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划

2024-10-31

学校规划(精选12篇)

学校规划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 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 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 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 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的基本要求, 2008年, 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工作计划》 (京教勤[2007]28号) , 并召开了北京市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暨“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启动大会。这是教育系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也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积极回应。北京市“节能减排”学校行动计划的启动, 必将对提高首都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节能意识、促进节能观念和行为的改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房山区教委提出“1123”工作思路, 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 也蕴含着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节约型的人才的深远意义。

作为承担育人重任的学校, 搞好“节约型学校”建设、培养节约型人才, 不但直接节约效益巨大, 还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在这当中, 学校后勤要担当起建设“节约型学校”的排头兵。这是因为, 一方面, 学校日常能耗的大部分支出在后勤系统, 另一方面, 我校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小组要求后勤系统全面开展节能工作, 加大对相关节能设备、设施的节能投入, 使学校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 将创建节约型校园落实到日常的后勤管理工作, 以后创造更好的效益。

一、在创建“节约型学校”工作中我们的做法

1. 统一思想, 提高资源节约的意识与自觉行为

我们认为, 校长独有的思想及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 适应时代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前提。

我校从每周的干部例会到全校教工大会, 从总总务管理到学科教学, 处处都渗透节约的思想。正是这些钟灵毓秀润物无声的影响, 学校的所有工作向教育目标靠近, “节约”才慢慢从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节约型学校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系统规划与制度, 组织协调政教处、教务处、办公室、总务处的关系, 指导节约型学校工作, 为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提供基本保证。

我校成立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小组, 校长任组长, 其成员包括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室、总务处、会计室等处室人员, 以及教师、学生。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落实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具体职能工作, 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学校建设各项工作。

北潞园学校的后勤, 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树立首都教育为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观念, 进一步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后勤的服务工作中, 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北潞园的学校后勤, 其职能就是为师生提供服务, 在校长直接指导、调控下, 后勤始终贯穿“节约资源就是善待生命”的环保理念, 在服务中彰显节能本色。例如, 库房对低值易耗品发放, 不限制数量, 但不忘倡导节约。

2. 整体规划, 科学管理学校后勤工作

整体规划学校后勤工作是“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关键。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我校根据实际, 按照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第一, 抓好后勤员工的管理是做与教的结合者。学校后勤部门不仅是提供物质条件的基地, 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场所, 后勤职工是一个不站讲台的老师, 应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所以我们后勤人员既是服务者又是教育者, 我们的员工具有较强的师德意识和师德水平, 脚踏实地, 给学生一种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榜样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 我们的保洁员保洁时注意在灯光充足时随手关闭楼道的灯, 设计了洗涮墩布时的节水小窍门等。

第二, 建立健全节约管理制度。各种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使学校各种资源、能源的使用与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和谐。科学的节约管理制度使学校对已有财产的管理和使用及对未来的投资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例如, 学校食堂加强内部管理, 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倡导节约粮食, 反对浪费, 制止不文明的就餐行为, 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

此外, 宣传普及工作立足校园, 以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为主要对象, 配合区和所在社区, 积极开展各类面向市民的节约主题宣传活动。学校校园的相关场所 (教学楼、卫生间、实验楼、办公楼、水房、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处) 应有明确的节约标识、提示语和宣传画, 提示师生注意节约, 杜绝浪费, 努力做到相关标识齐全且张贴位置明显, 提示效果好。

3. 利用社区资源, 建设“节约型学校”

为了促进“节约型学校”建设, 我校在水的重复利用上合理地制定了节水规划方案及具体节水指标。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 做到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努力实现浇灌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源。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因地制宜, 科学做好雨水、污水的收集与利用工作, 充分考虑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回用。

我校在水的重复利用方面, 注重利用社区资源, 努力与社区物业公司沟通关系, 实现资源共享。我校地处北潞园社区内, 北潞园社区是建设部试点建设的第一批绿色生态小区。小区内设有污水处理厂, 选装清华清木设备。学校主动与物业公司单位共建, 修建、铺设了三路管线。第一路管线将生活污水排到水处理厂, 处理合格的中水存入蓄水池;校园内雨水经第二管路直接排入蓄水池。物业公司免费将水池内的中水通过第三路管线泵回到学校用于浇花、绿化、消防。经估算, 我校每年可提供给物业公司约4000吨生活污水, 3000吨雨水, 为学校节约水费2000元。

4. 通过改造锅炉, 实现“节约型学校”后勤科学管理

我校在供暖方面特别注意考虑了节约理念, 冬季采用天然气自供暖, 特选装意大利利雅路牌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燃烧机, 提高燃烧效率。在管理中, 我们特别注意按节能标准要求对供热管道进行保温, 杜绝供热系统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要求司炉工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 夜间防冻状态运行。供暖系统根据地方供暖指数进行调节, 确保按需供暖。

此外, 经中科正时公司的专家论证, 烟气中有大量的余热可以利用, 可以利用强化传热技术, 回收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为此, 学校选装专用于燃气锅炉 (直燃机) 的节能装置——烟气冷凝器 (将锅炉回水中的一部分, 直接通过烟气冷凝器, 被加热后再流入系统供水管路, 而从锅炉出来的高温烟气被冷凝换热后, 温度降低, 再进行排放) , 从而有效地利用了烟气中的余热, 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效水平。

2009年, 我们将论证结果和改造方案汇报区教委, 教委领导大力支持学校对教学楼供暖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今年, 我们将采暖的用气量进行同比对照, 同温、同面积的条件下, 可节约天然气约8000立方米, 折合1.5万元。虽然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节约了不可再生的资源;同时, 推动了热交换机等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 拉动经济的增长。对此, 区教委领导表示, 如可行将在全区推广。

二、在创建“节约型学校”工作中我们的体会

1. 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意识越来越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如今, 人们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发自内心的重视节能减排, 将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当作美德, 长期践行, 真正实现功在后代、利在千秋。

2. 倡导节能减排观念与生死存亡的危机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 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如果再不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我们就可能犯难以改正的历史性错误。

说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有危机感并非危言耸听。危机感一说, 恰是危机还没有真正降临, 还有应对危机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才要我们去“感”;如果真的危机临头, 那就不叫危机, 叫灾难。节能减排是有“感”而发, 扬弃浪费型的消费方式。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给千万年后的子孙们留一片树荫。

3. 节能减排促进后勤工作的科学化

我校在节约用水方面的设施与其他单位无异, 但尝试部分区域分户计量。分为二三级水表计量, 统计用水量, 监督节约, 作为奖励节约的依据。我校的独到之处是通过水平衡测试表间关系, 计算出管线漏水点位置, 提高了后勤的维修效率。

4. 利用专家资源、地方特色资源, 节能减排工作再接再厉

我们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在本采暖季发挥了节能的预期效益,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来我校视察后提出, 如果将冷凝水做为绿化水再次加以利用, 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区教委领导也提出, 如果改造厕所便池用水管线, 用免费的中水冲洗厕所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节约思想的普及率, 提高节约方法的知晓率, 提高节约意识与节约效益之间的转化率, 消除节约意识与节约行动之间的一念之差。

以上是我校在创建节约型学校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对照北京市教委下发的指导意见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 通过与会学习还有许多经验向兄弟学校学习。今后, 我们会在节能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学校规划 篇2

(2012年—2014年)第一部分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我校现有学生1293人,班级30个,生源呈稳定增长趋势,教职工103人,其中84.5%以上为大专学历。学校校舍于2011年进行了重新扩建,目前各功能室设置比较齐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师德师风正,拥有省、市级学科骨干15人,承担过各种科研主持的有2人。学校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德育工作开展比较有效,班风正、学风浓。学校办学水平有显著的提升。

二、发展优势

1、我校生源呈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学校领导班子年富力强、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能创新、做实事、能干事;教师年轻化、有魄力、经验丰富、工作扎实,教育质量显著。这些都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2、我校地理位置的独特,靠近县城,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顺势而行、乘势而上的良好机遇,为学校特色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办学特色逐步凸现,特别是艺术这一块得到很好的发展,特色项目成果明显,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三、困难与挑战

1、教师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 展的意识不够理想。

2、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教学所必需的硬件设施严重滞后,阻碍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3、学校教科研发展的水平滞后,不利于学校档次的提升。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今后三年,我校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结合地域优势,抓住国际旅游岛这一契机,贴近实际强化德育工作,构建学校特色文化,构建校本特色资源,进一步完善师生人格,彰显传统美德,进一步形成“刻苦学习,要求进步,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良好风尚,使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师生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

牢固树立并积极实践“育人为本、严谨治校、敬业为乐、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好学、乐学、思学、会学;尽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舞台,让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职、人尽其才;积极打造学校特色,努力向省级规范化学校目标不断发展。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今后三年,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于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精化细化学校制度管理,全面提升办学品位,把学校办成有自己特色的乡镇窗口学校,争取到2013年办成省级规范化学校。

二、具体目标

1、事业发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的通知》和《万宁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健全德育、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范管理,逐步形成精细务实的学校管理文化。规范办学,进一步完善安全设施、安全制度和安全工作台账,确保今后三年安全工作零事故;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推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常规管理和校务管理。

2、教师发展。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在教师中切实树立“三观”:事业观、生活观、价值观,把师德师风建设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的发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把校本培训与选派教师外出培训、网络培训结合起来;加强师徒结对的学习效率;切实做好退休教师的各项工作。用三年时间完成一轮班主任校本培训,进一步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打造班级文化特色,进一步健全班主任学习制度和交流制度。做到“教学五认真”检查规范化、常态化,健全“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科研网络,争取在三年内申报市级课题1个,教师课题参与率达30﹪,并且逐年提高成果质量。统计教科研成果,有成果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

3、学生发展。根据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构建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德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加强学校德育室的规范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年内,学生违法事件发生率为零。

经过六年的环境熏陶、系统教育和规范自律,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心理健康,学习兴趣浓厚,行为习惯良好的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4、特色发展。主要从课程特色、学校管理特色等领域深入探究。课程特色主要从艺术学科为主进行开发和培育,三年后在古筝、手工和绘画等特色课程上开发,形成稳定的、有成效的校本课程,培养特长学生。还要从其他学科开发特色课程,如:体育、大课间综合课程、学科实践课程等,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潜在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在教学管理方面探索出科学的、符合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个性化管理方法,形成鲜明的教学管理特色。

第四部分 分工作目标

2012年:

1、完善校园整体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重新规划,确定新的文化主题,启动形象工程,坚持人文性和教育性,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重新整理和制订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队伍建设方案、学校考勤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一支团结、敬业、善研、创新的教师队伍。

3、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并与学校工作、班级工作结合起来,落实到工作之中。

4、做好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共同管理,创造和谐文明校园。

5、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制定完善学校师德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教师政治学习网络,拓宽教师政治学习内容,特别是每学期开学初的师德教育和期末的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师德经验交流会。

6、强化师能训练,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定期组织教育教学讲座,充分发挥专业引领来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扩大教师的信息和视野;开展岗位练功活动、教学比赛活动、读书活动等。

7、以抓常规教学管理为主线,重过程管理。

8、初步建立学校特色课程领导小组,制定课程评价机制。领导小组由杨泽锋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陈传武为副组长,中层领导任组员。

9、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定期非定期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检测。

2013年:

1、以制度管理学校,提升管理的效能。

2、加大经费投入,充实学校软硬件资源,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3、按照学校规划,争取上级经费,到2013年完善学生食堂建设和学生宿舍建设,把校园绿化、净化、美化。

4、进行教师发展性评价、名师队伍建设实施等工作,加强校本培训,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初步建成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科研素质的教师队伍。

5、抓好学校的特色课程,以乐器古筝特色课程为基础,大力开展本地课程资源。

6、加强名师助教基地校建设,争取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采取“请进来”的学习原则,将与专家的交流活动常态化。

7、加强校本研修工作,采取“走出去”的学习原则,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全员培训和不同层次的学科培训。

8、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指标和质量分析报告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手段进行检测,教导处每月进行一次质量通报,分析调整教学活动。

9、帮助各级骨干确立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使各项指标初步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2014年:

1、校园文化建设具独特风貌,建成一支具创新能力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区域名师。课题研究成果有成效。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平行级学校居于领先地位,乐器古筝特色办学初具规模,学生全面发展,办学效益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

2、不断加大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的投入,确保特色课程实施的更有效。

3、抓住教师评聘结合的契机,深入调研,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并认真实施。

4、加强校本教研工作,在成熟稳定的模式下开展有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全员参与研究。对重点培养对象实行培训倾斜,校本培训压担子,外出培训给机会、提级别,实践给平台。

5、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制定教师礼仪规范,要求教师严以律己,对照执行,形成习惯、提升自身素质。

6、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成立校园读书节。经常开展师生读书汇报会,将读书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养成终生读书习惯。

7、完成各班配置班班通工程,强化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为教师熟练掌握与应用现代化教育学提供保障。建立数字化校园,尽最大努力为教师配备个人电脑。

8、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主题向科研课题的升级研究,科研课题得以广泛推广。

9、经过三年的努力和巩固,要确保学校的各项指标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形成文化治校、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第五部分基本策略:

规划的落实,需要学校做好组织保障工作,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认真学习,在教师中充分动员、宣传,使教师理解规划的实施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和气氛。从 领导到教师要通过学习,反思与研讨,转变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道德观、课程观、教学观、科研观、管理观,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1、组织保障

齐心合力,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校长对学校事务全面负责,协调学校对外关系,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合理安排学校工作;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支持校长履行行政管理职权,加强党员教育,让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及时把优秀教师吸引到组织中来;学校工会要起好教师和行政的桥梁作用,及时向学校反映教师要求,向教师宣传学校要求,做到关心教师,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2、制度保障

学校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原则,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各科室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学校将确实给予各科室相应的权利,避免有职无权、有权无职的现象存在。通过不断完善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岗位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度等各项制度,推进民主管理和规范管理。

3、后勤保障

加强后勤管理制度,使学校校产管理、财务管理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为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保障办学条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避免资金使用上的无谓浪费和低效。

4、评估保障

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年级要制定相应的、学期工作目标和计划,形成较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学校根据规划的内容,每学年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5、社会认同

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学校将虚心听取有识之士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进一步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做好宣传,展示学校的经验、成绩和发展需求,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从而让社会了解学校、认识学校、支持学校,推动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 篇3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1课程理论

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或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又是学校课程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基础。虽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它是作为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分而存在于课程系统之中的。这就天然地生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即学校课程规划因学校课程的限定而应当具有的在课程方面的独特的、完整的理论品性与要求。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只有建立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基础之上,并随着课程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而变化,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得以完满地理解与解释。

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的培育为课程整合化的核心。若企图在三者中选择其一,如只关注人或只关注社会或学科的意义,以求得学校课程规划的“高品位”或“高效率”,必将导致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反映课程的部分意义,造成“课程论性意义”在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中的“流失”,致使课程的某些目的和要求形同虚设,导致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别的规划的领地”。

因此,当学校成为课程规划的责权主体时,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学校课程,就必须根据上述“课程论性意义”的要求,主动寻求课程理论对其课程规划行为的规范和指导。课程理论表达的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意趣,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如“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及其关系怎样”、“哪些课程规划的做法更符合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等。基于此,课程理论就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

2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官方规定,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教育中的课程权责分配进行解释。课程政策不仅反映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而且对课程实践给予相当的约束力,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课程政策能够回答学校课程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譬如,学校能否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合法主体?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这些课程行为的合法主体?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学校课程规划之前作出明确回答。

我国现行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譬如,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本校实际,规划本校的课程。相对于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主体,对课程发展蓝图的勾勒。它是学校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是课程理想变为课程现实的桥梁。

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是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必须符合课程政策的要求,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目的。但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越是接近教学第一线,所遇到的情况越具体,越充满着不确定性,就越需要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变革乃至创新。因此,此处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权责,既不是指学校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改,也不是指学校对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机械执行。究其实质,是以学校为基础,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

3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在分析学校现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校现状是指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和或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外在环境,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他校或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占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学校内在环境,如学校目标与组织、学校文化与师生素质、学校资源与硬件设备等。对学校现状的把握可以通过态势分析来进行,即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依照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予以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学校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或学校之外存在对发展的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现状分析旨在形成学校愿景,应认真调查并遵循客观事实,以保证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学校在提炼愿景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只有凭依个人愿景的汇集,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和培养心愿;第二,系统思考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因为事件导向只会排除真正的愿景,留下的只是空洞宣言;第三,愿景的提炼与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激情生动、令人信服。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民主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民主化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机制,让课程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课程规划活动,通过对话与协商汇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在集体审议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民主化原则是课程民主化理念在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中,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即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作经验的力量;但民主的自由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需的行动与经验的自由。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民主化理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涵: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

其次,民主化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是外控、集中、单一和封闭的,学校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课程,要做的就是排课表并监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为学校课程决策提供了自主的空间,旨在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运行机制。具体到学校内部,学校课程规划既不是简单地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过程,也不是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由课程利益相关者在对话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的结果。

2整体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必须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对提供给学生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整体构建,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首先,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整体论原理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对“学校课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专指“校本课程”;二是指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三级课程”、“三类课程”。这些理解与解释往往把学校课程视为由课程要素结合而成的集合,坚持的是“构成论”思维方式。其实,学校课程的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整体性存在,整体意义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基础。因此,学校课程既不仅仅是指静态的、孤立存在的课程文本产品,也并非只是由上述“三类课程”组合而成的“堆”,而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整体。

其次,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规划”,即学校对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课程规划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校本课程,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可谓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所谓“全程规划”是指学校课程规划涉及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课程规划方案的研制无疑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但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学校愿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更在于保障课程规划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组织及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上。

3校本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校本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本校为基础,找寻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权责,起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以保障学校、教师、学生获得适切的课程。

首先,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所决定的。就学校课程的类型与存在方式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在学校中对课程主动建构,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从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来看,学校课程规划不是“为顺从或分数而规划”,而是“为了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依据课程选择的信息来源,学校课程规划是以知识为原生性目的、以社会为外生性目的和以人的主体发展为内生性目的的整体建构。“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对学校课程规划意涵的简约表述。如果说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强调一致性、共同性,那么学校课程规划就应当以学校为本位、基础。若不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课程规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微观层级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二是相对于校内教师小组、教师个人的课程计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又具有中观层级课程规划的属性,这就天然地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中介性”、“两重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因此,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既不能完全沿用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必须重视本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与改革,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

1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学校通常可以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中作出选择。所谓内生模式是指学校在充分了解学校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创新来生成学校独特的课程规划。该模式的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织构建、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再收集资料、构建预方案、进行审核、修改方案、描述方案。所谓外引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构建本校的课程规划,其基本环节有:收集方案、构建审议团队、形成筛选标准、方案评价、初次筛选、方案补充、描述方案。所谓分化模式主要指学校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如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使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由学校自主生成。而另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借鉴于其他的学校;其基本环节包括:收集资料、模块分化、模块借鉴与生成、方案整合、集体审议、描述方案。

2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步骤

比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与分化模式的异同,不难发现,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学校通常都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课程规划的。一是建立组织。即建立以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学校课程规划团队;二是收集资料,即广泛收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如课程政策、课程资料、学情资料、社区资料、教师资料等,并分类整理;三是确定目标,即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四是研制方案,即编制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方案,如课程设置方案、课时安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五是集体审议,即把课程方案移交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审核,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再次移交教师代表审核;六是描述方案,即送交教师大会进行审议,根据审议结果提出修改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并用准确的语言予以描述以作为学校课程事务的行动指南。

3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但当制度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后,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主要在于专业方面。首先,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能不能作出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规划,根本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团队,特别是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领导能力。其次,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课程规划的形成不仅仅有赖于学校领导,同样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需要教师将探究作为职业生活方式,需要学校中合作的文化。第三,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我国中小学校获得规划课程权力的时间并不长,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也有些不太现实,因为过去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因此,学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建立基于兼容双边不同需求和抱负、跨越中小学和大学两个世界的有机伙伴关系。

谈学校规划建筑设计 篇4

1.1 建设背景

太原市为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区域受教育人口求学需要,拟在太原市小枣沟新建中学。

1.2 建设地点

太原市教育局小枣沟新建高中:项目地点在杏花岭区小枣沟,东邻规划路;南邻民居;西邻规划路;北邻杏花岭区实验中学。南北长约330 m,东西宽约223 m,校园总占地面积约90亩。杏花岭区实验中学:建设项目地点在杏花岭区小枣沟,校址东邻规划路;南邻小枣沟新建高中;西邻规划路;北邻胜利东街。南北长约90 m,东西宽约210 m,校园占地面积约30亩。该地段呈梯形,南北高差起伏较大。

1.3 建设规模

太原市教育局小枣沟新建高中为一所48班高级中学,在校学生人数2 400余名。该校按新建设考虑,总建筑面积约为4.0万m2。杏花岭区实验中学为一所30班初级中学,在校学生人数1 500余名。该校按新校建设考虑,总建筑面积约为2.0万m2。

2 规划理念

1)锚固:布局形态契合地形特征,营造台地形校园空间。为了使校园用地与小枣沟地形最佳结合,对地形进行了整合,形成错落的台地。在功能组织上利用台地,自然而然把学校分为教学区、教学辅助区、生活区、体育场所等。景观上利用台地,形成大量的草坡,不仅绿化了校园,还创造了特色校园环境。

2)统筹:功能与空间的有机统一。本次校园的规划是站在城市的角度上,是整体性、协调性的规划校园。杏花岭区实验中学,在学校用地紧张情况下,以三面围合的建筑,把所有的功能有机的组织起来。在建筑单体上利用台地的高差,形成地上为建筑、地下为停车的有机统一。在教学楼的功能设计上,没有功能单一的教室,而是把教研室穿插进来。

3)激发:以校园活动特性为导向的景观与空间组织模式。小枣沟的特有地形激发了我们的设计灵感。校园的设计也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本次以校园活动(教学、活动、生活)为主来组织校园的空间和景观。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晨读是学校的特色,通过教学楼形成的院落空间来满足学生的晨读空间。

4)便捷:立体而层次丰富的连续交通体系。太原市教育局小枣沟新建高中有一条城市规划路,为了保护学生安全和方便快捷的穿越教学区和生活区,设计了连廊,连接两个区域。在教学区内也有连廊,把教学区、图书信息区、实验楼和行政楼也连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各个楼之间行走。

3 功能分区

3.1 太原市教育局小枣沟新建高中功能分区

太原市教育局小枣沟新建高中功能区分为:教学区、图书信息区、教学辅助区(实验综合楼)、行政音乐区、体育活动及生活区。20 m的规划路把学校分为动静两大块(前四项与最后一项)。

1)图书信息楼作为校园标志性建筑,位于礼仪广场的北侧,正对于小枣沟新建高中的大门。图书信息楼呈“一”字形,1层主要为借书处、书库和期刊阅览室。3层为教师阅览、学校档案室、展览区和办公室。此外,2层的露台可以作为主席台,面对礼仪广场和国旗成为集会的场所。

2)教学区位于礼仪广场的西侧,分为教学楼1号,2号和阶梯教室。教学楼的1层~4层为48个班的普通教室、教研室和教师休息室。5层为满足高中课时分班上课的15间分班教室。两栋教学楼下部为机动车停车库。200(300)人阶梯教室有机的组织在教学楼的西侧,又可以作为两栋教学楼之间的联系。在阶梯教室下部为变配电室、水泵房。

3)教学辅助区(实验综合楼)位于图书信息楼的东侧。在实验室与辅助用房功能布置上主要采取夹心式,两个实验室中间加一个辅助用房,这样的平面布置不仅满足功能需求,也丰富了立面。1层~3层主要是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4层,5层为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实验室、通用技术实践室和美术书法教室,6层为科技活动室。

4)行政音乐区与实验楼相对,并通过走廊相连接。行政音乐楼分为5层楼的行政办公和3层楼的音乐、舞蹈、琴房。

5)生活区和体育活动区位于规划路南侧并与北侧的教学区用连廊连接。生活区包括餐厅、超市和学生公寓,满足1 000名学生和50名教师的住宿就餐要求。体育活动区包括体育馆,一个标准400 m的运动场(看台)和若干个篮球场及排球场。

3.2 杏花岭区实验中学功能分区

杏花岭区实验中学功能区分为:教学楼区、实验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及学生宿舍、食堂区。各分区与规划用地的高差关系形成一个“回”字形半封闭院落,使该项目与南面的高中部形成一种既相互联系又各为一体的协调关系。

1)北部建筑层数为6层,底层为学生食堂,2层,3层为教师进修学校,4层~6层为学生宿舍,使得三种不同的人流相互独立,互不干扰。2)南部为学生教学区,层数为5层,30个普通教室,其中20间南向,10间北向。集中分布在1层~4层,各层设有教研室,顶层南向为普通教室,北向则为校医室、校史展览等配套设施。根据场地的高差关系,在东部2层设有面向操场的出口,既分散了人流又为学生的运动提供了便利条件。3)西部为实验区,1层,2层主要为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3层为计算机、语言、音乐、美术教室等,4层主要为图书阅览。顶层则集中为行政区,实验部分与教学部分组成的“L”形使教学与教学辅助联系方便但又不相互影响。4)900 m2的礼堂位于教室进修学校的东部,依地形而建,其室内地坪标高与教师培训学校2层地坪标高相同。外部人流可通过教师培训楼北部的室外台阶进入,内部人流可通过通往体育操场的室外台阶进入,对外对内交通方便,外部造型简约明了。在礼堂下方设有50辆机动车停车场地,出入口设在学校外部,与其他各种人流互不交叉。整个初中部依地形而建,使其与高中部等各方面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4 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的原则:创造步行的校园环境。

本次设计考虑创造静谧的校园氛围,不让机动车进入校园内部(除消防车外),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机动车直接驶入车库,不干扰人流,实行人车分流。由于规划路把太原市教育局小枣沟新建高中分成两块,为了减少规划路大量车流对学生的干扰,设计了连廊把两区联系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连廊直接从生活运动区到达教学区,形成立体的交通体系。

5 建筑造型色彩

建筑力求新颖、简洁、活泼、大方的校园建筑特点。太原市教育局小枣沟新建高中和杏花岭区实验中学总体突出了晋中建筑文化的特点,以灰色石材饰面,白色涂料与其呼应,再配以金属板活跃立面,整个初中部与高中部规划建筑风格统一,功能合理,各流线明确互不干扰。这样的处理使外立面体现了现代、简洁的风格。

6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的原则:以庭院为主的景观设计。

每个学校都会有些特色的景观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和学生的生活中,即使毕业的学子们心中依然会想起这美好的校园景观。太原市教育局小枣沟新建中学依地形而错落形成了院落,院落以庭院的方式布置,浅浅的水池,小厅,石条座椅,营造出静谧的校园氛围,是学生晨读、嬉戏、组织活动的最佳场所。

7 结语

本方案以宏观整体的规划与现状地形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塑造出分区合理、功能完备、造型简洁活泼、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标准的校园形象,建成后必将成为该地区学子成长的摇篮。

摘要:以太原市小枣沟新建中学学校教学为出发点,结合整体性与地区性的指导思想,阐述了学校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法,以期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对整个校区进行总体规划,为该地区学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总体规划,学校,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Z].

[2]GB500XX报批稿,中小学校设计规范[S].

创建文明学校规划 篇5

创建县级文明学校规划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县文明办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以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为载体,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突出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发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示范作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创建活动的要求,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线,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使我校早日建成在全县有一定影响的示范学校,争取跨入长武文明学校先进行列。为此,特制定2011—2012学创建县级文明学校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繁荣校园文化,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着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校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奋斗目标

在全体师生员工中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信念;努力形成“勤奋、严谨、活泼、向上”的优良校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的优良教风,“勤奋学习、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的优良学风;以创建县级文明学校为契机,把巨家中心校建成“校园整洁优美、师生文明礼貌、校园秩序良好、教育管理科学、教学质量优良”的文明学校。

三、重点工作

(一)领导班子的文明建设

1、学校领导班子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创建文明单位的关键,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制定了中心组政治学习的计划与制度,每月学习不 1

少于四次,每次学习不少于2个小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在政治学习,遵纪守法、勤奋工作、廉政奉献等方面成为全体教师的表率。

2、领导班子每位成员都要深入一个教研组,了解情况、帮助工作。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都是中共党员,要联系一名积极分子和一名后进生。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都上课,要以自己的工作带领全校教工争创文明学校。

(二)切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认真抓好每周一次教工的政治学习,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

2、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上要积极创新,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使网络传输中的交互性、时效性、新颖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3、围绕教学科研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尊敬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为宗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全体教师投身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中来。

4、领导干部要以模范的行为树立公正、民主、务实、廉洁、创新的作风,教师要严谨、博学、善教、爱生,学生要诚实、刻苦、守纪、尊师,以推动良好校风的形成。要大力弘扬“勤奋、严谨、活泼、向上”的校风。

5、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老教师不但要在业务上帮助青年教师,还要在思想上、职业道德方面帮助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三)社会公德的教育和普及

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要求,做好师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工作。

1、在学生中要以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为要求,从基础道德入手,搞好文明处室、文明教工、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校园拒绝邪教”活动,倡导文明新风。

2、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使他们懂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更要使他们能够自

觉践行这些基本行为规范。深入开展“手拉手”、“青年志愿者”、“军民共建”、“三下乡”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他们在生动的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祖国和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3、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开展“三育人”活动,制定并颁发《巨家中心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继续开展向“呼秀珍雷锋家庭”学习的师德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对教师评优、晋职的师德一票否决制,凡不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不能提拔使用、晋升职务。

(四)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1、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抓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文明公民。

2、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办好心理咨询室,开设讲座,倡导精神卫生,不断排除师生的心理障碍,让全体师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认真抓好教学工作,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抓好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活动,评选出优秀教研组、优秀个人,是教师教学水平再上台阶。

4、要加强学校的教研工作,建立一支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科研队伍。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市两级的培训,建立校级课题,争取在两年内有科研成果。

5、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开设教学公开课。评出优秀的课例与教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6、开展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加强教学心得体会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

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周带动全校文化活动。

2、以校园文化带动班级文化建设。

3、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特长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真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

(六)文明环境建设

卫生、安全、优美、整洁的环境既是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尺,又对现代文明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硬件。

1、文明环境要实现“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加大绿化改造力度,见缝插针,绿化校园,争取创建绿色学校。抓好校园卫生工作,经常性开展保持校园环境卫生工作,为师生创建一个良好、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要把巨家中心校的校园建成文化殿堂,书香胜地。

2、加强综合治理,创造安全祥和的环境。在时刻把“安全第一”观念放在心上,做好校园的防火、防水、防盗等工作,要和有关部站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严防社会青年到校闹事,要把本校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保障措施

1、实行校委会统一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制。做到教学科研与思想道德建设统筹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

2、全校各职能部门都要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工作,积极为我校精神文明建

设做贡献。

3、扎实开展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各部门都要制定本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文明处室创建活动方案。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检查评比。

4、学校要逐年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项拨款。相关部门要专款专用,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投入的效能。

学校规划 篇6

一、学校走向卓越的可能:规划的假设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学校规划,都基于这样的假设:规划是为了能让学校发展有走向卓越的可能,也就说,学校走向卓越的进程是可控和可改善的。事实上,学校走向卓越的进程包含目标、实施、内容和评价这四个层面,而学校规划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落实上。审视当前学校规划的现状,许多学校尽管发展目标清晰合理,规划实施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各项举措执行有力,评价也是扎实推进,但最终的成效并不如我们规划中期待的那样有效。这就会让人们产生误解,即学校发展并不是规划所致而是一种随机发展的进程。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误解的出现呢?从笔者这些年在天长小学的规划实践来看,问题是出在规划的一致性上。换句话说,学校规划工作中的最大误区在于规划的制订、实施、评价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整合,从而大大减弱了规划的整体力量。那么,规划的整体力量和一致性是如何实现的呢?笔者认为,它是来自于规划的背景力量,而这一力量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学校价值观能使规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自身努力发展以及外部影响,沉淀出特有的学校核心价值观。这种观念凝聚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行为、校风等深厚底蕴当中,并产生引导、辐射、激励等功能,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可以说,一所优秀的学校,其核心价值观对其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规划内容视角:价值观的引领与实现

一是个性飞扬:价值观的学生视角。我校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获得有差异的发展”为核心价值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差异的学生,有差异的学习,有差异的发展”这一口号,意在将传统的教师视角转向更有发展性的学生视角,让学生在群体交往中获得认同和尊重,并在群体比较过程中逐步产生差异。因而,我们实践“选择和交往”的差异教育路径,通过实施学长制、跨班展示等基于学生差异发展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扩大差异,实现个性的有效发展。

二是系统思维:价值观的管理视角。从学校管理系统思考,学校规划主要有四个层面,即思想系统引领、导向系统引领、支架系统引领和具体构件引领。在思想系统引领层面,也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秉着学校里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在导向系统引领层面,我们力争能够在制度设计方面为学生、教师提供高效、可操作的运行机制,并且让制度内化为学校文化,使之能够持续地固化为教师、学生意识中潜移默化的东西。在行为系统引领层面,我们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学校的价值观渗透到师生的日常行为中当中,将价值观内化至教师教育行为的表层和深层表现中。在行为深层表现中,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课程来深化这一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当中培育师生的个性与差异理念。在具体构件引领层面,我们强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窗口,让他们能够在得到良好反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差异。

三是使命感:价值观的教师视角。教师的使命感来自于对价值观的认同,而认同又分为三个层次,即知道、理解(认同)和创新。在知道阶段,我们通过一些直观的手段让新天长人对迅速融入学校,对学校文化有一个初步理解的轮廓,并突出老天长人在这一环节中的传、帮、带功能。在认同阶段,我们强调理念的认同与融合。在“创新”阶段,我们强调教师行为的自我改进与发展,只要是基于对学校价值观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都给予足够的支持。

四是传承历史:价值观的文化视角。从价值观的文化视角来看,我们要把在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中所体现的核心思想,融入每个教师的心中并转化为他的日常行为。学校不仅需要教学质量,更要超越质量,即在构建教学与活动双体系的过程中,确保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并使其持续发展。

三、规划的行动研究:天长的三年实践

平等、自由,不扼制学生的想象。自由才会有创意,才会有奇思妙想。所以,我校更强调让学生自由发展而不加约束,让其在教师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发现自己,实现自我。

让学校成为体现师生校园生活、生态取向的地方。构建有效的校园生活、生态系统能够确保师生不断成长。鉴于课程和教学处于一种兼容的状态,以及教学过程始终在各种课程理念的融合中游离,我们重构了课程价值观。基于学生才是根本的取向,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的通道,营造成长的生态。

让教师共享价值观,追求卓越文化。在教师发展方面,我们通过自主发展、项目制等方式,在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积极性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让其想发展、要发展。项目制是教师在自我选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设计、自我申报,让其确定一种发展路径。同时,还形成了同事合作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使得共享的价值观和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在我校教师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让环境成为师生发展的依托。差异教育支持系统的重构是我校三年规划的重点。这个系统,既有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有师生生活的平台,更有学生和家长展示的平台。我校在线学习系统、在线展示平台、数字资源库等的逐步成型,确保了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高效实施。

四、规划的力量:不是终点的评价

一是目标的实现。根据理论减法的思想,任何目标的实现都要寻求最根本的原动力。事实上,我校经过这几年的规划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做法在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核心价值观能否在进一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丰富的成果,才是我们对自我评价的最高要求。

二是规划的辨证思考。规划要超越文本,这是一种过程的互动与协商。规划有理智取向的执行式规划,其主要评价成果;有协商互动取向的反思实践式规划,其主要评价在学校价值观引领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所以,我们对规划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而是要综合考虑,考量出一种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模式。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理解才是规划的力量所在。尤其是在我们这所强调差异的学校,每位教师对规划的理解、执行都有着不同的思考,而也正是这种不同才引领着学校在“差异”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所以,自主性也是我们考量规划评价的主要因素。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思考 篇7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应该是凝聚力量共同勾勒发展蓝图的过程, 是整合各部门活动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是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将来作认真周密的整体系统思考。在制定阶段, 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校史, 高屋建瓴:学校建设过程中蕴含多种文化因素、学校组成人员的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 都会对学校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发展规划一定要透彻深入了解学校历史脉络, 把握学校发展资源、对学校的主要绩效指标成竹于胸时再着手制定规划。只有充分客观把握校情校况校史, 才能真正实施民主管理、广开言路、敞开心胸与大家共议学校发展。同时, 要深刻把握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在对学校发展的宏观背景进行综合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从而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规划站位的高度、学校规划的生命力。

民主讨论, 广泛认同:学校发展规划不是个人的创造或构想, 而应该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结晶。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的过程, 也是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个过程中, 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 尤其是要充分吸纳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 经教代会讨论有效沟通, 对学校发展规划获得充分广泛的认同, 深刻实现规划的方向性、发展性、引导性, 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学校师生的民主管理。

专家把脉, 提炼理念: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还需专家论证。在倾听专家专业能力、技术应用、理性分析的意见后, 提出自己明晰的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学校的全体成员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否则, 学校就没有发展的灵魂, 教师也没有教育思想的观念基础。学校管理者提出明晰的学校办学理念, 确立学校的总体目标, 促使学校挖掘自身潜在资源, 提高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各部门工作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协调一致, 呈链式状态, 最终使学校发展规划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系统。

思考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面向实际、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实施中, 其一要渗透办学理念, 宏观引领;其二要实现精致管理与教育;其三要立足学校资源, 发展特色重点项目, 点面结合引领学校发展。

渗透办学理念, 加强宏观引领:理念是师生共同所达成的共识, 是学校共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也是管理者的意向与目标的体现。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 要善于捕捉代表教育发展方向、体现教师发展能力、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 将学校教师、学生所共同认可、共同践行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通过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基础及所处环境, 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 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 进行宏观引领。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群策群力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教学和科研, 引导师生朝着预定的要求和目标前进, 以此明确方向, 增强合力, 实现目标。

实现精致管理, 实施精致教育:学校应实现精致全面的管理与教育, 坚持德育为核心, 教学为中心, 加强教科研和后勤管理, 着力打造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和谐统一的氛围。教学方面, 紧抓教学计划的落实, 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和改革, 扎实开好教学质量分析会, 实施差异教学,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方式。德育方面, 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常规管理, 创新德育工作思路, 以此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父母、集体、学校的荣誉负责。教科研方面, 注重学校课程建设, 开展同课异构, 全面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后勤方面,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强化后勤服务育人意识, 突出后勤精细化管理, 为实现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立足学校资源, 发展特色项目: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 选择和确定学校发展中的特色项目, 最大限度地推动学校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统筹规划, 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动策略, 立足对学校现状的准确诊断,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最近发展区”。特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中心, 学校管理者应在对学校师生实际做了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 深入探索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 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特色德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是学校全面规划必须着重考虑的部分。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 采取丰富多样的素质教育形式, 抓实育人工作,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特色后勤与食堂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学校管理者应本着“校以生为本、生以食为先”的理念, 打造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食堂, 真正实现学校的精致管理、精致教育。

思考三: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善于思考与写作, 善于管理推动内驱力, 善于借助外力挖掘资源, 以此推动与保障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实现学校发展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善于思考, 促进渗透与参与:学校管理者应时刻谨记“让反思成为习惯”, 养成勤于阅读、乐于思考的习惯, 在拜读行家里手的成果中, 产生心灵的碰撞, 闪烁思维的火花。要充分管理时间看书、学习, 敢于写作与表达, 让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教育思想、管理思维, 通过“自上而下”的渗透, 促进师生了解认同。同时,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自主性, 采用“头脑风暴法”, 鼓励畅所欲言, 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起草、实施, 将多种方式收集来的对学校发展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梳理。通过“自上而下”的渗透式和“自下而上”的规划参与相互结合, 才能充分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 更好更快地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善于管理, 提高执行力与内驱力:学校的管理与执行力, 是将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变为现实的能力, 只有执行力的提升, 才能将人员、策略、工作运作执行流程顺畅地统筹起来。管理的核心是人, 这就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必须实施符合人性的精神管理, 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经营“人心”的精神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者, 需要充分激发教育连绵不断的内驱力, 为每位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 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朝着自己的专业发展, 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使他们感受到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推进和谐师生关系建设。通过执行力与内驱力的提升, 促进学校规划运作中问题的改进和进程的完善,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善于借助外力, 充分发挥资源:一所学校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学校内在潜力的有效挖掘和充分发挥, 同时也离不开必要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必须要善于苦修内力, 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推动一所学校发展的外力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学校应充分争取来自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提升学生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市场口碑, 以此扩大外力资源对于学校发展规划的推动、促进和监督, 实现发展客观化和评价多元化。同时,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充分挖掘资源, 落实执行力与文化力, 打造优秀一流的教师团队与师资力量, 充分利用内外合力, 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推进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立足现实中展望未来。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保障中, 学校应逐步实现从精致管理迈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通过遵循前瞻性、操作性、效益性, 充分发掘、创造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 将个人的发展与团体的发展并联接通, 形成共同愿景, 激发师生内驱力, 形成卓越的团队力量,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的基因, 打造真正实现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优质学校。

参考文献

[1]、姚美琴.学校发展规划: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5 (11)

[2]、史根林.学校发展规划问题及其突破路径——以学校文化发展战略为基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9 (08)

做好学校发展规划的“总导演” 篇8

发展规划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校长专业标准中,规划学校发展是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是校长的岗位职责。提到规划,许多人会联想到“确定目标、分解工作、分别实施、评估改进、达成目标”等内容,这样的规划往往基于工程的思维方式。教育的对象是人,现代学校发展规划应更多体现学校的发展愿景、制度的持续改进及师生的发展状态。

学校发展规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宣示;师生员工未来工作的行为导向;学校领导班子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学校未来发展愿景的表现。这是编制学校发展规划需要特别重视的。

学校发展规划的类型

学校发展规划可归纳如下类型:

一是基于学校管理诊断的学校发展规划。作为一种专业的学校发展诊断与整体的战略规划行为,这种规划通常由专家或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对学校的状况作出整体诊断,提出学校发展的建议。这种规划更多是在学校步入发展的“高原期”时使用,不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通常难以突破。

二是基于目标的学校发展规划。这是一种确定目标、规划活动、检测修正、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其源头是计划思想和目标管理理论。在现实中,这样的规划最为普遍,但这种规划容易流于形式,看似合理但发挥的实际效果不好,更多适合在具体的实施层面采用。

三是基于改进的学校发展规划。这是一种学校自我改进行为,学校自己主动寻找问题与不足、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改进行动,最终使学校优点越来越多,不断提升和进步。这类规划用于学校常规改进中具有突出成效,也是最容易为教职员工接受的规划类型。

基于学校管理诊断的发展规划需要发挥各层次专家力量,以外部委托方式为主,通常在困惑期才需要。基于目标的发展规划,更多用于任务分解的规划落实,需要体现充分的参与性,由学校自身完成。基于改进的学校发展规划,需要全面调动各方面的充分参与,从不同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也需要站在更高层面思考问题的解决。学校应当注意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式规划学校的发展。

如何编制规划

不同类型学校发展规划的编制思想、流程与技术方法并不相同。

基于诊断的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聘请优秀的外部专家,能够对学校发展阶段、主要战略提供专业支持,但在规划实施方面难以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基于目标的规划在具体规划内容上使用较多,对人才培养作出详尽规划是十分困难的,但对工作的目标确立和分解是比较适合的。

基于改进的规划是规划学校发展中特别强调的,能够更好体现发展性,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因而也是校长需要特别重视的。其以“发展中的问题”为指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育提出新要求。这样的规划强调以外部对学校的新要求为参照,周期性地寻找学校问题,筛选问题、确定优先次序、分析资源条件,最终确定改进的行动方案,进入新的改进周期。

在编制学校发展规划时,首先需要明确编制学校发展规划的背景及运用学校发展规划的类型选择,需要特别注意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各利益相关人的需要,并通过参与调动积极性、提高凝聚力,为学校发展汇聚合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校长的角色是规划的组织者,不是编制者,应该做学校发展规划的“总导演”。这样的学校发展规划需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充分发动群众,汇聚各种智慧,特别需要遵循民主决策程序。

学校发展规划的启动需要充分的准备,需要对教育发展整体形势、学校的使命进行确认;编制规划通常要召开教职工大会,全面收集教师的意见建议;召开社区大会,在社区代表中充分征询社区意见;对发现的问题需要采用关键问题筛选的技术方法进行排序和选择;需要充分调查分析区域资源与办学环境,还需要进行办学状况的自我分析。实施中还要进行周期性修订调整,一个规划周期结束要总结并启动新的规划。

规划转化为行动

一般的学校发展规划,首先是基于对自身学校使命与任务、资源与产出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并确立办学育人的价值基础、质量观、发展观,并进一步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与追求。在这个选择过程中,需要校长对学校的资源、发展环境进行梳理,突显优势,并把关键措施转化为学校的行动方案。在学校初步发展规划做好之后,必须注意衔接与反馈的问题。通过分析上一个规划周期的成败得失,明晰有哪些环境和条件在其中起作用,然后确立本周期调整的新的规划目标,明确关键战略措施,形成项目导引的下一个规划周期的行动方案。

当学校面临合并、搬迁、扩建等重大变动时,校长需要审时度势,对规划进行调整。比如,要对重大变化进行基本描述,分析重大变化带来的影响,确立新的发展愿景与目标,明晰新的发展路径与战略思路。

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 篇9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1. 课程理论

学校课程规划, 简言之, 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或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 又是学校课程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基础。虽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但它是作为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分而存在于课程系统之中的。这就天然地生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 即学校课程规划因学校课程的限定而应当具有的在课程方面的独特的、完整的理论品性与要求。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只有建立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基础之上, 并随着课程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而变化, 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得以完满地理解与解释。

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 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的培育为课程整合化的核心。若企图在三者中选择其一, 如只关注人或只关注社会或学科的意义, 以求得学校课程规划的“高品位”或“高效率”, 必将导致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反映课程的部分意义, 造成“课程论性意义”在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中的“流失”, 致使课程的某些目的和要求形同虚设, 导致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别的规划的领地”。

因此, 当学校成为课程规划的责权主体时,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学校课程, 就必须根据上述“课程论性意义”的要求, 主动寻求课程理论对其课程规划行为的规范和指

筅江苏南京晓庄学院

张相学

导。课程理论表达的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意趣, 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 如“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及其关系怎样”、“哪些课程规划的做法更符合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等。基于此, 课程理论就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

2. 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官方规定, 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教育中的课程权责分配进行解释。课程政策不仅反映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而且对课程实践给予相当的约束力, 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 课程政策能够回答学校课程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譬如, 学校能否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合法主体?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这些课程行为的合法主体?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学校课程规划之前作出明确回答。

我国现行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譬如,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 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 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 规划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 结合本校实际, 规划本校的课程。相对于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主体, 对课程发展蓝图的勾勒。它是学校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是课程理想变为课程现实的桥梁。

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是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 学校课程规划必须符合课程政策的要求, 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就会偏离教育目的。但从国家到地方, 从地方到学校, 课程规划及其实施越是接近教学第一线, 所遇到的情况越具体, 越充满着不确定性, 就越需要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变革乃至创新。因此, 此处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权责, 既不是指学校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

*该文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资助项目 (项目代码40740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2008119) 的研究成果之一

改, 也不是指学校对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机械执行。究其实质, 是以学校为基础, 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 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

3. 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在分析学校现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校现状是指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和或综合实力,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外在环境, 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他校或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占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学校内在环境, 如学校目标与组织、学校文化与师生素质、学校资源与硬件设备等。对学校现状的把握可以通过态势分析来进行, 即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通过调查依照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予以排列,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学校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或学校之外存在对发展的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 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现状分析旨在形成学校愿景, 应认真调查并遵循客观事实, 以保证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学校在提炼愿景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 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 只有凭依个人愿景的汇集, 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和培养心愿;第二, 系统思考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 因为事件导向只会排除真正的愿景, 留下的只是空洞宣言;第三, 愿景的提炼与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激情生动、令人信服。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民主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必须以民主化的课程理念为指导, 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机制, 让课程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课程规划活动, 通过对话与协商汇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智慧, 在集体审议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 民主化原则是课程民主化理念在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中,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即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 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作经验的力量;但民主的自由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需的行动与经验的自由。从学校层面看, 课程民主化理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涵: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

其次, 民主化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是外控、集中、单一和封闭的, 学校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课程, 要做的就是排课表并监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 为学校课程决策提供了自主的空间, 旨在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运行机制。具体到学校内部, 学校课程规划既不是简单地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过程, 也不是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 而是基于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 由课程利益相关者在对话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的结果。

2. 整体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 学校必须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 对提供给学生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整体构建, 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 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首先, 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整体论原理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目前, 基础教育领域对“学校课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专指“校本课程”;二是指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三级课程”、“三类课程”。这些理解与解释往往把学校课程视为由课程要素结合而成的集合, 坚持的是“构成论”思维方式。其实, 学校课程的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整体性存在, 整体意义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基础。因此, 学校课程既不仅仅是指静态的、孤立存在的课程文本产品, 也并非只是由上述“三类课程”组合而成的“堆”, 而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整体。

其次, 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规划”, 即学校对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课程规划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校本课程, 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可谓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所谓“全程规划”是指学校课程规划涉及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课程规划方案的研制无疑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 但并不仅限于此, 还包括学校愿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更在于保障课程规划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组织及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上。

3. 校本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校本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必须以本校为基础, 找寻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 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权责, 起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保障学校、教师、学生获得适切的课程。

首先, 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所决定的。就学校课程的类型与存在方式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在学校中对课程主动建构, 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从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来看, 学校课程规划不是“为顺从或分数而规划”, 而是“为了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依据课程选择的信息来源, 学校课程规划是以知识为原生性目的、以社会为外生性目的和以人的主体发展为内生性目的的整体建构。“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对学校课程规划意涵的简约表述。如果说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强调一致性、共同性, 那么学校课程规划就应当以学校为本位、基础。若不从学校实际出发, 学校课程规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 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微观层级的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二是相对于校内教师小组、教师个人的课程计划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又具有中观层级课程规划的属性, 这就天然地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中介性”、“两重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因此, 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既不能完全沿用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 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 必须重视本校已有的课程传统, 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与改革, 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 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

1.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 学校通常可以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中作出选择。所谓内生模式是指学校在充分了解学校基本状况的基础上, 通过探索和创新来生成学校独特的课程规划。该模式的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织构建、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再收集资料、构建预方案、进行审核、修改方案、描述方案。所谓外引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构建本校的课程规划, 其基本环节有:收集方案、构建审议团队、形成筛选标准、方案评价、初次筛选、方案补充、描述方案。所谓分化模式主要指学校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 如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使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由学校自主生成, 而另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借鉴于其他的学校;其基本环节包括:收集资料、模块分化、模块借鉴与生成、方案整合、集体审议、描述方案。

2.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步骤

比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与分化模式的异同, 不难发现,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 学校通常都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课程规划的。一是建立组织, 即建立以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学校课程规划团队;二是收集资料, 即广泛收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资料, 如课程政策、课程资料、学情资料、社区资料、教师资料等, 并分类整理;三是确定目标, 即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 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四是研制方案, 即编制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方案, 如课程设置方案、课时安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五是集体审议, 即把课程方案移交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审核,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再次移交教师代表审核;六是描述方案, 即送交教师大会进行审议, 根据审议结果提出修改意见, 对方案进行修改, 并用准确的语言予以描述以作为学校课程事务的行动指南。

3.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但当制度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后, 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主要在于专业方面。首先, 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能不能作出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规划, 根本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团队, 特别是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领导能力。其次, 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课程规划的形成不仅仅有赖于学校领导, 同样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 需要教师将探究作为职业生活方式, 需要学校中合作的文化。第三, 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我国中小学校获得规划课程权力的时间并不长, 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也有些不太现实, 因为过去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 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因此, 学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 建立基于兼容双边不同需求和抱负、跨越中小学和大学两个世界的有机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318-325.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16.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13.

[4]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校长阅刊, 2007 (1-2) :73-75.

[5]徐高虹.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建构.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2) :21-25.

[6][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 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44-51.

[7]房林玉.整体论学校课程规划研析.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 :29-32.

学校规划 篇10

我认为,课程领导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是有渐进性、累积性和阶段性特征的。尽管在学校课程中,课程领导是始终存在的,但在课程改革的不同阶段,课程领导亦面临不同的难点和问题。因此,与之相应的是,课程领导的阶段性任务和攻坚重点也有不同。特别是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更是要打破以往行政领导的单纯管理任务,向“革新的”“专业的”课程领导转型。

当下“革新的”课程领导最要紧的是要敏锐地捕捉课程改革阶段性动向,寻找有助于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效能的路径与实施策略,带领学校课程团队对决定课程改革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的关联性思考、创生和突围,进而提升学校课程品质,达成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

课程问题是一个整体问题,需要整体、全局的思考。因此,当下学校阶段性的首要任务是规划课程,然后才是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和完善课程等。基于此,在规划层面,笔者尝试提出当下学校课程领导的实施路径,即关注和统筹课程的“三项顶层设计”:整体建构学校的课程全景,系统设计学科课程“图谱”,创设并丰富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一、整体构建学校课程“全景”

整体构建学校课程“全景”的抓手是规划学校课程,这是切入课程教学的核心。正如学者钟启泉所说:“校长‘转型的课程领导’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唤醒课程意识’。要切入课程教学的核心,首先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整体建构学校课程“全景”,激发学校由内而外的变革,促使学校面对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系统思考,准确判断,清晰定位,探索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举措,从而推动学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学校课程规划要在学校现有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把国家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设计,一般最终以“学校课程计划”的文本形式来呈现,并作为学校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依据与参照。因此,学校课程计划是指导学校所有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校的课程背景、目标设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进行整体规划,其核心是建构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确立了课程内各构成要素、要素间的组织、排列形式以及各要素间的配比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等,如学科门类、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规划学校课程时,学校要把课程结构的建构作为重点和核心,因为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

二、系统设计学科课程“图谱”

以往,学校教育一直偏向以学科取向的知识本位,几乎把学科课程视作学校教育的全部。而今,随着课程观、教学观的改变,课程有从分科走向综合的趋势,上海二期课改引入的学习领域概念,就是关注到了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统整,进而架构了由诸多学科课程构成的学习领域。然而,从分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仍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学科课程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部分。上海三类课程中的基础型课程,依然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因此,在倡导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呼声下,对学科课程的领导不能仅依靠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而是要对学科课程进行校本化的系统设计。

正如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需要编制学校课程计划一样,对学科课程的规划,也需要对学科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有的学校把这样的规划称之为学科课程“纲要”或学科课程“图谱”(主要以图表的形式来呈现)。学科课程“图谱”是学科课程的蓝图,它可以清楚地揭示学校所开设的所有学科科目、类型(基础型学科课程还是拓展型学科课程)、隶属的学习领域,以及学科间的关系。学科课程图谱对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与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小觑。

在学科课程图谱之下,每门学科又可下设“子图谱”,这样总图谱与子图谱相呼应,形成学科课程的总体架构。学科课程“子图谱(子纲要)”一般包括:学情分析、学科课程目标、学科课程内容(主题或单元活动内容)、学科能力指标、课程进度安排、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材使用及改编、资源开发、评价方式等。

在架构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课程“图谱(纲要)”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依据”,即要符合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等;二是要关注统整,包括学科内部的统整、跨学科跨领域的统整和教学实施上的统整;三是要增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创设并丰富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杜威认为,学生的经验是教育的核心,学生不仅直接从课程中学习而且也从所参与的活动中学习。经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因此,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就是一种值得不断探索的教育之路。实践证明,“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对学生将产生影响,这种变化在课程结束后,甚至在学生毕业后还将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价值。

例如,美国中小学的“服务学习”是当前备受美国中小学校关注的课程形式之一。“服务学习”是指把服务直接地与课程相联系,即融入学校核心任务教育中。“服务学习”课程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其活动来自社区真正需要的具体服务,强调社区服务与学科课程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二,它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社区真实而非人为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享受服务实践带给他们的真实体验,发展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三,关注学生对“服务学习”的反思。

不仅国外非常重视在校内外的教育中鼓励学生丰富学习经历和体验,香港正实施的新高中学制,也鼓励每个高中学生获得与一般学科不同的其他学习经历,让学生在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之下,享受并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概览”,记录和反映自己的学习经历、校外参与等,推动学生的发展,见证成长的历程。

上海一些区域所实施的“快乐拓展日”“创新实践活动日”等活动也是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创造性课程实践。前不久召开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在全市小学推广“快乐活动日”,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让小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班团队和社团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研究等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并适时向初中预备年级、初一年级拓展。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对学生学习经历的关注,尤其是创设和不断丰富“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正成为当下学校课程领导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创设条件和保障。我认为,以下视角值得关注:一是对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全面规划,让每一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旅程”;二是要把重心放在活动的“过程”的设计上,放在学生“学习经历”的设计上,因为学习活动是否有价值、学习活动如何展开、学生如何学习最终决定了学生将获得怎样的经验与体验;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意义。比如,课堂学习经历的设计可采用主题交流、课堂辩论、模拟情境、小组学习、案例教学等方式;课外学习经历的设计可考虑社区服务学习、体验学习、观察学习、真实项目等方式。

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探析 篇11

关键词:智慧校园;评价指标;建设规划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展开。按照学校发展要求和江苏教育厅《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细则,对照各项指标与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对比、自评,探索智慧校园建设规划。

一、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办法

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项目共分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五个部分。评价指标共28大类170小项,评价总分值300分,达标分值240分。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1.硬件建设

目前,我校以新校建设为契机,建成了覆盖全校基础网络,拥有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到桌面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及安防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水控电控系统。教学用计算机教室8间、电子阅览室4间;多媒体教室126套;智能录播教室二套;网管中心存储、服务器、防火墙、网络督察等保障设备齐全。

2.软件建设

我校近几年先后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校园综合管理OA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金蝶财务管理系统、银联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食堂收费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校园网站、安防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水控电控系统、楼控系统等。

3.师生利用信息化的情况

多年来,通过各项培训,我校广大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活动,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上传教学文件等。部分教师能够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建设题库等。不足之处:一是开展网上教学、集体备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能力不足;二是视频、音频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三是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意愿和能力不强。

三、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打基础、建平台、抓应用、促发展”为方针,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问题,目前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几点。

1.重硬轻软,利用率不高

我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统一的管理还不到位,采用的服务外包方式后服务还不够及时;现有的硬件利用率不够高、软件应用不充分。

2.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

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应用系统建设推广滞后,特别是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应用方面相对滞后。

3.师生信息素养不够高

学校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虽然近几年参加校内外培训较多,但由于人员数量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学校教学、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我校自评分

1.师生发展

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发展(15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8分;教师发展(15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8.5分;校长领导力(10分)、评价细则12条、自评得分7分。

2.应用服务

评价指标包括应用服务融合(30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17分;其他略。

3.数字资源

评价指标包括数字场馆资源 (7分)、评价细则3条、自评得分0分;其他略。

4.基础设施

评价指标包括校园网络(13分)、评价细则12条、自评得分10.6分;其他略。

5.组织保障

机构队伍(8分)、评价细则4条、自评得分5分;其他略。

五、达标建设所需时间

根据自评情况,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自评分为138分,距离合格分数240分还有一定差距,在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完成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大部分指标可在1~2年内完成,有关物联网项目等的完成时间约需3年。

六、 建设基本原则

智慧校园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统筹规划,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二是分步实施,从软硬件、教育信息资源、课程、人员队伍等多方面分步实施、逐项推进;三是以应用驱动,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重点推进教育应用系统和教学信息资源库、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七、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将围绕“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突出“师生参与教学应用、全员体验智能管理”的理念,以数据中心建设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为核心,以规章制度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全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和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2.具体建设目标

(1)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积极推进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与教育。

(2)完善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建设。

(3)启动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个人信息门户平台,完善OA系统;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实施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4) 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数字图书馆资源,完善数据中心虚拟化扩展及云平台建设。

(5)建立数据中心,实现全校网络行政管理、网上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实训等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数据服务、基础信息和管理载体,以信息化促进学校建设现代化。

(6)加强消防、安防、食堂消费、后勤服务等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7)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的同时,积极开展信息化讲座、培训、师生互动等活动。

(8)根据学校升格发展需要,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经费预算和使用制度、运维管理办法等,形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障机制。

八、实施计划

1.完善数字校园建设(2016年)

积极推进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与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学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OA系统的应用;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

2.数据中心建设(2017年)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建设。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经费预算和使用制度、运维管理办法等,形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障机制。

3.努力实现智慧校园建设(2018年)

逐步落实各应用系统,通过调试、培训、运行推广各应用系统。

4.完善智慧校园建设(2019年~2020年)

智慧校园建设没有终点,学校将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智慧校园的建设。

九、 政策保障与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由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总体规划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落实领导职责,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逐步在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建立信息安全的监管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3.注重队伍建设

加大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教师团队、服务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检查和指导,并建立评估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积极组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观摩展评、教学软件征集评比等活动。

十、结束语

学校规划 篇12

《校长专业标准》是以“价值观+能力+水平”性标准作为显性指标, 共有三个部分, 一是基本理念, 二是基本内容, 三是实施要求。基本理念共有五个方面, 包括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等;基本内容中共有六个要素, 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 在每一方面内容中都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和专业能力与行为等三个纬度明确了相应的标准。

在担任校长的初期, 我先将某事分成若干要素, 然后从做好每个要素着手, 期望提升学校整体的水平, 但在全力做好某个要素时, 确实出现过“顾此失彼”和“边际效果递减”等现象。于是我选择了用“系统和联系”的策略, 即在做好各个要素的过程中, 不断地了解和提炼每个要素的本质属性, 并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做强各个要素。

在“分析和研究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时, 往往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对于《校长专业标准》中基本内容的六个要素, 可以先将学校比作一个人, 将学校赋予生命的灵性, 然后再将六个要素与人体中的器官建立对应, 通过了解人体器官的作用, 从而就能较为全面和动态地把握“六个要素、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我建立这样的对应:一是规划学校发展可以视为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其作用就是调节生命体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 使之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以形成一个整体, 而且使这个整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通过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它为“规划学校发展”这一要素注入了“整体协调”的内涵。二是营造育人文化可以视为人体的血脉, 其作用就是让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运载物质的同时将全身各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保护生命体, 血液循环的停止就是死亡的征兆, 通过了解血脉的作用, 特别是“血液循环”的价值, 它为“营造育人文化”这一要素注入了“循环流动”的内涵。三是引领课程教学可以视为人体的内脏器官系统, 其作用就是分解食物、吸收营养、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和相辅相成, 通过了解内脏器官系统的作用, 它为引领课程教学这一要素注入了“有机整合”的内涵。四是引领教师成长可以视为生命体的新陈代谢, 其作用就是自我更新, 生命体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将其转变为自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 即自我学习, 同时不断将自身的物质分解以释放能量, 并将产物排出体外, 即教书育人, 通过了解生命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别是细胞分化理解, 它为引领教师成长注入了“专业自觉”的内涵。五是优化内部管理可以视为人体的肌肉组织, 其作用就是收缩和舒张, 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分布, 机体的各种动作和体内各脏器的活动都由它完成, 通过了解肌肉组织的作用, 它为优化内部管理注入了“宽严适度”的内涵。六是调试外部环境可以视为人体的反射弧, 其作用就是感受器接受外界信号并转化为生物信号, 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递到神经中枢, 做出反应, 信号沿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对外部信息做出反馈, 通过了解反射弧的作用, 它为调试外部环境注入了“反哺社会”的内涵。

通过对“《校长专业标准》中六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 “规划学校发展”这一要素确实是最具全局性的价值, 它既是校长领导的核心能力, 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现就“规划学校发展”谈一些个人的认识与思考。

一、规划学校发展是战略思考和策略选择的创意设计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任何事情都需要两次创造”, 战略思考就是第一次创造, 通过分析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明确学校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 从而明晰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在战略思考方面, 校长对发展目标必须要进行独立思考, 既要站得高和看得远, 也要立足学校的现状和所处的环境, 选择创意性目标, 如果创意性目标是“人无我有”, 必须客观分析为何“人无”的原因, “人无”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源于外部环境条件不具备 (或者不允许) , 通过积极促成环境条件的改变, 才能选择“人无我有”;如果创意性目标是“人有我优”, 必须客观分析为何“人有未优”的原因, 通过学校现状之间的比较, 在不断优化“学校内涵因素”的基础上, 才能选择“人有我优”。

策略选择则是第二次创造, 通过对目标实现条件和风险分析, 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 在不断克服困难并积小胜的过程中, 凝聚起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实践智慧, 逐步达成发展目标。在学校管理中经常会发生“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二次创造上没有处理好, 即目标与策略之间的不匹配, 不匹配的原因大多是源自于“全体教职员工对目标的认同程度不高”, 提高认同程度就是将目标转化为教师行为和思想的过程。在策略选择方面, 必须优先考虑选择有利于提高认同程度的策略, 合理的策略应该是“先易后难”, 通过一个个“小胜”, 不断地提高广大员工对目标的认同程度, 在不断增强正能量的过程中, 积累学校的实践智慧, 逐步接近 (或实现) 预定的目标。

二、规划学校发展是层层递进和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

在规划学校发展过程中, 学校发展目标的逻辑性是非常重要, 目标可以是层层递进的, 也可以是循序渐进的, 当一个目标实现后, 可以选择递进式目标, 也可以选择以调整为主的渐进式目标。

在我担任校长期间, 学校共完成了两轮 (三年) 发展规划, 第三轮 (五年) 发展规划正进入到第四年的实施。在第一轮发展规划中, 学校确定了“增效减负”的目标, 我们围绕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检测”教学五环节, 从优化每一个环节着手, 以提升学校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随后从优化某一个环节对其他四个环节相互联系和影响入手, 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 并建立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从而提升了学校整体的发展水平。在第二轮发展规划中, 学校确定了“内涵发展”的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 明晰了学校的课程理念, 即“尊重和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并形成了相应的学校课程方案, 丰富和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 提升了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在第三轮发展规划中, 学校确定了“特色发展”的目标, 以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为载体, 创办了“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 根据上海市教委规定的要求, 即“两个探索”和“一个创设”的任务,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全面和准确地提炼男生的性格特征、思维特征和学习行为特征, 以探索男生教育规律;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男生特点的课程方案和教育内容, 努力创设有利于男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在持续规划的过程中, 虽然总目标是递进的, 即增效减负就是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就是夯实基础, 特色发展就是形成品牌, 但具体目标却是递进和渐进相结合。如加强备课组建设, 在每一轮规划中都有具体的目标, 如第一轮规划中提出“充实备课组活动内容”的目标, 通过第一轮规划的实施, 学校各学科备课组活动内容得到了有效地充实, 在后一轮的规划中, 根据内涵建设的要求, 对备课组建设分别提出了两个目标, 一是备课组功能深化, 这是递进式目标;二是备课组活动内容不断优化, 则是渐进式目标。如果缺少备课组内容优化的渐进式目标, 很有可能备课组功能得到了强化, 但备课组活动内容却弱化了。实践证明, 在确定具体目标时, 如果只有递进目标, 可能会产生“竹篮打水”的风险。

三、规划学校发展是凝聚智慧和专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第二次规划的实施中, 根据内涵建设的要求, 学校提出了“改变学生不喜欢教学行为”的目标, 通过调研, 学生不喜欢部分教师上课经常拖堂, 拖堂现象确实是学校中影响师生关系的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召开了多次研讨会, 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很多解决拖堂现象的良策, 通过问计和问策于师生, 在2010年9月, 我校创造了“三段式下课铃声”, 第一段是15秒的优雅音乐, 然后间隔20秒, 最后25秒是强节奏的音乐。“三段式下课铃声”体现了对教师劳动的尊重, 同时也兼顾师生双方的感受, 这一机制运行后, 不仅明显减少了拖堂现象, 而且学校的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 并凝聚成学校的实践智慧, 既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动力, 也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动力。由于第二轮发展规划的实施, 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2013年1月上海市首届中学阶段校本课程展示征集活动中, 我校有四门课程 (5位教师) 得到了上海市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赞扬, 课程建设的成果激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在第三轮规划设计过程中, 学校设计的男生班课程方案, 得到市区领导、专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规划学校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规划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使学校处于‘具体的、校本化的和具有可操作的’的科学运行之中”。

摘要:本文分析了《校长专业标准》中基本内容的六个要素, 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提出了“规划学校发展”是校长领导的核心能力, 并结合自身的实践, 阐述了“规划学校发展”的价值和内涵。

关键词:规划学校发展,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教师[2013]3号) .

[2] .王铁军, 周在人.给校长的建议——101[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陈玉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A].走向优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精品讲座[C].沈玉顺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8.

[4] . (美)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税务筹划方法下一篇: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