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真实性

2024-12-09

信息真实性(通用12篇)

信息真实性 篇1

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把它们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具体地说,会计信息是指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为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它包括: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即有关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种财务分析报表,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的决策信息,年度计划、规划、金额等。会计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一、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 要素不全的凭证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的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淆。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认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应该进专项资金的直接进了经营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二、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对策

1.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着手。正确看待和处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做财务会计的本质要求和灵魂所在,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改革管理体制,建立会计委派制。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机制,是对会计工作所形成的约束机制,主要是从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会计造假。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自我约束、相互牵制的防范性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的控制环境。会计信息生成贯穿于生产经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如购销业务的监管、资产的账实核对等。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人员素质控制等。

3.加大会计打假力度,提高会计造假的违法成本。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建立会计诚信平台,让全社会监督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机构或个人,不仅要让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更要予以法律的制裁,使其造假成本远远大于其利益。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目前,虽然工商、税务部门在年检、登记时要求出示会计证,对会计管理是个很大的支持,但并未形成社会的有效监督制度。对会计证培训班资格要严格审批,并对其师资及教学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考核、监督,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对非法办班、办证者要严厉打击,使其无法生存,以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其次,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改革现行会计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工龄和学识水平,并通过考试,就能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而最后的聘任和年度考核会由所在单位进行的做法,这样主管单位难以对会计人员履行有效的监督。国家应明确,对外提供真实信息是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一重点赋于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前提,使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大对失信人员的惩处力度是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提高其专业判断能力,增强敬业精神。同时,加强对虚假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对失信人员的惩处力度,努力提高会计行业的公信力,营造良好的会计行为环境,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健全和完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强化内部监督,提高管理层的会计法规意识,明确其法律责任,加大对主要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做到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依法理财,严把会计人员的资格关和职业道德关,真正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加强国家监督,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和事业行政单位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办法,理顺委托关系,由企业直接委托改变为由信息使用人对会计事务所进行委托并支付费用。规范社会监督,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造假成本,形成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机制,有效提高监督质量。

信息真实性 篇2

(1)会计体系的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同的法规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差;立法前瞻性不足;与虚假会计信息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有差距。

(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对于一些重要新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注重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使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但是不可能完全堵住财务报表上所有的漏洞,不可能杜绝某些公司高管操纵利润的冲动和意图。

以新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为例,“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金额,更多地采用了市场化方法。

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人为操纵因素容易干扰公允价值的实现。

3.2行政领导、经营者等造成的信息失真

有些行政领导为了自己的利益,为突出业绩,就向下级下达指令,要其完成任务,所以就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从而多计收入,少记成本,造成虚拟成本。

然后用虚假的政绩去争名夺利。

而一些企业经营者就为了取悦上级,就会指使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资料进行修改,以获得贷款,逃避税收,化公为私,损害了公司及其他人的利益。

3.3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所需的会计人员也供不应求了,各行各企业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会计这个行业出现了非专业化的普遍现象,许多素质低下的人员也都进入了会计这个行业,他们对会计的基本准则及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常会出现一些错账,或审核错误等,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还有一些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较低,容易受到他人或金钱的诱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假账,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3.4会计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1)从企业内部监督看,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其行为会受控于企业管理当局,反映管理当局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当局的意志,故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造假是非常容易的,而这种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会计监督“名存实亡”,这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会计人员受管理者领导,其监督权力也由管理者授予,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不符合管理学原理;同时,由于监督是一种外来约束力,它不可能从机体内产生,会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可能实现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2)从企业外部看,许多要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各个部门,没有行使它的义务,造成外部监督如同虚设。

一些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偏袒自己的下属单位,监督缺乏力度。

此外,还有一些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

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称为“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相反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向有关部门出具虚假报告。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失真;对策

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为大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小到企业管理机构等展开决策的依据。近几年,国家于“会计、审计”问题上颁布发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给政府依法给予了充分的法律保障,让“会计、审计”领域的自律性有了可观的改善,且会计信息在给经济提供服务质量与能力上有所提升。可是,某些地方、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仍经常发生,严重制约及干扰了宏观济决策,给国家与人民利益带来损害,这务必引起各级各部门的极度重视,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会计信息完整性与真实性。

对会计信息于资源分配中的关键性要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可让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会计信息若完整性、真实性缺失,将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危及国家与人民利益。此外,企业会计把大量经济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供负责人决策参考,若是企业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将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决策造成影响,同时会给资金筹措带来制约,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保障资源有效配置及投资者利益的关键要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

1.会计法规体系与制度存有问题。一是会计法律体系缺失。当下,我国现行会计体系发挥了重大效用,可和国际标准相比还存有一定距离,“财务、会计、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创设还存有诸多不足之处,因会计法规体制彼此的不协调,导致会计体系存有诸多漏洞;二是会计准则与体制存有理论缺陷。会计准则存有极大的局限性,“客观性、谨慎性”两原则上存有抵触,由于客观性原则要求依实际发生的“交易及事项”作依据,如实呈现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谨慎性原则要求对企业资产不可过高估计,对费用与损失则需进行充分估计。

2.监督机制缺失。一是内部监督不利,外部监督形同虚设。首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本来应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计,从而履行监督的职能,而内部各部门都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驶职权开展工作的,故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造假是非常容易办到的,而且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根本就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难以保证。其次,企业领导者利用职权干预会计人员编制会计信息,甚至以命令方式要求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监督机制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目前各个部门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都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管,造成外部监督形同虚设。首先,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偏袒自己下属单位,监督缺乏力度。其次,财政部门与企业缺少联系,对企业会计信息缺乏了解。税务部门只注重税款的缴纳,漠视会计造假问题。此外,会计师事务所仅凭报表审查出其真伪,许多会计造假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更有甚者,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驱使与企业串通,先有关部门出具虚假报告;二是主管部门监督缺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长期存在,与某些监督部门执法部门的监督缺位密切相关。监督执法部门从本部门本地区利益出发,对有些问题采取漠视态度,为造假者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造假者有恃无恐。更为恶劣的是,有中介机构反映,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授权下,他们被指定必须给地方政府推荐,获得上市指标的一家公司提供合格的审计报告,而该公司事实上并不具备上市资格,他们惟一办法只能是造假。此外,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违规违法事件都没有得到严厉惩处,这其中不乏性质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者,这就使得企业进行造假的时候有恃无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碍于情面,执法不严,使造假企业的代价大大小于其获得的利益,这样不仅对有关责任者起不到应有的惩罚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进行会计造假。

(二)内部因素

1.会计人员的因素。一是会计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偏低。为会计信息生成者的会计从业者,其素养的优劣将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直接影响。当下,我国会计从业者整体业务能力偏低,一些会计从业者对会计业务与准则、财务通则等了解不足,对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等掌握不够,对会计凭证无法正确进行审核与识别,造成会计信息完整性与真实性的缺失;二是会计工作者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偏低,因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素养偏低而导致知法犯法、做假账、编假证、假据、化公为私、侵占企业财物等问题发生。

2.领导者的因素。一些企业领导者由个人政绩出发,让会计弄虚作假,一些应记费用的不记、需摊销的不摊,不应计入收入者计入,导致虚增收入及虚减成本的问题发生。某些领导为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编“假证与假据”,或是将私人的开支非法转为企业正常开支,此类问题极难为会计从业者发现。

3.内部控制机制缺失。在企业内部,其会计管理相关的体制缺失,其内部控制系统无法有效处理内部各方关系。有关责任未落实分配至基层岗位,会计队伍的具体分工导致责任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稽核体制与内审体制等组织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制约,工作时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会计主管与会计工作者彼此配合缺失,两者无法发挥监督与制衡效用。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会计人员

1.加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提升会计从业者其职业道德为长期任务。需采取广泛宣传及教育手段,令其认识到“会计诚信”对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关键性,培育其以诚信标准来时刻提醒自己,由主观根本上坚持拒绝做假账。还需让其熟悉《会计法》,依相关法律对自身工作进行约束,树立正确职业观、人生观,能够顶住权力压力及物质诱惑。

2.会计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需对不断对会计从业者展开继续教育,为其给予良好的学习与进修机会,针对新《会计准则》,需组织其熟悉掌握有关会计处理“原则及方法”,杜绝因会计从业者不熟悉准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需灌输会计从业者终身教育理念,依其特点,合理进行岗位的安排,务必人尽其才,且依其岗位特点,依岗施教,鼓励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及财经法规制度,令其素质不断提升,且于会计实践工作中持续积累经验,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职业判断力,可能良好地执行法定责任。

(二)领导者

1.对领导者展开相关会计知识培训。会计为企业展开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决策的“领导者”,务必对“会计信息”的关键性、会计的有关准则以及处理模式具有一定掌握。故此,务必需对领导者展開有关会计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加大对其“道德、诚信、法律”意识上的教育,以提升其遵守财经法规的意识,争取其对理解及支持会计工作,以此来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发展。

2.明确领导者的职责。确立领导者是会计信息的第一责任人,需依新《会计法》内“单位负责人对自身单位会计工作及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而负责”规定,强化企业领导对会计责任及需担负的法律责任,督促企业领导加大会计管理力度。

3.加大对领导者监管力度。改进及完善对企业领导者离任审计体制以及会计监督系统,换届时需对有关会计报表展开准确交割,确立责任权限。需强化财务公开、会计工作透明度,让企业领导人能够自觉地接受全体职工监督。需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处罚力度,务必追究造假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特别是追究强令、指使与胁迫会计从业者做假账等的法律责任。

(三)充分利用内部控制体系

持续加大会计管理体制建设力度,规范及改进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中的各项体制、方法及措施,科学合理地维护会计管理体制系统的协调性、完整性及有效性,一步步创设基层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全方位负责的良性体制。务必确立企业领导者、会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从业者的具体分工及职责,确立企业内部会计的核算模式,强化企业会计从业者的监督权,保障会计信息完整理、真实、可靠。务必创设及完善企业内部的牵制体制、内审体制、稽核体制,实现自我“控制及约束”,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及时纠正错误,杜绝财务造假现象,合理及时地堵塞漏洞。对会计控制效用需充分发挥,由所有者进行财务总监委派工作,对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进行领导,将一支笔签字转变成两支笔签字,让财务总监和经营者彼此配合及监督,努力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让会计信息做到真实、完整及可靠。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真实性研讨 篇4

会计的真实性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程序要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 并且所提供的资料能够如实的反映客观实际, 对会计记录、计算、直到编制会计报表都应当以核实的凭证为依据, 从而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它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中, 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遵循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 能够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目前,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并不乐观, 会计失真越来越严重, 并且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 严重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1 会计凭证失真

有些单位利用不完整、不规范的原始凭证或者造假的原始凭证等方法进行营业, 看似“合法”的收入其实是非法收支。

凭证作假又分为原始凭证失真和记账凭证失真, 原始凭证失真有三种情况:第一, 是不如实填写、伪造、篡改原始凭证;第二, 打白条、以收据代替发票、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不按发票规定要求等;第三, 是使用虚假发票。记账凭证失真有两种情况:第一, 是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情况下编制虚假记账凭证, 如某单位在期末发现主营业务收入未达标, 于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 编造了一份销售产品的记账凭证, 从而使主营业务收入达标, 日后再以销售退回或销售折扣等方式冲账。第二, 是记账凭证要素一项或者多项原始凭证不符, 如某会计挪用一笔公款数月后归还, 在其编制的记账凭证上的日期与原始凭证的日期就相差数月。

2.2 缺乏完善的财务账目管理, 造成账目混乱

在设置会计账簿和使用会计科目时, 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进行, 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 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2.3 制作虚假会计报表

人为调整报表数字, 脱离账簿, 甚至编报两套报表, 一套自用, 一套对外提供, 从而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4 收入、成本、费用、资产造假

主要表现在收入上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费用上是多列或少列成本和费用, 甚至人为调整损益;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真实资产, 资产管理混乱。

3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3.1 会计体系与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 会计体系的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 其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同的法规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差;立法前瞻性不足;与虚假会计信息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有差距。

(2)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对于一些重要新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 注重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 使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 但是不可能完全堵住财务报表上所有的漏洞, 不可能杜绝某些公司高管操纵利润的冲动和意图。以新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为例, “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金额, 更多地采用了市场化方法。但是, 在实际运用当中, 人为操纵因素容易干扰公允价值的实现。

3.2 行政领导、经营者等造成的信息失真

有些行政领导为了自己的利益, 为突出业绩, 就向下级下达指令, 要其完成任务, 所以就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 从而多计收入, 少记成本, 造成虚拟成本。然后用虚假的政绩去争名夺利。而一些企业经营者就为了取悦上级, 就会指使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律法规, 对会计资料进行修改, 以获得贷款, 逃避税收, 化公为私, 损害了公司及其他人的利益。

3.3 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所需的会计人员也供不应求了, 各行各企业都需要会计人员, 所以会计这个行业出现了非专业化的普遍现象, 许多素质低下的人员也都进入了会计这个行业, 他们对会计的基本准则及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 所以常会出现一些错账, 或审核错误等, 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还有一些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较低, 容易受到他人或金钱的诱惑,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假账, 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3.4 会计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1) 从企业内部监督看, 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的, 其行为会受控于企业管理当局, 反映管理当局的意图和目的, 体现管理当局的意志, 故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造假是非常容易的, 而这种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会计监督“名存实亡”, 这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会计人员受管理者领导, 其监督权力也由管理者授予, 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 不符合管理学原理;同时, 由于监督是一种外来约束力, 它不可能从机体内产生, 会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 不可能实现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2) 从企业外部看, 许多要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各个部门, 没有行使它的义务, 造成外部监督如同虚设。一些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 偏袒自己的下属单位, 监督缺乏力度。此外, 还有一些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称为“经济警察”, 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 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 并没有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 相反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 向有关部门出具虚假报告。同时一些企业的领导由于不懂《会计法》, 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 不惜一切代价, 弄虚作假, 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

4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项正确的会计信息, 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帮助, 从而增加收益;但是一项错误的会计信息, 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造成经济损失。所以会计信息的失真, 不仅会影响到企业与投资者的决策, 还会使得会计报告的数据不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有用性, 企业的财务报告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活动,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 甚至还会影响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4.1 传递错误信息, 误导经济行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国家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运作者, 它可以是企业直接投资者。企业的会计信息一旦失灵, 不但会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紊乱, 也导致国家的投资的流失。

4.2 为各类违法乱纪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导致账务管理混乱, 企业通过设立小金库、虚列成本费用、少列收入等方式, 导致国有资产和税收的大量流失, 给那些不法分子提供了获取不法利益的机会。长期以往, 就可能助长了那些违法行为, 为那些违法行为提供了温床, 最后危害了国家以及企业。

4.3 损害企业形象, 丧失信任

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 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信任, 如果消费者对企业丧失了信任, 那么他们就会到该项企业的竞争对手哪里去购买产品, 这就会造成企业的商品没有了销路, 企业资金不能正常的运转,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4 减弱了投资者的信任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 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 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可能造成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4.5 危害会计人员自身

会计人员如实提供会计信息, 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 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新《会计法》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 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 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5 会计失真的治理对策

5.1 加强对会计法律体系的完善, 细化会计准则与制度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并加大实施“新会计法”的力度, 使财务会计法规尽可能地全面、配套、及时, 并且有可操作性, 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 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树立学法、懂法、执法的良好环境, 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经营者、财务会计人员等自觉遵纪守法, 维护《会计法》的权威, 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再次, 要严格会计法律责任, 改变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局面, 对那些虚假的会计凭证、提供虚假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及强迫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企业负责人, 要严格执法, 必要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局面。

5.2 加强社会与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下,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要想其机构对所有的事务都达到公平、公正、合法, 我们首先得对其中介机构中的人员进行政治素质、业务能力, 职业道德等教育, 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公证和监督作用。争取以后让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都要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才能发挥其效力, 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让其投资者能够放心的进行投资决策。

5.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不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规范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各项制度, 有效维护会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 建立基层单位对会计信息质量全面负责的良性机制;企业的各项职责要明确分工到具体某人, 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形式要确定,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建立并完善单位内部牵制制度, 稽核制度、内审制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及时发现错误并于以纠正错误, 防阯造假, 尽可能的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4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高低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如果一个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很低, 那么他可能会经不住金钱或者他人的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相反, 假如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较高, 那么他就会以诚信的道德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 坚持不做假账, 不违反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以此约束自己的工作,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对上顶住权力的压力, 对上挡住金钱的诱惑, 做一个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郑诗旭, 王巧丽.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J].财会通讯, 2005.

[2]张久茹, 王笑蕾.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宋建华.新时期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J].理论观察, 2007.

[4]夏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继续教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5]徐哲.会计失真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06.

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探讨 篇5

(一)会计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还不算太完善,这就势必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与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政策的弹性造成了一定的会计信息失真。

如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在固定资产折旧时于平均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选择其一,折旧方法的不同必然使会计信息产生差异。

会计政策由于采用历史成本信息来反映会计信息,这也就是说在此期间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都不能进行调整和更改,这必然就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由于会计政策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制定的,而经济时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自然会涌现出新情况与新问题,但会计政策是不可能随时变更的。

这必然就导致会计政策无法尽善尽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管理监督体制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同时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活动的各项措施、制度和办法不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各部门未能有效地协调合作,具体责任不明确,造成会计人员对自身的具体分工不明、责任意识淡薄。

完备的内审制度和稽核制度的欠缺使企业内部无法实现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无法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

未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氛围。

外部经济监督缺乏刚性,外部监督机构众多,这些机构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各种检查,但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与工作重点不同,也就没有充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且各种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横向沟通缺乏,管理分散,有效的监督合力也就未能形成。

(三)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的增强,会计程序和技术方法不断科学化,会计主体行为日益多样化,会计核算内容逐步扩展化。

会计信息加工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与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但由于现实原因,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政治思想上对会计政策认识模糊,在业务方面也得过且过,责任心不强,账务处理不合理,不合法,不及时,有时会长期不对账,不清查,致使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严重偏差。

在一些企业中甚至存在会计从业人员独立性丧失,且会计信息的法律保护缺失的状况,会计从业人员为了个人私利会成为领导直接操纵并反映其意图的工具。

加之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法律意识与观点的缺乏、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不健全,使得在企业中常常出现会计与审计都是相同人员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存在。

企业的内部监督与制约功能未实现,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内部约束效力弱化。

这无疑也成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会计政策法规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确保会计法切实实施,令财务会计法规具有配套、全面、及时的可操作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同时,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营造学法、懂法、执法的良好环境,确保国家法规被各企业严格执行;确保相关会计政策被企业经营者、财务会计人员自觉遵守,力求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实现。

再者,应明确会计法律责任,力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对那些提供虚假资料及虚假会计凭证的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强迫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企业负责人,定要严处。

(二)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1.应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健全企业内控制度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工作内部环境的重要方面。

账户体系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流程、企业会计政策、计量和计价制度、会计报表编制、台账制度、审计及监督制度等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

全面建立起内控制度并付诸实施,才能有效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2.完善相关监督机制也刻不容缓

①应加强监事会的监督。

应提高监事的素质及独立性,改革监事会的成员构成,强化监事的监督职能,健全淘汰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赋予监事会监督权。

②应建立管理者考核监督管理体系,强化管理者公开信息的法律责任,从组织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③应加强社会与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因为其不仅直接指定会计信息,更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负主要责任。

欲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①应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深刻认识相关会计法规政策,学会应用会计电算化,精通会计业务,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②需对会计人员予以更强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行,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建立全面统一且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严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人员,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使会计从业人员在任何情况下均坚守原则,不图谋私利。

③应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从事财会工作所应具有的资质和条件,保障整体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会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变复杂性使得会计失真问题面貌不一,还呈现出隐蔽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引起会计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由于相关会计政策法规与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和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所引起。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努力完善相关会计政策法规,完善会计信息管理体制,规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体制。

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财经法规教育,并佐以职业技能培训来增强其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提高其工作能力和责任心。

通过以上有效政策的实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篇6

摘 要 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会计信息失真有多方面的原因和极大的危害。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公司制度、加强会计规范化建设、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强化契约关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会计信息真实性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企业或是经营者通过财务报表向社会披露的。上市公 司甚至还通过招股说明书(或债券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披露文件,向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公司财务状 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应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会计数据。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和动态的,会计对象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状况,它可能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比较适应的,但随着环境的改变,过去真实的信息也会变得不一定真实。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得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量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同一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就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而且,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 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在当时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

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原因:1因会计差错导致信息失真。2因会计人员舞弊造成的信息失真。3政府行为不规范。4企业领导的原因。5缺少有效的监督措施

二、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1.加强会计准则的制定,使会计反映方法科学、先进。会计准则的 应用要避免主观随意性,缩小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的出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比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 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在准则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制衡关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够在有关准则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消除或减少对准则的抵触和抵制行为,增加或提高准则利益的认同感。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中,要依据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不能凭主观臆断,凭空想象,而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要符合政策法规、准则、制度的规定,特别是一些需要估计、判断和推理的会计事项,更要注意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发生。

2.完善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叫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国所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子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因此,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问题,只有通过内部审计或定的监督机制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叫选择性的空子,同时,对于行业相似的不同企业,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性范围应有所限制。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 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使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从主观上、根本上看,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当前,某些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容易在利益驱动下提供失真的会计核算资料。他们或是为了迎合某些领导,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而进行违反财经纪律的会计核算。还有某些会计人员 由于业务素质不高,无法正确处理某些会计业务,同样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要利用培训、进修等各种形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使其能有效的担负起会计核算与监督的重要职责;同时使其认识到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是一种法律责任,并且还要客观公正地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和奖罚。

参考文献:

论会计信息真实性 篇7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剖析

1.1 内部原因

1.1.1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的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仅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层面上,不熟悉现代会计的原理及操作规程,不理解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内涵,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同时,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任免升职等均由企业领导说了算,“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

一些会计人员碍于这些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违反诚实信用的原则,不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做假账、挪用公款、暗中报销、白条抵库等等,这些行为都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1.1.2 会计报表信息失真

某些企业出于取得银行贷款、逃避税收等目的,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加工,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1.2 外部原因

1.2.1 会计信息监管失控

目前我国对于会计信息的监督管理体制虽相对以往有较大改善,但仍不甚健全,仍存在瑕疵。例如,上级主管与监督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形式主义严重,局限于简单的“走过场”,致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作用。这无疑对会计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2 会计法律准则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并渐成规模,在日常会计活动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起步较晚,会计准则又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很多地方存在不严密的漏洞,很多具体问题也没有给出核定标准,这样模糊的界限也会影响会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趋严重,具体危害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观角度讲,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等外部信息使用者传达错误的信息,致使他们进行错误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会带来巨大损失。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管理没有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作为依据,其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2.2 扰乱社会秩序

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就会滋生会计舞弊、诱发经济犯罪、肆意践踏国家法律等行为,久而久之会形成会计行业的信誉危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3 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举措

3.1 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和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使其能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基本职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洞察会计规范的发展变化。同时,会计工作要重视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坚持原则,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企业负责人不得为了短暂的眼前利益,指使会计人员造假。对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行为要坚决给予查处。

3.2 加强内外部监察力度

单位内部审计应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认真审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有效防范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同时,外部监察包括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等形式的政府监督和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的社会监督应做好“经济警察”。内外部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履行监督职能,对不规范行为及时果断地勒令其改正,确保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3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必由之路。社会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会计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进行修改完善,进而提高其科学严谨性,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奠定法律基础。其次,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会计人员应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坚持依法进行会计处理,来纠正现阶段会计失真的混乱现象。

4 结束语

会计信息真实性博弈分析 篇8

一、博弈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失真

“囚徒困境”博弈是博弈论最为经典的案例。笔者引入这一模型是为了解释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囚徒困境”是指两个犯罪嫌疑人囚徒A与囚徒B因犯非法持有枪械罪被逮捕。检察官怀疑他们可能犯有一级谋杀罪, 检察官将他们分别关在两间牢房里进行审讯。检察官分别告知囚徒A、B, 如果A (B) 坦白了而B (A) 不坦白, 那么A (B) 将会被无罪释放, B (A) 将会因一级谋杀罪被判死刑;如果B (A) 坦白了而A (B) 不坦白, B (A) 将会被无罪释放, 而ALB将会因一级谋杀罪被判死刑;如果A、B都坦白, 则都将会被轻判。但实际上, 两个犯罪嫌疑人都清楚, 如果两个人都坦白, 却会因涉及更多的罪案而都被判无期。而两人都不坦白, 只能按非法持有枪械罪被分别判一年。囚徒A与B的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 对囚徒A来说, 无论囚徒B坦白与否, 囚徒A的最优策略都是坦白, 即坦白是囚徒A的占优策略, 同理, 对囚徒B来说, 坦白也是占优策略。因此, 博弈结果 (坦白, 坦白) 是纳什均衡。有趣的一点是, 无论对这两个囚徒总体来讲, 还是对他们个人来讲, 最佳的结果都不是同时坦白得到 (无期, 无期) , 而是都不坦白所得到的 (一年, 一年) , 即此纳什均衡并未达到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 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 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 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

(一)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博弈

如果将“囚徒困境”案例模型中“释放, 一年, 无期, 死刑”换成数字“10、8、4、2”, 参与者由囚徒A、囚徒B换成企业A、企业B, “囚徒困境”案例模型稍作变动, 就转化成了“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博弈模型。从表2可见, 若企业A、B都不造假, 则分别得益为8;若一方造假, 得益为10, 另一方为2;若双方都造假, 则分别得益为4。

博弈模型中两个企业作为理性个体, 理性参与者不会选择劣策略, 若A选择会计信息造假, B比较4>2, 选择会计信息造假;若A选择会计信息不造假, B比较10>8, 仍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即不论企业A作何选择, 企业B都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同理, 不论企业B作何选择, 企业A都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 (造假, 造假) 是本策略的纳什均衡。这符合现实中存在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实际情况。但经过分析可发现企业是否选择会计信息造假, 取决于造假形成的收益是否大于付出的成本。即表2博弈矩阵中因为会计信息造假收益大于不造假收益10>8>4>2, 企业才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现实中企业之所以选择会计信息造假是因为会计行为约束条件过松,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很少被发现, 或即使被发现也很少受到应有的惩处。因此, 恶性循环, 企业之间博弈最佳策略是会计信息造假, 不造假反倒成了次优策略。

如果改变假定条件, 提高造假成本4, 则本策略可以描述为表3所示的博弈矩阵:从表3可见, 若企业A、B都不造假, 则分别得益为8;若一方造假, 得益为2, 另一方为6;若双方都造假, 则分别得益为0。

分析表中数据, 不难发现, 会计信息不造假带来的收益大于会计信息造假, 则作为理性个体, 不论企业A作何选择, 企业B都会选择不造假。 (不造假, 不造假) 是本策略的纳什均衡。可见同一事项因假定条件的变化, 选择是不同的。如果增加了造假成本, 就改变了企业的得益, 影响了企业的策略选择。企业的策略选择 (不造假, 不造假) 这一新的那什均衡符合理性个体和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此次博弈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如果假定企业经营是持续的, 博弈不是一次性的, 在将来要永远进行下去, 那么只需比较策略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的现值。若当前收益>未来收益的现值, 造假是有利的;如果当前≤未来收益的现值, 造假没有好处。由此可见,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会计造假的打击力度太小, 约束机制上的缺陷是造成我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低效的主要原因, 而长期的、持续不断地完善各种约束机制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二) 经营者与会计人员的博弈

进一步, 可分析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上是否会行使监督职能。如果单位财务管理者中, 经营者出于避税等利益驱使, 会要求会计信息造假, 此时会计人员面临监督、不监督两个策略选择。则本策略可以描述为表4所示博弈矩阵。

假定经营者会计信息不造假没有额外收益, 经营者造假会有额外收益M, 但面临会计人员监督需支付被发现的损失L, 要求会计人员不监督需支付好处费P;会计人员监督与不监督都有工资收益S, 监督需付出成本C, 若企业造假, 会计人员监督有可能面临打击报复, 假定成本T, 不监督会收获给会计人员的好处费P。这个博弈是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假设条件, 以此来推定该策略的纳什均衡。若经营者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人员比较S-C-T和S+P, 作为理性个体, 会计人员会选择不监督;若经营者不造假会计人员比较S-C和S, 仍会选择不监督。利用博弈论来推理分析后, 发现会计人员选择“不监督”的可能性很大。这与现实情况非常接近, 现实情况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关系、薪酬、绩效评价、职位晋级均受制于经营者, 经营者违规, 会计人员真正履行监督职能的可能性较小。由此不难发现, 会计委派制尽管看似完美, 实际存在先天不足。笔者认为, 将会计从企业中“独立”出来, 表面来看增加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实际上由于客观限制, 不但无法彻底根除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反而因为被委派的会计人员的参与, 从而将原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双方博弈发展成所有者、经营者、被委派的会计人员三方间的博弈。由于各自立场不同, 利益不同, 会造成多个追求自身利益的独立决策者, 策略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博弈的最终结果离设置会计委派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通过以上博弈矩阵模型可知, 企业在会计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存在造假偏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职能受制于经营者, 常会偏离客观公正。为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完善《会计法》, 从法律上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进行堵截

《会计法》是调整会计行为的基本法, 其主旨是指导会计工作, 防止会计秩序混乱, 遏制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法》的完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应明确界定虚假会计信息含义、内容、划分标准, 明确规定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判断标准。其次, 应明确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主体, 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的监督责任。最后, 改革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构成, 将民事赔偿责任写入法律。我国法律规范过于依赖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对民事诉讼手段重视不够, 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主要体现了惩罚, 而民事责任主要体现了补偿, 更重要的是, 民事责任可形成一种利益机制以鼓励广大投资者参与监控, 既转移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又提高了投资者自觉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不同的法律责任体现了不同的法律意图, 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威慑效果, 民事责任的空缺使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的违法成本大大降低, 不利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这种局面亟待改进。

(二) 完善单位内部制度建设, 健全会计约束机制

近年来, 我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一系列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 这对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奠定了制度基础。企事业单位不妨借此契机, 狠抓单位内部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会计约束机制。一是充分认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目前, 各单位都有一些财务制度规定, 但还不够健全。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 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制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要保证一个组织的正常运作和有序发展, 应当首先从建章立制入手, 不断完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这是从人治到法治, 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的必然。二是切实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工作流程, 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首先要对关键岗位进行合理设置, 切实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清晰。既确保财务工作“不相容职务分离”, 又要重点工作的相互配合协作。进一步量化岗位工作内容、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 逐步形成定期轮岗、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常态机制。轮岗可激发财务人员对会计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研究, 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因规模较小确实无法轮岗的可采取专项审计等其他控制措施。其次,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从责任上应规定公司管理当局, 包括董事会和公司最高领导人应对内部控制制度负责, 并在其年度报告中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作出保证,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 包括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依据、程序、监督及其有效性等。三是进一步完善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 规范财务收支, 抓好会计基础工作。针对会计人员技术程度不够所造成的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 只需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建设就可以避免。

(三) 规范会计委派制, 保持会计人员的客观、独立

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 看似完美的会计委派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实施效果也不尽人意, 委派的会计人员与被委派单位之间可能结成联盟, 合作造假。可见会计工作或会计委派制成败的关键是如何保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由于会计委派制并非完美无缺, 仍存在不足, 是“非帕累托改进”博弈的结果, 因此应该采取对策, 改善不足, 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一是注重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提高其道德法律意识和加强业务培训学习,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 业务能力, 充分调动财会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面系统地掌握财会业务知识, 增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建立诚信机制, 加强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老一辈“山西票号”有“一日为贼, 株连三代”不得进入票号为生的严厉惩罚机制, 会计界要秉承这种客观、独立、公正、透明的原则, 坚持“不做假账”, 树立诚信口碑。此外, 会计委派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搞“一刀切”。要有配套的评价来奖励先进, 吸引广大财会人员增强诚实披露会计信息的主观能动性, 力争把高质量的会计工作变成单位的一项无形资产。

(四) 加强内外部监督, 提高造假成本

增加造假成本可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强化社会失信惩戒机制, 无疑可以增加造假成本, 有效遏制企业造假意愿, 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一是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并理顺内部审计部门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 它代表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当局对会计部门和人员进行审计, 但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能够有效地开展内审工作, 审计委员会应发挥积极作用, 内部审计应同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 或者直接向企业的所有者负责并报告。发现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由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企业所有者或者董事会报告, 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威慑力, 加大会计部门和人员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 使其不敢超脱于企业所有者之外“为所欲为”。二是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监督。目前,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既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监督, 又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监督。在做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及时监督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企业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事项做出单独要求, 对审计的频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聘请、费用、报告等进行明确, 规范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责任和要求, 并监督其工作质量。三是强化社会失信惩戒机制。首先, 应在全社会弘扬“诚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社会诚信理念, 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骗取税收优惠、银行贷款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反面典型事例进行批评和处罚, 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其次,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 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加大对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戒力度, 加大违法成本, 降低直至消除会计造假意愿。第三, 加强对报表使用者、投资者的教育力度, 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虚假会计信息的甄别能力, 让虚假会计信息没有生存余地。第四,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将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失信行为纳入企业诚信数据库, 让其在银行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受到影响, 提高提供虚假信息的违法成本, 遏制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动性。只有各方合力, 才能使得博弈达成的纳什均衡成为最佳策略, 实现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1]谌波:《从博弈分析角度探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

[2]杨洋:《我国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博弈分析》, 沈阳工业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探析 篇9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 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存在着一会计法为中心的一系列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但是法律制度本身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有关人员的处罚却并不科学。从法律制度的规定来看,只有少数的造假行为才是刑事犯罪,众多的会计信息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大。因而进一步促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2007年我国执行了新的会计准则,但该准则在范围上仅仅适用于上市公司,因而在实践应用中使得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采用了不同的标准,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剧。新的会计准则虽然强化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但却并不能解决企业在财务报表所存在的所有问题,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上市公司管理层因利益关系而提供的失真的会计信息的现象。

2. 企业管理及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原因

会计作为一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常用的工具,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会计自身有着诸多的不完善的地方,如在会计假设及会计信息随机的不确定性等等方面就会造成在实际中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加上企业所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因而不可避免的会由于会计人员个人水平的差异而出现会计数据脱离了企业实际的现象,即会计信息失真。

从企业内部来说,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必然会受企业所有者或高级管理者的制约,因而在会计信息的填制过程中就会出现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会计人员在企业所有者或高级管理者的操作下填写相应的会计信息,即虚假的会计信息。

3. 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监督模式。同时,财政、税务及审计等相应政府部门都对企业不同程度的实施着监督权。前者的监督从模式上来看,中介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及会计师自身的问题,使得通过审计而确定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政府的监督又加之受到财力与人力的限制而不能有效的检查企业存在的违规行为。监督力度发挥的作用有限,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各个方面因素有机促成的结果,因而如果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对会计信息管理的完善。

二、对策

1. 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督力度

制度建设与监督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同时加强各个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政府做好对中介机构及企业的管理,强化这些组织的法制观念,将这些组织的外在监督转变成这些组织的自我约束。只有从宏观上对会计信息做到有效的遏制,才能保证微观上与此相关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加强企业管理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真实性对企业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情况或经济状况的影响极其重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与否,决定是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好坏,更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企业进行制度规范化的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保证会计人员职责的履行。良好的企业内部权利分配及制约制度,可以有效的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控力度。只有会计人员与企业的所有者及管理者都能够从自身及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有根本上遏制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

3. 提供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因而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工作,给这些人员在教育的机会,增加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在专业水平上对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证。

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以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虚假会计信息给自身、企业及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良好职业素质的培育,让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将外在的监督转变成自身约束的需要,因而达到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

总之,会计信息真实性需要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企业管理与会计从业人员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

三、结论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或处理后的经济数据及对会计数据的解释,是向使用者提供的有财务信息与经济信息的总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论是从会计从业人员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包括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对其的真实性的研究与探讨需进一步加强。

摘要:经济的发展,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本文从会计信息真实性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入手, 从制度建设与监督力度、企业管理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素质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丁圆荣.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0)

会计信息真实性判断的依据 篇10

两种学说的局限性

什么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我国相关会计法规制度未作明确规定, 而是将其体现在可靠性、相关性、合法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中。市场经济越发达, 人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就越高。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依据主要有两种观点:“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客观真实说”认为,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对会计对象的客观反映, 判断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会计对象是否客观存在或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已经发生;二是会计主体对会计对象的反映是否与对象的本质相符合。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会计信息才是真实, 否则就是失真。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另一种观点是“法律真实说”, 这是一种相对真实、强调会计信息的生成要符合会计法规制度的规定, 会计法规制度是判断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志。该观点认为, 只要是在遵守会计准则和相关财经法规制度前提下提供的会计信息, 即使同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不相符合也应当被认为是真实的, 这是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最低要求, 也是现有会计环境下完全可以实现的真实。“法律真实说”强调会计的应循程序, 是一种既定范围内的相对真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局限性。

1. 割裂了人的认识与价值问题的联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但在本质上这两项活动不是彼此独立,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统一于客观实践。人类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价值, 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均侧重于强调会计信息与会计对象或会计信息与会计法规制度的一致性, 而这些论述并不能直接体现出人们从事会计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体现不出人们进行会计活动的价值。

2. 不能客观地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在现有会计环境下, 由于受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影响, 我们不可能提供完全符合“客观真实说”的会计信息, 也就是说按照“客观真实说”的要求, 现有条件下的会计信息都不是完全真实的, 只是一种大致的真实。由此可见, 若以“客观真实说”作为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来谈论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无疑是没有意义的。现阶段, 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按照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 提供符合“法律真实说”的会计信息, 但由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符合法律真实的会计信息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这种不能满足使用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尽管符合“法律真实说”的真实性标准, 但这种真实却很难让使用者接受, 不具有说服力。

3.体现不出会计信息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会计信息市场主体包括会计信息提供者、鉴证者和使用者三方。“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侧重于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评价和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 体现的是会计工作的反映职能。而在会计信息市场上, 处于核心地位的应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信息使用者。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鉴证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会计信息提供者和鉴证者都是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均未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核心地位, 也不能反映会计信息市场主体三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克服两种学说局限性的建议

在讨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时, 应引入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有用性特征:新“客观真实说”=“客观真实说”+有用性;新“法律真实说”=“法律真实说”+有用性 (为了与原来的“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相区别, 增加了有用性判断标准后, 称之为“新客观真实说”和“新法律真实说”) 。这就要求我们在讨论会计信息真实性判断标准时除了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外, 还应考虑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的有用性。只有符合“客观真实说”或“法律真实说”要求, 且同时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的信息才是真实的会计信息。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

1.贴近会计实务, 便于理解和掌握。引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后,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增加了对会计活动客观效果的评价, 强调运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来表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将目光由“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一抽象概念转向具体实在的会计实践活动的客观效果, 更便于我们判断和衡量;同时也拉近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距离, 避免了讨论纯理论概念的抽象和晦涩, 便于理解和掌握。

2. 会计目标与“新客观真实说”和“新法律真实说”。

在我国, 关于会计的目标主要有“经济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种。前者认为, 会计的目标是反映经济资源受托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后者认为, 会计的目标就是提供有助于使用者决策的量化信息。两者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都不否认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信息。因此, 我们在讨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 就不能不考虑所提供信息的有用性, 因为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的信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也就谈不上“真实”。

3. 会计信息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与“新客观真实说”和“新法律真实说”。

从会计工作的市场主体看, 应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 考虑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市场的消费者, 与其他市场的消费者一样, 他们关心的是会计信息这一特殊产品的质量, 是产品价值的自然属性, 即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提供者是会计信息市场上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 但由于受时间和专业知识的局限, 在购买和使用会计信息之前, 使用者无法独立地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出准确判断, 于是他们需委托有专门知识和胜任能力的鉴证者为其提供专业鉴证服务, 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可信赖度。由此可见, 鉴证者即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督者或会计信息质量的担保人。因此, 会计信息提供者在生产会计信息这一商品时应考虑其有用性, 以满足会计信息消费者的决策需要。另外, 鉴证者在提供专业鉴证服务时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要求, 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信息质量, 以保障会计信息更好地为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服务。

4. 真理问题认识论与“新客观真实说”和“新法律真实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 把真理定义为“把是的东西说成是, 把不是的东西说成不是”。这一观点后来逐渐演变成关于真理认识问题中的“符合论”———认为真理是指人的主观认识与其所认识对象的符合和一致关系。根据这一定义, 会计信息“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都属于“符合论”的真理观, 前者将会计信息定义为会计主体 (观念) 对会计对象 (经济业务本身) 的客观反映并提出了判断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的两个标准———会计对象是否客观存在, 会计主体观念与会计对象本质是否相符;后者重在强调会计主体观念与客观对象 (人化的客观对象, 即会计法规) 相符, 即会计信息要符合会计准则和法规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是前人的主观认识对会计对象的主观反映, 是前人主观认识和会计对象的符合。从这一意义上讲, 笔者将会计法规制度称为人化的客观对象。“符合论”这一观点在理论上看确实有道理, 但是仅仅被告知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 (实在) 相符合是不够的, 它没有为我们解决某一认识与客观对象是否相符及如何才能相符的问题。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我们认为人的主观认识之所以有真假之分, 是基于不同的个体在认识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所导致的不同后果。也就是说, 认识的真假取决于其指导下实践结果的成败, 要由实践结果检验和判断。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可很好地解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是否相符及如何相符的问题。

“新客观真实说”和“新法律真实说”既保留了“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的优点, 又克服了它们的局限, 可突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体地位, 反映会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体现会计信息的实践价值, 更具有说服力。所以说, “新客观真实说”和“新法律真实说”更适合作为会计信息真假的判断标准。■

从韩愈登华山逸闻看信息真实性 篇11

那么,韩愈是如何“悔狂”的?同时代的李肇写有《国史补》,卷中“韩愈登华山”一条,用聊聊数语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境。“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峰,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

1980年代初,笔者登华山,与同学们在苍龙岭的“韩退之投书处”曾议论此事。当时的议论焦点,是韩愈为何在此投书?因为此地不是华山上公认的险峻之地。但等到遍爬五峰,走过各个景点之后,就不得不承认,韩愈在此投书是有缘由的。华山的其他景点,不管是“鹞子翻身”,还是“长空栈道”,险归险矣,却都有可以手攀的依托。而惟有苍龙岭的山道在岭脊的最高线上,两面都是向下的陡峭山崖,明清之前,这里又绝无护栏扶手和石阶梯级,光溜溜的山脊,上山亦可,下山则心惊胆颤。设身处地换作韩愈,在此投书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在于:韩愈所投之书是不是遗书?是否发狂恸哭?《全唐诗》在“垂诫仍镌铭”下注曰:“沈颜遗李肇书,谓退之托此以悲世人登高而不知止,且示戒焉。”可见,李肇的记载是有所本的,并非道听途说。然而,如果是遗书,则对韩愈的形象不利。你想想,乘兴登山,却因为下山之难而心生绝望,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口口声声不得活了,困顿之中无计可施,写下遗书投掷悬崖之下,如同遇到海难之人投掷漂流瓶差不多。这样一幅场景,让声名远播的韩愈情何以堪?韩愈本人对此倒不讳言,坦陈自己的“悔狂”并让人镌石为铭以告诫后人。但后人在对此事的解释上,则有了微妙的变化。

韩愈投书,有自己的回忆为证;刻石垂诫,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资料。同时代的李肇说其“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也不过是以名人逸闻趣事的方式实录,既不拔高也不贬低。因为经过生死考验的人都清楚,遗书和求救文书,本来就是二而一的。然而,《全唐诗》的注释,就已经在拔高韩愈,“悲世人登高而不知止”,形象一下子就高大上了。假定韩愈是个恶人,这条注释就很有可能是“胆小怕死而尽显丑态”。这同样是立足于事实,不能说这就是谣言。

假定有人编写励志教材,韩愈的这一事例,完全可以编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教来。正面的说教,可以写出韩愈身临绝境还心怀天下,以自己的遭际告诫后人“知足者长乐”的道理。反面的说教可以写出韩愈不知进退而身陷绝境,不能临危不惧而留下供后人嘲讽的笑谈。当然,由于韩愈在历史上是“正面人物”,所以后一种说教并未载入史籍,但也不能认为完全绝迹。在批林批孔时期,韩愈作为“开历史倒车”的儒学传人,以此事为反例的训诫,就在声讨儒家的讲演中出现过。

中国史学向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即便到今天也时隐时现。所谓“为尊者讳”,并非弄虚作假,而是在对事实资料的选取和运用上要给尊者留面子。有位非常令人尊重的学人,在为韩愈写评传时曾经说到华山投书之事,断言:韩愈“悔狂”有之,“发狂而恸哭”则出于想象,至于“作遗书”云云,更是小说家之词了。幸亏“悔狂”是韩愈自言,否则,连“悔狂”也有可能讳而不言。这种为韩愈的辩护,如果从事实角度考察,自己都承认“悔狂”了,凭什么就断言“发狂而恸哭”是出于想象?《国史补》并非小说而是史书,而且因为其记录的时间就在当时,有不少还是作者亲历,所以是学者很看重的史书。古人的“笔记小说”一词,与今人所说的“小说”含义有别(今天的小说,唐人称为传奇)。一句“小说家言”利用古今小说的含义不同,就轻巧地把事实向虚构的方向诱导,这是不足取的。

实际上,“为尊者讳”是一种普遍现象。管理活动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筛选和解释则大有文章。一个误打误撞取得了极大成功的决策,很有可能在事后的总结中变成深思熟虑的高明决断。一个损失了大量利润的经营失误,很有可能被描述成以利润换市场的有益策略。而一个极高水准的管理案例,翻船之后也有可能列举出其水准不高的甲乙丙丁。即便是硬数据,数据的获得与选择往往会随着需要这些数据的目的不同而偏离真正的事实。对此,管理者需要有足够的警惕。

信息是重要的,其真实性往往决定着管理的成败。韩愈华山投书的例子不仅可以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而且可以供人们反思信息求真的路径。信息的真实性,不仅表现在是不是记录了事实上面,而且表现在对事实的解释上面。解释事实需要观察事物的联系,即便事物的元素性确凿无误,如果对事物的结构性形成了“误搭”,仍然有可能失真。当把韩愈的“人品”与“投书”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时,就有可能在两种元素都真实的情况下形成结构错误。管理活动的难点,不仅仅在于获取真实的信息,更重要的在于建立起能够展现真实的信息结构。否则,不论是实践总结报告,还是管理研究论文,那怕满篇都是真实的数据,依然有可能形成误导。

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篇12

一般来说, 会计披露的信息应该是真实、完整和充分的, 但并不绝对。其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 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 有待于拓展;二是从深度上说, 它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 它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有待于发展。因此, 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要有全面的认识, 既要看到其客观性, 也要看到其相对性。从社会实践角度而言, 有以下几方面:

(一) 由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计算方法的选择性和技术差异性的存在, 使得会计披露的信息存在个体差异。

就会计主体而言, 假设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就持续经营而言, 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和清算;就会计分期而言, 假设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 以便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就货币计量而言, 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就权责发生制而言, 假设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位置。因为会计建立在上述假设基础上, 因此其真实性必然存在相对性。

(二) 会计真实性的相对性与生俱来。

会计报表数量有限, 且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许多数据汇总填列的, 这些数据的正确性、客观性导致会计信息存在不确定性。

(三) 会计信息来源受外部影响。

会计原始凭证分为自制和外来两种, 会受到团体利益、局部利益、长官意志和个人利益的影响, 甚至可能出现伪造、编造和弄虚作假等问题。

二、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的两种类型

(一) 会计信息失真, 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指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与原始凭证不符。

(二) 会计信息失实, 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既包括前者, 又包括超出前者的信息输入虚假。

由于会计信息失实涵盖了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 本文以会计信息失实作为讨论范围。

三、会计信息失实的原因

(一) 企业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政绩考核和绩效考核的压力, 从地方政府乃至企业, 都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

(二) 监管不到位。

一方面, 会计法规的制定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 符合会计科学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 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和方法要有可操作性, 要制定体现各种原则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三) 信息披露不充分。

现行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及附注构成的信息披露结构是不完备的。如果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上对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给予认可和奖励, 则能够促进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反之, 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能够获得不菲的收益, 则会显著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因此, 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在客观上形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信息失实的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 严管源头。

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 将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实, 治假必须从原始凭证抓起。相关人员有义务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义务按规定进行审核。

(二) 完善制度。

加强会计制度建设是防止会计信息失实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明确职责, 包括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和会计核算组织形式。二是确定会计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绩效考核办法。三是内部牵制, 实现职务分离、钱账分离、物账分离、亲属回避和定期轮岗。四是实行审计或稽核, 从企业内部进行自我检查和完善。五是落实财产清查, 保证帐实相符。六是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明确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

(三) 强化监督。

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产生腐败, 审计是减少会计失实的有效手段。可实行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总审计师的三总师体制, 由总审计师及下设的审计部、审计科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内审监督。

(四) 以人为本。

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一是会计人员要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二是要严格划清遵纪守法与违法乱纪的界限。三是要完善从业资格制度, 广纳英才。

(五) 规范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实现将会计电算化从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 从字符界面想图形界面, 从单机版向网络版的转化。利用财务系统软件实现全公司的“一本账”, 财务部可以掌握整个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片断, 审计部可以掌握每一张单据的来龙去脉, 有利地加强了内部管理。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社会普通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重点分析了其产生的主客观方面的深层次根源, 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戴子礼, 谢诗芬.会计的中国特色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断想[J].财务与会计, 2001年01期.

上一篇:数控技术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教学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