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基层图书馆

2024-07-21

西部基层图书馆(共11篇)

西部基层图书馆 篇1

2014年3月17日, 备受关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正式发布。《规划》作为指导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 必将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崭新的天地。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其核心就是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肩负着“人的城镇化”使命, 公共图书馆界要深刻认识、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 特别是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 更要蓄势而发,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衡发展。

1 西部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效能, 这也是“十八大”报告当中给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1]。随着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的实施, 公共图书馆自上而下, 特别是基层县、乡一级在场地、设施、设备、资源等硬件条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 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来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从而提高服务效能,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1.1 从图书馆设施“全设置”向“全覆盖”迈进

《规划》提出“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 即“常住人口全覆盖”。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县县有图书馆, 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全覆盖。这些与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相关的服务网络, 在西部基层的现状只是一种设置, 真正能发挥作用, 有显著服务效能的寥寥无几。“只有把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乡镇和村层级,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2]。“全设置”, 只是按照行政建制实现了公共图书馆机构和设施, “全覆盖”是设施形成网络体系覆盖常住人口。从“全设置”向“全覆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而这项工程搭上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车, 在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在体制机制方面整体改革完善, 在服务效能、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将会事半功倍。

1.2 从图书馆服务向图书馆服务体系转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强调, 协调组成立后, 将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其中之一就是“以贫困地区为突破口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3]。建设规范标准的覆盖常住人口的图书馆服务设施, 提供免费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图书馆日常服务, 把个体的、局部的图书馆服务转变为形成体系的、全覆盖的、均等的服务, 是目前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 东西部公共图书馆差距存在的核心问题

仅仅从总流通人次这一指标, 对东西部公共图书馆做个比较。以东部江苏省为例, 2012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4527万人次, 比去除重庆、四川和广西三个地区的其他9个西部地区总流通人次的合计4152万人次还要多。又如苏州, 仅2010年, 苏州图书馆的26所分馆共接待到馆读者314.82万人次[4], 超过2012年青海 (102万人次) 和宁夏 (210万人次) 两个省份的读者人次的总和。吴江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显示, 村一级的图书借阅量2010年以前基本是个位数, 而到了2012年, 随着城镇化的实现, 这里办证7899张, 外借图书10.8万册次, 镇图书室的外借图书达54.36万册次。

从上面的数据, 我们看出东西部公共图书馆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除受地理条件差、经济欠发达、资金短缺、观念滞后等这些普遍的、共性因素的制约之外, 笔者认为导致西部公共图书馆发展失衡、服务水平的整体落后的核心原因是西部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去探索、实践并形成科学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苏州图书馆在没有探索总分馆制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体系之前, 图书馆的流通人次也不多, 但在他们创新服务机制后, 他们的读者数量不停地翻翻。江苏省的吴江是城镇化中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最为典型的地方, 这些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就是因为引入了以“总分馆制”为机制或者类似总分馆制的图书馆体系建设机制。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3.1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过, 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不是建筑, 而是规划”。新城镇化进程中,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样要由政府主导, 规划城乡覆盖、同步推进, 甚至要有超前意识。

3.1.1 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上移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者。因此,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保证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 是政府文化部门的核心职能, 也是政府的文化责任[5]。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重新定义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级图书馆 (室) 的建设主体, 将建设主体从不具有建设能力的街道 (乡镇) 政府上移至财政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相对较强的区 (县) 级政府和市级政府层级上, 以便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在基层公共图书馆 (室) 建设中的体制障碍。河南信阳的“平桥模式”, 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文化设施作用, 图书馆主导基层文化建设, 使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具有了持续协调发展的广阔前景, 就是经济欠发达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超前探索。

西部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主导, 笔者认为主要以县、区级政府为建设主体更为合适。西部基层, 自然条件“十里不同天”, 经济基础高低不齐, 文化资源地域特色突出。在“省管县”的现行财政政策下, 政府统筹, 如果以市级为建设主体, 地域广、差别大、财力有限, 在资金持续投入、资源配送流转、人员管理培训、服务整体推进等方面相比县区更不易于统筹。如果以乡镇为建设主体,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领导意识转变慢, 很容易流于形式。

3.1.2 整合基层服务资源

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核心任务是做好图书馆服务设施“全设置”向“全覆盖”转变。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一定要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规定, 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建设原则, 基于需求导向、因地制宜设计建设规模、服务半径、功能设置、资源配置和服务项目, 制定建设标准, 实现基层图书馆全覆盖, 形成比较完备的县 (区)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嘉兴基于“需求导向”的村级图书室“在整体布局上, 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不按照“村村有”来规划, 而是根据人口分布密度来设置”的思路是很值得西部地区学习借鉴的。

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文化大院这些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的“全设置”。然而, 由于这些服务网络设施的管理主体分散、无专人管理、后续保障无力, 这些阵地、设施的利用率和作用在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发挥, 仅仅是一个壳。笔者所在的县区, 2009年配套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 有的还存在乡镇府的大楼里, 有的被其他部门挪用, 村一级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设备大部分已经无处可寻, 农家书屋只有三分之一坚持开放, 每周开放3d, 每天开放不到3h。这些最基层服务网络的设施、设备、资源的浪费、流失在西部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不禁为之叹息。从这些文化惠民工程的功能设计看, 其核心功能均由典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构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包括图书借阅、信息陈列、讲座培训、视听资料服务等在内的多种图书馆业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则承担了公共图书馆的视听资料和信息数字化资源服务;农家书屋直接替代了村图书室的功能。把各个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提供的资源在乡镇和村级层级上整合起来, 以图书馆行业的专业化管理与服务方式提升这类资源的社会效用, 节约基层的管理成本, 同时也改善乡镇分馆尤其是村级图书室的资源配置, 达到双赢的效果[6]。所以, 中西部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整合这些最基层的图书馆功能服务网络资, “四位一体”、甚至“多位一体”, 节约成本, 推进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给这些文化惠民工程注入新的生命力, 避免基层图书馆昙花一现、重蹈覆辙的命运。

3.1.3 分类推进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推进遵循“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贯彻落实;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 凝聚各方共识, 实现重点突破, 总结推广经验, 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的原则[7]。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也要遵循这样原则, 因地制宜, 试点先行, 结合城镇化推进的区域、节奏、步骤同步推进符合不同县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在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上, 总分馆制是形成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方式, 但各地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模式和经验。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的铜川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克拉玛依图书馆联建共享项目, 这些项目的做法和“嘉兴模式”、“苏州模式”的做法不完全一样, 但相对于当地的实际情况都更有可行性, 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而且总的方向是朝着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

3.2 优化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实现图书馆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图书馆发展浦东共识发起“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 真正落实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战略”和“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呼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一要配好基层图书馆馆长。李国新教授认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目前阶段可以有所作为、可以有所突破的是基层公共图书馆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领军人才最主要的就是基层馆长。为什么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成为突破口?两个原因:一是重要, 二是人数少!人少就可以避免牵一发动全身, 就可以寻求突破!今天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 总体上看职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水平也不高, 相反, 行政化色彩却比较浓厚。我们分析一下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有的并不是钱的问题, 也不是领导不重视的问题, 是管理者的理念和管理者的职业化问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 管理者的职业化, 这是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8]。二要提升图书馆馆员职业化。在现有的体制下,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要坚守准入关, 让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人进入队伍, 加强基层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建设。同时, 要严格职称评聘标准和考核制度, 把有能力和爱岗敬业的人培养成业务骨干和领导层, 走图书馆馆员职业化道路, 让每个馆员成为合格的图书资料管理员、参考咨询员、信息导航员和资讯专家, 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3 建立健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规划》出台两天, 2014年3月19日, 由20个国家顶层职能部门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应运而生。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上看, 可以说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配合新城镇化进程的迅速跟进。单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讲, 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组织保障。

西部地区, 特别是县、区级政府一定要把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 成立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相对应的领导协调机构, 从顶层设计方面保证形成有理性的发展思路、刚性的投入机制和常态性的建设机制, 真正从制度层面把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抓紧制定地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 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服务创新机制、奖励评估和考核机制, 将目标细化和量化到各部门, 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 切实有效地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

3.4 发挥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在落后的西部地区, 要更加重视发挥图书馆的主观能定性。

1) 要积极通过业界内专家, “向社会、向政府大力传播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 树立“各级政府应该办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 消灭空壳化的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设概念和意识。

2) 基层馆长要树立“当一次馆长就要成就一番事业”、“有为才有位”的职业精神, 把“馆长的战略思维要具体化到战略规划中”。馆长与其说是一个职位, 不如说是一份事业, 没有一种精神就无法完成壮丽的事业[9], 基层县区的图书馆馆长, 需要和弥补的正是这种职业精神。

3) 当前体制下, 超前谋划, 找准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定位, 寻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认知、认同。我们能做的, 是在现有的体制之下, 怎样局部突破局部改革, 形成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足以支撑基本服务能力的体制机制。

4 结语

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文化建设任务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双重历史机遇面前, 依靠图书馆立法保障是中央顶层的决策, 需要一定的过程, 但是在现有体制坏境下, 只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把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纳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 城乡一体、科学规划, 同时注重人才队伍、职业化、文献资源建设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和“均等化”, 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

摘要:文章以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为背景, 通过对比分析, 寻找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根本原因, 提出将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整合服务资源, 注重队伍建设和专业化改造, 实现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西部,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图书馆[J].当代图书馆, 2013, 3 (115) :4-13.

[2]李超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对地级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J].图书馆建设, 2010 (10) :1-4.

[3]黄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立[N].民主与法制时报, 2014-03-27 (14) .

[4]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 (199) ;20-25.

[5]王俊莲.现代政府管理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 2013, (2) :104-107.

[6]李超平.嘉兴模式的延伸与深化:从总分馆体系到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过度策略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 (199) :12-19.

[7]中国政府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EB/OL].[2014-4-10].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8]臧运平, 宋桂娟, 郑满生, 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 (201) :4-16.

[9]柯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馆长[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 (1) :6-11.

西部基层图书馆 篇2

近年来,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主要是法官的流失,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法院人才流失现象发生在法院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更显得耐人寻味。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和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公正与效率主题就无

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准确分析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特点、原因并及早提出对策,对于树立和落实中央提出的正确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快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和更加紧迫。

一、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特点

(一)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并存。前者是指人才因某种原因离开法院另谋他就,从而影响法院工作的发展;后者则是指法院现有人才因激励机制不够等原因而失去工作积极性法院后备人才枯竭。相对而言,隐性人才流失更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更大,因为它会给别人带来心理冲击,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有更多人才流失的危险。

(二)具有审判资格和较强业务能力者流失的居多。如西部一县法院从1993年开始至今先后有28人调出法院,其中获得法官任职资格后调出的人员有24名,占外流总人数的85.7。且离开法院者大都是审判经验较丰富,司法技能较强或者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法官。

(三)年轻化、高学历者流失的居多。特别是近两年来,年龄在40岁以下,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优秀年轻人才都陆续调出或干脆辞职。对某些地方的某些法院来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已异化为出口关,不再是进口关了。陕西省法院系统每年因此调出约数十人。人才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断层现象,如笔者所在法院,1993年以来只进了一个法律大专生,30岁以下的审判人员只一人,两者均不到法院在编审判人员的1。有的法院甚至已到达“无法官可任命”的窘境。

二、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原因

法官吃“皇粮”,法官职业是铁饭碗,法院曾经是法律职业者神往的圣地,为何时至今日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呢?

(一)没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有的法院领导对中央提

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贯彻不够,没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没有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偏重使用人才,不重教育和培养,没有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改革法院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有的法院在用人上搞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坚持不够,关心、爱护、支持人才干事业不够,只允许他们出成绩,不容忍他们犯错误,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差。

(二)缺乏应有的职业保障。一是缺乏职业权力保障。表现在法院内部不独立,法官审理案件经常受到来自内部行政管理的干预、其他法官及上级法院的影响;法院和法官外部不独立,办案中经常受到外界不正当的干预、影响和控制。二是缺乏职业地位保障。表现在党委、政府总是习惯于视法官为公务员,把法院当成政府部门使唤!法院和法官独立的、专业的、尊荣的职业地位没有应有的保障。三是缺乏职业素质保障。表现在没有真正优胜劣汰的有效的职业准入、继续学习教育、晋升、考核和淘汰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难以确保法官在长期的任职期限内始终不懈怠和保持很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质。

(三)法官的经济待遇差。这是法院不能吸引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最根本原因。1999年3月份最高法院面向社会高素质法律人才公开招考10名高级法官,因经济待遇差而报名者寥寥就是一个例子,更何况西部基层法院呢。另据报载,供职于某税务局的一位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差而批评他道:“你如果还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当个穷法官算了!”可悲的是,该家长所指“穷法官”还是高级法院一副院长。这不但说明当今中国法官待遇低的现实,而且“不让下一代人当法官”竟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有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的法官参加工作十五年了,月工资也仅800元左右!其收入还不及一个农民临时工,部分法官所虑及的是基本生计问题,远不是维持法官职业的体面和尊荣了,那是多数法官所不能奢望的!”因此,法院里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辞职当律师,因为律师的收入比法官实在是高得太多,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待遇差别时,又有几个法官能够坚守当一名清贫法官的选择呢?

西部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探索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服务;理论创新

创新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一个组织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图书馆而言关系到它的服务是否与时俱进,关系到它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能否进一步提升,还关系到它的持续发展。当代图书馆服务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需求,其服务必须创新。 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读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跟着转变,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管理模式、空间用途和技术装备都要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一、当代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正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读者到馆率下降。当前,读者到馆率下降现象应当引起重视。据统计,1997-1998年英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数是355973677人,2002-2003年是323048108人。1997-1998年大英图书馆到馆人数是430887人,2002-2003年是407729人。数字阅读的影响是使读者到馆率下降的最大原因,如今大量的文献是通过多元方式来展示的,有的从一产生就以数字资源形式存在。因此,图书借阅量在数字时代将不再是衡量图书馆功用的唯一标准。现在的“80后”“90后”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已经习惯了计算机和数字阅读方式,图书馆要适应他们的需要。

2.阅读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传统阅读减少,网络阅读增长。由传统阅读构成的国民阅读率从1999年调查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而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加,已经从1999年的3.7%增长到2005年的27.8%。另一方面,读者走进图书馆的目的不仅仅是看书,而是可以进行知识和信息交流,借助图书馆实现从静态信息到动态知识的交流。

3.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深度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具体到对图书馆的挑战而言,大多数读者在查找某个所需知识点时,首先想到的是直接利用网络搜索即可满足要求,而不再是亲自到图书馆查询,公共的网络搜索引擎和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基本上可以满足了读者绝大部分对于知识的需求。传统意义上读者对于图书馆的知识依赖正在被网络所逐渐取代。

二、图书馆服务理论的创新及实践

1.图书馆服务理论的创新。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1931年提出的著名的“五定律”,被作为图书馆事业的总原则,实际上这五定律主要是关于图书馆服务的阐述。 “书是为了用的”,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以收藏为使命的观念,确立了以用为根本的服务宗旨。 “每个读者有其书”,是要求图书馆为每一个读者提供图书,强调服务对象。 “每本书有其读者”,要求图书馆藏书发挥作用,强调服务的针对性。“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从根本上确立了图书馆服务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基本思想认识。 “节约读者的时间”,强调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图书馆服务的直接作用就是节约读者的时间。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概括了图书馆的发展观,馆藏在增长 ,需求也在变化,因而图书馆服务也需要不断发展。虽然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图书馆的中心任务仍然是服务,读者服务这一根本任务没有改变,只是服务的项目、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发生了变化。1995年,学者戈曼提出新的图书馆事业五定律:图书馆服务的使命是为人类文化素质服务;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尊重过去,开创未来。突出了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对创新图书馆服务极为有利,尤其是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知识服务提供了根本保障。

2.图书馆服务创新

(1)参考咨询服务。传统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是以馆藏文献为基础针对用户提出的咨询问题,利用手工式半自动方式,通过个别解答提问,向用户提供具体的文献、文献知识和文献线索。随着知识经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范围。 除解答读者提出的事实性咨询服务问题,开展专题咨询服务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咨询服务。

(2)检索服务。文献检索是利用特定的工具书,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为用户提供检索结果的服务。现代化图书馆的检索服务的发展方向是超文本、多媒体、智能化,检索服务凸显个性化、多元化,除提供检索传统文献,图书馆员还要经常上网浏览,熟悉各种检索技术和检索工具,更要注意网络知识资源的特点,随时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收集有关知识资源,以提高查全率,同时注意提高检索速度,注重检索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提高检索结果的准确性,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3)互动服务。如今,网上图书馆已成为现实,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在网上充分征求读者意见,使相当数量的网上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通过信息的不断发布吸引更多读者关心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伙伴关系。图书馆创新服务远不止这些方面,借阅流通服务、专题服務、定题跟踪服务等方面仍待拓展,关键是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读者要求去积极探索新服务方式。

服务是一种社会教育,读者从服务中提高素养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与服务本身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服务越好,越能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反过来,读者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越高,服务也就越好。有了图书馆服务,知识和信息得以传播,知识信息可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劳动者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而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从长远来说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当代图书馆的服务不仅要改变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理念,还要改变读者或用户的理念。改变全社会的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服务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肖东发.用大出版的视角认识新媒体[EB/OL] . http://www.edu.cn/renwu_6123/20071106/t20071106_263432.shtml.

[2] 杨琳. 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 出版发行研究, 2012(3):47-49.

[3] 程莲娟,寿叶丽,丁夷. 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6(2): 113-116.

[4] 唐秀峰. 数字出版与图书馆新服务模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8(35):47-48.

[5]张树华,赵世良,张涵。图书馆读者工作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5.

[6]顾健。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数据及其启示。大学图书馆学院,2005(3):84-85,78.

服务在基层奋斗在西部 篇4

依然记得2012年4月17日, 我将志愿者报名表交给校团委, 梁亮老师那惊讶的表情, “我昨天才参加团中央的视讯会议, 校内还没有发通知, 你就报名啦。”面对老师的疑惑, 我说:“‘西部计划’我已经关注很久了, 看到网上有了报名公告, 就迫不及待了”。

大四时,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了“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孙丽倩的事迹报道, 这个平凡的河北女孩作出了极不平凡的选择, 她在新疆阿勒泰坚持了5年的支教生涯,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随后, 我了解到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先进事迹, 心里深深地敬佩她们的举动, 为她们选择将青春献给西部而感动。我发誓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为西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年6月21日, 在我校举办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上, 面对孔凡邨副校长和200多位暑期社会实践队员, 我说“今天, 我代表我校的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这里庄严承诺, 我们会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我们志愿投身西部, 扎根边疆, 找寻人生方向, 用坚守, 让青春闪耀光芒。”

2012年7月28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尔肯江常委在新疆大学南校区主教学楼一楼亲切接见了喀什地区志愿者, 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受到常委训导, “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质, 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脚踏实地服务基层、服务人民, 不断磨练品格意志、锻炼过硬本领, 充分展示当代青年志愿者的良好风貌, 努力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创造精彩人生。”

2012年7月30日, 我正式到达服务岗位, 开始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我分配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叶城分指挥部, 工作地点在中共叶城县委办公室。作为一名上海志愿者, 我对所负责的工作倾注了全部的精力,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从小事做起, 在实践中总结积累

上班的第一天, 面对全新的工作学习环境, 一切都是陌生的, 但是我没有等待着去慢慢适应环境, 而是主动熟悉环境, 我用一天时间就和县委办公室33位同事做了自我介绍, 用一个月的时间记住了县委217位工作人员。我主动承担了向各个科室发放值班表的任务, 每周五我拿着值班表在各个部门科室来回穿梭, 一个月, 就和大家都熟悉了。

县委办公室是县委的中枢机构, 承担着下情上报、上策下达的任务, 工作量大, 任务重。我主动从会务工作做起, 制作会议台签、通知人员参会、做好会议记录、起草会议纪要, 我从最基本的做起, 逐步熟悉了会议流程, 抓住每一个会议细节, 赢得了县委办公室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渐渐地大家将越来越多的工作放心地交给我, 我辛苦但是内心非常快乐, 能够和同事一起承担各种工作任务, 说明组织对我非常信任, 我也能够锻炼我的工作能力。

当然, 我在工作中也出现过各种错误, 有的是自己不细心, 有的是对工作理解错误, 有的是因为工作本身变化性强, 反应能力慢, 所以有些工作做得不够好。但是, 我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我每天都进行自我总结, 梳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坚持做到错误不再轻易犯。

认真履行职责, 全身心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 我是来做奉献的, 不是来享受的, 2012年8月到11月, 上海市宝山区、黄浦区党政代表团、上海市体育局、民宗委等领导先后来到叶城考察指导工作, 为服务好领导, 树立良好的志愿者形象, 我几乎参与会务接待、会议纪要等每一项工作, 忙碌的生活是充实的, 我在2012年下半年的工作实践中, 成长进步得非常快, 我基本可以独立完成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 这半年的工作使我感觉到已经彻底融入到办公室这个集体。

担任志愿者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平淡的, 工作就是在不断地重复, 面对每一个崭新的黎明, 我都告诉自己不要疲倦、不要懈怠, 要在重复而繁琐的工作中坚持进步, 要将工作做得更加踏实, 也许是有了这样一份平常心, 我对来办公室办事的干部群众始终做到“一张笑脸, 一张椅子, 一句问候, 一杯热水”, 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切实体现出了上海志愿者不怕吃苦的精神。3013年1月, 我在仅仅参加工作5个月的情况下, 获得“中共叶城县委机关先进个人”的称号, 成为叶城县“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志愿者。

树立学习理念, 永不自满, 不断进步

为了尽快融入叶城、奉献叶城, 我阅读了《叶城县志》、《天赐叶城》等书籍。在加强学习的过程中,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周五县委机关的学习活动, 其严格的学习制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令我受益匪浅。在学习中, 不仅能够及时学习到中央、自治区、地区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 而且也能较全面了解到叶城各方面的工作情况, 学习到不同领导干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风格。

西部基层图书馆 篇5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79-01

一、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量少;二是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设施陈旧;三是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弱化;四是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落后。

二、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有效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水平,在了解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

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是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环节。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要丰富馆藏,应高度关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二是坚持馆藏文献建设的实用性,走馆藏专业化、特色化道路;三是要拓宽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来源渠道,以此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

(二)改进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设施

改进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设施对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至关重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对馆藏的不同需求,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改进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设施,一方面要加大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投入,扩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馆藏量,更新现代实用科技知识译本。另一方面要加快数字化图书馆远程网络服务功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延伸图书共享工程网络终端。

(三)优化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

优化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也是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人员的管理素质,而且要精通熟练的民族语言,不断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强化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图书管理人员用现代化图书管理理念统筹管理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与时俱进地发展。

(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要持续发展,除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外,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还要强化信息共享意识和多向服务意识。在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方面,如建立、完善小村镇图书文化服务站,围绕各民族不同层次读者的接受能力和信息需求、文化需求、知识需求,提供全位、立体式服务,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释放馆藏文献的潜在价值,真正体现“藏为所用”的服务宗旨。

三、结语

总之,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水平,应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改进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设施、优化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面对西部民族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水平,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攀登,2009(02) .

[2]刘彩云.提高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几点思考[J]. 价值工程,2011(23) .

[3]克·巴特尔.免费开放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2(02) .

[4]齐宝和主编,中国民族图书馆编.民族图书馆学研究[M].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2.

西部基层图书馆 篇6

4月中旬以来, 安徽工业大学全面启动了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短短的半个多月, 就有100多位毕业生报名参加。校园里处处传诵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 该校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扎根西部基层就业、创业, 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 反响热烈。在日前团中央公布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优秀志愿者”评选结果中, 安徽工业大学荣获了“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此次评选是西部计划实施五年来的首次评选, 全国共有49所高校项目办获此殊荣。

西部基层图书馆 篇7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地区普及图书馆 (室) 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农村图书馆是根据农村社区的性质、特点和居民读者的最大需求, 通过对文献信息的选择、组织和传递, 免费为一个区域农村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 兼有规模小、针对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 它是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作为公共文化设施, 图书馆建设对于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等方面有特殊功能。农村图书馆是对农村人口进行终身教育的平台, 可以利用馆藏的图书资料, 在科技致富等活动中, 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使农村图书馆成为农民的终身学校。创建和谐社会, 农村图书馆建设是确保创建工作成败的关键。在我国, 它承担着8.7亿占全国80%以上人口的服务面。

我国西部地区, 地域辽阔, 是个多山、多荒漠、多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交通比较闭塞、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在这里集中了我国的主要贫困县和乡, 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农村图书馆存在着利用率低, 服务供给不足等现象, 难以满足农村人口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普遍存在, 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滑坡现象。在物质文明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的条件下,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为农村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一、西部农村图书馆 (室) 的现状

(一)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经费紧缺乃全国公共图书馆界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经费紧缺导致各级公共图书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统计数字表明, 1979年, 县级图书馆经费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支出的37%, 1985年降为17.2%, 1995年降为10.3%, 2002年仅为9.8%, 图书馆事业逐渐出现畸形发展态势。基于经费短缺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县区农村图书馆普及率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 截止到2000年底, 全国仍有144个县无县级公共图书馆, 108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馆舍, 15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低于300平方米, 在有馆舍的图书馆中, 48个县级馆无书库, 34个县级馆无阅览室, 46个县级馆既无书库也无阅览室, 287个馆无坐席;一部分图书馆设施简陋, 甚至列入危房而不能使用, 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业务活动的开展。这些馆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其它多数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 虽馆舍齐全, 但往往利用面积不够, 设施陈旧, 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

2. 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大部分农村图书馆建筑都已经历数十年风雨洗刷,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屋顶漏水、水管锈蚀、电线老化等现象, 部分馆舍甚至属于危房。由于经费困难, 图书馆根本无力进行必要的修缮, 图书馆员只能继续在破旧不堪的馆舍里坚持服务。在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现代技术设备在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图书馆的应用非常有限, 90%以上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尚未使用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 部分馆添置的电脑仅用于创收项目的电子阅览室。

3. 图书馆藏书少, 人均藏书量低。

统计数字显示, 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费, 人均不足0.3元, 其中地市级图书馆每馆约26万元、县级图书馆每馆约3万元;2004年全国有733个公共图书馆无购书专项经费, 占总馆数的27.2%。有些图书馆即使有一点购书专项经费, 也可能因为其他经费短缺严重而被挪用, 比如用来弥补基本工资的缺口等。目前平均每册新书单价超过40元, 而且年年上涨, 使本来经费就拮据的图书馆只有望书兴叹, 2001年全国有697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没有购进一册新书;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 人均0.3册, 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图书馆藏书少、新书更少的问题可想而知。文献资源建设上的严重不足, 直接造成公共图书馆藏书陈旧, 数量太少, 品种不齐, 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4. 服务理念落后, 服务水平低。

办馆条件艰苦、设施设备陈旧、职工待遇偏低以及文献资源建设不足等, 都严重束缚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在信息服务方式现代化、服务质量日益提高的时代, 相当一部分公共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 “守株待兔”, 被动等待读者上门, 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个别馆甚至产生了明显的倒退。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降低, 读者日益减少, 社会地位明显不高, 许多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毋容讳言, 从真正意义上说, 由于经费问题的长期困扰, 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公益事业性质和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功能是打了折扣的, 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完全的遵守或者说贯彻。购书经费严重的不足, 造成了文献人藏量明显的下降, 影响了读者的到馆率, 造成了图书馆事业的萎缩, 业务量的减少。

(二) 被动创建, 需求脱钩, 脱离农村实际。

在十五期间, 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 (室) 的建设作为“文明村”的硬性指标, 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 其中, 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 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如今, 许多图书馆已名存实亡。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为:

1. 由于硬性指标规定, 不少村建图书馆 (室) 的初衷就是

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建室仓促, 室舍简陋, 位置不当, 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的发挥。室藏书刊也大多数东拼西凑, 结构不合理, 利用价值低, 管理人员随意性大, 素质低, 缺乏科学管理和高水平的服务。

2. 一些村室建成后, 由于对自身性质、人员、作用缺乏深

刻认识, 服务内容无法从本地实际出发, 为广大村民提供迫切需求的农村经济信息和科技知识, 而是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的阅读倾向, 使图书室与街市租书摊区别不大。服务方式还是等客上门, 缺乏主动性, 未能充分发挥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应有作用, 因而也难以提高基层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 难以激发村民利用图书室的意识。

3. 挂点扶村单位给村里送图书时走过场, 图名声, 搞形式主义。

不少村子收到挂点扶村单位捐赠的图书都是些单位里清理出来的过期杂志, 或者是一些并不适合农民朋友阅读的“多余”的理论专著。表面上看捐书不少, 实际有用可读的寥寥无几。

(三) 设备老化,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难以实现

计算机作为现代图书馆普遍应用的工具, 它不仅标志着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 也是一个图书馆总体实力的体现。多数西部基层图书馆连最基本的购书经费都严重不足, 更是无法购买昂贵的现代化技术装备, 即使经济条件稍好, 能买多台电脑, 昂贵的网络使用费和其它附加设施消耗费, 也让人望而却步。此外, 由于职工福利待遇差, 导致了图书馆人才严重流失。因此, 对于多数西部基层图书馆来说, 要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是难以想象、可望而不可及的。

目前, 我国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如何发挥现有村级图书室的应有作用, 加大对农村传统图书室的建设力度, 提高档次, 巩固发展, 使其良性循环, 是摆在各级领导和图书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西部地区农村图书馆 (室) 发展策略

(一) 树立长期发展观点, 确保图书馆 (室) 的经费投入

村级图书室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上层建筑, 必然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上层建筑又可以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经济发展与村级图书室的存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在农民自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 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确保图书室的经费投入,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吸引读者到图书室来。

在农村图书室的经费筹集问题上, 应多渠道筹资并举, 遵循国家、集体、个体相结合的筹资原则。目前国家财力有限, 必须转变目前单纯由政府拨款的形式, 采用政府、企业、社会集资、税收支持、个人投资和捐赠等多元投资渠道, 依靠社会力量集体兴建农村图书馆事业。 (下转24页)

(上接282页)

(二)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规范管理, 创新机制

1. 政府主导, 做好规划,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

由省、市、县委宣传部门牵头, 制定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 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 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 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 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 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 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 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

3. 把乡镇图书馆建设目标纳入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

各级政府在小康乡镇标准中, 对建设图书馆 (室) 应有要求。把图书馆 (室) 文化建设, 作为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考核内容, 作为评比文明乡镇的必备条件。各级领导要把农村图书馆建设列为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工程, 是乡镇文化设施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主管局对图书馆的发展要作出硬性规定, 结合文化先进乡镇的评比、检查, 促使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4. 建立多种办馆模式。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基本上是沿袭公办公助的模式, 即政府和村集体投资、文化部门主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公办公助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 但毕竟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 农村图书馆 (室) 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 探索多种体制并存是发展农村图书馆 (室) 的最好选择。在农村应大力提倡民办公助、个体承包、集资入股、个体租书户等形式兴办私人图书馆 (室) , 真正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民间图书馆 (室) , 推广建设文化中心户、个体租书户为主体的民营图书室, 走“集体支持, 个体发展, 规模效应”的发展道路。

(三) 加大对农村文化扶贫及文化下乡的力度, 为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村级图书室的生存、发展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扶持, 而业务支持更是不可或缺。近年来政府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实施的扶贫工作, 给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要使这些地区的农民真正摆脱贫穷, 还要给他们提供智力支持, 尽快使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终依靠自身的力量脱贫致富。政府在扶贫工作中, 应把文化扶贫作为重要内容。以往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送书下乡等活动, 并不能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民对知识的渴求。要真正解决农民的看书阅报难问题, 就要帮助农民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阵地, 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政府应利用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 除了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专款用于发展农村图书馆 (室) 外, 还要组织政府部门、城市企事业单位在农村开展定点文化扶贫工作, 结成“帮扶对子”, 并长期坚持下去。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科技推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四) 简化专业要求, 变城市化的门店式服务为具有农村特点的主动性服务

乡镇图书馆同城市图书馆从管理到服务重点都应有所不同。简化乡镇图书馆的专业要求, 形成适合农村基层图书馆特点的业务管理范畴和尺度, 变城市化的门店式服务为具有农村特点的主动性服务, 简化业务工作, 解放乡镇图书馆有限的人力物力, 为乡镇图书馆有效地开展主动型服务创造条件。

1. 在静态服务基础上为农村群众提供科技咨询, 代查、代

编有关科技兴农信息资料, 开展跟踪服务和定点、定题服务, 举办各种科技讲座。大力发展流动性的汽车图书馆, 在农村开设书刊流动服务点。同时, 也可以抽出一定人力、物力进行动态服务, 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建立农村 (或农村学校) 图书网点。利用科技兴农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书展、科技信息发布会等, 以便于以点带面, 逐步扩大。

2. 作为文化服务窗口的图书馆,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目前, 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比例, 农村科技发展与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图书馆在农村大力发展图书流通网点, 可以直接为农村提供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 逐步消除文盲、半文盲, 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另外, 图书馆也应注重帮助村委会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文化素质, 为他们设立“信息服务网站”, 使他们在网上就能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农村服务的最新动向, 排解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3. 推广普及“流动图书馆”。

通过“流动图书馆”这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将县馆的服务点延伸到镇、村, 构建三级服务网络。主动走出去服务, 使广大基层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最近便的地方读到最新、最全的文化科技书刊, 这不论是对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还是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技术与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以及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创建共享工程, 加快信息化建设

乡镇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其重要原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将为农村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将为开阔农民视野、获取有效信息提供极大便利。乡镇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成果来丰富服务内容, 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 重点发展乡镇馆电子阅览室。要引导和鼓励乡镇馆创办电子阅览室, 通过与“共享工程”省、市分中心联网, 使乡镇馆的实际文献数量增大几倍乃至几十、几百倍,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村级图书室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农村图书馆不能一个村一个村地孤立创建, 要以乡镇为依托, 以农户为对象, 注意从本地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 在规模上或大或小, 不拘一格, 重要的是要开展图书馆间的协作, 不仅农村图书馆之间要联网, 而且要逐步与学校、企业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这样, 可以避免经费浪费, 走出一条新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国运之兴, 科技为本;文明昌盛, 读书为先”,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是一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党的十七大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 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 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达雄, 《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 (4)

[2].罗沙波, 《浅论基层图书馆的管理》, 《图书馆论坛》, 2003 (1)

[3].李联药, 《从社会化谈基层图书馆的体制改革》, 《图书馆论坛》, 2003 (4)

[4].马远良, 《图书馆面临新世纪挑战的对策》, 《中国图书馆杂志》, 1999 (7)

[5].庄红雨、包云志, 《论新形势下的乡镇图书馆工作》, 华东六省一市图书馆学会协作会《论文集》, 1987 (10)

[6].樊康琴, 《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不良现状探因》, 《图书与情报》, 2003 (2)

浅谈西部流动图书馆活动推广 篇8

1 流动图书馆活动开展的意义

(1) 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 (扩大) 会议首次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将文化置于新疆全局发展的首要位置。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相继实施和落地, 新疆的区位优势凸显, 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和桥头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科技中心, 首要任务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2) 新疆地大物博,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 特色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有“世界自然物种基因库”之称。同时, 奇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生物和动植物的多样性, 特别是一些高海拔、干旱和北方物种在内地很少见。让新疆各族人民了解这些珍贵动植物面临灭绝的现实, 唤起人们爱护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提高公众素质和文明程度,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信仰宗教的人数众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以鼓吹宗教狂热而引发的暴力恐怖案件不断上升, 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以来, 新疆极端宗教思想不断膨胀, 引发的暴力恐怖案件发案频率更加密集, 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破坏日益严重, 极端宗教所引发的社会负面效应愈加凸显。特别是近几年, 在一些地方出现极端宗教势力大肆鼓吹“圣战殉教进天堂”“人的生命是胡大所赐”等荒唐谬论, 并强迫或变相强迫他人做礼拜、封斋、留大胡须、蒙面、穿戴宗教服饰, 唆使、纵容未成年人学经、封斋, 不准群众在办婚礼喜宴时唱歌跳舞, 干预麦西来甫、踢足球、打篮球、歌舞表演等文体活动, 不能给亡人过乃孜尔, 不准在商店买卖烟酒等, 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信教群众中造成了思想混乱, 对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构成了极为严重的现实威胁。宗教的实质是一种信仰, 这种信仰是建立在对人的来源、自然现象等不能正确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流动图书馆的形式, 向社会公众, 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群众, 揭示人类、自然、宇宙等客观现象, 普及科学知识, 帮助信教群众科学信仰宗教, 用现代科学文化武装头脑, 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

2 流动图书馆的实施

(1) 各族群众对掌握科学文化的期待迫切。当前, 新疆各类图书馆分散、规模小, 而且社会知名度不高, 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一方面群众渴望参观科学技术, 带动科学生产, 勤劳致富;而另一方面, 政府又无法提供服务周到、门类齐全的图书资料。调查显示, 75.8%的受访者认为图书馆对于提高各族人民的素质十分重要;65.9%的受访者希望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满足各类人群的生活、生产需求。介于社会的强烈需求, 流动图书馆活动显得十分必要。 (2) 所需资金和运行管理人才已基本具备。介于新疆全民科学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且宗教极端化日益严重的现实, 提出希望新疆财政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 用于流动图书馆活动的开展和正常运行。目前, 新疆已有百余座中小型专图书馆, 多数已运行了多年, 培养了一大批图书馆运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流动图书馆活动人才队伍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3) 新疆共有91个地州县市, 通过流动图书馆有计划分区域的进行巡回, 先后在部分县市区 (县级市、县科普场馆) 开展工作, 覆盖巡展地80%以上的群众和适龄青少年。其中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占很大比例。除了中小学师生外, 地县还组织党政机关、军队武警、企事业单位、社区、宗教人士、农村留守儿童等社会群众体验流动图书馆。 (4) 新疆流动图书馆通过每年在全疆5个站点的巡回展示, 并与科技馆采用图书资料与科学表演、科普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场所, 派优秀科技辅导员为当地科普教师开展维语、哈语、汉语业务培训, 并在巡展中进行双语讲解, 使国家财政投入的科普资源最大限度地惠及我区偏远地区基层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活动以来, 举办配套系列科普讲座25场次, 完成了巡展翻译25000余字、完成培训400余人等, 同时, 拓展巡展内容, 丰富巡展项目, 相关厅局、协会联合开发了《毒品不是儿戏》《让青少年远离毒品》《反邪教成果展》等系列主题教育展, 自主研发了“两个可持续”、“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防灾减灾保障生命安全”科普主题展。

3 未来流动图书馆活动的工作建议

西部基层图书馆 篇9

1.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对联盟的认识。

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 是一件有利于学校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活动。强化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意识, 贯彻落实图书馆的联盟思想, 各级领导、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现代化信息资源呈多样性表现, 除文本信息外, 还包括大量的非文本信息, 如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呈现出资源的多类型、多媒体、非规范、跨地理、跨语种等特点。工作重点从内部向外部转移。原来图书馆把重点放在资源发展和编目上, 现在图书馆更注重与用户的联系与沟通, 研究用户的信息应用行为, 考虑和满足用户的需求, 增加与图书馆以外的信息管理机构的对话与合作。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服务理念, 在联盟的基础上加强馆际合作, 创建在网络环境下的全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

2.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促进图书馆联盟的实质性进展。

根据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这些年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实践, 建设以省为单位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建立联盟建设管理委员会, 最好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兼任, 选择区域内几所高校图书馆领导、专家为机构成员, 负责领导和规划联盟建设的有关工作、发展目标等。克服高校图书馆联盟无组织、无规划、无实效的无序现象, 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和正常运作提供保障机制;联盟内部在购买数字资源时可以充分依靠联盟的实力讨价还价, 有效地降低单位信息购置成本。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要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下进行整体化建设。既要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 又要发挥各自的特性, 发挥整体效益和联合保障的优势, 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保证图书馆联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3. 加强标准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标准化, 是实现资源快速高效便捷共享的技术要求。图书馆联盟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成员馆之间能通过网络共享有关数据。资源共享主要是数字化的馆藏文献, 基本上由联盟内各成员馆共同提供。虽然数字信息属于易共享资源, 但由于信息格式取决于所采用的数字化技术, 所以不同资源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格式不统一等局限性, 从而引发新的问题。建设中要首先考虑用户在信息利用中的具体情况, 制定统一标准。标准化建设是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没有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标准, 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标准化是不同用户与资源之间实现的桥梁。有了标准, 各成员馆的信息资源才能按统一的格式组织起来,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CALIS的成员馆众多, 无法采用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 但是通过实行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办法, 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4. 加强区域内不同性质图书馆资源建设。

联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同建设是现代图书馆联盟的特征, 也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工作。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数量浩繁、类型复杂。受高校经费和人力影响, 每一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信息量。资源建设就是通过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 为信息资源建立记录, 对资源的特点和内容进行描述, 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点和用关键词进行查询的可能。区域内不同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内容、服务对象和要求上基本一致。而区域内地方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相比较就有很大的不同。从图书馆联盟内部资源建设来看, 同质性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共享容易一致, 而异质性的地方各类图书馆, 由于性质不同, 资源特色不同, 服务对象不同, 与同质性图书馆相比, 在管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方式、技术平台、服务对象整合的难度大得多。在加强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 加强与地方各级图书馆的合作与联系。

5. 联盟内要注意加强具有各自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建设。

联盟图书馆要把握其特点, 利用其优势, 建设各自的特色资源, 提高整个联盟为社会服务的核心价值。在建设中增强自身实力, 在服务中拓展自身的功能。在资源建设中, 各类图书馆都要注意建立具有自身特色资源数据库。我校图书馆现正在加紧建设郭沫若研究、三苏研究和旅游文化研究等特色数据库。不同的图书馆有不同的特色, 特色更能体现出不同图书馆的价值。无论是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 还是基层县级图书馆, 都应根据其地域、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以及用户需求, 选择和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 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 在拥有资源方面培养自己在联盟中的“独特价值”。而在地域、系统或者组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中, 各馆既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又是终端用户。不同类型、专业的图书馆分别建设不同的特色馆藏, 这样才可以协调各个成员在资源建设方面做到优势互补,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只有加强建设各自的特色资源, 才能使联盟所拥有的资源更加全面、丰富, 为区域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区域内用户专业性的需要、大众化的要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 使联盟实现为区域用户服务的共同目标得以实现。

6. 加强联盟内资源整合、互动与信息技术运用。

(1) 信息资源整合就是依据一定需要, 对相对独立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 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形成一个性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而数字资源整合是指在网络环境下, 采用数字化信息处理和集成整合技术, 对多种来源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有目的的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 同时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 实现高效传播信息的一种服务方式。目前, 使用广泛和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有Web2.0、Meda Link与soa技术等。 (2) “Web2.0, 是近年来兴起于Web服务领域的一系列软件、标准和模式的总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新趋势, 也是联盟建设的根本要求。Web2.0技术的出现使信息建设互动成为可能。Web2.0技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互动性, 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提供者, 并通过动态的方式将信息组织起来, 使信息有序化。资源整合的目的就在于利用网络将信息推送给用户, 并通过Web2.0手段, 如:BLOG、RSS、WIKI、AJAX等Web核心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与用户互动, 实现个性化服务。围绕信息互动建设这个中心构建统一的平台。 (3) Meda Link是超星专门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专业元数据库, 包含海量的中外文文献元数据, 利用Meda Link的元数据存储可以为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提供条件, 实现图书馆资源一站式检索。Meda Link元数据数据库优势在于以各种数据库的元数据为基础, 迅速而有效的实现图书馆所购买中外文数据库的整合。Medalink会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年代”、“期刊”和“核心期刊” (SCI, SSCI, EI等收录数量) 自动进行聚类, 方便您缩小检索范围。中文检索还提供外文扩展和其他文献形式的资源扩展。每条数据都提供获取全文链接和馆藏地信息。一站式检索整合了网络数字资源, 消除了用户在多个数据库重复检索信息的不便, 大大提高了用户获取资料的效率。 (4) SOA是一个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SOA是Web服务高级功能的基础。基于Web2.0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主要关注两方面服务:资源整合与用户互动;而基于SOA的资源共享主要关注各种异构资源的集成。因此可以基于SOA框架模型和以Web Services技术构建信息的服务共享模式。Web作为前端应用, SOA作为后台支持。Web位于“接口层”, 而SOA是整个体系结构的中心, 为联盟各种核心业务服务数字资源的共享提供全面支持。在新模式中, Web强调用户参与, 解决开源互动与链接的问题, 而SOA则强调服务的封装与集成, 用于屏蔽联盟内的各种异构资源库和软硬件平台。SOA与Web2.0在很多方面相互补充, 并日渐融合。

在Web2.0环境下, 区域图书馆联盟利用资源整合平台和一切网络工具, 全方位、多层次地揭示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应用, 使用户不仅能检索到所需信息, 还能依据其访问权限, 直接获取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 有效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使资源与服务融入用户环境。必须加强对馆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成为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骨干力量。

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以各省为单位创建跨行业、跨系统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树立联盟思想, 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创新与构建区域内各类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模式, 建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共建共享服务网络, 并以此为节点, 与全国性的联盟 (行业的、系统的) 加以连接与共享, 形成覆盖城乡的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 实现区域联盟的理想目标。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加强统一领导, 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制定标准, 建立运行机制、形成特色, 把握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特点, 实现区域内高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资源整合与优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建个性化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活力与动力, 建立联盟运行机制、经费保障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 才能保证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根据西部高校图书馆联盟现状, 提出加强区域图书馆联盟统一领导, 科学规划, 制定标准, 形成机制和特色,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区域内不同性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优化, 是西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出路和方向。

关键词:西部高校,图书馆联盟,现状与对策,Web2.0,MedaLink,soa

参考文献

[1]闰秀芳.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2]侯英彩.试论数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情报通讯, 2009 (3) .

[3]陆地.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 (3) .

西部基层图书馆 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 高校图书馆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54-01

1 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现状

高校图书馆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期间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不仅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还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相对应的信息服务,并且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社会效益。

(1)西部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比较落后,这造成了经济、交通、通讯相对落后,人口较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在全国不到50%,远低于我国东部、南部等沿海发达地区。

(2)由于经济落后还有历史原因,信息采集,图书借阅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因而,拟定西部地区图书馆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资金,充分利用和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效,为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更有利于增进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从而拉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现在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队伍,图书馆的经费也相应有了提高,并且也做了信息化建设,渐渐的从以往封闭、落后、单一的服务方式,逐渐的向现代化多元的技术以及科技化手段发展。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提供有效的保证,并且高校图书馆应发挥其应有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2.1 利用文献资源,保证信息服务

西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是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文献开发与利用的实质也是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

在增加图书馆藏书的基础上,更要把其思想与实用相结合,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方面有针对性的收集和整理各种知识载体的书籍,并且整理加强信息建设。如;文献收集的广泛性、文献记录形式的多样性、文献收藏的地方化。

2.1.1 文献搜藏的广泛性

要从高校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入手,采用读者建议购买的形式来提高文献的多样性,还可以从学生成长过程中来入手切实满足青年读者的需求。为一些专业性强的书籍文献建立特殊的馆藏结构和索引,把握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多元化藏书类型,做到品种多、复本少的原则。要根据西部高校的办学规模,知识结构、学习进度、以及学生的阅读需求来确定相应的采购计划。注重藏书的内容与质量,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多方面需要。

要注意搜藏著名学者的代表著作、科研成果、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等。还要重点搜藏当地的地方志,本校教师的论著,为有地方特色的教研提供和保存资料。

2.1.2 文献记录形式的多样性

近几年,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为图书馆数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条件。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连接网络的终端来获取图书馆的信息,并可以利用云端技术来检索书目,在云端阅读图书馆的电子书籍并同步阅读记录在云端。图书馆的各种媒体文献也相应的多样化了。如:图像型、音频型、视频型、软件型等,多种媒体的文献可以让读者利用网络来更加便捷的获得图书馆的文献,而不只是局限于在图书馆来获取相应的文献。西部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大网络设备和相应的存储设备的经费投入,普及ipv6协议,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签订分享机制,师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多媒体文献的分享和下载,搞好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与合理利用。这些不仅是高校师生之需,也是为了迎合当今互联网发展的需要。

2.1.3 文献收藏的地方性。

地方文化是每个地方的瑰宝,产生发展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可以当作今后发展的一面镜子。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就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地方背景和历史借鉴。

西部地区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本地区各个行业工作,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注意学校所在地区当地的文献收集,如当地历史、天气状况、反映本地区各方面的信息等,甚至毕业生就业信息。

2.2 开发文献资源,实现大众服务。

从古至今,图书馆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的,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推动着图书馆的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飞速增长对图书馆是一种考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增多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高校图书馆在确保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前提下,也应该应对市场经济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数据化服务。

2.2.1 建立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全面服务

西部高校图书馆面对在校学生的同时还要面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服务。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与其他信息服务成熟的高校交流学习,培养一批学识渊博,具有检索技能的人来担当图书馆的信息建设工作。根据图书馆现有设备以及文献资源的优势,解决读者的困惑,为他们答疑解惑,并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对其技术、学术等帮助他们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来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其科研成果中用文献资源来帮助他们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并提供决策、管理、计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3 培养读者信息素质与检索能力

读者多元化的阅读是大数据时代的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努力提升的图书的品质,合理的提高其利用率,满足大学生的外在需求。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来提高信息素质的检索能力,从而节省时间,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应的优势。

3.1 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检验读者的素质是否具备这三个条件;阅读愿望;阅读能力;从事阅读活动。如何培养大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是我们应该做的。图书馆承载的是从古至今人类的文明果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乐园,我们要带领学生通往人类的精神乐园,就能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3.2 为教师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图书馆可以先从教师和学生的推荐购买中大致了解群体中的阅读方向,在图书流通购买上,保证教学科研用书的同时根据教师中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特点,将图书馆的藏书通过云端推送给他们,使文献充分发挥作用。

读者作为文献信息资料接受的客体,其存在和决定着自身的价值。图书馆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加工的过程,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开展读者信息服务过程中,应该与读者换位思考,考虑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需求。搞好调查研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馆员在服务过程中要端正服务态度,改变服务质量,体现服务效果,确保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曼.西部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农村信息服务[J].甘肃农业,2007(7):50-51

西部基层图书馆 篇11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以下简称CNKI) 中收录的我国西部22所“211高校”图书馆人员在2003-2013年间发表的论文作为数据源, 对论文出处、影响力、高产作者及所属单位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1.2 统计方法

本文的数据统计以CNKI学术总库中期刊库文献分类中“信息科技”类目下“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为检索入口, 以2003年-01-01到2013-12-31为时间匹配, 选择单位分别以西部22所“211高校”图书馆馆名全称为限制条件进行检索。

2 数据分析

2.1 各馆发文量、发表刊物类型分析 (按总发文数降序排列如表1)

学科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1]如上表所示: (1) 22所高校图书馆十年间共发文2332篇, 位居前三的宁夏大学图书馆219篇、贵州大学图书馆发文212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8篇;三所大学图书馆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6.97%, 可以说它们在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中走在西部地区图情事业的前沿; (2) 发文总量在100—200篇之间的有8所高校, 占总发文量的69.94%; (3) 核心期刊发文率达到50%以上的高校有6所, 占核心期刊发文总量的39.43%, CSSCI来源刊的发文率达到50%以上的高校有4所, 占CSSCI来源刊发文总量的30.62%: (4) 一些高校图书馆发文总量不高但质量很高, 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发文84篇, 核心期刊就有57篇, CSSCI来源刊48篇、云南大学图书馆发文44篇, 核心期刊就有30篇, CSSCI来源刊26篇。整体来说, 近十年我国西部高校图书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 各馆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按被引篇数降序排列如表2)

论文的被引频次能从不同角度反映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上表列出了被引频次超过200次的高校: (1) 从论文被引总数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位于前三, 分别是148篇、143篇和133篇; (2) 从被引频次看,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位列前三, 分别是881次、855次和819次; (3) 综合表一和表二的数据, 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刊发文量高的单位, 发文质量有保障, 是被引的主要数据源, 这些都是高校图书馆科研综合实力的体现。

2.3 高被引论文分析 (按被引次数降序排列如表3)

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常被用来作为论文学术水平和科学影响力的评价标准[2]。笔者分析了22所西部高校图书馆论文被引数据, 将被引次数达到50次的论文界定为高被引论文。依据上表: (1) 高被引论文共有7篇, 其中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2篇、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2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贵州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各一篇; (2) 7篇高被引论文共被引441次, 占被引总次数的5.87%, 且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均是图书情报系列核心刊物, 可见论文质量很高; (3) 7篇论文由7位作者完成, 论文主题涉及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的多个方面。

2.4 高产作者分析 (按发文篇数降序排列如表4)

笔者将发文在15篇以上的作者界定为高产作者。高产作者是期刊质量的保证, 同时高产作者也体现了期刊的权威[3]。如上表所示: (1) 19名高产作者共发文384篇, 占发文总数的16.47%, 他们为高校图书馆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从性别结构看, 男性9人, 女性10人, 打破了以往男性统领图书馆科研的传统格局; (3) 从职称结构看, 研究馆员3人, 副研究馆员9人, 馆员7人, 可见副研究馆员和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科研的主力军; (4) 与表一数据比较, 高产作者集中在发文总量较高的院校, 高产作者带动了所在单位的科研活动。

2.5 高被引作者分析 (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如表5)

个体作者的发文量以及论文被引次数常常被用来评价该作者的学术水平, 笔者将22所高校图书馆论文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作者界定为高被引作者。 (1) 高频被引作者共12人, 分布在7所高校。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4人、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2人、重庆大学图书馆2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贵州大学图书馆及四川大学图书馆各1人; (2) 12位作者共发文244篇, 占各馆发文总数的10.46%, 共被引188篇, 占被引论文总数的12.62%; (3) 被引频次名列前三位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张自力、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高凡和徐革, 分别被引273、272、259次; (4) 12位高被引作者不仅发文量大, 而且论文质量高, 有几位达到了逢写必被引的水平。

3 总结

长期以来对高校图书馆进行评估的指标主要是馆藏建设、馆舍建筑、设备和人员配备等, 科研水平不是评价指标, 所以, 图书馆及图书馆工作者都对科研活动不够重视, 研究活动大多是为了升职称, 晋级的个人行为, 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科研团队, 但近些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本文通过5个图表的数据显示了2003-2013年间西部主要的22所“211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情况。总体来看, 十年间共发文2332篇, 平均每馆106篇, 其中, 各馆核心期刊发文率超过30%的就有14所高校, CSSCI发文率超过30%的有12所高校, 发文质量达到了一定水平;各馆发文主题鲜明, 围绕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等方面展开, 科研涉及面广, 既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 从实用性出发的研究, 又有解决新问题和新需求的研究。总之, 过去的十年间西部高校图书馆为我国图情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彭艳.1999-2008年图情期刊儿童图书馆学发文量分析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4) :103-105, 112.

[2]杨俊丽.近十年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特征[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8) :13-17.

上一篇:电工基础课程下一篇:实习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