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024-12-11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共10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一、文本解读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刘备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本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人物描写贴切自然。

课文主要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来表现刘备的诚心诚意。首先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如:“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刘备的大声斥责,体现出了他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其次,在从刘备下马到见到诸葛亮的这段描写中,作者丝毫没有故意渲染,只是通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快步走到草堂”这些平平淡淡的动作与神态的描写,就把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刻画得淋漓尽致、贴切自然。

2.景物描写蓄势待发。

《三顾茅庐》一文中对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虽然没有直接明示,但是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侧面烘托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给读者一种蓄势待发之感。如:“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从内容来看,虽然作者只写了山冈、松林、溪流、竹林四种景物,但是有山有水,这些词语很容易使人想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及“岁寒三友”。这些景物描写衬托出了诸葛亮的超凡脱俗,为后文中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1.以“诚心诚意”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三顾茅庐的原因:刘备前两次来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但是都没有见着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以“诚心诚意”为主线,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这一课的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弄清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真正原因,明白三顾茅庐的前因后果,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分层次设计问题:刘备是谁?当时天下形势怎样?刘备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有传说的那样杰出吗?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刘备邀请诸葛亮的结果怎样,达到目的了吗?在这儿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景物描写的烘托中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后面的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做好铺垫。

3.以“诚心诚意”为出发点,突破文章的教学难点。

本课主要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来赞扬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诚心诚意”为起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具体描写中感悟人物形象,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如,可以围绕“诚心诚意”设计以下问题:1刘备、关羽、张飞是桃园结义的三兄弟,按理说他们认识在先,关系也最好,可是刘备为了诸葛亮竟然批评自己的兄弟,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3到了诸葛亮住处以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句子更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4刘备为什么会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如鱼儿得到水一样”?这些问题都是紧紧围绕着课文重难点设计的,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在《三顾茅庐》一课中,让我们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也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佳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悟人物形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

3、指导生字“茅”。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学生写字)

4、质疑:“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检查:

(1)读准词语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辅助

统一

捆来

尊重

山冈

潺潺

时辰

吩咐 拜访

半晌 策略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群雄纷争(2)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初步了解课文

(1)交流刚才质疑的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

指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解“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顾”是拜访的意思。(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

理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文中重点。教师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些自然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四、指导生字字形以及书写。

1、同桌一起学习生字,找找难字。

2、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

3、完成习字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三顾茅庐”的意思?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2、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板书:刘备

诚心诚意)

二、学习课文

(一)教学板块之一 打开思路:

1、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读书思考

3、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6处)

4、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5、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6、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学生准备: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D、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二)教学板块之二

1、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指名学生读)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3、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三)教学板块之三

1、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2、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3、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4、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1)这句话特别吗?(这句话用了比喻)(2)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3)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4)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5)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6)学生练读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7、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8、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迁移练习,练习写话。

1、师:隆中美不美?(光盘:请你欣赏)

2、指名朗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4、学生默读研究

5、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6、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7、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8、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9、交流后学生习作。

四、布置作业。

1、说说带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3)

2、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三顾茅庐》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篇3

1. 播放《三国演义》影片片段。

2. 看了影片,读了原著,同学们想不想走入三国时代,变身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好汉呢?你最想演谁?

3. 生自由发言。

4. 我们先把《三顾茅庐》搬上舞台好吗?可是,要演好,我们还需要剧本,要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有点难度哦,你们有信心吗?(用影片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5. 结合单元的特点复习剧本格式。(本单元中《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的,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和格式)

6. 师:“根据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课文应该分为几幕呢?”(可以分三幕,也叫多幕:刘备府中、隆中、刘备府中)

7. 剧本是以人物对白为主的,可是课文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物对话,怎么才能将三部分内容写具体呢?”(教材的延伸,使课文内容更立体,人物形象更丰满,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8. “参照原文发挥想象。”“引用原文稍做修饰改写。”(因人而异,自由选择)

9. “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内容,比如景色描写、心理活动怎么来表现呢?”(用旁白提示,做布景)

10. 还可以用人物的独白,也就是人物的自言自语来表现。

11. 参考原文学生写作,可以只写自己有把握的部分,也可以全写。(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12.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剧本,时间大约一周,可以请家长帮忙、指导。(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提高。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

13. 每小组选一名代表作评委,与老师共同评选优秀剧本。

二、 表演剧本

1. 讨论:要表演好剧本,需要做哪些工作?(演员、制作道具、服装、旁白、导演等。学生没有想到的教师给予补充)

2. 不同人物的动作、说话神态是不同的,怎么把人物演好呢?(看影片、看原著,研究人物不同的特点。根据情节需要设计。……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原著,从关注故事情节转移到关注人物特点上,提高阅读的层次)

3. 自由分组,根据剧本进行排练,时间大约一周,可以请人指导。(自由分组使每个组具有凝聚力,同时在排练中提高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因为时间有限,要集中起来排练并不容易,所以每个学生必须合理分配时间,见缝插针,加强了他们的时间观念)

4. 表演并评比。(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评委团,评选出最佳表演组、最佳表演个人、最佳服装、最佳道具等若干奖项,使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被充分关注)

5. 总结,师生交流这次活动的收获。(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谈读原著的收获,谈表演的感受,谈这次活动中的成功和不足,谈自己也可以谈别人……活动不能走形式,在活动之前目的是明确的,活动之后一定要有反馈,和学生一起回顾走过的路,引导他们去感悟、去体会、去回味,再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才完整,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三、 活动感悟

1. 在这次活动中,老师是观察者、指导者,氛围营造者,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去探索、体验、创造。不同特点的学生在活动中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表现自我,同时感到自己被别人需要,是有价值的,使其享受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 这次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体会到语文有用,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 这次活动使多门学科进行了整合,使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

希望通过这次《三顾茅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演义》,最后爱上《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4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将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请诸葛亮的诚意与尊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 同时在探究感悟中, 习得写作方法, 并尝试运用, 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并选用所听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三顾茅庐秀丽宜人草堂恭恭敬敬半晌讨论

2.出示预习题: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对贤才的尊重表现在哪里?

师:在这个故事中, 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 那就是—— (刘备) 。课文读了多遍, 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畅谈刘备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对人才尊重、渴求、有诚意……)

【检查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 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预案。因为课堂是生本课堂, 教师的一切教都要依据学生的学, 而不能走教案。】

二、品析言行, 体会尊重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抓住这一核心问题“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表现在哪里?”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

1.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2~5自然段, 如果有新的感受, 可在预习的基础上适当修改批注。

2.集体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 第一处:抓住人物对话, 感悟人物品质

A.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 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 “嚷”有几个口?用一张嘴读出三张嘴的力量。中国的文字就这么奇妙, 文字本身就告诉我们怎么读了。谁再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2) 是啊, 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 可绑不来他的心哪!鲁莽的张飞不懂, 可刘备知道!刘备“生气了”, 这里的生气又该怎么读呢?指名读刘备的话。

(3) 点拨:刘备责备的是谁? (张飞) 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补充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或插播“桃园三结义”影视片段) 。

师:刘备和张飞可是一对结拜弟兄、铁哥们, 现在, 刘备竟然为了一个乡野书生斥责自己誓死相随、桃园结拜的兄弟, 可见, 刘备对诸葛亮—— (生接说) 多么有诚意呀!

(4) 点出写法:这里张飞的鲁莽与刘备的生气,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板书:对比) 更加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2) 第二处:抓住人物动作, 体会诚心诚意

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呢?细读第三自然段, 圈出写刘备动作的词, 试着用“我通过__感受到__”这句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 师重点点拨:

B.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刘备就下马步行。

采访:你现在就是刘备, 老师当记者现场采访你一下。你为什么不骑马到门前呢?可是还有半里多路的哦。 (怕自己的马蹄声会吵到诸葛亮。)

追问:仅仅是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 (一位皇叔) 住在“茅庐”的诸葛亮的身份又怎样? (一位村夫, 地位很低下。)

师:试想假如一位将军骑马一路驰骋去拜访一个村夫, 会显得怎样? (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尊重别人。)

生自然明白:刘备下马步行, 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和他平起平坐。这样就显得很尊重诸葛亮, 此情此景, 让人动容。

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

C.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 自己轻轻地走进去, 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出示插图)

师:伸出手, 一起写这个“恭敬”的“恭”, 恭是形声字, 上半部分是声, 下半部分表意, 表意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 表示“诚心诚意”。这里连用了几个“恭敬” (两个) , 可见刘备的心有多诚。

恭恭敬敬地站着, 是一种怎样的站法呢?请同学们站一站。 (生站半分钟体验)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及时补充其年龄、身份与地位:当时作为皇叔的刘备已经47岁, 年近半百, 而诸葛亮不过是27岁的毛头小伙子, 一介乡野村夫而已——不论是权势、地位, 还是年纪, 刘备都无需“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可他还是这样做了, 这一等就是多长时间? (半晌又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2小时, 半晌=2时辰) , 可见刘备的—— (虔诚, 对人才的渴望)

读读这句话, 把刘备恭恭敬敬等待的画面读出来。 (生练习读、指名读。)

D.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同诸葛亮见面。

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急) 我觉得他不急, 他不是很有耐心地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吗?从这快慢的对比中你又体会到些什么? (求贤如渴、渴望人才、尊重人才)

3.师小结:“下马前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走进”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 除了“尊重”还是“尊重”, 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 刘备会生气。

4.让学生捧起书本有感情地朗读草堂等候这一幕, 并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鼓励学生试着把这感人的场景铭记心中, 生自由练背、齐背等。

【在品读刘备的言行过程中, 教者紧扣刘备的动作, 引导学生找词语、谈体会、巧体验、读出味。教师再适时富有激情地补充介绍当时备亮身份、地位、年龄的悬殊, 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尊重”的分量。从而一个礼贤下士、求贤如渴、胸怀统一大业的刘皇叔形象跃然课堂。同时, 又让学生隐约体会到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 在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把人物写活, 使主人公形象逼真, 使课堂教学充实而丰盈。】

三、感受才华, 拓展延伸

1.过渡引读:那么, 刘备如此尊重人才, 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 诸葛亮究竟是不是个人才呢?师引读最后两小节。

2.拓展练说:你知道历史上诸葛亮指导过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 火烧赤壁, 七擒孟获, 三气周瑜, 智降姜维, 空城计, 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 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助”。你想, 到那时, 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 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出示练说: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 (张飞、刘备、诸葛亮) 不禁感慨万千, 他想……

学生交流, 随机补充《出世表》

3.小结提升:是啊, 所以说“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 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如此, 在知识就是经济, 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 就尤为突出了, 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 求贤若渴的代名词。我们也衷心希望求贤若渴、尊贤重才的中国传统用人文化源远流长, 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将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上, 读“尊重” (分男、女、齐三次诵读这两个字) , 并落实在自己言行之中, 将其传承!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四、关注环境, 习得方法

出示:他们来到隆中, 只见……景色秀丽宜人。

1.在悠扬的古筝曲中, 师范读卧龙冈美景的句子, 生闭目想象这美丽的画面, 谈谈各自的感受。

2.待学生交流后, 引导比较:不要景色描写会怎么样?加入景色描写呢?

3.师补充了松、竹、溪、山的象征意义。

(在此基础上, 再来读这段文字。高雅之人隐居在这里的感觉跃然纸上。)

4.点拨:作者把隆中的景色写得这么秀丽宜人, 也是别有用意的, 看,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 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知道吗, 其实诸葛亮号称——? (卧龙先生) 。这个比喻句中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其实就是暗指——? (诸葛亮)

5.小结写法: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6.指导朗读并出示填充题练习背诵。

【落实课后习题1, 实现目标的达成度。本段篇幅较长, 草堂等候与卧龙冈美景分块背, 依学情降低难度, 及时积累。】

7.句式练习

就景色描写, 本段很精彩。作者用一个“来到……只见……”的句式把隆中的景色写得那么美, 让人如临其境。我们也来试试吧!

学生练写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 每篇课文学完后, 最好腾出6~8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文本语言, 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 使其成为课堂高效的增长点。】

五、总结反思, 畅谈所得

自主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 你们收获了些什么?

提醒:从内容、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反衬、环境烘托) 等方面畅谈所得。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同时, 作为学生也得追问自己“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促使孩子在反思中成长、提升。】

六、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1.练习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阅读《三国演义》, 研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尤其要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 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 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此项训练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有助于深化文本的理解, 同时,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从课本到原著。经历过教材的“得法”,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得益”, 用教材的“星星之火”去燎原孩子们阅读的人生, 意义深远, 效用无穷!】

附板书: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5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对〈〈三国演义〉〉已经有所了解,多数学生应该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原着或少儿版的。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文作了铺垫。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灵活运用各种解词法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课题扩展法、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清文章的详略,并认识到这样处理详略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运用研读的教学模式,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3、着意于课程资源的开拓,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强化了人文熏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准备好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揭题解题

1、引入。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已经领略了他的过人智慧。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要求学生写一写。

3、解题:理解”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三顾茅庐“即三次到茅屋拜访。

4、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题补上”谁“”去干什么“就是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的读课文,认为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找出文中现代人不太常用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2、检查字词

(1)读准字音。 卧龙冈 谒见 数九寒天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由”大贤“一词引出词语扩展练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有钱的人叫(大款 )

当红的影星歌星叫(大腕 )

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 大侠)

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 大厨 )

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大贤 )

(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词语: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惭愧 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4、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时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后再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自由朗读,思考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让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的感感表述的流畅、准确。(此处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概括出一个词――诚心诚意。

[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三顾茅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那么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二) 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天地。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他如此屈尊就孔明,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那足可以感动诸葛亮。

(四)作业:作业本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那么课文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二)认识张飞人物形象――体会反衬作用

1、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⑤张飞满口答应。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这好比是一朵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

4、课外拓展,丰富张飞形象

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三)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

(详略处理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写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

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2、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本子上。

[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

3、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讲解”卑鄙“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着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拓宽语

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五)作业。

(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背诵《出师表》节选

九、板书设计

风雪天轻叩柴门

置手足情以度外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半里外下马步行

台阶下恭敬礼拜

十、作业设计(详见各课时教学过程)

问题研讨

1、本课教学还可以设计情境表演,如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来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平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

无厘头版三顾茅庐 篇6

刘:“不请我进去吗?”

亮:“为什么?”

刘:“因为,我来了。”

亮:“我知道。”

刘:“而且,你也在家。”

亮:“我也知道。”

刘:“那你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坐坐呢?”

亮:“因为,我有防备之心。”

刘:“你怕我有诈?”

亮:“任何一个我不熟悉的人我都需要防备,除非,他是个死人。只有死人能让大家都放心,不用防备。”

郭敬明版

他是刘备,中山靖王之后,就站在草庐外。

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他漆黑而温暖的眸子里,落在他的地中海亚麻布手工缝制的限量版袍子上,他不由得握紧了腰上那对在龙泉铸剑坊标价黄金16两8钱、翡翠镶嵌的波西米亚复古风双股剑。

剑是冷的,他的心是热的。

关羽和张飞,这两个当世最俊朗,对他也最忠诚的男人,目光灼灼地站在他身后,但是他眼里只有睡在草庐里的那个少年。

翻译版

天哪,我的老伙计,你知道我为什么来三次吗?

真是见鬼,看在上帝的份上,为什么不请我进去喝杯茶?他在睡觉?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究竟是谁给了他这样的自信,还有什么会比等待一个皇叔造访更令人兴奋的呢?

嘿,你要是再不出山,小心我用靴子踢你的屁股,我发誓,我真会这样做的!

莎翁版

尊敬的先生,行行好打开您的门吧,若不然将这窗帷拨开一扇缝隙让我得见您的睿智容颜也好,您可知我在此处等待一宵又一宵,梦想与您一道恢复大汉的荣光啊,您看那夕阳沉落了,月轮升起了,曙光女神再次眷顾大地,草苔上的晨露也干了啊,您为何还不懂我的心思呢?

日剧版

孔明桑也是相信着的吧,相信着美好的未来,相信着黎民百姓对幸福的企盼……

就算是备这样软弱的人,果然也没办法辜负羽酱和飞酱的信任,所以……就算是一小时也好,请让我见您一面,拜托了。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7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通过初读课文,刘备三顾茅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认为刘备非常会用人,他知道诸葛亮非常厉害,就三次去茅庐拜访。

师:对呀,三顾茅庐,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

[点评:这“起”,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刘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刘备爱才,善于用人,有诚意。其中攫取三顾茅庐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作为深入学习课文的切入点。]

承:揣摩,锁定对话悟诚意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句子,然后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

师:(学生读课文后)能体现刘备诚意的句子有好多处,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谁先来读?(指名读)

[点评:默读课文即学生自读自悟。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最为重要。自读就是学生自由与文本对话。刘备对诸葛亮的“真心诚意”表现在对其茅庐的“三顾”中。这是师生对话的基础。]

1.师生对读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刘备对孔明的尊敬和诚意呢?

生:我们应该抓住其中的几个特别有味道的词语,比如:“胡说”“大贤”等。

师:真有味道,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

生:他们“桃园三结义”,情同手足。

师:现在,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足以看出刘备怎么样?

生:他很敬重人才,很珍惜人才,真的很有诚意。

师: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咱们来一次对话。

(师生分角色对读)

[点评:朗读体验是感悟的主要途径。教学重在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读的语气,在读中理解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自由对读

师:还从哪些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

生: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师:怎样读才能展现刘备的诚意呢?(课件集中出示以上三组对话)你们同桌,你读张飞,我读刘备,选择其中一组你们最感兴趣的对话,先自由读读,等会儿,请你们来展示。

(学生自由分角色读)

生: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生: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师:是呀,刘备大声斥责张飞的背后,就是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来,让我们一起来大声斥责张飞,体会刘备的心情。

[点评:朗读的形式多样,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教师适当地点拨,使刘备儒雅、彬彬有礼、待人诚恳的形象浮现在学生眼前。]

3.分组对读

师:让我们一起连起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这两组同学读张飞的话,另两组读刘备的话: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生读),刘备斥责他———(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生读),刘备说———(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转眼间,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生读),张飞想了想,也就知趣地说———(生读),刘备说———(生读)。

[点评: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的朗读是“分进”,那么这个环节由一组对话到几组对话连起来朗读,是“合击”。颇具启发意义的是学生朗读每组对话之间,教师作了适当的串连,过渡极为自然,使对话的意蕴融为一个整体。]

4.创新对读

师:张飞经过刘备的这番那般教导,也就知趣地随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诸葛亮出来迎接,他的牛脾气又发了,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

生(齐):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师: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 图中无声音, 你能想象刘备说些什么吗? (课件出示:刘备说:“!”)

生:刘备火急火燎地说:“你怎么又来了,我早就告诉过你,我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生:刘备雷霆大发地说:“你怎么又这样了呢!我在来的路上,不是跟你讲过要懂得礼节,千万不能失礼吗?”

转:融入,聚焦行动品诚意

师:从对话中,我们读出了刘备的一片诚心。言为心声,这些对话表达了刘备鲜活的个性。人物个性是可以从多方面来表达的,除了语言以外,我们能不能从别的方面感受到刘备的真心诚意呢?

生:“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就能体会出来。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这些地方的描写,让我们一起走进“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用心地、细细地去品味呦。(课件播放录像)

师:欣赏了这感人的一幕,相信你对刘备的诚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谁来动情地读读描写刘备动作的语句?

生: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当时的年纪吗?

生:我只知道他很年轻,具体多大不知道。

师:他当时二十七岁。刘备呢?你们猜猜。

生:我觉得应该三十几岁。

师:刘备当时整整四十七岁,差了多少岁?

生:整整二十岁。

师:而且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一介平民,怎么能下拜呢?你能体会到刘备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师:感动你的地方还有吗?谁还想读?

生: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舒适的床上高卧不起,而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候。面对着此情此景,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景展现出来吧!这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本段)

合:拓展,妙笔生花赞诚意

师: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以后,刘备已经离开了人世,诸葛亮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古筝曲《高山流水》徐徐奏响,教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眼中含着点点泪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深情回首,念念不忘。同学们,这段文字比较深奥,你听懂了些什么?

生:最后一句说这是二十一年前的事,二十一年,历历在目。

生:“臣本布衣”,诸葛亮说他原来是穿布衣的,布衣就是平民。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一片真情的刘备说些什么呢?请你用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短语,来抒发此刻你想对刘备所说的话,先写一写。(学生写话)

师:写好了,大声地朗读出来,抒发你此刻的心情。

生:你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如果不是你的耐心和诚意,也许诸葛亮的才干会被埋没,也许我们中国的历史也不会如此灿烂。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你乃伯乐也!

生:刘备三顾茅庐,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同学们,是“诚”唤醒了沉睡着的诸葛亮!是“诚”让诸葛亮拥有了无穷的力量!还是这“诚”让诸葛亮驰骋沙场,报效国家!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诚。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写的,这真是……

生(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点评:拓展阅读是文本阅读的自然延伸和加深。诸葛亮的《出师表》尽管学生难以理解,但可以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对加深理解文本意义和开阔视野不无裨益。较理想的拓展性阅读是选择那些与文本内容有机联系的文字材料,如果难易程度相当自然更好。]

[总评:这是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秀教例,它给我们阅读教学最大的启示是:怎样将阅读教学的过程舒展开来。

阅读教学的精读阶段需要寻找突破口,或者说需要找到切入点,这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面临的问题。切入点找得准不准,有何讲究?找准了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入进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你看,本课的教学抓了一个“诚”字,刘备的形象凸现了,当然还有张飞,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场面呈现在学生的脑际。切入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举,是本课的亮点,但却是许多平庸语文课的症结所在。

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朗读。读与悟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阅读教学,是读中悟呢?还是悟中读。大家都认为读与悟互为因果,既要结合又要统一。但要有主次,有逻辑起点。本课例教师安排了学生大量的朗读、师生对读、自由对读、集体引读、创新对读等。读是主体、是本,在读的基础上说一点感悟“为什么这样读”“读出了怎样的感情”。读加强了,就减少了师生脱离文本的冗长谈话。对于朗读,鲁迅先生曾说:“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又说,“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读,有个内容选择问题,本课让学生发现并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句子来读,读得精当。读还有个学生关注什么的问题,是仅仅关注内容呢,还是内容和语言表达一并关注?本课的重点是读出主要人物刘备的“诚心”,至于对语言表达方法的关注,词语品味、推敲还有待加强。

阅读要让学生有心灵自由,有想象空间。学生在朗读人物的每一组对话的时候,个性化的感受得到自由的表达。当读到张飞随刘、关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诸葛亮出来迎接,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时,教师的引导具有启发性:“此刻,刘备会说些什么呢?书上没有写。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象刘备会说些什么吗?”所设计的想象练习是有创造性的。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对刘备个性的感悟展开想象,学生的言说展示了刘备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借鉴课文的人物对话形式,在新的语境中得到初步的实践和尝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习人物对话理应是本课的学习任务。高一点的要求是,当学生随文练笔并交流以后,可以返回去让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没有把你们替刘备说的话写出来呢?究竟为什么?”这样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就会让学生在表达中长智慧。

三顾茅庐 篇8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 “我信着半间儿草舍 ;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 (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 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返回。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 于是,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达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醒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 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 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功立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9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刻画, 其人物形象被彻底神化。但作者认为,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分析, 他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和人力资源学家, 比如著名的“三顾茅庐”案例, 就充分地展示了其卓越的“面试”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诸葛亮也是个社会新鲜人, 也要经过面试这个环节走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首先, 诸葛亮在出山的时候, 只有二十六岁, 和现在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年龄相仿。其次, 他也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历练, 主要的知识也来自于书本。再次, 他也不是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 没有人提前替他安排好职业生涯。但是, 经过这次“面试”, 刘备对于比他小二十岁的诸葛亮钦佩有加, 不惜放低身份, 恳请他出山相助, 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因此总结诸葛亮的“面试”智慧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应聘实践有充分的指导作用。

1 锻炼“口才”和“应变能力”

和很多毕业生的理解不同, 正规面试时, 面试官提问的往往不是学科专业问题, 因为对专业知识的考察往往通过笔试或实操测试。比如下列出现的这些问题:“你认为工作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冲突吗?你喜欢出差吗, 喜欢与陌生人接触吗?如果你可以变成别人, 你会变成谁?如果你被炒鱿鱼了, 会是什么原因?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你最喜欢哪首歌?”等等。这些问题, 要在众目睽睽之下, 顶住巨大的压力, 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组织词汇, 用非常有感染力的语言逻辑表达出来, 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 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往往是最欠缺的, 这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以不懈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对诸葛亮面试智慧的总结和提升, 笔者将“口才”和“应变能力”的全面培养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1 面对压力, 敢于表达

面试场景的布置往往是非常严肃的, 一般情况是求职者坐在一边, 面对几名面试官。面试官的选择是有严格规定的, 通常一定会有用人部门的负责人, 也就是求职者潜在的直接领导, 他主要负责对求职者的临场表现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作出判断, 特别是像营销、推广、策划等对于表达和沟通能力要求高的岗位更是如此。

另外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也一定会到场, 通常在招聘环节, 人力资源部要负责制定招聘计划并组织实施;收取应聘材料;理论、实操测试;面试;选择入职等全面工作。一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负责人, 基于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可以通过求职者的言谈举止、甚至细微表情的变化, 对其内在能力与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按照既定的模型测试得出评估结果。如果是对公司非常重要的面试, 副总以上级别的高层也可能出席。

可见, 面对这样的阵仗和关乎自己职业生涯开端的前景,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的情绪, 以至于平时可以侃侃而谈, 这时却瞠目结舌, 前言不搭后语, 造成面试的失败。

而诸葛亮是不是面临相同的问题呢?二十六岁的他, 面对的是年近五旬, 在乱世三十年浮浮沉沉, 但以信义仁爱著于天下的“大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刘备, 是一位拥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识人、用人技巧的天下枭雄。任何空谈、做作和欺骗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更何况他的身边还有两个凶神恶煞般的名将保镖。所以, 如果诸葛亮也紧张地说不出话来, 怎么可能有隆中对的旷世战略展示呢?因此, 在校大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加以锻炼, 努力达到像诸葛亮一样, 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面对什么人都可以敢于正常表达自己的正常思绪和情感。

1.2 逻辑表达, 条理清楚

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人, 没有比他“敢说”的, 长篇大论, 东一句西一句说了半天, 听众却根本不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他缺乏第二个阶段的能力, 即讲话有逻辑性、条理性, 经典的说法就是“起承转合”:“起”是话题的引入;“承”是描述事件的过程;“转”是转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是对该事件的总结。要根据听众的特点, 充分发挥讲话的艺术, 以使对方理解, 进而接受并支持自己的观点。

诸葛亮在“三顾茅庐”时用一篇精彩的演讲充分地展示了自身逻辑表达的能力, 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面对刘备问计, 他的“起”为“从董卓开始, 占据州郡的各路诸侯数都数不清。”短短数言, 交代了当前的天下大势, 因为刘备一直有称雄之意, 这种开头一下子就可以凝住其心。紧接着“承”, 分析当今最强的两大诸侯, “曹操拥百万雄兵, 挟天子而令诸侯, 实在不能和他正面交锋。”“孙权在江东三世, 拥有长江天险而人民爱戴, 手下有贤能为之用, 只能和他联合而不能为敌。”描述了今后联吴抗曹的战略构想的原因。接着话锋一“转”, 为刘备构建下一步的长远计划, 即先占据荆州和益州, 再“西面与诸戎和睦相处, 南面安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发展自身力量。当天下有变时, 两路大军共同北伐曹操, 进而平定天下。最后“合”, 按照这个总体构想实施, 刘备将得偿所愿、称霸天下、恢复汉朝。可见, 诸葛亮充分了解刘备的需求和优劣势, 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条有理、有论有据, 逻辑清楚。所展示的光辉前景使得刘备对诸葛亮更加钦佩, 坚定了请其出山辅佐的决心。

大学生锻炼这种能力, 可以在平时参加演讲及辩论活动, 学习媒体主持人的讲话逻辑, 在重要的场合, 要养成列讲话提纲的习惯, 甚至对于发言要进行多次演练和模拟。

1.3 知识广博, 扩充杂学

根据前面对面试场景的描述可知, 面试官问的基本上不是学科知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 与他人交流的也往往不是专业的内容, 而是“杂学”。在古代是指科举文章以外的各种学问, 现代是指本身专业知识以外的学识, 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历史、天文、地理、艺术、饮食、旅游、军事等。

诸葛亮的知识就非常广博。他书法精湛, 篆书、八分、草书作品都堪称经典, 同时绘画才能卓越, 画作构图宏伟、场面博大。在音乐方面, 他不止会吟唱、善操琴, 创作乐曲和歌词, 而且还会制作七弦琴和石琴, 甚至还写有一部《琴经》[2]。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诸葛亮还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和实践,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拥有了丰富的“杂学”知识, 诸葛亮不仅与任何阶层的人沟通都谈吐自若, 有共同的话题, 而且气质出众, 受到大众的爱戴和支持。大学生想扩充“杂学”, 必须要做到大量阅读非专业书籍, 积极听取各类知识讲座, 并时时关注媒体新闻, 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最新动态。

2 面试的外部形象包装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3]可见, 在出山前, 诸葛亮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士生活, 但他能不能就穿着干农活的脏衣服面见刘备呢?当然不行, “刘备见诸葛亮身高八尺, 面如冠玉, 头上戴着纶巾, 身披鹤氅, 飘飘然像神仙一样。”孔明先生的风貌给了以后的领导“惊艳”之感, 完美的第一印象为“面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对面试者而言, 恰当合理的外部形象包装能够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形中为自己的面试加分。而在面试环节, 如果面试者穿着随意, 打扮邋遢, 就容易给面试官留下不良印象, 影响其面试成绩, 甚至与好工作失之交臂。

有关研究显示, 着装打扮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一般那些穿着朴素大方的人往往稳重干练、真诚厚道;习惯穿浅颜色衣服的人大多性格开朗健谈、交际能力强;经常穿深颜色衣服的人性格稳重、老练、深谋远虑;衣着高档华丽的人虚荣心强自我显示欲望强;穿着马虎邋遢的人逻辑性与机密性较差, 但有实力, 认真负责, 面子心理较重。因此, 求职者应该合理着装, 色彩搭配不宜过多, 简洁大方即可。

职场面试属于严肃场合, 对于形象包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适合过于另类前卫的造型和张扬个性的夸张服饰, 要选择凸显随和、亲切感的色彩和款式。因此, 女生切忌穿着嘻哈风、黑白灰或过于性感, 应该淡妆、着明快色系裙装、简单配饰, 力求优雅、美丽、精致。而男生要保证稳重、整洁, 不可穿着过于随意, 切忌出现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去面试的情况。

3 保持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三顾茅庐中, 诸葛亮用他的智慧、胆识、仁义折服了刘备, 从此成功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在三顾茅庐这场面试中, 诸葛亮无疑是一个优秀的面试者, 他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回答刘备提出的种种问题, 并反客为主, 向刘备讲述其胸中抱负, 最终以其智慧与谋略彻底征服了刘备。

通过以上的综合锻炼和包装, 求职者已经可以从容地应对各种面试场合。接下来, 面试者就要进入面试正题了。在整个面试过程中, 面试者应该保持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 面试者可以稍作思考再予以回答, 有意识地揣摩和思考面试官提问背后的深意, 从而做出令其满意的回答。

一般地, 在面试环节, 面试官除了会提问一些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之外, 还会积极了解面试者的一些个人情况, 以判断其性格、人际关系、情绪状况、成熟度、工作态度等。面试者要想提高其面试成功率, 就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回答面试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使其看到自己的真诚和个性。此外, 在面试现场, 面试者还应该注意以下的细节。首先, 态度要展现不卑不亢, 时刻保持微笑, 注意手部不要有过多的小动作, 避免东张西望, 逃避面试官的目光。其次, 细心倾听每一个问题, 可以稍加思索, 回答时稍稍放缓语速, 尽量做到吐字清晰, 回答明确, 紧扣题目。最后, 要时刻注意礼貌, 进入和离开时要鞠躬, 称呼面试官要用敬语, 每次回答要以“回答完毕”结尾。

摘要:通过对“三顾茅庐”案例的充分剖析, 归纳出高校毕业生应对面试要锻炼“口才”和“应变能力”, 讲求外部形象包装, 保持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总结诸葛亮的“面试”智慧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应聘实践有充分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三顾茅庐,诸葛亮,面试,口才,形象包装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2]郑燕欣.浅谈汉代音乐艺术赋予南阳旅游的内涵[J].大众文艺, 2009.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小组合作 独立思考 个别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9

案例描述一

1.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感受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的具体词句。

(1)按照5、4、3、2号的顺序交流,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2)教师负责纪律,让学生在有规则的自由中畅所欲言。(3)每组的1号同学和教师组成一个合作小组,教师先做示范表述,学生跟着模仿。

2.小组推选汇报,重复的不说,其他组员随时补充。

3.以上组员每发言交流一次,就投入一颗代表自己的幸运星,最后累计最多的,获得这节课的“发言达人”。

分析与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为主线索,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

1.独立思考,吸收内化。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每个组员先独立思考,让自己吸收内化,然后讨论交流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讨论时,我发现有的小组起先交流的进程很快,把讨论时间节约下来,却压缩了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回答问题时却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结果事倍功半。

2.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先交流,后发言,大大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使他们能开口说话。如,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的有关“诚心诚意”的词句不一样多。第2小组的组长提醒组员注意“张飞、关羽为何要在门口等候”的问题,再联系前两次请诸葛亮时他们的态度思考。这一点拨,使其他组员豁然开朗。

3.个别化关照。我第一次采用了1号学困生与教师自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1号学生的确比平时在小组中交流更有效率,毕竟在我的面前,他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抢着发言,虽然说的语句不通顺,虽然体会很浅显,但做到了积极参与;虽然有些是经我口述再请其复述所得,但说明他在倾听。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我觉得这样的目标已经达到。

4.激励性评价。小组合作依然是优等生的舞台,一些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因此,激励性评价很重要。在这节课的合作学习中,我采用幸运星累计的方式,只要发言,就投一颗代表自己的幸运星。这招很灵,人人都开口说话,非常积极。

案例描述二

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朗读第三自然段的“离诸葛亮的住处——同诸葛亮见面”。

(1)组长根据内容、组员特点合理分配朗读任务;(2)每个组员认真倾听,注意衔接,有感情朗读;(3)汇报朗读,并请组长介绍为何这样分配;(4)共同评价。

分析与反思

小组长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小组合作中,小组长就是教师组织调控的助手。要想合作学习有效,就不能让讨论只停留在热闹的层面上,讨论的进度和内容应由组长调控,教师要明确地告诉他们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第二次合作朗读第三节内容时,事实上,在第一次合作讨论中,我已安排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成板书,这样的刻意安排,就是希望学生能借助内容进行阶梯式记忆,减轻回家背诵的负担。由组长根据内容、组员的特点合理分配朗读任务,无形中提高了组长的领导力。

1.心理关照更重要。这节课,学生在知识获得、方法掌握上受益很大,但我对学困生的心理关照欠缺。在组长阐述如何分配朗读任务时,对1号学困生的打击太大,学生直接说出了1号学生的朗读水平弱等话语。这也让我想到了小组合作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尊重、平等”应该放在第一位。

2.选择性、多样化,一个都不能少。另外,我也想到,如果有学生不喜欢组长安排的朗读任务,觉得自己更适合朗读其他语句,怎么办?应彰显“个别、多元、适性”的小班精神,高举“做你自己”这面旗帜,体现“和而不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精心设计的两次小组合作学习,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展开与评估等全方面把握,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仔细观察和及时介入,为学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变化,让学生在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上一篇:安全创新研究下一篇:各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