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背景论文

2024-10-06

形式背景论文(共9篇)

形式背景论文 篇1

0 引 言

形式概念(FCA)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德国的R.Wille教授提出,近十几年来形式概念理论已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其中有数字图书馆及文献检索方面、软件工程方面、类层次的设计上,以及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方面等等。形式概念分析是以数学化的概念和概念层次为基础的应用数学领域,它激发了人们对概念数据分析和知识处理的数学思考。通过概念的哲学理解,用其核心数据结构中的节点来表示概念,准确而简洁地描述了概念间的层次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FCA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方法,成为处理和组织大规模数据的有效工具,被看成是概念知识处理(CKP)的数学框架,概念知识处理是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种理论,它的目的是提供方法和工具用于获取、推理和表示知识,使得这些过程和人类实现交互式的沟通。形式概念分析理论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注意,它已经从原来单一的数学领域发展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将一些具有某些属性的对象放到一起,作为一个形式背景,进而研究其间的内部关系。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海量数据袭面而来,面对着庞大的数据,如何更简单地得到我们所关心的信息,或得到大批量数据中的关键信息,成为形式概念分析中新的研究方向。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本文将粒计算引入到形式背景中,通过粒化的方法得到相关属性的(对象)确定粒背景、可能粒背景,给出了粒化方法的伪代码,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粒化形式背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1 形式概念与粒计算相关定义

1.1 形式概念与粒计算的基础定义

定义1 形式背景 一个形式背景是一个三元组K=(G,M,I),其中G是对象的集合,M是属性的集合,IGM之间的一个二元关系,即IG×M,gIm表示gGmM之间存在关系I[1]。

定义2 概念 背景(G,M,I)上的一个形式概念是二元组(A,B),其中(A,B),而且满足f(A)=B,g(B)=A。我们称A是概念(A,B)的外延,B是概念(A,B)的内涵。用B(G,M,I)表示背景(G,M,I)上的所有概念的集合[1]。

定义3 粒度 设给定论域XX上的一个关系RR:XP(X),且X=irui,则称每一个ui为一个信息粒子,{ui}ir是论域的一种粒度。其中,P(X)表示论域的幂集;R可代表等价关系、不可区分关系、功能相近关系、相似关系、相等关系、约束、相容关系、复合关系、模糊关系、属性、投影、结构关系和一般的函数等。

当∀i,jr ,ij,且uiuj=ϕ,则称{ui}ir是论域的无重叠粒度划分,简记为{ui}ir=[X];当∃i,jr,ij,且uiuj=ϕ,则称{|ui}ir是论域的一种覆盖,简记为{|ui}ir=<X>[5]。

定义4 相容关系 形式背景K=(G,M,I),TG上定义的相容关系,T的定义为:∀x,yG,∀BR(R笛卡尔积),T(x,y)⇔(∀bB)(b(x)=b(y)):

相容关系满足以下性质:

(1) 自反性 即∀uU,uPu成立 ;

(2) 对称性 即若uPv,则vPu成立,u,vU

定义5 对象相容粒 属性相容粒 K=(G,M,I),xG,yM有:

(1) 对于BM,令KB(X)表示对象集合{yG/(x,y)∈T(x,y)},也就是说KB(X)是对象x所有B中属性的属性值对应的信息粒的交所构成的对象集合,即利用所有B中属性无法再与x进行区分的最大对象集合。如果B=M,则称KM(x)是对于对象x的相容粒。相容粒的集合一般构成论域的覆盖。

(2) 对于AGyM可以得到KA(y)表示属性集合{yM/(x,y)∈T(x,y)},即为属性y所有A中对象的所对应的属性的信息粒的交所构成的属性集合,即利用所有A中对象无法再与y进行区分的最大属性集合。如果A=G,则称KG(y)是对于属性y的相容粒。

1.2 形式概念粒化引申定义及推论

将对象相容粒、属性相容粒经过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运算得到了对象的确定粒、可能粒,属性的确定粒、可能粒,进而对形式背景约简,简化形式背景的相关运算。

定义6 确定算子 对象集合XG(xX)属性集合YM(yY),有下面的等式成立:

X′=∪ {KM(x)/KM(x)⊆X}

Y′=∪ {KG(y)/KG(y)⊆Y}

相容粒经过确定算子的运算得到的X′、Y′,称作确定粒,根据相容粒的定义可知,确定粒具有以下性质:

一个对象在X′中,则该对象必定属于X,且其属性是X集合属性的交集;如果一个属性在Y′中,则该属性必定属于集合Y,其所对应的对象必定具有Y集合中的所有属性。

定义7 可能算子 对象集合XG(xX)属性集合YM(yY),有下面的等式成立:

YY=∪{KM(x)/xY}

YY=∪{KG(y)/yY}

相容粒经过可能算子的运算得到的XYYY,称作可能粒,根据可能算子的运算性质可知:

一个对象在XY中,则该对象不一定属于X;如果一个属性在YY中,则该属性不一定属于集合Y

定义8 确定粒背景necessity granular context-NCC 可能粒背景possibility granular context-GPC

(1) 属性确定粒背景 属性可能粒背景

形式背景K=(G,M,I),存在NcM(Nc为原属性中的属性确定粒集合),称KM=(G,Nc,I)为原背景的属性确定粒背景;同样NpM(Np为原属性中的属性可能粒集合),这样形成的KΜY=(G,Np,I)为原背景的属性可能粒背景。

(2) 对象确定粒背景 对象可能粒背景

形式背景(Hc,M,I),存在HcG(Hc为原对象集中的对象确定粒集合),称KG=(Hc,M,I)为原背景的对象确定粒背景;同样HpG(Hp为原对象集中的对象可能粒集合),这样形成的KGY=(Hp,G,I)为原背景的对象可能粒背景。

推论1 (1) K=(G,M,I),对于KM=(G,Nc,I),nNc,且有NcM,{m}′={n} ,则对于由属性确定粒背景计算得到的概念中,所有含有属性n的概念内涵,在原始形式背景的概念中必定含有属性m(这里的m也可为几个属性的集合)。

(2) K=(G,M,I),对于KG=(Hc,M,I),hHc,且有HcG,{g}′={h} ,则对于由对象确定粒背景计算得到的概念中,所有含有对象h的概念外延,在原始形式背景的概念中必定含有对象g(这里的g也可为几个对象的集合)。

证明:

(1) KM=(G,Nc,I),AG,nBNc,且满足f(A)=B,g(B)=A,则f(A)=B,g(B)=A为属性确定背景的概念,即该概念的内涵含有属性n;对于K=(G,M,I),有mM,{m}′={n},存在CG,nDM且满足f(C)=D,g(D)=C,即(C,D)为原背景的概念。假设概念(C,D)的内涵包含属性n却不包含属性m,由确定粒的概念可知,对于满足{m}′={n},即对于对象集合G中的任意对象,如果具有属性n则必定具有属性m,对于概念(C,D),内涵包含属性n却不包含属性m,则应该存在这样的对象,具有属性n却不具有属性m,与确定粒的定义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所以,对于任意属性的确定粒,如果被包含在属性确定粒背景的概念中,则在原始背景中一定存在相应的概念,包含该属性确定粒的同时且包含该属性。

同理可证明(2)。

推论2 (1) K=(G,M,I),对于KΜY=(G,Np,I),nNp,且有NpM, {m}Y={n} ,则对于由属性可能粒背景计算得到的概念中,所有含有属性n的概念内涵,在原始形式背景的概念中可能含有属性m,也可能不含有属性m(这里的m也可为几个属性的集合);

(2) K=(G,M,I),对于KGY=(Hp,M,I),hHp,且有HpG,{g}Y={h} ,则对于由对象可能粒背景计算得到的概念中,所有含有对象h的概念外延,在原始形式背景的概念中可能含有对象g,也可能不含有对象g(这里的g也可为几个对象的集合)。

2一种基于粒化的约简形式背景:确定-可能粒背景N-PGC算法

2.1 N-PGC算法的基本思想

N-PGC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基于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两种运算,将属性相容粒经过运算得到的确定属性集,作为新背景的属性集,计算确定属性粒背景的概念格;将属性相容粒经过运算得到的可能属性集,作为新背景的属性集,计算可能属性粒背景的概念格。同理,将对象的相容粒运算得到的确定对象集、可能对象集分别构成的新的背景,进而计算确定、可能对象粒背景的概念格。

由于在计算概念格之前,按照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的规则将属性、对象进行了约简,简化了原有的形式背景,同时由于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的运算规则中,不仅考虑了属性与对象的关系且考虑了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内部关系,最终得到的确定、可能属性集合几乎涵盖了所有属性的特征,在简化运算的同时保留了原有背景的特征。同理,确定对象集、可能对象集形成的确定对象粒背景、可能粒背景,同样是基于对象与属性之间的关系、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经过运算得到的新背景,在简化运算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背景的特征。

2.2 N-PGC算法描述

N-PGC算法主要是基于将相容粒经过可能算子、确定算子得到的结果,将其划分粒,从而简化属性(对象)。

其伪代码描述如下:

1) 对象确定粒背景、对象可能粒背景

将得到的所有相容粒KM(g1),KM(g2),…,KM(gr)做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运算,运算规则如下:

对于任意KM(gi),如果有KM(gi)⊆KM(gj)⊆KM(gk)(i,j,k∈r),则对于集合{gi,gj,gk}取gi作为确定对象,即:对象gi具有的属性gj、gk必定同时具有;取gk作为可能对象,即:对象gk具有的属性gi、gj可能具有;依此得到的Hc = { g′i,g″i,gi,…} (Hc集合的所有元素为与gi方法相同得到的集合,即确定对象集合),Hp ={ g′k ,g″k,gk ,…} (Hp集合的所有元素为与gk方法相同得到的集合,即可能对象集合)。

得到:K′G=(Hc,M,I)对象确定粒背景;KGY=(Hp,G,I)对象可能粒背景;

2) 属性确定粒背景、属性可能粒背景

将得到的所有相容粒KG(m1),KG(m2),…,KG(mt)做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运算,运算规则如下:

对于任意KG(mi),如果有KG(mi)⊆KG(mj)⊆KG(mk)(i,j,k∈t),则对于集合{mi,mj,mk}取mi作为确定属性,即:属性mi对应的对象mj、mk必定同时对应;取mk作为可能属性,即:属性mk对应的对象mi、mj可能对应;依此得到的Nc = { m′i,m″i,mi,…} (Nc集合的所有元素为与mi方法相同得到的集合,即确定属性集合),Np = { m′k,m″k,mk, …} (Np集合的所有元素为与mk方法相同得到的集合,即可能属性集合)。

得到:K′G=(Hc,M,I)对象确定粒背景;KGY=(Hp,G,I)对象可能粒背景;K′M=(G,Nc,I)属性确定粒背景;KΜY=(G,Np,I)属性可能粒背景;

分别计算上面背景的概念格;

End

3 N-PGC算法实例描述

3.1 N-PGC算法实例描述

在程序的实现过程中,通过二进制位运算来提高集合之间的运算速度,使用与、或运算来判断集合间的关系。

本文用文献[1]的形式背景为例,参见表1:K=(G,M,I)是一个形式背景,其中G=(1,2,3,4,5)是对象的集合,I=(a,b,c,d,e,f)是属性集合,其中的 “×”表示gIm,即g∈G与m∈M之间存在关系I,下面所有涉及到此类的概念与此相同。

根据定义6对于表1,B=M有,根据相容关系得到下面对象相容粒:

KM(1)={1},KM(2)={2,4},KM(3)={3,4},KM(4)={4},KM(5)={3,4,5}。根据对象相容粒的性质,可以看出没有和对象1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对象4既有对象2的属性,又有对象3的属性,并且有对象5的属性;对象3具有对象5的属性。可得如下的关系如图1所示。

属性相容粒如下:

KG(a)={a,b,f},KG(b)={b,f},KG(c)={c},KG(d)={c,d},KG(f)={f}。同理,根据属性相容粒的性质,分析上面的结果,可以知道:具有属性a的对象同时具有属性b, f;对象具有属性b同时必定具有属性f;此外具有属性d的对象同时具有属性c,但具有属性c却不一定具有属性如图2所示。

这里以属性的粒化为例:由图2可以看出,表1的形式背景中的属性分为两个粒:粒1{a,b,e,f},粒2{c,d},粒1中我们取属性a为例,粒2取属性d。则a属性的粒子分别为:{a}′={a,e},{a}Y={b,f};d属性的粒子分别为:{d}′={d},{d}Y={c}。则根据定义8得到表1形式背景的确定属性粒背景表2,可能属性粒背景如表3所示。

3.2 实验结果分析

1) 结果数据

表1的所有概念:

(12345,ϕ),(1234,f),(234,cf),(124,bf),(24,bcf),(14,abf),

(1,abef),(2345,c),(345,cd),

(34,cdf),(4,abcdf),(ϕ,abcdef)。

表2的所有概念:

(12345,ϕ),(1,ae),(2,ϕ),(345,d),

(4,ad),(14,a),(ϕ,ade)。

表3的所有概念:

(12345,ϕ),(124,bf),(2345,c),

(24,bcf),(1234,f),(234,cf)。

2) 结果分析

结合推论1、推论2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对于表2属性确定粒背景,是属性相容粒经过确定算子运算的结果,例取其中每个粒子的一个属性作为代表重新组合成新的属性集,确定属性粒背景的概念格,具有属性a的概念格(1,ae)在表1概念格中必定同时含有bf,即(1,abef),含有e必定含有元素a,即:(ϕ,ade),(ϕ,abcdef);含有元素d得概念格(345,d)必定在表1所得的概念中含有元素c,即(345,cd),(34,cdf),(4,abcdf),(ϕ,abcdef):

(2) 对于表3属性可能粒背景,是属性相容粒经过可能算子运算的结果,例取其中每个粒子的一个属性作为代表重新组合成新的属性集,可能属性粒背景的概念格,由于在背景中所取属性为a、d的可能粒,即含有bf的对象可能具有属性a、c的对象可能具有属性d;这里由表3得到的概念集合为表1概念集合的子集。

3.3 N-PGC算法可行性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算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给出此算法与一经典的NextClosure算法的比较分析。

在Pentium4 2.4,1G内存,Microsoft Windows XP操作系统,使用随机生成的数据集,利用VB.Net 2003实现了NextClosure算法。测试数据采用150组随机生成的样本数据,为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对随机生成的每10组样本数据取均值,仍以属性为例,并随机选取每个粒中的属性作为新背景的属性。生成随机数据集时,考虑了三个参数:对象数|G|、属性数|M|以及用于反映背景稠密程度的参数|d|(每个对象具有的平均属性数),用来控制随机数据集的大小和稀疏程度。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经验证,N-PGC算法不仅运行速度快,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原背景的特征,并通过实验分析,该算法的提出是可行的。

4 结 论

本文根据属性与对象相容粒经过确定算子、可能算子运算结果分析,将粒计算引入到形式背景中,提出了N-PGC算法。基于属性与属性、属性与对象、对象与对象为分析角度,分析了原有背景中属性与对象的关系,在保证正确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优于原有分析背景计算概念格算法的速度。如何在计算过程中对确定粒与可能粒的选取更有代表意义,将是下一步研究的工作。

摘要:将粒计算引入到形式背景分析中,并在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两种运算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可能粒背景N-PGC(Necessi-ty-possibility granular context)算法。通过将属性、对象的相容粒经过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的运算得到的结果作为新背景的属性、对象,并分析了新背景与原始形式背景的概念格关系。

关键词:确定-可能粒背景,相容粒,概念格

参考文献

[1]甘特尔,等.形式概念分析[M].马垣,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Yao Y Y,Zhong N.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granular computing in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C]//proceedings of WorldMulti2 conference on Systems,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cs.[S.l.]: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9:573-580.

[3]Y Chen,Y Yao.Multiview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 Based on GranularComputing[C]//Proc.IEEE Int′l Conf.Granular Computing(GrC′06),2006:281-286.

[4]柏文博.粒度计算原理及其在知识发现中的应用[D].辽宁科技大学,2007.

[5]程伟,石扬,张燕平.粒度计算的三种主要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7(3):90-94.

[6]董辉.概念格分布处理及其框架下的知识发现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8.

形式背景论文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相应地,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社会心态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开放意识、进取意识、包容意识、理性意识更加强烈。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不好的社会心态,我们每个人应积极去发现、引导使之成为主流。究其原因,剧烈复杂的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心态剧烈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一种大社会环境中,出现了对当下生活的浮躁和对未来生活的焦虑等等不良心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人们浮躁心态.因为高科技跟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追求快`新的,人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壶酒,几碟菜,海阔天空地聊天,神游。所以人们都追求速度,效率跟解决方法。在追求这些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最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变得越来越自我和独立,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笼统归为浮躁的心态所致。

2、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如果说高科技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一个诱因。那压力与竞争便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为了过上体面的生活,工作、房子、汽车„„适度的压力感时必须的,但是过多过重的压力,就会损伤身心健康,甚至弥漫为群体焦虑。因此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压力,调整压力,化压力为前进动力。后果。

3、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法制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贪污腐败分子、官倒、不法的投机分子一夜暴富,使国人产生了仇富不平衡的心理;生活虽然富裕了,但高额的教育卫生费用,又使国人产生了对将来没有信心的情绪。

4、贫富差距大,造成社会心理失落。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出现了贫富差距。失衡的贫富差距带来了社会群体的心理冲突。当今社会,人们不合理的仇富心理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转型,贫富差距可能会显著,中下层群体将会出现失落的情绪。

5、急功近利,躁动不安。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急功近利,忽视自己内心的本真,为了功利,有的人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底线。当今社会,有的人为了钱,丧尽天良,出售“地沟油”;为了炒作自己,跨过了社会的红线,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我爸是李刚”和“富二代”的肆意炫富,彰显出权贵人物的肆无忌惮;人们为了功利,造成当前中国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食物出现问题等等,昧了良心、丧失了诚信,都是人们急功近利造成的结果。

6、畸形的快餐文化。太多理财投资类书,太少净化心灵的读物。人们缺少信念,在物欲涌动的今天,人们对这些快餐文化变得束手无策,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而受几千年历史的影响,中国人把道德修养看的很重。但经历近几十年的大是大非后,尤其是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多数人的眼里,金钱才是处于第一位置,为了金钱,很多人抛弃了道德,最终获取金钱。于是很多人心里产生了疑惑,产生了浮躁情绪。大而公的平均主义的失败,也使国人产生了逆反心理,对那些假大空的精神、理想失出了信心,没有了理想与信念,有的

只是一切向钱看的心态。

7、人际隔膜,孤独寂寞。现在的中国,很多人都是进城打工,就业安家,每年还有数百万的农村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想回到家乡,而是在大型城市中寻求发展的空间,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很乱,身旁的都不是朋友,而因为竞争关系,产生很大的隔膜,然后在自己产生焦虑的时候,身边没有可以解决的人,就使焦虑浮躁更加严重。

这一切,都促使国人普遍产生了浮躁的心态。国人这种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也是国人其他不良心态的根源,是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最大国人心态问题。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突出,弱势心里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存在特定的压力感,社会不平衡感增强,而导致焦虑。

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不好的社会心态,我们每个人应积极去发现、引导使之成为主流。究其原因,剧烈复杂的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心态剧烈复杂的变化:社会转型,面向现代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构成了社会心态变化的原因;有关竞争、进取等意识使得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造成了社会心态的失衡,改革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现实压迫使心理出现问题;同时,社会诚信缺失,例如三鹿“毒奶粉”、唐骏“学历门”等不诚信事件进一步加 剧了社会心态的失衡。社会新太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政府以及每一位国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良好社会心态这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必然会助长浮躁之风.要打破这种社会风气,就需要社会个体的点滴努力。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凡成事者,要心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

一、当代大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

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跟随社会主流心态,发觉社会中存在的病态心态,尽自己应有的一份力规范它,使主流心态发扬光大。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自身存在的病态心态,应该积极努力改正。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大学生应该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

当代大学生真正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做自己理应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然后,拥有奉献的精神,无论自己的能力大与小,只要奉献自己,对国家、社会、他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当代大学生,真正做自己,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贡献自己,奉献社会,这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心态和心理。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和拥有以上的社会心态,拥有奉献精神,努力做自己,做新时期的接班人,是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社会奉献精神的人,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

那么当代大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呢?

一、以和谐心态为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内心世界的和谐我们称之为心和,处事通达理性,表现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前我们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肩负起引导建立和谐心态的责任。

二、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素质修养 拥有坚强打不到的内心力量,有自己的一个道德底线与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在面对缤纷复杂的事物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不被那些变态扭曲的社会现实所影响,能都永远微笑面对每一天,拥有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并影响他人,让整个社会充满爱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组织”决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小一般不会对人的进退产生多大影响。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的筛选,竞争的考验,任何人都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否则便会被无情地淘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渐适应社会。

四、培养人际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由于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独生子女,由于高中阶段“孤军奋战”式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善于和他人相处。要教育学生善意地和他人相处,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轻易怀疑他人,甚至轻视、厌恶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既乐于助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实践证明,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好的心情。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有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就会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就会帮助自己排遣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比较容易转移视线和注意力,不致陷入苦闷而不能自拔。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推广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另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和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培养各种兴趣,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

对世界,对社会,对周围的人,都应该抱有一种谦虚、冷静、理性的态度,既不能漠不关心,也不可情绪化。

形式背景论文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发展;慕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7-0015-03

一、背景

“互联网+”最早于2012年11月由易观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扬提出[1],而后在社会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逐渐被商界和学界人士所接受。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互联网+”成为国家的一个发展战略。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指导意见》从顶层规划了“互联网+”发展宏伟蓝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列出了了十一个具体的行动,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可谓既高屋建瓴,又能落地生根。

在教育行业,《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教育”行动是关系到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等多方参与、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网络化教育资源的域覆盖、教育公共服务新方式、高等教育模式新变革等三个方面探索“互联网+”行动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二、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为学习提供自由选择

1.多样的教育资源形式

在互联网这个风口上,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涌现,如微课程、视频公开课、慕课、辅导资料、作业习题库、解题应用等,这些资源各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对比传统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创新。

微课程是目前非常常见的一种教育传播形式,它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实际上,如果从广义的视角看,当前微信、微博上流传的微视频,很多都可以视作微课程的范畴,不管是商业、新闻还是娱乐领域的,它们都是以向观众传达信息为目的,这与以纯粹教育为目的的微课程一脉相通。这些微课程和微视频的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短,指视频长度短,一般在十分钟左右,短的甚至2分钟;小,指选题小,以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者问题展开教学;精,是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学习效果震撼,令人过目不忘。

视频公开课的形式早电化教学初期就出现了,201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著名大学又掀起了一股视频公开课的热潮,视频公开课迎来了它的第二春,同时它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早期公开课的固定死板相比,如今的公开课在时长、设计和效果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改进。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字面上看也是一种公开课,但它与前述的视频公开课具有不同的意义。慕课可以认为是虚拟的大学,它几乎是原原本本地将传统的大学教育搬到了互联网虚拟空间,且有创新。慕课有相对统一的上课进度,提交作业,完成考试等,它有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效果评价分析功能,有提问、批改作业、线下活动等各种交互功能,甚至可以进行学分认定,学历认证等,因此它是一类相对独立的教育资源。

辅导资料、作业习题库等可以认为是教育辅导类工具。这类工具针对教育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主打名师教学的简单学习网,以试题为核心的猿题库等。

2.多方的力量参与

互联网教育作为是一个广阔的事业空间,也是一块巨大的商业蛋糕,政府教育机构和学校、社会教育教育组织、互联网企业,是参与互联网教育的鼎立三足,各方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和使命任务,有不同的利益驱动,也有不同的能力优势。

政府和学校在互联网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上到国家部委,下到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各层次院校,都意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顶层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国务院制定了教育信息化部际协调机制,形成了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合力推进的新局面[2]。政府教育机构的优势是能够制定政策发展方向、调配教育资源、执行教育实施。

社会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的重要补充,它也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它是随着教育需求出现的市场化教育力量,在互联网的风口中,这些组织纷纷开始转型,探索当下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比如新东方的网络化转移。还有一些新生的教育形式的组织方,就是社会教育机构。如众多慕课平台,可汗学院,中国的果壳网等等。社会教育机构的优势在于灵敏的嗅出教育市场的动向,

互联网企业的逐渐融入是催生互联网教育腾飞的关键。当下互联网企业参与教育的形式不再是帮助教育机构进行网站、服务器等信息化工具和平台的建设,而是已经投身其中。如网易、搜狐、新浪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开课平台。三大互联网巨头BAT也都有自己的在线教育产品:百度有百度文库、作业帮、度学堂、传课网;阿里巴巴的淘宝同学;腾讯有腾讯课堂。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其技术的便利,同时他们拥有丰富的信息化建设和运作经验,最清楚学习者(网民)的兴趣所在,因此更能够吸引更多学习者。

3.便捷的资源获取

“互联网+”的到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出现,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数据和信息,社会成为一个普适计算的社会,信息的传播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快速时代。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时间安排完全自主的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也不限定学习地点,可以在客厅的沙发上、睡前的床上、上班的路上、出差的途中等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和场所。

三、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虚拟现实融为一体

1.课堂教育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教育,自起源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成为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自然有其精华之处。首先是它的系统性,传统教育有完善的教育理论、制度、方法和实施,目前世界各国都建有完善、稳定的国民教育体系;其次直接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面对面的,老师可以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进行直接的交流,学生也可以随时进行提问和互动,这些交流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言传身教;第三是灵活性,由于师生直接面对,老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而有启发式、诱导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课堂教育的这种优势使得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它的主导地位不可能被其它教育形式替代。

2.互联网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互联网的线上教育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能够让学习者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正如上文所述,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涵盖众多专业领域。线上教育虽然不能没有传统教育的直接性,但互联网的发展能够很大程度地弥补这种交互的缺陷,线上的实时交流,信息的传递都与现实交流别无二致。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的发展甚至已经超越现实交往,线上和线下最终将融为一体。

3.二者优势的结合

线上线下教育都各有优势,但是这种区别绝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课堂的针对性和直接性与网络教育的趣味性相结合,避免死板的说教和灌输,增强教学的效果。把传统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和线上教育的知识性教学相结合,促进认知和技能的整体提高。把课堂授课和课下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互联网教育不是仅仅适用于哪个阶段的教育,而是贯穿整个教育生涯。不同阶段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结合的互联网教育形式也应有所侧重。基础教育阶段以传授知识和心智的培养为主,可以采用多样的互联网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投入。职业教育阶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可以鼓励社会教育组织以及互联网企业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开发。高等教育的学历培养可以侧重于慕课方式,并且将选择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

四、高等教育全程上线,从此大学无围墙

1.慕课的特点分析

从字面上看,慕课的特点就是组成这个缩写单词的几个字母。第一,大规模,指注册学员人数多,能够容纳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人同时在学,这一点是早期的公开课所不能达到的。第二,开放,它对用户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注册学习,不管你是职业身份和社会阶层,从这一点上讲慕课促进了教育公平。最后它是一种网络视频课程,表现形式多是微视频,且制作精良,视觉效果精美。

除了这些特征外,慕课在学习效果评价和交互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慕课系统后台都有大数据的支持,通过采集学员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它可以获取不同地域人的学习特点,可以根据对具体知识点的不同反应,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也可以反过来评价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好坏。慕课平台可以对学生学习的各种情况进行实时的精确的数据统计和展现。在交互方面,慕课平台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实现师生的在线交流,其特有的定期作业、测验、期中期末考试和同伴互评已经成为慕课的独特优势。

2.慕课对高等教育的改变

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有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第一种是积极的观点,认为在慕课的背景下,传统大学教育会逐渐消失,慕课会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主体形式。第二种是消极的观点,认为慕课缺乏传统大学的教育氛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注册人数多但学习完成率超低,因此慕课仅是昙花一现,数年后将销声匿迹,至少不可能对大学造成实质的挑战。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和绝对,有失偏颇。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一种形式,和传统教育的互补关系如同其他所有互联网教育一样,我们完全不必考虑大学和慕课孰优孰劣,孰生孰死的问题,二者完全可以互相融合,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传统大学的先天优势,会促进慕课在交互的提高、学习氛围的营造、文化的形成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从而提高慕课的教育质量,慕课的灵活自主的特点会促进高校进行教学的改进,导致部分高校的消失,但这是一种进化的规律。慕课作为一个网络工具辅助传统大学的发展,传统的大学教育不会消亡,慕课也不会夭折,两者会在相互合作和竞争中不断发展。

3.我国推广慕课的现实问题

慕课起源于国外,我国虽起步稍晚,但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由于国情的不同,在慕课的推广进程中我们还是有必要把握好几个问题。首先是教育公平问题,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带来了另一种不公平,即不同地区信息化条件的差异对于推广慕课等互联网教育的影响重大。我国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均的国家,东西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因此在大力倡导“互联网+”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应当尽快弥补落后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提高全国的整体建设水平。其次是互联网教育的规范问题,如果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市场,它的容量有多大,关键需求点应当如何把握,不仅仅是教育组织和互联网企业的事,政府机构应当积极作为,有效引导,防止跟风建设、恶性竞争、鱼龙混杂,保证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此外,对于组织实施过程也应有针对性地,比如身份认证、学习诚信等问题,如果慕课和学位等现实利益挂钩,这些问题尤为重要。

五、结语

《指导意见》将互联网教育的任务大致分为了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公共提供方式、以及互联网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本文从这三方面探讨了互联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但这三个方面的任务不是绝对的分类,内容相互融合和交叉,更说明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需要用统一的、创新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和推动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洋.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腾讯科技,2012-11-14.

[2]张惠敏,陈强.微课开启职业教育改革新模式[N].中国青年报,2015-7-27(11).

[3]任昌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效与推进思路[J].中国教育网络,2015(7).

[4]彭琰.慕课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融合[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形式背景论文 篇4

1 地域性室内设计形式异化的概念与特征

1.1 形式异化的概念

在室内空间中, 我们涉及到的实体形式有:围合空间的面——墙、天棚、地面的形状, 空间围护上的洞——窗、门的形状, 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之间的划分构件——隔断、隔屏、罩的形状, 还有陈设品的形式。

形式异化是指改变空间中实体要素的固有形态, 将其进行一系列变化处理实现其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的变更。这一变更的目的是营造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 又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室内空间。

1.2 形式异化的特征

形式异化的表达具有隐喻性特征。异化后的新形式是基于原有形式片段的再创造, 与蕴涵地域文化的旧形式之间具有含蓄的联系, 从而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个性化是形式异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有时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因此在表达手法上呈现出各异的形式。形式异化作为一种设计手法, 与设计者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紧密相关。

2 形式异化创作的原则

2.1 地域性原则

形式异化的运用必须遵循地域性的原则。地域性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因素:1) 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2) 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3) 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当地用材。地域性室内设计的形式异化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对地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

2.2 时代性原则

形式异化的表达应当体现时代性, 应当结合当前时代的新技术成果, 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时代性相当大的一部分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新技术主要从采用新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新材料来体现。时空在变, 现代人的审美也在变。因此, 形式异化创作时需要考虑新技术的应用与迎合现代人审美情趣这两方面的因素。

2.3 “度”的原则

形式异化时对“度”的把握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形式的异化程度需要权衡与考量。形式异化是以对空间形体变形处理的方式表达地域文化, 目的在于地域性的表达。因此, 形式异化后的形体必须具有对地域性的可识别性。

3 地域性室内设计中形式异化的手法导出

3.1 简化

文化与审美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的、地域的优秀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得以传承需通过对形式实体的简化设计手法来实现。这里通过窗洞这一形式要素的异化设计进行说明。苏州博物馆中菱形的窗的设计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简化设计。它汲取了江南园林中窗作为漏景、框景的主要手段, 从传统复杂的窗花形态中抽象提取了菱形的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再次将这一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通过简洁的窗透景、漏景、框景, 形成一幅幅唯美的空间艺术画面 (见图1) 。形式简化了, 但中国空间艺术的精髓仍然被延续, 这正是设计的初衷。

3.2 重构

重构, 顾名思义就是重新构成。空间中形式要素的组合与构成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表现, 这些符号建构了室内空间的秩序, 而重构的方法试图打破固有的形式秩序, 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地域性室内设计中的重构手法是对空间中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形式实体进行打散、重组, 使达成传统、地域特色的形式片断都脱离原有关系, 并且进行重组, 建立一个新的形式秩序。它的重要特点是将传统的形式非传统的运用。长沙窑是位于湖南长沙的一家主题餐厅, 它以长沙铜官古窑为载体, 展示出了唐代长沙窑口所折射出的文化, 是长沙文化的传播者。在这里, 设计者运用了形式异化的重构手法, 将窑体以新的方式再现在室内空间中。窑罐被打散, 破碎的陶罐、陶片被镶嵌在墙上, 作为墙体表皮。窑罐的重构富有极强的形式感和创新意义, 是对长沙窑文化的重新诠释 (见图2) 。

3.3 尺度变异

人对空间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间的尺度, 对空间尺度的评价通常可以分为大尺度、小尺度和适宜的尺度等几种类别。人对空间中的形式实体通常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尺度概念。尺度变异包括尺度的放大与缩小, 以及尺度的夸张变形三个方面。苏州博物馆休息厅中巨大的海棠窗远远超过了传统园林中窗的尺度, 窗的尺度被放大, 在此成为空间的视觉焦点,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尺度变异使人回想起了其母体形态, 产生中国园林空间意象, 从而体现出空间的地域特征 (见图3) 。在此手法中, 进行尺度变异的形体必须把握“度”的原则, 并且置于视觉焦点上。过多的使用尺度变异只会带来视觉的混乱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室内设计中, 对形式要素的夸张变形是设计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在物体客观形态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其形象特征, 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设计手法。形式要素的尺度变异打破了审美主体对事物的固有尺度概念, 增加了审美主体对该形式要素的注意力,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蕴涵着民族、地域特征的形式实体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

4融合与异化

形式异化这一设计手法实质目的是传承地域文化。失去精神文化的任何形式, 很容易成为华而不实, 或被认为是顾弄玄虚的表浅形式。形式异化的成功意义在于它是基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之上, 并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

融合中产生形式的异化, 是文化进步的表现。形式异化绝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是地域性的, 也是交融中产生的,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中国唐盛时期疆域辽阔, 对外贸易频繁, 大量的吸收外来文化, 形成了举世文明的盛唐风格。因此, 融合与创新是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在室内设计中通过形式异化的表达, 形成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的对话。实践中不乏鲜明的例子, 中国的脸谱印在全透明材料的椅子上, 形成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结合;法式的长桌与中国脸谱在家具设置中融合, 达成极赋趣味的平衡。

5结语

室内设计的实质目标不只是在于提供功能上的满足, 更在于深入了解本地域文化、地方特点之后塑造出一个既具有最新科技含量, 又反映地方文化特色、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高层文化品质的生活环境。室内设计中的地域性有多种表现手法, 无论用什么方法我们最终追求的都是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形式异化, 作为一种从空间形体塑造入手的设计手法是室内设计在新技术背景下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 富有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5.

形式背景论文 篇5

不同国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各具特色, 各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决定选择不同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我国是农业大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农民致富至关重要, 农村可以利用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有“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种主要组织形式。

二、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

(一) 龙头企业带动型

1. 龙头企业+农户

该模式以企业凭借先进技术、雄厚资金作为当地的特色龙头企业, 签订合同契约来联结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1983年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创立, 到目前已有5.28万户合作家庭农场, 以“公司+农户”为经营模式, 落实企业经营理念, 保护好农民利益。企业以养鸡、养猪为主, 农户与温氏合作, 企业负责种苗、饲料、兽药、技术、销售环节, 养户负责养殖环节, 形成封闭的利益循环体系, 加强了农户与公司的联结程度。

2.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该模式是公司对基地提供资金、技术、政策及市场信息服务, 基地向公司提供农产品, 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监督和约束。龙头企业通过共建、自建基地引导分散的小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 形式可以是公司直接买断土地使用权, 或从产权上联结, 建立股份制生产基地。

被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湖北省柑橘产业示范基地的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 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的契约联结形式, 通过企业和农户协商签订规范合同, 确定双方履行的权利和义务, 企业建立联结订单农户的柑橘生产基地, 为基地的农户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 农户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柑橘原料, 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 中介组织协调型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该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组织分散的农户, 企业联结合作社为众多专业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销售的产加销等多方位服务, 三者密切联系起来共享产业化经营组织效应。内蒙古奶联科技公司建立“奶联社”模式招募奶农入社, 据统计2015年创建30万头牧场。生产期间, 奶联社建立技术、管理和资金投入平台, 支持企业对奶牛疫病研究并减少奶农养殖成本;承担奶牛疫病和死亡风险;在奶联社内部实行股份分红, 实现双赢。

三、新农村建设下我国产业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 融资难, 创新能力弱

新农村建设需要充足资金投入作为财力保障。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合作社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创新和对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及监管, 打造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龙头企业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 农业企业自有资金缺乏, 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较困难。农村信合与农商银行信用担保要求高, 寻求民间借贷又要面临资金管理不善, 监管不严的高风险, 各种原因都会使企业融资难。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国家科研机构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相对较少, 且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率较低;没有国家支持和足够资金建立独立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 企业很难发展壮大。

(二) 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

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主要包括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会存在规模小、带动实力弱、运作不规范问题。一方面由于农业人员接受教育机会少, 文化水平低, 传统的生产观念使农户难以接受组织化的经营方式, 种种因素都是降低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农合组织刚刚起步, 发展还不成熟组织带头人经验不足很难靠自身组织农民生产, 维护其合法利益, 带动农民致富。

(三) 利益联结机制不强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润分配机制难实现。第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 各自寻求利润最大化, 当供大于求, 农产品外销困难, 收购价格压低, 农户增产不增收;供小于求, 产品抬价抢购, 企业成本增加。第二, 政策宣传不到位。国家制定了许多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 但对政策宣传不到位, 使相对处于弱势广大农户难享受到政策的优惠。第三, 法律法规尚不成熟。现今相当大部分龙头企业人员和农户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交易中签订合同不规范, 两者都会面临双方违约、毁约风险, 造成损失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四) 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部分基层便民服务大厅不便民, 管理薄弱, 制度缺失, 纪律松弛, 造成部分县乡政务服务机构存在窗口人员脱岗、离岗现象, 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农合组织刚起步, 缺乏合法地位, 组织带头人很难靠自身给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农产品交易市场少、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弱。大多数农产品市场摊点被中间商租用, 出租费用又高造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少, 专业市场少;多数地方没有建设规范的农贸市场, 加之市场监管机构不够, 监管和服务能力又弱, 损害农民利益。

四、农业经营组织优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法律机制

1. 筹资机制多元化

建立一个以农村投资为主体、国家政策性投资、国内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外资及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结合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加快培育农业资本市场, 鼓励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 协调经营权与使用权进入证券市场, 评估宅基地, 可以进入市场典当, 使之证券化。

2. 信用担保机制市场化

为解决企业贷款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 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资金补偿机制、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 运用各种政策调控手段积极引导并推进信用担保体系走向市场化。

3. 农村金融机构法律制度完整化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 农商银行及非正规性金融机构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支持。一是修改《商业银行法》, 给民间借贷创造一个合法的贷款平台, 多条筹资渠道, 对贷款机构的财务、业务范围风险防范, 加强监管力度、风险防控;二是修改《担保法》, 放开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等财产抵押限制。

(二) 壮大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引导农合组织建设

龙头企业具有资本、技术、人才、土地等优势带动农户走农业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道路;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 保障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沟通及利益联结;合作社是农民利益维护者, 更是进入大市场的最好的中介机构, 为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和主导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

(三)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1. 利益均沾, 农民转移成企业员工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可使企业与农户、基地协商签订商品契约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中介组织协调型, 在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鼓励企业与农户利润合理分配、与农户签订劳动合同, 增加部分剩余劳动人的就业机会, 在加工, 销售环节聘用农户共享农业产业化利益, 让农民充分享受股份增值红利。

2. 签订价格保护收购合同, 建立风险储备基金

企业在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时, 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 确定最低收购价格, 保护农户利益, 由双方共同出资建立农产品购销风险储备基金, 补偿市场及自然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 企业要及时向农户反馈市场供求信息。

(四) 壮大外部支持

1. 转变政府职能和服务方式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权力下放, 税赋改革, 对有明显效应的企业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 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及农业部门能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产品市场信息, 保障农产品社会供应, 并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环境。

2.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一方面培育新型农民, 政府与企业联合积极开展农民技术、知识培训和专业农业活动技能竞赛, 培育一批专业指导农户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农村经纪人”和农机技术推广人员。

另一方面, 壮大农合组织。鼓励农民自愿组建、加入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向享受组织服务的社员收取服务费用, 避免个别农户“搭便车”现象。

3. 建全适应新农村的土地流转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8亩, 家庭农户耕地最多8亩, 这种小规模的生产经营难以应用先进管理方法扩展土地使用效益。并且国家在鼓励农民集体迁进新农村时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可以享有之前所承包的部分土地。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为解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合法用地应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健全土地网络流转平台, 完善土地承包法律法规, 使农民继续享受家庭承包的土地, 使农民集体迁进新农村仍然获得一半的农地。

4. 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政府及企业有义务为基地农户积极提供金融支持、农机技术推广、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销售、供求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改造农产品流通市场, 发展批发市场、专业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新农村便民农业服务中心管理, 积极开展农合论坛经济活动, 便于高层管理人员了解广大农民心声, 努力为其提供更好的需求服务, 最终提高农乡幸福指数。

五、总结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发展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促进农经组织发展、完善运行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推进农业产业化。

摘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培育一大批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 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文章通过研究三个企业不同组织形式, 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农合组织

参考文献

[1]刘渝.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03) .

[2]孙运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和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01) .

[3]孟一江.关于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与建议[J].经营管理, 2011 (01) .

[4]齐成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民经济问题, 2005 (03) .

形式背景论文 篇6

1.1 媒介融合时代的PEST分析

国家政策对跨媒体经营的鼓励 (P) 。混合经营比单一经营更有利于提高媒介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国家陆续出台产业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传媒企业开展跨媒体、跨行业经营。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允许广电与电信行业的跨业经营, 并提供融资、税收等政策优惠。

经济生产发展催生媒介融合 (E) 。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生产规律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要求规模化生产, 也要求社会分工与合作。市场是中国传媒的生态背景, 也是其发展的目标, 媒介融合在中国更是一个传媒市场化的过程。

大众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碎片化趋势 (S) 。海量的信息资源与层出不穷的新传播渠道使受众的选择权越来越多, 信息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受众主动分化为一个个“文化部落”,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主动获取信息。对这些越发碎片化、复杂多变的受众, 相较传统媒体融合媒体才能够满足受众纷繁复杂的信息需求。

数字技术发展打破媒介界限 (T)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 不同传播介质在可以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 进而实现融合。以“三网融合”为例, 过去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提供服务的模式不同, 分别为人们提供电话、广播电视节目、宽带。但如今三网的技术标准、内容等都逐步趋向一致, 在此前提下, 不同媒介间才有进一步融合的可能。

1.2 电视媒介融合的特点

融合对象趋于多样化。电视媒介与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最初合作, 是从对某一个节目或者某一个事件进行新闻联动报道开始的, 以体育竞技赛事的直播为例, 广播电台可以将直播现场的实况解说通过电波发送出去, 让无法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也可以通过电台直播感受到现场赛事的激烈程度, 从而对电视直播形成补充。此后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电视媒介逐歩以传统媒介融合为起点逐歩向新兴媒体业务辐射。

互联网的作用尤为重要。自从互联网诞生以后, 电视就与互联网就逐渐形成了紧密的媒介联盟。传统媒介中只有电视媒介与互联网的表现形式最为接近, 两者都以多媒体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 视听效果的生动性, 传播效果的快捷性、呈现语言的通俗性, 这些都成为电视与互联网结成天然而紧密的联盟的重要原因。举一个最日常的例子来说,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当下, 电视观众无需再为错过特定时间段的某个精彩的节目而感到懊恼, 互联网的在线存储、播放技术能够轻易解决这个问题。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转型困境

随着传媒业融合发展的加剧, 电视台记者采访在台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融合给整个传媒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技能记者 (背包记者) ”、“网络记者”、“自媒体记者”的出现, 冲击了传统电视台记者采访模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是值得每位电视记者深思的问题。

1) 体制壁垒迟滞信息传播。稳定可靠的获取信息渠道对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渠道的稳定和畅通是基础, 而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快捷性是新闻创作本身的内在要求, 但是在我国的传媒环境下, 信息的快速传播还受限于体制瓶颈, 记者获取到的一手信息往往要经过审查机构的严格审查后, 才能安排进行后续的采访和报道, 这势必会造成信息发布的滞后性, 然而在网络高度发达的融合时代, 只有快速、及时的讯息才能满足大众要求, 信息发布的滞后性使得电视台记者难以在信息快捷性上受到大众青睐。

2) 管理壁垒阻碍记者发挥。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 会给媒体管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对国内大多数电视台来说, 电视新闻制作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制作流程:国内的新闻制作大都是事先做好策划, 然后电视记者参与其中, 主攻现场采访部分。在此模式下, 记者才采访活动进行之前就被预先设定, 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手脚, 这显然是不利于发挥记者创造性的。电视台要在管理模式上给记者更多的自由, 探索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实践, 简化上报审査的程序和环节, 允许特殊、紧急情况下记者的自主选择权, 为记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更好的平台环境。

3) 观念壁垒阻碍业务提升。传统的电视台新闻制作普遍奉行“画面为王”, 认为记者在采访现场捕捉到好的画面图像, 电视新闻制作就成功一大半, 原有的新闻制作也十分看重记者在采访现场的拍摄工作, 然而在融合背景下, 记者不再是仅仅是为电视台提供信息源, 而是同时为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服务。在新闻事件采访现场的记者敏感度要强, 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局限于画面, 视频、图片甚至是声音等都是要采集的素材, 融合背景下的记者必须摒弃旧观念, 老思路, 在采访现场工作时任何一点素材都不能错过。

4) 技术壁垒阻碍全能转型。电视台记者本身在观念上要改变,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每位电视台记者的必修课。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 以流程化作业为主要方式, 分工明确, 作为记者只要做好采访就算是完成本职工作, 然而在融合背景下, 每位记者都应在在职业发展中通过自我学习, 提升多方面的多媒体技术能力, 这也应成为专业多技能记者应有的职业素养。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转型途径

1) 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任何环境下记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需要记者从过去的“专才”发展到要求精通数字传播技术、掌握多种媒体采集、编辑、发布技巧的“通才”, 但是过硬的专业素质是“通才”的基础, 也是记者区别于其他业余人士的专业标志。因此, 即使是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 记者也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专业素质, 以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水准从事本职工作。

2) 树立媒介融合的创新意识。积极应对新变化, 重新定位自己, 调整工作方式。面对新变化和新形势, 电视台记者必须更加努力, 不断给自己充电, 掌握新媒体新技术, 尝试不一样的报道方式, 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改变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活跃的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甚至在部分报道中他们可以提供更及时的现场报道, 这让记者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带来了工作模式的转变, 催生出为不同媒体提供信息的技巧娴熟的“自由记者” (自由新闻信息提供者) , 这要求在新形势下除了强调基本的新闻传播的技能、专业素质外, 更要倡导创新, 开拓记者工作新方式, 媒介产品新样式, 信息呈现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以适应不同受众的差别信息需求。

3) 提升自身多方面职业素养。各种媒介的联动融合, 要求记者成为真正的“通才”。“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记者不仅仅要能采访、能写作, 而且还要能拍、能录, 能灵活熟练地使用各种采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设备, 要掌握运作尽可能多的传输设备, 熟悉熟识图像视频网络传输技巧, 快捷发送多媒体产品。新趋势下, 记者需要为不同媒体报道同一个事件, 然而不同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形式和侧重点并不相同, 因此记者要懂得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制作出适合各个媒体发布的内容。除了熟稔各种技术外, “通才”还体现在能思考, 能审时度势, 能准确辨明新闻事件的轻重缓急, 能从最合适的角度切入解析新闻并把新闻说清楚、透彻、完整, 知晓各种媒体的特点, 并能准确选用, 确保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4 结束语

从目前来看, 新兴媒体的暴发性成长, 其社交化、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符合了当下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传统媒体相比之下显得古板、机械,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传统媒体势必要寻求“融合”, 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多元化的媒介综合集团将是传媒业未来发展方向。媒介融合给电视台记者带来了转型困境:既有的工作模式被打破, 不再完全遵循传统的搜集新闻线索、现场采访、后期编辑制作等各个过程作明确分工的模式, 而是互相穿插、有机结合的融合创作模式, 这就要求记者同时扮演多种不同角色, 发挥更多的作用, 有些时候甚至要成为“通才”, 这对记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电视台记者要承担更多工作职责, 做好多方面的技能储备, 也唯有如此, 电视台记者才能在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制作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得益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新兴媒体显现出暴发性增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传统媒介纷纷打破各自的介质壁垒, 开始寻找一条与新兴媒体相互交叉传播的新道路——媒介融合。在此背景下, 传媒行业对信息的采集、加工、生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电视记者的采访形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满足媒介融合的时代要求, 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面临着转型困境。本文通过转型困境的剖析, 最终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媒介融合,记者,采访形式,转型

参考文献

[1]时郁婷.论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J].大众文艺, 2011 (7) .

[2]郭楠.网络时代呼唤多媒体记者[J].传媒, 2010 (6) .

[3]赖晗.论媒介融合语境中的电视新闻[J].新闻爱好者, 2011 (4) .

形式背景论文 篇7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转型面临的难题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让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方面陷入被动境地。在此情况下,电视台记者不得不对采访形式加以改革和创新,但是要想成功对采访形式进行转型,电视台记者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问题:

(一)信息发布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对于电视台记者而言,要想在第一时间进行采访,就必须要有一条可靠的能够获取准确信息的渠道。同时,发布采访信息一定要具有高度的时效性。但是在我国传统媒体环境下,发布的采访信息往往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是因为电视台记者想要第一时间去现场进行新闻采访,首先必须向相关审查机构进行申请,在被严格审查之后,才能够同意其申请,让电视台记者去进行采访和报道。这繁杂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新闻信息发布的滞后性。但是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媒体融合时代,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很多网络新闻平台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新闻事件,而电视台记者采访的信息由于其滞后性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这也是电视收视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二)传统观念的阻碍

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过于强调画面感,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必须得拍摄到好的画面,辅助进行报道。但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不再单一地为电视台提供新闻采访信息,同时还会为网络平台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在现场采访时,记者不可以只关注画面,对于声音等素材也要进行采集。电视台记者一定要摒弃传统观念,不要局限于固定思维当中,在采访现场更是不要错过任何一点素材。

(三)电视台记者的技术有待提高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台记者除了在观念上创新之外,还必须提高相应的技术。在传统的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只要做好采访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其他的问题,每个人的分工相对都比较明确。但是在新环境下,电视台记者必须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转型策略

(一)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采访能力

媒介融合背景对电视台记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首先,电视台记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是记者与其他业余人士最为明显的区别。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能够辨别信息真假,应对好各种新闻事件。所以电视台新闻记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出专业人员应有的水准。同时,在电视采访新闻报道中,电视台记者在完成对新闻信息的基本报道之外,还要根据观众的反馈程度,适度地进行深度追踪报道。除此之外,电视台记者还应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真正的“通才”。一名优秀的电视台记者不仅要能进行深度采访,还要能编辑、创作、拍摄,还要能够熟练应用各种采集和发布信息的机器和设备,尤其要熟练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要能够根据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制作出适合各种媒体发布的新闻内容。当然,一名合格的电视台记者在思考问题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角度,要能够审时度势,掌握社会大众心理,能够准确判断出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多起新闻事件的轻重缓急程度,选择最为大众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并且要用严谨流畅的语言将新闻事件表述得清楚透彻,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二)创新观念,积极适应新环境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必须更加认真努力,并且能够居安思危,不断寻求学习的机会,掌握更多的新媒体技术,尝试用不同的手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同时还要准确认识自己,为自己定位,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而想要实现这一切,就要求电视台记者首先能够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以创新思维看待在新媒介融合背景下采访形式的转型。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新闻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业余人士在新闻报道中抢占了先机,得以将第一手的新闻消息传播给社会大众,让电视台记者处于尴尬境地。为了扭转乾坤,电视台记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技能之外,还要勇于创新,创建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结语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难发现,新媒体由于其快捷性、娱乐性、自由性的特点更加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与之相比,传统媒体则显得过于古板和缺乏生机。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电视台记者必须对采访形式进行转型,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不断创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多种技能,以求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网络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我们能够更迅速地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内容。当下,网络传播形式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形态,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台记者也必须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转变采访形式,大胆创新,让新闻采访更加受群众关注和认可。本文就是针对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形式转型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找出有效的策略,以提高采访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媒介融合背景,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转型,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魏丹.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转型刍议[J].新媒体研究,2015(8):11-12.

形式背景论文 篇8

21世纪,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生态系统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 并且对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物流系统的生态化不仅扩大了物流企业可利用的生态空间, 而且加剧了物流企业之间竞争的压力。

目前, 国内外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物流问题的文献有不少。如杨建辉和潘虹认为生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较好选择, 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目标的统一, 并且提出我国发展生态物流的组织模式和网络结构[1]。徐新清, 崔会保认为现代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提出应该把现代物流放到生态大系统中去考虑,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促进生态物流系统的发展[2]。许志焱, 季建华研究了物流系统的生态性和城市生态物流系统的建设[3]。Li Jianmin, Meng Qingxia分析了循环物流的来源和理论支撑,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下的循环物流运作模式和实施策略[4]。Dr.Dale S.Rogers, Dr.Ronald S.Tibben-Lembke研究了逆向物流的发展趋势和做法[5,6], Srinivasan M和Sheng P提出绿色制造的特点[7]。此外, 许多学者分别从绿色物流、敏捷物流、精益物流、逆向物流、环保物流、循环物流等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8,9,10,11]。

本文根据物流系统的生态性, 阐述物流生态化的意义, 提出实现生态物流的方式, 并且构建生态物流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2 生态物流及其意义

2.1 物流系统的生态性与生态物流

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考察物流系统, 同样会发现,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相互连接的桥梁, 同样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演化相同的特性: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开放性;与自然和谐共存、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优势互补的共生性;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性;以及竞争性、环境适应性、周期性等特征。

生态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 利用先进物流技术和生态工程学的技术, 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物流系统。生态物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 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 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物流活动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 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去设计和建立一个循环的物流系统,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

2.2 物流生态化的意义

实现生态物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 在全球化背景下, 生态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保护环境的发展潮流, 避免资源浪费,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为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生态物流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 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度, 提升企业形象, 增加其品牌的价值, 从而间接的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3) 生态物流的实施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提升全社会重视环保、树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素质。

3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物流的实现形式

3.1 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 (Green Logistics)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主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设施, 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污染,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从企业角度来看, 绿色物流管理的措施主要有:绿色运输, 包括共同配送、复合一贯制运输、第三方物流等;绿色包装, 减少产品包装对环境的影响;绿色仓储;绿色加工;废弃物物流管理等。

从政府层面来看, 开展绿色物流管理的措施主要有:加强立法工作, 按照“谁污染谁负责谁开发资源谁利用废弃物” 原则, 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鼓励再生材料的使用;开展相关的绿色认证工作, 推广环境标志制度, 积极推行IS014000国际标准环境管理认证体系。

从消费者来看, 要积极倡导绿色需求、绿色消费, 迫使企业加强绿色物流管理。

可见, 绿色物流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概念价值的物流理念, 而且是可操作性的具体手段。

3.2 敏捷物流

3.2.1 敏捷物流的特性

敏捷物流 (Agile Logistics) 是在供应链一体化的基础上, 为满足目标顾客的准时化需求, 综合运用各种敏捷化管理手段和技术, 利用合作伙伴间的协同关系和信息的共享, 将合适质量、合适数量的目标产品以合适的方式配送到合适地点, 满足顾客个性化、大规模定制的需要, 从而实现快速、高效、成本与整体效率优化的物流系统。

将敏捷化思想运用于物流管理中, 其实质是优化整合企业内外资源, 更多地强调物流在响应多样化客户需求方面的速度目标。

敏捷物流具有快速响应、顾客满意、合作双赢、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成本效率等特性。快速响应是基本特征和衡量尺度, 也是实施敏捷物流的突破口和根本要求;顾客满意是敏捷物流的目标和中心原则;合作双赢是敏捷物流运行的机制和服务准则;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是敏捷物流的基础, 成本效率原则即“价值最大化”是敏捷物流的核心和最终目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保证敏捷物流的最终实现。

面对当前更富挑战的经营环境, 敏捷性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在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中生存的必备条件。可以说敏捷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普通的物流相比, 敏捷物流更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下顾客个性化需求, 对市场做出更迅速的反应。

3.2.2 实现敏捷物流的措施

JTT采购:将必要的材料, 以正确的数量和完美的质量, 在必要的时间, 送往必要的地点。因此准时化采购是敏捷物流的必然选择。

“零库存”管理:以信息化为依托, 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中, 利用各种管理、销售策略, 来达到库存最优化, 提高资本增值率, 从而使物流成本最低的一种管理模式。

合理化配送:通过制定合理的配送计划, 合理化制度, 合理化的组织, 具体项目方案制定, 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与资源外包管理等实现物流配送。

延迟化技术:就是尽量使无差别的产品能统一、规模化地生产, 而把顾客定制等最终产品的加工过程尽量延迟到顾客订单下达之后的敏捷物流技术。

资源外部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的资源或非核心业务外部化, 而自身则专注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做法。主要有向供应链上游转移库存的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向供应链下游转移库存的经销商管理库存 (RMI) 。

3.3 精益物流

3.3.1 精益物流系统及其特点

精益物流 (Lean Logistics) 源于精益生产理论, 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是物流发展的必然反映。精益思想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浪费,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 提供适当的产品”。这种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密切融合的物流配送就是精益物流的雏形。具体说, 精益物流就是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 以减少备货时间, 并根据顾客需求, 提供顾客满意的物流服务, 同时追求把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浪费和延迟降至最低程度, 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过程的增值效益。精益物流与敏捷物流的区别, 如表1所示[12]。

精益物流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动态系统集成。这种系统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准时、准确、快速, 使物流总成本不断降低、提前期不断缩短、浪费不断减少、效率不断提高, 从而保证整个系统持续完善。

3.3.2 精益物流的实现

精益物流的目标是为了使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 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实现精益物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基本原则是: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价值;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等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持续改进, 不断消除浪费, 追求完善。

正确认识价值流, 这是实现精益物流的前提。价值流是企业产生价值的所有活动过程。在精益物流系统中, 顾客需求是企业价值流的源头, 是驱动企业生产的源动力。

让价值流顺畅, 这是实现精益物流的保证。消除浪费的关键是让完成某一项工作所需步骤以最优的方式联接起来, 形成无中断、无绕流、无等待、无回流的连续增值活动流, 消除一切不产生价值的行为, 让价值流顺畅流动起来。

持续改进, 追求卓越, 这是实现精益物流的生命。精益物流是动态管理系统, 对物流活动的改进和完善是不断循环的, 每一次改进, 消除一批浪费, 形成新的价值流的流动, 同时又存在新的浪费而需要不断改进, 这种改进使物流总成本不断降低, 提前期不断缩短而使浪费不断减少, 实现这种不断改进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 上下一心, 各施其职、各尽其责, 达到全面物流管理的境界。

3.4 逆向物流

3.4.1 逆向物流的内涵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 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 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逆向物流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 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 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可见, 逆向物流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产品和物资的完整、有效、高效的利用过程。

3.4.2 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 管理者更多的是考虑从商品商到消费者手中的正向物流, 而忽视了使用后的废弃物重新回到生产商的逆向物流, 一直将其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但是,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随着正向物流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和生态平衡重视度的不断提高, 逆向物流逐渐受到国外物流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 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 逆向物流战略已成为国外许多企业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逆向物流的存在取代了传统物流的单向运作模式, 不仅能减少使用资源, 减少产生废弃物, 降低原材料和处理废旧物品的成本, 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 一年可以节省40-60% 的成本;而且能保护环境, 有利于减少不恰当物流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通过逆向物流系统, 方便、及时地收回顾客不满意的产品, 承担更多的产品回收处理责任, 增加顾客价值, 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3.4.3 逆向物流管理措施

(1) 实施资源再生模式 (Resource Recovery Model) 。

由“资源-产品-废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涉及五个主要的成员:产品提供者、产品回收商、产品再制商、分销商、用户。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循环系统, 使资源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流动是其特征所在。

(2) 从供应链的范围构建企业逆向物流系统。

逆向物流并不等于废品回收, 它同样涉及到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 企业要实施逆向物流, 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说, 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的范围来构建逆向物流系统。

(3) 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一体化。

逆向物流也需要经过运输、加工、库存和配送等环节, 要有效地管理逆向物流, 就必须统一规划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 考虑货物的双向流动, 建立一体化的系统。

(4)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立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鉴于逆向物流系统结构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

(5) 引进第三方逆向物流来协助管理。

第三方逆向物流管理使逆向物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效率化程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可以使企业把精力集中在正向物流或核心竞争力上。第三方逆向物流已经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3.5 清洁生产

3.5.1 清洁生产及其特点

清洁生产 (C1eaner Production) 被认为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佳选择。联合国环境署把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 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它注重从源头寻找使污染最小化的途径, 是在末端治理 (End—of—Pipe Contro1) 之后污染防治方面的一次理论创新。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见表2所示[13]。

3.5.2 清洁生产的措施

(1) 从政府角度而言, 应该采取加强宣传和引导, 使公众全面了解清洁生产的思想和重要性;加大现有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推行“环境影响评价”、“生产者责任制”、“ISO1400”认证、“HSE管理体系”认证;利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手段促进清洁生产。

(2)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 应该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用尽可能少的原材料和能源来生产, 或者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 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要与强化企业管理相结合, 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相结合, 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 与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相结合, 通过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目标。

3.6 循环物流

循环物流 (Cycle Logistics) , 是由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相互联系构成的物流系统, 强调从循环经济和环保角度形成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其核心是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为消费者提供最大利益, 为物流链带来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循环物流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要求将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注重物流系统的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 不是各个物流功能要素简单的叠加, 而是从系统的角度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合理配置, 最终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的减量、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循环物流具有双向性特征。传统的只有正向的单向物流远远跟不上循环经济的要求, 必须建立合理的逆向物流系统, 使其与正向物流系统构成完整的物流大系统。

循环物流系统由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两个子系统构成, 如图1所示,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逆向物流是在正向物流运作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 没有正向物流, 就没有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流量、流向、流速等特性是由正向物流属性决定的。如果正向物流利用效率高、损耗小, 则必然逆向物流流量小、成本低, 反之则流量大、成本高。另外, 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正向物流管理不善、技术不完备就会转化成逆向物流;逆向物流经过再处理、再加工、改善管理方法制度, 又会转化成正向物流, 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利用。因此, 必须从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制定和设计循环物流系统的优化策略。

3.7 环保物流

环保物流 (environment-protecting logistics) 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 连接环保供需主体, 克服时空阻碍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环境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环保物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 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现代环保物流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环境管理导入物流系统, 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 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

环保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它包括环保销售物流、环保生产物流和环保供应物流, 如图2所示。

环保物流和逆向物流是有区别的。环保物流主要是在认识到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 保持生态的平衡。而在逆向物流中, 按照其处理的对象是产品还是包装将其划分为两大领域。其中绝大部分涉及包装的活动可以归入环保物流的范畴。环保物流中强调的不仅仅是指对包装的回收重复利用, 还指对包装的重新设计, 以便使用更少的原材料, 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的污染物。

4 生态物流实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1 生态物流与循环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相同

都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等;都符合4R要求, 即减量Reduction, 可再用Reuse, 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环Recycle。它们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

4.2 生态物流的性质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活动上升为经济管理活动

物流活动的内容也涵盖了其他物流形态。生态物流作为循环型物流供应链的表现形式, 有着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环保物流、逆向物流的本质, 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较高阶段, 是物流业追求的方向。而在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环保物流和逆向物流中, 都体现精益物流、敏捷物流和清洁生产的思想和方法。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3所示。

5 结论

形式背景论文 篇9

一、基于个别性基础的教学形式

教师对每个学生依次进行知识技能传授和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叫做个别性基础教学, 早期封建社会使用的奴隶制教学, 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 提倡君主至上的思想, 现已经被淘汰。现代化思想政治教堂上虽然可以完成大量生产教学任务, 但往往因为课题学生较多,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忽略了对学生个体的掌握情况。如此的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的独特性,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 不仅违背了教育的主旨, 还错误引导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另外, 现代课堂为学生加速了学习的时间, 却忘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唯一宗旨仅仅是传授出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 照本宣读思想政治的核心内容, 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理解和探索, 忽视了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心理状况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个别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 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个击破, 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创新力。

二、基于快乐性基础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课程中不能仅仅以传授课本理论知识为前提, 更主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而当前思想政治课堂上往往由于课本理论知识枯燥、简单, 会使学生减弱对课程的好奇心, 学生经常不认真听讲, 上课打瞌睡。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没有领悟到课程的核心内容, 只是死记硬背, 导致思想德育目标更难完成。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下, 学生缺乏主动性, 也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新课程改革遇到了难题。因此, 当务之急是怎么开展基于快乐性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人性教学的要求是摆脱死板沉闷的规范化教学, 适时为基于快乐性思想课堂教学形式提供理论依据, 达到新课改要求的人本教育。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优质的人性化教学, 一方面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 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心情愉悦度, 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可以达到思想政治课堂更加透彻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提高和谐而快乐的课堂气氛,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结合多种教学媒体工具, 在关注实事热点的同时, 引用幽默语句和当前流行语融入到学生氛围中, 从而达到快乐教学。

三、基于开放性基础的教学形式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中教师固守陈规, 认为学生必须牢记思想政治教材的所有内容, 必须要铭记课本的理论性指数, 大部分的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僵硬而枯燥, 从而出现了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的程序化和模式化, 出现了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死板等问题, 由此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接受程度降低, 思维狭窄, 降低了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课堂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 一方面, 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课本理论知识, 不能让学生仅仅学习课本内容, 要教会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能力, 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学习权利、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个体自由支配其学习时间的权利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发散思维能力, 学会在思想政治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教师不要再以黑板、教材和陈旧教案为教学媒介, 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更加全面、轻松地理解课堂内容。比如结合社会热门与教材, 注重课堂沟通, 突破空间的限制, 通过开发学生思维, 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只有“开放”与“规则”结合, 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 才可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基于合作性基础的教学形式

基于合作性基础的教学形式是指教师要带领学生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全体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合作性教学模式, 要不断地锻炼学生在团队相互的合作关系。一方面, 要加强其团结互助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一方面, 教师要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引领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核心内容, 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本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 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目标, 增强了学生的互信互爱、团结互助, 达到了教育教学目标。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为客体, 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合作性的教学形式明确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针对此特点, 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 通过启发式教学、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加强交流和合作, 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目前思想政治课改善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并且探索出新的课堂教育方式, 主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 考虑个别性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性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快乐性基础的教学方式、合作性基础的教学方式。教师先要高度关注学生个体的教育, 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度和个体价值诉求的加强教育。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形式是主要手段, 也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学一方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程落实到实践中, 帮助培养学生个体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力东.初三年思想政治课愉快教学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2]林敦述.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之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3]张彦华.浅谈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1 (Z5) .

上一篇:电影毕业论文下一篇:区域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