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共4篇)
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 篇1
一、调研背景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深入, 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行业对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 要掌握基本的信息传播技术;另一方面, 需要迎合行业现状, 不断掌握新媒体、新技术, 在全媒体平台上能够熟练地完成信息传播的工作流程。同时, 为了应对行业内日渐激烈的竞争, 拥有良好的运营能力也成为对相关专业毕业生新的职业要求。
二、调研方法、对象和主要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的是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调研需求, 设计并制作了一份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问卷, 通过H5页面直接推送给不同类别的企业负责人及高职毕业生。同时, 配合使用了资料文献查阅及网络谈话等方式, 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数据的整理和信息的反馈收集。
三、调研内容与情况分析
(一)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次调研各类企事业单位共计33家, 主要涵盖文化传播公司 (6家) 、公关策划公司 (6家) 、广告公司 (4家) 、企业宣传部门 (1家) 、行政机关宣传部门 (1家) 、新媒体公司 (4家) 、影视制作公司 (2家) 、电视台 (1家) 、广播电台 (1家) 、网络公司 (4家) 以及其他类型的单位 (2家) 。
从上述调查数据来看, 传播与策划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文化传播公司、新媒体公司、公关策划公司、广告公司及其他企业、政府和组织的宣传部门。
同时, 本次调研也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受调查对象在单位性质中选择的是“其他”。仔细查看问卷内容发现, 这一部分单位主要是各种中小型企业, 他们没有单独设置宣传部门, 但却需要这样的专门人才来负责公司的宣传事务。由此看出, 传媒行业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发展尤为迅猛, 对于传媒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 适合毕业生从业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分析
调研发现, 该专业的毕业生岗位分布中, 从事活动执行的占54.17%, 客户助理占12.5%, 内容编辑占70.83%, 策划专员占50%, 新媒体运营占62.5%, 记者/编辑占29.17%, 其他占25%。
从事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内容编辑、新媒体运营、活动执行、策划专员等。其中, 内容编辑和新媒体运营岗位, 都偏重内容的策划和编辑, 特别是图文策划传播;活动执行和策划专员岗位, 则偏重活动策划传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客户助理岗位所占比重较往年有明显增加。
因此, 图片策划制作、文案写作、新媒体推广、活动执行 (助理) 、客户服务等岗位是主要的对应就业岗位。
(三) 相关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分析
第一, 传播与策划专业相关岗位对知识的要求。调研发现, 相关岗位要求员工掌握知识的类别占比:公关传播基本理论63.64%, 广告传播基本理论81.82%, 受众需求分析知识77.27%, 心理学知识50%, 消费者原理77.27%, 新媒体原理77.27, 网络传播原理81.82%, 其他31.82%。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75%以上的从业人员认为应掌握公关传播基本理论、广告传播基本理论、受众需求分析知识、消费者原理、新媒体原理、网络传播原理。另外, 心理学知识等其他相关知识也是需要储备的专业知识。
第二, 传播与策划专业相关岗位对技能的要求。调研发现, 相关岗位对技能要求的占比:沟通94.45%, 数据收集与分析81.82%, 活动策划86.36%, 活动执行81.82%, 团队协作77.27%, 文案写作81.82%, 图形、图像处理54.55%, 艺术创作22.73%, 媒体运营86.36%, 其他9.09%。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80%以上的从业人员认为应掌握沟通能力、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活动策划能力、活动执行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媒体运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另外, 对图形、图像的处理能力以及对艺术创作能力的需求增强。
第三, 传播与策划专业相关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调查发现, 相关岗位对职业素养要求的占比:思想道德高尚50%, 心态积极健康94.45%, 为人处世和善50%, 善于沟通90.91%, 善于总结归纳63.64%, 乐于团队合作81.82%, 吃苦耐劳72.73%, 能够自我学习95.45%, 其他9.09%。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90%以上的从业人员认为心态积极健康、善于沟通、能够自我学习是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四) 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资格或职业资格要求分析
调查中, 68.18%的从业人员对职业资格的要求是否定的, 表示需要职业资格的占比31.82%。也就是说, 从事本专业相关行业并不要求一定获得相关证书。
(五) 行业职业培训及取证现状分析
仅有40.91%的被调查者认为, 传播与策划专业的毕业生需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外, 59.09%的被调查者认为证书不是就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 虽然这些从业资格证书对于毕业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参考与佐证;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正在积极探索用人模式, 更加注重考察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积极的人格特质。同时, 40.91%的认为需要职业资格证书的被调查者中, 大部分人并未明确说出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名称。63.64%的被调查者表示, 他们所在的公司或单位会不定期进行行业培训, 而36.36%的被调查者表示, 他们所在的公司或单位不会或很少进行行业培训。
调查还显示, 在不定期进行行业培训的公司或单位中, 他们对于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广告策划能力42.86%, 整合营销传播能力57.14%, 业务能力57.14%, 其他28.57%。主要集中在培养广告策划能力、整合营销传播能力以及业务能力上。
四、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一) 以行业为导向, 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随着新兴媒体与传统商业企业的深度融合, 行业对相应人才不断出现新的岗位需求。但无论行业如何变化, 主要的岗位职责也集中在表现和执行两个大类上。因此, 高校应根据这一特点, 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定位, 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这样, 有利于明确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特色和目标, 也能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指明方向。
(二) 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 贯彻适应性、整体性的质量观。在企业提供岗位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基本要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 不仅仅只注重提升职业的岗位能力, 更要注重在职业岗位标准的、规范的、严谨的工作流程中,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提升实战能力。因此, 需要尝试依据职业岗位工作流程, 依托真实工作项目, 以项目制为基础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三) 以项目制为基础,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方向的不同, 将三年的课程体系递进式设置为相应的项目课程, 以教师为核心, 引进和整合生产与服务型项目。以应用为目的, 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 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 将信息传播专业的重点放在适应新兴媒体的发展、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实际落脚点上。课程设置与新媒体的发展紧密相连, 注重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思维。迎合行业发展需要, 调整教学内容, 加强数据分析、营销、运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四) 引入“学徒制”教学,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启用“学徒制”教学, 将企业运行环境带入课程, 强化实战导向, 打造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学徒制”, 就是师傅带徒弟,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言传+身教, 学与做融为一体。学生小部分时间在课堂上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大部分时间则主要在生产性或服务性项目中实习。让学生同步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通过系统的锻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
(五) 实践“小班制教学”形式, 提高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小班制教学”是在“学徒制”的基础上对教学对象的调整变化, 指的是专业班级人数的减少。“小班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 需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灵活调整, 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紧密联系, 最终才能有效落实在教学评估上,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六) 注重素质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加强对学生沟通协调、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 注重礼仪文化的熏陶,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透视: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机制的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21-25.
[2]吴光明.中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6:8-10.
[3]王海平.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50-53.
[4]申晓伟.校企合作共筑未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14:17-21.
[5]方法林, 印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探索与实践[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5:35-39.
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 篇2
“五子棋大赛”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为了积极响应学院开展的运动会,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竞争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活动目的:
1、丰富我院师生业余生活促进师生间的了解。
2、增进师生之间交流。
3、调动我院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把此次运动会办得更好。4、为了丰富和活跃校园生活,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丰富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内容,提高我院学生身心素质,推进我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同学的竞争意识。
三、参与对象:
我院所有在校学生。
四、活动时间和比赛地点:
4月中旬,学院教学楼1105、1106多媒体教室内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活动内容及流程:
1、活动报名者以自愿方式报名为主。各系在运动会前先举办系级五子棋比赛,不论次、场、局记分,比赛胜者均记1分,和者记
0.5分,负者记0分。比赛原则上按报名人数多少进行抽签海选淘汰赛,每个系最终只留两人进入院级五子棋比赛。
2、十六名选手进入复赛后通过抽签进行分组,分为4组,每组4人再进行循环赛3轮(一人一天赛2轮)最后小组前2名进入最后决赛阶段交叉淘汰赛。
3、进入决赛阶段比赛者最后进行3轮比赛,决出冠、亚、季军和优秀者。
4、所有获奖者和集体将公布全院。
六、具体安排(比赛规则):
1、比赛时间为35分钟。
2、对于初级五子棋选手执行一手交换(无禁手)规则。即最先宣布自己在棋盘上形成五连,并得到对手或裁判认可的一方为胜。
3、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双方均认可的胜局,在双方停表后,结果不可改变。
4、猜先方法
开局前棋手位置坐定后,双方各握黑白棋子若干于手中,如合计数为奇数,则握黑棋子方仍执黑先行。合计数为偶数则双方交换黑白棋。
对局中,一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裁判员判对方胜。
(1)比赛对局中故意移子,故意散乱棋局者。
(2)超过规定时限者:包括比赛对局时限和迟到时限。棋手或
裁判员发现后指出均可。
(3)一方宣布认输者。
(4)弃权者或未通知裁判而中途退出比赛者。
(5)在要求记录的比赛中无故拒绝记录者。
(6)对局结束时,拒绝在成绩单上签字者。
(7)拒绝遵守本规则者。
(8)在同一局中,单方面先出现第二次违例者。
(9)对局中棋手查阅有关资料或离席与他人商讨棋局者,或用记谱纸、笔分析棋局而受益者。
(10)棋手因疏忽未宣布胜利就去按钟,则表明该对方下子。主动停钟者判负。
(11)比赛中不得悔棋,如悔棋员选手直接取消比赛资格,并判另一方获胜.和局:
对局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判和棋。
(1)对局双方一致同意和棋。
(2)对局双方同一回合均放弃行棋权。
(3)全盘均下满,已无空白交叉点。
(4)双方比赛时限在发现时均已超时,但又不能确定哪方先超时。
(5)无意移子或棋局散乱情况符合和棋规定的。
七、活动宣传:
1、由印刷学生会宣传部以海报方式告示全院。
2、各系学生分会宣传此次活动,并协助开展活动。
八、活动分工:
1、成立“武信学院”大学生五子棋大赛组委会,主要负责此次比赛,成员由印刷系分团委老师担任。
2、印刷工程系分团委主要承担此次活动。
3、印刷系分团委学生会协助此次活动。
九、其它:
主办:院团委
承办:印刷工程系分团委
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属 “武信学院”大学生五子棋大赛组委会。
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 篇3
一、新西兰发展ICTPDC的背景及其框架
(一) 发展ICTPDC的背景
新西兰经济、教育与文化事业都非常发达, 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20世纪80年代, 各级政府纷纷斥巨资构建现代化的软、硬件教育信息平台。政府的投资促使新西兰公众对“信息时代发展技术能力是学校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的普遍认同;同时越来越多专家认为, 新技术在教与学的许多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工具作用, 而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这一项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回应新技术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需求, 1998年教育部发表《交互式教育:学校信息与传播技术的策略》 (Interactive Education: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trategy for Schools) 一文, 该文首次提出了新西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信息与传播技术专业发展学校群, 该模式成为该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了为期三年的第一期ICTPDC项目。[1]据该国支持服务促进小组 (NSSF) 的数据统计, 至2009年ICTPD学校群已发展起267个, 覆盖了约67%的中小学学校, 成为新西兰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2]
(二) ICTPDC的基本框架
ICTPDC作为新西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项目, 其目的是利用ICT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并为更长远和更广泛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准备。“ICTPDC计划”的基本框架由国家统一制定, 计划对实施目标、实施周期、资金支持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1. ICTPDC的实施目标
(1) 提高教师和学校了解ICT的教育效益; (2) 提高教师和校长运用ICT作为其自身专业学习的能力; (3) 提高教师和校长运用ICT促进学生学习和成绩提高的能力; (4) 加强专业学习社区和增加校内校外的跨学校合作学习; (5) 发展起国家级和地方级别有效利用ICT发展的丰富资源, 包括专业知识、经验、材料等资源。[3]
2. ICTPDC的实施策略、周期以及资金支持
学校群是“信息与传播技术专业发展群”方案实施的载体。它在地理位置上被定义为一定区域内由中小学及相关机构参与的团体。1998年, 在新西兰教育部发布的《交互式教育:学校信息与传播技术的策略》教育政策中首次提出建立ICTPDC这一专业发展的竞争性资助计划。[4]1999年4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了第一批23所学校加入到“学校群”, 这些学校后来发展为开展信息与传播技术专业发展的领军学校 (Leader School) 。学校群对参与学校的数量没有限制, 以一种非常自由的方式组合, 但要求至少包括来自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两所学校, 其中一所学校为学校群的领军学校。
为了防止教育实践的改变操之过急, 教育部规定学校群内的学校以三年为一任期。自2001年以来, 每隔3年学校群都不断融入新的活力。学校群的发展得到了区域和国家的广泛支持, 每一个ICTPD学校群每年可以获得12万美元的中央基金支持, 并且各个区域的学校群也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地方财政的支持, 这些资助为学校群开展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5]政府明确规定这些资金只能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能用在支付硬件、软件或任何基础建设的费用上。
二、ICTPDC的专业发展模式
参与ICTPDC的学校是本着“自由组合”的原则来组建学校群的, 根据学校群自身的优势和缺陷, 制定和实施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专业发展模式。学校群没有强制性的专业发展模式, 也没有单一可复制的专业发展模式, 所以一大批的专业发展模式被广大的学校群所利用。有些学校群选择了导师/伙伴模式, 还有一些学校群认为研讨班/会议模式更适合他们的要求。[6]以下是新西兰ICTPDC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及其学校群实践的案例。
(一) 导师/伙伴模式
采取导师/伙伴模式的学校群首先出台导师培训方案行动计划, 其中概述了一些事项, 如该计划的对象、资助情况以及评估情况。选择一些具备良好的ICT技能并对学校的教职工有足够了解的人员作为该群体的导师, 这些导师参加相关的额外培训, 学习信息与传播技术在教育学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知识, 提高他们自身的相关ICT技能。经过培训后的导师在学校群中担任起其他教师的学习伙伴, 负责向伙伴教师传递ICT专业发展知识, 辅助伙伴教师指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此外, 导师还要具备设计学校ICT专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所设计的ICT计划适用于不同课程领域并适宜大多数教师的各种技术水平。此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它并不是由上而下的导师一方的单向联系, 而是导师与伙伴教师双向信息的传递与共振。伙伴教师充分主动地投入到ICT的研究和实践中, 发挥个体的创造性, 而导师起到适时点拨、即兴发挥的作用。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碰撞产生火花, 双方共同成长。
由奥克兰师范中学领导的学校群采用的就是导师/伙伴模式, 该学校群内的导师已经参加了由赛尔比 (Selby) 博士主讲的培训, 并且得到了赛尔比对他们的“专业发展计划”的指导。奥克兰师范中学的导师和伙伴教师保持定期联系, 持续地为伙伴教师提供ICT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 帮助伙伴教师提高ICT与课程整合的技能, 支持他们开展教学改革。这种模式既着眼于提高教师的ICT技能, 又促使他们理解和应用ICT来进行教与学。
(二) 研讨班/会议模式
研讨班/会议模式是在研讨班设置的课程背景下, 教师们开展与教育理论和技术技能相关的专题会议。这种模式的主要作用或目的在于通过汇集学校群内的教师智慧与组织智慧, 使ICT成为学校教与学的主要部分, 为教师提供技术丰富的教与学的优良环境, 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效率与成果。
新西兰惠灵顿地区的学校综合各方项目主持人的经验, 组建了“学能提升协会” (Learning Enhancement Associates, 以下简称“LEA”) , 并创建波里鲁阿学校/霍顿瓦利斯库尔/学能提升协会群。“学能提升协会”为这些学校群提供了一系列专业发展课程和技术支持。学能提升协会认为时间和资金是发展教师ICT技能所必须的, 是将ICT融入到学校的学习计划当中的保障。所以, 在政府财政支持的情况下LEA根据课程背景组建了研讨班以引导教师逐步探索性选择使用ICT。LEA在研讨班的初期, 会议的主题是在花费10-25%的技术预算的情况下, 如何有效地促使教师学习ICT理论, 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白政府高度重视教学中使用ICT。当教师完成第一步的学习之后, 研讨班开始分学科的对教师的ICT基本技能 (教师计算能力、文字处理、互联网、电子邮件以及在线资源的使用) 进行指导与讨论, 激发教师学习ICT技术的激情, 使教师们专注于从事专业发展。最后阶段, 会议的主题则是讨论如何进行ICT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以促进教学结构的改变及确保学校的学生学习成果的成功。
(三) 基于互联网模式
基于互联网模式是在集群学校合适的技术支持系统下, 学校群采用建立集群网站和同步或异步会议的方式改进学校工作和课程与ICT的融合以及集群管理。在项目的最初阶段, 23个学校群中只有1个学校群运用在线媒体来实现其专业发展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群采用此模式或将此模式作为实现其学校群内教师专业发展的辅助。如Cantatech学校群通过课程网站为坎特伯雷的10所乡村学校提供教师培训。其中课程网站中“课堂交互”模块采取了在线和非在线两种网络答疑和交流方式, 在线交流和答疑平台提供了文字、语音与视频的即时通讯与交流功能;非在线交流平台包括邮件管理、教学动态、作业布置、个人信息、教师留言等师生交互功能。在线与非在线交流的互相弥补, 有效地提高了乡村教师ICT技能以及在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应用ICT的水平。
奥格塔大学教育学院主持的网络课程, 把异步计算机会议作为ICT学习活动的重点。这种模式不是面对面的小组讨论, 而是教师们通过参与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论坛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每个学期有四个持续时间为期两周的虚拟会议, 且每个会议都有一个主题。例如在《高级网络学习》这门课程中, 会议的主题之一是“何为计算机媒介通信?”, 此主题下面还设计有多个主题。在会议开始之前, 教师们通过阅读材料掌握必备的背景知识, 为参与会议做好准备。会议开始时, 主持人向每个分会场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展开讨论, 也可发起新主题进行讨论。
三、新西兰ICTPDC的特色及其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信息与传播技术专业发展学校群, 是新西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培养该国教师ICT技能和ICT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过程中, 新西兰信息与传播技术专业发展群项目有其独特的一面。第一, 新西兰教育部制定了大量的政策, 确保ICTPDC项目的有效实施, 并且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纷纷支持;第二, 构建区域性协作“学校群”, 为ICT与课程整合提供清晰明确而其实用的指导;第三, 采用多种发展模式, 为教师ICT专业发展研究和活动提供更系统和全面的环境支持。例如:在基于互联网模式中, Cantatech学校群创建的课程网站中教学天地、实训项目、单元练习、课堂互动等模块为教师学习ICT理论和实践ICT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与新西兰的教师ICT专业发展相比而言, 我国起步较晚, 教育部于2001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才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7]”随之, 全国中小学学校又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及硬件环境。但是一直没有针对如何提高教师ICT技能以及促进ICT与课程有效整合提出详细具体的措施。基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新西兰ICTPDC的启示,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促进教师ICT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构建本土化ICTPDC“学校群”和专业发展资源
政府的教育投入是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 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我国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新西兰较少, 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的投入, 从宏观层面构建本土化的“学校群”发展策略以指导学校实施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发展。首先, 组织专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特色制定构建“学校群”的目标以及相关标准和政策, 并制定促进教师个体ICT技能发展、教师ICT应用理念和教学中ICT应用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相关活动框架;其次, 应投入财力和物力支持“学校群”相关政策的执行。从微观层面教育部应构建我国教师ICT专业发展的官方网站和ICT资源库网站, 把ICT的数字化资源和学习材料共享到网站上, 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ICT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帮助和经验。
(二) 采用导师/伙伴专业发展模式, 提高教师的ICT技能
群体中既有示范校、实验校, 也有一般校和基础薄弱校, 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 办学规模、条件、基础都存在较大差别, 这些势必带来ICT技能水平的差异。其实, 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古人语“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意思是相异事物, 相互协调, 才能促进事物更好的发展。因此, 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借鉴新西兰的ICTPDC方案中的导师/伙伴模式, 推选示范校、实验校中具有高水平ICT技能的教师作为导师, 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 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地向伙伴教师们传授ICT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以及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 , 然后群策群力探讨ICT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方案。
(三) 增强教师使用ICT的信心, 推动ICT与课程整合的开展
学校群中各学校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校群研讨会议中, 采用“能者为师”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让每个拥有ICT技能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 而且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消除对ICT的恐惧感, 增加他们运用ICT教学的信心。运用学校群策略可以加强集群学校之间的协作, 调动教师运用ICT进行备课、上课和日常的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自愿地使用ICT。只有教师主观上认可、情感上接受, 才能顺利地开展ICT与课程整合活动。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和标准对教师使用ICT进行教学带有强制性, 笔者建议在制定政策和标准时, 要以“教师”为中心, 注重激发教师使用ICT的意愿, 增强教师运用ICT的信心, 从而推动ICT与课程整合。
(四) 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理解ICT在教与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发展教师的ICT专业技能不仅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 更主要的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 是教师自主学习和反思的需要。在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期间, 许多教师学习ICT知识, 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和获得相应证书;教师把计算机和网络当成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 我们在公开言论中表达ICT与课程整合是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少的, 然而在他们内心中却把ICT拒绝在课堂之外, 在其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并不使用ICT。学校群可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改变教师学习ICT知识和利用ICT教学的观念。学校群邀请ICT与课程整合方面的优秀教师分享其成功的案例, 介绍学科内容与ICT融合的思路、模式和策略, 讲解ICT与课程整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益处以及如何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利用ICT促进学生学习的教案,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
四、小结
新西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专业发展群 (ICTPDC) 为该国的教师ICT专业发展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目标、实施的体系, 通过“学校群”策略来提高教师的ICT技能, 提升教师使用ICT的信心和促进ICT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理解,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事实上, “学校群”策略体现了一种群体教育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早已存在。在中国近代, 开始对群体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并完全纳入全面发展教育的体系。20世纪初, 群体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恢复传统的群体教育目标, 打造优良的学校群环境, 创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群机制。
参考文献
[1]周跃良.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75.
[2]Neil Melhuish.ICT PD CLUSTERS-Administration and Support Handbook2009[R].New Zealand, Wellington: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9:3.
[3][5]Vince Ham.Outcomes for Teachers&Students in the ICT PD School Clusters Programme2005-2007-A National Overview Report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R].New Zealand, CORE Education Ltd, 2009:6.
[4]What Makes for Effec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CT?[BE/OL].http://www.educationcounts.govt.nz/publications/ict/5807.
[6]Kwok-Wing Lai.E-Learning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Internet[M].New Zealand, Dunedin:University of Otago Press, 2001:30-32.
如何做好企业新闻策划与传播 篇4
策划就是谋划,筹划。新闻宣传策划是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件事情、一组数据,在不同人的眼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生”成不同的新闻,关键是怎么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做人,有人先知先觉,有人后知后觉,有人不知不觉。新闻策划就是一项需要先知先觉的工作。
当前,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组织,也是经济新闻报道工作关注的重点。做好企业新闻策划与传播,是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新闻宣传策划包括选题决策和报道方案设计,即对事件新闻价值的判断和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
好的企业新闻策划从哪里来
首先,有宏观上的把握,跟上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这需要挖掘时代背景,密切联系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好角度去报道。要对社会关注的动向、对企业所在的整个行业、产业的发展大局有清晰的认识,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要从大局中找准定位。
其次,善于从微观着手,突出特色,找出“新闻点”。“一花一世界”,做好新闻报道,要从别人司空见惯中看到不同之处。这几年,媒体广泛开展“走转改”活动,流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强渊要贴近基层,贴近一线。
第三,学会建立关联。建立关联就是要借助机会与重大事件挂钩联系。比如,一些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要从这些行业中找故事、找线索。而且,一个重大活动或者重大工程,绝不仅仅是报道一次就可以的,要把握好一些重要节点,各方面的内容都要充分考虑到。还有,这个重大活动或重大工程最重要的特点有哪些,有没有纵向对比或横向对比,跟社会哪项工作、哪个行业关联度高等,都要注意。
第四,关注企业的重点工作。比如,对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电网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是重点工作,而这些,也正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电力系统的工作年复一年,有些主题是重复的。年初回顾上年成就,春节保电,三月份学雷锋,四月份舂检,五月份表彰劳模,六七八月迎峰度夏,九月份秋检,然后是迎峰度冬,盘点全年工作。做好这类企业新闻的报道,就要掌握了解企业的重点工作,注意策划好一段时间的日常报道,唱好“四季歌”;同时,一段时间内也要强调一个阶段的重点报道,唱好“主题曲”。
好的策划如何落实到媒体上
首先,有成功的采访。一篇好的新闻,七分采,三分写。具体的选题策划产生后,就要思考出报道方向,以及从什么地方、什么人那里可以获得最准确、最权威的相应信息。一个成功的采访要把握采访大局,深入了解话题,思考如何提出好问题。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好的提问,多是在充分准备后想到的。要了解采访对象,以便让自己能更从容地展开采访。做一个倾听者,把表达权交给采访对象。当然,还要注意控制采访的过程。例如,记者可以精心地设定问题,让采访对象的回答与问题相关;记者还可以进行追问,让采访对象解释未表达清楚的内容;记者还可以适时打断采访对象,把扯远的话题拉回到主题上来。通过提问,可以将采访内容按照目的、新闻六要素等“信息块”具体分成一个个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遗漏重要问题,又可以帮助记者记忆要问的问题。
采访应从简单具体的问题开始,逐步深入。所谓简单的问题,就是采访对象不需回忆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而难回答的问题就是采访对象需要思考或克服心理障碍才能回答的问题。在设计重点内容的问题时,还需要想到采访对象可能的回答,以及对各种回答该如何反应。遇到重点内容时,应该专注倾听,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请对方核实、解释,还可以让对方举例、讲个轶事,或作一个总结性的评论。
现实中,在企业进行采访时,企业方面往往会直接给出一堆材料。拿到了材料不能什么都用上,写稿时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要有所选择,要有自己的理解,对材料的运用才能做到贴切、准确。采访,必须真正沉下心来,钻进新闻采访的故事里去,钻进新闻报道的背景里去。精心用心去采访,才能出精品。
其次,学会讲故事。很多编辑记者都曾有这样的困惑,一些行业和企业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太多,一般人往往看不懂,也不了解,而这些企业的内部人往往又特别爱讲专业词,不愿说“外行话”。这时候,需要记者做好“翻译”,用媒体和公众能够接纳的方式表达和传播。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现在,媒体报道从可读性向易读性转变,特别是故事化,成为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下面两个新闻标题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一个是电网企业提供给我们的:引题为“山东接纳外电能力提升到750万千瓦”,主标题为“2012年入鲁外电达到500亿千瓦时”。这样的标题术语和数字过于概念化,不接地气,听众听完没感觉,我们把引题改成“入鲁外电可点亮青岛和济南”,主题改成“山东每七盏灯就有一盏由外省电点亮”,这样的标题,通俗易懂,生动简洁。
再次,有多角度的扫描。对一个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采访,不能自说白话或者总是领导介绍。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有哪些特点,不仅要采访领导,还要问员工;不仅要问参与改革者的评价,还要问没有参与改革者的评价;不仅要了解企业改革前后的差别,还有必要了解本企业与其它企业改革的差距;不仅要采访本企业的同志,还要采访主管机关的同志。这样,才能告诉人们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亮点何在、程度如何,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战略,没有多角度,就没有客观性,新闻的传播就不能真正创造价值。
【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推荐阅读:
信息与传播科技05-30
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记者团章程09-20
论灾害信息传播的背景、维度与价值的论文07-04
广告信息传播05-29
灾难信息传播06-04
信息传播渠道06-26
信息传播质量08-04
信息传播模式08-24
知识信息传播09-21
信息传播过程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