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

2024-09-15

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共12篇)

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 篇1

由于工程项目实施具有过程长、参与主体多、投资巨大等特点, 如何降低工程风险程度或规避风险, 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繁琐的经济活动。近几年来, 我国石化重点工程进行了大量的风险管理的实践,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及相关部门审计工作的重点也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和风险评估转变。

一、建设项目各阶段工程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对策

投资建设项目工程从可研决策到建成投产为止, 这段时间称为工程项目的生命期。建设项目工程的生命期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和生产准备阶段。风险在工程生命期的各阶段中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

(一) 决策阶段风险防范与管理

决策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目标的确定, 项目建设规模的确定, 建设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的确定、环境保护方案确定等。有效的工程风险防范与管理能促进工程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降低决策风险, 减少或消除各种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隐险、决策失误风险等。

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提出的“谁投资、谁决策, 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投资项目决策研究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根据准确可靠数据,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多方案比较与优化, 权衡各种方法而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决策阶段分析与评价中要特别注重多方案的分析和比较, 推荐相对优化的方案。例如, 中国石化的《普光气田大湾区块开发 (优化) 方案》就是通过专家组对原方案进行了多次风险评估和优化。优化后的新方案与原有方案相比, 部署开发井由25口减少到15口, 钻井平台由13座减少到8座。新方案的特点是“少井高产”, 借鉴国外同类气田先进开发技术经验, 用大井眼和水平井替代原方案中的直井、小斜度定向井。同时充分利用已部署探井、评价井和井场, 使设计建产能由33亿立方米/年增加到37亿立方米/年, 既满足了生产需要, 又降低了投资风险, 共减少钻采投资16.8亿元。

(二) 设计阶段风险防范与管理

经验表明, 设计阶段所花费的资金一般只占工程合同价的百分之几, 但是这百分之几的资金所进行的工作决定了合同价百分之九十几资金的投资。可见, 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设计阶段的工作可以由业主直接管理, 或由专门的设计公司承担, 也可委托咨询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代为管理。

随着新一轮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 不少石化企业的投资建设项目的改建、扩建工程愈来愈多, 这就需要业主在设计阶段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避免设计风险, 以求更大利益。但由于承担的主体不同, 常会面临管理问题、协作条件问题等都会导致工程风险。比如, 设计必需的基础资料如果不充分、勘察资料不准确、方案优化不具体等, 都有可能造成设计不充分、设计错误或设计进度拖延。设计阶段工作一旦风险失控, 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费用和进度。

设计阶段, 要组织投资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单位 (部门) 对设计方案, 特别是设计条件、总图设计、初步设计、基础设计、技术设计等方案进行风险研究和细化评估。如果防范管理措施到位, 不仅无风险, 且有收益。

(三) 采购阶段风险防范与管理

采购是指建设项目投资方通过招标等形式选择合格的供货商, 购买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机械设备、电器仪表、办公设备、建筑安装材料等。采购阶段在项目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 货物采购工作是项目的物质基础, 合理有效地进行货物采购, 对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都是十分有利的。

有效地采购, 直接影响到能否降低项目成本, 也关系到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货物采购工作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着整个建设工程投资效率的高低、投资成本的多少和工程质量的优劣。例如, 齐鲁石化公司将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工作贯穿到框架协议采购的全过程, 对14个大类、20多个品种特资实施框架协议采购, 还将候选的301家供应商最终缩减到186家参加商务投标, 确保协议采购全过程受控。茂名分公司在百万吨大乙烯改扩建中, 部分国外进口物资供应外商因交货延迟, 进行了全方位索赔, 面对风险, 他们进行近百次谈判, 成功索赔730万元。

(四) 施工阶段风险防范与管理

工程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能够保证工程目标在施工阶段顺利实现, 使工程面临的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施工阶段要根据具体工程的特定条件, 思考拟订施工方案、重点落实施工工艺是否先进, 方案是否合理, 采用的新方法、新技术是否成熟, 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得当等。从施工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 采取控制施工风险的有力措施。要编制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及技术组织措施, 统筹安排好施工各个方面的工作, 使施工过程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按期完成。

施工阶段, 要特别注重提高施工的机械化程度、重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例如, 中国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由于吊装能力强, 施工防范风险措施得力, 一举中标承担了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全部大型设备吊装工程, 他们施工中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吊装运输方法,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以强有力的技术和装备做支撑, 保证了天津乙烯大型吊装运输施工, 缩短了工期, 提高了工效。2008年9月26日, 用1600吨履带式起重机成功吊装天津百万吨乙烯工程中的“千吨大塔”, 创“华夏第一吊”新纪录。齐鲁石化在保证两套丁辛醇装置正常运行的条件下, 反复优化火炬不停车吊装施工方案, 认真落实风向、火量、防护三项风险控制措施, 顺利完成了新建资源优化项目火炬不停车吊装,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现增产丁辛醇产品3800吨, 增效益1200万元。

(五) 生产准备阶段风险防范与管理

投资建设项目生产准备的目的是尽快使投资项目按预期目标建成投产, 使投资获得效益。建设项目能否早日投科或按时投产, 不仅取决于项目建设实施期间承包商是否按时提交质量合格的建设产品, 而且还与投入生产运行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的完备程度密切相关。实践证明, 生产准备工作充分, 项目建成后就能及时投入生产, 生产出合格产品, 并能很快达产达标, 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反之, 将会推迟项目转入正常生产的时间, 严重的会错过产品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加大市场风险, 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

例如, 茂名石化公司坚持工程建设与生产准备“两手抓”, 在百万吨乙烯改扩建的施工阶段成立生产准备部和五个项目分部, 从内部生产单位选配岗操作人员760多人, 主动进入工程施工现场, 发现并督促问题整改, 参与“三查四定”。在工程后期成立以生产车间、总承包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入厂开车队以及国外专家参加的“六体一体”开车保运队伍, 使乙烯装置投料开车比统筹计划提前了11天, 化解了装置开车风险。在装置投料开车中, 茂名石化以“安全经济”新理念精心运筹, 反复优化, 节约开支, 仅通过优化化学清洗方案和裂解炉烘炉方案, 就节约开车费1100万元。实现了各装置开车一次成功, 投产当月就产生了经济效益。

二、事前审计及工程风险的后评价

投资方的内部审计或上级主管审计部门也要注重工程风险的过程审计, 做到审计关口前移, 早介入、早主动, 早发现、早化解风险。风险审计对工程本身有监督和改善作用, 有利于提高工程风险管理水平。风险审计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全过程, 从决策、设计、采购、施工到生产准备缺一不可。

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风险的后评价是在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竣工验收后的某一时点, 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并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及项目完成后的最终成果和影响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各计划和目标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 找出差异, 分析原因, 得出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建议, 反馈给决策等相关部门, 为今后改进工程风险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并为提高工程抗风险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工程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对投资建设项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规避和防范对策, 以减少可能的损失。需要指出的是, 对工程风险防范与管理, 在战略上要始终坚持“三个强化”。

(一) 强化工程风险的信息系统

在风险没有发生时, 大部分风险预防机制, 如应急预案、不可预见费等都可处于静止状态。但风险信息系统是动态的, 就像雷达一样, 在不停地搜索风险, 一有风险, 立即处理, 保持信息系统的正常状态是控制工程风险的重中之重。

(二) 强化工程风险的防范管理制度

这里所说制度实际就是企业的内控制度、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有数据统计, 合理有效的内控制度流程, 可以防范90%以上的常见风险。

(三) 强化工程风险的防范预案

投资建设项目在各阶段制定方案时, 至少有几套方案供选择讨论, 确认的方案就是实施方案, 而其余方案则为风险预案。对特殊的风险, 还必须编写有针对性的应急风险预案。

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 篇2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预测

1、地质地基条件。业主提供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技术要求资料有时与实际出入很大,处理异常地质情况或遇到其他障碍物都会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期。

2、水文气象条件。主要表现在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台风、暴风雨、雪、洪水、泥石流、塌方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和其它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都会造成工期的拖延和财产的损失。

3、设计变更或变更图纸供应不及时。设计变更会影响施工安排,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设计变更图纸供应不及时,会导致施工进度延误,造成承包人工期推延和经济损失。

(二)经济方面的风险预测

1、要素市场价格。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等,这些市场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工程承包价格。

2、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市场因素包括存贷款利率变动、货币贬值等,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3、资金、材料、设备供应。主要表现为业主供应的资金不及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不及时。

4、国家政策调整。国家对工资、税种和税率等进行宏观调控,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风险。

(三)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1、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2、通过工程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延误等。

3、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完善合同内容,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

4、计量风险的防范

在项目投标阶段,对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进行预测,在投标报价前,分析政治、经济状况;在编标报价阶段,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查,在单价和总价中考虑风险因素;除进行工程、设备、人身事故等保险外,还应通过保险机制减轻风险损失。

二、事故应急预案

(一)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1、预防措施

(1)现场用电设备、线路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设置安装。(2)设专业电工现场检查维护,电工需持证上岗。

(3)对进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重点对用电设备操作人员,包括炊事员、住宿人员。

2、应急措施

(1)当发生触电事故时,现场人员首先要尽快切断电源,并立即向应急小组汇报或拨打120。

①应急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根据现场严重程度做相应处理。

②救护人员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拉触电的人,防止发生救人触电事故。(2)脱离电源的方法

①如果开关或按钮距离触电地点很近,应迅速拉开开关,切断电源,如果是夜晚,应准备充足照明,以便进行抢救。

②如果开关距离触电地点很远,可用绝缘手钳或用干燥木柄的斧、刀、铁锨等把电线切断。

③当导线搭在触电人身上或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木棒、木板或其它带有绝缘柄的工具,迅速将电线挑开。

④如果触电人的衣服是干燥的,而且不是紧缠在身时,救护人员可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或用干衣服等把自己一只手作严格绝缘包裹,然后用这一只手拉触电人的衣服,将其拉离带电体。

(3)触电救护措施

①触电伤员如神志清醒者,应使其就地躺开,严密监视,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

②触电者如神志不清者,应就地仰面躺开,确保空气通畅,并用5秒的时间间隔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部,以判断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摆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坚持就地正确抢救,并尽快联系医院进行抢救。

(二)防火抢险事故预案

1、责任分工

(1)工程施工期间项目部实行分片包干的防火责任制,负责责任区域范围的防火抢险工作。

(2)各科室、工地要将防火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工程安全防火。

2、防火物资筹备

办公室要加强车辆、机械的维护保养,保证良好的技术状况,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物资设备科与各工地相互配合,备足消防砂、消防桶、灭火器、各种标志及锨、镐等抢险用工具。

3、落实值班制度

各科室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克服麻痹松懈情绪,做好24小时巡查,发现险情立即上报并组织抢险。项目部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遇到险情,领导干部要亲自带队,确保信息畅通。

(三)防汛抢险事故预案

1、责任分工

(1)防汛期间项目部实行分片包干的防汛责任制,负责责任区域范围的防汛抢险工作。

(2)各科室、工地要将防汛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2、防汛物资筹备

办公室要加强车辆、机械的维护保养,保证良好的技术状况,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物资设备科与各工地相互配合,备足木桩、编织袋、各种标志及锨、镐等抢险用工具。

3、落实值班制度

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防范 篇3

【关键字】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海外工程项目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参与者从咨询、融资、承包、采购、管理到培训等每个阶段的均来自一个以上的国家,利用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就我国而言,海外工程项目包括我国对外投资的工程,我国工程单位在国外参与的工程。

由于海外工程具有合同主体多国性、技术标准庞杂性、系统工程的复杂性与合同管理的严格性等特点,加强工程项目在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对项目的顺利完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海外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整个过程都面临着种类繁多的风险,强化风险管理,首先,可以降低工程的施工风险。通过对施工项目进行检查执行情况,并反馈处理等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及时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一些不确定因素为工程带来的损失。其次,强化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有助于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合作,增加企业各级间的沟通,提高工作人员士气,从而增强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再次,加强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有助于使资源得到充分得当的利用,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进而降低项目成本,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二、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风险的识别是组织相关人员,搜索项目风险空间,确定出有可能影响项目建设的各种风险事件并对其定性,列出风险事件的清单。

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国家或地区分方面:政治形势、社会环境与金融形势;(2)建筑行业方面:法律法规的变化、建筑标准与规范差异、建筑市场的波动、合同体系的不同;(3)公司方面:公司自身活动、业主、雇佣者、工程师及材料供应商引起的各种风险;(4)项目方面:预算超支、产品缺陷及进度拖延的风险。

2、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估计

风险识别之后的风险评估是对工程项目的单个风险进行量化,并建立评估模型,寻找每个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分布,判断各风险事件间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确定工程项目各个风险因素的大小、发生的概率与可能造成的损失。

通过对工程项目中各风险事件的评估,可以增强对项目中各种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考虑的条理性,估计各个风险的大小,有助于企业寻求实现项目目标的最佳方案。

3、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

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风险评价就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各风险的关系,确定工程项目的整体风险大小,比较潜在风险与项目风险承受能力,便于采取应对措施,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风险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1)建立风险评价基准。风险评价基准是工程项目可以接受的每个风险所造成后果的水平,是评价项目风险的基础。(2)确定整体风险大小。出现几率大的风险后果不一定严重,而罕见的风险往往后果十分严重。(3)比较风险大小与评价基准。单个风险与单个评价基准比较,整体风险大小与整体风险基准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三、海外工程项目风险防范

1、严格的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的合同既是该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又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工程合同中通常对合同主体各方进行了风险分配,因此,项目管理者务必具有高度的风险意识,深刻了解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在签订合同时,各方应根据工程特点签订专用合同条款。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者对有变化的条款,应进行仔细研究,分析修改原因,避免隐藏风险。

2、科学的防范体系

有效地防范风险,最基础的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认真履行工程合同中规定的义务。首先,根据工程特点,做好施工规划,严格按照规范施工,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其次,加强风险识别与分析能力,全面、准确的分析风险以找到有效地处理方法。再次,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3、重要的索赔工具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工程项目的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是工程项目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工程索赔贯穿于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于施工阶段。索赔可以针对工程设计的错误、工程量的变化、恶劣的自然条件或者是由非乙方原因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变化。利用合同条款或其推断条款进行索赔,是有效降低风险,甚至将风险转化为利润的重要手段。

4、有效的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通过法律文书或是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或者是分摊给其他参与者。其行为并非损人利已的行为,而是将风险转移到对该风险有承受能力的个人或组织。风险转移常用于工程承包中的分包、财产出租或技术转让等,将全部或部分风险转移给他人,减轻自身压力。保险是风险转移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防范风险,甚至还可能得到额外收益。

5、合理的風险自留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防范与管理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量化分析,风险管理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建筑施工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目的是使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都得到控制。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主要有业主的风险管理、承包商的风险管理、监理方的风险管理和设计方的风险管理等几部分。建筑工程项目总体风险是由相互作用甚至是相互依存的若干项目子风险按一定规律复合而成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不确定性及可变性的特点。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覆盖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工程竣工、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实质上是人们对于项目风险的观察方式,主观性较大,主要立足于数据的搜集、分析和预测上。为了力求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采用WBS方法,从项目风险管理目标出发,通过风险调查及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及试验论证等手段,在对项目风险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全面的认识项目风险。根据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建筑工程项目总风险因素主要有工程项目外风险和工程项目内风险,工程项目外风险源于三方面,自然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工程项目内风险主要源于业主风险、承包人风险、设计方风险、监理方风险和其他风险。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既有确定因素,又含有随机因素、模糊因素和未确知因素的复杂系统,风险因素更加多样。工程项目的风险一般是很大的,其变化是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预防难度大。建筑工程项目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关联度较高,受社会经济外部环境影响大。项目的风险来源风险的形成过程、风险潜在的破坏机制、风险的影响范围以及风险的破坏力错综复杂单一的管理技术或单一的工程技术、财务、组织、教育和程序措施等都有局限性都不能完全奏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和措施才能较小的代价将不利后果和影响减少到较低的程度。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者的决策质量、有助于建筑工程顺利完成、有助于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

3、建筑工程项目过程风险量化分析

基于城市住宅建筑工程项目案例,面向过程的风险量化整体评价模型-PROE模型设计,风险量化采用综合评价法,主要思路包括:基于风险因素表建立风险因素集、建立权重集、建立评价集、建立关系矩阵等方面对工程项目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量化风险。许多因素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评价时很难将其归于某个类别,于是先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防止遗漏任何统计信息和信息的中途损失,这有助于解决用“是”或“否”这样的确定性评价带来的对客观真实的偏离问题。

本工程案例为某建筑工程项目,该建筑工程项目地质条件较好,无陡坡、隧道等恶劣条件,自然地质环境破坏对于工程项目影响较小。在天气方面,该城市处于平原地区,极端恶劣的天气较少。风险较小。该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期发生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影响因素的几率较小。该建筑工程项目具体面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风险较大。该建筑工捏项目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大。

(1)建立风险因素集

基于专家调查法得到的城市建筑工程项目案例风险因素,形成城市建筑工程项目案例风险因素集。风险因素U包括经营管理风险U1,经济风险U2,法律风险U3,不可抗力风险U4。

(2)建立权重集

由于指标集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以要对一层级和二层级分别赋予相应的权数。由于城市建筑工程项目案例项目风险分布的不同阶段和范围,同时,为规避受专家间卷调查存在必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各个指标的认知不同以及重视程度差异等因素,选定了对该项目有较深了解、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内外部专家,对专家调查进行多次询问,并对专家调查数据进行数据质量分析,最终确定城市建筑王程项目案例权重集,具体权重集如下:A=[0.20,0.40,0.30,0.10];A1=[0.20,0.30,0.20,0.10,0.20];A2=[0.15,0.35,0.40,0.10];A3=[0.35,0.30,0.33];A4=[0.60,0.30,0.10]。

(3)建立评价集

在城市建筑工程项目案例权重集基础上,确定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等级标准为“风险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较小”、“风险小”,建立评价集,并分别赋予针对性值:,据此对U1-U4中各指标进行评价VI=[80,100],V2=[60,80],V3=[40,60],V4=[20,40],V5=[0,20]。

由专家对上述评价集对U1-U4中各风险可能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对施工组织管理不善风险U11,有13%的专家认为“大”,有24%的专家认为“较大”,有36%的专家认为“一般”,有14%的专家认为“较小”,有13%的专家认为“小”所以得出施工组织管理不善风险的风险因素评价结果为:R11=[0.13,0.24,0.36,0.14,0.13]。

(4)建立关系矩阵

(5)第一层级风险因素评价

根据,对B1,B2,B3,B4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

B1=[0.219,0.274,0.26,0.14,0.107];B2=[0.1785,0.236,0.3455,0.131,0.109];B3=[0.171,0.334,0.233,0.1845,0.0775];B4=[0.167,0.202,0.32,0.166,0.145]。

(6)项目整体风险因素综合评价

根据B=A*R,对项目整体风险U进行综合评价,得到:

B=[0.1832,0.2696,0.2921,0.15235,0.10275],据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该建设项目风险属于“大”,“较大”,“一般”,“较小”,“小”的比重为18.32%,26.96%,29.21%,15.235%,10.275%。

(7)风险量化结论与决策

取评价集V中各级变量中间值,得出等级权重矩阵C=[90,70,50,30,10],则综合风险评价函数可量化表示为P=B*C,P为55.563,通过风险量化分化该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风险为一般,虽然综合风险中等,但项目管理者不能忽略其中的单项风险可能给项目造成的损失。通过风险单因素指标评价中,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材料价格变动、设计缺陷或更新设计风险、施工工程事故风险等风险较高,对该建筑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对这几种项目风险因素,应加强相应风险管理措施,有效防范风险,对属于"一般"级别的风险因素,也不能忽视,应给予一定关注,以防止其上升变化为更高级别的风险。而在实际建设中,由于项目过程中施工材料价格变动很大、设计缺陷反复更新设计,导致整个项目超支18%,比原计划延期近2年才竣工完成。

通过城市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单因素指标评价,工程施工公司施工组织管理不善、发生安全事故风险、施工材料价格变动、设计缺陷或更新设计风险达到较高风险级别,后续需进一步强化城市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控工作,有效防范风险、防止风险升级。城市建筑工程项目案例综合风险中等,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仍然需要关注单项风险可能给工程项目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探讨[J].江西建材.2016(08)

[2]胡龙伟.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2)

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 篇5

1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是指在水利工程中,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不利情况进行有意识地预防和控制,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其主要目的包括以下2个方面:第一,可以有效降低不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不利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第二,由于水利工程的管理涉及到环境、材料、工作人员等多种因素,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因此,管理中需要相关的依据参照。而整个预防控制过程可以会为今后的工程管理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依据。

2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项目大多是政府支持的非盈利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缺少市场化管理。目前,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水利工程作为公益项目,与个人利益之间有时会产生一些矛盾,很容易造成风险管理中的缺位现象,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意识的缺失。首先,水利行业在政策导向上缺少对宏观大环境的判断,以及对专业风险的评估与防范,没有针对现有市场环境与行业情况做出恰当的发展规划。其次,执行部门的风险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招标门槛低,在招标过程中,缺少对承包商的资质及业务水平等进行审核,风险评定只流于形式。最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对进度、质量、资金等情况的跟踪审核,导致风险的增加。

2.2组织结构不完善

水利工程项目顺利实施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结构作保障,通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明确上下级关系,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地完成各项目。组织结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法人来源问题上,由于项目法人多是在领导部门管辖的内部产生,而政企不分的现状限制了风险管理的发展,同时由于组织结构混乱,代理链较长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导致风险加大;第二,审计工作问题上,水利建设项目由于缺少单独的审计部门,无法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而加大了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风险;第三,在信息共享和整合问题上,缺少横向信息整合的`能力,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同类资源利用情况,存在很大的滞后性,无法及时准确地预测风险来源。

2.3缺乏规避风险的技能

水利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其中人为风险是项目管理风险管理中最常见的一类,主要包括合同风险、投资风险及承包商风险等。针对不同种类的风险,需要利用不同的技能进行规避。而现阶段,仍缺少系统化、科学化的风险规避体系,通常是利用几种常用的方法来试图规避所有的风险,不仅成效甚微,更会降低风险的规避效率。

3水利工程风险防范的措施与对策

3.1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关键在于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首先,作为管理者应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到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在项目的决策与执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做出妥善的规避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对突发事件提高警惕,时刻完善风险管理计划。其次,风险管理应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形式,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规范与强化,使之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自然而然地感染每一位员工,从根本上提升大家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营造这样一种工作氛围,使风险管理更加日常化。最后,也可以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公司制度,对企业员工起到一种培训管理的作用,不断强化风险管理的意义,提高企业认同度。

3.2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水利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是保证项目正常、稳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项目法人市场化。传统管理上的项目法人多通过政府部门、兄弟部门之间选取,由于缺少市场的竞争性,存在很大风险隐患。因此,对于项目法人的选取,应遵循市场化原则,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平衡好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通过公开市场化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投资者与经营者。通过市场化的竞争与淘汰,有效规避各类风险。第二,需要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用以实施监督审查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使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来保证其独立自主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由于其他利益关系的干扰而影响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要认真负责,秉承公平与公正的态度,实现监督权威。第三,实现信息共享。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信息共享化是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来实现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减少对已用信息重新审核的时间,大大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3.3加强风险防御技能的培训

水利工程项目通常实施时间较长,这就涉及到项目管理的实时性。如有些合同中的条款不具有实时性,很多内容不适合现在的实际需要,就需要重新拟定索赔要求,避免风险的发生。同样,风险的规避技能也需要实时性的改变,根据现阶段相关政策的改变、市场机制的调整等,做出合理的调整,以保证风险规避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4结语

现如今,水利工程建设正朝着法制化、制度化及正规化的方向大步迈进,而风险管理作为工程项目风险防范的主要方式,应该予以重视。虽然现阶段的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必会加强风险防范的技能水平,消除风险威胁,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 化工论文

★ 事业单位审计困境与解决方法的论文

★ 浅谈高职《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论文

★ 软件工程发展状况及方向论文

★ 幼儿体育教育的培养透析论文

★ 中职生信息素养培育状况与建议研讨论文

★ 化工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 论提高德育的有效途径透析教育论文

★ 对文化语境下的翻译透析论文

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 篇6

[关键词]经济转型 保险生态环境 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63-02

“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经济转型(EconomicTransition)或经济转轨(Economic transformation)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

在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模式下,青海省也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的经济转型发展目标。不同的经济运行条件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运行路径依赖,政府和企业必然要进行调整。就青海省来看,建立生态经济是必然,这也是处于大局的考虑。然而生态立省,必然会牺牲GDP的增长,形式对于保险企业来讲,有待深思。

1 青海经济转型对保险生态建设的影响

1.1 保险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加快保险业发展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从参与支持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确定了保险业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另外,《关于进一步加快青海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青海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相继出台,将进一步促使青海省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保险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把保险业发展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加大政策引导和协调力度,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切将使青海省保险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1.2 青海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将为保险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青海省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4%和15.5%。按照《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今后五年青海省国民生产总值将继续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这必将推动青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并为青海省保险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1.3 青海保险业加快发展的特殊条件进一步改善

一是以交通、电力、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势资源开发,将为相关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丰富的保源。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相关政策的出台、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等,将为“三农”保险业务的拓展提供良好契机。三是随着国有企业进一步改制和重组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足发展,必将把保险作为防范风险、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四是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业的发展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郁金香节”等旅游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将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保险业务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给商业性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上述保险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说明了,我省保险业的发展环境在不断地优化,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保险生态环境也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而更加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青海省的经济转型,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应经济转型的保险生态环境。

保险业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是在传统的体制和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在经济转型时期必须用创新的办法才能解决。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的发展思维,用创新的发展模式,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青海生态保险发展的新跨越。

2 青海经济转型时期保险生态建设的风险

风险和保险是并存的,两者是一种复杂的合同关系。保险业的风险管控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运作工程,它像一个披着面纱的巨人,使你一时难以企及和无法看清其真实的面目。就经济转型时期看,保险生态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保险业潜在风险

近年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看,我国保险体系已经积累了一定风险,而且随着保险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这种风险还将继续增加。长期以来,保险业风险并没有给行业发展带来明显的实质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还没有发生过大的系统性风险,所以保险业风险仍表现为潜伏的风险。在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扩张了社会财富前提下,势必掩盖了一些公司在经营效益不佳、盈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运转的现状。这也必然削弱了构建良好保险生态环境的条件。

2.2 保险业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分在于其独特的负债业务,即各项保险业务。这使得保险业经营风险较银行、证券业更具复杂性。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在资产业务方面与银行证券公司一样承担风险,同时在负债业务方面要更加直接地以承担风险来获取收入,这种风险表现为寿命、健康和财产损失的纯粹风险。由于保险公司的负债业务不仅具有融资功能,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盈利功能,因此,保险产品的市场定价成为影响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如果保险业在公司管控、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跟不上,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定价风险。

2.3 资金运用渠道放宽引致新的投资风险

2004年以来,中国保监会不断加大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放开力度,保险资金运用不限于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还可以投资证券基金,之后又取消了不得进入股市的禁令。2005年进一步批准保险资金可以独立席位直接进入股市。2006年允许保险机构作为持有大额、长期资金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扩大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然而,风险总是与收益相伴,随着保险资金的快速积聚,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不断加大,保险资产期限错配风险、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都值得关注。

2.4 市场无序竞争危及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无序竞争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遏制,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在财产险市场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率,通过非正常批单退费、擅自变更承保条件、滥用费率调节系数或违规协议承保等方式,变相下调承保费率,给予投保单位或经办人不正当利益;在人身险市场主要表现为长险短做、违规退保、短期退保套现、退保金不回原单位、现金支付退保金等;在中介市场主要表现为虚构业务或虚开中介发票,协助保险公司或投保单位违规套取资金等。特别是近年来,同业间非理性竞争手段更加隐蔽,主要通过合同外口头承诺、系统外违规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围和无限制承揽风险来争揽业务,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大量积聚。

2.5 外部风险与保险业风险关联度不断提高

目前,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和信托业之间仍实行分业经营。但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保险业、银行业与证券业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相互渗透的趋势不断加强。一是银保合作、银证合作日益密切,银行不仅可以代理保险业务,还可以代理证券业务、代销证券投资基金;二是银行、保险与资本市场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强,保险资金已经可以直接入市,银行资金入市也已提上日程;三是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已构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四是金融一体化概念渐渐走进消费,消费者也越来越偏爱融投资理财、储蓄与风险管理于一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综合经营对保险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变得更为复杂,保险公司的风险也更为复杂。

3 青海经济转型时期保险生态建设的风险防范

3.1 要抓住服务经济社会的切入点来推进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稳步推进“三农”保险发展。总结我区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结合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试点品种,鼓励各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业保险试点。基于青海省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大力发展种生态林与畜牧业保险的发展;二是大力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把青海商业健康保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三是加快发展责任保险。例如,服务国家,促进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保险。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责任保险发展;四是要提升保险服务水平。要推动建立行业统一的服务规范。鼓励和支持产品、服务销售和理赔创新,努力为被保险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2 要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推进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围绕继续扩大内需的政策,跟进保险服务,拓宽保险领域,加强保险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社会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保险产品,加大保险服务力度,拓展保障功能,努力为我省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等提供安全生产等保障服务;二是围绕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新的保险产品。积极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森林保险等“绿色保险”,加快保险产品随经济目标的转型过渡。

3.3 加强对保险业的政策支持和监管

保险业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引导、配套和扶持,为保险的功能发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要全面认识和评价保险特有功能及其现状,突出保险制度的特性与优势。二是要遏止保险制度的弱点与局限,减少机会成本。三是要积极鼓励和推动保险行业更新经营理念,营造一个宽松、有序、创新和协调的监管环境。争取政策扶持,创造和谐发展环境。保险的文化基础就是诚信原则,如实告知、履行义务的保险文化也将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诚信意识,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在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险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海保险业的发展,也只有这样,在青海省经济转型的时期,保险业才能建立起一套相适应的、良性的保险生态环境,形成的一个政府与企业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优势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为青海省保险业的发展搭建良性生态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挺高保险对经济提的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煜辉,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有九大构成要素[N],上海证券报,2005

[2]青海省保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2006

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与防范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不断增加, 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房地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房地产业具有资金投入量大、项目周期长、项目政策性和地域性强等特点, 风险因素复杂多样, 并且存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既有来自房地产投资开发活动本身, 又有来自于周围的环境条件, 甚至还有人们认识的滞后性、财务管理可控性的局限性, 乃至来自大自然的灾害等等。进行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分析及防范,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对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效益的各个因素变化及影响进行分析, 从而测定项目的风险性, 并进行控制, 可以有助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效益的提高, 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的特点

1、房地产开发风险存在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是因为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于风险主体来说是独立存在的, 不论风险主体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只要风险的诱因存在, 一旦条件形成时, 风险就会出现。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对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进行研究, 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 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风险因素最终都会演变为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 有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从总体上来讲, 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 但具体的风险事件的发生却带有偶然性。

3、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可变性。

在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 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 同时在其每个阶段又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尤其是在大型项目中, 由于风险因素众多, 其可变性更加明显。

4、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 致使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 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存关系错综复杂, 各风险因素之间以及与外界因素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的特点。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1、政策风险。

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变动及相应的政策法律调整, 造成房地产开发商经济上的损失。房地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受政策的影响很大, 政府对房价的限制、贷款利率的规定、土地供应量的控制、土地使用的约束、环境保护的要求, 以及对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和税收的控制等, 都会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构成风险。

2、经济风险。

指经济形势 (如市场需求、购买力、利率、税率、汇率等) 变动, 造成房地产开发商经济上的风险。从可行性研究到楼盘上市的时段内, 市场需求变动的可能性很大,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房地产产品的供求关系随时间而变化。而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和地区性, 使一个地区空余的房地产并不能弥补另一地区的短缺, 这导致房地产开发收益随开发时机不同而异。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趋势是影响开发时机的主要因素。同时, 开发项目在年内的推出时机也同开发风险密切相关, 如一般住宅项目最好在年底推出, 以适应国人喜欢年终集中消费的习惯。当然, 不同类型的开发项目对时间的敏感程度也有所差别。

3、资金风险。

房地产开发所需巨额资金的筹集和融通是开发商最为关切和破费心机的问题, 筹资风险指因使用借贷资金而导致的自有资金回报盈利的不确定性以及因为缺乏资金导致项目无法进行后续开发使前期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当投资中借贷比例越大时, 筹资风险也越高。由于各种筹资方式所用手段、工具和所面临的环境不同, 因而各种筹资方式也具有不同的风险。

4、建造风险。

建造风险主要体现在招投标、合同、承包商履约能力、成本、工期、质量等方面。招投标时要选择适当的招标模式, 选择符合条件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需要订立许多合同, 如施工合同、材料供应合同等。如果合同管理不善或合同执行不严, 可能出现合同纠纷, 这种纠纷可能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成本, 给项目相关方都造成损失。如果承包商没有履约能力, 可能导致拖延工期, 从而影响进度及房屋销售。建造成本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占很大的比例, 如果建造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将会大幅增加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成本。房产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后产品, 其质量不仅影响到销售, 还影响到用户的安全。因而, 在建造过程中, 应充分保证房屋的质量。

5、技术和经营风险。

由于科技进步可能对房地产商品的适用性构成威胁, 迫使开发商追加投资进行房地产的更新、翻修和改造。由于建筑设计变动可能导致工程成本增加, 从而影响项目形成后的租售。另外, 开发商主观上对开发成本、租金售价、开发周期以及资金筹措等的预测错误和决策失误, 导致预期收益不能实现, 或不足以补偿经营费用的可能性而产生经济风险。当然, 自然因素 (如洪水、火灾、地震等) 也不容忽视, 一旦出现, 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风险控制的方式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提出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减少风险损失程度和措施, 以达到防范和降低风险的目的。

1、工程自然条件风险的防范措施。

建设场地的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项目建设开始前, 应进行充分而仔细的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评价、水土条件评价等预评价。根据专业部门的评价而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可将风险降至最低。并且在项目前期工作中, 严格把关, 在勘察设计中, 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 进行重点经济技术评估和多方案比选, 做好前期工作。

2、施工风险的防范措施。

强化安全意识, 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动态结合, 采取系统的项目管理方法使项目顺利进行, 并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 尽快完成开发项目, 缩短建设周期, 减轻开发商所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另外, 应特别加强项目的招标管理、合同管理, 提高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能力。

3、资金风险的防范措施。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资金是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目前企业自身实力尚未壮大的情况下, 在房地产项目开发阶段, 由于投资较大, 而企业自有资金不足, 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开发贷款支持, 根据工程项目的进程落实资金来源, 否则, 即使工程最终完工也会给项目的后期销售带来不利影响, 同时也可能会失去潜在的市场份额。而到项目销售阶段, 由于大部分消费者无法一次性付清房款, 需要银行提供按揭贷款支持。因此, 房地产业必须加强与银行业合作, 以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扩大房地产市场容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4、外部条件风险的防范措施。

项目的建设将得到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做好工程各配套项目建设的协调工作, 使项目的交通、供电、供气、电信、供水等外部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 或者超前, 以规避这些外部条件带来的风险。同时, 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必须坚持“三同时”原则, 即环境保护工程与基础设施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以切实保护好城市环境。

5、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

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不排除市场需求减弱的可能性。因此, 投资者应充分重视市场风险, 加大市场开发的力度,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通过对政策走势、楼市价格、项目建设销售数量、消费需求变化、客户结构进行经常性分析, 以提高投资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6、从管理方面来看, 在项目业主的管

理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组织, 增强管理协调能力。注重和各部门相关人员及时沟通协调, 交换意见, 确保项目更加顺利。在项目发展时期, 对业主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挑选优秀中青年骨干进行针对性培养, 使他们尽快成长。同时, 招聘、引进一批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人才, 从而保证项目实施和今后的运营管理有充分的人才支撑。

7、销售风险的防范措施。

鉴于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 以及市民购买力的不足, 能否如期将楼盘销售出去也是项目的一大风险点, 但如若运作得当, 能够化不利为有利。因此, 建议房地产商除了提前与租户、客户签订租约或预售合同外, 还应该加强经营销售力量, 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 全力进行销售。加大市场宣传推广力度, 提高项目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明珠.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2]王家远, 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浅析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防范与管理 篇8

1.1 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

对于任何建筑工程项目而言, 其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所谓的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周期内, 已经产生的或是有可能会干扰到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或生产运营的一些无法估算的影响因素, 或使得项目受到损失或损害的一些事件。在工程项目中, 风险是其中的不确定因素,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 而这些影响有时是负面性的, 其有可能致使项目实施失去控制, 最终有可能降低整个工程经济效益, 甚者导致工程项目的失败。

1.2 工程项目风险的种类

(1) 经济风险:

该类风险一般是由汇率变化、换汇控制、通货膨胀以及设备材料供应脱节等所造成的, 这类风险主要有存货风险、本金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决策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信用风险等, 该类风险是工程项目中常见风险。

(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 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后潜在着有可能未预计到的问题而致使的风险的产生, 导致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还有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等。该类风险主要有项目组织风险和实施风险等。

2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 经营者和项目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没能全面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没有将其纳入到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中来, 仅仅只是在工程的质量、进度与安全等方面做出一些保证措施, 风险管理目标不够系统和明确, 缺乏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

2.2 缺乏规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中, 都没有将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 没能深入地对投标项目进行投标前的可行性分析, 从而就不能全面估计潜在的投标对象。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也无法作出全面的估算, 这样就使得在风险来临时无法及时做出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整。

2.3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对风险管理上, 我国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 在设置组织结构上, 没有对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进行充分的考虑, 没有安排专职部门和人员来负责风险管理。这种不健全的企业内部风险机制, 只会减弱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使得组织结构在运行过程的风险无形增加。

2.4 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相对较为落后

我国风险管理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被引入于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管理中, 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起步均比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多数企业决策者都普遍缺乏项目真风险和假风险的识别能力, 就更不能前瞻性地对所潜伏的风险进行推测和判断, 在处理项目风险的手段上较为单一和落后。

3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

3.1 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 要在业主、承包商与监理单位等部门中树立起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确实将风险管理意识贯彻到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来;其次, 由于很多风险都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 还要树立起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意识;最后, 还要树立起风险管理的法律意识, 对于违约的问题尽可能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予以解决。

3.2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建立时间较晚, 很多的制度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尤其是一些现行的法律法规与现代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不相适应, 对于工程保险的实施细则严重缺乏。为此, 要参照国际惯例, 尽快建立起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

3.3 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把风险降到最低

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是企业提高其抗风险能力的前提条件, 为此, 企业要尽快建立起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实施体系, 有效地对工程项目加以科学管理。要注意加强对项目施工图纸的会审, 使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尽可能减少, 对工程项目质量及进度加以严格控制, 同时还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这样才能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

3.4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进行风险回避

由于项目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变性、多样性等特点, 为此, 企业要提高对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能力, 对于风险规律要熟悉掌握, 并及时收集起与工程项目风险相关信息。项目企业要将所有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各个潜在风险列出来, 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的风险分析技术去处理这些项目风险, 对风险要采用定量兼定性的方式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估, 对于有可能会致使风险损失的方案要主动予以放弃或拒绝。同时还要合理适时地采取风险回避措施, 风险规避就是为了防止发生风险, 采取远离风险源, 或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中断或阻止风险源发展的行为。风险规避的方法不仅简单易行、全面彻底, 且还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3.5 科学地进行风险估计, 有效分散风险

风险估计是估计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损失的规模有多大, 做好风险估计, 才能为风险管理最佳对策的确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是风险估计的两种主要估计方法, 其中的定性分析法就是风险估计者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运用, 主观地判断出工程项目风险;定量分析法就是风险估计者对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加以运用并进行计算, 以实际的风险数据为依据, 定量地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估算。在对风险进行估计时, 要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这样工程项目风险预见的准确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风险分散就是指为了使总体风险的压力有所减轻, 而使得承受风险单位的压力增加, 这样就能减少因风险损失而给项目管理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但采取该方法的同时, 利润也有可能被分散。

3.6 密切联系市场、加快信息化进程

在各个行业与领域当中, 市场信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性因素。对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而言也同样如此, 工程建设企业只有重视信息化的运作方式, 逐渐形成信息、资产、人力、物力的规模效应, 这样企业才能得到质的发展与飞跃。对于市场信息以及市场供求变化, 企业要予以及时了解, 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要有选择地多渠道、全方位进行, 可以大力进行合作经营, 实行分包和配合施工, 还能使得企业规模效应及良好的收益得以保障。此外, 对于我国的新政策与新动向要及时地掌握, 并采用先进的技术, 使其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总之, 与市场密切联系, 并加快信息化进程是转移和控制风险有效途径。

总之, 项目风险管理是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要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就要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密切联系市场、加快信息化进程, 这样才能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 尽可能地减少企业损失。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这对于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 篇9

一、BT项目的政府回购所存在的风险

建筑企业参与到建设BT项目会牵涉项目的运作,所以建筑企业在项目的建设中没有盈利收入,项目的回购款便是建筑企业的投资成本与回报。因BT项目所投资财力较大且建设期长,倘若政府没有落实回购款的应用,将会给建筑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一定要重视对其有效落实,并充分了解BT项目的回购风险对建筑企业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存在的回购风险,做好防范的准备工作。

(一)政府政策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建设BT项目通常都是通过建筑企业和政府来合作完成的,政府会出现更换领导人的状况,所以政府的政策目标或职能目标存在着差异性,政府更换领导人的领导风格不同,这让建筑企业与政府合作的BT项目没有得到落实,进而让BT回购出现不确定性的情况。在BT的建设中,由于项目的资金量大,并且周期长,也会影响政策的调整,即便是一些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BT政策进行调整,但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也可以作出调整从而形成了政府在BT项目投资方面的回购承诺等出现了转变,进而影响了建设BT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政府回购存在着区域性保障差异

政府的财政资源是建设BT项目回购的重要保障。政府都拥有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权利与财政资金的实力,但是不同区域的政府所具有的财政实力也不一样,他们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就有着较强的财政实力,能够对建设BT项目的回购做出保障;但经济水平不高的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财政实力比较薄弱,这就降低了对BT项目回购的保障作用。所以,建筑企业在BT项目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存在差异性的政府保障作用所带来的回购风险。

(三)政府回购的财政资金有不确定性

BT项目的建设是没有经营利润的,它以政府的财政信用度为保障。政府的财政资金呈多元化的形式投向各个行业领域,近年来,各地政府所投资的项目以建设类居多,负债也比较高,对于回购资金总量的预算,倘若政府出现差错或是没有能力多所有的回购项目进行偿还,便会影响BT项目的回购款的落实情况,进而影响了建筑企业的投资回报。

(四)政府回购缺乏相应的担保制度

在建设BT的项目中,建筑企业都会要求政府做出回购的担保,如政府履约保函与土地使用权抵押以及设置第三方的独立担保等。但是,据调查的数据表明,在建设BT的项目中,回购担保有效的大约15%,绝大部分都是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的无效担保,这些回购担保只是名义上的担保,这一种回购担保形式对建筑企业不具有任何的保障作用。在建设BT项目的过程中,如果政府做出回购违约的行为,担保又不具备法律保障,者将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对政府回购的风险防范

(一)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在进行BT项目建设的投资决策之前,建筑企业毕业要充分了解并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背景,比如说,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潜力、有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国家宏观调控的计划与区域产业的政策规划以及近几年GDP值的高低情况等,只有充分了解建设BT项目所在领域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水平高、有财政实力的政府对回购保障性才高。

(二)加大对政府的信誉度进行调查

信誉度通常包括有政府在实施类似于BT项目的优惠承诺与履约兑现的情况等过程中,首先是要求建筑企业掌握政府以往实施该类项目过程中回购履约的情况,如果以往政府BT项目的回购履约比较积极,情况比较好,那么政府回购履约的风险也就相对比较小,而BT项目可以顺利的获取回购可能性也就比较高;若是相反,那么政府的违约风险就会比较大。其次是政府于BT项目的建设过程当中会给建筑企业带来一些补贴与税收等优惠政策,目的是在与减轻其资金压力,但是因为BT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政府政策支持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国家级别的大政策与法律法规出现了变动后,政府就会对优惠的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回购协议当中一些优惠的条件无法兑现,所以,建筑企业必须在政府决策之前就调查清楚政府信誉度的基本情况,并及时掌握最新的消息。

(三)掌握政府的财政实力与支付能力

在BT项目当中,政府的回购风险大部分是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财政实力与支付能力,若其这两种能力比较强,那么回购就更有保障,所以,建筑企业就要特别的关注和政府的财政实力与支付能力的各项相关指标。比如,要掌握好政府近些年来财政的总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及自给率等各项指标,由此来正确的把握现阶段政府总体财政情况,与此同时还要计算清楚政府建设性的支出比例,通常情况之下,政府建设性的支出比例高,那么用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支出的比例也就越多,进而对于BT项目的回购保障程度也就越高。除此之外,因为现阶段大部分政府的负债率都比较高,那么在考察政府的实际支付水平与支付能力时还要根据当地GDP来计算出政府实际负债率,若其负债率越低,那么就证明政府对于BT项目的回购能力就更加的强,对于项目的保障能力也就越高越可靠。

(四)严格落实好政府的担保制度

在BT项目当中,对于政府的回购保证与担保,一般情况下都是建筑企业当中最为关注的核心内容,如果政府回购的款项无法落实到相应的地方或者发生违约的情况,那么就能够把担保的标物变现对建筑企业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所以政府单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加强建筑企业对BT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信心,使得建筑企业可以积极的参与到更大型BT项目的建设当中。这就要求建筑企业首先在谈判的过程中应该要求政府用现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当做是担保的标物,同时处理好担保和产权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充分的了解一旦出现了保证责任时将权益置换变成现物的路径与渠道。另外还需要政府赋予合法的保证凭据,比如,政府把回购的资金列入到财政的预算当中,出具银行的担保函等,确保担保的回购具有相应的合法性。而因为BT项目建设的周期相对较常,使得回购期也相应比较长,而回购担保物价值就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时建筑企业就要及时的跟踪着担保物价值的变化情况,从而有效的将回购的风险降到最低。

综上,BT项目的建设可以把大量社会资金在大型技术项目建设当中引进,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政府因建设资金所带来压力,更有利于政府实施投资与建设,同时让建筑企业获取更高更大的利润回报。但是因为BT模式的投资规模比较大,单单一个投资的项目就有可能上亿元或者上百亿元,并且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就比一般建筑的项目有着更大更多的风险,尤其是在政府回购的阶段,因此,本文对于该问题进行的叙述与探讨,望给相关的建筑企业提供有力参考。

摘要:BT项目对于政府与建筑企业来说,是两者实现双赢的一种合作方式,但是只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其在政府回购的阶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政府政策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回购存在着区域性保障差异、政府回购的财政资金有不确定性以及政府回购缺乏相应的担保制度等,针对这些情况,政府方面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对策防止政府回购的风险,主要有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加大政府的信誉度调查、掌握政府的财政实力与支付能力及严格落实好政府的担保制度等,从而有效的促进建筑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建筑企业,建设BT项目,政府回购,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邓中美.BT项目投资建设——回购合同的风险分析[N].工程管理学报.2012,21(06):52-53

[2]刘玉宝.浅析建筑企业建设BT项目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2,05(30):24-26

[3]吴志国.施工企业参与BT项目的风险防范[J].交通标准化,2012.36(10):33-35

[4]王少清.施工企业在BT项目承包中的风险分析及防范[J].交通财会.2012,08(02):81-82

职业项目经理人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篇10

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事故,可谓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如此多的风险得不到有效的规避和控制,会导致工程项目管理中各项要素如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项目经理作为工程项目的第一责任人,也应当是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项目经理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时效问题的法德风险与防范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法律规定的保障权利人通过诉讼实现请求权利的有效期限。在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就无权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权利人虽可提起诉讼但其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故诉讼时效的计算和有关规定直接影响到权利人的权利是否能得到充分实现,现笔者就建筑施工领域的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诉讼时效问题作以下探讨。

(一)诉讼时效

在建设工程施工承包过程中,工程欠款被长期拖欠常常超过了诉讼时效。施工企业在主张工程款债券时往往不注意保留证据,通常都是通过口头方式签收,或虽经书面签收但未取得对方书面签收的证据,在这种无证据保留的情况下施工企业经常败诉。如何解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关于诉讼时效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职业项目经理人在负责催收工程款时,应当特别注意收集催收工程款的证据,通过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或者起诉等方式不断的中断诉讼时效保护其债权。

(二)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时效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其清偿顺序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是施工单位防止工程款出现被拖欠的有力武器。但应注意此权利行使的期限为竣工之日或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6个月,此期间为除斥期间,一旦期限届满后权利即归于消灭。怎么才能尽量避免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时效对于承包方的影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这需要项目经理人在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时,应当及时评估判断建设单位的支付能力,对建设单位已将在建工程作为抵押物抵押给银行的,无其他财产可供支付的,或有支付能力故意拖延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法定期间内通过司法途径,要求将所承建的工程折价或拍卖以使工程欠款得到优先受偿。

(三)索赔时效

索赔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过错而是由对方的责任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工期顺延的要求。作为施工企业都知道,签证意味着增加工程款,索赔意味着提高企业效益!因此,一个精明的项目经理人,往往都是通过“勤于签证,精于索赔”将低中标所造成的损失在履约阶段夺回来!随着法制的健全和施工企业法律意识的增强,承包商为了取的更大的工程经济利益越来越重视索赔以及索赔时效的问题,从而,索赔时效也几乎成了建筑业的行规,但在现行的法律中,却不像其他民事法律制度一样对索赔时效作出明文的规定,究其性质仍属于当事人的一种合同约定。如何有效的维护索赔方在合同未能有效履行的时候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呢?根据合同的意思自治、合同自由的合同法原则,施工合同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只要施工合同中关于索赔时效的约定是施工合同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超过索赔期限的索赔要求,不再具有法律约束力,自然也不应当获得法律支持。

而且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承包人的索赔期限为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即如果承包人未在此期限内进行索赔的,视为放弃索赔。据此,在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实践中,职业经理人只有熟悉和掌握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注意在约定的索赔时效期间内合理行使索赔权,提高索赔技巧,才能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四)申请执行时效

申请执行的期限若对方的当事人是公民的期限为一年,对方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期限为6个月,此期间为除斥期间,没有中断、中止和延长,只要超过规定的时间,该权利即归于消灭。不少建筑企业在法院判决后便认为自己的权利已经有了保障,因而忽视了申请法院执行的时效规定,导致超过了申请法院执行的时效期间,失去了合法权利的强制保护力,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才能有效防止申请执行时效的逾期呢?职业项目经理为预防超过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应对施工企业的每个生效裁决、判决的申请执行时效期间都列出时间表备查。并对己方经过司法确认的权利,在较早时间内申请执行。

综上所述,在履约过程中要慎视这些时效,避免因逾期而失权。

不可抗力问题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所发生的,不是由于当事人一方的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对其发生以及造成的后果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我国法律对于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条。

《民法通则》等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招投标法》第六十条规定“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给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额的,还应当对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中标人不按照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二年至五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适用前两款规定。”

合同条款中的双方在责任承担上并不是对等的,甲方权利大,责任小。而乙方权利小、责任大。作为施工方应在合同签订时,考虑周全,维护好自己的合理利益。怎么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自然灾害、战争、严重的动乱和灾害性事故等不可抗力对于施工项目的影响呢?项目经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中的一次性组织领导者,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如签订合同时约定了不可抗力条款,则此条款中应明确规定具体的通知和提交证明文件的期限和方法。

(2)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并在合理期限内向对方当事人提供发生不可抗力的证明,以减轻可能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

(3)收到不可抗力的通知及证明文件后,无论同意与否,都应及时回复。

证据的保全与日常管理

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对当事人而言证据至关重要,是否掌握着充分的证据、能否得当利用证据,常常直接决定着其诉讼的胜负结果。

建设活动中的证据体系庞杂,内容繁多。有许多证据不易收集,不注意保管的话则稍纵即逝,致使企业在面临合同纠纷诉讼时因准备不足,缺乏法律证据而利益受损。建设活动中对于项目经理在证据保存方面的要求有哪些呢?笔者认为首先项目经理在平常的管理活动中应该认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施工建设合同周期长,纠纷发生的概率大,一旦引发纠纷,相关的工程资料就成了明确责任、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证据。因此,平日里相关工程资料的搜集保管显得十分重要。这些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加强以合同为代表的文书档案管理

首先要加强合同文本的管理,从合同的订立到履行任何细节都应明确,合同的变更应依法登记备案、注意保存与业务相关的往来函电。不要急于销毁扔掉.要加强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名章和合同专用章的管理。不能乱扔、乱放。随便受之于人。

(2)加强以收支票据为代表的财务管理

对每一项收支必须要有完整的帐目记录,详细记载资金来源及使用目的。资金取向及用途。并附之有关票据。特别是对于暂付、暂借等款项。绝不能凭信誉或感情用事而不要收据或欠据。

(3)加强施工中的证据固定工作

对施工中的有关情况,应坚持日记制度。而且每一项日记都要由甲乙双方代表签字。企业在收集和保全证据时,要注意对重要的文件、书证留有备份,以防遗失.万一遗失。要注意保密,防止对方乘人之危.在可能的情况下,从对方处重新复制、索取有关资料,或请有关人员及时回忆,形成书面证言予以保留.对于涉及重要知情人,要记载其下落、联系方式。以便随时请其出证在开始诉讼时,对于那些对自已有利而对方不愿提供的证据,要及时请求法院采取强制性的证据保全措施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后,建筑企业就可以运用它们来证明法律事实的存在,以维护自身的权利.运用证据要求提供的证据必须是真实的,提供伪证要承担法律责任;提供的证据应当全面,能够互相印证而不是相互矛盾;证据的取得方式必须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的.

另外,项目经理在提高自身证据管理意识的同时,提醒和教育自己的员工,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注重证据管理,将证据管理纳入项目经理部各个管理层和作业层的工作职业之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程序,形成证据备查制度,并且不断检查和监督落实。

法律风险的控制与运用

项目经理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法律风险的掌控工作。怎样才能有效的掌控这些法律风险呢?

首先,项目经理人应按照工程计划进行施工,以规避不应出现的法律风险。在法律风险无法规避时,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某种有偿的方式将部分风险造成的损失转移给他人承担。进行法律风险转移的方式主要有工程分包和购买工程保险。由于工程的特殊性和工程承包人的能力局限,有些风险较难控制,但是通过寻找一些好的专业分包企业与我们合作,使大家实现合作共赢。例如,作为以房屋土建施工为主的项目经理在工程中以碰到了幕墙、钢结构等分项工程,就可采取分包的方式转移分项工程风险。

此外,项目经理还应采取各种防御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工程施工过程中恶劣天气会导致工期风险,可以通过向气象部门了解一定周期内的天气预报,提前做好施工准备来减少恶劣天气对工期的影响。并在施工方案编制阶段,编制冬季、雨季、台风季节、雷电季节等各种季节性的施工技术方案或施工管理措施。

最后,在风险损失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控制风险继续扩大或限制其扩展的范围。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就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尽量减少事故损失。

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 篇11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银行;机遇;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在现代工业体系的引导下把农民纳入到城镇中来。城镇化最终是要实现全体居民的共同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能够为银行发展拓宽空间,能够促进银行的科学发展。

在城镇化过程中,银行既会面临风险,同时又会遇到机遇。商业银行能否把握机遇全在于科学的决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银行既要把握机遇,同时又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银行的长远发展。

一、城镇化给银行带来的机遇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给银行带来的机遇,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给银行带来的机遇;未来10年实际转移的人口规模和所需的城镇化建设资金十分庞大,城镇化的资金投入必须保持大幅增长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二是城市居民生产消费需求给银行带来的机遇;随着传统的流动性就业模式将逐渐向定居式模式转变,未来10年农民工的市民化将要求居住、教育、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大幅投入;三是城镇化的过程必然伴随中小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给银行带来的机遇。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这三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给银行带来的机遇。在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力地推动城镇化建设。当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还非常薄弱。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成为重头戏。

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基础设施本身具有良好的盈利性,各家商业银行都对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强烈关注。为基础设施提供资金相比其他资金来讲,更加稳定可靠。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上为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银行应该及时把握住这个机遇。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给银行带来的机遇。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全在于中小企业能否得以发展。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本身也应该看到这一趋势。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贡献者。银行应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在贷款政策上应该有所倾斜。

(三)城镇居民生产和消费需求给银行带来的机遇。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显著增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动生产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应地也将会提升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以及消费结构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银行必须要看到居民的这种变化。要实现住房金融业务与个人信贷消费业务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必须要实现自身业务的多元化经营,要拓宽业务渠道尤其要注重居民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广。城镇化建设中的银行只有充分把握居民生产消费需求这个机遇才能真正实现银行的长远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城镇化建设中银行风险的防范

城镇化往往与工业化相伴而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各地势必会加大招商引资,加快项目上马,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设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千方百计筹措发展资金,容易导致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提升。为了加快城镇化步伐,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难免会出现突破现有政策界限、想方设法规避现有法律法规、甚至以身试法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城镇化建设不仅给银行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增加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化必须要高度重视风险防控。要通过多种措施来防止银行系统出现金融风险。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想防范这些风险,银行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防范土地违法违规风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还是土地。由于土地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土地资源在征收、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主要环节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进而导致城镇化与农村建设脱节、与产业发展脱节、与环境容量脱节、与社会保障脱节。这些问题长期积累,逐步发展衍生成为一定程度的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最终威胁到银行的信贷安全。

(二)通过对项目建设程序的审查,防止项目合规性风险。

关注项目建设是否按规定办理相关用地、建房手续,项目规划是否合理合规等。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镇大开发必然带来众多厂房建设、仓储设施的开发、筑路等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因此,银行在城镇化金融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城镇化建设项目合法性审查。

(三)重点关注土地问题衍生的风险。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因土地资源利用而衍生出的“土地财政”问题也日趋严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不可持续的风险日益增大,进而增加了潜在的政府债务风险和市场金融风险;

城镇化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国家金融行业的主力,银行必须要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城镇化建设给银行带来的机遇以及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城镇建设给自身带来的机遇,同时又要清醒地意识到自身面临的风险。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风险控制来实现银行利润的稳步增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金融监管机构银监会的要求来做,坚决杜绝违规操作。

参考文献:

[1]周景彤,陈敬波.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城镇化的支持作用[J].中国金融,2010(3).

建设项目风险与防范 篇12

关键词:境外投资概况,项目选择,风险防范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 是指在国内依法设立的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 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我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应认真了解并遵守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我国商务部负责对境外投资实施管理和监督,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企业的境外投资实施管理和监督。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概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1986年,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仅为4.7亿美元;2002年为27亿美元, 2011年达600亿美元, 10年间增长了21倍, 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目前, 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达1.8万家、投资规模达3200多亿美元。据商务部预计, 到“十二五”末,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达到5000亿美元, 这预示着企业将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 同时在创造就业、属地化人才培养、能源开发, 以及推动“互利共赢”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总体看,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较快;二是投资的目标国和地区分布较广, 约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投资行业分布广泛, 包括银行、保险、纺织、家电、酒店、运输、汽车等行业;四是除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外, 与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与其他国家对外投资力度相比,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力度偏弱, 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相对缓慢, 这表明我国企业还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

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参与国际经营两个互为补充的手段。当前, 国际上的直接投资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一方面利用外资, 接受“资本输入”;另一方面, 对外投资, 进行“资本输出”, 即使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资本流动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较多, 而对外投资相对较少, 长期如此不利于发展本国经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现阶段引进外资大大多于对外投资,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本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衍生物, 所以对外投资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造成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力度偏弱的原因:一是对本国13亿人口这一大市场过度依赖;二是资金短缺;三是对境外投资操作程序不熟悉。不过对一些积累了较多经验、具备了跨国经营实力的企业来说, 应“走出去”。实际上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用外资。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大多采取的是开办独资企业、与外方合资经营、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 以及收购、控股、兼并等形式。例如, 海尔集团在短短20多年发展历程中, 经过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阶段, 目前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 形成了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 在当地实现了本土化。采取这种形式, 可收到什么效果呢?一是使集团得以延伸, 开拓国际市场, 带动产品出口;二是就地取材, 节省成本;三是实现产业结构转移;四是利用外资, 争取在当地融资;五是培养、锻炼人才;六是增收创汇;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所以, 对那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 应为它们创造条件并鼓励它们走出国门, 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项目选择

企业确定境外投资项目, 首要问题就是目标选择。归纳起来, 就是开拓市场、获取资源、利用外资、将本增利、增收创汇、确立优势、融入世界。例如, 可选择经济虽然较落后, 但是资源较丰富、劳动成本较低、市场条件较好、对外资需求较大、能够提供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但是, 每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目标应细化, 在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使目标具有可行性、可测性、可分解性和可变性。

1. 目标国 (地区) 的选择

境外投资不是抽象的, 而是要投向具体的某一国家或地区。选择目标国, 主要应考虑其政治、政策、资源、市场等条件。例如, 2000年初, 中国华源集团和上海华源股份公司投资9600万美元, 在墨西哥建立了一家10万纱锭的棉纺厂, 这是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境外投资项目。据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个项目在建设期间可带动4700万美元的棉纺织机械出口, 正式投产后每年可带动国内优质棉、化纤、纺机备件等出口, 约1400万美元。在政治条件方面, 墨西哥多年来政局稳定, 与我国有良好的关系;在政策方面, 墨西哥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优惠政策, 规定外企可享受国民待遇, 可自由进口生产资料和汇出利润, 并有多种税收优惠;在资源方面, 墨西哥棉花资源丰富, 交通发达, 电力供应充足且价格低, 劳动力成本也不高;在市场方面, 该厂距美国边境只有500多公里, 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 墨西哥已成为向美国出口纺织服装最多的国家, 并且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 纺织品出口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以及同墨西哥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中美、南美国家, 不征收关税, 也没有出口配额限制。由此可看出, 对目标国的综合考察, 是选择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

2. 投资项目的定位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投资方式是开设工厂、兴办实业, 还是收购、兼并、参股;是单独投资, 还是联合投资。二是投资领域是遵循业主投资, 还是跨行业投资;所投资的行业在目标国的景气度如何。三是确定投资的规模, 包括投资总金额、控股地位、控股比例等。四是投资回报, 包括经营、管理、劳动力、运输等成本预算;税种及税率;建设和投产周期;投资利润率;连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 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个项目何时实施、如何实施, 应提供可行性论证报告, 这不仅是申请立项审批、争取融资、谈判、订立合同的参考依据, 而且是投资决策的依据和行动指南。为此, 企业应组织专门人员或聘请专业顾问公司进行深入调查, 对本国的对外投资政策法规、目标国 (地区) 投资环境、企业对外投资实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 资金可行性。境外投资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拥有与该项目投资规模相适应的充足的资金。可以分期注入, 既可以是现金, 也可以是实物或无形资产。但是, 对资金如何筹措、使用、偿还, 应加以说明。如果后续资金不足, 可能会前功尽弃。

(2) 技术设备可行性。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 往往同时需要输出技术和设备, 特别是直接投资办厂更是如此。在项目论证时, 就应考虑是否有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技术如何转移, 设备如何采购, 产业如何升级。

(3) 管理架构和员工队伍可行性。境外投资建厂相对容易, 但管理较难, 这是许多企业的共同感受。其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运行结构、文化背景、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企业经营机制等不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是境外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

(4) 政策法规可行性。企业到境外投资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 或受到严格的政策法规的限制。同样, 其他国家对接受外资的政策法规也各不相同, 有的鼓励, 有的限制, 在产业调整、地区分布、税收、用工等政策上差异极大。研究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还应研究“市场准入”的各项制度。

(5) 市场进入可行性。企业境外投资的目的是进入境外市场, 而实现这一目的并非一帆风顺, 要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如市场规模和潜力、市场竞争态势和有序性、市场法律制度、市场状况等。这些限制有的是市场自发力量, 有的是行政干预。各种限制所形成的合力, 直接决定了我国企业进入境外市场的可行性。

(6) 目标实现可行性。这是投资项目分析的核心内容, 其中本质的就是对投资回报率的估算。期望与现实之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相符的, 有时甚至是严重偏离———有的是正偏离, 即期望大于现实;有的是负偏离, 即期望小于现实。企业要对目标实现概率作出准确的估计, 必须建立在各种假设或基准上, 对一切可能影响实现目标的因素赋予其相应的权值;同时由于各种假设很可能是不断变化的, 甚至出现突变, 所以还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4. 购并———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捷径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本国企业进入境外市场的各种壁垒大幅度减少, 一些企业的比较成本优势更加明显, 为开拓境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企业进入境外市场的途径, 除了直接贸易外, 普遍采用的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资本输出, 在境外投资设立独资企业, 直接为境外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另一种是通过收购或兼并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 进入境外市场。这些途径适用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背景。例如, 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 应首先以出口产品为突破口, 当产品拥有一定市场份额时再考虑境外设厂的可能性。海尔集团就是按照“先有市场, 后有工厂”的原则进行境外扩张的。海尔在开发当地市场过程中, 使产品出口达到在当地设厂的盈亏平衡点。在美国建立冰箱厂时, 盈亏平衡点是年产冰箱30万台左右, 而建厂时冰箱出口已达50多万台。

与其他方式相比, 购并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具有特殊意义, 可利用在本国筹集的资金, 甚至可在目标国资本市场筹资, 与国外企业合资, 或采取控股权方式, 在国外直接参与竞争。

购并, 是指一家企业完全或部分拥有另一家企业的资产, 并取得控股地位。不同的是, “收购”表明目标企业的实体地位依然存在, 而“兼并”则意味着目标企业实体地位消亡。境外购并是指我国企业收购或兼并境外企业。购并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吸收合并, 又称存续合并,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时, 其中一个企业续存, 其他企业被解散;二是新设合并, 又称创设合并,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同时解散, 在此基础上另行合并创设一个新企业;三是场外收购, 即在证券交易所之外通过协商方式进行的收购, 必须通过股权转让来完成;四是买“壳公司”, 是指非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通过协商或要约的方式, 收购并取得控股地位 (一个上市公司收购另一个上市公司, 不能称为买“壳公司”) 。购并, 可发生在上市公司之间、非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可以是同行业购并, 也可以是跨行业购并。

有学者认为, 100年来在全球范围共经历了五次规模宏大的购并浪潮, 1994年至今属于第五次购并浪潮。例如, 1997年全球企业购并交易2.1万件, 总金额达1.4万亿美元, 其中美国占60%。近年来, 强强企业购并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众多购并案发生, 既缘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剧, 又在于企业适应或迫于外界的变化所形成的内驱力。从企业层面看, 寻求购并特别是境外购并的原因很复杂, 归纳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降低管理费用、生产成本, 集中财力用于新产品研发;二是争取时间, 直接利用现有资源, 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三是避开贸易障碍、关税壁垒、配额限制, 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四是减少竞争, 扩大市场占有率;五是与目标企业实现优势互补, 在融资、市场开拓、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六是密切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 实现系统化运作;七是扩大规模, 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八是用有限资源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 产生更大的资产控制力和支配力。由此可见, 购并是我国企业寻求境外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 购并是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 是一种比产品经营难度更大、涉及面更广、层次更高的资本运营, 需要企业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魄力。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防范

1.风险的种类

(1) 政治风险。主要是指因目标国政局不稳定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政策法规变动而造成的境外投资项目的损失, 一般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歧视, 如货币管制、征收附加税、非国民待遇、规定持股限额等;二是惩罚, 如冻结资金、征收惩罚性关税等;三是剥夺, 如资产征用或国有化;四是抵制, 如由政局波动和民族主义抬头引起的排外行为。这些做法破坏了公平、自由经营和贸易的原则, 使到目标国投资巨大的企业处于不公平竞争中, 由此形成风险。

(2)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因经营环境恶化或经营不善而造成的损失,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急剧变化, 如通货膨胀加剧导致成本上升, 或通货紧缩导致购买力下降等;二是企业微观因素, 如产品的成本增加、质量不高, 或因产品适销不对路导致库存、应收账款、呆坏账增加等。

(3)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因外汇汇率变动而造成境外投资项目损失, 表现为负债和支出增加。由于不同时期汇率经常变动, 因此在会计核算、交易结算中会出现不同的损益状况。

(4) 劳工风险。一般来说, 企业到境外投资以聘用当地员工为主, 即员工的“本土化”, 这从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目标国劳动就业角度看,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 对涉外企业的管理实际上是跨文化管理, 在商业哲学、经营理念乃至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策略、中外员工关系的协调等方面, 中外双方存在着差异, 如果不能进行良性沟通、协调矛盾, 很可能导致冲突, 甚至出现员工罢工、怠工等现象, 使企业陷入危机。

2.风险的防范

对上述各种风险, 有些是可控的, 有些是不可控的。对可控的, 要着力改善和提高, 如劳工风险、经营风险等;对不可控的, 要着力适应和变化, 如政治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企业境外投资意味着在国外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竞争, 包括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有竞争就有风险, 有风险就应防范。那么如何防范风险?

(1) 推行“本土化”的经营发展战略。根据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重点主要是资源性投资的情况, 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有助于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为了达成与投资目标国 (地区) 较长时间的信任与合作, 企业可大量雇用当地员工, 甚至让一些员工进入管理层, 在当地筹资, 赞助当地公益事业、慈善事业, 建立友谊。

(2) 实行多元化投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实力, 决定了在现阶段企业到境外投资的模式还将保持一种多元化的态势, 这既是对总体布局而言, 又是对一些大型境外投资企业而言。这样可有效规避因某一项目严重挫折而导致全局受到损害, 从而分散风险;还可在投资多元化、多国化布局下, 使风险和收益处于中和状态。

(3) 遵守目标国的政策法规。企业要想在目标国谋求发展, 减少或避免政治风险, 取得目标国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境外投资企业要避免参加或卷入当地的政治活动, 要遵纪守法、按章纳税、规范运作、合法经营。

(4) 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防范市场风险的主要途径, 主要包括六点:一是努力降低成本;二是改进营销方式, 完善营销网络;三是建立可行的融资渠道, 保持健康的财务状态;四是不断改进工艺,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五是对市场需求有灵敏的反应, 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六是遭遇危机, 及时化解。

(5) 加强对环境的及时跟踪监测。企业经营不是孤立的, 内部或外部的任何变化, 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为此, 企业应密切跟踪监测当地的政治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的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1]陶涛, 麻志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9 (02) .

[2]原磊, 邱霞.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回顾与展望[J].宏观经济研究, 2009 (09) .

[3]陈旭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 2007 (19) .

[4]陈建梁, 胡挺.中小企业境外上市的微观风险与防范对策[J].南方金融, 2007 (01) .

[5]范欢欢, 王相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1) .

上一篇:认识现状下一篇:碎石挤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