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真实性

2024-07-01

设计真实性(共12篇)

设计真实性 篇1

交际是语言活动的目的。然而在我国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英语学习显得枯燥,交际性自然就降低了,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优化课堂再造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进行真交际?学生们生性活泼、爱表演、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本身就具有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而创设真实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真实交际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内容:

一、创造真实要以生活为背景

小学英语教学要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特别是在任务型教学中,创造情境交际时,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使之正确的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并培养其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商店来购物;布置成医院来就诊;布置成餐馆来用餐;布置成广场来游玩……

单纯模仿、机械重复不仅学后不会用,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以生活为背景来创设情景,扩充交际语境,将语言创新、活化,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交际能力。

二、把握真实要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是语言学习本质的体现。把学生放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害羞和焦虑心理,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每一堂课都要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语言情境,营造气氛,吸引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

三、体验真实要以兴趣为支点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很少怕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因此,在体验真实的同时,教师应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适当融入一些竞争性和合作性,这样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能够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这也顺应了所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次,学习英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好些英语内容都需要几个人来进行,这时可以分角色来进行朗读、表演,在紧张的授课之余设计真实场景,使课堂气氛得到缓解、轻松。或是把学生的个体行为转变为小组互助行为,这里的小组是开放的,随时可变换小组成员,使每个个体都不孤立。现代教学论认为,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异质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四、感受真实要以交际为目的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让学生多开口,就算是课堂交际了,就能感受到语言的真实性。这其实是对交际教学的一种误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交际?

在教学中没有必要照本宣科,如教授学生现在进行时的时候,五年级教材是以动物展开话题讨论的。其实,在学生掌握基本语法规则以后,完全可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一系列动作或者场景来展现这一时态。又如,一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了大量的三餐食物图片,让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对话。这种方法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更没有体现语言的拓展,学生只是就图片编对话,自然而然感觉不到交际的真实性,在课堂上,面对图片也许能够运用这些语言,那么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后还会应用吗?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出现犹豫、幽默、恭维、尴尬、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探索,结合情景,找出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真实的交际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权利。

五、展现真实,以文化为基础

我们不能用中国式思维去进行英语交际。毕竟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根据整个语言环境以及场合、时机和对象的不同,我们要激发学生获取知识、探究异国文化奥秘的愿望,并让学生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语言总是在交际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模拟各种情景,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

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首要的职责,就是提供一个简易化的环境,一个雏形的社会,英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只有放入社会活动中,才能体现其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语言的真实性,我们创设了很多文化氛围。如在每一幢教学楼,每一层楼面都贴上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格言,学校的标语、门牌、室别都可以是英汉双语的,让学生在校园里时时感受浓郁的英语气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会说话的墙壁”这一活动,在墙壁上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英语小报、英语沙龙、英语画廊,英语简报展、优秀作文选登、英语小笑话、故事配画、脑筋转转转等。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些关于西方习俗、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宣传等内容的英语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营造浓郁的英语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背景与文化,从而对其产生浓厚的英语兴趣。

总之,英语中的情境是生活的一个场面。课堂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源于教师精心设计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为教师教授新知识提供语义上的支撑。要让英语课堂真实,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们乐于学习的场所。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学习旅途上,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李力.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J].英语辅导报, 2005, (5) .

[2]包天仁.中国外语教育名家谈录[J].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5.

[3]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设计真实性 篇2

Sony 在引入BoomBoX概念时侯,曾召集了一些潜在的购买者,组成焦点小组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的:黑色或黄色?

经过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会后Sony对小组成员表示感谢,告诉他们在离开的时候可以免费带走一个BoomBox作为回报。那里有两堆BoomBox:黄色和黑色 。结果是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

是用户说了谎?是的。用户说的和做的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真相,所以需要我们对他们的所说的、所做的两个方面有清楚的认识。

当我们去做用户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方法有很多:用户访谈、情景调查、焦点小组、眼动实验、调查问卷…

每个方法做一遍?不现实! 根据情况选择?很现实!

那情况怎么判断呢?成本、时间、资源…?

做用研之前,请大家不要忘记一个重要因素: 这次用研我真正想了解到的内容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淹死在方法的海洋中。

以目标为导向,你想得到的答案将会决定你应该使用那种研究方法,特定的方法是为发现特定类型的信息而量身定做的。

我们可以将用户研究按样本量的多少,分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从小规模的样本量中发现新事物的方法。由于样本数量(10~20个用户)较少,定性研究不会证明任何事情,不过它在挖掘用户全新见解方面非常有价值

定量研究:用大量的样本来测试和验证某些事情的方法,

通过分析大量样本,可以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趋势,能够比较精确的反映出全部用户的真实情况。

我小结了一下可能不太精确,但是比较好记易懂:

定性研究:少样本,预知未来

定量研究:大样本,确定现在

想知道用户可能需要什么?可以使用定性研究

想知道用户做了什么?就使用定量研究

Steve Mulder 的用户研究和测试技术纵览图,很好的告诉了我们该如何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

用户访谈对用户目标和观点进行定性的观察和发觉

而调查问卷则用于测试和验证这些发现

可用性测试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定性的观察

网站流量分析则通过大量的数据来确保这些行为模式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真实性

So:当你掌握了研究方法如何支持各种研究目的、如何互补的时候,就不会被淹死在这些方法的海洋里,你才能真正了解用户是否在说谎! 本文参考Steve Mulder《赢在用户》

为少数真实的人而设计 篇3

DESIGN:诗您简暮介绍一下Smart公司在设计方面的策略以及设计研究的历史?

Dan:我们在1 980年成立smart Desiqn时树立的理念就是设计师应该关注入,而不是产品。这个理念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理念还没有被大规模实践。当时我们只有4个人,都是做产品设计出身,这意味着我们得自己设计、执行所有的研究工作。实际上这是个好事,因为我们进行的研究工作正是设计师所需要的,同时,作为设计师的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的研究工作和设计师的初始设计工作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进行研究,同时我们也在想设计的解决方案。然后我们也能很快想出并评估新的设计创意,然后用纸、纸板、泡沫和其他“软”的材料迅速制作出产品雏形。这样能让我们很快评估新的产品创意和找出改进方式,然后进行再一次尝试。

DESlGN:请您简要介绍一下Smart公司设计师的情况,由哪些知识背景的人构成!工作的流程和分工?

Dan:如今Smart Design有超过100名员工,分布在纽约、旧金山和巴塞罗那三地的工作室。这其中很多人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的角色是领导设计团队,设计团队直接介入研究工作。很多年前,我们就意识到设计团队直接参与确定和执行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这样的研究工作不是仅限于观察研究或者仅应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也进行生物力学、心理学和其他形式的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但绝非是仅仅简单地观察或者采访我们的设计对象。

DESIGN:Smart公司如何推出活合不同文化、抽域的产品?玉样满足全球丕回使目习墁的宙户的需求?

Dan: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公司的产品并不仅仅是那个放在货架上的有形物品。公司与他们的顾客建立信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产品”其实是可以被体现为许多不同的方式。人群可以以多种方式来进行区分,如地域、性别、年龄,甚至是—天中所处的各种情况。一旦一个公司意识到它需要去了解人群,并借用他们对一个产品现状的认识,那么产品即可被优化。这种态度与我们Smart Design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设计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仅仅是设计—个产品。DESIGN:设计团丛是如但进行前期的用座班究独设计调班的?

Dan:现在,很多来Smart Design咨询的公司并不是请我们帮助他们设计一个新的产品,而是希望我们能帮助他们了解他们产品茌国内和国际的目标受众。通常他们会告知我们一个“平均”顾客的定义。这个顾客会是几百或者及几千个顾客的特征集合起来形成的。这样做,对市场目标来说是可行的。但是设计研究不是市场研究,两者间有很多基本的不同,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点。这样一个“平均”顾客对我们的设计目标没有价值。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了解很广泛的人群。人群有很大的不同,情况也干差万别,甚至一个人都能因他的心情和所处的情况不同而不同。而我们需要接受这些复杂性,并对所有不同情况做出预测,而不是忽视它或者将其同化成一个过于简单的个性特征。

DESIGN:Smart公司设计让团匦使且怎搓的人类学理论和法进研究这些左法的优势局限是仕么!

Dan:我们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采取直接与“平均”方式相反的观点。我们有一个方法是为少数真实的人们设计产品,而不是为上百人的一个平均值去设计。我们会挑选6至12个人,为他们每个人单独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为了取得更好的设计,我们必须要全面地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这个方面听起来很像是为少数人设计,而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设计服务。要让6个或者12个人真正喜欢我们的设计和服务很难,相反,让一个从成百上干人中虚拟出来的“平均”人满意我们的服务则容易很多,当然有效性也会明显降低。

为了了解我们选定组别里的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会贯穿了整个项目,绝对不只一次访谈。设计团队要去了解他们每个人,要与他们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建立起同感。

DESIGN;Smart公司延设让生使用人类娄学研究的历史?这些年虫经历工哪些阶段?

Dan:近年来,我们注意到一些设计小组在使用民族志方法上存在问题。很多设计小组使用“民族志”这一术语,但是这个术语使用地并不恰当。在一个真正的人类学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会静静地在一旁观察一个人或一群人,而不会去与之交流,通常观察会持续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而今天,

“民族志”这个术语通常被用于形容一个设计办公室外的简单采访。这种“研究”更像是一次市场调查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类学方法。不幸的是,因为很多设计研究项目是由营销团体提供资金,设计小组接受了这种“市场式方法”而不是使用真正的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民族志被频繁地使用在一些可能更适合用其他研究方式来解决的设计问题上。事实上,根据不同的设计项目,心理学、生物力学、感知、认知、习惯或者其他的研究方法可能比人类学更适合某个项目。尽管我们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大力支持者和最早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设计师,但是我们对其在设计研究其他方面的应用会更加苛刻。由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滥用,我们经常看到有大笔研究预算的项目会碰到一些设计难题或者设计出的产品在人机工程学方面差强人意。

设计真实性 篇4

对于英语教学中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 其焦点主要是语言材料和教材的真实性Widdowson (1978) 之后随着交际法的发展, 真实性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从语言材料逐步扩展到课堂活动、交际情景、社会文化因素等各个方面。

1真实性的内涵

《当代汉语词典》认为, 真实即跟客观事实相符合, 不假。Bachman认为, 真实性定义可分为两种, 一是将真实性定义为与现实生活的相似程度, 二是将真实性定义为交际真实性。笔者认为, 具有真实性的英语教学活动应是包含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教学活动。

2真实性要素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在真正的课堂交际活动中, 教师要设计同的情景框架, 通过信息沟, 有效地组合各活动。真实性的课堂交际应让学生通过积极用英语思维, 真正融入角色参加英语教学活动。要想设计合理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 需要运用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英语教学内容设计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教学活动。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呈现、讲解、例释、训练、巩固等都是与语用能力培养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 英语教师应基于语用真实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考虑真实性的问题。

以呈现活动为例, 呈现课文的英语语言知识时, 应呈现这些语言知识的真实语义在真实语境下的真实运用活动。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直接迅速掌握语言知识在真实语境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教学活动效率。

以练习活动为例, 在设计练习时, 应该设计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练习活动, 让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真实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活动中也应该重点训练学生掌握真实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教学活动的效率。

3英语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分析

英语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包括活动材料的真实、活动语言运用真实、活动情景的真实和活动交际的真实。

英语教学活动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活动材料的真实, 即活动材料的输入真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材料既有自然交际环境下真实性的特点, 同时又具有课程标准指导下仿制自然交际真实性的特点。这共同构成外语课堂环境下的语言输入真实。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 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相关的语言知识, 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设计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 为学生运用、实践语言提供机会。例如, 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 但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 然后决定明天是否需要带雨伞上学。很明显第二种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真实的语言运用, 是真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和判断。

英语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其次体现为语用真实即教学活动是指向现实世界里的真实运用英语的教学活动。语用能力包含“以言语做事的能力”和“得体”两方面的内涵, 因此, 我们可以将语用能力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或者得体地以言做事的能力”。[1]我们设计语言真实的教学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握真实的语用目的, 首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活动的材料进行语用分析。分析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如何被运用并表现其语义, 从而实现其语用功能。

第二、要设计组织语用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呈现、讲解、例释、训练、巩固等都是与语用能力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遵循语用真实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活动。

通常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分为几个步骤和环节, 有些是语言学习活动, 有些是语言运用活动, 不是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只要具备与特定教育环境相适应的交际和认知目标, 非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也可以成为真实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2]还以上述天气预报的活动为例, 假设学生都是初学者, 教学重点是表示温度和用rainy、cold、cloudy等形容词描述天气。教学活动的第一个步骤,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录音时记下温度和描述天气的形容词, 教学活动的第二个步骤, 教师让学生根据天气情况, 决定明天穿什么衣服。第一个步骤虽然不是真实的运用语言的活动, 但却是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 这种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有益于学生今后在真实场景下的交流。

英语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再次体现为情景真实。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具有其特定的含义。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下才能够有效的进行。英语教学活动应该体现交际性中的真实情景的特点, 英语教学活动的活动材料真实、语用真实是情景真实教学活动的基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要求英语教学活动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真实兴趣, 针对学生的真实困难, 体现学生的真实生活, 或者能在真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景环境。即体现英语教学活动的真实性。

在真实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情景框架, 通过信息沟, 有效地组合各种教学活动。真实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 真正融入角色。[3]真实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如:设计的进行英语购物的练习活动。在充分进行语言练习后,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购物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预算选择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和数量。教师创造这样一个真实情景, 与现实中的情景是相同的, 即情景真实;学生语言行为也是与真实生活中的语言行为是相同的, 即语用真实。这就是一个具有真实情景的具有真实语用的教学活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是交际的工具,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真实交际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真实交际能力。因此真实性要素是英语教学活动设计各要素中的基础。在英语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组织者、监督者、启发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要注意设计的活动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接近。要在课前对教材仔细分析, 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存在着传递, 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师必须将相关信息转化为有用的教学信息,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随着英语教学法, 特别是交际法的不断发展, 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问题已经远非使用原版教材那么简单。真实性不是抽象的, 也不是绝对的。相反, 真实性是具体的, 并涵盖许多不同的方面。该文所探讨的真实性问题, 涉及的将不仅仅是语言教材, 还包括课堂活动、课堂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诸方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 结合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来分析、审视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问题, 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外语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鲁子问.中小学英语动态真实原则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75.

[2]Widdowson H G.Aspect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45.

[3]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8:88.参考文献:

[1]Bachman L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动态真实原则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读后感 篇5

贺兴宇120120222

这学期彭芳燕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美国战后设计大师维克多·帕帕奈克的经典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这本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工业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之后设计师们对风格的追求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探索,演变成另一种“设计”身份认同。然而事实上,所谓的风格多样化其实和设计需求没有多大关系,它更像是一种消费需求。

虽然某种莫名的自我感觉良好使得设计师们认为设计足够改变世界,可能没这么厉害,但至少也能保持持久价值,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34年曾选定了397件被认为具有“持久价值”的设计,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有396件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剩下的那个是烧杯),而更多的例子存在于20、30、50、70、8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设计师们急切地想要改变世界,他们为“未来”做设计,并期望通过这种前瞻性来彰显自己的传奇色彩,大师谁都想当,未来的人们会自动忽略你做过的那些猥琐拙劣的设计并紧盯着你的代表作,坚定地认为此人这一辈子都在为真实世界的美好而奋斗着。

假如说对“未来”的热衷等于是对“现在”的不满,那也多少可以让人理解。但问题之一就是“新”的东西常常包含着试验(自然也包含着试验的失败),然而现实世界则是以成功为导向的文化体系,对失败的容忍程度很低,这也就意味着设计师既要负责开拓也要负责失败之后的责任。此种环境催生出许多“成熟”的设计公司和跨国设计事务所,其作品饱含着老道、世故和油腔滑调的设计伎俩。

所有这些最终将设计师导向了一个趋势与行业规则:即美好世界的定义是由设计师作出的,而凡是不美的区域都可以被歧视。贫困地区、第三世界、基础设施、政治权利和人权被剥夺的地区、病、老及残障群体,他们的世界显然都不包括在内。也就是说,真正的真实世界仍然在设计师们的臆想之外艰难的存在着,我们所谓的“设计师责任”其实本身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虚假概念。

在维克多看来,就算是经典的设计,也可能因为新时代所产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观念而变得可以持续改进。然而,也正是这种设计思路过于精密和细致,它所包含的设计价值过于宏大,设计必须展示除了美学和功能之外的更高价值,即:设计是一种人类对自我世界的持续进化。而这种观点被高度消费主义的商业世界视为“反常规”的乌托邦幻想。

这就产生了一个怪异的现象,设计师们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维克多也认为设计可以改变世界。但世界并没有被很彻底地改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设计师们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尝试着改变世界,而真实的世界则被所有人忽略掉了。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最原初的责任可能就是来自设计教育的缺陷:关于设计学校的弊端似乎就是专业技能教太多了,从而忽视了那些和设计密切相关的思潮,例如社会、环境、经济和不断变幻的流行文化。而正是技术主义导致了设计师逐渐成为了外观装饰家和大众称为“美工”的那类专门技术员。

而且,即使是技能,现如今的设计学校也都走在一条保守中庸的路线上。包豪斯、构成和瑞士国际主义风格之类的。甚至学生们也被要求从事手工制作,海报、版画、丝网印刷⋯⋯诸如此类,完全忘记了2000年之后是触摸屏和在线数据处理的新时代。这是 CSS、Html5、和动态交互程序的时代,学习使用圆规和锤子对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来说毫无意义。

维克多说道:“⋯⋯学习必须是一种狂热的体验⋯⋯因为学习就是改变。教育就是一个程序,其中,环境改变了学习者,而学习者也改变了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完整的设计(integrated design),意即设计师不应该过分追求设计技巧的深度,而应该注重设计内涵(与设计责任)的广度,毕竟,设计作品是要与人沟通并且与当下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设计真实性 篇6

“软装饰”并不是新的概念,人们之所以重新重视它,是因为生活本身的变化。室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软装饰的细微之处正体现着生活的本质及其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对软装饰的回顾分析,激发人们对这一发展的关注。

一、引言

三十年前甚至更远的时期,一些人做的室内美化工作,现在看来就是所谓“室内布置”。其实这布置确切地说也就是室内陈设。因为那个年代很少大兴土木,无论是个体家庭还是国家,居住环境的变化并不明显。室内设计概念的强化是与居住条件的不断改观息息相关的。事物发展总有它的两面性,当物质条件一旦提升快了,人们看到和希望看到的是物质的部分。在室内装修中,功能设施和材质成了追逐的目标;一些年过去了,当该有的物质都有了,人们又开始追求深层次的内容,回归的“软装饰”或许正能回答这一问题。

“软装饰”、室内配饰、室内陈设、室内布置,说法不同,但都有其共同点,即与室内装修相比,他们更偏重于室内设计后期的和可变动的部分。生活的经验使人们更明白这一部分的重要。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它们都是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置的内容。作为可移动的部分,更能体现主人的品位,也是营造家居氛围的点睛之笔,它打破了传统的装饰装修行业的界限,将工艺品、纺织品、收藏品、灯具、花艺、植物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理念。

为了区分“装修”和“软装饰”,人们做过一个比喻:把房子底朝天翻过来,掉在天花板上的都是软装饰,仍在原位的则是装修的部分,十分形象,回归的“软装饰”,正在还室内设计以生活的真实。

二、生活的细节

功能的需求就同时代的人而言没有根本的差别,如果要去寻找其中的差别,那只能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软装饰”师或配饰师注重的就是细节,而细节又是品质的标志。

1、细节的成败

我们常说“细节定成败”,在陈设艺术设计中确实反映了这一道理;从家具选择到软装饰布艺搭配,从装饰艺术品摆放到灯光设计、氛围营造,其中的色彩、比例、质感等每个问题都涉及到对产品的选择及其与空间的搭配,十分地具体而繁杂。在室内设计掀起的初级阶段,这些工作或者由设计师粗胳考虑,或者由业主自行安排,出现问题是十分自然的。室内设计中整体的色彩、比例、质感,往往一丁点的差别就可能带来根本的不同。

2、品质推升价值

品质在哪里,就在于小小的配饰细节。而这些细节也正是一项物业的价值所在。无论是酒店经营、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人们都已经意识到配饰设计所体现出的品质的重要。专业的配饰设计会提高项目成本,但其展现出的项目品质最终还是提升了物业的价值。

由于样板房是高端地产项目最直观的立体楼书,其呈现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销售。因此,如今开发商往往会在明确客户定位与楼盘整体格调后,给予设计师更大的创作与发挥的空间,而不再越俎代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产行业整体项目品质的提升。

3、详尽出真实

一间房间为人所用,其功能用途和品格个性全体现在陈设、软装饰的细节之上。有人将室内空间比做人体,软装饰看作服装是不无道理的。在室内家具、窗帘等一些基础的东西有了之后,是否需要铺块地毯,或在墙上用多少种色彩来装饰则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室内软装饰需要变化,符合流行与时尚,就如同时装,穿戴的风格可以各有所好,或简单、或繁杂、或古典、或时尚,主人的个性决定了陈设品内容以及搭配的方式。

软装饰的选择十分的细微,除了功能,更多表现在个性。形象设计师对人的个性的把握大家已有共识,其实陈设设计师(配饰师)对室内软装饰的判断同样需要对业主或居住者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即满足个人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一个详尽的室内陈设才能体现主人生活的真实。

在酒店设计中出于历史的原因,一些老饭店推出“名人套房”是为了吸引客人的好奇心。而事实上,历史已过去好久,房间里究竟摆放什么完全依据史料记载,这如同京昆戏曲的舞台摆设,每样道具都有意思,客房里的摆设看似随意,却反映了名人生活的真实。

我们力图使室内有明确的主题、风格或概念,其实也是在表达一种生活的真实。以前有一个以诸葛亮为背景的主题餐厅,摆的陈设物就是一架古琴、一把羽扇和一个香炉,简单而明确。有家五星级酒店的意大利餐厅取名“丹尼艾丽”这个威尼斯水城最显赫的宫殿式饭店的名字,陈设设计师为了充分体现意大利古典的风格,在朴素的灰色调墙上挂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堤切利画作《维纳斯的诞生》的仿制品,以及另一位意大利美男子画家莫迪利安妮的线描美女仿制品,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景点的意大利特点。

三、求变的心理

人的“喜新厌旧”反映在其居住环境上,那就是不断地变换室内空间,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可能依赖装修,软装饰不失为一种选择。

1、“变”是心理需求

在酒店客房设计中有所谓“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口头禅,这是为了让客人保持新鲜感,至于公共空间变化的周期更短,这种变化有的靠装修,有的则靠陈设。相对于公共环境,居家有更多变换的理由,因为人几乎天天回到同一环境,其“重复”让人生厌,这是基本的心理状态。

2、不伤筋动骨的选择

装修是固定的,没有太大的回旋余地,软装饰则可以轻易地变换。

软装饰的结果是可以移动、容易改变,业主不必对空间进行大的改造。只需淘一些有意思、自己喜欢的东西来装饰,就可以给房间不一样的观感。陈设设计师则要能准确地把握时尚的流行趋势,能选择的自然是非固定的东西。即使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陈设方式已过时,也能给业主有修改或重新搭配的余地,而不需大动干戈地拆除原有的装饰。

3、符合环保理念

健康与舒适是装修所关心的问题,从重装修到重陈设的潮流,其实也是观念的改变,因为陈饰品毕竟可以被更换与变化,比起对墙和地面进行大张旗鼓的包装来得更加环保。

在居家生活里,季节性的布置变换是十分自然的,如冬季室内会增加许多织物,在增加物理性温暖感的同时也给人以心理的温馨。在空调还不普及的时期,室内陈设师经常借助于对窗帘、绘画等色彩和内容的改变来改变人的温度感,那不需要任何的装修改造成本以及由废弃物对环境生态带来的影响。这种观念今天依然有用,只是人们被高物质的需求冲淡了原本美好的传统生活理念。

装修的简单化与陈设的丰富化是历史的必然,复杂的装修不仅耗费资源,更在于对艺术风格的限制,这种限制不利于日后的陈设调整。

四、设计的分工

“专业深化,分工细化”始终是任何行业深入发展的前提,陈设设计师或室内配饰师的出现也反映了这一点。在室内设计行业基础装修与配饰设计原本是一体的,但随着设计的深入,一个普通的室内设计师已无法满足深度的陈设设计。

分工的必然

虽然同为设计,设计师的角色一直在变。在美国,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是,除了选择风格、色调、装饰、照明式样等配饰服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开始参与建筑设计,如家具定制、内置式书架、规划布局以及空间改造,比如,帮助确定窗户、楼梯、电梯、通道的位置,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空间等。这看似职业的融合,其实是一种调整,适应着某种需求。应该看到设计师本身的专业细分趋势变得愈加明显,诸如“环境园艺师”、“饰品陈列师”、“色彩设计师”、“灯光设计师”等专业指向更明确的人士正在从原先的设计师群体中分离出来,以适应专业化的社会需求。

2、室内配饰师(软装饰设计师)的概念

在美国,“室内配饰师”(Interior decorater)或“室内设计师”(Interior designer)的称谓虽然没有绝对的限制,但实际上两者所指的职业却有所不同。

室内配饰师主要负责处理色彩、软装饰与家具等,一般只负责室内的空间设计,通常他们会收取创意服务的费用,例如,摆放一个房间的家具,或是用不同颜色和装饰来创造几种可供客户选择的色调。在大多数情况下,配饰师会在产品价格中收取提成费用,高的甚至可达20%至50%。室内设计师是能够从头至尾完成室内设计的人,包括准备招标文件、施工许可以及建造和安装监督工作,他们在本质上是业主的代理人,能帮助处理当地建筑法规、建设部门、承办牌照等,其服务也涵盖了各类商业项目及住宅设计。

简单说来,配饰设计师更着重处理空间的美感,而室内设计师则更多关注功能。比如选择地板,配饰设计师可能会挑选地板的类型、颜色、纹理、形态,而室内设计师将格外着眼于类型的适宜性、用途、隔音效果、声学特性、易燃性、防腐性、防静电等。

3、室内配饰师(软装饰设计师)的职业要求

室内配饰师通常必须理解室内空间设计师的意图,与之沟通和交流。业主的需求与爱好往往是零碎的、无序的,设计师的职责是找出其中的联系,用自己的专业眼光挖掘出有组织、有条理的东西。比如设计样板房时通过与开发商充分沟通,了解其销售目标、整体定位,从而令设计打动看房者。设计需要慧眼,由于每个设计师的特点不一样,因此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业主心中有明确的要求才能选择自认为合适的陈设设计师和配饰师。

五、结论

这些年来国内的装饰装修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在硬件塑造及工艺上都已非常出色,但往往局限于产品本身,缺乏整体考虑。至于窗帘、布艺、小摆件等生活细节的配备则始终与发达地区存在距离。

事实上,室内配饰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十分盛行,配饰设计师多为追求家居品位和细节品质的上流社会客户提供设计服务,负责艺术收藏品和家居配饰品的采买、搭配和陈列。因此,设计师本人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设计思维。在我国,虽然上海、北京等部分地区已出现“饰品陈列师”等一批有专业素养的设计师,但室内设计整体上依然“粗放”。有配饰服务,但很少作为专项经营。前期国内配饰设计师的职业标准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室内设计、家装服务的提升。

地域性室内设计的现实性思考 篇7

关键词:室内设计,地域性,现实性

现在人们常把“地域性设计”挂在嘴边,它成了一句时髦词儿,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域性?什么是地域性设计?它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在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地域人群特定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依赖于社会存在,但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反作用于社会物质存在及发展,这是地域性存在的条件。要掌握地域性设计应首先关注到各种能给人身临其境感受的因素,其着眼点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工艺等源于自然产生的乡土特征,还需关注特定地点、文化,关心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与熟悉的生活轨迹,关心地方历史、地理、人性价值、经济、科技以及传统特色的文化生活。应该说,地域性设计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功能(包括使用功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等)上的实际需求,它具有现实性。作为设计的一类,地域性室内设计也同样应切合实际。

1 现实的地域性室内设计

1.1 地域性室内设计与特定文化

地域性的提出,最突出的原因与全球化有关。地域性设计是对设计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反驳。它与特定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及真实、亲近、熟悉的生活轨迹,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以使室内设计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

一方面,地域文化存在多样性。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在华外国设计师,常将中国文化笼统地归为一种形式,或是套用形式,更有很多中国设计师向他们“学习”。殊不知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因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地域文化上的分解。以不同生产方式划分,有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按地域划分,有北方文化、江南文化、四川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新疆文化、西南文化、青藏文化;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又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所以仅仅是以明代桌椅、雕梁画栋或是粉墙黛瓦抑或不分区域、场合的使用各种中国文化元素来诠释华夏土地上的室内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值得欣喜的是,虽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近年来国内还是出现了很多切合地域特征的优秀室内设计,如图1所示为长沙窑主题餐厅。设计师最大限度地采用湖南长沙地区的传统材料——千年古窑长沙窑区遍地皆是的花岗毛石,废弃的旧窑匣钵,当地随处可见的低温微烧夯土墙,以及象琉璃瓦、绿釉陶缸这样在当地常见的材料,根据空间功能合理搭配使用,做出了这样一个体现出强烈方特征的室内设计作品。

另一方面,地域文化需要继承但又非一成不变。随着信息交流的增多,地域环境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文化间必然相互影响发生变化。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室内设计也同样如此,它不仅受文化影响需要变化,更要通过自身体现文化、影响文化而非照搬原有文化背景下的形式,以致成为旧形式的附庸。如图2所示的瓦库茶语COFE,茶与瓦都是中国的文化遗产,问瓦之道与问茶之道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用瓦为茶造势的依据。咖啡作为舶来品,与茶文化相融合,两种品饮文化出现在同一空间。该设计在通过瓦这一元素体现地域特征(西安是秦砖汉瓦之都)的同时适应了喝茶与喝咖啡的需要。

1.2 地域性室内设计与生活

地域文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室内设计的根源来自人们的生活,所以室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现代设计师的职业精神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好的室内设计应该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要求地域性室内设计满足生活是实现设计功能性的需要,这也是作为成功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当然,功能并不仅只是使用功能,也涵盖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全球化使得不同地域的特征减弱甚至日益趋同,这种情况下,继承、保护地域特征犹如建立生物基因库一样重要。因为多元化的设计才能更有活力,同时人们也渴望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渴望溯根求源。追求室内设计的地域性的做法,不仅是涉及多元化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必需的。如图3所示为成都寒舍酒楼,这是一个通过对四川民居风格的景观建筑进行改造做出的室内设计。尊重了原建筑环境与单体建筑的地域性,同时用时尚的现代语言作补充。暴露的坡屋面、木梁、木椽、全玻璃的墙、栏与钢架,简练中透显严谨细节,各种元素都很融洽。该设计追求的不仅是纯功能的满足,而且同时极力挖掘空间中的艺术品味。

1.3地域性室内设计与当代经济、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有条件通过立足于地域的设计考虑使用高技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有条件通过室内设计满足新时期生活的需求。

但人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地域性设计中使用的高技术仅仅是解决地域条件下各种问题、完善原有地域建筑室内功能的手段,而绝不是装饰或炫耀的卖点。花大价钱使用高技术做门面绝对是不理智的做法。如图4所示的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通过钢架玻璃弥补雕镂建筑形式的不足,满足酒店公共空间的需要,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地热、太阳能资源,采用恒温技术来保持适当的室温,自然新风井系统设地埋供热管,避免了空调系统给自然带来的污染,真正通过经济、技术实现了地域性。

2结语

设计应当是有根据的,地域性室内设计应以着眼生活、解决问题、顺应精神文化需求为依据。形式是必要的,但应依附于功能,传统的地域艺术、文化的形式也是依附于功能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所以真正的地域性设计应更多考虑特定地域的现实状况,使用适宜的形式加以表现,力求通过对地域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深入了解,对时间、空间、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做出符合实际的真实的地域性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志奇.室内设计现状与地域性室内设计[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4(11):84-85.

[2]毛白滔.建筑作品解读[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设计真实性 篇8

一、提出的依据

(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 在该规划中, 可以看到民办本科院校应与高职高专院校有所区别, 可以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以学习技术技能为主,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该规划的第四部分是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其中第九条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在这部分内容中,提到“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指出应当“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 握本领的要求 开展教学活 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同时指出“推动教学流程改革, 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 程设计教学空 间和课程模 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职业兴趣”。 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改革规划是积极推动以真实的业务流程进行教学程序改革的。

(二 )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性, 会计工作也有其规律性, 即按照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登记、最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 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这一规律是会计工作所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遵循其工作规律,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程序。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理论知识应为其技术、技能服务。这就是说在学习某项技能之前或在其过程中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更加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职教改革背景, 基础会计的教学设计应当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或者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同时进行,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合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适当指引与启发,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学习, 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程序, 对现有知识进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步骤,按照会计真实业务流程作为授课程序,在需要的地 方引入所需学 习的理论知 识, 并对学生说明为什么讲这部分理论知识,它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贯彻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程序设计

基础会计的教学总目标是: 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要求的基本素养,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会计方法、 会计技能完成实际日常会计工作任务。 基于以上依据及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对基础会计教学程序进行如下设计:

(一)会计基础知识概要介绍 。 以提问、 引导的形式, 对会计做简要介绍,比如:什么是会计?(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会计的产生、概念)会计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讲授会计的目标,由会计的目标引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是使用者用来决策的, 所以会计信息必须真实, 从而引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可以给学生展示纸质会计报表样式)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方法? (讲授会计的方法,后面的学习会用到这些方法) 会计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 (讲授会计的职能,可以展示装订好的凭证与账簿) 会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讲授会计主要账务处理程序, 引导学生最后的程序是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就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与会计的目标相呼应)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日常经验的表述, 教师可以先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日常语言进行引导与解释, 将学生的答案与书面语言相衔接, 让学生能够理解专业语言的含义,避免听到专业术语就已茫然。 可以采用图示 的方法展示 会计的方法、账务处理程序,展示即可,不用多讲。 这些内容的讲解,一定要简单,不要过于深入, 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概要性的了解, 不要求学生强行记忆。

由于会计工 作的真实 业务流程 是:首先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无误之后,据以编制记账凭证, 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期末对账簿的记录进行核对无误后, 据此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报送。 基于会计真实工作过程所涉及的主要载体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 会计报表, 可以这四个载体为主线,进行基础会计教学程序的设计。

(二)原始凭证。

1.原始凭证的概念。 在讲授之前 , 回顾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 (画图),结合会计的 目标 (会计最终解 决的问题),开始原始凭证的讲授。 教师指出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的起点, 让学生课前准备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原始凭证,比如车票、购物发票、收据等,在课堂中提问, 这些原始凭证上记载了些什么内容, 让学生读出原始凭证上的文字。再提问,这些读出的文字证明什么?是买了一样东西,还是收到了什么款项? 从而引出原始凭证的概念。

2.原始凭证的内容 。 教师展示企业经常使用的原始凭证,比如采购发票、领料单、银行票据等等。 试问学生所有展示的原始凭证虽然内容各异, 但有什么相同点吗? 学生参与回答, 教师引导其列示出原始凭证的内容。

3.原始凭证的填制 。 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空白原始凭证如发票, 给出一个日常业务, 比如某年月日从爱心文具店购买了8支碳素笔, 每支2元,文具店如何开具发票?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比照填好的原始凭证,填写空白发票。这个过程可以慢些,但一定让学生亲自做,树立学习信心,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学生会填列基本的要素之后, 即可对数字文字的书写、银行票据的填列、其他原始凭证的填列等内容进行反复练习, 教师组织典型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由简到繁、 设计的业务内容尽量全面一些, 但无需太多,可以包括制造业的典型业务, 如资金的取得、固定资产的购置、采购材料、领用材料、产品成本 、销售 、费用、款项的收付等业务的原始凭证。并要求学生保留, 以便为记账凭证的学习做准备。

4.原始凭证的分类。 此时 ,学生手中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原始凭证, 试问学生怎样把它们进行分类? 经引导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制凭证和外来凭证即可,其他的教师补充。

5.原始凭证的审核 。 试问学生原始凭证是否有错误的可能? 学生回答之后, 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始凭证是需要审核的,审核无误之后,才能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那么,审核哪些内容呢? 引导学生整理列示需要审核的内容,如果学生考虑的不是很全面, 教师补充列示。

(三)记账凭证 。 再简单回顾会计核算流程, 第二个步骤应当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从而过渡到记账凭证的讲解。

1.记账凭证的内容 。 用多媒体或直接展示纸质记账凭证, 让学生看清楚记账凭证有哪些内容, 与学生一同列示。

2.记账凭证的填制 。 试问学生为什么填制记账凭证?如何填制呢?为什么填制记账凭证, 因为前面讲过会计业务流程,学生一般能够答出,但如何填制的问题,只能答出时间的填制,其他都无法回答,此时可以问学生,这张凭证中有没有不懂之处? 学生可能指出摘要、会计科目、借方、贷方不懂。提示学生为了填制记账凭证, 需要解决两个基础问题, 一是将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涉及会计对象、会计六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等基础知识),解决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的填写问题;二是借贷记账法(涉及复式记账法的基础知识),解决记账凭证中的借方贷方的填列问题。 带着明确的任务学习以下内容;

(1)会计对象。 举例的方式引出经济业务, 强调会计对象是可以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数量繁多,需要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从而引入会计要素。

(2)会计要素。 可以从企业刚刚成立讲起,引出资金的来源与占用,分别形成所有者权益和资产,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借入的款项形成负债,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形成资产。收入、费用、利润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出,分别讲解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并引出会计等式。

(3)会计科目及账户。 指出会计科目是会计六要素的进一步分类, 并对会计科目的概念、分类进行简要讲解, 了解会计科目表。讲授账户的概念、基本结构、与会计科目的关系。教师指出账户是为了数据的归集而设置的,在讲授账户的基本结构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空白账页及记录数据的账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体会到账页上要记录大量的数据,并引出其简化形式,即T型账 。

(4)复式记账法 。 通过举例的方式简介复式记账法的概念, 引出目前使用广泛的借贷记账法, 该方法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该记账法下账户的设置、账户的性质,必须强化记忆。以例题的形式对借贷记账法进行初步运用,分析经济业务,以分录进行记录,讲授分录如何书写(指出实际工作中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应当填制到记账凭证上,鉴于目前各种考试对业务处理仍使用会计分录,所以在此处还是应当讲分录的写法),并让学生试算平衡表。

(5)记账凭证的填制及审核 。 教师引导、示范,学生填制。 教师指出填制要求。 之后,先让同桌或小组成员相互审核,审核哪些内容呢? 让学生将他所审核的内容写到黑板上,教师补充。 利用学生手中的原始凭证,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制造业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得到了练习。 在处理成本结转的业务时,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业务并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应督促学生认真学做。 简单介绍凭证的传递与保管,择期让学生把这些凭证粘贴、整理、装订成册,并要求学生妥善保管,为账簿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账簿。

1. 账簿的概 念 、 作用 、 分类及内 容。回顾账务处理程序图,准备好记账凭证,开始账簿的学习。简要介绍账簿的概念、 作用, 强调账簿是账页的集合,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设置的。 教师准备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活页账等对学生展示,并引出账簿的分类。 展示账簿的封面、扉页、账页及账页中所记录的内容。

2.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求 。 演示账户的设置, 并以记账凭证中的某项业务为例进行登记,指导学生登记,使学生对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有感性认识。 学生对登记的过程有基本认识之后,指出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并以学生保留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首先登记日记账及各类明细账。

3.账簿的平行登记 。 登记完毕明细账之后,问学生,是不是大家登记的账簿100%正确呢? 引出为了防止记错账, 采用试算平衡表及账簿核对进行检验,试算平衡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学做即可。为了核对账簿,会计上有专门的方法就是平行登记。 此时让学生们观察自己记录账簿的名称是明细账, 那平行登记指的就是发生的同样业务要在明细账及总账中同时登记, 并指出总账与明细账的不同。 那么依据什么登记总账呢?

4.账务处理程序及账簿核对 。 引出根据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 账务处理程序的分类,简单知道名称,并主要学会应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然后引入科目汇总表如何编制, 提问学生明细账是根据什么登记的? 学生回答是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 这些业务在总账中也要反映出来, 那么说总账登记的最终依据应当是记账凭证, 只不过在中间借助了科目汇总表而已, 所以科目汇总表应当根据记账凭证进行汇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编制完成科目汇总表之后,再演示总账的登记。 随后,演示总账与所属明细账的核对。

5.错账更正。 试问学生 ,账簿核对出错误怎么办?引出错账的更正,讲明几种错账的更正方法及适用情况。

6.对账及财产清查。 期末,有对账和结账两项工作,对账包括账证核对、 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简介基本含义。 对账是保证账簿记录真实可靠的专门方法,一般在期末进行。财产清查是账实核对的重要方法。 简介财产清查的含义、作用、方法,重点讲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若发现账实不符,要进行账务处理,了解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 简单介绍结账的概念、程序、方法,以演示为主。简介账簿保管规定。

(五)会计报表 。 回顾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指出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产品, 再回顾会计目标———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报表就是根据核对无误的账簿数据为依据编制的,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载体。 由于一般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会学习专门的报表课程,在此阶段,简要介绍会计报表的概念、种类、编制的一般要求,为了使学生了解完整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各种报表的填制还是要讲的,但一定要简练。 在讲授会计报表具体填列之前,试问学生,报表什么时候填列? 引出在会计期末做会计报表,从而引出会计分期假设,继而讲授会计的其他假设,由于已经有前面的诸多练习与操作,此时学生能够很快理解这些假设的含义。 在介绍四张报表时,简要介绍各报表的概念、结构、内容即可。在讲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时,可以从会计六要素引入。 实际操作时,可以学生保留的账簿中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填列,主要采用演示的方法,并要求学生一同填写完成。应当指出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不可缺少的部分,简介其含义即可。提示学生以上我们所做的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就是会计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业务, 即会计对象的反映, 并形成会计的产品———会计报表的全过程,以便提供对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与会计的概念、 对象、方法、目标、流程等相呼应。

(六)案例演练 。 学习基本的内容之后, 可以将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业务复制,让学生演练真实案例,也可以安排一轮分岗位的实操练习, 使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初步了解。

三、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程序, 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基本内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启发引导、举例、演示、小组讨论与操作、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在实操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事的习惯,培养其守法意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准备。

四、考核方式

考核应从对知识的重点考核,到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试可以卷面的形式考核,重点考核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内容, 比重占30%;实践部分考核必须有教师监考,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独立操作完成, 比重占40%; 平时学习的主动程度、 参与程度、积极程度 、课堂操作的实 际效果等评价得出平时成绩,比重占30%。

五、教学实践与效果

笔者在我校审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中,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程序,从实践情况看,效果优于以前各届学生。课堂状态方面,学生能够与教师积极互动, 广泛参与各种实操训练, 杜绝上课看手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对知识理解方面, 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边讲边实践, 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期末成绩方面,前三届学生基础会计的平均分为67分,经过该教学程序的实施,期末平均分75分,提高8分,该平均分有实训占比增加的因素, 原来的实 训考核占20% , 现在占40%,这一方面增加了平均分 ,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实操能力有所提高。

六、总结

设计真实性 篇9

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特征与目标

(一) 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特征

1.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的应用性是相对而言的, 是指在教学中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更加强调理论的实际运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但是实践性更强, 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调研方案的设计、问卷的编制、数据的处理, 要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确保市场调研任务的完成。

2. 是一门方法性课程

该课程整个教学体系都是以方法介绍为主, 以让学生能够理解各种方法的精髓, 掌握各种方法的技巧, 熟悉各种方法的用途为主要任务。

3. 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由高职教育的“专门针对职业岗位群, 根据职业需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看出,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而言, 除了让学生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外, 培养学生的与人相处的能力、表达能力、口才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 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及教学目标

基于该课程的特征及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能力。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能够制定调查实施方案, 明确任务实施中的关键要素, 自主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与技术资料, 在任务实施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 学完本课程后, 学生能够进行市场调查。

在教学目标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人”、“事”和“协调”能力。“人”:即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事”:即在培养学生的调查方案的设计能力、调查实施、资料整理、分析能力。“协调”:即系统分析、资源整合、文字处理能力、主要指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真实项目教学模式内涵诠释

(一)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核心

在课程论的研究中, 许多学者将课程中的“项目”分成五类:结构项目、模板项目、开放性项目、与体裁相关的项目及与主题相关的项目。按照这个标准, 高职教育课程中的真实项目应当是结构项目, 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在这个工作任务中要求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 如要有一定的尺寸、包含特定材料的有形实体产品, 或者是满足公司要求、符合市场的策划、服务等实体作品。高职真是项目教学是基于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实际工作步骤为主线, 这就要求在教学上要做到:第一, 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工作中既定的工作任务, 其选取不能凭空想象, 必须以严格的工作分为分析为基础;第二, 其思维与行动的木比搜指向是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热无奈无;第三, 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二) 以真实的产品或服务为载体

真实项目教学与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不同, 是以产品或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课程的切入点, 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通过真实项目引申出来。另外, 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开发也是以生产和服务中的生产加工项目、服务流程为基础开发的。因此, 真实项目教学主张选取真实产品或服务来设计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 因此, 其教学形态是真正的活动教学。

(三) 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

真实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统领,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教学组织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和真实的职业情景, 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世界中, 鼓励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

三、真实项目教学视角下的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

依据《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主要特征以及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内涵, 应把真实项目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课程设计中, 其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实践主体, 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 真实项目教学视角下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内容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变了传统教学按理论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进行组织的方式, 而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为主线, 以培养综合技能为主线, 按“设计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来组织教学内容, 建立“551技能链”教学内容体系。

“551技能链”即:将内容整合成知识基础、市场调查设计、市场调查实施、市场调查资料整理和市场预测五大模块, 通过五大模块的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市场调研认识能力、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市场预测能力最终形成综合应用能力, 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对应。

(二) 真实项目教学视角下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学习情境, 教学实施由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来实现的, 并采用“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从市场调查的目标出发, 引入工作任务, 以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为载体, 指导学生完成从市场调查过程设计与市场调查实施, 最终得出市场调查报告, 并通过预测得出市场现状或问题现状的结果, 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完全一致。在教学中, 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步骤:

1. 教师布置项目的内容和任务

在这一步骤, 教师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及教学内容的要求, 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企业, 洽谈真实项目, 原则上尽量寻找同学熟悉 (如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调查、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调查等) 或兼职的企业进行, 尽量避免同学们凭空想象。在这个阶段, 理论的教学以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知识为主, 主要介绍概念性的知识,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与企业 (客户) 进行对话交流、沟通谈判, 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 同时也是符合《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培养学生的“人”的能力, 即人际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具体能力。

2. 真实项目和任务的落实阶段

此阶段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主要部分, 也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 学生通过与其委托商企业进行沟通后, 深入理解真实项目要点, 并且通过查找资料完成任务。这个过程教师要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分析,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完成调查方案、确定调查方式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相关工作任务。通过这个阶段项目任务的完成, 能够培养学生“人”、“事”、“协调”的能力, 对学生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真是项目和任务的效果评价阶段

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效果都是需要关注的。在这个阶段, 就是在学生撰写完成市场调查报告之后, 依据学生作品的展示情况及委托商反馈的信息, 对调查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并且把这一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志龙.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市场, 2011.5

[2]汪.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4

[3]钟敏, 刘媛媛.《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以商务策划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9.6

[4]岳广军, 陈伟, 杨晓蒙, 徐明霞.浅析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11

[5]汤汇道.论“干中学”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3

[6]陈旭辉, 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8

设计真实性 篇10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要求通过教学让孩子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要求通过教学让孩子继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了解过马路及行走的正确方法。

南京市地方教材《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二年级第一课《交通规则记心间》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了解相应的交通规则, 从而能安全出行。

交通安全教育是我校的德育特色, 不仅有先进的交通体验馆, 还有相应的校本教材《“嘀嘀叭叭”乐活园》, 其中二年级中有一课《安全出行 (步行) 》, 教学目标是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了解相应的交通规则。

在实际教学中, 我将这三本教材中的四课教学内容, 紧扣学生的真实生活, 进行了整合、融合, 将课题定为《安全出行 (步行) 》, 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了解相应的交通规则, 知道人行道、人行横道等是供行人通过的;了解行走时的注意事项;学会过马路的方法;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并努力通过一系列体验、探究等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身边的交通实况, 真正掌握日常生活中所要运用到的交通本领。

一切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

一、教学准备

我跟着学生的放学路队, 仔细了解了校园周边的道路情况, 发现短短200米左右的路程却异常复杂:校门口的人行道上停满了汽车, 成了停车场, 孩子们只能和汽车、电瓶车等混行;往前100米是个三岔路口, 既无人行横道, 也无红绿灯, 学生只能在来往的车流中穿行, 到达马路对面;再往前是个十字路口, 有人行横道但被卖菜、卖水果的占领, 有汽车信号灯却无行人信号灯……这复杂而又凶险的道路情况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 我们的教学绝不能纸上谈兵, 而必须在课堂上重现这样真实的场景, 具体有效地进行指导, 实实在在地教会孩子“走路”。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聊聊话题:你会走路吗?

从“同学们, 平常你都会走路去哪里或干什么”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到出示资料:“每年都有许多人在步行时遭遇可怕的车祸, 其中中小学生占多数。”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我真的“会”走路吗?“一起制定安全秘笈”的活动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二——认认标志:哪些路能走?

1.出示交通标志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

(1) 看, 这些交通标志你认识吗?哪些地方表示我们能行走呢? (板贴:行走应走人行道)

(2) 出示校门口道路图片:这条路大家熟悉吗?哪里是人行道, 谁来指一指?我们学校附近、你家小区附近, 还有这样的人行道吗?这些人行道就是专门为我们步行提供的安全通道。

(3) 出示校门右侧通向朗晴名居的道路图片:这条路大家熟悉吗?哪里是人行道?没有人行道该走哪里呢? (板贴:没有行道往右靠。)

2.还有哪些地方是我们能走的呢?再来看这些交通标志: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禁止行人进入、注意危险、步行街。

(1) 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走呢?小组内轻声快速地讨论一下。

(2) 全班交流。

3.这些交通标志就像“不说话的交警”, 时时提醒着我们。这样的标志, 你还在哪里见过?对, 学校教学楼的左手边有一条交通标志路, 我们还给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人在乐途;五楼的交通体验馆里也有很多, 同学们课后多去走一走、看一看, 一定会很有收获。

这个环节, 对应的是“认识交通标志”这一目标, 我将标志进行了归类及分层, 在本课中出现的都是与“步行”相关的标志, 从人行道—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禁止行人进入”标识, 一步步引导孩子去了解哪些地方是我们能走的, 并始终坚持“将单一的标志认识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进行指导”的理念, 从“校门口的道路——校门右侧通向朗晴名居的道路——学校内的交通标志路——学校五楼的交通体验馆”, 孩子们课堂上接触到的就不是呆板而空洞的标志, 而是活生生的他们自己的生活。

活动三——火眼金睛:这样走对吗?

知道了哪些地方是我们能走的, 再一起来看看他们这样走对吗?

1.情境1:几名学生在机动车道滑龙板、踢球。

2.情境2:一名学生边走路边看书。

3.情境3:一群人闯红灯, 师追问:

(1) 正确的走法是什么?

(2) 出示图片:红灯亮, 爸爸妈妈拉着孩子过马路。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认为谁对谁错?该如何劝说爸妈? (一学生说他们已经走到了半路, 应抓紧跑过去, 师适时给予指导, 补充等候区。)

4.情境4:一群孩子在横穿马路, 有的翻越绿化带, 有的走到人行横道的外边, 有的在打闹 (书本第P33页) , 师追问:

(1) 横穿马路正确的走法是怎样的?

(2) 朗晴名居门口的三岔路口:这是我们每天放学都要经过的路口, 但没有人行横道、天桥、地下通道, 也没有信号灯, 该如何过街呢?

这个环节对应的目标是“了解行走时的注意事项, 学会过马路的方法”, 采用的是学生喜欢的情境找错法, 但学生不仅发现了他们的错误之处, 还开动脑筋, 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我将这些方法简单提炼后写在黑板上, 我们的“安全秘笈”正慢慢诞生。同时, 在这个环节中还自然地引入并解决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难点:如何横穿那个没有人行横道、天桥、地下通道, 也没有信号灯的三岔路口?

活动四——实战演练:我会过马路!

这里有一条斑马线 (事先在地上用即时贴贴好) , 也就是人行横道, 路口有红绿灯, 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绿人闪烁表示什么意思?

1.谁想来试试?他走得对吗?

2.以小组为单位过 (强调不能一涌而过、奔跑等) 。

3.图片出示宝地园路口。

(1) 这个路口熟悉吗?对, 是家住宝地园、港龙园的同学回家要经过的路口。

(2) 没有行人信号灯, 引导会看车辆信号灯的指示方向及秒数, 引导关注绿灯还有3秒闪烁、黄灯时分别要注意什么。

(3) 录像播放宝地园路口红绿灯, 孩子们分批演练, 互相点评。

如果说前面是大脑认识思辨, 那么这个环节就是身体实战演练, 这个环节中学生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对出现在教室里的斑马线、红绿灯感觉新奇;对出现在屏幕上的每天放学都要经过的路口感觉亲切;对自己和同学横穿马路的走法表示肯定, 提出疑问及修正意见……其实, 身体实战演练的同时哪离得开大脑的认识思辨呢?他们正自主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安全秘笈”!

三、教学反思

处理情境3的时候, 出现了两个很有趣、令我难忘的情景:

1.我出示了一群人闯红灯的图片,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错!”“那正确的走法是什么呢?”我追问。学生立刻想起了一年级时学过的, 大声说:“红灯停, 绿灯行, 黄灯闪烁莫抢行。”我将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 就在我写好转身的时候, 有个学生举手:“老师, 绿灯亮了, 也不能马上就走, 得左右看一下, 没车再走, 不然万一有车子闯黄灯就危险了!”说得多妙呀, 我完全没有想到!

2.我出示图片:红灯亮, 爸爸妈妈拉着孩子过马路。并提问:“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认为谁对谁错?”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家人:不能闯红灯。大部分学生领会了我的意图, 都说爸爸妈妈不对。但却有一个学生高举手说:“孩子不对!”我请他说说理由, 他大声地说:“你看, 图中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已经走到了马路中间, 这个时候就应该赶紧跑过去, 否则呆在路中间就很危险!”我一看, 是啊, 因为是漫画, 所以比例有些失调, 看起来是像走到了马路中间, 学生看得多仔细啊, 而且他还结合他的生活经验给出了判断。但这时有个小姑娘举手了:“就算这时走到了马路中间, 也不能闯红灯, 应该待在原地等下一次绿灯, 否则太危险了!”又一个孩子举手:“我听说有的地方在马路中间就有等候区, 我们可以在那里等待, 但不能硬闯!”可爱的学生用他们还不太丰富的生活经验给我上了一课, 教学相长!

回望真实性 篇11

关键词:真实性;公共空间;艺术;公共性;私密性

《淮南子·齐俗训》 中说,“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其中“宇”字被用来指代一切的空间。“宇”本义为从两端向天空翘伸的横梁,而后借代引申为无限伸展的空间。中国人将安身立命的屋宇家庭延伸向外的维度,一个与地貌、人群、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存环境。当我们不假外物,面对亘古不变的自然风光,人与自然主客体互动产生的真实样态,将自身的技艺、想象、情感融汇了空间感知的重构,创造了公共空间的艺术。艺术此时的含义、功能及其价值因所处的不同环境而发生变化,对于艺术的定义、理解以及艺术的真实性也值得重新商榷。

一、公共性与私密性

公共空间从广义上是指称不专属某个人或某一群人的空间,而公共一词是相对于私密而言的。赫曼·赫茨伯格在《建筑学教程》中阐述的公共概念,他认为“公共”和“私有”的概念在空间范畴内可以用“集体的”与“个体的”两个属性来表达。公共空间无疑与公共场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广场、街道、公园等都可以理解为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能够共同享用的地方,具有集体的公共性。

然而艺术作为对美的追求,首先从人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出发,是人情感的真实体现,为自我而创作,是个人独特发现基础之上的创造,以传达个人情感。艺术和美究其本性而言,审美创造和鉴赏的个体性,是抗拒公共性的。而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其表现手段和使用媒介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而影响公众。一旦艺术进入公共视野,必然要面临与公众趣味的妥协和艺术价值的磨损,甚至是对艺术家原初表达思想的误读。艺术创作强调个体性,但公共艺术所要求的公众分享,与艺术本身的个体性相矛盾,公共空间艺术的个体创造与群体欣赏之间的关系,令艺术的真实性[1]遭到质疑。

二、公共空间的艺术真实性

“真实性”一词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从希腊语authents一词演化而来,除有authorative权威的,与original 原初的含义等。在《新韦伯学院词典》第九版里,authenticity(真实性)有original原初的,real 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重内涵。

公共空间艺术这一命题中的“公共”,它在与“私密”的对峙中展开其特定空间和场合的描述能力。然而在审美这一单程判断过程中,艺术强调个性,但公共艺术要求分享,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公共空间艺术的非真实性。如何协调个体创造与群体欣赏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艺术,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原初的(original)

由于每个人处于不同年龄、性别、阶级等群体之间,因此每个个体的审美取向因人而异,表现出审美趣味的巨大差异,然而公共空间艺术正是要在无限差异的个体和群体之间找到所谓的共同点、平衡点。公共空间艺术表现为开放性和参与性的艺术形式。这必然意味着美将丧失它最值得珍视的个别性,艺术改变了原初的私有性含义,成为一种无深度,能引起公众共鸣的产物。就像肯德基、麦当劳类的快餐一样,为适应人类味觉的普遍性而成为公共食品,也正是因为这种普遍适用的公共性,使其作为食品的价值无限减损。

公共空间还涉及到艺术传达的问题,艺术家在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中,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做出与环境相协调且影响公众的作品,这种公共展开的艺术形式,将作品创作意图直观地传达给公众,同时需要对欣赏者做出必要的解释,但是,按照现代艺术的需借助解读的看法,艺术传达的过程往往是其意义被无限误读的过程。这种误读会使艺术品摆脱了创作者的意义控制,同时其原初的本义也将在无限他人化的诠释解读中隐匿不见。由此可见,建立在公众感觉基础上的审美公共性,必然是一种飘离于艺术之外的虚假的公共性。

(二)真实的(real)

公共与私密也具有相对性,与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较,家庭是私密的,个体在家庭内部,每个房间进而包含着成员的隐私。古代私人园林是私密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公众开放,进而成为公共性质的,公共也是相对而言。社会公共空间的敞开,如广场、集市、公园,这类克服个体对他者的神秘感空间,使人在交往中获得心理的安全感的敞开。私密永远是本己的,而公共永远是外在的。公共性给人提供的是一种社会表象,一种权利分享的幻景,以景观艺术这类抹平社会等级差异粉饰社会表层的装饰感,无一不显示出艺术分享的非本质性、非真实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景观改造来形成独特的公共空间艺术,以迪斯尼乐园为例,它是人造的梦幻乐园,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城市的虚拟景观合成了自身的真实性。因此,科恩预测到:富于想象的,近乎于幻象的创新,将取代现代人对前现代优越性的追求,并作为真实性的新类型而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由此可见,虚拟景观这一吸引物商品化的过程中,是拒绝真实性的。艺术作为最后一道工序,成为建筑和环境的“点缀”,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弱化到了极致。

(三)可信的(trustworthy)

艺术作为私人化表达,往往是艺术家在工作室里自由创作,一旦将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作品都必须接受政治意识形态和公众道德诉求的检验,其所有权和解释权都必须考虑到政治权利阶层,市民阶层的承受能力,避免和任一阶层的价值与观念发生冲突,因此,公共空间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艺术家与社会妥协的产物。

公共艺术的介入首先从设计层面入手,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一体。当高超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在设计的逐利性中,伴随着背后潜藏的巨大利益玄机,设计暴力的泛滥暴露无疑。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如今都在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献礼工程和“拍脑袋”工程的设计狂躁症中饱受烂尾城市境遇的煎熬,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设计趋利下的城市豆腐渣化。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必然是一个庞大的动态整体,是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主体集合性的同时在场,因此遴选设计者以及权利机构采用的优化方案都将深层地制约着公共空间设计的功能有效性,社会正义性,文化独特性,道德共识性以及生存可持续性,所以公共空间艺术也就一定是永不间断的动态博弈过程[2]。然而当艺术变成了生活,美成为城市的物态现实,那么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而论,艺术在古典时代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与现实之间难以弥合的距离,传统的建筑以完美的造型与周围非美的环境形成对比,艺术崇尚的自由与现实的专制性形成美与反美,理想与现实的二分,由此来划定艺术的区域与价值,而在当代社会城市成为了人的艺术,艺术品成了城市,艺术将在全面实现中走向终结。公共空间的艺术化与现实同质而变得多余,艺术走向失语而不可信。艺术家屈从于政治权利和受众的妥协逻辑,呈现出的艺术品必然是磨平了一切棱角,失去了对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撼动。

三、公共空间的艺术功能与价值

从传统个体创造艺术到现代基于大众共识的公共艺术,回望艺术的真实性,审美下降是必然的,如此来比较公共艺术必然永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是随着现代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在这个传统和现代交叠的时代,艺术评价的标准将重新定义变得十分重要。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成为公共空间艺术评价的重要尺度。在改善人们对环境的感知过程中,将街道或广场等物理性空间艺术化,拉近人与空间的距离,重建人与空间的联系,令空间变成一个赋予精神意义的场所。在公共理想中艺术传达的普遍性,任何资源的分享成为可能,对公共权力的共享可能只是表象的,但仍然具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其对社会资源的深度分享,为社会权利的公正分享展开了新的维度,其公共空间的功能得以拓展,价值得以提升。

现代城市崇尚速度和效率,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试图用艺术寻找到自然原生的状态,过去的景物不仅意味着精神的回归与休憩,而且代表了某种恒久价值的沉淀。以城市为例,其自身的历史代表着时间的凝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北京胡同,云南的吊脚楼这些都随着其实用价值的弱化成为审美记忆的艺术品。然而公共空间艺术正是很好地将这种历史和自然进行人工复观,以引起公众产生联想、达成认同,保持了艺术化的现实张力。

公共空间艺术由于受众、媒材、展示空间的不同,其评价标准也有所改变,以温和的感性形式,喜闻乐见的直观性给公众留下一目了然的直观视觉印象,传统艺术表现深度模式趋于平面模式,传统艺术的费解性让位于直白性,使得公共空间艺术成为功能有效性,社会正义性,文化独特性,道德共识性以及生存可持续性的聚合体。

本雅明认为:现代艺术已从审美问题位移到震惊问题,现代艺术设计之所以将丑的要素大量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中,正是要以挑战传统的方式来保持艺术的超越品格。公共空间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如何在保持艺术自律的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其艺术效能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公共空间因艺术的特异性而遭到破坏,但艺术的多样性也使得环境保持自身张力,因此其冲突必然与周围环境形成互补,艺术家放弃个人立场与公众达成共识,会造成一方面艺术理想的下降和一方面生活理想的上升,在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双向互动中,生成的这种既非纯粹艺术又非纯粹生活的杂合形态,称之为文化。公共空间更属于这种文化。公共空间的艺术根本问题不在于如何强调其艺术性,而是在于艺术向文化转型上重新放大对传统艺术的理解边界。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M].中国社会科学,2006(02):1025-138.

[2] 王列生.“设计”的形而上学追问[J].美术观察,2010,(06):102-107.

作者简介:

设计真实性 篇12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指在第一现场或被摄主体本真面貌的情况下, 记录者采用真实时空记录的事或人, 通过后期制作再现给受众, 让受众感受事件再现的真实过程, 承认其纪录片的真实性, 从而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这是纪录片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前提。

(一) 社会功能

每一种真正的艺术都要完成一种社会功能。它旨在唤起观众、听众或读者的感情或行动。为达此目的, 艺术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诱人的语言、声音或线条结构, 而且需要感情和形式以外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作者的服务对象:某个统治者、君主、社区、阶级、国家、教会、政党等等。[1]

一部优秀的作品总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个人和社会的问题, 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 激励我们“去改变我们的生活”, 迫使我们审视自己并对自己做出判断。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表现的是昂加瓦北部人们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 揭示了主人公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而《俺爹俺娘》则是表达生活中蕴藏在深处的亲情, 至于《我的祖国》系列片, 则是表现中国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日本的纪录片制作者小川绅介就常强调, 纪录片是一种精神, 它是靠真实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 来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来思考和改变现状。[2]相对于虚构故事片电影的消遣与娱乐性来说, 纪录片以它真人真事的特殊内容, 能给受众更大的震撼, 在观看它, 思考它的时候, 受众也会无意识的将记录的内容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环境, 从而对放映内容的态度也显得更加谨慎。

为了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发挥它的精神力量, 我们必须在各种表现方式的帮助下, 尽可能的还原某些不可再现的历史画面, 同时也借助制片团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提高纪录片艺术性的同时营造一种“真实”的气氛, 冲击受众的感官, 引发其思考的意识。

(二) 美学价值

真善美是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遵循的艺术原则。“真”是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 “善”是艺术符合当时当地准则的表现, 是艺术被发展延续的条件, “美”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 经过创作者艺术手段修饰产生的结果, 它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享受。真善美, 三者既独立, 又关联, 是相互统一体。

纪录片中的“真”主要表现为所叙事物的真人真事与真情实感;纪录片中的“善”主要表现为创作者通过记录真人真事, 或揭露社会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引发人们思考并改变现状;或讲述一个动人故事, 弘扬一种时代精神, 促进社会道德完善与精神文明建设, 又或单纯的记录一种习俗、语言的变迁、历史文化等等;纪录片中的“美”则主要表现为画面语言美。画面语言包括构图、色彩、用光、影调、同期声、音乐、解说等。纪录片中关于音效、动画、扮演、搬演、图片、空镜头、解说等表现方式的运用, 均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纪录片的真实效果, 表现纪录片的真实美与艺术美。

二、纪录片的非真实性

纪录片的非真实性主要指经过众人参与制作的纪录片, 加入了参与者的主观因素, 存在所谓“合理的偏见”, 同时在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下, 致使本来真实存在的影像未能得到客观直接的记录和再现。

纪录片的非真实性是必然存在的。我们日常生活的吃喝玩乐可以用家庭DV随意记录, 这时候的记录毫无疑问是真实的, 但它只是我们的消遣, 记录并不等于纪录片。纪录片有一定的思想主题, 记录的内容逻辑关系强, 艺术特色鲜明, 社会功能指向明确。因此, 它的制作与分布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的润色, 当一个环节完成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时, 影像的思想主题便越来越明确, 逻辑关系也更紧密, 艺术表现也越体现出美学特征, 然而, 其真实性也越来越低。现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纪录片非真实性的必然性。

(一) 文本

纪录片制作者在选材的时候, 发现了拍摄对象的闪光点, 把它作为拍摄题材。为了更好的表现拍摄主体, 突出主题, 可能事先写好文本, 拟好拍摄大纲, 同时把自己的拍摄需要同拍摄对象进行交流, 正如弗拉哈迪要求纳努克在捕猎中遇到有碍拍摄时要放弃捕猎一样。这种事前文本, 首先被灌输到摄像师的思维中, 促使他容易忽视被摄主体的本来特质, 而一味按着文本行事。此外, 被摄主体也因纪录片制作者的嘱咐, 产生了一种心理暗示, 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某些习性来迎合拍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 事前文本对拍摄对象的真实性是有干预的, 它阻碍了被摄主体自然情感的流露, 不利于本真的事件反映。

对应事前文本的是事后文本。事后文本则时在选择题材时有一个倾向, 摄像师只是作为一个“眼睛”, 记录下被摄主体的种种, 然后在后期中把影像联系起来, 提炼思想, 剪辑镜头, 组织镜头语言。这种拍摄方式比较符合真实性原则, 没有太多的干扰拍摄对象, 但是, 这样产生的纪录片只是从制作者的角度来看的, 它体现的是制作者眼里的真实, 相对于被摄主体的真实来说, 它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 镜头干预

镜头的存在, 对被摄主体来说, 都是一种“威胁” (偷拍除外) , 它在不自觉中影响着被摄主体的真实表现。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有安全需求这一说。在了解了镜头具有记录所有的功能后, 他们内心就可能产生“不安全”的想法, 或者是担心落人把柄, 或者是不惯在人前暴露自己的真实生活与想法。总之, 无论是出于什么念头产生的不安全感, 它都在阻碍真实内容的记录。

获得威尼斯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的《无用》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山西汾阳一对小夫妻对着镜头外采访人问是否觉得对方漂亮帅气的问题时, 表现得特别的不自然。夫妻俩由最初的尴尬笑笑到后来沉默的低头, 再到最后妻子“逃避”似的望向门外。整个长镜头差不多持续了10秒, 夫妻俩不自然的表情全被记录下来。抛开贾樟柯想要表达的特殊意境, 除去所问问题引发的尴尬, 很大程度上, 我们看到的是被摄主体对毫无保留的裸露在镜头面前的心慌。

如怀斯曼等著名纪录片专家所认为的“摄像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 不被人注意从而真实的记录现实”的想法, 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与自我安慰。因为除了偷拍以外, 被摄对象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处境, 即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逃避或反抗”, 从而隐藏部分真相。

(三) 镜头选择

镜头选择包括摄像师对镜头的选择和剪辑师对镜头的选择。摄像师对镜头的选择是第一阶段。毫无间断的记录下被摄对象的所有是不切实际且毫无意义的。因此, 在拍摄过程中, 摄像师会根据拍摄大纲或者仅仅只是拍摄方向, 结合他自身的想法记录下他认为有价值的镜头。在他的筛选过程中, 被摄对象的一部分内容就会被他视为“无意义”的存在而被删除掉, 不予记录。这样, 真实信息就有部分被过滤掉了。

剪辑师对镜头的选择是第二阶段。摄像师完成素材拍摄后, 工作便落到了剪辑师手中。剪辑师根据所拍摄的素材, 在剪辑中又会根据所需主题,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 选取他认为有表现力的, 能够突出被摄主体和思想主题的部分镜头组合成镜头语言。被摄主体的内容又经过了一层筛选和提炼, 它因此变得形象化、艺术化的同时也离最原始的真实更远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很早就提出了“把关人”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3]摄像师和剪辑师在镜头的二次选择中充当的就是这样的“把关人”角色。他们对镜头的筛选, 都是基于摄像师和剪辑师的认知理解能力, 以及他们在其生存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由于他们在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的主观性, 真实与它的本体就存在了一定的差异。

(四) 中介者与受众

在纪录片领域, 中介者主要是与制作专业纪录片有关的从业者以及评选机构。这些人掌握了比较好的专业知识, 能从专业的角度对纪录片做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然而, 中介者因受他们的生活背景, 知识经验, 个性等主观因素影响, 他们对纪录片的解释不可避免的会打上主观的烙印。同时, 由于中介者本身的权威地位, 他们对纪录片的解读会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不具备专业眼光的普通受众, 特别是如国际艾美奖之类的荣誉, 更是会给纪录片带上明星的光环效应, 促使某些从事纪录片制作的边缘人物盲目追捧外界赋予的影片内涵, 而忽视影像本身传达的思想意义。甚至某些中介者评价可能衍生了制作者本没有要表达的思想, 致使受众也产生对纪录片的误解。

由于制作者与受众的个体差异, 以及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 他们在传与受的过程中, 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完全的统一, 致使意义未能完全的接收, 在某个层面上, 对纪录内容真实性进行了削减。

(五) 时间

时间, 对记录的真实性具有无法弥补的影响。纪录片本是通过镜头记录下所要拍摄的对象, 然而, 随着时间的变更, 很多逝去的影像是无法再现的。只能根据文献、图片资料或电影里面的片段, 或通过扮演、搬演的情景再现, 通过解说, 借助人的主观能动性———想象来完成, 使受众能更加直观的感受记录内容的方式, 解决对时间带来的问题。这种表现方式, 虽然带给了受众一种观看的真实感, 却违背了其主观真实性。

但是, 无论怎样向受众强调画面的非第一现场特点, 只要运用了替代性的画面, 就不可避免的给受众植入“当时的场景就是这样”的想法, 而受众在以后谈及这段已逝的事件时, 也只会产生替代性画面给他造成的印象。本体的真实, 总是被掩盖了, 受众获得的只是印象的真实。

三、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和谐统一

真正纯粹的真实是无法企及的。只要有人参与, 就无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纪录片的真实, 是在诸如情景再现、动画模拟等虚拟表现方式参与下的真实, 是存在非真实性因素影响下的真实。

各种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 在增大纪录片非真实性程度的同时, 也增加了纪录片真实性的效果。它帮助实现纪录片“促使人们思考”的社会功能, 丰富提升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 以辩证统一的方式达到了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和谐共生。现以风光纪录片、事件记录片与人物纪录片三部纪录片类型为例, 具体分析艺术表现方式在统一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一) 风光纪录片音效、动画、扮演的运用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第25集。影片中有一段关于向王天子与朱元璋的军队交战的故事。在解说这一段时, 镜头只是在几个山头间切换, 而背景音却是大批的人喊马嘶, 兵戎相交声, 衬着这些音效的还有阵阵雷鸣, 仿佛战场就在不远处一样, 气氛被这个模拟音效渲染到极致。若按纯粹真实记录来说, 这个声音是怎么也听不到了, 音效的模拟, 只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解说词来再现那一段故事, 刺激受众的感官, 使其仿佛身临其境, 从而更好的理解内容。

此外, 片中对武陵源如何形成, 通过计算机3D技术, 将距今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 用动画模拟的表现方式, 把最终形成如我们现实所看到的峰林景观演示出来, 将难以再现的影像与复杂的地壳运动, 以简洁灵活、立体可观的模拟再现给受众, 降低了内容的复杂性, 便于受众理解。而片中关于茅古斯舞蹈与哭嫁习俗的扮演, 更是以真人形象冲击受众的视觉和听觉。达到了表现内在真实的目的。从功效的角度出发, 它是可取的、进步的。

(二) 事件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扮演、搬演运用

在Discovery播出的《中国悬棺之谜》纪录片中, 有涉及僰 (bo) 人如何将笨重的棺材悬挂上高岩的问题。在解释这一问题时, 镜头色彩变成黄色, 僰人用斧头劈棺材的速度也被放慢, 固定特写镜头向上扬的摇镜头切换, 画面中出现了一千年前身着白色异服的百姓制作棺材的情景, 影片中接下来的一系列镜头都是在这个黄色色调上, 继续演示僰人如何送葬、悬挂棺材, 直到这个过程完成, 镜头色彩才恢复正常。

毫无疑问, 这是对已逝风俗的猜测性扮演, 通过有偏差的情景再现, 使受众对记录的事物有一个直观的“真实”了解, 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 激发受众的猎奇心理。这种通过大规模扮演而实现内在真实的表现方式, 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阻碍, 帮助他们发挥主观想象, 创造性的还原历史当时的面貌。

(三) 人物纪录片图片、空镜头、解说的运用

焦波的记录片《俺爹俺娘》在30分钟的时长里, 主要是以“俺爹俺娘”的静态摄影作品为线索, 结合小部分动态纪实影像, 焦波自己现身讲述他爹娘二十多年中某些动人的生活故事而完成。

在他爹57岁时在城里打工受伤的这段讲述中, 镜头只是在焦波与煤矿周边环境的空镜头之间切换。即便在提及他爹手上印着血的纱布时, 画面对应的也只是一把工具插在木头上的特写。映衬他爹用白馒头换别人黑馒头的镜头也只是一个昏暗天空下, 低矮简陋的房子伴着萧条之树的全景。没有任何扮演, 搬演, 只有一个儿子讲述他爹曾经经历的故事。它虽朴实无华, 却让受众从萧条的空镜头与儿子简单却深情的口气里看到当时的焦波所看到并感动的影像。真实, 在“无 (空镜头) 中生有”。

这三部纪录片, 摆脱了“记录即真实”的片面观点, 恰当的根据要表达的内容, 选择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 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与可视性, 实现了纪录片追求真善美的记录原则, 辩证统一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非真实, 促进了纪录片的普及与发展。它们以记录真人真事为宗旨的原则, 促进了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 激发了人们去认识探索生活, 并改变生活的决心,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 有些纪录片制作者, 却一味追求艺术美感, 过度摆拍, 把真人当做演员来“记录”, 甚至虚构情节以造成戏剧的矛盾冲突效果, 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误区, 并以此吸引受众。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不仅需要加强传播机制对纪录片的管理, 提高纪录片制作者的职业操守和自律意识, 还要求大力推广纪录片市场, 让更多的受众加入这个领域, 发挥他们的批评监督作用, 促进纪录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人文丛书1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7.

[2]吴文光.一个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和一种记录精神的纪念[J].电影艺术, 1999.

上一篇:ISO14001下一篇:教育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