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教育

2024-10-09

刑法教育(共12篇)

刑法教育 篇1

新时期, 大学生故意违法犯罪的活动增多。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但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是高校没有实施刑法法律素质教育, 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实施犯罪活动过程中没有任何思想上的犯罪感。并且, 高校有责任通过课堂教学来降低大学生犯罪的可能性。

1 刑法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

法律素质教育在很多文献中出现并有很多学者研究它, 也有学者研究青少年犯罪和大学生犯罪, 但并无学者单独提出刑法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根据十八大精神, 党提出“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但是, 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性质逐步恶化, 类型有所增加, 手段在不断升级, 人数急剧上升, 其发展趋势令人甚忧。 (1) 国家既要求大学生成为建设国家的后备军, 但部分大学生又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来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样的矛盾下, 笔者提出刑法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 希望通过大学课堂教学, 从思想上加强大学生刑法素质, 从而达到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目的。

所以, 刑法法律素质教育就是高校通过长时间的课堂教学, 运用作业和考试等方式, 对学生灌输中国刑法法理、刑法条文等知识, 从而使刑法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从而达到预防大学生犯罪。

2 刑法法律素质教育与法律素质教育的差异

众所周知, 刑法学是法学专业众多课程中的一门。所以很多学者以此为前提, 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实施法律素质教育, 就是有详有略地对大学生讲授法理、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等法学专业规定的十四门主干课程, 并重点讲授法理、宪法、刑法和民法知识。简单地说, 他们认为刑法教学是法律素质教育的一个子系统。

笔者认为, 刑法法律素质教育不应成为法律素质教育的一个子系统, 它应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如同英语课、体育课一样。

2.1 刑法与非刑法法律之间的差异性

刑法与非刑法法律是有差异的。

从法律规定内容看,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惩罚后果的法律规范, 而其他部门法律规定的只是一般违法行为和后果责任。

从保护社会关系的范围看, 刑法是规定国家秩序、社会秩序、人身安全和经济财产安全的。而其他部门法律规定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社会秩序。

从惩罚手段看, 触犯刑法则会受刑罚的惩罚, 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而其它部门法中也有一些法律规定对一般违法行为可适用强制, 但远远没有刑罚强烈, 他们更多的是规定财产罚。

2.2 刑法法律素质教育单独成为一门公共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 从法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触犯刑法, 不仅祸国殃民, 也自毁前程。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是“一怒生成犯意, 一该拨出凶器, 一瞬犯暴行凶, 当即致人死亡”。 (2) 如果要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只能靠长期的刑法法律素质教育。然而, 如果大学生对民法、宪法、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感到陌生, 虽然也不利于大学生成为综合人才, 但其破坏性明显比较轻。而且, 大学生有自学能力, 当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这些问题, 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

第二, 从教学课时的客观限制出发。大学一般是四年制,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一般只有一个学期, 能分配到学法律的课时就更少, 如果教师还重点讲授法理、民法等内容, 学生学习刑法的时间就更少。刑法的内容如此之多, 缺少充足的课时保证是行不通的。法学专业的刑法教学计划分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和刑法案例教学三个部分, 一般用两个学期来完成。当然, 非法学专业的刑法教学计划可以比法学专业的要求低一些, 但应当详细讲述刑法总论, 刑法分则中的财产性犯罪、人身伤害性犯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只有对这些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大学生的刑法法律素质才会逐渐形成。

第三, 从教学效果出发。法学是比较难学而且难精通的, 法学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系统的法律教育, 能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也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如果, 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都讲授法学专业的十四门主干课程, 学生就能形成所谓的“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信仰”和“法律能力”, 这是不切实际的。既然如此, 集中精力讲授刑法学是更明智的选择。如果刑法法律素质教育成为一门公共课程, 高校就会配备一支专业的刑法教师队伍, 他们有法学本硕博学历, 对刑法有深刻的理解, 让他们来传授刑法知识, 会大大促进刑法教学质量。

笔者也肯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会使学生具备一定法律素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大学生不要实施违法犯罪的活动。但把刑法法律素质教育附属于法律素质教育, 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的。

2.3 法律素质教育应当从属于刑法法律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 法律素质教育应从属于刑法法律素质教育。这观点符合社会实践需用, 因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才是法律教育的最重要目标。高校应明确在大学生法律教育过程中, 刑法应是教学重点。而其它部门法, 应实行精简教学, 鼓励学生自学, 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前提下, 可以以听讲座、参加法律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 他们两者的从属关系应取决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需要。从种属逻辑上分析, 刑法应是法律的子项, 但是, 我们实际教学工作不能因此思维定势, 过分重视法律而轻视刑法, 花费相同的精力和时间讲授刑法、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课程。

我们应从实际需要出发, 使刑法法律素质教育应成为主项, 而法律素质教育处于从属地位, 在学懂刑法的前提下, 再学其它部门法。

3 学生没有接受刑法法律素质教育的原因

第一, 国家无此项政策。高校一直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综合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外语素质和专业素质。高校通过体育课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英语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外语素质;通过专业课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 并且, 在所有高校中这四方面的素质教育都有专业的学院 (系) 来负责实施的。但是, 高校并无专门的刑法法律素质课程和教师队伍, 而且在200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把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思想道德修养成与法律基础课程, 从而在政策上阻断了单独开设刑法法律素质教育课程的可能性。

第二, “两课”的教师不精通刑法。法律素质教育依附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它的主讲教师大都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 (或马列教研室) , 这些教师的本硕博学历主要是哲学类或马克思主义原理类专业, 他们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 而且能精通刑法的教师更是稀少。

第三, 法学院刑法学教师不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在高校的法学院 (系) 中, 刑法教研室的教师只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授课, 他们基本上不对非法学的学生教授刑法专业知识。而通过大学讲座形式来普及刑法知识, 这样的讲座也是极少的。

4 提高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的对策

响应十八大报告“深化平安建设”号召, 全面提高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 预防大学生犯罪。笔者认为, 要使大学生形成刑法法律素质, 必须使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和主自状态下系统地学习刑法并且要长时间接触刑法知识, 所以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 单独开设刑法法律素质课程。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来自法学院 (系) , 而且他们的本硕博学历主要是法学专业, 并且精通刑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可参照法学专业的《刑法学》教学大纲, 系统讲授刑法法理、刑法总论、刑法分论, 详细解释刑法条文、刑事司法解释条文并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第二, 实行全国统一的刑法法律素质等级考试。这项考试制度可以参照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现在, 很多高校把四六英语证书作为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评选和保送研究生等的必备条件之一。因而, 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 而且即使受到挫折, 也会迅速从考试失败中恢复过来重新准备下次考试。国家也可以设立刑法法律素质等级考试, 让高校自主制定学校政策, 把它也作为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评选和保送研究生的条件之一。

第三, 刑法法律素质教育与英语基础课相结合。大学期间, 英语基础课是占时间最多的, 共用四个学期来完成。现在, 全国主流的英语教科书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但这两套教程的约五十个单元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外国社会风俗、外国文学作品、历史文化地理和人际友谊等话题, 都不涉及中国法律, 更不用说涉及中国刑法了。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科书中可以用一些篇幅介招中国刑法, 并对刑法条文、刑事司法解释条文进行英译汉和汉译英练习。在四六级等级考试中, 在一些考题反映中国刑法的精神和内容。

5 结语

高校并没有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教育这门课程, 但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当代, 大学生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高校应制定有计划、有目的的刑法教学计划对大学生实施刑法法律素质教育, 这既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也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教育概念、刑法法律素质教育与法律素质教育的差异, 学生没有接受刑法法律素质教育的原因, 并根据十八大精神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教育,对策

注释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1.

2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19.

刑法教育 篇2

1.刑法第81条第1款规定:“„„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期限的限制。”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    A 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特殊需要的情况 B 犯罪分子年老或身体残疾 C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 D 服刑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2.关于缓刑的适用,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应当数罪并罚,且不得再次宣告缓刑

 B 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同时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 C 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得适用缓刑

 D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3.没收财产的范围包括()。    A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 B 违禁品

C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 D 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甲因走私武器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5年;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3年;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万元。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符合《刑法》规定?

 A 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35年,没收财产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  B 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0年,罚金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

 C 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5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6年

 D 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3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5.刑事责任的法律事实根据是指()。    A 犯罪行为 B 犯罪事实

C 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 D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6.甲在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异地以4000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    A 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 B 以绑架罪一罪处罚 C 以拐卖儿童罪一罪处罚

D 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7.在我国,特赦由()决定。    A 最高人民法院 B 最高人民检察院 C 公安部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对下列哪一情形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    A 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B 在走私毒品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 C 在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 D 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9.特殊预防,是指()。    A 预防特定的人犯罪

B 预防社会上不稳定分子犯罪 C 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 D 预防特别危险的人犯罪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假释的考验期,从()起算。    A 判决宣告之日 B 判决执行之日 C 判决确定之日 D 假释之日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甲盗窃黄金3000两,因害怕法律制裁,将黄金密藏15年之久。甲密藏黄金的行为构成()。    A 盗窃行为的继续 B 继续犯 C 连续犯 D 状态犯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魏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在刑罚执行期间,监狱所在地遭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他奋不顾身在洪水中救起三名被洪水冲走的逃犯,并及时制止了四名罪犯乘机越狱逃跑的行为。对魏某()。    A 可以减刑 B 可以假释 C 应当减刑 D 应当假释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3.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    A 三分之二 B 二分之一 C 四分之三 D 四分之一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14.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犯罪分子有()的,应当减刑。    A 重大立功表现 B 服从监管 C 立功表现 D 悔改表现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5.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之日计算。    A 判决执行之日

B 主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 C 判决确定之日 D 判决生效之日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16.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属于()。    A 想象竞合犯 B 实质数罪 C 牵连犯 D 吸收犯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7.被告人王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执行5年后,因有重大立功表现减为16年有期徒刑。如果依法对王某再次减刑,其至少还需要执行多少年?     A 8年 B 2年 C 3年 D 7年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8.某罪的法定刑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某甲因犯该罪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而如果他不具有某种量刑情节,他应当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这说明他具有()情节。    A 从轻处罚 B 减轻处罚 C 免除处罚 D 从重处罚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9.甲盗得一钱包,内有一张活期存折。甲冒充存折上的储户去银行取款,甲的行为属于()。    A 想象竞合犯 B 实质数罪 C 牵连犯 D 吸收犯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0.我国刑罚与剥削阶级刑罚的一项重要区别是()。    A 适用的机关不同 B 适用的对象不同 C 严厉程度不同

D 对罪犯所产生的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21.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甲应按照下列哪一选项处理?     A 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B 破坏交通设施罪

C 盗窃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

D 盗窃罪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2.()的刑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   A 管制

B 有期徒刑 C 死缓

D 无期徒刑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3.甲实施的盗窃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其法定最高刑为10年有期徒刑,对其行为的追诉期限为()。    A 5年 B 10年 C 15年 D 20年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4.王某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刑罚执行2年后又发现他在判决前犯有故意杀人罪,应判处有期徒刑10年。王某尚需执行的刑期最高为()。 A 18年  B 20年  C 23年  D 25年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25.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   A 10年 B 13年 C 15年 D 20年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26.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    A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B 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C 10年

D 不得少于10年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27.刑罚的制定机关是()。    A 国务院 B 司法部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央军委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8.某罪的法定刑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某甲犯该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他必须具有()情节。    A 从轻处罚 B 减轻处罚 C 免除处罚 D 从重处罚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29.甲因A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刑罚执行10年之后,发现他在判决宣告后又实施了B、C二罪未判决,这二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3年。对甲最多还可以执行()有期徒刑。    A 10年 B 25年 C 15年 D 20年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30.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  A 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 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 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 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1.甲为乙窝藏赃物。乙被侦查中,甲又为其提供地点将乙窝藏。甲的行为构成()。 A 连续犯  B 继续犯  C 牵连犯  D 两个犯罪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32.1999年甲因交通肇事罪被逮捕,在审讯期间,甲交代了曾于1978年7月杀人。如果对其杀人行为追诉,须报请()。    A 最高人民法院 B 最高人民检察院 C 公安部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33.甲因犯绑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入狱7年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对甲应如何处理()。    A 既可以减刑,也可以假释 B 可以减刑,但不能假释 C 可以假释

D 既不能减刑,也不能假释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34.一般预防的对象不包括()    A 具有犯罪危险的人 B 容易犯罪的人 C 已经犯罪的人 D 犯罪被害人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5.对被判处()的,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折抵刑期。    A 管制

B 无期徒刑 C 有期徒刑 D 拘役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36.王某于1993年2月2日犯盗窃罪,应适用的法定最高刑为3年。1997年11月20日又犯抢劫罪,应适用的法定最高刑为10年。对其盗窃罪的追诉期限结束为()。    A 2002年11月20日 B 1998年2月2日 C 2007年11月20日 D 2003年2月2日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37.下列对行为人适用的强制方法中,属于刑罚的是()。    A 甲因打架斗殴被劳教一年

B 乙因贩卖盗版光盘被治安拘留15天 C 丙因盗窃他人财物被处以罚金5000元

D 丁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羁押在看守所7个月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8.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是()。 A 道义责任论  B 社会责任论  C 人格责任论

 D 相对的意志自由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39.1997年10月章某因抢劫罪被逮捕,1998年2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5年,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起算时间是()。    A 1997年10月 B 2007年10月 C 1998年2月 D 2008年2月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40.甲因盗窃罪被捕,在侦查人员对其审讯期间,他又交待了自己与李某合伙诈骗4万元的犯罪事实,并提供了李某可能隐匿的地点,根据这一线索,侦查机关顺利将李某追捕归案。对甲盗窃罪的处罚,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   A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41.甲为杀乙,向乙家中投炸弹,造成乙死亡,房屋被炸毁。甲的行为属于()。    A 想象竞合犯 B 实质数罪 C 牵连犯 D 吸收犯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42.死刑缓期执行考验期内,如果没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减为()。    A 无期徒刑

B 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C 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D 25年有期徒刑

正确答案:D 多选题

43.关于禁止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 甲因盗掘古墓葬罪被判刑7年,在执行5年后被假释,法院裁定假释时,可对甲宣告禁止令

 B 乙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缓刑,因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尚未履行,法院可在禁止令中禁止其进入高档饭店消费

 C 丙因在公共厕所猥亵儿童被判处缓刑,法院可同时宣告禁止其进入公共厕所

 D 丁被判处管制,同时被禁止接触同案犯,禁止令的期限应从管制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

正确答案:ACD 多选题

44.下列各项中,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有()。    A 累犯

B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C 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D 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正确答案:BD 多选题 45.减刑的适用对象是()。    A 被判处管制.拘役的犯罪分子 B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

正确答案:ABCD 多选题

46.下列哪种情形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 A 在人民法院受理了齐某自诉汤某故意伤害案件后,汤某离家杳无音信  B 丛某因出国而未在法定期限内对钟某侮辱案提出控告

 C 薛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声称自己被抢劫,因其说话颠三倒四,接案人员对其报案有怀疑而未立案

 D 秦某得知与其共同诈骗的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后逃离居住地藏匿

正确答案:ACD 多选题

47.我国刑法理论中实质一罪包括()。    A 想象竞合犯 B 结果加重犯 C 继续犯 D 连续犯

正确答案:ABC 多选题

48.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从()开始计算。    A 犯罪预备之日 B 犯罪之日

C 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自犯罪行为终了之日 D 犯罪结果之日 正确答案:BC 多选题

49.罚金与罚款的区别在于()。    A 期限不同 B 性质不同 C 适用对象不同 D 适用机关不同

正确答案:BCD 多选题

50.刑事责任消灭的法定原因有()。    A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

B 刑法规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 C 尚未追诉刑事责任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经死亡 D 其他特殊原因

正确答案:ABCD 多选题

51.刑罚权包括()。    A 制刑权 B 求刑权 C 量刑权 D 免刑权

正确答案:ABC 多选题

52.大赦,特赦通常由下列机关以命令的形式宣布()。    A 国家元首 B 最高人民法院 C 国务院

D 最高权力机关

正确答案:AD 多选题

53.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   A 有过失犯罪 B 有一般立功表现 C 有故意犯罪

D 无任何好的或者坏的表现

正确答案:ABD 多选题

54.数行为在处理时作为一罪的是()。    A 集合犯 B 牵连犯 C 连续犯

D 结果加重犯

正确答案:BC 多选题

55.对于累犯,()。    A 应当从重处罚 B 不得适用缓刑 C 不得减刑 D 不得假释

正确答案:ABD 多选题

56.对(),不适用死刑。    A 已经自然流产的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B 已经人工流产的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C 已经自然分娩的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D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女青年

正确答案:ABCD 多选题

57.撤销假释的条件有()。

 A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

 B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有漏判之罪  C 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 D 没有立功表现

正确答案:ABC 多选题

58.我国刑法中对牵连犯的处罚原则有()。    A 从一重处断 B 从一重从重处断 C 数罪并罚 D 从轻处罚

正确答案:ABC 多选题

59.下列各项属于立功表现的有()。

 A 揭发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的  B 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的

 C 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 D 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正确答案:BCD 多选题

60.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包括()。    A 定罪判刑 B 定罪免刑 C 转移处理 D 消灭处理

正确答案:ABCD 多选题

61.赵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刑满释放后3年半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对赵某依法不得适用()。    A 假释 B 缓刑 C 减刑

D 临外执行

正确答案:AB 多选题

62.赖以实现一般预防的刑罚功能有()。    A 个别震慑功能 B 法制教育功能 C 安抚补偿功能 D 一般威慑功能

正确答案:BCD 多选题 63.下列各项,不能认定为自首的有()。    A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作虚假供述,但在一审宣判前能如实供述的 B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以后又逃跑的

C 共同犯罪的主犯仅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

D 向担任人民警察的好友诉说自己的犯罪事实,共商逃避打击的对策的

正确答案:BCD 多选题

64.罗某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拘留后,寻机脱逃。对罗某的抢劫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追诉期限为10年 B 追诉期限为15年 C 追诉期限为20年

D 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正确答案:ABC 多选题

65.下列属于牵连犯的有()。    A 以伪造公文的方法窃取公私财物 B 非法侵入住宅杀人 C 盗窃枪支后杀人

D 盗窃军车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

正确答案:AB 多选题

66.刑罚消灭的法定原因有()。    A 刑罚执行完毕 B 缓刑考验期满 C 假释考验期满 D 赦免 正确答案:ABCD 多选题

67.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的关系是()。    A 严厉程度不同 B 适用对象不同 C 适用机关不同 D 适用根据不同

正确答案:ABCD 多选题

68.我国刑法中一罪的类型有()。    A 实质的一罪 B 想象的一罪 C 法定的一罪 D 处断的一罪

正确答案:ACD 判断题

69.对于管制犯、缓刑犯和假释犯,依法适用社区矫正。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70.惩罚犯罪是我国刑罚的目的之一。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71.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经历了由团体责任发展为个人责任的过程。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72.驱逐出境是适用犯罪的外国人的一种主刑。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73.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74.刑罚的目的是我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75.自首是量刑情节中的法定从宽情节,坦白则属于量刑情节中的酌定从宽情节。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76.对于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77.对于管制犯、缓刑犯和假释犯,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均可以决定适用禁止令。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78.某甲基于杀死某乙一家老小的故意,连续实施了数次杀人行为,将某乙一家三口全部杀死,某甲的行为构成数罪。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79.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刑法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80.数罪是指数人犯数罪,而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情况。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81.区分一罪与数罪应以犯罪构成的个数为标准。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82.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犯罪道路。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83.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8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85.刑罚适用的对象主要是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86.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87.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88.特赦的效力及于罪与刑两个方面。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89.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90.刑罚只能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代表国家适用。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91.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期限为五年。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92.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人向被害人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93.限制减刑,是指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94.送子女或亲友归案,如果不是出于犯罪分子的主动,而是由家长.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就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95.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96.行为成立犯罪,标志着刑事责任的产生。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97.定罪判刑是刑事责任实现的唯一方式。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98.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99.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100.对于累犯,不能适用假释。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101.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是人的绝对意志自由。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102.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103.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而同时触犯数个法律条文的情况。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104.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关系 篇3

关键词:罪刑法定;刑法机能;关系

早期的人类发展是以家族和部落的形式出现的,随着人类的数量和思想的发展,就形成了以社会为代表的国家。利益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物质逐渐的丰富使得人们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因此就需要合理的维持秩序的方式将各方的利益保护起来,这些秩序随着发展也就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被大众认可的法律秩序。

一、简析什么是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

罪刑法定是中国法律规定中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它主要讲的就是要依法办事,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处罚和定罪,如果法律没有进行明文的规定就不构成犯罪,不得处罚。因此,在我国的法律中对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还包括对犯罪种类、构成条件的明确,对于犯罪人员的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都是由法律规定的,有依有据,有法可依。

刑法的机能主要有两种,指的是刑法的保护机能和保障机能。保护机能,就是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依照刑法的规定对其进行得刑罚处罚,该机能的作用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平稳发展;保障机能,就是将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按照法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有可能违法犯罪的人起到震慑的作用,对于被害人进行保护,同时也保障罪犯依法受到处置,不会受到刑法规定范围之外的处罚,使双方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证。刑法机能的作用就是限制国家刑罚权的任意使用,对全体公民个人自由权利不会遭到国家刑罚权侵害做到保障。

在近代法律出现以前,古代的刑法只注重保护机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刑法的保障机能。因此古代的法律职能部门对犯人的审问期间经常采取严刑逼供的方式,对人权的重视程度很低。因此恩格斯提出了“剥削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剥削,完全是为了被剥削阶级本身的利益;如果被剥削阶级不懂得这一点,甚至举行叛乱,那就是对行善的人即对剥削者的一种最卑劣的忘恩负义行为”这一言论。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稳固性,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对反抗者采取暴力镇压的手段,统治者不择手段的发挥刑法的保护手段,就会将这一机能推向极端化。

罪刑法定主义中常常会出现擅自断定罪责的现象,也就是说即使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罪责的判定,这会造成“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统治效果;有些统治者会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个,忽视刑法的规定,通过自己的推断来进行刑法判定,这通常是对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行为的判罚。在我国古代和法国大革命以前的封建中世纪欧洲,都存在过这种擅自推断并治罪的刑法判罚现象。

二、论述我国在进行刑法修订后的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间的关系

我国在1997年对刑法进行了一次修改,标志着我国刑法进一步得到发展,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废除了原刑法中的类推制度,罪刑法定只能根据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条例对犯罪行为进行处罚,不得根据自我臆断擅自进行判定;对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进行了明确,这一原则就是指在有利于被告人的情况下,刑法的溯及力才能够发挥作用;对刑法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刑法的分则条文数量增加。分则条文的增加有利于将构成违法犯罪的情节进行更细致系统的划分,对于投机倒把罪、流氓罪和玩忽职守罪进行了整改,增加了罪名的数量,不同的罪名设立不同的刑法处罚方案,使法律更加完善。

三、刑法调整后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行刑法对于罪刑法定原则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定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限制、规范和控制国家刑罚权、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法治精神和价值底蕴等与罪刑法定相关的内容,从而导致了罪刑法定的认识水平依然停留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对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缺少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现行刑法在任务的表述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刑法原文的表述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这一观点对于刑法的保障机能的体现不够充分,无法体现出刑法对人的基本权益的保障,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对于维护统治的要求。

再次,现行刑法对犯罪的定义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导致罪刑法定原则在管理犯罪的今本概念上出现问题,造成对于犯罪的基本特征概括时自相矛盾,从而造成了把处于不同层次的特征并列起来、把社会危害性视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把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惩罚性作为法律表现的特征。

最后,由于修改后的刑法分则条文数量骤然增长,数量由一百多条增至四百余条,同时对于罪名也增加了二百多个,这一做法虽然在罪刑规定明确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对于“口袋罪”中的有关如“玩忽职守罪”上的处理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在刑法判定时出现了需要司法解释才能操作的“情节严重”、“等”、“行凶”等概念,由于这一不合理性给刑法判定过程中造成许多语义含糊和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产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行刑法中有关罪刑法定原则虽然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但是在理解和把握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上任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更完善的解决的。纵观中国刑法近代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上来分析,刑法的保障机能为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真正做到公民权利自由得到保障,同国际社会的刑罚相互借鉴,是我国的罪刑法定主义能够真正的发展、完善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少华.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关系[J].法学研究,2005,03:50-61.

[2]赵秉志.略论刑法的机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65-72.

[3]王瑞君.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J].法律方法,2006,00:266-285.

[4]顾乐.也谈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J].学术论坛,2008,02:93-99.

[5]周明.刑法机能问题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4-19+31.

刑法教育 篇4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电大刑法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 从刑法学学科性质上来看

刑法学课程是电大法学专业专科阶段的一门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在整个法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的最终目标, 不仅是学生对刑法基本理论知识的获取掌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中各种基本问题的能力。诊所式教育模式能弥补传统法学教育带来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从教学对象来分析

电大法学教育的对象都为成人学生,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其中很多人是法律实践工作者, 他们具有全日制法学院学生所没有的法律身份, 可以直接参与到刑事司法业务。这种情况下, 诊所教育模式就不会缺乏真实的案例来源和实践基础。

(三) 从电大成人的学习方式上来分析

电大的法学教学不同于全日制高校的教学。电大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学。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诊所式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真实的案例或模拟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电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四) 从电大现有教学条件来分析

电大有着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 无论是专题讨论、观点交流、法庭辩论还是模拟演示, 都有着较为便利的条件。并且电大有一大批外聘教师就是来源于法律实践工作一线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 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也为诊所式教育模式开展的社会实践基地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在电大刑法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刑法学作为法学专科的基础课程, 它主要涉及刑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讲授与学习研究, 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中各种基本问题的能力。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实践运用的能力。对于远程开放学习者来说, 除了有限的面授时间与辅导老师接触外, 更多的是自主学习, 根据电大教学的特点, 笔者尝试将诊所式法律教育融入在实际的刑法学教学中去。

(一) 教学手段设计

根据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的一些理念并结合MOOC教学的手段, 本教学设计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教学两个空间:线上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网上学习平台、BBS、QQ群、网上模拟法庭、案例收集电子邮箱、微信群, 通过这些现代通讯设备, 时时开展教学;线下充分利用面授课时机, 与学生探讨线上存在的问题与疑问, 梳理知识脉络, 提示重点难点, 并组织学员参与社区法律援助、案件审理观摩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二) 教学评价设计

依据开放教育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除了笔试部分, 学生平时成绩占20%, 其中10%为书面形成性作业, 10%为平时学习过程评价, 具体分值如下: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在电大刑法学教学中应用的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的培养计划重理论轻实践, 相关的课程设置陈旧。

刑法学的学习, 不仅仅是刑法基本理论的学习, 更应该注重法律思维、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全新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和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的设定。可是在实践中, 无论是目标还是课程体系都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配套课程设置陈旧。

(二) 缺乏稳定优秀的辅导教师

在基层电大, 各专业课教师分为专职和外聘两类。专职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 可是缺乏相应的司法实践经验, 并且很多基层电大采用多校合并的形式, 专职教师除了应付性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外, 还要完成很多学校的其他工作任务, 精力及实践能力的缺乏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外聘教师大都来自司法一线,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由于是外聘, 缺乏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和稳定性, 因此对于教学的有效性也很难进行监督与评价。

(三) 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 配合度不高

电大入学的低门槛导致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专科阶段的学生, 大都来自职业类学校, 学习习惯和文化素养相对都比较弱,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而来读书, 学习缺乏自觉主动性。另外, 由于电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 有很多诊所式法律实践活动, 比如去社区参与法律纠纷调解等, 虽然已经提前通知了, 但是能积极参加的学生并不多, 整体的配合度不高。

四、提高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刑法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途径

(一) 转变传统的法律教育理念

法律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提高刑法学教学的教学效果, 将诊所式法律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真正运用到实践之中, 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树立注重实践、注重法律运用的新理念。

(二) 改革传统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

根据电大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特点, 改革原有的法学专业培养计划。适当的压缩基础课程和综合通识课程, 增加实践性法律课程, 如法律诊所、律师实务等。就刑法学课程而言, 可以尝试与刑事诉讼法课程合并, 更能体现刑事法律运用的实务性。此外, 改革形式主义的毕业生实习制度, 克服毕业实习的随意性、盲目性, 可以尝试将学生的具体参与法律诊所实践活动的内容作为实习考核的内容。

(三)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有效提高诊所法律教育在刑法学课程应用中的效果, 合理的配置专、兼职教师非常重要。一门课程也可以尝试由专职、兼职两名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本校的专职教师, 应鼓励其参与社会上各类法律实践工作。对于校外兼职教师, 要从法官、检察官、警官和专职律师等法律实践工作者中去认真选任, 并严格考核制度, 对于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加大奖励力度。

(四) 设置学习小组,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大的学生社会经验比较丰富,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法律实践工作背景且学习认真的学生作为学习组长, 领导学习组经常开展学习活动, 学校依据活动的效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奖励。并将此类奖励与原有的年度优秀学员考核挂钩。

总之, 法律诊所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法学教育模式, 笔者将诊所教育模式引入具体的刑法学课程教学中, 希望通过这些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能提高电大法律教育的质量,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立民.诊所法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1.

刑法论文题目 刑法学论文题目 篇5

1.罪刑法定原则研究

2.刑法溯及力问题研究

3.刑法解释研究

4、论刑法的时空效力

5、论犯罪构成理论

6.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7.刑事责任研究

8.论刑法上的行为

9.论不作为

10.持有型犯罪研究

11.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12.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13.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

14.单位犯罪研究

15.论犯罪故意

16.论犯罪过失

17.论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18.论犯罪既遂

19.论犯罪预备

20.论犯罪未遂

21.论犯罪中止

22.论共同犯罪

23.实行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24.帮助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25.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26.论想象竞合犯

27.论法条竞合28.论结果加重犯

29.牵连犯及其处罚原则研究

30、论转化犯

31、论吸收犯

32.正当防卫的条件研究

33.论特殊防卫权

34.紧急避险问题研究

35.安乐死问题研究

36、论死刑

37.罚金刑制度研究

38.刑罚裁量情节研究

39.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40.中外刑法自首制度比较研究

41.论立功

42.累犯制度比较研究

43.数罪并罚原则研究

44.减刑制度比较研究

45.假释制度比较研究

46.危害国家安全罪比较研究

47.玩忽职守罪研究

48.滥用职权罪研究

49、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50.交通肇事罪研究

51.走私罪研究

52.论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53.内幕交易罪研究

54.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研究

55.洗钱罪研究

56.集资诈骗罪研究

57.贷款诈骗罪研究

58.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59.保险诈骗罪研究

60.偷税罪研究

61.骗取出口退税罪研究

62、试论转化型抢劫罪

63.论医疗事故罪的认定

64、论交通肇事罪

65、论走私罪 66、论假冒商标犯罪

67、论重婚罪 68、论挪用公款罪

69、论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70、论强奸罪

71、“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 72、论诬告陷害罪 73、论伪证罪 74、论抢劫罪 75、诈骗罪问题研究 76、论合同诈骗罪 77、论保险诈骗罪 78、论受贿罪 79、论侵占罪

80、论贪污罪

81、论非法拘禁罪

82、论绑架罪

83、论盗窃罪

84、论敲诈勒索罪

85、毒品犯罪研究

86、论行贿罪

刑法教育 篇6

关键词:罪刑法定;研究分析

一、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含义分析

明确罪刑法定以及刑法解释的相关概念含义,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罪刑法定指的是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对相关行为进行如何处罚的一种规定,其相关规定应当由法律进行严格的约束。根据我国刑法之中明确的罪刑法定原则,其描述如下: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当前的法律制度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人权保障的精神和思想,而所谓的刑法解释,则指的是对刑法之中相关条文规定以及细节部分的规定含义进行具体说明以及阐述,其主要的阐述对象为刑法实施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通过刑法解释,可以更好的、更加准确的帮助司法人员理解刑法规定的真正意图,且以科学的、公正的、客观的方式态度,解决司法实践过程之中遇到的难题。

二、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之间的矛盾

1.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之间存在的价值观念冲突

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之间存在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首先是价值观念上的冲突。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属于观念层面之上的相关概念,并且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全面的保障社会人权和保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罪刑法定原则产生及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但是从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世界范围之内的终极价值观和目标是不曾改变的,所以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注重安全价值,其应当避免权力的不断扩张以及权力的滥用而导致公民的自由受到影响。所以,在司法实践过程之中应当注重对罪刑法定的安全价值维护,这一点有着重大的价值。而从此方面加以分析,罪刑法定的原则与刑法解释的价值是基本一致的。刑法解释主要是面对静止的刑法条文固定以及刑法解释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如果没有刑法解释,则相关概念和规定则相当模糊且抽象,难以真正意义上解决司法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之所以要进行刑法解释,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更加准确且可靠的保证刑法的适用性,进而解决多变的案件。所以要想追求司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只有通过刑法解释才能够全面实现,否则法律就形同虚设,毫无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2.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之间存在的实质形式上的冲突

另外一个方面的矛盾存在于形式意义和本质上。罪刑法定原则主要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公正和公平,以保证社会相关机能得以实现。而刑法解释在此方面则有着重大的区别,罪刑法定的原则主要是通过司法实践来实现的,同时司法的实践是需要刑法解释来进行维护的,刑法解释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保证实质意义上的公正和公平。所以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在形式和本质的意义上存在有价值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情况也全面的决定了二者之间重大的矛盾区别。刑法解释属于应用和实践的范畴之内,在司法实践过程之中刑法解释主要是为了解释刑法之中相关规定而存在的,所以其與罪刑法定原则相比,更加适合使用在具体案件的处理过程之中。罪刑法定原则是为了法定的规定而存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罪刑法定原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在执行司法的过程之中,难免的会出现冲突情况。尤其是二者之间的相关解释难以进行准确的判定,进而在实践司法过程之中还应当恰当的处理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差别,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冲突协调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罪刑法定、刑法解释的基本概念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矛盾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下文将针对罪刑法定以及刑法解释之间矛盾的解决途径对策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司法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避免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对案件的处理产生直接影响。虽然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释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冲突矛盾,但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本质意义和原则上的协调,依然有共通之处,所以应当加强对司法的探索,以找寻出恰当的途径实现工作的飞跃。

首先,应当找准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释之间的切入点,找寻恰当的途径实现工作的发展。根据贝卡利亚的社会契约理论,人们交出了一部分自由才有了政府,希望政府将个人牺牲的这部分自由集合起来以结束无休止的战争和混乱。然而,我们知道,人民也在害怕,这样的政府会将自己的权力无限的扩大化,来剥夺他们剩下的那部分自由,于是必须要制定法律。到十七、十八世纪,不堪忍受权力滥用和擅断的法学家们制定出了罪刑法定原,以此来结束权力擅断的黑暗局面。罪刑法定原则最初的保障人权,限制公权滥用的意义和目标是不会改变的。罪刑法定的价值观念还是偏重于安全价值的一元价值观,但是最终意义都是为了每个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之中,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需要保证广大司法人员完全的忠实于罪刑法定的原则,真正意义上履行自身依法办事的工作需求,而刑法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也是一样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的实现法律的公正,故还应当对二者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别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另外一个层面进行论述,而法律的公正最终还是要为了每个受法律保护的人的自由考虑的。所以不能单纯的认为,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生的冲突就孤立的看待二者存在的价值,其实不然,其矛盾和冲突似乎往往被放大。二者之间的互相制约和互相补充才能从实质上弥补罪刑法定在立法上的不足,同时也能促进刑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更准确的适用。故加强二者之间的互补,才是促进我国司法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还应当加强二者之间的制约和协调关系,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衔接关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发展,进而使得司法工作可以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蔡军.论我国刑法解释的目标和原则[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作者简介:

辨析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的冲突 篇7

一、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释矛盾

(一) 现实性冲突

根据罪刑法定规定, 刑法条例的所有词汇以及由这类词汇组成语句的意思一定要是精准无疑的, 不然其就会因不能操作而丢失意义。由于我国语言博大精深, 不同的读者, 对于同一句子和词语理解的含义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根据黎克尔的解说, 创建话语的文本富有远化这一特征, 即一系列让文本走出说话时环境的特征。从立法者角度来讲, 对认识的统一让法律文本含义富有了准确性。可就别人来看, 我们并不能在认识上同立法人获得统一。抛去立法人在立法上对有些原则性的争议持有揣着明白装模糊态度, 即便他想要对某个判断做出精确表态, 但他还是不能保障法官与公民对其认识会持有相同的看法, 因此, 要想确保法律具有实效性, 就应使法官与公民的认识保持一致。大家不要盼望一部不被我们理解的法律可以有效的实行。基于立法人认为法定的事情对法官或公民来讲并不是全面肯定,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罪刑法也具有自身的不确定性, 所以, 罪刑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即确定和非确定。前者通常指没有分歧的法律条例, 后者与之相反。若能从量上对其做出对比, 如果立法的水平相对较高, 就能使各个主体之间的理念保持一致, 并且还会加大立法人的权威, 否则, 立法人将不会获得较高的权威。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所有公民在法概念上的统一是立法人同公民交流的基础, 若是二者在众多层面上都不能统一, 那公民也许会将法律看作异物, 因为他们不知道立法人的目的。当代法治的观念规定:立法人不可单方地定义罪刑法定, 若要实施罪刑法定, 一定要让公民对法律进行全面的认识且树起对法律真诚的相信。依据我国法律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于法律的理解程度, 由于法官与立法人社会角色的不同, 对法律的理解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然而, 对于公民, 由于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理的不同, 对法律的理解也会存在较大差别。因此, 对于此种状况, 不仅让法官在凭借个人的积累经验做出裁判时在一些层面上就与立法人背离;另外, 又让公民对法律好坏的断定只能参考法官对法律的具体应用来体会。这样一来, 立法人、法官与公民间就有了这样的形势:法官自身的行为, 不仅会影响公民对法律的理解程度, 还会影响公民对立法人的看法,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法官行为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公民对法律的看法, 其行为的职业性牵制了个人性, 并且这种职业性应受到三种层次的观念的制约:法官共同体的理念、法官与立法人的共同意思、所有公民的法观念。这三者就普遍性上来讲是递进关系。若法官的行为让所有公民在理念上达成共识时, 就完全达到了正当性。罪刑法定的获取是同以上三种理念的形成是并存的。然而, 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 我们还在为获得法理念第一阶层上的统一而奋进, 所以, 罪刑法定在理念上的影响十分关键。

(二) 观念性冲突

刑法解释在价值选择上罪刑法定主要倾向于刑法的安全性, 且经此来获得刑法的社会保障功能。从司法方面分析, 对于法官做出的判决, 不仅应当得到立法人的认同, 还应得到所有公民的认同, 由于法律并不只是属于法人自身, 是属于全体公民, 在我国法制建设的过程中, 尤其是刑法, 刑法应是正义的代表, 而不是实施暴力的主要工具, 并且所有公民都希望刑法能够实现法律的公正性,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刑法, 主要包括两种属性, 即安全性与公平性, 因此, 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 立法人应当正确对待这两种属性。如果在解决公民个人案件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法官, 应当选择刑法具有的公平性, 以使公民能够认同法律的正义性。由于正义性是法律存在根本。法只可在正义中找到其适宜的且详细的内容。就某些意义来讲, 安全价值与公平价值并不会达到完全的一致。简单地说, 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在价值选取上是不能协调的。但从刑法自身发展的规律看, 我们对于刑法价值的选择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在中世纪, 思想家对于欧洲的罪刑裁判写下了罪刑法定标准, 符合那时的社会状况, 他们看重刑法的安全价值。当时, 公民对法没有深入的认识, 并不知道法的真正寓意, 仅是一味地顺从。为防止其受到不应受的惩戒, 只能从牵制刑罚权的发起上找突破。罪刑法定变成了获得此目的的最好选择。随着公民对法的认识的持续深入, 他们不再一味地顺从法律, 而是追问为什么这样定义法律。这种追问主要由于正义导致, 因此, 产生了新的社会形态, 即法治社会, 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 经历了很多历程, 因此, 刑法应与罪行法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实现法治的最高阶段以前, 基于上述因素, 刑法解释应顺应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然而, 并不是完全服从, 而是有条件的, 是在通过法官的严谨选取后可有条件的退让。当进入法制社会的最高形态以后, 法律已经被大部分公民认同, 然而, 对于公民认同的法律, 已经是拟定完成的法律, 刑法的公正价值覆盖安全价值。由于正义是法律的本质体现。此时, 我们就跨越法治和人治这一历史界线, 应使法治与人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为此时的人是法律的人, 是对法有着真诚认同, 对法的精神全面认识的人。

二、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解释各自划清

虽然罪刑法定原则通同刑法解释有很多不能排除的冲突, 但若要获得形式上的罪刑法定原则和达到实质上的刑法解释的调整还是攒在相同点的。

作者觉得, 若想取得二者的协调或是一致还是要在他们的终极含义中找到着手处。贝卡利亚的社会契约原理写道, 公民舍去一些自由才创建了政府, 期望政府把个人自由牺牲积聚在一起让持续的战争与混乱得以停止。可众所周知, 人民也会害怕, 这样的政府会把其权力无穷的扩增, 再夺取公民所剩的那些自由, 因此一定要拟定法规条例。在十七、十八世纪, 权力乱用, 法官昏庸, 法学家们忍无可忍就拟定了罪刑法定原, 用此来结束权力当道的黑暗社会, 可知, 罪刑法定原则最初的保障是人权, 限定权力乱用的意义与目标是不可更改的。即使在前文的叙述中, 罪刑法定的价值理念是倾向与安全价值的, 但其最终都是为了所有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获得。而刑法解释在此意义上的认识是一样的。若是没有公正的法律上, 如何谈自由, 更加不用说权利的实现。因此大家不要单纯的因为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释两者间带有的天生冲突, 就将二者带有的价值孤立分开。事实上, 两者间唯有彼此牵制与补充才可在本质上填补罪刑法定在立法上的缺陷, 同时也可推动刑法解释在司法运用中更精准的使用。

总之, 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差别是刑法原理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他们的界限十分不清楚。虽然学者给定了较多的分辨办法, 可是, 还是很难找到一种较清晰的区分准则, 对同一解释还是有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两种说法。在此, 作者觉得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一项客观重点区分便是“是否在法条字义的规定内”, 若不在此规定中, 即使对被告有利、可实现法益保护的这点、或是说刑法条例间也富有协调性, 都被看为类推解释。

摘要:公正——刑法内容中心。从观念上解析, 在价值选择上罪刑法定主要倾向于刑法的安全性, 公正仅是形式化;刑法解释被认为是一项司法实践活动, 其最高价值体现是怎样打破罪刑法定的约束, 在达到实体公正。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就产生了两种冲突:在现实中, 刑法的安稳性同社会持续发展的冲突, 这便阻止不了让刑法解释在一些层面与罪刑法定背离;根据法治规定, 怎样才可以用最小的实体公正来取得形式公正被作为法治国家刑事司法理念的最高峰。

关键词:罪刑法定,刑法解释,公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刑法国际化下我国刑法的发展探讨 篇8

一、如何进行刑法国际化

所谓的国际化, 就如我们现今的情况一般。现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对外开放, 都在对自己的国家的内部进行着改造, 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长处, 对于自己国家的一些缺点进行改变。在自己的国家中引进一些其他国家的方式方法。

(一) 刑法国际化的基础

在不同的国家中有着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特色, 有的国家有独特的文化, 有的国家有独特的民族习俗。但在这诸多的不同中却有着一定的相同, 或许只有一点, 但是这一点已经足够, 各个国家迈向全球化。国家的对外进行开放, 就会与不同的国家进行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而根据这些交流, 国家之间就会有一定文化相互渗透, 慢慢的融合, 趋于全球化。而国与国之间的法律也会有着相互交流, 这样的发展是有益于刑法的国际化的。

(二) 刑法国际化的重要性

刑法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今的国家中,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犯罪的行为也有着相似的共同点, 因此刑法的国际化是必要的。因为刑法在国家间的交流中也占有着, 一部分国家关系体现的特征。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在其他国家, 对本国人进行刑法, 是需要进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 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外交水平。而刑法的完善同样是需要国家的重视的,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 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法律的重要性是突出的, 而刑法在这其中又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刑法国际化是需要逐步进行改善的。

二、我国刑法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 对于法律是占着首要的地位的。从此也可以看出对法律的重视, 虽然我国法律已经为现今的国家建设,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规范制度。但是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还是需要进行逐步的完善的, 并不是说我们现有的法律就是最好的, 就足够国家发展的。

(一) 刑法未来的走向

刑法的发展并不能总是, 依据老有的制度进行执行。因为在不断的发展中, 会出现我们刑法中所没有的情况,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需要进行完善改变。对刑法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而这种改变, 并不是革新, 不是从新订立一个刑法, 而是在传统现有的观念中, 融入一些新的想法, 结合当今社会国家的发展状况进行改变, 进行增添或删减。

(二) 我国刑法的国际化

由于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 就需要国家参与到这其中。而我国的刑法也在进行着逐步的完善。我国刑法在不断的发展中, 也开始了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化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刑法的发展的进程重要的一步就是国际化。单单加强国家自身的刑法是远远不够的, 犯罪行为的多种多样, 致使国家之间需要不断的沟通交流, 来减少犯罪率。针对国际罪犯, 能够携手进行打击整治。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导致, 刑法在国际化中难以发展前进。就像如果需要抓捕一个罪犯, 而罪犯逃往到了国外, 在抓捕的过程中就需要, 与当地国家进行沟通, 进行多种手续的办理, 而在这个过程中, 或许罪犯可能会再次转移。

三、结语

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在不断的提高生活的同时, 也要开始关注法律的。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国家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种交流有助于提高彼此国家的刑法。针对于国际化中犯罪人的捕捉也起到了一定的效率。这不单单是一个国家或是一方面就能够形成的, 这需要多个国家, 进行着多种的交流, 在这个国际化中都成为一份子, 能够有着刑法的意识。我国这着其中, 也要能够完善我国的刑法, 与国际化的发展脚步相同。对于刑法的发展能够结合国家发展的具体趋势, 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 对刑法国际化采取不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魏海.从刑法国际化和政治化视角谈余振东贪污犯罪和拉萨"3.14"打砸抢烧犯罪案件的裁判正当性[J].赤峰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1 (3) :30-36.

[2]王永兴.综述历次刑法修正案:内容、特点和原因——兼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法修正案[Z].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 2009:28-39.

刑法教育 篇9

(一) 积极方面

1997年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法典化, 这是我国刑法史上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对于依法治国,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在公民自由与国家刑罚权之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 将有利于严格我国的刑事立法、司法活动, 有利于保障我国公民的个人自由和合法权益, 有利于加快我国刑法的现代化步伐、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典化, 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1]

(二) 不足之处

首先, 司法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法无明文规定, 或者规定不明确不具体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严重危害了个人、单位或者社会的利益。但是依据罪刑法定原则这些行为无法定罪量刑。这事实上放纵了犯罪, 造成司法认定与裁量的偏差。势必影响公民及社会的利益和稳定。

其次, 刑法空白罪状较多。刑法条文对于犯罪构成的表述偏于笼统、概括和抽象。在司法实践中, 对于由空白罪状规定的严重社会危害行为难以有一个确定的判断标准。

二、罪刑法定原则下刑法解释的存在必要性

第一, 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成文法作为一种普遍意义的行为规范, 必须具有简洁性。第二, 法律规范的数量是有限的, 法律更倾向于采用抽象性强、包容性大的用语。第三, 对社会的发展变化, 刑法须保持相对稳定性, 采用相对抽象的文字能因应社会发展需要。第四, 刑法的内容多以普通用语表述, 其内涵、外延不可能做到完全清晰具体。第五, 为防止刑法漏洞, 刑法往往从不同侧面编织法网, 不可避免地形成交叉重叠关系。[2]第六, 因为罪刑法定原则, 而刑法又不可能涵盖所有罪行, 所以需要刑法解释来确保司法公正。

上述六点原因证明刑法规定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但是刑法司法实践所面临的案件又纷繁复杂, 这就使得刑事司法实践要求将刑法规定予以具体化、明确化, 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三、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解释中的体现

张明楷教授指出:“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生命。它既是立法机关制定刑法、司法机关适用刑法必须遵循的原则, 也是任何解释者必须遵循的原则”。陈兴良教授也说:“我国的刑法解释应当立足于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实践, 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 维护刑事立法的权威性的前提下, 发挥司法解释的积极作用。”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刑法解释主体的确定

罪刑法定原则的制度基础是三权分立学说。核心内容是将政权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在我国, 刑法解释的有权机关只能是立法和司法机关。[3]

(二) 对刑法解释范围的完善

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释是以刑法条文为形式联结点的。当刑法规范规定得抽象模糊时, 要适用刑法就必须进行解释。罪刑法定原则对立法要求的绝对明确化渐变为相对明确化, 维护其“法定”罪刑的宗旨。刑法的立法解释是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做出的法律方面的解释, 司法解释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做出的法律应用方面的解释。但这二者都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解释行为的性质, 依照规定的刑种和刑度裁量, 犯罪构成没有规定的行为不得以犯罪处理, 不得超越刑种和刑度量刑。

(三) 在刑法解释方式的体现

如前所述, 根据不同的标准刑法解释的种类可以划分出很多种。但这些解释方法都遵循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禁止类推原则。类推解释名为解释, 实为规范创制, 会使刑法缺乏可预测性, 违背人权保障要求。禁止法官作超出法律规定范围外的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这是罪刑法定原则下立法者和司法者都不可逾越的底线。[4]

避免类推解释关键在于正确区分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扩大解释是指“刑法条文所使用的文字失于狭隘, 不足以表明刑法典真实意义, 于是扩张其意义, 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意义的解释方法。”[5]区分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有两个基本方法:一看是否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含义的范围, 二看是否超出人们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预测可能性。

(四) 对刑法机能的具体要求

罪刑法定原则下的我国刑法具有两种机能, 一是保护机能, 二是保障机能。进入现代社会, 罪刑法定原则在强调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的同时, 还要求“要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6]刑法的机能要求立法机关应尽可能地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予以惩治, 避免刑法漏洞。司法机关应在刑法的规定范围内追究犯罪、实施国家刑罚权。体现在刑法解释中, 法官既要在刑法用语的可能范围内按照实质犯罪论来解释刑法, 注重人权保障, 又应依实质犯罪论用足刑法的规定, 避免放纵犯罪, 注重权利保护。

(五) 对刑法解释溯及力的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之一就是禁止刑法解释的溯及既往。那么刑法解释的根据就应该行为时的法律文本为基准进行解释。解释的效力只能对以后发生的行为适用。当然按照我国立法原则, 有利于被告人的溯及例外。

参考文献

[1]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32.

[2]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01:92.

[3]黄伟明.论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司法解释[J].法学评论, 2001, (2) .

[4]刘明祥.论刑法学中的类推解释[J/OL].中国法律信息网, 2008-06-05.

[5]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01:16.

刑法教育 篇10

因此, 在刑法学的入门课上, 当然要注重刑法概念的教学, 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作为刑法学研究对象的刑法究竟是什么, 从而为以后的刑法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 从刑法概念入手, 深入挖掘刑法学的基本范畴, 是使学生初步形成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捷径, 也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刑法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树立起学好用好刑法的信心。

一 从日常概念入手, 帮助学生确立刑法的科学概念

刑法的概念是统摄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总纲, 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刑法学这一门学科的总概念。因此, 在刑法第一课上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刑法非常重要, 科学地确立刑法的概念也因此而成为刑法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的。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建构的结果, 这种建构是对环境中信息与刺激的应答, 而不是复制或映照。这意味着, 教学需要将学习者置于他们能够构建结构化知识的情境中, 而不是采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装到学生的头脑中。作为大学生, 他们对于刑法的概念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 如果不注重对这些概念进行清理和引导, 就不可能形成对刑法概念的理性认识。通过直接灌输的方式, 最多只能让学生记住刑法是什么, 而不能让学生明白刑法究竟是什么, 只能知其然, 不能知其所以然。未受到系统而科学的刑法学专业教学之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的零散概念, 可称之为刑法的日常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日常概念的超越和升华, 系统揭示刑法概念的内涵、外延而形成的概念, 才能称之为刑法的科学概念。因此, 正视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刑法的日常概念入手, 通过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刑法的科学概念应是刑法概念教学的基本思路。

在正式进入刑法概念的讲解时, 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够让任课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脑海中对刑法的日常概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 学生对刑法的感性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犯罪;二是刑罚。这些日常概念与刑法的科学概念具有相似性。按照刑法学教材的通说,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主要是刑罚)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而国外则有刑法 (penal law) 、犯罪法 (criminal law) 的称谓。一般认为, penal law侧重于刑罚规范的一面, criminal law侧重于犯罪事实的一面, 二者称谓不同, 但所指法律相同。实际上, 这凸显出了刑法学的两大基本范畴:犯罪论与刑罚论。而“刑随罪至, 罪因刑显”, 初步揭示出了刑法中犯罪与刑罚的关系。由此引申出罪刑关系这一贯穿刑法学知识体系的红线, 让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刑法学教材 (上、下册) 由罪刑本体论、犯罪论、刑事责任论 (刑罚论) 、罪刑各论四大部分构成。

但是,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任课教师应当趁机因势利导, 进一步理清其中的知识脉络。应当简要介绍刑事古典学派的“行为中心论”, 以及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 (新派) 的“行为人中心论”, 引导学生思考古典学派所主张的传统罪刑相适应和新派所主张的刑罚个别化的得失。在此基础上, 启发学生寻求协调二者关系的解决之道。于是, 刑事责任的概念呼之欲出。作为犯罪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这一概念不仅预示着刑罚仅仅是承担责任的方式之一 (尽管到目前为止, 刑罚仍然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 , 更为重要的是, 它能够将二者的优缺点巧妙地协调起来, 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结合而成的“犯罪——刑事责任——刑罚”刑法体系就更加科学合理。经过这种理性认识过程, 学生对于刑法概念通说观点的理解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 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从刑法的日常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和飞跃。

二 从刑法的调整对象入手, 明确刑法学的知识体系

需进一步追问的是:我国现行刑法的定义如何与古代所称的“刑”区别开来?其科学性究竟何在?《说文解字》中对“刑”的解读是:“井刂, 罚罪也, 从井, 从刀。刑罪也, 国之刑罚也。从井刀, 刀守井, 饮之人入井陷于川, 守之割其情也。”《晋书·刑法志》中认为:“夫刑者, 致生死之命, 祥善恶之源, 剪乱除暴, 禁人为非者也。”中国古代的“刑”侧重于运用惩治的威慑力来禁非除暴, 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中华法系“诸法合体, 以刑为主”的特点, 而近代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出现, 具备了刑法文明、法制文明乃至法治昌明的必要条件。因此, 教师要趁机追问:“刑法为何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刑法究竟是什么?”

这时, 有必要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在之前的法理学课程中所学到的区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法理学认为, 区别不同的法律部门有两个标准, 一是调整对象, 二是调整方法, 从这两个方面最容易管窥部门法的性质与功能。在这个问题上, 法理学课程的知识给学生带来了认识上的误区, 有必要予以澄清。虽然法理学的基本立场是“任何法律都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否则就不成其为法律。法律部门就是以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作为依据来划分一部法律属于何一部门的”, 即部门法区分的标准是不同的调整对象, 一个法律部门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 根据就在于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但在论及刑法的调整对象时, 却出现了矛盾和分歧, 足以让学生陷入思维的困境之中。例如, 法理学家张文显教授主编的教材认为:“划分法律部门, (除了调整对象外) 还需将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作为标准。可将凡属以刑罚制裁方法为特征的法律规范划分为刑法部门。”刑法学家赵秉志教授主编的教材认为:“刑法不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而是以特定的调整方法使它与其他部门法律区别开来。”再如, 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主编的教材认为:“刑法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表现在:对犯罪这类违法行为, 根据法律所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不同, 而不在于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也就是说, 一旦具体地落实到刑法的调整对象上, 无论是法理学界还是刑法学界都自悖其理、异口同声地认为, 刑法没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 不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自己的调整范围, 刑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是因为具有刑罚这种独有的调整方法。于是, 在同一法律体系之内, 区分部门法就同时具有了两种标准——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而由于标准本身的不统一性, 法制的统一性就难免受损, 而且导致刑法学知识大厦的根基不牢。只要追问一下学生“为何相同的法律关系要用不同的调整方法”就足以让学生觉得刑法学的独立存在似乎是个难题。难道刑法真是对第一次规范 (如民法规范、行政法规范等) 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进行再次调整的第二次规范?难道刑法只具有补充第一次规范的附属性, 因而只能附属于民法和行政法等部门法?

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又陷入思维困惑之中时, 教师要立即回到正面回答问题的教学思路上。要告知学生, 实际上, 刑法在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两个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刑法学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也是以此为基础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在调整方法上, 刑罚是刑法所独有的调整手段, 也是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显著标志, 具有“不得已”的严厉性。之所以说刑罚具有严厉性, 是因为刑罚的内容是剥夺犯罪人的基本人权, 其他任何法律的强制力都不能与之相比, 刑罚权可以说是和平时期一个国家最具有强制性和暴力性的国家权力。而且可以进一步将刑罚权分解为立法机关的制刑权、公安检察机关的求刑权、审判机关的量刑权、监狱等刑事执行机关的行刑权, 并通过图表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刑罚权的运行流程, 从而认识到刑罚权的运行过程是“麻子打哈欠, 全面总动员”, 即几乎动用了全部国家机关。这样, 关于刑罚论的“知识树”就清晰地勾勒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但是, 仅仅认识到刑法调整方法的特殊性是不够的, 因为这仍不能回答前面抛出的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社会关系要用不同的法律手段来调整?换言之, 它不能提供国家判断社会危害性大小的理性标准, 也就不能回答国家发动刑罚权的正当根据, 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要回答刑法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关键还得看其有无调整对象, 要深入理解“刑法”这一刑法学的总概念, 也要看刑法的调整对象究竟是什么。

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陈忠林教授在其主编的教材中针对国内外刑法学界普遍认为刑法不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因而无法有力地说明刑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一基本事实的理论困境, 曾经创见性地提出, 刑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 即是一种特别的社会关系——公民个人的基本人权与保护, 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的国家的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在介绍这一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之后, 为帮助学生理解, 最好能够举出形象、简单而生动的例证。例如:同样是10万元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盗窃10万元应当动用刑罚, 而不能偿还10万元到期债务就不能动用刑罚呢?因为, 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仍然只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 侵犯的是债权人的所有权;而盗窃10万元就不仅仅是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 侵犯的就不仅是被害人的所有权, 而是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所有权法律制度。倘若国家不用刑罚来打击盗窃, 而是通过民事赔偿的方法来解决, 即使双倍赔偿, 但由于犯罪黑数的必然存在, 盗窃者可能还有得赚, 这样的法律实质上是鼓励盗窃!就是恶法。申言之, 对犯罪行为如果不动用刑罚权, 那么国家相应法律制度所保护的全体公民的相应基本人权就要从根本上受到威胁, 其他部门法的权威就会从根本上失去保障。这就为发动刑罚权的正当理由给以了回答, 同时也对刑罚权的范围予以了限制。由此, 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刑法的独立存在价值, 并可进一步引申出犯罪与刑事责任、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系, 从而为犯罪论和刑事责任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结束语

刑法学是一门富于哲学思辨的法学, 杰出的刑法学家往往也是杰出的法哲学家, 虽然刑法学教学不奢求培养法哲学家, 但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刑法思辨能力则非常必要。在刑法学入门课上清理学生对刑法的感性认识, 并追问“刑法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刑法哲学的问题, 并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不仅能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刑法概念的科学内涵, 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经常性地对犯罪与刑事责任和刑罚的问题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 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立法上罪名设置、犯罪构成要件设置、法定刑配置的正当根据, 以及司法上定罪处刑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从而切实帮助他们掌握好刑法学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

摘要:刑法的概念是统摄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总纲, 是刑法学学科的总概念。从刑法的日常概念入手, 层层深入地挖掘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罪刑关系、刑法的调整对象等刑法学的基本范畴, 帮助学生确立刑法的科学概念, 是让学生在刑法学的入门课上从宏观上把握刑法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初步形成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捷径。

关键词:刑法,总概念,教学,刑法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01

[2]赵秉志.刑法新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兴良.刑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6

[4]陈忠林.刑法学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刑法教育 篇11

关键词:社会危害性 罪刑法定原则 冲突

我国刑法学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7年刑法典颁布之前,主要是围绕其具体内容以及其是否为犯罪本质特征而展开。这是主流观点认为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本质特征,是刑法违法性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阶段是1997年刑法典颁行后,主要围绕社会危害性理论与罪刑法定原则、刑事违法性等关系而展开。大规模质疑就此产生,大批学者或主张改良,或坚决反对。①

陈兴良教授认为,社会危害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同时它还是个极度危险的概念,因为它使中国的刑法理论陷入苏俄刑法的泥潭中而无法自拔,这种政治色彩、阶级观念的标志性理念无疑将削弱甚至磨灭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使用的生命力。②以陈兴良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社会危害性理论是我国刑法学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应该从刑法学中去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存在冲突和矛盾的。

在现行刑法典中,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并存的现象是否合理?有学者认为不合理,是因为这是两个互相冲突、排斥的标准。③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本质特征这一理论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冲突。例如,刑法分则中的“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字眼,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对这些要件作出判断,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把握上就可能会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背离。即此时更依靠法官自由裁量权,凭借自己的法律常识与认知对某些行为中属于“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情形进行分析,评价其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刑法上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进而进行定罪与量刑,这就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在解释上述疑问时应该区分情况来进行分析:

第一,在只有立法解释的情况下。立法法第47条明文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这样法官根据立法解释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出的判决并不会与罪刑法定原则背离。

第二,在只有司法解释的情况下。我们知道,我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承担了“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要件的解释工作,这项工作也颇受诟病和质疑,主要的原因是立法法规定司法解释不是法律,无权规定罪与刑。④但是最高司法机关的越权并不能成为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的理由,这是我国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尚须解决的问题,越权行为本身是违法的,是可以用立法解释代替的。

第三,没有立法解释也没有司法解释的情况。此时,法官又借以何种标准来处理分则中“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要件?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必然的会使用自由裁量权,这是否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背离?这种情况当然的成为了学者质疑和诟病社会危害性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最典型的情况。

在这里,笔者认为上述质疑是多虑和多余的,因为法官在考虑是否定罪时,以社会一般人的认识标准不会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从立法角度讲,刑法的制定、修改和废除是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一本质属性来指导的,立法者作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代表制定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更何况作为法律工作者中最杰出审判工作者—法官,其所作出的判决虽然带有其一定的主观意思,即行使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然而判决本身一定也是在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下做出的。并不会出现在司法过程中由于过多的受到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影响而导致对一行为的定罪上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实际上可以这么解释,社会危害性的针对性重点是对于立法,因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对一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无或大小的评价来将行为做出入罪的处理;而罪刑法定原则的遵循更倾向于司法活动,在运用刑法定罪量刑时严格的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做到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社会危害性属于刑法中犯罪论本质上的部分,是犯罪论的理论来源,同样也是犯罪的固有属性;而罪刑法定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某一行为构成或者不构成犯罪的规范的外化表现形式。

曾引起全国热议的许霆案,也蕴含着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碰撞问题。2006年4月21日,广州青年许霆与朋友郭安山利用自动存取款机鼓掌漏洞取款,前者前后共取出17.5万元,后者去除1.8万元。事发后,郭主动自首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而许霆潜逃一年落网。2007年12月一审,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2008年2月22日,案件发回广州中院重申改判5年有期徒刑。

本案在罪名的定性上最终被定为盗窃罪可谓已无太大争论,然而一审对其判处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终审则被降至为5年有期徒刑和罚金2万元。从案件本身来看,许霆利用自动柜员机的漏洞持卡多次取走现金共计17.5万元,其行为已经构成刑法第264条盗窃罪中所规定的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依照刑法规定该盗窃行为的量刑幅度最低也是无期徒刑,然而最终终审判决仅对许霆判处5年有期徒刑。法庭认为,许霆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依法本应适用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但鉴于其恶意取款是在发现银行自动柜员机出现异常后的行为,采用持卡非法窃取金融机构经营资金的手段,其行为与有预谋,或者采取破坏手段盗窃金融机构的犯罪有所不同。从犯罪具有一定偶然性看,许霆犯罪主观恶性不大。根据本案具体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对许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法院上述解释无疑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问题。显然,在对许霆的终审判决中法院最终没有体现出“罪刑法定”,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构成与犯罪行为相符合,严格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是应当按照刑法条文来判决,判处其无期徒刑。然而无论是民意所向还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最终法院还是因为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小进而对于其处以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在这里似乎又重新使得上述一切对社会危害性不会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的论证都变得苍白无力,法官的自由裁量与民意对司法的导向作用体现出我国刑法仍然只在追求其对犯罪的本质问题,及社会危害性,而却忽略了司法过程中的罪刑法定原则。这种观点又是否正确呢?

笔者认为,许霆案的最终判决并不能说明社会危害性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原因如下:首先,本案从客观方面来看比起盗窃罪中的加重情形有所区别。许霆案中许霆是由于自动柜员机的漏洞持卡窃取财务,其行为的发生与之前刑法所针对的一类故意、蓄谋的盗窃行为有一定区别,虽然之后其继续取款的行为是故意且性质较为恶劣。很多学者在对该案的探讨中认为可以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即认为许霆的利用自动柜员机故障获取财务的行为是不具备期待可能性的,甚至不应构成犯罪。此种观点虽有些过激,但也存在一定道理,在该案件中,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是存在一定过错,这也是诱发犯罪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应将许霆利用自动柜员机漏洞取款的行为简单的等同于刑法中规定的加重情形,即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其次,法律固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其会收到经济发展变化而随之变化,许霆案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盗窃行为类型。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所谓的罪刑法定,就相当于否定了刑法作为法律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更有悖刑法的目的,即预防犯罪和教育改造的作用。当然有人质疑,即便目前刑法的条文可能存在着滞后问题,无法对新型犯罪做到很好的规制作用,然而罪刑法定原则必须遵守。许霆案的处理时期仍应按照当时刑法所规定来处理,而该案可作为一个指导来制定相应司法解释来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同类情形案件。可笔者却不赞同该观点,法律作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工具,其享有民主性,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吹民意可以改变法律对案件的判决,只是我认为许霆案的最终判决并没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盗窃罪的定性,法定的量刑都是严格的按照了罪刑法定做出的判决。仅仅在盗窃金融机构一处存有争议,而这正是因为具体案件中的这一行为与刑法中描述的传统的盗窃行为有所出入,此时依据具体个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加以区别,及时弥补刑法滞后性带来的缺陷,可谓是两者之间很好的一种弥补关系,并不是二者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知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意)贝卡利亚.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3]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上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4]姜雯.风险社会中“社会危害性”新的解读[J].河北法学,2011.

注释:

① 刘科.回顾与展望: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三十年[J].河北法学,2008,(11).

② 陈兴良.刑法知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7-205,194-195.

③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1998,(1).

④ 姜雯.质疑未成年人奸淫幼女的非犯罪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4).

刑法教育 篇12

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我国刑法司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基本含义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是在对某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进行界定时, 应该以刑法规定的内容为准则, 如果刑法规范没有将这种行为认定成犯罪时, 那么就不能将其定性为犯罪。

日本学者平野龙一先生提出刑法谦抑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补充性、不完整性、宽容性。后来, 平野龙一先生又指出刑法谦抑性就是补充性 (1) 。刑法的谦抑性就是在现实的立法与司法活动中尽量实现非犯罪化和轻刑罚化。非犯罪化就是减少各种犯罪罪名的数量, 把犯罪之行为转化为违反其他社会规范的行为范围内, 使尽可能多的行为为各种秩序所管制, 从而减少了刑罚的适用。非刑罚化是指对于一些较轻的犯罪, 在立法上减轻一定的处罚力度, 这种力度的减轻是在充分的考虑了国家实际情况、社会状态、经济情况等客观因素的基础之上的。

二、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之间的差异

(一)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的根据不同

罪刑法定原则在最初是由启蒙思想家反抗专制刑法的产物, 启蒙思想家为了防止法官恣意行为的发生, 保护人们的天赋人权, 提出了什么是犯罪和对这种犯罪应该如何惩罚, 应该由刑法预先明确设定, 被人们所获知。后来, 随着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体制制度的逐渐完善, 根据对于三个机构所享有权利的划分、分配和制衡的需要, “三权分立”学说出现了, 这一学说为权利的分配与制衡提供了解决的方法。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以及被众多学者所接受为罪刑法定原则提供了政治上的根据。

然而, 刑法谦抑性在最初的由来以及根据则是来自于另外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进步, 人们慢慢的发觉到国家的权利不是也不该是不受限制的, 国家的权利也不是绝对的。社会调整规范包括宗教、道德、法律等很多方面, 法律又是人们最后的保护手段。法律又包括着刑法、民商法、宪法等很多部门法, 刑法只是法律的一个部门, 这就意味着刑法规范只能针对一小部分的行为。二是人们对于刑法最大效益的追求。虽然刑法对于抑制犯罪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刑法归根到底还只是对行为人的一种制裁, 在思想、精神上的作用还是不能达到抑制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面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刑法的适用范围, 扩大其他规范的作用, 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在适用环节上的不同

1. 罪刑法定原则适用于立法和司法环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的基本立场。首先, 在法律规范中没有明文地规定某一行为为犯罪时, 就不能把这种行为判定为犯罪行为。其次, 法律在没有明文规定对一种犯罪应该进行惩罚时, 则不能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最后, 对于犯罪行为的处罚只能在刑法规定的刑罚幅度内进行定罪量刑, 不能依照个人或者其他的意愿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对刑事司法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在定罪方面。在司法过程中, 对行为人的行为确定罪名, 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确定, 禁止随性的判定。 (2) 在量刑方面。对于犯罪所应该承担的刑罚, 在其种类、幅度上应该按照法律规范的规定范围内确定, 禁止恣意的量刑。 (3) 在行刑方面。国家机关在行使刑罚时, 应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 禁止权利的越位和程序的错乱。 (2)

2. 刑法谦抑性主要适用于立法环节

与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适用性相比较而言, 刑法谦抑性的适用范围则要狭窄许多, 其主要适用在立法阶段。 (3) 在刑法立法过程中, 对于犯罪行为的判定, 要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后, 在除刑罚以外别无其他途径可用, 我们才能将这种行为列入犯罪行为之列。

这里提到的刑法谦抑性主要适用于立法环节, 是因为它立法环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并不是说在刑事司法环节就没有任何的作用。在现实的刑事司法过程中, 刑法谦抑性也常常被看做是一种必须被遵循的重要的法律原则。

(三)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在价值取向方面的不同

罪刑法定原则在最初确定的时候便是站在人权的立场上, 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 追求真正的公平正义, 反对封建专制的审判, 否定刑罚擅断、刑罚滥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罪刑法定原则也渐渐地发生了一些演变, 由以前绝对的罪刑法定演变为现在很多国家所适用的相对的罪刑法定原则。另外,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了两个层面的价值取向:一是积极层面的价值取向:对犯罪的惩罚, 保护社会。二是消极层面的价值取向:对刑罚权的限制, 保障人权。

而对刑法谦抑性价值取向的探讨, 我们是在社会体系转型后, 刑法法律地位降低的社会结构中开始的。刑法谦抑性的价值取向体现为———对刑法适用范围的限制和对刑法处罚程度的宽和。对刑法适用范围的限制是指在刑法立法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因素, 对刑法规范的深度和刑法规范的广度进行限制。刑法谦抑性所包含的对刑法处罚程度的宽和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制约和限制, 而公民的权利又是神圣的, 为了防止刑法对公民权利的过度干涉以及保障公民的神圣权利, 应该对适度的宽和处罚程度。

三、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谦抑性之间的契合

(一) 对刑法的处罚范围限制的契合

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谦抑性之间的契合之处首先表现在对刑法处罚范围的重合上。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中对刑法处罚范围的限制存在如下几点: (1) 依据形式侧面中的排斥习惯法, 规定了刑法的渊源只能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成文法, 法院不能依据习惯法会行为人进行审判, 而只能依据成文法的规定定罪量刑。在这点上, 将习惯法排斥在了审判依据之外, 限缩了刑法的处罚范围, 与刑法谦抑性的性质———抑制刑法的处罚范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 在实质的侧面中, 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刑罚规定只能对应该处罚或值得处罚的行为进行规定, 对于一些不需适用刑罚就能够抑制的行为, 就不用适用刑罚。在刑法谦抑性的性质中有着相同的内容, 对于适用除法律以外的其他规范进行抑制的行为, 法律只是最后的手段, 限制了刑法适用的范围。

(二) 对国家权力限制的契合

两者的契合之处除了对处罚范围的限制意外还表现在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方面。罪刑法定原则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主要是对国家立法权的限制。在立法活动中, 对法律的构建是一项慎重的事情, 决不允许立法者任意恣行。立法者对犯罪的规定, 是对公民自由的一种限制, 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 就要使公民能够事先预测到自己行为的属性, 就要能够事先明确规定犯罪和刑罚 (4) 。然而, 尽管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行为是否犯罪, 但是司法机关若滥用职权, 则仍然会侵犯公民的自由。因此, 为了保护公民的自由, 保障公民的对自己行为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 就要发挥法律的限制作用。从刑法谦抑性的本质与价值来看, 它无非就是对刑罚的一种约束, 对刑罚权的一种限制, 是帮助人们避免不必要或者不合适的刑罚的一种原则。概而言之, 罪刑法定原则所追求的对刑法处罚范围的限制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与刑法谦抑性所倡导的限制刑法的恣意具有高度的一致。

摘要: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根基, 刑法谦抑精神是刑法的灵魂。在我国刑事司法过程中, 不仅罪刑法原则的适用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刑法谦抑性更是受到我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冲击。经过对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之间关系的探讨, 期以两者之间不同之处分别对刑事司法进行指导, 以两者契合之处协同指导司法实践。

关键词:罪行法定原则,谦抑性,国家权力

注释

11李海东.日本刑法学者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22 马克昌.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0.

33 陈兴良.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J].现代法学, 1999 (3) .

上一篇:站点周边下一篇:O2O跨境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