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学习(精选12篇)
真实性学习 篇1
近年来, 英语教学领域的真实性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的焦点话题之一。随着任务教学法的推广, 真实性这一理念成功解决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同时, 国内外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也可谓成果颇丰,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是, 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动机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 该文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分析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的原因, 并详细探讨如何激发与保持真实性动机, 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动机
动机是指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学习效果与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美国学者Uguroglu和Walber通过分析大量研究报告得出结论:在3232项动机测量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中, 98%为正相关 (李洪玉, 何一粟, 1999) 。这说明学习动机的强弱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英语教学领域的动机问题给予了热切的关注, 其中Harter (1981) 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
Harter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并从中获得幸福感。内部动机能够稳定而持久地促进学生学习。外部动机通常与外部刺激有关, 脆弱而短暂。通常两种动机中的一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1.1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特征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深入, 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其自身特点, 学习动机不能按照常规方法归类。他们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 因为“一技之长”与未来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 常常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是通过学期考试和等级考试, 明显缺乏内部动机。同时, 大学生一般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缺乏学习兴趣, 很少阅读英文读物, 学习易陷入困境, 很难及时从外部获得积极的强化, 信心极易丧失, 外部动机难以维持。因此,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单一的主导动机, 而是多种动机的有机结合。
1.2 真实性动机
在Van Lire (1996) 看来, 真实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 及其相互作用, 也指自我真实化的过程、固有动机和交往过程中的尊重与道德等。基于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特殊性, 笔者将其英语学习动机根据真实程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非真实性学习动机, 即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主观意愿相分离, 意向、情感和努力不能有效结合, 学生难以在动机的指导下开展长期而有效的英语学习。第二类是真实性动机, 即内外动机在主观愿望和外部强化的共同作用下有机融合, 并逐渐达到平衡状态的学习动机。真实性动机的形成是学习材料、学习环境和学业评价等因素的真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真实性动机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帮助学生长时间将学习状态维持在理想水平,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者用不着别人的监督, 就能坚持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当前学习效率的提高, 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将产生很好的影响, 甚至终身受益” (张庆林, 杨东, 2002) 。正确把握大学生外语学习本质特征、充分激发真实性动机、合理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成绩。
2 影响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的因素可分为两方面: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因素, 后者是本文的探究重点。由于教育教学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所以此部分将单独讨论。
2.1 传统教学环境因素
第一、教学材料。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针对性很强, 教学材料的真实程度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英语教材通常是由中国学者按照教学目标编写的, 与偏离实际生活, 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阅读中渐渐减弱。而真实性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 激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到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的愿望。
第二、英语教师。情感包括兴趣、好爱、态度、需要和信心等诸多因素。由于年龄特征和学业情况,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更具有波动性、直接性和不稳定性。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帮助者, 以及探索西方文化的引路者, 其知识储备、授课风格、个人魅力、职业素养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真实性学习动机。
第三、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环境下, 学生多数时间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很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目的性不强, 缺少真实性动机。而现代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任务的挑战性、交流的直接性、情境的真实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毫无疑问,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真实性学习动机。
2.2 学习指导因素
学习指导是指教科书中包含的或教师制定的关于学习目标与课堂任务的书面或口头的说明性文字。在Van Lire (1996) 的教学互动理论中, 真实性的学习指导须包含真实性目标和真实性任务两部分内容, 二者缺一不可。多数大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困难重重, 原因正是学习指导的非真实性。大专院校现行英语教材中, 学习指导往往倾向于词汇和语法练习, 学习任务和目标与日常生活脱节。
2.3 学业评价因素
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王笃勤 (2006) 将真实性定义为一种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来展示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技能的意义运用能力的评价方式。Webber (2003) 认为真实性评价的任务都是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重要经历,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随着真实任务的完成,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大提升;效能感的提升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从而维持真实性英语学习动机。
2.4 其他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学习者之外的所有环境因素的总和, 比如, 国际环境的变化、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社区的宣传影响、家庭环境、班级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和家长的期待、同辈群体的英语学习热情等。这些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 从众和依从等心理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学生的座位安排对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动机有着显著作用, 值得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 大学生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3.1 加快传统教学环境的现代化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 加快传统教学环境的现代化是激发和保持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首要任务。英语学习材料可适当选取国外书籍、期刊或报纸中反映西方文化生活的文章或段落, 同时, 学生从中可以积累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阅读材料内容的选择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 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但是, 真实性阅读材料并非适合所有大学生, 还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英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征,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设置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 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挑战性。为此, 英语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提高自身素养, 学贯中西, 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 增强人格魅力, 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需要;帮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目标, 减轻压力与挫败感, 激发真实性动机, 提高学习主动性。
3.2 确保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业评价的真实性
学习指导中所包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应打破向语法和词汇看齐的标准。合作式任务和情景对话是最能体现学习目标与任务真实性的方式。比如, 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或对话练习的时候, 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与实际生活情境相一致的学习情境, 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对所学语言的敏感度。同时, 如果学习指导对词汇和语法的强调过多, 就会造成学生过分担心自己用词是否规范, 语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这正是缺乏真实性的表现。久而久之, 学生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不敢开口说英语, 学习动机减弱。因此, 无论是在教科书编订还是教学工作中, 学习指导中的学习目的和活动都应尽量接近生活, 成为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以提高动机的真实性, 避免“关起门来学英语”。同时, 学业评价应多元化, 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 尽量关注学生能够做什么, 将学业评价融入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 力求评价的真实性, 以激发和维持真实性英语学习动机。
3.3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除教育教学之外, 其他外部环境因素也不应被忽视。学校和英语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紧跟时代步伐, 调整课程安排以及授课内容, 确保学生能够学有所长, 学以致用;课堂教学必须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三者形成合力, 共同为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动机做贡献;教师和家长必须对学生抱有合理的期望, 避免过高的要求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挫伤其真实性动机;英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座位设置, 使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较强的学生感染、带动真实性动机较弱的学生,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4 结论
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不是独立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存在的, 而是二者经过长期的碰撞与结合所形成的理想状态。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主观努力和外部环境真实性的持续作用。在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终身化的时代, 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人数众多, 英语学习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 探究其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动机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善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该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有待改进, 希望为大学生英语学习真实性动机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Harter S.A new self-report scale of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orientation in the classroom:Motiva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components[R].Development Psycho logy, 1981 (17) .
[2]Van Lier L.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Aware ness, Autonomy and Authenticity[M].London:Longman, 1996.
[3]Webber E.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2003.
[4]李洪玉, 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5]王笃勤.大学英语真实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分析[J].评价与管理, 2006 (3) :28.
[6]张庆林, 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真实性学习 篇2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德育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灌输式的课程落实方式仍是当前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品德知识,学习没有真实发生,更别谈将品德知识付诸于生活实践之中,以致学生参与社会、干预生活、学会做人的品德行为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笔者尝试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让品德学习实践真实发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拟以《尝尝苦滋味》一课教学为例,与同仁切磋探讨。
一、调查活动:基于教材的前置性学习
《尝尝苦滋味》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3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超越逆境。从教材教学资源内容来看,既有身边父母的案例、名人的故事,也有对品德知识的思辨引领,若就教材进行“条分缕析地教”,在有限的课时中,也有着较强的学习密度。但文本中简洁的案例故事,引导式的思辨能否唤醒学生的品德意识,引发心灵共鸣,促进品德行为的矫正与提升,真的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品德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取品德知识的浅表层面,更重要的是构建价值观,用价值的形成去促进行为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策划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事件,感知生活,体验成长,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前奏,更是课程目标得以落实的保障。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笔者策划了这样的调查任务。
1.与身边熟悉的人交谈,了解他(她)曾经历了什么样的困苦与挫折,是如何面对的,这些困难和挫折对他(她)的生活、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2.阅读名人成长故事,了解名人成长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是如何克服的。
不论是“交谈”,还是“阅读”,这两种任务式的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品德修养的强化过程。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前置性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目标的明确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为课堂的学习交流做好知识的储备与情感的铺垫。
二、思辨活动:基于课堂的体验性学习
一堂好的品德?n,理应呈现“教师导学导思,学生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经历“真实学习”的过程,即以“兴趣”为起点,以“方法”为原点,以“思维”为力点,以“元认知”为远点。适宜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多元的,如何选取符合教材、适合学生、有助于课程目标落实的活动方式,需要进行思考。品德课程是一门思想学科,也是一门行为学科,不管哪种“活动”,最终都要回归于学生思维提升的这一着力点上来。
《尝尝苦的滋味》着眼于“自我”情感与体验的“两种心境”,是解决学生对待积极与消极两种心理状态的教学凭借。课时内容中的四大版块呈现的是学习能力的四个层面,即感受、理解、发现、体验。品德教学即是编者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更是搭建学生与生活实践对话桥梁的过程。任何的学习过程都是学习、思维、行动的统一体。因此,策划思辨活动,使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让课堂有情趣,有思考,让学生的生命有成长,学生的行动才有方向,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
教学中笔者策划了一次“趾笔挥舞”的奇特写字体验,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体验中思辨态度与结果的关系,真正品味“健康的幸福”“毅力的价值”。“趾笔挥舞”即是用脚趾夹着笔在纸上写字。活动前,笔者请学生思考:“如果哪一天,我们意外地失去了双手,将如何写字?”紧接着,让学生用脚趾夹笔写字,并畅谈体会,思考是放弃写字还是练习写字,最后展示媒体报道的各种书写奇人,引导学生要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
当然,课堂中的活动只是一个载体,一种教学的形式,是学生亲历成长的一个过程;通过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辨,对自我的思辨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深度,才能促进价值观形成。
三、展示活动:基于发展的交互性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个性不同,认识不同,成长历程不同,品德行为素养自然不同。品德课程的“开放性”决定着教育渠道的多元化,综观当前品德教育,课堂“说时会”生活“行则变”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屡教屡败,屡败屡教”。究其原因,缺少的是课后的教育成果展示。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品德素养的形成,尤其重要的是从课堂学习向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扩展,然后再回归课堂的“学习―实践―再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达成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实践砥砺。因此,创设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建立“交互性”学习机制,理应成为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式之一。唯有如此,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才不会断层。如何策划展示活动?针对《尝尝苦滋味》一课,以下三种形式可以借鉴。
1.故事交流会。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或亲身经历的故事,在班会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交流时注重自己的体验、见解、收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写成文字并配上图片以专栏的形式进行再交流。
2.图文展版。借鉴微信朋友圈方式,图文结合,展示学生在生活中克服困难、抗挫经历的图片并配以学生个人感言,利用班级展板或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宣传、评比。
3.“最美”人物评选。教育的最终归宿要回到“人”身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也是“有样可学”。开展“最美”人物评选活动,是对一个阶段学生品行目标的评价,是总结,更是鼓励。
“交互性”学习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学习方式。各种展示活动,是一种警醒,也是一种鞭策、激励,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品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日积月累、不断成长的过程。多元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真实学习的有效路径,更是检验学习收获,促进行为提升的有效形式。把握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品德素养方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习《真实论》启发受教育 篇3
我最爱看咱们的《文史月刊》,这期看了想下期,重要之处进行抄录,妥善保存。我周围的同志也认为《文史月刊》越办越好,越办越活,使读者感到越看越新。因为它指导性很强,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它是精神食粮,清醒剂,补脑汁,定心丸。有了它,读了它,全身都是劲,工作满负荷。说实话哩,不看《文史月刊》,思想烦躁,坐卧不安。我每月专程到县政协文委办去取这本刊物,如获至宝,立即对重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并做好笔记,指导行动。
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文史月刊》不斜视地摊杂志,不被铜钱味熏染,办得如此严肃,如此严谨,如此高雅,又如此引人入胜,真让我们感动。我祝愿这本杂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赢得更多读者的心!
芮城县政协文史信息员、古魏镇华岳村王建民
真实语料与学习者自主 篇4
传统的教科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输入需要, 因此国外语言学家就真实语料对外语教学的意义有较多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真实语料的研究较为有限且多局限在真实语料的背诵输入和英文电影、歌曲、广告等语料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 对于真实语料与学习者自主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对真实语料定义的理解和使用真实语料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的讨论, 分析了将真实语料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学习者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
二、真实语料
1. 真实语料的定义
真实语料是“在真实环境下实际交际所使用, 而不是专为语言教学而准备的材料, 不会为了学习者而进行简化”; 是“在某语言团体中产生的实现社交目的的文本”, 包括报纸、杂志、小说、诗歌、广播、电视节目、电影、游戏、说明书、广告、日历、明信片、宣传单、菜谱, 等等。
2. 真实语料用于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 1) 语言输入假设理论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认为,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获得的, 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 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因此, 促成语言习得发生的首要条件是有足够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传统的教材无论在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方面都是不足的, 只有将真实语料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并且合理地选择和使用, 才能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
( 2) 交际教学理论
交际教学理论 (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是一种强调将互动作为学习手段和最终目标语言的教学方法, 包括书面交际和口语交际。交际法以海姆斯交际能力学说为基础, 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贾德林认为, 交际理论的核心是“让游泳者到水中去”。真实语料中地道的语言, 能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和自然的语言实例中。与简化语料相比较而言, 真实语料更能被充分地理解并且更具有交际价值。将英语真实语料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能够促进学习者与文本的交际、学习者与教师的交际以及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际。
( 3) 动机理论
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重要依据, 它能直接影响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略、接受二语输入量的大小、与本族语者互动的程度、目标设置的高低、学习毅力的大小, 以及发展二语技能的持久性。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又将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 ( integrative) 动机和工具型 ( instrumental) 动机。融合型动机, 是指学习者希望自己能融入第二语言的社区、更好地交流而产生的强烈学习的愿望。工具型动机, 是指学习者完全是为了达到某种使用目的而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具有良好学习愿望和自主能力的保证, 两种动机对于语言学习都至关重要。比较而言, 融合型动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动机, 是更为主动的学习。只有将真实语料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让学生接触目标语国家活生生的语言材料, 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融入型动机, 促进英语教学和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
三、真实语料与学习者自主
自主学习研究一直以来受到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很多人片面地将自主学习理解成为“独自学习”, “个人学习”或者“课下学习”, 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不需要教师的参与。西方学者Holec认为,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主宰学习的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学习者通教师的引导、学习或培训等方式获得。Benson认为, 学习者自主性的特点是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要求学习者必须有交际责任感, 具备独立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愿。自主的学习者能积极参与学习的交际过程, 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知道如何学, 并且能在未来生活的各个阶段把这一知识应用到所有学习过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学习, 驾驭自己的学习, 甚至终身学习。对于英语学习来说, 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每位教师的目标, 也应该贯穿于课上和课下。理想的情况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的渴望, 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合理的安排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Dee Mc Garry认为, 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学习者必须达到明显的自主程度。
把自主学习作为课堂目标来追求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 而以真实文本为基础的课堂学习活动为培养学习者自主提供了机会。基于其他学者的研究, 笔者将分几个方面分析将真实语料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者自主的促进作用。
1. 真实语料帮助营造语言丰富的教学环境, 提供大量真实输入的机会
作为在中国学习英语的学生, 基本没有出国经历, 课堂学习和语言的实际运用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另外, 从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输入来说, 教科书里的语言输入不但量不足, 质量也比较逊色。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书中的内容多数较为陈旧, 无法及时更新。
只有将真实语料引入课堂教学, 才能帮助学生营造语言丰富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搭建起接触目的语真实世界的桥梁。报纸、杂志、宣传手册、菜谱、海报、广告等真实语料能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和合适的语言输入。真实的英语语料, 会使学生熟悉有关天气报道、航班信息、旅行计划制定、酒店预订、招聘面试等真实社会活动所需要的词汇和语言, 并能够向学习者展示真实语言环境里的种种信息, 提供大量真实且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无论是饭店宣传单上的视频介绍, 房产中介的租房和售房广告, 学校布告栏上的各种通知和广告, 还是通信运营商宣传手册上的活动方案, 都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信息, 使他们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 真实语料帮助提升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对于所学的材料越感兴趣, 他们从中学到的知识就越多, 培养的能力就越强。语言学习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得使学习的主题和话题能迎合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学习更有意义, 更有成效。
然而, 我们经常见到国内的大学英语课堂上, 千篇一律的教科书使老师讲得没劲, 学生听的无聊。多数教科书覆盖的话题非常有限, 而且话题和学生的关联性不强, 不能强有力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于真实语料的语言学习为学生提供机会, 接触各种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主题和话题。如好莱坞电影、欧洲足球、西方美食, 等等。另外, 真实语料还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英语, 如机场的登记提示, 学校医务室的宣传手册, 餐馆的菜谱以及各种广告, 等等。在大量的接触真实语料的过程中, 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的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中接触到真实的英语国家的语言。真实语料的输入不仅为学习者的工作和专业学习提供帮助, 而且使他们能够与外国朋友进行自由交际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西方文化。
3. 真实语料有助于开展交际活动和项目活动, 实现有意义的语言运用
人们普遍认为, 要想实现有意义的语言学习, 学生必须在有意义的交际中运用语言, 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使用语言。然而,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 传统的英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 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的讲授占据, 无法保证学生成功的习得语言, 也无法使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目前,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很多教师认识到交际的重要性, 纷纷尝试开展交际教学模式,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活动组织, 但现实情况是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展交际活动较为困难。无论教科书的主题内容是什么, 大多数英语教科书都倾向于强调语言形式和功能。配上了生词表、各种阅读理解、完型填空、翻译、语法等各种测试题目之后, 学生很难去关注文本本身有趣与否, 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信息输入。
将真实语料引入大学英语教学, 能够促进课堂交际活动和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活动的开展, 对于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学习者自主能力有显著的效果。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 制定学习计划, 选择感兴趣的话题, 安排学习行为, 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评估所取得的进步。在项目活动中, 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 如讨论小组活动的主题和话题, 讨论活动展示成果的制作, 讨论活动的分工和进程等。真实语料使项目活动更容易进行, 因为真实语料提供了大量的活动主题和信息, 便于学习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 真实语料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能实事求是地描述某些特定主题, 提供相关数字依据, 还在于能为学生提供讨论 ( 口头或书面) 这些主题所需要的目的语词汇。这种“专家式输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大有帮助。
基于真实语料进行的项目活动多种多样, 通常由教师设置主题或话题, 学生有文本的选择权, 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完成一项必选任务 ( 如写一封正式的信) , 同时完成两项可供选择的任务 ( 如录制访谈, 设计海报等等) 。比如, 以“租房广告”为主题的项目活动, 各小组从大量的来自不同国家的租房广告真实语料中进行选择, 最终完成两项可选任务 ( 总结租房广告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并汇报展示; 总结不同国家租房广告的异同, 并汇报展示) 和一项必选任务 ( 设计一份租房广告, 将公寓出租给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 。这样的项目活动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会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意识, 让他们都忙起来, 而不是仅仅被动的听老师的讲授。每个学生不仅要参与话题的讨论, 对文本作出反应, 还要参与活动的组织、计划安排和分工, 并最终产出项目成果。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更容易给各个小组提供有针对性地建议和支持, 并能够确保在关键区域中向全体学生提供最低水平的输入。
四、结语
将真实语料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对于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 真实语料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教科书, 而且真实语料的选择和使用, 仍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 语料的难度和应用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 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Benson, P.And 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Harlow:Essex:Longman, 1997.
[2]Dee.McGarry, Learner Autonomy 4, The Role of Authentic Texts[M].Dublin:Authentick, 1995.
[3]Gardner, G, 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4]贾德霖.交际法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现代外语, 1989, (01) :37-39.
[5]姜文婷.英文歌曲与广告之教学应用探析[J].科技信息, 2008, (29) :281-282.
[6]李晓莲.真实语料的诵读式输入法在警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 (08) :11-14.
学习美发技术在中国的真实问题 篇5
学习美发技术在中国的真实问题—托尼盖北京路易斯美发研习中心提供
怎么使美发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方式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对发型师而言学在多的技术都要记住两个字(实用),因为技术的好还不是体现真假或门派或技术风格,路易斯老师相信不管是沙宣也好托尼盖也好日式风格等,他们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发型师,而不是体现他们的门派,只有帮助发型师他们达到商业才能盈利,所以当这些技术被很多国家分享的过程中给复杂化,明明很简单的东西却搞的很复杂,很实用的技术却被说的不实用,只不是门派的问题只是老师传递技术的问题,因为一个老师的思想思路将决定一个发型师怎么去学习学习的是什么,如果一个老师每天只会告诉学员我们教的正宗沙宣技术正宗托尼盖技术,那只会告诉学员在学校里怎么剪回家还是怎么剪,把一切都学的很死甚至不会应用技术,说到底学的只是几款发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院派,从来不站在发型师在发廊里应用的问题,我们托尼盖美发学校的路易斯老师并不赞成这样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方法,而且路易斯老师建议要将技术做到实用化的教学模式,不管你教什么发型什么技术都要把他放在发廊里分析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回到店里实战现场能不能用,要把技术简单化不复杂化,因为发型师在店里会把技术搞的那么复杂吗?不会的,喜欢技术不是错,但是喜欢技术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在发廊里是赚钱的不是研究很深奥的技术,深奥的技术是老师研究的之后再在用简单方式分享给发型师,所有行业都是一样有着不同的职业做着不同的事情,但是同一个行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但是目前很多教育或学院总是打着名门的旗号觉得我们是正宗的,我们才是最专业的,我们的学费是最贵的,学不好是学生的问题与我们这么正宗的学校品牌没有关系,只能说明学生理解能力不行,这样的所谓名门的学校喜欢把美留给自己把研究技术的问题抛给发型师,导致发型师学习后总是晕的乱了根本就不能用不会用,最多是观摩一场秀,感受了一下高档环境专业气息罢了,所以给到我们的感觉是选择一个好学校不如选择一个好的老师,只有好老师才能给到你想要的,学校是做不到的,中国美发教育发生的问题我算是爆料了,事实我相信很多发型师也能感受的到这个问题,所以学习技术目的是赚钱,并不是为了专研技术玩深度因为他们对客人起不到任何作用,喜欢玩深度技术的人很多包括我路易斯老师在内,但是我是要保证我能生活的情况下在专研深度技术,开阔思路,所以什么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发型师要先保证你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剪发模式与手法,在考虑更远的东西,以上文章针对的中国美发教育市场,并不针对个人,有同样共鸣的人可以顶。
用真实世界的问题驱动学习 篇6
作者认为,“我们所受的学校教育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条巨大鸿沟,学生所学知识顶多可以在考试中过关,却很少被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学以应试为导向,而考试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再现真实世界中人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解决它所需要的灵活性。在一切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环境下,教学映射测试,亦无法呈现其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学校主要教授抽象层面上的知识,那些存在于教材中的公式、定理、观点和结论,经过大幅度的筛选,往往抽离掉了个人的特殊经验,再经过客观化、标准化,形成学校教授的知识体系。这些经过处理的知识,已经看不到个人经验的痕迹,学生不容易拿自己的经验与所学知识相印证,其结果导致他们只是掌握一些抽象法则,所学知识与真实世界严重断裂。
对于教育而言,这种断裂的危害巨大而深远。从微观层面看,它导致学习者无法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各级学校中大量厌学者的存在,与此不无关系。即便是那些优秀的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的也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的努力还是受到外在功利动机的驱动。一旦他们走出校园,就会丢下书本,甚至愤怒地撕毁那些曾经“折磨”过自己的知识。从宏观层面说,它导致了整个社会对学习的误解:认为书本里的知识和道理不过是说说而已,与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无关联。你读了书,不过是学了些答案,能够在考试中写给老师看,其实你自己对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并没有什么深刻体验,也没有由此形成对学习本身的信仰。
然而,书中的道理、抽象的知识与真实人生之间的鸿沟并非“天灾”,实为“人祸”:人类所有的抽象知识都是对实践生活的思考和提炼,只是因为学校教育出于种种考虑,没能再现这个从生动具体到抽象概括的过程。笔者认为,各级学校在应对上述挑战时,必须转换思路,积极探索所学知识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用真实世界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法国儿童心理学家瓦龙·亨利说:“把人和社会分开,就等于把他的大脑剥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猛说:“教育中最根本的东西,无论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一定要面对日常生活每个人经验中能最强烈触动我们的东西。”我们的学校教育绝不该剥离学生和真实世界的联系,相反学校应该创设更多的情境,帮助学生打开经验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互动、尝试、表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大家都在拼命地学习,为了记住更多的知识,为了考取更高的分数,而与真正的学习愈行愈远。安德烈·焦尔当正本清源,从学习的本质入手,在点出教育问题的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破解当下的教育困境提供了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学校学习的真实环境:课程与文化 篇7
詹姆士·B·麦克唐纳说过:“课程是研究如何去占有学习环境。”而当前的中小学是这样表述学习环境的安排的: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其课程有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课程,或者分为学科类、综合实践及社团类课程,还有分为国家、地方、校本或特色类课程的。这些类型(模块)下有海派课程、双语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环境课程、消防课程等各种展示学校骄傲的子课程。其中,基础型课程是颁考的学科课程,必须执行国家意志,学校能做的是对其进行“校本化实施”,如光明中学的确保课时、浦光中学的根据学生程度布置分层作业等就是遵照执行的范例。此外,拓展型课程是为了多样化,研究型课程是为了创造个性。所以,光明中学在德育中张扬“中国风·民族魂”,赏诗作画,练武术,也涉及一些法国文学等,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这样的特色课程,学生享受着因材施教,教师巧施导,视听感官共享和谐等,这样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文化便形成了。光明和浦光两所中学都是上海的百年老校,确实都是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学校。
喜欢之余,我们会想到在真实的学校学习环境中时间要素的缺失。课时,在书面报告的描述中往往可以被挪用,甚至忽视,而在学校的日时、课时的现实安排中却像火车时刻表那样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对比现行《高中课程标准》的课时规定,会发现学校实在是很少有时间去建设校本的、特色的课程的。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利用政治课由通货膨胀、加息政策,联系到学生零花钱“理财能力”的经济学学习,一些班级学生除了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英语外,每周要增加几个课时的第二语言课等,这种做法在当前真是难能可贵。这样,我们就会联系到课程的另一个要素,即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
上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课程理论,现在或许是放开手脚让学校自己去编制课程(包括课时)的时候了。看到光明中学和浦光中学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探索,我想,除了数学、音乐这些独立的学科,浦光中学是不是可以采用主题课程论的思想,在人文社会类主题中专门开设经济学的课程呢?光明中学是不是可以专门招收法语班呢?还有,如果我们采用正式学科课程与潜在课程这一对“并行课程”的概念体系,就会少掉多少名目繁多的课程概念之苦,可以合并多少课程,可以避免为应付督导检查而滥用、硬套课程名称的毛病。总之,自觉的课程才是真实的学习环境,真实的文化。
让小学生真实发生语文学习的思考 篇8
一、有效朗读是真实发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小学生语文学习之所以不能真实, 多是平时的教学未曾让学生有效朗读。虽然在阅读教学上教师们也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和拓展延伸性学习, 但是很少去检查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文本朗读, 因为大家都认为让学生进行课堂外的读, 学生是不会好好地读的, 也不能读好;或者认为, 课堂仅有的四十分钟, 哪有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这就形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囫囵吞枣, 所获取的感悟也都是教师直接灌输的, 这说明小学生所发生的语文学习是很不真实的。因此, 为了实现学生真实学习语文的行为, 让学生有效地朗读十分重要。于永正老师所教学的《全神贯注》当是建立学生硬读功夫的楷模。先生的课堂告诉我们:有效朗读, 首先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理想的读之境界, 尤其是让学有问题的学生, 甚至是在读上存有严重问题的学生都能够比较理想地读起来。先生借班上课所采取的促进策略, 虽算没什么与众不同, 但他的效果却令人惊叹, 可见先生教学功力之深厚。于永正老师所上的《全神贯注》, 在学生先前的读上, 我们似乎看不出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 但在让学生进行互动表达交流时, 人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对大师的教学都赞不绝口。之所以出现这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是学生进行了有效朗读之缘故。
二、营造学生畅想氛围是真实发生语文学习的桥梁
语文学习的阅读感悟当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否真的在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不少语文教学, 都在让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 也都在进行着拓展延伸性的学习。仔细推敲相关前置性学习的教案发现, 我们的预习案也好, 导学案也好, 大都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阅读感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画地为牢, 无法形成学生真实意义上的且自主性的阅读感悟, 而学生所表达或者所能够表达的也只能是千口一词。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习行为, 也不是学生学习的真实行为。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真实意义上的行为应当是学生阅读感悟的自主, 应当是充满着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应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初步开始。虽然学生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比较稚嫩, 意义也不够深刻, 但那是学生的原汁原味的想法。
譬如, 和学生一起学习《姥姥的剪纸》, 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时, 学生都认真地读了课文, 也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娴熟, 剪纸内容的丰富。但就是感悟不出剪纸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 为什么呢?究其原因, 是我们还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 形成学生的畅想渠道。倘若我们能够让学生再抓住姥姥的剪纸中的相关内容, 再抓住文本中的插图, 再抓住姥姥的剪纸在作者心头所烙下的印记, 那学生的阅读感悟就会变得丰富起来。所以, 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架起真实发生语文学习的桥梁, 营造学生畅想氛围。
三、促进学生感悟文本是真实发生语文学习的纽带
很多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感悟中, 都认为解决了学生对文本文字方面的理解问题就大功告成, 其实不然, 这应当是我们必须摒弃的观念。有学者曾经提出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三重境界:一是浅表层面, 是文本之文字层面的;二是内层层面, 是文本之文学层面的;三是深层层面, 是文本之文化层面的。有了这三重境界,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理想的文化素养, 形成为人处事的精神支柱。从相关学者的思考看, 语文教学不能还停留在浅表层面的阅读感悟上, 当秉承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理念, 以课堂为主阵地,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悟为本, 让学生能够在更深领域真实发生语文学习的行为。
譬如, 和学生一起学习《鞋匠的儿子》, 这是一篇叙述两度当选美国总统的林肯的故事的文本, 故事非常生动感人。学生从文本中可直接认识到的是:林肯的出身贫寒, 但林肯是一个有智慧、对人宽容的人。学生形成对文本之文字的直接感悟是否就算达成教学目标?应当说是没有。因此, 在教学时, 让学生透过林肯所面对的嘲讽进行相关的思考, 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点滴生活经验, 展开丰富的联想, 学生所能够想到的内容就会丰富起来。学生们想到林肯的智慧和宽容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格魅力。由此, 学生就能认识到, 作为一名总统, 要想治理好国家, 不仅需要正确的大政方针,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 进而认识到, 我们每一个人, 自身人格魅力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更进一步会联系到自己, 思考着如何以良好的人格品质去对待自己的学习伙伴, 去对待施恩于自己的老师和家长。
真实性学习 篇9
1 构建初始评价模型
由相关研究可知, 移动学习资源评价模型和学习对象评价模型有着一定的关系, 很多应用于评价学习对象的指标也可以用于移动学习资源评价, 如内容质量、教学目标、教学反馈等, 由于这些指标是对教学基本要求的体现, 所以, 其适合任何类型的学习资源评价。除此之外, 在移动学习环境中, 还需要对以上指标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优化。根据现有研究成果, 以及随机抽取的用户评价信息, 可以进行以下调整。
1.1 内容维度拆分
可以将内容维度拆分为 两部分 : 内容质量 、内容数 量。通过对用户评价信息的了解, 大部分用户评价信息中都对资源内容进行了关注, 主要包括两点: 其一, 内容是否 真实、准确, 是否易于理解等内容质量信息; 其二, 内容丰富程度、详略程度是否适当等内容数量信息。在移动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的注意力、时间、屏幕大小的局限性均要多于传统数字学习环境, 需要将内容质量、内容数量指标单列出来, 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1.2 整合学习目标与动机
将学习目标与动机整合为“整体学习体验与一致性”。学习目标、动机一般均是从教育者角度出发, 针对学习者来说,其更关心学习资源的整体设计是否达到其需求, 保证具有一致性的学习体验。由于移动学习者的注意力、时间比较少, 因此, 创设良好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 可以快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进而在学习中不会受到外界影响。
1.3 反馈与适应性拆分
反馈可以拆分为学习反馈和评价, 适应性可以拆分为情境适应与个性化。首先, 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定要进行单独设计; 其次, 情境性与适应性是移动学习资源和传统学习资源的最大区别, 因为移动设备可以更方便地得到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信息, 使得情境性与适应性成为了未来移动学习的主要发展趋势。
1.4 交互设计拆分
交互设计可以拆分两个部分: 人机交互、社会交互。在传统学习资源评价模型中, 人机交互设计是考虑最多的部分, 如“导航便捷 , 用户界面符合心理预期 , 能够获取有效的帮助”。而现阶段人们对学习资源的社会交互越来越重视, 已经成为了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所以, 移动学习资源是否具有加强学习者认识社会功能, 成为了评价移动学习资源的主要维度之一。
1.5 可获取性指标
可获取性指标需要对学习资源的不同人群、不同网络环境、不同尺寸终端进行考虑, 并且因为很多移动学习资源主要是以商业软件形式存在于应用程序商店当中, 所以, 资源价格也是可获取性指标的衡量内容。除此之外, 还要对是否包括多种语言版本进行考虑, 可以让不同的语言学习者进行利用, 进而有效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
移动学习资源类型较多, 如电子书、彩信、移动学习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等形式资源。 其中移动应用程序种类最多,是一种具有较强交互性与学习体验的移动学习资源, 并且每个主流移动操作系统均具备完整的移动应用程序商店, 其用户评价信息是公开的, 很容易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 并且展开分析。所以, 选取移动应用程序类移动学习资源作为研究样本。
现阶段, 市场上具备的移动智能操作系统有: i OS、Windows、Android、Phone等 , 其中i OS系统主要应用在苹果移动应用程序商店当中, 便于展开集中检索与获取; 并且i OS系统也是发展最早、最成熟的移动应用系统, 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大部分优秀教学类移动应用程序均首先开发了i OS版本, 之后迁移到其他操作系统中, 所以, 主要以苹果移动应用程序商店中教学资源类移动应用程序为样本来源。
因为苹果移动应用程序商店中每一个移动应用程序都对应着不同的国家、地区, 并且具有独立的用户评价界面, 所以, 在编写脚本程序的时候, 可以采集某一特定移动应用程序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用户评价信息, 并且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采集移动应用程序评价信息之后, 根据评价内容的排序, 选取每个移动应用程序中前25条用户评价信息, 将其当成是研究样本。
3 信度检验及内容编码
可以将内容分析中的信度理解为不同编码员对内容归类的统一性。如果不同编码员对同一内容进行不同编类, 那么人们的偏见就会对编码结果产生影响, 进而对整个研究可信度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 利用内容分析法对信度进行研究时, 可以通过较清晰的描述、定义, 以及强化编码员培训等方式对内容编码进行信度检验。
除此之外, 信度指标还包括用户评论的真实性。因为移动应用程序具有一定的商业性, 因此, 一些厂商经常花钱购买“刷榜”服务, 进行虚假评价, 提高移动应用程序的销量。在各种应用程序商店中, 移动应用程序商店管理与审核较为严格的,并且在苹果移动应用程序商店中严厉打击“刷榜”行为, 在2013年以后, “刷榜”行为基本消失, 确保了研究样本的可信度。与此同时, 因为在评论信息主要就是对内容较多的信息展开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虚假信息的分析, 因为大多数虚假信息均是对移动应用程序的评分, 而评论文本要求较少,大多数均是使用一些简单的文本进行评论, 所以, 在选取样本的时候, 可以有效筛除虚假信息, 确保了研究样本的可信度。
经过独立编码检验培训之后, 两位编码员编码的一致性可以超过80%, 达到了内容分析法的要求。并且, 两位编码员对中文与英文移动应用程序的用户评论信息展开了一定的分析与编码, 去掉一些简单、无法提供可靠信息的评论之后,得到一些有用的评论信息, 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进而明确移动应用程序的价值。
4 内容编码分析
4.1 可获取性
在传统学习资源评价模型中,“可获取性”是一项不受关注的指标, 在移动学习资源用户评价中, 此项指标成为了最受重视的内容, 是设计人员最为关注的方面。此项指标对移动学习资源下载、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体现, 尤其是所遇问题的反映, 进而要求较高。在排名最高的移动应用程序中, 此项指标的正面评价也不是很高, 只有51.5%。从评论信息可知,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报错、频闪、终端不适、价格高等。 由此可以看出, 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可获取性”, 这样才可以保证移动学习资源的全面应用。
4.2 交互设计
在最初设计评价量表中, 存在人机交互、社会交互这两项指标, 然而从内容分析情况而言, 大多数用户只是重视人机交互, 也就是导航、操作界面等。随着人机交互出现频率的增加, 其负面评价也在不断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 在传统学习资源转变为移动学习资源的情况下, 改进人机交互设计,不仅是学习者重视的内容, 也是资源开发者需要强调与改进的方面。社会交互出现频率较低, 然而依然具有较高的集中度, 在少数移动应用程序评论中出现, 占据很大的评论比例。这就说明社会交互尽管没有得到用户的大量关注, 也是不可缺少的特性, 需要设计者进行充分的考虑。
4.3 资源内容
在指标分类中, 资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内容质量、内容数量, 如果进行合并计算, 涉及资源内容的评论信息数量最多, 接近总数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 资源内容是用户评价的基础性指标。
内容质量的正面评价大约为76.0%, 在所有评价中, 位置较为靠前。在85%的移动应用程序中至少会出现一条有关质量评论信息, 这也说明内容质量指标是学习者较为关注的指标, 也是移动学习资源的基础性指标。在内容质量负面评价中, 大多数内容都是对内容准确性的建议。
内容数量的正面评价仅为43.5%。其抽样较为靠前, 由此可以看出, 加强对内容数量的衡量, 是移动学习资源开发者较为关注的话题。这些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资源数 量不足、电子书与视频体积过大难以下载、 提供资源太少等。作为移动学习资源开发者, 一定要充分考虑内容数量指标, 并且保证资源准确, 实现既定目标, 为学习者提供较多的学习资源,促使移动学习资源的全面利用。
5 结语
真实性学习 篇10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广为认可的外语教学方法, 倡导以任务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语言, 在“干”中学, “做”中学, 旨在使交际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 成为课堂的中心和自主的学习者。
国内专家学者对于任务型教学法和自主学习的研究尤为关注, 但主要集中在对于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关系的介绍以及基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 鲜有基于英语真实语料开展任务型教学,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然而, 事实证明, 基于现有大学英语教科书开展任务型教学困难多多, 效果并不理想, 也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旨在基于英语真实语料开展任务型教学, 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展任务型教学法的真实语料的选取
教科书的语言输入在质和量上较为有限, 内容显陈旧, 且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和功能, 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意义和运用, 希望学生体验真实和实用的英语因此, 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展任务教学活动较为困难。
真实语料是“在真实环境下实际交际所使用, 而不是专为语言教学而准备的材料, 是在某语言团体中产生的实现社交目的的文本” ( Nunan, 1989) , 包括报纸、杂志、小说、诗歌、广播、电视节目、电影、游戏、说明书、分类广告、日历、明信片、宣传单、菜谱等。任务型教学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意义和运用上, 并与现实生活情景相结合, 要求学生使用目的语理解、操作、产出和交际。根据Willis (1996) 的研究, 任务教学法的重要原则是: (1) 提供有价值和真实的语言材料; (2) 运用语言; (3) 任务能激发学生应用语言。因此, 将真实语料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能够促进课堂交际活动和任务教学法的开展, 对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的效果。
笔者在国外搜集了大量真实语料, 本着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发现适合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真实语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 超市宣传册; (2) 分类广告如租、售房广告; (3) 简历和面试; (4) 外卖菜单等。
三、基于真实语料开展任务型教学的设想
Willis ( 1996) 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框架, 即任务前阶段 ( 介绍任务) 任务环阶段 ( 学生分组执行任务、计划并汇报) 和任务后阶段 ( 突破语言重难点) 。
真实语料提供了大量的活动主题和信息, 便于学习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 也便于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思考、调研、实践、体验、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形式, 更加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语言。
基于真实语料进行的任务活动多种多样, 通常由教师设置主题或任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他们可以有文本的选择权, 每个学生不仅要参与话题的讨论, 还要参与活动的组织、计划安排和分工, 并最终以汇报展示的形式得出成果。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更容易给各个小组提供有针对性地建议和支持。以下是笔者基于英语真实语料开展任务型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设想 ( 多数活动学生4人为1组) , 有待于日后在教学中实践。
1. 基于超市宣传册开展任务活动
教师向各组下发从国外搜集的超市宣传册, 向学生介绍宣传册中的食品部分, 并展示一个已有的食品购买计划PPT。设置任务为:朋友一家将来共进晚餐, 用现有资金 $75购买宣传册中的食物 ( 包括肉、蛋、蔬菜、酒水等) 并制作晚餐请各组按照购买计划的形式选购食品, 并制作PPT, 要求包括所选食品的名称、数量、价格和图片, 并展示成品菜单的文字和图片。各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的成果, 并让全体学生投票选择最愿意去哪组赴宴。最后, 教师带领学生操练西餐中常用食品和菜品的名称。
2. 基于租、售房广告开展任务活动
教师向各组下发从国外搜集的租、售房广告, 并学习一则英国的租房广告。设置任务为: (1) 各组总结租、售房广告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并用PPT汇报展示; ( 2) 设计一份租房广告, 将公寓出租给来英国的中国留学生, 要求写明房间朝向、户型、屋内设施、倾向的承租人、租金、交租方式及特殊要求等, 各组制作PPT并汇报展示。最后, 教师带领学生巩固复习租售房广告常用的词汇名称。
3. 基于简历和面试开展任务活动
从国外著名招聘网站上搜集多份不同的英文简历, 印制下发给各组学生, 并播放一段英文面试的视频。设置任务为: 学生两人一组, 一人扮作面试官, 一人做应聘人, 两人模拟面试场景。面试官阅读简历并根据简历向应聘人提问, 内容涉及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 历时5分钟。最后, 教师带领学生巩固复习简历和面试常用的英文词汇名称。
4. 基于外卖菜单开展任务活动
教师向学生下发从国外搜集的各国餐馆的外卖菜单并共同学习重要相关词汇。设置任务为:各组学生共同商量决定点餐, 需要考虑到组内所有人的口味, 费用AA制。每个学生将得到一个卡片, 上面写着一些特殊要求, 比如:你是素食主义者, 不喜欢吃蘑菇; 你只有10美元但是喜欢吃辛辣食物;你喜欢吃虾等。各组商量好之后确定菜单, 并选择一名组员进行电话点餐。所有学生点评哪组的点餐既经济又合理。最后, 教师带领学生巩固相关词汇并点评相关点餐技巧。
四、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基于真实语料开展的任务活动能够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 使英语课堂从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和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 使学生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以上任务活动, 学生主动参与、分组协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地运用所学语言做事情,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逐渐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Dee.McGarry.Learner Autonomy4, The Role of Authentic Texts[M].Dublin:Authentick, 1995.
[2]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Willis, J.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 1996.
真实性学习 篇11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是仁爱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话题,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当今英语课堂教学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去创造一种新型课堂。本课话题是谈“职业”,该话题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了解生活中有哪些职业,锻炼他们的反应和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本班学生是初一的新生,通过两个多月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积极,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求知欲望强,好表现自己,同学之间具有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使用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在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习目标
1.学习有关职业的词汇及句型。
2.在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四、设计理念
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只注重传授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改变了传统观念,教师采用多种鼓励的手段进行评价,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
本节课是技术信息与英语学习相整合。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同时搜集我们周围一些人的相关职业,制成图片,放置在幻灯片里,形成动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确定教学方式,明确教学手段。教材中unit3第二主题的主要话题是谈论What does your mother do?因此以本话题为中心,把搜集的职业材料在上课时备用。观察哪个小组学生搜集的词汇多。这个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运用英语机会。把职业用英语表达出来,相同的删掉。帮助学生整理词汇,进行积分。
2.导入新课
教师开始上课,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职业词汇。小组选派代表快速读出词汇,要求发音准确,语义正确,拼写无误,然后进行积分。这样学生们纷纷表现,课堂活跃。然后教师把词汇写在黑板上,利用搜集的词汇进行教学,引导What do/does+主语+do?的句型,教师与学生配合完成对话,让学生领悟。
3.实践和体会
进入主要内容之后,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职业,让学生进行一问一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教师自编对话用多媒体放映,让其声形并貌,以动感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各小组活动,利用自己搜集的相关职业词汇,让学生扮演他们生活中人物,联系以往的知识,自编对话进行表演。鼓励学生积极上台展示本组的成绩,教师积分,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小组积极踊跃,口语流利,体现他们知识的综合性,学生们特别高兴。
七、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习英语不能呆板,多给学生设立语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对英语有感悟,让他们发现语言的用途,在操练中掌握语言。从上面的课堂案例中我得出越真实的语境对学生越有吸引力。让孩子多说,在说中锻炼自己。但是往往在课堂上会出现缺乏参与意识的学生,这样就要求教师采用激励的方式来刺激他们为小组增光。就向案例中出现的评价方式——积分制,大大活跃课堂氛围。综上分析教学新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前分配好任务,课上设立真实情景,让学生在练中听、听中说的过程理解语言。还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本案例运用积分制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活跃课堂气氛,在愉块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孩子们在真实语言环境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的英语程度更上一层楼。
真实性学习 篇12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指在第一现场或被摄主体本真面貌的情况下, 记录者采用真实时空记录的事或人, 通过后期制作再现给受众, 让受众感受事件再现的真实过程, 承认其纪录片的真实性, 从而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这是纪录片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前提。
(一) 社会功能
每一种真正的艺术都要完成一种社会功能。它旨在唤起观众、听众或读者的感情或行动。为达此目的, 艺术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诱人的语言、声音或线条结构, 而且需要感情和形式以外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作者的服务对象:某个统治者、君主、社区、阶级、国家、教会、政党等等。[1]
一部优秀的作品总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个人和社会的问题, 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 激励我们“去改变我们的生活”, 迫使我们审视自己并对自己做出判断。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表现的是昂加瓦北部人们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 揭示了主人公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而《俺爹俺娘》则是表达生活中蕴藏在深处的亲情, 至于《我的祖国》系列片, 则是表现中国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日本的纪录片制作者小川绅介就常强调, 纪录片是一种精神, 它是靠真实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 来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来思考和改变现状。[2]相对于虚构故事片电影的消遣与娱乐性来说, 纪录片以它真人真事的特殊内容, 能给受众更大的震撼, 在观看它, 思考它的时候, 受众也会无意识的将记录的内容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环境, 从而对放映内容的态度也显得更加谨慎。
为了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发挥它的精神力量, 我们必须在各种表现方式的帮助下, 尽可能的还原某些不可再现的历史画面, 同时也借助制片团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提高纪录片艺术性的同时营造一种“真实”的气氛, 冲击受众的感官, 引发其思考的意识。
(二) 美学价值
真善美是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遵循的艺术原则。“真”是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 “善”是艺术符合当时当地准则的表现, 是艺术被发展延续的条件, “美”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 经过创作者艺术手段修饰产生的结果, 它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享受。真善美, 三者既独立, 又关联, 是相互统一体。
纪录片中的“真”主要表现为所叙事物的真人真事与真情实感;纪录片中的“善”主要表现为创作者通过记录真人真事, 或揭露社会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引发人们思考并改变现状;或讲述一个动人故事, 弘扬一种时代精神, 促进社会道德完善与精神文明建设, 又或单纯的记录一种习俗、语言的变迁、历史文化等等;纪录片中的“美”则主要表现为画面语言美。画面语言包括构图、色彩、用光、影调、同期声、音乐、解说等。纪录片中关于音效、动画、扮演、搬演、图片、空镜头、解说等表现方式的运用, 均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纪录片的真实效果, 表现纪录片的真实美与艺术美。
二、纪录片的非真实性
纪录片的非真实性主要指经过众人参与制作的纪录片, 加入了参与者的主观因素, 存在所谓“合理的偏见”, 同时在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下, 致使本来真实存在的影像未能得到客观直接的记录和再现。
纪录片的非真实性是必然存在的。我们日常生活的吃喝玩乐可以用家庭DV随意记录, 这时候的记录毫无疑问是真实的, 但它只是我们的消遣, 记录并不等于纪录片。纪录片有一定的思想主题, 记录的内容逻辑关系强, 艺术特色鲜明, 社会功能指向明确。因此, 它的制作与分布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的润色, 当一个环节完成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时, 影像的思想主题便越来越明确, 逻辑关系也更紧密, 艺术表现也越体现出美学特征, 然而, 其真实性也越来越低。现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纪录片非真实性的必然性。
(一) 文本
纪录片制作者在选材的时候, 发现了拍摄对象的闪光点, 把它作为拍摄题材。为了更好的表现拍摄主体, 突出主题, 可能事先写好文本, 拟好拍摄大纲, 同时把自己的拍摄需要同拍摄对象进行交流, 正如弗拉哈迪要求纳努克在捕猎中遇到有碍拍摄时要放弃捕猎一样。这种事前文本, 首先被灌输到摄像师的思维中, 促使他容易忽视被摄主体的本来特质, 而一味按着文本行事。此外, 被摄主体也因纪录片制作者的嘱咐, 产生了一种心理暗示, 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某些习性来迎合拍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 事前文本对拍摄对象的真实性是有干预的, 它阻碍了被摄主体自然情感的流露, 不利于本真的事件反映。
对应事前文本的是事后文本。事后文本则时在选择题材时有一个倾向, 摄像师只是作为一个“眼睛”, 记录下被摄主体的种种, 然后在后期中把影像联系起来, 提炼思想, 剪辑镜头, 组织镜头语言。这种拍摄方式比较符合真实性原则, 没有太多的干扰拍摄对象, 但是, 这样产生的纪录片只是从制作者的角度来看的, 它体现的是制作者眼里的真实, 相对于被摄主体的真实来说, 它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 镜头干预
镜头的存在, 对被摄主体来说, 都是一种“威胁” (偷拍除外) , 它在不自觉中影响着被摄主体的真实表现。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有安全需求这一说。在了解了镜头具有记录所有的功能后, 他们内心就可能产生“不安全”的想法, 或者是担心落人把柄, 或者是不惯在人前暴露自己的真实生活与想法。总之, 无论是出于什么念头产生的不安全感, 它都在阻碍真实内容的记录。
获得威尼斯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的《无用》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山西汾阳一对小夫妻对着镜头外采访人问是否觉得对方漂亮帅气的问题时, 表现得特别的不自然。夫妻俩由最初的尴尬笑笑到后来沉默的低头, 再到最后妻子“逃避”似的望向门外。整个长镜头差不多持续了10秒, 夫妻俩不自然的表情全被记录下来。抛开贾樟柯想要表达的特殊意境, 除去所问问题引发的尴尬, 很大程度上, 我们看到的是被摄主体对毫无保留的裸露在镜头面前的心慌。
如怀斯曼等著名纪录片专家所认为的“摄像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 不被人注意从而真实的记录现实”的想法, 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与自我安慰。因为除了偷拍以外, 被摄对象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处境, 即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逃避或反抗”, 从而隐藏部分真相。
(三) 镜头选择
镜头选择包括摄像师对镜头的选择和剪辑师对镜头的选择。摄像师对镜头的选择是第一阶段。毫无间断的记录下被摄对象的所有是不切实际且毫无意义的。因此, 在拍摄过程中, 摄像师会根据拍摄大纲或者仅仅只是拍摄方向, 结合他自身的想法记录下他认为有价值的镜头。在他的筛选过程中, 被摄对象的一部分内容就会被他视为“无意义”的存在而被删除掉, 不予记录。这样, 真实信息就有部分被过滤掉了。
剪辑师对镜头的选择是第二阶段。摄像师完成素材拍摄后, 工作便落到了剪辑师手中。剪辑师根据所拍摄的素材, 在剪辑中又会根据所需主题,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 选取他认为有表现力的, 能够突出被摄主体和思想主题的部分镜头组合成镜头语言。被摄主体的内容又经过了一层筛选和提炼, 它因此变得形象化、艺术化的同时也离最原始的真实更远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很早就提出了“把关人”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3]摄像师和剪辑师在镜头的二次选择中充当的就是这样的“把关人”角色。他们对镜头的筛选, 都是基于摄像师和剪辑师的认知理解能力, 以及他们在其生存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由于他们在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的主观性, 真实与它的本体就存在了一定的差异。
(四) 中介者与受众
在纪录片领域, 中介者主要是与制作专业纪录片有关的从业者以及评选机构。这些人掌握了比较好的专业知识, 能从专业的角度对纪录片做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然而, 中介者因受他们的生活背景, 知识经验, 个性等主观因素影响, 他们对纪录片的解释不可避免的会打上主观的烙印。同时, 由于中介者本身的权威地位, 他们对纪录片的解读会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不具备专业眼光的普通受众, 特别是如国际艾美奖之类的荣誉, 更是会给纪录片带上明星的光环效应, 促使某些从事纪录片制作的边缘人物盲目追捧外界赋予的影片内涵, 而忽视影像本身传达的思想意义。甚至某些中介者评价可能衍生了制作者本没有要表达的思想, 致使受众也产生对纪录片的误解。
由于制作者与受众的个体差异, 以及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 他们在传与受的过程中, 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完全的统一, 致使意义未能完全的接收, 在某个层面上, 对纪录内容真实性进行了削减。
(五) 时间
时间, 对记录的真实性具有无法弥补的影响。纪录片本是通过镜头记录下所要拍摄的对象, 然而, 随着时间的变更, 很多逝去的影像是无法再现的。只能根据文献、图片资料或电影里面的片段, 或通过扮演、搬演的情景再现, 通过解说, 借助人的主观能动性———想象来完成, 使受众能更加直观的感受记录内容的方式, 解决对时间带来的问题。这种表现方式, 虽然带给了受众一种观看的真实感, 却违背了其主观真实性。
但是, 无论怎样向受众强调画面的非第一现场特点, 只要运用了替代性的画面, 就不可避免的给受众植入“当时的场景就是这样”的想法, 而受众在以后谈及这段已逝的事件时, 也只会产生替代性画面给他造成的印象。本体的真实, 总是被掩盖了, 受众获得的只是印象的真实。
三、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和谐统一
真正纯粹的真实是无法企及的。只要有人参与, 就无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纪录片的真实, 是在诸如情景再现、动画模拟等虚拟表现方式参与下的真实, 是存在非真实性因素影响下的真实。
各种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 在增大纪录片非真实性程度的同时, 也增加了纪录片真实性的效果。它帮助实现纪录片“促使人们思考”的社会功能, 丰富提升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 以辩证统一的方式达到了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和谐共生。现以风光纪录片、事件记录片与人物纪录片三部纪录片类型为例, 具体分析艺术表现方式在统一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一) 风光纪录片音效、动画、扮演的运用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第25集。影片中有一段关于向王天子与朱元璋的军队交战的故事。在解说这一段时, 镜头只是在几个山头间切换, 而背景音却是大批的人喊马嘶, 兵戎相交声, 衬着这些音效的还有阵阵雷鸣, 仿佛战场就在不远处一样, 气氛被这个模拟音效渲染到极致。若按纯粹真实记录来说, 这个声音是怎么也听不到了, 音效的模拟, 只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解说词来再现那一段故事, 刺激受众的感官, 使其仿佛身临其境, 从而更好的理解内容。
此外, 片中对武陵源如何形成, 通过计算机3D技术, 将距今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 用动画模拟的表现方式, 把最终形成如我们现实所看到的峰林景观演示出来, 将难以再现的影像与复杂的地壳运动, 以简洁灵活、立体可观的模拟再现给受众, 降低了内容的复杂性, 便于受众理解。而片中关于茅古斯舞蹈与哭嫁习俗的扮演, 更是以真人形象冲击受众的视觉和听觉。达到了表现内在真实的目的。从功效的角度出发, 它是可取的、进步的。
(二) 事件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扮演、搬演运用
在Discovery播出的《中国悬棺之谜》纪录片中, 有涉及僰 (bo) 人如何将笨重的棺材悬挂上高岩的问题。在解释这一问题时, 镜头色彩变成黄色, 僰人用斧头劈棺材的速度也被放慢, 固定特写镜头向上扬的摇镜头切换, 画面中出现了一千年前身着白色异服的百姓制作棺材的情景, 影片中接下来的一系列镜头都是在这个黄色色调上, 继续演示僰人如何送葬、悬挂棺材, 直到这个过程完成, 镜头色彩才恢复正常。
毫无疑问, 这是对已逝风俗的猜测性扮演, 通过有偏差的情景再现, 使受众对记录的事物有一个直观的“真实”了解, 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 激发受众的猎奇心理。这种通过大规模扮演而实现内在真实的表现方式, 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阻碍, 帮助他们发挥主观想象, 创造性的还原历史当时的面貌。
(三) 人物纪录片图片、空镜头、解说的运用
焦波的记录片《俺爹俺娘》在30分钟的时长里, 主要是以“俺爹俺娘”的静态摄影作品为线索, 结合小部分动态纪实影像, 焦波自己现身讲述他爹娘二十多年中某些动人的生活故事而完成。
在他爹57岁时在城里打工受伤的这段讲述中, 镜头只是在焦波与煤矿周边环境的空镜头之间切换。即便在提及他爹手上印着血的纱布时, 画面对应的也只是一把工具插在木头上的特写。映衬他爹用白馒头换别人黑馒头的镜头也只是一个昏暗天空下, 低矮简陋的房子伴着萧条之树的全景。没有任何扮演, 搬演, 只有一个儿子讲述他爹曾经经历的故事。它虽朴实无华, 却让受众从萧条的空镜头与儿子简单却深情的口气里看到当时的焦波所看到并感动的影像。真实, 在“无 (空镜头) 中生有”。
这三部纪录片, 摆脱了“记录即真实”的片面观点, 恰当的根据要表达的内容, 选择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 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与可视性, 实现了纪录片追求真善美的记录原则, 辩证统一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非真实, 促进了纪录片的普及与发展。它们以记录真人真事为宗旨的原则, 促进了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 激发了人们去认识探索生活, 并改变生活的决心,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 有些纪录片制作者, 却一味追求艺术美感, 过度摆拍, 把真人当做演员来“记录”, 甚至虚构情节以造成戏剧的矛盾冲突效果, 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误区, 并以此吸引受众。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不仅需要加强传播机制对纪录片的管理, 提高纪录片制作者的职业操守和自律意识, 还要求大力推广纪录片市场, 让更多的受众加入这个领域, 发挥他们的批评监督作用, 促进纪录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人文丛书1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7.
[2]吴文光.一个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和一种记录精神的纪念[J].电影艺术,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