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反思(精选12篇)
有效反思 篇1
近年来, 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领域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甚至可以说有效教学已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 但是当前关于有效教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即主要是关注有效教学的实践问题, 而相对忽视了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 鉴于此, 本文拟从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有效教学的意义、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的展望等方面对有效教学作一理论上的梳理。
一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浪潮之中。当时, 由于心理学、教学论等教育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 为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初步形成, 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效率, 这就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正是在教育科学化浪潮中, 在追求教育效率的社会需求中, 结合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哲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概念被提了出来。之后随着教育学科的形成, 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性) 成为了教育学尤其是教学论的基本内容。
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学论的基本内容, 一直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关注, 但是并非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据统计, 2006年与有效教学有关的论文达到了147篇, 而从1982年到1999年一共才有56篇, 2000年到2005年与有效教学有关的论文一共是186篇, 而自2006年后, 则每年以倍数方式增长。到了2009年左右,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 有效教学更是发展成为一场教学实践改革的运动。此外, 2000年正式启动的新课改, 自2003年起就开始有了争论, 2003至2006年正是争论与反思的高峰时期, 而有效教学的提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这一争论的结果之一。正是在这一层面上,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新课改在争论与反思中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意义探讨
1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效教学着眼于有效, 强调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充分地发展。教学活动从本质而言其实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鉴于此, 有效教学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也就是说有效教学在本质上是充分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现状出发, 通过提供明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等措施来充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进而帮助学生从枯燥、烦重的低效学习甚至是无效学习中解脱出来。
2有效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扬。虽然教师的教仅仅是为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 但是不同的环境支撑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以往的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为学生的学提供环境支撑, 但是由于以往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更好地教, 这种关注从根本而言是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知识体系出发, 完美的呈现知识本身的发展轨迹, 而相对忽略学生的学情, 而这样一种的忽略其实是束缚了教师的教学的主动性, 一本教案包打天下的现象就是这种教学活动的典型表现。毕竟知识体系本身是静态的, 而知识体系的展现方式是多种多样, 因人而异的。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 应有不同的呈现知识体系的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在熟悉知识的同时, 更要熟悉学生, 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升, 但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改观并不尽如人意, 甚至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的生搬硬套而出现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倾向。于是, 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有效教学被提了出来。有效教学既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 又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控制作用, 正是“妥善调节课程实施的步伐”, 把握了“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渐进性改变与根本性改变之间的关系”, 为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三当前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教学实施的条件尚不成熟。目前在实践层面上的有效教学更多的是对教育部门行政推动的简单回应。有效教学强调的是课堂教学, 希望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并能将新课改的理念与现实的课堂实践统一起来, 进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必要的空间。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至少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是班额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控制, 即小班化教学。因为有效教学的隐含前提是有效互动, 如果班级学生过多, 那么有效互动是难以实现的, 有效教学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了。在班额偏大的情况下, 要实施有效教学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为了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而重视教案的准备, 切实做到即备教材, 又备学生,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教师逐渐把工作重心仅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不顾及其他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应试教育所强调的“重教学, 轻教育”的思想暗合, 而违背了有效教学的纵深发展, 进而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空间的初衷。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向部分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同时, 放弃部分学生, 这显然是与新课改的“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是相悖的, 当然这种现象在现实教育中是屡屡出现, 有相当多的学校早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开始通过所谓“分流”的形式来放弃一部分学生。三是仅仅披着有效教学的外衣而已, 即将有效教学模式化为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模式, 而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课堂教学。当前, 由于教育部门的行政推动, 使得有效教学正在成为一场运动式的教学实践变革, 而非实质意义的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2有效教学片面关注“效益”的倾向使课堂教学的“教”被最大限度地简化。有效教学所提倡的“有效”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一是有效果, 二是有效益, 三是有效率。所谓效果是指学生有无发展, 这是当前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所谓效益, 原意是指付出与收获之间比例, 此处则是指师生尤其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付出与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之间的比例, 这是当前有效教学的核心要求, 简言之即“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所谓效率, 强调的则是单位时间内收获如何, 此处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收获如何, 这是当前有效教学的最高要求, 即所谓“向45分钟要效率”, “要将一切问题都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三效” (效果、效益、效率) 之中, 本应以“效果”为根本, 兼顾效益, 效率最次, 毕竟“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如果教育讲究“效率”, 那么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可是, 当前提倡的有效教学最为关注效率, 强调“要将一切问题都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于是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强调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即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二是强调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即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亦即为了提高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 将本应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前移至课前预习, 加大学生的课前预习量;为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即课后复习 (作业) , 加大学生的课堂练习量, 并美其名曰自主学习, 结果在这样的有效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的教被最大的简化了。
3有效教学强调有效, 但是什么是有效, 如何判断有效, 目前并无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 这使得有效教学限于理论、流于经验, 甚至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新课改难以进一步深入开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新课改相配套的评价体系8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难以确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希望通过有效教学来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但是有效教学同样也存在评价的问题, 相对于新课改的评价体系而言, 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教学, 其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容易一点, 但时至今日, 有效教学的评价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方向, 进而使得关于有效教学的这一教学实践变革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
四对于有效教学发展的展望
从当前教育教学中现实来看, 有效教学是把准了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脉搏, 因为当前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量的低效, 甚至是无效活动;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有效教学代表着新课改、甚至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因为唯有强调有效, 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 进而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 使教育之光再次璀璨、这需要我们首先要在实践中真正地做到有效教学。
我们认为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首先要改善实施有效教学的外部环境:一是严格控制班额, 实行小班化教学;二是完善社会学习设施, 保证学生在课堂之外有充分的学习资源可以使用, 例如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其次要强化实施有效教学人员配备:一是完善教师队伍人员构成, 实现教育、教学人员的相对分离;二是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第三要建构与有效教学相对应的评价体系。第四要进一步拓展丰富有效教学的外延, 变有效教学为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文波.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甘肃教育, 2011 (11) .
[2]曹勇军.有效教学关键在于完整和持续[J].江苏教育, 2011 (17) .
[3]朱文辉.有效教学:实然诊断和应然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5) .
[4]梁文明, 肖高丽.教改语境中有效教学的解读及认识误区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1 (6) .
[5]李书勤, 李灵莉.新时期我国大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03) .
[6]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0) .
有效反思 篇2
首先,少废话多练习
一般我上课的情形大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生就容易开小差。让学生多做些练习,课堂效率会高很多。不经过训练,就不能达到目的。俗话说:“光说不练空把势。”
其次,光练也不行,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口语能力,学之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重在交流。说实话,我们在说中文时也时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更何况是外语。鼓励学生多说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同时,这也是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形式。
第三,正确运用多媒体。
有时候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兴师动众的做那么多的“花边”来修饰呢?!我觉得这是违背“有效”理念的!回头想想,有一些课很豪华,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准备的动画、图片……所吸引,学生兴趣很高,可是一堂课下来,没有实实在在的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细致、深入的训练,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效果和在家看了一部动画片一样:好看。所以,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运用。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抓好落实。
教学中,我应该经常反思一下:
(1)课堂上是面向了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
(2)所讲内容是否进行了反馈,对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是否采取了补救措施?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
(4)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是否落到实处?
(5)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经验
(6)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并获得了解题能力?
反思“错误”,走向有效 篇3
一、容纳错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换位思考,不斥责、不挖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宽容之心”允许、包容、接纳学生的错误,进而巧妙、合理地挖掘利用错误资源。
案例一:学习苏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后,本人批改学生的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下面两个题目错误较多。尽管第1题已经讲解此种题型,学生课堂反应液不错,但随后一做,许多同学明显“水土不服”,出现意料外的错误。
1.等腰 中,有一个角的外角为100°,则底角为 度。
2.已知:点 到 的两边 、 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 .
(1)如图1,若点 在 上,求证: ;
(2)如图2,若点 在 的内部,求证: ;
(3)若点 在 的外部,则 成立吗?若成立,说明理由?不成立,请画出示意图加以说明。
反思:目前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由于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回避着错误,他们“畏错如虎”,对学生的错误往往加以躲避,总是想方设法追求“标准答案”,追求无错回答以及无错练习,往往掩盖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
学生做第1题的集中错误是出现漏解,这让我有点困惑。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一语惊醒“梦中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而100°角是钝角。看来是内角的相关“约束”让学生出现认知偏差。而第2题许多学生认为(3)也成立,说明学生受上述两问影响,知识产生了负迁移。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大都能够画出反例图,并得出 为边 与 的平分线的交点这一主旨。教学中,对于学生练习中错误较多的共性问题、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一题多解问题、单元练习的重难点或者综合性的解答题,学生肯定会存在诸多的疑惑。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能回避或遮盖,更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二、活用错误,挖掘蕴藏的教学价值
学习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它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大多数情况下,学习错误蕴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教师应善于活用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从错误中深化认知、领略成功。
案例二:在学习苏教版初三数学上册“中心对称图形(二)”后,本人出示下面一个思考题,发现许多学生错误较多。经过了解,学生能够感受到本题 从 到 运动的过程中, 的长度先变小后变大,从而考虑到关键是求出最小长度与最大长度。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对本题转化的方法掌握不够灵活,导致猜答案的现象较为普遍。
3. 的直径长为10 ,弦 长为8 , 是弦 上的一点。若 的长为整数,则满足条件的点 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反思: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清错因,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活用错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变式探讨,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本题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基于此,师生共同解决本题后,还应设计以下问题:
(1) 的直径长为10 , =4 ,则过点 最长的弦长度是 ??????,最短的弦长度是 ;
(2)…过 的弦中,长度为整数的弦有 条;
(3)…则点 到圆上各点的最小距离是 ,最大距离是 ;
(4)点 到圆上各点的最小距离是4 ,最大距离是10 ,则圆的半径是 。
4个问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一致,都要用到过点 的直径。不同之处在于前面两题构造利用垂径定理这一模式图解决,后面两题可以直接用直线 进行求解。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结合图形真正掌握知识,促进他们由一个题掌握一类题的能力。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特别提倡的是针对此类题目设计一系列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强化已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三、反思错误,深化知识的抽象理解
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总结,力求对错误的形成原因、解题方法、解题规律上升到深刻的抽象理解和掌握,而不仅仅是做对一个正确的答案。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等的限制,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结果正确、过程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亦或当时做对、过后屡做屡错的现象层出不穷。
案例三:在学习苏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后,针对学生错误较多,我临时设计一堂有关“线段”的习题课,从几个简单的问题入手,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整堂课围绕着线段有关问题求解中的必然关联这个主旨而开展。事实上,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关键字眼的理解以及数学思想运用的模糊。通过题目对比,必然有利于他们掌握。
(1)线段 上有一个点 ,且满足线段 ,线段 ,则线段 ;
(2)线段 上有一个点 ,且满足线段 ,线段 ,且点 、点 分别是 、 的中点,求线段 的长?
(3)若将上述题目中的“线段”改为“直线”,结果又如何?
分析:通过立足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引导他们从题目的细微入手,注重审题和画图能力,特别是注重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线段和角的题型看似很多,但细究一下无非是一个中点(一条角平分线)和两个中点(两条角平分线),特别是后者,尽管难度较大,但深入挖掘,蕴含着很强的规律。通过分析最终总结出以下结论:在1条直线上有3个点,在直线共有3条线段,其中取2条线段的中点,则两个中点所连线段的长总是第三条线段长度的一半。当然,对于教学的难点,我们不能苛求教师讲解后学生都能掌握,但是,教师在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错误之所以是一种资源,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教师善于捕捉、利用学生学习时的错误,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容纳错误、活用错误、反思错误,在错误资源中挖掘各种可生长点,有效地利用错误,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成长,使课堂因错误而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反思”让学习更有效 篇4
(1) 求小迪解题的学习收益量y与用于解题的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小迪回顾反思的学习收益量y与用于回顾反思的时间x的函数关系式;
(3) 问小迪如何分配解题和回顾反思的时间, 才能使这20分钟的学习收益总量最大?
本题是一道函数应用题, 就题目解题思路与方法而言, 并没有特别之处, 但题目中所蕴涵的现实意义引起了我的思考:解题的效益与时间成正比, 但是对于解题后的反思在短时间内产生的效益却远远超过前者.这就让我联想到, 如果我们每天在解题之余, 引导学生用三至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反思, 效果不就很好吗?如果再将这种意识运用到整个数学学习中, 从而形成自己的反思性学习方法, 那结果肯定是事半功倍.波利亚说:“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 要环顾四周, 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这正是反思的奥妙所在.在数学学习中, 我们要善于在发现第一个蘑菇后, 利用“环顾四周”的最好途径———反思.反思能更好地衔接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也能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起到引领作用.
初中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最佳时期, 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方面已经具备了自我反思的基础与能力, 但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具体的反思策略与方法上加以指导与帮助.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生不可能一次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 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 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 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一、预设反思环节, 渗透知识形成的揭示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反思.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反思意识, 教师首先要有引导学生反思的意识, 要对教学进行反思, 并结合实践不断地优化改进.
教师要在各个教学板块预设合适的“反思”环节.如导入时, 可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反思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回顾旧知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新授时, 可以设计诸如: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何优点?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方法更简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 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练习时, 可以就知识的重难点, 容易混淆之处, 安排判断、纠错、辨析等反思性练习, 对于错题进行纠错性反思.小结时, 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作业设计时, 可以适度拓展学习内容, 强化学生的反思.
案例1: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角边角”定理 (ASA) , 教材的安排是先合作学习, 提出问题:“有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然后请学生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 使BC=3cm, ∠B=40°, ∠C=60°, 将自己所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最后给出结论: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教材这样设计的本意是,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比一比、拼一拼的实践中, 自主探究“ASA”定理.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 这样的操作和探究是难以实现的, 毕竟具体的实践操作有很大的误差, 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有的老师仍然按照教材的安排教, 有的老师干脆放弃合作探究环节, 直接得出结论.
我认为, 如果条件许可, 就可以在教学中, 利用复合投影片, 设计出两角确定不变的可变三角形.如图, ∠CAB确定, ∠CBA确定, 拉动复合片, 可使∠C-BA发生平移, 从而改变△ABC的大小.然后通过动态演示, 当两个可变三角形满足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时, 两个可变三角形重合, 从而验证猜想, 得出“ASA”判定.
学生对教具的动态演示过程, 就是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进行辨析的自主探索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各种判定条件,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对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二、创设反思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能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就要看教师能否创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结合起来, 通过外部诱因,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案例2:在教学“不等式”时, 可以这样引入:某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 若一次性购票满30张, 每张票便宜1元, 某班有27名同学去公园进行活动, 当班长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 爱动脑筋的小明喊住了班长, 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 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 为什么要买30张票呢?这不是浪费吗?
那么, 小明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给出题目后, 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即:单价×购买的总张数=总价钱.接着, 同桌分组计算, 一人按班长的方法算, 一人按小明的方法算.然后比较按谁的方法买比较划算, 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用字母代替数, 经过探索, 写出相关的代数式, 讨论数量的不等关系, 引出不等式.
由于创设的情境与生活息息相关,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新课的内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针对课堂练习的典型错误进行纠错性反思, 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学会回头看, 反思我们在学习中的得失.现在的学生缺乏这种反思的意识, 对于作业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总是不能及时有效地纠错与反思.有些甚至懒得动脑, 直接“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及时查找问题所在, 纠正自己的错误.我认为每一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错题集, 具体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 (1) 错误原因的查找.如果是概念性错误, 则首先将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抄下来, 然后请教老师讲解透彻, 及时纠正以前的错误理解.如果是计算问题, 则需要在题目旁边注明算理. (2) 针对性地练习.在订正好题目之后, 自己可以就相关的知识点找一些题目进行练习, 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以后如何避免类似错误作为本题最后的反思与小结.这样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经常回顾反思, 有利于纠正以往的错误理解, 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将弱项变成强项.
案例3: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 部分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例题: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则k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学生解法: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0, 即22+4k>0, 解得:k>-1, 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k>-1.
这是典型的错误, 原因是本节课的重心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学生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没有考虑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的限制条件, 因此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于是我做了如下引导:
(1) 错误原因是什么? (判别式的判别只适用于一元二次方程, 而a=0时不适用.)
(2) 如何正确求解? (本题: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0, 即22+4k>0, 解得:k>-1, 又因为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中k≠0, 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k>-1且k≠0.)
(3) 以后如何避免错误? (以后在做此类题目时, 一要读清楚题中条件, 二是结论的适用范围要清晰, 三是解题的前后要等价.)
除引导学生课内纠错反思外, 教师在课外练习量上也要有所控制,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 培养学生在解题中纠错反思的习惯, 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
四、培养学生课堂小结和复习反思习惯, 串联形成知识网络
日本有一句谚语:思而不学, 僵梦而已;学而不思, 白日梦而已.所以培养学生课堂小结和复习反思习惯, 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那么, 应该如何培养这种习惯呢?
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课堂上结合习题给予指导, 给时间让学生反思, 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 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渐渐的, 学生做完题后会反思了, 也提高了主动性.学生在对一个题进行反思后, 再做此类题时很快就能解出来.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教学后反思.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 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单元进行单元小结, 让学生自己出单元检测题.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检测题考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测试题时很有兴趣, 热情很高, 也敢于大胆质疑, 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最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在课上经常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对有些题进行反思, 可以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我经常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力求使自己成为反思型教师.同时我也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 希望能将学生培养成反思型学生.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 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 是学生回顾思考过去, 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进而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进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 它能充分挖掘与发展学生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更好地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 学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4.
[2]王仲英.反思性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一、把握时机,调解课堂气氛
小学正是爱说爱闹的年纪,他们无忧无虑,敢想敢说,同时好奇心又特别的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势利导,不能为了一味的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求知欲望以及好奇心。在语文课上,教师尽可能的运用仰扬顿挫、风趣幽默、语调多样、充满诱惑、充满悬念的语言,同时还应该配上丰富多彩的表情和手势来共同完成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们打造一个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产生兴趣。在新教材中,学习的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把教室内学习知识变成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地,让他们更加的轻松开放,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提问,创造一个融洽的课堂环境
问题作为思维的向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科学的课堂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想教育的内容,设计科学的课堂问题为了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在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描写的事物以及交代的事件都应该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展开来的,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也应该做到明确提问的目的,把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一环紧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有所侧重。第二是课堂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往往都是隐藏在课文内容当中,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科学合理,难易结合,充分的把学生们的思想感情激发出来。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时口气一定要做到热情和蔼,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第三是应该注意提问的效果,因为提问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师进行提问后不应急于做出结论,应该让学生通过提出的问题尽情发表自己的思想,然后教师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最后的正确思想认识。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带来的压力,才可以真正的做到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能够想办法让学生的情绪高昂,就着急的将知识进行教授,这样只会让学习的人产生冷漠的学习态度,从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来进行劳动,从而产生脑疲劳。”这一句讲的就是有关教育的名言,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学生一定有了学习的兴趣,即使我们不进行督促、不激励,学生仍然有很多力气进行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好奇的心。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做到亲和力、幽默风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轻松快乐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四、抓住关键词,体会角色情感
许多优秀的作品并不是直接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书法,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字词句之间,让读者自己进行充分的想象,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其中的内涵。比如,对情感、神态、语气以及动作等的描写,就需要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不单这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故事中的人物的动作,例如大摇大摆,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加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最开始应该从读图开始,儿童通过图画可以对画面进行想象,然后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看所想,慢慢的进行阅读。对小学生的阅读训练最开始应该是进行画面的阅读,这也表明在低年级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图片,不单单是简单的装饰,还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内容。低年级进行阅读的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读图画,想情景,然后把画面转化成文字,还需要训练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画,这也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图文转化的能力。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并且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尽到的职责。
六、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
在农村,学校的普通话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一些偏远的山区,普通话教学还是不能够完全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身作则,首先教师应该自己做到使用普通话进行讲课,并且督促学生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同时还可以利用字典来帮助学生了解生字的汉族发音。
参考文献
教学反思使备课更加有效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中国分类号:G423.07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教育教学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行之有效呢?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只有课后反思,还包括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必要时与他人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以学生为主题,控制教学进程
1.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备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既要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会怎么想,出现问题教师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备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互动、有效设问、有效训练等环节。例如讲解"钠"这一部分知识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并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滴水点灯"(课前在酒精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果然是水能生火。最后让学生通过做一个兴趣实验--水上芭蕾,加深对钠与水反应的理解与记忆。
【实验】取一试管,装入等量的煤油和加入酚酞试剂的水,放入一小块钠。观察实验现象:
钠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下跳动,下面的水慢慢变红;气体托着钠浮到液面上方后,气体釋放出来,钠下沉到界面处,继续上浮,直到消失。学生被实验现象吸引了,欲知其所以然。
学生借此现象会提出许多问题例如:水和煤油谁重谁轻?钠的密度又如何?水为什么变红了?证明有何产物生成?钠和煤油反应吗?钠如何保存?等等问题。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三、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注重的是"课中"。对课后往往不够重视。而实际上,在课后作些教学反思,写些教学心得,然后再改写教案,进行课后备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新的突破,更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反思是否深刻,是否有针对性,决定教师本身的认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有缺陷、有遗憾才是真实的。通过教师的反思,才有可能改进和提升。没有人天生就有好经验的,都是在实践之中摸索出来的。例如,我在讲解有机物参与的、在碱性介质中的燃料电池时,对于负极方程式的配平时,备课时只是考虑左右边电荷守恒,讲解许多遍许多学生仍然不理解,非常容易出错。但上完课之后,对着方程式反复观察,发现如果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数学知识讲解,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碱性条件
总反应式:2CH4O+3O2+4OH-=2CO32-+6H2O
正极:3O2+12e-+6H20→12OH-
负极:2CH4O-12e-+16OH-→2CO32-+10H2O
负极氢氧根离子的系数等于电子前面的系数加上所有碳酸根所带的电荷数。即12+4=16。第二节复习时,利用此种方法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
引导学生反思促进有效学习 篇7
一、引导课前反思, 促进有效预习
这是我新接的一个六年级的班级。在与学生见面的第一课上, 我就提出了预习数学知识的总体要求。
师: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学好数学? (生:想) 老师这里有一个帮助你们轻松学好数学的好方法, 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老师无偿地奉献给大家。以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知识为例。
师出示, 生齐读。
“预习五步”法
关于“分数乘法”: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2.我还想知道什么?
3.自学课本后, 我又知道了什么?
4.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5.试一试, 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预习五步”法。如果预习新知识时, 同学们都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反思, 那么, 我相信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学好数学, 达到“老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今天, 我们就尝试用这种方法预习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新接任班级一开始, 笔者就让学生整体感知自主学习数学的步骤, 引导他们进行课前反思, 使他们能有序、有效地进行预习, 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引导课中反思, 促进有效生成
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 是自觉地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 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 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 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可见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 更重要的是它指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做各式各样的题型, 即仅仅关注问题解决了没有, 而疏于引导学生反思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那么, 将十分不利于学生把握解决数学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及形成方法的知识。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随时反思,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轻松获取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还能让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起到闻一知百、触类旁通的效果, 并且有利于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引导讨论反思, 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生成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 “如果没有了反思, 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机会”, “通过反思所完成的解答, 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 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 往往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出错。当一部分学生出错时, 教师应激起学生有效反思:“我错在哪里?”“错因是什么?”并请计算准确的同学反思“怎样才能做到计算又快又准确”“怎样防止计算出错”然后给学生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的时空。学生在不断地集体讨论和交流中, 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 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 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有效反思, 让他们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能力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提高, 促进对这部分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生成。学生可以看到各自的理解, 不同的侧面, 这样, 有利于学生丰富思考方法, 反思思考过程, 增强迁移能力。因此, 为了学生正确地计算, 采用集体讨论、争辩的方法促进个人有效反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引导操作反思, 促进过程与方法的有效生成
“圆的认识”一课, 学生已经对圆有了感性的认识, 我就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进行反思:通过画一画, 你发现了圆的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 你解决了圆的哪些问题?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探索的?当指名让他们上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及发现的圆的知识说一说时, 全班同学注意力都高度集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不仅认真观察台上同学的举动, 脑海里还在不断地反思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在这一次次操作、验证中,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有效反思, 使他们对圆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学会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并且能充分体验学习圆的过程与方法, 促进过程与方法的生成。
3.引导评价反思, 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生成
在课堂学习将要结束时, 除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认真的回顾与总结,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 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并且找到自己学习中的困惑之处, 寻求帮助, 及时解决外, 还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作一回顾, 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之处和闪光点,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比的意义”一课的末尾,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怎样?”“你还有什么不够理解的地方吗?”通过指导, 让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情感作出回顾, 通过回顾和反刍获取的信息, 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优化学习过程, 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引导课后反思, 促进有效总结
课后反思可以激发学生深层的思考, 对于拓展学生思路很有好处。课后反思可以借助反思表来进行。以下, 是笔者尝试设计的一张“圆的周长”一课教学的课后反思表:
“圆的周长”课后反思表
1.今天的数学课, 我的心情:
(1) 愉快 ()
(2) 一般 ()
(3) 郁闷 ()
2.今天我上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是:
(1) 独立学习 ()
(2) 听老师讲 ()
(3) 与同学合作 ()
3.今天上数学课, 我倾听的程度是:
(1) 优 () (2) 良 ()
(3) 中 () (4) 及格 ()
(5) 不及格 ()
4.有关圆的周长的信息我是从什么渠道知道的:
(1) 看教材 ()
(2) 看课外书 ()
(3) 听其他同学说的 ()
(4) 上网查资料 ()
(5) 上课听老师讲的 ()
(6) 听爸爸、妈妈讲的 ()
5.关于“圆的周长”我掌握了哪些知识点:
(1) 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
(2) 圆周率 ()
(3) 周长的计算公式 ()
(4) 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
6.没掌握的知识点我准备:
(1) 再自学解决 ()
(3) 请教同学 ()
(3) 请教老师 ()
(4) 请教父母 ()
(5) 上网学习 ()
课后反思表, 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理解需要反思的内容, 拉近了学生与反思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 既便于学生的选择, 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到了反思的方法。如果让学生长期坚持运用课后反思表进行反思,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开启数学有效学习之路 篇8
也许, 笔者的一些教学片段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片段一:
一次数学质量检测刚过, 数学课上, 老师正在分析试卷, 分析到一道图文应用题时, 让一位做错的同学站起来, 分析一下究竟错在哪里, 他支支吾吾了半天, 什么也说不上来.
片段二:
一堂求百分率的数学课, 教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一段路程, 甲行完全程3小时, 乙行完全程需4.5小时, 甲的速度比乙快百分之几?一位平时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不假思索地站起来说:“这道题很简单, 只要把 (4.5-3) ÷4.5就行了.”旁边的同学有的一脸茫然, 有的面有疑虑, 老师追问:“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迟迟疑疑中无一人举手.
从上面的例子中, 不难看出, 在很多数学情境中, 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信, 反思的习惯不能很好地形成, 的的确确可以说是数学教学中薄弱的环节之一.那么, 反思作为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怎样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逐步养成反思习惯, 提高反思能力, 可谓是任重道远.
一、“思”于疑处, 以促探究之有效
数学学习, 自主探究是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 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障碍与错误的出现是必然的, 教师的有效提问凸显作用, 针对性的、启发性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反思探索过程:学生可以先个人反思, 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进行集体反思.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 我学习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时, 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 通过看一看, 摸一摸, 量一量, 自主探究特征.刚开始研究, 一名学生就非常激动地、迫不及待地告诉我: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每一条棱都相等.我问他这个结论是否可信, 提醒他再分析、尝试, 但他当时非常兴奋, 根本听不进去, 我就让他把他的发现交付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反思, 排除了有关棱的错误结论.学生在反思中矫正了偏差, 使探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后来, 经过不断地尝试、得出结论、反思、排除, 他们终于有序地找到了面、棱的相关特征, 体验了因不断反思而换来的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反思.
二、“思”于学后, 以促学力之提高
我们的学生天天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 却很少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观察, 很少给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因此, 聪明的老师善于引导孩子反思, 他们每个数学活动结束后, 都会组织交流反思, 特别是对于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的结论, 都应引导学生反思, 逐步让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 及时反思, 纠正偏差.我们常常设计如下问题:你是怎么得到这种方法或结论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我还有些含糊?还有什么疑问?学生通过自身回顾, 经历一个分析探索的真实过程, 一方面可以建构下一步的学习构想, 一方面在质疑问难中集思广益, 拓展思维, 能够从中总结经验, 凝练方法, 提高学力, 增强思考的乐趣.
三、习中渗“思”, 助智慧生成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要真正体现有效, 离不开练习.我们往往会面对这样一种情形:当我们话音刚落, 学生奋笔疾书, 做完以后抢着交给老师, 似乎很认真.教师批改以后, 有的不假思索, 拿起橡皮就擦:有的赶紧问同学, 有的扔在一旁, 置之不理.针对这种现状, 首先我们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 答完题后, 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 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改题之时, 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 说思考过程;保留错误的解法, 在错题上找出错误成因, 再反思如何改正.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 正确的数学认识结构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学生的错误认识也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反思,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 使学生明确反思的作用, 学会正确而有序的反思, 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四、问中引“思”, 推同伴互动
当今的社会, 合作精神很重要.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随处可见小组自主学习的痕迹.那么, 小组合作讨论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 彻底放手呢?断然不是, 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 相互反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到小组汇报的质量, 这种方法时时渗透于我们的学习过程中, 大家学会相互反思, 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在发现能力和甄别能力方面也会有长足的进步.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参与其中, 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针对不当的结论应提醒学生适时反思, 如教学时, 遇到“正方形广场的边长是40米, 它的5%需绿化, 绿化占地多少?”这样的问题, 多数学生出现了用10×5%来求出绿化边长, 再用边长乘以边长来解决问题.此时笔者就马上组织学生讨论:5%表示什么?每一小组在组长的有效组织下, 通过画草图, 计算等方法不断质疑, 积极反思, 不断吸取群众的智慧, 互相学习, 互相补充, 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
中职英语有效教学的反思 篇9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英语有效教学是否真的“有效”
对于直接面对社会职业活动、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来说,英语教学活动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学生求知、工作就业需求,先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然后才能谈好坏多少。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却发现,误用或滥用一些教学方法往往让教学成了低效或无效教学。
1.低效教学的表现
(1)表演作秀。为追求师生互动,在45分钟内,安排太多的活动环节,学生忙着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教师忙着控制课堂教学秩序。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无取舍。中职教材是以全国范围内所有学生的英语现有水平而编写的教材,但因中西部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取舍,教学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教学效果不理想。
(3)疏于纠错。很多教师为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保持课堂教学节奏的流畅,对于学生的错误甚至教师自己的错误都不纠正。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养成“发音随便发,单词自己造”的不良习惯。
2.无效教学的表现
(1)忌用母语。很多教师上课拒绝用母语,认为用母语就不是英语课了。职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上课不用母语,让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讲什么,稀里糊涂地上完一节课,不明所以。
(2)过于依赖多媒体。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许多教师上课通常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却用得太多、太滥,节奏也太快,学生眼花缭乱,一节课结束后什么也没有学到。
三、怎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存在的问题是成绩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初中因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白眼”, 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什么都不会干好的人。因而,作为任课教师,教学中对这些学生的激励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平时的学习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做起。
1.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动机是学习成功的源泉,英语学习也不例外。中职学生英语底子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兴趣,没自信。那么我会在入学时向学生介绍职业教育的出路:培养技术型、 实用型人才;职业学生的毕业前景:入学深造或就业。从而引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顺势我再介绍我们学校因为学好英语,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成绩优异的学生免试上大学深造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将分层教学分为: 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及内容分层和作业分层。
3.大胆的取舍。根据中职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及本班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地取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兴趣浓,易于理解掌握,服务于所学专业,实际有用地进行精讲精练。例如,中职教材基本版第一册,我把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单元作为精讲精练课,把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第九、十课Success and famous people作为情感、人格培养的教育素材来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
4.小步子,低难度。中职学生的英语底子差,基础薄弱。因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要放慢步子,减慢速度,哪怕一节课学生记住了几个简单的句型或短语,这都是收获。但不能一味讲求速度,忽视学生的主体和实际基础,教师一节课准备的内容充实,活动丰富,但因学生的基础差而无法参与,这样教师的劳动成果在学生身上是没有一点点的收获的,这样徒劳无功的事情我们最好少干不干。
在教学中,我切合小学汉语学习的方法,把每篇文章中的常用短语让学生划出,并摘抄在小本子上随时随地地背诵,以扩大他们的词汇,这样学生坚持了半学期就有了效果,学生在写作时就知道该如何用英语表达了,写作得心应手了,做选择、改错题的准确率也提高了。而且,学生觉得每节课都有进步,学习兴趣也浓了。
5.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理论和策略体系。它能有效改善课堂内学生的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
我们教师面对的中职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基础差、学习态度差、 行为习惯差的现象。因此对待中职学生时,我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真心和耐心。既要避免搭一些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要因材施教,小步子,低起点,大力开展合作学习,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做到中职英语的有效教学。
摘要:目前职业英语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惑,传统的英语教学低效、无效,使得职业英语课堂枯燥无味或者只是华而不实的空架子,英语教学难以开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职业英语教学越来越难。
对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 篇10
针对上面的反思, 我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进行了以下思考.
教学只有针对了学生的学习风格, 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有效和高效的目的.所以我们先说说学生们的学习风格.有些学生偏向属于视觉型的学习者.他们通过观看他人做某事而能学得最好.通常, 他们喜欢以细致的顺序呈现的信息, 偏爱写下教师讲述的内容.在上课期间, 他们一般很安静, 也很少受噪音的干扰.有些学生偏向属于听觉型的学习者.他们通常不用心看老师所做的, 也不记笔记.他们依赖自己听和记的能力.在上课期间, 他们可能话多, 并容易受噪音的干扰.有些学生偏向属于动觉型的学习者.他们主要通过直接参与活动来学习.他们倾向于冲动, 少有耐心.在上课期间, 如果不能走动或做些什么, 他们会感到厌烦.当然很少有学生是绝对的某一类型的学习者, 大部分学生都是三者兼而有之.但是, 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视觉型的学习者掌握知识.听觉型的学习者会被老师认为是懒, 不愿做笔记, 话多的不能破坏课堂纪律.动觉型的学习者更有可能被老师认为是多动症.偏向于这样两种学习风格的学生, 在错误的教学模式下, 肯定会变成老师们口中的学困生.而且, 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三种学习风格都有, 所以只使用教师讲授法的课堂会大大限制学生潜力的发展.又由于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遭受过挫折, 由他们的入学成绩即可以知道, 他们大部分人是动觉型和听觉型风格偏多的.所以, 针对学生学习风格, 教师应该提供一种混合了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感觉通道, 把课堂搞活, 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高效教学的目的.
要把课堂搞活,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感觉通道, 就必须让学生投入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之中, 带着解决问题的思想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目的, 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的目的.以在高职班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堂课的新课部分为例.首先, 提出研究的问题:求点 (x0, y0) 到直线Ax+By+C=0 (A≠0, B≠0) 的距离公式, 请前后4名同学组成一组, 分组讨论研究.全班共分成了12组.其中有10组同学对于解决这种直接由抽象符号推导公式的问题出现了困难.8组是由于被大量符号干扰, 导致做完上半部分不知下半部分解题思路.2组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计算错误.这8组同学都自发地做到了先抛开抽象的数学符号, 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化, 如有一组同学就从具体问题“求点P (4, 3) 到直线l:2x+y-4=0的距离”入手.首先作图, 把数转化成形以后再找到解题的思路:①求垂线方程;②求垂足坐标;③求两点间距离.这是解题的一般思路.其中, 有两组同学想到了另外一种思路, 利用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
如左图, 过点P作与坐标轴垂直的线段PS和PR交直线l与S和R, 过P作PQ⊥RS, 垂足为Q.利用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undefined, 由于点S和点R的坐标可以求得, 所以公式中的|PR|, |PS|, |RS|都能求出.学生发现在利用具体问题理清解题思路以后, 再用抽象的符号推出一般式就容易多了.在这种分组讨论, 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不自觉地学会了运用特殊化的数学思维,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在小组讨论后,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对研究过程的重述可以达到几个目的.首先, 听的学生通过了解他人的想法, 可以开阔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得到灵感和启发.有研究表明, 在课堂上, 学生们听同学发言时要比听老师的讲解时注意力更集中.其次, 发言的同学通过对研究内容的重述, 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 培养了他们分析、交流等能力.在发言时所获得的成功感和信心, 能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思考和学习.再次, 重述研究的过程能使学生们对整个问题进行反思和回顾, 有时还能引起学生们新的猜想, 发展他们各种思考的策略.在这堂课中, 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在A≠0, B≠0的条件下推得的.那这个公式在A=0或B=0时成立吗?学生经过猜想和验证, 发现也是成立的, 并发现当直线垂直于坐标轴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为相应坐标之差的绝对值.为了给学生们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时间, 这堂课教学所用的时间比教材规定的要多用了一倍, 但是我觉得这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法相比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因为我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多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方式不拘泥于课本有创新, 这才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
由于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性比较强, 课堂上能给学生较多的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 所以相信只要教师们坚持搞活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感觉通道, 抱着让学生发现知识, 自主解决问题的思想, 就能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培养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摘要:文章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有效”指使学生在数学素养方面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而不是单纯追求学生最短时间内的知识点的掌握.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张维忠, 黄荣金.数学新课程和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措施 反思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规律,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围绕教学知识点制定教学目标,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着教学知识点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可以围绕教学知识点与教学要求,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SSS、SAS、AAS和ASA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利用判定定理进行简单推理,并且可以利用尺规画出全等三角形,提高学生作图能力;②经历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过程,体验操作归纳总结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③在探究三角形全等判定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做图和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步教学法”,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形成直观的形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 依据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很多初中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枯燥无味,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主动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集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梯形常用的辅助线”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图形分割中设计如下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1)有一张梯形的纸片,要求你只剪一次,你能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吗?(2)有一张梯形的纸片,要求你利用其剪出一个矩形与两个直角三角形,你最少需要剪几刀?应该如何剪?(3)在上面实践操作中,你对两种教学活动有什么感受?
通过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以及学生对教师提出教学问题的分析思考,不但可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傳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会僧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的矩形时,就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平行和两组对角相等,通过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温习,为学生自主探究矩形性质与证明方法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教师利用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当其中一个角为直角时,让学生观察图形形状,学生很容易得出其为长方形的结论,此时教师顺势引出矩形定义: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长方形),然后让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总结矩形的性质。学生结合观察和对比,很容易得出矩形特有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为直角;矩形对角线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和对边平行等性质,矩形也都满足,从而认识到矩形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学讲解,而是通过启发和引导等途径,让学生主动去分析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4 注重以作业练习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初中生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勾股定理”教学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进行练习:(1)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边长为12,另两条边长均为自然数,则其周长为_____;(2)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2,则其底边上的高为_____;(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偶数,则其周长为______;(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同时扩大同意背书,得到的三角形为_______。虽然题目很简单,但是对勾股定理性质的考察却很全面,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与掌握。
5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围绕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供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莹. 促进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陈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探讨[J]. 才智,2010,02:65.
[3]白瑞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之反思 篇12
一、新课改背景下, 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实践活动, 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 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反思性教学而言, 当前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 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 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 还必须认真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掌握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的基本策略, 为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 必将先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探析, 在分析教材上下足工夫。为使教学更为有效, 我们建议在备课与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
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反思的时候, 往往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表层上进行反思, 而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教学方式和方法背后的理念支撑。很多人往往就事论事, 单就某一个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去思考这样做或不这样做, 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优越之处究竟在哪里, 以及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做法。糊里糊涂地学之、听之、改之、做之, 上完课后还是糊涂。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在他的《退思录》里这样写道:我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四十余年, ……然而, 退思往事, 失误之处不少, 不只是方法上的失误, 更要紧的是观念上的因循和迷惑。观念指导行为, 行为决定成败, 专家的教学经历启示我们, 只有在教学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才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有效教学的水平, 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专业成长步伐。退而思之, 不如思考在前。
具体的如:首先, 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材, 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其次, 发挥备课组的功能, 积极参与备课的集体讨论,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做到准确、明了、精练, 把要教学的内容中存在的疑惑, 尽量在集体讨论中得到解决。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 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对自己所备的课进行反思改写, 直到真正满意为止。
三、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对课堂教学的诸方面作充分的设计, 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未必能顺利实施, 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未必统一, 它受教师自身、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监控自身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反应,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思并作出适当的机智的调整。
(1) 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 所提问题或所举事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
新课的引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好的引入相当于课堂成功了一半。引入得好, 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 开讲前三分钟教师切入的好与坏, 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上到第八章《动画制作》时, 在引入时首先广播了一组动画, 包括 (GIF动画和Flash) , 看动画时要学生观察, 这些动画有何不同 (注:GIF动画是平面动画, 而Flash可以制作三维动画) 。学生观看了这些动画后很激动, 问我这些动画是哪里来的。我顺势引导, 播放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学生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下载。动画不光可以去网上下载现成的, 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都想亲手制作一个。
很显然, 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动画广播作为课堂的切入语, 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极大兴趣。
(2) 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达成。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是课堂效率管理的主攻方向, 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 取决于教师能否实施好三维目标的第一步,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活动中经历过程, 获得方法, 体验情感, 反过来又用这样的本领去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经历新过程, 获得新方法, 体验新情感, 解决新问题。同时,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 依赖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为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网络设备时, 许多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两个设备搞不明白。教师可以这样来教学:
首先, 重温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概念。
交换机 (英文:Switch, 意为“开关”) 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 (可以是计算机) 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 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 以最佳路径, 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路由器英文名Router, 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例如要把校园网接入因特网, 路由器至少有1个接入口用于外部网络, 其它接口用于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互联。
其次, 提出问题情景。
(1) 在我们机房内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什么设备?
(2) 我们校园网连接外部的设备是什么?
(3) 路由器能不能直接接入计算机?
在问题提出之后, 并不急于让学生来回答, 而是先让他们参观机房, 实地考察设备的接入情况, 同时也熟悉一下设备的外观和形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回答 (1) (2) 两个问题了。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交换机”, 而且交换机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 组成我们机房一个局域网。校园网和外部连接用的是路由器, 路由器可以直接和交换机连接。第 (3) 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 用一台计算机的网线直接接入路由器看能不能上网, 结果是能的。也就是说路由器可以接入局域网, 也可以直接接入计算机。这样就不难理解我们家庭用的路由器直接接入计算机的事实。下面用一个图例来表达一下它们的关系。
四、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
在上完一课时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后, 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 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 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法、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进行课后反思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即把教学中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例子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
(1) 总结精彩片段, 反思遗憾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等等, 详细地记录下来,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与疏漏之处, 需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回顾、梳理, 并对期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进行教学时的镜子。
(2)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
有时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伤害学生, 虽然这并不是出自教师的本意, 但这些不当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幼小的心灵, 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导致受伤害学生排挤你和你的学科。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与学生的接触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 要用机智的教学智慧与呵护式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往。
(3) 反思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通常喜欢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要求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 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但每一位学生所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 哪能对他们简单地“一刀切”。因此,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根据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 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 教学有效的保障, 教师成长的捷径。常问问自己, 我做得如何。
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以及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如何进行反思。通过学习反思理论, 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和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反思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效反思】推荐阅读:
有效教学反思06-02
有效备课的反思10-20
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05-17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09-16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10-26
有效教学方法反思05-31
思想品德有效教学反思08-17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09-21
篮球队训练有效教学反思08-26
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