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值转换

2024-11-05

有效值转换(共6篇)

有效值转换 篇1

摘要:对于七年级的新生来说, 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对适应初中生活很重要,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应从细微处着手改变学生的认知习惯, 循序渐进地改进学生的学法, 使新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新生,转换,学习兴趣,亲和力

对于七年级的新生来说, 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需要学生进行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因此, 教师应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对自己的初中生活有很好的规划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初中的学习生活, 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认为, 教师要想帮助新生进行角色与身份的转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增加亲和力, 振奋精神, 调节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校的七年级新生, 还脱不了稚气, 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既好奇、兴奋, 又满怀期待, 同时又十分敏感。如七 (1) 班的马小童, 小学是优秀生, 得到过不少荣誉, 老师和家长也一直以赞许的目光关注他, 同学们也很羡慕他。但他进入中学后就成了普通的一员, 还没冒出尖来, 心中总是闷闷不乐, 稍有不顺就流泪, 认为这个环境不适合他, 难以有所发展。一次和同桌闹矛盾后, 他跑回宿舍大哭不止, 谁说都不听, 坚持要回家。待他稍微平静后, 我走过去边帮他整理东西边说:“这么脆弱的男子汉将来怎么成家立业呢?老师还指望你争第一呢!”看到我认真又幽默的样子, 他平静了下来。之后, 我认真听他诉说委屈, 然后告诉他, 进入新学校, 不适应是每个同学都有的困惑, 逃避、退却是弱者的表现。结合他自身的困难, 我细心指导他如何解决问题。面对我的热心帮助, 马小童哭鼻子的现象逐渐少了, 和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他的期中考试成绩不错, 欢乐自信又回到他身上。所以说, 教师不仅是传道者, 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 这样教育工作才能常做常新。

二、充分了解学情, 从细微处着手改变学生的认知习惯

七年级学生比较单纯, 不善于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 往往只注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因此, 教师要有耐心, 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细心捕捉其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 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再启发引导, 使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三、循序渐进地改进学生的学法

学生在小学习惯了听老师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 因此, 初中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讲得过多、过快, 也不能过于抽象和概括, 而应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教具, 让学生看清楚, 听明白, 从而逐步由图形直观、语言直观和文字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 教师在对几何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时, 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认识结构和规律出发, 有效有序地改进教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 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 小学中养成的各种不良习惯也随之带到中学里来。如小学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培养, 使得学生不看重预习, 也没有好的预习方法, 而且很多学生都感觉老师讲的时候才是学习的时候, 对平时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也不按时完成。此外, 再加上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心, 这样就让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 或者只能是相互抄袭预习内容罢了。在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培养时, 教师应先布置预习提纲, 使学生有的放矢;设计预习方案, 尽心编排一定量的练习, 由易到难, 使学生既有收获又能提出问题。例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 教师可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 如“向东走6米, 再向西走3米, 一共走了多少米”, 再让学生列式计算, 得结论, 使小学的列式计算和有理数的加法联系, 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然后, 教师可再提问“两数相加, 符号、绝对值如何确定”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加深难度的同时, 逐步训练学生观察、想象、归纳、表达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充分感受到了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尤其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要落到实处,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集中精力, 解决问题,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并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自己的难点, 从而认识到了预习的好处, 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2. 学法指导。

在预习的基础上, 在课堂探究学习中,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就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 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结果, 只要有了方法, 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而只有结果则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所以,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们教师要重视方法上的指导, 而不能只重视结果。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做笔记, 什么时候该集中精力解决难点, 什么时候该进行具体实践, 这些对于七年级的新生来说比要求学生完成多少作业更加重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师生问答式、小组讨论式等等的各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时,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我们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主动投入学习, 而不是被动学习。 (2) 让学生具有规范的书写格式。对于七年级的新生来说, 平时的书写不规范会导致他们在考试中丢分,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 (3) 教师要以身作则, 给学生树立榜样。比如在学生学习的时候, 教师也可以拿着书和学生一起学习,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教师可以让学习方法得当, 成绩优异的学生给其他学生讲授自己的经验, 这样可以取长补短, 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优化、高效。 (5) 让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应让学生对每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 找出自己当天学习上的问题, 并请教别人进行弥补, 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成绩的提高。教师还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 利用笔记进行反思, 这样效果更加明显。如有的学生觉得数学课不需要记笔记, 教师可引导学生记易错题, 记典型题, 记解题的关键思路、巧妙方法, 并指导学生采用笔记与反思相互结合的办法进行学习, 这样长期坚持,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和自己完成作业的习惯。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跟踪调查和指导,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习惯和自己完成作业的习惯。

4. 培养学生进行课后小结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 课后小结都让教师包办了,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 我们可以在学完一节课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不要求学生说得很全面, 只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总结问题就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使得教师从“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几点只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新生的角色转换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 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合力教育和培养, 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收到成效。

有效值转换 篇2

李晓阳

建言献策成果是智力成果,是社会生产力。围绕国家、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是各级政协履行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政协汇聚各类人才,智力密集,深入实际,建言献策的价值很高。政协工作要体现自身的价值,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使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被党委政府采纳,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只有实现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政协履行职能才真正实现其价值。

当前,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问题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难点和焦点。政协建言献策的成果转化难、得不到党政部门重视是基层政协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协的一些调研报告经过一定程序提交党委政府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委员的大会发言、反映的社情民意,也往往得不到回应;对于委员提案,承办部门也是重答复,轻落实。

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政协的工作同志认为,政协不是行政机关,不承担决策职能,政协的建言献策成果只能作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依据。政协只要把建言献策工作做好就行了,对于意见建议能不能被采纳是党委政府的事,缺乏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因此,在促进成果转化的方法和措施上办法不多。这就导致一些花了很大心血的调研成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二是建言献策的质量确有不高。调研缺乏基础。调查研究只注重形式,听听汇报,走走过场,形成的调研报告重在反映部门单位的成绩和要求,没有实质内容。调研不够深入。调研课题不能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的调研成果对党委政府来说缺少参考价值。委员素质良莠不齐。一些委员参政议政水平低,提交的提案、反映的社情民意质量不高,为应付完成“四个一”任务,“即席之作”不少,很难说是好智力成果。三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目前从全国政协到地方政协,只有提案、建议案的办理有正式的工作规则,但对调研报告、委员发言、社情民意等建言献策形式,还没有明确的办理程序。而且一些人还片面地认为把调研报告、委员发言、社情民意转化为提案、建议案就叫完成了成果的转化,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政协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督办和实效跟踪机制,调研成果提交之后的后续工作是盲点,成果转化变成了党政部门的单方面行动。现在的情况

是,政协建言献策是否能转化为社会经济社会效益,依赖于党委政府领

导是否重视、是否有批示。部门也是看批示办事,领导不批示,一般是

得不到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就算意见建议能得到及时反馈,但是对于否

能落实、何时能落实,政协没有做好跟踪问效工作。

建言献策成果难以转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协内部的因素,也

有外部的因素,但个人认为内因是主要的。切实做好建言理论工作,是

政协工作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人民政协要在促进我区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到有为、有位,必须下

大力气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促进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

一、丰富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渠道。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渠道要宽,多种多样。一是加强提案反映机制。由于提案的办理要有明确的文件要

求,政协的一些调研报告、委员的会议发言等,我们可以经过提炼后以

委员提案形式交有关部门按程序办理。调研报告也可转化成专门委员会

集体提案、党派提案或委员联名提案,按程序办理。政协闭会期间也要

重视提案反映的工作。二是加强专题报送强度。政协的调研报告、建议

案或例会协商形成的会议纪要,要及时报送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

加强与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经常性联系,掌握调研成果的传阅、办

理、领导批示等情况。三是加强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反映社情民意是委

员建言的重要渠道。社情民意与其他建言献策形式相比较,具有时效性

更强、办理更迅速等优势,更容易见效,应该成为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之

一。

二、强化信息反馈和跟踪问效机制。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机构,协商议政是其主要职能,但对自己建言献策的成果不具有落实的职责。长期以来,政协的工作特点就是“说唱”功夫强,“做打”功

夫弱。建言献策要得到转化,就必须加强与党政各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和强化信息反馈和跟踪问效机制。一是加强信息反馈。建言献策成果报送党委政府后,政协部门要主动与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沟通,了解

成果的采纳和落实情况。党政部门应按照反馈制度,及时把对政协建言

献策成果的研究处理意见反馈给政协和政协委员。二是建立建言献策成果数据库。实行成果动态管理,并适时对建言献策成果进行“回头看”,对哪些被党委政府采纳或进入决策实施程序,哪些成果还没有得到重视

和采纳,政协要“知根知底”。三是要加强跟踪问责。调研成果报送党

委政府后,并不意味着调研的结束,应通过持续调查视察的方法,了解

部门落实程序、实施力度情况,促进调研成果更好地向现实成果转化。

四是要导入政协领导督办机制。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大会发言、社情

民意等建言献策成果,要有领导负责跟踪了解采纳情况,督促落实。要

在先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建言献策成果转化的规律和特点,制定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制度,逐步做到信息反馈和跟踪问效工作制度化。

三、加大建言献策成果的宣传力度。政协工作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

视和支持,必须加强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政协要充分利用新闻

媒体的推动作用,促进政协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目前,区政协有自己的内部刊物,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都是宣传政协组织和委员建言献策

成果的有利资源。政协的一些调查报告可以修改写成新闻稿件在新闻媒

体上刊播,使调研成果在更广的范围产生作用。委员建言中的一些重要

观点,如适宜公开发表,也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在一些新闻媒体上,还可以邀请委员、专家就政协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的调研课题展开讨论。同时,要加强与《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国家级、省市级有关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宣传报道我区政协建言献策的活动和成果。要通过舆论宣传,把政

协调研和委员建言情况让社会方方面面知晓,形成促进建言献策成果转

化落实的社会氛围。

四、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在委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时,要把

委员建言献策成果的考核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评选优秀提案、优秀

社情民意、优秀调研报告,进一步调动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优秀成果的评选,要以是否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作为主要依据。在评选优秀成果的同时,对办理委员提案认真、落实委员意见建议及时的部门单位也

要进行评选,提高党政部门转化政协建言理论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成果要纳入党委政府决策并最终落实,在主观能动性

方面,在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方面,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政协工作的良好

氛围,促进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发挥政协协商议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适切转换:有效教学的另一种诠释 篇3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膨胀教学内容

高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基础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课外知识的补充就占了很大比重。但高一基础教学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教学中内容的无限补充,则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例如,一位刚结束高考轮回到高一的教师,在执教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时,对“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这一重要意义做了深刻的阐释,尤其补充阐释了“近代化”的概念: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段材料作为重要理论在高考备考中是应该通透的,直接移植到高一则完全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事实上这样的“好心”未必就能成就“好事”。在基础的思维训练阶段,教师只要点出近代化就是指“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结合本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和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即可。

2.测试超越认知

测试是检验教学的主要手段,基础教学也需要经常测试以发现问题和巩固知识,但往往教师由于受高三大量习题训练的影响,总会形成一些惯性的思维,认为题目都较为简单而难以把握深浅。

例如,某校高一的期中试卷连续选择了这样三道题:

例1.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 )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

例2.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例3.“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万世长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这是一项神圣的义务;而且不得毁损该法,更不得废弃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材料阐明的思想应属于下列哪位思想家( )

A.孟德斯鸠 B.卢梭 C.西塞罗 D.苏格拉底

细心阅读这三道试题,不难发现恐怕没有一道题高一的学生能够顺利做出。在没有多少知识积累和方法训练的基础上,连完全理解材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3.心态日益浮躁

由于思维转换的艰难,加上面对初入高中的这一个知识积累相对薄弱的群体,尤其在教学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知识面狭窄、思维呆板、对教师提问毫无回应的时候,教师的心理将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久而久之,教师心态浮躁,甚至对学生心生怨恨。日常教学中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这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多少遍怎么都不理解,简直要崩溃了。”

“这届学生比刚毕业那届差得太远了。”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怎么这么狭窄,什么都不知道。”

“怎么进度一点都推不动,感觉时间一点都不够。”

“怎么教不会啊,教书都没有信心了。”

……

长期的抱怨使自己教学动力逐渐丧失,每天都背负极大的精神负担,更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在叹息声中丧失了反思与成长的大好时机。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长期的抱怨也使他们逐渐疏远甚至反感教师,师生情感出现障碍,也使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古人云“亲其道,信其师”,如果师不“亲”,则“道”就会越远。

二、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备战高考形成的高考思维定式,总是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日益显露。如果不加以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思维和心态上以转换与改变,则会使师生会经历一段煎熬的磨合过程。因此,解决问题应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握节奏,平和心态

高考备考的节奏往往出现大容量、高密度、讲细腻的课堂教学节奏,而在面对新的教学对象和新的要求时,就必须改变这一节奏。在面对高一基础教学时,则需要轻快有趣、提纲挈领、交代到位的节奏,在遵循各种标准的基础上大胆取舍,使课堂变得简洁。

2.紧扣标准,大胆取舍

面对新的群体,我们必须找准定位,即面对会考的定位,尽快从高考的思维回到会考的思维中来,那么就需要教学要有所依据。一般省份的会考,主管部门都会加强指导,例如,浙江省就颁布有《会考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对每一章节内容掌握的程度都有层次的区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这一标准进行大胆取舍。

3.能力立意,梯度分布

测试是教学无可回避的问题,在测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分布知识点,试卷要强调能力立意,注意试题的梯度。尤其高一的测试即使增加考查的难度也不能脱离基础,基础知识可以巧妙地设置,使应试者够得着,但够着的同时要经过一番思考。

有效值转换 篇4

一、课前做好三“透”, 为实施有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 教材要“吃”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 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 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 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 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 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 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 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 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 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 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 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 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 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 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第二, 学生要“析”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 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 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 城乡学生有区别。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 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教学预设, 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为什么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一样, 关键是学生依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所形成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 不仅学生要适应教师, 而且教师更要主动适应学生, 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 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

第三, 预设要“做”透

预设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 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 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 对专业知识的预先准备, 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 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

二、课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过程有效性

要想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 给教师和学生做出角色定位。

(一) 教师角色定位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必须为自己正确定位, 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 角色转换。

以前的课堂只需要“传授”, 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 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然而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实行由“传授者”向“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 方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口耳相传”, 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课堂的主宰者, 而学生则是完全地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新课程的到来, 课堂也出现了生机,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实现了质的转变。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 加强调控。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导向, 把课堂教学组织好, 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对教学的速度、难度、密度进行调控。教师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 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 精简板书, 提高提问技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笔者在教学《雷雨》一课时, 通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不同的景象, 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 而我只是在一旁略作调控, 把学习的全过程交递给了学生。这样的课不仅有效率, 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

4. 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地关系到每位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个重大的挑战。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老师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 多样化教学, 任务导向,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确保学生成功率。”我的理解是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5. 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有:

(1) 创情境, 激兴趣, 搭建课堂训练平台。如:语言导入、电教导入、表演导入、猜谜导入、唱歌导入等方式,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强化阅读奠定基础。

(2) 学提问, 巧提问, 提高课堂训练效率。具体地说, 要做到: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要精炼、要有度 (难度、坡度) 。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 就可设计这样三个问题:楚王仅仅是在侮辱晏子吗?晏子为什么不直接说楚国是狗国呢?晏子为什么是“看了看”, 而不是“想了想”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比较符合上述的要求。尤其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 学生一下子不能得出答案, 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从时间上来考虑, 给问题解答增加了坡度。问题的精炼、有度, 对学习课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多形式, 练扎实, 追求课堂训练实效。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一路多径”、“边读边思”, 将思维和阅读统一训练。

(二) 学生角色定位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发挥学生学习潜能而进行一系列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教育者的种种努力, 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 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争当学生良师益友,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语言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就要真正解放学生, 不要压学生、治学生, 使我们的课堂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 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与技能, 培养创新与探究意识。 (3) 采用有效激励方式, 激发学生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培养学生较端正的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肯定、奖励的评价方法, 积极向上的竞争方法,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激活课堂。

2.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事情。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演“独角戏”的舞台, 那么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 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 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 质疑解惑, 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全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3. 学习策略

(1) 鼓励学生思考, 质疑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为此, 我们在课堂中就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 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 学会读思结合。如:笔者在教学《我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对哪种天然的指南针感兴趣, 你就把它好好地研究一下。可采用读一读, 问一问, 议一议的方法来进行。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便有了学习的方向。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质疑解答完成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 通过合作的方式突破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评价中当小老师。

(3) 倡导学生探究学习, 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之间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通过互相学习、组内竞争、互改作业等方式, 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后要做适量作业进行巩固,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1.课堂新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堂拓展, 主要跟本课相关的知识点相结合。如我在讲《淮阴侯列传》第一课时之后及时拓展了韩信早年屈辱生活的三个小故事的结局, 概括了几个成语“一饭千金”、“漂母之恩”同时翻译了两个重点句子:“公, 小人也, 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这样拓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要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作业做好以后, 老师不一定全部都要收上来自己改。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组长。他们检查完作业以后就把情况登记到作业周汇报上, 然后由学生每周五拿回家给家长签字。这也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 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这样, 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掌握透彻了, 对以后的学习就更容易了。这也间接地提高了以后的课堂有效性。

有效值转换 篇5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改革已全部实施,新课改正在深化推进。高中学校还正处于新课改实验和推广阶段。在此特定时期,加快实现课改理论到教学现实的有效转换的任务凸显紧迫。综合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促进课改理念向教学现实转换的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着手。

进一步巩固学习和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客观地说,在基层学校中教师已基本了解和普遍树立起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但“头脑风暴式”的课改培训,众多的课改理念要求,难免会让老师头晕脑胀。最终导致理论层面的“理念”会讲不少,但一到教学实践中,就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套”里去了。不论是省级课改实验区,还是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目前这种情况仍普遍存在。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说明课改理念的巩固学习与深入实践仍需加强,但是,对课改理念的学习,不应再搞“名词辨析式”的“游戏”,而应将课改最本质、最核心的理念学习与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

新课改的精彩应体现在教学的实践中,太多的五花八门的新理念(尤其是已进入教师头脑仍未演化成为教师思想组成部分的新理念),最易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时的绳索。要为教师松绑,就要高度重视本质性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是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新课改最核心的理念。仔细想想,其他众多课改理念,无一不是从此延伸与派生的产物。

教学调研中,经常会看到有一些所谓的课改专家或领导同志指责教师,不应这样,不该那样,搞得老师们羞愧无措。

老师们究竟该怎么办?交给他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法宝,让他们自我评价与反思,或许更好。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新课改教学中,就是要围绕着“课堂、教师,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原则,解放课堂、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的标准有三点:其一,课堂活起来了。课堂已成为学生收获知识,收获启发、希望、信心、勇气、理想等场所。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起点,圆了梦想,获得了能力。其二,教师笑起来了。这是平等与和谐的象征。教师的笑是亲切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在这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发者。在这里教师绝不是“教教材”的包办者,而一定是“用教材教”的实践者,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引导的典范者。其三,学生动起来了。学生的“动”是主动的、自主的、必要的。学生所得是自然的、真实的,水到渠成的。学生的动,绝不是被动的,学生的所得绝不是强加的,教学的结论是知识展示过程后的自然形成,绝不是“标签式”的既定结论。

课堂教学如果做到了上述三方面的“解放”,就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就体现了教师“服务者”的角色,就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就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转换。

强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展示的研讨与指导

课改要依靠课程实施来完成,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展示。对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动态性展示,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和重要的方式。

广泛而深入的课改调研表明,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展示的关键,是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是教学展示的前提性工作环节。要做到教学设计“预设”功能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体会。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是依据学生实际,分层分类性地进行设计,而不应是单一化式的一个标准。要做到教学设计的科学可行,全面分层,符合学生实际需求,还要充分理解和挖掘利用教材及其相关资料,最大程度地保证教学资源的占有。

在教学展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性变化,对生成性的教学信息,要注重筛选、评价与引导,保证教学向着良性的、实效的,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方向深入、深化。教学“生成”过程,往往是师生间教学相长,智慧碰撞,思维创新的精彩过程。对既定教学设计方案(教案)之外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积极地分层进行评价、激励与引导,绝不能简单地粗暴对之或置之不理。

在教学设计与展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成为教材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大胆调整教学设计,灵活创设教学情景与氛围,使之更有效地为学生需求和发展服务。

“既定设计”与“动态展示”“预设”与“生成”,看似矛盾,实则同质。依学生的实际而设计,为学生的实际需求(生成)而修改设计,本质上都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对既定教学方案进行动态性调整,只是为了由理论上的设想到现实的教学转换更为真实有效,更为适应学生需求而进行的“现场调整”罢了。

分层发现和培养骨干,创建和利用“理论———现实”的转换媒介

在目前新课改实验当中,尤其正在处于推广课改实验的高中阶段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困惑,其实仍然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展示中,如何进行教学操作的问题。观念要转变,知识要更新,课堂要生动,学生要主动,教师要会动……一时间,突如其来的新要求,使教师在“熟悉”的课堂上,变得束手无策了。对充满热情投身课改边学习边工作的老师而言,现在最为迫切需要的是课堂教学展示方面的范例和样板。这也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必须积累的需要,也是课改者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必经之路。

尽快发展和培养一大批课改骨干,供广大的课改者观摩、研讨、学习、感悟,让更多的同志在“模仿”中受到启发,在反思中找到方向。这是新课改的当务之急。

多次的课改调研表明,能够较好体现课改精神的课例,是促进教师由理论(理念)向教学现实转换的捷径性媒介。我们一定要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支课改理念领会得深,课堂教学展示得好,有理念有实践会示范的课改名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辐射和带动整体,有效推动课改的深入发展。

有效值转换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图文转换,概念,流程图,高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与实施, 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 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知道, 初中生物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实验性学科, 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同时, 生物具有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有效表达。至此, 本文作者针对初中生物学科特点, 有效利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方式, 将知识点更加深化。生物结构图和示意图广泛编排于教材中, 对于很多知识章节, 教材中都有图解。图文转换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识图, 将基础知识在图解中体现出来, 以形象的图示展示抽象的知识, 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繁琐的知识点通过系统的组合方式组织到一起,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点。

1.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自然学科, 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 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最容易忽视生物学科的实验性。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仅仅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 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及综合能力锻炼。再者, 很多地区的中考不考生物, 学校及家长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缺少对生物研究的兴趣, 更谈不上认真学习生物。最后,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往往是生硬地将教学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2. 图文转换法教学的优势

所谓图文转换法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借助课本插图, 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同时强化概念教学, 将抽象的知识与概念以图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另外, 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中知识点所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 每个章节都配有插图, 这样更加有助于教师灵活利用教学资源, 开发教学平台, 丰富教学手段, 最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 基于图文转换法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建议

(1) 串联知识点, 提高学习效率。鉴于图文转换法的特点, 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教学主线, 串联相关知识内容, 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内容体系, 帮助学生记忆思考。例如, 学习初中生物 (苏科版) “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课时,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有效地进行知识点的串联。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借助图文模式, 将抽象的结构层次给形象化、深刻化。同时, 伴随的是概念的深化讲解,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知识框架,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 引入多媒体技术, 直观图文转换教学。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较快,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到教学课堂。那么, 初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搜集网络教学资源, 将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将知识概念及图文模式相结合。这样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 才可以将知识点清晰化、直观化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思考起来省时省力, 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吸收知识内容。

(3) 基于图文转换, 构建合作平台。所谓基于图文转换, 构建合作平台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某一知识内容精心设疑, 然后学生有效分组, 围绕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建立图文模式。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 学习“人体的呼吸”课时。教师将学生分组, 然后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模型, 了解呼吸的概念。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验器材模拟“肺及肺泡模型”, 构建“呼吸系统模式图”。然后根据各组的实验结果和模拟模型, 相互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改进成果进行点评及指导。从而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 初中生物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实验性学科, 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利用教学资源, 开发教学平台, 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有效利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方式, 将知识点更加深化。将基础知识在图解中体现出来, 以形象的图示展示抽象的知识, 让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进, 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08) .

上一篇:物联网媒体广告下一篇:桥梁病害及其加固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