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建设

2024-10-25

运维建设(共12篇)

运维建设 篇1

0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信息数据资料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信息数据安全也倍受关注。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极端恐怖袭击时,信息系统所在区域停电、信息通信网络中断、设备硬件故障等会导致信息系统使用中断,造成损失。为了保障信息系统连续有效运行,需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现有数据存储资源平台,制定可靠的数据备份和系统灾难备份方案,建设本地备份及备份地灾备系统,提升信息系统抗灾减灾的能力,尽量减少灾难或恐怖袭击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损失。

系统灾备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质量及效率,事关灾备系统所承担的灾难恢复功能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基于以上理由,开展灾备系统建设及运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备份策略选择

首先,信息系统数据的备份策略有以下几种:完整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

1)完整备份是指信息系统进行备份时,拷贝操作系统中特定位置的所有文件至备份介质。

2)增量备份是指在执行完整备份后,只备份从完整备份后到本次增量备份前有变化的数据。该类型备份可分为多级,每一次增量信息均为上一次备份后的改动部分。

3)差异备份是指仅备份在上次完整备份后有变化的部分数据。

根据本地数据备份需求,这3种策略中,最先需要使用完整备份,最经常使用的是增量备份。

完整备份产生大量数据移动,如果选择每天完整备份策略,如果数据量巨大,有可能造成数据备份窗口时间过长,设备资源占用过高、过久,导致影响正常的系统使用。因此,一般只在初次备份使用或需要重做备份时使用。

增量备份的使用是需要至少先执行一次完整备份,增量备份方式减少了不必要的数据移动。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本地数据备份过程中,最好的选择是采用完整备份加增量备份的方式。

2 灾备系统的等级及其技术

灾难备份系统是指可以防范灾难或恐怖袭击对信息系统造成破坏的数据保障系统。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在备份地建立和维护一套或多套数据备份系统,利用地理上的空间距离来实现信息系统抵御灾难事件所造成的数据丢失的能力。

为了衡量灾备系统抵御灾难性事件的抗风险能力,灾备系统可分为数据级灾备和应用级灾备。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级灾备与应用级灾备并无直接的阶段性可言。从定义上而言,数据级灾备是指建设一个或多个备份地数据备份系统,对本地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数据库复制或存储复制技术进行实时复制。

应用级灾备是指在灾难发生后,通过系统切换实现快速信息业务恢复的系统。应用级灾备比数据级灾备耗资更多,需在备份地建立一套或多套与本地数据系统性能相当的应用系统(可以同本地应用系统互为备份,也可与本地应用系统负载工作)。当灾难发生后,可以通过域名或IP地址切换,迅速由备份地应用系统接管或承担本地应用系统的业务运行。

由于数据级与应用级灾备的实现要求不同,需在灾备系统设计前,充分分析备份需求情况。例如,备份数据量、生产系统与备份系统之间的网络通道、距离长短及所需技术、可容忍的数据恢复时间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我国通常可将灾备份备系统分为6个等级。

1)第1级:数据介质转移。实现数据备份地存放,执行安全保管制度,定期通过人工或半自动化工具进行更新。

2)第2级:备用场地支持。实现备份地介质存放,达到系统硬件远程网络调试。

3)第3级:电子传送和部分设备支持。实现数据网络传送以磁盘镜像方式复制的数据。

4)第4级:电子传送和完整设备支持。实现网络传送,到达网络与系统同时就绪的水平。

5)第5级:实时数据传送及完整设备支持。实现关键数据实时复制、网络系统就绪同时就绪的水平,并可以进行人机切换。

6)第6级:数据零丢失和远程。实现在线实时镜像,作业动态分配,实时无缝切换。

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灾备系统达到何种等级之外,技术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技术选择的依据,需要采用应用关键人员访谈、系统分析等手段,比对数据恢复点指标(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和恢复时间指标(RTO,

Recovery Time Objective)这2个

技术指标才能得出。选择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灾备系统所能达到的等级。

3 数据灾备与数据备份的联系

备份关注的是如何增强数据的安全性,而数据灾备关注的则是应用的安全,两者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备份最多表现为通过备份软件针对数据进行拷贝,灾备则表现为通过高可用性灾备方案连接2个节点。

备份与灾备虽然关注点不同,但是两者有一定的联系性。首先,两者均具有保护数据的特性,备份特点是性能和成本要求较灾备低;灾备特点是较备份的实时性更强,冗余度更高。其次,备份和灾备均需要进行数据拷贝。

数据拷贝在灾备系统中属于异地拷贝,而备份作为本地拷贝是备选恢复方式之一,毕竟灾备系统存在数据误写入造成数据被破坏的可能,而备份提供了备选恢复方法。

4 灾备系统建设与灾备系统运维的关系

在完成上述分析设计等一系列过程之后,开展灾备系统的建设,应该说可以为灾备系统的成功建成投运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当然,成功投运还要求需有耐用的基建设施,良好的机房环境、可靠的电源保障等。但对于灾备系统而言,其本质是信息系统。因此,灾备系统运行维护的质量和效率将直接影响灾备系统的可用性。

首先,灾备运行维护的内容—数据验证及恢复演练决定了其重要性。灾备系统投运后,除非发生灾难,一般是处于备用状态,平时被关注的并不多。但是一旦需要进行切换操作,如果切换不成功,则将极大影响业务应用的连续性。其次,灾备运行维护的效率直接影响用户对于应用系统的使用。灾备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恢复或切换,这在确保业务连续性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只有充分重视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宏文,包立新,张勇,等.广核集团大亚湾数据中心光纤存储网建设[J].电力信息化,2007,5(10):30-34.

[2]付增辉.高速公路结算中心异地灾备系统建设方案[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1(8):69-71.

[3]吴其斌,刘延东,周春磊,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灾难备份建设的探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1(2):8-11,39.WU Qi-bin,LIU Yan-dong,ZHOU Chun-lei,et al.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Backup and Recovery of L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s[J].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2011(2):8-11,39.

[4]李小庆.面向“两地三中心”的银行灾备系统设计及实现[J].华南金融电脑,2010(9):10-13.

[5]李媛媛,秦洁,姚晓静,等.第三方数据存储服务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1(1):34-36.

运维建设 篇2

配电作为电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进行,配电的规模会不断增大。配电的技术水平及施工质量高低会对电网经济运行与可靠供电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电网工作进程也会对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产生关联,所以电网运行的稳定可靠将直接影响诸多行业领域的运作正常,因此e运维认为改造电网计划的设置须在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以对电网构造实施合理设置,并对电网进行细部处理时需对在运作时的安全稳定格外注意,同时在建设改造方面加入电子控制与数控技术等。

配电运行过程中所存问题分析

1.1 载荷的不均衡分布

电路负载功率出现不平衡状况是一种常见现象,因传统设计不够合理,再加上我国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载荷区域与无载荷区域不能合理划分情况。基于此,在许多方面,因区域性建设的发展速度较快,使当前供电网络所供电力已不再可以满足地区发展的电力供应需求,使其处于满负荷与超负荷等运转状况,该情况下的功率损耗非常之大,因此,若不彻底进行改造,则会对电气设备产生一定影响,并将严重损坏供电设备。

1.2 设备布局缺乏合理性

供电网络体系设备的布局,通常会参照传统的布局形式,从而造成许多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分析其中原因最主要的为电力消费分配的不合理问题,由于所有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因此相应的电力供应也会存有差异。对于新进到电网并使电网自身发生变化的那些设备的分配不合理现象将会引发较大问题,对于有些配电不合理网络设备的操作,也会引发不利后果,并对电网操作产生严重影响。

1.3 配电设备的陈旧

通过研究分析供电网络,发现许多地方所设定供电网络系统的发展十分古老,这主要包括架空线较旧,电缆所用时间太长,塔线路陈旧,隔离开关、配电变压器与无功补偿型电容器与其他一些辅助装置等均十分陈旧,在应用时,使配网的自动化很难实现,同时也造成大量电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浪费,使电力企业发展受到阻碍。配电运维管理与建设改造原则分析

2.1 建设改造以新建立线路为主并减小供电半径

许多配电企业因受限于地理条件,线路多数为单辐射类型,所带客户通常也多是农电客户,而少部分是为城镇与工业园客户进行供电。由于此线路负荷不均匀的普遍性,在这一现状条件下,对线路的建设与改造必须以新建变电站线路方式来开展实施。对新建线路的设计要依据双回与以上进行设计,对线路走廊充分予以利用。利用新出线路方式,在对负荷进行割接的同时也使原来线路运行电流得以降低,使供电半径缩短,并且也开辟出新的通道线路,从根本上使问题得到解决。

2.2 加强线路间的联络原则

配电线路的建设与改造需要强化线路之间的联络,条件具备的线路需要在联络供电实现的同时来使配电的自动化得以实现。基层配电因受变电站布点等因素制约,有较少的站点布置,尤其是在农村区域,变电站则更难以在全部区域进行覆盖,使线路的供电半径较大,从而使从事运维检修相关人员对故障进行巡线与排除的时间过长。所以,在对线路进行建设改造之时,具有联络条件线路的两条或多条需建立起联络关系且要实现配电的自动化。在联络关系形成后,调度将按照线路实时负荷状况对其运行方式进行及时调整,这可使线路末端低电压与线损过高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并且可在一条线路发生故障的短时间内,由非故障区进行代供,使线路供电可靠度得到提高。配电实现自动化能提升线路的能控、可控与在控性能,对所存问题可提前发现,从而更大程度缩小停电区域范围,并减少人工操作时间,以最短时间对故障区域供电进行恢复,节约物力人力,并使供电可靠度得以提高。

2.3 建立健全配电管理的专业化部门

供电企业可以在相应的运行维护检修部门下设立配电运检班组,该配电班组交由检修运维部门进行指导。对于从事运检相关业务计划与实施的工作,要对相关工作执行结果进行及时追溯与落实,这样可使工作效率提高,从而真正实现管理专业化。在运维抢修部下设立城区专业配电班组与农村专业配电班,以对配网线路的专业性检修、巡视与抢修等工作进行负责,并能对供电所按时开展专业化的指导与培训。通过该方式,不但能使配电管理者工作压力得以缓解,也可防止由于各供电所能力差异致使不同结果产生,使问题真正被发现并解决。建立配电运检的业务班组相当于为运行单位配备了一个管家。运行维护检修部门管理者有足够精力去对抢修指挥组与各个配电运维组进行调度以开展相关的配电运检任务,并对执行结果进行及时落实与检查。同时还能对供电所与相关班组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从而保证配电运检的各项工作能得以落实,使配电管理专业化水平得以全面提升,进而使配网运维步入良性循环过程。

2.4 低压台区其建设改造需坚持密布点、小容量、短半径的原则

通过去年夏季低压用电载荷的爆发性增长能够看出,低压供电的原有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对低压用电迅速增长的需求。去年夏季配变与低压电缆的烧毁告诫我们,变压器的不断增容无法在本质上对低压供电较为紧张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台区的单配变在负载高峰期运行,会造成配变负载率的偏大,而长期高负载运行,使电缆与低压开关等承受了巨大负载电流,这不仅会导致线路电压较低、线损较高、投诉较多等问题,通常也会引发线路跳闸与烧毁电缆等故障,致使大幅增加抢修人员的工作量,使人力物力都承受了较大压力。利用台区建设与改造能在一定低压供电范围内使上述问题得到最大可能的缓解。利用新建台区能将原有的一台配变所承载负荷合理分配至两台或多台的配变上,使原来的单台配变负载率减小,并降低供电半径,减少低压线损,使电压质量得以提高,对原有低压线路不需同步实施改造更换,单台配变发生故障时,将不会引起大范围停电。在该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也使费用降低,并使供电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运维建设 篇3

关键词:配电房标准化建设;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分析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153-02

1 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因

关于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的发展史可以从上个世纪后期说起,从那时,城市配电网络中已经使用了配电房,可是那时配电房在建设的规模、建设选区、外在环境的布局、相关设备型号、内部结构以及规章系统等都存在着不足,缺少相应管理,配电房在防盗窃、防火灾、、防潮、防湿、通风透气等等方面还存在着重大问题,总之配电房的管理规范不合理,没有合适的运行维护方法,验收和建设标准达不到要求,没有全面的基础台帐,运行维护模式不足,管理制度不合理等等这些情况都呈现在它的日常工作当中,在配电房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和运行安全当中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电网的正常运作和供电质量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供电部门的服务建设、行风建设、企业的整体形象都造成了负面作用。

所以,这些种种不利原因都迫切要求着配电房在管理当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提高配电房的整个管理素质,它对供电企业提出了新的考验。

现在运行的某些配电房相当老旧,运行年限已经达到极限,这些配电房的墙壁,房门和窗户,照明设备以及通风设备等都老化程度严重,对电力企业部门的形象,员工安全操作,电气设备都有了不利影响,因些处理好这些供电房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不利因素已经迫在眉睫,所以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的出现是时势的需要。

2 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的意义

现在供电企业根据以往运行维护优势和配电建设,吸收和接纳先进科技技术,确保“无隐患,无缺陷,高运行,标准化”的管理方针,奔着这一方针,首先要做的是对于那些老化的配电房,要重新进行改造,使它实现标准化,在改造时还要注意安全、经济、外观和可靠,把工作重心放在现场操作规程的编制,标识图纸的完整,设备档案的完善,还要对配电房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整顿,依据现场实际因素,制定适合的整改措施

另外要依据各类电力法规要求,规范配电房建设和运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建设的配电房更加规范和标准,,达到配电房标注化运行和维护水平,与实际运行状况相融合,找出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的的问题,在过程中开拓创新,寻找新的路子,以运行高效,标准化,没有安全隐患为前提,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杜绝安全隐患的产生,真正实现零缺陷,确保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构建的目标任务。

在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要执行“一个工作中心,五项保障制度”,一个中心指的是把保障人员、電网正常运行和设备作为中心,它的重点是确保管理职责,加强管理观念;而五项保障制度指的是设备运行维护制、工作负责人制、设备验收制、创新争优制、通报公开奖惩制,它的重点是对全部管理区域内科学正确的配备配电房,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配电房的巡逻、检查及验收等运行维护工作,加强和严格审查移交的配电房资料,图纸,中间的核实和后绪的验收工作等等,这些重要环节和相关流程都要特别注意,以确保设计出来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来对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进行控制和激励。

3 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的创新 方案

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创新在总体上讲,它一方面要求从管理上进行改良,另一方面也是维护管理水平和供电部门配电网设备运行的发展必需。

它是以配电网日常实际工作和运行情况为中心的,在工作中以积极稳重、胆大仔细,解决重点难点,快速进步作为主要,不断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以实际地区的法律法规相结合,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制定规程制度,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建设更加合理的管理系统。

3.1 用规章制度使管理系统更加规范

在工作中不断完善配电管理当中的规章制度和细节,特别是管理好配电设备的帐面,分析好设备运行状况,管理缺陷不足,检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管理。

与相关区域的电力法律法规相结合,使电网企业的各类管理规程更加符合标准,同时还要加强考核内容和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把国家电网系统指导运维当作前提,跟设备运行特性相融合,不断健全配电房的巡逻,检测、工作环节质量控制卡等的编程,确实提升配电房日常运行维护的强度和规范。

3.2 从基础抓起,全面做好管理工作

从最基础的配电帐单做起,仔细检查和核实,运用国网系统,使配电房的基础信息资料更加完整,保证数据收录的准确、完整和快速。让配电房资料改良环节更加标准,构建配电房各类数据资料更新状况,发布日常管理体制,随时维护和更新基础数据的改动。

3.3 抓好主要问题,加强管理创新

为了实现管理任务和目标,在现实工作当中,必需切实做好管理工作,让管理制度发出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做好工作负责人制,对此要确保工作责任人的岗位需求和责任,经过具体划分方式,把所有区域配电房管理依照变电所出线负荷区域分成多个小区域,分给那些有相应工作技术和经验的员工,让他们具体负责好自己区域。对于这些责任负责人,要求他们要了解符供电回路和配电系统的负荷状况,以此来保证配电系统的正常运作和安全问题。管理工作重心应放在区域负责人的考核和审核上,定时对相关负责人的操作技能和有关理论进行培训,加强负责人的安全隐患意识,真实的做到凡事有有规有据,事务大小都有人负责。

其次,要做好设备运行维护制,以相关法规为标准,重心放在检查和巡逻当中,让相关负责人加强对配电房的巡逻,特别是电力相关的设备,把结果上报给上级,经过相关管理方式,对隐患防范于未然,保证设备在控制范围内,在设备操作过程当中,应时刻紧记规章制度,不允许有操作不规范行为,杜绝因为设备操作不规范对设备造成损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保养,确保器材运行安全,针对检测出来的毛病,必需做出工作计划,彻底进行修理,必需有负责人对此进行监督和指挥,这一环节完成后,务必要进行验收核实才能投入运行,如果再发现异常问题,要立即汇报给负责人,作出应急处理。

再次,要做好设备验收制,使配电房验收工作更加完善,把配电房运作的设备的型号类型,操作方式和内容等基本材料,随时完善电气设备的资料更新,使配电房的电气设备更加规范。另外,还要对配电房的警示牌、照明设施、通风装备、除湿除潮设备等等内部环境的检验力度要加强,在配电房在建设前要仔细核实好图纸,对于建设过程中偏僻位置,也要做好审视工作,投运前的验收工作也要加强,以此来给正在建设和未建的配电房把好质量关。

再其次,要做好公开奖惩制,上级对配电房采取随时抽查模式,主要检查相关责任人的日常工作事务,对于那些工作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可以进行通报表扬,以精神和物质形式进行奖励,以此来提升相关负责人对工作的热情,能够积极的做好分内事情。而针对于那些工作懒散,不积极,不按要求进行日常巡逻,检查的的负责人员,要进行通报惩罚,激发他们的觉悟,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负责,重新认识工作的重要性。

最后,要做好创新争优制,对此我们要做到这些,定期对配电房的设备进行评价,把结果列为年终综合评估的根据,上级依据这些评估的数据,对于那些表现突出,工作上进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表扬,让别的负责人借鉴他的经验技术,让先进个人带动全体职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提高员工觉悟,保证所有环节工作圆满完成,来做到整体运维更加的精准,确保供电企业的形象。

4 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构建的创新

结果

4.1 全面提升供电安全运行和稳定性

把那些年代久远,设备老化的配电房电气设备进行全面整改之后,彻底清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电网和设备的稳定,有效减少了配電房设备的修理频率,减少了车辆、工作人员和相关资料的运作,增加了设备的运行年限,减弱了设备反复检修的数量,使设备管理工作更加标准,检修工作更加规范化,各环节的运维管理工作有条不絮,按规按章的进行开展,从而使设备的效能可以得到总体提升,给生产供应最好的相关设备,确实做到了供电安全运维和供电的稳定性。

4.2 彻底整治运维环境,保证供电企业的优良形象

对于配电房的门锁、窗户、墙壁、警示标识等等内部环境通过相关更新和改良,做好运维管理,从而使配电房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对配电房内的卫生柜和工具柜等进行管理定制,把规章制度和标示语挂在合适的位置,使其看起到更加的一目了然,要做好监督管理和日常卫生的清扫,使配电房从性能上做到安全有效,外观上看起来美观舒服,给企业打好形象招牌,使企业发展更加的稳妥,快速,也适用于文明城市构建的标准。

4.3 不断健全基础资料,大副提升运维管理体制

经过相关人员对配电房基础数据资料进行实地检查,使管理基础资料工作更加标准,从而了解和清楚配电设备的运维情况,给配电设备检测、运作和维护工作供应了有根有据的资料,做到了配电房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的创新和改变。

5 结 语

从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针和管理任务做起,从而使配电房标准化建设和运维管理体制的构建得到了提高,通过技术改良,责任分工到位,相关监督措施和管理方法,真正使供电企业稳妥快速的发展,我们期待电力部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陈寒玉.配电房标准化建设的构建[J].现代资讯,2011(6)35-39.

[2] 郑佳佳.分析电力用户用电信息数据[J].工业科技,2013(7)66-67.

[3] 徐爱国,李力.如何管理好配电房的建设工作[J].科技与用电,2013(11)

建设集团化物业运维云 篇4

笔者在分析了用户基本需求和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认为建设集团化物业运维云平台的时机已经成熟,今后几年有可能呈井喷态发展。本文将从用户需求、应用技术和建设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用户需求

1.1 产生需求的原因

(1)由于海量公共建筑快速投入使用,物业管理和运维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造成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极度短缺,迫使物业管理人才市场向低端延伸。

(2)由于近年来物业管理向集团型发展,已经形成了集中-分散型物业管理的巨大市场。

(3)新生代物业使用者对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的强烈需求。

(4)国家政策引导建筑物业管理向资源节省型发展,包括降低能耗、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

1.2 基于原因产生的需求

(1)基于第一类原因产生对智能物业管理系统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傻瓜化的需求,降低物业管理系统使用者的操作技术门槛,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保障和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

(2)基于第二类原因产生物业管理云平台的需求,即在现有独立建筑物业管理平台之上,建设集团管理云平台,形成集中-分布式结构,即集中管理、分布监控,集中制定、分布执行,集中保障、分布处置,集中考核、分布运营。

(3)基于第三类原因产生的需求就是:1)通过管控提升物业的环境安全与环境舒适水平;2)提高对用户服务申请或投诉的反应速度,并能够全程监控处置过程,以及事后追溯。

(4)基于第四类原因产生大数据挖掘的需求,基于对机电设备运行和维保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的综合分析:1)达到实时诊断设备运行状况,自学建立设备故障预警机制,确保设备始终运行在健康状态,以此保障设备的运行寿命;2)结合基础设备现状,调研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和外在影响因素数据,由专家系统建立能耗自适应供给策略,并指导设备运行管理,使各类机电设备在保证适恰供给的前提下,高效节能运行;3)结合安全/消防报警数据和设备运行数据与维保数据,总结归纳各类安全事件和故障处置参考帮助机制,协助处置人员提高处置效率、降低事件和故障处置人力资源需求和技能门槛,缩短新入职人员学习时间。

2 应用技术

之所以笔者认为建设集团化物业运维云平台的时机已经成熟,是因为强劲的用户需求为其提供了用武之地,而应用技术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用武之法。综合笔者经验,构建集团化运维平台主要涉及如下几方面技术。

2.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物联网设备和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应用领域不断扩张,尤其是感知技术、联网定位技术和自动编码技术等在建筑物业机电设备、设施和环境监测的应用,使得在建筑物业管理上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能够实现实时可感、可知、可控,并获取大量数据,这是实现物业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

2.2 系统集成技术

借助物联网技术,使得系统集成技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当前的系统集成技术已经从简单地对暖通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和供电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发展到能够将建筑物业内部的所有强弱电系统、机电系统集成到一个综合监控平台上,并通过统一的数据结构实现数据共享,跨系统事件条件触发联合动作,并能够更广泛地与各类物业运营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交换,成为综合物业运营管理平台不可或缺的动态数据来源与智能应用执行者。

2.3 互联网技术

虽然之前互联网盲目发展的泡沫被挤破,但其飞速扩张的网络“遗产”却为目前理智的“互联网+”提供了基础通讯保障,集团物业管理云就是“互联网+”在物业管理上的应用体现。集团物业管理云主要借助互联网+宽带连接技术建立云端平台与各独立物业节点端平台之间高速、安全的信息通道,实现集中-分布式的物业管理架构。

2.4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包括:虚拟云技术、ESB企业服务总线技术。

所谓虚拟云技术是在数据中心将运算、存储、通讯等资源虚拟化,按照需要分配组建各类应用虚拟服务器,所有业务系统运行在虚拟服务器上。其优势在于:(1) CPU资源、内存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合理按需分配;(2)标准化硬件和系统软件,提高整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资源之间相互热备、按需自投、服务自动转移,大大降低了各业务系统宕机风险;(4)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安全性(信息安全、运行安全、操作安全);(5)极大地提高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送速度。

ESB企业服务总线是传统中间件技术与XML、Web服务等技术结合的产物。ESB提供了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中枢,是构筑企业神经系统的必要元素。ESB的出现可以提供比传统中间件产品更为廉价的解决方案,同时它还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从功能上看,ESB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以及分布式的运行管理机制,它支持基于内容的路由和过滤,具备了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标准接口。

2.5 移动通讯技术

云端服务一定要与移动通讯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效率,所谓移动通讯服务主要指的是智能手机与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平板电脑。移动通讯技术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赘述。

2.6 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主要是指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存储。数据采集是基础,只有可靠、实时地将各类数据采集上来,才能实现后续的业务服务;数据清洗是保障,通过清洗使采集上来的数据保持正确、一致、可信;数据转换是关键,只有将不同格式的各类业务系统数据转换成标准数据格式,才能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存储是灵魂,只有清晰的数据存储结构和严谨的数据管理,才能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灵活的数据抽取、数据呈现和数据分析。

2.7 大数据分析技术

云端服务必将涉及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基于开源的Hadoop数据分析技术,Hadoop是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用户可以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的情况下,使用它来开发分布式程序,并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进行高速运算和存储,其特点包括:(1)可靠性,能自动地维护数据的多份备份,并且在任务失败后能自动重新部署计算任务;(2)扩容能力,通过分发数据,其能可靠地存储和处理千兆字节数据;(3)高效率,通过分发数据,其可以在数据所在的节点上并行地处理,这使得处理非常快速;(4)低成本,可以通过普通机器组成的服务器群来分发以及处理数据,这些服务器群总计可达数千个节点。

3 建设方向

笔者认为,集团物业智慧运营管理云的建设方向应从建设智慧运维监管云平台开始,因为运行与维护是物业管理的基础,也是基础数据来源,而物业运营管理的其他业务平台是上层建筑,只有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上层建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上层建筑将成为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最终被管理者弃之不用或作为花瓶点缀,智慧运维监管云平台的建设必须从几个维度入手才能够使平台既实用又方便扩充。

3.1 用户需求排序和处理

智慧运维监管云平台要采取分阶段建设的方式,在进行充分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用户需求列出清单,然后按照用户各角色需求强度、用户现有条件、实现难度和开发者自身力量等几方面对需求逐项打分,取其最高若干项需求作为首先实现的业务服务,其他需求留待以后阶段实现。

绝对不要追求完美,试图一次实现用户“所有”需求,因为,首先完美是不存在的;其次,实现“所有”功能将大大增加云平台的开发难度和用户学习掌握难度;再次,用户需求是随着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变化的,此时的需求很有可能在彼时不需要了;最后,各类需求的强烈程度排序也会发生变化,或者增加新的需求。因此,在平台建设的每个阶段都要首先重新评估用户需求,去除过时的需求,增加新的需求,再打分排序遴选。这就是所谓的迭代式开发、迭代式建设。

虽不追求功能完美,但要追求每个实现需求的极致,所谓极致是指:(1)对该需求的每个细节、每个流程分支都要做到透彻理解;(2)在设计上将该需求工作流程完整落地,尽量不留遗漏;(3)用户交互界面的用户体验必须能够黏住使用者,使其爱不释手,这是平台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进行后续阶段建设的关键。

3.2 云平台构建层次

云平台的结构至少分为三个大的层级:底层为数据层,实现数据集成;中层为服务层,实现功能集成;上层为业务层,实现流程集成。在平台各层结构设计上,建议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

数据层是平台的基础,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存储结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通讯等。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数据的可靠、安全、保密、容量、抽取、扩充等方面以适应平台今后的扩展应用。

服务层是平台的关键,包括表单、图形、策略、模型等基础服务功能,在设计时必须做到服务功能具有通用性,既能够通过组合满足现阶段业务需求,又能够满足后续阶段的业务需求,同时服务功能还必须能够进行模块化扩充。

业务层是平台的窗口,是实现选定用户需求的业务流程、信息展现、交互操作界面,在设计上主要考虑流程的严谨和完整、信息呈现清晰和易懂、操作的便捷性和逻辑性,同时必须适合多种角色的供给适恰、重点关切、终端类型。

3.3 实现业务顺序

基于笔者经验,在业务实现上建议采用如下顺序:

(1)信息呈现

集团物业智慧运维监管云平台首先要实现的业务是对旗下物业的信息统计、分析和呈现,包括环境安全度、环境舒适度、能源消耗、用户满意度、运营成本等。

(2)管理督查

包括安全管理与督查、设备运行管理与督查、人力资源管理与督查、能源管理与督查等。

(3)服务管理

包括用户服务申请管理、工单调度管理、设备维护维修管理、工单流转监控和追踪。

(4)能源管理

包括能耗诊断、耗能系统和设备运行策略制定、执行与考核。

(5)工作效率管理

包括在线培训和帮助、知识的总结与留存、人员的工作辅助考核等。

4 结束语

运维建设 篇5

1、迎检时间:2012年8月X日(以公司宣布日期为准)

2、迎检地点:XX运维班220kVXX站

3、迎检目的:向公司检查组展示自2011年以来XX运维班班组建设工作成果,迎接省公司班组建设验收工作

4、预计迎检时间:上午09:30-11:305、预计检查组成员:2-4人

6、迎检小组成员:组长:xxx、xxx、xx

成员:全体在班成员

7、迎检流程:

a.检查组下车集合,全体人员欢迎,引导员致欢迎词(见附件1),自我介绍并引导检查组进行检查。(预计时间:5分钟)

b侧宣传板(XX运维班概况,讲解稿见附件2)(预计时间:15分钟)

c.引导员引导检查组全体向西侧转向,介绍XX运维班具体人员状况,包括主任、副主任、技术员、分组情况、成员组成状况、每月之星情况及个人事迹举例(讲解稿见附件3)(预计时间:10分钟)

d.引导员引导检查组进入主控室,开始主控室部分讲解:

1:主控台部分:讲解员讲解主控室资料改造状况(主控室所有文件夹及文 件,属基础建设,讲解稿见附件4,附带提一下巡视工具箱五小)、培训情况(培训记录文件夹,属技能建设、讲解稿见附件5)、主控室玻璃板下存放的工作提示卡(属基础建设,讲解稿见附件6),文件存放位置编码(属基础建设,讲解稿见附件7);(预计时间:15分钟)

2:西侧宣传板部分:讲解员讲解西侧宣传情况(具体情况到站填写,目前记不清楚西侧宣传板状况,安全寄语及班组共同愿景)(预计时间:5分钟)

e.引导员引导检查组上楼进入资料室,讲解员讲解资料室资料改造状况(基础建设,讲解稿见附件8)(预计时间:5分钟)

f.引导员引导检查组进入办公室,讲解员讲解办公室资料及工具定置定位状况(基础建设),近年来五小创新情况(讲解稿见附件9)(预计时间:15分钟)g.引导员引导检查组进入4楼活动室,讲解员讲解班组学习状况,活动状况。h.引导员引导检查组进入2楼会议室,进行宣传片放映。

附件1:引导员欢迎词:

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代XX运维班全体成员对各位领导不辞辛苦、莅临我局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这里是XX运维班驻地所在地—220kVXX变电站,我是XX运维班运维X班成员XXX,今天由我担任本次班组建设检查的引导员工作,下面请各位领导和我一起观看我班组近年来班组建设的部分成绩和措施。请各位跟我来。附件2:XX运维班基本情况介绍:

揭开运维“黑匣子” 篇6

如何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政府的每一个部门着手转变,它们相当于“细胞核”,只有这些“细胞核”达到了财务公开的基本要求,才能让整个国家账本更加一目了然。

《计算机世界》报连续跟踪报道了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高法)电子政务运维工作,这是一个典型的把电子政务运维预算精确到分项的案例,他们揭开了运维预算的黑匣子。通过剖析、借鉴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机制,不难找到一条普适性的精细化道路。

“预算公开,最愿意的就是财政了!” 北京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副调研员胡建南说出了心里话,“这样就把资产分配的压力分解到各个单位,以前是财政一家监管,现在是十多亿群众监管,政府的钱花得就更明白。”因为信息公开后,大家都能看到账本,如果有的单位申请了不合理的钱,老百姓就会质疑,为什么要这么多钱,这些钱要来干什么用?

北京市财政局经济建设一处副处长王爱忠,也有同样的感受。

北京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副处长王爱忠

王爱忠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负责从宏观层面对这种项目进行审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审批内容就是政府财力能否承受。而胡建南所在的部门则承接其后续工作,评审各项申请费用是否科学合理,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前提下能否缩减。部门报上来的预算做得越细致越准确,财政的审核负担就越轻,数据也就越近实际。在采访中二人向记者表示,从2005年以来,他们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电子政务运维外包项目的申请越来越多,数额也不断加大。但在他们看来,电子政务运维外包的费用是一个很难揭开的“黑匣子”。

北京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副调研员胡建南

尴尬的运维外包费

“十一五”期间的前两年,中国在电子政务上的总投入超过1200亿元。然而,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子政务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什么?因为电子政务大投入并没有带来大产出,更没有带来大跨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就曾指出,中国有些政府机关已经在电子政务起步和发展阶段徘徊了20多年。

目前,中国电子政务正面临着快速的转变: 从重视基础设施转向信息资源建设、从重视建设转向重视运维 、从封闭性运维转向开放性运维、粗放性运维转向精细化管理。电子政务强调建设后的使用绩效,但是投入了大量建设经费,使用效率并不高。到目前为止,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已进入运维阶段,设备趋于老化、原有信息系统得不到有效应用、IT和业务系统“两张皮”的状况,让一些电子政务系统成了“花瓶”,变为一种奢侈的摆设。

该不该投钱让这样庞大的系统运转得更好?当然该,这是盘活电子政务资产的唯一方法。但是钱怎样花,如何花得更明白?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业内人士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大家普遍认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有章可循的电子政务运维外包模式。

财政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是运维资金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多数财政部门运用固定资产投资系数法确定运维费的拨付,信息化具有无形资产的特殊性,专业技术性强,运维涵盖范围缺少统一界定,计量计价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了财政、审计部门无法通过一般的会计核算测算衡量资金需求,所以财政部门编制审核运维费预算难度较大。

“最开始有个系数按IT资产的15%核算运维费用,但是这个数字究竟是不是合理?为什么不是别的比例?”王爱忠回忆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财政局遴选了北京高法、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原信息办、北京市水务局等37家政府部门,进行电子政务运维预算编制的试点。针对这37家单位,财政局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清点资产,从简单的有市场定价的硬件设备和通用软件着手,把资产分为六大类: 服务器、网络、存储、数据库等,将各个试点单位IT设备对号入座,“连每台设备后面的序列号也要核对清楚。”

正是这样精细化的资产清理,为后续的工作开了个好头。

经过了大约一年时间的 实践证明,3%的运维费是不够用的。“就机器的一般维护而言这笔费用足矣,但机器上已经承载了很多应用系统,跟其他系统衔接时,就会发生复杂的关联关系,运维所涉及的不是简单的硬件,而是硬件之上的一套庞大的数据系统、数据之上的信息内容。同时各单位维护形式各异,又分为三类外包方式: 全外包、半外包和硬件设备单独外包。”王爱忠解释道。

到2008年,运维费的标准达到了资产总额的3.8%。以北京市高法为例,2.5亿元的IT资产核定后,核算出900多万元运维外包费用,此时高法信息化应用已经进入成熟期,信息系统为全系统、全业务、全流程提供业务支撑和信息服务,但硬件之上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运行服务费用还是有几百万元缺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年年需要为这个缺口操心,那么就会消磨掉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管理者的积极性,如果缺口难以得到弥合,电子政务系统自然就变成了花瓶和一种奢侈的摆设。能否尽快确定运维外包的预算科目,采用更符合实际的比例,将运维外包费用固定化呢?

“IT是一个矛盾体,投一个工厂,寿命可以达到40~50年,但建设一套信息化系统,可能2~3年就会面临设备折旧更新,那么,到底应该给IT运维投入多少钱?是该任其自生自灭还是应该花钱用好它?”胡建南解释说。“这一点,大家还没有达成共识。”

探索仍然在进行,这37家试点单位中,北京高法从2005年开始探索运维外包模式,到现在经历了5年时间,已经逐步摸索出一条深度融合、精细管理的创新之路。“我们并不想向财政多要运维的费用,多要钱只会增加我们的压力。运维外包不是新建一套系统,也不是买几台硬件设备,它产生的绩效往往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系统更加高效运转这一成果是无形的。”高法技术处副处长王岚生说。

12个人的难处

近年来,老百姓的司法观念强了,爱打官司了,法院门口排长队的状况时有发生,2001年至2009年期间,北京法院收结案件数量增长了57%,北京法院办案法官人数增长了14%,“案多人少”是北京法院审判工作面临的主要情况,亟待解决。如今,法官的判案效率得到大幅提高,靠的是什么,就是信息化司法,而信息化司法得以高效运转的保障是什么,就是IT运维外包。

全市法院的信息化资产涉及8个资产大类、18个资产细类,总资产规模在3亿元左右,而北京三级法院没有事业编制的信息中心机构,高法技术处也只有12个人的编制。要维系这么大一摊系统,要让2000多项应用与业务进行有效融合,出路是什么?“运维外包!而且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王岚生说。

北京市高法创新性地将设备保修服务与运维人工费用分开,在人员级别、费用标注、工作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细化,确保运维预算的合理性。其次是整理运维目标和需求,确定了运维的基本目标是信息可用,而不只是设备完好。高法每年有1700万元运维外包费用。“不怕晒给大家看,敢于面对任何质疑。”王岚生坚定不移。据了解,在每年《北京市市级预算支出项目绩效报告》中,都将高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项目的实际已支付资金细分为七部分详细描述,包括审判信息系统、数字法庭系统、公益服务系统、信息挖掘发布、庭审光盘刻录、网络信息安全、运维项目监理。

详细明了的账本为取得财政的信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连胡建南这种“卡钱”高手,都找不出一丝纰漏。胡建南分析说,因为财政关注两点: 节省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传统的非外包运维模式,每次遇到系统问题或需求变更时,都需要专门进行处理、甚至单项申请报批系统维护费用。在电子政务建设期之后,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全年的费用加起来可能会很高,并且没有边界无法估量。而运维外包模式,每年是固定的预算,不会再滋生别的单项维护费用,让财政心里也有一份明白账。此外,全外包方式显然比“一事一议”的项目更方便整合资源,节约成本。全外包模式,还解决了硬件设备的生命周期短这一问题,让财政没有了再次掏钱的后顾之忧。

那么运维外包得到了什么?除了信息化得以高效运转外,由于承担运维外包的公司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更容易引入一些信息化的创新理念和做法,与管理者思想发生碰撞,引发出更新鲜的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的模式。这种方式还让运维外包承担者更具备责任心,将信息系统视如己出,对IT设备精心呵护。与此同时,政府还不用再为编制问题发愁。“从养人办事,到办事养人。”王岚生一针见血地指出,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北京市高法技术处到目前也没有再向上级申请哪怕是一名多余的编制,因为他们能够合理运用外包人员。

既然北京市高法的运维外包做得如此顺畅,是不是可以全面铺开呢?

三方合力

撬开“黑匣子”

“高法的运维外包管理制度和运维成本测算方法属于重要创新,为中国电子政务运维工作提供了比较完整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管理经验。但现在财政还不敢全面推行电子政务运维外包试点单位的做法。”王爱忠分析认为,毕竟各单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如果全面铺开,财政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清理和核查庞大的信息化资产,这个条件尚不具备。只能是财政激励各政府部门进行探索,成熟一个试点一个。

如何激励?有业内专家认为关键是要分析电子政务的获益主体,可以分为四类,即电子政务对政府机构内部的两类主体: 领导(获得决策支持)、政府业务部门(各项主要业务改善); 以及电子政务对外部的两类主体: 企业和社会公众。只有运维外包让电子政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各类主体才能从中获益。

其实,信息系统在初始建设时,硬件占的比重大,而进入发展期,承载了业务系统以后,它的价值就不再是用硬件设备的价格能衡量的了,而是应该综合考虑数据流和信息流产生的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电子政务运维外包难以推广的原因是,运维外包在外包机制、外包商职责、费用预算和计费标准、运维流程和质量标准等方面没有行业规范,这不仅仅影响到电子政务系统运行质量,还会制约运维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去推进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就需要用户本身、信息化分管单位、财政三方共同努力。“单位自身要提高管理水平,以资产管理,人员管理为抓手,当然,最根本的是要转变观念。” 王爱忠分析,其次,信息化分管单位需要做推手,规范运维外包市场,从简单的运维外包入手,研究适合中国电子政务实际情况的运维管理标准规范。就像做阑尾炎手术,已经有了规范的市场定价,哪家医院也不敢乱收费。最后,有了前两项作为铺垫,财政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和鼓励,确定运维费用预算标准和拨付方式。必须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电子政务运维外包撬动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说这种良性循环的初始阶段需要一股推力的话,那么还是要从用户做起,首先自行清理信息化资产,确立运维外包机制。“要一手硬一手软,硬抓资产,软抓信息系统流程。把信息流和数据流两个环节抓住,才能核定工作量。”王爱忠介绍说。

除此之外,还应对电子政务运维招标过程加强监管,从项目申报到立项,从询价、招标到签订协议,都要严格把关。这就要求信息化主管部门提高运维外包规划能力,在运维招标文件中就应明确电子政务运维的工作内容和运维要求,最好把各种要求都进行细化。

虽然靠精细管理资产、透明外包运维来揭开财政黑匣子只是沧海一栗,电子政务也好、财政预算公开也好,都是为了提升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那么,从身边的榜样学起,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采访手记

财政要做“IT明白人”

腰上系着国家的钱袋子,财政就难免随时被舆论监督。钱该不该花,花多花少,用得是不是地方,“财政人”其实自己也觉得非常难。胡建南是财政部门里的IT通,从硬件到软件、从开发到维护,无所不晓。让记者觉得惊讶的是,胡建南对北京市高法IT运维外包的步骤和机制,如数家珍,俨然是一名亲身参与者。其实,北京市高法项目不过是他审核过的若干个项目中的一个,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项目他都会遇到。“要管好国家的钱,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难以想象,这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心血。而他的“上家”市财政局各业务处室,更是得从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经济结构去全面考察项目究竟该不该通过审核。努力让国家的钱花得更规范、更透明、更有效,才能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相对于庞大的支出需求而言,财政资金永远是有限的。财政部门要树立统筹理念,盘活用好各项资金,保证重点项目实施,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胡建南被用户方调侃地评价为“卡钱高手”,其实他身上承担的压力是巨大的。手指缝一松,国家的钱就流走了; 攥得太紧,又怕真正需要钱的项目“挨饿”。要把握好这个度,需要极强的责任心,还需要不断的知识更新和拓展。

运维建设 篇7

随着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走向融合已成为必然, 传统的广播电视有线运营商面临IPTV、OTT业务等多种新业务形态的冲击。

由于体制转型、网络整合等历史原因, 广电网络运营商的运维体系存在组织结构分散、管理手段匮乏、体系架构不清晰、人员能力不足以及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随着竞争加剧, 以及业务形态和网络架构发生重大变化, 进一步放大了网络运维工作的不足。

面对全业务运营需求, 网络运维层面应以快速响应转型业务和主动应对网络技术发展为目标, 从传统运维体系逐步向全面支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的运营支撑体系演进, 面向客户、面向业务、面向网络打造高效的现代化运维体系。

1网络运维演进的目标定位

差异化的客户体验成为新时期运营商竞争的焦点。从用户视角来看, 用户是以价值和体验为驱动力的, 期望达到价值最大化, 对产品的内容、服务、设备、销售、营销、客户服务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运营商视角来看, 运营商是以技术和性能为驱动力, 期望达到成本最低化。可见, 用户和运营商之间存在感知的差异性。全业务时代, 差异化的客户体验已成为新时期运营商竞争的焦点, 相应的网络运营管理重心也同时向关注用户体验转移。这个过程中存在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被动反应阶段:以网络为中心;主动预判阶段:以业务为中心;业务管理阶段:以用户为中心;价值提升阶段:以用户体验提升为中心。

针对新的竞争形势和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广东广电明确提出运维体系的发展定位:以提升客户体验为导向进行网络运维转型, 从以往的网络提供者和维护者转变为向市场、向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网络运营者。网络运营者的定义包括:资源管理中心、运行监控中心、网络维护中心和服务保障中心。发展愿景:立足广电内部网络运营, 依托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能力, 逐步为TMT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网络运维外包服务。

在未来网络运维转型战略中, 集中化的运维管理模式、标准化的流程和系统、专业化的组织和人员能力以及高效的信息化支撑是实现质量领先、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网络运营的四大基石。其中, 集中化是核心、标准化是基础、专业化是保障、信息化是手段, 如图1所示。

2网络运维体系构建

广东广电网络运维规划从企业经营现状和发展战略出发, 围绕建设“集中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高效运维体系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分阶段实现网络运维集中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长远目标。

2.1组织架构

广东广电全省网络整合工作近年来有序推进, 全省原先多个本地网已基本完成整合, 形成省、市、县公司3级架构。目前省公司在建设运维部下设置了运维管理室作为职能管理部门, 由省级各中心、各分公司的运维部门分别承担各级运维生产职能。

未来在省公司层面, 以现有建设运维部为核心职能管理部门, 下设若干生产中心负责具体运维工作, 同时对各地市分公司的运维团队和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和支持。

在运维组织方面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优化机构设置

首先完善基础网络和各类业务平台的维护机构设置, 增强网络监控、维护、客户支撑相关职能的组织支撑。逐步完善运维职能管理部门、各生产中心以及周边部门间的工作接口关系和流程。

2.明晰职责规范

清晰界定各省级生产中心、分公司的维护职责与分工界面, 以支撑公司整体经营战略为原则持续优化各项运维工作职责。

3.确定人员配置

基于公司业务经营需求和当前维护工作量测算, 优化全省运维体系人员配置, 明晰各岗位能力要求, 通过招聘、借调等方式补充人员, 同时引入外部人才提升队伍素质。

2.2考核体系

完成全省网络整合后, 当前网络运维考核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考核过程缺乏数据支撑, 指标体系不完善, 导致考核力度较弱, 无法对各级运维组织和个人的工作形成有效牵引。

未来建立多维度、全面化、覆盖全业务种类的运维考核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 “由外向内”制定;

2.可信性:数据采集能客观获得, 数据处理方法科学合理, 结果真实可信;

3.可控性:指标在实际运营可控制的范围内;

4.差异性:区分考核与评估, 并在不同的被考核主体间体现差异性;

5.公平性:优化考核及评估实施控制, 确保实施公平;

6.代表性:尽量用最少的指标反映全面的网络运营现状。

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完善考核信息化手段, 加快全省运维IT系统建设, 丰富考核数据内容、规范数据提取过程、提升数据准确性;纵向依托网管等系统逐步延伸对网络末端质量的监控和考核深度;横向:不断扩大省公司监控系统可覆盖的地市公司范围;最终实现全省网络端到端可监控可考核;二是建立以量化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基于公开、公平、量化的考核方式, 引入对各级运维组织的奖惩和团队负责人的优胜劣汰机制;三是优化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完善各类考核指标牵引全省运维体系由以往的关注设备和网络向以客户为核心、关注业务、关注客户体验的新运维思路转变。

2.3成本管理

目前, 全省运维成本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各分公司、各生产中心通过手工方式呈报网络运维成本, 由于颗粒度较粗, 省公司职能管理部门无法掌握成本的明晰情况, 同时也缺乏科学的评判手段对各生产单位的运维成本项目进行判断。

为实现运维成本的精细化、科学化全流程管理, 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对成本进行专业化管理;设立专职运维成本管理岗位, 加强运维成本使用集中管控;规划全省运维费用管理系统, 实现各项费用基本信息、预算、内控流程管理以及统计分析的信息化;加强费用开支的跟踪审计, 做好后评估工作, 为预算制订提供依据;统计分析维护费用开支情况, 研究维护成本的发生规律, 开展维护成本定额研究, 逐步实施维护成本支出的精确化管理;

二是优化成本结构;重点控制低产出项目的维护费用投入, 对于支出高、消耗大的维护材料要加强管理;建立区域、项目、业务、客户群的优先级机制, 使成本费用向重点内容适度倾斜, 支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三是控制备品备件成本;统计各运维单位备品备件信息, 建立备品备件信息库, 实现信息互联, 确保资源共享。评估各类备品备件实际需求, 建立分级备品备件库, 同时加强与设备厂商的互补共享合作;

四是加强资源管理, 盘活闲置资源;开展全省网络资源盘点, 掌握实际利用情况。同时加快建立全省网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持续优化资源管理水平。

2.4人员胜任力管理

胜任力管理及应用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的核心, 需要在人力资源部的指导和协同下, 结合运维优工作的特点, 才能有效开展。

新的竞争形势对运维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广东广电各级运维组织在人员胜任力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缺乏有效胜任力评估和发展地图, 能力提升目标和对象不明晰, 不能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缺乏统一的胜任力提升规划, 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 造成资源浪费。手段单一、内部积极性不足, 外部资源依赖性强;提升效果缺乏评估和衡量的标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明晰, 缺乏战略发展角度的整体规划, 人才梯队建设缺失。

为建立专业化的人员胜任力管理体系, 具体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现有维护人员技术转型培训工作, 提高新技术和新业务支撑储备, 加强各类专家型技术人才特别针对诸如高清互动等新型业务维护的专业人才、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适量从外部引进针对新网络和新技术的优秀人才, 带动整体维护人员能力提升;

二是建立广电运维人员胜任力模型, 明确岗位能力需求, 以量化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加强各级维护人员的动态管理, 即开展维护人员人岗匹配, 定岗定薪、易岗易薪。建立各级岗位竞聘制度, 不合格者进行岗位调整或分流;

三是开展人员能力提升规划;制定维护人员转型培训大纲, 调整和完善培训内容, 建立网上培训中心、维护经验案例库和经验库, 同时将员工的知识贡献纳入绩效考核;

四是适当尝试项目承包制、业务提成制、项目经理负责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模式;

五是建立运维人员职级体系, 打通管理、专业职业发展通道, 明确晋升路线, 发布各职级能力要求;

六是建立专家体系, 制定长期专家培养计划, 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价值。首先在现有人员中选拔专家人才, 试点专家级薪酬待遇机制, 逐步选拔高端战略型专家, 引入外部高端人才以全职、兼职等多种形式进入专家体系;

七是丰富用工机制种类, 适当增加劳务派遣、代维等人员, 快速解决人才队伍短板。

2.5运维流程

当前广东广电网络整体运维工作仍处于各层级、各服务线条割裂状态, 缺乏完善成熟的流程来规范各项工作, 尤其缺乏省职能管理部门、生产中心、分公司之间以及运维部门与市场、客户服务等前端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流程。

参考业界经典的e-TOM模型以及电信运营商运维发展经验, 目前网络运维工作主要包含的流程如图2所示。

根据运维流程的实施难度与重要度区分流程的优先级, 分阶段逐步完善流程优化如表1所示。

2.6 OSS支撑系统

目前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渐成为广东广电运维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随着全省网络改造的全面铺开、高清互动业务的快速发展及新业务的涌现, 要求广东广电网络必须迅速建立与新环境匹配的运营支撑能力。

OSS (图3) 业务目标应以广东广电网络企业运营目标为指导:

1.面向全业务运营, 支撑网络运营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探索OTT等信息内容与应用融合的新领域, 增强综合化信息业务支撑能力;

2.聚焦客户, 提升客户体验, 提供差异化服务, 建立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保障体系;

3.全程全网一体化管理,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主动服务能力及业务处理以及协同支撑能力, 加强前后端的协作, 支撑运营模式转型;

4.承接广东广电网络对整体化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要求, OSS的总体技术目标逐步走向融合化、公共化, 建立与全网络运营相匹配的高效IT运营支撑体系, 形成行业领先的运营支撑能力;

5.支撑体系一体化。实现总部、地市多级IT系统的垂直贯通, 提供跨域的客户受理、开通、保障和服务能力, 有效支撑全程全网运营, 积极推进系统建设的“总部集中、三级应用”;

6.技术体系共享化。建设公共平台 (包括流程平台、移动基础平台、运维门户、应用集成、GIS平台等) , 促进关键技术的共享和收敛, 积累企业核心IT架构, 提升IT架构的复用程度;

7.信息数据共享化、精确化。建立数据共享的有效机制和技术架构, 提升数据的横向整合与纵向贯通, 逐步建立OSS域内的统一运营视图, 规范数据质量和管控流程, 不断提升数据的准确性, 支撑精细化管理;

8.业务响应快速化。引入SOA和构件化设计思想, 逐步稳定核心IT架构, 快速、主动适应业务变化, 促进OSS系统的“松耦合、构件化、可配置”。

功能架构整体采用试点先行、迭代推出的策略, 以试点分公司进行综合建设及部署, 快速建立支撑能力, 试点成熟的模块快速全省推广应用。同时结合推广反馈, 不断深化和完善系统功能, 并进而再成熟再推出, 通过持续的优化与整合, 推动OSS系统有效支撑业务运营。

3当前运维模式分析

目前广东广电全省有自维和代维等模式, 但管理、资源分散。目前的运维模式选择主要由地市自主决定, 全省运维方式不统一, 地市公司按自己的需求和历史延续性组织运维。代维方面的决策由地市公司根据业务量、施工难度、自己的施工水平自主决定。

3.1国外运营商积极推进运维外包

目前全球运营商不断推进运维外包, 尤其是整体外包, 集中自身力量在核心网络监控、网络整体质量控制和用户业务开发与维护支撑上。依托外包普遍实现降低运维成本, 提升网络质量和网络监控能力的目的 (表2) 。

3.2网络运维外包模式对比

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采用的运维模式以“合维+外包”以及“全网运维外包”两种模式为主, “完全自维”的模式因成本、技术难度等因素目前已基本没有运营商选择 (表3) 。

3.3维护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维护模式优化的关键因素, 广东广电的主要考虑如下:

1.外包专业选择

1) 外包模式选择模型:从外包市场适合度和专业技术适合度两个角度对维护专业进行维护模式选择评估, 对各专业的维护模式选择提供指导与参考;

2) 综合外包发展建议:探索未来综合外包推进过程中, 专业间结合的几种发展方向。

2.自维人员调整

1) 制定运维队伍结构调整目标及结构调整路径方案, 指导自维人员转型;

2) 提出自维人员能力提升机制, 促进自维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满足未来维护模式发展过程中, 转型和相关能力提升的需求。

3.成本配置方式

1) 外包成本配置及管控方案:优化目前的外包成本配置方式, 在外包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 精细化管理外包成本;

2) 维保管控策略:维保差异化购买、维保费用的精确化使用。

4.外包市场发展

外包市场培育与管理模式:对外包商管理模式, 外包商合作方式等方面开展多样化探索与合作, 实现广东广电与外包商合作共赢。

3.4运维模式演进

阶段一:优化维护模式选择

建立运维模式选择模型, 结合实际情况, 指导运维外包专业选择与发展。同时对维护模式选择模型进行校验与更新。制定并落实运维人员转型调整方案, 本地网末梢营维分离, 配合维护外包推进。与外包商深入合作, 执行派驻管理, 加快其能力提升。建立对外包商过程与结果的双重管理与考核体系, 重视服务质量与客户感知提升。调整成本配置方式, 为外包推进提供支撑。

阶段二:提升维护整体效益

推进运维外包在专业深度与专业广度上发展, 推广多专业综合外包提升维护效益。外包管理精确化, 过程与结果的双重管理体系在各地市初步成形, 落实体系对网络与服务质量监督与考核。增加外包商自主管理, 培育出多家较强的多专业维护外包商, 形成竞争。初步体现运维外包与维保对降低运维成本与提升网络质量的双重作用。

阶段三:建立维护竞争优势

尽快推进自维、维护外包基本形成目标维护模式, 通过高效低成本运维保障, 提升企业竞争力。改进和健全维护外包与维保管理体系, 管理界面清晰, 管控流程高效。推进外包与维保市场形成有效竞争, 外包商维护能力, 管理能力能够达到维护需要。

4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求广东广电网络必须迅速建立与新市场匹配的运维能力, 以保持在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竞争力。围绕广东广电运维体系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 从组织架构、成本评估、人员培训、核心流程与支撑系统等维度进行详细规划, 制定具体举措, 重点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综合以上分析, 当前阶段广东广电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支撑系统建设, 丰富管理手段, 提升运维效率;

2.完善内外部管理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 适应新的业务发展需要;

3.打造面向网络、面向业务和面向客户的专业化运维队伍, 优化人才结构, 提升人员素质;

4.加强后端运维与前端市场、客服的联动, 建立全业务运营服务保障能力。

通过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与探索优化, 逐步建立全省统一、高效的运维体系, 支撑未来业务发展需要。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业趋势、业务形态和网络架构的发展分析, 从管理角度探讨未来广东广电网络运维转型战略。具体内容包括设计网络运维体系的发展目标定位、愿景, 研究组织架构、考核、成本、人员胜任力、职级体系、流程、运维模式演进等全方位管理变革思路。面向全业务运营需求, 探索从传统运维体系逐步向全面支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的运营支撑体系演进, 面向客户、面向业务、面向网络打造高效的现代化运维体系。

运维建设 篇8

近年以来, 四川中铁能源五一桥水电有限公司以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为契机, 2013年3月, 公司顺利通过“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现场评审。通过不断探索和提升运维规范化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逐步建立了“运行操作规范化、例行工作程序化、指标控制精细化、岗位工作全能化”的“运维四化管理”标准模式。有效地促进公司现场安全生产及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

运行操作规范化, 现场管理大跨步。严格规范执行“调度管理规程”。现场工作严格遵循执行“两票三制”并进行考核。根据现场倒闸操作及设备运行工况, 组织编写“两票管理”数据库, 操作票和工作票采用标准模板, 制订固定格式, 编写完成标准操作票及工作票数据库, 需要使用时立即调出相应操作票或工作票即可使用。现场操作严格执行一停、二看、三想、四干、五查、六问的“倒闸操作六步法”。

例行工作程序化, 强化标准执行力。公司大力推行运维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夜班、白班及中班工作提示”, 每班工作流程及内容程序化。每日召开班前计划会, 告知人员危险点和相应的预控措施, 进行签字确认。每晚19:00定时召开团队活动, 开展班后总结会。定期工作方面, 根据定期工作特点, 编写制订“定期工作标准执行单”32份, 执行单包括危险点分析、操作步骤、评价标准等, 保证定期工作按照程序化高效执行。每轮值班期间根据设备及系统运行状况至少开展一次运行分析、事故预想和事故演习, 每位员工根据学习情况至少开展一次考问讲解活动。建立和完善运行管理例行工作, 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在现场工作中的执行情况。

指标控制精细化, 降本增效显端倪。通过优化机组运行方式, 合理利用库区水位, 同时运行人员做到勤调、细调, 尽可能使机组按照设计或最优值运行, 根据省调“两个细则”考核要求, 充分利用调令上限+2%区间, 确保参数压红线运行, 不合格电量指标控制在0.05%以下。开展“度电必争”系列活动, 提升与省调沟通技巧和方式, 积极申请调令, 力争“多发电、发好电”。截止11月06日, 厂用电年累计较去年同期减少58.87万千瓦时, 减少43.61%, 发电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63亿千瓦时, 增加37.42%。

岗位工作全能化, 资源配置新升级。公司重视运行等各类人员的培训, 制定年度及月度培训计划, 明确培训目标, 采用“讲授法”、“视频学习”、“事故案例讨论”及“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 培训落实到每名现场员工。建立“导师带徒”活动, 以“传、帮、带”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坚持集中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达到运行岗位全能化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的运维建设 篇9

1 信息化运维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目前, 大部分企业都在致力于自身内部信息的运维和管理,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 信息化运维管理也逐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急需进行解决。根据相关的调查, 企业信息化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高效化, 还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有效且及时的服务, 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 在企业信息化运维管理中涉及到的机密信息也能得到有效保护, 而这一点也能为企业的经营与生产或服务的独创性提供保障, 最终有利于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 信息化运维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 信息化运维管理的现状分析

企业信息化运维管理目前正逐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企业运营中的文件审批、文件中的内容信息以及资料等等能够在电子计算机设备中呈现, 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企业办公的时间, 其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总而言之, 企业通过信息化运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办公和企业运营操作的效率。但是, 就企业信息化运维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则有以下几点:

2.1 系统独立, 数据分散, 缺少统一的运维平台

企业各部门各司其职, 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不同, 因此, 各部门建立信息系统也不同, 各系统间运维相对独立, 同时企业的数据信息也就显得分散。而由于缺少统一的运维平台, 企业各系统的运维数据分析汇总存在问题。

2.2 账号权限管理缺少线上审批系统

在企业内部,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账号权限, 但是在账号权限管理工作当中, 企业目前还停留在纸质审批, 还缺少完善的线上审批系统, 当人员岗位出现调整时, 账号权限的变动信息管理缺少高效的信息化手段, 难以形成完善的用户账号权限台账信息, 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导致管理混乱的现象。

2.3 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缺少对运维功能的考虑

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 主要关注于系统业务需求的实现和业务数据的获取, 由于缺少运维单位的提前参与, 缺少对信息系统的运维功能的考虑和重视, 导致后续因运维功能不完善, 不能有效支撑系统的稳定运行。

3 提高信息化运维管理水平的策略

为提升企业内部信息化运维管理的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效率, 本文有以下几点策略:

3.1 逐步实现信息化运维管理的统一平台

信息化运维管理涉及到众多信息系统及运维数据, 为此企业可以逐步推动信息化运维管理的统一平台。就此, 有以下两点具体标准化措施:

(1) 加强对各系统之间信息、数据以及资料方面的汇总和整编, 制定与企业数据、资料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将整编和汇总的数据统一录入, 形成统一的分析数据。

(2) 就企业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化, 可以充分运用当前比较受欢迎的ITIL管理流程, 依据自身特点总结出与自身相符的规范的管理流程, 从而提高各系统运维水平。

3.2 建设账号权限线上审批系统

建设账号权限管理线上审批系统, 实现账号权限的线上审批和台账管理, 以实现企业内部众多信息系统账号权限的实时动态变更, 便于账号信息的准确记录和快速查询。同时可借鉴ITIL流程性管理和服务的特点, 根据ITIL的流程管理也可以进一步实现账号权限管理, 使企业信息系统有序管理, 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3.3 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运维功能

为保障企业信息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在信息化系统构建当中应当加入对信息运维功能的考虑。就加强信息系统运维功能而言,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在项目信息建设当中让运维单位提前参与进来, 合理设计企业信息系统, 对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处理;

(2) 在企业信息系统中设置信息发生风险的处理应急反应 (运维) 机制, 一旦出现风险, 系统可以自动进行信息的运维, 使得企业信息系统进入安全模式, 相关人员则可以让信息运维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信息化运维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也极为必要。并且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扩大, 信息化运维管理工作也就面临着极大挑战, 为此本文提出以上三点策略, 希望能为广大企业信息化运维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企业建设的不断推进, 企业投运的信息系统逐年递增, 运维管理任务日益繁重, 信息化部门作为企业信息网络和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投入应用后逐年增加其维护的人力物力, 以支撑公司各项业务的顺利运转。信息网络和系统运维管理工作虽然依赖于各系统的运维平台, 但是就其中的信息和数据管理需要耗费工作人员一定精力, 且各系统相互独立, 运维数据比较分散, 给本已繁重的运维管理任务增加了新的难题。本文就信息化运维管理进行探讨, 分析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并就其现状提出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运维管理,企业

参考文献

[1]杨现萍, 李琨.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22) :206-207.

[2]蒋一翔, 徐培富, 徐琦, 黎勇, 王文娟, 张珣.基于ITIL的烟草企业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5 (07) :40-42.

[3]张勇.关于信息化运维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A].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C], 2015:5.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篇10

政府部门信息基础架构建设完成后,建设重点将从大规模网络、平台、业务系统的建设阶段转向以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益为主要特征的“运行维护”阶段。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上运行的业务应用逐步增加,计算机机房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大型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等软件平台日益复杂,服务的用户越来越多,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网络和系统等各类设备,保证各个应用系统安全顺畅地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管理和服务做到急网络和用户之所急,是业务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二、体系建设需求与目标

1.体系建设需求

在组织人员方面,针对目前各分支机构分散运维的现状,运维部门迫切需要统一IT运维管理认识,整合IT运维管理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IT运维管理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建立起分布的运维管理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运维部门从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向面向业务、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并通过对运维部门服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共享使用,在服务环节上加强沟通协作,提高运维部门整体IT运维管理的有效性。

在管理规范方面,建立统一的IT运维管理流程,并清晰定义IT服务的考核目标,进行角色岗位分解,配套实施支持考核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量化评价IT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IT服务工作的高效运行。

在技术工具方面,运维部门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用于从整体上指导运行维护工作的技术规范,逐步实现IT运维工作流程和监控管理的自动化。

2.体系建设目标

IT运维管理平台包括信息展示、服务台、服务流程管理、知识库、集中管理与监控(机房环境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存储备份管理、应用系统管理、客户端管理)等功能模块和子系统”的建设内容。运维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树立面向业务服务的IT运维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实行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模式,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灵敏的IT运维管理平台,由无序服务向有序服务转变;建立规范标准的IT运维管理流程,由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应用先进、实用、高效的IT运维管理工具,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

三、体系建设方法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采取“联合式咨询方法”,确保运维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项目的成功(见图1)。该方法论具有以下创新的优势:

(1)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降低项目风险。引入ITSM (IT系统管理)咨询专家,负责梳理运维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需求,从管理、流程、制度、组织与人员、技术选型等方面规划IT运维管理体系。结合具体产品来实施建设IT运维管理体系,定期对项目计划和阶段目标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顺利如期完成。

(2)有利于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对IT运维管理体系进行规划。

(3)借鉴ITSM专家的经验,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

(4)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知识转移。ITSM专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对运维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实践和方法论的培训和咨询指导,培养IT运维管理的专业人才。

(5) ITSM专家对后续集成实施和产品选择的全过程进行项目管理和风险管控,持续优化管理体系。

四、体系建设内容

1.体系架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维部门以“体系化”的思路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善机制”,面向业务和应用,以服务为导向,创新IT运维管理体系。

IT运维管理体系涵盖组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三个层面的内容(见图2)。

组织模式层。确定和规范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位职责安排、机构设置,形成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机制,实现对客户的端到端服务。

制度规范层。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IT运维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IT运维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三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运维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运维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IT运维管理的量化管理。

技术支撑层。建立面向业务客户的IT服务请求响应窗口和面向技术支持人员的体系运行管理窗口,建立知识库、配置库、报表及日常操作等共享支持子系统和为业务管理提供服务的业务运维管理子系统。

2,体系建设内容

IT运维管理体系要真正发挥效益,避免“为技术而技术”,需要融合人、流程、技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应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

(1)组织模式。运维部门从全局的角度定位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成立IT运维管理领导小组。将目前分散进行的各项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逐渐整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调度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技术力量。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面向用户的服务接口。

(2)管理制度是指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必须遵循的内部管理规定,用于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借鉴IT运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 20000要求,管理制度分为四个层次(见图3)。

(3)管理流程是指为达到既定的IT运维管理目的而组织起来的逻辑上相关的有规律性并可重复的活动。按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两方面,分阶段建立相关流程。

(4)绩效考核从运维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的目标出发,按照体系、流程和岗位角色分解,形成“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KPI (关键绩效指标)-流程KPI-角色岗位KPI”三层相互关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5)运维费用管理清晰定义了运维费的构成要素,规范了运维费用预算的口径和标准,使其与信息化建设费用、日常公用经费区分。最终实现“运维预算-核算(预算执行)-结算”全过程管控。

(6)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展示层、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集中监控层。

五、体系建设的效果分析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IT运维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目前运维工作中面临的沟通不畅、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无法保障、被动救火等问题,改变过去“各自为政”、分散运维的状况,增强为业务应用服务的意识,更好地实现建设服务型组织的目标。

运维部门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提升信息化的效益,因为信息化80%的效益体现在运行维护阶段。

(2)降低信息化的风险。通过开发与运维职责分离,对权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篡改数据、内外勾结”等风险,减少人为错误引发的风险,减少了因变更不善导致的风险,减少重大故障的影响。“IT运维”将不再是“黑箱”,将变得可管可控,降低了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3)支持宏观决策。IT运维管理系统能够记录并分析发生的各种故障及其解决方案,有助于领导宏观决策。

(4)提升信息化科学管理水平。由于建立了科学的IT运维管理机制和治理型组织结构,强化了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运维费用,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提升信息化科学管理水平。

(5)进一步规范用户行为。通过监控客户端,有助于规范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行为(如非法下载或安装程序、内网非法外连等),有效避免信息泄露和信息安全事件发生。

(6)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感知。实行“一站式服务”,用户也可自行查询服务请求所处的状态或查询知识库进行自主服务,通过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水平,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7)主动监控和预防故障发生。应用先进、实用、高效的IT运维管理工具,实时监控各系统的运行状态。设定阀值自动报警时,通过趋势分析,工作人员可以主动发现并解决故障,有效地支持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机房的运维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 高校;机房 机房;运维 运维;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高校机房承担了大量的实验实践程,随着信息化课程比例的提高,学生课余上网、完成作业都需要使用机房,这就需要高校机房安装相关的软件。系统不稳,机器超负荷,因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更改系统,操作恶意软件等等对运维管理工作带来种种困难[1]。为了确保机房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必须改善其运维管理。

二、高校机房的运维管理问题

当前,高校机房的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多,学生人数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符合教改的要求,会安排较多的课内外的上机实验。这加重了高校机房的运维管理任务。第二,学生的使用U盘带来病毒,通过软件工具修改破坏正常系统。上课时聊QQ、玩游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困扰着运维管理老师。此外,使用年限久,因使用频率高,自然损耗加大。

三、提高运维管理的手段

1.(一)在硬件方面

对高校机房的硬件设备进行日常运维管理,要定期定时清理机房硬件污垢,利用插拔方法手段进行判断,同时也可利用检测工具协助及时发现硬件问题[2]。粘贴醒目提示语,非机房专业管理员禁止移动设备,禁止对服务器进行配置修改,绝对禁止在机房使用黑客工具。

对于显示器的运维管理,在工作的流程如下:

图1 显示器运维流程示意图

第一步,当不显示故障出现,首先查看电源开关,是否正常打开。

第二步,在正常打开的状态下,调节显示亮度,查看亮度是否被调试为0。

第三步,如果亮度也是正常状态,重新插拔电源,听一下是否有加电时的声音。

第四步,如果加电正常,断开与主机相连接的接口,显示器上出现如“no connection”、“no display”类似的信息,可以确认显示器正常,否则,显示器内部出现故障。需要进行电路板级的维护。

对于内存故障,主要是发出长鸣的声音提示。如果经常意外的蓝屏或者系统明显速度变慢需要更换内存才能快速解决问题。一般情况可以先试着用橡皮清理金手指,同时一定要用小刷子清理内存槽的灰尘,这样可以将问题解决。显卡如果有问题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降低分辨率、安装官方驱动程序来解决显卡的问题。

对于CPU和主板方面的故障,可以打开主机箱看一下主板是否不平,长期在高温状态下工作会造成主板变形。芯片出现问题需要用检测卡来检测,对于CPU故障应该是烧掉了,更换可解决问题。

利用还原卡来保护系统文件和硬盘是当前在机房普遍采用的方法。因为基于底层设计,兼容性好,脱离硬盘工作,不占用常规内存等资源,可对分区及CMOS设置进行保护。不管计算机受到一般病毒入侵还是由学生试验修改,都可以在重新引导后恢复。LENOVO的计算机在硬件保护方面做得非常有影响力。

2.(二)在软件方面

高校机房承担众多课程,进行教学科研使用,机房的规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应用软件升级、操作系统更新,同时,机房计算机受病毒木马攻击、学生对Internet的好奇,恶意操作经常发生,机房管理教师面对上百台的计算机,如果一台一台的修复,势必不堪重负,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如何提高机房运维管理的效率,确保学生上课正常使用是每一位机房管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针对软件故障,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解决:U盘和Ghost恢复[3]。

随着U盘技术的发展,其容量越来越大,8G、16G、32G的U盘已经是非常普遍,机房管理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好的U盘作为机房的维护工具。老毛桃,电脑店都是非常好用的制作工具,集成了Ghost、Winpe等。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圖2 U盘启动盘制作流程示意图

图3 启动盘制作过程抓图之一

使用具有启动功能U盘维护系统方法如下:

第一,在需要维护的电脑中插入制作好的U盘。

第二,打开或者重新启动电脑进行BIOS中设置启动项。

第三,选择HDD或者ZIP模式进入启动菜单。

第四,选择启动成功的菜单中的工具进行维护操作或者进入Winpe系统后进行维护。

总之,在高校机房的维护管理中,充分感受U盘启动功能带来的方便,它使用方便,随身可带,随时使用。对于系统引导失败、感染病毒、文件误删除等操作都可以利用一个小小的U盘轻松解决。另外,利用U盘可以集成多款软件于一体,可以进行硬件的修复,单独作为硬盘来运行都可以,部分高校机房通常没有光驱,使用U盘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不是各别的计算机维护,如在学期末或者学期开学前对机房进行全面的维护,以确保新学期的教学正常进行,需要使用Ghost软件。它是目前在高校机房进行备份、升级、恢复系统的广泛应用软件。使用中结合DHCP技术可以进行网克,大大提高机房管理的工作效率[4]。

制作流程如下图:

第一,制作母机。将母机硬盘格式化,以免病毒木马被意外带入。母机和工作站的硬盘分区等相关的参数保持一致。对母机的硬盘合理分区,采用NTFS格式对母机进行格式化,可提高其工作的稳定性,为了提高系统性能,对其注册表进行清理,磁盘碎片整理,对全盘进行病毒木马的查杀。将所有需要的应用软件合理安装在母机上,并逐一操作测试,确保正常使用。制作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母机。

第二,制作母机镜像文件。对已经安装好的母盘制作镜像文件,可利用前面提到的U盘对整块母盘制作成GHO文件。方法为:进行winpe系统后,启动Ghost.exe程序,选择disk to image功能。设置母亲的DHCP网络配置,设置Internet协议为自动获取IP和DNS。具体操作方法是:打开“控制面板”—>双击“网络连接” —>双击“本地连接” —>单击“属性”按钮—>双击打开“Internet协议(TCP/IP)”—>选中“自动获得IP地址” —>选中“自动获得DNS服务器地址” —>单击“确定”按钮。

第三,多播Ghost实现。多播Ghost是将前面制作的母机的镜像文件通过网络途径,批量恢复到所有的工作站中,一旦客户端加入到多播克隆的任务中,机房内的所有安装有客户端的计算机就可以同时完成克隆任务。

具体操作描述如下:首先,选择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安装上有DHCP功能的服务器系统,如windwos server 2003,配置好DHCP服务。安装上GHOST软件,制作网络启动盘,操作方法为:运行ghost.exe,之后选择ghost boot wizard菜单中的 network boot disk,之后直接添加网卡驱动,生成多个具有ghost cast 和tcp等服务网络支持的ghost启动盘,可以用U盘来做。运行Ghost软件中的多播服务程序ghost cast server。输入session name并加载restore image 。在image file中指向母机镜像GHO文件。选择disk中的accept clients按钮以接收客户端。利用引导盘启动工作站,运行客户端,登录到ghost cast上,并选择多点传送方式。最后,当所有客户端登录成功,在服务端单击send按钮,即可开始进行多播Ghost。

第四,自动更改计算机名。收集机房内的MAC地址,建立一个批处理文件,运行之即可。更名完成后,对机房内的工作站进行抽样检查,确认无误后,实施硬件的还原保护。

3.(三)在管理制度方面

为了充分发挥机房的教学科研服务作用,针对授课计划,首先根据人数,专业班级情况合理分配上机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各建立上机日志[5]。由授课教师上课时记录机房的使用情况,故障备注,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教学顺利进行。同时对上机日志建立档案。第三,对学生上机要求按学号入座,上机记录等各种信息按机号登记,责任明确到个人,减少恶意破坏带来的损失。第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定期备份磁盘中重要数据。第五,对于使用U盘的情况,学生必须在杀毒后才可以使用。第六,引入学生管理员,协助管理机房。第七,机房运维管理人员加强设备的保养。加强设备及时维护和科学的保养,可以降低费用,相对延长計算机的使用寿命。

四、结束语

高校机房的运维管理繁琐,作为机房管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专研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多种方法结合,取各家之长,加强机房运维管理手段,提高其稳定和安全性。才能更好的发挥机房的教学科研之用,更好的服务于教师和学生。

参考文献:

[1][1]文雪巍.浅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维护[J].中国科技信息,,2006(,5).

[2][2]戴忠朝.运用Ghost和电子教室软件维护网络机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5).

[3][3]陈经艳.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4][4]Joseph Davies(美)著.杨轶,,苏啸鸣,,吴超译.深入解析IPv6(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

[5][5]王爱宁..关于IPv4向IPv6过渡的有关探讨..信息与电脑(网络技术),,2009.,12

[作者简介]

浅谈风电公司运维培训体系建设 篇12

1 开展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风电场由两个项目建设周期完成, 两期项目从筹建到建设完成总计不到一年时间, 由于建设速度快, 项目遗留问题较多, 特别是风力发电机组故障率高, 几乎每天都有机组发出缺陷, 现场设备安全生产及运维管控难度大。 (2) 员工队伍来自水电行业不同岗位, 专业基础水平和层次差距大, 没有技术骨干型员工。虽然上岗前经过短期理论培训, 但因缺乏感性认识和运维工作经验, 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认识趋近空白。 (3) 员工年龄结构平均在40岁以上, 男女员工接近于内退或退休,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的兴趣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化。普遍缺乏电气理论和机械装配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与风电场高度自动化运行和控制水平的要求有着显著差距。 (4) 风机的主要设备在机舱和轮毂, 距地面垂直距离80m, 对年龄老化的运维员工队伍身体和心理素质及安全工作要求有着较大考验, 尤其是夏天日晒, 机舱温度平均在45-55℃之间, 冬天寒冷温度平均在零下15-25℃之间以及在大风期间要加密对生产设备户外巡视检查和测温工作, 员工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 (5) 公司总部及其生产管理部门、公司所辖其它各生产单位距离风电场遥远, 最近距离也有500多公里。生产设备出现问题或紧急状况下难以得到现场指导以及有效的人员和物资支持。 (6) 由于运维人员对风机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在与厂家保运人员的工作协调和沟通上经常出现意见分歧和争执现象。给生产关系和工作效率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在影响或制约发电量生产指标诸多因素中, 人的因素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此, 如何有效提高员工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就是运维部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 学校、政府或社会不可能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 人才更不会自己成长, 这说明一个道理:建立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已经成为企业最为明智但也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2 面向风电机组的培训体系建设之路探索

(1) 培养业务骨干即专业带头人。运维部经与风机厂家和现场保运人员友好协商制定了培训计划和内容, 由现场保运人员对运维部指定的4名员工固定开展巡检维护、定检和消缺工作, 要求参加培训的4名员工只要现场有工作就必须全过程参与。目标是通过“一对一”传帮带培训, 尽快培养出业务骨干, 并为以后建立讲师库做好基础准备。 (2) 建立和丰富培训课件库。运维部编制现场工作作业模板, 要求参与现场工作的员工通过笔录和拍照收集设备实物资料, 以总结的方式汇集风机常见故障分析判断和处理流程案例。 (3) 运维部以风机的基本机构为基础, 将风机各主要部件分为十个学习模块。通过对员工队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评估, 与每一位员工开展交流和沟通, 由员工自选模块学习, 为每位员工制定了不同的培训目标。 (4) 以安全生产管理的设备台账的建设和管理为主线, 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完成目标的时间节点, 结合生产设备标准化管理中母、子、孙设备台账的建立、两票三制管理中典型操作票和工作票的编制和应用, 现场运行规程、检修规程、安全规程的补充和完善及员工绩效正向激励和班组正能量激励的有机联系, 为运维部每位员工绘制了一份培训学习目标全景图, 构建了运维部风电员工培训体系结构。 (5) 运维部规定员工培训学习内容必须以设备台账形式表现, 定期在值班期间每三天集中展示, 每次展示两名员工学习进展情况。其他在值员工通过展示员工的讲解, 观摩和学习, 交流心得体会, 运维部管理人员通过展示了解员工培训进度, 提出改进目标, 督促员工培训向前迈进。 (6) 开展风机设备元器件实物展示。运维部将报废的风机元件及现存的备品备件结合员工展示课件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风机元件实物展示, 并请保运人员进行现场讲解, 以增强员工的感性认识和对课件的理解程度。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 运维部员工的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台账建设工作基本完成, 下一步将进行台账的合并及整理工作。

3 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培训过程中的漏斗效应。在培训过程中, 员工经常会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示意听懂或明白, 但其实距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所以不久就会忘掉。因此我们要经常对同一问题进行讲解和介绍, 以增强员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完善自己的培训制度与流程。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每个公司都有培训管理制度和方法但都属于纲领性制度, 基层单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实用的操作性制度, 避免大而全, 好的制度和流程应简单实用。 (3) 使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信息平台。现代社会中, 要使员工掌握办公软件及一些作图工具的操作方法, 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率和管理水平。 (4) 导入PDCA进行过程控制。PDCA是全质管理的重要流程和方法, 在班组QC活动中全面应用,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可以使整个培训过程更加科学化、更加具有效果。 (5) 意志力的影响。一个计划的实施难在执行和坚持上,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这是在一个计划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 要想使一个计划成功的运转, 就需要避免惰性心理的出现。

结语

一切培训都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更好的服务企业, 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效英语听说课下一篇:快递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