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会监管方式(共4篇)
企业财会监管方式 篇1
一、引言
我国经济在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其原因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外,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是重要因素。因为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 而人力资源的能力大小亦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也与以往大不相同, 正在逐步提高, 以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一些大型人才市场和招聘会来看, 虽然市场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仍然排在人才需求榜的前十位, 但刚毕业的财会人才却并不受青睐。与之相反的是, 各大高校的财会毕业生众多。根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现有高校中, 几乎所有的综合类院校均设有会计专业, 还有各种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及各种民办学校均把财会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大规模招生培养。财会人员的供给显现出不断膨胀之势, 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会计要发展, 教育是关键。我国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目前首要任务是高校必须要提高财会专业本科生的素质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而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改革高校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方式。本文通过问卷和实地访谈调查, 以南京市的部分企业为样本, 研究市场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其评价等相关问题,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掌握一些目前我国财会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征, 为我国财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以期对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财会人才需求调查
(一)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南京市中小型企业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 (1) 按单位性质来分。行政事业单位7家, 私营企业41家, 国有企业19家, 中外合资企业15家。总计共调查82家单位图 (1) 所示。 (2) 按财会人员所从事的职位来分。出纳有117位, 总账会计32位, 财会主管人员61位, 财务总监15位, 注册会计师10位。总计共调查235位财会人员如图 (2) 所示。
(二) 调查方式
我们通过走访南京市82家单位、网上向企业投放问卷、朋友介绍等方式, 向各单位的财会工作人员发放了问卷并恳请其如实填写, 以供研究分析之用。除了发放问卷之外, 我们也就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评价和期望对几家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调查, 对本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起到解释和帮助作用。
(三) 调查设计
(1) 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本次调查总共设计了19道题, 其中18道为选择题。突出重点问题。问卷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分别是: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对在用财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对财会人员需求;对在校大学生财会教育评价。题目设计简单明了, 问卷设计简明扼要;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2) 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结构: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分为单选和组合式选择, 开放式题目问卷内容:主要调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评价, 涉及专业技能、沟通交流和道德修养等诸多素质。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调查对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35份问卷, 收回195份, 经检查, 均为有效问卷, 回收率为83%, 还实地对某些行政单位的领导和一家私营企业主就其对财会人才需求方面的看法进行了咨询。调查财会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3至55岁之间, 占总调查人数的93%, 年龄跨度大, 覆盖面广泛,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数据见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 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 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比例为69.78%, 为总调查数的一半之多, 所以本次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种性质的单位上。本次对财会人才职位的调查还是比较全面的, 有助于得出更加客观的调查结果。
(二) 财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地发展使得会计职业正向新的方向发展, 财会人员的传统会计知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虽然我国对会计教育有多种层次, 各院校对财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是各个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旨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财会人才。为了了解社会对财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设计了以下题目, 调查结果见表 (2) 。 (1) 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分析。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认为财会人员必须或应该熟练掌握会计做账、财务成本管理、税务处理和财务软件操作的能力;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审计理论也是一个财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战略管理、风险控制、金融理论和经济法被小部分人认可, 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这些在专业胜任方面并不是非常重要。 (2) 对职业胜任素质的分析。表 (2) 表明, 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和诚实守信为所有被调查的财会人员所认同, 说明被调查者对这些素质的重视;而优秀专注和无私奉献也被财会人员看重, 占有一定的比重;服务大众所占比重较少,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说明被调查者服务意识不强。 (3) 对职业胜任技能的分析。根据结果来看, 被调查者认为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是职业技能的“必修课”, 分别占有最高分量;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英语水平、决策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也是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被调查者书面表达能力所占比重较少, 这可能是由于进入信息社会以后, 人们书面交流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信息沟通, 忽视了传统的交流方式。
(三) 财会人员需求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财会人才, 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见表 (3) 。调查得出以下结论:被调查财会人员所在单位财会机构的人员数量较为适量, 大于5人的财会人员的单位占总数的63.82%, 这也能够潜在地带动单位合理、健全的会计机构的设立。由于单位财会人员的职业资格处于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只有42.23%。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单位需要更多高职业资格的财会人员, 需要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占总量的68.67%, 需求量较大。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财会人员99.7%, 接近100%, 但单位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财会人员只有42.23%。上述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的财会人员占总量的66.13%, 需求量较大。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个单位目前更加需要的是高职称和高学历的财会人才, 而对于低学历的财会人员, 市场需求量并不大。
(四) 高校大学生财会教育评价分析
由于目前高校对财会专业大学生的教育还存在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设计了关于企业对高校大学生财会教育的评价的相关问题, 旨在给高校财会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议, 结果如表 (4) 。由表 (4) 可知: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才, 而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相反, 只有7.18%的单位认为高校财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强, 而认为高校财会毕业生能力较差的高达43.19%。相比较而言, 用人单位中意有更长工作经验的财会人才, 而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毕业前后, 有接近61.46%的人选择自己寻找实习岗位, 以增加工作经验, 学校对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则相对比较少。应届毕业生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上得到了单位的认可, 而现在他们所缺少的是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技能和责任心, 特别是责任心方面, 根据35.76%的数据来看, 用人单位给出了较低的评价。
(五) 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大、覆盖面广泛, 易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被调查对象并不是非常重视与财会有关的相关衍生知识的学习, 如战略管理和经济法等;另外, 财会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其做财会工作的最终目的, 服务社会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团队精神被财会人员普遍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职业胜任素质, 而应届毕业生则比较欠缺这方面的素质;被调查单位的财会人员的学历与会计职称不成正比, 具备高职称的财会人员较少。社会更加青睐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具有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的财会人才, 而目前的财会人员普遍是初中级职称、层次一般、工作经验较少 (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应届毕业生和刚毕业时间不长的大学生从事财会工作其竞争力普遍比从事多年财会工作的人员要弱。
四、财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建议
(一) 提高实践教学地位和质量,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会计业务的不断出现使会计处理变得日益复杂, 要求会计人才除了具备一般的账务处理能力外, 还必须具备财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际、沟通、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有些高校忽视了实践教学, 从而导致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 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从教学整体出发, 规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 使实践教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实务实践中, 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素养。如在成本会计课上, 可以让学生通过真实企业案例进行成本分配的实验进一步掌握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 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对产品进行基本的计算。为了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学校可与一些中小型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参与合作单位的实际经济工作, 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与监督。在学生进入社会实习岗位后, 以信函、电话、走访、面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跟踪管理, 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工作适应性、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的适用状况等,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做到精心安排、严格要求, 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 强调德育教育, 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相当数量的财会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缺少责任心, 高校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而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体现了国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财会职业的特殊性使得职业道德的教育尤为重要。首先, 高校应将会计职业道德课列入到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中, 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责任感、社会服务使命感和道德教育的培养, 让学生切实意识到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其次, 应该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因为, 这些教师对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较深, 他们的讲授针对性较强,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有关查账的内容时, 不仅要讲如何查, 对查出的问题如何处理, 更要联系实际地介绍发生在身边的因做假账而受到法律制裁的实例, 以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和道德观。如果能够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很好地融人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这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财会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对财会职业的强烈使命感, 要有敬业精神, 并融入到课堂的授课中, 让学生感受到其重要性, 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 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创新教学的尝试
传统的老师在课堂上讲授,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所以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课堂上变灌输式教学为“开发式”教学, 通过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体会思考的过程,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很重要, 特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大企业的财会案例, 让学生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理解, 并能够很好的运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知名的财会学者来学校开设讲座, 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国家的会计发展状况, 开拓视野;要善于充分利用多媒体, 不仅只用于播放课件, 还可以通过网络运用本地的会计软件或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会计软件来实践教学,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开辟财会教学的新渠道。在课外应该改善财会教育的评价方法, 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很多高校还是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越高, 就越能够说明该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越强。这种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会读书, 走上社会缺乏竞争力。应该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除了笔试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面试, 内容可以丰富多样, 可以让学生通过描述来考察其对财会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让学生分析综合会计案例, 老师当场给出评价及指导, 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标, 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对本次财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得出, 我国的财会人才特别是刚毕业的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国外财会从业者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必须从高校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方式改革做起, 学习国外的人才培养经验, 希望本文所提出的改革建议能够给予高校财会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 进一步加快高校财会专业教育的发展, 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财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 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华才:《人才概念与人才标准》《, 中国人才》2004年第2期。
[3]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 《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4]刘国武等:《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 《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5]汤湘希《:美国会计教育概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财会通讯》2003年第10期。
[6]王来武等:《中加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
[7]亚瑟.K.埃利斯著, 张文军译《: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企业财会监管方式 篇2
关键词:盈余管理,混合博弈,企业社会责任,重复博弈
1 理论概述
1.1 盈余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余管理的危害逐渐被人们认识,如今,盈余管理的研究仍然是会计和金融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William Scott(1977)指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并未指出其危害。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盈余管理的危害逐渐显现。Healy认为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是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目的是误导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会计则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行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增加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能力,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多种多样,Hand(1989)指出公司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的方式总的有两类:一类是运用会计方法而进行的应计盈余管理,一类是构造真实交易而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因此,企业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方式的抉择时,需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随着外部监管环境的改变,盈余管理不同方式的成本收益发生改变,使两种盈余管理的权衡可能发生改变。
1.2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般认为是Oliver Sheldon(1923)在美国进行企业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认为企业在对股东承担责任,谋求最大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社会与企业缔结了一个契约,社会为企业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企业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信号传递理论方面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具备工具性的特点,表现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向社会公众传递一种正的信息,从而让企业在未来的运营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增加企业的私利操纵空间。
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图缺乏信息,公司管理层会在考虑社会责任履行的成本和收益上抉择是否利用社会责任报告这一工具向公众展示自身的社会履行情况,是否用正的社会责任信号来掩饰其负的社会行为。
2 企业行为的抉择机制分析
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上,企业在制定财务报告的同时,市场会根据已有的经济事项将企业的会计信息反馈到信息使用者手中,再通过股价合理性反映到资本市场中。因此,在这种条件下,政府的监管作用将会弱化,企业主体将会为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如果企业主体执行盈余管理的决策时,投资者主体的货币选票将不会投给不诚信的企业,同时遭受一定的处罚;如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则会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那么企业的盈余动机就被泯灭,使得企业不得不放弃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的选择而真实完全地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履行良好的社会责任。
市场上的信息不仅不完全,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成弱势有效性。在企业和政府以及公众的关于企业行为的博弈中,企业主体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政府依据自身的强制性要求,可以获得一定量的信息资源,而社会公众获取的信息来源于企业主体自愿披露的部分和政府部门出具的审计证明及税收证明,所以在资本市场社会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的决策方式。政府监管部门会根据企业的经营绩效来进行必要的监管,企业在来考虑收益和成本的条件下可以自由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披露方式。如果政府监管力度不大,那么相对于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和罚款就小于其带来的收益,企业将会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在盈余管理的方式上会依据监管力度的大小以及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来衡量;如果政府的监管力度较大,那么企业主体将考虑被发现的风险后的损失与收益的大小,从而进行是否选择盈余管理的抉择,继而选择盈余管理方式。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企业主体在盈余管理上有很大的操纵空间,仅仅依靠政府按法规进行监管无法约束众多企业的行为,因此,需要从企业的内部治理上引入社会责任的理念,并且让企业对更广范围的利益相关者负责,来谋求企业更长远的利益,同时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自愿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投资者对其更多地关注,在货币选票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企业会因为社会责任的内部约束所带来的收益会影响到决策层的盈余管理方式选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责任履行对信息优势方具有约束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盈余管理方式抉择和政府监管的约束作用机理如图1。
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行为决策依据是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政府的监管同样依赖政府的监管成本和我国的现有会计制度的完善程度,会计制度的完善能够限制企业在会计信息编制上的有机可乘,企业在外部约束变大的情况下,盈余方式的选择将会如何变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对于维护自身的社会影响是否会放弃一定的盈余收益?
3 本文的基本假定和参数设定
本文主要采用博弈论的方法来阐述观点,在进行博弈时我们假设参与者都是理性人,参与者对自身的博弈结构、博弈规则和支付函数了解详细,但对博弈对手的了解仅限于其概率分布,参与主体信息不完全,这样企业的决策目标就是在给定自己的类型和其他主体的类型依从战略的情况下,最大化企业的期望效用,主要的模型参数如表1所示。
假设企业的行为抉择分为三种,进行盈余管理或者不进行盈余管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同时会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或者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企业对二者不会交叉使用。
假设政府监管部门有是否主动采取监管可能性,并且对于未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不会误判,对于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存在误判的可能,同时由于媒体的信息传播,公众对于政府的行为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政府无作为,事后,政府监管部门将面临公众的质疑,对政府的声誉将造成损失。
4 不考虑社会责任履行的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抉择博弈模型构建
在不完全信息的静态混合博弈中,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管理的概率为p,其中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概率为P1,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概率为p2(p=p1+p2),那么企业放弃盈余管理的概率为1-p。龚启辉等(2015)认为两类盈余管理方式存在替代关系,一类盈余管理成本的增加导致这类盈余管理程度的下降,而另一类盈余管理程度随之上升,反之亦然。本文假设企业在市场中的决策是唯一的,则企业的行为存在三种组合:第一,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第二,进行盈余管理下的应计盈余管理;第三,进行盈余管理下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政府的监管实际上是存在刚性的,即对于企业的常规经营活动进行普遍的监督,但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是相机的,同时政府也存在机会主义,即对未进行盈余管理企业不监督。因此,政府主动监管的概率为q(0≤q≤1),不监管的概率为1-q。同时,政府监管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还取决于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a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即监管的可识别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b,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行为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监管部门察觉。假设政府查出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付出的监管力度为b1,政府查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力度为b2。因此,ab(0<ab<1)为政府监管下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1-ab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却无法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
在以上的条件假设下,不考虑社会责任履行的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抉择博弈模型的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在不完全信息下混合博弈的收益矩阵中,本文从企业的行为角度来考虑纳什均衡,则企业的均衡行为分为两种,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其中,i=1时表示应计盈余管理,i=2时表示真实盈余管理。
如果企业预测监管部门在监管时有机会主义时,企业为维护企业声誉,企业会倾向于可识别率低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来替代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事实上,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会计准则日臻完善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政府的监管识别概率越来越接近,并且企业行为被识别趋于必然事件。那么,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区别就越小,利用应计项目管理盈余的的风险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则倾向于操纵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支付矩阵,当p=pi,pi∈(0,1)时监管部门在博弈中的期望收益为:
对q进行求导,可以得到:
政府最大期望收益时:
5 考虑社会责任履行和企业盈余管理的重复博弈
依据信号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来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强化利益相关者关系,形成较好的社会信誉,从而获取竞争优势。Micheal Porter指出企业将社会责任方面的考虑纳入企业的核心战略中可以带来竞争优势和社会优势。因此,企业在策略中考虑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好的社会声誉。在重复博弈中,企业的信息优势在不断的重复决策中被政府监管部门及广大的投资者了解,企业为了维持和缓和市场上的声誉及信任,在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时,最好的办法是不再进行盈余管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以诚实的表现来修复声誉的损失,本节基于重复博弈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以及最终的抉择。
本文假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溢出效应为Gi(Gi=Ei(1+u)),企业获得正向的声誉激励因子为u,Cs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贴现因子为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被市场接受的概率为θ。企业“坦白”即不实行盈余管理并且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同样不监管,长期重复博弈时企业未来的折现总收益为:
但是,公司管理层会出于私人利益或者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来对企业的行为选择进行调整,即当未来的N期内企业随机进行盈余管理,但是政府未给予企业重视,使得企业这段期间内获得盈余管理获取“额外利润”。假设政府的监管是有效的,企业的不诚信的信息披露行为将被发现,企业受到严厉的惩罚。企业在未来决策趋于保守,以履行社会责任来修护市场信誉。那么,在政府对企业实行“冷酷战略”,企业的无限重复博弈的折现收益为:
特别地n=0时,
当n→∞时,
6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不完全信息的静态混合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模型系统的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与政府监管以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企业受外部环境的约束,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强度,我国的监管惩罚力度越大,企业盈余管理的自我约束力就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较小,但是企业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因此,在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危害,特别是防范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隐蔽性危害,需要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通过改善我国的会计制度,增加政府的监管投入,提高监管部门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及早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严厉的外部环境约束将促使企业从内部进行“自省”,从而降低企业的盈余投机行为。
第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政府的监管作用弱化,企业的不诚实行为终将被发现并被惩罚。企业的贴现因子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收益和盈余管理收益的影响,但是最终的均衡是诚信并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收益将会弥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损失,从而起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政府积极宣扬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提高声誉激励因子u,增加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潜在收益,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违规成本,从利益层面来约束企业内部行为选择,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降低盈余管理水平。
企业财会监管方式 篇3
财会部门的自律监管作为高校内控监管的第一道防线, 贯穿整个监管的全程, 显得尤为重要。而就笔者的调研, 目前高校财会自律监管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银行为参照, 分析高校财会监管的差距, 探索完善高校财会监管工作的路径。
一、高校与银行财会监管的差异
1. 提法不同, 涵盖的内容全面性存在差异。
在高校系统财会监管更多地被称作财务监管, 银行则称为财会监管。一字之差反映了涵盖内容的不同。高校更加注重经费、资金的管理, 如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 专门监督部属高校和直属单位经费使用。银行在进行资金、经费管理的同时, 强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 从会计电算化程序、会计人员培训、业务操作、业务流程、业务管理, 有统一的标准, 便于考核管理。既注重财务检查, 又强调业务培训、辅导。
2. 财会工作监管制度的系统性存在差异。
高校没有专门的财会监管工作制度, 有关内容散见于相关制度、文件。银行总行设有《财会工作监管制度》, 分行配套《财会监管工作实施细则》, 各基层行制定《财会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保证财会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3. 监管机构和监管队伍的专业性存在差异。
目前高校财务部门一般未设立专职的监管处室, 高校财会监管队伍, 由于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 主要依靠临时抽调业务骨干和社会中介机构人员, 高校监管队伍的非专职性使得监管时间得不到保证, 同时也不利于监管工作的考核奖惩。银行财会监管制度要求:各级行财会部门必须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配备专、兼职监管员, 各个营业网点配备会计主管, 且会计主管的考核、奖惩上收一级, 保证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4. 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的实效性存在差异。
目前高校财政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时远程监管, 其他部分主要依靠现场监管、人工检查等手段。银行所有网点操作实时联网, 建立了非现场监控系统, 针对监管系统反映的问题, 进行远程控制, 需要现场检查的相关情况, 结合每季常规监管, 到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管检查, 从而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目前财会监管方式主要是专项监管, 如专项资金的使用、年度预算与决算审计等, 更多的是事后监管。银行除了专项监管以外, 更加强调上级行对每个营业网点每季开展常规监管, 每个网点的会计主管实时坐班, 实时监管,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体系。
二、加强高校财会监管工作的路径建设
分析高校与银行财会监管工作的差异, 从中不难看出高校在财会监管方面的差距, 建议高校应该从以下路径加强和完善财会监管工作。
1. 加强高校财会监管制度的建设。
高校系统应该从上至下建立完善财会监管制度。建议教育部建立《高校财会工作监管制度》、《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施行办法》、《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等一系列旨在建立、完善高校财会工作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纲领性文件;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报教育部备案;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工作,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保证财会监管制度的贯彻落实。《高校财会工作监管制度》内容应该包括:监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及权限;监管工作内容;监管方式和程序;监管工作要求;监管报告;监管工作的考核和奖惩等。《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施行办法》内容应包括:会计机构设置要求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要求;会计核算办法及执行情况;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会计档案管理等。施行办法是财会人员工作的标准, 就像一把尺子, 日常工作中加以对照, 及时发现问题, 加以纠正, 保证高校财会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内容应该包括:按照规范化管理施行办法的具体项目, 给出具体分值和相应的得分、扣分标准, 增强财会监管人员监督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2. 明确财会监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求。
高校财会监管工作应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级对一级负责”管理原则教育行政主管财务部门内应设立监管处室, 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属高校的财会监管工作, 各高校分管财务校长作为财会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财务负责人是财会监管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同时明确一名财务主管负责财务部门日常的财会监管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财会监管工作体系。专、兼职财会监管员应该选拔思想作风好,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较全面的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人员担任, 可以通过在全辖高校内选拔和竞聘的方式产生。专、兼职财会监管员的数量根据高校规模大小按照5~6所配备一名, 以保证正常财会监管工作的开展。
3. 明确财会监管的方式、内容和监管程序。
高校财会监管可以采用常规监管和专项监管相结合方式。常规监管有专、兼职监管员每季或每半年对分管的辖属学校开展一次检查。专项监管是指根据工作需要, 对高校有关专门业务事项或管理情况实施的专项监督活动。常规监管应该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 检查监督与培训辅导相结合, 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特别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现阶段,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 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 实现远程监控, 对非现场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授权、分析、整理, 带着相关问题进行现场监管, 提高现场监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教育部经费监管中心监管信息系统设计在全力把高校经费监管做好的同时, 可以涵盖高校会计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内容, 最大程度发挥系统的使用效率。
高校财会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不但要包括财务监督内容即对预算编制、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对各项收入、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对负债的合规性和风险性进行监督;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问题进行检查纠正。同时还要组织开展对财会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辅导,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会计业务操作行为, 完善会计处理程序, 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如新校区工程竣工结算权威性的指导、监督, 规范操作流程等。新制度、新业务及时培训到位, 如新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新旧不同点, 与财务工作具体操作的衔接, 逐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规范化意识。
高校财会监管工作的程序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先期准备检查监督计划, 实施检查、辅导, 登记监管工作底稿, 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 撰写监管工作报告。
4. 建立财会监管工作责任制, 加强财会监管工作的考核。
高校财会监管工作应当实行逐级考核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建立健全财会监管员岗位责任制和相应的考核制度, 定期对财会监管工作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财会专、兼职监管员给予表彰、奖励。对检查监督不力、应该发现的问题未发现, 造成事故和案件的分管监管员, 在追究相关当事人责任的同时, 应追究财会监管员的连带责任, 直至取消监管员资格。
高校财会监管是财会部门为规范管理, 防范会计风险, 有效保障财会工作正常运行, 实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自律行为。高校财会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高校财会系统上下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建立健全高校财会监管制度, 认真贯彻实施, 筑牢高校监管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高校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做到先知先觉, 防患于未然,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家乐.中国教育经费监管的理论与运作思考[J].江苏教育财会, 2013 (1)
[2] .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Z].2012
[3] .杨秀梅, 黄骥.构建高校财务监管体系的探讨[J].财会研究, 2010 (8)
企业财会监管方式 篇4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收入与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 在事业单位中, 因为财务监管工作的不到位而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财务收支混乱的现象, 很多单位还存在着大量的账外账, 例如:私自设计小金库等。还有一些部门假借公款借贷的名义, 虚报、谎报账目, 以此来赚取不正当的收益, 满足自己的利益。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 为了能够提高支出的基数, 在年底的时候往往会制造虚假的财务支出项目或者进行突击花钱。此外, 还有些事业单位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事业支出和经营性支持, 对两者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 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这些存在于财务收支之中的问题都是因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不到位, 财务监督部门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行使自己的权利, 从而让事业单位的财政开支与日俱增。
(二) 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由于财务监督工作不到位, 使得很多事业单位出于各种目的, 千方百计的套取现金, 造成了现金呈现随意化的状态, 使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计划性。还有些事业单位存在着用个人的银行存款、发票以及打白条等来抵项库存现金。除了这些现象之外, 大多数财务监管不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财政方面都缺乏综合预算, 各个部门也没有开展对预算进行细化, 这样的情况使得资金的使用呈现了随意化, 资金的支出缺少必要的标准, 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纵观全局, 这样的现象使得事业单位一方面存在着资金使用紧张的情况, 一方面有存着十分严重的资金浪费现象。
(三) 在财政预算监督方面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管不到位, 致使其在财政预算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 很多事业单位没有以事业的发展计划和财力的情况为基础进行财政预算编制, 在编制预算时, 在编制各级科目的支出时没有考虑其轻重缓急的问题, 使财政预算缺乏合理性。其次, 很多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 没有以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的收支情况与发展计划为基础, 致使预算编制脱离实际的需要, 使预算编制工作和预算执行工作严重脱节。
2. 决算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会监管不到位, 致使很多事业单位忽视了原始凭证审核工作, 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原始凭证规定内容填写不全面的问题。记账平整摘要的填写工作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的产物, 不能够准确、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的具体情况。其次, 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会计科目和原始凭证一一对应的重要性, 存在着将同一时期不同的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写在一张凭证之上的现象。除此之外, 审批程序不合理、发表内容宽泛不具体以及项目、指标的填写不完整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造成财务监管不到位的原因
当前, 通过对事业单位中造成财务监管不到位的原因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 造成财务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审批部门的工作不到位, 造成了监督缺失
当前, 很多审批部门在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进行审查时, 往往不去考虑预算的是否合理、能够取得怎样的效益, 财务报表的复核工作流于形式, 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没有发挥审批部门应有的作用, 缺乏对预算的执行、收支等项目的检查和监督。疏于对事业单位财务情况的管理, 对于没有如期上交财务情况说明书的事业单位审批部门也没有向其发送补交通知。
(二) 财务监管制度不到位, 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取得的一定成绩, 但是我们仍旧要对其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财务管理制度仍旧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尽管在宏观方面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其在具体的事务上却仍旧有很多的欠缺, 没有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这样的情况使得其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了制度的漏洞。
三、事业单位强化财务监管的有效措施
(一) 要不断地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
事业单位要想强化财务监管, 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强化其政治素养, 提高其业务能力。首先, 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课, 并要对其进行考核, 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其次, 要开展专题讲座和征文比赛, 以此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的培养, 使其能够行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 事业单位必要积极的学习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树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财政监管工作根本上还是人的工作, 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以上措施加强对人的管理, 提高人的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财务监管工作。
(二) 要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加强对财务的监督
在这方面, 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单位党组织的对财务的监督, 对于重大的财务支出来说, 其必须要经过行事业单位行政领导和党组织的讨论后才能够实施。事业单位中的各级检察部门、税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必须要将对财务活动的抽查常态化, 并要结合不定期的检察, 加强对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的监督, 确保专款专用, 杜绝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要强化对收入上缴情况的监督, 确保在预算之外的收入能够及时的、足额的上缴至财政的专户, 要加强对违反经济法规的行为的惩处力度, 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三) 建立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要想强化财务监管, 就必须要建立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必须要建立起专款专用、分类管理以及统一决算的管理模式;要将专项支出和综合性支出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要不断的强化对接待费用和办公经费等的管理, 在确保没有虚报经费的基础上, 不断的减少这部分的经费支出。要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帮助下, 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管理, 确保其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都能够处在监督和控制之下进行。要进一步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内控制度, 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其能够全面的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并让其以法律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工作。
(四) 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除了上述的措施之外, 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是事业单位强化财会监管的有效措施。在日常工作中, 事业单位必须要通过内部报纸、黑板报等形式向职工灌输规范财务行为的意识, 使其能够明白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继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责任意识,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承载其所肩负的责任。
四、结语
当前,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以及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就必须要不断地强化财会监管, 不断地加强对事业单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水平, 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竟艳.浅谈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改进的方法[J].科技信息, 2010, (1) .
[2]张兴武.关于事业单位财会监管问题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
[3]张宓.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 2011, (12) .
[4]张源红.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设置初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5]詹信芳.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不足和应改进的几个方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6]李燕.浅谈对当前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的改进[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4) .
【企业财会监管方式】推荐阅读:
企业财会制度09-01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06-26
企业财会工作创新10-29
企业财会人员绩效考核05-17
企业财会信息管理漏洞11-07
石油企业财会队伍建设06-27
财会06-13
财会改革06-24
高校财会07-25
财会人员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