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学专业(共11篇)
非化学专业 篇1
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该课程系统地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规律。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化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并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 有机化学教学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 与专业课相比而言, 有机化学理论性强, 有机化合物种类多, 反应机理复杂,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不感兴趣, 往往造成“重专业知识, 轻化学知识”的现象。另外, 由于现编教材内容偏多, 而课时相对较少, 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吃力, 积极主动性不高, 甚至有些同学出现畏惧心理[1]。因此, 加强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显得迫切和必要。面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边教学、边摸索的过程中,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体会。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有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应达到如下目标: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 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及反应历程;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而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地用化学思维分析和解决专业课程的问题。在现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在围绕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 重点涵盖以下两个“应注重”。
(一) 应注重课程内容侧重与删减
对于环境、生物、食品及医药等非化学专业, 化学课程学时被压缩, 而现编教材内容明显偏多, 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同专业,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的内容、重点各不相同, 因此首先要结合专业特点, 精选教学内容, 力求满足专业需求, 体现专业特色。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制定适于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2],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协调好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以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通过比较各教材, 我们选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陆国元主编的《有机化学》一书进行课堂教学[3]。由于课时压缩, 应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和删减, 应侧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机理;而对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 由于与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容重复, 删减该部分内容;另外, 从烷烃到羧酸的章节内容重点讲述, 之后的章节内容学生可根据已积累的知识进行自学。因此, 有机化学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培养学生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此类知识为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础重点;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具备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解决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应注重与专业学科衔接
要摈除“重专业知识, 轻化学知识”的观念, 就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课堂上讲授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与相关学科之间衔接与联系, 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 将基本知识与环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可以就哪些有机物是环境污染物质, 其污染来源及危害、污染治理现状等进行详细的阐述。此外, 教师还可结合当前专业和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适当地引入目前国内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等。例如就“如何降解环境中有机氯污染物”此问题, 可以介绍目前科学家们采用的各种新方法或新技术。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基础知识与专业的联系,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重要和实用, 激发学生们利用化学理论来分析解决专业问题。
二、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育, 不断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在高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来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 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介绍有机化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或社会上相关的环境工程或化工企业,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介绍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 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关联起来, 例如某些有机化合物添加而造成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及“塑化剂”等中毒事件, 此类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兴趣。
(二) 以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互动式、诱导式”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之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展开讨论, 其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效果。为此, 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增强师生互动。第一, 教师应倡导自主讨论课程, 增设章节讨论课程, 采取“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然后进行口头报告”的形式, 并采取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理论知识, 最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还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看文献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用基础理论解释生活中实际现象, 可刺激学生感官, 加深印象,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映异构一章的讲解中, 以早期发现的一种孕妇镇定剂导致婴儿生理缺陷为例, 鼓励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4,5], 可以是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在生物体中导致的生理活性差异, 或者手性农药的环境选择行为等, 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 以强化课后互动为路径
由于学时有限, 课堂教学基本以讲授为主, 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此, 可增加课后教学反馈环节, 利用课后时间, 通过E-mail或QQ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利于同学们个性的释放, 大胆提出自已的疑问及意见, 教师再进行在线答疑, 有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另外, 我校自主开发并已启动HClick课堂互动系统, 教师可以在网上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 鼓励学生在网上讨论和回答, 然后教师进行及时反馈。通过网络互动, 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 以及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四) 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 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然而,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比较繁琐, 单一的讲述形式比较枯噪, 容易引起学生感官疲劳。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生动的动画、音像、视频等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 使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 吸引学生们的眼球[6]。例如, 对于一些抽象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及异构现象, 由于它涉及到分子的空间结构, 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无从下手, 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采用模型或者立体图像等更为直观表现出来, 帮助同学们提高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对于杂化轨道理论, 可以将制作好的杂化轨道图形生动地展示在屏幕上, 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对于反应机理, 仅口述或者平面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是教学的难点, 而采用动画或视频来表达, 使同学们容易理解, 还可以做到反复播放, 加深记忆。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够的准备工作,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较好地缓解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五) 以创设课程论文为新方向
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作业, 并以课程论文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达到对学生科研教育的目的。此处所讲的课程论文, 要求学生自己设定题目, 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撰写综述性文章, 主题可以是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者课程中某个知识点。例如如何通过选择高效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选择性;或者酶催化或实验室合成高效催化剂的应用实例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仔细查阅, 学生可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拓宽知识面。撰写课程论文不仅在格式上应符合要求, 还要求学生不能只是赘述他人的研究成果, 要在对他人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 指出其优缺点, 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提出新看法。总之, 课程论文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写作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六) 以自主设计实验为新举措
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课程同步开课, 实验可以帮助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包括基本操作训练、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相关性质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 这样可以教全面地锻炼实验技能[7]。然而, 照本宣科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 可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环节, 例如将教科书中某些化合物的制备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合成路线, 然后对合成产物进行验证, 再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深入探讨, 分析原因。自主设计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言可谓是一种全新举措, 它除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之外, 还提高学习兴趣, 凸显创新性, 真正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以培养。
三、结论
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中, 要精选教学内容, 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对于教师, 课堂教学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对于学生, 应通过小组讨论, 课后互动, 撰写课程论文, 和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 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良性互动,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的变化, 不断探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实践创新的新路径, 切实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决环境相关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摘要:本文着眼于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探讨如何通过现代教学改革, 推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笔者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 从学生学习现状、存在问题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学科特点,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 旨在构建学生的有机化学专业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非化学专业,环境相关专业,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隆金桥, 史兵方.创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3) :174-175.
[2]张丽娜, 张会菊, 李英杰.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才之路, 2009, (12) :21.
[3]陆国元.有机化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李阳, 罗素琴, 刘乐乐.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 :74-78.
[5]张利强, 程盛华, 王明月, 李琪, 杨春亮.手性农药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农药, 2014, (12) :864-868, 871.
[6]程作慧, 杜慧玲, 张金桐.多媒体化学教学的优势与问题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4) :357-359.
[7]刘湘, 刘士荣.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非化学专业 篇2
热化学非平衡喷管流场的数值研究
从非定常的.基本方程出发,采用时间相关法,利用时间预处理的MacCormack格式对空气为实验气体的7组元热化学非平衡一维喷管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分析了热化学非平衡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一些实际应用的喷管条件,热化学非平衡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作 者:黄华 瞿章华 Huang Hua Qu Zhanghua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长沙,410073刊 名:推进技术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V435.11关键词:时间相关 喷管气流 气动热化学 流动分布 数值计算
非城市地区中学化学教育资源研究 篇3
关键词:非城市;中学化学;教育资源;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69-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3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之多[1]。然而城市与非城市地区的教育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加剧,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非城市地区包括牧区、农区等众多种类的生活聚集地域。这些地方经济、文化、科技等相对滞后,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教育问题,如何把这些地区的孩子培养成才,如何将中国的人口劣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这不仅仅是中国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教育的目的与职责。与此同时,化学作为一门近百年来才发展并迅速崛起的新型科学,在国防、工业、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所以,非城市中学化学教育的成败关系着祖国昌盛,民族未来,是关乎全局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这三部分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具体到化学教学上,这些都是关键的教学资源[2]。
一、化学教师资源现状
1.农村教育者分布现状
在广大的非城市地区,教育者即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3]。从整体上看,尽管近几年非城市地区教师的再教育使他们的学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欠发达的非城市地区,中学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还不尽如人意,非城市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量明显不足
内蒙古非城市地区教师编制极为紧张,贫困地区、边远牧区尤为突出。教师得不到及时补充,缺乏新鲜血液的“输入”是非城市地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清水河县一中为例,从上世纪80年初期至今,学校的师生比例仍就停留在1∶23.1。
(2)队伍结构不合理
学科结构失衡,非城市地区学校教师以语文、数学等传统主学科为多,政、史、地、理、化、生缺口较多,而英语、计算机、音体美老师更是奇缺,“教非所学”现象普遍,语文老师教英语,数学老师教政治。
(3)整体素质偏低
教学队伍民师转编的教师比重相对较大,专职教师知识结构普遍老化,这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
(4)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基层一线教学,对学科前沿动态缺乏了解,不能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通常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进行多学科知识渗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拓宽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只为升学学习化学,为考试而死记硬背。
二、非城市地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由于非城市地区经济滞后,实验设备和药品明显不足,教师只能通过苍白的话语来形容本该绚丽多彩的实验现象,造成了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实验”现象,加之教师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等,严重影响了非城市地区中学化学的教学。
笔者曾做过的学生调查显示,农村中学实验课的开出率达不到90%。且实验教育现状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不健全,教师资源匮乏
非城市地区中学的实验教师明显不足,配有专职化学实验教师的学校不多,不少农村初级中学虽有实验管理人员,却身兼数职,无法履行实验管理人员的职责。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学实验室数量少、配置低,不少乡镇初级中学仅有一间尚不合格的化学实验室。通常难以按教学大纲开出相应的实验。
2.仪器药品陈旧短缺
特别是乡镇初级中学,由于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仪器和试剂的管理很不完善,仪器损坏和药品不足得不到及时补充,加之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在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不愿意拿出较多的资金来购置实验用品,造成不少探究活动和一些演示实验无法开展。
3.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惧怕分组实验[5]
非城市地区中学的学生,尤其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城市初级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验素质低,实验时自控能力较差。因此,部分教师惧怕学生分组实验,既怕实验室里学生难以管理,又怕实验出现事故,难以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将实验活动自己“承包”起来,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造成学生没有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
4.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以讲、背实验代替实际操作
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造成部分教师减少学生实验,甚至采用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来完成实验教学,以便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复习、训练和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实验成绩不理想,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这是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的,也不符合教育的真正内涵。
5.实验评价形式单一,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验评价方面大多数非城市地区中学的化学教师只利用单元、期中、期末中的笔试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笔试评价方式,“副作用”明显,由于缺乏经常性、激励性,加之难度较大,通常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造成厌恶整个化学的学习。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人们,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虽然外因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非城市地区中学生学好化学的根本还在于自身。
1.内因
首先非城市地区中学生对于教育价值观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家庭要求,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很高的认识,学习懒散,兴趣低落,厌学情绪滋生。
2.外因
相对来说,一个“舒适”的环境也能使学生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相比较,城市地区的工业发达,学生接触的工业气息较为浓厚,这也为提高化学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非城市地区中学生则较为欠缺。
四、对策
非城市地区中学化学教育的问题,不仅影响非城市地区孩子的未来发展,也必然影响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这些不仅是非城市地区的教育问题,而且可能成为我国教育危机。
非城市地区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才能改善非城市地区化学教育的现状,衔接城乡二元结构,发展非城市地区化学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理念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6]。然而,现在大部分地区皆以应试为教育目标,仍然以中、高考为指挥棒,从教师安排和课程编排上,难以创新,化学教学受实验条件、教育经费的限制则更难以创新。但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对非城市地区教育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
(1)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A、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加深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多元功能、价值取向的理解。B、可以通过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做教科研行家,而不是一个“操作工”。C、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根据“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要求,教师人格魅力主要应表现在“高尚、真诚、完美”三方面。D、学会创新。
(2)转变落后的学生观,不再“唯师是从”
“听话”多少年来一直被我们用来衡量是否好学生标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新课标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开发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模式。
(3)转变陈旧的教学观,不再“灌输”知识
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记”的过程,而是他们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去“悟”、“求”的过程。倡导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的感觉,做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
(4)转变单一的质量观,不以“分数”论人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何谓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学校培养的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应该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地、和谐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又有良好的个性和特长的学生。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引进人才,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教育,坚持教育人才优先引进,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奠定基础。与城市地区相比,非城市地区发展落后,其教师在生活环境、教学设施、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给非城市地区教师更多更大“优惠”,可以以津贴、补助、奖金等制度缩小城乡教师的差距,最终消除差距。改善和发展非城市地区的教育事业,使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2)扎实组织培训,合理安排师资
非城市地区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据了解最近走进内蒙古地区的“国培计划”就是很好的榜样。
3.充分利用资源,改善实验条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奖励机制
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购置缺少的仪器和药品以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校还要安排好专职的化学实验员,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另外,学校还必须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激励制度,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奖勤罚懒,以促进教师加强实验教学。
(2)充分利用实验资源,科学实施实验教学
农村不少中学因资金短缺,实验室不足,仪器、药品的缺乏,限制了相当一部分实验教学的开展。在实验室、仪器、药品仍末能满足的情况下,教师决不能消极对待,而要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节约、环保的意识。针对实验室的不足,学校应科学安排好功课表,以便充分利用实验室。
(3)加强课外实验,弥补课内不足
化学实验教学可分为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外实验教学。在课外实验中,化学家庭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等特点,它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机会较少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从另一侧面解决了非城市地区实验仪器和药品短缺的问题。
4.积极利用网络,改善教育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信息的最快捷来源,它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技术是伟大的,但目前我们却很少看到它服务于非城市地区教育,如果利用网络把化学实验真实的再现于非城市地区,那不仅解决了实验条件的问题,而且,还缓解了教师口述实验的局面,如果能把名师名家所讲课程呈现于那些非城市地区的孩子们眼前,这是多么重要的一项举措。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应享受阳光。
总之,非城市地区教育事业是我国整体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非城市地区化学教育现存的种种困难,我们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与此同时,各项方针政策的积极落实,都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局面,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从而为新农村建设,为祖国现代化进程贡献人才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冯东桥.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建设的一些看法 [R]. 北京:农村教育办公室,2001
[2]毕华林. 研究论文.农村教育现状 [EB].中国高等教育网,2005-2-2
[3]温家宝. 中国教育报,2009-10-25,7
非化学专业 篇4
近20年来生物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它涉及的范围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最前沿的所有分支, 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内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几乎都与生物化学有关,国内外科学家纷纷预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1]。因此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生命科学院开设的重要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成为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拓展课程。
作为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因为不是生物化学专业的方向,生物化学不是专业基础课,而是作为拓展课。但学生应该对基本生物化学知识有一个了解,在今后的考研和工作学习中,如果碰到生物化学方面的内容,应该知道怎么去学习。近年来,为减轻学生负担,大学中每学期的考试科目有一定的限制,除规定的少数考试课程外,相当数量的非专业课程以“考查”的形式结业[2]。生物化学课程在本校的课时为32节课,2学时,作为学生的一门拓展课程,了解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
因此,由于课时较少,因此本校选择了李再资先生编的《生物化学工程》这本教材,这本教材相比其他教材简单,但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本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本教材的主要内容生物化学工程是一门由化学、工程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在工业条件下运用微生物或离体动植物组织细胞,在发酵罐或反应器中进行有用物质生产的过程。近十余年来,随着对生物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分离纯化设备等的研究,生物反应和分离纯化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的系统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等的运用,生物化学工程这门新兴学科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整个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正确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是生物化学教学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不论教学模式怎样,要有效实施教学,就必需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机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自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多方面进行。
在大学阶段获取知识的能力较获取新的知识更为重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是大学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学习对象的重点,从而在获得学习方法的同时,全面掌握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课程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为生物化学的内容很多,课时相对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课时较少,对难度不大的内容和章节,在课堂上一带而过,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关于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去了解,每年都有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在上课时进行提问和讲解。
对教师的要求:备好学生即是通过学生简历、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来源,哪些是文科学生,哪些是理科学生,已上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成绩如何,哪些学生成绩好些,哪些学生学习比较刻苦,哪些学生不够用功,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课堂纪律如何,活跃程度如何等。根据学生这些情况,一方面可以估计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负担能力,可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知道需要给学生补充哪些内容。如文科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讲到与以上化学有关的知识时,可以适当简单些,让学生课下的时间自己去看。相关学科成绩不好,要补充相关学科内容。这样能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对本二和本三的教学内容也要有差别,他们的基础差别很大,本三的学生上课的内容讲的简单一些,本二的学生可以自学内容多一些。
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是提高与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通过使用不同的字体、颜色、背景增强视觉效果,适时强调、重复重点内容,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到代谢途径的调节、蛋白质的合成、酶的反馈抑制时,通过动画及Flash 短片的演示,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教学环境里形象直观地掌握所讲内容。但要注意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
同时,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生物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很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出现,但是不可能一年换一次教材,而教材的编写也需要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及时把最新出现的新技术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来增加他们的印象。
3 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掀起了高校双语教学的热潮[3]。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高校开设双语课程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要求我们把双语教学同高校的专业建设紧密连接起来,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上有误区,对双语教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等都不同程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一是脱离本校实际情况,不顾师资条件和学生外语水下强行开设双语教学。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好,失去了双语教学目的和意义。
相对于重点本科院校研究型本科教育的使命而言,非重点普通高等院校以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它们无论是在硬件教学设备和资源上,或是软件教学师资、科研水平或是生源质量上,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鉴于种种现实情况的不同,非重点本科院校在双语教学的理解和运用上也不适合套用与重点本科院校相同的思路和方法。
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能力,不能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本身不是很好,如果全是英文的话,学生根本理解不了,因为涉及到很多英语专业词汇,老师讲解起来费劲,学生掌握程度也不好,我认为,不涉及到专业词汇的可以用英文来做powerpoint,涉及到生物化学专业词汇,最好用中文来讲,效果比较好。
可以随着上课的不断深入,英语的知识可以逐渐增加,让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因为学校达不到所有专业都是采用双语教学,学生也要一个适应过程,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双语教学,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学生的基础不一样,重点大学可以开一些双语课,学生基础好,而一些二本、三本的学校,尤其三本的学校,开双语课要慎重考虑,拿本校来说,通过教学发现二本和三本的学生的基础相差很大,二本的学生80%以上都能过英语四级,可以给二本的学生开双语课,给三本的或专科的学生不用开双语课,他们的英语非常薄弱,我们的职责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如果一开始就全部英文,学生会慢慢对这门课失去兴趣。教师上课也就非常困难。因此要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首先应调动他们的兴趣,每堂课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自己身边应用到的生物化学知识,学生通过以前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人事,然后慢慢引导学生,去学理论知识。
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是根本,在生物化学教学活动中注意处理好讲课内容的选择和讲课方式与节奏的把握,完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再资.生物化学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丁毅.非专业课考试中考查方式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6):127-128.
非“专业”旅游事件 篇5
一次无厘头的秋游
出场人物:若曦爸爸,女儿3岁
有个周末,天气晴好,若曦爸爸提议开车带全家去郊区的一个著名风景区玩,那里风景秀丽,加上自有了宝宝,一直还没出过那么远的门,大家都很兴奋,赶紧准备起来。若曦爸也给汽车加满了油,一切就绪,出发!
刚一出城,若曦爸爸就犯迷糊了:只听说过这个风景区,还真不知道该走哪条路。试着又走了一段儿,见到了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好像没路了!于是,若曦爸爸请大家下车休息,他要打个电话详细地问问路怎么走。
打完电话之后,若曦爸爸并没有着急赶路,而是随着若曦的性子陪她跑进了庄稼地“调研”去了,他耐心地陪着女儿在田埂上散步,并告诉女儿这里种的是什么,长成后怎么变成粮食。小家伙在青纱帐里玩得很兴奋,又发现了地上的蚂蚁和一些会飞的蚂蚱、蝴蝶,更不愿意上车了。于是若曦爸爸索性提议大家就在这里铺开地垫,摆好食物,开始野餐。姥姥、姥爷和妈妈坐在大树下聊天、休息,若曦和爸爸在庄稼地里捉迷藏,又一起挖土找蚂蚁窝,一会儿又摘了狗尾草编小猫,玩得不亦乐乎。
等若曦玩够了,大家继续上车前行。快到风景区的时候,已经能看见小溪缓缓流动,两旁是清秀的野山。睡了一觉的若曦马上要求下车去玩水,妈妈则劝她再等一等就能到景点了,可小家伙已经不耐烦了,大叫大闹。若曦爸爸此时便把车停了下来,满足了女儿马上就下车玩水的愿望。于是全家人就在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玩了一下午,傍晚的时候打道回府。连风景区的大门都没看见,这可真是一次无厘头的旅行啊!
老爸分享
这样的行程在我们大人看来真是失败,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很尽兴。其实,去某个景区只是我们的心愿,孩子需要的,不过是玩耍。如果再稍稍能让孩子放开一点视野,看到城市之外更有趣的东西,那就更好了。至于是不是著名的风景区,根本不重要。
只重细节的行李员
出场人物:球球爸爸,儿子4岁半
出门旅行的事,球爸在家里不做主。每年去哪儿度假、怎么去,都是球妈主持大局,球爸就是行李员、司机兼买单。不过,球爸没有什么失落感,反而觉得这样很省心,还能有更多工夫和孩子玩。不过球爸这个行李员,可不是一般的细心呢!
第一年去海边,球妈自认为准备得很周全了:换洗的衣服、毛巾、泳衣、旅行水杯、吃的、玩的一大包。但是大家在沙滩上疯玩了一天之后,回到酒店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头发里的细沙怎么也洗不掉。尤其是球球累得想马上睡觉,所以不肯好好地洗头,也不想等晾干了再睡。正着急时,球爸从旅行袋里掏出一把便携式的电吹风,于是,5分钟的时间,球球的头发干了,而且细沙也基本被吹走了。这回孩子能踏踏实实地睡一觉了。
第二年,是几家人一起自驾车去内蒙古,住在草原深处的家庭旅馆,景色很美很天然,大家玩得也很高兴,可是半夜里其中一家的宝宝开始发烧了。那位妈妈着急地敲完这个的门敲那个的门,其实她带了退烧药,只是没带体温计,不知道孩子是否烧到了38.5℃以上,该不该给吃退烧药。球妈跟这位妈妈的情况一样,所以也只能跟着着急。此时,只见球爸冷静地回屋,1分钟之后就举出了一支体温计。这把球妈都惊讶得说不出话,她不知道老公什么时候装的这物件,更没有想到一群妈妈都想不到的东西,他能想着带!
第三年,球妈决定去海南,她这次规划得更细致,从接机到酒店到每一餐,都很用心。可是一上飞机,球妈就傻了,因为她突然听见行程是3个半小时的时间,球球即使睡觉也只能睡1个多小时,剩下的时间该怎么打发呢?果然,球球在经过了最初好奇的观察之后便不耐烦了。这时只见球爸慢条斯理地从贴身小包里掏出一支4色圆珠笔,和儿子在白纸上画起了4色小人儿;玩够了笔,球爸又从兜里掏出了一款迷你变形金刚,于是又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被打发了过去;最后,他还从MP3里调出了很多的音乐童话剧,球球就在这些美妙的音乐故事中睡着了,一觉睡到下飞机。
老爸分享
老爸不一定都要顾大局,如果孩子的妈妈有能力做好决策、决断,又何必与之相争?只要在细心、细致上做好功课,在关键时候给大家带来帮助,也是另一种专业水平。
旅途中的规矩破坏大王
出场人物:嘉宝爸,儿子5岁
这次的出游,让妈妈无比恼火,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苦心给儿子立的规矩,一次又一次地在老公的纵容之下崩塌。
先是买玩具的事,这次旅行,妈妈事先给嘉宝定好了不乱买的规矩。其实,这也是妈妈觉得,旅游景点的玩具真的没有什么买的价值,很劣质还不便宜。可是旅途中,小家伙见到了一些新奇好玩的玩具就走不动路了,有时会撒娇耍赖。遇到这种情况,按妈妈的意思,不管孩子怎么闹,不管就是了。可嘉宝爸这次却一改平素绝不违背妈妈教育方式的常规,总是很积极地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于是嘉宝的手里第一天拿的是嘀嘀响的泡泡枪,第二天是亮闪闪的陀螺,第三天是一条关节会动的小蛇……不过,妈妈也发现,孩子有了这样一个廉价的小玩具,一天都很乖,很满足。
其次是作息时间,嘉宝在家每天晚上都是9点洗漱,而这次的旅途,完全没了如此规律的作息。嘉宝爸经常在晚饭后带着小家伙去逛逛夜市,或者去吃当地的大排档等等,有一次回来后嘉宝困得不愿意洗澡就想睡觉,老爸居然也不肯帮妈妈说一句话,任由孩子就那么睡了。
还有就是吃东西,嘉宝平时不挑食,因为妈妈管得严。而这次,经常是不爱吃、不想吃,就在老爸的授意下不吃,等饿了再跟老爸一起去吃,有时候午饭要到下午3点多才吃,晚饭更是拖到八九点钟。
虽然有诸多的不满,但妈妈也看到,孩子确实在老爸的带领下玩得很爽。只不过她一想起来被破坏掉的规矩,心里就添了几分担心。
老爸分享
其实让孩子守规矩并没有错,只是执行起来不一定要太刻板,也并非要在一次旅行当中立所有的规矩。成人出去玩,就是为了摆脱约束,让心灵轻松,而且都不愿意为了一点小事扫兴;那么带孩子玩,是不是也该让他放松一下?!很多玩具,孩子不接触,就不会知道它是否劣质。另外,孩子也得知道,有些事情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特殊处理。
非化学专业 篇6
关键词:普通化学,教学改革,绿色化学
普通化学主要内容是以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为主线,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也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增大了普通化学教学的难度。
一、增加体现化学与不同专业间的交叉性内容
在了解学生专业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具体专业特点,授课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对不同的专业区分对待。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不断引进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且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关注交叉学科的前沿、热点知识,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实际上在他们未来从事的行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强大生命力。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给材料专业学生授课时,在沉淀—溶解平衡一章中,可以介绍用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的知识,使学生感觉到纳米材料的制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二、增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具体实例
将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入一些典型生动的具体实例;增加一些图片性、视频性的现实、热点、典型的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短片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解沉淀-溶解平衡时讲一下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促进沉淀形成,即增加肾结石的危险,尤其对于婴幼儿,每天饮食基本就以奶粉为主,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加剧了肾结石的形成。
三、增加与中学化学衔接内容
目前中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中学化学增加了许多内容,有部分内容与大学的普通化学有重复的部分,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听到这部分内容时,觉得自己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了,不重视,也不能认真听讲,这样即使是不同部分也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增加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衔接的内容,便于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大学普通化学的学习系统中来,同时也能区别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不同点,不会产生大学化学是对中学化学简单重复性学习的观点。要特别注意化学基本概念的层层递进和铺垫过程。而对于教材中为体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与中学教材重复的内容,教师只需交待概念,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或自学来进一步了解,这就首先要求普通化学授课教师了解中学化学的教学现状。比如在讲反应速率时,高中阶段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变化表示反应速率,又进一步引申为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来定义的;而大学的普通化学中则主要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考虑了反应进度的概念。
四、引入化学史料、化学前沿知识
借助化学史、化学重要发现、化学家故事内容,化学前沿的生动实例来说明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避免枯燥地讲授化学的理论知识,以减轻知识记忆方面的教与学的负担。一是让学生学起来有趣,二是让学生觉得学过之后有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讲一些关于我国的化学成就,使学生在求知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操。在普通化学的内容中,适当地延伸出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重大发现或目前的科研难题,让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比如在化学动力学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的分子束 (离子束) 碰撞器和埃及科学家泽维尔创立的飞秒化学,飞秒化学对过渡态理论有推进的作用。
五、引入绿色化学内容
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产物。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如果要成为全面发展并具备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就必须接受绿色化学的教育,培养绿色化学意识。在进行基础课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及思维的拓展。比如说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节纽扣电池弃入大自然可以污染六十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样的电池四十二亿只;一节5号电池可以使一万立方米的土壤遭到污染。让学生知道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以上这几点内容可以融入到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单独进行1~2节专题讲座课,使学生较为详细的了解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自己来做一个简短的报告,大家再共同讨论。通过这些内容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翟林峰, 杭国培, 王华林.“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2 (1) :94-96.
[2]汪朝阳, 李景宁.大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J].大学化学, 2001, 16 (2) :19-24.
[3]洪英.普通化学教学中实施化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2:69.
非化学专业 篇7
1 独立学院非化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 1 学生现状分析
现阶段,中国教育体制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表现较差,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高考中都是以相对低于二本的学生的分数录取,基础相对而言比二本的差,在动手能力方面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中,学生对待实验科学的态度不正确,这在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中尤为突出,学生认识不多基础化学的重要性,通常只知道按照老师黑板上的写的依葫芦画瓢,对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方式根本不清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8]。同时,有些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过长,同学们缺乏耐心,为了节省时间不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有的甚至还存在篡改实验数据的不良作风,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1. 2 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非化学类专业所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教程与其相对应的专业不能有机的结合,实验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实验多为一些验证性实验内容,由教师给出实验方案,学生在同一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实验教学所用的仪器设备过于陈旧,部分实验仪器损坏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有些重要的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开设。同时,随着我校独立学院每年的录取人数越来越多,而实验设备和实验室仍是原来的规模没有得到扩张,使教学资源匮乏,出现 “僧多粥少”的局面。独立学院大多依托母体办学,没有专门的从事这方面的教学科研老师且大部分老师是超负荷工作,这样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在教学考核中,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其成绩评定方式是以考查为主,不能够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2 非化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础实验是指以训练基本操作为目的的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基础化学实验,其实验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和基本素养[9 - 11]。针对独立学院非化学专业学生的现状以及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对独立学院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2. 1 实验内容的更新
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接受能力也不强。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应根据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在选择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验的同时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验内容进行学习和探讨,这样能够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本专业上,学以致用。对于不同的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同,因此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所需的侧重点不同。从事相关实验教学的老师要根据这些非化学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样做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节约教学资源,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开设与相关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有针对性做些教学方面的改革,这样能够保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条件下实验课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所选择的实验课题应尽量与现在科学发展前沿关联,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要不忘实验教学的根本,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如增开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增开绿色化学实验增加学生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对人们的生活重要性,增强责任心; 在实验内容中引入相关专业的产学研实验,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工艺所生产产品的过程,增强实验技能的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实验服务。
2. 2 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需要有针对的性进行改变,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基础化学实验进行革新探讨。
( 1) 实验教学的方式可以由在黑板上讲解的方式改变为实际操作演习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旧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在黑板上讲解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这让学生对于复杂的实验不知道如何操作,也不明确实验成败的关键,且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只知道按部就班,根本不知道实验操作的意义何在,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操作技能又没有得到提高,不能掌握实验成功的操作要领。若改为实际操作演示,这样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避免操作过程少犯错误,节约时间,学生又可以很好的掌握实验操作。
( 2)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实验操作集中化,提高教学效率,如有机化学实验中几种蒸馏方式,分析化学实验中酸碱滴定等实验操作。基础化学的许多基本操作过程在许多实验中都要用到,因而对于一些常用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进行集中化训练,有效地节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其本专业需要掌握的基础化学实验技能,为以后的教学带来了方便。
( 3) 不同非化学类专业对基础化学实验要求不同,因此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达到不同专业特色化。各个非化学专业都有其特点和对基础化学实验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基础化学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为了保证基础化学实验能够与他们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到不同专业特色化。这样做引起学生对基础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从而重视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学习。
3 教学成绩评定的变化
考核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窗口,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老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化学实验成绩考核一般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这种的考核方法由于存在一些主观或非主观因素,有时不能非常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打击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一般都不进行考试。因此,基础化学实验成绩的考核可以改为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和平时操作的组合方程式这几个方面综合评定成绩。如对预习报告的考核中,因重视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数据的考核; 对实验报告的成绩评定,则应侧重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对平时操作的考核方面,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实验,以及解决实验的能力,同时对实验结果的好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防止学生缺课、逃课,对实验操作更加谨慎认真,提高学生对这种实验课程重视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而且还能反应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改变 “高分低能” 的现象,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观。
4 结论
以上是笔者从独立学院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做出的分析和改革思考。只有教育者通过不断对基础实验进行改革和实践才能改变非化学专业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素质专业人才,让我校独立学院-芙蓉学院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及非化学类学生对化学实验技能的需求,从学生学习现状及教师教学情况出发,就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成绩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独立学院非化学类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旨在激发非化学类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专业实验的开设奠定基础。
非化学专业 篇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 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 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 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
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 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 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 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 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 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 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 (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 并不是培养化学家, 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 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 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 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 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 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 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 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 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 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 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 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 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 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
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 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 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 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 内容多、渗透性强, 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 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 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 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 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 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 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 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 进行了淡化处理, 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 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 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 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 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 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 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 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 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 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 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 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 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 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 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 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 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 也有利于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 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 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 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
具体实施中, 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 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 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 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 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 受条件制约, 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教学模式, 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 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 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化学是作为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 讲授的内容虽然和中学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 但更深入全面和复杂, 并且要为后续的各类专业课程, 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工艺基础、晶体学、复合材料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又起着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大学化学作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的从课程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 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在分析现行《大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 针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试图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基础内容、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增设自学性选修内容等手段, 对《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从而对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及实践。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非化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徐光宪.21世纪化学的前瞻[J].大学化学, 2001, (16) .
[2]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 .
[3]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 2011, (33) .
[4]裴坚.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9) .
[5]廖桂英, 安黛宗.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
非化学专业 篇9
一、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构建完善的非 (近) 化学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 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创业等教学模式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根据本校非 (近) 化学专业不同专业的特色及培养目标, 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分三个层次构建了非 (近) 化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公共基础课教学, 该层次教学主要针对近化学专业 (材料物理和油气储运专业) , 以《大学化学》课程为依托, 理论和实验同步进行, 实验课程中的内容设定为基础实验, 多涉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的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实验内容;第二层次是公共选修课教学, 以《化学实验与生活》课程为依托, 从化学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给出合理解释, 并用实验加以证明,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以此来满足非 (近) 化学专业需求。通过化学实验学习, 提高动手力能, 以期在本专业运用化学意识, 提高所属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层次为提高性教学, 主要面向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群体开设, 我们以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及实验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为综合、设计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该体系不仅能解决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 更能强化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图1是构建非 (近) 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说明。
二、更新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
(一) 建立和完善非 (近) 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的教学实施环节
1.结合专业特点, 选择开设的实验内容。根据非 (近) 化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我们精心安排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非 (近) 化学专业《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验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与大学化学理论课内容相互关联, 进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通过有限的实验课程使学生既能练习和掌握大部分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 又能加深学生对大学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进而真正实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合理地选择所开设的实验内容, 真正把《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密切联系起来。
2.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由于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 在实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易燃易爆的药品, 往往一些小的错误操作不仅会使实验失败, 而且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危险。因此, 实验的安全问题和规范的实验操作对所有的学生和任课教师都应该是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化学实验课堂上, 实验教师要对实验的内容讲解得更为细致, 强调每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并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规范的演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错误实验操作, 实验教师要及时提出并纠正, 这样做既可以规范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 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实验危险的发生。为了保证实验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训练, 注重实验细节是非常必要的。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教学中, 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依据老师的讲解对实验进行操作, 并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思考。对于实验的结果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和教科书上的描述不一致时便束手无策, 不去思考如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解决的办法。这样做就不利于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往往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后,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例如在实验进行前要求每个学生认真预习本节实验课内容, 认真书写实验预习报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该节实验课应注意的事项;实验课开始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查相关资料解答问题, 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节实验课的基本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教师的实验课的授课方式,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 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 然后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讲解整个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要把某个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向所有的同学提问, 让大家一起讨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也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出某一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以上的措施,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4.细化评分标准, 完善考核制度。如何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成绩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一个难点。我们把实验的评分标准进行了细化, 例如对实验的迟到和出勤、预习报告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的卫生状况和对实验报告的处理等进行评分细化;改革期末考试的方式, 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 准备好实验题目让学生随机抽取并现场操作和解答题签上的思考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操以及回答问题情况给出考试成绩;综合上述成绩按不同比例给出最终成绩, 这样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偶然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 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并且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实验教学考核制度的改革, 非 (近) 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都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二) 建立和健全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实验竞赛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作为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实验竞赛。具体措施: (1) 根据所开设的实验题目和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制定实验方案, 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审核和完善实验方案。 (2) 根据实验方案, 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实验要独立完成,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翔实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负责监督和指导学生, 规范学生的操作, 对于失败的实验要鼓励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 最终取得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的结果, 指导教师要认真地检查和分析实验数据,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学生严谨的科研意识。 (3)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全部完成后, 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总结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讨论、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和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措施等。学生把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得出相应的结论, 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三、加强教材改革, 推进网络平台建设
为适应知识的更新和新的培养方案, 我们在教材建设上狠下功夫, 先后自编了《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电子教材,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不断更新, 更能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使实验平台建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 对实验室配置进行了优化, 将实验室的实验药品、仪器和物资进行统一管理, 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和使用。实验室按照功能进行重新设置, 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本科平台。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应用新的仪器和测试方法, 将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等仪器设备纳入本科实验平台管理, 为学生研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保证。为了解决一些在课堂教学学时内开设比较困难但学生有兴趣的实验项目, 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 采取开放式管理, 开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探究学习, 在兴趣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是工厂的生产线, 它的目的是培养自主、创新的人才, 让每个本科毕业生都具备更全面的素质, 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树立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大作用。
摘要:肯定了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提出了在非化学专业开展化学实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春晔.提高非化学专业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班, 2003, (25) .
[2]邹宪芝, 尹荣.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
[3]李国祥, 李松波.基础化学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 (1) .
非化学专业 篇10
关键词:非日语专业;专业日语课程;酒店日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98-01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非日语专业,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都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专业相关日语课程,例如《酒店日语》、《旅游日语》等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及就业竞争力。接下来,将以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日语》课程为例,就如何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提升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如何更好地构建符合专业要求的专业日语课程体系,进而将日语语言与专业知识更紧密结合进行分析。
一、《酒店日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主要以培养熟悉酒店理论知识,掌握酒店服务技能,具备酒店管理督导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信息获取能力、社交能力的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想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特别是涉外服务酒店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就需要在外语方面进行更精细的培养。特别是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对日贸易较为发达,日本客人较多,很多高星級酒店要求本分岗位的员工不仅在英语方面能跟客人进行流畅的沟通,也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日语沟通能力。正是基于酒店的这一人才需求,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开设了《酒店日语》课程。
二、《酒店日语》课程学情分析
《酒店日语》课程的学生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日语语言基础,要进行《酒店日语》课程的学习需要从最基本的假名学起,同时也需要学习最基本的日语语法知识。此外,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日语》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较短,多为1~2学年,而且课时数较少,一般一周1~2次课。
在没有实习前,学生对《酒店日语》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差,很多学生会更倾向于单纯地学好英语,认为自己遇到日本客人的几率不大。但很多在酒店前台、大堂酒廊、餐饮、销售等部门实习过的学生都会发现,在高星级酒店中,日本客人很多,而且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时候用英语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后主动找到日语专业的老师进行日语学习的情况。
可见,《酒店日语》课程既是学生就业岗位的实习需要,也是学生提升岗位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因素。而如何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在较少的课时数下,更好的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是很多教师正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三、《酒店日语》课程体系构成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可见,《酒店日语》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同于日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开设的《酒店日语》、《旅游日语》或《商务日语》等课程,需要在课程开设初期,为学生讲解日语基础知识。因此,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可划分为日语语言基础、酒店日语、对日本客人服务礼仪·服务技能和日本文化的四部分。
日语语言基础部分包括日语发音、基础语法、日语主要表达方式、日语敬语和日本肢体语言等内容。为能更好地与酒店管理专业相结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所用例词、例句皆尽量为酒店相关词句。
酒店日语部分应包括酒店岗位群中与日本顾客接触最多、使用日语频率最高的岗位的岗位日语。主要包括酒店前厅部(含前台、GRO、礼宾部、商务中心、总机等部门)、餐饮部(含中西餐厅、大堂酒廊、宴会部、送餐部等部门)和客房部(含客房、洗衣等部门)主要面客岗位的岗位日语,采取主要词汇和经典面客场景讲解。
对日本客人服务礼仪·服务技能部分主要讲解日本人的习俗、礼仪、交际特点等跨文化交际内容。使学生了解日本人的表达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了解日本人的禁忌及喜好等,以免在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影响酒店美誉度。
日本文化方面则主要讲解日本的节庆活动、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中日文化传承、日本社会世情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日本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与客人进行相对深入沟通的能力,满足客人对酒店精神方面的需求。
四、结语
由以上对酒店管理专业《酒店日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高职院校的非日语专业的专业日语课程来说,最主要的并不是日语语言的学习,即不要只是进行发音、语法、普通词汇的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他们会觉得这些内容与自己将来的工作关系不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日语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日本文化等进行深入的融合,只有将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掌握真正的酒店日语,才能与客人进行无障碍交流。
参考文献:
[1]徐雪华. 浅析如何在高职实施酒店日语教学[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2]黄金玉. 酒店日语教学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20)
[3]金兰.??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11)
[4]舒小沙,聂中华.??日本文化特征在日语中的反映——兼谈文化内容导入日语教学[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5]郭晓雪,王洋. 高职高专院校旅游酒店专业改革之我见——以旅游日语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19)
作者简介:刘芬(1978—),女,汉族,山东济南人,青岛大学文学硕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非化学专业 篇11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有别于环境类专业, 它要求的深度不能太深, 广度要广。本着对环境知识的普及, 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 注重作为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环境保护思想的培养。所以课程内容设置不能太偏重于理论, 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辅, 能够运用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具体要求。明确了这个教学目的, 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都要有所改进。
1.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绪论中通过图片、数字形象地介绍了20世纪60~80年代左右发生的世界环境事件引出了环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发展、演变的学科。人是环境的主体, 必须有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3]。
在学习“绿色化学”相关知识时, 我将我们有关苦杏仁的科研项目作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杏树耐旱易活, 可美化环境;杏壳可做超级电容器材料;苦杏仁用来榨油, 其营养价值是普通食用油无法相比的;提取出来的苦杏仁精油是高级化妆品且治疗烫伤效果显著;杏仁渣中还可以提取苦杏仁甙, 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中;提取出苦杏仁甙的杏仁渣可以做杏仁蛋白粉。苦杏仁项目把杏仁全身都进行了利用。当提到这个项目目前已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 同学们都很兴奋。通过用身边看得见, 摸得到的事例, 讲解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过来检验理论这样一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 分析污染与发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解环境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国富民强, 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从环境问题的实质这一角度出发,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 决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通过讲解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知识, 告诉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等生活中的压力, 缓解学生心理问题, 增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 使其不仅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 还要有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感。
二、组合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没有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教材, 凯里学院采用的是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教材, 是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研读该教材的基础上, 通读邓南圣主编的《环境化学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何燧源主编的《环境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绮主编的《环境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国内著名教材, 精选内容, 有所取舍。比如水环境化学这章, 水的碳酸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无机和分析化学中已经学过, 所以不做细致的讲解,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 教师答疑。对于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大气、土壤等知识结合具体案例给予讲解。即对学过的基本知识少讲甚至不讲, 对于没学过、不熟悉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多讲、细讲。
不论多好的教材都不可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具有一定的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 收集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其次, 增加对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情况的介绍[4,5]。由于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环境化学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新知识、新政策不断出台。作为教师, 应该及时地将这些知识补充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意识, 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科学的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觉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比如一些城市PM2.5超标, 天气预报中也加入了PM2.5的内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要有能力对身边的人讲解相关知识。在讲述大气颗粒物这部分的相关知识时, 针对2014年3月我国遭遇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可以进一步讨论PM2.5的危害、特征、化学成分、来源及防治对策等课外知识。因而得到学生的重视, 引起他们对此类问题的关心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 以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 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有目的的将要传授的知识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身上最好的东西,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增强学习能力。在化学专业两个班级的环境化学课程讲授中有计划地进行了教法上的改进研究。环境化学课程的概念较多, 课时少, 记忆困难。在一班的教学中按照老方法对概念进行讲解;而在二班, 在对概念的讲解时, 把概念结构拆分, 分段介绍, 给学生讲解概念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想说明什么, 是怎么进行概念定义的。并要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进行教师导学、学生练习、合作讨论、熟练并进而自己总结,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得以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期末的考试中, 二班的概念题优秀率达90%, 一班优秀率只有30%。效果非常明显。
2. 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同步
在多媒体教学中, 老师要以上课用的教材为主、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为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网上有很多课件但只能是参考,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改课件才能使多媒体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比如教师可借鉴和学习其它高校的优秀课件、精品课程以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和授课水平。好的课件对提高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利。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注意不能千篇一律, 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控制教学进度和速度, 切记不能过快, 因为多媒体往往信息量大, 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步骤不一致, 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提高授课的艺术性
上课是一门艺术, 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想上好一门课就要求教师讲究授课的方法和方式, 而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的方式和方法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并灵活驾驭, 对问题的透彻认识和理解, 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的教师是最爱学生欢迎的。适时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且有正能量的信息和事件溶入教学中会使课堂氛围轻松自然不压抑, 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度, 使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较快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几年来, 通过讲授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 本人认识到要想有效地上好这门课程, 教师需要知识面广、研读相关教材、不断进行教法改革和创新, 以对时事和生活的热情和对课程的饱满激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也是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的相关专业课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讲授好这门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是讲授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在组织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 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冯爱云, 王海邻, 赵丽, 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95-9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芳, 王永强, 刘其友, 等.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4) :45.
[4]张凤杰, 欧晓霞, 乌云娜, 等.“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104 (2)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