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

2024-10-11

传媒经济学(精选11篇)

传媒经济学 篇1

一、理论认识

传媒经济学在国际和国内传播学术界均被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加以教授和研究, 但是它作为经济和传媒的综合体并没有确凿的硬性定义, 它是传媒产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发展壮大的理论结果。有的学者侧重于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去定义和引导传媒经济学, 有的学者则更倾向于把传媒经济学归结为应用传播学的实用范畴。传媒生产利用内容资源, 通过创意与艺术活动进行创造性转换, 使之成为人类所需要的思想、信息和娱乐的过程。在经济学学科分类中, 传媒经济学即是研究传媒生产领域中内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 以及由此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类福利的经济学分支。它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 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

在以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传媒经济学理论, 以及以应用传播学实用理论指导下的传媒经济学理论, 我认为, 这两种传媒经济学理论依据并不应该是互斥的, 相反它们应该是互补的。两种理论依据都有道理, 都是对传媒事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发展的有力指导武器。传媒产业既然可以称之为产业, 那么它一定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然而它也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研究传媒经济学过程中, 顾名思义, 既要重视其在经济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 又要重视其在传播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

二、传媒产业与西方经济学

首先, 在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当中, 包括生产什么物品以及生产多少这种物品, 怎样去生产, 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 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等众多相关问题。传媒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被概括为, 在传媒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以上经济学中关于产品的问题的表现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会有哪些特殊的现象, 以及怎样去注意这些现象, 从而更好地利于传媒事业的发展。经过查阅资料, 本人总结出了传媒经济学较之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特殊现象。第一, 一般产业遵循边际成本递增定律, 而大部分传媒产业边际成本递减。所谓边际成本定律, 即在生产技术不变和一些投入为固定时, 增加一种可变成本投入使边际产量增加, 但是如若持续增加这种可变资本的投入, 将导致所增加的产量便会开始递减, 甚至影响企业的生产。产量和成本有对应的关系, 当随着一种投入的增加——产量递增时, 其成本就递减;而当随着这种投入的增加产量反而递减时, 其成本就会递增。有些学者认为, 媒介产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这个规律, 媒介产品属于高初始生产成本和低复制成本的产业, 比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音像制品、电子等。当媒介产品不断以复制等形式被产出的时候, 其边际成本非常小甚至于为零, 所以产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化, 而传媒产品的“顾客”——受众会在这个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获得这些传媒产品, 这也是导致传媒产业大都具有“受众最大化”倾向的原因。

第二, 在一般经济关系中, 产品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一元产品市场”即产品从厂商到购买者的一次销售, 而大多数媒介产品的价值实现, 往往可以通过“二元产品市场”即传媒的二次销售理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获得特定读者群的注意力, 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群的注意力, 获得广告收益。媒介产出的产品, 参与了两个不同的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这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品在一个市场的表现会影响它在另一个市场的表现。传媒产业生产厂商例如报纸等, 可以以低于生产成本很多倍的价格在第一个市场出售所产出的产品, 但是可以在第二个市场里赚取意想不到的高额利润。通过这个二次销售过程, 不但可以弥补在第一个市场里亏损的成本, 而且可以使媒介赚取高利润。这种二次销售模式并不是说, 除了传媒产业以外, 其他产业全然没有,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没有哪一种经济产品像传媒经济产品那样明显地展现着“二次销售”的魅力。

第三, 在市场经济中, 一般产业遵循着价格机制。但是在传媒产业中, 有些传媒产品是不一定遵循价格机制的, 比如广播等。有些产业的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联系不大, 比如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经济学范畴中的价格规律是指在商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 当商品供大于求时, 则价格呈现降低趋势, 当商品呈现供不应求时, 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反之, 当商品的价格降低, 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消费者需求, 当商品价格升高时, 又会使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从而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我认为, 传媒产品的特殊特点决定了它不一定完全按照这种价格机制规律运行, 那是因为传媒产品中向人们传达的多半是精神上的满足, 传媒产品对于其消费者——受众来说, 它的使用价值是向受众传递信息, 这种信息是通过精神层面的沟通传达的。因为人的精神层面一般无法用价格高低来影响其在受众当中的需求度, 并不一定是一档节目的制作成本或者广告费用低, 这个节目就会不受欢迎。传媒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流通, 它的需求度基于其产品的内涵是否与其受众产生精神共鸣, 这是传媒产业的魅力所在, 也是传媒产业不同于经济关系运行中的普通物质商品。

当然, 传媒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其中也存在着微小的不同之处, 传媒产业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活跃的经济体, 作为媒体人, 在传媒产业的经济运行中, 既要看到经济学知识对其的指导作用, 又要考虑到传媒产品不同于一般经济商品的独特特点, 我认为, 传媒产品要能够满足其传递信息引领精神世界的使命, 又要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这是作为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好诠释。

三、浅谈传媒经济指导下我国的传媒产业 (以电视业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传媒事业与以往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的传媒事业几乎是完全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 是国家和党的宣传喉舌, 全天播出或报道的内容完全以国家政策新闻为主。在1991年后, 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 加之中央对传媒媒介的“事业管理, 企业经营”制度, 给予传媒介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的生存空间, 我国媒介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声音, 传媒产品开始丰富多彩, 日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与此同时, 媒介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个体, 也获得了经济运行中的一席之地, 经济利润也随之而来。

电视业同报纸业一样, 是信息产业群中的一种分支产业, 组建产业性广播电视的集团是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的必然, 也是市场经济成熟化的一种表现。狭义的电视产业是指, 以生产制作、营销、播出、传输和发射电视节目为主的企业组织, 以及统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集合。在建国初期我国最先成立的电视台即为北京电视台, 后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在起步之初, 电视台纯粹是事业单位制度。电视产业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脚步飞速发展, 先后经历了起步期、跑步期、高速期。发展至今, 我国电视业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丰富的节目和播出剧目极大地开阔了观众的眼界, 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

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 电视业同我国报业一样, 正在逐渐发展成更新的传媒经济体, 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 电视业自身也具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强化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传媒功能, 更好地发挥起经济作用, 我认为, 电视业应当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第一, 我国电视队伍的壮大完全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内发展起来的, 电视对于观众来说是接受新信息的窗户, 电视产业团队中人员素质普遍中等, 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如何能够更好更专业地满足观众们获得信息的需要是电视产业的首要议题。而这个议题最核心的部分即是电视产业的人力资源, 只有有了好的人力, 才能够创造出更多好的信息产品, 满足精神需要。第二, 电视产业应当更好地树立市场经济理念, 营造出产业发展的新环境, 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媒介产业观念、不断创新的步伐、国际化视野、强化特色的定位。第三, 在传媒经济理论指导下, 让电视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更加蓬勃发展, 就需要改变高度垄断的电视业现状, 市场经济体系中遵循自由竞争原则, 如若在进入这一市场体系之初就以一种严厉的垄断作为开头, 那么这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第四, 我国电视业对于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电视节目雷同, 品位不高, 主持僵硬等众多问题, 都是影响电视业广阔发展的芥蒂。

总之, 我认为, 我国电视产业若想长足地发展下去, 必定需要更好地发挥其传播和经济作用, 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也要适应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的要求。在全球化信息爆炸的今天, 我国媒体要努力使自身更具竞争力, 应对国际传媒市场挑战。

四、总结

在充满着无限可能的今天, 传媒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年代, 作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我们, 每天日常的传播活动无一不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传媒经济理论与媒介今日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二者相互作用与反作用。传播学自建立之初就把我们领进了综合学科的大门, 在这里, 我很感兴趣的两个范畴 (经济、媒介) 可以完美地结合并且指导着经济生活中的传媒发展。这使我更加热爱传播学这门学科, 也是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是双重的, 分别是:媒体人有责任丰富媒介产品, 并且更好地去向受众传递更具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 在经济社会中, 媒体人也有责任将自己所处的媒介发展壮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获得媒体得以继续发展的利润。我想, 这也就是传媒经济学所要向我们展示的传播意义。它既不能急功近利不顾内容地去传递信息获得经济利益, 又不能将媒介落后于整个市场。这种博弈的均衡点, 即是媒介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最优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4-5, 205.[1]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4-5, 205.

[2]周鸿铎.洞悉媒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78.[2]周鸿铎.洞悉媒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78.

[3]梁昊光, 张燕.传媒经济理论与范式的变革[J].现代传播, 2003, 5: (99) .[3]梁昊光, 张燕.传媒经济理论与范式的变革[J].现代传播, 2003, 5: (99) .

[4]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4]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

[5]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5]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网络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探析 篇2

关键词:传媒经济;受众;信息

新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媒经济学教育。尤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日益成为新闻专业教育关心的问题。因此,明了传媒经济学原理,深入领会受众需求,促进或引领受众需求,既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活跃受众的文化生活,值得传媒经济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首先,要明了新闻视频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至少一半美国人每月至少观看一次新闻视频,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手机上观看包括娱乐视频和新闻视频的各类视频。新闻视频,尤其是围绕商业新闻的视频,是新闻出版企业网络广告收入最高的形式之一。纽约时报已经对四分之一以上的员工进行了视频业务方面的培训。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现在也开始围绕《纽约时报》的报道制作新闻节目。

其次,规模效应在网络新闻出版业中的作用巨大。虽然网络让我们每个人可以自己做编辑,但大部分人都仍喜欢其他人的观点,其他人,在过去来讲就是编辑。除了编辑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人即“推荐者”做出哪此内容是值得读的判断。推荐者包括自己的朋友、同事。然后我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消息转发出去。于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也成为推荐人,“被转发次数最多”显示出群体智慧的力量。

现在,媒体既包括像新闻集团、迪斯尼、时代华纳和通用电气这些开展了新闻业务的多种经营的大型集团,它们都是以娱乐业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也有一些渠道公司将自己标榜为媒体公司,事实上他们做的仅仅是传播信息和资讯;还有一些公司,之所以将它们归为媒体公司,是因为他们的业务与新闻密切相关,如谷歌、亚马逊和雅虎。(《传媒经济学——信息传播的12种新趋势》肯·多科特著,何训、徐继华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年版第191页)

再从受众市场来看。

如今为争夺利润丰厚的细分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如商业新闻、科技新闻、医疗新闻或旅游新闻市场;或者为智能手机设计应用程序;或从竞争对手那里、从优秀的博客写手中,挖掘出色的新闻人才。

地方性媒体鼓励社区成员参与进来,在网上积极发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新闻和资讯,而这是没有报酬的。如果读者乐于接受地方媒体的新闻网站,那么广告主当然也会在报社的新闻网站做广告。

在任何一个社区或社会群体中,90%的用户是观望者,9%的用户是内容贡献者,只有1%的用户是积极参与者。任何一个管理社区或者促进社区发展的负责人都应当致力于将观望用户转变为贡献用户,而贡献用户则应当被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新闻从业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和那些对自己的新闻报道感兴趣的每一个人进行真诚的沟通。

在传统媒体中,我们把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广告视频做成功了,而不是努力创造实际的交易,如在线拍卖、地方网络商店等。新媒体时代则可以提供很多更好的方式,以实现经济效益。读者更喜爱非正式、更具有对话性的网络写作风格。两个撰稿人相互转贴支持对方的博客,使双方的点击量都大幅增加。

比如科技和医疗新闻的采集与传播方面,当前网络改变了科技和医疗新闻,通过博客微博等得到最多的动态,而不是阅讯医疗报刊。网络数据库也使医疗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获取,而记者则能在社交网站上找到病人作为采访对象。

从各类新闻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来看,商业新闻处在金字塔顶,其广告价格是普通新闻广告价格的四至五倍。在商业新闻之下的是技术新闻、医疗新闻和旅游资讯,最底端的是一般新闻。大多的商业新闻都是全国性或者世界性的。在网络上,商业和财经版面刊登广告的机遇空前巨大,是在零售广告之后的第二大广告收入来源。重新定义什么是客观公正的新闻和信息,将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新闻网站披露组织目标、标准和筹资的统一标准。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学教育需要重新审视信息的含义。充分关注信息,比单独的新闻报道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与许多细节链接会比同样的报纸文章获得更多的浏览量。如一个关于政治家的新闻报道链接到相关的竞选团队和相关新闻的页面、一个演唱会新闻的页面与来自本地的乐队的演奏视频相链接。更重要的是,数据库中储存了这些信息,就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体验,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地方新闻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新闻;另一方面取决于信息。

国内方面,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用户时间有限,上了微信就不上微博,或者用微信多了就用微博少了。微博很明显是面向中小广告主的媒体平台,未来的新浪将是以门户+大单、微博+中小单的格局进行发展。后者的中小单,可能更多地来自阿里系的电商。运营成本依然很高。新浪声称是人力成本增加所致,可见新浪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技术驱动的媒体公司的良性循环。实际上,新闻可能只是媒体的一种类似PR部门的机构:借助严肃新闻帮助媒体获取公信力和影响力,使得媒体在商业活动中获取更大的谈判能力。就视频新闻而言,媒介需要聚集的仍然是出色的意见领袖,精到的对现象的分析,对真、善、美的关注,提高观众的分辨能力。

对于媒体公司来说,所制作的新闻产品是一回事,但怎样使观众或读者认可、接受他们的新闻产品更为重要。没有宣传和推广就像是在黑暗中对心动的姑娘暗送秋波——用心良苦但是收效甚微。你的观点传播越广泛,你的公司价值会越高。某些报社的记者在社交网站上成为了很多人的好友,他就会定期向好友推荐自己报纸上认为值得一读的文章。《纽约时报》不仅在微博上吸引了许多人,而且继续开拓,先后开设了诸如书籍、艺术一类的频道。社交网站的核心在于允许用户自己去充当宣传推广者。

人们通常将品牌看成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企业通过有形产品或者无形服务满足特定消费者在功能或者精神层面的某种需求。而为了加强产品或者服务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履行承诺,很多企业将承诺品牌化,以使自身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向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利益组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品牌的“背书效应”。这指的是,依托于某影响大的媒体,人们相信这一媒体的信誉,并且对其广告深信不疑,从而使人们对在该媒体打广告的品牌产生好感并自然而然地选择它,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相信品牌的力量”。 在推广和销售新闻产品方面,拥有更加成熟、更加长久的海外市场用户及销售渠道的公司拥有更大的优势。

但同时,品牌背书(即某一品牌要素以某种方式出现在包装、标号或者产品外观上,但不直接作为品牌名称的一部分)也能启发小的传媒公司设法利用大公司的光环,迅速获得注意的效果。首先是市场空白点,如区域空白点、消费者空白点的存在。如果一个机构能够抢先进入这些市场空白点,往往就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就是单点的突破,往往能够确立机构在短期内的竞争优势,例如在传播、渠道、区域、价格、促销等方面只占一方面的优势,都有可能取得明显的成功,哪怕其他方面做得并不十分优秀。

一种常用的营销方式的确运用了“魔弹”效应。首先制作一段里面提到的具有爆点的工作,将其挂上某与其相关的网站。再通过匿名邮箱将某报社对之的报道的链接发给了大型电视媒体,该公司记者以此为基础发了一则电视新闻,用的画面基本都是从其精心制作的视频中选取的。等到大公司播出新闻及视频后,再将其上载到更知名的网站,很快便进入头条。如今,读者浏览文章都是一次性的,他们不是订阅者,而是走马观花的信息搜索者。他们经常性地上网看信息,同时就点击了大量登载着广告的页面。处于非订阅模式下,新闻的标题不再是概括文章内容,而是秒杀眼球。

就传播的本原来说,传播提供了满足我们三种需要的机会:想要被包容的需要。它能让我们跟别人在一起,满足我们社会交流的需求。我们喜欢别人接受我们,认为我们有价值,我们希望自己在一个关系当中是一个完全的合作伙伴。控制的需求是指我们感到我们是有能力的、能负责任的,我们能应对和管理我们的环境。不唯此,我们也喜欢感到我们可以影响别人。对爱的需求是指我们需要表达与接受爱的需求。

现在,社会化媒体并不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而是一种嵌入式机制,让技术堂而皇之地利用人类自发组织的方式实现相互碰撞。网络发行商也是尽可能地拴住客户,故意不提供有效帮助,把单纯的读者改造成生产页面浏览量的机器。如何形成满足识别,如何促使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看你的节目,形成约会意识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

总之,传统新闻教育的一点在今天这个大传播时代仍是需要的,仍是有它的用处的。如新闻报道要讲注意力——也就是有无报道价值。报道看重的是“非寻常事和非寻常人”。媒体这个行当的基本盘其实是“注意力”,商业化它,就是“注意力经济”。

作者简介:

新媒体将改变传媒经济 篇3

——“2008奥运会上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重要”

——“新媒体的产业发展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在未来将有一家公司的市值超过Google, 那将是网络视频”

以上这些经济语录, 为目前处于中国经济领域的“朝阳产业”传媒业揭示了它光明的前景。这就是2007年12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上, 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等海内外几十位传媒界、经济学界以及商界名流经常多年实践与总结而得出的精辟论断。本届年会以“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为主题, 围绕新媒体内容创意、技术应用、投融资策略、产业合作和政策推动等五大层面展开, 探讨包括新媒体的市场机会、新媒体的技术平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新媒体与受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等众多焦点话题, 搭建官、产、学、研的信息交流平台、沟通对话机制与长期互动网络, 探索技术变革与产业创新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合作与共同发展。该年会以探讨论题新锐、论坛内容实用、指导性强等而赢得了经济界、传媒界人士及50多家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

“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与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和亚洲新闻台 (国际频道) 联合承办, 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黄勇、北京奥组委体运行部副部长高长力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副总裁吴耘嶔、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中心总监邢树森、北广传媒副总裁赵多佳、凤凰新媒体新总裁刘爽、IBM咨询总监张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俊凌以及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等国内外相关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受邀到场, 在本届年会就传媒经济与新媒体发展等论题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分别就“媒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奥运会的媒体运营”、“新媒体盈利模式”等最新的传媒经济热点、发展难点等进行了学术和实践相结合的探讨。

“中国传媒经济年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在今届年会上, 谈到新媒体发展对当代传媒经济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信心十足地表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 那么新媒体发展是一个全球发展同步的新技术, 对于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文化产业来说, 新媒体的不断出新和发展,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传媒业内部及其相关领域诞生了诸多新的产业群落。共同的是传媒产业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我国的土地局的24个出版物里面, 《互联网信息读物》这些都是和新媒体的诞生有关系, 都是新媒体催生出来的, 同时也和广电等这些新媒体的类型相关。”众所周知, 对于传统媒体领域, 西方的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并且通过资本的并购中形成了大的发展的公司, 中国的传媒企业要赶超这些国家有诸多的困难。但李怀亮认为中国新媒体企业却赶上了天时地利:“因为在新媒体这些后发的领域, 我们从时间和发展层面上来讲, 我们和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后面的一个数据也许能说明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一亿多, 中国的3G手机用户将会在未来发展到一亿多人, 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数量, 这么庞大的市场将为我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像盛大网络、分众传媒、阿里巴巴这些企业都在不断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的新媒体的产业发展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

时下2008北京奥运会成了全球各大品牌激烈竞争的广告大秀场, 媒体企业也不例外, 尤其是搜狐网站取得了2008奥运网络全程独家转播权, 作为新媒体在“奥运经济”中的角逐中中的佼佼者。而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高长力在谈到“新媒体在奥运会运营”这个问题时则认为, 搜狐并不是唯一的受益者, 2008北京奥运对其他新媒体也是一种全新的机遇。他透露说:“最近中央电视台刚刚签订了一份协议, 如果新媒体对转播奥运会有兴致, 可以通过是同中央电视台进行谈判的途径, 由中央电视台再授权能够按照按权条例合法地进行运营, 那么互联网也好, 手机也好, 通过音频和视频的转播, 一样可以有新媒体与奥运的合作。”

目前传媒产业中新媒体面临的问题很多, 在中国互联网近十年来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手机媒体发展中, 存在着几次市场洗牌和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普及与管理等空前严峻的挑战。一位专家指出, 尤其中国目前在新媒体的收购方面发展迟缓, 而且前几年一度热衷互联网等新媒体的VC们, 因为不能明确估算到这个行业的前景和收益回报等, 近来出现了纷纷撤资的惨淡局面。这位专家说:“我们讲到时候美国的Google06年10月收购了Outupe网站。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内还没有发生类似的收购, 这也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这也许是我们国家的媒体体制和商业化的运作, 业绩规模, 所以我们国内对新媒体的收购可能比较困难, 就是这种模式在我们的国家可能不是很适用。”

对此, 悠视网副总裁徐浩宇则拿出了一套在行之有效的“新媒体盈利模式”, 来告诉新媒体企业怎么赚钱。他对记者们信心十足地说:“如果在未来将有一家公司的市值超过Google, 那将是网络视频。那么下一代人的是以电脑为生活中心, 所以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将会是网络电视。因为直到今天电视仍然是承载的信息最全、播放量最大、受众最多、承载最大的媒体, 当网络成为电视的时候, 才能使网络这个新型的媒体成为真正的主流的媒体。”

传媒经济学 篇4

招生简章(江西省全国班)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28日。学院现设有三个系:经济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公共管理系,三个研究所(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文化贸易研究所和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并设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与学校共享实验室3个;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

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传媒经济与管理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全国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同时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也是传媒经济与管理的学术研究中心和为政府与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先导性理论支持的咨询服务中心。

传媒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 新媒体经济方向 媒体经营管理方向 国际文化贸易方向 影视制片管理方向

/ 4

【课程优势】

优势专业、全国首位:在1998年和2004年间,与社会机构联合进行的全国高等管理教育状况调查中反应,我院的传媒经济学专业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首位。010-65451619 一流学府、专业平台:2000年在全国首设管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招收了第一届管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至此管理学院成为了国内创建管理学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最早,学科建设最完整的高等院校。

核心专业、权威课程: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是传媒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拥有一支科学、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较强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

实战教学、资源独享:案例式,全景互动式教学,开设模拟课堂,专业课被纳入教育部“优质教学资源库”,独享行业中最专业的传媒经济教学资源库。

论坛讲座、搭建人脉:参加课程学习的学员,可共享校内论坛、讲座,提升学识与视野,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学习的同时搭建自己的人脉平台,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与发展。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利用公众假期面授。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 4

新媒体经济方向 【课程设置】 必修课

(1)广告学(2)传播学(3)公共关系学(4)中国新闻传播史(5)外国新闻传播史

公共课

(1)西方经济学(2)市场营销(3)人力资源管理(4)财务管理(5)传媒经济学(6)媒体经营管理实务(7)广告经营管理实务

专业课

(1)传播理论研究(2)媒体产品策划与开发(3)品牌营销(4)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及分析(5)市场调查理论与方法(6)舆情调查与数据分析(6)战略管理(7)网络传播研究

注:每年按中国传媒大学最新“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趋势调整设置。

【报名手续】

1、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

2、提供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3、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报名费200元,学费22000元、教材资料1200元(两年)。备注:

1、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费。

2、提交报名资料时间:周一至周五

早9:30-16:30

/ 4

【证书授予】

1、完成该进修班课程学习,经考试合格者,颁发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证书;

2、符合条件可申请在职硕。

【联系方式】

报名地点: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46号楼

传媒经济学 篇5

关键词:新闻传媒;市场经济环境;管理分析

引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新闻传媒工作进行管理,一方面应当对新闻传媒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应当在管理的过程中融合传媒工作本身的规律、舆论机构的属性、市场运作的意义以及法律法规的规范进行管理工作。[1]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在舆论监督与言论管理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新闻传媒的管理工作也需要结合新闻传媒工作职业道德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管理,其次还需要对新闻传媒工作的综合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展开分析与探讨。[2]新闻传媒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思想文化战线,应当从人民与社会的需求出发,传播正面的社会精神。本文从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媒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出发,进而对市场环境下的新闻传媒管理内容进行阐述,以求为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寻求一条适合的道路,

1.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媒管理工作的特点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传媒工作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新闻媒介的传播与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新闻传媒工作在资金方面不能像过去一样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而是需要靠自身努力来获取业界运行、发展的资金与投资;另一方面,各大新闻传媒都在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从市场上获取一些支持自身发展、运行的资金,不过目前许多新闻传媒的管理者仍未从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特点中跳脱出来,对目前市场上的一些规律不很熟悉。[3]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媒需要将意识形态与产业两种属性同时体现出来,管理者在二者之间取得一定平衡后,才能进一步促进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闻传媒工作日趋复杂化,因此管理工作也会更加复杂。经济与文化自身的特点较为封闭,而传统的新闻传媒方式也较为单一,因此为了实现新闻传媒的规范化管理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以及创新制度来促进新闻传媒工作的发展与进步。[4]就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来看,更多国外的文化与观念渐渐进入我国人民的视野之中,近几年这种现象发生得更加频繁,发达国家对于我国的文化渗透现象渐渐深入,这一方面影响了我国人民的传统文化理念,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5]

人民对于不同的价值的接纳度渐渐加大,我国国民的价值观日渐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社会价值的改变使得目前我国的新闻传媒事业的管理工作也日渐复杂。[6]而在此环境与条件下进行新闻传媒工作的管理,需要增添新闻传媒的技术含量,为新闻传媒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传播的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因此在我国新闻传媒界对于现代化的新闻传媒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加强对于传媒三大媒体的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提高对于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管理力度。在对第四传媒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对于网络新闻、信息的鉴别与挑选工作,进而在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加强对于网络安全的指导工作,避免出现网络犯罪行为。

2.市场环境下的新闻传媒管理内容

2.1新闻传媒自身的舆论属性以及机构特性

新闻传媒事业属于一种思想文化传播事业,新闻传媒工作的主导机构是一些舆论机构,因此加强对于新闻传媒工作的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对于舆论监督的力度,同时也能够加强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有序发展。舆论传播媒体不仅需要充当社会思想的主要引导部门,同时也是社会舆论的集合主体,因此它的良好发展对于舆论的导向具有着重要的价值。舆论机构主要由物质媒介以及从事传媒舆论工作的人员构成,其中主要包含了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等,因此在不同的体制内,根据不同的政治制度来设定新闻传媒机构的属性能够体现一国的意识形态的特质。[7]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过程中,新闻传媒工作不仅能够在人们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社会舆论,或者正面,或者负面,而且对于一些能够支配传媒传播权利的集体或个人而言,新闻传媒工作还具有一种充当舆论工具的性质,因此新闻传媒工作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若简单理解并进行管理,会对新闻传媒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2.2新闻传媒管理工作的受众、舆论导向

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首先应当考虑舆论传播具有与社会组织之间不同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借助大众传媒来传播新闻信息,首先应当考虑到新闻传媒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其次还应该考虑新闻传媒社会舆论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等。而新闻传媒的舆論导向的正确性,不仅能够影响到某一个事件在人们面前呈现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同时也会在社会公众的心理层面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舆论导向正确,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进而凝聚人心。而在错误导向的影响作用下,容易对社会公众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情况,进而影响到公众对于新闻传媒事业的理解。

2.3新闻传播事业下的舆论机构的属性

舆论机构需要对传播途径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了解,通过首发舆论来对某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或事件进行传播,从受众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做到围绕着某一方面的内容对社会生活进行相关的导向工作。公众对于某一种社会生活设定好了先入之见,容易使得这个方面的舆论传播工作固化,失去思辨性与灵活性。同时,依照舆论机构对于新闻传媒工作进行管理,需要做好意识形态的规范工作。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新闻传媒工作都需要建立在对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利的基础上进行舆论传播工作,因此根据不同舆论机构的属性来对新闻传媒工作进行管理,首先应当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的位置。

3.结语

在当前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媒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新闻传媒事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如新闻传媒工作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在资金方面不能像过去一样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而是需要靠自身努力来获取业界运行、发展的资金与投资等等。从我国新闻传媒事业新的特点出发,做好市场环境下的新闻传媒管理工作,依照新闻传媒自身的舆论属性以及机构特性、受众、舆论导向、舆论机构的属性等等来进行新闻传媒事业的管理工作,以此发挥其在形成与传播一些对于社会进步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其在舆论方面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王若昀.新形势下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5)

[2]丁柏铨,朱元杰.新闻传媒: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3]王学成,来丰.论跨媒体联合.新闻大学.2012(01)

[4]张积玉,鲍海波,杜敏,蒋万胜.陕西报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孙正一,农秋蓓,柳婷婷.我国新闻媒体资本运营情况初探.新闻记者.2011(05)

[6]刘宏.20年历史回顾:市场经济对中国传媒的主要影响.新闻实践.2011(01)

传媒经济学 篇6

一、共享经济因应社会需求的兴发动力与正向效益

新常态仅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讲, 原来GDP增长速度高而质量差且严重破坏生态的发展态势、 外延式扩张迅猛而内涵式升级缓慢的发展模式等均将难以为继,绿色环保、集约节省、科学有效的创新经济形态成为必然选择。 “互联网+”作为我国新一届政府的发展战略, 是审时度势因应转型期社会总体复合需求所形成的,因为网络传媒技术无限兼容囊括能力和资讯传播效率,可以满足社会产业经济升级换代和人们的多元创新发展要求。 立足其上的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 也有译作分享经济), 以资源循环增效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丰富人们新型交往情感体验,带给社会经济进步与关系改善的新希望。

(一)满足循环流转节约需求与有益生态文明建设的共享经济

“在一切的场合,经济行动的意义就在于满足需要,意指如果没有需要,也就不会有经济行动。 就循环流转而言, 我们也可以把需要的满足看成是正常的动机。 ”[1]美国许多共享经济公司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经济遭遇重创的低迷形势中成立, 借互联网平台服务人们共享资产,降低交易成本,使所有者的闲散资源物尽其用、 增加收入, 让使用者寻找信息便利、支出大减。 美国一项名为Zipcar的计划,使人们能分享全国各城市汽车所有者的信息,允许人们在需要时能够有车使用,而不是让汽车大部分时间都停在车库里。 另一项名为Goloco的计划,目标是使用社交网络来重振日渐衰败的上下班搭车文化。 ……Zipcar和Goloco的途径允许人们更加灵活地使用共享的交通资源, 在美国城市为了减少汽车使用纷纷引入拥堵收费的情况下,它们将变得更具吸引力。[2]大公司则借此模式轻易将空余办公室和闲置机器等租赁,从而具有极大的市场经济潜力。 研究者布茨曼预测:整个共享经济的产值达1100 亿美元。[3]在我国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与结构调整时期,三高型(高污染、高成本、高浪费)经济发展路径必须转型,共享经济模式有利于物质资源有效循环流转使用, 有利于生产、销售和消费多重环节降低物耗,其效益发挥适逢其时。

同时共享经济形态非常适合国情实际。 首先,它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农耕时期传承的节俭理念始终位于治国持家高度,如陆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深入人心,因此其推广有牢固的文化基础。 其次,共享经济依托互联网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各种耗费和环境破坏,大幅提高社会公共资源配置整体效益:图书馆、医疗机构、高等教育网络公开课等资源全民共享,扩大使用服务范围,间接保护自然生态。“公共资源的网络化整合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事业,它将为现存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的公共事业格局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联机检索、资源共享、合理布局、高效方便的公共服务时代即将来临。 ”[4]再次,共享经济减少民众个体生活非理性的资源滥用,如旅游、上班等通过网络租车、拼车而非人人买车或自驾,提高汽车使用价值,至少从交通和制造两方面减缓环境损害, 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 总之,共享经济既可盘活社会现有存量闲置资源,提高实物循环使用效率,又因物耗和资源攫取锐减有益于环保事业, 并可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意义兼具,是大有前途的发展路径。

(二)契合人们交往情感利益需求与产业共赢追求的共享经济

人类得益于原始社会共享生存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行动,依靠集体智慧与合作力量,战胜各种外界挑战,成为万物之灵长。 然而私有制主导人类社会数千年,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生存理念,使互助共赢关系大为削弱,各个阶层及群体之间你争我斗,厮杀不已。 随着市场交往文明程度的提高,互利契约原则再度被推崇,尤其是互联网使人类重新走向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再部落化”,共享信息、知识、情感、理念等行为在网络传播中处处可见, 网民互助交往关系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促进社会生存质量提升。 一些精明的新媒体经营公司领导者, 顺应互联网传媒平等互利的交往精神, 其基本免费服务平台和帮助用户的技术产品投入,社交关系延伸拓展与维系,包括其他隐性商品赠与等满足共享的举措, 牢牢吸引黏住了大量用户, 从中获取无限增值商机,“用户以善报德形成的收入很可能数额极大, 足够商品生产者收回成本并赚取可观的利润。 回报善行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模式。 市场一旦没有了排他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更像是一种交换礼品的朋友关系,而不像是一种买卖关系”[5]。

然而追求利润仍是当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润滑剂, 如我国网络新媒体BAT三巨头笼络用户意在长远利益,使多元化产业资源在其平台得到整合,达到自我发展与互利共赢发展。 事实上共享经济提倡者也无不认为物权神圣的法则———“What’s mine isyours, for a fee”(我的就是你的,但不能白用)。 适度有益的经济报偿, 互通有无、 互用有无等交互模式抵消, 预防懒人、 赖人的有效预防举措使共享经济长久,增加社会总福利,而且以此逐步解放人类被物化的私有贪婪独占心灵, 调动大范围资源更好地集成匹配和有力供应,服务更多人群互利共赢,恰如推广者的口号———“共享胜过拥有”。 共享经济生活方式借助互联网无远弗届传播,促进人际交往信任体验,将改变更多相关产业的经济格局。 “对于善交际的人来说,利用住在别人家里的方式来结交新朋友是共享性经济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就像在线购物迫使沃尔玛和乐购做出调整那样,因而,在线共享必定会改变交通、旅游、装备出租和更多的行业。 ”[6]

二、传媒共享经济实践的创新价值与传播价值

我们一直在强调创新,无论是模仿创新、独立创新还是集成创新等任何一种形态, 都必然需要从思想创新打开突破口,而“灵活的应变方式、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开阔的思路, 是创新思想由今天迈向明天的关键”[7]。 共享经济起始于美国,但其紧跟互联网技术进步思想与传播平台联结便利的支持条件,应和社会交往需求, 属于一种普世性的创新经济形态。 我国传媒产业经济在“互联网+”发展语境中,因时因地因人嫁接, 通过多维形式适应性改造导引推进参与介入,内在服务传媒改变经营理念,持续完善产业结构,拓展传播功能与成效;外在服务我国智能社会的集约型进化, 以其社会经济发展辅助和引领作用,实现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多元创新价值。

(一)传媒产业经济新型理念实践与理论创新价值

受意识形态阵地理念束缚和相关制度管控,走向市场的我国传统媒体经济革新在经营层面上很多时候裹足不前,生产内容吸引受众注意力二次售卖的路径依赖严重,守着资源宝山却无力实现财富转化和经济增值。 “互联网+”时代,转变创新运作思维势在必行,因为“纯粹通过重复自己或别人已经做的事,很难获得新的注意力。 因此必须指出的是,新经济是基于无穷尽的创新之上,或者至少是不断的尝试创新”[8]。共享经济可作为传媒创新经济形态进行实践, 整合本系统闲置设备、办公场所空间等资源租赁,与社会需要群体有限共享,是利用有形物质基础增值;借助传媒影响力的社会资本, 重组整合虚拟与实体共享经济有机组织,创新协同发展空间,延伸服务经济内涵,是借助无形资本增值。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 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创业的经济活动,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这五种资源要素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和不同形式的配置与组合。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要素的科学组合,就是经济的创造和发展。[9]还可凭借传媒积累的数据库扩展开发社会关系资源, 吸引参与各方各取共享经济节流效益; 利用共享经济关系交往中介组织的丰富多样创新活动,植入有节制的商品、企业等广告精准营销,生成的传播经济效益更佳。

共享经济实践创新必然促进传媒经济理论创新。 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等理论跨界引入传媒经济学,规模经济、范围经济、SCP(结构—行为·绩效)理论、市场竞争模式等无不以占据稀缺资源为核心、竞争制胜为战略、控制思维为主导,结果传媒产业经济发展与其他经济实体关系呈现此消彼长零和博弈态势,于社会经济共同提高无益。我国学者吴信训提出“传媒舆论经济”、谭天提出“传媒意义经济”等理论,初具共享经济思想,但究其实质仍未超脱依靠内容凝聚共识,然后转化为广告经济的影响力经济运作路径。传媒共享经济思路开阔、包容性强,从精神产品供应、信息服务核心业务扩展到多元物质经济,打通行业壁垒,激活关系、实体、虚拟、金融等经济增值要素,以网络平台公开透明的高信度、高效度运作为共享经济根基,从微观经济范畴上升到宏观、微观、中观兼顾, 传媒产业经济立足互联网思维与其他产业及个人共同发展。 因此,传媒共享经济的创新实践意义总结为传媒经济理论新突破奠定了基础,而只有视野宏大、 前瞻性强的理论创新才能指导传媒产业科学进化。

(二)传媒产业经济功能创新与传播成效拓展价值

“新媒渠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业态,在商业运作当中,它充当的是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采用的经营思路是资源置换和平台整合,即采用‘资源整合型的平台化运营的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地缘、业态、场地及客户的独特性资源),以广告发布、渠道提供、服务延伸为基本经营手段,整合社会优质产品和服务资源,为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商提供全面专业的渠道和营销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在媒渠所接触到的产品,从而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升媒体经营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以期获取可观的利益回报。”[10]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空间,拓展经济联结、资源整合,创新共享经济形态,发挥传媒由此延伸的星罗密布的社会经济关系,强化嵌入所有生活场景与行业的渗透功能,有助于人们提升经济生活质量,有助于传媒服务能力广度扩张、提效降本,传媒产业经济从中获益匪浅。更值得关注的是共享经济产生的发酵作用:孕育多元经济交往机会,促生异彩纷呈的新兴经济创新,如网络上金融资本的众筹、共创等经济共享模式,使网络经营者、社会投资者及需要资本者均获得相应满足,促进财力资本、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等资本增值与经济发展。

“互联网+”时代(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同时,经济资源有机共享,扩散互利共赢理念,树立遵守契约、互为服务等观念,构筑社会交互行为基本准则体系;传承我国节俭办事、节约干事的美德文化,凝聚人们自律共识,完成进步交往原则的建构功效;传媒主导的共享经济活动中,及时报道和守望参与群体的人性真善、相互信任情感等社会正能量,疏解人们的紧张关系,提升安全感与生存质量,拓展和谐稳定的传播功能;新型共享经济的消费体验等价值开发,借机升华人类经济交往的娱乐精神,激发其他智力经济创新发展动能……当然,对其中的一些不善表现与破坏性事件,如美国共享经济实践中出现的恶性害人及偷窃主人财物等,传媒则应发动人们共同对话协商,健全共享规约与信任体系,扩张其传播督导的社会功能,保证消费者剩余和幸福指数增加,而非因噎废食。共享经济模式毕竟是新兴产物,其形态发展壮大完善,需要传媒提供更多集体创新平台,组织创新行动,总结创新经验,及时趋利避害、健康前行,拓展其实践功能与成效。

三、传媒共享经济战略发展进路与作为取向

“网络传播的发展再明显不过地说明:网络技术进步对于大众的意义, 全在于能否允许大众便宜地使用,便宜地传递他们自己的信息,便宜地为他们的目的服务。 ”[11]传媒共享经济依托网络传播,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便宜的服务, 以其利于人们生存生活质量提升的共享思想光芒, 追求社会经济基础水平提升与良好交往关系的改善,推促契约、信任、互利、共赢等进步精神理念升华,又大大减缓了自然环境恶化进程。 听上去很美的创新经济理念,能够做得更美, 而非停留于理论和一些尚未成熟的实践。 不使其成为乌托邦,需要传媒经营管理运作战略转型中推广共享经济,建构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实施。

(一)传媒推进共享经济战略聚合人气资源创造产业合理生态

“现代传媒业实际上已成为人气争夺战,成为通向连着诸产业的宏观经济体系神经的传输纤维。 ”[12]广义虚拟经济使传媒经济既要加强内容传播公信力与有效服务并举,争取用户注意力,又要融入社交网络圈子关系,依靠舆论造势、人气聚集、以人气带人气的转化创新生存发展空间, 变外在环境逼仄为内在主动。 其一是大力实践免费模式的共享经济,“免费模式没有摧毁现有的行业, 而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 ……因为免费使得更多的人变得更有能力消费了”[13]。 传媒免费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等引发民众共享资源行动,丰富人生情感体验经历,获得各享其成的共享经济服务价值。 传媒产业系统率先探索共享经济产业链优化策略,利用渠道和信息资源优势,整合可用资源充分共享。 “在传媒产业中,关联的传媒集团可以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 资源共享获得单个集团无法获得的差异化优势。 传媒集团可以通过产业价值链内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学习, 获取知识并进行创新,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4]其二是整合自身有形无形资本资源,介入前途广阔的共享经济创新中,发展精益生产与完善环节的新型节约经济, 如合作或投资加入日渐红火的滴滴打车,特别是就近派单、提高汽车利用效率、节约司机时间、降低空驶率和客户付出的Uber(优步)等共享经济实践,消除诸多不合理费用,减少交往复杂环节,降低城市环境压力,最大化地便利民众生活。

“互联网+”时代,传媒要大胆腾挪资源,有效投入实体经济, 组织共享经济配电盘式外部系统联盟协作平台,合纵连横兼容延展各资源链条,扩张经济跨界运行范围, 构建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增长点; 围绕共享经济交换价值开创服务多元经营蓝海,创造传媒产业经济和关联经济永续发展利润流。 传媒善于发挥核心主导功能,在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服务环保事业的共享经济中,借力借势转化提升传统经济领域资源潜能,参与共享经济合理生态构建,以外部正效益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实体经济互补长短,而非传媒产业独自一味前行,难得社会环境支持,造成长远发展障碍。 恰如学者批评当年IT产业自称如何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这种“姿态”,不仅毒害了IT企业正常成长,也毒害了IT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信任关系。 “IT企业只有摆脱‘布道者’的身份,以‘博弈者’的身份参加到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过程中, 它才是在真正地‘参与创造新的经济学’。 ”[15]明确使命与核心作为方向,不脱节于现实,传媒共享经济就能生机勃勃。

(二)传媒推广共享经济合作共赢主导战略转变竞争博弈经营思维

传统经济发展基于市场经济人理性自利最大化原则,以核心竞争力与总体经营管理优势,战胜对手获取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 其经济活动指向无疑在一定时空促进了产业资源整合与技术革新, 但过于自我中心的利己取向难免出现负外部效应, 造成经济交往双方与多方的对立对抗, 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 “从逻辑上讲,人与人之间利用利益相关性越高,‘利己’和‘利他’的价值对等性就越高,人就会表现出越多的利他行为; 价值需要的层次越高,其共享性和兼容性就越高,人在消费这些价值时,与他人之间所产生的利益相关性就越大,从而会表现出越多的利他行为”[16]。 共享经济精神理念与经营方向等内涵,将利己与利他价值统一,合作共享资源更适应现实需求,学生捐书共建图书馆、农民产销合作社等共享资源模式,维基百科、各种自媒体传播等知识生产共享,经济交往正外部效应高,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引领效应。传媒不仅要积极推广,而且要善于整合各方共识,规范合作路径,保证良善成效,彰显共享经济精神特征。

互联网已经激活更大范围的人与物协调发展潜能, 其集成整合之力可以摆脱工业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异化,推进共享经济战略从“竞争制胜”转向更高层次新经济的“共享制胜”。 传媒内部上下左右高效共享资源,相互学习专长,在友好合作氛围中改进团队关系,增强凝聚力;传媒与其他产业资源合作共享,促进传媒产业经济做大做强,提升关联服务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协同高效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建构即时评价传播监督诚信体系, 提高互为服务质量……实际上,倡导健康环保消费,优化资源配置等节流行为,辩证地看也是经济开源新境界:共享资源使拥有者与使用者各得好处, 使社会总剩余有形价值大增,参与者兼有个性与情感交流深度满足,无形社会效益提高;节约自然资源有益当代又利后世,是功德无量之举;传媒共享经济利己利人认知观念,引导“经济人”转向公义和共益兼具的 “社会人”,合作共赢人文价值,巩固社会良善关系基础。 最关键的是共享经济形态,从根本上促进实体经济内涵式提升、集约化发展、 完美性地对接虚拟经济, 以必信力的创建,使传媒从可以信任走向值得依赖[17],而非仅仅连接到互联网即万事大吉。 因此,传媒经营管理者理应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推广共享经济战略,发挥多重正向功效,服务发展大局。

四、结语

“以传媒影响力为依托,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局造势、做局,将自己的服务链、价值链深深植入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运作逻辑之中,一方面盘活了社会资源、商业资源与消费资源,同时媒体自身也会在这种植入中赢得更多的价值接入点, 从而使媒介回归其各种社会资源汇流节点的本质, 超越传统的内容服务,开创一种全方位服务的价值模式。 ”[18]再综合考量我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国情、文化传统、经济形势、环保问题与发展目标,“互联网+”战略下的传媒共享经济形态,呼应现实复合需求,发展创新信任型的经济模式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同在, 而相关激励规范制度措施建构保障更决定其长远作用与成效实现。

摘要:共享经济是因应社会发展外在复合需求和传媒产业持续发展内在要求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传媒作为推介和参与其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持平台,借此传播共享经济的系列进步思想,增进产业自身经济收益,实现“互联网+”时代多元经营成效与社会价值的必然走向。

传媒经济学 篇7

1 共享经济的兴发动力和正向效益

从经济发展的层面出发,原来的GDP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其质量较差,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外延式的扩张速度非常快,但是内涵式的升级非常缓慢,因此需要向绿色环保、集约节省的方向转变。“互联网+”是我国的发展战略,需要结合社会总体的复合需求,网络传媒技术自身具有囊括能力和咨询传播效率,社会产业升级换代和人们的多元发展需求都会得到满足。共享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其主要的发展模式就是资源循环增效环境友好型,使人们的情感体验得到有效增强,促进社会的进步。

1.1 共享经济可以满足循环流转节约和文明建设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共享经济适合当前的国情。共享经济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神,节俭理念处于治国持家的高度上,具有非常牢固的文化基础。共享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使其资源利用率不断得到提高,使各种耗费和环境破坏的情况尽量减少,使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益大幅度地提升,可以实现全民共享图书馆、医疗机构等资源,使其服务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保护。整合网络化的公共资源,属于一场比较深刻的改革,使公共服务时代更快地到来。利用共享经济,可以将非理性的资源滥用情况进行减少,使文明建设的各种目标要求得到满足。共享经济可以将当前社会上闲置资源进行盘活,使实物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2 共享经济契合人们的情感利益需求和产品共赢的要求

人类属于万物灵长,依靠原始社会的生存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私有制的发展使人们受到自私自利的影响,使各个阶层产生争斗。市场交往文明不断地发展,人们再次推崇互利共赢关系,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在网络传播当中随处可见各种信息、知识、情感,提升了社会生存质量。一些新媒体经营公司,结合互联网传媒的交往精神,使技术产品得到投入,拓展社交关系,可以吸引大量客户,并从中获得更多商机。

当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多元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达到共赢发展。通过经济报偿,可以抵消各种不良的交互模式,使共享经济更好地发展,使社会的总福利得到有效增加,将大范围的资源进行有效调动。共享经济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使人际交往的信任体验得到有效提升,将产业的经济格局进行有效改变,在线共享,可以将交通、旅游等更多的行业进行改变。

2 传媒共享经济的创新价值和传播价值

在当今社会,创新最为重要,因此需要在创新上找寻突破口。共享经济的发源地是美国,美国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平台,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支持条件,需要结合社会交往的需求,共享经济是创新型的经济形态。我国传媒产业经济在“互联网+”时代当中,利用多维形式,采取适应性改造,利用内在服务传媒,将经营理念进行有效改变,利用持续完善的产业结构,将传播功能和成效计划进行有效拓展,使产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多元化的创新。

2.1 传媒产业经济新型理念实践和理论创新价值

我国传统媒体经济革新受到意识形态阵地理念的束缚,一些相关的制度也给予管控,我国传统经济在经营层面上具有很多不足,无法实现有效的财富转化和经济增值。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将创新运作思维进行有效的转变,新经济需要以创新为基础。共享传媒创新经济形态,将各种闲置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资源的租赁,与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进行共享,利用有形的物质基础,进行整合,利用社会资本具有一定的传媒影响力,将发展空间进行有效创新,将服务经济的内涵进行有效延伸,利用各种无形资本进行有效增值。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有效的配置和组合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要素,科学组合经济要素,就会创造和发展经济。利用传媒数据库,将社会关系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共享经济关系当中的创新活动,将各种节制商品进行植入,提高传播经济的效益。

2.2 传媒产业经济功能创新和传播成效拓展的价值

将互联网技术平台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使经济连接和资源整合得到有效拓展,使共享经济形态得到有效创新,利用传媒的社会经济关系,强化其渗透功能,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可以促进传媒服务能力的扩张,将其成本降低,传媒产业可以获得很大效益。

有机共享经济资源,可以将互利共赢的理念进行有效扩散,始终遵守相关契约,构建出基本的准则体系。将我国的勤俭节约的美德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共享经济活动如果以传媒为主导,需要将社会的正能量及时反映出来,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有效疏解,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和实际生活质量,将其传播功能进行有效拓展。新型共享经济的价值开发,需要依靠各种娱乐精神,将智力经济创新发展动能进行有效激发。针对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件,传媒需要将信任体系进行健全,将其传播督导功能给予扩张,增加消费者的幸福指数。共享经济模式属于新兴模型产物,因此其形态发展需要得到完善,需要集体创新平台作为支撑,组织更多的创新行动,将创新经验进行不断总结,使实践功能和成效不断拓展。

3 传媒共享经济战略的发展

网络传播不断发展,代表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大众的生活和生产具有很大的意义,使大众可以更加便利地传递信息。共享经济主要依靠的就是网络传播,在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效地改善社会经济基础水平和提升良好交往的关系,还可以将自然环境恶化的进程不断减缓。要想将这些目标全都实现,就需要借助传媒经营管理运作战略,构建相关的制度,作为有效保障。

3.1 传媒推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利用广义虚拟经济,可以加强传媒经济的内容传播公信力,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利用舆论的效果,将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创新。将时间免费模式的共享经济进行大力发展,利用传媒免费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共享资源行动当中,使民众的人生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得到更多的服务价值。传媒系统对共享经济的产业链给予了有效优化,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共享。将自身的资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共享经济的创新中,大力发展新型的节约经济,可以将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进行消除,使交往的复杂环节有效减少,使城市环境压力有效降低,使民众得到更大的便利。

在“互联网+”时代,传媒需要将各种资源进行大胆腾挪,在实体经济中给予有效投入,将各个资源链条进行有效拓展,使经济跨界运行的实际范围得到有效扩张,构建新的规模经济,创造传媒产业的发展利润流。传媒主要就是发挥核心主导功能,在共享经济当中,使传统经济当中的资源潜能进行有效提升,构建共享经济生态,带动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3.2 传媒促进共享经济转变经营思维

针对我国的传统经济,主要是以市场经济的人理性为原则,其主要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的时空当中,使产业资源的整合得到促进,但是出现了过于自我的利己取向,带来了外部效应,使经济交往出现多方的对立对抗,使人和自然经济的矛盾逐渐变得突出。共享经济的精神理念统一了利己和其他价值观念,当前现实的需求更加需要合作共享资源,利用各种知识生产共享形式,提高经济交往的外部效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引领效应。传媒不仅要得到积极的推广,还要将各方的共识得到有效改善,使合作路径得到规范,将共享经济精神的特征给予有效显现。

当今的互联网,可以将人类协调发展的潜力给予激活,将工业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异化得到有效摆脱,以促进共享经济战略向更高层次的新经济发展。传媒内部发展高效共享资源,在合作的氛围当中,将团队的关系进行改进。传媒管理者需要具备长远眼光,将制度体系进行有效完善,促进共享经济的战略发展。

4 结语

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综合考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挥传媒共享经济优势,满足各种复合需求。经济模式不仅要具备社会意义,还要具备经济意义,结合相关的鼓励规范制度,可以给予措施保障,从而发挥长远作用,取得更好成效,以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共享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应运而生。推动和参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持平台就是传媒,利用传媒将共享经济的进步思想进行有效传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传媒共享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传媒,共享经济

参考文献

[1]曹俊卿.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创新科技传播方式实施“科学定制”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传播,2014(20).

[2]方兴东,胡智锋,潘可武.媒介融合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改变中国——2015《现代传播》年度对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1).

[3]喻国明,樊拥军.传媒产业集成经济平台的建构——兼论集成经济下的复合经济效益[J].当代传播,2015(01).

传媒经济学 篇8

1.1 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社会主流观念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越来越“趋于中心化”。利用先进技术, 缓解人们精神上无聊的经济便应运而生。“无聊经济”迅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释放压力、打发时间的最佳选项。“无聊经济”伴随着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而成为众多高智商者所追寻的商业机遇。人人网、开心网等藉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免费网络社交和网络游戏开发进入空前的爆炸时代;电梯、超市里的传媒广告、酒店大厅、发廊, 甚至连烟酒店都随处可见的娱乐杂志, 无聊经济正在以光速传播、更新、泛滥。

1.2 定义

一般来说, 无聊经济主要是指:第一, 是以计算机游戏、社交为主的主动无聊经济;第二, 是以电梯广告、车内广告为主的被动无聊经济。这两种无聊经济的划分是以消费者在“无聊”时间时的消费意愿为标尺。被动无聊经济或者主动无聊经济都是基于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 基于产业经济的“集体化”、“精英化”观念逐渐被“个体化”、“草根化”所替代。无聊经济的产生不无原因, 当社会财富积聚到一定阶段后, 人们有基础去消费无聊经济;其次由于竞争激烈化, 人们为摆脱紧张、焦躁的状态而主动搜寻压力缓解方式, 于是便产生主动无聊经济;或随着生产力提高, 人们在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里, 面对无聊和广告时不得不选择广告时的被动无聊。

2 高校传媒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校园文化传媒的发展情况, 笔者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 对南京市的十五所高校展开调查, 重点调查高校校园媒体的类型、各类校园媒体的接触度和校园媒体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考虑到人流量及各年级分布均匀, 我们选择午饭时间在高校食堂门口随机抽取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派发2000份问卷, 收回1984份, 最终有效问卷1960份。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了录入, 并且制作图表对数据作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图一所示, 收回的1960份有效问卷, 其中大一521份, 大二348份, 大三617份, 大四474份, 各年级人员数据的均匀分布显示了调查结果是客观且具有足够可信度的。下面是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

2.1 高校传媒的多样化发展

2.1.1 校园电视传媒已经渐入成熟

目前, 在全国的大学校园食堂中, 挂在墙壁、柱子上的电视机随处可见, 并随机播放着广告、宣传片、电影等。但是, 随着大量传媒公司的不断融资, 校园电视传媒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很难再进行渗透。

2.1.2 校园灯箱广告传媒正在席卷高校

在大学校园的道路旁, 在教学楼下的草地旁, 校园灯箱广告几乎随处可见。这种传媒方式不仅可以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 同时也为夜间通行的同学们提供了照明。

2.1.3 大型喷绘海报展板纷纷进入校园

海报展板的传媒方式主要是通过绚烂的色彩制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 然后用喷绘海报的形式在大铁架或大展板上展出, 来吸引在校大学生的眼球, 最终达到校园宣传的目的。但是由于需求量少、供应商多, 大多数企业就回避了该项产业。

2.2 高校媒体的受众特征

(1) 受众的高同质性。学生、教师是高校传媒的主要受众, 而大学生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讲都是受众群体中绝对的主体。大学生们有相近的年龄、教育背景以及相似的经历, 不仅如此, 大学生群体对新奇的东西抱有非常高的好奇心, 因此成为了社会中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这种高同质性能使企业的广告更具针对性, 能更有效地锁定目标受众。

(2) 半封闭半开放性。首先在区域上, 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和范围具有一定的区域封闭性, 但涉及一些校外事件时又会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其次在经济上, 大部分的校园媒体运作都依靠校内资金或者自筹经费。从整体上来看, 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其特殊的宣传政策与规定, 与此同时又在受到市场经济影响的情况下, 两者相互妥协而导致形成了一种半开放半封闭的媒体运营环境。

(3) 受众的群体性。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一种群体意识, 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严重的从众思想及行为, 尤其是消费方面。同学间有意识的互相模仿以及信息的高度共享为校园传媒带来了极大的广告效益, 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无聊经济下的高校传媒

“无聊”从心理学上分为主动无聊和被动无聊。主动无聊是人们主动选择的一种状态, 它是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工作之后, 主动地希望寻求一种可以完全放松的状态, 这时如果有外界信息对他们的状态进行干预, 他们将会产生反感心理。而被动无聊则恰恰相反, 它是人们主观上不希望, 但现实环境等因素却让他们感觉到很无聊。

根据实际调查, 广大师生是极其反感小广告“牛皮癣”的, 一方面这些小广告没有相应的利用价值, 另一方面破坏了环境的整体美观。如在杂志、海报、布告栏上进行宣传会相对正规一些, 但在实际操作中, 又会受到校方的诸多干预。

如图二所示, 大学生对于身边的校园公示栏都存在好奇心理, 正是抓住了学生生活中无聊性的特点, 吸引学生的目光, 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兴媒体的“无聊价值”在于选择了人们“无干扰、无防范、无竞争”的“无聊时间”;在“受众无防备、无抵触”的“无聊空间”进行信息的传播, 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排斥心理小得多, 在等候的这个时段、这个地点, 人们处于一种无准备的状态, 当这个无思想准备的等待时刻突然出现一个信息刺激源, 那这个信息就会被他们所注意。

3 无聊经济下高校传媒出现的问题

图三显示校园媒体存在的不足, 其中40.01%的人认为不足之处在于内容过于单一, 34.76%的人认为高校媒体的时效性不强, 更新速度过慢, 6.2%认为媒体的宣传力度不足, 缺失了无聊信息的效果。剩下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校园媒体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校园媒体的主要形式即校报。下面主要以接触度相对较高的校园媒体为例进行分析。

3.1 时效性不强, 更新速度慢

校园媒体中接触度相对较高的户外广告以及报刊杂志等信息量小、周期较长、更新速度慢造成了校园媒体时效性不强。

3.2 内容单一

对于报刊杂志和通讯媒体来说, 在选择报道内容方面, 一般重复较多。对于通讯媒体来说, 必然存在的就是广告, 而这些是大学生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而另外一种校园媒体———校园报刊的版面较少, 而且在第一版上充斥的基本都是枯燥乏味的会议新闻、活动新闻等连记者、编辑自己都不愿细读的内容。

3.3 宣传力度不强

网络媒体在当今信息时代发展迅猛, 宣传效果拔尖, 在宣传媒体界拥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但是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 尤为严重的就是信息量大的问题。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导致受众主动性增强, 很容易避开对广告的接触, 这些原因使得网络媒体上的广告很难真正地打动学生。

除了网络宣传方式, 报刊杂志也是一种宣传方式。

由于采编人员自身不足, 在新闻的选择和采编上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而且报刊内部人员的更替过度频繁, 这也导致了报纸质量的不稳定, 而这种不稳定性最终导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宣传效果。

3.4 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是通讯媒体, 即手机媒体, 这是目前管理体制最不完善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来不及形成完善的管理方式, 甚至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通讯媒体信息的管理, 这使得手机媒体就像一个杂物箱, 让大学生们很难在一堆没有用的信息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 管理不力导致广告等信息的泛滥, 造成部分负面影响。

除了通讯媒体, 报刊杂志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由于校园报刊多直属于学校的某部门或院系, 而且校园报刊无法像市场报一样搞报业经营, 更不能靠卖报来回收成本, 因此经费就只能来源于直属机关的划拨。而基本上, 在当下的环境中, 这样的报刊享有的自由权是少之又少, 而这样的报刊定位就是直属机关决定的, 所以很多时候, 这样的报刊起到的作用就只有宣传功能。而在满足学生受众需求以及践行新闻理念这方面无疑被弱化了。

3.5 负面影响的产生

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大肆泛滥于校园, 其所形成的广告文化犹如一股强力冲击波, 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倡导的积极、正面的主旋律产生着巨大冲击。

无聊的商业广告使高校育人环境复杂化。一方面, 高校商业广告影响受众的文化心理, 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同时, 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无聊经济下的高校商业广告提供现代生活信息, 引导人们进行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 也会诱发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4 无聊经济下高校传媒的发展策略

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使校园文化生机勃勃, 校园里的校容校貌是校园物质文化, 人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启迪。从无聊经济出发, 首先高校传媒为企业在校园的宣传搭建平台, 更好地起到宣传效果;其次为师生提供各类所需信息、技术以及资金支持。同时, 将虚拟与现实相融合, 突破传统广告传媒的限制, 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通过手机等现代传播方式传达给大学生, 积极利用无聊时间创造价值。根据无聊经济下高校传媒出现的问题, 笔者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建立完整的管理条例

应加强高校媒体管理制度, 使其与校园文化环境相融合, 让大学生们“享受”到无聊经济带来的福利。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对高校传媒进行系统管理, 同时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条例, 对高校传媒和高校学生的成长教育环境进行引导, 使其进一步相协调, 如成立校园文化管理中心, 对商业广告进行审批, 放到手机报上或者进行消息推送。同时, 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应该增加经费的预算, 增加校园媒体的自由权。而这些, 只有在高校传媒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支持下才能实现。

4.2 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形式

高校媒体的宣传形式也可更为多样化一些, 可以与高校学生生活相结合。可以装饰一些新颖美观的宣传栏, 不但为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对校园进行了点缀。

不仅可以在校园公共设备处进行宣传, 网络也是一个极好的宣传媒介。利用Wi-Fi这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 我们可以在特定范围内向学生提供能够在互联网接入的Wi-Fi无线电信号, 学生连接该信号将进入手机报页面, 通过手机报向学生传递校园相关信息。同时, 我们还可以在手机报上植入各类广告信息。

客户端作为手机报的拓展形式, 突破了Wi-Fi覆盖范围的限制, 用户体验更加便捷舒适, 顾客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或者电脑登陆客户端, 阅读手机报上的内容。

4.3 形成完善的媒体机制

宣传形式多样化的同时, 解决时效性差、内容单一的问题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完善校园传媒机制:第一, 要确保有效的资金支持运转, 即得到学校的支持;第二, 要有足够的采编人员;第三, 缩短平均更新周期, 确保信息源、增大信息量, 以满足大众需求, 增加“访问量”。完善的校园传媒机制会增强相对应的宣传效果, 从而顺利地为无聊经济铺路。

4.4 选择适宜的宣传地点

对于纸质的信息, 可以将校园中一切有利用价值的、容易被忽视但却有较高关注率的角落当做其承载媒介。因为这些角落不引人注目的位置特性, 宣传信息相当于变废为宝, 不令人反感。

对于手机报, 可在无聊时间长且人流密集的地方覆盖Wi-Fi, 比如食堂、校车停靠地点、洗手间等, 为同学们在无聊时间里提供一种消遣的方式, 同时也为手机报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4.5 提供便利的服务平台

最后, 可以在手机报客户端中提供一定的校园服务, 从而将被动无聊经济逐步转化为主动无聊经济, 比如创建学生实践平台, 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平台。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之余, 通过校园网络提出自己的问题, 向其他同学老师进行求助咨询。这不仅可以促进校园信息的广泛传播, 更有益于校园同学之间建立信赖, 互相帮助, 促进校园和谐气氛的培养。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无聊经济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手机等为高校学生无聊学习生活填补了时间, 这也不断促进着无聊经济的壮大。从网络媒体的迅速膨胀到手机网络媒体的发展, 3G技术的不断更新, 无聊生活下的这种高校媒体迅速崛起。但是高校传媒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 高校媒体必须体现高校文化生活, 有效服务于高校学生, 丰富高校学生无聊的校园生活, 只有沿着规范、积极、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才能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无聊经济”迅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释放压力、打发时间的最佳选项。在高校中, 类似于商业广告、计算机游戏广告、手机传媒、纸质宣传、人人网、开心网等无聊经济正在迅速传播, 本文主要研究在无聊经济的背景下, 高校传媒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无聊经济,高校传媒,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彭湃, 张璋.高校商业广告:市场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5) :169.

[2]杨敏丽.手机广告基本商业营销模式探析[J].当代经济, 2008, (12) :64-65.

[3]张爱菊.校园广告的特征与管理[J].新闻爱好者, 2010, (07) :174-175.

传媒经济学 篇9

关键词:注意力,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经济是由稀缺的东西来决定的。在互联网不断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面对大量过剩的信息, 人们只能以有限的注意力去应对无限的信息,因此争夺注意力已经成为了一种经济,成为了信息社会中的“货币”。

一、何为注意力经济

1、注意力经济的提出

作为时下最为热门的一个经济词汇,注意力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其在《注意力购买者》这篇文章中提出,“注意力经济”其实指的就是先有效地配置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而在实现最低成本投入的同时,吸引消费者或用户的注意力,并从中培养企业潜在的消费群体,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获取最大化的未来无形资产。当前,“注意力经济”在经济分析中并未通行使用,但是这个概念对现存的某些经济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以IT行业为主的新兴经济对“注意力经济”的深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

2、注意力经济的特点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注意力经济”也就是经济消费者的注意力。可以说在这种经济状态下,最重要的并不是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企业所获取到的信息,而是注意力。注意力的含义是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种行为、一个事件以及信息上的持久尺度。而其具有一定特点。第一,注意力无法共享、无法复制。这是因为其表达的只是个人的爱好、兴趣、愿望等;第二,注意力是有限的,稀缺的。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信息已经出现了过剩,人们对一件事、一种行为的关注度逐渐减少,进而导致有限的注意力逐渐成为了稀缺的资源;第三,注意力有易从众性。因为受众的个体会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影响;第四,注意力可以传递。从当前漫天的名人广告中可以看出, 受众个人的注意力其实可以从个人关注的名人到名人所代言的广告物上;第五,注意力是产生经济价值的间接体现。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往往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掌握着注意力资源的媒体,而媒体则将自身所凝聚着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时间或版面出卖给企业,实现“双赢”。因此在这样背景下,大量的企业不惜花巨资通过请名人,或者制造、炒作新闻等方式来获取人们的注意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如,软件公司科利华便斥一亿巨资通过香港和内地的电视台等媒体来炒作《学习的革命》一书,进而使其获取到注意力,科利华的知名度也在短期内飙升,其无形资产也增加了10亿元,并借机上市,名利双收。

3、注意力经济产生的途径

注意力经济是在注意力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在此本文就注意力经济的产生进行分析。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曾提出,传媒所获取的最大经济回报其实来源于传媒的“第二次售卖”中,具体来说就是各大媒体将已经凝聚在自己时间段或版面上的受众以一种售卖的方式“出售”给某些需要这些受众的广告商或者是对这些受众比较感兴趣的宣传者。从这个角度来讲, 传媒凝聚的注意力资源其实就是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所在。

众所周知,收视率与发行量、点击量是判定传媒获得注意力的量度,对于我国的传媒来说,其在获得注意力时, 采取的不是品牌的经营、品牌的打造,而大多采取的是炒作、制造新闻,来吸引受众“研究”的方式。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名炒作。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名人的婚姻、绯闻、隐私等能够激发受众偷窥欲与好奇心的事情来进行的。而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传媒的传播功能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新闻联播》增加了许多娱乐方面的内容,软性新闻正在不断增多,大众化、通俗化的新闻传播逐渐成为了网络媒介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 娱乐记者为了追求阅读量、收视率、点击量,更加热衷于对名人绯闻和隐私的报道,使得我国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理念不断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

(2)借势炒作。这种方式主要是借着受众当前关注的焦点,顺势搭车,进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在实际生活中, 只要是出现了能够对受众心理产生震动的事物或某些突发事件等比较大或价值高的新闻资源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一拥而上。在实际生活中,几十家媒体对着同一新闻资源狂轰滥炸的现象,屡见不鲜。

(3)借利炒作。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媒体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并借机将同商界相关的事件进行炒作。这种炒作方式实质上就是将商业炒作包装成新闻包装,而这也正是媒体市场化改革后的产物。当前,在同媒体生存发展相关的经济利益前,部分媒体逐渐失去了独立性,成为了某些商家的推销员。也就是说,媒体所播报的新闻,已经是商家或其公关公司写好的新闻稿。这种制造新闻的方式,已经违反了新闻的规律。

二、何为影响力经济

1、影响力的含义

所谓的影响力指的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从其本质上来讲,影响力其实就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则主要表现在影响力发出者对影响力接受者在其意见、认知、信仰、倾向及外表行为等方面产生的控制作用。而对于传媒来说,其影响力的产生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由吸引注意和引起合目的性的变化组成。

2、影响力的特质分析

通过上述对影响力含义的分析可见看出,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作为一种资讯传播渠道的传媒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判断、决策以及社会行为打上的属于传媒自身的“渠道烙印”。而其又可以被分成两种基本的属性。一是,传媒的物质技术属性。这种技术属性主要指的是,广播、杂志、电视、网络等不同类型传播渠道在进行资讯传播过程中被打上的属于各自的物质技术烙印,并基于这种烙印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进而影响其行为;二是,传媒的社会能动属性。这种属性主要指的是传媒在对资讯进行选择、处理、解读、整合的基础上,在进行资讯的传播过程中,打上的属于自身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基于这种烙印来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进而影响其行为。

当前,伴随网络传媒的出现,人们与传媒的联系更加广泛,也更加紧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打上传媒的这种渠道烙印。而传媒则能够基于这种烙印,对人们关注的视野、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以及议题的设置产生影响力,这也就是传媒社会能动属性的表现。不管是何种传媒,其影响力的产生都只能在资讯传播的过程中。并主要由五大要素构成,即规模、时间、内容、方向以及效果。其中规模直接决定了影响力产生的范围和边界;时间则决定了影响力所产生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内容则是影响力产生的载体与基础;方向则直接决定了影响力施加的对象,以及定位传播的目标群体;效果则是对整个传播定位、形式与内容的整体检验。

对于任何的传媒而言,如果其能够对社会文明进程建设中的主流人群提供卓越且具有一定效果的信息支撑或知识支撑、智慧支持,并能够影响市场消费和人们的社会行为,甚至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决策和进程,那么这个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就非常巨大。因其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赫。

3、建立影响力经济的途径

(1)以内容为主。在媒介传播资讯的过程中,内容是其影响力产生的基础与载体。在当前网络传媒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传播的内容首先就得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对于内容来说其包含了必读性、可读性、选读性三个层面,而要想使内容获得受众的青睐就要对社会上流通的信息在社会需求与实际供给间出现的短缺性矛盾和现象进行准确地了解与掌握。这种短缺性的东西必定会成为受众追逐和渴 望的对象。具体来讲,要求媒介首先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能够正确地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脉搏;其次,要能从当前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能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有用信息,且能指导受众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或评价;最后,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网络,都必须要立足自身的发展,依托现有的资源,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将受众进行细致化分析,并朝着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并采用精彩的内容将受众紧紧地抓住,进而影响到潜在的受众。

(2)树立品牌意识。在这个消费的经济时代,根据品牌进行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消费观念。当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营销时代,品牌就像是城市地标,不仅能够为传媒塑造有形的经济价值,而且本身还具有无形的价值,如其可以作为传媒的代言人,塑造传媒在受众中的形象。传媒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在于要不断媒介自身在受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在网络传媒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地体现出传媒本身的专业化水准,才能赢得广大的受众与广告客户。如央视打造的《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等节目都采用的是媒体自身的独特形态,加之准确的定位,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忠实粉丝。

三、结语

加强传媒教育 打造传媒强国 篇10

想想也对,目前中国从数量到规模,从人员到资本,早已成为了传媒大国,但要成为世界级的传媒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传媒教育应该是责无旁贷的,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传媒教育更应该是世界一流的,并能够支撑传媒强国持续性建设的。

建设传媒强国,人才是关键,这句话让谁听了都觉得未免太过老套,然而道理就是如此。远观欧美诸强,传媒高等教育的确比我们做得好,那些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广播影视、编辑出版等专门人才,进入传媒业后成为传媒精英的大有人在。近观我国,规模上,我们的高等教育已是超级大国,每年680多万的本科毕业生数量,这其中不乏学习传媒各专业的学子们。但是质量上,偏理论少实践,靠模仿缺创新,讲待遇畏吃苦,是传媒类毕业生的普遍现象。

如何改变现状,让传媒教育有力地支撑起传媒强国建设?笔者有以下的一己之见。

首先,传媒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那么传媒类高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就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事业心、有一技之长的传媒人才作为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传媒类高校应锐意改革,解决好办学与培养人才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让新一代传媒人接过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旗,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绝对主力。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中国新闻传播的人才发源地和翘楚聚集地,让新一代的白岩松、水均益、闾丘露薇们,胸怀理想,身藏绝技,昂首迈进传媒领域。

其次,传媒教育要解决规模与质量的问题。目前国内有63所大学招收“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有19所学校招收“出版与发行专业”专科生,还有47所高校培养出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8所高校培养博士生。2010年,教育部还批准了14所大学开始招收“出版专业硕士”。不过,这样不大的办学规模已有过剩之虞,毕业生进入正规的报刊社、出版社越来越难。

新闻学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更加令人担忧。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600家高校开设了本科新闻学专业,设置“新闻学院”的高校也有300余家;2010年教育部又批准了48所高校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广告学专业同样存在规模数量发展过快的问题。这导致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始过剩,找不到对口工作,学非所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传媒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上出现了偏差,需要尽快控制学生数量的增长,将重心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这样才符合传媒强国建设的大方向、大趋势。

第三,传媒教育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时下我国传媒类高等教育被世人诟病的主要一点就是为教育而教育,为学习而学习。大部分课程仍然沿用“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老师以完成课时量为己任,学生则以混学分为目标,至于专业素质、一技之长、创新能力、批判精神等,任由政府部门天天强调,教育研究者不断呼吁,但很少被贯彻执行到传媒教育的具体环节之中。传媒类专业的各领域知识,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教育教学中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在传媒数字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理论与实践,本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却搞不明白高校教师们为什么总把它们割裂开来。大概是这些教师大多受益于“学院派”式的教育,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中缺少了行业实践这一环,再让他们去指导实践也确实勉为其难。如何解决?很简单,先让传媒类的教师们深入传媒一线,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谛后,再回到课堂。相信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传媒专业学生,才可以胜任未来宽范围、多领域、脑体并重的传媒类工作。

一言以蔽之,传媒强国建设离不开传媒教育。实施传媒强国战略,传媒人才必不可少,需要传媒教育的强力支撑。传媒业大发展大繁荣,将为传媒精英们搭建起一个大舞台,关键是传媒教育要能够制造出这些精英来,并能够盘活这个舞台。

传媒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传媒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灵魂

科技的快速进步, 知识的急速暴增, 尤其是网络的遍及与电脑技术的使用, 都在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出现了以往没有过的改变。在地域与空间已不是阻碍时, 在地球更像个地球村时, 我们就走进了新的经济时代。美国是新经济源, 可新经济的潮流已流向了全世界。

对于新经济的定义, 在学术界有着各样的解释。总的概括来收, 新经济时代重点包括了三方面内容, 即将网络进步与信息共享作为重点的信息时代、将传统的管理与营销方式向新型管理方式改变的革新时代和将知识看作新经济提升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传媒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新概念

1.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富饶

(1) 企业文化应有着包容性。经济全球化将资源共享已成了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常常是在企业进步到某个时段与规模后, 由企业管理人练就出来的, 可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规定企业应主动地定义企业文化, 且以此来引领企业的价值走向。

例如, 在1450年, 德国人谷登堡对一台旧的榨油机畸形改造, 发明了历史上的第一台活字印刷机。印刷术使书籍数量剧增, 使西方近代教育兴起并迅速繁荣, 从而大大改变了西方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的面貌。500年后, 电视机的发明, 使得大量的信息被传送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地球开始变成一个越来越小的“村子”。

(2) 企业文化应带有学习性。在新经济时代来到前, 企业已了解到了学习的重要, 所以很多企业就定时给职工进行培训与再教育, 从而取得职工与企业的进步。可是知识暴涨的时代决定了单单凭借企业提供的培训与学习机会是相当不够的, 太多的知识需企业职工们积极地、不断地去了解学习。所以企业文化应引领企业构建学习型团体, 引领职工成为学习型才子, 让企业由被动培训转成主动学习。

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非常显著

(1)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的必要因素。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状况下, 同一种类的竞争企业有着相同的社会消费环境和竞争压力, 且企业的科技进步也很易被竞争者效仿且升华, 就是说信息时代让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类似的状况下一定要提升内部驱动力, 而先进的企业文化也是加强企业内部竞争力的重点。

强大的企业文化几乎是那些总是持续成功的没过企业的幕后动力。没过企业界的早期领袖, 如IBM公司的托马斯·沃森、保洁公司的哈利·普罗科特都坚信现今的企业文化会为企业带来成功。如今这些早期领袖人物的教诲通过企业中一代又一代的经理人传承下来, 他们都保持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且在市场中占有领先地位。

(2) 一个企业的文化可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NCR公司前董事会主席艾伦喜欢谈论一个发生在自己公司里的故事。在1945年8月, 艾伦作为盟军方面战后进入德国的首批民间人士, 前去了解该公司战前设在当地的一家工厂的状况。该工厂在战前刚刚建成, 不过很快就被德军下令充公并服务于战争。艾伦到达当地, 需要徒步穿过一大片废墟才能到达工厂, 在途中意外遇到了2名六年未曾谋面的NCR员工, 他们衣衫褴褛, 却在忙着整理废墟。NCR公司就在这样的世界大战的炮火中生存下来。几天后, 他们呢吃惊地看到一辆美军坦克直接开进了工地。一个美军手握方向盘, 冲他们咧嘴笑道:你们好!我是奥马哈, NCR的员工, 你们几位这个月的定额完成了吗?”

二、现代企业怎样建立符合新时代的企业文化

1. 应创立竞争合作的企业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独自发展已很难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竞争已更加表现出了明显的合作性。两个企业甚至更多企业, 在某一领域也许是对手, 可是在另一领域完全会以合作人的身份一起同外界抗衡, 最后获取共赢。所以当代企业文化一定要表现出竞争合作的包容与魅力,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借助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的优点, 填补企业自身的不足, 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攻击性与独立性超强的企业文化, 只会造成企业被市场中的同行孤立, 最后变成市场的牺牲品。

2. 当代企业文化应独具一格

企业的个性是企业文化一个较重要的特点, 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同行业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当中, 总是效仿行业内的较强企业, 对企业精神的表示类似, 这就会导致职工对企业文化无所谓、觉得企业文化仅是宣传模式的结果。当然, 企业文化追求个性并不代表企业一定要独立独行, 信息共享让企业有可能人事与学习别的企业的先进文化, 可是企业文化的内涵规定一定要表现本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精神, 这样企业文化才会有存在的必要性。现代企业要按照其自身的进步历史、文化沉淀、经营特征、管理规定等元素, 练就出不但经典且又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以此加强企业的整体文化素质。

3. 要求具有“双赢”观念

企业文化的“双赢”理念也体现在企业和客户在盈利的共享上, 这也是传媒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内在必要。客户是企业进步的前提, 稳固且持续扩大的客户群体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但是如果企业在进步中为了本身利益而去破坏客户利益, 那么最后客户便会放弃个企业。如果企业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客户利益, 客户便会由于和此企业的合作中可以确保自身的利益而决定和它创建稳定关系, 这样企业才会有长久的获利机会。利益共赢稳固的客户与利益受损丧失的客户都有可能成为传媒群体, 会对企业带来更广阔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双赢”企业文化观念也是市场经济本身的需求, 事实上市场经济是通过互惠互利来保持与调节市场行为的, 从而确保持自身平衡。企业要获取“双赢”首先就要持续创新, 经过寻找企业内部潜力来加强自身的实力。第二应关注文化的结合, 经济全球化与结盟现象都需要企业成为跨文化的群体机构, 多元文化结合可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让企业文化更丰富,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上风。

总的概括, 媒经济时代为企业带来竞争与挑战的同时, 也为企业提供了提升机会, 创建新的企业文化, 当然不可忽视传媒的影响力。首先能够借助大众传媒开拓企业的影响, 让更多的受众增长给企业文化的相似者或新客户;其次应完全发挥企业媒体的影响力, 高品位、多方面宣扬自己的企业文化, 让新企业文化的鼓舞作用、协调性、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创建形象作用获得体现。

参考文献

[1]魏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上一篇:门面租赁下一篇:网络仿真软件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