环节,可以由老师出题目,或者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设计,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独立设计与操作,只有在遇到难题时请教老师,其余的过程都可以自己进行,不用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保障了实验题目的创新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好题目之后,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首先要拓宽所涉及的知识面,尽量联系国际贸易专业或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而不应该局限于实验课本或者指导书,使实验教学避开传统的验证式,实验内容更加灵活多变。当学生在题目设计与资料查找中,还可以对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验室的现有设备与实验条件,尽量多开设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项目,对问题的设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拥有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创新实验设计方式。设计与开发实验项目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实验设计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同一个知识点,手段更加灵活多变,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实验项目开发,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开放性的实验中。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素质培训,可以通过对实验设计的认识与实习,利用完全开放的方式,在吸引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深入思考某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与活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可以更加持续地、深入地研究问题,创新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在问题的设想方面更大胆,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完成实验题目的科学论证。endprint

(三)开放问题解答途径。在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中,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开放实验问题的解答途径,这也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开放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的创新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方法摆脱传统的束缚,不用再死板地去掌握理论知识,也不用按部就班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现成方法去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是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方法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强,学生要通过资料的查阅收集、信息的分析处理,对实际情况有更多的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途径,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该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完善开放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验结果的完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确性,即结果一定要正确,另一个是开放性,即一题可以多解,对问题的验证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正确的结果可以通过多条途径进行验证,使开放性实验教学彻底摆脱标准化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用灵活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实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脱离传统的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灵感更多,创新意识更强。

(五)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解答。而开放性实验教学,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还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对该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与纠正。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该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解决问题只是实验中的一项技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选题,即使该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合适的,也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教师只要多加指导,减少苛责,给予证明的评价,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对于不能及时解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解决。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创造热情进行保障,从而让实验课堂拥有更多的活力。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国际贸易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调研国际市场、报关、国际贸易单证实训、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该实验室可以对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模拟,还可以提供国际贸易单证的填写与审查功能以及现代商务系统功能,基于国际贸易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体系,要以开放性为宗旨,帮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活动的完整步骤,包括填写和审查各种单证、进行商务谈判以及签订商业合同、进行网上交易等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与分散闲置的实验室资源模式,根据总体的改革框架进行资源优化与结构调整,保障学生的专业与实践基础相结合,优化实验室组合,使实验室的开放性进一步完善,有效解决传统实验室设置分散、功能不全等问题,使系统资源达到充分的共享。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要发挥出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减少闲置浪费现象,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又可以降低学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使学生在本校的实验室内就可以亲身体验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而教学的课时通常是固定的,因此要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尽量增加实验课时,以确保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理论课课时与实验课课时的比例较为均衡,但是实验方法缺少创新,学生对教师指导的实验大多是机械模仿,实验教学的内容仅仅是为了验证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验过程只能被动地接受。根据前文分析,在开放性实验教学里,学生是主体,可以自己设定题目,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某一些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创新实验方法,以自己的观点去解答问题。这种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采用层次化与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例如,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往往对基础实验方面的训练比较侧重,更深层次的内容则超出了能力范围,而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则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实验研究,这就是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包含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基本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进行培养,设计性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能力。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要有相对应的开放性实验室。在这种实验室内,无论是实验内容还是仪器设备,都是全方位、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的。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可以在实验中自主发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创新空间,鼓励他们自主设计题目,在时间与空间上坚持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帮助他们指定实验方案,让他们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三)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与资源的分散闲置,但该原则的前提是要保障正常的实验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是实验教学设施建设,因为要完成科学实验,硬件设施是基础,实验设施与装备必须要现代化。软件条件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观念。所以高职院校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加快改造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对效果不好的老旧实验仪器要进行更新换代,定期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缩短与其他院校的差距,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验的条件。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开放性实验室得到更有效率的应用。

(四)实验队伍建设的加强。在实验队伍中,教师是改革的策划者和政策的实施者,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理念先进的实验队伍,可以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实验室指导教师要具备创新与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年龄与学历要合理。由于开放性国际贸易实验室的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较多,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有新问题出现,因此对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学生还会提出各种创造性的问题,这就需要实验指导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与实验方法,并且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实验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体系,掌握技术方法与实验内容;利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制度的改革激励教师,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全面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是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四、结论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实施开放性国际贸易实验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信息主动发现与捕捉,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增长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开放性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重要模式,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从事国际贸易类实验教学的指导老师进行积极的探索,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开放性实验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仁新.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苏科五,马小利.国际贸易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姜长宝.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1)

[4]竺杏月,周敏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5]侯杰,刘宏青.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考核体系改革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

[6]郭祥群,施芝元,薛成龙.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跨学科立体化实验教学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Z2)

【作者简介】梁妍妍(198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贸易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贸易开放度 篇12

关键词:贸易开放,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上世纪80年来以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了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这引起了学术界、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也尝试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和揭示收入差距变动的决定因素。例如: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产生的福利可以通过市场自发地从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扩散,因而发展经济有利于收入差距的长期缩减。Schultz(1960)等从教育角度研究了收入差距问题。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等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此外,也有从城市化(周云波,2009;莫亚琳和张志超,2011;孙永强等,2012等)外商直接投资(谢申祥和王孝松,2011;沈颖郁和张二震,2011等)财政支出(沈坤荣和张璟,2007;邓旋,2011等)教育不平等(杨俊等,2008等)人力资本(郭剑雄,2005;陈斌开等,2010等)以及功能性收入(龚刚和杨光,2010等)等角度对收入差距问题展开研究。近年来,随着各国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诸多学者开始关注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也日益丰富,但由于模型、方法、变量及数据等的选取存在差异,因而实证结论也不尽相同。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外文献

关于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斯托尔帕-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该定理指出,贸易开放会促进开放国富裕要素密集型产品出口,而出口的增加会引致对要素需求的扩大,进而带动其价格上涨,并最终提高富裕要素所有者收益;与此同时,该国也会以进口的方式减少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生产,进而引起该要素价格下降,并导致稀缺要素所有者收益减少。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熟练劳动力较为丰裕而非熟练劳动力较为缺乏,因此,根据S-S定理,贸易开放倾向于导致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非熟练劳动力较为丰裕而熟练劳动力较为缺乏,因而贸易开放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尽管理论分析表明贸易开放会缩小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扩大发达国家收入差距,但是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总与理论预期一致,相关文献结论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种:(1)贸易开放会缩小收入差距;(2)贸易开放会扩大收入差距;(3)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影响并不确定。Berger和Krueger(2002)Henry(2003)等的研究结论支持贸易开放缩小收入差距;而Harrison和Hanson(1999)Perry和Olarreaga(2006)等的研究证实了贸易开放会扩大收入差距。此外,Willianmson(1965)研究发现,在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上世纪整个50年代,美国各地区收入差距呈收敛态势;而到70年代时,其收入差距整体上呈现出S型变化趋势(Amos,1988)。Julie和Robin(2003)将美国各地区依据收入和产业特征细分研究后发现,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不确定。

二、国内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贸易开放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且相关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例如:李树培等(2009)采用协整方法研究后发现,贸易开放导致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开放引致的技术进步类型、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人力资本结构密切相关。对中国而言,贸易品结构升级速度快于人力资本结构升级速度,是开放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张汉林和袁佳(2011)研究发现,贸易开放短期会加剧中国收入差距,而长期却有助于缩小我国收入差距。李磊等(2011)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对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外资企业职工与其他企业类型职工,还是资本报酬者与劳动报酬者,贸易开放均会扩大其间的收入差距。此外,他们还发现,开放程度不均衡是导致中国国内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孙永强和万玉琳(2011)分地区实证检验了贸易开放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会显著扩大全国、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东部地区影响并不明显。魏浩和赵春明(2012)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主要通过工资和就业途径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贸易开放对我国就业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质量偏向和就业数量扩大,就业数量扩大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就业质量偏向却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开放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正是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

结束语

贸易开放究竟会扩大还是缩小收入差距,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注且富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回顾和梳理了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相关研究。现有基于不同思路、模型、方法的国内外文献对全面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总体来看,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实证结论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这也正是未来继续进行实证检验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Schultz,T.W.,1960.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8(12),571-583.

[2]Greenwood,Jovanovic,1990.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1076-1107.

[3]Williamson,J.G.,1965.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13,No.4,pp.3-45

[4]李树培,高连水,魏下海.贸易开放与发展中国国家收入差距扩大-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12).

[5]张汉林,袁佳.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分析[J].财贸经济,2011(11).

[6]李磊等.贸易开放对城镇居民收入及分配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1(1).

[7]孙永强,万玉琳.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7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1).

上一篇:特色教学的医学信息下一篇:税务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