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真实性(共8篇)
档案真实性 篇1
一、对档案真实性和档案价值相关关系的理解
(一) 档案与档案价值的关系。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原始记录, 其本身就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价值属性。但是 , 档案材料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本身并不等同于档案的价值 , 价值属性只是形成档案价值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档案之所以是档案, 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原始的历史记录, 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因此构成了档案价值。当档案这一客体不是以其承载的原始历史记录来满足人们需要时, 我们不应该说是档案价值在发挥作用。此时不是档案属性在满足人们的需要, 自然也无法凸显出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因此, 能否满足人们的凭证需要或参考需要是判断档案价值是否发挥效用的关键。
( 二 ) 档案与档案真实性的关系。档案实际上是人类追求信息的确定性、可靠性的产物, 与报纸、期刊相比, 档案是最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由此可见, 档案的真实性对于档案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档案的真实性是档案存在的根基与灵魂。但档案的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 由于人的主观性, 可能会造成档案形成者不能绝对忠实无误地记录历史事实和评判是非对错, 对于档案的真实性我们应全面地看待, 不能单纯地认为档案的真实性是绝对的。
二、档案界对档案的真实性与档案价值关系的两种观点
(一) 档案内容上的失真不影响档案价值。这种观点认为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即使内容不真实的档案也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档案价值不会因此而受到制约和影响。具体理解如下:档案的内容若是真实的, 它就是直接的原始记录, 很好地体现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档案内容的失真, 那么其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这一客观事实也恰恰是由档案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于世人的, 反映了档案形成者的认识水平、本来意图或欺骗活动, 它依然有另一意义上的真实性。因此, 不论档案内容的真实与否 , 档案真实地记录历史这点却是没有疑义的, 档案价值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制约或影响。
(二) 档案内容的失真严重影响档案的价值。这种观点认为内容上存在失实、歪曲和作伪的档案根本不具有档案价值或者严重影响档案价值的实现。具体理解如下 : 档案内容失真或者档案形成过程的作假, 都违背了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 尽管失真的档案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 但是它已经不具备档案的基本性质, 更谈不上其档案价值的大小了。档案界对内容失实的档案价值不应作过高评价, 应认识到档案内容的失真严重影响档案的价值, 档案内容的失真必会影响档案价值, 甚至可以说这种档案根本无价值可言。
三、对档案的真实性与档案价值的关系的理解
笔者认为, 就两者关系而言, 应该区分“内容失真档案的有用性”和“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价值”。即档案内容的失真, 会影响到档案价值, 但是其依旧具有一定的有用性, 因此称之为“内容失真档案的有用性”;而对于档案内容真实的档案, 其体现的档案价值才可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价值。
(一) 内容失真档案的有用性。客观事实往往是由档案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于人的, 并具有参考价值, 尤其是能够反映档案形成者的认识水平、本来意图, 尽管内容上存在失真 , 它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 内容不真实的档案具有证伪作用, 笔者称它为“内容失真档案的有用性”。如“鉴宝”节目中对赝品的鉴定过程, 正是对其真实性的判定, 赝品的价值要比正品的价值低得多, 甚至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只能说赝品的价值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有用性。虽然这里的价值多指文化和经济价值, 与档案的凭证价值不同, 但是档案也是如此, 内容失真的档案的价值不能与内容真实的档案价值相比, 只能称这一类档案的价值为“失真档案的有用性”。
(二) 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价值。只有内容真实的档案才可称得上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价值”。因为档案是一种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历史记录, 档案价值自然就是这种原始历史记录对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的有用性。内容真实的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这一性质, 因此具有对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有用性;而内容失真的档案则不具有这一性质, 无法发挥其对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有用性, 所以不符合档案价值的表述。关于档案价值的具体分析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档案价值必须是其原始历史记录所发挥的作用, 或者说是人们利用这种原始历史记录所产生的效用。二是档案的这种有用性必须表现出凭证作用或者参考作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是档案价值实现的基础和物质载体, 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源于其原始记录性, 并受其决定。
可见, 要想科学地分析档案真实性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对档案的真实性和档案价值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档案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 档案价值要依靠档案的原始记录来实现。经过一系列的分析, 得出结论:只有内容真实的档案才可以称得上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价值, 对于内容失真的档案来说, 称其具有“失真档案的有用性”。
参考文献
[1]归吉官.对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再认识.[J].档案, 2003 (4) .
[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3]丁华东.论档案的真实性和客观性[J].档案管理, 2012 (6) .
档案真实性 篇2
个人档案是否可以增强简历的真实感
现在企业基本上都知道求职者哪怕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都会在个人简历里捏造或夸大一些东西的所以个人简历的真实性可是越来越低。如何让个人简历的真实感增强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会让招聘者感到信服,自然是有助于提升成功率的因为求职者可以在个人简历里加上大量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个人档案就是记录个人行为的.一份文件,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学校对他的评价比如人品、性格、成绩等方面。
个人档案的评价比较好尤其是强调学生很诚实,将个人档案当中有关于诚信等方面的内容复印一份,再将其和个人简历一起较高企业看,企业看到个人档案里的评价非常高于是觉得你很诚实,也就相信你在个人简历里不会捏造过多的东西或任意夸大内容?因为个人档案里的评价可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那可是学校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而不是学生自己做的评价。但个人档案也有个特点就是通常只说好的而不说坏的,作为学校一方面不希望自己学校的学生给别人留下坏印象,那不是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对学生做出负面评价而影响他们日后的前程。
档案真实性 篇3
关键词:督导评估 慢性病 档案 真实性 作用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因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所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基本场所,因此加强社区慢性病档案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社区慢性病档案具有“动态活档”特性,要求责任人在档案产生之日起,每月进行记载。慢性病档案的真实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利用效果,就是慢性病病人的“受益”或“受损”。
1 慢性病档案的不真实表现
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实际工作中,社区在慢性病防治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基线调查、居民入户建档、随访管理等工作,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人、财、物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不到位,规范化管理率低,随访质量不能保证,血压、血糖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有效控制率低。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病人的自我管理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健康档案中的“采集难、动态难、共享难”的瓶颈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从我们对档案质量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问患者所得结果,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较大部分慢性病档案的不真实性,具体表现为:①记载患者联系电话号码有误或家庭住址不祥细,无法根据电话号码或家庭住址与患者随访沟通,患者不能接受治疗与指导。档案从建立之日起,就成为死档。②社区医生每月一次的随访记录,一气呵成,墨迹相同,显现是年终应付考核“一夜而成”。③从年初与年终随访记录的书写出自同一个人的笔迹,而签名医生乃为一名新到岗位的实习医生,档案造假迹象一目了然。④没有随访,但有详细的随访记录(血压或血糖正常;有完整的电话访问或面对面访问记录)。⑤电话访问患者血压或血糖仍然高且从未进行过有效治疗,而该患者的慢性病档案治疗记录上却清晰地写下血压或血糖都正常和详细的治疗方案且张冠李戴治疗医生。⑥接受电话访谈的患者,有一些并没有到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服务,仅是在基线调查或下社区摆点时登记、建档后就失访。
2 造成慢性病档案不真实的原因
2.1 社区医护人员严重缺乏且队伍不稳定:慢病防治工作需要社区医生脚踏实地的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以一个常住人口20000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高血压病管理为例:每年要进行高血压病筛查4000人,按高血压病的建档率计应建档900人,按四川省慢病绩效考核指标每人每年随访12次计算,全年该社区对高血压病人应有10800次随访,并进行档案记录(其中含3600次面对面访问),按绩效考核指标,至少应该对630名慢病病人进规范管理。可想而知,按目前一个社区3-4名社区医生的配置远远不够,很多人身兼数职,慢病管理岗位待遇低,经常更换人员。社区医生的缺乏或新到岗位的社区医生不熟悉规范管理慢病的内容导致了为了完成随访而闭门造“访”,臆想造“档”。社区医务人员档案意识薄弱,认为有些档案可写可不写,人手不够、时间不够就瞎编乱造随访记录以应付领导或上级的督导考核。
2.2 组织管理问题:社区对全年的慢病防治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详细的计划实施安排表。很多事都是处于应付,流于行式。
2.3 考核评估问题:慢病的考核评估工作没完全落到实处,使社区感觉慢病工作不重要,社区慢病建档工作、随访工作没真正意义的开展。
2.4 经费问题: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而慢病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慢病工作支出大,能不开就不开展。
为了促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并逐步实现社区重点非传染性慢性病管理达到80%的目标,四川省启动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督导评估。
表一 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目标
■表二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病例管理评估指标(档案方面)
■
2009-2011年,本人参与了自贡市高新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慢性病档案部分)督导评估。
3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督导评估
3.1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机构,在电脑慢性病专案管理列表中随机抽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各20名,未建立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机构,仍然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纸质档案中随机抽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20名,检查档案管理的质量,重点抽查档案内容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3.2 随机抽取有电话的患者进行电话访谈,要求完成电话访谈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各2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12次随访(其中面对面访问4次),高血压或糖尿病是否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等。通过患者的回来判断慢病档案的真实可靠程度。
为了不让督导评估流于行式,把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克服慢性病档案“采集难、动态难、共享难”的瓶颈问题,自贡市加大了督导评估力度。高新区率先根据督导评估所得分值进行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与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挂钩,从而,促进了社区管理慢性病的积极性,对档案质量的考核更使社区医生的档案意识大大增强。为一味追求建档率而不能100%完成随访工作而闭门造“访”,臆想造“档”的现象得以遏制,提高了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这一块中,权重最大的就是慢性病管理。表二中四个指标数据均源于慢性病档案。因此,对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督导,促进社区慢性病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慢性病举足轻重的。
通过近几年的慢性病档案督导评估,从2009年电话随访询问病人回答“不知道我在哪个社区管我,从来没有人管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成了高血压病人了”,“没有医生来过我家,我也没去社区”。“没有人管我,不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服务”等调查结果与慢性病档案上如花一样烂漫的每月都进行了随访,而且治疗效果非常好的完美记录形成鲜明对比,到2011年“满意满意,他们经常给我打电话,每个月都到社区或到家里来测血压,关心我。”慢性病档案真实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慢性病规范管理率从08年按标准无法打分,仅仅只是一个基础,到2010年的20%-40%到2011年完全按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达到了50%-60%,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在组织管理问题方面,社区也加大了对人力物力的投入,社区医生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了3-4人,强化了档案管理意识。
实践证明,档案督导评估在促进慢性病档案真实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要采取不定期对社区慢性病档案进行督导,特别是2011年启用的“四川省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为上一级行政机关和业务指导部门利用“系统管理员身份”随时随时对自贡市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电子版慢性病档案进行随机抽查督导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社区内部也应建立内部考核机构。收入分配与社区医生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挂钩,建立激励机制,脚踏实地的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促进慢性病档案的规范管理,让慢性病患者的慢病档案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熊鸿.当前社区慢病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的探讨《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
[2]王青芬.论对社区慢病档案的管理.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学动物防制,2005年9月第21卷第9期.
[3]刘向红.社区慢病管理初探.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简介:邹丽萍(1961-),女,大专,从事疾病控制档案管理。
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 篇4
人事档案材料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产生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历史怎么发展,人们怎样活动,档案就怎么记录,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色彩。特别是在历次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人事档案材料,确实具有某些局限性,有些内容现在看来不妥甚至是错误的。但由于档案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即使内容不真实,它还是表达了形成者的意图,留下了当事人行为的痕迹,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仍不失为原始记录而被保存下来。为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从1980年起,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对每个员工的人事档案材料进行了认真复查、鉴别和审核,对那些在历史上形成的已经失实的人事档案材料和丧失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按照“取之有据,舍之有理”的鉴别原则,全部作了清理,以确保人事档案的可靠性。比如,在文革时期形成的干部审查材料,已经归入人事档案的,凡属于污蔑不实,无限上纲的材料,必须清除销毁。干部违心写的与事实不符的检查交代材料,应退还给本人。只有经过认真复查做出的组织结论、与结论有关的证明材料和确实能反映本人实际情况又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才归入人事档案,以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使人事档案准确可靠,符合本人的实际情况。
从人事管理制度看,更改人事档案各类材料内容都属于人事审查工作范围。也是人事档案鉴别工作的重要手段,要求必须真实、准确、材料完整、手续齐全。这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无论是本人还是组织部门都必须尊重历史,根据人事档案产生的时间、历史背景,客观分析其所起的历史作用,以确定人事档案的可靠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人事档案也随人多次流动,再加上流动时不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随意交人取走或自带,其可靠性、真实性大打折扣,修改、涂改、伪造人事档案的违纪、违法事件屡有发生,形成档案内容不实、擅自造档现象严重的局面。民间有一顺口溜,说干部档案“工龄越来越长、年龄越来越小、文凭越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因而给人事管理和人事档案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人事材料内容的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直接关系到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直接关系到人事部门对员工的评价、培养和使用;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实利益和政治前途。可以说,人事档案是为组织人事部门了解、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事关重大。维护人事档案的完整、准确与安全是组织人事部门和每个员工的共同责任。当然,人事档案也具有现实性,人事档案利用工作本身就是为现实服务的,起着重要的现实效用。如果只考虑到人事档案的现实效用而不断更改人事档案有关内容,却忽视维护其真实性,这不但违反了历史实际和客观实际,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会给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会给员工本人的培养、使用起一定的副作用。过去有些组织为了某种需要,将其人事档案中以前组织形成的人事文件进行修改、补充、销毁等等做法都是不合适的,严格说来也违背了《档案法》规定的精神。
应该看到,党和国家对人事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为了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各级组织部门对人事档案几次的认真清理、复查、鉴别、审核,对应该撤销的归档材料全部予以了剔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档案部门已经统一建立、健全了人事档案材料的归档、收集、鉴别、整理、利用制度。中央组织部明确规定,凡是归入人事档案的材料,必须是经过组织程序、由组织审查认可的真实材料。这些归档材料一般要和本人见面,内容属实、张页齐全、手续完备,符合归档要求。如果人事档案随人流动,接收该人事档案的组织应对其安全保管负责,而对其在原组织形成的人事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不能负责。因此,在各个组织之间流动的人事档案,应按历史顺序分别保存(即一个人事案卷中分为若干部分),保持其历史面貌。任何对人事档案的内容产生怀疑和猜疑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是每个自然人的责任。真实性是人事档案最基本的特征,是人事档案内容准确的前提。没有真实性,人事档案材料的其他特征就失去了意义,也就失去了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因此,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是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必须贯穿于人事档案工作始终。人事档案只有为组织人事工作提供系统、准确的信息,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对于克服用人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纠正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客观地、恰如其分地宣传人事档案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让大家了解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工作,支持和信任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并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邓绍兴,和宝荣.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普平.关于档案密级问题的再思考[J].中国档案,2008,(1).
[3]潘连根,刘巍.档案价值鉴定宜双管齐下[J].中国档案,2008,(2).
档案真实性 篇5
关键词:电子文件;有效管理;档案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档案事业也取得突出成绩,以電子档案为主的档案工作新思路、新方式逐渐被人们认可。面对不断增多的电子档案文件,如何才能在管理中更好的对这些档案资源进行收集、归类、归档已成为当今档案部门工作重点。这里我们就具体电子文件的管理职责、原则做详细分析,并得出了下面结论。
1、电子文件含义
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同传统的纸质文件、档案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珍贵财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CGB/T188942002)中对电子文件的界定是: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从上述电子文件档案含义中我们得知,在目前工作中,不管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产生的各类文件,还是用各种智能电器拍摄的视频、音频以及照片文件,他们都隶属与电子文件,同时这一文件还包含了计算机在运行中所发出的指令、运行环境记录等内容。
2、明确电子文件的管理职责
目前,随着电子文件数量的不断增多,要想合理开展电子档案工作,就必须要明确电子文件的管理职责,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有效性,通过电子文件管理部门与档案形成部门、收集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以及协调方式开展工作,并正确的划分每一个部门需要担负的档案管理职责,具体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方面:
2.1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行政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是国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深刻引入信息化技术,且同信息化管理部门沟通交流,让本区域的电子文档在信息传输的每一个过程都得到科学管理与监督。由于当前我国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出现时间不长,各项工作都处于摸索阶段,受经验不成熟、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管理中我们需要引入新技术对档案管理方式进行优化,从技术、理念等方面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档案工作质量。
2.2电子文件行政单位的工作职责
电子文件是一个系统、综合的内容,它的管理属于全过程管理体制,从档案系统的设计、档案的收集到档案的归档,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的全过程涉及到档案部门、信息部门等多个不同部门,它在具体管理中不仅要各单位相互协调,而且要各单位都做好自身职责,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2.1档案部门
由于电子文件本身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其管理方法和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并且科学、合理的引入信息技术,让档案部门的工作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电子档案文件管理制度。在该部门的工作中,整个工作内容包含了电子归档要求、电子文件的管理期限、档案形式等。同时,在管理中还需要强化本单位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确保档案管理系统能满足时代发展、行业进步的需求。
2.2.2信息化工作部门的职责
实现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是当今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不断引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档案管理策略进行优化的主要手段。在具体的管理中,整个工作内容包含了档案部门与系统开发单位的交流与沟通,由系统开发单位根据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并与系统开发的公司进行沟通,使其理解这些需求并在系统中得以实施;在系统日常运行中进行维护,确保安全;对系统内的电子文件进行备份;在系统软硬件环境发生变化时对电子文件进行迁移,并记录电子文件的格式,其所依赖的硬件环境、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信息。
2.3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的职责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本单位档案部门的规定要求,要对电子文件的积累、归档等工作进行完成。
实际上,电子文件有效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做好的,这需要每一个相关部门的参与,只有真正意识到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才会为日后电子文件形成、保管、累积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明确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
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要实行前端和全程的控制,即要遵循“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安全、有效,并对电子文件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电子文件归档的质量”这一管理原则。
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即不论电子文件是由业务部门管理,还是由档案人员管理,它白身的文件内容和相应的元数据、背景信息都要与刚办结时的情况完全一致(管理时形成的新的元数据和背景信息除外),内容上没有被非法修改,形式上也没有发生改变。真实性是保证电子文件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的基础。
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是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涉及:完整地收集、归档记录社会活动真实面貌所产生的全部电子文件;完整地收集每一份电子文件内容全部信息及相关元数据、背景信息。
电子文件的有效性是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有效性是电子文件存在和保存的基础,若保存的电子文件无法还原输出,不能被识别和读取,文件中的信息便成为了“死信息”,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所谓的电子文件安全性主要是指电子文件在运行过程中,对系统安全和自身数据安全的一个过程。通常情况下,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具体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电子文件的修改十分简便,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种便捷性也为很多非法操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因此,由于电子文件是依赖于网络环境生存的,而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发生事故,遭到非法人员的入侵,这就极大威胁了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发生文件丢失、篡改等情况。最后,因为身份认定技术水平较低,还无法对操作者身份进行准确的认定,致使电子文件合法操作者很难对权限进行有效控制。因此,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电子文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当前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中需要亟待解决的几点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只有加强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才能充分保障电子归档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
参考文献:
[1] 纪立芳,张峰,李华娜,逄真.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档案. 2001(01)
[2] 胥青云,尹承宏,王培兰. 电子文件的特性及其对传统文档工作的影响[J]. 档案天地. 2002(02)
档案真实性 篇6
一、病历档案的证据属性
病历档案具有医学和法学双重证据属性。一方面,病历档案具有医学科学意义上的证据属性,是临床诊断、治疗等医疗行为的实施基础。作为患者的健康记录,病历档案不仅对患者自身疾病治疗与健康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现代医学教育与医学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病历档案具有法学意义上证据属性,是医疗纠纷诉讼中的重要证据。病历档案产生于临床实践,属于医疗行为的原始证据和直接证据,是医疗纠纷诉讼中判定医疗行为有无违法性以及是否存在过失的重要证据。
由于病历档案在医疗纠纷中特殊证据地位,医患双方往往对其真实性发生争议,严重影响医疗纠纷处理。无论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还是医疗过错鉴定,其鉴定的核心材料都是病历档案。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只要患者能够证明存在损害,医疗机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或伪造、 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可以直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这表明, 病历档案是否真实对诉讼结果有着直接关联性,因而否定病历档案真实性常常成为患方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的“首选策略”。由于病历档案真实性审查制度缺失,导致医疗纠纷处理陷入困境。
二、病历档案真实性争议产生原因及分析
1.病历档案权利归属不平等。病历档案制作主体是医疗机构和医师,尽管其所有权归属目前并无法律明文规定,但是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的规定,病历档案的管理权(主要是保管权)归属于医疗机构;患者拥有病历档案的复制权, 但也仅限于客观性病历档案,对于主观性病历档案,患者无权复制。 病历档案管理权归属的不平等,使得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病历档案的占有具有明显优势。患者不能参与病历档案制作与管理,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也就合乎情理。
2.医患信任缺失。近些年,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数量激增,医患之间信任度已降到最低点。医患信任包括两层含义:道德信任和技术信任,其中“道德信任”是医患信任的基础。在医疗资源地区差异性突出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的社会背景下,患者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信任主要是“技术信任”,而缺乏“道德信任”。在医疗实践中,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行为及效果期望值过高,一旦发生不良的医疗后果,医患信任就会立即出现转折,原本的技术信任消失, 变成彻底的道德不信任。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25228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66.8%的受访者不信任医生的诊疗,如果看病效果不理想,86.5%的被访者坦言会怀疑或埋怨医生。正是医患信任缺失,使得患者对病历档案真实性产生惯性的心理思维。
3.病历制作失范。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的规定》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规定,医务人员制作病历应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病历制作标准为术语规范,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医务人员必须严格依据法定程序和要求修改,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修改人签名,并注明修改时间;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医疗机构(特别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的轻视,病历书写不规范现象频繁发生,导致大量带“病”的病历档案出现。如,缺少查房记录、交接班记录及死亡抢救记录,他人代记或超时补记病历,随意修改病历,甚至伪造或销毁病历等。带“病”的病历档案往往成为伤及医患双方的“双刃剑”,不仅导致鉴定部门无法确认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而且引发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事实证明,带 “病”的病历档案往往成为医患纠纷中的争议焦点。
三、病历档案真实性争议审查制度的建议
1.审查主体。谁有权审查病历资料真实性?这是病历档案真实性审查的首要问题。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表明,对病历档案真实性发生争议时,人民法院有权进行审查核实。 但是,病历档案属于专业档案资料,法官及法院没有能力审查其真实性。从医疗纠纷解决角度来看,作者赞同司法鉴定机构作为病历档案真实性的审查主体。理由如下:第一,《司法鉴定程序规则》第十四条规定与病历档案真实性审查并不矛盾。《司法鉴定程序规则》第十四条规定“对于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的,司法鉴定机构不受理”,这表明司法鉴定机构对鉴定材料(病历档案)不真实、不完整的, 不能组织进行鉴定,不能出具鉴定结论,但这并未排除对鉴定材料 (病历档案)单独进行真实性审查;第二,司法鉴定机构具备病历档案鉴定专业人员和设施条件。医疗行为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需要由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设施才能完成审查。病历档案审查涉及形式审查和内容审查两个方面:形式审查主要采用文件检验,即检验病历档案是否存在伪造、涂改等情况;内容审查是指真实性审查,即其是否客观、真实、完整地反映整个医疗过程。因而,只有具备专业知识、 经验、技能的专业人员和设施的司法鉴定机构能够独立完成。
2.审查法律依据和审查内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是病历档案真实性争议审查的主要法律依据,同时还包括《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的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等等。司法鉴定机构对病历档案真实性的审查是对病历档案形式要件、内容的客观性与完整性的审查,而非对医学专业问题的审查,即医疗行为有无违法性以及是否存在过错的审查。
3.审查程序。(1)启动审查。患方对病历档案真实性存在争议, 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出争议审查申请,并提供初步证据。人民法院接到申请后,应当依照诉讼法对证据材料审查的方式进行质证审查,人民法院能够做出的认证,应当依法认证。如果需要启动审查机制,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审查。(2)审查。司法鉴定机构接受人民法院委托,应召开病历档案审查的听证会,听取、了解医患双方对病历档案真实性的争议意见。司法鉴定机构对病历档案进行形式与内容的真实性审查,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临床专家、病历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对病历档案的审查。如果审查过程中需要补充病历资料或者其他鉴定资料的,司法鉴定机构应要求人民法院调查取证和补充材料。(3)出具审查意见。司法鉴定机构审查结束,如果能够对病历档案真实性做出判断的,应按照《司法鉴定程序规则》规定作出审查结论,并出具审查意见书。
档案真实性 篇7
一、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介绍
口述档案不仅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档案学研究中的重点, 更是对研究以及整理少数民族档案管理有重要的价值[1]41。口述档案不仅具有口头以及书面文字的两重性, 而且口述档案也可以是口述文献、口头语档案、口述史、口头语话档案、活历史、口头传说、口述资料、民间故事等, 口述档案通常也就是为研究某项时期, 对个人进行有计划的采访结果, 可以表现为录音以及录音与逐字记录相结合的形态, 同时口述档案也就是将口述历史作为口述档案的档案。
二、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价值与意义
1. 少数民族档案中口述档案具有的价值。
有关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中, 针对口述档案管理工作, 不仅发挥巨大的作用, 而且口述档案在少数民族档案管理中也拥有重要价值。针对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存量少的情况下, 档案研究者通过少数民族个人口述以及讲故事的形式, 将口述档案进行整理编辑, 不仅可以将少数民族档案完整化, 而且也可以丰富少数民族历史[2]76。同时在少数民族档案管理中, 通过口述档案还可以有效确保当地文化的完整性, 通过口头传说的方式去记录档案文化, 不仅见证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同时也完整地将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下来, 因此, 口述档案在少数民族档案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价值。通过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管理, 不仅可以根据口述者的社会地位, 去判断口述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价值大小, 而且还可以根据口述者讲述的内容, 去决定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大小, 并且, 通过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 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事件。
2. 口述档案在少数民族档案管理中的意义体现。
在少数民族档案管理中, 应尽快建立起口述档案工作。口述档案不仅是具有多种记录形式的档案文化, 而且口述档案在其形成的过程中, 其具备的独特性与利用价值都是其他档案不可替代的, 口述档案是文献资料的有效补充,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文化, 可以使少数民族发展的记忆更加趋于完整性。档案管理者通过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 不仅可以挽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填补少数民族的历史空白, 还可以记录全面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 改善少数民族档案馆藏结构, 还可以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的群众[3]56。
三、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根据口述档案的特殊性质, 口述档案不仅具备关联性、合法性以及客观性, 而且口述档案在学术研究以及司法活动中依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针对民间散存的少数民族口述档案, 如何判断其真实性,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在各少数民族出现文字以前, 只可以通过口头传说方式, 记录民族的历史产物, 这样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 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很好地世代承袭;由于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这种特性,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 不仅见证了民族的迁徙发展足迹, 而且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政权更迭, 并且通过少数民族口述档案, 也可以使人民了解各民族的丰富文化, 因此保证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才可以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使用价值, 才可以有效地确保少数民族研究中, 通过口述档案弥补空白, 发挥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在民族档案中的重要作用, 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同样, 如果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不能得到确定, 不仅容易歪曲史实, 更是容易混淆视听, 这将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造成阻碍, 降低少数民族口述文化的可用性[4]45。
四、维护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真实性的现状
1. 口述者表达能力问题。
首先, 就是口述者的问题, 由于在口述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以及在档案征集中交流情境以及个人表达能力的问题, 导致口述者讲述内容中, 出现言语的偏失, 不仅缺乏准确性, 还将会因为口述者的主观表现, 导致口述档案的片面性, 大大影响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2. 口述档案转化中的问题。
在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转化过程当中, 由于主题方面的发挥、改动, 以及为了迎合个人偏好主观对口述内容进行修改, 档案管理者不能以传承为己任, 改编事实情况的发生, 并且在对口述档案的转化过程中歪曲语义, 对口述内容收集整理中, 不能保证档案的原始性, 导致口述转化过程中的不准确性, 影响到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缺乏问题, 以及整理和转化口述资料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 都较容易降低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3. 口述档案传承者的减少。
在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管理当中, 对于口述档案传承者载体中, 不仅包括土司、和尚, 还包括毕摩、东巴、长老以及民间艺人等, 这类人群不仅熟知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状况, 同时他们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口述档案传播者也越来越少, 这样也就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
4. 口述档案管理形式落后。
当前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管理中以及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保护中, 当前所使用的方法还较为落后, 不能提供具有现代化技术的数据库管理手段, 这就导致口述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口述档案记录中会出现误差, 大大降低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不能有效发挥口述档案的实用性。
五、如何保证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1. 制定有效的访谈计划。
在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征集工作中, 为保障口述档案真实性, 增强收集的准确性, 可以制定详细的访谈计划, 在收集民间口述档案的前期, 应全面考虑档案口述者的各个要素, 在口述档案征集时间、地点方面都采取有效的措施, 通过察言观色, 确保掌握口述者的心理动态;并且在档案收集中, 应该坚持维护历史原貌的原则, 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待历史, 并且在访谈结束之后, 还需要对该项知识相关的人员进行考证, 以保证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2. 培养年轻的口述档案继承人。
在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管理中, 应该重视年迈口述档案人的保护, 一定要给予该类人员良好的生活医疗条件, 并且应该保证他们在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同时, 少数民族档案管理中, 还应该注重培养年轻的传承人, 这样不仅可以将那些无文字记载的口述历史继续地传承下去, 还可以有效保证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3. 口述档案转化。
在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转化中, 可以分门别类地整理口述档案, 根据不同形式的口述档案, 采取不同展现形式[5]54。针对歌谣、典礼仪式等反映少数民族艺术的风俗类档案, 应该多查考少数民族文化, 并将其剪辑编录成完整的影像文件;并且针对可以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口述档案, 以及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的口述档案, 都应该对照相关资料, 从而在确保印证口述档案真实性的情况下, 进行口述档案管理工作。并且在转化口述档案过程中, 对于散存的口述档案, 不仅要保证其真实性, 还应该通过相关文献、史实对其口述记录的内容进行对比, 并且在通过综合分析之后, 才可以判断口述档案的真实与否。档案工作者在转化口述档案中, 应该定出一套标准合理的印证方案, 尽量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共同保证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4. 应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口述档案。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管理中, 确保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可以根据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 提供档案的数据库服务, 科学规划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数据库, 保护少数民族口述档的真实性与完整性[6]136。针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问题, 可以建立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数据库, 不仅是保障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 而且还可以利用数字存储以及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 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风俗习惯以及舞蹈, 采用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而且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还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信息的共享, 将少数民族发展真实记录的同时, 也可以有效管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信息, 集中控制维护少数民族口述档案, 提高口述档案数据的一致性, 避免口述档案冗余的同时, 实现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更加科学地保持信息时效性。
综上所述,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不仅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载传承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文化, 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在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管理中, 应该提高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并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宗教以及文化教育等多个部门的沟通协调, 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不仅可以有效确保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还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管理的效率, 值得在实际中参考应用。
摘要:为保证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应该采用有效的保护对策, 保证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真实可信, 以便通过口述档案可以还原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本篇文章就从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入手, 探究其口述档案的价值意义以及真实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价值,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傅华.口述历史·口头传说·口述档案[J].中国档案, 2012, 7 (18) .
[2]周燕萍.论综合档案馆的口述档案建设[J].浙江档案, 2011, 14 (12) .
[3]钱毅.档案数据库的规范和质量控制[J].档案学通讯, 2010, 21 (14) .
[4]黄项飞.口述档案:构筑民族的立体记忆[J].档案与建设, 2011, 6 (34) .
[5]华林.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技术保护[J].档案学研究, 2012, 24 (32) .
档案真实性 篇8
一、历史档案类纪录片的“真实”观
纪录片按照题材内容,可以分为社会人文类和自然科技类的纪录片,而历史档案类纪录片属于社会人文纪录片的重要研究范畴。因为,历史档案类纪录片,是通过历史资料的整合,对历史认知、反思,用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的叙事视角,给予观者。其实, 影像不等于“真实”,真实分为三个层次,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和哲理真实[1]10,其中哲理真实是真实的最高层次,具有普泛的社会意义、人性价值。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真实,因为真实是相对的概念, 尤其是纪录片的创作中,不同纪录片创作者拍摄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纪录片的最终目的是超越真实。
但是历史档案纪录片想要表达“真实”之观感,亦有很多难点,例如,如何把繁多的历史资料重新整合,如何利用新技术来表现过去。因此,历史档案类纪录片除了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空镜头”、“情景再现”等,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变得更加重要。北京卫视2009年开播的《档案》,属于运用档案展示的手法,进行历史故事讲述的栏目,在摄影棚内运用3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将过去的真实历史、档案类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质,档案资料不易保存。但是这种档案数字化的保护方式,却让观者感受第一手档案资料,用真实的材料说话。历史是延伸的,能够运用新技术、新的叙事手法,把“真实”的历史无限追溯和延伸,已经成为当下历史档案类纪录片的大趋势。
二、历史档案类纪录片中表现“真实”的叙事手法
最早提出历史和史学思想如何用影像表达的是在1988年,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书中提出 “影像史学”的概念,并且作者提出了书面的内涵转换为影像是否有损失的想法。因此,如何看待新生的历史纪录片叙事手法对历史的“真实”表达变得更具意义,以下的几点正是基于此,进行历史类纪录片表现“真实”的叙事手法的研究。
1.“口述历史”。以往的历史档案纪录片,善用官方人物的话语,但却常常忽视了普通民众的表达愿望,尤其是真正了解“历史”的那些人物。“口述历史”就是用一个人的视角来看历史,讲述历史。讲述者的言词仅是作为一种见证而被引述,并非终极,只是一种被历史合力所构建的可能存有“偏见”的“声音”,但可使历史相对完整和客观,挖掘历史潜在的多种可能性[2]165。以贾樟柯2009年导演的《海上传奇》讲述的上海历史故事为例,为了突出人文主义和普通民众的声音,贾樟柯不仅把镜头植根于表现上海的城市环境,更采用了大量人物的口述,从陈丹青、杨小佛到杜美如,再到新生代上海人韩寒等十八位讲述者,这一系列人物的采访穿插历史事件发生的字幕,充分展现了他对历史的迷恋。因为“口述历史”是最富理解性的,勾勒出大致的历史轮廓。历史的沧桑感与富有历史、时代感人物的采访口述相结合,更体现出历史的沧桑与人的命运。
2.“现代技术还原历史段落”。随着影视艺术制作技艺的进步, 技术的力量也在改变着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回顾纪录片的诞生时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纪录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中,它却以搬演的方式翔实地描述了因纽特人修建冰屋、用渔叉捕鱼等业已消失的传统,观众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搬演来的场景,认定它们就是现实本身,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事件展开的特殊地域背景。地域的偏僻给人带来一种时间上的疏离感[3]4。加之很多场景在导演拍摄时,难以捕捉到,只能进行人物扮演。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了解世界、 了解历史的视阈变宽,如果再在历史档案类纪录片中大量进行搬演甚至人物扮演,那历史档案类纪录片中那些逝去的时间和空间, 便得不到受众的有效认可。然而技术提供了还原的可能。现代技术的进步,还原历史段落,这也并不代表是对传统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违背。虚拟现实所提供的,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物质现实的复原,是影像本体论的数字化延伸,这种还原是真实再现无法实现的,其对真实的还原程度,更是真实再现所无法企及的[4]184。以我国传统历史纪录片拍摄为例,大多是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堆砌,是一种平面的表现手法,而新技术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特技摄影、 3D、玛雅等技术的普及。《郑和下西洋》、《大国崛起》等都运用了数字技术,产生了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生动地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瞬间。《故宫》中更是将故宫建造、位置环境等整个变迁过程“立体”展现,一切历史人物,变得活跃,千万兵马摇旗呐喊等场景完全“复活”,数字的影像技术,赋予了历史档案类纪录片更翔实的表现手法,也用精美的视听效果抓住了受众。
3.“演员再现历史情境”。“真实再现”也叫搬演或者摆拍。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人物扮演和场景搬演的方式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可能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这也就正如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曾所说的“重拾现场”。真实再现的几种方式:局部暗示、场景重现、戏剧段落再现、变形再现、模拟历史人物的主观视野。“历史”的本质属性就是“真实”,因此历史档案类纪录片必须遵循事实拍摄,因此对于纪录片中是否能够运用“真实再现”, 学术界至今仍在争论,因为演员如何把握住历史情境的还原程度,以及完全复原原来的历史面貌是不可能的。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大明宫》中,几乎为唐朝中每一个历史人物找到了扮演者, 片中画面构图精巧,但是人物没有一句台词,一切靠解说词来完成画面阐述。导演周兵在2005年拍摄的《敦煌》,更是“用一个人物亲身经历的事件切入。用故事化的方法来呈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几乎完全是用剧情的推进片子,演员成为故事的主角,运用了大量的面部特写,但如同《大明宫》也是靠解说词完成台词,这种“演员再现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必须以历史的准确性为基准,这样才能让历史档案类纪录片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
三、历史档案类纪录片“真实”叙事手法的再认识
真实都是相对的,绝对真实只是一种人类理想、精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永恒神话,纪录片不可能达到并获得这种神话,它是存在于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神话[5]42。致力于表现真实人物和真实环境是纪录片不变的定理“,真实”也总是与纪录片联系在一起。关于历史纪录片的“真实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纪录片从真实的再现,走向了虚拟的真实。如果用纪实和虚构的拍摄手法将纪录片分类,则将其分为纪实和虚构的创作手法。因此,要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来看待纪录片,因为技术层面的东西虽为虚构的拍摄手法,但是, 这却为历史类纪录片,尤其是年代久远、资料缺失等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观众开阔了视阈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综上,历史是文化的溯源,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历史档案类纪录片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正如贾樟柯说,“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10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人类不可能拥有绝对意义的“真实”,对历史类纪录片来说,“真实”不应是一个学术的藩篱,还停留在历史资料的堆砌。而是应该赋予“真实”更广阔的表现历史的叙事手法,接受多元化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叙事手法,挖掘历史类纪录片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历史档案类纪录片发展到今天,作为一种极具历史感的片种,本真也在于对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乃至个人生活的真实表现。 历史档案类纪录片打破了国界,在感情日渐苍白、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让观众更加了解历史的真实维度。纪录片亦是人类文明的一盏明灯,带着诗意前行。正如著名纪录片学者何苏六所言,你的艰难与执着可能就是我明天需要面对的;我的温暖与幸福也许就是你昨天走过的。
摘要:纪录片是视觉艺术中的精神之巅,本文基于哲思性最强的历史档案形态的纪录片进行研究。基于近年来热播多部纪录片和节目,国内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大明宫》、北京卫视的《档案》等,探讨其“口述历史”、“现代技术还原历史段落”、“演员再现历史情境”等具代表性的叙事手法如何再现“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