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精选12篇)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篇1
1 促使大学生恋爱的社会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 不再像以前那样保守, 这一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现在的大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有一种思想, 大学生活较高中生活轻松, 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期。而且作为大学生家长也不再向高中那样阻挡自己的孩子谈恋爱, 据调查现下相当大一部分是同意自己的孩子在大学谈恋爱的。此外, 大多数高校也不反对学生恋爱。以上种种原因给大学生谈恋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2.1 好奇心和对爱情的憧憬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之前由于各种压力没有谈过恋爱, 但他们对爱情却充满了期待, 或许在此之前他们也曾经幻想自己的爱情, 只是在老师、父母以及学业的压力下没有勇气去尝试寻求自己的爱情。当他们迈入大学之后, 就像挣脱了束缚的枷锁, 在累积已久的好奇心的驱使下鼓起勇气去追寻自己所憧憬的爱情。当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便付之以行动。这些大学生他们追求爱情的动机往往是单纯的, 当然也是可取的。
2.2 羡慕他人, 希望通过恋爱来消磨时间
据很多调查显示, 现在的大学生有大多数人谈过恋爱, 且女生谈过恋爱的人略多于男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大学生对爱情的憧憬外, 还存在很多大学生对他人爱情的羡慕。由于很多的人都谈恋爱, 包括大学的校园里校友、教室同班同学也包括宿舍里的舍友, 漫步在校园的操场上难免会发现几对秀恩爱的情侣, 时间久了, 很多大学生也开始羡慕别人, 于是也有了谈恋爱的想法。其实, 这种心理促生的爱情有很大的成份是大学生活太过自由想要谈谈恋爱来消磨自己的时间。当然, 也有很多情侣因为长时间的相处, 寻找到真正的爱情。
2.3 摆脱孤单, 填补内心的空虚感
在上大学之前, 很少一部分人在高中已谈过恋爱, 由于高中毕业去了不同的城市, 他们之间的恋爱也会因为距离而草草结束。当他们来到大学突然恢复到单身生活, 难免会感到孤单, 当看到其他情侣在一起出双入对时难免会受到刺激, 于是他们就会想很快的开始一段新的恋情来填补自己失恋后内心的空虚感。据观察, 这种情况下促生的爱情一般不会长久, 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就会画上句号, 但持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的感情经历也会较他人“丰富”。
2.4 和同学或好友之间的攀比心理
长时间在相同的环境下, 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说经常在一起上课的同学或者是生活在一起的舍友, 当其中一个恋爱了, 生活在她周围的人恋爱的机率较没有恋爱人的周围的人高,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之间攀比心理造成的。看到同学找了一个对象, 自己也想着可以找一个比别人对象更好的对象, 而且每当坐到一起时总会做做比较, 无论如何都要炫耀一下自己的对象。
3 针对大学生错误的恋爱心理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产生的一系列错误的恋爱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 难以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这与日常生活中导员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是紧密相连的。作为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灌注正确的择偶标准, 不能一味地诱导孩子追求门当户对, 去找个家庭经济实力好的, 这样的教育思想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健康的恋爱心理, 如攀比心理。父母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教导孩子, 让他们知道爱情是纯洁的神圣的, 要用自己的真心去面对爱情。
作为导员或是各大高校的教育机构, 对大学生的错误恋爱心理应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 学校可以开办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降低大学生们的孤单感;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同学们听听恋爱讲座, 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除此之外, 大学生恋爱失恋总是难免的, 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心理, 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对于这一点, 学校应该随时关注并给予及时的疏导, 避免由于消极心理产生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需要导员与大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以便于及时了解情况。
综上所述, 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多, 随其产生的恋爱心理也在逐渐增加, 对于这种现象, 教育机构或者父母都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 促使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恋爱心理。
参考文献
[1]王俊燕.“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探究[J].德育与学生工作, 高教论坛, 2010, (6) .
[2]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研究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4) .
[3]方小年.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5) .
[4]许金杏.“90后”女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J].社会学研究, 2011, (5) .
[5]陶国富, 王祥兴.大学生恋爱心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6]仲稳山.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
[7]宋迎秋, 曾雅丽, 姜峰.大学生恋爱与感情问题应对方式分析与探究[J].调查与研究, 2007, (10) .
[8]玉芳, 来秀明, 万建华.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探索[J].青年探索, 2007, (3) .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篇2
回答时请注意:
①请放心作答,测试结果不会对外泄露,只供调查人员参考研究使用;
②答案无对错之分,请不要顾虑,也不要参考他人的答案,只需按第一反应回答; ③每一条目都要回答(包括个人信息),不要漏答或不答。谢谢!
一、您的个人信息
性别: 1男2女
家庭来源: 1城市2县城3乡镇4农村
性格: 1 非常外向2 较外向3 内外皆有4 较内向5 非常内向 年龄:
二、您的恋爱基本情况:(用“√”或数字标出与您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选项)
1.恋爱状态: 1 正在进行2曾经有过3从未有过
2.恋爱持续时间(恋爱关系确定后持续到现在或结束前):
11-3个月24-6个月3 半年-1年41年-2年52年以上
3.恋爱经历:1无2一次3 两次4 三次以上
4.本次恋爱或最后一次恋爱认真投入程度:
1非常投入2较投入3 一般4 敷衍5随意尝试 5.你跟恋人之间吵架频率:从未有过2很少3 经常4 经常且非常严重
6.谈恋爱是否影响了学业成绩:起到了积极作用2 基本没影响3 有轻微负面影响4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业成绩
7.总的来说,你对本次恋爱或最后一次恋爱的满意程度是:非常满意2 满意3 一般4 不太满意5 非常不满意
8.你选择恋爱对象的主要标准是(单选)知识修养2外表漂亮3有事业心4志同道合5本民族
9.在恋爱过程中,你们使用最多的沟通手段是:(限选两项)面谈2 打电话3 发短信4 利用网络(QQ/E-mail等)5 写信
三、您对于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或想法(单选题):
1. 你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的基本看法是(单选)应禁止2 应限制3 应正确引导4 应任其发展
2.您认为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大学生去恋爱呢?学业压力大2 生活枯燥3 恋爱潮流4 心灵上的空虚
3.您觉得大学生的恋爱最终能有结果吗?有2 没有3 有可能,但是很难4 不确定
4.您认为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恋爱呢?一切随缘2 积极追求3 不应过问4 旁听旁观
5.你认为大学男生恋爱为女生花钱是否应该?若男生有收入,应该2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应该3 视家庭情况而定
6.您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恋爱或者恋爱失败会给心理上带来什么影响?(单选题)逐渐让其心理上走向成熟2 对其心理会造成一定打击,从而影响学业积累经验4 没什么影响
7.您对大学生恋爱同居有什么看法?坚决反对2 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3 虽不支持,但包容4 不知道
8.您认为恋爱是否会影响与同性朋友之间的友谊?一定会影响2 可能有轻微影响3 没有任何影响
9.您是否在大学阶段谈过恋爱?是2 否
10.您是否考虑过要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想过2 不一定,看情况3 不谈恋爱4 不是很清楚
11. 如果你想谈恋爱,并且你有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单选)同班同学2 同校同学3 外省院校的同学4 在事业上已获得一定成功的未婚青年 5 其他
四、您对于与恋爱相关的一些扩展问题的看法:
1.对于临近毕业时常出现 的“分手潮”,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毕业后两人必然要分开2 潮流3 大学生恋爱不认真4 大学生恋爱还不成熟5 其他
2.您的恋爱关系会让家里人知道吗?主动告诉家人2 坚决隐瞒到底3 不主动告诉家人,但是被问道会承认
3.您的家人对于您在大学期间恋爱持什么态度(不管您是否处于恋爱状态)?鼓励支持2 坚决反对3 无所谓4 疏导教育
4.您谈恋爱之后的经济压力情况如何?没有变化2 开销增多,但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3 不能承受,经常负债
5. 通常当你感觉到了恋爱压力之后,你能否自己排解?可以2 不是很擅长处理这类压力3 很困难
6.你是怎样排解恋爱压力的?和朋友诉说2 和家人诉说3 顺其自然4 做其他的事,学习或者运动等
7.您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与金钱挂钩吗?爱情是崇高的,不受利于沾染2 多少会考虑但不会影响有钱当然好,但真爱一个人,只要别太穷就好4 金钱至上,没钱的不会考虑
8.您觉得大学期间谈恋爱与婚姻挂钩吗?顺其自然2 会,大学的恋人是最好的结婚对象3 不会只是单纯的找一个男女朋友以解寂寞
9.恋爱并不能100%成功,假如您失恋了,您和您的前男/女朋友会如何相处?依然相信爱情,分手后依旧做好朋友2 就此消沉,分手后不再联系,也不再相信爱情3 怨恨您的恋人,从此成为陌路人,但是依旧相信爱情4 无所谓没经历过,无法想象6 感觉有些尴尬,但还是会尽量好好相处
10.您对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可以理解且自己会去尝试2 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尝试不能理解,如果发生也无所谓4 不能理解,如果发生终身后悔没有想过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心
随着中职学生生理发育前移,性心理发展前倾,中职学生面临的恋爱问题也在不断增长。在缺乏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国情下,恋爱中的困惑与失恋成为中职学生重要应激源,如何将“校园恋”由“堵”转“疏”,成为学校健康发展亟须解决的新课题。中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也因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这样一种成长性的心理团体,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解决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有效性,为中职院校在此问题上的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处于自然学习状态,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对实验组成员访谈与相关文献中提出的对学生团体辅导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确定8个辅导主题,主要目的是让成员学会两性相处技巧、应对恋爱挫折、处理恋爱焦虑,引导其建立健康的婚恋观(主要内容见表1)。团体心理辅导由同一位老师指导,每周1次,每次3小时,连续进行8周。
二、研究结果
1.实验组在前测后测中的数据比较
结果显示,接受辅导后,恋爱态度、性知识、性观念、恋爱挫折应对和自尊水平方面均与辅导前有差异(P<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加中职学生的恋爱知识、改变其恋爱态度的作用显著。
2.对照组在前测后测中的数据比较
结果显示,前测和后测在有关恋爱态度、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恋爱挫折应对、自尊和焦虑水平等因素上的得分没有差异(P>0.05)。这说明如果没有外来干预,要想在短期内使中职学生的恋爱态度、性心理明显改变可能性不大。
三、讨论
1.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建构知识
通过对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学生的恋爱态度、性知识的增长、性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教育内容不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理论,枯燥无味的生理知识;而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现实问题,是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具体困惑;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法,而是交流互动的方法,其中的问题情境都是学生现在或曾经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设计出一个学习单元,学生们围绕这些内容通过合作、交流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直至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团体心理辅导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态度与性观念。
2.学生自尊水平获得提升,自信心得以增强
这些学生在恋爱中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出众,才没有能力持续这段感情,但是实际上恋爱中很难说出对错,也没有能力高低之分。而部分学生在此问题上却很容易走极端,全盘否定自己,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在本团体中,各个团员通过彼此了解,彼此肯定,彼此帮助,在互助的过程中提升自尊水平,更加自信地面对恋爱中的问题。
3.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遇到情感困惑的学生往往伴有焦虑、烦躁、沮丧等症状,这些情绪常会使人陷入忧愁、伤感的不良情绪之中,甚至有可能使人走极端而伤害他人或自己,无法自拔。进入团体心理辅导后,这些学生很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在交流中把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并得到大家的共鸣和支持。在这种积极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容易认识自我,找出症结所在,比如,过分依赖他人、处理问题过于武断、缺乏对别人的信任、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客观评价等等,从而引导自身在感情问题的处理上多些理智,少些盲目举动。
4.学生在团体中性道德水平得以内化,促进自身成长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获得了一些性道德的知识,可他们的性道德水平并不高,这是因为道德的形成并非取决于道德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主体在道德体验基础上的道德内化程度,也就是学生要把这种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需要。这就需要学生有主动去接受并体验的内在动力。团体心理辅导正是从此入手,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分享、体验、反思,进而达成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正确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良.青少年和生殖健康教育动态和进展[J].中国性科学,2001(10):8-10.
[2]霍金芝.青少年性心理和性行为发展及表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5):350-352.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篇4
本研究对526名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采取班级发放形式如期收回问卷526份, 问卷回收率为100%。经统计分析后, 其中有效问卷共518份, 问卷有效率为98.5%。此外, 还与其中5人, 分别进行了座谈。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已由传统封闭转向公开, 恋爱意愿由微弱转向强烈。大学新生对爱与被爱的需求加强, 学校和老师对此必须足够重视, 对这种逐渐增强的需要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新生的恋爱特点
主要显现在两个层面:现象特点和心理特点。
1. 现象特点表现为大学新生恋爱的普遍化
最近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武汉三角路中学, 对该校450名高一、高二的学生做了一项关于恋爱的调查, 结果显示, 40%的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曾经恋爱过。高中生如今再也不是谈“爱”色变了, 老师家长在孩子不影响学习为前提的条件下, 随着时代的变迁, 态度也由坚决反对转向了逐步默认。由此促成大学新生恋爱现象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普遍化, 这也正和此次调研结果相契合。此外在普遍化的现象特点之下还有两种典型情况: (1) 进入大学后, 延续高中恋情, 异地恋占极大的比重。 (2) 进入大学前, 就有强烈意愿要在进入大学后开展恋情。入学后, 盲目、急速地开展恋爱, 通常易出现恋爱关系脆弱化趋势。
2. 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1) 依赖心理。由于现当代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多, 习惯被呵护与关爱, 而潜在的孤独感却是与生俱来的, 这样使得多数新生的恋爱动机更多是种背井离乡在外求学之后的情感寄托, 恋爱双方往往都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
(2) 寂寞心理。在大学伊始, 需要有那么一个人来倾诉自己寂寞孤独的情绪。
(3) 游戏心理。其恋爱动机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身体发育正常需求的欲望, 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甚至发生校外同居、婚前性行为等情况, 完全持不负责任的态度。
(4) 从众心理。周围人都谈恋爱, 自己还没谈恋爱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以上心理特点, 导致学生的感情一开始就盲目, 随之带上了畸形的烙印。
二、大学新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特别是新生, 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本身所隐含着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性, 主观意识上认为自己已成熟, 实质上处事方式、处理问题上还是稚嫩, 现实与想象的落差使大学新生这个群体爱情观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针对上文中阐述的大学新生恋爱特点, 结合此次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 笔者发现大学新生恋爱中问题诸多, 包括:现实传统问题和思维方式问题。
现实传统问题具体表现在“速食”恋爱, 只是单纯地排解空虚寂寞, 或跟风, 因为一时兴起想恋爱而恋爱, 不注重恋爱的后果。
思维方式问题则表现在两种倾向上, 即完美主义倾向和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倾向表现在凡事都想争个第一, 不能容忍自己或他人做事情出现差错。在爱情上, 有此倾向的个体一直坚信自己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 不能接受任何造成爱情有裂痕、瑕疵的行为, 对待爱情易出现内心痛苦矛盾的情形。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 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通常出现矛盾时看重别人过错而忽略自身问题。原谅自己, 不原谅他人。思维方式中的这两个问题, 易使人看问题走极端。对待爱情, 大学新生应该学会欣赏残缺的美, 明白正是因为事物存在不完美, 才能给我们带来追求完美的机会。
三、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途径
真正的爱情是可以催人上进的, 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恋爱中的大学新生, 让他们端正恋爱动机, 健全恋爱心态, 强化恋爱心理, 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让爱情有一个更高更远更厚实的起点。以往学校教师对待大学生的爱情常常采取的是忽视前提教育而事后制裁的策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针对大学新生这一群体特点做出的具体研究表明, 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 应从学生角度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 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融入他们的氛围环境, 真正帮助大学生在面临爱情时, 正确面对和处理, 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体可从以下四种途径进行爱情观教育的探索:
1. 引导参与式教育
当代大学新生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 他们已不满足于呆板地接受知识, 而更多的时候希望通过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因此, 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学生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选择贴近生活, 满足其学习、生活与思想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爱情教育。在爱情教育中, 将引导与参与的优势发挥至最大。照本宣科、居高临下、嘲讽训导等缺乏尊重理解与平等交流的教育, 谈不上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
2. 自我完善式教育
自我完善教育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还可以和同学、朋友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情感问题, 进行商议、讨论。通过同学的真实经历等, 利用朋友间的影响, 使学生能够健全强化恋爱心态:正确对待初恋、理智把握网恋、适时放弃单恋、冷静处理多角恋、客观疏导失恋等。通过自我救助, 群体互助来传播积极影响, 抵御消极影响。
3. 心理咨询式教育
爱情问题往往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涉及个人隐私, 心理咨询式教育具有专业性、民主性、宽松性、隐秘性等特点, 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这种“柔性”方式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认为难以启齿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需要采取主动干预措施, 通过心理咨询室专家、老师, 对于已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大学新生或有错误恋爱观的大学新生进行帮助, 改变他们对待爱情的认知, 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消除心理困惑, 恢复心理健康。
4.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式教育
对于学校, 在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利用新媒体如QQ、人人网和微博等宣传与传播优势, 使之成为开展正确爱情观教育的一种长效载体。对于家庭, 要充分发挥好内部教育的作用, 而不是因传统保守观念制约与影响, 缺乏与孩子进行爱情相关话题的讨论、交流, 应与学校建立起“家长学校”联系制度, 发挥家庭优势引导新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爱情的关系。对于社会, 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保障作用,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使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辨别道德界限, 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准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激情和浪漫的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 只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 维持感情的重要性才会与日俱增。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努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让爱情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为爱情, 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关青.大学生爱情观及爱情行为偏离与矫正[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3) .
[2]刘楠.大学生正确爱情观问卷调查分析[J].高教前沿, 2010 (9) .
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详解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
教学内容:
1.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2.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3.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4.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教学重点:
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进程: 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大学校园里亮丽的风景。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掌握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的规律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恋爱观择偶观。
一、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1、性心理的发展规律
关于人的性心理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过性心理学发展模式,弗洛伊德把性理解为广泛的身体快感,并按身体快感区的特点描述了性心理的发展。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心理的发展大致经历六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青春期;⑥生殖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引来了许多批评,其中最激烈的批评集中在婴儿的性欲问题上,婴儿的口唇快乐和排便快乐到底算不算做性欲,它们在人格的构成中有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重要吗?令人遗憾的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式仅仅是一些假设,并未得到科学的证明;而对他观点的批评也都出自假设,亦没有科学的证明。
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
(1)异性隔膜期。青少男在第二性征降生后的1—2年内,朦胧的意识到两性差距,起首有了不安和胆怯的心理,很怕异性注意本人的变化,于是男女彼此隔膜,就算是青梅竹马的童年同志也较少来往。有的孩子在家里在还不由自主地 隔膜异性先人。与此同时,也起首了对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想知晓被成人间界掩饰的秘密终于是什么。
(2)异性吸引期。对异性产生垂青与爱慕,一般降生在女孩12—13岁,男孩13—14岁未来。此时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体现本人的能力与实力,以取得女孩的垂青与赞叹;女孩女孩则显得文静、温柔,开始注意服饰的修饰和自我打扮,或涂一些香浓的护肤品,女孩子在一起故意发出尖细的嗲声,拖长声,互相推搡,为的是想赢得男孩的注意和喜欢。
(3)异性向往期。15—16岁之后的青少男向成人过渡增快,在对异性产生垂青的尺度上分别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大多的男女生来往中,日趋由对群体异性的垂青转向对个别异性的留恋,有的还形成一对一的“专情”运动,萌生恋情。
(4)择偶尝试期。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少男,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拔和排他性,雍容而然地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女双方从由衷深处都体验异性储存的优美,并盼望用各种门径临近异性,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2、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性心理活动丰富多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性知识感兴趣
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处于青年期的高职大学生,渴求了解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的一切奥秘,渴求对异性的了解,他们心中有很多的疑惑等待找到答案。他们会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去了解青春性生理、心理发育知识,与异交往礼仪与方式,性伦理知识,性传播疾病防治知识,性法律知识等等,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2)对异性的爱幕和追求
进入青春期,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导致性意识的发展,两性间开始出现一种关注和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求和倾向。
(3)性心理的压抑性和动荡性 大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使性的生物性需求更加强烈、迫切,时常伴有性梦、性幻想等行为,而他们健全的性心理结构尚未确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正确的道德观和恋爱观,自控和自制的能力有限,对各种性现象、性行为的认知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他们的性心理易受外界各种影响而显得动荡不安。
二、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
1、性焦虑
这里所指的性焦虑主要是指对自己形体的焦虑、对自己性角色的焦虑和对自己性功能的焦虑。如果认为自己第二性征为重点的体象不如己意,而且很难改变它时,就会出现烦恼和焦虑。如果男生觉得自己矮小、瘦弱,就可能感到自卑,而女生若觉得自己过胖,长相平平,就可能出现苦恼。男生对自己生殖器的发育,女生对乳房的大小都十分敏感,并常为此心事重重。此外,大学生还为是否与性角色相吻合而忧虑。比如,一些女生觉得自己温柔不够、细心不足;一些男生常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汉的气质,还有一些男生担心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尤其是看到某些书刊上谈到性功能障碍时,便会疑神疑鬼。上述的焦虑一般可通过性教育和性咨询得到解决。
2、性冲动的困扰
性冲动是男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它是在性激素作用下和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并不是不纯洁、不道德或可耻的,但不少大学生难以接受自己的性欲、性冲动,对此感到羞愧、自责、苦恼、厌恶和恐惧。一方面是性的自然冲动,另一方面是对性冲动的否定,不少大学生常为这样一种矛盾而不安、困惑。从青春期的性萌动到结婚能经常地过性生活,常常要经过10年。长期的禁欲,使正常的性冲动得不到缓解,就可能会产生性紧张,出现忧郁、烦躁冲动、记忆力下降、无所事事、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因此,缓解性紧张,减少性冲动是青年大学生很迫切的要求。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正确对待性冲动。
首先,建立科学的性观念 应接受性冲动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学习性生理、性心理的有关知识,了解青春期性意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与健康的性意识观念。这有利于消除对性意识观念的罪恶感、自卑感和种种自我否定的评价,增强自信心,确立自尊、自爱的独立意识。
其次,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自我控制性心理能力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个人意志品质的强弱决定的。意志作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发动和抑制行为的作用。尽管有的年轻人有很强的性冲动,尽管在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人会急于要求性满足。但是,人不同于动物,人有意志力,人可以抑制和调整自我的冲动。那些放纵自己的人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大学生应当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善于克制本能欲望的冲动,增强延迟欲望的自制力,这将有利于自己长久的幸福和今后事业成功的发展。
第三,合理的性代偿 通过学习、工作或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释放、代偿、升华以及有效的转移。升华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能为 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取代性欲,转移性欲,比如用绘画、音乐、体育活动、娱乐等使性能量得以转移,使性情感得以平衡。一些学者认为,强烈的性冲动可以转移为高水准的情绪活动和理智活动,用于工作或创作中,结出意想不到的硕果。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性冲动的升华创造了文学、艺术和社会文明。
第四,大方地与异性交往。男女交往有利于性压抑的减缓,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从而调节深层的本能,使之趋于高尚。但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注意摆脱低级趣味,不要限于身体的吸引,尤其不要与庸俗的异性接触,避开这些人在物质、精神、肉体等方面的诱惑。
3、性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青春期的男女一般都会有这种体验。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变形的满足”。一个人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如果客观现实不允许其实现这种欲望,就必须加以克制。这种欲望和冲动虽在意识层面被压抑了下去,却可能在潜意识中显露出来,于是便可在梦境中得到实现。性梦可以缓和累积的张力,有利于性器官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因此,性梦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一种不由行为人自控的潜意识的性行为,故又称为非意志性的性行为。因此,视性梦为卑鄙下流,进而感到羞耻、自卑,甚至不安,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尽管性梦是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但若性梦频繁则要寻找原因,例如劳累过度、性自慰过频过强烈、内裤穿得过紧、心理上的兴奋、情绪上的激发(睡前饮酒)等。至于许多男生在性梦中常出现梦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4、性幻想
性幻想,又称性爱的白日梦,是指在白天清醒状态下想象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其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性,主要通过联想异性的形象,特别是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分、一些性情景及在已有的性经验基础上编织出符合自己性审美的性爱对象而产生的。这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自慰行为,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性心理反应。性梦的产生是无意识的,性幻想的产生则不是完全无意识的。青春期的性幻想是性冲动的一种发泄方式,适当的性幻想有利于释放压抑的性行为。但是,如果性幻想过于频繁且沉溺其中,以至于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甚至把幻想当成现实,那就会成为病态,则属于不健康状态,应加以调节和克服。
5、性自慰
性自慰在我国称为“手淫”,是指通过自我抚弄(用手或其他器具、物体)或其他方式刺激性器官,缓解性欲望、疏泄性冲动获得快感,从而产生性兴奋或性高潮的一种行为方式。手淫是人到了青春期后产生了性要求和一时不能满足此要求的矛盾的产物。只要自然的性活动受到限制,手淫就很容易出现。当有了社会性的性行为,就可能抛弃这种方式。研究表明,性自慰时所产生的生理变化,相当于性交时的生理变化,它是消除性饥渴和性烦恼的一种手段。手淫在大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本世纪初上海一综合性大学对693名大学生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调查显示,有85.9%的大学生有手淫行为。因手淫而产生心理压力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据调查,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手淫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给手淫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每次手淫前后总是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羞愧和耻辱甚至罪恶感。事实上,国际上已广泛接受的新观念是:“手的性自慰既不是不正常的,也不是对身体有害的行为。”当然,长期频繁的手淫,会引起大脑高级神经功能和性神经反射的紊乱,自然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果想减少手淫的次数,我国性心理学者指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利人心。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放在自己心上。
(2)发展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知识的渴望,用一定的时间发展一至两项长期的爱好,并经常用取得的成绩鼓励自己。
(3)避免性刺激。睡觉前特别注意不看黄色书刊以及有性刺激的影视节目,避免形成新的手淫欲望。
(4)注意洗外阴。平时不穿紧身内衣裤,经常清洗外阴,清除包皮垢等外部因素对阴茎的摩擦刺激。
6、性倒错
性倒错既人们平时所说的性变态,性变态是指有性行为异常的性心理障碍,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易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或者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方法满足性欲或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以及其他与性有关的常人不能理解的性行为和性欲、性心理异常。性倒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同性恋、恋物癖、异装恋、虐待狂、露阴癖、窥淫癖、易性癖等。同性恋是否属于性变态,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导致性变态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它们包括生物遗传方面、心理学方面、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7、婚前性行为
大学生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而性心尚未成熟的特定时期,有着强烈的性生理感受和性心理体验,且伴有性冲动。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由于性的吸引和双方的情感的逐步加深,会无所顾忌地在公共场合、众人睽睽之下出现接吻、搂抱、抚摸等边缘性性行为,进而发展到“偷吃禁果”,发生婚前性行为。婚前性 行为会给双方带来不良的后果,同时也不符合我国传统的道德风尚和学校纪律的要求,当事者人承受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轻身相许后短暂的欢乐之后可能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一定要用理智制约情感,切忌为了想套住对方或尝试心理而发生婚前性行为。要防止婚前性行为,首先,要确立婚姻的责任感与恋爱的道德情操,对自己的恋人高度负责;其次,要从心理上筑起一道防线,牢牢把握住婚前婚后的界限;再次,要掌握好自己的言语举动,不要有过分的挑逗性的举止行为。正如莎士比亚的名言:“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她冷却,不然会把一颗心烧焦”。只有用理智驾驭感情,把握住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
1、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征
大学期间的恋爱心理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稳定期三个阶段:萌芽期(一般为大学一年级);发展时期(一般为大学二、三年级);稳定期(一般为大学生四年级)。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恋爱向来被看作是为了寻觅生活伴侣,是婚姻的前奏。但有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的深入了解,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世俗,善意追求爱的真谛。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导致一些大学生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从理性上,大学生们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但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人,虽然也有,可为数不多。更多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谈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部分大学生信奉“爱情就是即时的快乐”等,在恋爱中只顾及当时的感觉,不愿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一项调查表明:6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有爱情,性是可以理解的”、对恋爱中的人发生性关系表现宽容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不再把 性行为看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而是顺着内心的冲动,不加以克制,引发怀孕等负性事件。
(4)强调爱的权力,缺乏爱的能力
高职大学生中的恋爱大都是激情碰撞下的初恋,在激情平息之后,却不懂得如何增养爱情,在爱与被爱的磨合中显得笨手笨脚,往往造成对彼此的伤害,轻易地恋爱,轻易地分手,强调爱的体验,负不起爱的责任。
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为可分割的,只强调爱的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
案例呈现:2006年9月6日,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播出一条新闻,在今年1月3日早晨,正当人们欢度新年之际,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拱星墩后街31号,在漆黑的出租屋内发现三具尸体,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女大学生悄然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大学生因生产大出血死亡,双胞胎因天气寒冷,无人照顾死亡,同居男友不知去向,现场惨不忍睹。
2.大学生常见恋爱心理问题
爱情之花虽然美艳,可是在花的海洋里,却容易迷失方向。恋爱在给人带来光明与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
(1)单恋
单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单相思,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型爱情。单恋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较强的人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心理的作用下,误解对方的言行、情感,误把友情当爱情,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并坚信不已,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不能自拔。单恋者固然能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体验到情感的压抑,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那么大学生如何才能不陷入单恋的旋涡中呢?首先是要能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视其反复性,假如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不要强化内心中形成的一见钟情式的浪漫爱情。其次当向对方表达遭到拒绝时,要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情感,爱情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这种理性、客观、冷静的考虑也是自身未来幸福快乐的源泉。
(2)多角恋
所谓多角恋是一个人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所追求或自己同时追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并建立了恋爱关系。多角恋是爱情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恋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由于性爱具有排他性、冲动性,因此任何一种多角恋都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对方及社会带来恶果。
导致多角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择偶标准不明确。择偶动机不良。虚荣心强。盲目崇拜。
爱情是专
一、排他的,多角恋爱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也极易发生冲突,酿成悲剧,本身也为社会规范所不容。大学生一方面要理智地克制感情,不要胡思乱想;另一方面要谨慎行事,应自觉地把自己融于集体的洪流,到同学们当中去。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应选择属于自己的唯一,忠于恋人,善始善终。
(3)失恋
恋爱是幸福的,失恋是痛苦的,但是失恋不是失去了整个世界。正如海伦•凯勒所言:“一扇幸福之门对你关闭的同时,另一扇幸福之门却在你面前洞开了。”。
失恋是指恋爱受挫失败。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摆脱失恋的痛苦,需要外界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心理承受力,增强心理的适应性,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从而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勇敢面对失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确立的观念是:失恋不等于失败,而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测试。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应勇敢地正视失恋的现实,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不可因一厢情愿而强求,应该尊重对方选择爱人的权利。也可以进行反向思维,多想对方的不足点,分析自己的优势,鼓足勇气,迎接新的生活。
倾诉。失恋者精神遭受打击,被悔恨、遗憾、愤怒、惆怅、失望、孤独等不良情绪困扰,主动找朋友倾诉,减轻心理负荷。可以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知心朋友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并听听他们的劝慰和评说,这样心理会平静一些。也可以用书面文字,如写日记或书信把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或给自己看,或寄给朋友看,这样便能释放自己的苦恼,并寻得心理安慰和寄托。
移情。移情就是及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他人、事或物上。如失恋后,与同性朋友发展密切的关系,交流思想,倾吐苦闷,求得开导和安慰;或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陶冶性情;或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从而得到抚慰。当然密切自己与其他异性的交往,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途径。
超然豁达的态度。告诉自己,失恋是恋爱的一部分,即便是伟人,也难免会遇到。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正如诗人徐志摩对待爱情的态度:“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失恋者应能够坦然面对失恋的直现实,认真总结 经验,努力完善自我,当新的、更为美好的爱情再次出现在面前时,能够既有次准备,又有能力抓住它,不至于与它再次失之交臂。
升华。尽快把精力引向学习及自身事业中,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向上的动力。许多失恋者因此而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像歌德、贝多芬、罗曼罗兰、诺贝尔、牛顿等历史名人都曾饱受失恋的痛苦。他们是用奋斗的办法更新“自我”,积极转移失恋痛苦的楷模。如果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失恋,不仅能从中学到爱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总之,失恋者要恢复心理平衡,做好感情转移和空间转移。做到失恋不失德、不失职、不失志、不失命。
四、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1、培养健康的恋爱观(1)理解爱情的真谛
恋爱不等于真爱,但每个恋爱的人都渴望获得真爱。真爱不是来自于两个人之间口头上的海誓山盟与海枯石烂,而是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真爱是关心和给予。弗洛姆说“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没有爱。”爱,是想对方之所想,给对方之所需,是无私的给予和关心。将自己的生命给予对方,同对方分享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悲伤。爱应该是不做作、真诚主动地给予对方爱,在不问收获、埋头耕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爱。
真爱是尊重和信任。尊重意味着一个人对另一方的成长和发展应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蕴涵着没有剥削,即让对方按自己的目标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服务于自己。尊重包括对对方的职业、爱好、选择、隐私和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信任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自信,不必盘问对方的每个细节,更不必去跟踪调查。爱一个人,就要先信任他(她),不要凭感觉随意猜疑他(她),给他(他)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真爱是宽容和理解。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宽容中包含着理解、同情和原谅,是最大程度地接纳对方。既要接纳对方的优点,也要接纳对方的缺点,但要注意限度和原则。
真爱是责任。幼儿的爱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另一个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则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所有的爱情都包含着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霜雨雪,而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真爱是理性。马克思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储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的过早的亲昵。”一时的狂热迷恋是一种危险的情感,只是一种生理上要求与异性接近的渴望。
真爱是独立。独立不是疏远,而是指与人相处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不轻易受他人左右,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独立的心态是一种成熟的品质,心理断乳的标志。爱需要保持独特个性和独立人格,不让自己消融在对方的影子里。
(2)培养爱的能力
迎接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做出判断,并做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
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因此,首先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要感谢对方对自己的感情;其二要态度明确,表达清楚,说清和对方只能是什么关系,三是行动语言要一致。不能语言拒绝了对方,但行动上还与对方有较亲密的接触,如单独吃饭、看电影等,使对方容易误解,认为还有机会,纠缠在与自己的情感中。或者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发展爱情的保鲜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其实,爱情保鲜期的长短并不取决于科学,而在于你们的爱究竟有多深,有否发展爱情的保鲜能力。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在“半边天”节目中介绍了一种“3*3”爱情保鲜计划,就是每天有三次,每次花三分钟时间做些事,这些事称为“3A”计划。其一:“attention”——全神贯注,就是非常专心地倾听对方说话;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对方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其二:“affection”——浓情蜜意;其三:“appreciation”——欣赏、感激。因此要保持爱情长久,需要两个人真正地关心对方;需要智慧、耐力、持之以恒及付出心血;需要学习新的东西,善于交流,懂得欣赏对方,同时又要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发展,让爱情有一不竭的源泉。
(3)摆正爱情的位置
大学生首先要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 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流传至今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应该把奋斗与创业放在首位,因为它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之一。当你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时,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唯一的存在价值时,你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
其次,大学生要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要时刻清楚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奋斗目标又是什么。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大学生要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大学生要克服客观上的爱情至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爱情与道德理想的关系。
(4)遵守恋爱道德
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是必要的,但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伤害彼此的感情。
恋爱行为要大方。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使对方反感,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不要以己之长度人之短,借此来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对恋爱中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与恋人一起多参加学习与文娱活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2、培养健康的择偶观 思考讨论:你选择人生伴侣的标准或者条件是什么?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正确的择偶观或者说恋爱观的基础应该是互相爱慕,志同道合;择偶的标准应是全面衡量,品德为重;择偶的态度应是严肃认真,履行义务。
志同道合:就是有共同的志向,抱负和事业心,具有共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这是爱情巩固可靠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其它方面的不足可以慢慢弥补。
品德为重:品德高尚的心灵美和外表美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在恋爱问题上,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严肃认真:爱情并不是俯首拾来,随手抛去的花朵。绝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忠诚的,持久的。青年男女一旦进入恋爱阶段,就不允许任何一方同时和两个以上的异性处于恋爱状态,这就是爱情的专一性和严肃性。青年男女一旦结婚,双方就要互相体贴,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同舟共济,共同度过美好的一生。
可以总结为四点:以貌取人不妥当:内在美是重要条件,容貌美是会变化的,唯貌择偶根基不牢;以财取人不可取:有钱财未必有幸福,钱财要靠自己去创造;以职业取人不正确:职业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美满的爱情不取决于职业的好坏;志同道合才幸福:支持事业,品格端正,情趣相投。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思考题: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篇6
关键词:手机媒体 大学生 恋爱心理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媒介,被称为“第五媒体”。进入 3G时代以来,随着手机报纸、手机电视和手机广播等传播形式的出现,手机媒体已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1]当代大学生是追求时髦、走在时尚潮流前沿的一代,手机已成为他们最为普遍的交流工具,它可以很方便地维系情感、浏览新闻、微信语音等等。手机的便捷、即时性已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交流方式、表达的内容,交往的距离,使得他们随时保持联系,关注彼此。在这样的信息社会背景下,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特殊的一种人际“恋爱”影响尤为严重,分析手机媒体的具体特点,挖掘手机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各种影响,以便使大学生认清使用手机方式进行恋爱对自己学业、心理、生理的各方面影响,保持理性使用手机。
一、大学生群体中的手机媒体特点分析
1.普及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多。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到2012年底我国的手机用户人数达到了10.91亿,手机普及率为81%。对比网络使用,截止2012年11月,中国网民人数为5.68亿,从使用的人数来看手机已是网络人数的2倍。2003年北京市70%大学生拥有手机,[2]2006年,南京市94.6%的大学生在使用手机。[3]经调研,目前西安高校的大学生手机使用率早已达到100%,[4]手机的使用几乎网罗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
2.便携、功能强大
手机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并且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可以随时观看视频、听音乐、接通听话,语音留言同时它的各种模式如铃声、振动、静音,满足学生们在不同场合的使用。它的视、听、说各种功能满足了学生们娱乐、聊天、学习的各种需求。有研究表明不同人格状态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手机功能,如孤独者偏好打电话,社交焦虑者偏好发短信。
3.加速社会化
現代社会知识的获得已不只是来自书本、课堂等传统的方式,手机的方便快捷,可以使学生们很快地获得流行词语,感知外界社会的变化。自从有了手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大学这个环境学生们不仅要增长知识、才能也需要培养与人交往、表达自我的能力。手机可以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与人面对面交流时的胆怯,学会表达自己。当心情压抑时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向好友宣泄。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大学生由于年龄小、人生阅历浅等固有的特点使得他们这一群体在对待爱情问题时表现的盲从、易冲动、快速、幻想性。手机作为一种比较方便的交流工具在加强大学生情侣之间了解,维系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将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业、心理发展、情绪的稳定等。
1.正面的积极促进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是由热情、亲密和承诺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大学生情侣在相识初期可以使用手机传递爱意,点燃爱情的花火,当双方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有意愿在现实中交往后,发手机短信表达情感相当于过去的情书功能,交流的越深爱的成分也会越来越加重。斯滕伯格的热情内容虽然是行为上的占有、情绪上的陷入,但通过手机这种通讯工具可以时时刻刻地传达爱意,让对方感受到彼此的热情。亲密也可以在手机使用中体现出来,因大部分大学生大多远离父母情感上孤独、落寞。手机可以让情侣之间彼此时刻体会到关心和支持,拉近彼此的距离,吃饭、问候只需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有过喜欢对方但苦于不敢表白,有了手机可以避免当面表白的尴尬,手机恋爱方式可以保护性格内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不至于因对方拒绝就怀恨在心,或引起自卑、胆怯等负面情绪。
2.负面的消极影响
手机交往是一种虚拟的人与人通过机器的互动形式。爱情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责任。手机在加深情侣间认识的同时也淡化了爱情中的责任意识。情侣之间的打电话发短息,一方或许在苦苦等待对方的回复,而另一方却可以借口说是忙或者没有看到信息而忽视另一方的感受,等待短信极大地浪费了时间并且大学生的情感本来就很脆弱,耐挫性差,如若因手机误会彼此造成矛盾加深,吵架、各种胡乱的猜测,势必会影响双方的学习,造成多疑、焦虑等负面的不健康情绪,严重时还会影响寝室其他人的休息等等问题;爱情是需要一个不断认识由浅到深的过程,如果大学生之间刚开始就是通过手机这种形式交往,那么长期使用手机将会给经济来源不能自理的大学生们造成严重的经济压力,并且经常使用手机将会辐射他们的身体。躺着翻看短信会加剧视力的下降等等健康问题。
手机是一种很方便的交流工具但是对于身心还不成熟的大学生频繁使用、依赖它作为恋爱的工具这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手机作为一种通话的工具,学生之间的深层次交往还是需要在现实中面对面相互了解,顺畅表达自己。爱情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爱情也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大学生应当以学业为主,在成就学业的同时,通过合理、适度的交流工具发展爱情。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报告:手机媒体影响与发展趋势.[EB/OL].[2009-02-17].http://tech.sina.com.cn/i/2009-02-17/17562832301.shtml.
[2]杜婷,金笙.北京市高校大学生手机调查报告[J].统计教育,2004(02):58-61.
[3]赵宝刚,尹勤,韩柯.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J].市场研究,2006(10):15-19.
高校学生恋爱心理原因浅析 篇7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既有主观因素, 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个人因素, 又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社会因素。
1. 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个人主观因素
首先,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生理上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尤其是性器官和第二特征的发育成熟, 使他们的性心理不断觉醒, 导致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 从而产生接近异性的强烈愿望和冲动。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阶段, 也是大学生恋爱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其次, 大学生迈入大学的校门后, 脱离了家长和学校对自己过多的约束, 被压抑的性意识开始萌发起来。特别是初入大学的新生, 由于远离父母的照顾, 生活中有许多的不适应, 便会产生寂寞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异性对其多加关心和帮助, 则会一见倾心, 内心的寂寞感加上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 导致大学生的性萌动。
2. 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客观因素
首先, 从大环境看, 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不完全成型, 还处在成长和不稳定状态, 所以, 极容易受外来思想的影响。而且由于青少年又具有很强的个性, 追求新潮, 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 特别是恋爱思想。其次,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物质水平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些年, 网络越来越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 因此, 大学生的交往媒介不仅仅局限在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 而越来越多的是通过网络, 通过虚拟的空间进行交流。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现实局限, 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再次, 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同之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影响了还处在发展徘徊期的大学生, 使得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容易发生扭曲, 恋爱的动机不纯。最后, 大学校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校园是青年人相对高度集中的地方, 年龄相仿, 朝夕相处, 专业一致, 兴趣相投, 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 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萌发爱情的种子。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 由于心智尚处在发展时期, 还不定型, 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因此, 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大学生恋爱, 从众心理严重。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 性心理也日趋成熟, 而且由高中的闭塞环境到迈入大学里的自由和轻松环境, 导致了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由于高年级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恋爱, 因此, 他们也受高年级的影响, 或者一个班级或宿舍里一旦有一个同学迈入爱情, 当代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显现出来, 再加上课程的相对轻松和心理的空虚, 更是加大了这一趋势。其次, 恋爱目的不纯。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社会发展的而越来越多元, 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也对大学生的恋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造成了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是为了排除寂寞, 把恋爱当作“消愁的甜茶”等。再次, 追求理想和浪漫主义的爱情。当代大学生虽然在意识上已经比先前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这种进步并不能阻拦大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而且当代大学生又是充满个性的大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这就使得他们在追求浪漫的过程中, 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认知, 因此就很容易在恋爱过程中, 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容易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心理措施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 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 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很大程度上都是随波逐流的, 随意性比较强, 因此, 学校应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 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主要任务,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主要目的, 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恋爱观属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范畴,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再次,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系列讲座。最后, 教育学生要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行为, 升华爱的行为。
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引导 篇8
爱情是校园永恒的话题,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季节, 应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然而随着恋爱观念的开放, “大学生恋爱”这一现象屡见不鲜, 已成为教育者与家长共同面临的问题。进入青春期的高职大学生, 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问题, 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恋爱是一对相互倾慕的男女共同追求、培育及发展爱情的过程。恋爱按进程来看, 一般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和恋爱质变期 (爱情成熟或失恋) 。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双方常常会心有灵犀、美化对方和有“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之感, 同时常会戒备对方被别人抢走, 有独占对方的欲望。
真正的爱情是美好的、健康的。通常表现为:不过分痴情;不咄咄逼人, 能够充分尊重对方;将爱情给予对方比起向对方索取爱情更使自己感到欢欣, 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彼此个性独立。反之, 太过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对对方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爱情。
2 高职学大生恋爱心理表现
2.1 从众心理。
很多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渐渐有了异性朋友, 无论是上课还是吃饭, 总是成双成对, 同出同进, 情意绵绵地在—起。看到人家平常互相照顾, 寂寞时有人陪伴, 认为大家都有的东西我也应该有。
2.2 好奇心理。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4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已经成熟, 对于异性的好奇心理是每个青年男女都有的一种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于异性有神秘感渴望了解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同时心理上也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 他们想投入恋爱的渴望。
2.3 排解寂寞心理。
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感到大学学习没了高考的压力, 空闲时间多了, 课外业余生活没有多少乐趣, 尤其是到了周末或是特殊的节日, 看到同学们各忙各的, 自己一个人在宿舍里实在是空虚无聊, 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难免心生寂寞, 谈恋爱就成为一种排解寂寞的方式。
3 高职大学生恋爱引导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对高职大学生恋爱特点的分析, 可以看出, 大学生恋爱虽然属于正常行为, 但还是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
3.1 影响身心健康。
由于高职大学生年纪小、性格不稳定, 而且很多为独生子女, 性情多变、任性, 发生矛盾又不懂得处理, 导致恋爱关系不能理智健康的发展, 具有不稳定性, 失恋后又会给年轻的大学生带来身心的痛苦, 有些甚至轻生, 酿成悲剧。
3.2 影响学业。
高职大学生在恋爱初期, 容易患得患失, 情绪波动大, 成绩不下降者少之又少, 有部分学生曾经学业优秀, 却因坠入爱河而课程挂科, 有些甚至退学, 最后爱情无疾而终, 两个人各奔东西, 美好前程却也断送了。
3.3 影响未来的爱情与婚姻。高职大学生往往因为恋爱时机不对, 自身不成熟, 导致恋爱发展不通畅, 有些甚至畸形, 分手后留下深深的伤痕。部分感情脆弱和心理调试能力差的学生, 无法承受失恋的痛苦, 因此对爱情和婚姻失去信心, 还有的学生从此玩世不恭, 走向堕落。
4 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科学引导
4.1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首先, 正确理解和对待爱情。从大学校园恋爱现状来看,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恋爱时不懂爱情”, 往往错误地认为爱情就是性爱, 一味追求肉体的感官刺激, 从而做出许多后悔的事情, 甚至最后酿成悲剧。事实上, 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 是相互信任, 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其次, 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 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
4.2 培养爱的能力。
爱情是甜蜜的、美好的, 生活中人们追求爱情、赞美爱情、渴望爱情, 然而要获得爱情首先必须具备爱的能力, 而爱的能力又必须经过培养才能获得。
首先, 培养识别爱的能力。对于渴望爱情的高职大学生来说, 学会识别爱的真伪, 是迎接爱情的必要准备。首先, 好感不是爱情。好感是一种知觉性的因而比较浅表的感情。尽管爱情有时也是知觉的, 例如一见钟情, 但它如闪电般直击心灵。好感可能发展为爱情, 但也不一定会发展成爱情。
其次, 培养施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 在理智分析之后, 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以免错过良机。不过一定做好被拒绝的心理准备。在恋爱过程中, 男女双方的相互施爱是情发展的推动力。有的高职大学生在恋爱中有爱心但表达笨拙, 常遭恋人抱怨,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男生常常如此。因此, 恋爱中的男女同学相互施爱要真诚、大方、适度、得体以及相互理解。
最后, 培养发展爱竹能力。追求和保持美好的爱情是人人的心愿, 然而怎样才能给爱情“保鲜”呢?这就需要具有发展爱的能力。如何培养发展爱的能力呢?在爱情的发展过程中, 双方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 要不断地丰富自己, 增强相互的吸引力。
4.3 培养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
在恋爱过程中, 高雅文明的行为方式发挥爱情的愉悦心理效应, 低级粗俗的行为则往往起着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因此, 要有文明健康的恋爱行为。言谈要高雅, 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真诚坦率, 不要为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 矫揉造作, 否则会令人生厌, 不利于感情的发展。行为要大方。恋爱中的男女会逐渐从一时的羞涩与紧张走向自然大方的交往, 不过这期间尤其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 亲昵行为的过早表达只会适得其反。
摘要:高职大学生进入青春期, 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恋爱问题, 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大问题。高校辅导员及任课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恋爱观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良好的恋爱行为, 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引导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陶国富.大学生恋爱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篇9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经过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对学生的观察, 我们发现大学生恋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恋爱动机多种多样
恋爱动机指恋爱行为产生的原因, 即一个人为什么要恋爱, 它能反映人的恋爱价值取向。当被问及恋爱动机时, 大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活太无聊, 如不谈场恋爱就无聊透顶了。这类学生谈恋爱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是为了排遣寂寞, 而有的则完全是因为生理需求, 有的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谈了, 自己不谈会被笑话, 这纯粹是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怪。当然也有学生是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谈恋爱的, 这类学生不仅仅是想谈场恋爱, 而是想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蔡融指出, 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包括: (1) 生理需求; (2) 心理需求; (3) 物质需求; (4) 社会影响; (5) 家庭影响。李奕慧等列出了大学生恋爱的七种动机: (1) 寻找人生伴侣; (2) 因寂寞而寻找情感寄托; (3) 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4) 生理和性的需要; (5) 同学和社会的影响; (6) 恋爱游戏; (7) 其他。总之, 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 早已不再单纯。
2. 轻视恋爱结果
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两个人毕业以后怎么发展时, 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没有想过, 过一天算一天, 也许毕业那天就分手。这类学生对恋爱抱持的态度是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说这个问题真的想过, 可是越想越纠结, 引来很多烦恼, 结果就不愿意再想了。也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说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两个人将来是要结婚的, 会一起努力到同一个城市打拼, 但是做出这种回答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宋迎秋等的调查显示有39.3%的同学认为恋爱“不一定会结婚”, 13.4%选择“不会结婚”, 36.8%选择“希望会结婚”, 只有10.5%的同学肯定地回答“会”, 也就是约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恋爱不一定会走向婚姻。赵锦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 有65%的学生同意或基本同意“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淡化了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念。可见, 大学生在谈恋爱时并不看重恋爱结果。
3. 爱情与学业难平衡
在大学校园里经常看到一对情侣每天都在一起, 不管是上课还是吃饭。上课的时候总是一起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 不停地聊天。课余时间, 两人往往相约外出约会。爱情成了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 学习不再被重视。在大学中, 这种现象比较常见, 很多大学生因为谈恋爱而心系对方, 无暇顾及学习, 难以保持爱情与学业的平衡。赖小林等的调查发现30.8%的大学生认为恋爱肯定影响学习, 58.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可获得学习动力。赵锦权的调查发现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 8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 只有9%左右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虽然调查结果似乎是爱情对学业影响不大, 但有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大学生恋爱的一大特点, 主观学业第一, 客观爱情第一。这往往也成为一些大学生的苦恼, 他们主观上想把大好的时光用于学习, 可是谈了恋爱之后不由自主, 很难再专心学习, 导致成绩大幅度下滑。
4. 难以应对爱情中的挫折
对恋爱中可能发生的挫折如表白被拒、长期追求无果、失恋等, 大多数大学生难以应对。当这些问题出现时, 往往导致他们情绪极度低落、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无心学习、无心交友、陷入痛苦的泥沼而无法自拔。有的同学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完全消极颓废。极少数的同学甚至产生病态心理, 做出极其过激的行为, 触犯法律, 毁人毁己。赵锦权的调查显示, 54.7%的学生有过失恋经历, 面对失恋挫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心理才能够逐步恢复正常, 而有26.8%的学生陷于失恋的痛苦情绪中难以自拔, 有的甚至走向极端或轻生。宋迎秋的调查也表明, 面对失恋, 有27.5%的同学选择“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和痛苦, 要求对方说明原因或追究责任”, 10.2%的学生选择“远离爱情, 避免再度受伤”。
5. 恋爱方式不文明
热恋中的大学生感情比较丰富, 情绪十分强烈, 渴望与对方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于是在教学楼、食堂、操场、校内景点等经常看到大学生旁若无人地过度亲密, 行为不检, 令行人心中生厌。调查发现, 对于公共场所的亲昵行为, 有13.7%的大学生认为是“很正常的事”, 男女之间有性别差异, 有20.3%的男生选择“很正常的事”, 而女生只有5.5%选择这一项。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形象, 给他人带来不良印象, 影响校园文化。
6. 性行为发生率增高
大学生生理发展成熟, 然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对性的生理需求, 有些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 过早地偷尝禁果。再加之受到西方性解放观念的影响, 对性抱持开放的态度, 觉得发生性行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导致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增高。李奕惠于2011年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有32.6%的恋爱中的学生有发生过性行为, 远远高于赖小林于2003年对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的男生的5.5%, 女生的6.4%。有些同学甚至仅仅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去谈恋爱, 这往往给年少的大学生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二教育对策
1. 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与性知识的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和性知识的教育, 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 向广大学生讲解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爱情, 高质量的爱情是怎样的, 如何去恰当表达自己的爱, 如何去经营、珍惜一份爱情, 以及大学生需要了解哪些性常识, 明白什么是健康的性行为, 远离危险的性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教会女生在恋爱中保护自己。
2. 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恋爱中的挫折
恋爱中遇到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挫折面前不知如何应对或是错误地应对。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教育, 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团体活动、讲座等向大学生传递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使得他们在恋爱中遇到挫折时, 知道哪些方式是万万不能采取的, 哪些方法是有效的, 以及要去哪里寻求帮助, 找谁寻求帮助或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
3. 教育大学生养成文明的恋爱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 讲座、宣传栏等教育学生学会文明的恋爱方式, 使学生们明白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的过度亲密行为是不文明的, 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使他们学会表达爱要分场合, 适时适当表达。
4. 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作用
每个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正确面对恋爱中的挫折以及平衡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方面, 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无疑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从新生入学开始的新生适应讲座、心理健康课到心理讲座, 都可以向大学生传递恋爱心理知识, 教会他们什么是爱, 如何表白, 恋爱中如何沟通, 如何面对恋爱难题等。另外, 心理辅导中心也可以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有情感困惑的大学生。
摘要:爱情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给大学生带来成长的同时也会带来伤害。当今大学生的恋爱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 本文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赵锦权.大学生恋爱问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1 (1) :50~51
[2]李奕慧、赵娟、陈国聪.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以韶关学院学生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 2011 (6)
[3]蔡融.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恋爱观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 2005 (3) :334~338
[4]宋迎秋、曾雅丽、姜峰.大学生恋爱与情感问题应对方式分析与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0)
[5]赖小林、刘发荣.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5) :325~327
[6]王坚、冷淑敏、王勇.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1)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篇10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及性心理发展正趋激烈的时期, 部分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 在面临恋爱、择偶和性问题时, 往往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冲突, 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是:注重恋爱过程, 轻视恋爱结果;主观学业统一, 客观爱情至上;恋爱观开放, 传统道德淡化;失恋态度宽容, 承受能力较弱。大学生谈恋爱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等。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 有的大学生对异性存在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 容易陷入单相思, 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也有人因感情压抑、性幻想、性自慰而产生心理异常。另外, 我国大学生谈恋爱心理还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 表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 健康现象与不良现象共生的现状。大部分大学生在谈恋爱时表现出了择优、审美、进取等积极的心态, 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恋爱的道德认识上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 多数大学生可以坦然接受失恋的现实, 但仍然有一些学生在失恋挫折来临时不能妥善对待, 长期陷于消极的情绪之中, 甚至有的会做出过激行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二重性特征, 既给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行为目标、深化道德认识造成了一定障碍, 也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恋爱心理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 加强心理普查, 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
有的大学生一踏进校园便制订了“一年级看, 二年级找, 三年级挑, 四年级定”的四年计划。为此, 从大一开始就要进行心理普查, 及时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并进行评估, 主要运用测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观察法, 旨在准确掌握学生的恋爱心理健康状况,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 从而实现对学生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干预和有效控制。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测定, 可以采用的量表主要有《共依附量表》、《爱情态度量表》 (Hendrick & Hendrick, 1992) , 美国心理学家鲁宾编制的《喜欢量表》 (Love scale) 、《爱情量表》 (Liking scale) , 以及斯腾伯格编制的《关系质量问卷》。通过对这些测评工具的修订和试用, 然后对大学生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测评, 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测验, 对测评结果及时反馈并提供合理建议, 以便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恋爱心态。
(二) 开设相关课程, 进行恋爱观教育
由于中学时期学校对恋爱和性教育的欠缺, 导致不少低年级大学生对恋爱和性问题的迷茫和困惑, 因此高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重点针对一、二年级大学生, 同时涉及大三、大四的学生。加强两课建设的同时, 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 增开相关的人生观、恋爱观教育, 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自觉增强防腐抗变的能力, 面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能自觉进行抵制;开设以爱情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课, 从学生的认知入手, 让学生了解有关异性交往、恋爱和婚姻的基本知识, 认识恋爱道德, 形成科学的性观念,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掌握一定的异性交往策略;帮助大学生了解爱情的心理实质, 提高恋爱的能力, 消除择偶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性心理卫生, 并掌握对性问题的防范、处理和调适策略。即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恋爱道德, 二要塑造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 三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防卫方法, 缓解心理压力, 维持心理平衡。
(三)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开展多种形式教育
创建专门网站或网页, 利用学校广播、校刊、杂志、橱窗等宣传媒体, 以专题讲座或报告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恋爱与性心理卫生知识,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及时进行教育, 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恋爱行为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 开展心理咨询, 热线电话等形式教育,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及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性爱与情爱的关系、爱情与友谊的关系、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未婚与同居的关系、恋人与失恋的关系;学会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 掌握和增强心理调适方法,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学会能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四) 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 积极干预心理问题
为改变不良的恋爱心态, 消除恋爱中的心理障碍,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既可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帮助, 更可以针对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与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开展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训练、团体游戏等活动进行辅导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在于协助当事人澄清其混乱的问题和意识, 促进其自我认识、自我探索, 帮助他们松弛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也可以结合团体活动教给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心理问题干预要求对大学生恋爱中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性意识困扰、性心理障碍、病态人格及精神疾患进行辅导与治疗, 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心理援助按照保密性原则, 运用支持性心理疗法、认识领悟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和意义疗法等方法, 改变当事人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 帮助其解决心理不适或障碍, 减少其内心冲突, 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五)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辅导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走得最近的人, 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辅导等多项职责, 扮演着导师、管理者、服务者、医生、朋友等多种角色, 面对现实的问题, 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做好引导工作。首先, 辅导员要树立准确的“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念。其次, 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辅导员要有爱心、恒心和耐心, 要热爱工作, 热爱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学生才有可能跟你讲实话, 愿意跟你说心事。再次, 要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相信他们的进取心, 相信他们的恋情是高尚的。第四, 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兴奋点, 围绕发展入党、学生干部调整、评优推优、素质拓展、考级和就业等这些焦点开展一系列活动, 转移学生的努力方向。第五, 辅导员应重视自身的作用, 言传身教, 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和教学科研的承担者。
(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调查显示, 有近1/4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打发无聊时光, 原因是校园文化生活匮乏。学校应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 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 完善新政策,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目前, 大学生恋爱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热点。教育部2005年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 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 大学生可以自由婚恋, 所以, 在大学教育中也不必再对这个问题遮遮掩掩。一方面, 加强这项政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 让在校大学生“有法可依”时, 也要学会如何“依法办事”。另一方面, 将其作为学生手册中的部分内容, 以社团、调研社等多种形式成立恋爱管理研究服务信息中心。在校内, 可以让大学生自己参与政策的制定工作, 让其了解整体情况, 提出合理的建议, 形成行政部门与政策对象之间的积极互动, 全校师生和各部门密切合作, 建立和完善课程、咨询、活动、网络等多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体系。在校外,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不断收集新信息, 研究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探索新路子。
总之,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大学生本人也应增强理性, 避免冲动, 文明恋爱;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 立志成材, 回报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 创造和谐自我。
摘要:目前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谈恋爱的主要心理表征, 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以期促进其正常的学习和交往, 全面健康地成才与成长。
关键词:恋爱,心理表征,大学生,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运生.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与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8) 713-714.
[2]左泽文, 张普强.构建大学生恋爱及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6 (5) 139.
[3]吴昭仪, 吴丽娟.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间相关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 (台湾) , 2005, 36 (3) 241-263.
大学新生恋爱观调查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新生 恋爱观 调查 建议
1.引言
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十分普遍。对于刚涉足大学生活的新生来说,对此充满好奇和向往。而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缺乏正确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过于理想化等导致了一系列心理困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大学新生的恋爱现状、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及恋爱中性观念等问题,从而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次调查选取某大学八个学院中07级学生,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有效问卷率达96.4%。样本构成为:男生156人,女生142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新生恋爱观调查》问卷,问卷以封闭型题目为主,极个别题目是开放型。主要涉及大学新生恋爱现状、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及恋爱中的性观念等方面。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学新生恋爱现状
统计结果表明,男生正在谈恋爱的达到27.3%,女生正在谈恋爱的是35.7%;在当前没有谈恋爱的大学生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渴望谈恋爱的都占没谈的一半还多,分别是50.6%和50.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在恋爱现状方面的特点是:
其一,女生谈恋爱的比例高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方面,女生的生理和性成熟较早,且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对爱情的需求更强于男生。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绝对数少,占在校生的比例小于男生,在“一对一式”的爱情世界中,女生总是供不应求。
其二,大学新生对恋爱的渴求非常强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大一新生刚经过高考冲刺,进入大学后,想放松一下,压抑和潜藏了许久的对异性的爱的渴望就自然浮现出来。另一方面,大学生远离家门,摆脱了父母的控制,在学校里生活相对自由,学校、老师的监控力减小,为谈恋爱创造了条件。此外也与他们在大学生活开始阶段,理想的暂时缺失有关。由于刚进入大学,新的目标尚未确立,使得一些大学生面对可以有大量自由支配时间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感到空虚、无聊,就想通过谈恋爱来摆脱自己的这种心理状态。
3.2大学新生的择偶标准
总体上看,大学新生选择恋人的依据从高到低依次是:人品好、和自己的志趣相投、能力好(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7.5%、25.4%、13.25%),而把相貌、家庭条件等作为自己选择恋人的主要依据的很少。
此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择偶标准更趋于理性化,他们更注重对方内在的精神因素,如人品、能力、兴趣、爱好,而较少注重对方的外在因素,如相貌、家庭条件。
从性别上分析,男、女在选择恋人时有较大的差别。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注重对方的能力,数据显示女生比男生高出12.1个百分点;而男生与女生相比更注重对方的相貌,男生比女生高出6.3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一些传统的思想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尽管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在生活中仍不可避免受到一些传统思想诸如“郎才女貌”等的影响,进而对他们的择偶标准产生影响。
3.3大学新生恋爱动机
大学新生恋爱动机复杂多样。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恋爱是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54.8%);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而谈恋爱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9.4%;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没面子的占4.3%。此结果表明大学生恋爱动机多元化,主流动机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消极的,如有的是从众型动机,有的是精神寄托型动机等。这就要求学校通过组织有益的集体活动,消除学生的孤独寂寞心理,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
3.4大学新生恋爱中的性观念
对于大学生同居或婚前性行为这一现象,有54.6%的同学既不反对也不支持,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有10%的同学认为这非常正常,认同这一现象。对目前没有谈恋爱的同学进行的调查表明,有17.5%的同学认为,和恋人间的亲密行为可以达到发生性关系和同居关系。
此结果表明大学生恋爱道德观念比较淡化,而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影响、国内传媒不当的渲染、高等院校的性教育薄弱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对待恋爱非责任化的态度。
4、建议
4.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要使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性生理的成熟、性心理的发展,大学生产生了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人本我的表现,而一个理智的人能使自己通过自我调节由本我向超我发展,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够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把握人生行程中的航向,才有可能到达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顶点。其次注重恋爱道德。爱情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建立在一定生活和思想基础之上的选择,恋爱双方的人格完全平等,在爱情中的地位也完全平等,所以不能勉强对方,也不能勉强自己。爱情不同于其他人际交往之一就在于它的专一性和排他性。因此,在确定恋爱关系时,所出现的“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多角恋”不是真正的爱情,这是对对方也是对自己感情的不尊重和不负责。
4.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功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学时代的“三点一线”生活已经厌倦,希望过一种与中学时代不同的生活,再加上大学的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空虚、寂寞、无所适从的心理,若此时教育者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使他们为摆脱以上心理而谈恋爱。因而我们要充实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赋予大学生先进的文化意识,使大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形成高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4.3加强大学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既处于性生理和性心理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之中,又处于性的生理要求与性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之中,可以说,这是大学生性教育的的焦点和关键。切实加强大学生性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对大学生恋爱的成功和婚姻的幸福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应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爱情上的烦恼,这种烦恼既不好意思向老师、家长倾诉,又很渴望得到过来人的指引、帮助,这使得部分学生陷于两难境地。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在咨询中充分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隐私,从而弥补一般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可以部分解决学生在恋爱、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勇.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篇12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恋爱取向,恋爱动机
一、引言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2岁间, 这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正处在青春发育后期, 生理、心理发育逐步成熟、完善, 性机能、性意识逐渐成熟、觉醒, 以及受家庭、社会等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谈恋爱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也是人们认可、赞同的公开行为。与此同时, 大学生恋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热切的关注与研究。美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受专业性质影响, 情感世界丰富, 个性张扬, 崇尚自由,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开展美术类大学生的恋爱取向与动机调查与分析, 对于教育工作者展开美术类大学生健康恋爱观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1) 访谈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 随机抽取了48名 (其中男生12名, 女生36名;其中一年级25名, 二年级13名, 三年级9名, 四年级1名) 中国美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访谈被试, 同时抽取个别被试做深入访谈, 以完善问卷资料。
(2) 施测对象
问卷以744名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为被试, 其中男生259名, 女生485名;其中一年级239名, 二年级240名, 三年级178名, 四年级87名。
2. 研究工具与程序
(1) 制定开放性问卷, 制定调查问卷
通过3道开放性问题收集调查问卷项目, 问题具体如下:您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 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请填写五个;您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 对方具备哪些因素就不会考虑作为恋爱对象?请填写五个;您的恋爱动机有哪些?请填写五个。汇总开放性问卷结果, 制定调查问卷, 问卷第一部分52道题目, 第二部分42道题目。
(2) 发放调查问卷, 进行统计分析
分学院、分年级进行问卷调查, 在问卷调查开始前, 统一进行指导。测试约20分钟, 填写完毕后, 主试收回试卷, 剔除无效问卷, 对有效问卷进行汇总。
(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主要统计方法有因素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等。
结果与分析
3. 测量结果
(1) 恋爱取向因素分析结果
采用主成分最大方差旋转对52个动机项目进行因素分析, 问卷第一部分的最后结构为七个主成分因素, 26个项目。关于这七个主成分因素对其组成和命名进行分析:
因子1:由A35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赌博) 、A44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酗酒) 、A45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犯罪) 、A33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感情不专一, 沾花惹草) 、A42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不讲卫生, 邋遢, 随地吐痰) 组成, 统一整合命名为道德观念。
因子2:由A19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自大、骄傲、自负) 、A23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待人傲慢) 、A16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孤僻、羞怯、郁闷) 、A13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行为鲁莽粗鲁, 不温柔、不体贴) 、A51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大男子或大女子主义) 组成, 统一整合命名为气质性格。
因子3:由A27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 、A37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来自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 、A12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 组成, 统一整合命名为家庭背景。
因子4:由A8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阴险、虚伪) 、A9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狡诈、不诚实、不守信) 、A10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自私) 组成, 统一整合命名为人格品质。
因子5:由A50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跟你有不同的生活目标) 、A41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跟你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A17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跟你有不同的兴趣) 、A25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组成, 统一整合命名为志同道合。
因子6:由A2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缺乏学习能力) 、A34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缺乏创业能力) 、A52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是个身无分文或没有能力赚钱的人) 、A32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缺乏责任心、事业心) 组成, 统一整合命名为发展潜力。
因子7:由A1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五官不端正) 、A7 (你能接受你的男 (女) 朋友长得难看) 组成, 统一整合命名为长相容貌。
(2) 恋爱动机因素分析结果
采用主成分最大方差旋转对42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 问卷第二部分的最后结构为九个主成分因素, 33个项目。关于这九个主成分因素对其组成和命名进行分析:
因子1:由A29 (我想找个男 (女) 朋友互相照顾) 、A26 (我想找个男 (女) 朋友互相帮助) 、A36 (我想有个男 (女) 朋友互相关心) 、A22 (我想有个男 (女) 朋友互相激励) 、A38 (我想找个男 (女) 朋友互相爱护)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找个伴侣相互激励和照顾。
因子2:由A13 (我的好朋友都谈恋爱了, 我也想谈恋爱了) 、A20 (我同学跟他男朋友的感情非常好, 我很羡慕, 我也想谈恋爱) 、A17 (我的同学都在谈恋爱, 我很羡慕, 也想找男 (女) 朋友) 、A35 (社会上同龄谈恋爱的人很多, 我也应该谈恋爱了)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同学和社会的影响。
因子3:由A18 (有了男 (女) 朋友, 可以得到异性身体的接触) 、A23 (现在社会比较开放, 有了男 (女) 朋友, 可以得到性的满足) 、A16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 我经常会有对异性蠢蠢欲动的感觉) 、A8 (大学生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有了男 (女) 朋友, 可以满足生理的需求)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生理和性的需要。
因子4:由A27 (找个男 (女) 朋友, 可以得到生活上的经济支持) 、A24 (找个男 (女) 朋友, 可以帮助支付学费) 、A19 (找个男 (女) 朋友, 可以有经济上的帮助)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经济需要。
因子5:由A3 (有了男 (女) 朋友, 可以证明自己具有男性 (女性) 魅力) 、A12 (有了男 (女) 朋友, 说明我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我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A31 (有了男 (女) 朋友, 可以证明自己的人格魅力) 、A14 (有了男 (女) 朋友, 说明我的存在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我还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因子6:由A39 (因为我对他 (她) 产生了恋爱的感觉, 我想追求纯真的爱情) 、A41 (跟他 (她) 的相恋, 没有任何道理, 源于内心最真实的感情) 、A37 (看到他 (她) 的第一瞬间, 我就爱上了他 (她) ) 、A33 (跟他 (她) 的恋爱, 让我觉得非常幸福、快乐)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源于感觉追求纯真爱情。
因子7:由A1 (有了男 (女) 朋友, 为将来寻找结婚对象作打算) 、A4 (我爱上了他 (她) , 我希望跟他过一辈子不分开) 、A10 (找到适合自己的男 (女) 朋友不容易, 我要为将来的婚姻生活作尽早打算)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寻找人生伴侣。
因子8:由A6 (有了男 (女) 朋友, 不再寂寞) 、A7 (有了男 (女) 朋友, 可以消磨时间) 、A9 (有了男 (女) 朋友, 可以帮助消除抑郁情绪)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为了摆脱寂寞、消磨时间、排解压抑。
因子9:由A5 (别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只有体验过失败的恋爱, 才能更好地谈恋爱) 、A21 (现在我很年轻, 我什么都不懂, 我想趁着年轻, 多谈谈恋爱, 让自己懂得更多) 、A32 (恋爱不可能一次就成功, 现在谈恋爱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恋爱、结婚) 组成, 经过整合, 统一命名为积累恋爱经验。
4. 讨论
受生理、心理的发育, 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熏陶, 社会、校园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谈恋爱已很普遍。人们通常又认为, 美术类大学生更早谈恋爱。确实, 由于所学专业与所处环境的影响, 美术类大学生情感更加丰富, 更向往情感表达, 对恋爱充满无限期待与激情。他们也正处于性意识觉醒、爱情体验产生时期, 对恋爱有着一定的认识, 却还不稳定、不成熟、不理性, 恋爱中更容易情绪化, 恋爱观比较片面。根据问卷结果美术类大学生的恋爱取向、恋爱动机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 多元化。随着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美术类大学生恋爱取向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逐步走向多元化系统化。择偶标准的自然属性方面导致人们把相貌、身体、年龄、肤色、民族等等作为择偶标准, 而社会属性又使得人们把经济条件、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政治观点、家庭背景等条件作为择偶标准。美术类大学生有九个方面的恋爱动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恋爱不仅仅是已就业青年人的专利, 大学生恋情被社会所认可, 传统的爱情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恋爱不仅仅是源于感觉寻找人生伴侣, 恋爱动机多元化, 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 恋爱是出于生理和性的需要, 可能是求学在外, 身在异乡的孤独感、寂寞感让大学生蠢蠢欲动寻找恋爱对象, 也可能是求学从农村来到城市, 全新的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关系让找到男 (女) 朋友成为证明自己价值和魅力的最好途径。
(2) 理性化。不同性别当代美术类大学生在恋爱考虑因素的排序上有所区别。男生考虑的因素依次排序为:人格品质、道德观念、长相容貌、气质性格、发展潜力、志同道合、家庭背景。女生考虑的因素依次排序为:人格品质、道德观念、发展潜力、气质性格、长相容貌、家庭背景、志同道合。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都将人格品质、道德观念放在首要位置, 说明美术类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时考虑的因素比较理性, 他们对经济收入、家庭背景等的要求淡化, 而比较注重对方品德, 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的标准是健康的、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高等美术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推进, 美术类大学生生源范围拓广, 美术不仅仅限于纯艺术, 还有艺术设计等务实的专业, 美术类大学生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纯艺术家、画家, 装扮另类, 行为不着边际, 谈吐粗鲁古怪, 美术类大学生的情感虽然丰富但也逐渐务实、具体、现实、理性, 以尽早融入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要求。男生、女生的恋爱动机排在前三位的均为找个伴侣相互激励和照顾、源于感觉追求纯真爱情、寻找人生伴侣, 说明在物欲横流与诱惑四溢的现今社会, 美术类大学生对恋爱的动机还是比较单纯、理想、浪漫, 恋爱动机主要出于内心真实的感情需要与对未来婚姻的渴求, 而非追求功利、物质与身体的接触。
(3) 可变性。美术类大学生的恋爱取向、恋爱动机随着性别与年级的不同标准也不同。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环境的熏陶、对自我情感需求认识的深化, 美术类大学生的恋爱取向、动机日趋成熟, 在不同的阶段恋爱取向、动机会有所不同, 从整体上来, 年级越高, 恋爱取向、动机越理性、现实, 即将毕业的美术类大学生社会竞争激烈, 工作岗位稀缺, 经历情感上的困惑、考学或就业的压力, 高年级学生在思想上会逐步趋向成熟, 行为上逐步趋向稳重, 看待爱情会从长远角度来考虑, 更懂得领悟爱情的内涵与意义, 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爱情, 选择爱情会更加慎重。
(4) 浪漫性。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从小热爱艺术, 自幼开始接受艺术的熏陶, 他们更注重对美的东西的追求与向往, 更具有浪漫的情感潜质, 更向往从艺术作品中概括出理想爱情, 强调与恋爱对象理想、兴趣等精神方面的共鸣与志同道合, 恋爱行为浪漫, 恋爱语言丰富, 恋爱情感热烈, 而对承担实际生活苦难的能力、责任等条件重视不足。
参考文献
[1]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1年8月第2卷第4期:33-35
[2]张继玉: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初探;甘肃科技纵横[J]。2006年 (第35卷) 第5期:191-120
[3]杨艳玲: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D]。2007年
[4]刘少林:从《太平广记》看唐代山西社会生活;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D]。2007年6月:23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推荐阅读:
大学生恋爱心理和行为09-27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11-17
大学生恋爱心理案例及解决方法11-17
大学生该如何培养出健康的恋爱心理10-21
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05-10
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07-28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09-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05-26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05-21
大学生恋爱成本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