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控糖

2024-10-17

强化控糖(精选3篇)

强化控糖 篇1

无论初诊还是经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均可有效解除高血糖毒性, 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1]。在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时, 三餐前均需注射短效胰岛素或类似物, 对于生活不便而白天家中无家属的老年患者, 操作难度相当大, 因而每天2次的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常成为较为常见的选择, 但这种用法需要较为规律的生活方式, 而老人常常不能完全做到, 易于出现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预混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治疗无法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2], 且低血糖的发生率高, 依从性差, 因此, 仍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欠佳, 需要优化胰岛素方案。多数患者采用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或每天3次预混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 然而由于注射次数多, 使治疗的方便性及依从性欠佳。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超长效的胰岛素类似物, 由于其作用时间可持续近24 h而无明显峰值, 可作为基础胰岛素治疗。作为强化治疗后的一种治疗方案, 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 对强化治疗后的166例患者进行观察, 发现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后疗效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166例, 均为2010年~2012年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94例, 女72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 (56.3±6.47) 岁, 病程15 d~14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31例, 冠心病24例, 高脂血症17例, 合并感染患者12例, 外伤手术治疗患者43例, 择期手术患者52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8例, 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其中初发患者为106例, 其余60例为入院之前治疗为单纯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皮下注射等, 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166例糖化血红蛋白均>7.4%, 排除1型糖尿病, 均无胰岛素治疗禁忌证。控制方法采取强化控糖治疗, 血糖控制正常后转为甘精胰岛素 (商品名:来得时, 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 皮下注射, 血糖平稳后出院, 继续甘精胰岛素治疗, 门诊随访的患者。对以上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上治疗方法均为患者入院后医患沟通内容, 强化控糖结束后根据患者病情提供2种以上治疗方案, 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由专职糖尿病护士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正规的饮食及运动指导, 遵医嘱定期复诊、按时应用甘精胰岛素, 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

1.2 研究方法:

观察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 (FPG) 、2 h血糖 (2h P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空腹C肽 (FC-P) 、餐后2 h C肽 (2h C-P) 、体质量指数 (BMI) 、血压、心率及出现低血糖情况, 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出院后每2周进行门诊随访, 根据每次随访血糖情况调整甘精胰岛素用量, 来稳定血糖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采用高压液相法测定、C-P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AS8.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技术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6例患者中3个月后继续使用甘精胰岛素的患者的有103例, 占62.0%, 其中因血糖较出院时增高, 加用口服降糖药物者20例, 占19.41%;血糖控制正常后减量至停用的38例, 占22.9%;改变治疗方案者13例, 占7.8%, 其中3例因外伤手术改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失访12例, 占7.2%, 与进入观察相比患者共有141例。患者出院时与出院3个月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FC-P、2h C-P、BMI比较见表1、表2。治疗期间共有18例发生低血糖24次, 均为日间发生, 进食含糖食物后症状缓解, 均未出现心脑血管疾患, 未中断治疗。

注:Hb A1c出院时与出院3个月后相比较, *P<0.05;治疗3个月后, 两组Hb 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FPG、2h PG得分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注:甘精胰岛素剂量出院时与出院3个月后相比较, *P<0.01;甘精胰岛素用量明显下降 (P<0.01) , FC-P、2h C-P、BMI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本研究旨在观察强化治疗转化为甘精胰岛素后的疗效,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胰岛素, 作用维持24 h, 无明显峰值, 具有低血糖发生率低, 体质量增加不明显等优势, 是多数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的良好选择[3]。甘精胰岛素较中效胰岛素更不易出现低血糖的不良反应, 已为大量文献所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下降, 胰岛素成为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Bretzel等[4]认为, 对于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时一种很好的选择, 与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是一个相适应的过程。

众多研究证明高胰岛素血症, 特别是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不仅能增加体质量、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且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5]。本研究应用后胰岛素的剂量明显下降, 为患者长远预后有深刻意义。C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患者平均病程较长, 随访时间尚短有关。BMI无明显的改变, 可能与观察例数少、观察时间尚短有关。甘精胰岛素应用为患者的选择, 有较高的依从性, 明入选的患者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知识层次较高, 同时生活规律, 能够定期检查、控制饮食及适量运动, 对糖尿病知识了解较多, 可能为此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的原因。鉴于胰岛素治疗费用及胰岛素注射方式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生活、情绪、心里、经济负担, 从而对生活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本次观察中, 患者未因选择的降糖治疗模式而自觉生活质量有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 强化治疗后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是方便、安全、有效的, 可作为临床上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控糖方案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观察166例强化控糖方案转换为甘精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的患者, 以治疗前后的FPG、2h PG及Hb A1c的变化, 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 166例患者中, 3个月后继续使用甘精胰岛素的患者的有103例, 占62.0%, 其中有20例血糖较出院时增高, 加用口服降糖药物者, 占19.4%;血糖控制正常后减量至停用的有38例, 占22.9%;改变治疗方案者13例, 占7.8%, 其中3例因外伤手术改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失访12例, 占7.2%。出院时的Hb A1c与出院后3个月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甘精胰岛素用量明显下降 (P<0.01) 。治疗期间18例发生非重度低血糖共24次。结论 应用强化控糖方案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治疗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2型糖尿病,强化控糖,甘精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1]陈明卫, 贾敬华, 潘天荣, 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清华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 18 (2) :118-120.

[2]杨俊朋, 宋君, 侯新国, 等.预混胰岛素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21 (2) :160-162.

[3]杨文英, 纪立农, 陆菊明, 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Bretzel RG, Nuber U, Landgraf W, et al.Once-daily basal insulin glargine versus thrice-daily prandial insulin lispro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on oral hypoglycaremic agents (APOLLO) :an ope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8, 371 (9618) :1073-1084.

[5]Rosta A.Diabetes and cancer risk:oncologic considerations[J].Orv Hetil, 2011, 152 (29) :1144-1155.

新糖友要学会控糖 篇2

新糖友必知的几大因素

初患糖尿病, 很多糖友对糖尿病特别陌生, 根本不了解糖尿病,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几大因素。

血糖

糖的种类有很多, 但血糖只是指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不在血液中的糖类当然不能称之为血糖, 而血液中葡萄糖以外的糖类, 也不能叫做血糖, 它们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称之为血糖。 例如, 食物中的的双糖和多糖必须分解成单糖才能吸收, 而血液中的果糖和半乳糖等别的单糖, 也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称为血糖。血糖是可以用化学方法测定的, 现在最好的测定方法是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己糖基酶法。血糖的测定单位有毫克/ 分升 (mg/dl) 和毫摩尔/升 (mmol/l) 两种, 因为葡萄糖的分子量是180, 所以将以毫摩尔/升为单位的血糖值乘以18, 就可得到相应的以毫克/分升为单位的血糖值。反之, 以毫克/分升为单位的血糖值除以18, 也将可得到以毫摩尔/升为单位的血糖值。也就是说:毫摩尔/升×18=毫克/分升;毫克/分升÷18=毫摩尔/升。

一天中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规律为餐前血糖偏低, 而餐后血糖偏高。但正常人的血糖, 无论是空腹时还是饭后, 都保持于一定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 变化的幅度不大。一般来说, 凌晨三、 四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 但多不低于3.3毫摩尔/升 (60毫克/分升) 。以后由于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水平的逐渐升高, 血糖值也有所升高, 正常人空腹应在3.3~6.1毫摩尔/升 (60~110毫克/分升) 的范围内。三餐后半个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的血糖值往往最高, 但一般在10.0毫摩尔/升 (180毫克/分升) 以下, 最多也不超过11.1毫摩尔/升 (200毫克/分升) 。餐后2小时血糖又应降至7.8毫摩尔/升 (140毫克/分升) 以下。

血糖是怎样调节的?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是由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大致相同的结果。具体地说, 血糖的来源包括:食物消化、吸收而来;肝内储存的糖原分解而来;从脂肪和蛋白质转化而来:在人体内,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由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糖类的过程称为糖异生。血糖的去路包括:氧化转变为能量;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肾脏和肌肉中;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加以储存。人体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包括:肝脏:通过储存和释放葡萄糖来调节血糖;神经系统:通过对进食, 对糖类的摄取、消化、利用和储存的影响来调节血糖, 也能通过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血糖;内分泌系统, 分泌多种激素调节血糖。肝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合作, 维持着血糖的稳定。

胰岛素

什么是胰岛?顾名思义, 胰岛就是胰腺中的一些小岛, 是指存在于胰腺中能分泌胰岛素等激素的一些特殊的细胞团。胰腺在胃的后面,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分泌胰液等消化液的外分泌组织, 胰岛则是胰腺内散在分布的细胞团, 它们是胰腺的内分泌组织。正常人胰岛大约有100~200万个, 每一个胰岛都包含至少4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 B细胞分泌胰岛素,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PP细胞分泌胰多肽。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 这些激素互相调节, 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中B细胞含量最大, 分泌激素的量也最大, 所以说分泌胰岛素是胰岛最主要的功能。A细胞分泌的胰升糖素能快速、直接地升高血糖, 又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对血糖的调节也有重要的作用。

胰岛素原是胰岛素的前身物。在胰岛素合成过程中, 人体最早合成的是由109个氨基酸组成前胰岛素原, 后者很快脱去一个23个氨基酸组成的前肽, 生成由86个氨基酸组成的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还要进一步分解, 脱去中间的C-肽, 剩下由两头的A链和B链组成的胰岛素。胰岛素原的分子和胰岛素显著不同, 降糖活性也比胰岛素差得多, 但有时在测定过程中难以与胰岛素区别开来。有人认为, 2型糖尿病病人体内胰岛素原水平过高, 还有从胰岛素原分解为胰岛素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裂解胰岛素原) 也不少, 真正的胰岛素倒不多。所以虽然测定起来显得胰岛素不低, 其实中间有不小部分是胰岛素原和裂解胰岛素原, 实际上有降糖作用的真胰岛素并不充足。

什么是胰岛素呢?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 由51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大约为6000道尔顿, 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降糖激素。胰岛素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 就能促进细胞外的葡萄糖进入这些细胞, 变为糖原储存起来, 同时胰岛素还能抑制糖原重新分解为葡萄糖, 从而使血糖降低。此外, 胰岛素还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防止蛋白质和脂肪向葡萄糖转化。所以, 人们称胰岛素是一种“合成性”或者“建设性”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 不管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不足, 都会造成血糖升高, 甚至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主要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多, 引起血糖升高, 尿糖出现, 脂肪、蛋白质、 矿物质代谢紊乱。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又称幼年型、不稳定型、胰岛素依赖型。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 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 因胰岛素分泌缺乏, 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 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 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 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 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又称成年型、稳定型、非胰岛素依赖型。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 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 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 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 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 并呈显著的异质性。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 高达90%左右。糖尿病可导致感染、 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 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 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 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 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 甚至昏迷。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 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 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

由于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病员有色素沉着, 肝脾肿大, 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 应注意鉴别, 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 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有以下几个特点, 所以它在糖尿病的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⑴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 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 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⑵生成缓慢:大家知道, 血糖是不断波动的, 每次抽血只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 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 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 反过来, 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 吃饭也不影响其测定, 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⑶一旦生成, 就不再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 不易分解, 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 却能更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两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⑷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 所以不怎么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近年来, 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建议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样, 除血糖外, 我们又多了一种诊断糖尿病的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英文代号是HbA1, HbA1又由HbA1a、HbA1b和HbA1c组成, 其中HbA1c量最大, 与血糖关系也最密切。正常人HbA1应该在3.5%~7.0%之间, HbA1c的正常值应该在3%到6%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比较粗略, 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而只能作为较长时间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指标。除了糖化血红蛋白之外, 还有糖化血清白蛋白或果糖胺, 也能反映较长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人群。有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 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为糖尿病患者, 即有糖尿病家族史, 其中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是最有可能出现糖调节异常的人群; (2) 妊娠时有过高血糖的人群; (3) 有巨大胎儿 (胎儿出生时体重大于4公斤) 分娩史的人群; (4) 有高血压、高血脂、 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和血液高粘稠度的患者; (5) 长期吸烟人群; (6) 工作高度紧张, 心理负担重人群; (7) 长期高热量摄入、缺乏运动人群; (8) 肥胖或超重者, 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⑼年龄大于40岁者, 年龄越大患糖尿病机会越大;⑽长期使用一些特殊药物如糖质激素、利尿剂的人群;⑾ 曾被诊断为早期糖尿病人群, 即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低减人群。

新糖友健康饮食

一旦被确认为糖友, 就意味着将在饮食上不能再大意了。也许你以前从来没有忤逆过你的胃口, 也许你喜欢暴饮暴食, 也或许你以前就知道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开始有节制的饮食了……不管是哪种情况, 从今以后, 你的饮食都只能是照着适合糖尿病病人饮食的标准来了。糖尿病病人饮食有什么标准?当然不可能所有糖尿病病人的饮食都千篇一律, 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原则, 作为新糖友, 你一定要知道。

糖尿病的饮食原则

1.制总热量。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控制决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 仅仅是主食控制, 而是还包括对副食、特别是肉类、脂肪类等含热量较高的食品的综合控制, 使每天摄取的热量保持在适宜的水平, 以满意控制血糖和体重。糖尿病病人的总热量取决于年龄、性别、体重、体力活动强度, 年纪轻、男性、体重较轻、体力活动量大者每天摄取的热量可稍偏大一点儿。如果病人正处于儿童期、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 每天摄取的总热量, 特别是蛋白质摄入量还可以更多一些。习惯上按体重和体力活动的情况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取的总热量可在15~50大卡, 具体说来是, 消瘦的轻体力者每天每公斤摄取热量为35大卡、中体力者为40大卡, 重体力者为45~50大卡;中等身材的轻体力者每天每公斤摄取热量为30大卡、中体力者为35大卡、重体力者为40大卡;肥胖的轻体力者每天每公斤摄取热量为20~25大卡、中体力者为30大卡、重体力者为35大卡。

2.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这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必要的营养成分, 必须合理分配, 避免过食或者偏食, 按所提供的热量计算,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热量分别应占总热量的55%、25%和20%左右, 避免那种粮食越吃越少, 而肉类和脂肪越来越多的倾向。

3.少量多餐。对糖尿病病人来说少吃多餐是一种很好的饮食习惯, 可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 “ 少量” 的意思是每餐少吃点儿, 这样就不至于使餐后胰岛负担过重, 血糖也不至于升得太高, 也就是说避免了餐后高血糖。“多餐”则是多吃几顿, 或在两餐之间加上一次缓冲餐, 这样既可以避免药物作用高峰时出现低血糖, 也可避免一天饮食总量过少, 影响人的体力和体质。具体来说, 应做到“一天不少于3餐, 一餐不多于2两”的进食方法, 每天进主食超过8两者, 宁可多吃几餐, 也不要每顿吃得太多。

4 . 高纤维饮食。 这类饮食对于保持餐后血糖不至于太高, 而且还有降低体重和通便作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包括:①粗粮:如玉米、小米、高梁、荞麦、燕麦、莜麦、细麸和各种干豆类。非精制米、面以及小米含膳食纤维3%~5%, 高梁米、玉米渣含膳食纤维7%~8%, 燕麦、荞麦、玉米面等含膳食纤维10%~13%, 绿豆中含膳食纤维在20%以上;②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油菜、豆芽菜、笋类和萝卜等;③水果:多种干、鲜果品;④菌藻类:如木耳、蘑菇、海带、紫菜等等, 其中紫菜、干蘑菇和黑木耳中含膳食纤维高达20%以上, 海藻类食品中也含较大量的膳食纤维;⑤其他:如魔芋、 琼脂和果胶等。其中魔芋盛产于我国各地, 食用部分为根茎, 富含膳食纤维, 主要成分是葡萄糖甘露聚糖, 用魔芋精粉制成的魔芋挂面或魔芋豆腐为良好的糖尿病食品。食用高纤维可增强胃肠蠕动, 吸收水分, 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以利大便的排出, 同时还能使粪便中胆汁酸排泄增多, 血胆固醇水平降低, 并能延缓或减少糖类的吸收, 有通便、调脂、降糖和降黏等作用, 有利于糖尿病病人病情的控制。

5.饮食清淡。“清”是指低脂少油饮食, “淡”是指不甜不咸饮食, 具体的说是不吃糖, 少吃盐, 这对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十分有益。少喝酒, 不吸烟。

学习食物交换份

认识食物交换份。食物交换份是将食物按其所含营养成分的比例分为6类, 说明各类食物提供同等热卡90大卡的重量, 叫做1份。也就是说每份各种食物都是提供90大卡热量, 以便交换使用。此法虽然不是十分精确, 但简便易行, 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快速、简单地安排饮食, 配合治疗。

这些类食物包括:

(1) 1份各类生主食:包括米、面粉、小米、 高梁、玉米、燕麦、荞麦, 各种干豆类及干粉条等各25克;豆腐类约100克。

(2) 1份新鲜蔬菜类:各种绿色蔬菜、茄子、 西红柿、菜花、黄瓜、丝瓜、苦瓜、冬瓜等500克; 柿子茭、 扁豆、 洋葱、 胡萝卜、 蒜苔等200~350克;毛豆、鲜豌豆和各种根茎类蔬菜100克。

(3) 1份新鲜水果类:各种水果约200克;西瓜500克。

(4) 1份生肉或鲜蛋类:各种畜肉约25~50克;禽肉约70克;鱼虾类约每80~120克;鸡鸭蛋1个或者鹌鹑蛋6个。

(5) 1份油脂类:约10克。

(6) 1份坚果类:15克花生米或核桃仁;25克葵瓜子、南瓜子;40克西瓜子。

怎么使用食物交换份。食物交换份给我们提供热能90大卡的各种食物的重量, 让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由调换, 这样既能使我们的饮食种类丰富多彩, 以享受正常人进食的乐趣, 又不至于热量摄取过多或者过少。具体使用的方法如下:①估算适合于自己的总热卡量, 多数成人每天热卡摄入总量在1500~2000大卡之间;②将热卡摄入总量除以90, 计算出每天自己应吃多少份食物, 一般在16~22份之间;③ 在上述的6类食物中选择自己今天想吃的品种。 在使用食物交换份时, 最好在同类食物中进行交换, 也就是说粮食换粮食, 肉类换肉类, 蔬菜换蔬菜, 水果换水果, 以保证饮食的均衡。 当然, 不论何种食物, 只要同是1份, 那么它提供的热量也就是90大卡。不同类食物之间互换也是可以的。

新糖友如何运动?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身体健康, 那么运动对糖友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1.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人发现, 糖尿病病人通过体育锻炼, 血糖和糖耐量有所改善, 在血糖降低的同时, 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也有下降, 说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这种改变即使不伴有体重下降也可以出现。

2.降低血糖和血液黏稠度, 调节血脂:体育锻炼可增加糖尿病病人对血糖及血脂的利用, 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使其血糖、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和血液黏稠度有所下降。

3.有利于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锻炼除了降糖、调脂、降黏外, 锻炼还能使患者红细胞的变应性有所增强, 使各种脏器的血液及氧气供应得以改善, 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

4.减轻体重, 增强体质:体育锻炼能使糖尿病病人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得以清除, 肌肉的量和体力有所增加。

5.给患者带来自信心和生活的乐趣:通过体育锻炼, 患者可以增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信心, 感到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凭添很多生活的乐趣。

运动时应注意什么

1.选择运动的时间:应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饭后半到一小时开始运动。因为此时血糖较高, 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每次运动时间:约60分钟, 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时间及运动后的恢复整理时间。 其中达到运动强度后, 应坚持运动30分钟。一天中较适宜运动的时间一般在早晨或下班后进行, 不宜在饱餐后或饥饿时运动。

2.从静止到运动, 身体需要逐步适应。因此, 运动前要有5分钟的准备活动, 如活动上下肢、腰部和腹部。跑步, 要肩部和颈部的准备活动。结束运动时, 不要立即停止, 因为运动时大量血液聚集在四肢肌肉组织中, 突然停止运动, 血液不能很快回到心脏而产生暂时性脑缺血, 会引起头晕、 恶心甚至虚脱等不适症状。因此, 在运动结束时, 应继续作一些行走、缓慢跑步等放松活动, 一般应历时5分钟。

3.运动后不要马上说话或进行冷、热水浴, 而应把汗水擦干, 待脉率恢复到正常时再进行温水淋浴。

4.预防低血糖。运动时一定要随身携带甜点等食物以防低血糖的发生。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运动前后监测血糖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估计运动量较大或是额外的运动, 可适当减少常规胰岛素的剂量或增加进食量。胰岛素的注射部位不要选择大腿, 运动能加快大腿部位胰岛素的吸收, 因此最好选择吸收较稳定的腹部皮肤注射。

5.避免单独运动。教会运动同伴处理低血糖的基本方法。运动后的降血糖作用可以持续12小时以上。一旦运动形成规律后要适当调整饮食和胰岛素剂量, 以期三者达到新的平衡。低血糖需及时处理, 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饥饿感、心慌、 出冷汗、头晕及四肢无力等表现, 提示可能出现低血糖, 不要惊慌。

运动量影响糖尿病运动治疗的效果

1.运动量适宜的标准。

运动后, 自感轻度呼吸急促, 周身微热, 面色微红, 津津小汗, 轻松愉快, 食欲、睡眠良好, 虽稍感疲乏、肌肉酸痛, 但休息后可消失, 次日体力充沛, 有运动愿望。

2.运动量过大的标准。

运动后自感大汗, 头晕眼花, 气短胸闷, 非常疲乏, 脉率在停止运动后5分钟尚未恢复, 次日周身乏力, 无运动愿望。

3.运动量不足的标准。

运动始终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 即运动后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变化或在2分钟内恢复。

糖友可在不同的运动中记录自己的感觉和运动时间, 以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不适合锻炼的糖友

对于新糖友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马上进行体育锻炼, 有些糖友是不适合进行运动的。

1.病情控制不佳, 血糖很高 (>16.7mmol/L) , 或血糖波动明显的人。此类糖尿病病友在血糖没有得到很好控制之前不要参加运动。

2.近期有明显眼底出血、视网膜剥离及青光眼者, 应在病情控制后再参加运动。

3.有糖尿病肾病, 尿中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者, 应减少运动量。

4.血压明显升高 (高于180/110mmHg) 应暂停运动。

5.有严重的心率失常, 心功能不全, 轻度活动即发生心绞痛, 或4周内有新发心肌梗死的病友, 应中止运动。

6.有明显糖尿病神经病变, 影响四肢、肌肉的感觉和运动者, 必须在有效的保护和监测下进行运动。

7.糖尿病足病友必须进行评估, 根据结果进行适量运动, 严重者不宜进行糖尿病运动疗法。

8.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友, 不适合运动, 这些并发症包括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9.严重肺气肿通气/换气障碍, 肝肾功能不全者, 也不宜进行糖尿病运动疗法。

10.新近发生过血栓、经常有脑供血不足的糖尿病患者, 不适合运动。

11.妊娠、腹泻、呕吐、不能进食、有低血糖危险, 以及血糖太高、胰岛素用量太大、病情易波动者, 应慎用或禁用运动疗法。

新糖友用药窍门

糖尿病病人用药包括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和胰岛素的使用。药物是为了帮助糖友血糖及各指标的控制, 作为病人, 糖友们一定不要忌讳使用药物。并且使用药物有一定的窍门, 掌握这些窍门, 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识口服降糖药

只有认识, 才能正确的使用。所谓口服降糖药, 就是指经口服用后有降糖作用的药物, 主要指西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两大类, 五小类。第一大类是胰岛素促泌剂, 就是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口服降糖药, 又包括两小类:分别是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第二大类是非胰岛素促泌剂, 它们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而是通过其他机制发挥降糖作用的。属于这一大类的口服降糖药包括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酮3类。

了解降糖药服用时间

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以餐前10~30分钟服用较合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要求餐前服用的, 餐后再吃效果较差, 其中阿卡波糖以在吃第一口饭前嚼碎服用效果更好, 倍欣则不必嚼碎服用。但是有些口服降糖药服用后会有一些副作用, 包括胃肠道刺激症状, 如胃部不舒服, 食欲不振, 腹泻等。双胍类降糖药胃肠道刺激症状可能比磺脲类更明显, 特别是降糖灵, 可能引起口中有一种金属味道, 还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如果有这类副作用, 双胍类降糖药可放在餐后再服。一种药物的效果好不好, 除了看其降糖作用强不强, 也包括副作用大不大。餐后服用疗效虽然可能不及餐前, 但总比不吃为好, 而且副作用一般较小。

选择降糖药的原则

选择口服降糖药的品种有以下几个原则:① 病型:1型糖尿病病人只能用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者格列酮类3种降糖药, 而2型糖尿病病人5种降糖药均可以服用;②血糖高低:血糖较高的用较强或者作用时间较长的降糖药物, 反之则用作用比较平和的药物;③胖瘦:较胖的人首选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者格列酮类降糖药, 偏瘦者首选磺脲类或格列奈类;④年龄: 年长者在服用较强、作用较长或者降糖灵等药物时须加小心;⑤肝肾功能:肝肾功能不好的在用强效或长效降糖药时要留心, 而且最好不要用降糖灵。

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两种不同的药物之间往往有互补作用, 它们发挥药效的方式和环节不同, 同时使用时作用特点和时间上能互相补充, 往往有1加1大于2的功效, 其共同效果往往超过把一种口服降糖药剂量加倍的做法。各种口服药之间都可以搭配使用, 如磺脲类加双胍类, 双胍类加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加磺脲类, 磺脲类加双胍类再加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上各种药物还可与格列酮类药物搭配。此外, 各种或者多种口服降糖药也可以与胰岛素同时使用。但是, 不主张将同一类药物中的两种药物同时使用, 如两种磺脲药放在一起或者两种双胍类药物放在一起使用, 因为这样把两种同一类的药物同时使用, 可能会引起它们之间的竞争, 增加的主要是副作用, 而不是它们的降糖效果。如格列奈类降糖药与磺脲类降糖药都是胰岛素促泌剂, 一般也不主张合用。

正确对待中药

许多糖友认为降糖药是西药, 副作用大, 长期服用对肾脏不好, 于是比较偏重选择中医中药来降血糖。中医对糖尿病早有论述, 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一大宝库, 有许多治疗方法和疗效是西医、西药所不具备的, 但是, 必须认识到的是中医也有其弱点, 目前尚未发现降糖作用很好的中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治则包括清热润燥、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 除能减轻症状, 治疗并发症外, 还有轻度降糖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有些药物名字虽像中药, 但实际上是中西结合的药物, 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 如加工工艺良好的话,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这类药物中所用的西药主要是优降糖, 如消渴丸中每10粒含优降糖1片。这类药物在使用中切莫将之误认为“纯中药”, 以至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症而危及生命。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厂家见利忘义, 明明有西药, 但却宣传是“纯中药”, 以迎合某些患者“纯中药就好”的误解, 推销其产品, 医务人员和患者不得不防。

不要拒绝胰岛素

胰岛素非但并不可怕, 胰岛素治疗还能给患者带来很大好处, 主要是能使患者的病情获得最好的控制, 使其糖、蛋白、脂肪、水盐及酸碱代谢平衡维持正常, 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性和慢性病发生与发展, 使患者维持良好的体力及精神状态, 维持正常的生长、生活与工作。其次, 胰岛素治疗是一种最生理的疗法, 一种对肝、肾、胃、肠影响最小的糖尿病治疗方式, 也就是说除了引起低血糖外它的副作用最小。第三, 随着口服降糖药价格的猛涨, 胰岛素的治疗花费也相对较低。有些打胰岛素的患者告诉医师说, 他们在打胰岛素前十分紧张、恐惧, 实际打起来才感到打胰岛素也没那么可怕, 反而自我感觉良好。所以, 该打胰岛素的患者千万不要抵制不打, 以免贻误病情。

注射胰岛素时间有讲究

一般来说, 注射胰岛素必须在餐前进行, 为了留出胰岛素吸收和发挥作用的时间, 在使用短效胰岛素时, 多采用餐前15~30分钟注射的方法。单组分人胰岛素类似物发挥作用就更快了, 在使用这种胰岛素时, 不必提前打针, 也就是说在使用这种胰岛素时, 打完针就可以吃饭了, 故有人称之为餐时胰岛素制剂。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同时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病人, 也可以开始即使用中效胰岛素或者预混胰岛素制剂。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者, 应在早餐前30~60分钟注射, 预混胰岛素制剂应在餐前30分钟注射。当然也可放在晚睡前使用, 以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要注意的是, 单独使用国产长效胰岛素则疗效不佳, 所以这种长效胰岛素很少单独使用。但是甘精或地特胰岛素属超长效胰岛素制剂, 可以早上打, 也可以晚上打, 而且不要求一定在进餐前后注射。对有黎明现象的患者, 为了避免因注射胰岛素过晚而引起空腹高血糖, 早餐前胰岛素注射应早, 最好不晚于早7时。

新糖友——自我监测血糖

糖友自测血糖的好处很多, 首先是血糖查得及时, 什么时候想查就什么时候查, 可查空腹, 也能查三餐后和睡前血糖, 如果有类似低血糖的症状, 也能及时地测血糖, 以便立即加以处理。 其次是方便, 患者不用去医院, 也不用排队、等候, 就能及时查上血糖, 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吃药和吃饭。常用的血糖自测装置叫做血糖仪, 血糖仪使用起来十分简单, 只用一滴耳血或指血, 滴上血等不到1分钟就可以测定出血糖了。血糖仪测定出来的是毛细血管血糖, 其测定值可能与静脉血糖稍有差别。所以, 最好不要用血糖仪测定出来的血糖, 代替静脉血糖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 但用作血糖监测的指标, 血糖仪的准确性已经足够了。

现在不少糖友有血糖仪, 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血糖仪测定的血糖是否和静脉一致。理论上讲, 两者是同时测定的, 应该一致,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般来说, 空腹时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相差不多, 饭后两小时内毛细血管血糖应该略高于静脉血糖。这是因为静脉血糖采血于静脉, 手指血糖是从指尖毛细血管中采的血。大家知道, 血是从毛细血管流到静脉的, 在到达静脉之前, 身体利用了一部分葡萄糖, 结果就使静脉血糖比手指血糖低了, 特别是餐后2小时之内更是如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静脉血用的是血浆或者血清, 不包括血细胞, 而手指血用的是全血, 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而血细胞中糖分比血浆或者血清低, 这又使手指血糖低于静脉血糖。 所以总的看来, 如果两者都测得准确, 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应该一致。

重点提示:条件允许的病人应该自备血糖仪, 以随时监测血糖的高低。

不同时间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监测血糖对于控制糖尿病、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 糖尿病患者一天监测血糖的时间分布为七个点, 分别为早餐前空腹血糖, 午餐、晚餐前血糖, 三餐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那么各个监测点对于血糖的控制有何意义呢?

监测早起空腹血糖:代表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情况, 及头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

空腹血糖间接反映在没有应激因素存在的情况下, 机体自身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空腹血糖还可体现降糖药的远期疗效, 对于长期使用降糖药的患者来说, 空腹血糖的良好控制有重要意义。这里所说的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2小时后的血糖, 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 午餐和晚餐前的“空腹”则不在此列。这是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清晨空腹检查时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影响, 反映真实病情。

测空腹血糖最好在6:00~8:00取血, 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需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由于自身胰岛素水平可能较低, 血糖受胰岛素拮抗激素影响明显, 故8:00以后血糖值越来越高, 8:00以后所测的血糖值就不能真实反映治疗效果, 而用口服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种影响就较小, 其8:00的空腹血糖与6:00时相差不多。

监测午餐、晚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要摄入食物的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的量。

监测三餐后血糖:代表进食刺激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以及药物与饮食治疗的情况。

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有时比监测空腹血糖更重要, 因为这类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 但由于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 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 而出现餐后高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反映控制饮食和服药后的综合治疗效果, 便于指导饮食和药物治疗。应注意, 测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到满2小时为止, 有些人吃完饭后才开始计时, 其结果就有了明显的差别。

监测睡前血糖:防止出现夜间低血糖或清晨空腹高血糖。

糖友每年需要做的检查

新诊断的糖友认为自己每天监测好血糖就可以了, 其实糖友们每年还要定期做一些检查, 以便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1. 每月内检查的项目:

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比一般人高2~6倍, 故提倡定期监测血压, 最好家庭自备电子血压计, 以便随时监测血压。

2.每一季度检查的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水平和药物治疗效果判定以及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可靠指标, 它反映了抽血前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在治疗之初, 建议2~3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3.半年检查一次的项目:

尿常规: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白细胞等多项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间接反映病人的血糖水平, 明确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有无泌尿系感染等情况。患者如果无肾脏并发症可每半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 有并发症或感染时可根据医生要求及时做尿常规检查。

心脏检查:包括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 即使没有心脏病症状也要定期做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并了解心肌供血情况。无并发症者建议半年或一年做一次, 有并发症者则需根据专科医生需要进行检查。

口腔科检查:高血糖增加牙齿和牙龈病变的机会, 所以患者最好每3~6个月去口腔科就诊进行口腔专科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口腔并发症。

4.每年检查的项目:

血脂系列: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项目。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谢紊乱, 所以即使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 用调脂药物治疗者, 需要增加检测次数。

肝肾功能: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肾功能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同时因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肥胖、血脂紊乱、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 故还应做肝功能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患者没有肾脏并发症时应至少每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 已有肾病者要根据专科医生要求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常规尿蛋白和肾功能。

眼底检查:视网膜病变早期一般不影响视力, 因此不易察觉。所以我们提倡糖尿病患者半年到一年查一次眼底, 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

下肢功能检查:包括下肢神经功能检查和动静脉超声检查。 糖尿病常并发周围神经病变, 建议患者每年做一次下肢功能检查, 做到早期预防。

温馨提示

糖尿病会遗传吗?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 糖尿病病人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病人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病人, 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1型和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 遗传对发病的影响略高于环境, 占50%~60%左右。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 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病人的子女就一定得糖尿病, 研究表明, 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 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20%。往往有这种情况, 糖尿病病人的子女对糖尿病了解比较多, 对糖尿病的危害及糖尿病的预防知识比较了解, 他们防患于未然, 平时就比较注意饮食起居, 反而不得糖尿病。即使血糖有了轻度增高, 他们也会积极采取措施, 使病情不但不发展, 而且能缓解。反过来说,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往往对糖尿病的知识较少, 而且也不注意有关糖尿病方面的自我保护, 结果反倒成了家庭中第一个得糖尿病的人, 从此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算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了。这也是好事可以变为坏事, 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的例子之一。所以说, 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 但又是可以预防的。

温馨提示

什么时候进行体育锻炼为好?

有人习惯于早晨空腹时锻炼身体, 也有人主张晚上餐后进行体育锻炼, 到底什么时间锻炼身体最好呢?我们认为以早餐或晚餐后半小时或1小时后开始锻炼较为适宜。餐前锻炼身体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可能因延迟进餐造成血糖过低, 也可能因没有服药而使血糖过高, 当然还可能是血糖先低, 而后又因苏木杰反应而过高, 所以最好把运动时间放在餐后。为避免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体育锻炼最好在进餐结束后半小时以上再进行。晚餐后的体育锻炼值得提倡, 因为中国人多半进晚餐比较多, 而且多数人晚餐后就是看看报纸或电视节目, 体力活动很少, 这对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十分不利。另外, 糖尿病病人必须坚持“三定”的原则, 包括定时定量的饮食、定时定量的运动或定时定量地使用降糖药物,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体育锻炼的定时定量, 往往有人做不到, 而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温馨提示

回过头来看时, 老糖尿病病友会说他们在患糖尿病初期走了不同的弯路。有的人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少吃, 于是拼命控制饭量;有的人会觉得用药会损伤肝肾, 于是拒绝用药, 或者求助中医;有的人如临大敌, 紧张焦虑, 怕烂脚, 怕透析, 怕失明;有的人觉得有药盯着, 就继续随意吃喝不运动;有的人道听途说随意调整药物。

这些在患病初期的“对策”并没有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 于是有些人因为病情加重, 接触了正规治疗情况才有所好转, 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并发症缠身。

总结起来, 影响治疗的糖尿病误区无非是心理上和知识匮乏引起的。

强化控糖 篇3

经台湾工研院生物医学中心动物实验证实, 引藻可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提示引藻具有调节血脂的保健功效。随后, 台湾卫生研究院的临床研究显示, 连续每天服用6克引藻粉, 为期一个月, 90%的受试者血脂降低了25%, 而全部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甚至恢复到正常值。而且引藻属于天然藻类食品, 在发挥与药物类似的效果的同时, 没有副作用的隐忧, 是预防、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选择。

糖尿病最大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是综合损伤所致。开始的症状就是“三多”, 吃多、喝多、尿多。之后牙齿疾病, 视力减退等依序产生, 引起各种可怕的并发症, 例如肾障碍、神经障碍、眼障碍等, 这些并发症将引起身体浮肿、尿毒症、高血压、脑溢血、足部剧痛、白内障和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的并发症中, 尚有血中胆固醇升高、狭心症、心肌梗塞等问题。显而易见, 糖尿病最大的危险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尽早控制血糖,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两者都不可少。

【强化控糖】推荐阅读:

强化疗法07-21

自我强化05-16

对比强化05-18

强化国有05-19

强化采油06-13

强化两头06-14

强化主体06-16

强化考核06-21

强化效能06-22

强化特色06-23

上一篇:系统导入下一篇:测绘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