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及实践(精选12篇)
创业教育及实践 篇1
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组织转型的一种实践,也是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变革共生的产物。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表明,大学的组织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向创业型大学发展阶段转变。创业型大学已经不再是新鲜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其内涵越来越丰富的新兴大学形态[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其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被高校广泛关注和逐步认同[2]。高等学校的本质职能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创业型大学也必然是遵循教育的本质要求,承担人才培养的重担。同时,由于它又是大学发展的一种新范式,独特的创新、创业特性决定其必然作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储备重要基地。尤其是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高校全面实施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创业型大学在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依旧是各自为政,既没有明确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又没有全面把握创业教育在创业型大学的特性,更没有使创业教育活动渗透到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应根植于创业型大学的创建过程中,与大学的创业行为相互融合,从而为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寻找一条合理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
1.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延伸和实用化。
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相继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概念,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观念的变革。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被认为是内涵丰富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却是“风声大雨点小”,带来的只是概念上的抽象、理解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无所适从。创业教育把人才培养这一神圣的话题拉回到个人生活与社会生产的实际,与个人现实生活需要及其未来价值实现、社会发展及其形势变化联系起来,使衡量人才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变得更加具体而实在[3]。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2. 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
创业作为一种开拓事业的行为,开拓性素质是创业活动所需的核心素质,也是创业教育追求的培养目标。开拓性素质是人的知识、能力和优良品质等素养的总和,是人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是人的智慧和性格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发挥。创业是具备开拓性素养的人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创业教育与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所区别,是一种基于综合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开拓性素质的发掘与提升[5]。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未来社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是定位于能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专业人士或普通白领,而是拥有创业能力、能够自我雇用,甚至是创造就业机会的创业者[1]。彼得·斯克特认为,一所创业型大学必须承担两个使命:第一,它训练未来的企业家,培养其建立自己的事业并具有创业的精神;第二,建立孵化器、技术园,并以企业化的方式操作,帮助参与其中的学生成就事业[6]。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成就一份事业或是谋求一份稳定的职业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校内外机构联合着重帮助大学生开发创业潜能、培养创业意识、塑造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和素质,以使其获得持续的发展能力。
二、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的特性
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创业型大学。从创业教育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从萌芽阶段到蓬勃发展始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正在与大学创业行为相互融合,而作为创业型大学也需要有高质量的、深入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础,并结合学校的科研机构、学生组织、孵化器等资源,构建创业网络并促进其创业活动可持续地发展下去。”[7]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学术的创业化和知识的资本化,创业型大学不仅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且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直接参与、服务创业活动。创业教育作为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具有7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当今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对象上存在着两类不同的观点: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狭义的创业教育对象,面向个别学生,培育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掌握创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创业企业家;二是以欧盟及一些国际组织为代表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以及将专业知识与技术商业化的能力。在我国,以创业活动为内生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创业型经济模式向纵深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一种职业选择;再者,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用人单位提高了员工招聘标准,除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外,还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企业家特质,因而具有冒险精神、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逐渐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7]。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通过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使未来几代人设定明显的“创业遗传代码”,造就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 组织形态的多元化。
在英美等创业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创业教育已从独立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管理领域之外的非商业研究学科领域[8]。在创业型大学内部,产生了不同于传统学术单位的组织单元,这种组织单元形态各异,功能多样,边界模糊,处在大学与外界联络的中间地带,对创业型大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这种组织在一般意义上很难做出界定,但它们通过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及学生的创业行为与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如MIT的企业论坛、创业中心、技术创业中心、产品开发和创业中心,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网络、学生创业组织、创业学科及其他技术类的高水平研究以及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等,都为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学术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形成了大学创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全大学范式”。
3. 创业资源的开放性。
创业教育资源是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和实施创业的重要保障。创业型大学与外界保持着十分紧密的科研、生产和应用联系,使得大学从社会的边缘不断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演变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创业教育也从校园中走出,扎根于社会生态系统。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把握创业信息,从社会多渠道争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则是为校内外的创业活动提供所需的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界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以适应产业界的需求。二是创业教育教师广泛参与产业界的科研合作和创业实践,并运用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产业界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被聘为客座教授,承担创业教学任务或是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能够作为创业项目来源,学生创业项目能在共建的创业孵化园进行孵化,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和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四是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各类机构,如创业中心、技术转移办公室、社会合作处、校友会、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创业指导中心与各类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者协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了大学、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资源体系。
4. 运作模式的多样化。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其运作模式通常有以下4种:一是专业结合模式。表现为在容易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专业中增设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常春藤盟校设立了两类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一类是非学位项目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计划与辅修计划,不授予学位;另一类是学位项目培养计划,符合毕业条件者会获得相应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10]。二是课程改造模式。在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专业创业类课程,以专业选修或是专业必修的形式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增设的专业创业类课程多冠以“课程名称+创业”或是“课程名称+创业管理”,由专业教师与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教师合作教授。三是课堂渗透模式。在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注意结合专业特点增加专业创业知识的讲授,并灵活运用专业创业案例,挖掘本专业的创业点,使课堂教学具有创业导向。四是实践教学模式。创业型大学注重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成立校、院、学科及专业校内各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撑。创办实体性质的实验室、创业企业、设计室,通过“做中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5. 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创业教育方法有别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方法,创业教育方法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基于创业体验的教学,跨学科的教学合作,小组或是团队的创意设计、案例教学、创业工作坊、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等灵活的教育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方法主要有:一是创业小组。通过创业小组,学生根据产业界的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学生的团队意识、领导能力及沟通能力等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二是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的创新产品或是创意方案通过竞赛能够获得创业人士的专业化的检验,这为学生获得资助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三是创业模拟。学生按照实际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操作程序,通过组建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和完成各项岗位工作任务,体验真实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开业成功率和提升经营稳定率。四是创业实践。学生的创业项目在各类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下,组建自己的创业网络,获得各种创业资源,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开始实际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获得专业体验和创业经验。
6. 创业教育的学术资本化。
学术是创业型大学核心价值所在,学术资源也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资源。和一般的知识、能力及其获得方式相比,学术资本是以学术性知识为基础,以学术能力为表征,以综合的学术素养为依托的一种文化资本[11]。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等综合的学术素养以外,更需要的是他们利用资本、运作资本和由此显示出来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学术资本效用。这不是“生存型创业”或“机会型创业”,而是“学术性创业”。创业教育学术资本化就是培养学生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转变,把优势的学术资本转化为创新创业资本,提升创业能力,实现自主创业立业。
7. 创业文化的一体化。
创业文化是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总和[12]。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是“涵盖变革的文化”、“全大学的文化”、“系统解决的文化”、“思行合一的文化”、“整合协同的文化”,归根到底,已经内化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和全部行为的品格。创业文化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解决了学生培养导向问题,使得培养的学生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具有奋发图强、敢于创业、自主发展、自我发展、自力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也使得学生创业意识的确立、创业精神的塑造、创业知识的获取、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潜意识和自觉的行为方式。
三、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以下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价值取向上,从少数企业家速成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向培养全体受教育者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本源回归;二是组织取向上,从单一机构推进向创业联盟或团体组织共同推进转变[13];三是运作机制上,从校内联动到社会整体配合转变;四是实施环节上,从粗放式的创业教育向培养“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转变。通过分析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及特性,结合未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为我们实践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在制度设计上,逐步完善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就是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谋划,是对其“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它是把创业教育当成一项工程,运用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创业教育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并结合教学科研,利用知识、技术、创意、技能等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促教学,以创业促科研,以创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树立创业教育培养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开拓性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各级各类的创业组织和创业网络,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规章制度,营造富有生机的创业文化。
2. 在教育理念上,逐步树立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是使全体教育对象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具有开拓性素质的创业性人才。这一理念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安排及教学制度的设计上,融入学校科技创新、学术活动、思想教育、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创业教育的制度安排上,激励和保障创业教育正常开展。
3. 在组织机构上,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创业组织和创业网络。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应由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常设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及各教学单位教育组织构成多层次的创业组织,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整体创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统筹协调学校创业教育资源。常设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有发展战略规划处、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等。发展战略规划处制定创业教育内容及评价指标,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创业中心整合各种创业资源,如学科专业实验室、创业工作室、学生创业社团、技术转移办公室、跨学科组织、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等;筹措创业教育资金,包括政府投入资金和市场投入资金,建立多元的创业教育资金体系;搭建创业平台,为师生创业提供服务等。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通过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和创业政策的咨询服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建立创业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机制,提供衡量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效率的反馈信息,为培养合格的创业人才提供依据。创业教育活动组织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实训开展不同专题的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各教学单位通过教学计划、师资培养、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等途径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创业教育工作。
4. 在运行机制上,逐步实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的日常运行。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要落到实处,成为大学的自觉行为,关键在于其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因此,构建有利于推进创业教育的各项制度是着力点和保障。在创业型大学创办初期,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一是明晰产权及收益分配,促进师生科研成果转化的产权制度;二是改变单一的以科研成果为评价依据的评价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三是整合校内资源和理顺校外各种创业相关组织机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和服务制度,如创业平台与服务制度、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制度、创业师资培养制度、创业资金扶持制度和创业教育评价制度等。通过制度运行,创业型大学将创业教育、知识转移、产品开发、学术创业等活动纳入到大学的常规工作中,创业教育培养了创业型大学所需的各种人才,包括创业师资和创业学生,有效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创业型社会的进步。
5. 在教育模式上,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可分为聚焦模式、磁石模式、辐射模式等,不同模式也有很多变式[14]。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依托区域特色进行创业教育,使得创业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提升的需求,这不失为明智之举。在培养方式上,以课程计划、辅修计划乃至学位计划的形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温州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在提供课程计划和辅修计划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特别在受到学位授予制度的限制的情况下,它们尝试第二学位计划,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上述几种计划,可以由专业学院开设,由专业学院单独完成或是联合管理学院、商学院来共同完成。在教育方式上,不同的创业型大学由于可获得的创业教育资源不同,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
6. 在组织文化上,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创业文化。
创业文化是通过创业行动逐步形成并通过创业行动来体现,又对创业行动产生影响而获得提升。创业文化围绕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推动创业教育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下三种:一是质量文化。大学的创业行为整合了校内外的资源,质量文化是促进大学创业教育不断进步前进的动力。二是制度文化。大学制度体现创业文化,创业文化则需要制度来保障。它通过固化理念、扩展信念和规范行为,使创业教育成为和谐共进的有机整体。三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催化剂”。创业教育提供的不仅是能力培养,而且是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通过营造协同创业的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宽容失败的环境,使得创业成为普遍的行为方式。正如大学的文化一样,“文化使组织成员对组织有一种认同感,会激发成员对超越于他们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承诺意识,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会产生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功能性行为,会对组织的设计和运转、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15]。在创业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下接受创业教育,激发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自觉适应创业型经济需求努力成长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
摘要: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兴的大学发展形态,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它为大学教育注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型大学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组织单元、创业资源、运作模式、教育方法、学术资本化、创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因而,创业教育要往纵深发展,需从制度设计、教育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教育模式、组织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合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特性,实践路径
创业教育及实践 篇2
——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经验之谈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同时就业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来讲,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一、牵动万人心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就目前来讲,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上升,它们所面对的就业压力也在持续增长。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富国强民;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问题。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有着火一样的创业热情,我们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去自主创业,通过有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的风险,让他们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怎样认识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如何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教育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二、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创业指导理念
2009年我院共有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商务英语、建筑项目管理、物业管理等8个专业669名毕业生。2010年我院共有毕业生875名,比2009年增加30.7%,就业压力继续增大。
我院根据教育部和安徽省教育厅有关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充分认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学院重点工作项目,结合我院就业工作的实际,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启动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并开展了系列专题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纵观近三年来我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的工作思路,不管是2008年的“秉承‘以就业服务为宗旨,以开拓就业市场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的工作理念,着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009年“以就业教育为重点,强化就业服务意识,向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定向,帮助低年级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明确学习目标”,还是2010年的“充分依托学院力量,强调对班级就业工作的考评与激励,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坚持以系、班级的就业辅导为工作基础,努力提升学生求职意识和就业竞争力;坚持以市场拓展为工作重点加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坚持以精细服务为工作特色,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巩固我院学生本地就业优势”,我们所做的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细化的过程。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显而易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环境的风云巨变,但开展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是我们始终坚持不变的理念,并已形成学院的常规工作。
三、始终不渝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针
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大创业观
今后几年,随着大学的继续扩招,应届毕业生(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的数量还会持续上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新的理念鼓励、指导、服务大学生自主择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并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唯一目的。我们更要注重树立大创业观,即大学生开办企业,自己当老板,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是创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也是创业;到艰苦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是创业。我们既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也提倡大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岗位创业,更提倡大学生到艰苦地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去建功立业。所以,我们倡导不要片面地理解大学生创业,要树立并宣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拓创新、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也同样是创业的大创业观。
2. 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
掌握较高的就业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环节,要把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作为开展素质训练的重点。我院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契机,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推广学分制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行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制定《大学生素质拓展》手册,规划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设计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根据大学生职业意向,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大学生素质训练内容。面
对全院大
一、大二学生,开设大学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办面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培训班”,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使校内素质训练与就业岗位要求有效对接。开展一年一次的全院范围职业技能竞赛,在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使我院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加扎实、有效,并落到实处。
3. 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自主创业
通过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使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共同追求。我院广泛、深入地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公司经营计划等活动,举办了SYB培训班,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市大学生创业赛。举办青年创业论坛、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大力宣传以创业促就业的就业观念,激励更多的青年走自主创业之路。通过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指导和训练,促进大学生创业人才不断涌现。
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努力转变“有业不就”的情况。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何迈好你进入职场第一步”等专题教育,同时还邀请校友回校座谈交流,对在校学生进行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热情,又引导大学生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以适应社会,走向成功。
4. 全力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我们在校校园网上开设了“就业信息”专栏,一年来发布了大量就业信息。我们还联合学院相关部门,定期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发布就业岗位信息,每学年举办校内大学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50余场,组织省内外企事业单位近120家进校招聘,提供有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比例为4:1,每学年60%的毕业生从中获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切实服务。此外,我们还积极借助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和沟通平台,努力畅通校企联系渠道,实现高校之间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和岗位信息。
四、结语
要取得成功的未来,要转变就业观念。我们既鼓励广大学生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不放过任何的就业机会,先就业再择业;我们更希望能最大地激发蕴藏在同学们当中的巨大的创业潜能,以创业促进就业——从宏观上看,这是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从微观上看,对亟待获得社会认可的青年学子们来说,创业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创业教育及实践 篇3
摘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作为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将会起重要作用,且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具备综合性、立体化的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基地 创新创业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僵化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部分高职院校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创业就业前的指导,照本宣科,学校在资金、技术方面没有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教学实施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成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所以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体系性、科学性,创新性。
(二)师资缺乏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基本都没有创新创业经验,师资安排也是辅导员或基础课教师兼职,没有创业教育专业化,而且学校没有统一配置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弊端就是知识传授过程比较死板,不生动,学生兴趣不大,接受效果不佳。更加没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三)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
部分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关于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精神,管理等等的课程均开设,但是没有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没有挖掘所学专业中,可以进行创新创业的部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以及对本专业的兴趣。没有把本专业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很好的结合,形成体系。
(四)缺乏具体实践
创新创业其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实践要求,而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起步较晚,本身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就少,而且,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基本以课堂教授为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知识结构表明,其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有种抗拒的心理。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太多的讲授为主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知识接受程度低。
二、高职实践教学基地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向学生提供技能实践的场所,这里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目前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基地定位主要是为了专业技能的提高为目的。但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专业技能培训场所势必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内,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整体中。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实践教学基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促进技术创新及创新技术应用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专业技能培训的场所,专业技能训练是其主要功能。而作为专业技能训练,其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教学标准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和反思,我们认为,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还能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在现有的技能水平上,教师通过探索研究技能新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个体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掌握现有的技能水平上,有更加创新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培养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在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通过两种途径,即“迎进来”和“送出去”。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时间不长,而高职院校特色就是职业性,因此在实践教学基地引进一批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主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接触当前企业在一线创新创业的经验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一线创新创业技能,积累经验,成为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人的行为往往由意识决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培养应该不仅仅在校园宣传和授课,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其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职业性,其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时间明显比普通高校来得长,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就必须贯彻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理念,而且,要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个宣传的口号,通过落实到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培养具有高职实践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教师角度出发,学生进步应该成为教师的责任,必须认真对待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将专业技能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实践项目。
(二)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教师梯队建设。
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由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当前由于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过程中,缺乏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教师,学校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方式强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如果具备一定教育师资队伍的院校,则可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师保持学习当前最近的创新创业理念,保持与业界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升自我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在行业企业一线具备先进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人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吸纳其为师生进行讲解授课,纳入到师资梯队建设里面,提高师资创新创业的实用性。
(三)优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场教学改革的实践,而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理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保障,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纳入到专业实践教育中,建立多方参与、立体化基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教学标准,在专业课程标准里面增加创新创业要求,使得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业技能知识训练的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丰富知识结构。
四、总结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涉及到学校、学生、行业企业、政府、家庭等各利益相关方,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高职院校遵循高职生的特色,深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学校、行业和企业有机结合的基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培养高职学生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目标与梦想。
参考文献:
[1] 王勇 高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保障机制研究 成人教育 2014.10
创业教育及实践 篇4
高校教育的优势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理论和经济、管理、社会学等课程,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培养专业素质奠定基础;但创业则更看重实践。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基本表现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环节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成为难以突破的短板。
1. 实践环节投入不足。
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环节,需要一定的投入,如建设模拟实验室、创业科技园、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设置创业项目资金扶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等等。很多高校尚未将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预算,不重视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缺乏资金和实践场所,与地方经济结合不够,难以取得成效。
2.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体验。
高校的创业教育虽然也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如开设实验室、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但实践课时少,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等一般为总课时的10%~20%,实验室一般局限于软件操作,校外实习往往也短期化、不稳定,流于走马观花。
3. 实践派师资匮乏。
理想的创业教育师资,应是既拥有深厚的经营管理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教师大多拥有高学历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创业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因此学校多从校外聘请成功的创业者或职业经理人作为补充,但能够具有理论高度同时兼备讲师素质的师资十分匮乏。
4. 创业教育组织管理零散。
在创业教育组织体系上,往往表现为各自为战。多数由教务处设置一些公选的创业管理课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则负责就业指导课程,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活动由校团委组织进行。即使创业大赛取得辉煌战绩,项目商业转化率也很低。创业孵化活动则往往针对园区对少数有创业意向和项目的同学,院系极少参与。整个体系各模块彼此相互独立,缺乏有机融合。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1. 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资源整合趋势。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总体上有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模式、设立专门的创业学院模式、开展创业实验班模式几种。组织体系表现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拓展,整合校内外资源平台。如浙江工业大学建有1000多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园区,在校内建立“模拟企业”,指导老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组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则依托义乌国际商贸城开设“创业班”。温州大学在校内以班级与专业为依托、以工作室为载体、以社团为拓展,按科层制原则建立了学生创业团队主导—专业工作室支持—学院创业中心指导—学校创业园扶持的运行机制,在校外则力图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行业联动的“四位一体”运行机制。
2. 创业课程模式:
从素质培养向专业化发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更是基于培养适应未来全球化经济人才的要求。在高校教育的素质养成期,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开阔商业视野,发展创业思维、塑造企业家精神,为我国培养创业型人才。因此,各高校正在努力将创业基础教育受众扩大到全体学生。随着教育的深入,有一部分创业素质和意愿都比较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专业从事创业活动。如温州大学探索出一条以岗位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善创业管理的岗位创业型人才,课程模式则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两个维度构建以培养岗位创业意识为主的创业课程体系。
3. 创业实践模式:
结合特色优势和地方经济大力支持项目孵化。在经济较为发达和商业氛围较为浓厚的东南沿海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较为先进。如浙江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充分弘扬了特别能吃苦的浙商草根创业精神。同时也更倾向于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如温州大学结合地方特色经济,鼓励学生在创业园中从事文化创意、技术开发、销售等行业。宁波大学实施“项目准入、全真管理、企业孵化、定期考核”四级联动的创业指导模式,创业基地每年孵化5家企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班在孵化阶段建立统一供货平台,成长阶段建立团队支持模式,提升阶段进行个性化辅导模式。重庆邮电大学着眼于通信行业和信息产业,探索出一条业务发展历程—学生创业对应培训—学生创业孵化器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着眼于实践性体验,大力创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三、基于实践环节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策略
1. 课程设置: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模式。一是基于创业素质培养趋势要求,学校应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设置创业素质训练项目,如开设“KAB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二是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专业、学科选修和辅修课程的机会,开发实用性强的创业课程资源,利用便利的移动互联网客户端,通过网络教学实现创业课程资源共享。
2. 师资配备:
多元化模式。师资配备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模式。首先从政策上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训、兼职或直接创业,丰富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将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二是丰富创业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举办讲座、主题沙龙、创业竞赛等方式构建多元化课外教学平台,引进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学生座谈,使创业学生了解最新行业动态。三是重视利用校友资源,请成功校友担当创业导师,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创业活动。四是设立创业基金,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3. 组织管理:
分级联动与内外合作模式。组织模式需要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构建。纵向应由学校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科学规划,进行创业教育机制顶层设计;在院系层面成立创业指导中心,组织导师对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指导并使之落地;经过论证的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推荐进入孵化园孵化,形成校—院—园分级联动模式。横向由学校争取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开辟更多的创业实践基地,挖掘适合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打造学校主体—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合作模式。最终整体上形成纵横交错、有机融合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
4. 创业实践:
项目导向模式。在创业教学活动中,以项目形式构建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融合校内外资源,创新设计教学方式,创造体验情境,达到提升创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创业实战活动中,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评估小组,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对项目进行评估和论证,筛选出的项目按真实企业架构和管理流程设计,与市场进行对接;具备条件的创业团队进入孵化园,注册成立公司正式运行。
5. 全方位构建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首先,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从工商、财税、信贷等方面出台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扶持政策,开展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活动,将政策落到实处,并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跟踪,根据反馈情况修订政策,逐步完善创业扶助体系。
其次,加大创业教育投入。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经费纳入预算,加大投入,同时构建与政府合作的创业实践平台,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引入企业资金设立创业基金,对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大力支持。
第三,高校内部提供强有力的创业服务支持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将创业实践活动计入学分,实行弹性学制;选派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或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进行创业活动;鼓励二级学院组织创业教育活动,为创业教育提供经费、场地、设备等保障。
参考文献
[1]贾侃.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支持体系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左雪松,夏道玉.创意产业崛起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以温州高校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王开良,郭霞.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析——基于重庆邮电大学经管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J].职教论坛,2011(9).
[4]应莉.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3).
创业教育及实践 篇5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与市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主体,探索出带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对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进一步挖掘与优化,构建出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的院、系、班三级实践体系,对提升高职生的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模式;存在问题;创业教育实践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发展已近十年。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虽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技能,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却不足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在全球创业观察活动中,中国的TEA指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里是最低的。[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创业教育领域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作为与市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主体,探索出带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是所有高职院校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一、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现状分析
1.国内高校创业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创业教育是舶来品,本土化的过程比较漫长。虽然清华大学早在就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创业教育在当时还处于大多数高校的视域盲区。直至204月,由国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创业教育才正式在我国启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试点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综合式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2]这些试点高校从设立教育机构、开设创业课程、推动创业竞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创业生态系统、师资力量建设、创业课程开发、课外创业实践、足够的资金支持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其经验和教训难以纵深传播,效果均不够理想。
2.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纷纷加入到创业教育阵地,然而其发展也并不平衡。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在“全真的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即学生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优胜劣汰,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二是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由大学生申请,学校仿真发工商税务执照,开业。[3]以上两种类型虽然具有借鉴意义却难以普及推广。
综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形式上通常要经历创业课程教育、创业项目设计、创业社团活动、创业讲座、创业孵化等发展阶段;并且一直存在着理论研究落后、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师资力量薄弱等若干问题。在学生创业实践中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是生存性创业成为主流,专业型创业比例偏低。即使有部分涉及网络技术的创业者,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从事门槛低或是无门槛的创业项目带来的直接连锁反应就是创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严重背离,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似乎形成了矛盾,没有真正渗透发展。
二、构建三级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1.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尽管为学生搭建了创业实践平台,提供了帮助,但没有体现出自身的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有别于本科院校,具有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在创业教育普适性背景下,应该从素质教育出发,对高职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同向、内容同类、途径同轨作深入探讨,研究如何把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形成双向融合的办学模式。[4]
烟台职业学院经过近5年的创业教育实践,在借鉴本科重点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在弥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不足的前提下,对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进行不断探索,随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投入运营、各系创办专业实体公司、建立创业班的顺利进行,校、系、班三级进阶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初步建立。如图所示:
创业教育的“创”就是开始做,要在“做”上下功夫,不但要有学习的经历,还要获得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主动性学习过程。与研究性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生是以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其本质特征是“能力本位”,核心竞争力是职业性与技术性。“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需要突出以职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由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学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突出学生自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5]有鉴于此,在条件适合的专业,成立试点创业班,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
2.建立系创业实践营,成立专业实体公司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慎重选择学生将来创业的主要产业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个或几个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6]在此前提下,各系依托所设专业,建立系创业实践营,成立专业实体公司,由专业教师为主导、根据各系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设计模拟化创业项目让学生成为经营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任务、定产量、定成本、定奖罚、参与成本核算、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市场经营全过程,认识市场规律和规则,实践课堂所学知识,并营造出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
3.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学生实体公司
,学院投资380多万元建设了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园内设有创业区、培训区、多功能办公管理区及金融、法律、财务、税务等一站式服务大厅,共容纳了商贸、文体、信息技术、产品加工、公益服务五大类型33个经营实体;通过创业指导中心和项目所在系进行二级管理,对入驻学生提供“创业前咨询”、“创业中扶持”、“创业后服务”,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使创业园真正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园。
院、系、班三个层面的创业实践体现出三级进阶的特点,即从各班挑选出优秀学生进入系创业实践营,并最终推选自主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孵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可逐级得到提升。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产、学、研、创”一体化,突出体现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职业性、技术性优势。目前,入驻企业100%盈利,10%实现月盈利3000元左右,有的已成功孵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期,缺乏成熟可行的创业实践模式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和“最短木块”。烟台职业学院通过推行三级进阶式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以来,问卷调查显示出学生的创业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子明.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现状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1):165.
[2]夏斌,董裕乾.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风,2010,(10):72.
[3]夏斌,董裕乾.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风,2010,(10):72.
[4]夏晓军,马德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反思[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13.
[5]戴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独特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65.
中职校创业教育实践 篇6
【关键字】创业教育;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41-03
【作者简介】李杰,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3)督导室综合督查科科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当前,创新创业已然成为时代主流。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了“创新”,13次提到了“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而中职学校推进创业教育,搭建舞台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与心理素质,激发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能力,提升其创业精神,使之能够自谋职业或成功创业,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之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未体现创业教育价值
创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渗透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和活动中。而一些中职学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只开设一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为设置课程而设置课程,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创业教育课程活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失去了创业教育课程原本的意义。
(二)教师尚不具备创业指导能力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课程,既包括创业知识的传授,又包括营销、管理、沟通等中小企业运营所需的审时度势、决策判断、谈判沟通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吃苦耐劳、愈挫愈勇、诚实守信等品行素质的熏陶。因此,创业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中职学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或德育教师,即使经过相关的教育培训,也因为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在讲授创业教育课程时只能进行创业政策解读,无法开展切中要害的案例分析,教育指导往往浮于表面。
(三)创业实践少且层次不高
实施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社会实践作为青年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形式,对青年学生成才以及将来的创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学生的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甚至连毕业实习活动也以“走过场”“放羊式”为主,实习流于形式。就算是有些创业实践,也大多是摆摆地摊、搞搞跳蚤市场,或者从事产品推广、快餐连锁、异地销售等创业活动,只有极少的学生涉足网络设计、现代物流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创业的科技含量总体不高。
(四)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创业政策环境做保障,学生的创业之路是很难迈出第一步的。笔者在“百度”搜索行政部门关于中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发现除了苏州市出台的《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包含“中专毕业生”外,其他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这给中职毕业生的创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二、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秉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原则,基于学校“积极教育、幸福人生”的育人理念,在认真分析创业教育长处与不足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出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孕育存活”的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燃梦—追梦—定梦—圆梦”的创业工作思路,让学生在学中创、在创中学,引导创业教育从创业知识传授向创业实践指导的转变。
(一)创业团队建设点燃梦想
创业教育离不开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创业师资队伍。学校每年安排10多名创业指导教师赴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无锡公共实训基地参加领航者创业培训等,培养了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的创业教学队伍。目前,学校有专职创业指导老师7位、培训讲师20位,其中SIYB培训讲师16位,NFIT创业培训讲师9位,国家三级创业咨询师1位,电子商务培训讲师4位。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一批本地知名企业家,工商、银行、税务领域多名专家以及成功创业的学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创业导师,讲解创业政策和创业路径,并对创业平台搭建、经营管理等进行具体的指导。除了成立创业导师团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创业团队和学生创业服务团队。系统的团队建设,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江阴中专创业服务团队”被评为“江阴市十佳教书育人团队”。
(二)创业教育培训积极追梦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培训,不是为少数有创业冲动和可能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服务,而是面向广大学生,旨在增强学生整体的创业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让想要创业的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让暂时没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条件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利于未来的职场发展。因此,学校积极引进有效的创业培训项目,不断拓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将GYB、SIYB、领航者创业培训引进课堂,做到培训对象不同、层次不同,则内容不同、课时不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2008年起,学校共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SYB创业培训,600名学生参加了领航者创业培训。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创业情况,量身开展专题创业培训,如商务合同如何签订、商务谈判中的语言艺术等培训。特别是邀请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回来座谈,举行类似“经验我来谈,道路由你创”的讲座,让同学们借鉴他们的经验,坚定自己的创业选择。在创业培训过程中,注重四个结合,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模拟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点燃学生创业梦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追梦、定梦、圆梦。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往往有很强的挫败感,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同样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并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一点特别需要导师的鼓励与引导。因此,培训的关键,不是教给学生创业知识,也不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是重树他们的信心,转变他们“等(等待就业)、靠(靠关系)、要(向家长要钱)”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创业内驱力,把创业作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一种追求,在培训教育中扬起学生追求梦想的风帆。
(三)实践活动体验勇敢定梦
创业能力是一种社会属性极强的能力,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或创业实践活动来培养。[2]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在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最终确立自己的创业梦想。实践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间接的创业实践,主要通过参与学校举办的某些课程的角色性、情景性模拟活动来完成。例如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收集创业成功的案例并加以研究,走访身边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了解亲人或朋友的创业经历等。二是直接的创业实践,主要是学生亲自尝试创业活动。学校最初成立了创业模拟管理公司,学生自发组成公司全真演练,在实践锻炼中摸索积累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2010年10月,学校建立了学生创业园。经过试水成功的创业项目可以进驻学生创业园开店营业或上网经营。2013年7月,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在创业园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就可以到创业孵化园经营,通过不同层次的扶持帮助学生一步步坚定创业梦想。目前,学生创业园已吸纳了22个项目,带动了100余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定期组织“创业开放日”活动,让学生体会当老板的苦与乐。为保障创业园的正常运转,学校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孵化园管理机制,孵化成功9家企业,让学生按照正常市场经营的要求,领取正式的营业执照,与市场接轨。学校还建立了淘宝工作室,让学生利用下午和晚自修的时间,在网络创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了解网络创业的各个环节,掌握网络运行的各种规则,系统地摸索网络创业经验。工作室不仅引导学生网上创业,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电子商务的服务能力。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被江阴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江阴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被共青团中央评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四)创业政策保障促进圆梦
学校在为地方培养、输送“现代班组长”型实用人才的同时,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投资建成的学校创业园免费为学生创业提供经营场地及相关基础设施,降低学生创业的成本和风险;设立创业基金,制定规范的《创业基金使用办法》,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创业的学生不仅在开业时有工商优惠和行政规费减免,还可享受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一次性开业补贴、租金补贴、水电费补贴等。
在团队建设、教育培训、实践体验以及政策保障相互结合的立体教育中,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创业梦想不断被点燃,并在一次次的追逐中不断实现他们的梦想。2005数钳班学生孔诗杨毕业后开始自主创业,现在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为拥有十几个电商平台、30多家网上直营店铺、几百家网上分销店铺的大公司,他被评为“江阴市第二届创业之星”;2008技师班的吴越2013年进入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进行自主创业,毕业两年创办了江阴市吴越文化传媒工作室和江阴市澄北新聚点摄影工作室;2009数控车工班学生殷维磊在校期间开办了至真印象数码店,为同学制作简历、拍摄照片,2013年毕业后,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办江阴市夏港至真电子数码店,并赚到第一桶金,2015年创办了江阴市前诚装饰有限公司……
三、关于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富有实效的创业教育课程
在考虑专业的针对性、创业的广泛性、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上,拓宽基础课程,突出活动课程,形成与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培养相对应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应渗透、融化在专业教学中,让学生能更好地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改革课程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中可采用外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活动课程可以多开展创业讲座,聘请成功的毕业生回校介绍创业之路,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指导,开展类似“跳蚤市场”的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成功创业的企业参观或实习,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创业。
(二)形成多方联动的创业教育合力
中职教育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这三个主体的真诚合作,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与长久的生命力。要使创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政府以及各主管部门应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创业教育予以关注和扶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大环境。政府要在学校和企业间发挥牵线与调控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奖励帮扶创业教育的企业;学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除了要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组织人力编制适用教材、实施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设立相关的创业基金等,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来发挥企业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社会上进行真实的创业活动,共同探索如何形成企业有动力、学校有外援、学生有收获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people.com.cn/n/2015/0305/c347407-26643598.html.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研究 篇7
一、高校专职组建的创业精神
在有关创业教育总体问题研究上,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讨论创业教育整体上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1) 重理论, 轻实践, 实际成效有待提升。虽然各地、各高校在相关政策引导和学生创业内力的驱动下, 开设了大学生创业课程, 但多数院校创业课程较大范围仍旧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个内容, 没有独立设置, 系统安排, 使创业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流于形式, 停留在创业理论教育层面, 单独设立创业指导的建制不多 (方蕾, 2009) 。 (2) 搭建平台, 实践指导跟进不足。随着政策影响, 政府、各校相应积极, 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形势乐观,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条件和环境, 往往仅是模拟、虚拟化的或孵化型的场所替代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 把创业实践平台从创业教育完整体系和创业模块中抽离出来, 独立于创业的真实环境和企业的要素之外 (赵兰芳蔡永铭, 2010) 。 (3) 实践指导经验缺失, 创业导师作用发挥不足。虽然高校开始逐步建立从外引进创业教育导师的机制, 但高校内创业教育课程教师较多缺乏创业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 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组织等了解不够, 仅从理论上照本阐述, 显得空泛, 以致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同时, 高校专职组建的创业导师队伍在人数上无法满足专注指导的需求。
二、创业实践模式
在有关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中, 已有研究以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分为“社团运行—竞赛牵引—中心保障—社会融资—基地实践”创业实践模式 (张利君, 2010;申维东于利俊, 2010) 、“创业计划竞赛—校内大学生创业平台—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创业实践模式 (刘佰龙李林波王玉洁, 2012;林有德, 2012) 、“社会—高校—学生”三位一体创业实践模式 (陈晓郭欲丹李昌祖, 2010;张朝辉张颖颖, 2012) 三种类别。创业实践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 以学校、企业或其它社会组织为平台延伸的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作为创业者的身份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创业实践模式的特点反映了创业实践总体面貌和自身特点, 也集中反映了构成创业实践系统的因素、结构以及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实践模式合理程度, 决定着创业教育实施成效。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其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合理构建适应自身定位和特色的创业实践模式, 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培育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 (张利君, 2010;王庭陈拥军, 2012) 。
综上研究回顾,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模式的探讨已经在逐步的清晰, 全面普及型研究与以院校为具体实例的特色研究均有所涉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方式、创业教育与实践如何有效的与院校特色结合的研究均相对较少, 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关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模式研究的回顾, 分析已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足, 提炼了已有创业实践模式的种类, 总结已有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后续研究中,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方式、创业教育与实践如何有效的与院校特色结合研究加强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述评
参考文献
[1]刘佰龙, 李林波, 王玉洁.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探讨[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2 (1) :70
[2]方蕾.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 2009 (6) :19
[3]赵兰芳, 蔡永铭.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4) :162-163
[4]张利君.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9) :65-68
[5]申维东, 于利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探——以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10) :72-74
[6]林有德.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22-24
[7]陈晓, 郭欲丹, 李昌祖.试谈"三位一体"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6) :17-19
[8]张朝辉, 张颖颖.“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106-107
高职食品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初探 篇8
高职为什么要实施创业教育
(一) 创业教育以就业教育为基础, 是就业教育的延伸
教育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通知》等文件指出,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将就业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可以看出, 就业教育仍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导向。但同时强调就业质量、就业水平的提高, 这就对就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开展创业教育吹响了号角。何为就业教育?就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体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旨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习、学业进步、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等关系的指导与服务, 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和进行职业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要想在社会立足乃至发挥自身价值, 除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之外, 更需要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转变思想, 改革教育模式。这样, 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何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结合专业教育, 传授创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 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 (1)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贯串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 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它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并不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 而是在校期间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开拓的意识, 以期在日后工作岗位中不断创新, 也可以是先就业再创业。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 (2)
因此, 就业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寻求更好的职业、更好地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自主就业能力的教育。两者虽有侧重, 但相互联系, 本质相同, 创业教育需要就业教育作为基础, 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延伸。
(二)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体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规模过大及毕业生就业难、水平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生存和持续发展。实施创业教育, 可以培养和造就无数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创业者, 不仅能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还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建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 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同时又是高职院校在新一轮改革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避免被淘汰, 加强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内涵建设的具体体现。
(三) 创业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由于每个人的理想、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不同, 人们的就业目标也必然是丰富多样的。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关注个性化发展, 越来越多地以创业为目标, 希望通过创业来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还有部分学生为拓展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 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 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传统就业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分析判断、人际交往的能力, 提高对社会各类职业的适应能力, 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培养其创业素质, 努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满足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总之, 创业教育是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高职食品专业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一) 学校层面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根本保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示范院校, 始终高举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旗, 更新观念,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行创业教育理念、机制、内容、方法和管理运行上的改革与创新, 把创业教育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联系起来, 高度重视、支持创业教育, 并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 慎重选择学生将来创业的主要产业领域, 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几个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食品专业领域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适合小型化作坊生产和多样化生产, 设备和生产场所的投资也不是很大, 适合学生自主创业, 因此食品专业成为我院重点加强创业教育改革的专业之一。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学工处、团委、教务处、各院系、招生就业处、后勤集团等在围绕创业教育展开工作时要齐抓共管, 既分工明确, 又协调统一, 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 协调配合,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共同努力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二) 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指针
学生的创业能力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绝大部分成功的创业项目与创业者熟悉的专业相关。因此, 结合学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 突出学生自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 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了有效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必须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把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并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实践教学支持, 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我院制定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确立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采取了“项目引领、循序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将创业教育融入食品专业各门课程中, 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工学结合食品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三部分, 以及20学分的课外必修教育活动。通识课程中包括《入学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演讲与口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课外教育活动包括学习引导教育、综合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生存教育、礼貌礼仪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 通过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进取精神培养、风险意识培养、挫折心理培养等, 重点突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意志的熏陶。专业课程包括食品专业基础知识、各种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检测分析技术、质量控制管理技术、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 通过贯串各专业课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递进的项目的完成, 在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 重点突出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专业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起着主导作用。拓展课程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创业教育》、《食品法规》等课程,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案例教学等方法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创业知识等拓展训练, 重点突出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
(三) 课程层面的教学模式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
课程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环节,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塑造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核心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的项目课程或称任务引领型课程更加适合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通过选择一些与实际市场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用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感受到学为我所用、学就要创新, 从而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
食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与食品相关的、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进行教学,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我院《食品发酵技术》课程为例, 课程结构中设计了啤酒发酵技术、黄酒发酵技术、酸乳发酵技术等8个学习情境单元, 对应淡爽型啤酒的制备、黄酒的制备、凝固型酸奶的制备等8个学习项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设计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灵活采用岗位现场教学、校内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整个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以完成每一个学习项目为目的, 按照明确任务, 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环节, 将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涉及的知识、技术、劳动过程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
以黄酒的制备项目为例, 创设各种任务要求学生分组按步骤完成: (1) 黄酒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论证内容包括黄酒市场前景, 销售渠道, 工厂选址, 规模大小, 设备选型, 成本概算, 资金预算等。 (2) 黄酒工艺流程设计, 包括原料选择、检测、预处理, 种曲制备, 发酵控制, 黄酒后处理等。 (3) 讨论确定最佳实施方案, 要定原料, 定流程, 定参数, 定产量, 定成本。 (4) 实训室实施黄酒酿造生产过程, 要自选器材, 并进行过程检测控制。 (5) 结果考评, 包括黄酒质量是否达标以及成本核算。像这样把项目融合至其他尽可能多的课程当中, 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实施, 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 而且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 环境层面的良好氛围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又一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 对学生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处于强烈的创业氛围中, 培养创业意识, 激励创业精神。一是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专题讲座、校园网等进行创业知识的宣传, 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 聘请食品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二是组织各种创业活动, 如创业主题班会、学生素质拓展、勤工助学、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特别是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 如生物协会组织的酸奶制作、面包制作、金针菇栽培等。这些活动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三是学校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如承包后勤部门的饮料店、面包店, 开放实训中心开展食品配方、工艺等对外服务, 吸纳学生参与, 可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五) 教师层面的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 指导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指导教师除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支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能够在理论上指导学生, 在思想上感染学生, 在行动上激励学生, 使学生由心动到行动。这就要求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 应通过多渠道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鼓励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来培养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教师, 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 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 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另一方面, 应聘请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从而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还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教师在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上与学生共同创业, 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
总之, 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食品专业应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模式、教师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
摘要: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就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实施创业教育和如何实施创业教育两方面, 对高职食品专业在各个层面融入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作一些探讨, 以期带动高职其他专业形成积极的创业教育氛围, 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刘明华.食品发酵与酿造技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3]温泉.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定位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4) .
[4]刘子芳, 等.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课程[J].今日科苑, 2009 (3) .
创业教育及实践 篇9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
1998年清华大学MBA中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专业”, 同时举办了第一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开启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先河。[1](16)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 这既缘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重;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虽然目前高校以各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如创业竞赛、创业课程开设、创业实践等, 但我国创业教育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 据统计, 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 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 [2]这说明创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正确, 阻碍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 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实施理念的认知存在误解:有的认为,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有的认为创业教育是规避就业压力的缓兵之计, 学校的就业率高则没必要开展创业教育;甚至有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小商小贩, 偏失了大学的教育宗旨等等。认知错误或偏颇使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表现冷淡, 进而严重阻碍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也存在模糊认识。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主要目的是“赢利”和挣钱。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 甚至误将勤工助学等同于创业。研究表明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创业最缺的是资金, 而忽视了知识、专业技术和创业教育服务在学生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上述认识上的偏差, 说明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引导不够有关。
2. 创业教育的方法不科学, 抑制了学生的创业激情
学生能否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业的素养。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素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健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缺陷, 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重知识传承, 忽视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 学生缺乏参与创业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业的教育方法的不得当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业激情。
3. 创业教育课程不系统, 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 难以发挥各专业优势和特长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尚未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更没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这直接导致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 难以发挥各专业优势和特长。如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 经济管理专业开设了“风险管理”“企业管理”、“职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 教务处又开始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公司法”等公选课, 创业课程设置彼此相互独立, 各自为阵, 缺乏内在有机联系, 学生并未因学习上述课程而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
另外, 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孤立地进行, 因为人的创造性不同于传授具体技能, 而是通过科学和人文知识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而且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4. 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不完善, 创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目前高校仍未制定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表现为:学校各部门很少把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绩作为其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创业意识强、创业素质好和创业成绩突出的学生, 宣传、表彰和扶持的力度不够;很多高校担心学生创业会耽误学业不愿承担创业教育的风险。由于没有良好的支撑平台和激励机制, 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 创业教育资源未整合, 不能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分散在全校的不同部门, 未能形成整合优势。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挂靠在校团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挂靠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创业课程设置在相关教学单位。很多高校未配备系统的专业创业教育队伍, 而是分散在辅导员或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和其他行政部门。同时创业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还存在很大缺口, 不能为创业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不能将政府、社会和学校有关创业的政策全面系统传达给学生, 缺乏固定、有效的创业教育宣传途径等。[3]
二、依托创业型社团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
社团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延续, 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社团的活动内容与范围广泛, 通常以制作、创造和发明等为主,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宗旨, 通过开展学术研讨、科技发明、文化娱乐、社会服务和实践考察等系列活动, 密切联系社会,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参与意识和竞争观念, 增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实现从“书生型”向“应用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人才的转变。社团工作具有动态性, 每年社团换届 (新生和老生的“更叠”变化) 使得社团补充“新鲜血液”, 保持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持续的新鲜感和主动性。[4]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
创新创业中心是中南民族大学进行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 近年来非常重视“KAB俱乐部”、“创业者协会”“未来管理者协会”“聚贤人力资源协会”和“挑战杯联盟”等创业型社团的建设和培育。这些基于共同的需要和目标的社团可以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发挥其主动性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学校为社团提供场地和资金, 使创业型社团成为在校生感知创业、体验创业的第二课堂。
1. 依托创业型社团组织管理创业课程
KAB, 英文全称为“Know About Business”, 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和共青团中央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目前全国有100多所高校设立了“KAB俱乐部”, 中南民族大学将课程建设融入社团的管理, 即由KAB俱乐部负责“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的宣传、报名工作。每年报名KAB公选课的人数很多, KAB俱乐部及时协调KAB讲师组织笔试、面试和小组讨论, 最终由KAB讲师和俱乐部共同确定名单, 所有学习课程的同学获相应公选课学分。这样的模式既保证了创业课程的顺利开展, 又使社团成员在宣传、报名和组织管理中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
2. 依托创业型社团承办创业类竞赛
挑战杯联盟作为一个学术科技型社团, 每年根据创业竞赛的计划开展宣传、策划和组织报名等工作, 挑战杯联盟的会员既实际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又参与赛事组织管理工作, 这保障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顺利。
创业者协会则参照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和NBC《学徒》商业真人秀栏目, 以“理论指导实战, 实战完善理论”为培训思想, 注重比赛的商业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不断完善活动环节控制和淘汰制度, 同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通过多元建设扩大校园竞赛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 依托创业型社团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课堂延伸, 如:创业者协会每年举办“联想公益创业大赛”, 面向在校生公开征集公益创业计划, 为优秀的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培训、创业资金和公益组织实习机会等全方位支持。同时, 该社团还举办“创业面对面”学习交流会、“创业者南湖论坛”等活动, 形成企业家、创业导师和青年创业者的论坛媒介, 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获得宝贵经验和丰富的人脉。同时, 该协会还把校外创业组织与我校创新创业中心进行对接, 承办“武汉市十大创业风云人物巡回报告会”等活动, 实施“引进来”战略, 让大学生在象牙塔内能准确把握最新的创业动态。
4. 依托市场化运作, 突出社团实战性
创业属于商业行为和市场行为, 学校成立了KAB创业俱乐部模拟商务拓展公司, 像“办企业一样办社团”。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组织学生到其他高校、创业成功的企业参观和交流, 学习“他山之石”。同时为有创业意愿的同学提供与外界交流的平台, 提供兼职岗位给学生积累商业经验和技能。模拟商务拓展公司让更多的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其创业计划和能力提供一次检验和修正的机会。
三、依托创业性社团进行创业教育的启示
1. 构建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依托创业型社团来整合和创建系统性强、实用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以创业教育为龙头, 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具体应分为3个模块: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而且: (1) 作为必修课进入课堂; (2) 作为选修课进入课堂; (3) 作为课外教育的一个内容; (4) 将创业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他专业课或基础课内。[5]KAB教育注重团队学习, 主要模块应以开放式问题为主, 采用创业案例教学, 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灌输理论知识, 而是采用头脑风暴法讨论成功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 由教师对各小组的意见或经验进行总结, 重点为学生提供从创意、策划、投资分析、管理模式分析道市场开拓等一系列训练的实践活动, 达到团队学习的效果。[6]
2. 建设具有创业指导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创业师资是创业课程和实践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理想的创业师资队伍包括创业理论教师、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创业成功者等。目前, 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师的队伍多是没有创业经验的专业教师, 或对行政管理人员短期培训。因此, 高校应从长远发展考虑,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关专业教师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 辅导员可作为重要补充。但创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外聘教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如通过创业型社团承办对外通联工作, 为引入校外创业师资队伍搭建平台。由KAB俱乐部邀请企业家、校友成功人士来校交流, 解答学生创业的困惑, 实现“学院派”师资和“实践派”师资相结合。
另外, 要着重构建体验式教育师资培训平台, 即让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亲临创业企业, 与创业者接触获得创业知识、积累创业案例和总结创业经验, 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 政府出台鼓励企业支持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 企业提供创业教育师资体验的环境, 学校给予时间便利, 教师具有进行创业体验的动力。高校应加大培训力度,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送教师参加KAB师资培训, 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 使KAB讲师真正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3. 打造多类型学生创业基地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是一项连锁的、互动的实践活动, KAB俱乐部设计了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游戏、嘉宾访谈等参与式教学活动, 这种注重实效的创业活动注重学生互动、互相分享体验。创业能力体现的是整合的能力, 创业教育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整合创业所需的经营资源 (人、财、物和信息) 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7]高校应积极为社团提供交流、学习和提升的空间, 配备“创业实验室”和商务谈判教室等实践场所。通过KAB模拟商务拓展公司模拟创业演练, 锻炼学生从寻找商机开始, 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模拟。
4. 依托创业型社团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许多大学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 错误地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任务。而大多数学生的职业观念也倾向于追求稳定的工作以及安逸平淡的生活, 不愿尝试风险高的创业, 缺乏创业激情。因此, 学校应发挥社团开展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创业文化, 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敢于争先、敢于实践”的创业意识。学校应为志在创业的大学生实行弹性学分制, 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业。同时积极利用创业型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 如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大赛, 创业项目成果展, 邀请事业有成、创业有方的创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以及创业杰出校友来校巡回演讲。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台等媒介, 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宣传大学生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8]
参考文献
[1]许小洲, 叶映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2]张真柱.探索“平台模块窗口”式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 :43-45.
[3]牛翔宇.上海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5) :84-86.
[4]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9) :77-78.
[5]韩照祥, 朱惠娟, 李强.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1) :82-84.
[6]孙树枫.重视实践环节,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0 (3) :23-30.
[7]徐小洲, 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1) :12-18.
创业教育及实践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
近年来,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正逐步走进我国各高校的课堂。创业与实践是一门跨专业的实践型课程, 其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着重挖掘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实践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深入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成功创业和避免创业的失败, 更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习惯, 锻造他们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与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强烈使命感。
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具有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要走向富强, 需要大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种大众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重点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独创性、开拓性、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创业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活动, 要取得创业的成功, 创业者必须具备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体现在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能力。同时,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创业的实践中去, 不断增加自己的创业经验, 这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非常关键。
创新创业教育第三个特点是具有主体性。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鼓励他们发扬自己的个性,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 包括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创新创业教育第四个特点是具有互动性。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在一个多方位的人际互动的环境中, 教师和企业家侧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业思维;学生与伙伴之间的关系则相对平等, 因而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观点与想法。
二、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创新创业实践侧重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改变课堂教学的授课模式为研究式、探索式、启发式、互动式, 使课堂传授式教学变成课堂训练式教学。创业与实践课程教学按照阅、观、思、评、练、试、做七大环节展开。
1.“阅”:阅览企业家案例, 体会企业家精神, 观察创业经营的成败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创业成功与失败的企业家案例, 这些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验与教训, 有助于他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学生通过阅览精心选择的案例, 探究企业的成长规律, 总结企业家的经营之道, 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同时, 也让学生体会到创业的艰难与曲折, 使其具备一定的创业风险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
2.“观”:实地勘察企业, 观察认识创业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
除了阅读大量创业案例, 还应引导学生直观认知企业的现实情况, 使其在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两三个当地富有特色的企业, 实地感受企业的整体运行过程, 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各种变化。鼓励学生在节假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市场调研并提交报告, 各个小组分享调研结果, 强化对企业运营的理解。
3.“思”:写出有关企业界创业的纪实心得, 总结归纳创业起步阶段的基本经验
学生在“阅”和“观”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案例与直观的感受, 结合对企业作出的调研报告, 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撰写“生产——市场——资本运作”三个阶段的纪实心得。例如, 对“学生配餐”项目进行考察, 进行创业机会分析、组织可行性分析、财务可行性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创业是一种涉及面较广的社会实践, 除了强烈的创业意识、科学的理论思维、深厚的文化基础, 还要懂得企业组建运作的相关知识, 并注重这些知识的积累。
4.“评”:参与小组讨论, 交流创业认识,
“评说”企业的成败得失及其影响
“评”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而且在群体讨论活动中可以一定程度地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在评论案例的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期间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学生企业家、社会上知名的企业家进行现身说法, 谈创业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体验, 在实际创业和管理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以及未来创业活动在哪些方面要所做的准备等, 引导学生具有意识地锻炼自我。
5.“练”:模仿企业的案例进行运营, 培养商机意识, 掌握识别与捕捉商机的方法
创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作为一个合格的创业者, 其分析市场、捕捉商机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结果。商机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中, 对于创业的驱动是特定而有选择的, 它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强大动力与时空条件。学生运用“五力模型”、“S W O T”等分析工具, 制定有关经营策略, 然后与实际对比, 学会分析思考及策略选择。在“练”的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作出以下思考:可行性分析对经营成败的重要性;区别直接竞争者、间接竞争者与潜在竞争者;什么是进入障碍、企业用来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所在产业的主要进入障碍等。
6.“试”:着手策一个项目或企业, 进行“试策划”
创业策划书是对新企业的蓝图、战略、资源和人的需求等的构想, 包括了公司介绍、管理者及其组织、主要产品和业务范围、市场概貌、营销策略、销售计划、生产管理计划、财务计划、风险分析等。模拟创业团队一般由6-8位成员构成, 每个成员都在团队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在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使用“头脑风景法”、“调查”等技术, 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酝酿创业点子;进行各团队的产品、服务的概念测试;制定创业项目的营销策略、融资计划, 做好财务分析;完成组织结构设计, 制定人员的激励策略;完成创业项目的内部运作设计等。学生不仅要主动学习和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 进行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而且还要进行合理分工与团队协作, 从而增强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
7.“做”:实际操作项目
“做”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培养途径, 不仅应贯穿于课堂, 还应延伸到课外。创业是在真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开展与进行的,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实战演练, 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创业活动, 并向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在实际操作中, 应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与企业家建立合作关系, 多种渠道筹积创业基金。同时聘请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定期指导学生进行创业。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改进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挖掘他们的创业潜能, 使他们具备独到的眼光, 过人的胆识, 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换为“启发式”教学。教师从台上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台下的“导演”, 以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转变为科学设计学习的环境、正确引导学习的方向、合理利用学习的资源、不断启发学生的灵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为主。同时, 教师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 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 鼓励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2. 学生角色的转变
创新创业实践倡导自主式学习, 让学生从沉重的被动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拥有自由的创新与想象空间,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主动探究者。例如,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调查的对象和研究的范围;可以自主地安排组员的分工合作, 制定工作计划;也可以根据团队自身的优势, 自主地选择创业策划项目,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师,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信息, 也可以从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获益。
3. 考核方式的改进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的考核方式要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首先, 从单纯考核学生个人表现转变为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体现团队协作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 从单一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考核学习过程与考核学习结果并重, 允许学生犯错误, 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最后, 从传统的由教师考核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考核, 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 实现师生关系的互动。
四、结束语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了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在创业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了解创业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学会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市场中可利用的资源, 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创业方向;培养较强的商机意识, 掌握识别并捕捉商机的多种方法, 做好详细的创业策划;掌握管理新创企业的各种技巧和方法, 有效控制创业风险等。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做好思想、理论、实践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贺旭.关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7, 6
[3]陈加林, 范登峰.“实践型”创业教育模式初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
[4]谭菊华, 韩桥生, 邱东升.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3
[5]陈震红, 董俊武.大学创业教学的改进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8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 创业 实施途径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通过相关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从狭义上讲,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创业,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面对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创业实践能力已成为21世纪大学生们的重要素质,大学生创业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并提出创业能力是学习的“第三本护照”,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深受重视,发展颇具规模。一些学校甚至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作为学校的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通过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了解并掌握创业理论以及相关技能,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经验,2002年初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各试点院校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进行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指导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然而,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对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缺失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家庭也缺少对子女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模式压抑着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创业教育更加滞后,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独立学院,而仅有极少数独立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开展了创业相关活动,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和成熟。大多数独立学院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致力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必然要求独立学院变革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业人才,为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已经迫在眉睫。
二、独立学院实施创业教育的意义
随着独立学院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更是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严重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它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也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具有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参与活动积极性高等特点。此外,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创业氛围一般比较浓厚,很多学生的父母或亲属往往就是成功的创业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学生的创业意识更加强烈,这都为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创业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业教育必然离不开创新,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特性。因此,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即使学生毕业以后不立即从事创业活动,也必将对其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
再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独立学院形成自己的特色。近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张,而很少有独立学院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无法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扩大社会影响,对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形成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创业教育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尚存在着诸多制约独立学院实施创业教育的因素,如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比较缺乏;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很多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对创业精髓和实质的把握欠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不灵活以及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因此,独立学院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形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开启创业成功之门的钥匙。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应以大学生创就业中心和学生社团为载体,以各种创业活动为依托,以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和服务体系为保障,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使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构建体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奠定学生的创业知识基础
独立学院不仅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而且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创业,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将创业相关课程开设在选修课程模块或在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立创业模块,强化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素质的培养。此外,可以开设创业活动课程,把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或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
(二)改革创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独立学院应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应多样化,课堂讲授之外,可以采取活动开展、案例研究、集体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来启发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分析特定的创业环境,发现问题和商机,学会寻求解决问题、抓住商机的方法。
此外,应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委派学校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聘请成功的创业家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或讲授具体课程,传授学生实际的创业经验和技能,为学生今后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
开展创业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业教育的载体。独立学院应积极组织一系列有特色的创业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创业沙龙或讲座等。也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解决企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创业活动和创业研究中体验创业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技能。
独立学院也可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的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可以使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此外,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使学生自主创业,所以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直接形式是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的尝试,自主创业实验可以在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进行,也可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进行。
(四)建立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独立学院可从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如设立创业基金、实验室、创业实践基地等。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也需要建立由教师、企业家等组成的创业辅导团队。这样既可以弥补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资金、人才的不足,加强学生创业的实践环节,对合作企业本身也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总之,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家庭等多方参与,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创业氛围,整合各种创业资源,建立起一个资源共享的创业平台,通过制度和组织创新有利保障创业教育切实得以贯彻实施,并最终形成独立学院的特色。它是一项长期战略工程,需要各方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钟发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2004年第5期
[2] 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篇12
一、实践教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实践是创新创业者锤炼的最好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1],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要能够付诸于创新创业实践才能折射出其价值和意义, 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也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锤炼和固化。
实践是创新创业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的载体。创新创业者既是实践者, 又是宣传者, 创业离不开创建或运营经济实体, 具有极强实践性, 客观上要求创新创业者通过实践整合和修正概念性的认识和思维, 完善素质结构, 积累初始经验。而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个人经验积累的同时, 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逐渐培养,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 向学生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启迪思维, 发展兴趣,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目标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就业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 教育宗旨是“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训练创业技能、提升创业能力”。根据这一教育宗旨,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活动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实现学生创业理念的全面形成。
(二)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本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2], 根据以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 我们构建“四阶段、四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阶段:即创新创业认知实验阶段、创业素质实训阶段、创业实践模拟阶段和自主创业实战阶段。创新创业认知实验阶段主要集中于大一进行, 创业素质实训阶段集中于大二开展, 创业实践模拟阶段集中于大三展开, 自主创业实战阶段在大四开始并可持续至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四层次:即创新创业知识认知层次、创新创业素质养成层次、创新创业模拟实习层次和创新创业实践操作层次。创新创业知识认知层次将采取课程实验的形式展开, 主要通过开设创业素质测试、职业生涯规划等实验项目对学生创新创业天赋予以评测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创新创业素质养成层次采取素质实训的方式, 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展开素质养成实训;创新创业模拟实习层次则借助于创业实训软件。进行创业全程的仿真模拟, 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创业各阶段工作的模拟运作, 通过团队合作, 使学生掌握创业基本技能。创新创业实践操作层次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层次, 学生将通过注册公司, 开展实际生产管理运作等系列活动, 真实运作企业, 全面实现创业的实际运营。具体构成见图1。
综上所述, 基于四位一体理念的“四阶段、四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从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出发, 形成了理论认知→专项素质形成→综合能力模拟→实际运营操作的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链条,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缺一不可, 充分体现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诉求。
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体系
要确保以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作, 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必须建立配套保障体系。配套保障体系由五部分构成, 即制度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保障体系、实践教学师资保障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
(一) 制度保障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 但卓有成效地全面实施的院校并不多见,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是影响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而且要确保师生的积极参与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保障, 因此,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学校层面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和统一管理。为此, 学校必须从系统管理的层面、从师生利益诉求出发, 建立系列制度体系, 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具体而言, 从教学层面, 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学分管理制度;从创新创业管理层面建立创新创业成果激励制度、创新创业指导成果评价制度;从物质保障层面,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和管理制度。
(二) 组织保障体系
为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管理需组建相应的组织体系, 确保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可建立校、系两级实践教学督导委员会, 对日常教学活动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对于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和奖励则应建立校、系两级创新创业成果鉴定评价委员会, 完成对成果级别鉴定、成果奖励认定等事宜。通过以上组织机构的构建, 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监督和积极的激励, 在确保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同时, 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创业质量。
(三) 实践教学平台保障体系
“四阶段、四层次”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展各具特色, 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进入第三、第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方能实施。为此, 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根据各阶段、各层次特点, 我们设计如下实践教学平台, 具体构成见图2。
课程实验平台主要开展创业认知和创业素质训练的课程实验, 需要建立课程实验室, 配备创业素质测试系统软件。主要通过开展创业素质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素质拓展训练等实验项目实施教学。其中创业素质测试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测试完成, 创业素质拓展训练则通过实践教学教师的组织在课程实验室开展实训游戏和项目。
创新创业仿真实训平台主要开展创意的产生和创业全程的仿真模拟。创意工作室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创意的征集和产生, 尽可能多地汇集最新创意, 为创业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创业全程仿真模拟实训则主要通过创业模拟软件的模拟操作开展创业各阶段业务的模拟运作。这需要购置创业实训软件并建立独立的实训实验室。科技创新教育实训则主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训练。利用创意工作室产生的创意, 应用在创业全程仿真模拟训练平台中, 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三创赛、职业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 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提供仿真的创业体验和训练, 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的形成。
创新创业基地主要开展创新企业的实际运作, 是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在基地内, 将创业模拟实训阶段的成果进行实际应用, 按照工商管理相关规定注册企业, 组织生产、营销等系列活动, 真实运作企业, 创造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 带动相关项目创办新企业, 孵化出更多的创业企业, 吸纳更多的学生投入创业实践, 真正实现学生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基地在发挥主要功能的同时, 同时可以作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桥梁, 通过开展业界专业人士的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经验交流、创业案例点评等活动, 建立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平台, 积极开展课题合作、校企工作人员交流互动, 职业经理资格认证培训。借助于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吸纳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加入创新实验、创业实践, 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实现创业的双赢效果。
(四) 实践教学师资保障体系
在创业教育中, 教师团队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成效[3]。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指引, 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创新的理念、开拓的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品质。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注重对创业各阶段实务操作的娴熟性。因此, 对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 主要活动于高校内部, 缺乏实践经验的现有高校师资队伍而言很难满足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有鉴于此,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师资保障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高校内部具有创业教育实践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校内师资, 一是来自于业界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校内师资主要负责第一阶段创业认知实验、第二阶段创业素质实训、第三阶段的创业实践模拟的教学活动。第四阶段的自主创业实践则需要外部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发挥主导作用, 校内指导老师可发挥辅助管理作用, 同时开展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 师资保障体系要求院系建立外聘实践指导教师激励管理机制, 以确保师资队伍规范、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各项工作, 确保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 资金保障体系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购置设备、配备实验场所, 进入自主创办企业阶段更需要启动资金投入开展实际运作。因此,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作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充裕的资金保障。此外, 要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需要建立激励制度, 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管理的各环节也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 因此, 应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 用于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和创业计划, 支持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有影响的创新科技竞赛, 表彰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 奖励优秀学生的科技学术成果和优秀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同时, 为有发展前景的应用性科技成果的转让与开发、有条件创办企业的实际运作提供资金支持。为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资金保障体系包括专项资金划拨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等主要内容。
摘要: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在大学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 特别是2012年8月1日,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的通知》, 再次提出在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意义更为突出。虽然, 创新创业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 但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未形成是当前制约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运用系统论理论, 结合教育实践探索经验, 针对创业认知实验阶段、创业素质实训阶段、创业实践模拟阶段和自主创业实战阶段的教育特点和需求, 构建了“四阶段、四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从制度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保障体系、实践教学师资保障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五个方面设计了保障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飞标, 徐志玲.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6) :119-121
[2]周建华, 赵义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 2012 (3) :104-106
【创业教育及实践】推荐阅读:
创业教育实践12-06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01-12
创业教育模式实践初探12-06
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论文11-18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心得体会05-19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09-10
中职教育与创业教育08-17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10-26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12-10
创业教育会计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