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研究室

2024-09-04

快乐学习研究室(精选12篇)

快乐学习研究室 篇1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 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 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

一、创设研究情境, 激发研究欲望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 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然而,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由于其生活经验有限, 所以更应该用学生熟悉的且比较容易引入课堂的内容、材料或生活情境来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两只笨熊分饼”。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述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为什么两只笨熊最后都没有吃到饼?”从而联系生活探索“平均分”的概念和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再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两副三角板入手, 让学生提出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O呢?”然后, 学生可通过亲自动手画任意的三角形进行测量验证, 也可以任意剪一个三角形通过折一折, 或剪掉三个角拼一拼来验证。在此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兴趣高涨, 且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提供研究材料, 体现研究价值

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必须有一定的载体, 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当然, 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有很多, 但对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来说, 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因为数学开放题的条件可以是多余的, 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 解题的策略和方法也比较灵活, 即它有开放性的特点, 发挥各自想象力, 展开数学思维和方法交流的机会, 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 都乐于参与,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也就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如在教学“排列组合”一课后, 我上了一节数学活动课, 主题内容是“我是小小研究者”, 将数学课上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出示问题: (1) 四人握手每两人握一次, 能握几次?5人、6人、7人、100人呢? (2) 3个数字可以排列成几个两位数?4个数、5个数、6个数……各能排列多少个两位数?教师提供出有价值的探索问题后, 学生通过动手、合作、实践, 自主探索出了排列组合的规律, 学会了用式子计算, 使得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

三、倡导合作学习, 培养研究能力

采用合作学习形式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学生有了研究的目标, 就要积极地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组员之间的研究、交流,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培养研究能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 教师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论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个人研究力量的薄弱, 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鼓励小组间展开竞争,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每个小组的研究气氛都很浓, 积极性都很高涨。经过大家大胆的猜想、验证, 学生找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 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而且培养了研究能力。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 使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健康成长, 快乐成才。

快乐学习研究室 篇2

篇一: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

篇一: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

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公司对消费者的部分“欺骗”

与消费者知情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组长:卢帅达

组员:高子淇 王奇杰

指导教师:李荣哲凤城一中二年十二班 完成时间:

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公司对消费者的部分“欺骗”

与消费者知情情况的调查研究报

作者:卢帅达 高子淇 王奇杰

摘要: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公

司在提供信息服务的时候对消费者的“欺骗”的过程及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到消费者中对相关“欺骗”手段了解甚少。

活动安排:

人员分工:

王奇杰:讨论得出研究方向、内容、研究方式、研究步骤,查找相关资料,共同

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分析问卷调查结果。

高子淇:讨论得出研究方向、内容、研究方式、研究步骤,设计相关表格、调查

问卷,共同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分析问卷调查结果。

卢帅达:讨论得出研究方向、内容、研究方式、研究步骤,共同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分析问卷调查

结果,各种资料汇总、整理成文,形成电子及纸质报告。获取资料方式:计算机网络、相关书籍、相关人士透露、问卷调查

我们对200名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如下页:

对于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公司对消费者进行的的部

分“欺骗”消费者的知情情况随机调查问卷

您每个月在手机、座机、宽带上网以及其他方面消费大致费用是多少

a、0~100b、100~200 c、200~500 d、500以上

您认为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公司在哪些方面对消费者进行了“欺骗” 1、3g技术的应用

□您知道具体的“欺骗”手段吗?

□ 知道,您认为的手段:

□ 不清楚,只是认为信息服务商在该方面有所欺骗

2、宽带、光纤网络的使用 □您知

道具体的“欺骗”手段吗?

□ 知道,您认为的手段:

□ 不清楚,只是认为信息服务商在该方面有所欺骗

3、wi-fi的使用 □您知道具体的“欺骗”手段吗?

□ 知道,您认为的手段:

□ 不清楚,只是认为信息服务商在该方面有所欺骗

4、手机、宽带套餐的定制和使用 □ 您知道具体的“欺骗”手段吗?

□ 知道,您认为的手段:

□ 不清楚,只是认为信息服务商在该方面有所欺骗

5、其他:欺骗的相关手段: 谢谢您能抽出几分钟填写我们的调查表,感谢您对我们的支

持!谢谢!

相关资料:

就目前我们所查找到的资料看来,相关运营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消费者进行了“欺骗”:

1、多数运营商利用消费者认为现

在是“3g时代”的思维惯性,在无任何告知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2g服务,而非多数用户所认为的3g,隐瞒消费者所使用网络的真实情况。

2、多数运营商在提供宽带、光纤网络服务时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限制了用户使用数量和使用速度,因而在某些特殊时段降低了用户所使用的宽带的速度。

3、部分运营商在提供手机、宽带套餐的同时在未准确告知的情况下擅自给用户增加许多多余服务,以此收取服务费用。

4、目前wi-fi的欺骗主要来自于不法分子,与相关运营商无直接关系,所以在这里暂不谈。

我们以前3个主要方面来详细了解具体的“欺骗手法”: 1、3g技术的使用方面:隐瞒使用网络确切情况

要想了解3g的欺骗手段,先要了解3g与2g的区别:

2g和3g分别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移

外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策略;理论研究

一、引言

学习策略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定义为: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学习或记住新的信息所运用的有目的行为和思维。学习策略既可以用于学习一系列新词的简单任务,也可用于包括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复杂任务。二语学习的有效性可通过向学习者传授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策略训练指训练学习策略的使用,以提高学习者的效率。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用来提高其目标语语言能力的各项活动。本文回顾了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指出研究的趋势。

二、学习策略理论研究与分类

1.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开始由关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为或带有母语印记的言语行为,转向关心成功学习者使用的策略。Rubin和Stern较早通过观察和直觉手段,依据认知学习理论,归纳出二语学习成功者必备的学习策略。

Rubin提出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有七方面共性:乐于并善于猜测,而且猜得很准;有强烈的交际愿望;为学会交际,不怕出错;重视语言形式学习;寻找机会不断练习,如看电影、参加其他的言语活动;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言语过错,并自己纠正;关心语法或言语形式,还注意语言意义和内容。

Stern总结出成功者必备的学习策略。除与Rubin的发现有重复外,还增加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移情和内化。此后Stern又把归纳为四大类:主动计划策略、“学术性”学习策略、社会学习策略及情感策略。Stern和Rubin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此后的研究主要运用面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或统计推断研究(转引自秦晓晴,1998),或探讨外语学习成功者使用学习策略的特点,以期摸索出提高学习者的整体外语水平的途径。

Bialystok把学习策略分为四类:功能操练、形式操练、推理和监控。其中只有功能操练始终能解释不同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Huang和Naerssen(1985,转引自秦晓晴,1998)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Bialystok的研究发现,即功能操练最能预测学习的好坏。不过,Skehan(1989)认为,尽管有些学生属低水平组,但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语言成绩很可能令其他类型学习者望尘莫及。

20世纪90年代O'Malley研究发现,成功的二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元认知策略,能意识到他们使用的策略以及使用的原因。Brown发现学习者运用许多策略发送和接受语言。Oxford(1990)把学习策略研究细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经过多次研究,她发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我国学者学习策略的论文研究视角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视角指考察的出发点是学习者观念和策略的总体,微观视角是侧重于学习某类知识或技能策略,如听力、阅读。研究范围有观念、策略的变化,如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词汇策略。研究对象有英专、非英专等。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实验、个案等。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尤其在英语专业本科学习策略研究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蒋祖康(1994)、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学习策略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和王对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评述,着重讨论环境和学习者因素对学习策略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环境又分成了文化背景、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和学习任务。学习者因素又分为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风格、性别(又分为感知、认知、反应、知识加工模式上的性别差异和使用左右脑上的性别差异五点进行分述)。可见,学习者的内外部因素都可能影响策略的使用。这种影响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互相强化或抵消。

2.分类

OMalley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他的研究反映出:中等水平学习者使用更多的元认知策略,而初等水平学习者更看重实际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认知策略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社会情感策略对学习的影响不及其他策略的影响大。OMalley对以上研究结果这样解释:认知策略在学习中与学习任务更为相关。不具备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学无方向,不能检查自己的进步,不能确定未来方向;善于学习者会常把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结合使用。社会情感策略不及其他策略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对与之相关的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者不能认识到情感和社会关系也是学习中的重要因素。

国内一项研究用因素分析法把元认知学习能力分为3方面和8维度。

元学习能力应包括如下能力:激励自己勤奋;确立目标;选择最适当学习方法;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总结自己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调节学习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Bialystok(1981)将学习策略分为形式操练、功能、推理、监控等策略。她发现功能操练以外的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年纪。同时,推理和成绩没有关系。

在不同的学习者身上,策略的有效性有共性(但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认知方式等),又有个体差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学习策略。

三、总结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需要重视策略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在外语学习策略的教授中,教师要向学习者讲授具体的学习策略,还要让其在运用策略上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是外语教学策略的重点。语言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已获得的策略。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文秋芳,王立非(2004)在一项对20年来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报告中得出:近20年来,学者们在英语策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听力策略研究比较完善,写作策略研究几乎是空白,阅读策略研究很缺乏;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较好;问卷调查远多于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和混合研究。

总之,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ialystok,E.Some factors in the col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M].In C.Faerch 7 g.Kasper(Eds),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London: Longman,1983.

[2]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3]秦晓晴.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特点[J].外语教学,1998(1).

[4]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语语言文学,2004(1).

摘 要:本文归纳总结了学习策略的概念、近年来外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的不足及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策略;理论研究

一、引言

学习策略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定义为: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学习或记住新的信息所运用的有目的行为和思维。学习策略既可以用于学习一系列新词的简单任务,也可用于包括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复杂任务。二语学习的有效性可通过向学习者传授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策略训练指训练学习策略的使用,以提高学习者的效率。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用来提高其目标语语言能力的各项活动。本文回顾了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指出研究的趋势。

二、学习策略理论研究与分类

1.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开始由关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为或带有母语印记的言语行为,转向关心成功学习者使用的策略。Rubin和Stern较早通过观察和直觉手段,依据认知学习理论,归纳出二语学习成功者必备的学习策略。

Rubin提出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有七方面共性:乐于并善于猜测,而且猜得很准;有强烈的交际愿望;为学会交际,不怕出错;重视语言形式学习;寻找机会不断练习,如看电影、参加其他的言语活动;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言语过错,并自己纠正;关心语法或言语形式,还注意语言意义和内容。

Stern总结出成功者必备的学习策略。除与Rubin的发现有重复外,还增加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移情和内化。此后Stern又把归纳为四大类:主动计划策略、“学术性”学习策略、社会学习策略及情感策略。Stern和Rubin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此后的研究主要运用面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或统计推断研究(转引自秦晓晴,1998),或探讨外语学习成功者使用学习策略的特点,以期摸索出提高学习者的整体外语水平的途径。

Bialystok把学习策略分为四类:功能操练、形式操练、推理和监控。其中只有功能操练始终能解释不同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Huang和Naerssen(1985,转引自秦晓晴,1998)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Bialystok的研究发现,即功能操练最能预测学习的好坏。不过,Skehan(1989)认为,尽管有些学生属低水平组,但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语言成绩很可能令其他类型学习者望尘莫及。

20世纪90年代O'Malley研究发现,成功的二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元认知策略,能意识到他们使用的策略以及使用的原因。Brown发现学习者运用许多策略发送和接受语言。Oxford(1990)把学习策略研究细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经过多次研究,她发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我国学者学习策略的论文研究视角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视角指考察的出发点是学习者观念和策略的总体,微观视角是侧重于学习某类知识或技能策略,如听力、阅读。研究范围有观念、策略的变化,如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词汇策略。研究对象有英专、非英专等。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实验、个案等。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尤其在英语专业本科学习策略研究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蒋祖康(1994)、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学习策略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和王对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评述,着重讨论环境和学习者因素对学习策略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环境又分成了文化背景、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和学习任务。学习者因素又分为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风格、性别(又分为感知、认知、反应、知识加工模式上的性别差异和使用左右脑上的性别差异五点进行分述)。可见,学习者的内外部因素都可能影响策略的使用。这种影响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互相强化或抵消。

2.分类

OMalley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他的研究反映出:中等水平学习者使用更多的元认知策略,而初等水平学习者更看重实际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认知策略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社会情感策略对学习的影响不及其他策略的影响大。OMalley对以上研究结果这样解释:认知策略在学习中与学习任务更为相关。不具备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学无方向,不能检查自己的进步,不能确定未来方向;善于学习者会常把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结合使用。社会情感策略不及其他策略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对与之相关的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者不能认识到情感和社会关系也是学习中的重要因素。

国内一项研究用因素分析法把元认知学习能力分为3方面和8维度。

元学习能力应包括如下能力:激励自己勤奋;确立目标;选择最适当学习方法;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总结自己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调节学习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Bialystok(1981)将学习策略分为形式操练、功能、推理、监控等策略。她发现功能操练以外的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年纪。同时,推理和成绩没有关系。

在不同的学习者身上,策略的有效性有共性(但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认知方式等),又有个体差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学习策略。

三、总结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需要重视策略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在外语学习策略的教授中,教师要向学习者讲授具体的学习策略,还要让其在运用策略上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是外语教学策略的重点。语言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已获得的策略。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文秋芳,王立非(2004)在一项对20年来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报告中得出:近20年来,学者们在英语策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听力策略研究比较完善,写作策略研究几乎是空白,阅读策略研究很缺乏;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较好;问卷调查远多于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和混合研究。

总之,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ialystok,E.Some factors in the col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M].In C.Faerch 7 g.Kasper(Eds),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London: Longman,1983.

[2]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3]秦晓晴.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特点[J].外语教学,1998(1).

[4]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语语言文学,2004(1).

摘 要:本文归纳总结了学习策略的概念、近年来外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的不足及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策略;理论研究

一、引言

学习策略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定义为: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学习或记住新的信息所运用的有目的行为和思维。学习策略既可以用于学习一系列新词的简单任务,也可用于包括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复杂任务。二语学习的有效性可通过向学习者传授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策略训练指训练学习策略的使用,以提高学习者的效率。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用来提高其目标语语言能力的各项活动。本文回顾了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指出研究的趋势。

二、学习策略理论研究与分类

1.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开始由关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为或带有母语印记的言语行为,转向关心成功学习者使用的策略。Rubin和Stern较早通过观察和直觉手段,依据认知学习理论,归纳出二语学习成功者必备的学习策略。

Rubin提出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有七方面共性:乐于并善于猜测,而且猜得很准;有强烈的交际愿望;为学会交际,不怕出错;重视语言形式学习;寻找机会不断练习,如看电影、参加其他的言语活动;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言语过错,并自己纠正;关心语法或言语形式,还注意语言意义和内容。

Stern总结出成功者必备的学习策略。除与Rubin的发现有重复外,还增加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移情和内化。此后Stern又把归纳为四大类:主动计划策略、“学术性”学习策略、社会学习策略及情感策略。Stern和Rubin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此后的研究主要运用面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或统计推断研究(转引自秦晓晴,1998),或探讨外语学习成功者使用学习策略的特点,以期摸索出提高学习者的整体外语水平的途径。

Bialystok把学习策略分为四类:功能操练、形式操练、推理和监控。其中只有功能操练始终能解释不同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Huang和Naerssen(1985,转引自秦晓晴,1998)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Bialystok的研究发现,即功能操练最能预测学习的好坏。不过,Skehan(1989)认为,尽管有些学生属低水平组,但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语言成绩很可能令其他类型学习者望尘莫及。

20世纪90年代O'Malley研究发现,成功的二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元认知策略,能意识到他们使用的策略以及使用的原因。Brown发现学习者运用许多策略发送和接受语言。Oxford(1990)把学习策略研究细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经过多次研究,她发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我国学者学习策略的论文研究视角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视角指考察的出发点是学习者观念和策略的总体,微观视角是侧重于学习某类知识或技能策略,如听力、阅读。研究范围有观念、策略的变化,如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词汇策略。研究对象有英专、非英专等。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实验、个案等。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尤其在英语专业本科学习策略研究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蒋祖康(1994)、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学习策略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和王对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评述,着重讨论环境和学习者因素对学习策略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环境又分成了文化背景、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和学习任务。学习者因素又分为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风格、性别(又分为感知、认知、反应、知识加工模式上的性别差异和使用左右脑上的性别差异五点进行分述)。可见,学习者的内外部因素都可能影响策略的使用。这种影响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互相强化或抵消。

2.分类

OMalley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他的研究反映出:中等水平学习者使用更多的元认知策略,而初等水平学习者更看重实际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认知策略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社会情感策略对学习的影响不及其他策略的影响大。OMalley对以上研究结果这样解释:认知策略在学习中与学习任务更为相关。不具备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学无方向,不能检查自己的进步,不能确定未来方向;善于学习者会常把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结合使用。社会情感策略不及其他策略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对与之相关的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者不能认识到情感和社会关系也是学习中的重要因素。

国内一项研究用因素分析法把元认知学习能力分为3方面和8维度。

元学习能力应包括如下能力:激励自己勤奋;确立目标;选择最适当学习方法;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总结自己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调节学习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Bialystok(1981)将学习策略分为形式操练、功能、推理、监控等策略。她发现功能操练以外的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年纪。同时,推理和成绩没有关系。

在不同的学习者身上,策略的有效性有共性(但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认知方式等),又有个体差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学习策略。

三、总结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需要重视策略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在外语学习策略的教授中,教师要向学习者讲授具体的学习策略,还要让其在运用策略上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是外语教学策略的重点。语言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已获得的策略。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文秋芳,王立非(2004)在一项对20年来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报告中得出:近20年来,学者们在英语策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听力策略研究比较完善,写作策略研究几乎是空白,阅读策略研究很缺乏;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较好;问卷调查远多于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和混合研究。

总之,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ialystok,E.Some factors in the col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M].In C.Faerch 7 g.Kasper(Eds),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London: Longman,1983.

[2]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3]秦晓晴.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特点[J].外语教学,1998(1).

网络学习者学习成绩评价研究 篇4

网络学习使得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封闭式变成了今天的开放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它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双方的参与度,促进了教学双方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传统的学习者成绩评定也随之转变。

2. 网络学习

2.1 什么是网络学习

所谓网络学习,就是指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丰富的、可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2.2 网络学习的优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上述观点。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这种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具有了传统学习无可比拟的优点。

2.2.1 学生学习不受入学年龄的限制,并且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2.2 网络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时空的解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

2.2.3 网络背景下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不迷信教师,能批判性地学习。

2.2.4 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进行比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有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2.5 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2.3 网络学习的缺点

2.3.1 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下意识地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

2.3.2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受影响。

2.3.3 有些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学生自学。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加大。

3. 学习成绩的评价

成绩评价有下列方法:

3.1 分数评价法

把测试内容分层,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分数杠杆,一般有100分制,150分制等多种划分样式。通过人数最多的一层划为及格线,以此类推评定分数。

3.2 程度评价方法

把测试内容仅分两层(及格、不及格)或者三层(优秀、及格、不及格)。这种成绩评价方式没有分数评价法要求严格,测试结果比较笼统,多用于非学术性测试。

3.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4. 网络学习对学习者的影响

4.1 网络资源和技术的拓展对学习者的影响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网络学习中,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有了它们,学生才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4.2 教师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在网络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信息传递的任务,更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协作者等多种角色。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容易产生两种现象:一是使学生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二是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很难找到有效信息。因而教师必须对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与管理。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筛选出专业性较强、信息较为可靠的网站、网页或电子图书,并推荐给学生。

4.3 网络学习过程中的监控

学习者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的成绩,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网络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斜。

5. 网络学习者成绩的评价

5.1 成绩反馈不能解决学习者的根本问题

很大一部分网络学习者,特别是远程网络学习者经常发现自己在网上测试的成绩上下浮动比较大,甚至失真,使学习者不能准确地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因为网络学习是机器与人之间的交流,所有的结果由计算机收录绘制,课程设计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要通过计算机,这实际上是一种“冷”交流,只有成绩的反馈,不能找出问题所在。

5.2 网络学习的制约对学习者回到传统课堂的成绩影响

网络学习中存在情感淡漠和情景变异的可能性,最常表现是回归传统课堂障碍。这对学习者的成绩乃至人格心理都会产生副作用。

5.3 网络测试答案解释详尽对学习者成绩的影响

对于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学习者来说,求解同样的一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同,水平较差的在比较答案或者看解题步骤时还是困惑不解,没有教师的反复讲解,这个难题可能就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5.4 学习者性格差异对于网络学习成绩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个性表现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网络学习是人机交互式学习,时间久了容易产生枯燥之感,对于不同个性的学习者,对其成绩造成不同的影响。

6. 正确评价网络学习者成绩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有许多变量,其中包括“过程变量”、“结果变量”、“支持变量”、“能力倾向变量”,不管哪一个变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或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目前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过程变量”、“结果变量”和“支持变量”。我们在评价某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不能以一时的成绩高低来作为依据,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关注一下“过程变量”,一个天才的学生与一个弱智的学生,他们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如果单凭网络测试的结果来评价他们的好坏,我想那是不合理的,只要他努力了,他把“量变”的过程做到了完美,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就是一个好学生。所以当学生在试图努力改变自己时,教师应该热情地加以评价,尤其是当学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研究问题时,更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而不仅仅在智力方面,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的表现特点就不同。

7. 结语

目前网上教育良莠不齐,而最多的是各类型考试资讯和试题库,还有违教育和考试的根本目的;并且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网速太慢,影响效果,如视频免费流畅播放在网上还难以实现,在线答疑有待改进和完善。网络的发展能够使学习者得到更大的进步,成绩评价也将更科学可行。

摘要:本文就目前网络学习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学习者成绩评价的影响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网上教育,网络学习者,成绩评价

参考文献

[1]邓栩, 刘忠.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2]田盛丰, 李爱中.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3]余胜泉, 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4]纪宝成.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制高点[N].光明日报, 2001-04-05-B3.

[5]于品海.网络多媒体教育——加速实现全民教育[N].光明日报, 2001.-04-05.

[6]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7]柳栋.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快乐学习研究室 篇5

《三角部分 》

1、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而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却被人们所遗忘,试探它在解决三角问题中的数形结合功能。

2、概括sinx + cosx = a时相应x的取值范围,及问题条件中涉及这一条件时的所隐含的结论。

3、整理三角代换的的类型,及其能解决的哪几类问题。

4、三角最值的构造证法中,型如,可转化成:① 动点(ccosx.asinx)与定点(-d,-b)连线的斜率;② 或先化为 从而转化为动点(cosx.sinx)与定点 连线斜率等,考虑各种构造法的背景的联系,能否以此联系用于解决几何问题。

5、一个三角公式不仅能正用,还需会逆用与变用,试将后者整理之。

6、概括三角恒等式证明中的一次弦式、高次弦式和切式证明的常用方法。

7、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中,对于含边角混合关系的条件,利用正、余弦定理总有两种转化,即转化为角关系或边关系,探索其中一种对另一种解法的启示功能。

《不等式部分 》

1、一个数学命题若从正面入手分类情况较多,运算量较大,甚至无法求解,此时不妨考虑其反面进行求解得解集,然后再取其补集即得原命题的解。我们把它称为“补集法”,试整理常见的类型的补集法。

2、概括使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中的“凑”的技巧,及拆项、添项的技巧。

3、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如分析式子中的指数、系数等启示证题的的方向。

4、探求一些著名不等式(如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等)和多种证法,寻找其背景以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

5、整理常用的一些代换(三角代换、均值代换等),探索它在命题转化中的功能。

6、考虑均值不等式的变换,及改变之后的不等式的背景意义。

7、分母为多项式的轮换对称不等式,由于难以参于通分,证明往往较难。探求一种代换,将分母为多项式的转化为单项式。

8、探索绝对值不等式和物理模拟法

《应用型》

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2、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3、如何开发解题智慧

4、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5、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6、有关房子粉刷的预算

7、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8、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

9、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

10、黄金数的广泛应用

11、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

12、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证券投资中的数学

14、环境规划与数学

15、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16、数学的发展历史

17、以“养老金”问题谈起

18、中国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19、“开放型题”及其思维对策20、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

21、高中数学的学习活动——解题分析 A)从尝试到严谨、B)从一个到一类

22、高中数学的学习活动——解题后的反思——开发解题智慧

23、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24、各镇中学生生活情况

25、城镇/农村饮食构成及优化设计

26、如何安置军事侦察卫星

27、给人与人的关系(友情)评分

28、丈量成功大厦

29、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30、如何存款最合算

31、哪家超市最便宜

32、数学中的黄金分割

33、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

34、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

35、水库的来水量如何计算

36、计算器对运算能力影响

37、数学灵感的培养

38、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39、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40、统计月降水量

41、如何合理抽税

42、市区车辆构成43、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

44、衣服的价格、质地、品牌,左右消费者观念多少?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研究 篇6

摘 要:网络给人们带来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给人们搭建起学习的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征;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呈现了个别化、协作化、非结构化等特点。笔者从这些特征入手,结合学习评价,提出了目前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对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包括学习环境的评价、学习方法及学习风格的评价、学习态度及情感的评价、对网络资源利用度的评价等。

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评价;非结构化学习;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45-03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网络给人们搭建起学习平台。但是,由于网络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要使学习得以成功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对此,学习者如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教师如何进一步了解并指导教学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给学习者提供各方面的学习支持就是对这个问题很好的答复。因此,如何利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来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具有了重要而现实意义。

一、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概述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是网络学习中教师和学习者相互了解的工具,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评价要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实施,对于了解学习平台的特征、学习者自身的特点以及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学习活动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些特点是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有利于评价顺利正确地实施。

1.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的定义为“一个提供多种课程给使用者进行学习,并进行学习过程记录的在线平台”。熟悉它的特征,是对它提出问题并做出正确评价的基础。

使网络学习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是网络学习提供的环境,正是这种变革性的学习环境,使网络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自主性等特征。

2.基于平台的学习评价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是指依据网络学习平台的特征以及学习呈现的特点来做出合理的评定。很多研究表明,学习者自我评价能够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者个别化学习的质量。在学习者的交互过程中,他们相互评价的作用更是重要,在公开作业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检验作业,同时可以增加学习者对作业完成质量的责任心,提高学习者协作学习的能力。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于这种学习的评定是最恰当的,而且网络学习平台本身也提供了实施多元评价技术的可能,各种交流工具、协作工具、发表工具以及快速地反馈、虚拟现实技术等都向着支持多元评价的方向发展。和传统评价方式相比,网络学习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的评估。

二、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学习的特殊性、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相对分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等给网络学习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学习评价问题尤为突出。

1.学习评价只注重结果,缺乏过程性

我国很多网络教育机构对于学习者的评价仍然继续沿用传统“作业+考试”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偏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关心甚少,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风格以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的积累等关注甚少,缺少预测、诊断和指导学习者发展的信息。对整个学习过程缺乏评价,使得学习评价缺乏系统性,不能够真正体现出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的体系特征,因而也就不能全面反映学习中的事实,对教学也缺乏指导意义。

2.评价时过多注重理论,评价形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仍以知识性、学术性内容为主,死记硬背的题型所占分值比例大,不仅不适应开放教育的特点,更与现代网络教育的理念相悖,因而实现不了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另外,在网上评价时过多地进行客观测试,例如在对主观题进行结果评定时,由于计算机相关软件在测验结果评定标准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许多网上学习测验采用客观评价方式。这种形式仅仅适用于某些学科,对于文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则表现出明显的不适。

3.学习评价存在“封闭性”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下,为了给一切求学者提供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机会,网络教育已经从“对象的开放、时间的开放、空间的开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正在探索专业的开放、课程的开放、教学模式的开放等等。但与教学环节的开放性相比,网络教育学习评价仍然是封闭的,它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单一,忽视被评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存在“一刀切”现象。

4.学习评价延迟

虽然基于网络的学习克服了信件传输评价的延迟性,但其师生分离及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反馈时间延迟。这样使学习者对知识技能方面、对知识内容的提问和对作业要求方面的问题经常得不到及时回答,因而有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再加上师生的时空距离、教师在学习者心目中的虚拟性、学习者本身的自信心等原因,往往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学习者无法调节接下来的学习步骤。

三、重新构建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更多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要进行总结性评价,更重要的是评价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过程评价。而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研究其学习的背景、手段、方法及取得的效果的全部学习过程,从而寻求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或者考查学习者学习质量。评价遵循指导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环境的评价

对学习环境进行评价,是为了考察学习者所处环境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习者产生的现实和潜在的各种影响,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环境中的优势得以保持、劣势得以排除。我们将学习环境的评价指标分为三类:硬件环境指标、软件环境指标和心理环境指标。硬件环境指标主要指学校硬件设施;软件环境指标主要是学校师资力量等;心理环境指标包括学习者本人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成就动机等。了解学习环境将会使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制定出符合学习者实际情况的教师培训措施,因材施教,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跟踪学习的发展变化过程。

2.网络资源利用度的评价

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即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并能够经常上传自己对学习资源内容的见解、反思笔记等。网络资源包括课程本身的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怎样才能更具体地掌握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通过用户登录跟踪监控或IP地址跟踪监控等实时跟踪监控来解决。

3.学习风格以及能力的评价

学习者在采用一些关于自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时,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而定的。学习风格的评价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及策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个别化学习。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交互性和个别化学习的特点,学习者参与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学科能力是网络学习培养的基本能力,对这两种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对网络学习质量的一种检验,也是对网络学习平台构建情况的一种检验。

(1)学习者参与交流与协作能力的评价

现代远程学习是双向交互,信息是双向传递的,网络中的资源和观点可以相互共享,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集体讨论,这样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上的BBS、聊天室、E-mail、视频或音频会议系统等网络交互媒介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在网络学习中,这样的交流与协作是学习者获取并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并且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网络学习的成果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学习者参与交流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也是评价学习者的一个重要标准。

(2)学科能力的评价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类别,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层次逐渐增高,相应要求的能力也逐渐随之增高,在进行能力评价时,不同的情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而,在评价能力时要与学科相结合,同一学习者面对不同学科时,能力评价结果是不一样的。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多提供让学习者发挥、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并布置一些开发学习者潜在能力的作业,同时对学习者的作业进行高质量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习者,促使学习者更及时了解自己并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4.在线学习成果评价

考察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检测学习者思维能力的提高、评价学习者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所达到的学习成果是衡量在线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衡量。但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者素质,提高学习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线学习成果反映出平时学习者的各种表现。通过评价学习者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做出更好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对教学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

评价学习者在线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时间的限制,学习者随时都可以毕业或入学。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一些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使之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动态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合理地安排考试或实践的时间。

另外,在线学习成果不只是最后的考核,其中还包括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情况、学习者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参加问题讨论的情况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在这种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中,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往往能够得到较为合理和全面的结果。模糊综合评判法就是将模糊数学应用于评价中,以解决在多因素前提下对模糊数据进行综合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价,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果。

结语

与传统学习评价相比,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使师生之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和传统学习几乎相同的反馈信息。当然,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不断的具体实施中,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还会陆续出现一些问题,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开发、不断地去探索,才能够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使网络学习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评价体系不断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曹梅.网络学习中学习评价的要求及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2,(1):45-46.

[2]谭再琼.悖离与重建:开放教育学习评价刍议[J].远程教育杂志,2003,(2).

[3]李红波,胡建兵.网络学习的评价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5):1.

[4]章国英,胡继岳.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策略的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4,(96):2.

[5]冯天敏,张世禄.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4,(3):1.

[6]赵蔚,姜强.基于电子学档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04,(9):59.

[7]陈宇翔,李少杰.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动力机制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15-16.

[8]常志英.网络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技术导刊,2005,(10):2.

[9]席洁.远程网络教育学习评价初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1-2.

[10]吴岚,钟志坚.绩效评估:一种有效的远程教育学习评价[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2.

快乐学习研究室 篇7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 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在语法知识的掌握上尤其如此。在一项对我院新生的调查“英语学习中最头疼的是什么?”发现, 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语法”, 可见高职学生对于语法学习的畏惧感和挫折感。高职非英语专业通常不开专门的语法课, 英语课通常要在短短的两学期中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译能力, 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因此, 大多数英语老师对于语法现象的讲解通常是略带皮毛, 原来就会的同学听了觉得不新鲜, 不会的同学还是学不会, 使得老师对于语法项目的讲解与否或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去讲解处于两难境地, 令人尴尬。

在论及高职英语教改的文章中, 关注口语教学的较多, 而对语法教学提及甚少。甚至有的人将能力的培养和语法教学对立, 认为语法教学没有用, 是过时的。实际上, 这是一个误区, 因为英语五项基本能力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或缺语法的作用。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 便没有再生语言的能力, 在语言应用中便不能感知语言的准确性, 导致张口笑话百出, 下笔错误连篇, 碰到稍微长点的句子无法理解, 更谈不上准确的翻译。因此, 离开语法知识的英语学习必然是无根之水, 无本之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0) 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 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1】所以, 高职学生语法知识这一课是必须要补的。只是, 如何去补, 才能既不占用课时, 又能使学生克服原有的对语法的畏惧和厌倦感, 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是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2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1) 研究性学习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和学生观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学生的角度揭示学习的发生学机理, 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研究性学习概念:研究性学习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模式的创新, 是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为研究载体, 在教师协助下, 以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独立或协作研究, 旨在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指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各环节的网络支持, 主要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 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 (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 来实现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资料搜集、信息查询、在线讨论、成果制作、成果呈递等。

3)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秉承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本身并非授人以鱼, 而是授人以渔, 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讲授和文化传递, 高职教育并非只是传递英语知识, 而是传递人类最本能的知识【3】。因此,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利用现有学习资源解决自身学习问题的能力, 即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信息资源的甄别和筛选, 合作和交流能力等。

3 语法项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

课题的设计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兼顾由浅入深、重点突出的原则, 即高职英语的研究性学习应从了解句子结构入手, 最终落实到对某些难点的研究, 尤其是在课文和考试中反复出现的语法。

根据这一原则, 语法项目的课题研究应分三个阶段。阶段一, 句子结构研究。鉴于学生句子意识不强、句子能力差, 可将句子成分分为若干研究主题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进行研究学习, 主题可以宽泛些, 学生可以查看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这一研究可以不必太深入, 重点是建立句子整体结构的意识。阶段二, 非谓语动词研究。在句子成分的研究中, 学生会遇到作主语、宾语的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等, 作定语、状语、补语的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词不定式等, 其中动词不定式-to do的用法, 分词-ing, -ed的用法, 必然引起学生的困惑;同时, 非谓语动词的用法灵活广泛, 是影响句子理解的关键, 也是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查的重点, 有必要再分主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阶段三, 从句研究。在句子结构研究中, 学生势必会涉及从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表语/补语的情况, 由于从句情况复杂, 是语法中的难点, 因此, 通过对从句进行较深入研究, 可以使学生在广泛研究相关材料中, 通过比较、取舍材料, 搞清楚相关语法项目或者加深对以往知识的印象。

4 语法项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

1) 成立小组, 选择课题

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列出若干选项, 然后将学生分为相应的研究小组, 由各小组以主动选择或被动选择 (抓阄) 的形式确立各小组的研究课题。然后, 教师和学生讨论需要提交的成果形式 (PPT、研究报告等) 。

2) 资料搜集, 小组合作

资料搜集的方法很多, 但考虑到高职生的学习基础, 教师可指导学生先查阅网上或相关语法书上的理论, 然后仔细阅读课本, 从课文中查找相应例句, 这样就鼓励学生真正去理解搜集来的材料, 体会到研究的快乐。

3) 成果展示, 班级交流

在规定时间完成研究任务后, 每个小组都要选派代表将本组的研究成果通过PPT课件的形式在全班展示和交流, 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发现自我, 施展才华, 展示魅力。这一环节不仅能使语法知识得到梳理, 也能锻炼学生动手制作课件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使之有了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多数同学还设计了测试题, 来考察其他同学的理解情况, 体验了教师的角色, 体会了学习主人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此过程中, 其他小组可以质疑并进行辩论, 对于疑难问题,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探讨, 查阅文献或者留作下一步的研究课题。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氛围,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

4) 成果评价, 纳入考核

课题结束后的综合评价, 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 及时的评价反馈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成为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评价内容既要包括成果的质量, 汇报的质量, 研究态度和整体提高情况等。评价结果应在期末课程评价中占据相应的比例, 使得学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5 结束语

高职英语语法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对于扭转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地位是一个积极的改革尝试, 其最终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语法意识, 并且在遇到相关语法问题是能够找到查找途径和方法, 具备自主研究能力。当然, 本研究还较为粗浅, 实施中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方说, 在一个研究小组中, 每一个成员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如何考量, 汇报过程占用较多的课上时间与其他教学任务的冲突等, 都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也请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高教司, 2000 (10) .

[2]孙杏林.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3 (12) .

[3]贾芳, 郝转萍.课题式研究性学习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3 (3) .

[4]范春芳, 王贤荣.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与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整合的探索[J].琼州学院学报, 2011 (8) .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篇8

问题之一:广泛化。

动不动就研究或随意地给人们早已熟知的一些教与学的形式贴上“研究”的标签。这种泛化、神化了的研究绝对是有害而无益的。首先,问题不管轻重都研究,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其次,学生整天“搞研究”,到真正研究时,还会有兴趣、热情吗?

应对策略:该出手时才出手。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使得学生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学习,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否认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我们还是应十分注重以其他学习方式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而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其他学习中的“知识储存”。

只有确实存在问题,我们才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这种专题应该特别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指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和责任感。曾有学者指出研究性学习课堂设计要注意以下六点:“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与联想,有利于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有利于障碍的预防与诊断,有利于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联系生产、社会实践,有利于选择和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之二:表面化。

把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一直到结论的得出和检验等全部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视为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完全主宰着自己,甚至走了弯路,走了错路,教师仍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为由,仅仅是不断微笑鼓励而已。

应对策略:众里寻“她”千百度。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但绝不意味着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担子轻松了。如果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反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始终是停留在表面的。

例如对于研究专题的确定一定要“众里寻她千百度”。孙双金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学生自读课文后,热情高涨,接连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孙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三个重要问题:(1)天游峰石梯这么多,扫起来这么苦,老人为什么还说得那样轻松?(2)这个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工作?(3)为什么作者说过了30年再来看老人呢?老人能活到100岁吗?学生围绕精心提炼的这三个问题读书、思考、讨论,不仅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深刻体会到了老人勤劳的品质和豁达开朗的胸怀。

问题之三:学科化。

教师将学生的研究误解为对某些知识的学术性研究,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是舍本求末。有的教师甚至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技活动、兴趣小组,认为只要是学生能研究的、能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研究性学习。

应对策略:咬定“青山”不放松。语文教师固然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让学生品味作者是怎样借助这种语言形式表达内容的,并且学会表达。

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某校语文教师开设的“时文分析”课,将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迁移到语文课的教学中,针对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进行分析研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知识的应用性教学。经过一年的训练,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竟写出四十余篇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和专题小论文,并受到一些专家的好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读懂很多相关的资料,融入自己的观点,又要揣摩语言,内化语言,创造性地把自己生成的观点表达出来。文本的阅读和自我的表达紧密结合,既始终遵循着语文的教学规律,又体现出语文的学科特征。

问题之四: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过程的展开,有一部分教师就误以为课改了,注重过程,不要结果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就可削弱知识的传授。自然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虽然热热闹闹,议论纷纷,但结果什么也学不到,甚至连基本的疑问也不能解答。

应对策略:“湖光”“秋月”两相和。从客观上讲过程和结果两者并无主次之分。以前的语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如今大家都充分认识到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

课改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体验。但重过程轻结果的认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语文教学而言,结果永远是很重要的。虽然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仍是其他所有目标达成的基础,是硬性的教学目标。无知便无能,连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不能掌握的学生,自然无法在学习中选择方法、去探究、去发现,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可能健康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小组合作学习 篇9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更多地依赖多个学科的教材、教师及校园外资源, 而且学习的方法不一, 研究的内容各异。因此, 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 了解社会, 体验人生, 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最后解决问题。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探究性为研究方法的课程。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关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 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 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查资料, 做实验, 通过假设、求证, 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4、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行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完成负主要责任。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 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 可以是教师提供的, 也可以完全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 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 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 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 传统的程序化系统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与之不尽适应。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灵活、开放同时也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穿插结合, 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2.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小组合作形式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 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式。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在组建小组时, 教师可进行协调, 给予帮助。根据建组的方式, 可以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和集中式三种。 (1) 开放式。全年级或班级不设统一研究主题, 小组研究题目由学生提出, 学生自愿组成小组, 各小组研究的课题互不重复。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选题领域不受限制, 对于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发展比较适合。 (2) 半开放式。全年级或者全班确定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学习主题, 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内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将这些题目交全班讨论予以调整, 确定一批可供开展合作研究的题目。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小组, 实施研究。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 (3) 集中式。由全体同学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 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题目, 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 各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这种组织方式研究题目非常集中, 但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其结果各不相同, 差异性大, 所以学习活动仍然具有开放性特点。但是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 相应地引发组内学习伙伴间较强烈的合作动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全班 (或全年级) 就同一问题成功地开展讨论与交流。这种组织方式不仅适用于综合性课外活动型研究性学习, 而且适用于学科教学。

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 篇10

学习活动始于学习动机。近来, 大学教师抱怨学生的集体学习素质在下降, 理想和信念在丢失, 对学习的兴趣减少。如果学习的动力因素可以受到重视, 为学习者的坚持提供有力的支持, 将可以改善这一状况。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 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学习质量的改善。

2 文献回顾

学习动机是近年来在二语习得界屡被讨论和研究的话题。但是尽管学习动机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在外语或二语学习中, 但对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理论层面, “学习动机”这一概念被多层次、多维度的定义。在Krashen的有效过滤假说中, 他指出学习动机是出于需要, 对外部或内部的因素所作出的心理反应。Gardner认为动机包含三个因素:愿望、态度和动机强度。他给动机下的定义是:动机是学习者的努力、希望完成学习语言目标的愿望以及学习态度的总和。在心理学的角度下, 动机被归类为两种,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学习者的内部力量, 激发主观愿望从而采取学习行动, 而且可以随着学习阶段和环境的变换而改变。外部动机是外部刺激诱发出的动机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杜福兴 (2003) 从认知和结构主义的角度对动机下定义, 动机是一种认知状态, 可以刺激学习者的意识, 去采取行动。

我国学者也对动机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从国外理论最初的引入和介绍 (刘润清, 1990;戴炜栋、束定芳, 1994) , 到对这些国外理论消化、吸收, 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如马晓梅, 1999;文秋芳, 2001;秦晓晴、文秋芳, 2002;高一虹, 2003;李楠、吴一安, 2007) 。动机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各家学派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 对其进行了细节性的丰富。然而学习动机的研究是复杂的, 每一种假说和理论, 往往会遇到瓶颈。我们所要做的是把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验证, 研究更深层次的整合, 从而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3 学习动机的心理学背景及分类

Gardner和Lambert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学习动机的经典模式, 拉开了学习动机研究的大幕。心理学认为, 学习主体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对学习行为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和, 是一个庞大的认知系统。

通过心理学研究可以看到, 人从事一切社会活动都是有动机的,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 反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态度又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使其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维持学习的稳定。

3.1 动机的类型

3.1.1 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有些学习英语很成功的学生, 是因为喜欢西方国家的文化, 期望融入目的语社团, 他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使用的动机就是融入型动机 (Jacqueline Norris-Hot, 2001) 。成为新社团的一员, 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英语的流利程度, 使得他们的发音更加标准。融入型动机多体现在有出国留学意向或是已在外国接受教育的学生中, 他们渴望融入异域的文化, 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目的语社团的人进行社交。

工具型动机相对融入型略显被动。学习英语的工具型动机往往是学习者出于实际和现实的目的, 例如, 获得证书、取得学位、找份好工作, 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

融入型动机的重要性在Gardner和Lambert的早期研究中受到重视 (Ellis, 1997) 。但之后, 工具型动机对外语学习的作用也被研究者重新审视, 虽然持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极少有机会使用目的语或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互动, 但是学习语言的用途多种多样, 对于英语的学习在未来的道路上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很多帮助。

3.1.2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出于内部动机所采取的学习行为, 通常是学习主体的好奇心和兴趣, 是学习主体为了自己自身的需要采取的, 例如, 自我满足和自我提升。外部动机来源外部的环境因素, 例如, 希望得到物质奖励、得到正面反馈, 或为了避免惩罚。

哪一种动机对英语的学习作用更大?从长远来看, 内部动机起到的作用要强于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对于学习主体来说多数都是附加值。考试和成绩是最直观的外部动机, 它导致学生为“过关”学习, 不是为了自身发展学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非完全排斥, 它们可能交替产生, 关键看外部动机如何内化、内化了多少成为内部动机的一部分 (Dörnyei, 2001) 。

4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特点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 去挑战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在这种近乎残酷的环境下, 想要占有优势, 他们必须有优于别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所以这些年英语或其它小语种语言的地位一直不降反升, 学习外语的热潮还没有消退。

4.1 复杂多变, 极不稳定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呈现多样化, 或是对于不可抗拒的美国“大片”的诱惑、或是充当工具和桥梁, 对于不是母语的英语, 很少有人会把学习这种语言当成终生的目标, 学习往往是一时兴起, 学习理念不能被内化。抱着只要考试过关就“ok”的学习态度, 之后所学的知识就忘的一干二净了。

学习英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要求学生和自己的毅力和耐心赛跑。有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灰心失望, 丧失学习动力, 加之其它课业的繁重和没有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 产生了不适当的学习压力和心理焦虑, 常常过早地放弃努力。

4.2 更重实效, 功利性强

社会的竞争是残酷和现实的, 这导致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偏于实际。“选择性学习”的对策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 适应现实的知识和能力就努力学习, 这样才不会在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中脱节。现在很多大学生就是因为四、六级的证书在学英语, 功利性和目的性非常强, 影响到英语学习动力沿着正确和持久的方向发展。

4.3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差异性

4.3.1 背景差异

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和社会背景影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弱。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水平还是参差不齐, 重点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师资素质水平、软硬件都比普通高校更为优秀。一些高校则英语教学资源相对有限, 学习氛围营造不够, 大学生在更开放、更自由的环境当中学习, 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 英语学习动机会被其它各种因素削弱和阻碍。

影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还有社会背景, 成长在优越环境家庭的学生, 可以更加容易接触到较好的教育资源, 很早就有条件出国旅行, 接触英语。在实际的语言环境当中学习的动机自然水到渠成。来自家庭环境一般的学生, 只是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不得不学习英语, 有一定的被迫性质, 觉得英语并不会对他们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自身不愿努力, 加上其它的不确定因素, 他们的英语水平在实践方面较为逊色。

4.3.2 性别和性格差异

Brannon (2005) 认为男女的行动和习惯不同, 性别是一个关键因素。大多数男学生爱学习理科, 认为有挑战性, 女同学则更钟爱文学或者外语, 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这些特点直接导致形成了女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更有优势的特点。但有研究者认为, 男女的有些性格特点界限并不是很清楚。男同学有时也会心细、内向, 女同学可以很强势、很有魄力, 所以性格因素在英语学习动机方面应得到重视。

5 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变量

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有诸多变量, 学校的学习环境、教学设施、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以下只是对几个侧面进行的探讨:

5.1 学习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圈子”, 被认为是“小社会”。学习环境的宽松和愉悦, 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 启发他们的思想, 点燃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解读西方的文化, 开拓自己的眼界, 加大对英语学习的力度, 增加学习的时间。反之, 如果学习环境被太多的功利思想所充斥, 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厌烦情绪, 学习动机也会减退。

5.2 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文化感兴趣的学生, 自愿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英语学习对于他们不是负担而是轻松的享受。若是被外来的压力逼迫去学习, 会使得学习者学习效率低下, 产生负面效应。

5.3 学习目的

明晰的学习目的伴随着学习者的主观觉悟, 对英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暂时目的由于实施起来更容易, 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被不断地采用, 地位优于长期目的。通过学校考试或拿到四六级证书就是大学生的暂时性目的。但目标远大的学生, 对自己的要求越高, 学习目的是为了达到长远的目标, 学习越发刻苦, 学习动机持续得更长久。

6 结语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一部分, 在英语教学过程当中, 要注重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力, 鼓励其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避免产生厌倦和恐惧的情绪。此外, 改善学校学习英语的环境, 优化教学方法,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和实际紧密联系的教材和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互动的机会。再次, 鼓励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立于社会实际更要利于自身的发展, 树立学习英语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Brannon, L.Gender: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D rnyei, 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Applied Linguistics in Action[M].London:Longman, 2001.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1994.

[4]Norris-Hot, J.Motivation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2001 (6) :2-11.

[5]戴炜栋, 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J].外语界, 1994 (4)

[6]郝玫, 王一贞, 余建蓉.影响英语成绩的学习者心理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 2010 (3) .

[7]高一虹, 赵媛,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1) .

[8]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与积累学习研究 篇11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积累学习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人也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别人的方法切忌照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通过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收获。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那么,又该如何学好高中语文呢?

一、注重基础,培养单元预习的习惯

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单元预习三法:(1)根据该单元的体裁,回顾有关知识如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它包括《荷塘月色》《绿》《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4篇文章。这个单元是散文,初中第四册的知识短文《谈谈散文》,介绍了散文按表现手法分为叙事、抒情两类;介绍了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介绍了散文揭示中心思想的独特方式。通过回顾这些新知识来掌握新知识。(2)分项列表,比较该单元中各篇课文异同如高中第一册散文单元的四篇文章,通过预习,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少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把它们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对我们上课听讲、下课复习,大有好处。表中还可列出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项目。总之,不同单元,可根据不同特点,在预习时列出若干项目来作比较,以加深对该单元各课的理解。填出表中内容,即可达到预习的目的。(3)把该单元的疑难问题搜集、整理出来,以便在课内及时得到解决。

二、注重积累,总结方法技巧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当下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在平凡的生活中,积累一些好的话,好的句子,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最好是准备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生活,一些好的想法都一一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已经积累了很多好东西。注意阅读,阅读好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注重课外积累,增加阅读量多读课外,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写,做读书笔记、摘抄,多写作文。时间长了,就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条件反射,自然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习惯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的头脑像机器一样持久的工作,如克服重力障碍进入轨道空间的飞行器可以基本上由惯性运行。关键是基础,词、成语、句子,学习和背诵诗歌!这些都是高考拉分的关键,阅读是个人对语言的感觉,而且要练习,对那些答题步骤其实也是固定的,在第三年的复习中,老师会详细讲解!总之学习要做到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四、通过练习“快速阅读”来激发右脑潜能,提高对语文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飞跃。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题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10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

五、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

好的学生大都是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的。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写,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

六、探源法巧解字形题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最好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比如,成语“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到效果的!就像吃饭,一口不能吃个胖子,时间长了就可以感觉自己壮实了,长高了!关键在积累。怎么积累,平时要化工夫和时间,要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总之,不要急于求成,要对语文有敬畏之心。

参考文献:

[1]王倩.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典诗歌选编及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柴文杰.新课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3]王俊智.普通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快乐学习研究室 篇12

一、爱心激荡, 感悟教师真谛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 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对学生的关爱;一个是对事业的热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很好地诠释了师爱的内涵。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因此, 教师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而且重要的方法。爱心是学生上进心的原动力而爱心教育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教育。

二、童心飞扬, 构架师生桥梁

小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充满着强烈的探究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着较强的模仿性。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不仅要降低身高上的差距, 更要拉近和学生们心理上的距离, 保持童心, 能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尤其是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 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 更要求体育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游戏活动中, 体验学生的喜与忧, 关爱学生, 痛其所痛, 乐其所乐。感受学生游戏中的喜怒哀乐, 这是与学生接近的最佳途径。

三、心如针细, 关注个体差异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 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弱, 对于同伴之间的交往完全依赖自己的喜好。对于老师来说, 要能时刻关注好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生理的、心理的……, 既做到心中有数, 更要能明辨是非, 做到心中有度, 正确处理好学生之间出现的矛盾。为此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合理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特殊学生, 要细心、耐心, 更要有仁爱之心。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闪光点, 就看我们老师是不是能找到, 并把小光散播开来, 变成熊熊火焰, 燃烧不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有些“调皮大王”不仅自己不要学习, 更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 甚至打断教学的正常进程, 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孩子的闪光点, 加以引导。如果“钉子户”解决了, 你班的课堂纪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样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有保障。

四、慧心独具, 巧用方式方法

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目的性不强, 所以教师必须要开动脑筋, 变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恰当、及时的评价来鼓励学生的表现, 用合理有趣的器材来增强学生练习的欲望。在教学时, 首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导。教师可精心设计“开场白”, 适当挖掘教材的非智力因素, 力求做到趣味化。另外, 教师要仪表端正, 口令清晰, 站位正确, 场地器材的布置得当、漂亮都会在课堂的开端激励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兴趣感。其次, 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启发、引导,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状态, 提高学习兴趣。再次, 体育课程是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一门课程, 所以充分利用一些有趣的器材来进行辅助性练习, 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教师可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刻意求新,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新鲜刺激, 激发求知欲, 并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对学得好的提高目标要求, 对学得差的加强个别辅导, 采用分层、分组的递进方法, 并且积极鼓励进步, 有一点进步也给予肯定和表扬。

五、意识心强, 实施本真体育

小学低年的孩子都比较小, 教学中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多样, 课堂形式比较活泼, 但是我们也要始终贯彻体育课程的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每一项活动, 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 以及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等, 树立技能学习的意识, 关注课堂学生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 通过适宜的运动量, 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低年级的小学生可塑性强, 各种行为习惯, 思想品质都还没有定型, 作为体育教师更要抓住学生发展的敏感期, 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养成。

小学作为学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打基础, 学做人, 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般发展是学习和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但是起着同样重要作用的还有那些基本知识, 如果不识记和牢固地保持这些基本知识, 那就不可能有一般发展, 因为所谓一般发展, 就是要不断地去掌握知识, 而要做到这一点, 则必须学会学习。”可见, 我们小学体育教师除了热爱学生, 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 关心爱护学生, 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孕育成长的种子, 才能让他们实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商辉.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J].体育世界 (学术版) .2011 (02)

[2]张云改.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3 (26)

上一篇:外语水平下一篇:三新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