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角色

2024-10-26

引导角色(精选10篇)

引导角色 篇1

《指南 》指出, 教师要使幼儿学习与发展, 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作机会和条件, 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 可是, 小班幼儿年龄小, 表现能力有限, 交往处事经验缺乏。 老师应该抓住契机, 适时介入游戏,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 通过模仿、想象, 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范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

二、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

1.环境布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影响

吉欧教育认为, 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 游戏环境不仅包括空间、场地布置, 还包括各种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大多是无意注意, 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他们随意性较强, 同时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甚至是匮乏的。 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 他们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 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 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 对他们来说, 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看到好玩的游戏材料和同伴游戏或者老师的示范, 都会激起他们玩游戏的欲望, 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 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 使得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 老师在帮助学生开展游戏时, 要注意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 并且保证充足的数量, 以免因引起争抢, 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 在小班, 为了避免幼儿争抢玩具, 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 物体的数量应多一点。 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 多布置一些幼儿感兴趣的, 并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环境, 使幼儿置身于相对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 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 在角色游戏中制作爸爸、妈妈、医生的头饰, 区分角色, 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影响

游戏中, 由于小班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 表现能力不强, 且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 因此, 他们较难玩好角色游戏。 教师应当成为幼儿游戏中的引导者, 引导幼儿参与游戏, 明确角色分工和游戏规则;教师应该是幼儿游戏的玩伴, 和幼儿一起游戏;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 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自由想象、玩耍、交往。 教师应该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 在出现纠纷的时候, 适时介入游戏, 引导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小班幼儿刚开始不太会玩游戏, 他们在娃娃家中只会把娃娃抱来抱去, 小客人们不知道去哪里, 老板们在店里也无所事事。 这时老师可去“娃娃家”当客人, “笃笃”敲门, 引导幼儿招待客人, 让娃娃家的姐姐买吃的, 妈妈做饭等。 在菜场, 做客人排队买菜、问老板什么菜好吃? 多少钱一斤? 提醒幼儿能在各个区域游戏进行游戏, 不要乱跑, 避免摔倒。

三、指导方法

⒈参与式介入法:参与式介入是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 介入幼儿的游戏中, 一般可以采用平行式介入发和交叉时介入法。 比如:老师以小客人的身份一同参与游戏, 引导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如何招待小客人。

2.平行式介入法:教师在幼儿附近, 和幼儿参与相同的游戏, 利用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玩游戏, 目的在于吸引幼儿的注意, 引起幼儿的模仿欲望, 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3.交叉式介入法: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 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语言指导幼儿游戏的发展。 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 教师则扮演配角, 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

四、如何有效指导

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的游戏, 只有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 才能给予适时正确的指导。

首先, 先把握好介入游戏的时机, 根据观察需要而定, 我们必须先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是否要介入游戏, 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并且拓展游戏。 反之, 我们不仔细观察游戏, 匆忙打断游戏, 就会破坏孩子们的游戏, 导致游戏的破裂。

其次,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 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时, 不要过于急躁地介入游戏的游戏, 必须选择适当的指导方式参与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 无论是采用平行介入游戏还是交叉介入游戏或者是垂直的干预指导幼儿游戏, 教师都应该仔细观察, 根据实际游戏情境采取相应的指导方式。

最后, 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材料指引和言语引导等策略指导幼儿的游戏。 同时要把握游戏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症下药, 不可以影响游戏的过程。

五、及时有效地评价游戏

游戏后的评价, 对于指导幼儿玩好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发现好的榜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今天曹俊杰小朋友的煎饼店生意特别红火,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叫卖声音特别响亮, 而且招呼客人很热情, 引导幼儿思考, 共同解决问题, 避免出现意外。

角色游戏跟幼儿的生活联系紧密, 可以说来源于生活, 幼儿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扮演每一个角色, 体验这个角色。 这在无形中丰富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经验,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应该成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 要根据幼儿的游戏特点, 仔细观察, 结合实际勤思考、勤分析、勤总结, 挑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内容、游戏材料,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大胆游戏, 让幼儿展开联想的翅膀, 在角色游戏这块天地里自由地翱翔。

引导角色 篇2

——读王荣生教授《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息县二高高二语文组夏长欢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们息县二高一直在全力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永威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少说。作为新教师,我们也在积极实践,试图彻底的转变角色,但是一直以来,最令我困惑的问题是: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真的是“很不爱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出来”,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不够热烈,没有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提出新问题。这些都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困惑不已。

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豁然开朗。特别是书中《愚公移山》课例研讨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读出了新课程的要求,那就是:转变角色,做一名合格的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听了张丹老师在我班讲的《劝学》,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我班级的学生个个好像换了一个人,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好像兴趣倍增,他们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能积极的主动地回答问题,对于同学提出的疑问,也能给予主动解答。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我发现除了张老师的个人魅力外,最主要的是她真正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做得非常棒。而自己虽然也进行了探索,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转变,许多还是流于形式,不是自己不想转变角色,而是自己没有领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我结合张丹老师在我班讲的《劝学》一课,谈谈我受到的启发:

第一: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明确。

张老师的《劝学》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文言实词“就”、“假”、“绝”。2:领会荀子劝学的精华,背诵课文。而我自己当初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2:背诵课文。不够具体,学生看了教学目标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重点掌握那些词,所以,如果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会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有所学,有话说。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候,要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的水平有待于提高。

通常,在我的课堂上,我们把自己精心整理的重要问题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试图让他们思考、解答,基本上就忘记了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忽略了教学问题的难度,梯度。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个问题,学生由于难度高的原因,不敢,不愿回答。张老师的这节课第一个问题我记得很清楚:在全班诵读课文后,他问:“同学们,读了劝学这篇课文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简单,但不多余,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愿意谈,有话谈。开放性很强,只要学生回答,那么就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绝不会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千篇一律。我记得有个同学喜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接着张老师进一步问,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进而品出这句话的意蕴,“学习要坚持不懈”最后让学生带领全班朗诵,那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能够引出翻译、鉴赏、朗诵,这样的课堂定是个立体课堂,是一个环节紧扣,思维集中的课堂。所以课堂问题设置时候一定要开放,有梯度,有层次。

这节课的“合作探究”问题是:有人说《劝学》被成为探讨古文经典中的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频度的过程中,你认为这篇文章最闪光的地方在何处?是巧做比喻的论证,是排比纵横的大气文风,还是严谨的结构?这个问题是个开放性,多元化的问题,既具体又概括,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想,从而把课堂讨论推向高潮。

第三、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融入课堂,绝不能“高高在上”

同时,我面临的一个困惑就是,在我的课堂上,时常会发现:“有些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学生发现不了,如果教师直接提出,那么学生的兴趣又不浓?但是能否转换角度,让学口中提出,让学生解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好奇心,就立即被激发。

回想我们听过的每一节优质课,我们会发现,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候,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深入各小组,与他们一起讨论,但是讨论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

在劝学中,学生自由的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时候,我们班的李想想同学站起来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见者远。”中的“而见者远”怎么翻译?这句话很容易望文生义翻译为“看到的地方远”,结果学生发问提出就立即能够引发大家的关注,达到破解疑点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不能袖手旁观,要深入小组的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甚至有必要向他们提出疑难问题。

总之,我们要时刻以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求自己。才能使课堂变的精彩生动……

引导角色 篇3

每个人的一生都包含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担负不同的责任,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走向人生美好大学生活阶段的大学新生来说最重要的,也是必须面对的就是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环境,调整自身的状态适应大学的各方面要求,顺利完成从一名中学生到一名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那么,如何实现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呢?本文将从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2大学新生迈进大学校门后出现的不适应性的表现及原因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在迈入大学门槛时会有很多的期待和遐想,对面前的象牙塔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但是在入学后由于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多新生无法顺利及时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以适应真正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很多新生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不适应的感觉[1]。

2.1大学生活方面

大学新生入学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由父母照顾,很少动手参与家务劳动,而到了大学阶段,一切生活都需要自理,很多问题便暴露无遗,诸如无计划消费、不能习惯宿舍和集体生活等问题。由于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使个体产生心理变化,随着生活环境、习惯及节奏上发生的改变,许多原来过度依赖父母的独生子女不得不适应由从前一个小家庭过渡到目前相对独立自主的大学集体生活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每个大学新生要在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以及全新的入际关系时,许多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或在教师和周围同学的帮助下去相对独立的解决,从而消除对将要开始的大学生活的陌生感,实现思想上的自我定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完成自我的心理调试。

2.2大学学习方面

与中学阶段一样,大学也是大学新生掌握知识,丰富、完善和提升自我整体素质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大学阶段更加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强调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学习内容、方法以及目标等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2.1强调专业的学习内容

与中学阶段学习内容注重全面性和基础性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强调专业性;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入和创新。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往往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围绕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同时在学习内容方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向。

2.2.2主动自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和课本,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计划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监督下在课堂中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自学为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进行自我约束。学生不仅从课堂课本中寻找答案,而且还能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中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料,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2.2.3明确务实的学习目标

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步入大学后,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多大学新生迷失了方向,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选择。大学新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认真务实地学好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个人能力和英语水平。

2.3人际交往方面

大学生活属于一种特殊的集体生活,由于大学新生在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加之每个学生都有个性鲜明的自我意识,面对摩擦都不会让步,导致小摩擦越积越大,严重影响了大学新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此外,部分新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沟通能力较差,产生了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这部分新生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进而产生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3针对大学新生所出现的不适应症状,新生辅导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作为大学新生辅导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发现新生的不适应情况,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新生及时适应、调整、稳定,完成角色转变[2]。

3.1加强自我评价教育,明确大学奋斗目标

大学新生,只有正确、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评价,可以引导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大学新生还必须学会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来挖掘自己的潜力,以便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選准参照,结合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定出新目标,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3.2落实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做好新生调整指导

为使大学新生能尽快了解、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促进校风、学风建设,新生辅导员应结合新生特点,针对新生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3]。同时,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由合格中学生到合格大学生的转变。

3.3强化学习方法培训,转变新生学习方式方法

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成学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大学初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成为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的关键。首先,大学新生要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大学新生应结合专业介绍了解自己的专业内容及发展趋势,制订好学习计划;其次,大学新生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应该努力掌握学习规律,讲究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

3.4注重新生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整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在适应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首先,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问题学生定期开展心理检查;其次,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大学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再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及各种心理健康沙龙活动,增进新生之间的了解,从而形成更加健康成熟的人格;最后,可以通过开展班级家长论坛等活动,以家长的角度从侧面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与家长携手共同促进新生健康心理,帮助新生走出心理困惑,更好地适应美好的大学生活。

3.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新生融入大学生活

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4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 那是综合性学习课, 学生好查资料, 其他课文, 学生未必能做好。那我就再举几个例子。

讲《记承天寺夜游》时, 我这样组织学生:第一步, 读通课文;第二步, 自主翻译;第三步, 小组合作解决难点;第四步, 各组派代表讲解;第五步, 其他学生提问, 各组代表作答, 老师适时点拨、指正。 (操作这几个过程时, 老师要先“煽动”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老师可以告诉学生, 提问时可故意刁难。)

于是,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生成许多问题和答案:

1.作者为什么要写时间?

答:游记小品文,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必然的。

2.为什么要偏偏是十月十二日夜?是不是苏轼的日记?

答:可以视为日记, 那天就是十月十二日吗。

3.为什么解衣欲睡了, 又欣然起行?

答:苏轼属文人雅士, 有闲情逸致。农民工累了一天, 才不看月亮呢, 有的话, 也会被视为神经病。

4.为什么偏要找张怀民?找别人不行吗?

答:他们都是被贬之人, 志同道合, 能相互理解。再说, 他们都是文人雅士, 志趣相投。找你, 你行吗?

5.苏东坡被贬到黄州, 心情应该抑郁, 为什么还“欣然”?

答:他被贬黄州, 心情是抑郁的, 所以才去夜游, 释放一下吗, 就像你烦恼了去打游戏一样。

有学生反驳:不全对。从本文描写来看, 景色的确很美, 作为文人雅士, 和志同道合者一齐游赏, 应该是高兴的。

有学生补充:高兴是有的, 也有抑郁, 从最后一句就能看出, 你细品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好像在说“我们都成了闲人了!”他本是朝中大官, 现在成了闲人, 自然有不得志的感慨。

6.文中的“闲”怎样理解?……

再如讲《答谢中书书》时, 有学生针对“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提问:为什么鱼在傍晚才跳?这个问题看似有意刁难, 但深究之却有意义。为什么猿鸟在早上鸣?傍晚不鸣吗?鱼真的只在傍晚跳吗?经老师提醒, 学生一讨论, 明白了, 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讲《我的第一本书》 (自读课文) 时, 我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之后上台演讲。讲什么呢?我提的问题是: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什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关键词, 之后围绕这个词进行演讲。结果也是出人意料, 举例如下:

学生甲:我读出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学习很关心, 还帮儿子把一本破书修补成两本, 最后带儿子到另一所较好的学校去读书。

学生乙:我读出了辛酸。那个年代怎么那么穷?学生连本书都买不上。别说学生了, 老师“弄不成”也只能弄到国语课本。乔元贞后来连学也上不起了, 考第一名的聪明孩子最后只能挎个篮子走街串巷去谋生, 可悲。

学生丙:我读出了友情。作者把仅有的一本国语课本分一半给他的好友乔元贞, 透出乡间村邻友好的情义。

学生丁:我读出了一种情趣。就是作者和他家的狗, 那么默契, 都可以演双簧了。

……

学生这样一讲, 还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吗?

引导角色 篇5

关键词 做题机器 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94-02

“再创造”数学教学思想是由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教学原则。“再创造”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数学知识,去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将既有的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说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亲身体验知识创造的经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所学的知识达到内化的目的。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成功地进行角色转化。我对“再创造”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再创解决、然后再创、反思升华。

一、“创设情境”阶段

“创设情境”阶段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景,它要符合问题性原则、情景性原则,采取激发动机、数学现实策略,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的问题情景是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p86,p87,p89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来设计,教学时我利用第86页的主题图作为新旧知识的过渡桥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借助主题图能呈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展开教学。接着我又将主题图结合我们学校实际做成多媒体课件,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如第87页,先以书数方格导入,数方格实质是数单位面积。每排几个,有这样的几排。填表环节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接下来,进一步提问:你能想到什么?培养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根据讨论提出猜想: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什么要转化为长方形?我的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主题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使其进入学习活动之中,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活动式学习。

二、“再创解决”阶段

“再创解决”阶段是指教师从观念和方法的高度运用数学化策略启发学生探求思路,使其通过再创造来实现问题解决,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创造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习者以刚才的问题为基础,我把第89页的内容制作成直观的动画割补法课件,给学生引路,学习者就沿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前进。接着学生自己动手转化,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我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割补转化长方形时,都给予肯定。接下来,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转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为有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共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赘摺

三、“解后再创”阶段

“解后再创”阶段指的是立足于主体性、开放性原则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派生出一些常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我的教学经历了“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利用教材第89页第1—5题,让学生加强面积计算的常规性训练,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可根据习题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习题进行引申和挖掘,即通过开拓题型、题设、结论,引导学生追根问底,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第2题、第3题等,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和面积计算的要求开展训练,练习形式可以多样性。第4题是带有探究性的面积计算,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方法和结果。第5题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应用和变式,再次促进学生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四、“反思升华”阶段

“反思升华”阶段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用方法进行概括、提炼和升华,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为以后“再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理清自己的推导经历,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2.我需要什么手段、什么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如何在头脑中重新组织问题以帮助自己理解?

4.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5.(开始解决问题时)我的问题解决是否有意义?我是否找对了思路?(一旦问题解决后)我解决了问题吗?如果没有,哪里出错了,我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6.今后学习中,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用在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上,并且加以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费赖登塔尔.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

引导角色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2010级临床医学学生120人,随机分成4组(30人/组):传统教学组(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90人):实验组Ⅰ、Ⅱ采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粗放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出研究的大方向,由学生在给出的框架内自由发挥并最终解决问题,两组间可再细化,差别化;实验组Ⅲ采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集约型,教师不仅给出整体框架结构,同时指出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甚至细化到指定的文章。带课教师可酌情细化,差别化。

1.2 实验方法

授课内容为法医学,以典型案例为先导,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例如针对机械性窒息,可设计如下问题:运用所学医学基础知识列出呼吸系统大体解剖要点及呼吸系统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假如涉及到死亡,首先建立假设,列出可能造成窒息死亡的所有相关疾病,逐一排除;假如是活体,则按照临床法医学中机械性窒息的种类、临床症状体征、客观检查标准和法医学鉴定要点等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实验组设计不同的级别干预标准(粗放型与集约型)。参照硕士研究生选择课题研究方向的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定研究方向下自由选题,教师参与参考意见视不同组别而定。

1.3 评量方式

我们分以下几个评量表进行:

(1)师对生:据拟定学习目标的能力;熟悉网络信息或证据医学收索;口头表达清楚易懂;守时概念强,从不迟到和早退等几方面。

(2)生对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热情;课堂时间是否适当;引导学生逻辑思考与判断的力度是否适当;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欢迎程度。

(3)生对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几方面进行评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师对生

考核内容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手段及途径)、口头表达能力(语速、逻辑性)、材料的组织能力(条理、层次)、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团队精神、期末考试成绩等,上述各项满分20分,个人总分为各项总和的平均分。对照组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无平时表现成绩。见表1。

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生对师

考核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内容的安排(程序、层次是否合理有序),对学生指导的效果、方法是否有效、科学,教师个人魅力等,上述各项满分20分,个人总分为各项总和的平均数。见表2。

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生对生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上述各项满分20分,个人总分为各项总和的平均分。见表3。

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

2.4实验组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师对生与生对生两项成绩总和的平均数。即教师给出的分数与学生互评的分数之和的均数。

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更代表一种教育教学理念[1,2]。它还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等。行为引导式教学[3,4]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引导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感觉教师的引导作用———参与的度很难把握。因此如何更好的协调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矛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6,7]。

通过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我们发现在法医学教学中使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行为引导式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以行为引导为主,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课题除了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外,更着力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换及定位,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高端的人才。(2)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参与度的调整,使行为引导式教学达到最佳效果。(3)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度的探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教学艺术,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更学习到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教与学的概念,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学生的成绩更趋客观,不仅体现教师的权威,同时包含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分数,平衡了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观因素。表4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期末成绩分布有显著差别(P<0.05),充分肯定了本实验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反过来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该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年终教学总结的评分指标之一,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当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1)如何确定干预度的适宜程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把握干预的尺度。(3)对干预度的评价标准。在实验结果中粗放型与集约型组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因此,参与度的大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亦无法定论。目前,本次实验中学生更乐于接受参与度大的形式,但笔者认为参与度过大会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之所以喜欢大尺度教师的参与,是多数学生没有放弃对教师的依赖,学习有惰性。

针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改进,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祝玉芳,丰桂青.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技术教学中行动导向法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1):61-63

[2]罗平,陆红梅,张徐宁.行动导向教学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117-118

[3]杜圣玲.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秘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2011,(1):33-34

[4]谢仲贤,邱铁平.关于“行为引导式”教学法的探讨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0,(1):32-34

[5]刘东璞,卢凤美,宋汉君.PBL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6):63-64

引导角色 篇7

无论是在舞台排练上还是影视创作中, 导演与演员隶属于同一个创作集体, 他们的创作既受集体的制约, 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在进入共同创造之前, 他们是集体创造的参加者, 对剧本及角色形象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构思。而这些构思又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的差异, 必然导致导演与演员的构思有所不同, 这就使导演工作一进入体现自己构思时, 就处在各部门创作人员的矛盾中心。导演应该善于解决矛盾, 充分发挥集体成员在创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构思、统一的行动, 把集体创造各部门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样才能体现出演出的任务, 尤其是其中同演员的共同创造, 他们是体现演出形象构思的主要环节。因此, 导演必须处理好与演员的创作关系。在一些戏曲影片中, 导演和演员就展现了良好的创作关系, 成就了优秀的戏曲影片, 塑造了立体、感人的角色, 使戏曲演员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导演的构思和引导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戏曲电影《野猪林》中, 李少春作为一代名家唱念做打的戏份都很重, 唯独念功展现不足。为了展示李少春念白的韵味, 在导演崔嵬的建议下专为李少春加了一段很长的念白。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情绪———喜怒哀乐都是以虚拟的程式化动作来表现的, 但在《野猪林》长亭送别一场, 导演反而突破了戏曲的程式化, 要求演员真实体验角色, 要求真哭得流泪, 从而使人物更加丰富和立体, 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更加感人至深。

在戏曲影视创作中, 导演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面临同一问题:怎样将戏曲舞台演出有效地转化为视听语言, 增强其影视的艺术特点, 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观影审美习惯, 即导演可能更偏重戏曲演员在镜头前的生活化、真实化、自然化的表演。而戏曲演员则更加重视自己在摄像机前的表演是不是如同在舞台上一样的精彩, 是否能保持自身戏曲表演的原汁原味, 即演员在塑造人物时, 更偏重戏曲的程式性、写意性和虚拟性。往往在这样的戏曲影视作品创作中, 导演和演员就成为矛盾的统一体。

有时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导演认为在影视拍摄中是导演中心制, 甚至无限扩大导演的创作权限和创作地位, 而演员只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工具而已。这样不仅会打击演员的演出积极性, 扼杀了演员的创作激情, 而且违背了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而一些戏曲演员可能会强调戏曲舞台上的演员中心制。演员不从整体出发, 注重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自由, 不听从导演的合理提示, 把导演放在从属地位。在拍摄中, 他们不愿如棋子一样任导演“摆布”, 甚至在镜头前很排斥去做生活化的表演, 这样也同样破坏了创作的集体性和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其实两者之间的分歧追究其深层原因并非是导演和演员的矛盾, 而是影视与戏曲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矛盾。

影视作品创作主要是以蒙太奇为艺术表现手段的, 戏曲主要是以歌舞为艺术表现手段的;影视是二维空间的艺术, 戏曲是三维空间的艺术;影视往往是写实的, 而戏曲往往是写意的;影视具有逼真性, 戏曲具有虚拟性……诸多的不同点给影视和戏曲这两者的艺术表现手段的结合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由此可见, 戏曲影视导演与戏曲演员之间的矛盾是两种艺术手段矛盾的外化和延伸。而其争论的焦点常常是戏曲演员如何在镜头前塑造角色, 既保持戏曲表演的亮点和特色, 又能符合当代电视、电影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品味。

与此同时, 戏曲影视的拍摄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演员没有独立创造形象的能力, 或不愿激发自我的创作潜能, 只是伸手向导演要东西, 完全听从导演的安排, 这种情况不仅同样会影响整个片子的质量, 更重要的是演员很难塑造出鲜活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同。

由此可见, 在戏曲影视的拍摄中, 导演和演员要协调矛盾, 统一认识, 导演要有效地引导戏曲演员在镜头前塑造角色, 戏曲演员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 能动、积极地创造角色, 从而展现作品中人物的个性魅力。

在拍摄戏曲电影《铡美案》时, 导演郭伟和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就有过这样的对话:在包公下定决心铡陈世美之前有一段唱, “裘盛戎唱到此处时, 激动得连连跺脚。我 (郭伟) 当时笑着向他提了意见, 我说这个镜头是拍你的近景, 突出你面部的刚毅和激动的情绪, 您别跺脚, 不拍全景, 也不拍您脚上的特写。裘盛戎说:‘我在台上唱这句是跺脚的, 观众可是要较好的呀。’我跟他开玩笑说, 包公当时的身份是一个大官, 有相当的修养和气派, 他生了气决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跺脚, 这不是他的形象, 如果这个时候强调跺脚有失于包公这个人物的形象和身份。裘盛戎想了片刻, 说:‘对对对, 这段戏就拍我的近景, 这样是好。’”可以说在戏曲影视拍摄中导演和演员的这种交涉比比皆是。

从总体上说, 导演构思是通过演员来体现的, 因而, 演员是导演构思的主要体现者, 是导演创造演出形象的材料, 导演创造的材料主要是演员, 导演怎样看待自己的创造材料是导演艺术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导演不能把演员的形体和声音当成自己创作的材料, 而是应以演员的创造作为导演的创作材料。演员的创造, 这意味着演员是以自己的生活知识, 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素养, 来认识剧本的思想内容、感受、构思和体现所扮演的形象, 这样才能引导演员创造出鲜明的、生机勃勃的, 具有表现力的人物形象来。

作为戏曲影视导演, 不仅要懂镜头拍摄等技巧, 更要懂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以往较为成功的戏曲电影中, 导演对戏曲都是有一定挚爱之情的。崔嵬、陈怀凯、谢铁骊等老艺术家, 都可以说是懂戏之人, 只有懂戏才可能在创作过程中保留戏曲表演的精华, 将戏曲人物真实自然地呈现。

一个好演员在与导演见面的时候, 也就是未进入拍摄时, 他/她对影视剧本已作了详尽的分析, 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也有了形象构思, 这一切都应该是导演创造的很好的材料。导演要充分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导演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作材料, 体现完整的艺术形象。导演为了既能调动演员的创造主动性, 又能把演员的创造纳入整体创造的轨道, 导演在进行“导演阐述”的时候, 要给演员一个明确的创造范围, 准确地塑造目标。为此, 导演工作伊始, 就应该与演员一同对剧本有统一的理解, 对角色有统一的认识, 这是导演与演员共同创造的前提。也只有这样, 演员才能在与导演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获得真正的创造自由和创造的主动性。

其次, 在拍摄中, 导演会发现有的演员入戏快, 有的入戏慢。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能实景的摆设和戏曲舞台上有所不同, 舞台上大多的动作又是虚拟性的, 演员不习惯在实景中表演;有的演员与所扮演的角色生活距离远, 镜头推近发现有的演员表情过于夸张, 或过于木讷;也有的演员不认同影视版本对角色的再创造, 思想问题还没有解决, 所以进入不了角色等等。

这就要求作为导演要熟悉自己的构思体现者———演员, 要熟悉他们的创作个性、创作方法和创作习惯。导演在同演员共同探索形象的过程中, 对待不同的戏曲演员, 不同的情况, 在工作方法上应极其灵活, 不能强求, 导演的强求必然会扼杀演员的创造。

与此同时, 演员探索形象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有的演员习惯于从台词入手, 所以非常注重台词的处理;有的演员习惯从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也有的演员喜欢从形象的外部入手, 角色的大小动作、步态及用什么样的锣鼓点来配合动作等。有的时候, 演员创造不同角色也会采用不同的入手方法。因此, 导演在分阶段工作中就不能向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 导演要善于把握演员的创作特点, 根据不同的特点去启发演员的形象构思, 为其铺平通向形象的道路。

导演在启发和引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 也要根据不同的演员和不同的情况, 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工作, 譬如有的演员理性分析能力很强, 而缺乏具体的手段和角色需要的激情, 那么导演就要着重诱导演员去感受规定情景, 若碰到有的演员缺乏完整的形象构思, 这时的导演就应该帮助演员建立角色的行动线之后开始工作, 有的演员一时进不了戏, 抓不住角色的形象性格特征, 导演就可以给予演员一个具有表现性格特征的动作, 有的时候导演还可以亲自示范, 让演员看到形象的实体和感受形象的精神状态, 从而激发演员创造形象, 完成创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总之, 导演对戏曲影视拍摄的处理应该化在人物的行动之中, 充分调动演员的表演激情, 引导演员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来塑造角色, 从而展现演员个性魅力和戏曲表演之美。导演不能只在意形式感而故意卖弄导演手法, 这种卖弄往往有时是游离于人物之外的。鉴别一部艺术作品标尺,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最直观的就是生活。戏曲影视作品同样也要符合生活规律, 因为受到人们认可的影视作品都是生活的提炼和概括。因而演员对角色创造的依据是生活, 演员在镜头前创造的人物形象亦是生活的提炼和概括, 导演也就依据生活规律来鉴别演员的表演, 帮助演员进行更好的创造。

参考文献

引导角色 篇8

一、“角色塑造”和“声乐”的基本概念

(一)“声乐”是艺术的一种,也是科学的一种

“声乐”泛意是指“艺术歌唱”,结合艺术化语言(歌唱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艺术嗓音)来塑造出一种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借此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在精心安排之下,优秀的声乐可以抒发作者和演唱者的双重感情,在观众群体之间引起强烈共鸣。悲情之音催人泪下,欢喜之音令人兴奋。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研究“声乐”,一边理解,一边实践,何乐不为。

(二)“角色塑造”是比较实用的科学方法

“角色塑造”是戏剧表演的专业用语,常被借鉴到歌剧表演中来指导歌唱演员进行角色扮演。声乐中的“角色塑造”需要通过歌唱的技巧、歌唱的语言、肢体的动作、歌唱时的表情等多种演唱要素来共同达成。以“角色塑造”来开展引导性的教学能涉及到声乐教学中学生需要提升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具体的“角色塑造”分析都是由演唱技巧、地方语言特点的掌握、音乐风格的把握,人物个性的表现、肢体动作等要素共同完成的。综上所述,“角色塑造”是一项略带复杂、环节较多、偏向于实用的方法。以”角色塑造“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能够突破教材的局限,更能丰富教学的曲目量和曲目演绎的质量。

二、“角色塑造”的用途及作用

(一)“角色塑造”提高综合表演能力

以“角色塑造”开展引导性教学,促使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理解人物,然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丰富演唱的表演性,增强了课堂互动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角色塑造”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去主动了解声乐作品的背景、分析剧情发展、人物的性格、歌曲的情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从一人到二人甚至多人的“声音技巧、歌唱语言的处理、表情、动作”等诸多要素来完成“角色塑造”可以丰富演唱的表演性,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特别是两人或者多人共同完成声乐作品的演唱可以在有效的提升学生演唱能力、表演能力、互动能力的基础上更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情感。彼此在“角色塑造”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提高综合表演能力。

(二)“角色塑造”的研究成果分析

经过对近年来相关“角色塑造”研究成果的分析,影视、戏曲、动画、影视服装、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都注重结合“角色塑造”这一理念。在音乐界,最常见的就是在民族歌剧、外国歌剧、音乐剧片段或咏叹调中进行人物的角色塑造解析。例如:《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中女主角的角色塑造》、《论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的角色塑造》、《音乐剧<猫>中格里泽贝拉角色塑造与演唱分析》、《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角色塑造和艺术处理》、《中国歌剧女性英雄人物的角色塑造及演唱探究——以“韩英刀、“江姐》、《玉梅刀为例》等论文对“角色塑造”的分析大多都以对歌剧创作的背景,歌剧剧情分析,故事背景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作为指导演唱的基础准备工作。而具体的“角色塑造”分析都是由演唱技巧、地方语言特点的掌握、音乐风格的把握,人物个性的表现、肢体动作等要素共同完成的。综上所述,对该课题的研究有着非常强烈的启发。

三、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方案

(一)对现有声乐教学的分析与整理

针对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特点对现有声乐教学曲目进行分析与整理,筛选出具备“角色塑造”要素的声乐作品为课堂教学所用。声乐作品的整理与收集是实施教学的前提,选择适用于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特点又具备“角色塑造”要素的声乐作品是开展本课题的重要基础工作。由于某些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声乐技能技巧薄弱,有些音区跨度大的作品难以驾驭,所以学生使用的教材难以囊括所有适合我院音乐表演学生的声乐作品。而目前声乐市场的声乐教学曲目无论是题材还是曲风都非常丰富,以“角色塑造”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必须突破教材的局限,因而丰富教学曲目量是一项重要任务。

(二)让学生亲身实践

让学生“照镜子”——组织学生拍摄舞台演唱短视频,使课堂教学拓展到舞台教学的同时更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演唱水平从而完善“角色塑造”。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演唱水平,歌曲情感的处理、肢体动作的表演、人物性格的表现是无法正确客观的了解的。而学生舞台表演实践经验浅,只有给学生一面“镜子”,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水平以及角色的塑造有清晰的认识。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舞台演唱短视频的拍摄,既能增加课堂趣味性与实践性,又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演唱水平,从而达到完善角色塑造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拟通过以“角色塑造”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完善教学曲目量,引导学生了解声乐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人物性格与情感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主动性;由2人或者多人共同围绕着“角色塑造”来提升声音、歌唱的语言、舞台肢体动作、表情等诸多要素的处理水平,通过拍摄短视频来反复推敲演唱与角色塑造水平的教学形式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弥补声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一对多”产生的学时短,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四)研究方案

在研究方案中将“角色塑造”这种引导性教学方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确定为研究目的,将不同高职院校里的声乐课堂作为调查单位,时间随机选定,以每节声乐课学生获取的实际性知识以及表演能力是否有提高作为衡量“角色塑造”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在选择调查的声乐课堂的时候,应该随机选择,以保证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从而更加清晰的分析“角色塑造”的优势。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改进,对于其优势特点,要丰富并发展它,使优势扩大,从而让高职院校学习声乐表演的学生能够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角色塑造”的声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角色塑造”广泛的应用在课堂上有助于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声乐表演知识。但是,就目前对“角色塑造”的引导性教学研究来看,尽管存在很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种引导性教学方式要想永久地在声乐课堂上面迸发活力,需要不断的向其注入鲜活的元素。

摘要:国家繁荣昌盛,精神文化得以弘扬,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呈现出如饥似渴之势。为满足各行各界的艺术追求,艺术培训学校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声乐方面教学更是如日中天,为满足社会艺术文化发展需求,故需注入更大的力量培育、储备更多优秀人才。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出一种适用于高职声乐专业学生的引导性教学方式,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角色塑造,高职声乐,引导

参考文献

[1]王蒙.高职艺术院校声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J].民族艺术研究,2011,03:166-169.

[2]王艳春.高职声乐课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4:128-129.

[3]李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0:72-73.

[4]王音,奚雨琦,吴震.钢琴伴奏课程中声乐与钢琴的互动角色担当[J].音乐时空,2015,18:154.

引导角色 篇9

一、网络论坛中的“成员领袖”

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把参与网络论坛的成员分为7类:干扰者、浏览者、潜伏者、一般呼应者、积极呼应者、成员领袖和版主。不同角色在论坛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其中“成员领袖”是指在社区内长期并经常发起话题与讨论, 发言受到成员的敬重与信赖, 社区声誉、互动和参与程度都很高, 对社区有很大贡献的一类群体。这类成员一般在社区注册的时间较长, 参与讨论的频率也很高, 这种长期的互动为其在社区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因此其发起的话题往往又能得到众多成员的踊跃回复。对于这些成员领袖来说.网络社区已经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他们也对社区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感情。1

“成员领袖”通常具有某种专长或能提供真知灼见, 文字水平高、思想深刻, 对媒介的接触度和兴趣也比较高, 擅长利用社会资源, 能够切实为网友提供有用信息或解决心理困惑。他们在论坛上的受关注度极高, 也拥有大量的“粉丝”, 通常在一个网络事件兴起后, 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从而成为网络论坛中的“意见领袖”。

二、“成员领袖”的角色扮演

要对“成员领袖”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 就必须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的角色分析, 并针对角色扮演特点提出相应的引导措施。

角色理论的早期代表帕克认为:“有关自我的观念, 除了有赖于他们的职业, 一般还有赖于其生活的社区和在社会群体中所力图扮演的角色, 同时还有赖于社会给予各种角色的认定和地位。正是地位, 即社区对个人的承认, 给予个体以某一个人的特质。”2

在网络社区中, 角色的扮演可以分为三个主要过程:角色获取、角色确立和角色放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网络论坛中“成员领袖”的角色扮演过程进行分析。

1. 角色获取——“成员领袖”的ID认同

在网络论坛中, 虽然人们处于“匿名”状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不需要身份和角色。一般情况下, 网民的代号, 即“ID”就是论坛中网民身份和角色的象征, 网民角色获取的过程就是建立ID, 注册账号的过程。

ID的确立对网民的身份认同和角色扮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论坛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社区, 每个人在社区里扮演的角色是相对稳定的, 各种ID进行长期的互动交流, 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社会网络, 每个代号都渐渐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特质, ID成了人的主体性的载体, 每个人在确认的ID面前, 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

相比普通成员, “成员领袖”的角色获取过程更为用心、更具个性。一般来说, 他们会在代号以外帮自己取个昵称, 甚至在个人工具箱里加上精心设计过的签名档, 乃至经营自己的个人说明档, 以此迅速吸引其他成员的注意。

2. 角色确立——“成员领袖”的印象管理

在获取角色后, 网民在论坛中的身份和角色基本固定下来, 其角色扮演开始进入最重要的阶段——角色确立。

“创业容易守业难”, 网络角色的获取虽然简单, 但一个角色的维持与成长却需要网民的精心培育。网络论坛成员角色确立的过程即为戈夫曼所称的“印象管理”过程。一般来说, 网络论坛中的角色确立主要有如下特点:

首先, 追求自己的个性, 力求与众不同, 对已确立的身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其次, 重视发帖质量。“成员领袖”的话题和发言必须是用心编辑和精心思考过的, 有一定的见地和水准, 文字水平高、思想深刻。

再次, 身份接近网民, 形成良性互动。“成员领袖”一般不会标榜自己是专家、学者或政要官员, 他们尽量与论坛中其他成员拉近距离, 利用自己各种媒介资源和社会资源切实为网友提供有用信息或解决心理困惑, 以便形成良性互动。

最后, 与版主时常沟通, 争取更多的帖子被推荐、置顶、归入精华帖, 甚至被广泛转载。

总之, “成员领袖”的角色确立过程相比其他成员都要复杂和艰难, 是其角色扮演的核心。

3. 角色放弃——“成员领袖”的ID自杀

角色放弃是网络论坛中成员角色扮演的最后一个阶段, 当成员角色扮演失败或不想继续使用该角色, 就会选择角色放弃, 结束自己在此论坛的这个身份。“成员领袖”相比其他成员, 选择角色放弃的几率要小很多, 其在论坛中经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威信和声望以及对论坛长期投入的经历和感情都不会使其轻易放弃在此论坛中的角色和身份。

三、“成员领袖”的规范引导

“成员领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不给予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很容易引发诸多网络群体暴力事件。因此, 对“成员领袖”要重点关注, 加大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和规范, 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1. 健全奖励机制, 明确奖励措施

由于“成员领袖”在角色扮演中比其他成员有着更强烈的身份认同, 更需要别人的关注和奖励, 通过健全奖励机制来引导他们的发言质量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由此, 论坛管理人员可以制定健全的奖励机制, 对于“成员领袖”的话题和发言, 进行严格的分级奖励, 以此引导发言偏向, 鼓励他们关注社会民生、公益道德。具体的奖励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点:

首先, 对于“成员领袖”的这些发言, 版主可以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 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 进行重点推荐阅读, 也可以归入精华帖, 以此强化主流言论, 孤立非主流言论。

其次, 对于“成员领袖”高质量的帖子和文章也可以推荐发表在传统媒体, 如报刊或杂志上, 促使其发言更加规范严肃, 更加专业化。

最后, 对于表现尤其突出的“成员领袖”可以推荐升级为版主, 使其发言在得到充分认可的基础上更加谨慎规范。

2. 提倡舆论监督, 培养社会责任

由于“成员领袖”在角色扮演中善于展现自己的优势, 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 应该积极引导其为社会正义事业发挥作用, 并从其中得到认可, 满足自豪感。

近年来, 网络论坛的备受重视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舆论监督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从“华南虎照”到“天价香烟”, 网络论坛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容小觑。以“华南虎照”事件为例, 天涯杂谈对照片提出质疑后努力寻找证明材料, 各个“成员领袖”表调查性的帖子对真相的浮出水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事件的进展, 他们转而反思真相背后的社会意义, 从各个角度评论华

宜兴紫砂繁荣于当代的原因剖析

朱云峰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宜兴紫砂制作工艺起始于宋元, 发展于明清,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其繁荣于当代的原因值得剖析, 对国内其他民间工艺的传承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宜兴紫砂;民间手工艺;传承

但凡提及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 每每总会听到一些相类似的说法, 如民间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制作工艺缺乏革新, 开发跟不上时代步伐, 缺乏生存空间等等,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大潮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席卷而来, 蚕食着民间手工艺生存的空间, 导致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处于濒临绝迹的地步, 令人心痛。但也有一些例外, 宜兴紫砂器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宜兴紫砂制作工艺起始于宋元, 发展于明清, 到了当代非但没有身处困境, 反而越发兴盛, 可谓是我国民间手工艺的一朵奇葩。对宜兴紫砂繁荣于当代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 对当前我国其他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接下来就先从宜兴紫砂的自身因素开始谈起。

一、宜兴紫砂自身因素分析

1、具有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民间手工艺品, 不少是由民间艺人在农耕闲暇时自娱自乐的创作所得, 这些创作品的用途各不相同, 有的用作宗教祭祀, 如贵州等地的傩面具;有的用作装饰, 如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有的用作休闲把玩, 如无锡的惠山泥人;而真正能够用做日常生活器具的, 其实并不多, 作为宜兴紫砂器的最大门类, 紫砂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宋代开始, 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 紫砂陶器登上了茶具的领头地位[1]。由于茶文化经久盛行, 中国人喝茶的日常习惯保留至今, 而紫砂壶作为喝茶的绝佳实用性器具, 一直没离开过人们的生活。正是出于这种日常生活的贴切需求, 宜兴紫砂得到了最基本的生存的保障。

2、具有多种因素构成的稳定的商品价值

民间手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 是经济和文化的双南虎事件的社会影响, 讨论事件背后某些人的表现和政府作为, 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网络舆论, 促进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网络论坛的这种监督作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力量所在, 对于培养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也有着重要作用。

3、提高理性思维, 引导深度思考

如前文所述, “成员领袖”在角色确立过程中, 十分注重文章的质量和水平, 这也是他们与其他论坛成员的不同之处。

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成员领袖”多数属于网络知识分子, 受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知识水平、交际范围等条件的限制, 缺乏学术的理性和学者的谨慎, 此外, 加上网络本身缺乏深度思维的缺点, “成员领袖”的言论与传统主流舆论仍有相当的距离, 更多的属于平民草根文化, 缺乏理性思维和深度思考。

由此, 论坛管理人员, 例如版主, 可以发表专业性强、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文章, 为“成员领袖”作示范;也可以转载传统媒体中的精华作品, 使“成员领袖”的写作风格更靠近社会主流认知规范;此外, 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和学者等社会精英阶层深入网络论坛, 从专业角度对社会时政或网络事件进行专业、深度分析, 以此来引导“成员领袖”的写作风格和规范。

4、加强言论监督, 防止商业利用

由于“成员领袖”的角色定位接近普通网民, 而且在网民中又有着较高的权威, 因而容易被一些商业机构利用, 为他们宣传商品, 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此, 网络论坛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警惕, 对“成员领袖”的言论进行监督, 防止商业利用。

较之正式媒体的商业宣传, 网络论坛中的“成员领袖”与消重载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今的民间手工艺已不仅仅满足于制作者自身的使用和审美的需要, 更需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进行交易, 谋求经济上的回报。因此, 民间工艺制作者就不得不主动去改进制作工艺, 激发创作思路, 改善销售和管理模式, 促使民间艺术品获得更高的商品价值, 这样才能给自己带来生活上的保障和创作的动力, 使民间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若不然, 就只能等着被当今社会巨大的经济浪潮冲毁而失去踪影。

被誉为图腾文化活化石的淮阳泥泥狗, 以其悠久的历史、生动的造型、富有含义的创作意图而享誉国内。但到了当今, 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市场经济的年代, 泥泥狗依旧保持传统老路, 陈旧的套路和低廉的价格, 使得好多具有好手艺的泥泥狗制作者家徒四壁, 缺乏吸引力来吸收年轻学徒, 使得该门手艺后继乏人[2]。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民间手工艺离不开商品化的市场交易来获取回报。手工艺者生产出来的紫砂器进入流通领域, 通过交换, 实现了价值, 就成为了紫砂商品[3]。是商品自然就有商品的价值, 从当前的经济实践来看, 商品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性, 例如劳动性、观赏性、稀缺性、增值性等, 民间工艺品在价值上也遵循这些特性, 而宜兴紫砂的成功, 就归功于具备了以上这些要素。宜兴紫砂在商品价值上自然是符合劳动性和观赏性的, 它是紫砂艺人精心创作的结晶;具有基本的日常生活使用功能, 其精巧的造型也满足了观赏的需要。除此之外, 一些大师和高级艺人所做的紫砂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民间艺术品, 在收藏上所获取的经济回报十分惊人, 这种经济上的驱动力对紫砂器的传承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据《桃溪客语》记载:“阳羡茗壶, 自明季始盛, 上者与金玉同价。”可见, 在明朝时期, 一把制作上乘的紫砂壶就已经具备了收藏的价值。如今, 宜兴紫砂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稀缺性上:一方面, 优秀的大师级别的艺人一生中能创作出的紫砂珍品毕竟有限, 而想获得者又众多, 供不应求;另一方面, 优质费者心理距离更近, 更具有传播动机的可信性。因此, 意见领袖的角色作用自然受到传者方面的重视, 生产商和销售商为达到营销目的, 可能利用虚拟社群来隐藏宣传者的商业身份, 使其作为意见领袖发挥效力。3因此, 管理人员在对论坛发帖进行管理时, 要时刻警惕这种现象, 营造良好的论坛环境;而对于没有商业动机的“成员领袖”来说, 也要在发帖时注意相关措辞, 避免被误解。

如今, 培养论坛“成员领袖”, 并利用他们引导网上舆论, 已经成为一些大型论坛的普遍做法。“成员领袖”以其特殊的角色扮演和身份认同, 为网络论坛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成员领袖”的双刃剑性质, 正确地加以规范引导, 促使其在营造健康负责的网络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宫承波齐立稳《试析网络社区中的角色扮演》, 新闻界, 2008年第2期, 164页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下) 》,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9月

引导角色 篇10

对此,新课标对学生和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均做出了相关论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反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体现了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教师就应摈弃原有的传统的教育,改变自身是教育权威角色的观念,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教育学家崔允漷先生在《有效教学》一书中这样表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与学好,会做出种种尝试与努力,教师通过这些尝试与努力,使不想学的学生想学,使想学的学生持续地学,能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我们教师的这些尝试与努力称之为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前提,既有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能力, 也有对学生学习全面了解的基础,更有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那么,基于儿童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教师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出现,进而演绎精彩课堂呢?本文就以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的教学为例,从学习前提、学习情境和学习落脚点三个方面来诠释教师引导者角色的定位与实施。

一、引发兴趣—引导者 角色的前提性把握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然而并不是所有《品德与社会》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兴趣。如“我是小小安全员”“小心‘电老虎’” 等内容,就不如“校园里的一天”“欢天喜地过新年”这类课受孩子的喜爱。但是类似“我是小小安全员”等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师生参与,寓教于乐,这样形式多样、放飞童思、愉悦童心、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投入和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安全意识、防范能力以及学生的道德认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巧用游戏,活跃气氛

本课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面对这个目标,对象(五年级的学生)却是一群正处于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的“小大人”,在课堂中我着重想培养学生防溺水方面的知识。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带道具(一个装满水的脸盆)。对于这些“小大人”,我提出了“你会游泳吗?你游泳时感觉自己的水性好吗?这一脸盆的水会危及你的生命吗?你会敬畏自己的生命吗?”等几个问题。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王楠军说“我会游泳”“我水性很好”,王明轩又叫道,“这点水也能淹死人?”班上出了名的“开心果”周毅高声嚷着……教室里气氛非常活跃。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戏水的游戏”:全班分成四组,每组推荐水性最好的同学同时上讲台演示。我开始宣布游戏规则, 四位同学听到口令,把脸同时沉入脸盆的水中,第一个感觉憋不住了而离开水的同学为失败者,第二个次之,依次类推。当我宣布开始,1秒,2秒……第40秒王楠军第一个败下阵来,第44秒陈泽新妥协了,第46秒“开心果”周毅宣布投降,几乎同时冠军王明轩也站了起来。让这四位同学发表感言时,个个都气喘吁吁,几乎都说“我以为自己水性不错,这么一下子就受不了了”。我于是因势利导:“水利用得好,会造福百姓;利用不好,会祸害一方。”“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万万不可独自一人下河游泳,水性没有最好,刚才四个同学在1分钟不到的时间里用‘戏水的游戏’告诉我们,人人都应该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谨防溺水。”

教室里呈现出一片“紧张”的气氛。这种游戏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学生既学到了安全知识,又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

2. 精心设计,展现自我

在游戏开始后,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想达到畅所欲言,这还是有难度的。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交通安全、防溺水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要想让学生很“随性”地跟着兴趣参与到课堂 中来,那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真正地成为他们参与课堂的“带路老师”。

在本堂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提取、利用和创新。对于“冠军”王明轩同学的获奖感言,我把它录音后作为一个五年级学生的“真情告白”,让学生先谈谈他的表现,再顺势创新说:“王明轩最大的优点是勇于面对困难,做事敢于坚持到底,同学们猜猜他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就很大胆地在别人的思维上加上许多自己主观的想法,如:他是想告诉自己他水性好;他想让大家都能看见他勇于战胜困难;他想告诉我们生命很可贵,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表明,他们此时已经对防溺水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让学生在手形卡纸上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十分积极,完全是兴趣所至。

除了这两种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讨论、调查、情景模拟、参观访问、欣赏、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方式。要使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 精心设计。

二、情境创设—引导者 角色的过程性把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只需要扮演一个情境创设的设计者就可以了,把发现、研究和探究者的角色都还给学生吧!

如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置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 学生能够在老师、同学、家长等的帮助下,全面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如以防溺水现场演练的形式, 把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戏水组、打捞组、施救组、善后事故处理组以及特殊群体——溺水学生的家长组,让学生都参与到现场演练中去,当然课堂现场还有上课和听课老师,但教师绝不能“抢走”学生的主动权,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入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此时,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来源于学生生活体验而又自然的真心话语,把课堂上发现、研究、探究的主动权悄然无声地还给学生。

“同学们,刚才每一组同学的表现都很投入都很精彩,戏水组的同学悠然自得、打捞组同学奋不顾身、施救组和善后事故处理组的同学全力以赴、特殊群体——溺水学生的家长组的同学万 分焦急,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想说的同学请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这样一段简短的话语,让学生大胆地评论自己和组员的表现,评论防溺水现场演练活动,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同学设身处地谈了家长的感受。课堂上顿时一片沸腾,有邀请自己的好伙伴评价刚才自己的表现,有邀请老师评价本组的表现,还有邀请不相识的听课老师评价自己的现场表现,甚至有请求电话连线父母,发表自己防溺水的想法和决心……这种情境设计让学生从原来教学预设中的“被动者”变成了课堂情境中“主动者”,并满足了学生精神世界中成为“课堂”甚至“社会”主人的强烈需要。

三、步入社会—引导者 角色的结果性把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目标。“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有效的教育,教师最终还要扮演学生步入社会的引路者这一角色,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提供有力保障。

如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求教师评价现场演练中的自己及走出校门面对这类事情该如何处置,就是学生的小脚有走出课堂步入社会的冲动,此时如果教师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学生也十分乐意参与到社会当中去。如教师可以这样顺势把学生推入社会生活中去: “‘六一’儿童节前后,学校准备筹划一台安全专题晚会,并邀请了许多家长、领导观看,如果请你们小组参加这次晚会,你们会怎么安排每个人的分工,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优点。”

虽然这个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面临许多社会关系的处理,如:人员组成、组员分工、节目安排、晚会效果等。在我的种种担心下,学生却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任务。他们既能发挥组员的个人优点,还能发挥团队精神,分工时舍弃了许多个人利益,考虑更多的是集体荣誉。

这一意外的收获,让我惊喜地发现: 我们教师只要演好引路者这一角色,学生的“品德课堂”一下子就可融入“社会课堂”。什么刻意的安排,什么额外的担心,全部荡然无存了!

总之,教师的角色变化与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有效性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正如一名教育家说过的:“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没有学生参与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这样的教育也是空洞的说教,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得到提升。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要真正从多维度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真正理解角色演绎的主要侧重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灵动”中去感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角色的转变。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等方面有所作为。教师的角色变化无疑与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有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引导者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理解,从而导致各种教学行为的演绎。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正确理解引导者角色并演绎和生成正确教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相关课堂教学案例,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教学情境创设及提供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这三个方面涉及学生学习前提准备,教学过程及最终归宿的理解和把握。

上一篇:企业作业成本预算控制下一篇:止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