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收入确认(通用12篇)
税收收入确认 篇1
税法上视同销售哪些情况会计上应作为收入确认, 哪些情况不确认收入, 一直颇存争议, 这给相关财会人员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有些老师告之学生说视同销售会计上是否确认收入, 主要是看该资产是否离开企业, 离开了企业就确认收入, 否则就不确认收入, 笔者认为这是个错误的判断方法。首先应明确一个问题, 视同销售是税法中的规定, 而会计上是不是确认收入要看相关业务的发生是否符合收入的概念及同时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 (3)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 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下面就存在争议较多的地方分析如下:
一、存货对外捐赠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对外捐赠, 不确认收入。对外捐赠, 虽然产品离开了企业, 但并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 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4) 个条件, 所以不确认收入。
[例1]甲企业为一般纳税人企业 (下同) , 2012年通过政府机关向青少年基金会捐赠自产毛巾一批, 该批毛巾的实际成本为20000元, 市场不含税价格为300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 企业发生捐赠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对外捐赠, 由于税法上作为收入处理, 为了避免纳税调整的麻烦, 会计上也应作为收入处理;另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是公益性捐赠不应作为收入处理, 而如果是非公益性捐赠应该作为收入处理。贵刊2012年第8期 (上) 70—71页刊登的骆国城的文章《企业存货视同销售会计处理分析》三中的例题, 关于对外捐赠的处理, 对非公益性捐赠, 骆国城确认了收入, 笔者认为欠妥。笔者认为不论是公益性捐赠还是非公益性捐赠, 都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4) 个条件, 经济利益没有流入企业, 不应该确认收入。只不过是, 对于公益性捐赠, 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 税法允许税前扣除一部分, 而非公益性捐赠, 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 但这跟却确不确认收入没有关系。所以笔者认为骆国城该笔业务的会计处理应为:借:营业外支出;贷:库存商品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二、存货对外投资
存货对外投资是指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用于对外投资。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 在会计上可以看做是把存货先作为销售处理, 然后用销售取得的款项对外投资, 这个过程的发生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应该确认收入。此种情况, 一般应分别库存商品和原材料、包装物等按其公允价值确认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按其账面价值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在此说明两点, 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方以转让非现金资产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合并方不确认收入。原因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双方已构成关联方关系, 同一集团内部的企业合并, 付出的对价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 所以以账面价值作为核算的基础,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利润的操纵。所以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方以转让非现金资产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方支付的非现金资产以账面价值转账。二是,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第六条规定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 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所以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如果换出方是存货的, 也不确认收入, 而是以账面价值转账, 这样的处理理念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样。上述两点是特殊情况, 特别规定, 除此之外, 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都应该确认收入。
[例2]甲企业2012年6月1日与乙企业原投资者A企业签订协议 (甲企业和乙企业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 , 甲企业以存货换取A企业持有的乙企业股权, 购买日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000元, 甲企业取得70%的份额。甲企业投出存货的公允价值为500000元, 增值税税额85000元, 账面成本400000元。
甲企业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1) 例题中的存货若为库存商品, 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应以存货成本转账, 不应确认收入。如贵刊2009年第7期 (上) 87页刊登的冷琳的《再议视同销售业务的收入确认》一文中认为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不确认收入的处理, 笔者不同意该文作者的处理方法。
冷琳给出的例题为:某企业以原材某企业以原材料对外投资, 双方协议按成本计价。该批原材料的成本为料的成本为200万元, 计税价格为220万元, 原材料的增值税税率为17%。
该文作者的会计处理为:
笔者认为, 作者给出的例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该项投资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 作者的处理正确, 如果该项投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或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会计处理应为:
同时结转原材料成本:
三、存货用于工程建造
存货用于工程建造是指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的存货用于企业内部在建工程的建造使用。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存货用于建造职工医务室、职工浴室、职工食堂等集体福利工程;二是企业的一般工程建造, 如办公楼等。笔者认为不管用于什么工程的建造, 均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1) 和 (4) 个条件, 所以上述两种情况均不能确认收入。下面以例题说明, 若是自产、委托加工的存货的会计处理。
[例3]甲企业在办公楼建造过程中, 领用本企业生产的A产品一批, A产品的实际成本为50000元, 计税价格为70000元, 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为17%。
甲企业会计处理为:
该笔业务中, 如果工程建造领用的是外购原材料, 购买价格为70000元, 则会计处理为: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如果用于职工医务室、职工浴室、职工食堂等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应该确认收入。笔者认为, 不管是用于企业一般工程建造, 还是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 其处理应该是一致的。而且, 企业会计准则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统一用书上明确规定企业“建造固定资产领用工程物资、原材料或库存商品, 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所以笔者的处理既符合收入确认的要求, 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四、存货用于职工福利
职工福利包括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其中集体福利一般包括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及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用于集体福利部门提供的补贴, 如果是用于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 其处理上面已经说明, 不确认收入。如果是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福利部门提供补贴, 或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作为个人福利发放给个人, 因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笔者认为应该确认收入。
[例4]甲企业下设的职工食堂享受企业提供的补贴, 领用自产产品一批, 该产品的实际成本为60000元, 市场价格80000元 (不含增值税) , 增值税税率为17%。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如果是外购存货, 若例题中外购价格为80000元, 增值税额13600元, 会计处理如下:
这种情况可以看做, 存货购进的目的就是要给职工发放福利, 这个过程中企业并没有经
济利益的流入, 所以不确认收入。如果企业购进存货后存放时间较长, 此时的市场价格与当时购进时价格有很大变化, 购进时肯定作为库存商品入库了, 笔者认为, 这种情况下应该按照领用时的市场价格确认收入, 并同时结转存货的成本更为合理。会计处理为:
综上所述, 税法上视同销售的处理, 会计上是否要确认收入, 关键是看该项业务的发生是否符合收入的概念及是否同时满足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若满足就确认收入, 否则就不确认收入, 实际处理时千万不要和税法上是否作为收入处理相混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冷琳:《再议视同销售业务的收入确认》,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09年第7期。
[3]骆国城:《企业存货视同销售会计处理分析》,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2年第8期。
税收收入确认 篇2
1、新会计制度对出口货物销售收入实现时点的规定
新会计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分行业会计制度对外销收入确认的标准,不再以企业向银行交单时作为确认收入的时点。新会计制度规定按不同的成交方式来确认收入,主要的确认方式有以下三种:
离岸价(FOB)。离岸价也称为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条款,采用离岸价核算的外销收入的,以装船日作为确认收入的时间。
成本加运费(CFR)。成本加运费也称为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条款,采用成本加运费核算外销收入的,也是以装船日作为确认收入的时间。
到岸价(CIF)。到岸价也称为成本加运保费(指定目的港)条款,采用到岸价核销外销收入的,应以到港日作为确认收入的时间。
2、税法对出口货物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的规定,出口企业在货物报关出口后,应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凭有关凭证在财务上作销售处理,即出口企业销售收入实现时间分别为:陆运应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运单,海运应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应以取得空运单并向银行办理交单后作为收入实现时间。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不论海、陆、空、邮运出口,均以取得提单并向银行办妥交单手续的当天,作为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预收货款不通过银行交单的,以取得提单日期作为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
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应以收到外贸企业代办的运单和银行交单凭证作为确认收入的实现时间。
外贸企业确认出口销售收入的时点,应采取货物流通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在取得出口单据并向银行办理交单后,再作为收入的实现。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结算方式。如采用L/C等无风险方式的出口销售,可及时确认收入;采用汇款方式结汇的,应于款到后确认收入;采用D/P、D/A结算方式的,应分别将收到货款和买方承兑日期作为收入的确认时间。
出口货物由于业务流程长,涉及部门多,政策复杂,其纳税义务确认时点还
有一些特殊规定:
1、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不予退(免)税的出口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销售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未按期申报退(免)税和不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出口货物退(免)税90日申报期限或设区市国税局核准的延期申报期限届满的次日;
3、未按期补齐退(免)税单证的出口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出口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等单证规定申报期限届满的次日;
4、代理出口货物的受托方在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60天期限届满的次日,委托方在货物出口后90天申报期限届满的次日;
浅谈报业单位的收入确认问题 篇3
一、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国内市场的开放性特点,报社单位不再局限于信息传媒的角色,其逐渐向文化事业机构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正式由于市场环境的扩大,使得报业单位的收入来源日趋广泛,报业单位必须对每一项资金收入来源详细记录,以更好地调配资金利用。
1.广告费用。广告是报业单位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占据的收入比例高达60%以上[1]。因报纸在社会群体中传播信息的效果十分显著,许多商家及生产企业均与报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在报社专栏或版块里刊登商品广告,这为报业单位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2.报刊销售。报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媒介,尽管网络化时代下报刊销售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但报纸依旧受到了广大社会群体的支持。报刊销售为报业单位创造的收益相比广告较少,但随着各大报业“订报促销”活动的开展,銷售报刊同样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
3.企业赞助。面对报纸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环境,报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不再是特定的“服务关系”,而是转化为合作盈利的战略伙伴。早期报社是服务于企业宣传产品的平台,以此收取相关的宣传费用。如今,企业与报业单位共同投资传媒事业,赞助资金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报业收入确认的必要性
资金是任何一个行业长期经营发展的物质保证,严格控制资金的来源及分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报业单位开展收入确认工作可弄清资金的流向,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引导,避免内部资金或财物资产流失。通常来说,报业收入确定的必要性如下:
1.了解财务状况。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期间的主要工作,负责对各项商业活动及时跟踪记录,对每一笔资金的分配利用情况综合规划。报业单位制定科学的收入确定机制,可掌握内部财务的调配情况,以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经营策略,增强报业单位在同行间的竞争力[2]。
2.控制资金流通。收入确认主要是对报业的资金收入情况综合分析或管理,同时间接性地对资金流通情况有效管理。如:财务部门在确认一个项目的资金收入时,也可根据掌握的数据计算出资金的成本支出,从而获得最准确的实际收益,为市场经营规划工作发挥了参考价值。
3.减少运行成本。资金流失既影响了报业单位的业务经营,也减弱了其在市场营销中的竞争力。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最大的经济收益,这是报业单位市场化经营的指导理念。从本质上看,“收入确认”实际上是企业控制成本的一项策略,资金收支明细后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成本方案。
三、收入确认的主要方法
鉴于收入确认对报业单位市场化经营的先进意义,财务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资金调控职能,对每一笔资金的收支情况、使用情况、损失情况等详细记录。考虑到报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双重角色,其采取的收入确认方式应具有多样化特色,从各个方面入手控制资金分配。
1.资料收集。资料是收入确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财务部门核算的数据资料。报业单位确认某一阶段的收入情况时,需积极收集与资金使用相关的资料[3]。如:财务报表、采购发票、临时票据等,这些都能真实反映出单位的收入情况,为会计人员的财务工作提供方便。
2.财务监督。管理人员在日常监督过程中注重收入水平的考核,做好每一个季度的单位财务统计,以从整体上把握收入水平的具体状况。如:把每个季度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明晰,弄清报业单位各部门的财务信息,从而防止“漏报、虚报”收入问题的发生。
3.定期抽查。对财务部门的工作定期抽查,可提高会计人员参与收入确认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其严格按照单位标准规定完成财务统计。单位管理人员可针对广告收入、报刊收入两方面定期核查,发现资金收入不准确或不清晰等问题应立刻通知财会人员重新审核确认。
4.账户明细。账户是报业单位收入水平的最直接显示,通过账户现有资金的对比分析即可掌握单位最近一段时间的收入金额[4]。报业管理者可利用账户明细的方式,详细记录成本资金、营销资金、推广资金、薪酬资金等内容,经过简单的核算即可确认收入高低。
四、结论
总之,报业单位制定收入确认策略是为了有效调控资金的收支活动,以免资金流失、浪费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当收入情况确定之后,单位管理层应结合目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处理方案,及时调整报业经营模式,以不断增强报业单位在市场化改造过程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一鸣.谈报社单位经管期间的成本调控.报业经济.2010.14(11):53-55.
[2]谈雨欣.报刊销售创造的经济收益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10.17(6):41-42.
[3]左晓娟.有关企业收入确认问题的研究.上海周刊.2010.30(14):9-11.
赊销收入确认问题探讨 篇4
假定第t期 (从t-1到t时点) 期末, 也即时点t上发生一笔赊销收入Rt, 其中有c1 (百分比) 在未来一期t+1期内收回, c2在t+2期收回, c3在t+3期收回, 还有c4为坏账。存在关系c1+c2+c3+c4=1, 且0≤c1、c2、c3、c4≤1。实际上, Rt×c4的坏账在第t期就发生了, 但是通常会计上的确认和转销是在三期以后, 也即在t+4时, 转销坏账Rt×c4。如果企业按照应收账款账龄计提坏账准备, 账龄为1年以内的按照b1 (百分比) 提取;账龄为1~2年的按照b2的比例提取;账龄为2~3年的按照的b3比例提取;账龄在3年以上的, 作为坏账转销。也即对于在t+1、t+2和t+3时点上存在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按b1、b2和b3计提坏账准备。
沿着时间线, 分别比较实际状况、现金制下、应计制直接转销法以及应计制坏账准备备抵法体系下, 对这笔赊销的反映。
(1) 实际情况:在第t期发生收入Rt× (1-c4) 。
(2) 现金制, 实际收到现金时确认收入:在第t+1期记录Rt×c1, 第t+2期记录Rt×c2, 第t+3期记录Rt×c3。
(3) 应计制直接转销法, 不计提坏账准备, 直接确认发生的坏账:在第t期记录Rt, 第t+4期确认坏账-Rt×c4。
(4) 应计制备抵法, 计提坏账准备:在第t期记录Rt, 第t+1期、第t+2期和第t+3期计提坏账准备, 对损益影响分别为E1、E2和E3。第t+4确认坏账的转销, 对损益影响为未计提准备的坏账部分, 记为E4。其中:
二、赊销会计确认方法的比较
如果不考虑时间价值, 则四种情况下对损益的总影响相等, 即:
但如果考虑时间价值, 假定贴现率为k, 则四种情况下对损益影响的现值不同。
这笔赊销实际上影响损益的现值为:△π=Rt (1-c4)
现金制下, 影响损益现值为:
应计制直接转销法下, 影响损益现值为:
应计制坏账备抵法下, 影响损益现值为:
为了寻求结果最接近经济实际的方法及其条件, 我们对后三种会计方法进行比较。首先比较现金制和直接转销法下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误差。误差绝对值小的方法较好。由于收入额在两种方法下无差异, 都是Rt, 为简单起见, 将其标准化为1。记第t期的误差因子为: 其中k为时间价值贴现率。
现金制下的误差:err1=△π1-△π
=- (c1×err1+c2×err2+c3×err3)
直接转销法下的误差:err2=△π2-△π=c4×err4
直接转销法实际是在应计制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应收账款, 在有收入确实无法收回的证据或事实发生时确认坏账。直接转销法优于现金制的条件是:err2
由于err1
假定贴现率为10%, 则历史成本应计制优于现金制的充分条件是c4<0.2228, 必要条件是c4<0.4396。可见, 应计制直接转销法优于现金制的条件是坏账率不超过一定水平。
再比较直接转销法和坏账备抵法。二者都采用应计制, 区别在于前者对应收账款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后者采用可实现净值计量。采用备抵法优于直接转销法的条件是满足:△π<△π3<△π2, 即备抵法下的结果比直接转销法更接近于实际状态。当E1、E2、E3, E4≤0成立时, 有△π<△π3<△π2。换言之, 备抵法优于直接转销法的充分条件是:
在满足上述条件3的所有情况中, E0=-Rt×C4, 且E1=E2=E3=E4=0将最接近于实际状态。即:
不难看到, 条件3的严格满足就是根据账龄分析确定计提坏账准备比例, 账龄越长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越高的原理。事实上, 企业可以根据一段较长时期内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历史数据确定c1, c2, c3, c4的稳定值, 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坏账准备备抵法下b1, b2, b3的值, 作为坏账准备计提政策的依据。
从以上理论模型可知:其一, 采用应计制确认收入优于现金制确认的必要条件是赊销收入实际发生坏账的比例足够低。如果赊销收入实际发生坏账的比例高到某一程度 (该程度由赊销收入实际收现的时间序列和贴现率决定) , 采用现金制按照实际收到现金为标志确认收入将比应计制下的确认更接近经济实质。其二, 要反映赊销收入的经济实质, 通过对坏账进行转销处理来确认坏账的发生和计提坏账准备是必要的两个会计处理, 缺一不可。缺少前者, 该确认坏账时不确认, 将系统性高估收入和资产。缺少后者, 不根据企业回收款项的历史情况合理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体现账龄越长计提比例越高的规律, 就无法减少坏账确认和坏账实际发生之间的时滞所导致的时间价值差异, 无法使经由坏账准备调整的应收账款和经由管理费用调整的利润向经济实质逼近。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在赊销收入上做文章。高估或虚构销售收入的企业, 如能正确地进行坏账确认和转销处理, 在其后的会计期间对高估的销售收入通过坏账的转销进行转回, 其结果只是将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转移, 各个会计期间累计的利润总额并不受影响。如果企业为高估利润而不及时处理和确认坏账损失, 对超过三年或有明显证据表明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仍然挂账, 就将系统性高估各个会计期间累计的利润总额。根据企业账款实际回收的规律, 采取适当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和比例, 能够使各期的利润逼近经济实质。但如果企业根据不同利润操纵动机的需要调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 在高估利润的动机 (如配股、微利、ST摘帽等动机) 下少提坏账准备, 在低估利润的动机 (如洗大澡、盈余储备等动机) 下多提坏账准备, 则将进一步扭曲利润在各期的分布。
参考文献
[1]Sloan、R.G.,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3]蔡祥、张海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与市场效应》,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年第6期。
新旧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变化 篇5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期财务人员培训班上,我们对新会计准则——收入进行了学习,但由于时间限制对其确认的变化并未细致了解,对比旧会计准则收入的确认变化非常大,以下就新旧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的变化分3个方面进行细谈,以求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进步。
1.概念界定上的变化。
对比新旧准则,在收入概念上有了质的转变。旧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等。
新准则中的收入则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但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不认为是收入,而是作为负债处理。这项改变使所有者投入与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归入了资产负债类,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革与国际会计准则有了“最相近”的衔接。
2.确认条件上的不同。
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入表述有所不同。旧准则中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有四项基本条件,其中第四项为“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被新准则分解为“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和“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两项内容,所以,新准则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条件是五项而不是四项。
另外,旧准则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的三项基本条件中的第一项“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也分解为“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和“已发生的成本和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最终确认新准则提供劳务收入的是四项条件。
3.计量采用上的差别。
衡量新旧准则,收入计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入账。旧准则收入计量采用名义金额,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者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新准则收入计量是采用公允价值,按其已收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当收入的名义金额与其公允价值差额较小时,可按名义金额计量。当收
入的名义金额与其公允价值差额较大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差额较大部分,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采用递延方式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收入”差异新准则描述的是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税法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两者相对比,它们在收入口径与收入确认上有着不同的差异。
(1)收入口径的差异。
会计上的销售额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取得的价款,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它是作为负债而不作收入处理的。而税法在流转税上的应税销售额一般包括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两部分,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属于价外费用,一概并入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
另外,税法中企业所得税并入收入的包括: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七项,属于广义的收入概念。而会计收入的认可并非如此,如利息收入会计处理作冲减费用处理。
(2)收入确认的差异。
会计上规定收入的确认必须满足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而税法通常是根据交易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来确认应税收入的,也就是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由于确认标准不同,造成了会计与税法对收入额的确认存有差异。如某企业为推销一项新产品,规定在试用期的2个月内,客户不满意可给予退货。这种情况从税法上确认为收入的实现,在会计处理上认为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买方,不认为是收入,只有当买方正式接受商品或退货期满时才能确认为收入。
实例分析:某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6%税率)2006年11月销售禽流感产品1000万羽,取得收入100万元(含税价),销售成本80万元。2006年5月10日发出的委托代销禽流感产品500万羽(价税合计50万元,成本40万元),到11月30日仍未收到代销清单。预提应由本月支付的利息0.2万元,收回上月借出款10万元并收到利息0.15万元。分析该企业2006年11月的收入、利润情况(假设无其他因素)。
a.会计处理:发出的委托代销禽流感产品500万羽50万元在会计上对增值税不做处理:
借:委托代销商品
400,000.00
贷:库存商品
400,000.00
预提应由本月支付的利息0.2万元和收回上月借出款收到的利息0.15万元。
借:财务费用
500.00 银行存款
101,500.00 贷:预提费用
2,000.00
其他应收款
100,000.00
销售禽流感产品取得收入1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1,00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43,396.2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6,603.77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企业2006年11月份应确认收入总额943,396.23元,利润总额142,896.23元[943,396.23-800,000.00-(2,000.00-1,500.00)]。
根据税法规定对该企业11月份征收增值税确认的收入总额1,415,094.34元(943,396.23+471,698.11),根据税法规定对该企业11月份征收企业所得税确认的收入总额1,416,594.34元(943,396.23+471,698.11+1,500.00),根据税法规定利润总额214594.34元(1,416,594.34—800,000.00—400,000.00—2,000.00)。
b.差异分析:2006年11月份,发出的委托代销禽流感500万羽50万元,在会计上既不确认收入也不计提税金,而按税法规定应做如下调整:
借:应收账款——应收销项税额
28,301.89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8,301.89
待企业收到代销清单时做如下分录:
借:应收账款——委托代销款
50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71,698.11
应收账款——应收销项税额
28,301.89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00.00
贷:委托代销商品
400,000.00
另外,按照所得税有关规定,企业收回上月借出款收到的利息0.15万元应计入收入,会计上直接冲减费用。造成会计处理比征收所得税少确认收入473,198.11元(1,416,594.34—943,396.23)。因此,该公司在计算2006年11月企业所得税时,还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3,198.11元(473,198.11-400,000.00)。这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4,155.38元(73,198.11×3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4,155.38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税收收入确认 篇6
关键词:会计与税法?收入确认?异同点?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204-01
会计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应税收入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应税行为所取得的收入。从总的方面看,税法收入的涵义远远宽于会计收入,具有一定的异同点。
1 会计和税法关于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差异
1.1 商品销售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差异
1)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收入实现的五个判断标准,会计与税法判断标准不同点就在于“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个条件的确认问题。因此对于不符合“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的情况,会计上不确认收入,已经发出的商品成本转入“发出商品”;而在税法上,只要其他条件都符合,不论是否符合“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都必须确认收入。2)商品销售收入计量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税法规定,商品销售收入计量,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应以购买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的应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依据确定销售商品收入。
1.2 提供劳务收入确认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跨年度完成的劳务确认收入,已经发生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税法规定,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当从劳务方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中确定提供劳务收入,相应的劳务成本不能税前扣除。[1]
1.3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确认的差异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会计准则规定,利息收入,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金额;税法规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依据“先收利息后收本金的原则”,按贷款合同确认的利率和结算利息的期限计算利息,并于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1.4 商品代销收入确认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代销商品分两类情况处理:一是视同买断方式:受托方向委托方开具代销清单,委托方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收入。[2]二是收取手续费方式:受托方在商品销售后,开出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并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确定的手续费收入。[3]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税法只承认视同买断方式,对收取手续费的形式,税法不予确认。
2 会计和税法关于收入确认差异的原因分析
对于会计和税法关于收入确认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会计和税法的目标和原则两个方面来阐述。
2.1 目标不同
会计的目标:向企业管理者、经营者、投资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善。税法的目标:规范税收的分配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得以完全实现,通过公平的税负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社会环境,并灵活的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平稳运行。
2.2 原则不同
1)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适用于不确定环境下会计对收入的确认,税法对谨慎性原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税法一般坚持权责发生制,但在以下5种情况坚持收付实现制:(1)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2)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3)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设备,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劳务等超过12个月的,应当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4)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时间确认收入的实现;(5)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3 收入确认异同点的解决办法
3.1 注重财务人员、投资者、管理者纳税意识教育,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偷税、漏税处罚力度
会计与税法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会计报告是为了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相关有用的信息资料,为投资者、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政府实现经济和社会职能的需要。由于两者服务的目的不同,对国家有关政策上的理解也就不可能相同。国家应该注重财务人员、投资者、管理者纳税意识教育,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偷税、漏税处罚力度,使经营管理者主动承担纳税业务,这样才能有利于税法的执行。
3.2 探索会计与税法新的体系关系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都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制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快速变化,会计被动的服务于财政政策,导致会计信息不能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而引发决策的失误。所以有必要探索会计与税法新的体系关系。强化会计体系的独立性,强化会计的职能性和社会责任性,充分发挥会计体系自身的多重功能,例如财务功能、税务筹划功能、管理功能等。
3.3 加强构建税务会计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税法还不健全,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会计政策和税法知识,在实践中研究两者的相互关系,特别注重研究缩小和解决两者的异同点,突破传统观念,引进先进思维,学习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改革成功经验,从而达到解决会计与税法两者的异同。
参考文献
[1] 张芳梅.会计与税法收入确认的差异分析[J].财会月刊,2011(4):50-51.
[2] 冉英,郭恒泰.试论会计和税法的差异与协调[J].财政研究,2011(6):69-71.
[3] 胡成智.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收入处理差异研究[J].现代商业工业,2010(8):156.
[4] 张淑红.浅析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之差异[J].中国商界,2010(8):42.
[5] 陈思轶.收入确认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J].财会通讯,2011(11):114-115.
税收收入确认 篇7
会计核算中应遵循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等原则。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为基础, 以经济业务中权利义务的发生为前提。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 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 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权责发生制强调必须以经济业务中权利义务的发生为前提进行会计核算, 这与税法确定纳税义务的精神一致, 所以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然而另一方面, 权责发生制带来了大量的会计估计, 对于其中的某些“职业判断”, 税法持保留态度。当权责发生制不利于税收保全时, 税法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另外, 由于税款支付必然导致现金流出, 同时从税收征管的简便、直观角度出发, 税法中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收付实现制。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收入和所得税应税收入必然存在差异。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是一个修订惯例, 适用于不确定环境下对收入的确认。税法对谨慎性原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原因主要是谨慎原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处理不对称, 当会计事项存在不确定时, 谨慎原则要求少计收入, 多计费用。如果认可谨慎原则, 必然减少或递延企业应缴税款, 这无异于让税务部门替企业承担经营风险。税法不考虑收入在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 这一风险属于企业的经营风险, 应由企业的税后利润补偿, 国家不享有企业的利润, 当然也不应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会计收入确认的条件中强调, 企业商品发出后如果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或者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时不能确认收入。这一条件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而企业所得税法通常不考虑继续管理权问题, 这同样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范畴, 由此产生的风险也不应由国家负责。只要纳税人对赢利或潜在的赢利有控制权时, 税法就会对纳税人的所得加以确认。税法更注重完成交易的法律要件, 只要发生应税行为, 不论企业是否做销售处理, 都要按税法规定计征税款。所以企业所得税法不认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上强调收入的重要性原则, 而税法中不予承认。只要是应纳税收入, 不论其业务事项是否重要, 也不论其涉及的金额大小, 一律按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税收入和应税所得。
二、收入确认条件的差异
(一)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是指商品可能发生减值或毁损等形成的损失;有商品所有权有关的报酬, 是指商品价值增值或通过使用商品等形成的经济利益。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 应当关注交易的实质, 并结合所有权凭证的转移进行判断。如果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任何损失均不需要销货方承担, 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经济利益也不归销货方所有, 就意味着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货方。
(二)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关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通常情况下, 企业售出商品后不再保留与商品所有权相关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不再对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转移给购货方, 通常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三)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是指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收入的金额不能合计估计就不能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 商品销售价格通常已经确定。但是, 由于销售商品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也有可能存在商品销售价格发生变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新的商品销售价格未确定前通常不应确认收入。企业销售商品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 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
(四) 相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
相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 是指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大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
(五)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通常情况下, 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的估计, 如库存商品的成本, 商品运输费用等。如果库存商品是本企业生产的, 其生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如果是外购的, 购买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有时, 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不能够合理地估计, 此时企业不应确认收入, 已收到的价款应确认为负债。
三、收入确认时间的差异
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确定收入的入账时间。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但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 在收入确认时间上,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它们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上。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企业取得股权投资后, 在被投资单位实现损益及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均要按照投资单位应享受或分担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第二款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一般情况下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可见, 所得税法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四、收入确认范围的差异
(一) 会计收入的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2条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这一定义, 会计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二) 所得税收入的范围涉及所有经营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中, 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原则、收入的形式、内容等。所得税法第6条采用列举法明确所得税收入的内容。其中, 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 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一致。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属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 相当于会计准则中的“利得”。但“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的其他收入, 不形成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另外, 实施条例第25条中指出, 所得税收入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提供劳务收入。
五、收入计量标准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 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计量收入金额, 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而税法规定不论是货币形式还是非货币形式的商品收入, 均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提供劳务的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 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收入计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 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 会计上主要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税法对销售收入的确认, 不仅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还包括会计不做收入处理的价外费用和视同销售收入。
(2)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收入的标准, 特别是延期收款方式, 应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确认其公允价值, 作为销售商品收入金额。而税法中很少使用公允价值概念, 更多地采用了历史成本的计量标准, 但赋予了税务机关在特定情况下按照合理标准调整应税收入的权力。
(3) 会计对商业折扣 (税法中称为折扣销售) 按实际收取的价款确认销售收入, 税法为了保证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准确性明确规定, 如果销售额和抵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 可按折扣后的余额作为计税依据;如果将抵扣额另开发票的, 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 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抵扣额。对于现金折扣, 会计上如采用净价法可按照扣除折扣的净额确认收入, 而税法上认为现金折扣是企业为督促购买方尽快支付货款而发生的理财费用, 不应由国家负担相关成本, 所以税法规定按照销售收入全额作为计税依据。
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 必然导致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入之间的差异。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收入与按税法计算的所得税应税收入结果不一定相同。针对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入的差异, 企业在会计核算时, 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确认收入, 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以会计收入为基础进行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陈智英, 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差异浅析,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4卷115期
[2]、成慧, 关于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之差异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9年第36期
税收收入确认 篇8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规定, 建造合同是指建造一项或建造多项在设计、技术、功能等方面存在密切关系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一般涉及大型船舶、机械设备、房屋建设、建筑、安装大型固定资产等。
二、建造合同收入的会计与税收确认差异比较
(一) 建造合同收入的组成
“建造合同准则将合同收入分为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 即建造承包商与客户签订合同中最初商定的合同总额, 这是建造合同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二是因合同变更、奖励、索赔等形成的收入。
(二) 建造合同收入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的营业税政策之间的差异分析
1.确认时间不同
施工的项目工期长, 从开工到竣工往往跨越好几个会计年度, 为了体现会计处理真实性和谨慎性的原则, 根据权责发生制和合同结果确认建造合同会计收入。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以准确估计, 企业均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 (12月31日) 确认建造合同收入;反之, 可以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一是若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话根据合同成本确认收入:二是合同成本无法收回, 在发生当期应确认为费用。
而我国税法为了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规定营业税的确定时间以工程款的结算方式为依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所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 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 为应税行业完成的当天;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纳税要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 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基于以上规定, 建造合同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发生必须以发包方与承包方对工程结算为基础, 具体纳税时间可分为四种: (1) 建造合同完成后一次性结算工程价款的工程合同, 为完成建造合同、施工单位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价款结算的当天。 (2) 实行旬未或月中预支、月终结算、竣工后清算的工程项目, 为月份终了与发包单位进行已完工程款结算的当天; (3) 实行按工程进度划分不同阶段, 分段结算工程价款办法的工程合同, 为各月终了与发包单位进行已完工程价款结算的当天; (4) 实行其他结算方式的工程合同, 为与发包单位结算工程价款的当天。
2.确认的金额不同
会计准则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算出的建造合同收入是根据实质性和谨慎性原则算出的估计数。会计上在确认这部分收入时, 施工方并不一定取得和税收相关的结算凭证和收讫合同, 而税法是以结算方式作为纳税依据的, 会计上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 税法依据的是收付实现制, 两种不同的处理原则导致二者的金额存在一定的差异。
3.账务处理上的差异
纳税申报, 由于企业在计提营业税和缴纳营业税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 导致在账务处理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按照当期结算金额计提时:借:“应缴税费—应交营业税”, 贷:“银行存款”; (2) 按照建造合同收入计提税金时: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由于时间的差异, 收入确认的金额不同, 那么在 (1) 、 (2) 两笔会计分录中“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这个科目的金额是不同的, 因此在期末, 该科目借方或贷方会出现余额。当工程竣工, 结算手续办理完毕, 此时会计与税法所确认的建造合同的收入金额是相同的, 那么“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该科目的金额也是相同的, 余额为零, 该科目的差异随着工程的竣工和时间差异的消除而消除。
(三) 建造合同企业所得税政策之间的差异
1.法律依据
在实际业务中, 建造合同企业所得税确认时间就是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时间。确认的法律依据为: (1)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 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 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 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第875号) 第二条规定: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未, 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 应采用完工进度 (完工百分比) 法确认提供的劳务收入。即是说每年至少要计算一次, 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
根据以上规定, 对于在一个会计年度完成的建造合同, 由于时间上不存在差异, 因此建造合同收入的会计处理与税法所得税处理不会存在差异。如果跨越不同的会计年度, 而会计处理都是按会计年度进行, 因此在会计处理和税法规定的所得税处理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差异如下:
2.对于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不同
会计准则处于谨慎性考虑, 在进行某些事务处理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谨慎性原则, 比如建造合同的总成本大于建造合同的收入, 二者之间产生的差额可以计提减值损失, 该减值损失在计提企业所得税时可以作为抵减项目扣除。而税法规定该减值损失不得作为抵减项目在税前扣除。因此企业在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应将该事项进行调整。
3.建造合同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时间上的差异
(1) 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
(2) 在合同完工的当期确认收入
(3) 在追加收入发生的当期确认收入
企业所得税按季预缴, 年终清缴。在季度预缴上, 有可能会出现时间差异, 但是从年度清缴来看, 如果企业年终竣工并且办理好结算手续, 两者不存在时间上的差异, 在企业所得税的计提和缴纳上也就不会因时间不同形成差异。
4.账务处理上的差异
企业按季度预缴所得税时其账务处理是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贷:“银行存款”;年度清缴时根据本年度的利润计算该年度应交所得税。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如果不会因客观原因造成差异的话, 期末“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的余额为零。如果存在差异该科目的借方或贷方会出现余额, 根据实际情况将余额转入“递延税款”。当工程完工时估计的建造合同收入能够顺利流入企业的话“递延税款”科目余额为零。如果估计的建造合同收入不能流入企业, 那么“递延税款”的借方会出现余额, 该余额在办理完工程结算手续以后转入“应收账款“科目。当该笔应收账款长期不能收回, 确认为坏账损失时, 该坏账损失作为所得税的抵减项目同时也是对“递延税款”的核销。根据该坏账损失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其账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贷“递延税款”。此时该调整科目的余额为零。
5.在合同的执行中财务人员对所得税的处理差异
对企业所得税计提、清缴处理和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职业习惯有关。在实务中所计提的合同收入只是根据完工百分比估算出的数据, 该数据在计提、缴纳所得税时会有影响。由于企业的建造合同收入与成本并不是按月结转, 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也就无法及时入库。税务机关规定企业按月或按季依据合同完工进度进行所得税的预缴, 提前将计提的所得税转入“递延税款”科目, 待收入和成本结转完毕后转入“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这种处理保证了税收的安全。
会计准则和税法是我国财经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共同约束、规范经济主体的活动, 针对二者之间的差异, 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认真解读其中的差异, 并根据业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以便提供合理、准确的会计信息,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钟玲.建造合同收入的会计和税收确认差异.[J]安徽冶金科技学院学报, 2012 (08) .
税收收入确认 篇9
现代所得税始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1799年, 英国在对拿破仑战争时, 为了筹措战争经费, 由首相皮特首创所得税, 当时仅作为临时课征的战争税, 后来迭经废兴改革, 直到1842年, 长期有效的大不列颠税法才付诸实施。法国于1890年开始征收所得税。美国公司所得税的征收始于1909年的“公司营业税条例”, 它规定对公司的净收益按实际的现金收付数额计征专营权税。我国是在1936年开始建立所得税制度的。迄今, 所得税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 成为一种极普遍的世界性税种, 并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税制中占据主导地位。
1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种类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 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 债务法又分为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1 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在此方法下, 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与本期应交所得税相等。因为所得税是因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法定费用, 与以后各个期间的收益无关, 按收付实现制原则, 理应由本期收益负担。所以, 会计处理只涉及“所得税”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此方法简单易行, 但是, 该方法下利润表所得税费用与收入不配比, 资产负债表也未能客观反映企业资产与负债的真实情况。由于该方法的局限性,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已将该方法淘汰。
1.2 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认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可分解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不随时间变化, 也不在以后期间转回;而暂时性差异会转回, 其纳税影响也会消除, 所得税费用可以采用跨期摊配的方法, 把税法对本期所得税费用和税后利润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 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 企业首先应当合理划分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的界限。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税率变动和开征新税种情况下具体运用时, 又可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所以, 会计处理涉及“所得税”、“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和“递延税款”科目。
2 销售企业应税收入的确认
新会计准则下销售企业应税收入的形式包括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
2.1 货币形式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 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
2.2 非货币形式企业取得收入的非货币形式, 包括存货、固定
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等。
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 应当按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公允价值, 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
销售企业销售货物收入, 是指销售企业销售商品、产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货取得的收入。
例:某销售企业某月销售产品200万元 (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 本月实际收到货款150万元, 会计根据客观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 对本月产品销售收入确认为200万元。那么根据税法规定应确认的应税收入为多少呢?
根据应税收入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即指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 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月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为200万元, 应确认应税收入, 尽管实际仅收到150万元, 但确认应税收入为200万元。
税法对收入的确认没有原则性的规定, 但作了列举式的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均通过列举方式规定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新会计制度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出发, 侧重于收入实质性的实现。而税法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 侧重于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对某个企业来说某个收入可能还未实现, 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其价值已经实现了。税法是不考虑收入的风险问题的, 因为这属于企业经营风险, 由企业的税后利润来补偿, 国家不享有企业的所有利润, 因此, 也不该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税法也通常不考虑继续管理权问题, 这也属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国家不对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问题负责。至于收入和成本的可靠计量问题, 税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3 销售商品收入实现时间的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 销售商品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 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税法与会计准则相比在收入的确认条件上少了“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
同时,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 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应用指南规定, 下列商品销售过程中, 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 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 (1) 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2) 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3) 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 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 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 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4) 销售商品采用以旧换新方式的, 销售的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 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5) 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 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税法与会计准则在上述列举的销售方式收入时点的确认上基本是一致的。
4 结语
新会计准则进一步缩小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所得税处理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因此, 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特别是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有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准则, 处理好新准则体系下的重点涉税问题, 有效规避新准则带来的纳税风险。
参考文献
[1]蒋华星.《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的调整》[J].财经界 (学术版) .2009 (11) .
[2]王蕾.《浅议企业所得税》[J].知识经济.2009 (14) .
[3]朱香.《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所得税确认与计量》[J].才智.2010 (5) .
税收收入确认 篇10
团购的交易流程主要是团购网站受生产者之托在其网站上发布团购信息,消费者通过访问团购网站浏览商品形成消费意向,并通过第三方,即网银、支付宝等方式付款,然后团购网站会向消费者发放电子券,消费者可以凭借电子券去商家消费。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团购网站涉及的业务具有特殊性,对现行的收入确认准则提出了挑战,那么团购网站是如何确认其收入的? 何时确认其收入? 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二、团购网站收入确认比较
Groupon团购网和百度旗下的百度糯米网都是在美国上市的团购网站,本文研究分析两者在各自年度报告中所提到的团购业务的收入确认情况。
(一 )Groupon和百度糯米的收入确认原则
Groupon在其2013年年报中披露收入确认标准 :“一项交易存在有说服性证明;交付已发生;销售价格固定或可确定收款是可以保证的。”并且其团购业务的收入确认表述为“由于公司在交易中是代理商的角色 , 所以公司以净额进行收入确认,即从收取的款项中扣除要付给商家的款项,并且扣除税款和估计的客户退回。一旦客户认购交易数量超过预先设定的门槛,团购券即以电子券的方式交付采购方,销售团购券清单就会提交商户,公司相对于商户代理商的义务实质已经完成。”
百度糯米网是百度旗下的子公司,百度在其2013年年报中对其团购业务收入确认标准的表述为:“公司将从消费者收到的款项与付给商家的净额作为收入确认的金额,公司确认收入当商家已经提供服务或者是已经把商品交付给消费者,或者是在退款期已满时。”
(二 )Groupon和百度糯米的收入确认差异
从Groupon和百度糯米披露的收入确认原则来看, 两者对于团购业务的定位都是代理商的定位,所以收入确认的金额都是以净额,即从客户收取的款项扣除付给商家的款项来确认收入金额。但是两者的收入金额的确认中Groupon扣除了预估的退款金额部分的佣金收入, 但是百度糯米却没有两者在这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者确认收入的时点不同。
Groupon确认收入的时点是在一旦客户认购交易数量超过预先设定的门槛, 团购券即以电子券的方式交付采购方销售团购券清单就会提交商户时。而百度糯米确认收入的时点是在当商家已经提供服务或者是已经把商品交付给消费者,或者是在退款期已满时。
Groupon和百度糯米两者收入确认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收入确认时点的差异,因为百度糯米是在商家提供服务后确认收入的,从而使得那些有可能存在退订的客户的付款不会被确认为收入,所以不用预估退款金额,但是Groupon是在客户认购交易数量超过预先设定的门槛时确认收入的,之后可能存在确认收入后而顾客并没有去消费而要求退款的情况,所以要在预估退款金额,并且在收入中抵减。
三、现行收入准则比较
收入确认对于一个公司是很重要的, 同时也是很复杂的。收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会计要素,收入确认包涵三个主要问题,应否确认;如何确认;何时确认(葛家澍,2010)。下面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比较IASB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以及FASB制定的美国会计准则。
(一 )应否 确认
IASB和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 --收入》基本一致,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2)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4)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FASB制定的收入确定准则指出确认收入的依据应是已实现或可实现和已赚取。已实现是指通过交换, 产品(货品或劳务)、商品或其他资产已经转换为现金或收取现金的要求时; 可实现是指当收入或持有的有关资产, 不难转换成已知金额的现金或收取现金的要求时;已赚取是指当某一个体实际上完成了其为享有营业收入所代表的利益而必须完成的行为时。
IASB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以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关键,而FASB制定的美国会计准则则是以已实现或可实现和已赚取作为收入确认的主要依据。葛家澍(2010)认为收入确认时间最合理的标准是“已实现”和“在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报酬和风险已经转移于买方”,问题在于另一个确认标准“已赚得”。“已赚得”是应用于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建造合同,但是已赚得是估计的结果,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估计标准,所以这也就造成了收入确认存在差别。
(二 )如何确认
如何确认是建立在收入已经可以确认的基础上,如何确认解决的是如何记录和列报,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部或至少基本的特征。IASB/FASB开发的联合概念框架中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进的质量特征,基本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增进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其中会计信息要至少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如实反映。Groupon和百度糯米以净额而不是全额来确认其收入,就是因为团购网站作为代理商,收入是按照收取的佣金,这反映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如实反映,首先收入要先满足相关性的特征,相关性划定了报告主体的范围,也就是确定事项是否应该进行报告,团购网站向客户收取的款项中有一部分是要支付给商家的,由于团购网站是属于代理商的性质,所以需要支付给商家的款项不具有相关性,不应该确认为收入,但是如果团购网站不是作为代理商,比如对电影院进行包场,就不是用净额了,而是用全额进行收入确认。在如何确认收入方面,现行准则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三 )何时确认
何时确认是收入确认中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在何时确认的问题上现行收入准则存在差异, 主要体现在IASB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以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而FASB制定的美国会计准则是以已实现或可实现和已赚取作为收入确认时点。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以及已实现或可实现作为收入时点不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性,关键是已赚取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会和其他收入确认时点产生差异。葛家澍(2010)认为“已实现”和“主要报酬和风险转移”是收入确认最合理的时点,并且指出了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确认收入的时点是,企业已经履行了义务,即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并且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权利,即已经收到了现金或者是有取得现金的权利。之所以会出现“已赚取”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是因为一些特殊的行业,最典型的是建造业,建造行业的工程项目一般时间比较长,跨越若干个报告期,而且通常是只签订一项合同,于是按照完工百分比法当作已赚得来确认收入。由于已赚取是估计的结果,不同的行业估计的标准是不同的,所以就导致了不同行业的差异。
四、按照以客户合同为基础确认收入
为了解决不同收入确认标准之间的分歧,尤其是确认收入时点的分歧,IASB和FASB联合开发了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准则,确立了资产负债观下的以合同为基础、以交易价格为计量属性的收入确认原则。这里的合同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既包括书面的,也包括非书面的,既可以使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去超市买东西,也算是一项合同“合同基础的收入确认原则”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三点。
(一 )收入确认由 “收入费用观 ”转变为 “资产负债观 ”
宋颖 (2008)指出“收入 费用观”,是通过收 入与费用 配比,对利得和损失进行确认从而得到本期的净收益,即以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直接确认与计量销售交易形成的收入和费用;“资产负债观”,是指从资产或负债的增减变动角度, 考察收入的实现与否,以决定是否确认收入。在“资产负债观”下,收入定义应聚焦于直接(而不是间接)源自于交易合同的资产或负债。基于合同的收入确认原则,不再以已实现(可实现)、已赚得以及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为收入确认的基础,而是基于已履行的合同义务为收入确认基础。主体应当在通过转移合同中约定的商品或劳务完成履约义务时确认相关收入,所谓转移商品或劳务是指客户取得该商品或劳务的控制权, 即如果主体已履行了承诺交付资产(商品或服务)的义务,并由购买方控制了该项资产,则主体的合同净地位表现为权利的增长,即可确认收入。
(二 )基于交易价格计量收入
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准则中指出以交易价格为基础对合同收入进行确认,交易价格是指主体因向客户提供承诺的商品或劳务而预期有权取得的对价金额,但不包括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而考虑了可变对价、货币时间价值、非现金对价、应付客户的对价和可回收性等因素。交易价格中不包括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里面的相关性的特征,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不具备相关性所以不能确认为主体的收入。以资产控制权转移为收入确认的时点,所以合同中主体的义务要具有可分辨性,分别于履行每一个可分辨义务时确认收入,交易价格应当在各项可分辨义务之间分摊,主体应基于相关商品和劳务的单独售价将交易价格分配至各可分辨的义务,这和现行收入准则中无法满足所有的条件是不能确认收入是不同的,以交易价格计量收入符合会计如实反映相关信息的质量特征,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三 )基于资产控制权移交的时点进行收入确认
现行收入确认准则中是以“已实现(可实现)”、“已赚得”以及“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报酬与风险已转移给买方”作为收入确认时间的标准。但是从Groupon和百度糯米的收入确认时点来看,两者的收入确认时间并不一致,之所以FASB的“已实现 (或可实现 )”与“已赚取 ”和IASB主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会使收入确认的时点产生严重的分歧,主要是因为许多劳务是无法可靠计量的,相关的风险报酬转移标准在确认时也同样难以界定, 不同行业的不同业务会有不同的理解,很容易造成歧义。
为了解决现行收入准则中收入确认时点的分歧,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准则指出以资产控制权是否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 控制的迹象包括: 可以现时支付 (a present right to payment);法定所有权 (legal title);实际拥有 (physicalpossession); 拥有风险 和报酬 (risks and rewards of ownership);客户认可 (customer acceptance)。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原则,合同资产的增加或合同负债的减少时点决定了收入确认时点,而当主体履行合同义务时会发生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销售主体将商品或劳务转移给顾客的时点,就是其履行义务的时点。主体转移商品或劳务是指顾客取得了这项资产的控制权。所以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原则收入确认的时点是资产控制权移交的时点。并且资产的定义中也强调控制权,所以将资产控制权的移交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更符合资产负债观下的收入确认。
通过以上对以合同的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原则的分析,可以总结出:(1) 应否确认收入的标准是主体是否履行了合同义务,并且主体的合同净地位表现为权利的增长;(2)如何确认合同的标准是基于交易价格计量收入,并且合同中含多个可分辨的义务时,主体应该按照相关商品和劳务的单独售价将交易价格分配至各可分辨的义务,来确认收入;(3)何时确认收入的标准是基于资产控制权移交的时点。
五、团购网站按照基于合同的收入确认新模型
鉴于网络团购环境下团购业务的特殊性,致使其在确认收入时无法同时满足现行收入准则中指定的几个条件,并且团购网站的收入确认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现行收入准则并不能很好的对团购网站的收入确认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那么基于合同的收入确认准则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
从百度糯米的收入确认原则是顾客已经在商家进行了消费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即按照“已实现”的原则来确定的,Groupon团购网对收入确认标准的表述:“一项交易存在有说服性证明;交付已发生;销售价格固定或可确定;收款是可以保证的。一旦客户认购交易数量超过预先设定的门槛团购券即以电子券的方式交付采购方,销售团购券清单就会提交商户,公司相对于商户代理商的义务实质已经完成。”也就是说明Groupon的收入确认时点和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准则对收入确认时点的规定是大致吻合的,都强调了义务实质性完成,并且资产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团购网站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在交易过程中充当的是代理商的角色,当团购已经成功, 并且顾客已经取得了去商家进行消费的权利以后代理商的义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是商家的义务,所以笔者认为按照基于合同的收入确认准则,当订购用户达到团购最低标准,团购网站作为代理商的义务已经完成,并且顾客已经取得了团购中约定的资产的控制权,合同的净地位是权利的增长,所以可以确认收入,即团购网站的收入确认时点是订购用户达到团购最低标准。
收入确认时点的问题解决了,Groupon和百度糯米在收入确认金额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由于在订购用户达到团购最低标准时确认收入,会存在潜在的顾客退款的情况,所以要预估退款金额,并且作为收入的抵减项。Groupon和百度糯米的收入金额都是以净额来确认的,这和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准则中以交易价格为基础对合同收入进行确认但不包括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质量特征。
基于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原则,团购网站的收入确认标准可以表述为:(1)是否确认的标准是主体已经履行了合同中相对于商户代理商的义务(即团购券以电子券的方式交付采购方,销售团购券清单提交给商户),并且购买方控制了该项资产;(2) 如何确认的标准是以从用户收到的款项与付给对应第三方商家这两部分的抵减后的净额作为收入确认的金额,并且要预估退款金额,作为收入金额的抵减项;(3何时确认的标准为订购用户达到团购最低标准。
六、结论
基于合同的收入确认模型为收入确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解决了现行收入准则的收入确认时点不一致的问题但是同样也存在问题,在收入确认时点上基于合同的收入确认以资产控制权的转移为收入确认的时点,但是商品交换并非交换商品的控制权,而是交换商品的所有权,所以以转移资产的控制权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准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基于合同的收入确认中以履行义务来判断是否进行收入确认,当存在多项合同义务时,如何能够对合同义务进行合理的划分,来使得收入确认的金额符合如实反映的质量特征,就是实务中面临的问题,对合同义务的划分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收入确认的探讨——兼评IASB/FASB的最新“初步意见”[J].财会学习,2010(9).
[2]宋颖.收入准则历程与发展趋势简述[J].财会通讯,2008(9).
[3]陈朝琳.IASB/FASB《关于客户合同收入确认的初步意见》讨论稿之简介[J].财务与会计,2010(11).
[4]胡玉鸿.对IASB/FASB《客户合同收入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2(1).
[5]莫冬燕.网络团购企业收入确认思考[J].财会通讯,2013(9).
税收收入确认 篇11
【关键词】图书出版;行业收入;确认
1我国图书出版企业的收入构成
出版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各种出版物的收入,按图书的类别可以将收入划分为一般图书收入、教材类图书收入、期刊收入、包销图书收入、电子书收入等。一般图书是由出版单位组稿生产,通过新华书店系统自办发行,并根据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提供的数据来确认收入。教材类图书主要采取先征订后生产的模式,分为春季和秋季两次发售,由新华书店系统统一发行、统一收款。期刊(杂志)一般由报刊发行局通过全国邮政系统进行发行及回款,此外也通过一些图书发行部门以及期刊(杂志)社自办发行。包销图书是由政府部门、单位等资助或个人自费出版,这类图书的销售一般是由出资方全部买断,自行销售,并自负盈亏。电子书是在近年来电子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兴事物,是未来出版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出版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刊登在图书、期刊上的广告收入、组织宣传活动产生的宣传收入、版权使用收入(含租型),等等。
2我国图书出版企业收入的特点
在出版企业中,目前除了教材类图书、包销图书等外,绝大多数图书采取的销售方式还是主动向新华书店、大型图书公司等发行部门发货、寄销,与一般性行业不同的是,图书发行部门一般可以随时退货,并按照最终的实际销售量结款。对于一般图书的收入,首先,出版单位发出图书后,虽然产品的实物形态已经转移给了新华书店或图书发行部门,由这些部门进行图书的销售和收款,但由于存在随时发生退货的可能性,风险并没有完全转移,最终的报酬也就不能确定,所以销售收入也就不能以商品的发出作为确认依据。其次,由于出版企业的内部结算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往往是图书的对外销售已经实现,而相应的成本核算还尚未完成,由此,根据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的原则,收入也就得不到及时的确认。就我国出版行业的现状而言,目前我国的教材类图书市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仍旧采取先征订后生产的运营模式,也就相当于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加之教材类图书生产的成本投入比较集中,结算相应的也比较快,因此,教材的相关收入也能够得到及时确认。期刊主要通过报刊发行局征订回款,以及期刊(杂志)社自办发行回款。这些回款大部分都属于预收款性质,因此,期刊收入基本上是根据生产成本按期确认的。包销图书的回款与教材类似,通常情况下是出资方先支付出版费用,再由出版单位安排生产,只要成本能够及时得到确认,收入就能够确定。
3图书出版收入基于定位的开发经营策略
1.基于高端定位的开发经营策略
针对高端读者的高端知识需求,一般来说这类选题目标读者定位于高端读者群体,选题内容门槛较高,因此高定价是比较适合的策略。而对于那些内容特别高精尖的选题,伴随着这些选题内容的,一般都是各种级别、各种类别的科研课题,图书作为这些课题的最重要承载成果之一,一般都会有与之对应的出版经费,同时作者也未必会对稿费太在意。在此定位下,经调研后,通过编辑的沟通,作者一般会同意放弃稿酬,以降低出版的成本,同时会赞助一定数量的出版经费;而出版社则会用稍好一些的工艺和纸张等来提高图书的档次,以高定价显示作者的科研水平有价值,作者回购图书也就水到渠成。综合起来说,定位于这些高端需求和高端作者的选题,高定价、低稿酬(甚至零稿酬)、赞助费、包销书等复合经营措施都是很实用的选题开发和经营手段。
3.2基于中端定位的开发经营策略
对于定位于中等层次的以实用技术为主体内容的科技书,进入门槛不是那么高,竞争格外激烈,一般不会采取高定价策略。根据观察我们发现,这类图书要想卖得好,尤其是实现重印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把重印图书也能较好地销售出去,精准细致的读者定位和内容实用性是非常关键的;同时这类书要想卖得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背后或多或少都与教材相关——不管是被中职、高职还是本科等各层次院校选为课程实践环节用书或教材,还是被培训公司或考评机构制定为教材,甚至是作者自己在各种情况下讲课选作培训教材。
4出版企业收入的确认
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特性在于,其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具文化性,因此,在对出版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除执行一般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外,还必须遵循财政部颁布的《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1号)的相关规定。根据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的原则,出版物收入的确认依赖于成本的归集。各类出版物的生产成本由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组成。直接生产成本主要为原材料、制版费、装订费、印刷费、稿费等,间接生产成本主要为编录经费。编录经费是指编辑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图书资料等费用,按编录部门归集分摊,期末归集当期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时,按总印张或总定价、总出版字数、盒数、总印数等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转入当期相关出版物的成本。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委托加工的形式,印刷厂、制版装订厂按批结算加工费,账期比较长,这样如果完全按照实际成本计算,成本归集时间很长。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新闻出版行业会计在负债中设置“应计生产成本”科目,根据付印通知单、原材料计划价、稿酬、版税合同为计算依据,用以核算尚未结算的成本费用,这是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的不同之处。待所有的实际成本结算完毕,再与预估成本相比较,调整差额,重新计算单位成本。完工结转完成后,个别未计入的生产成本,计入“过期成本”科目,在原属产品印(批、期)次发出、结存、销售的数量间分配。类别不同的出版物,其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确认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图书回款比较零散,周期也比较长,不可能一次性收回全部款项,通常按照单位成本计算,即根据销售的数量,结转相应的销售成本。教材类图书、包销图书收入比较及时整齐,成本核算也比较简单,收到回款时即可确认,库存图书全部结转到销售成本。期刊是时效性比较强的出版物,其当期的生产成本可一次性转入销售成本,以后收到前期的零星收入,直接进入损益,不再核算销售成本。
参考文献:
[1]黄京华,赵纯均,李静婷.图书出版行业电子商务系统关键成功因素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2期.
作者简介:
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篇12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准则中规定, 要确认收入,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而这五个条件相对比较抽象, 所以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案例来认识和理解这些条件, 规范企业对收入确认的做法。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这是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条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 指人们买来的东西将来可能带来的损失, 比如东西贬值降价、损坏等等;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报酬, 是指商品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 比如升值、使用过程中产生了经济效益。
以一个制造企业为例, 企业的生产需要原材料。所以需要货比三家, 从供应商采购一批原材料。供应商把原材料卖给了企业, 企业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浪费了材料, 产生了损失, 和供应商没有关系。企业经过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 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和供应商也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 原材料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着材料从供应商卖给企业而发生了转移, 转移给了买家。这个情况就满足收入确认的第一个条件。
是不是东西卖给我们, 并交到我们手上, 主要风险和报酬就同时转移给了买家?通过下面这个案例, 来进行理解。企业的车间需要一台高端机器设备。经过招标, 选中了某公司作为供货商签订了销售合同, 合同约定, 设备公司应负责该机器设备的安装工作, 在安装结束并经企业验收合格, 就立即支付货款。机器设备如期运到了车间, 交给了相关负责人, 并开具了发票, 该设备公司可以确认收入吗?在这种情况下, 设备安装调试是设备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安装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设备不能正常运行, 影响设备销售的实现。因此, 设备交给企业, 并不能说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 不能确认收入。只有等安装完成, 正常运转, 才能表明与设备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才转移给买家。
还有一种情况是, 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是否能够取得, 取决于买方是否已将商品销售出去。如企业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售后回购等。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 是指委托方和受托方签订合同或协议, 委托方根据代销商品数量向受托方支付手续费的销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委托方发出商品时, 商品如果卖不出去, 会退回给委托方,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受托方。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受托方应在商品销售后, 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确定的手续费确认收入。售后回购, 是指在企业销售商品的同时, 销售方同意日后重新买回所销商品的特殊销售。在售后回购业务中, 企业虽然已经把商品卖出去, 但是由于日后要买回此商品。无论该商品是升值或者贬值, 都必须由原卖方承担。因此, 所售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没有从卖方转移到买方, 因而不能确认相关的销售商品收入。会计处理中,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视同融资进行账务处理。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 可以看到, 要判断是否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 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判断。商品交付买家并不一定伴随着收入的确认。在经济业务中, 存在即使代表所有权的实物和凭证已转移给买方, 但所有权上的风险报酬并未转移的情况, 必须对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确认收入。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商品卖出去了, 商品所有权不属于卖家原企业了, 企业一般就没有义务和责任保管这个商品, 企业也不会管理与控制这个商品。比如, 供应商把原材料卖给企业, 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处置原材料, 公司是不会干涉的。企业不会对产品的使用发表任何意见。在满足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时, 该供应商就可以确认收入。
接上文购买机器设备的举例, 机器设备安装好以后, 必须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这样才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设备公司接受委托,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保养, 对设备进行继续管理, 那是不是可以认为, 设备公司保留了设备的继续管理权, 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呢?设备的所有权属于企业, 因此, 设备公司提供的定期检测与设备的所有权无关, 是与销售设备无关的另一项交易。因此, 对设备的定期检测并不影响设备销售收入的确认。
3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商品销售相关的经济利益就是商品销售的价款。“很可能”是一个定性的表述, 定量地来解释这个条件, 就是价款收回的可能性要比收不回的可能性要大, 价款收回的可能性超过50%。如果估计价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 也不应当确认收入。当然企业都比较讲诚信, 不会拖欠价款。商品的价款很可能流入卖方企业中。此时, 就满足收入确定的第三个条件。
如果卖方企业判断销售商品收入满足确认条件确认了一笔应收债权, 以后由于买方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收回该债权时, 不应调整原确认的收入, 而应对该债权计提坏账准备、确认坏账损失。如果卖方企业根据以前与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判断买方信誉较差, 或销售时了解到买方经营状况不佳, 资金周转十分困难, 就可能会出现与销售商品相关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的情况, 不应确认收入。
4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只要商品的销售价格已经确定, 收入的金额就可以可靠地计量。接上例, 设备供应商给我们定价一台100万元, 供应商公司收入的金额就是100万元。收入的金额是进行收入核算的重要前提。
5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会计的核算, 强调“收入与成本配比”的原则。意思是, 我们有了收入, 必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也就是会发生相应的成本。只有知道成本有多少, 才能正确地计算利润。否则, 就不能确认收入。假设设备公司销售的机器设备, 是自己生产的, 成本会计核算的资料显示每个设备成本是80万元, 这个80万元就是可靠的计量成本。毛利就是每台20万元。如果机器设备是设备公司委托其他厂家加工的, 加工厂有可能把货已经发给设备公司, 却没有和其进行结算, 所以设备公司对设备的加工成本就不能可靠计量。即使电子公司把计算器发货给我们, 也不能确认收入。
最后, 对以上五个条件进行小结。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需要同时满足这五个条件。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准则的规定, 规范收入的确认, 以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为企业核算经营业绩提供基础, 同时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 (上) [J].财会通讯, 2004 (9) .
【税收收入确认】推荐阅读:
收入成本确认07-17
收入确认新模型09-15
会计收入确认原则09-25
税收收入能力06-03
税收收入结构09-05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协调10-25
2022年前三季度税收收入情况分析10-19
浅析施工企业会计收入确认与税务制度差异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