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创作心理(共11篇)
美术家创作心理 篇1
一、引言
美术创作所关涉的是人类意识的一个极其深邃而又奥秘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既有有意识的活动, 也有无意识的动力;既有那种可以在一般人身上也能得到参照的心理轨迹, 也有特殊的、非常态所能范纳的神秘律动。前者像是高出水面的小岛, 距离再遥远也能使我们对之有一种大致的轮廓, 而后者则需要心理学更为艰难的推测, 因为它更为深潜, 更为内在, 用也更为游移不定。尽管后者很神秘, 若人们不对其有所了解就难以开启艺术家内心世界真正门户。
二、情感的自然宣泄
情感是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 它渗透到整个艺术构思活动当中。情感的自然抒发不愿意受理智的过多干涉, 因为情感的抒发是自发的、自由的, 心理学家指出:“感情不能直接做注意之对象, ……感情一经注意则立即消失。”
情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一经分析和辨识, 情感就不存在了。我们的亲身体验也证明, 如果把感情仔细的思索起来, 并予以特别注意, 结果反而会降低感情的浓度而阻止它的自然表现。
就绘画而言, 画画的过程不仅是艺术家对自然视觉现象的简单描摹, 还是渗入了包含艺术家情感的个人价值评判。在艺术创作中, 感情活动的非自觉性, 也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完全的或一定程度的丧失。而自我意识的丧失又意味着主客一体或人我不分, 物我两忘。并且“画画时的视觉思维过程并不完全是一种可以表达的言语活动。尤其当时绝思维还具有某些无意识的、自动的性质时, 这种与语词的脱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迷狂”之说已经涉及了艺术家的超常心理,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陷入一种失去自我意识的迷妄状态。就像老子所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所谓的超常心理, 就是在人们日常行为活动时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易为人察觉的心理状态, 这种超常心理具有隐秘性, 突发性, 自动性和不可控制等特征。这种处于潜意识中的, 失去自我意识的不受控的心理状态, 在艺术创作中对情感的自然抒发有其极为特殊的作用。
三、身心痛苦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过颓丧、灰暗、无聊、空虚、寂寞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经历过超乎常人的痛不欲生的时刻。艺术家常常是最痛苦的人, 因为他们比别人敏感, 易受刺激易陷于极端。他们爱的更火热, 恨得更强烈。绘画艺术是把人们的视觉体验经过一系列的情感加工后通过图像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它的感染力往往是在于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内容的独特和不可重复性。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艺术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宣泄的体验。而这些无论是身体上的肉体痛苦或是精神上的疾患痛苦, 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 艺术家借助这种工具来完成将个人情感向社会倾吐和宣泄。
痛苦对于艺术家来说, 却并非完全不幸。因为伟大的艺术总是出自巨大的痛苦。李博说:“由于, 甚至深沉的痛苦, 曾使诗人、音乐家、画家、雕塑家产生最美好的灵感。他们在忧郁时所受的痛苦为他们在狂躁时的工作带来了深度。”从这一点来说, 痛苦是艺术的源泉。
四、灵感
对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中的直觉即灵感。罗丹曾经这么描述过灵感:“你在清醒的, 甚至天才的想象中抓不住它, 可是当你的清醒化为昏朦, 想象收起翅膀的时候, 它却显现于你的心灵。”
灵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是视觉形象地孕育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质变阶段的表现, 也就是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在形象上的体现。作为一种豁然贯通、喜出望外的心理现象的灵感, 在形式上表现为突然而来, 出人意料, 茅塞顿开, 文思如涌的现象。灵感是一种难以把握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在中国的古代画论、文论中, 对灵感的现象已经有了十分生动的经验性的描述。例如, 苏轼说的“见其所欲画……振笔直追……稍纵即逝”, 杜甫说的“下笔如有神”等等。
在创作活动的过程中, 灵感常常是在主观知觉模糊甚至是主观知觉无意识, 思绪受潜意识支配的状态下来临的。激发灵感的知觉不是我们在清醒状态时所能主观控制的意识, 它是一种在下意识状态下所突然涌现的感官体验。这种在神经层面上的感官体验是以潜意识为内驱力的, 这种状态下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最发自内心的, 虽然那种可以直达艺术表现核心的知觉并不总是体现在任何类型的美术创作中, 然而它一旦产生就确有可能使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最大限度的接受和视知觉经验直接相关的情感体验。“美术家无不希望知觉的频频垂青, 知觉作为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他特别地兴奋和活跃, 能通过关照本身把心中的思想和情感浑然无迹地化为一种表现和评价。”艺术家处于灵感来临的情况下, 往往能够想象出他平时所未曾以至无法想象的东西。灵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它不仅促成了独创的形象地产生, 而且也是推动创作活动的一种心理动力, 它加强的艺术家的创作冲动。
五、神秘体验
在这里我所要谈的神秘体验主要是幻觉体验。幻觉体验是一种没有外物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知觉。它的产生受潜意识支配和内驱力控制。所谓的内驱力是指未经意识到的一种发自本能的情绪力量。
超现实主义画派的画家们就对梦境中的神秘体验和梦境中获得的各种视觉图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令人神往的神异知觉经验是大异于普通知觉的, 并且有一些艺术家是借助过药物去寻到特异感受的, 达利即为一例。希勒布雷希特也提到, “通过麻醉剂引起的感受方式对现代派美术的影响……表现为追求梦幻、错觉、轻盈, 这种倾向甚至在建筑艺术中也能察觉到。克拉克曾描述过他在麻醉剂的作用下创作的经验。”但是这种通过外在的刺激所得到的神秘体验对于美术创作的普遍意义是令人怀疑的, 我们所关注的神秘体验应该是从美术家内心真实而自然地产生的心理状态。
从抒发需要来看, 幻觉所表达的常是不能表达的东西。艺术家当他们熟悉了自己的创作对象进入艺术构思时, 往往如痴如醉, 产生幻觉, 陷入变态, 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直接感知到所描写的东西, 只觉得现实生活和幻觉世界一起流逝, 两者以最出乎人意料的方式交错。画家作画, 也常常借助幻觉。作画没有幻境, 画就不能传神, 对画家来说。“境由心造”不但是可能, 而且是必要的。中国画讲意境, 而意境常常如梦幻之境。
七、结语
可以肯定地说:超常心理是美术创作心理方面的一种更富有意味同时也更复杂的角落, 相关的揭示既是一连串闪烁异彩的惊叹号, 也是让思想走向纵深的问号!记得门罗曾有这样的感慨:像“灵感”这种创造性方面的概念虽然撩起了神秘面纱的一角, 但它又是一个多么模模糊糊的经验!因此, 如何继续地深入描绘艺术家的这类创作心理, 会是一项相当持久的艰巨任务。
摘要:本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 探讨艺术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 潜意识状态下的心理现象。力求在解读画家作品的同时, 将艺术家在潜意识状态下的创作心态进行深入剖析, 用理性的语言分析, 揭示潜意识状态对艺术创作的价值意义。文章以蒙克以及作者本人的创作过程的生活经历为例, 形象地向读者展示幻觉, 敏感, 身心痛苦集及各种神秘体验对画家创作状态的影响。
关键词:身心痛苦,幻觉,神秘体验,梦境
美术家创作心理 篇2
摘要:源自中国农业社会的民间美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民间美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民间美术表达了创作者真挚,朴素的情感,并使这种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了大众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创作
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 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
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
创作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剪纸、绘画、泥塑最正确地再现了客观现实。他们没有像专业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概括、简化、夸张、重新组合。民间美术造型的“心里有”、“爱啥就画啥”是他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心理写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心灵的感悟当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只是“心里有”的东西。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自己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客观的观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对审美客体,又在冷静地注视自己。“爱啥就画啥”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强调审美创造的自我意识;而在艺术表达的时候则是积极主动的,客观现实物象都被纳入到作者的审美范畴中,各种造型有所依据,又不是客观现实的影子,这种主观认识又必定符合民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
二、圆满完美的造型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有一基本信条:就是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化之中,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中国人自古形成了往而复返的空间观念和周而复始的时间概念。古人的这种宇宙观与人生观与佛教哲学上“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人生观不谋而合,表现在民间美术造型上即崇尚圆满完美,浑沌思维的整体性。民间艺人对事物的完整、全面的追求一一崇尚完美,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们主观情感同外界事物同形
同构的关系所致。圆满完美的造型观,反映出民间美术“求垒”、“求美”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创作是以全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把长期观察所得到的体验充分表现在造型中。其一是通过透明透视,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和背部进行垒方位的展现,体现了崇尚完整、圆满的观念。所描绘的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例如:透过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内的小仔,透过房屋的墙面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民间美术之所以能突破透视规律的局限,在于民间美术抛开了自然对象的实体真实,即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而是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观看得真实已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客体形象的真实已让位于心象的真实。这种造型的完美特征在各地的民间美术作品中都有体现,山东潍县木牌牟画中的骑虎,湖南年画“老鼠嫁女”不是在侧面身上出现正面头,就是在侧面头部出现正面的两只限,产生二维平面上的多维感。质朴的思想感情和审美需求,形成对民间美术造型的完美性要求。其二是通过看不见的内部真实,表现出造型上的求全求美,在表现石榴、葫芦、南瓜一类的瓜果时往往剖开物体,使其露出籽来,透过母鸡可以看到腹内的鸡蛋,公鸡肚子吞下了五毒,在老虎、牛、羊、鹿身上装饰梅花等图案。把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其三是民间美术对事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定向。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很少看到残缺的人物形象,讲究构图的完整性,常将画面看成独立的舞台,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小天地,通过完整形象的巧妙组合,达到集中、内向、充实、饱满的艺术效果。山东潍坊木版年画《男十忙》里描绘了十三个庄稼汉在耕田、耙地、种麦、锄草、轧垄、收割、运粮等田间劳动情景。《女十忙》画面中的十一个妇女,有的弹棉花,有的纺纱、捻线、织布,其间穿插有儿童、花猫、黑狗既填补了画面空白又活跃了气氛。在剪纸中男女老妇,衣服都饰以花纹,连老虎、狮子、鹿、狗动物身体上都描画出花草的形象,为的是使画面丰满、完整、突出喜庆热闹的主题。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民间美术的造型不拘泥于一般生活现象,创造出异想天开的画面,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
三、造象的抽象性.概括性
劳动者是最先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结束语;
关于美术创作研究 篇3
美术创作理论的传统运用
在国画方面,无论从构图、笔墨运用,施色、客观题材再现等方面,都有传承前人技法。无论写意还是工笔,都是从临摹古人优秀作品开始。无论花鸟还是山水人物,更有继承前人思想,表达创作着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纵观古今,每个创作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临摹前人作品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技法时,尝试性地融入自身感悟和思想。这时的创作过程还处于一个尝试阶段,一旦某种方法被自己完全领会并加提炼,再创作画品时就轻车熟路了。这与唐代书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思想,显然是一致的。另外,南朝齐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务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中国古代绘画从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高低成败的标准。随着现代人视觉文化的发展,在创作中不仅有古人散点透视的方法,也有焦点透视的运用,比如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不仅如此,各种画法的融合、创作特点的启发,都可以相互借鉴用以再创造。
油画源自西方,其创作理论与国画大相径庭。它的素描与色彩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学画的基础。以焦点透视为主而发展的油画,到了近代也出现了类似国画散点透视的立体主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是典型代表。从西方古典主义宗教类题材的写实油画到18、19世纪的写实与浪漫主义油画再到现在的多元化油画创作,这些优秀的作品都为学习油画提供了参考,以这些参考为基础,结合现代生活环境来创作,逐渐出现了西方所倡导的表现夸张,用色大胆的油画大作。
美术创作理论的创新运用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氛围轻松,这些都为发展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失都能制约现代美术创新。科技支撑着作画工具的创新,经济决定着书画的市场,轻松的文化氛围则使多元化的美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身处互联网的时代,创作者可以在足不出户地获取美术的各种知识以及发展动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节奏。当然,美术创作的学习途径也便捷许多,强大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将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链接起来,使得学习更加有效促使了现代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美术多元化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在当前经济背景下,美术必须突破原有的传统套路与时代结合,多方面发展。实用美术的兴起丰富了美术创作渠道,因其实用的风格而倍受青睐。相比之下,传统画作则受到冷落,只有创新才能振兴传统画作的市场。我们可以从题材、原料、构图、表现手法等不同角度加以创新,比如张大千晚期绘画创作,有与佛教壁画的联系,有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联系。
如今中国当代美术空前繁荣的局面是由多种流派、风格和类型组成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现实主义美术、重建传统文化景和形式的美术、现代主义美术以及具有前沿性质的实验美术。在题材上,既有反应历史重大事件与现实主题的作品,又有歌颂当代公民美德和日常生活情趣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写实主义手法外,现实主义美术还广泛借鉴了现代美术、民间美术和传统美术的诸多表达方式,诸如抽象、变形、装饰、表现、超现实、综合手法等,由此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巨大包容量及其活力。这也为美术继续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当代美术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美术是量大于质的繁荣上升阶段。从数量上来讲,中国当代美术家居于世界前列,但没有出现世界性影响的美术大家,也就意味着没有出现影响力的大作。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从近几年的大型画展来看,当今人物画常采用非主题、无情节、超时空的处理方式,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种组合与并置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出,当今人物画有着淡化主题内容而突出审美愉悦趋向。另外,山水与花鸟画,则以偏工整细腻居多,写意画充其量也只是小写意。
对比全球艺术现状,中国当代美术的观念、手法、材质、技术和传播方式仍显稍逊。新兴艺术与实用艺术等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市场仍需扩大,比如: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材料艺术、装置艺术等。实用艺术的迅速发展,使当今美术创新越来越多样化,各种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也不断在充实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视觉与审美思维,提高我们的精神享受。但是琳琅满目中也免不了参差不齐。面对质量不高的美术作品,倘若没有足够高鉴别能力,则对大众的审美取向也是一种考验。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应生出更多形式的美术创新的出现。这样以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运用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冲击。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美术与时代发展更好的结合,既能突出传统中国美术文化,又能彰显现代美术活力,一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征求美术和设计创作 篇4
1. 征稿对象:美术家、设计家、书法家, 美术、设计工作者, 艺术院系教师、研究生、大学生的绘画、书法、木刻、雕塑、剪纸、摄影、设计效果图等创作。
2. 来稿要求:美术、设计作品的照片, 作者的自我简介和生活照, 有关作品的评价等, 并将电子稿从互联网发至我刊邮箱。
3. 每位作者发表作品数量不限, 但作品经我社审稿通过。
4. 扩版增容的头三个月 (2009年7—9月) , 杂志社只收取制作工本费 (封2、封3、封底、扉页, 每版1000元;内文每页300元) 。
儿童美术创作的辅导 篇5
【关键词】铅笔作画;彩色画;欣赏 训练;参加展览
儿童美术创作决定儿童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等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美术作品承载着小画家的审美理想、情感和艺术构思,记录着他们的艺术表现和梦幻语言。
儿童美术创作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过程,多元文化的综合指导,使儿童美术创作更加完备而不片面,对培养孩子丰富的联想、逻辑的推理、系统的组织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儿童美术作品才能把孩子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去。
实际上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画画的,从二岁左右,小孩就进入了涂鸦期,这是孩子感觉、知觉、语言、思维在不断发展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的开始,他们用充分自由的、活泼的、有生气的语言发挥着无尽的潜质和创造热情,相信每个成年人都喜欢他们的作品。
关于美术教学中的儿童画创作辅导,我已坚持多年,我想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怎样才能辅导儿童创作出一幅生动的美术作品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熟练使用铅笔作画
铅笔的优点是使用比较方便,铅笔画是基础课程,它方便一切图形艺术的展示。基本内容包括点、线、面的运用和对造型、肌理、明暗、质感、重量感、空间感等的表现,也利于思维的开阔,儿童用铅笔创作,比较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学生可大胆去画,甚至是随意地涂鸦。这时画好与画坏并不重要,学生会克服“不会画”的畏难情绪。他们会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放松地创作。
二、在铅笔画上填色到直接用色线、色块画彩色画
具有感染力的形象、饱含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人们的视觉往往先抓住的是色彩,不在技法中磨来磨去,充分发挥对物象和场景的第一感受,这是直接用颜色作画的优势。儿童对色彩是喜爱的,每人对色彩的感受也不同,在铅笔画上填色或直接用色线、色块画彩色画,能刺激画画兴趣和对色彩的感觉。色彩画的冲击力是大的,震撼力也是大的,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儿童对色彩的感觉不同,有的清淡,有的浓烈,有的明快,有的灰暗,常常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充分让儿童自己发挥,摆脱大人给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在颜色的试验中自由地表达。
三、绘画工具和方式的多样
我在辅导中,教授了多种绘画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也建议家长尽可能为小孩画画创造条件。一般在绘画中我们会使用铅笔画,黑白线描画、水粉、水彩、国画、油画棒、刮画、版画、剪纸、撕纸、油画、图案画、书法练习、综合材料运用等不同的展示手法的穿插。加上不同的画面的选择,有白纸、宣纸、画布、高丽纸、色卡、砂纸、棉布、磁盘等作画载体。这样,既保持了儿童画画兴趣,又尝试了多种效果的表现。孩子们也就会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可能进行创作。
四、到生活中去写生
儿童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中,大自然带给他们全新的生活感觉和体验。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包括周围的人和事件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印迹,给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到生活中去写生成了必不可少的创作途径。
老师应指导儿童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美,从生活中去搜集创作的素材。有写生搜集,也可借助数码相机收集。我经常带他们出去写生。花园湖、游乐园、商场、人文建筑、庙会、农村、花灯表演等周边有的地方和活动,我们都写生过,也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旅游。现实生活素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让儿童极大地丰富的创作思维。学生用天真稚趣的笔调,独特的视角,大胆的描绘,去体现再创现实生活。画面也许不一定很完美,但相当新颖而有活力。现实情境的引导下,增强了创作欲望,使他们的思维更富有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五、开放性欣赏和记忆性的训练
让孩子多看,看大人的画,小朋友的画,中国的画,外国的画,古代的,现在的,民间的,学院的,具象的,抽象的,各种风格,各种材质,各种流派的,让他们充分感知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了解作品身后的美术故事,让儿童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带他们进入更广阔的美术空间,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心灵感知和启迪欣赏中学习艺术语言和文化气息。
在这些训练后,每个孩子的感觉和天赋是不同的,有些孩子还是很苦恼,不知如何创作。可通过记忆性训练帮助他们进行创作。
一种方法,老师画完一幅画让孩子仔细看后凭记忆画画,孩子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回忆,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幻想。另一种方法是老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创造片段和创作元素,如其他儿童作品、名家名作、植物、动物、人物、风景形象等多种画面和各种表现技法,讓儿童自己有目的的挑选与创作主题有关内容,再以其为展开点、构思自己的画面,孩子们就会觉得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创作没这么难了。觉得非常有趣!这种方法有助于引导儿童克服畏难心理,并且激发儿童更多创造性的构思,老师的指导再加上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孩子既学习了表现技巧,又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
六、儿童画面艺术感、秩序感和装饰感的培养
将照片的东西渗入情感因素,将实际生活的东西转化为情感表现,才能变成创作。光有情感还是不够的,光有创作思维也是不够的。如果把创新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技巧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们常用一些表现技法如深勾浅涂法、浅勾深涂法、点彩法、光影法、并置法,整体渐变法,内外轮廓渐变法、平涂法、混涂法、油水混合法、撒盐法、拓印法、刮刀法、厚薄法、反衬法,渲染法、留白法、粘贴法等等。多种技法开拓了多种表现方式。还要着重运用其他的技法。如物象的变形夸张、多视点的画面构图、节奏和韵律的表现、画面秩序感和装饰感的图案运用、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知识有意地辅助创作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创作经验的增加,儿童自身的艺术感也会更加完善。可以熟练地利用平面处理、立体处理随意造型。形状、构图、色彩,各种不同画种的表现手法也会巧妙地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这时的作品上升到一种形式美感。
七、经常参加展览,积极和外界进行交流
我常带学生参加很多美术擂台赛,我们每次都受益非浅。这是一个群体,是很多年龄相近的儿童,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对生活的认识,他们有自己眼中的世界。参加展览、比赛的行为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正确对待。交流的目的以欣赏、探讨、观摹、研究为主。有了展示的平台,儿童们的眼光不是局限在自我陶醉的小圈子里了,而是把视角放在世界和自然之中,从娱乐创作更多地发展成为对生活和环境的责任意识的创作。儿童和成人一样是艺术家,所有形状和色彩在他们的笔下成了另一个世界,有的作品成人画家也很难表现出来。家长的 “像”与“不像”扼杀了很多天才的表现。所以我们在观看儿童画画时,最重要的是理解他们试图表现什么。
浅议业余美术创作 篇6
“美术创作”是个比较复杂的艺术课题, 在这里仅能依通俗的创作原则加以简述。由于美术门类繁多, 为便于举一反三, 现仅以国画创作为例。在国画创作中, 从大的规律讲有两种创作方法:一是间接创作法, 创作时以别人现成的作品或印刷品为参考依据, 稍加个人主观成份加以改头换面, 组合成一个新的画面, 这种方法纯属“东拼西凑”法, 亦是初学者常喜欢采用的方法。优点是此类艺术“形式感”来之较快, 容易受人喜欢。但笔者认为, 该种“创作法”的“蔽”远远大于“利”, 主要表现在作者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 其作品很难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实践证明, 任何一个艺术家要创作一幅脍灸人口的精品力作, 就必须要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接触生活、感受生活, 然后被生活所感动, 从而才会产生饱含感情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 进而创作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故间接创作法并不可取。二是直接创作法。在画者对生活的某一侧面产生深刻感受的基础上, 依靠个人经验去精心构思设计, 精心组织、绘制画面。直接创作法还可分成对景创作法 (即写生创作) 和默写追忆法。所谓对景创作, 就是画者携带绘画工具直接到大自然中对景写生, 在体味景色的总体气势之后, 先画些速写性小草图, 待做到胸有成竹之后, 于是展纸凝思一气呵成。在创作过程对景物要有取舍, 使主体突出、虚实有度, 表现形式上既合自然之理, 也有自己的主观见解, 作品待返回画室稍加整理即成。默写追忆法不受条件、时间、地点的限制, 应用自如, 比较灵活, 很容易抒发画者的情感。画者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 对生活中的一切素材经过深入的观察、概括、提炼, 当审美情感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时, 你所要画的形象便再现于眼底, 也就是在内心形成的艺术意象已经物态化了的时候, 于是画者便握笔一挥而就。默写追忆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为准备阶段, 这是创作的潜伏期, 即以画者的艺术修养、凝思、想象为主, 包括勾草图打腹稿;二为创作欲望的迸发期, 当有感而发, 有情而作, 所谓创作“灵感”到来的时候, 要不失时机大胆落笔, 使画面主体、气势、大结构、大关系瞬间显于纸上;三是对主体和意境进行深入刻画, 即大胆落笔, 细心收拾, 这一阶段主要以功力作画, 必须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四是通观全局、整体协调画面的各种关系, 与主观情感之间取得一致, 使整个画面既协调又统一。四个阶段只要配合紧密, 将会产生令人愉悦的精品力作。
艺术概论早已确定, 美术创作即谓创造, 艺术性的重要成份在于独创, 故直接创作法是通向艺术殿堂的稳妥之道, 这一过程虽然艰苦, 但只要长期坚持不懈, 日积月累, 自然效果就会日渐显著。直接创作法最初画面虽然给人感觉生硬稚拙, 甚至或遭到非议和冷落, 但只要经过苦心磨炼终能让人认可, 此类作品纯朴、耐看, 且艺术生命力强, 终会被艺术界所推崇。因此, 对于任何有志于学习美术的人, 作品应以“直接创作”为主, 不久依“间接法”, 且应具有甘愿长期苦斗和耐住寂寞的品格, 否则, 其作品将会失去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美术家创作心理 篇7
关键词:毕业创作,非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技法,美术展览
全国除八大美院外, 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就读于非美术院校, 但是由于这些学生所处的是一般高等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 而不是专业的美术院校, 所以当这些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择业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至少在这样一个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 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好就业。纵然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却也暴露出现今高校教育体制的诸多弊端。对于一个就读于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 不管他是否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 大学四年里的最后一次课程, 即毕业创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是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缩影。著名艺术家苏百钧说:“‘创作’意味着去创造一种过去所没有的作品。如果说创作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培育创造意识和创作能力, 那么, 只传授既定的艺术模式和制作程序就算不上教好了创作。授人以鱼, 而未能授人以渔。其后果是:学生只能够熟练地重复前贤说过的话, 却无法表达自己真正的见解与感受, 所做的一切无疑只是在‘帮人打工’” (1) 在专业的美术院校, 毕业创作被当做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大家都非常重视。在整个毕业创作阶段, 包括从构思到构图, 从搜集素材到最后的正稿完成, 都需要耗费创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大量时间和心血。当然也要得益于学校重视这项工作。学生在学校的“重压”下, 也认真起来, 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毕业创作。这样众人齐心合力所完成的毕业创作必定是质量颇高的。美术学院还为毕业生们制造了诸多参展的机会, 如全国美展, 省美展等等, 充分搭建了一个个让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施展才能的平台。在这样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影响下, 有的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参加了省展甚至全国美展, 更有甚者还在这些美展中拿到了奖项, 这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要知道有的美术工作者终其一生也拿不到一个全国奖。通过参展与获奖, 增强了这些毕业生的自信心, 在毕业后找工作时也能为自己加分。加之又是专业美术院校的“科班出身”, 自然成了招聘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其实且不谈找到的工作的优劣, 单就本人而言, 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相信这样的毕业生在他本人以后的艺术人生道路上定会颇有建树, 毕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 再不怎么用功的学生, 一到画毕业创作的时候就开始认真了。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创作完成之后感慨:在毕业创作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是自己在大四之前根本不知道的。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分析, 就会发现学生的话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有些学生在大学四年级以前确实贪玩, 没有把精力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而到快毕业了才幡然醒悟;二是我们的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如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而不精, 虽也是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需要, 但是毕竟在每次课程只有四周 (最多六周) 的情形下不可能把课程学到很精的地步。
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纵然国家已经编好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随意更改, 但就毕业创作而言, 是不是可以未雨绸缪?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起, 学校就要因势利导地为他们灌输创作, 特别是毕业创作的重要性和方针及理念, 以引起学生对创作和毕业创作的重视, 这样, 通过三年多的刻苦训练, 学生在第四年的毕业创作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一筹莫展。毕竟到了毕业季就有许多现实的困扰, 包括面临的毕业答辩和找工作的事情。如果能在学生大学四年级之前办好历届的毕业创作展览, 势必会让还没有成为毕业生的他们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氛围, 这样可以增强学习美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质量好的毕业创作作品展览也必将促进高低年级之间的学习也交流。高年级也低年级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而低年级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受到促进与熏陶, 到下一个和下下个毕业季时, 又能产生更优秀的毕业创作作品, 为下几届的学生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其实所谓的“传统”, 就是这样来的。能够把好的思想意识形态传下去, 再加以发扬, 不管在哪个领域里运用, 定会做得越来越好。学校把毕业创作办好了, 概括地说就是以毕业创作“养”毕业创作。只要“养”得好, 在学生方面是受益无穷, 而作为非美术专业院校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教学经验。当然, 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毕业创作这门课程。否则, 以毕业创作“养”毕业创作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 作为非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教师,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是现实, 但是要告诉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找工作。换言之, 不应该让找工作这样的现实问题来阻碍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 与其他文理科的学生区别还是很大的, 表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不仅要心手一致, 思想境界也要高, 才能绘出优秀的作品。“作为创作课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运用最基础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规律, 所谓科学的教学也就是这个道理。” (2) 所以, 在大学本科期间, 专业基础技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技法是组成一张画的重要元素, 好的技法能让你的作品熠熠生辉。要想画好一张画, 光有好的创意和题材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精彩而娴熟的技法去驾驭它。技法不是一张画的全部, 但一定是画好一张画的重要手段。而这一点, 作为刚入校的许多本科生是还没有意识到的, 所以, 到画毕业创作的时候才大呼以前没有学到东西。告诫学生技法的重要性是我们当教师的责任。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画之目的, 曰惟妙惟肖。” (3) 要做到“惟妙惟肖”必须先在技法上下功夫。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 关于技法的练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绝对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技法的问题如果能在大学期间的前三年解决, 毕业创作一定会做得更好。关于技法的提高, 没有别的途径, 除了老师的授课, 只能靠自己勤学苦练。记得当代著名国画家陈运权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自己画五十张画, 就什么都不用来问我了!”可见技法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而技法的学习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 本科期间谁也不可能把绘画技法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是偏偏练习技法却是在学校的硬性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毕竟所学知识有限, 艺术修养的提高毕竟比手头功夫 (技法) 的提高还要难。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掌握一定量的技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此外, 艺术氛围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前文中提到, 非美术院校的艺术氛围问题, 艺术是感性的东西, 氛围的营造就显得特别重要。良好的艺术氛围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在专业的美术学院, 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层出不穷, 身处其中的学子们在目不暇接的展览里无疑受益匪浅, 所谓见多才能识广, 那么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思想肯定也是非同一般。但是在非美术院校里的美术专业本科生要想看看这些展览还确实没有那么容易。这就导致了在思想上没有美院的学生开放和活跃。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好在当今互联网比较发达, 随便在网上也能找到很多美术方面的信息, 学生不至于像井底之蛙一样, 对美术界的事情什么都不知道。但是, 我要说的是, 还是一个艺术氛围问题。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在网上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有义务鼓励学生走出去多看美术展览, 了解现当代美术的思想潮流和动态。俗话说,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更重要的是, 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的东西才会是鲜活的。况且, 对毕业创作的要求要比平时的作品更高一些。不仅要内容健康、贴近生活, 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也要求较高的层次。
毕业展的策划与布置, 也是毕业创作课程环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三分画七分裱”, 或许言过其实, 但如果作品装裱精美, 展厅宽敞明亮, 势必会给作品加分, 令观者赏心悦目, 最大限度地展示作品的美, 自然也令创作者感到自豪和欣慰。一次圆满的毕业创作作品展带给每个参展者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美术学院自然有专业的展厅, 但是往往在非美术院校, 人们对展厅的要求变得遥不可及。没有专业的展厅, 毕业创作展览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 对毕业创作作品, 对每位参展者, 都带来遗憾。所以尽快完善非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基础设施显得尤为迫切。不仅关乎到学生的利益, 而且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 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毕业创作课是大学本科生在大学里的最后一次课程, 它说大也大, 因为它是学生在校四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与汇报;说小也小, 它毕竟只是属于学生四年里的最后一次必修课而已。但是它的分量是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最重的。毕业创作是美术专业本科生在离开母校到踏入社会的一根纽带。衡量一名本科毕业生是否合格, 在他的毕业创作作品中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苏百钧.当代名家艺术观苏百钧创作篇序[M].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苏百钧.当代名家艺术观苏百钧创作篇[M].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直觉是儿童美术创作的源泉 篇8
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现状是:先灌输,后启发;先规矩,后放松;先有法,后无法;先要像,后要想;先理性,后感性;先逻辑思维,后形象思维;先应试教育,后素质教育。
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画画儿很慢,或者看到孩子画的形体不写实,孩子的作品中会有很明显地看到有家长帮助的迹象。这样的画面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无疑这是对孩子绘画能力的扼杀。其实,孩子画得慢或像与不像并不是缺点,看一个孩子的画好不好,关键是看孩子有没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不是看画得像与不像。
在孩子学画时,由简单创造出复杂,或在复杂中创造出简练,可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取舍能力,但也不是越变化越好,如果连形体的基本牲都丢掉了,这个变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把握好这个度是很重要的。
要相信儿童的能力,他们的观察及表现力有时让老师也为之惊叹。实践表明:越是结构复杂的东西,越是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由简单到复杂的成人思维方式是不适合儿童的。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1、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
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直观感受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个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具像中解放出来。
2、绘画过程中高度的概括了物体的形态
他们的心灵视觉的表达是非常单纯的,一个三周岁的小朋友,他在画面的表达就是线条,密集或者是稀疏的,在他的画面里可以看到的是一堆的线条而没有具体的形态。当线条密集并且速度很快的时候,说明他画得极度兴奋。问他画的是什么的时候,他会回答你是在战争。很形象,不是吗?专家曾经观察过,孩子在两岁以前是不会画闭合的线条的,而到了4岁左右,他们已经可以画闭合的线条。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的需要上。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3、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却是紫色的。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觉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作的自然表达。
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挖掘孩子们奇思妙想的方法原则
1、依靠直觉进行造型原则训练
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
2、运用直觉进行造型方法训练
首先,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
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再者,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大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救出来,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现代动画创作与传统民间美术 篇9
从中国动画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比较薄弱的动画编剧和动画制作技术,是限制中国动画推广和生产规模的主要原因。民间美术风格的动画创作和生产可以扬长避短,借助于现代动画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为相关题材提供良好的支持,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化生产。在市场推广平台的选择上,我们不必再跟随国外动画产业的高成本开发思路。随着移动娱乐平台如手机动画等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短小精悍的低精度动画短篇系列将成为下一阶段娱乐消费市场的宠儿,民间美术风格的动画作品造型概括和色彩单纯、强烈等特点也更适合低分辨率设备播出。
民间美术世代相传且又不断创新、发展,贯穿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彰显出他们的生活智慧和艺术才能,其思想内容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其价值观念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民间美术崇尚真善美,其情感化的表达方式机动灵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中国民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可以改编为动画片剧本,如《哪吒闹海》等作品。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皮影、木偶、剪纸、玩具等造型概括、夸张、简洁,色彩单纯、强烈,适合动画的造型,符合动画的运动方式。皮影、木偶的运动方式也可以直接运用到动画之中。传统民间美术寓意与象征的手法和原始的野性思维方式,也可直接应用于动画创作,充分发挥动画艺术自由想象的艺术特色。
对于产业化的民间美术风格动画创作来说,制作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后续创作与生产是否能够成功。二维动画是逐帧绘制、连续放映的传统动画制作方式。二维动画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有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动画片的制作基本上都遵循剧本—角色和背景设计—绘制原画—逐幅描线和上色—拍摄—后期制作的步骤。现阶段国内国外应用最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是二维动画,其优点在于较低的设备成本和技术含量、成熟的流程控管方式,缺点在于制作精度和表现风格有限,过分依赖团队规模,不同艺术风格的制作项目需要较长的适应周期。
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拍摄、连续放映的传统动画制作方式。定格动画的产生源自逐格摄影术的发明与传统木偶戏的结合。通常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角色来演出的。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比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更漫长。在早期欧美定格动画师大量的实践中,以动画片为主要形式的定格动画成为一种独立的动画艺术形式。代表作品有《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僵尸新娘》等。其优势在于风格化的表现,不同的材料特性会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劣势在于巨大的动作调整、拍摄的工作量大、角色模型的耐用性差、镜头语言的表现不够自由等。
三维动画是随着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动画制作方式。三维动画最大的特征在于采用类似雕塑的造型方式,以建模的方式创建动画角色和场景,采用关键帧调节的方式产生动作,进行渲染输出。其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自由实现二维动画和定格动画的视觉效果,动作流畅、调节方便,各种运动方式都可以直观实现,便于质量的控制,镜头运动不受限制,很多实际拍摄无法实现的镜头效果在三维动画中都能够自由使用。三维动画前期工作包括形象和场景的制作,能够很好地确保形象和场景在后续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美术工作和中期生产相对独立。中期生产不需要每一帧都进行绘制,动画师只需按照前期设计的要求进行动作的调节和镜头的制作,后期的特效配合十分方便,流程的阶段性更加明确和细致,便于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合作。
综上所述,二维动画的制作方式和流程在目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画生产方式,但是,这一方式在表现传统民间美术风格时力不从心。受到播出设备分辨率的限制,民间美术丰富的纹理和造型变化必须经过简化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的生产,而对民间美术的简化则又会极大地破坏其独特的表现力,而现代动画的制作和生产规模日渐庞大,从业人员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生产管控环节繁多,不可能再像以前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一样,依靠少数艺术家来完成动画的生产工作。定格动画在表现风格上是最适合表现民间美术风格的,但是由于这种制作方式在目前的技术状况下不适合规模化生产,无法迅速形成产能。
三维动画凭借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表现效果和科学的生产流程,成为进行民间美术风格动画创作和生产的最佳选择。采用三维动画进行民间美术风格动画的生产,不能照搬已有的制作思路,必须结合民间美术的表现特点,进行技术处理。由于民间美术的装饰风格突出,且种类繁多,采用三维制作方式处理各种民间美术风格时,采用的思路和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应按照制作思路和表现重点区别民间美术的风格,进行分类处理。
以二维造型方式表现纹理类,如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剪纸等。制作的重点在于处理好丰富的纹理变化,充分发挥三维动画创作方式的高效率。以三维造型方式表现造型类,如彩塑、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编织器等。制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三维动画创作手法的造型优势,处理好质感和运动方式。
如何引导孩子的美术创作 篇10
关键词:美术创作;幼儿美术;引导创作
幼儿美术是所有学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的,可惜目前懂得幼儿美术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术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在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扼杀,站在原创的观点上,“教”反而是一种危险的事。
美术创作,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培养幼儿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呢?
为此,笔者想就如何引导孩子的美术创作于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孩子美术创作引导很有必要
1.色彩与美感需要培养。艺术虽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与色彩认知则是需要教导与不断练习的。要培育美感及对色彩认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总以为从婴儿房到幼儿园,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种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幼儿注意,其实,每天浸泡在这样一个混色染缸中,却会造成孩子对色调的无感与错感。专家指出,不少幼儿的画,线条描绘力很强,但色彩却多而杂,显示出对色彩的感应度极有待开发与练习,要知道色彩智能并不一定随着年龄增进,而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培养。
2.孩子有“画不像”的自由。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满足幼儿涂鸦的欲望与本能,让他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借由不同体裁的创作与形、色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孩子珍贵的原创性,在升学主义下成长的父母与教师,太过份于成果导向,并对技巧性过度需求,只求画得“像”,却忽略了最珍贵的“原创性”。
父母与老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导”,虽然幼儿没有开发的视觉对周遭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在的吸收心智;透过绘画,养成观察与联想。创造力不能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成人应该珍惜幼儿的原创自由,打破“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迷思,还给孩子自由涂鸦的创作自由。
二、幼儿美术创作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
孩子刚开始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世界上的伟大画家如毕加索、米罗等人,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艺术突破,及建立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灵感,以开拓全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幼儿的纯净还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视觉惯性的束缚,以守全直觉式的观察画出“心像”,是他们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许多甚至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片想像沃土若未经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三、怎样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呢?
成人的干涉与过度的成果导向,是扼杀创意的元凶!让孩子尽情自由地涂鸦吧!这是生命初期一种奇妙的天赋本能,就如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
这是原本深藏的潜能,父母或老师应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本能,从涂鸦期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一旦年纪渐增,逐渐受社会种种所制约后,这个丰沛的创造力,将逐渐丧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幼儿的自由意志在涂鸦中获得抒发,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个人独特性的逐渐形成。
但是涂鸦时专注且伴随创作快感的孩子,却老是被父母所干扰。看到满纸错乱无章的线条,便以为孩子不会画,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艺班,其实从两岁起的“错乱涂鸦”到四岁的“命名涂鸦”这段时期,所画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开始插手指导,这个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当孩子说“我不会画”,大人开始“示范教学”,孩子便从此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请了解到这是一段自然必经的过程,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来,过早介入与干预,就是提早剥夺孩子体验天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开始会逐渐画得像,但却可能逐渐失去可贵的原创性。
看看许多成人眼中所谓“画得好”的作品,却充满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导的轨迹,大人的无知却错杀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四、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意义重大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认知目标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改变灌输方式做法,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表现自己想法,允许他们大胆的把想法表现在画面上,有创新精神。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能力。儿童美术创作也是想象与创造力的最佳表现方式。在他们的美术世界里,苹果会做梦,书包会旅行,有浪漫的色彩,荒诞的内容,孩子们的思想奇妙而微妙得组合在一起,正是因为儿童美术的天真,率直,使矛盾与冲突单一化,整体化,独具魅力的形体和艳丽的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这正是儿童美术独特的地方,也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儿童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想象把许多不相关的事物组织在一起,也不考虑时空关系和合理性,画出奇妙、怪诞的作品,往往具有构思大胆奇异、形象生动有趣、构图活泼等特点,美术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从美术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
儿童美术创作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同时绘画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由于受到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动作发展的限制,儿童的美术创作往往具有荒诞性,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儿童是创造的学习的,而且美术创作本身也是创造的,但如果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开掘和培养,那么儿童的绘画就只会停滞在简单、重复的低级阶段,从而影响儿童的创造表现力的良好发展。
依据《新纲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发张特点,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术兴趣,发展幼儿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居静. 猫咪的甜点[J].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2015年09期.
[2] 冯姗. 如何使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更有效[J]. 黑河教育 2015年11期 .
[3] 许珠连. 集体教学有效性——在美术创作中放飞快乐[J]. 教师 2014年18期 .
论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篇11
美术源于自然、生活, 美术创作离不开历史, 离不开社会, 社会生活才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在发展, 创造就必定层出不穷。中国的美术创作在观念、方法上曾经历颇为曲折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文化呈现完全苏式的潮流, 中国美术也不例外, 美术创作、美术教学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和方法。由于它过于重视科学的再现,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形式。这便无形中成了一套枷锁, 关闭了创新的大门, 禁锢了个性的发挥。加上我们忽视大师的“提醒”, 忽视培养个性, 所以曾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 如教学效果类同、美术作品雷同化等。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多元化走入了统一化, 导致美术创作缺乏个性, 缺乏创新, 失去原本灵魂。
十年“文革”动乱, 使中国美术陷入了混乱, “红、光、亮”一统天下, 完全失去了创新和活力。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极大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使他们不自觉地以此作为借鉴而谋求突破与发展, 也为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九十年代中国美术经过了反省和思考, 更加注重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切身感受, 注重语言研磨。 (彭、杨, 2000)
直至二十一世纪, 中国的美术创作者逐渐构建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道路, 他们意识到, 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 科技迅猛发展, 美术观念、美术创作方式、美术创作队伍的构成和美术事业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 影响了中国美术事业整体走势的宏观认识, 美术创作者们的视野大大扩展, 更理性地对待民族美术和外来美术, 探索热情和创造力充分激发, 美学观念的表达和审美个性高度自由, 风格愈加多样化。 (吕品田, 2008)
二、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在国内外美术创作研究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古代,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亦即主张要先让学生积极思考, 然后加以启发。思考的过程, 便是发挥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在美术教育领域, 罗恩菲德认为, 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 而不是一个目标,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这说明, 美术教学应着力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而不是以教师为权威, 以大师为权威。而在艺术创作领域, 林风眠先生曾提出“调和中西的艺术, 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高更认为, 不应过分临摹自然, 而应去梦想自然。康定斯基认为, 每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具有自己认为是最佳的表现手段, 因此就有可能同时存在众多具有同样良好效果的不同形式。人的生活是丰富的, 美术创作也是丰富的, 各种绘画形式、风格自然也就并存。 (江霞, 1985)
不少美术教育研究者多次指出,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一定会衰落, 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才能不断发展。 (闻立鹏, 2002) 中国美术创作应立足中国传统文化, 在保护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合理借鉴和汲取外来文化和创作的精髓, 才能使中国美术创作不断创新, 更具张力, 更能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 才能进一步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三、如何继承与创新
创新是指通过艺术家对自然规律的提示, 以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出来。就是要追求美术的个性,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 高更所讲的“梦想自然”, 其本质观念在于导出在自然、社会中个人和艺术的生命力。不同个性的艺术家, 由于他们的精神面貌不同, 他们各自有着特殊的个性, 其表达精神内容、形式、风格也就截然不同。艺术的个性, 完全是艺术家作为人的本质的差异性, 表明了个性存在的重要性, 所以, 创新其实是追求美术的个性, 也是美术创作的规律性。
这种鼓励创新, 鼓励差异, 鼓励自由的观念下, 孕育了近代一批杰出的画家, 也因此出现了一批传世之作。如新画派的林风眠, 他在对中国传统艺术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巧妙融汇了西洋现代诸多流派的绘画语言, 在创作上作了大胆尝试, 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画风, 其代表作品包括《青衣仕女》、《山居图》等。中国著名水彩画家王肇民在水彩创作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的探求上, 有其独特地理解和表现。他将源于外国的水彩创作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形成了独特的王氏水彩风格, 超越了西方, 在当时引起了世界水彩界的轰动。法国美术评论家米歇尔·罗克认为, 他是在传统与现实之间, 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中国画家。在美术教学方面, 岭南画派画家黎雄才便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 他在指导学生及示范时, 反对“墨守成规”, 强调技法应不拘一格。他常题词告诫学生:“此荷叶皴, 然不应拘于此法。”也就是说, 要从对象出发, 用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在他的培养和影响下, 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宿, 如陈金章、刘济荣、梁世雄、陈章绩、林墉、林丰俗、苏百钧、许钦松、方楚雄等。
上文讲到要鼓励差异, 鼓励创新与个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待这种个性, 其一是个体的差异性, 其二是表现的自由性。
个体的差异性源于各个体不同的兴趣、素质、能力、气质等, 这些差异流露于美术创作中, 使作品各自呈现出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艺术的取向是求异, 不同的个体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来表表现, 正如莫里斯所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 自我创造的不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应该尊重个性差异, 鼓励自由表现, 美术创作才具有灵魂, 创作个体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艺术才有了生命, 艺术才有真美。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的, 艺术创造是艺术生命之所在。 (甘兴义, 2005)
对美术创作者而言, 要使作品新鲜、奇妙、感人, 生动、有个性, 有风格, 就必须先了解以持续的努力去跟进甚或把握最新的学术脉动, 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取向、审美观点及创作技巧, 去寻求突破。王肇民认为, 所谓“江郎才尽”, 是知识积累耗尽 (王肇民, 1983) , 亦即指出每个创作者都有其创作枯竭期, 艺术作品推动其生命力, 因而要保持艺术创造力的持续性, 就必须有特殊的警觉和应对方法, 实质上就是要不断创新。创作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 途径也可以很多, 有极端的、调和的、中和的。而最重要的态度, 就是要博览群艺, 扬长避短, 广泛学习, 合理借鉴, 注重个性表现, 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手法, 提升画面整体的视觉感受, 建立个人风格。只有经过不断思考、尝试、推敲、总结、交流,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发现自己, 完善自己, 才能让作品推陈出新, 具有生命力, 给人震撼, 给人启迪。事实上, 当今的美术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也纷纷探索创新之法, 他们力图跳出狭隘的创作技巧和模式, 追求创新与个性的发挥, 创作思路日趋成熟、稳健。
而对于美术教育者来说, 除了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之外, 还应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还应认识、理解、运用学生的个性。首先, 应让学生了解个性气质会产生美术学习上的差异;其次, 通过对中外美术名画的剖析、鉴赏, 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从而增强绘画的综合素质;最后, 美术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独特性和风格来开展教学, 因材施教, 利用多种途径创新教学方式, 做到基础训练与培养创作能力并重, 表现技法与认知能力兼顾, 允许多元思维,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美术创作展示的是人的丰富性, 它为各种性格的人展示自己的独特性提供了大舞台。美术教育者应着重培养“能发现”、“会学习”的学生,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鼓励个性发展, 使学生的美术学习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四、结语
创造欲和冒险精神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发动机, 二十一世纪进入了图像信息时代、人本时代、科技时代, 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巨变, 现代大众的审美趋向趋于多元化, 在这种发展规律的推动下, 美术创作者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创新是美术创作的灵魂, 也是教育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创作中、教学中都应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事实上, 中国的美术创作及教育几百年来都在如何借鉴和吸收中艰难摸索。这种摸索的重点, 便是如何将中西合璧, 如何在传承本土艺术的基础上, 借用外来的精华加以创新, 如何在传统的技法上, 加入时代的新意。我们在保持自我发展的同时, 应努力思索如何去合理借鉴、吸收西方作品的养分, 寻找中外、新旧之间的平衡点, 秉承正视自我、允许多元的理念, 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文化体系, 才能形成正确、合理、健康、科学、创新的创作思路。
齐白石曾言:“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有力地说明了美术创作必须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 突出个性, 进行创新。这发聋振聩的话, 对美术创作和教学敲响了警钟。艺术形式在时间、空间上是无限多样的, 只有当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的创作模式、不同的审美理念同时并存、相互碰撞, 并相互结合时, 才能擦出创新求变的火花。
摘要:长期以来, 继承传统与寻求创新一直都是美术创作的焦点。本文从社会背景出发, 强调了在现代多元社会中创新对美术创作及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探讨了创新的方法, 并指出美术创作者应基于传统, 借鉴他人, 突出个性, 寻求创新, 才能找到发展之路。
关键词:美术创作,继承,创新
参考文献
[1]彭修银, 杨爱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5) .
[2]吕品田.中国美术发展战略研究[J].美术观察, 2008 (10) .
[3]闻立鹏.重在创新[J].美术观察, 2002 (6) .
[4]甘兴义.浅议水彩画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大观, 2005 (11) .
[5]王肇民.画语拾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3.
【美术家创作心理】推荐阅读:
美术油画类创作07-08
小学美术绘画创作07-12
美术创作是什么职务10-17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05-29
中师美术创作与校园文化论文10-14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10-18
美术作品欣赏中美术心理学的运用及作用解读06-13
美术与生活美术教学05-16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07-10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