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角色

2024-09-27

生态角色(通用8篇)

生态角色 篇1

2007年张家港市进行了生态课堂展示活动, 课堂中教师精心组织、巧妙点拨, 学生人人参与、畅所欲言, 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教师和学生一起融入到了学习生活实践中。

感受着学生的灵动与热情, 体味着教学的神圣和精彩,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拒绝生态课堂生活对我们的“诱惑”!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扫往日沉闷的阴霾, 教师不能再充当课堂的主宰, 学生也不能再是无休止被填压的知识“容器”, 让课堂教学生态化进行, 让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 成为师生共生、共振、共赢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一、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生态课堂更应张显学生这一主体, 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 这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真心实意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证有时间、有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小组探究。

1. 学生是生态课堂亲历者与感悟者。

生态课堂的首要任务, 是要让学生学会搜集、获取、整理和吸收相关信息, 让他们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 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自己选择信息、判断信息, 反复地进行思维加工, 自己“生产”知识, 逐步达到对所获信息详细、深入地理解。

2.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展示者与合作者。

生态课堂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会思考, 学会控制。同时生态课堂也提供了学生仿效、习得、内化、锻炼的舞台, 为学生个体充分展示自己、实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也为生生合作提供了平台。

二、以老师为主导打造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注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人人参与活动, 在实践中、娱乐中主动体验、合作、探究、获取、展示、分享。教师走进学生之中, 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

1. 教师是生态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生态课堂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生态课堂首先要求教师组织丰富的信息与资源, 尽量让学生多吸收, 多掌握, 多积累, 丰富内蕴, 为外化展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要求教师的“精选知识”, 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 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更要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青少年学习的特点。

生态课堂的中心是学生, 这毋庸置疑, 但教师也不能一切唯学生是从、教师围着学生团团转。由于受自身经验与知识水平的限制, 学生在生态课堂中, 时常会出现冷场、卡壳、脱轨讨论、时间失控等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设计主题;点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确实需要帮助的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明确想要学习什么和表现什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表现内容和恰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挖掘课程资源;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心理心态。

2. 教师是生态课堂的评价者和激励者。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期盼着对其课堂表现的肯定, 因此恰当的评价具有激励作用, 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生态课堂的效能。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展示平台,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充分展示个体或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 使学生个体创新意愿得到展示, 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不失时宜地点拨, 通过师生、生生多向多途径的评价, 最大限度地肯定学生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激励, 能促进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生态的课堂是建立一种动态的课堂的平衡关系, 一种师生、生生、生与知识之间构建动态的平衡关系。因此, 我们要调整课堂角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生态之花长驻课堂!

关键词:生态课堂,学生,教师,角色

生态角色 篇2

[关键词]音乐鉴赏 教师角色 师生关系 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58

音乐鉴赏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教师一人充当多种角色,有多种身份。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需要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成为生态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平等、对话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内有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就在于教师不善于跟学生交往。”所谓不善于跟学生交往,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那么,音乐鉴赏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民主平等,和谐共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做组织者而不是统治者。美国教育家威廉姆多尔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诚恳交流,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再稳坐在“师道尊严”神坛上,而是要精心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探究时跟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积极互动。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一个领舞的人和领唱的人,而不是做一个教官。教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最终让他们成才和成功。二是做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学生主体成长与发展的课堂就是音乐生态鉴赏课堂。在这个课堂中,音乐教师必须是一个引导者,其具有宽容、智慧、博爱的特点。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授业”者,而是引导者,要与学生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到学生音乐活动之中去,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且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各种活动,有效运用了音乐教学的听与赏、析与唱,让教师这一引导者的角色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努力践行课程改革的精神

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高中音乐教育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教育核心是音乐审美,以兴趣爱好为培养目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音乐实践必须重视,创造意识必须增强;民族音乐要得到弘扬,多元文化要得到重视。于是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气氛更加宽松和谐。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观念必须彻底转变。先要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确立起来,这也是音乐鉴赏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认清学生是一个个活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智慧,是生命的存在。尊重和爱护生命是生态课堂的基本特点,且使生命能够健康成长。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当然没有错,但不能忽视培养他们的情商,如情感、意志、性格等,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有自己的个性。再就是师生观问题,必须强调四个字:平等和谐。传统的师道尊严是要不得的,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呵护他们,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教师要对学生抱着欣赏、赞美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不要限制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尽最大努力肯定和帮助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全力关注,让他们的情感、能力与思维和谐发展。教师权威观必须理性,摒弃传统的绝对权威。教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需要理性的教师权威观,它源于音乐教师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需要音乐教师知识广博、教学态度严谨、专业技能娴熟,还特别需要虚怀若谷的气质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三、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让人格魅力不断提升

音乐教师必须有音乐教学能力和音乐能力,其教学技能是由这二者构成的。什么是音乐教学技能呢?音乐教学技能包括钢琴弹奏、歌唱教学、简单乐器教学、演奏与合唱等技能。苏联杰出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许多缺点,然而却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除了专业知识以外,音乐教师还必须具备相当广博的人文知识。以音乐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是现代音乐鉴赏的本质,它在挑战音乐教师的知识储备。环境、历史、宗教、风俗等可以表现在一个民族的音乐上,因此音乐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既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又要结合其他学科使学生视野扩大,这是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目标。可见,音乐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必须广而深。比如音乐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欣赏歌曲当然离不开歌词,而精美的歌词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音乐教师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生态理念,就必须开阔思路,专与博互补,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音乐教师必须做出努力,用实际行动构建音乐鉴赏生态课堂,优化教师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受到自己生命的成长。

生态角色 篇3

一、重构生态的师生共同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重构生态的师生共同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合作交往、意义建构的环境。提供有利于合作交往、意义建构的环境可采用组对方法、组际交流、展现思维过程等方式。在组对方法上,教师可以略讲,或提供其他的情境,然后两人一组进行交流;在组际交流时,就具体任务限定时间范围,当发现学生的讨论逐渐平息时,就要结束讨论;在展现思维过程时,让学生充分展现解决问题的不同观点,相互启发思路,让学生之间的认识和想法最接近“最近发展区”。

2.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情激情,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兴趣,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可采用猜想法、情境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采用情境法时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情境,吸引着学生饶有兴味地读文、品词,以开展朗读比赛,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引入课堂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引导学生经历成功的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异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趣上升为体验。

4.要适时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适时、巧妙、灵活地点拨,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点拨要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上,同时要准确把握点拨的时机,并且要注重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建立生态的课程意识

构建生态课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树立课程的目标意识

课程的目标意识既是宏观的,又有具体的。宏观目标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学习;具体目标是对某个发展阶段而言的,包括每年、每学期、每学时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当然,阶段性目标是灵活动态的,它的意义在于学生的自我生成性。

2.要建立课程的生命意识

教育的目标应该指向人的发展,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质量。所以教师应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结构,从课程方式到课程实施,始终要以人文本,以生命为本。

3.要重构课程的生态意识

课程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

4.增进课程的开发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利用教材,努力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5.增强课程的活动意识

活动是课程的生命,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体验,而这些都是在活动中生成的,没有活动就没有生活、没有经验、没有体验,更谈不上对知识的重组与再造,因此,教师要增强课程的活动意识。

三、树立生态的教师形象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要求教师扮演好恰当的角色,具有致高的素养,符合时代的要求等,力求树立生态的教师形象。

1.要体现人文关怀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应该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而且应该利用自己的长者地位,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学会做人。比如《七颗钻石》一文,文本提供的童话故事本身,其人文性就很有教育意义。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所以才得到了生活给她的巨大回报。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大的榜样作用。教师在授课时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让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书本知识,而且端正做人处世的态度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才会丰富而生动起来,所学知识也会鲜活而有生命力。

2.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象

(1)要更新教育观念,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变教学为助学。其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促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树立未来的主人感,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个性的张扬营造氛围,提供条件,帮助他们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2)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方法、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最近发展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又是动态存在、变化不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应学生之动而动,应情境之变而变,引导学生全程思考,刺激学生的发现欲,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生态角色 篇4

关键词:生态化教学;高中英语课堂;师生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42-01

生态化教学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沃勒于1932年发表的一篇教学论著中首次提到的,在其论著中提到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提出了课堂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营造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与角色处理是生态化教学的组成部分。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对于师生相互之间的角色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概述

1、生态化教学的概念

生态是一种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在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1]。高中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针对角色而形成充分的认识,从而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

2、在生态化教学视角下对于高中英语课堂师生角色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高中教学理念对于师生关系与角色定位是不公平的,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在教师的领导与命令下进行,学生面临被动服从的地位,对于知识的学习掌握往往是以消极被动的方式接受。在外界环境联系上,封闭的形式使学生感到学习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忽视了学生的本能,忽视了心理情感等因素。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师生之间友好和谐关系的构造,生态化教学消除了上述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为此值得广大高中学校英语教师在进行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中得到普及推广。

二、生态化教学视角下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师生角色的解析

1、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认识

(1)对于教师角色的认识

①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有充足的兴趣。兴趣也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动因。生态化课堂最主要的特征是保持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两者之间居于平等地位。教师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夠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表现出十足的努力刻苦,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心中的欣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自身对于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认识,这说明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给予了一致认可,也为学生能够学好英语知识树立了胸有成竹的自信心。能够使学生充分加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把课堂真正变成维系师生之间紧密联系,增加情感的纽带。

②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输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英语学科,英语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属于一种外来语言,再加上英语单词数量庞大,语法知识复杂,基于这些特点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对英语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以热忱的服务态度。关心每位学生,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鼓励学生其实英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难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其在知识复习巩固上提供指导,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建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体现出团结学习对于快速掌握知识内容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教师对于自己学习方面的关心,教师与其他同学对于自身学习给予的帮助,并以此更加努力,取得一定的进步。

③生态化教学的协调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角色地位关系着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出来,师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本身。一个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能够表现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发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教师能够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尊敬,能够建立一种和平自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们都能做到认真听讲,认真听从指挥安排,这也说明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对于生态化教学方法的开展,对于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2]。

2、对于学生的角色认识

(1)学生是忠实的倾听者。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门能够受用终生的技能,创造梦寐以求的生活,是每一名学生共同的愿望。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都能认识到英语学科的重要性,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存在差异的,学生们都能够尽最大努力学习英语知识,都不甘示弱,认真听讲,都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谨记教师的千叮万嘱,都想学好英语,不想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同学输在起跑线上,遵循按照教师的安排而坚持不懈。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接受教育是每一位学生的权利。学生虽然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但是在现实中对于接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证。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完全听从于教师的安排,这就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而服务[3]。学生能够对英语知识学习表现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勇敢对教师提出意见与建议,这是学生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对规范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生态化形式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学生学习激发者,学生学习促进者,生态化教学的协调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着忠实的倾听者与教学活动的主人翁角色。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就要在保证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之下,创建一个开放和谐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 林春惠.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态角色”的有效定位[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98-199.

[2] 曹盛华. 大学英语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06:50-54.

生态角色 篇5

一、高校在生态经济区的功能

随着高校与经济发展日益紧密结合, 国内许多资金充足、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转型。他们紧跟高科技和前沿产业发展方向, 不断研发创新, 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研风格和科研领域, 反过来促进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升级。以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下称“石油大学”) 为例, 它地处黄河三角洲区域内, 以油气及其附属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全力打造油气加工、化学工程、机电一体等6个科技服务平台, 为黄河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石油勘探开采、机械化工制造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同时也解决了众多重大技术攻关难题, 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高校是生态经济区的增长极

弗朗索瓦·佩鲁 (F.Perrour) 提出增长极理论, 认为经济增长会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 然后通过自身的渠道向外扩散, 通过增长极地区优先发展带动邻近地区。高校及附属科研机构、科技园从创建之日起, 就在一直发挥增长极的作用。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产业支撑, 而高科技产业是大学科技园的汇聚, 它从企业及政府吸收了大量的资金, 从高校及科研机构引进高新技术, 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通过不断向外输出新产品和衍生新企业, 以强大的力量将高科技园区的产品、资本、技术、信息甚至观念向外辐射, 空间扩散, 加速了大学本身发展, 也促进了地方经济腾飞。

(二) 高校是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极

高校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先锋, 承担着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使命。大学可以充分依靠学科创新优势, 在技术开发、工程研究、成果转移等方面,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 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如“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可提高装置处理能力30%—40%, 获3项国家专利和1项美国专利, 现已应用于生产;2009年底, 石油大学成立黄三角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现已承担多项区域建设重要课题, 为黄三角洲的战略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三)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集散地

舒尔茨认为, 劳动力并非同质的生产要素, 对劳动力追加资本投资, 其质量会得到升华, 从而产生出新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 实质上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目前,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就是教育投资, 因此, 高素质人才培养理所当然由高校来完成。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建设呼唤着高素质人才, 客观上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提出了要求。建校以来, 石油大学已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近10万名毕业生, 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

(四) 高校是信息的前沿, 政企决策的后方阵地

当今世界, 把握信息就把握财富。高校书籍众多, 校园信息系统健全, 师生与校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系密切, 交流便捷, 信息传递更新迅速。站在信息的最前沿, 紧跟潮流, 把握经济的动向, 这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发展战略, 政企决策, 离不开出谋划策之人, 高校专家、学者云集, 更能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 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发挥智囊团作用。

二、高校在黄三角生态经济区的特色定位

高校作为地方区域中先进文化、浓厚创新意识的代表, 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随着黄三角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高校作为此区域发展的一部分, 是创新知识和培育人才的沃土, 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特色的需求来进行定位。

(一) 校地合作

经济区内高校可以说是地方最大的知识产业集团, 是地方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地方高校要积极利用自己的人才、学科、信息资源优势, 打破高校与地方的壁垒, 主动参与到地方重大发展规划的研究中去。石油大学地处东营, 拥有黄河三角洲主战场的地缘优势, 可以直接参与到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开发与建设中, 结合该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的需求, 科学预测区域今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 进行校地合作共建, 为经济区提供先进技术, 培养所需人才,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石油大学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经济区内地方政府合作, 在附近建立石油石化、机械化工、生物工程等产业的高新技术服务基地, 为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以及就业提供学习和实践条件, 也可解决当地复合实用性人才缺口, 扩大高校在地方的技术影响力;继续加强与经济区内的企业合作, 共同引进、开发新型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 升级产品, 形成新产业, 促进以高校为技术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 加快粗放式企业向集约型迈进的步伐, 使企业以资源优势迅速向产品优势甚至服务优势转变, 切合生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二)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向创新迈进

高校是知识汇集与创新的源头, 是参与知识创新不可或缺的行为主体, 高校需要通过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相关科学研究来实现知识创新角色。因此, 必须建立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 通过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首先, 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自由的学术氛围, 是发展优势学科的保证。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高校在继续保持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 发展新兴学科, 建立多维方向的学科优势。其次, 学科优势的保持和发挥应以创新为灵魂, 只有不断掌握学科前沿动向, 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适度超前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 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面向基层、面向实践的能力与本领。石油大学应根据黄三角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需求, 进一步调整学科设置尤其是非石油化工主干专业结构, 加强此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工作, 建立与经济区发展相接轨的知识体系。另外, 进行多学科知识融合创新, 加强对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的研究力量, 建立以环境工程、生物化学、产业经济等学科为支撑, 开放、交叉、综合型的高层次研究平台和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三) 加快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重点高校是解决区域重大科技问题, 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创新合作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 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石油大学地处油田腹地, 邻近大型石油石化、机械加工企业众多, 为学校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合作在学校建立科研中心, 政府、企业、高校紧密合作, 均开创了油、地、校结合的成功范例。但石油大学还应加快构建以经济区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平台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加大对制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坚, 承担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研究、高科技项目研发、节能减排等科研项目, 努力成为紧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思想库”、“发动机”, 以便将高校的人才与科研优势迅速转化为区域的现实生产力优势。

(四) 打造高校特色文化

高校植根于区域, 具有浓烈的区域本土气息, 与当地政治文化、文明道德、社会进步有着密切联系, 是开创本土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风尚的策源地, 对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创新文化等先进文化的传播。石油大学本身拥有浓烈的石油文化气息, 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油田工人, 使石油文化深入人心, 但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一份子, 也应致力于为孕育和传播生态文化服务。因此, 学校应定位于“石油+生态”双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宣传, 加强与国际、国内其他地区及高校的文化交流, 融合先进文化, 努力成为经济区科研文化的传播中心;通过设立论坛、讲坛、开展宣讲报告和咨询服务、举办文艺表演、出版文化书籍等途径推动双特色文化传播;鼓励广大师生自觉践行先进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使学校成为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辐射源”。

(五) 再续大学科技园新特色

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类区域创新组织, 集开发研究、成果孵化和规模生产为一体, 在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传统产业的改造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石油大学科技园是政府主导型国家级科技园的典型代表, 它依托石油大学特色的科技资源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分设创新园、胜利分园和高新区分园三个功能区, 分别围绕石油大学优势学科群, 设立研发机构, 发展石油石化工程、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新技术工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一园多区, 规划发展的石大特色模式, 分工明确, 又相互融合互补, 使其极具产业集群效应。随着油气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经济、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 石油大学科技园应该努力保持园区“油、机、药”特色的基础上, 向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方向倾斜, 积极探讨并进一步增加对基因工程、海洋制药、生态开发等的研发投入, 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发挥汇聚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凤, 吴宏元, 朱洪镇.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合理定位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5) .

生态角色 篇6

一、背景问题的提出———课堂生态学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标志着中国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对生态领域进行了反思和探索。生态学一词自1858年由博物学家索罗(Thoreau, H.D)提出后,其内涵一直不确定,直至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 eckle, E.)才给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目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而“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 aller, W), 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育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ecologyof classroom)的概念。

心理生态学是指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被运用于心理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被誉为“教学环境研究先驱”的勒温(Levin, K.),他于1944年发表的题为《心理生态学》中所提出的著名公式B=f (P, E)。其中,B代表人的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表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可见行为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勒温心理生态学中的“环境”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心理环境,他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充分关注和探究开启了关于人类行为的生态学研究的先河。

从生态学角度看,课堂也是一个有边界、有层次、各因子在功能上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系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学生、环境和教师。教学资源如同食物链将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连成一个整体。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不难发现,众多教育与心理工作者几经尝试和努力,可谓百家争鸣,理论纷呈,成果可人,但从微观层面上对课堂环境进行生态学分析的研究似乎仍然显得比较薄弱,故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现状,从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在生态学角度下的重新合理定位。

二、问题的现状及其理论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分析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等要素交互作用的生态过程。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诸多失衡现象,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的低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拥挤效应”: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指出:教育生态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反之,环境亦对教学产生双面影响—————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会阻碍个体的发展。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英语课堂人数剧增,大班授课成为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主流。一个教学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合班一百多人。过大的班级密度使有限的教室空间内产生了“拥挤效应”,使课堂生态空间环境超过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超出了教育群体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学生生态主体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二)“应试教育后遗症效应”: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需要失衡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偏重于知识点乃至命题点教学。它的最大负效应是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此外,应试教学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证书效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沉重的考试和分数的压抑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苦涩的无奈,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三)“话语霸权效应”:教与学的失衡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主宰教学过程;学生作为客体扮演听者、记者的角色。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知识的舞台,学生接收知识的“电台”,呈现出一种强制教学形态。教师的课堂霸权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阻碍了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参与和探索性自觉建构。教师机械灌输的知识传授,学生消极被动的信息接受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出现严重失衡。

(四)“花盆效应”: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

花盆效应(Flowerpoteffect),也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常言道:“马厩里训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表现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是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生态幅度降低。这样,花盆里的作物,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这种花盆效应在教育生态上表现尤为明显。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室内,教学内容仅限于教师的传授,往往使课堂心理环境呈现僵化、冷漠的局面,最终致使学生机械地学习,无力应对社会上变迁的各种环境,而生态学的花盆效应正是这一现象的有效影射。

目前,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大学英语课堂仍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教学内容从书本到书本,与现实生活脱节,形成闭锁式小循环。尽管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领会书本内容和老师的讲解,经过不懈努力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但在课外需要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中却无话可说,经过长期学习积累的语言知识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交际能力。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完全自然的语言情境,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式的外语课堂则产生了教育生态中的花盆效应———课堂教学不但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不能充分提供外语学习所需的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导致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

三、借用生态学原理,探讨塑造大学英语教师的新型角色

(一)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的英语大班教学积极探索者

针对“拥挤效应”课堂所造成的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有必要借用生态学原理,拥有生态学的思维,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来提升自身的素质,做课堂生态环境平衡的积极维护者,努力成为大班教学的积极探索者。

关于“拥挤效应”课堂生态环境的解决,国内有关学者提出了探索“如何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提出的主要方法包括:提问/讨论,暂停讲课/巩固记忆和理解,利用角色扮演,利用课堂小测验,问题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这并不失为化解课堂“拥挤效应”一种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长时间的交流,一定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情景,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双方互动。一要重视言语表达,既要知识的传入,又要心灵的感悟。二要重视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对体态语、副语言和客体语要加以锤炼,提高交流的深度和情感度。以高超的交流艺术化解课堂“拥挤效应”,化腐朽为神奇,促进课堂生态环境的和谐。

(二)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英语学习情感体验的培育者,做英语素质教育的引路人

针对“应试教育后遗症效应”,英语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索的情感体验,创造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分享学生学习成果,共享其中的情感快乐,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比仅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在英语学习情境中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是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挖掘学生外语性学习的内驱力;二是因材施教,注重指导,提供适合学生探索学习外语水平的材料,尽可能不让学生在失败的积累中产生悲观厌倦的情绪;三是强调移情,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渗透的方式,迁移到学生身上,使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四是积极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会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分享学生学习成功所带来的愉悦,而这一切,都需要英语教师加以协调组织。英语教师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组织者,是其角色转换的行为变化。

生态化英语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打破应试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束缚,以学生生命发展为课堂主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激发英语学习持久的内在动机,培育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效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促进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自然地、全面健康、和谐持续地生长发展。

这样就使得大学英语的教与学符合学生生命成长的生态原理,寓教于乐,从而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维护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健康运作。

(三)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平等师生观”的维护者

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是英国植物群落学家谭斯利(A.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这是生态学中的核心观点。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是外来语言,我们更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环境加以协调和科学组织。在课堂心理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构筑了心理场,因而,树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观是建构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态主体,正所谓“人性百态,各如其面”。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切不可粗暴地以扼杀学生的个性为代价,以求整齐划一,换得一种教育上的“成就”。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换言之,富有创新的人格的人作为生态主体,才是真正的力量和财富,只有如此才能构建平衡和谐、色彩斑斓的生态王国。加之生态平衡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因材施教,建立“每个人都很重要”的新理念,实现师生间共享知识、共享指挥、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精神世界的建构,以达到“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日深的教育新境界。

因此,要打破大学英语教师的“话语霸权”,变课堂教学中的“表演与自我表演”,为“主演”与“助演”亲密合作的关系;师生密切合作,教学相长,使英语课堂有声有色,促进课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为多元、共生,教师以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身份,学生以求知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身份平等交流与互动。大学英语教师就理应成为平等师生观的自觉贯彻者和维护者。

(四)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英语课堂中开放式生态系统引路者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生存与发展。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课堂教学系统也不例外。然而,花盆式的课堂小生态环境无法为学生提供语言技能训练所需要的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因而,外语教学需要打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开放的生态系统之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强化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关联,注重课堂教学与外界社会的互动。一方面,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既要侧重学生的感知和领悟,又要强调学生的交流和体验。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功能全面发展的同时,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多开口,结合书本教学内容,就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发表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和讨论,展开语言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外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无限的课外活动天地,举办外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英语角、英语沙龙、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创设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平衡是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教育生态学的生态平衡原理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只有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失衡问题,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使课堂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生态观,切实找准位置,扮演正确的教育生态角色。

参考文献

[1]侯自钧.西方社会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2]Hawl ey, A.B., HumanEcol ogy:ATheor yof Communi t ySt r uct ur e, 1950

[3]李工友.第二次变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5]谢惠.如何在大班教学中调动大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J].内江科技.2007 (2) .

[6]吴建民.交流学十四讲[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5.

[7]关文信.西方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1) .

[8]肖正德.我国对话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4) .

[9]Sher al yn.S.Goi dbeeker:Val-uesTeachi ng, Nat i onal Edu–Associ a-t i onOf t heUS, 1976.

[10]方双虎.论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J].教学与管理, 2003 (5) .

生态角色 篇7

一、增强公民生态意识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公民只有整体生态意识的提升, 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形成, 也只有公民生态意识的提高, 才可以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才能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公民的生态意识, 离不开生态教育, 要在教育部门的统筹规划下, 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中小学可以采取渗透课程加专题实践的组织模式, 在高等教育中将生态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消费观念, 倡导善待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消费意识。

紧盯薄弱点, 提高河北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的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着重宣传实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 宣传农村生态恶化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 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 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平衡生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依托健康社区厚植生态文明观念。要依托河北社区互动培养责任意识, 通过在社区层面开展各种绿色创建和环保志愿活动, 通过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协商等活动, 使社区成员逐渐养成协商、合作、参与、妥协等契约观念、法纪观念、秩序观念, 在互动过程中养成生态意识落实于行动的习惯, 自觉遵守各项生态法规。要发动群众相互监督, 不断强化他们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 履行环境义务的行为方式, 将生态意识真正固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 使社区居民真正做到勇于监督、恒于自律、勤于维护、乐于享受。

二、形成生态公民养成机制

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就是生态公民。生态公民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依法享有生态环境权利和承担生态环境义务, 也就是要求公民在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下对生态环境形成与权利义务并行不悖的理性自觉和行为取向。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公民的养成, 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设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 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这一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获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这就要求公民具有科学的生态理念和良好的生态素质,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生态问题的社会性的本质属性也要求生态公民的养成,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应该而且必须依靠社会成员的力量。因此, 生态问题的全面解决当然要靠生态公民的养成。

构建生态公民养成机制, 首先要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 生态文明法律规定公民的生态权利和义务, 生态文明制度作为生态法律的补充, 是关于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生态法律和各项制度的制定, 为公民生态化行为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其次, 要健全生态评价制度, 目前, 河北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状况并不乐观, 究其原因, 生态评价制度缺失是一种重要的阻碍因素, 所以必须健全河北省生态评价机制, 加强公民的监督权和诉讼权, 为生态公民养成机制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倡导公民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是以绿色、健康为宗旨的, 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的新型消费模式, 它包括三层含义: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公共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注重环保, 节约资源与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在公民中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需求欲望日益膨胀, 当今的环境污染、物种锐减、疫病蔓延等种种问题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如果人类只顾自己的一时之乐, 人类的发展必将毁灭于自身。公民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 就要对公民加强绿色消费教育, 建设节约型社会, 每个公民义不容辞, 社会各相关机构应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 传递绿色消费信息, 普及绿色消费知识, 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 推进消费理念的更新, 使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观念, 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绿色消费模式。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又主动保护自然生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民的具体角色定位: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形成生态公民养成机制;倡导公民绿色生态模式。

关键词: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公民,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周慧, 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公民养成机制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11期。

生态角色 篇8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合作学习,生态位原理

一、引言

随着生态平衡、社会和谐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概念渗透到教学领域,指导着教学实践,促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团队中的应用极为普遍, 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师生关系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育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合作学习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合作学习和教育生态学

1.合 作学习

20世纪70年代初 ,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 ,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教育家王坦将其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展开讨论、模拟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教 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 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L·克雷明认为教育生态学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而微观教育生态学则缩小到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 缩小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微观教育生态学将课堂看做一个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包括课堂生态主体、教学内容和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和学生是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生态主体, 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相互依赖、彼此制约,通过与合作环境的互动,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型课堂。

三、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1.现 状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对合作学习内涵的一知半解、学生英语能力不一等因素,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课堂生态主体地位失衡,英语课堂成了学优生的“舞台”,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第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失衡。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鼓励等,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而在实际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误读了合作学习内涵,布置完合作内容后,只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过少地介入学生合作,甚至对合作成果没有具体评价。另外,有些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活动时,由于时间限制,忽视学生的自尊心,直接将答案或结果公布组员。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发挥不同的生态位作用,相互依赖和作用,从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否定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过少干涉容易导致小组合作没有方向,流于形式,而过多干涉又容易剥夺学生主体地位,影响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 小组成员之间关系失衡。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 组员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课堂生态及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生态位原理,在合作学习中,组员共享同一资源和环境,占据相同生态位,为了“生存”展开激烈的竞争, 调整组员各自的适应性, 使合作学习处于动态平衡。然而,在实际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二语习得能力差异较大、对英语学习兴趣不一、对职责分工不明确等原因, 有良好英语基础和较强学习能力的组员积极参与,主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小组活动成了发挥其个人才华的舞台, 而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较差的组员则在“竞争”中成为失败者,他们极少参与合作,缺乏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和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变得更内向,过分依赖小组中的学优生,复制他人观点,甚至一言不发。这两类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有些组合作氛围热烈,而有些组组员单独完成合作任务, 组员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这种失衡、不协调的组员关系和组员互动,使合作学习缺乏生机和活力,无法达到理想的合作学习效果,抑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2.建议

生态位原理给教师的启示是: 主观能动地调整师生生态位是改善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谐共生是生态型师生和生生关系的核心,这就要求老师发挥自身的生态位角色,即合作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及合作学习后的鉴赏者。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 教师应该在合作学习前做好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工作,比如,如何导入文化背景知识,采用哪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创设哪些生活情境等。作为指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 教师应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帮助组员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避免合作学习偏离主题,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另外,适当的提醒可以确保每位组员发表观点的机会均等,适当的反馈可以调整小组讨论的方向, 避免过多地干涉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合理生态位。作为鉴赏者,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小组和成员的合作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参与到成果评价中,优化合作学习的积极效果。

另外, 为了确保每位组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维持组员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平衡。缺乏竞争的合作学习环境不有利于其持续发展,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动力和积极性,通过竞争,胜利者可以获得成就感,失败者则可以督促自己调整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活动积蓄能量,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从而实现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的传输。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分工及职责,肯定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确保学生积极、平等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各组员的不同生活背景、英语应用基础、二语习得能力等,对合作学习任务进行灵活、动态、合理的分工,如记录员、督察员、资料员、汇报员等, 使每位组员有平等的机会承担不同的职责,发挥个人所长,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作出贡献,从而形成组员间的和谐关系。

四、结语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为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生态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生态意识,明确教师的适当干预对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生态位,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激发其创造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帮助学生适应最佳生态位,避免学生之间对有限资源的不健康竞争,并密切关注合作学习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remin,L.A.Public Educ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80.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宋金花.“微观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功能的实证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普教研究,1994(1):5-8.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下一篇: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