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疾病(精选4篇)
胃部疾病 篇1
老年人的胃黏膜防御因子减弱、攻击因子增加, 罹患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肿瘤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明显增加;年龄不是胃镜检查的禁忌证[1], 但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 而胃镜检查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须衡量检查的风险和受益[2]。笔者通过观察我院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主诉及胃镜诊断结果, 分析不同年龄老年胃部疾病患者的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 01 3年1 0月至2 01 4年10月初次接受胃镜检查且年龄≥65岁的患者84 7例, 男470例, 女性377例;平均年龄 (74.2±6.3) 岁;门诊患者622例 (73.4%) , 住院患者225例 (26.6%) 。
1.2 方法
检查前问诊患者行胃镜检查的主诉, 内镜下多个诊断由两位高年资内镜医生确定最严重的疾病。将诊断为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设为重要疾病组, 诊断为慢性胃炎者设为慢性胃炎组, 诊断为其他胃部疾病者设为相关疾病组, 进行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胃镜诊断结果
①相关疾病4 3 2例 (5 1.0%) , 平均年龄 (74.5±6.4) 岁;其中糜烂性胃炎163例, 胃息肉66例, 反流性食管炎43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吻合口炎各37例, 十二指肠球炎24例, 胃黏膜下隆起18例,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5例, 食管裂孔疝14例, 食道息肉5例, 食道隆起4例, 胃潴留、霉菌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部憩室各2例。②慢性胃炎237例 (28.0%) , 平均年龄 (72.9±6.2) 岁,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72例, 患者无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等情况。③重要疾病178例 (21.0%) , 平均年龄 (75.4±6.5) 岁;其中消化性溃疡116例 (胃溃疡7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复合型溃疡17例) ,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62例 (胃癌44例、食管癌16例、十二指肠或壶腹部肿瘤2例) 。由表1可见, 慢性胃炎组相对较年轻。
2.2 三组临床特征比较 (表2)
重要疾病组男性、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 腹胀、上腹不适发生率低;慢性胃炎组腹胀、上腹不适发生率相对较高, 上腹痛发生率相对较低。
3 讨论
本文结果发现, 慢性胃炎的诊断比例为28.0%, 年龄多较年轻;21.0%的老年患者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由于老年消化性溃疡、肿瘤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 因此对于怀疑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应积极建议尽早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 恶性肿瘤和消化性溃疡的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2.5倍, 且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 老年患者如有以下报警症状上腹痛、呕吐、吞咽困难、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 则恶性肿瘤的风险会升高。
综上所述, 老年人群上消化道疾病, 特别是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与年龄可能有关。因此, 男性和有消化道报警症状的老年患者需警惕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SGE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 Early DS, BenMenachem T, et al.Appropriate use of GI endoscopy[J].Gastrointest Endosc, 2012, 75 (6) :1127.
[2]Zullo A, Hassan C, Campo SM, et al.Bleeding peptic ulcer in the elderly: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J].Drugs Aging, 2007, 24 (10) :815.
胃部疾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80例有胃部不适感的患者,均经过临床医师初步诊断后确诊为有胃部疾病。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0.2±3.5)岁,患者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3.1±0.6)年;80例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①临床医师初步诊断后确诊为有胃部疾病的患者,临床症状与之相符合;②两种检查前1周没有服用缓解或者治疗胃部不适感的药物;③80例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均接受常规胃镜检查和腹部彩超两种检查,签订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3 检查方法
80例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均接受常规胃镜检查和腹部彩超两种检查(1)常规胃镜检查:80例患者在检查前禁食6~8h,口服去泡剂,如西甲硅油等增加胃部及十二指肠粘膜张力,检查前患者口服麻醉剂,减轻因胃镜检查带来的痛苦,完成上述准备活动后,检查医师利用一根直径1cm左右的导光纤维管,利用导管前端的内视镜检查患者胃部及十二指肠状态;(2)腹部彩超检查: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腹部彩超检测仪器为腹部彩超检测仪(GE voluson730EXPRT)腹部彩超检测仪,让检查患者处于半坐位,检查前患者胃部补充大量水分,使患者胃部处于充盈状态,将仪器探头频率调制3.5~5.0MHz,对患者胃部及十二指肠实行全方位扫描。临床医师对扫描得出图片进行统一判读。
1.4 观察指标
在患者接受常规胃镜检查和腹部彩色超声两种检查后,对患者经历两种检查主观体验得分进行调查统计:主要有疼痛度主观体验得分、耗时主观体验得分及主观服从意愿得分。
1.5 统计学方法
用专业软件SPSS 13.3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统计值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80例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分析
8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使用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结果的可比性。
2.2 80例患者两组检查结果比较分析
80例有明显胃部不适感的患者在经过常规胃镜及腹部彩超检查后,两种检查结果有3例不一致,腹部彩超检查的准确性为96.3%,见表1。
2.3 80例患者两种检查主观体验得分及所用时间比较分析,见表2。
3. 讨论
胃部疾病是指发生于患者胃部器质性或功能性不适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胃部疾病类型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2]。患者产生胃部疾病的主要临床可查症状为:患者上腹痛、灼心、恶心、呕吐、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呕血、便血等症状。临床上用于确定患者胃部疾病类型及患者是否为胃部疾病的检查方法是:胃镜检查,临床医师通过可视胃镜顺次地、清晰地观察患者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甚至降部的黏膜状态,对患者活体进行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的过程就是胃镜检查[3]。胃镜检查在诊断患者胃部疾病时具有较高的诊断可靠性,但其操作过程不可避免的对患者机体产生剧烈疼痛和不适感,容易对患者胃部造成二次伤害,这些缺点使得常规胃镜检查在诊断胃部疾病患者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临床医生及患者急于寻找一种可以取待胃镜检查的诊断方法[4,5]。
在本次研究中,80例有明显胃部不适感的患者在经过常规胃镜检查和腹部彩超检查后,两种检查结果有3例不一致,腹部彩超检查的准确性为96.3%;8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胃镜检查后的疼痛度主观体验得分明显高于患者使用腹部彩超检查的主观体验得分,80例患者采用腹部检查的舒适度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胃镜检查。对比80例患者接受两种检查所用时间,腹部彩超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常规胃镜检查,对80例患者接受两种检查的主观疼痛度体验得分及检查所用时间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80例患者接受两种检查的主观疼痛体验及检查所用时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腹部彩超检查在诊断胃部疾病患者疾病类型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且与常规胃镜检查比较腹部彩超检查具有痛苦小、耗时少的优点,是一种简单、便捷、不会对患者胃部造成二次伤害,适用人群更为广泛的检查方式[6,7]。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诊断有胃部不适感的患者时,可以采用腹部彩超检查的诊断方法,腹部彩超诊断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性,且操作方法简单、快捷,不会让患者胃部产生其他不适感,易于让患者从主观意愿上接受检查,具有取代常规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可能性。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彩超在诊断患者胃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有胃部不适感的患者共80例,以常规胃镜检查作为金标准,将患者腹部彩超与常规胃镜检查结果对比,用以判断腹部彩超在诊断患者胃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80例有明显胃部不适感的患者在经过常规胃镜检查和腹部彩超检查后,两种检查结果有3例不一致,腹部彩超检查的准确性为96.3%;(2)80例患者在接受腹部彩超组检查后的疼痛度主观体验得分明显低于常规胃镜,舒适度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胃镜检查。腹部彩超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常规胃镜检查(P<0.05)。结论:临床上在诊断有胃部疾病的患者时,可以采用腹部彩超检查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腹部彩超检查,胃部疾病,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军虎,曹利利,陈小军,等.胃超声造影对胃部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5):165-168.
[2]张娟娟.胃肠超声助显剂诊断胃部疾病的可行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14):193-195.
[3]祝中荣,曾南萍,易斐,等.超声造影在胃部疾病检查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2,47(8):739-740.
[4]翟真真,张丽艳,吴战军,等.胃肠超声造影在胃部疾病中诊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4):324-325.
[5]王爱英,段丽萍,林三仁,等.腹部超声、胃镜及X线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122-124.
[6]王爱英,段丽萍,林三仁,等.腹部超声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与胃镜及X线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2):97-100.
胃部疾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因消化道症状在南平市第一医院就诊的住院患者共216例。其中正常组患者50例, 男19例, 女31例, 年龄22~84岁, 平均年龄56.26±12.98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 男36例, 女34例, 年龄21~77岁, 平均年龄 (53.30±10.29) 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2例, 男8例, 女34例, 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 (59.09±10.25) 岁;胃癌患者74例, 男44例, 女30例, 年龄37~65岁, 平均年龄 (60.32±7.93) 岁。经过比较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且这项研究协议遵循1975年的《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指南, 同时经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
1.1.1 排除及入选标准
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胃镜检查禁忌症;最近1个月内未使用抑酸剂、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及非甾体抗炎药;排除合并全身其它系统及器官恶性肿瘤,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如下4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正常组。
1.2 原理与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受检者禁食8 h后采集血液标本, 收集于血浆抗凝试管中, 2000 g离心5 min, 血浆标本贮存于-70℃低温冰箱中待测。
1.2.2 检测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定量检测血浆PGⅠ、PGⅡ和G-17水平, 定性检测H.pylori Ig G抗体。
1.2.3 仪器与试剂
PGⅠ、PGⅡ和G-17 ELISA试剂盒由芬兰Biohit公司提供, 批号分别为11PA1503、11PB1502、23GC1508。用于酶免疫测定试验的PGⅠ、PGⅡ和G-17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 PGⅠ和PGⅡ试剂之间无交叉反应。G-17抗体只能检测酰胺化胃泌素G-17, 不能检测其他任何胃泌素分子或片段。H.pylori Ig G抗体试剂盒由艾康生物技术 (杭州) 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201509123, 在微孔板上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反应步骤:TECAN全自动多功能洗板机洗涤微孔板, 以AUT-OBIO酶标仪在45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 应用芬兰Biohit二项式计算软件根据标准浓度曲线自动计算标本PGⅠ、PGⅡ和G-17的浓度。
注: (2) (3) (4)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 (3) (4)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 ☆P<0.05、△P<0.01; (4) 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比较, ※P<0.05。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两组间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 用[n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对率进行比较, 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PG和G-17水平
该研究中PGⅠ、PGⅡ和G-17水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 (176.50±128.55) μg/L、 (17.77±15.75) μg/L、 (12.54±16.39) pmol/L]明显高于正常组[ (107.78±25.48) μg/L、 (8.13±2.79) μg/L、 (4.34±3.33) pmol/L]和胃癌组[ (79.59±83.37) μg/L、 (9.42±10.83) μg/L、 (5.20±9.91) pmol/L], 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GR水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 (12.90±6.50) μg/L高于萎缩性胃炎 (9.29±5.80) 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GⅠ水平在胃癌 (79.59±83.37) μg/L明显低于正常组 (107.78±25.48) μg/L, 两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GⅠ、PGⅡ水平在胃癌[ (79.59±83.37) μg/L、9.42±10.83) μg/L]低于萎缩性胃炎[ (165.40±144.77) μg/L、23.40±28.89) 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血浆H.pylori Ig G抗体
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 Ig G抗体阳性率为57.14% (40/70) , 而胃癌H.pylori Ig G抗体阳性率为35.13% (26/74) , 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 Ig G抗体阳性率为27.27% (6/22)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抗体阳性率高于胃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PG) 是胃液中无活性前体的胃蛋白酶, 是一种特殊的胃体分泌功能生物学标志, 依据它的免疫活性特征和生化的差异可区分为PGⅠ和PGⅡ两类。PGⅠ是人体惟一由胃粘膜腺体合成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其主要由胃体主细胞和胃底腺黏液颈细胞合成分泌, PGⅡ除了由主细胞、泌酸腺黏液颈细胞、幽门腺、贲门腺和黏液细胞合成分泌之外, 十二指肠的Brunner腺也具有分功能, 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分泌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一旦胃黏膜发生病变时, 分泌PG细胞相应受累, 血浆PG水平也发生相应改变, 因此有学者称血浆PG检测为胃底腺黏膜血浆学活检较为敏感生物学指标。在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具有重要作用的胃泌素, 是由十二指肠G细胞和胃窦分泌的一种胃肠道激素。人体中有生物活性的胃泌素主要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其中95%以上为α-酰胺化胃泌素, 5%~10%是G-34, 80%~90%是G-17, 是G细胞分泌功能的一种较为特殊生物学标志[1]。
此研究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GⅠ、PGⅡ水平[ (176.50±128.55) μg/L、17.77±15.75) μg/L]与正常对照组[ (107.78±25.48) μg/L、8.13±2.79) μg/L]相比均呈显著升高 (P<0.01) , 说明PGⅠ和PGⅡ进入血液循环增多, 血浆浓度明显增加是因为胃黏膜发生糜烂或者溃疡时, 胃黏膜通透性增加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组G-17水平 (12.54±16.39) pmol/L与正常对照组 (4.34±3.33) pmol/L相比也显著升高 (P<0.01) , 提示PGⅠ、PGⅡ水平和G-17水平检测可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筛查辅助指标[2]。
胃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 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胃癌的演变重要发展过程。在这个长期变异累积的过程中, 迫切需要定期随访监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变状况, 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进而降低病死率[3]。该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GR水平 (9.29±5.80) 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12.90±6.50) (P<0.05) , 由于PGⅠ和PGⅡ水平与胃窦、胃体慢性胃炎活动性及炎症程度呈正相关, 但因PGⅡ增高较PGⅠ明显, 因此PGR与炎症活动呈负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时, 胃黏膜萎缩, 胃体腺病变、胃底腺细胞数量减少或被幽门腺上皮细胞所取代 (即假幽门腺化生) 。因幽门腺无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 故不分泌PGⅠ, 导致PGⅠ水平下降, 而PGⅡ是由多种胃腺体分泌产生的, 所以PGⅡ浓度可分泌正常或者较高, 同时PGR浓度则进一步下降。表明PGR可反映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 可通过检测PG水平, 依据PGR水平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初步筛查。胃癌组PGⅠ水平 (79.59±83.37) μg/L明显低于正常组 (107.78±25.48) μg/L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165.40±144.77) μg/L (P<0.01) , 这或许与致癌症因子致使胃体主细胞和胃底腺黏液颈细胞中的胃蛋白酶原基因受到损伤而突发变异, 从而失去了分泌PGⅠ的能力密切相关, 由于80%以上的胃癌伴有萎缩性胃炎, 而萎缩性胃炎可以导致胃黏膜主细胞的丢失, 从而影响其分泌功能。因此对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Ⅰ水平进行定期监测, 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PGⅡ水平低于萎缩性胃炎组 (P<0.05) , 这可能与胃发生癌变时, 胃体主细胞、泌酸腺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受到破坏, 导致PGⅡ分泌减少密切相关。
该研究还发现胃癌组PGⅠ、PGⅡ和G-17水平[ (79.59±83.37) μg/L、 (9.42±10.83) μg/L、 (5.20±9.91) pmol/L]显著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176.50±128.55) μg/L、 (17.77±15.75) μg/L、 (12.54±16.39) pmol/L] (P<0.01) 。因为其中G-17分泌到循环过程中水平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如胃底腺泌酸减少, 胃体萎缩性胃炎, 促使胃窦G细胞合成分泌G-17水平明显增加。在以胃窦萎缩为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中, G-17水平的分泌减少, 大多是由于胃窦黏膜细胞萎缩导致G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从而导致进入血液循环的G-17分泌水平降低。该研究中胃癌的G-17表达水平均较低, 刘中娟等[4]学者研究表明, PGⅠ、PGR在胃癌患者组中随胃粘膜萎缩严重性增加而逐渐降低, spearman相关性比较显示, 血清PGⅠ与胃粘膜萎缩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r=-0.3260P<0.05) , PGR也这样 (r=-0.3563 P<0.01) 。反之, 当同时患有胃体萎缩性胃炎时, 血浆G-17浓度伴随胃窦萎缩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r=-0.4120 P<0.05) , 当无胃体萎缩时, 血浆G-17浓度与胃窦萎缩之间无关联。伴有较低水平G-17的患者患胃癌的风险最高, 这可能与胃癌的浸润及复发转移紧密联系, 可继续收集相关病例, 分不同部位进一步比较分析。过低的PGⅠ水平应注意早期胃癌的可能性, 由于血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直接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 胃癌患者血浆PGⅠ水平明显下降, 表明胃癌患者胃黏膜分泌能力减低。正如前所述胃癌的演变需要经过多个病变过程,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血浆PG水平和G-17水平进行定期随访监测, 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 有助于使可能向胃癌方向转变的高风险患者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此外, 由于幽门螺杆菌生物学作用会将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或亚硝胺等化学物质, 从而导致人体癌变;或者人们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造成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过程, 再加上环境因素联合影响会加快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恶性增殖病变,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癌病原体导致人体细胞病变引起胃癌变[5]。该研究发现血浆H.pylori Ig G抗体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高于胃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P<0.05) , 从而证实了H.pylori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的重要生物因子[6]。
在以往诊断胃部相关疾病时, 钡餐X线片透视是作为普查的一种主要初筛手段, 但是此种方法隐藏着射线暴露的高风险[7]。对于胃肠道患者来说, 通过电子内窥镜检查来直接观察可能是诊断癌症等病变最好的一种方法, 而且方便采集粘膜标本用来做组织病理学检测。但是内镜检查是侵入性的, 不仅需要较高的医疗成本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8,9,10]。血浆PG和H.p Ig G抗体检测作为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筛查提供了具有简便、经济的优势。因此, 联合测定血浆PG和H.p Ig G抗体进行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大规模人群普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并可以此筛查出需要定期做胃镜及病理活检的高风险人群, 以期提高胃癌患者的早诊率, 使患者得到早诊断、早治疗。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血浆胃泌素17 (G-17) 、胃蛋白酶原Ⅰ (PGⅠ) 、胃蛋白酶原Ⅱ (PGⅡ) 、和H.pylori Ig G (Hp) 抗体来探讨其在胃部疾病中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南平市第一医院216例住院患者, 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胃癌组 (74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22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70例) 、正常对照组 (50例) 。每一例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定量测定空腹血浆PGⅠ、PGⅡ和G17水平, 定性测定H.pylori Ig G抗体。结果1PGⅠ、PGⅡ和G-17水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 (176.50±128.55) μg/L、17.77±15.75) μg/L、 (12.54±16.39) pmol/L]明显高于正常组[ (107.78±25.48) μg/L、 (8.13±2.79) μg/L、 (4.34±3.33) pmol/L]和胃癌组[ (79.59±83.37) μg/L、 (9.42±10.83) μg/L、 (5.20±9.91) pmol/L], 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PGR (PGⅠ/PGⅡ比值) 水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 (12.90±6.50) 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9.29±5.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PGⅠ水平在胃癌 (79.59±83.37) μg/L明显低于正常组 (107.78±25.48) μg/L, 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GⅠ和PGⅡ水平在胃癌[ (79.59±83.37) μg/L、 (9.42±10.83) μg/L]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165.40±144.77) μg/L、 (23.40±28.89) 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浆PGⅠ、PGⅡ与胃黏膜炎性病变密切相关, 可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初步筛查和动态疗效评价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PGR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PGⅠ水平显著低下可做胃镜进行胃癌筛查, 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H.pylori Ig G抗体,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
参考文献
[1]杜娟, 王秀琴.胃泌素的生物活性及其信号转导通路[J].解剖科学进展, 2003, 9 (4) :347-352.
[2]胡丽波, 谢津璧, 万坚.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在胃部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 (3) :281-283.
[3]王雪华, 曹燕, 张剑宏.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5, 9 (10) :1824-1827.
[4]刘中娟, 郭子建, 赵召霞, 等.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Hp-Ig G抗体对胃癌、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状况的血清学评价[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4.21 (5) :576-580.
[5]董红霞, 梁浩.不同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 40 (3) :236-240.
[6]李晓庆, 郑奎城, 林曙光.福建省沿海地区居民PG、G-17及H.pylori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9) :1543-1546.
[7]付明生, 潘淑贤, 朱金水.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和CA724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3 (3) :256-258.
[8]汪畅, 王凤超.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及其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8) :1280-1281.
[9]M Dinis-Ribeiro.G Yamaki.1K Miki.A Costa-Pereira.M Matsukawa and M Kurihara.Meta-analysis on the validity of pepsinogen test for gastric carcinoma, dysplasia 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Screening[J].Journal of Medical Screening, 2004, 11 (3) :141-147.
胃部疾病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8月间2 532例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及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参加健康检查人员,男1 412例,女1 120例;年龄23~75岁,平均(45±20.3)岁;及同期来院就诊的718例确认胃病的病人,男366例,女352例;年龄19~78岁,平均(46±22.1)岁。检测PG等结果与胃镜、胃黏膜病理诊断结果同步比较进行评估。
1.2仪器与试剂
仪器: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检测仪Auto DELFLA 1235,PE公司提供。试剂:PGⅠ、PGⅡ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盒由无锡市江原实业公司提供。
1.3方法
(1)样本采集: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取胃黏膜标本,双盲法采集血样。(2)血清PG测定方法:采用夹心法进行PGⅠ、PGⅡ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由Auto DELFLA 1235自动完成。(3)病理学检查:胃黏膜组织用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按照中国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胃癌分册》胃黏膜病变的诊断标准,作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腺上皮异型增生、胃癌和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7.0软件对血清PGⅠ、PGⅡ以及PGⅠ/PGⅡ与胃镜、胃黏膜病理诊断的关系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不同胃病患者血清中PG的异常情况
见表1。以血清PGⅠ正常参考值为60~240μg/L、血清PGⅡ正常参考值<27μg/L;PGⅠ/PGⅡ正常参考值>6,评估胃癌、癌前期病变,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PG的相关性。由表1可知,采用胃蛋白酶原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溃疡的血清PGⅠ异常率分别为54.8%、74.0%、39.1%、41.6%。其中胃癌患者中约1/3其PGⅠ降低,约1/10其PGⅠ会明显升高。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PGⅠ/PGⅡ异常率明显升高。
2.2 PG检测对胃部消化性溃疡疾病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分析
血清PGⅠ和PGⅡ在消化性溃疡检测中的ROC曲线均在参考线之上,以PGⅠ曲线下面积最大。PGⅠ与PGⅡ的AUCRoc分别为0.79、0.72,见图1。
2.3不同PGⅠ与PGⅡ临界值在胃部消化性溃疡疾病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随着参考值逐渐下降,检测的特异度降低,敏感度逐渐升高。当分析特异度为100%时,PGⅠ的诊断阈值为250μg/L,PGⅡ的诊断阈值为24μg/L;当特异度与灵敏度之和取最大值,即有最佳诊断效果时,PGⅠ的诊断阈值为205μg/L,敏感度为54.1%;PGⅡ的诊断阈值为17.5μg/L,对应敏感度为37.8%,见表2。
结果说明在健康检查人群中,若PGⅠ大于205μg/L、PGⅡ大于17.5μg/L时,体检者应对胃部疾病引起重视,若PGⅠ大于250μg/L、PGⅡ大于24μg/L时,应进一步进行胃病的检查。
3讨论
在常规健康检查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如果通过非侵入性检查将参加体检人中的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3%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研究表明在确诊胃癌患者中有1/3的病人,其几年前的血清PG值已不正常。芬兰对50~69岁中年吸烟者进行PG检测显示PGⅠ低水平者(<25μg/L)者占9.8%,其中4.7%经镜检诊断患有胃癌或癌前病变。日本利用血清PG等标志物测定进行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90%,男性的胃癌死亡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减少了50%。
PG检测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胃癌普查的初筛选指标。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血清PGⅠ降低对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最为敏感特异,PGⅠ和PGⅡ比值与胃底黏膜表面积密切相关。联合测定血清PGⅠ和PGⅡ比值是判定正常胃底黏膜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的合适、可靠的无创性检测。(2)胃疾病治疗的监控指标,如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血清中PG I、PGⅡ都会增加,治愈后恢复正常;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到发展成胃癌血清中PG I降低,PGⅠ/PGⅡ比值变小;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血清中PGⅠ、PGⅡ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升高,治愈后恢复正常。
目前采用PGⅠ、PGⅡ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进行临床的考核,已完成了近3 000例的检测,受检者PG血清含量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建议其进行胃镜检查,从结果中看到血清PG浓度的升高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等密切相关,血清PGⅠ浓度的降低与萎缩性胃炎、胃癌等有关、在检查中发现了许多胃病患者,其中还有早期胃癌,但是血清中PGⅠ浓度有超出正常值范围上限的也有超出正常值范围下限的,所以PGⅠ应是反映胃黏膜的功能变化的一种指标,是什么原因促使该变化其特异性不是很高,因此一味关注低于正常值范围下限的结果并把它作为胃癌的指标是不妥的,也没有充分利用其价值,实际上在需体检的人群中,将胃部有疾病的患者筛选出来,再通过胃镜、活检的二步法在普查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检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结果稳定,不只是萎缩性胃炎、胃癌而且及早发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是一种非介入性、简便、快速、便于动态监测、重复性好等优点的检查方法,在健康检查工作中如能将PG作为一种新的标记物筛查胃部疾病,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对胃部疾病检出的价值。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健康检查中筛查胃部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GⅠ、PGⅡ时间分辨荧光试剂盒,对718例胃部疾病患者及2 532例健康检查人群血清测定PGⅠ、PGⅡ含量和PGⅠ/PGⅡ比值。结果 胃蛋白酶原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溃疡的阳性率分别为56.1%、73.8%、40.7%、41.7%。在体检人群中约13%的人血清PGⅠ或PGⅡ异常。结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是胃病疾病的良好指标,在体检应用方面有较好的价值。
关键词:胃病,胃蛋白酶原,健康检查,筛查
参考文献
[1]Pomytkina TE.The serum content of gastrin-17 and pepsinogen-1 in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ative disease in occupational contact with ni-trogenous compounds[J].Klin Lab Diagn,2009,11:16-19.
[2]Pimanov SI,Makarenko EV,Voropaeva AV,et al.Helicobacter pylorieradication improves gastric histology and decreases serum gastrin,pep-sinogen and pepsinogen II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J].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1666-1671.
[3]Mukoubayashi C,Yanaoka K,Ohata Helal.Serumpepsinogen and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J].Intern Med,2007,46:261-266.
[4]李月红,张祥宏,黄飚,等.胃癌高发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及异常标准的研究Ⅰ-J3[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0):84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