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开放(精选12篇)
公共开放 篇1
2011年2月, 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三馆”免费开放, 意味着普通公民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服务, 这对于提高公民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都是大有裨益的。“三馆”的免费开放, 也意味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教育, 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普通民众心里, 图书馆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 而免费开放图书馆等“三馆”, 让公共图书馆与民众有“亲密”接触, 是让图书馆回归公众, 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推进的双重需要。
1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实现无障碍免费开放,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张试纸”, 其最具深远的意义还在于, 通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标本”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一个示范。这个示范的意义在于政府责任的加大, 政府向公众提供公益性产品的义不容辞, 引领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向完全的公益性转变。
首先, 从中国图书馆人的角度讲, 免费开放是图书馆人一直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 因为只有免费开放, 公共图书馆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的精神内核才有得以体现的平台。其次, 从读者的角度讲,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 其本身就承担有消除社会信息鸿沟, 体现社会公平的责任。免费开放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 特别使一些弱势群体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 会有更多的读者受到图书馆的影响, 从而对图书馆学科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最后, 从社会的角度讲,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在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以满足的情况下, 会对精神方面提出更高的需求。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 更多的人希望在精神层面来满足和充实自己,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也是与民众的这一要求相吻合的, 利于我们的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作用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道德水平, 不管于个人还是于这个社会, 这些看得见的好处是不言而喻。作为公共资源, 公共图书馆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属地盘, 而是全民的财富, 全面免费开放, 既是公民应当享受的平等, 也是公共图书馆本身的“职能回归”, 图书馆免费开放会对全民阅读起到促进作用。以吉林市图书馆为例, 在其每天到馆的读者中, 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 他们来图书馆更多的是进行自我学习, 同时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资源来充实自己。图书馆所提供的良好氛围和服务是其他社会场所所代替不了的。
3 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盘活图书馆网点。
如何盘活中小城市特别是一些县乡级的图书馆网点, 增加大城市的图书馆网点都应该是“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配套工程。
3.2 面对多类型多层次读者。
如何面对免费开放后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读者, 其中尤其是知识层次较低的读者群的涌入, 也考验着管理方的能力。如何协调一些知识层次较低的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关系, 怎样同时保证两者的阅读权利都是应该考虑的内容。
3.3 开展有效的经营策略。
有效的经营策略也必不可少。比如应该开展哪些方面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图书馆;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由于读者数量增加而引起的图书损坏率增加和丢失等问题。
4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应对措施
面对免费开放条件下图书馆设施陈旧、管理水平滞后等诸多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应从加强管理职能、打造服务理念、统筹安排基础设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入手, 以应对目前所面临的新挑战。
4.1 体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实施首问责任制就是要把人性化服务贯穿在整个图书馆服务的始终, 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服务中突出无私奉献和仁爱之心。免费开放条件下的公共图书馆, 应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馆员要破除数年来一贯遵循的规章制度、工作范围等条条框框式的工作习惯, 用换位思考来面对读者, 尽一切可能满足读者合理要求;对于规章之外的要求, 要给予富有人情味的关注,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使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有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
4.2 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 对馆员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馆员具备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达到博学多识、触类旁通。馆员只有通过自身学习、不断提高, 才能及时解决服务工作中的疑点、难点, 为读者排忧解难, 才能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做出快速准确的解答。
4.3 加强免费开放宣传。
为适应免费开放的新要求, 公共图书馆要立足本馆实际, 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在设施显著位置公示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读者须知等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增强吸引力。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扩大免费开放的公众知晓率, 吸引广大市民走进图书馆, 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用。
4.4 改善硬件设施。
从硬件上要对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全面扩容, 在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 高标准、高质量推行免费开放工作。如添置书架、更换阅览桌椅、更换场地标识牌和管理制度牌, 购置绿色植物装点和美化阅读环境等, 充分体现图书馆服务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为读者营造赏心悦目、舒适怡人的良好环境。
4.5 确保安全措施到位。
公共文化机构进入“免费时代”, 进入文化场所的人流量必然大幅增加, 带来安全的压力。针对这一情况, 公共图书馆要未雨绸缪, 提早准备应对。如在馆内走廊、过道内摆放座椅, 设置等候排队设施;制定详备的安全预案, 分工细化, 责任落实到人;完善安全疏散示意图, 加强电梯运行管理;更新和添置消防器材, 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确保万无一失。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 将从原来单一角度地收藏、办展、借阅, 变成与公众进行文化、艺术双向互动交流的场所, 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覃连娇.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12) .
[2]全勤.推进图书馆公益服务全面实行免费开放[J].图书馆建设, 2008 (3) .
[3]李铁, 杨红.读者为中心馆员为根本[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1) .
公共开放 篇2
【导语】常识是军转|军队文职|公安现役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考生熟悉复习内容,中公教育军人考试网为您提供常识知识及模拟题,供广大考生学习。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关于改革开放知识的考查也是公共基础知识考查中的热门考点之一。为此,我们给大家梳理一下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知识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一)对内改革
改革首先是在农村拉开序幕。安徽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1、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扶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改革的衡量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有6大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喀什。(1980年建立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8年设海南省。2010年设立喀什经济特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即对所有国家的开放。
2、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开放,即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定,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区、开发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开放,即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适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全民开放是公共图书馆的未来? 篇3
如果一个国家的图书馆都在拒绝未成年人,而电子游戏、暴力影视、烟草酒精却对孩子们敞开怀抱,我们不敢设想这个国家的未来。国家图书馆此次令人欣喜的举措,希望可以带动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同步跟进,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性的文化空间。虽然可能会发生小孩喧闹影响其他读者的情况,但事实表明,通过图书馆以及孩子监护人的引导,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以解决。图书馆环境本身也可以起到教育的功能,促使孩子尊重公共准则和文明礼仪。据悉,首日进入国图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很多也是国图的常客。可以期待的是,随着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为公众了解和认知,即便我们社会的成人阅读状况不甚乐观,我们也可以逐渐为儿童营造一个更好的阅读空间。
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程度,一直以来由于会出现管理问题而有诸多限制,其实也就是一种“懒政思维”,与公共图书馆的应有之义完全背道而驰。公共图书馆绝不只是为少数人提供图书资源的机构,而是供公众平等使用的公共服务场所,同时也以其平等开放的精神传递公民理念。公共图书馆自19世纪中期在英国曼彻斯特诞生,它的首要概念就是为纺织工人和底层人民提供一个阅读的、获取知识的地方。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本质上便带上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属性,是社会公平意识的产物和推动者。而图书馆不设年龄门槛,在国外早有先例,比如在美国的每一个公共图书馆里,都开设有“儿童专区”。
正是这样的原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里,各国的公共图书馆应“提供无私的服务,不因年龄、种族、性别、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而有差异。少数民族、身心障碍人士、住院病患、在监人士等,有事实上的困难,无法利用常态性的服务及资料时,公共图书馆应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特别服务”。国家图书馆的举措,担负起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所应承担的职责。我们也期待它是国内图书馆普遍走向全民开放的先声。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问题探讨 篇4
目前, 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办证免费、图书期刊免费借阅、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自修室免费开放、免费流动借阅、免费存包等一系列免费服务, 这些举措使图书馆回归到公益性的本质, 也为更多喜欢读书、渴望读书和希望从书籍中带来知识和享受阅读的人带来福音。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既是读书人之幸, 更是教育之幸和民生之幸。
一、免费开放使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1. 资金缺口。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 原来需要收取的验证费、电子阅览室上网费和图书续借费等都要取消, 但办理借阅证还是要收取一部分押金, 其目的是保证图书可以安全、有效地周转, 免受损坏和丢失, 让更多读者能享受到公共资源。如果要保证原来的服务项目不变, 就意味着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成本较以前会有明显增加。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由财政预算拨款, 这部分钱除了用于职工工资发放和购置图书外所剩无几, 以前可以通过收费弥补的缺口, 在实行免费开放后, 会给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作带来新的挑战。
2. 工作量增加。
图书馆免费服务后, 前来办证借阅图书的读者大幅增加, 尤其是双休日, 办理图书证的人会排起长队。借阅量的急剧上升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大量读者的出现会使现有的馆舍拥挤不堪, 现有的文献资源会空前短缺, 随之而来的是采书、编书和存书等工作量的加大, 以及水电等各项维持费的增加。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 让图书馆有充足的购书经费, 以保证图书的利用率, 保证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知识创新, 推动社会进步, 保障人民享受文化权益。
二、免费开放对图书馆事业提出的新要求
1. 丰富文献资源的类型。公共图书馆向公众平等地免费开放, 其意义不仅是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更重要的是要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尊重知识的风气, 从而提高全民素质, 推动社会进步。在购书经费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图书馆要根据读者的要求, 为读者提供报纸、期刊、图书等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 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文化水平读者的阅读需求。
2. 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整体能力。首先, 要进行素质范畴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 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善于积累爱岗敬业精神, 按照不同读者的不同要求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以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其次, 进行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 使非专业图书馆人员由外行变为内行, 同时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更新, 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和高水平的工作效率, 通过学习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来沟通和读者的感情, 加速信息传递, 以便能使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 图书馆员应成为阅读的模范。合格的图书管理员能够成为读者阅读需求的引导者, 如, 热心帮助读者进行需求分析, 为读者选出最适合的书籍, 帮助读者节省选书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提高其阅读效率。优秀的图书馆员绝不只是书库的守门人, 而是知识大门的引领者。
3. 公共图书馆负有向全民宣传民族先进文化, 促进全民提高综合素质的使命。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后, 公众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仍不太了解, 有的甚至把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混为一谈, 对公共图书馆可以免费让广大市民看报纸、阅读期刊、免费借阅图书等措施觉得不可思议。这说明公共图书馆平时在宣传方面做的还不够, 以至于很多人不清楚图书馆的真正职能和作用。《意见》出台后, 图书馆应加大宣传力度, 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些专门介绍图书馆的特色、建筑平面分布格局、馆藏、借还书制度, 以及数据库的使用、开放的时间等信息的画册, 深入人员集中的地方免费发放, 让公众对公共图书馆有所了解, 真正做到利民惠民。图书馆还要经常组织举办大型读者活动、专题展览和讲座, 以此作为图书馆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切入点, 让读者积极参加。
4. 为了方便读者, 公共图书馆管理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建立自己的网站, 让读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移动图书馆统一的检索平台, 实现馆藏目录、电子期刊、电子书、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检索、浏览、获取。可以建立一个和读者沟通的平台, 让读者了可以在上面提出自己对图书馆的看法、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推荐购买的书目, 以及和别的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的工作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
三、结论
公共开放 篇5
被调研单位名称: 吴起图书馆姓 名:吕书虎职 务: 馆长调研日期:
一、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调研:
1、图书馆是否已经实行免费服务?是√否□
2、免费服务的项目是什么?阅览√外借√
3、免费服务针对人群?普通读者√未成年人□老年人□
4、收费服务项目有哪些?
二、文化共享工程免费服务情况调研
1、文化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免费开放服务项目(请根据本中心实际选择)
(1)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 ?是√否□
(2)多媒体放映室免费开放?是√否□
(3)室外视频资源放映?是 √否□
2、免费服务针对人群?普通读者√未成年人□老年人□
3、开展免费服务,取得的经验
要严格控制时间
4、如果未实行免费服务,如何收费?
三、以上两项若还没有实施免费服务,下一步是否有此打算?是□否□
预计实施免费服务的时间:
实施免费服务的项目(包括公共图书馆和文化共享工程所列项目)
四、在实施免费服务工作中,需要怎样的经费支持?目前存在怎样的困难?
在购买图书和电子阅览室开放需要费用
图书馆的面积太小
五、意见和建议:
针对推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和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方面
加强对图书馆经费投入
针对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基层服务点开展公益性服务方面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思考 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免费开放 理论
当前,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促进社会社会学习环境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及以及民族的进步。
一、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理论依据
(一)概念问题
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首先需要从其其概念开始,明确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的内涵。主要可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理解。
首先是免费开放的基本含义,免费及进入图书馆内部进行与图书相关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其次是开放,范围涉及到社会民众,读者可自由进出公共图书馆,并自由使用图书馆内部各项基础设施。
免费开放其实就是一种图书馆管理实质,包括多样化内容,其本质是为读者提供一种免费形式,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过程中不支付任何费用,公民在免费情况下享有使用图书馆内部资料及设备设施的权利。
免费开放对象根据区域范围不同可只对本地区域民众开放、只对具有本国籍的民众开放、只对境内所有本国居民或外籍民众开放、对所有人员开放。
免费开放服务内容有基本服务内容以及所有服务两种,这两种服务范围存在先后顺序,对我国而言首先需实现基本服务免费开放,在此基础上在实现所有服务内容开放。对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基础不同需考虑实际情况,若经济较为发达可直接跳过基础免费,直接实现全部服务内容免费。
免费开放的标志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开放时间及不收费,总结来看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主要为无障碍进入、可检索性、可获得性、可读性、可使用性,即民众在进入图使馆过程中不受到任何阻碍,即使是残疾人员都可顺畅进入图书馆内部,位置设置相应服务设施。图书馆内部需设置检索功能,民众可通过检索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检索工具多样性,群众使用起来方便实用,有先进的引导系统。书刊可借阅、电子资源可下载、咨询获得答复。
(二)主要理论依据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需要一定理论支持,共有一下几个理论依据。
一是公共图书馆内部公共物品理论,即图书馆内部所有物品均为公共产品,不具备竞争性,人人有权使用,人人均可从中受益,图书馆内部所有物品均为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人认可免费使用。
二是图书馆学五定律,由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尤其是其中第二定律提出要求图书馆需向所有民众展开,每个人都可以享用图书馆内部物品,主张国家应为图书馆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并构建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图书馆服务质量。
三是公共图书馆理论,自19世纪中叶以来,免费服务就是公共图书馆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对所有民众开放由此奠定基础。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有公共部门生产提供,以此保障我国公民对文化需求权利,以此提升我国民众的文化素养,优化社会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
五是图书馆服务理论,图书馆理论包含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服务原则、服务理念、服务体系等,通过图书馆服务理论能够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社会意义
通过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建设,培养社会民众具备创新、持续的学习能力,并能够不断创新出未来的社会组织。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保证学习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不仅包含了人们在的终身学习,还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全面性及全员性,即学习不再是一两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两个方面的事,而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学习。通过全员的学习促进社会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取得自身突破,并通过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促进个人及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创新突破。在进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过程中需要培养全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主要源自于当前社会,该目标高于高于社会个体的愿望,因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将社会上各个分散的个体有效凝聚在一起,使得社会上所有成员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的对图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次可对图书资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开发,增加不同种类的图书资源,突破学术性信息资源开发的限制。最后通过网络加强对信息资源以及脑力资源的开发,向读者传递当前最新知识动向,为读者提供更为先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总之,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社会文化素质建设,提升我国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已经具备足够基础,在国际竞争不断激烈的状况下,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任重而道远。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篇7
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概念
林奇教授曾描述过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可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有两方面的特征:
a.公共可达性, 即非少数人而是社会公众均可以方便地进入到达;
b.开放性, 即空间的非封闭性, 应和周边环境区域相融通。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景观消失, 文化遗产、古迹遭到破坏, 城市失去特色
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这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民族文化长期沉积的形式反映, 对于研究该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城市传统景观、风景名胜又是一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因城市盲目建设而变得越来越少, 如今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因失去特色而变的平庸。在新城规划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施工过程中, 如何对文化遗产、古迹、传统景观加以合理保护及有效利用, 是城市决策者、广大景观设计师和环境艺术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不能以牺牲历史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发展。
2.2 景观设计盲目求大, 求“档次”, 不能以人为本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 是各种设计手法综合运用、色彩及形式整体协调的体现。实现“档次”的前提是环境景观功能的合理。而现在的“档次”已被片面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城市广场化”、“园林宫廷化”、“绿地观赏化”成为时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时髦手法。南方某城市号称新建的广场仅次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而建成使用后, 广场上的市民寥寥无几, 在炎热的南方, 人们不可能头顶烈日去广场休闲, 而到了傍晚, 吸收了一天热量的砖质地面又开始散发热气, 市民不愿意去使用, 结果, 新建的广场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 又得不到市民的认可。这些是设计者不关注人的需要, 不注意人体尺度, 不注意景观自身的环境特点, 盲目求大, 求“档次”的结果。
2.3 盲目绿化, “大树进城”、“草坪热”
绿色植物也是丰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重要方法。城市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种组成的生态循环链效应, 树种与草坪的种植比例适当。植树绿化需要较长的过程, 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但是现在的许多城市为了使城市景观环境速成, 增加环境景观的“历史文化感”, 通常的做法就是从外地或国外直接进口百年老树、名贵植物, 建成“百年古树一条街”或“名贵花卉一条街”, 似乎一夜之间就能形成美丽的城市环境景观, 忽视植物的生长规律及特性, 结果只能变成死树一条街, 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
草坪热在一段时期内“风行”南北, 许多城市不顾气候差异及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在绿地设计上盲目追求大面积草坪, “开阔”绿色视野。不否认绿色草坪对环境景观的美化作用, 但是, 草坪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需要大笔维护费用, 尤其在北方缺水的城市。草坪有冬季的枯黄期, 就更不适合大面积种植草坪。而且草坪的调温吸热效果并不显著, 一棵大树昼夜调温效果相当于五、六台空调机的作用, 这是草坪所不能达到的。在夏季酷热的阳光下, 市民对草坪的使用率又是非常低的。可见, 忽视乔木、灌木的种植, 盲目追求大面积草坪, 重草轻树, 重观赏轻功能, 不关注居民的实际功能需求, 都是欠缺长远规划的景观设计。
2.4 欧式化, 模仿风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市政府广场、街心花园等公共景观空间, 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住宅小区, 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花园”、“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 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枫丹白露”, 营造“法国的塞纳河”等等。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住宅区公共空间, 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 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味。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 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 一些新风格、不同国家民族特色的景观可以使市民产生新奇感, 可以丰富环境景观式样, 但是, 出现潮流般的模仿, 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充分吸收各个国家优秀的景观设计手法, 融入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 在设计中不是简单的模仿, 而是尽量满足区域内每一个居住者对阳光、自然风以及清新空气的需要, 使景观达到与自然生态协调, 才是最本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2.5 交通发展不均衡影响公共空间的功能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私家车以成倍的速度增长, 迫使政府开辟更多的道路, 更多城市土地被占用, 原本文化品位很高, 环境相当优雅的一些城市, 不得以牺牲公共空间来满足繁忙的交通需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的心脏, 承担着聚集各种各样的人群, 满足知识交流, 信息网络的建设重担,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的不足将对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对存在问题的剖析
当前正处于一个科技、知识爆炸的时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各种思潮不断涌入, 不同时期对同一个场地的设计缺乏延续性, 这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得不到很好的衔接。
很多地方的决策机构的决策水平不高, 对于广大的城市居民的需求考虑较少,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只是单纯的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 甚至作为个别领导的政绩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只考虑个人喜好, 其公共空间具有空、大、建成速度快、不实用等特点。
4. 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对策
4.1 人性化对策
a.注重尺度:空间尺度应符合人的比例尺度, 使空间亲切宜人。没有人的尺度, 空间就会变得冷漠, 不尽人意。
b.完善设施:完善城市开放空间的设施, 加强管理, 重建、翻新和增加现有的公园及其设施, 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可坐设施, 如椅凳、台阶、隔离桩、花池壁及建筑物底部突出部分, 均可提供坐息的条件。在细部上精雕细刻, 为人们尽量创造舒适的空间, 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
c.公众参与:公众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使用者, 因此应提倡公众参与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公众不应是环境建构的“消极旁观者”, 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
4.2 自然与生态对策
a.保护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山岳、溪流、江河、湖海、沼泽、林地等自然地理因素都是难得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依托, 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 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组织中应予以充分重视的因素。
b.体现自然景观特色:探求一种能充分接受阳光的、节约能源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充分利用地形, 开辟视线走廊, 因借自然风光, 尽可能的增加绿化、水体等。在城市中创造出自然环境之美, 增加空间的场所感, 给人以亲近自然的倾向。
4.3 可持续发展对策
a.自然环境的保护开发对策。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待自然景观环境, 保护自然地区的风貌特征, 尽量使其保持开发的状态以供子孙后代享用。
b.历史性建筑及街区的保护开发对策。保护建筑、历史地段及其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在旧城市改造中可以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 通过整治其周围环境, 将其建成旅游景点和市民的文化生活基地。历史性建筑区的街道往往具有宜人的尺度, 在历史性街区开辟步行街, 有利于街道功能的活化, 通过改造, 还可以提高环境品质, 对古建筑保护也十分有利。保护古建筑不只是保护建筑本身, 还要保护它的周围环境, 以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特征。
c.新城市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对策。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思考 篇8
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历程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 历史上有名的有西周的盟府、宋朝的崇文院、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但这些并非公共图书馆。直到1998年国家图书馆进行改革, 取消对读者办证的所有限制, 只要提供身份证都能办理国家图书馆的借书证。这标志着国家图书馆面向所有读者开放。2008年国家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服务项目全面免费, 之后,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公共图书馆如: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也先后免费向社会开放。2011年年底, 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社会价值
公共图书馆是最好的社会教育学校, 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标志。公共图书馆不只是借书读报的地方, 更是一种教育制度, 一种生活方式, 是知识和信息的再分配。免费进入公共图书馆, 可以使社会底层通过免费获取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在贫富差异的社会中,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平等免费的社会空间。公共图书馆让公众在阅读中得到幸福和快乐, 在学习中提升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和谐平衡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助推的作用, 并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三、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面临的问题和和解决方案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这一历史性的文化惠民措施, 受到了热烈的欢呼和赞扬, , 点燃了更多因为收费而被阻挡在图书馆门外的市民和外来民工的读书热情, 给大多数人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机会, 同时也给公共图书馆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 如何让图书馆真正回归公众, 吸引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读者?
一是向公众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
免费开放, 更多的人来读书了, 文献资源保障力度不能完全跟上, 品种严重不足, 在加大采买的同时, 可以欢迎公众捐出图书, 例如孩子上大学了, 那么其小时候的不少图书就可以捐出来;有人工作改行了或者退休了, 可能不少专业书愿意捐出来。图书馆建立电脑数据库记录捐赠者的资料和赠书册数, 定期公布, 让捐书人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奉献, 让读书人知道自己享受了谁的奉献, 这样日积月累也会解决一部分文献不足问题。
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针对读者量突增, 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难以补充的情况, 图书馆可以在读者中招募志愿者或义工, 让他们整理书架, 另外定期对读者进行入馆程序的免费培训、网上图书馆查询培训、受损书的展览教育活动等, 慢慢引导读者有序的配合图书馆工作。
针对免费后服务情况, 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知识, , 如聘请先进馆的同志介绍工作经验, 组织工作人员分期分批外出参观学习, 积极改进和提高免费后的服务质量。
三是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
和谐社会应该强化国民阅读意识, 提高个人乃至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而公共图书馆是公民免费获得这种信息的重要阵地, 这都要求图书馆在公民行使这些权利的时候没有任何门槛限制。可以从开放时间、办理证件、选购书刊、安排场地、举办活动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服务, 搭理合情合理, 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精神。如举办故事创作比赛班、公开讲座系列、戏曲导赏、举办展览、开展展览书籍介绍、儿童故事时间、阅读计划活动、读者教育活动、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下, 通过提高免费资源图书收藏量和提供人性化的读者服务, 鼓励国民从噼噼啪啪的麻将馆中走出, 从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中走出, 引导孩子们不热衷“上网吧”, 而是青睬“图书馆”, 形成一股想读书、能读书、爱读书的读书氛围, 长远来看, 必将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是在合理的管理制度下, 不断地对免费之后的服务细化, 以期让所有公众都能享受到服务。
图书馆免费开放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结合公共文化事业特点和本地本单位实际, 整合业务流程, 合理调配资源, 改善服务效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开展多元化、个性化、充满教育性的向全社会男女老少, 各行各业的宣传和推广服务活动。加大投入, 使公共图书馆服务扩展到每一个社区、甚至每一个人, 要想方设法, 诚心诚意, 把工作深入基层, 流动到基层, 才能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市民素质。
面对图书馆的免费大潮, 应冷静应对, 先量力而行, 要有计划、有规律、有步骤、有对策地逐步实行减免缓政策, 如改造设施、积极修订管理制度、改进服务方式、对读者进行公德教育等等, 既不降低服务质量, 还要保证机器设备完好, 以至达到最终的全部免费服务, 使公共图书馆真正回归本色, 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图书馆。
摘要: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意义重大, 但目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还应该进一步创新。公共图书馆要寻找一种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服务模式, 寻找一种能够适应现代人生活节奏、工作方式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管理模式,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少明.走向免费服务.《图书馆》.
[2]曹雪梅.《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大趋势下的两大课题》.《图书馆工作研究》.
[3]孟广均.开放, 平等, 免费, 多元化, 个性化, 教育性.《图书情报工作》
公共开放 篇9
关键词:公共物品,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
公共物品是指供给全体社会成员使用的产品, 公共物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真正的公共物品应当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即在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 其他人也可以同时使用该物品, 并且互不影响。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 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指严格的遵守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 如一个国家的防务活动, 是为了保护全体公民的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建设。准公共物品又分为俱乐部物品和公共池塘资源物品, 俱乐部物品是指是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的物品, 它能够为一部分人提供服务, 但这些人不能同时使用, 且人数有限制。公共池塘资源物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的物品, 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同一个资源系统, 但占据着不同的资源单位的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分为两种, 一种是公益类的物品, 如我国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的博物馆等, 另一种是公共事业物品, 这种物品具有垄断性, 如自来水、铁路等。 (1)
(二)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 并且是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由国家或政府部门出资建设, 并由政府进行管理、维护。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的管理方式, 它的管理、维护费用主要由政府的税收而来。公共图书馆中的书籍类型丰富, 服务面向各个年龄段、社会阶层, 并可以承办地方的文化活动。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19世纪末发展而来, 建国后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至2014年3月, 我国华北地区共建立公共图书馆13所, 其中首都图书馆是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公共图书馆;西北地区建有10所公共图书馆, 其中新疆地区拥有三所;华东地区是建有图书馆最多的地区, 共建有包括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在内的54座公共图书馆;华中地区有22所, 其中湖南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是我国最早一批公共图书馆, 至今已100多年 (湖南省图书馆在1984年重建, 是当时全国率先重建省图书馆的省份, 并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共投资1000多万元) ;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各有18所、23所和22所, 港澳台地区4所。如今,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正在逐渐增加, 但是农村的图书馆仍然覆盖率极低, 不仅农村的图书馆数量少, 且图书质量得不到保证, 存在馆藏数量少、种类单一, 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2)
三、基于公共物品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运行机制分析
(一) 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拓宽公共图书馆投资渠道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税收, 但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一直是困扰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管理、升级, 使得馆藏图书数量少、种类单一, 并且由于长期不进行维护, 使很多图书破旧不堪, 不少过时、书籍内容证实为虚假信息的书籍仍然在公共图书馆中被借阅, 严重影响公共图书馆的质量。政府应当拓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渠道, 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如美国的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除了政府投入的少量资金外, 图书馆有专门的基金会, 基金会由社会上的企业家组成, 为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是波士顿图书馆最大的资金来源。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私人为公共图书馆捐款或捐赠书籍, 拓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 使公告共图书馆更加快速的发展。
(二) 创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还不完善, 对于免费开放运行尚有不足之处。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方面, 应当完善资源配比, 根据民众的需求引进书籍, 建立图书馆反馈机制, 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进行改善, 并根据群众的需求安排书籍摆放、安排各种类书籍的引进情况等。在公共图书馆实现免费后, 借阅群众的情况将更加复杂, 读者的年龄段、社会阶级等将发生较大改变, 公共图书馆应当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如为年轻人提供电子阅览室, 为老年人、知识程度较低的民众提供额外的帮助等。公立图书馆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为读者义务服务, 可以设立志愿者岗位, 鼓励社会上的学生、放节假日的工作人员、退休人员等在公立图书馆进行公益劳动。公共图书馆的接待人流量较多, 服务人员的态度将决定着人们能否得到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员的培训, 对馆员进行业务、服务技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使馆员能够更加耐心、专业。 (3)
(三) 加强读者管理
由于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各阶层的全部民众, 所以难免出现公众素质参差不齐、诚信度难以保证的问题。由于素质较低, 一些读者可能会出现将书借走后不再归还、故意损坏书籍、不注意爱护书籍等问题, 这些行为都会缩短书籍的寿命, 降低书籍的流通度, 使书不能物尽其用。针对这种情况, 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完善的读者诚信记录, 在读者来馆之初进行身份登记, 在读者每次借书、还书时根据读者对书籍的保护程度进行相应的评分, 当读者的评分低于一定的限度时, 可此采取对读者进行借书规则培训。并且, 在入馆时, 公共图书馆应当对读者进行诚信教育, 加大诚信借书的宣传力度。
注释
1李大垒, 仲伟周.基于公共物品视角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 32 (02) :29 -30.
2王宁远.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6 (34) :44 -45.
公共开放 篇10
一、公共信用信息开放的定义范围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美国通过制定《1966年信息自由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搭建开放网站(data.gov),为信息开放提供法制基础和平台载体,有效推动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工作,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加快启动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省市建设”。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开放网站相继投入试运行,取得一定成效。
公共信用信息属于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种,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以及提供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煤气、电信等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中产生的可用于识别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政司法机关记录产生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或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等;二是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如工会、社科联、工商联、共青团等记录的违规行为信息、表彰奖励信息等;三是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单位如电信、煤气、水务公司记录的欠费信息经权威仲裁机构认定后属公共信用信息。公共信用信息与政务信息、商业征信信息等均存在差异。公共信用信息由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公用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等公共部门产生,而只要是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都可称为政务信息。商业征信信息由市场交易主体产生记录,属于契约双方的交易行为信息,具有私人性质;公共信用信息由公共部门产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各地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均对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和开放做出规定。一般认为,信息公开指社会公众无需授权就可通过信用网站、新闻媒体等媒介获取信息,即信息无条件向任何社会成员提供。信息共享指提供信息的公共部门通过公共信用平台共享获取其他单位记录产生的信息,即信息在公共部门之间共享共用。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指将信息以个别查询或批量共享等方式提供给具备一定资质资格的社会机构的行为,以达到发展壮大征信市场等相关行业的目的。随着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以及征信市场的兴起,各地逐渐重视公共信用信息向征信机构开放使用问题。
二、公共信用信息开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开放共享观念理念
理论上,公共信用信息属于公共财产,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只属于记录产生部门,而应由社会相关各方共享共用。现实中,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轨阶段,计划经济色彩和官僚意识严重,服务型政府尚未建立以及财产权利意识尚不发达,社会整体缺乏信息开放的理念意识。公共部门普遍认为,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属公共部门所有,信息开放不是必然要求,可依其自身意愿决定,此外基于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以及规避法律风险的考量,大部分公共部门对信息开放的态度非常谨慎。
(二)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虽然国家规划纲要提出了公共信用信息开放的设想,但规范管理信息开放行为的法律法规尚未配套完善,信息开放缺乏法治基础,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不健全。信息开放与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保护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信息开放需要在保障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进行。欧美国家经验表明,加强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培育发展征信市场的重要保障和基本要求,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各地只对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进行规范,缺乏专门规范信息开放行为的法规制度;三是已有的规章制度层级低,约束力不强。省级层面出台的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约束力不强,并且地方各试各法,未有全国统一的信息开放标准规范。
(三)缺乏衡量公共信用信息价值的统一标准
公共信用信息具有价值是社会共识,但如何衡量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公共信用信息作为公共财产,应无偿向社会机构开放共享;二是征信机构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取信息,并以市场化交易形式衡量信息价格;三是征信机构按照数据记录和维护的成本对公共部门进行一定经济补偿,以此获得数据使用权。由于以上方式均存在一定争议,目前社会各界对信息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认同,阻碍了公共信用信息的开放。此外,信息归集整合机构与信息产生记录部门之间如何分配征信机构给予的经济补偿,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四)数据质量较差,数据归集不及时
公共信用数据质量差、信息孤岛严重、数据难以及时归集共享等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信息虽然较多,但可以展现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却较少;二是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信息普遍存在数据重复、数据项缺失和数据逻辑错误等情况,一些部门甚至未电子化记录信息;三是缺乏惩戒约束或者利益激励措施导致数据归集不及时,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数据提供报送机制。由于征信机构对信息质量要求较高,以上情况影响了征信机构购买获取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动力。
三、征信机构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分析
(一)传统征信机构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分析
传统征信模式存在征信数据获取困难、数据分散难以集中、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获取门槛高等难题,因此迫切需要归集整合公共信用信息。一是有利于获取工商、编办、民政等法人注册登记部门以及公安等个人登记部门掌握的个人、法人权威注册登记信息。二是有利于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全面展现。吴氏三维信用论认为,信用包括诚信度、合规度和履约度等维度,传统征信机构记录的交易行为信息只能展现履约度情况;而公共信用信息可展现征信对象依法依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即合规度,因此将公共信用信息纳入商业征信报告,将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征信对象的信用水平。
(二)互联网征信机构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分析
互联网征信指互联网公司利用社会成员在互联网活动中沉淀的海量数据,从交易行为、活动轨迹、履约情况等维度对征信对象进行评价并形成信用报告的征信模式,其具备以下特征:数据来源广泛、类型丰富;数据量大且杂乱、数据整合困难;需经较长时间和实践才能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个人隐私保护困难,容易侵犯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征信机构获取公共信用信息后可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可准确识别信用主体身份信息。从征信技术上,互联网征信采取的先让用户自主上传数据资料,再通过其他线上或线下手段验证的数据收集模式,导致数据权威性严重不足,获取公共信用信息后可解决此问题。二是可进一步评估整合互联网海量数据。归集整合公共信用信息后,可迅速验证交易行为、活动轨迹等数据的准确性,提升信用报告质量。
四、政策建议
一是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办法。各地制定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尚不能满足信息开放的现实需要。为此,建议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法规,对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开放相关问题进行规范明确,确保既能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又可为征信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公共信用数据支撑。
二是尽快建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价值定价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部署,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协调处理好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整合机构、信息产生记录机构和征信机构等各方的关系,依法依规建立起各方都能接受的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定价机制,为信息开放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三是抓紧建立保障公共信用数据质量的工作机制。数据是征信机构的核心资源。开放公共信用信息的前提条件是信息记录产生部门提供质量良好、更新及时的公共信用数据,特别是公共信用信息价值定价机制建立后,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公共信用数据的定价水平。因此,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起提升公共信用数据质量的工作机制,确保公共信用数据质量符合征信机构开展业务的需要。
四是加强对征信机构获取公共信用信息相关行为的监管。在注重信息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征信机构的监管,建议完善已有征信机构许可备案制度,加强征信机构获取使用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相关行为的监管,加大对泄露数据、侵犯信用主体合法权益行为的惩戒力度,推动信息有序、规范、安全地向征信机构开放。
五是进一步明确公共信用信息向征信机构开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数据批量提供并在征信机构落地。由于公共信用信息内容涉及到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如果监管不到位,将导致信息泄露及侵犯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应该谨慎使用。二是开放数据端口,提供批量查询服务。由于数据不落地,可避免数据被滥用和泄露,较为安全可控,因此推荐采用此方式。
公共开放 篇11
1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面临运营经费困难
到2012年底,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都在健全服务项目的条件下,实现了免费提供基本性文化服务。就全国范围来看,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还存在一系列运营方面的困难,其中,运营成本增加和原收费项目免收或降价等原因直接导致的运营经费不足尤为突出,短时间内对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了一定影响。
免费和降价服务范围扩大导致事业收入下降。按照要求,公共图书馆取消了部分原有收费项目的收费,即取消了公共图书馆办证费、验证费、自修室使用费、电子阅览室上网费,取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存包费,取消了文化馆(站)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和培训费,业余文艺骨干培训费,公益性讲座、展览收费。这部分原来收费就比较低或已经取消收费,原来收与不收是可选择的,现在是强制性规定不能收,事业收费部分没有了。另外,按照规定,原来作为创收主体部分的事业收费项目也必须降低收费标准,这里包括某些场所与设施出租费和非基本服务收费。因此,公共图书馆深度参考咨询服务、赔偿性收费和文化馆(站)的高端艺术培训服务收费也受到一定限制,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外的公益性服务,要与市场价格有所区分,降低收费标准,按照成本价格为群众提供服务。
增加服务项目和品牌建设加大了经费支出。从全国来看,公共图书馆建设并不同步,特别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原来基本性公共服务项目本来就少,按照要求,到2012年底,所有图书馆、文化馆(站)都要免费提供健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国所有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图书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2个以上服务品牌。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到2012年为止,很多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跟上。从建设面积看,全国公共图书馆的面积达标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地市级图书馆,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达标率仅为25%,由于面积狭小,缺少图书阅读、书库等必要功能空间,图书馆借阅能力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开展收集、整理、研究以及读者服务工作。从文献资源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较为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也相对匮乏,东部地区平均每馆藏量为75.3万件,西部仅为25.4万件。另外,为了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必须增加的技术改造费用。
制定应急预案和加强免费开放的宣传需要有经费支持。免费开放毫无疑问会带来读者与服务量的增加,为了更好的应对免费开放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意见》要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免费开放后的公众安全、资源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制订相关预案:文献管理系统的升级与调整,包括免费开放后读者证服务功能和读者证论证系统的升级与调整;对开放场所的公众安全进行论证并实施相应的安全预案,包括制订预约排队、阅览秩序管理等预案;对重要文献资源安全进行论证,增加重要文献保护预案,确保文献安全;对馆内文献传输设备的安全性进行论证,保证服务时间段内服务质量和设备本身的安全性。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等等。而预案的编制和实施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管理成本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
公共图书馆人力成本明显增加。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单位,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支持,而现有财政支持已经很难满足免费开放所带来的人力成本提升对经费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由于服务量、项目开发、应急预案制订以及宣传工作的增加,图书馆工作人员必然相应增加,有些部门的劳动强度也会加大。
另外,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扩建和增加建设(包括分馆和文化站的建设)都需要增加经费支出。其中还包括吸纳一大批信息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以保障公共图书馆网络服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目的,实施着对文化服务网络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而我们知道,网络信息技术人员的社会平均收入就比较高,如果公共图书馆不能提供合适的工资待遇,根本不可能留住他们。
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经费困境的对策
实践表明,在公共图书馆免费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经费困境,也并非不可解决,关键在于不断推进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的创新。
加强组织保障和立法以解决财政困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组织保障,指各级文化、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免费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免费开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对东部地区予以适当奖励。这是《意见》中规定了的,但是,由于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有限,在实践中怎么合理使用财政拨款和不断推进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还得依赖地方政府各级部门的配合和协作,而这仅仅依靠一部指导意见肯定是不够的,相关立法势在必行。
以多元化、品牌服务增加收入并吸引社会资本。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并不排斥多样化有偿服务,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来看,在保证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发展多样化有偿服务在所难免。公益性服务提供的是基本性服务,而有偿服务满足的是基本性服务之外的多样化图书信息需求。从目前的《意见》内容看,也是允许部分服务项目收取合理费用的,比如公共图书馆深度参考咨询服务(为读者收集专题信息,编写参考资料,或者进行代查、代译、复印书刊资料等服务)、高端艺术培训服务等。
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进行捐赠和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基础构建服务体系以降低建设成本。公共图书馆要适应信息技术本身的当代发展,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基础构建服务体系。借助数字图书馆,鼓励广大读者使用数字终端享受多元化公益性文化服务,相应减少物理图书馆的使用频率,相应降低物理图书馆使用成本。
提升管理能力与适当购买服务相结合以降低人力成本。公共图书馆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新管理体制。为此,在人事制度设计中,要按照岗位要求设置相关编制,做到因岗设人,实施竞争上岗和岗位流动制度。在工作过程中,建立具体的奖惩制度,对于服务意识强、业务精、干劲足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鼓励,并与其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相联系。只有这样建立一套既高效又有活力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才能在保证发挥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人力成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面临着建设和运营经费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通过服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破解免费开放所带来的经费困局。随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将日臻完善,其社会效果也将不断显现。
公共开放 篇12
一、免费开放, 全面提升文化 (艺术) 馆公共服务能力
历史地看, 文化 (艺术) 馆由于长期处于被边缘化, 长期的资金不足, 导致了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过多;同时, 人才流失、年龄老化和后备力量不足构成了文化 (艺术) 馆发展的双重困境。更为人的思维模式和形为观念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与我国十二五期间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旺盛需求形成反差。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群文人有没有做出准备?
(一) 整合社会资源
文化 (艺术) 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从政府投入到内部机制和基本职能都深刻地保留着时代的烙印, 伴随着时代的历史车轮, 进入到网络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向文化馆提出了全新的时代命题:必须要更新观念, 扩大服务社会覆盖面, 创新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破解过去群众文化服务形式单一, 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难题。
群众文化活动进入新世纪, 伴随着全在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望需求越来越旺盛, 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头。找准发展定位, 整合社会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建立起文化服务的网络体系, 是新时期对文化 (艺术) 馆提出的崭新课题。
(二) 建立内部机制
目前文化 (艺术) 馆所面临是不仅仅是阵地建设、资金保障、人才支撑、观念更新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可以说制约文化 (艺术) 馆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应该说是我们的运转的整个系统出现了问题, 解决好运转系统问题要统筹兼顾, 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着力点, 也就是说, 解决好文化艺术馆的主要问题关键是先解决内部机制问题。
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部机制是保障运行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过去文化 (艺术) 馆没有科学有效的运转机制, 人浮于事、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极大地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成工作效率不高, 服务质量不高, 文化 (艺术) 馆的公众形象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建立以项目管理为目标, 以绩效考评激励机制核心的内部机制, 才能有效保障一个单位的有效运转和充满活力。
二、免费开放, 重新确立文化 (艺术) 馆社会地位
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的《意见》精神, 重新确立了文化 (艺术) 馆的社会地位。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特别是十大六中全会更具体地指出,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体系, 将两个体系列为“文化强国”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时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 (艺术) 馆肩负起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免费开放的社会价值
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 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免费开放进一步强化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一的文化 (艺术) 馆重要职能, 这重要的职能包涵三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方面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重要的价值取向;二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所达到的社会效果, 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使命;三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 文化工作者不但肩负娱乐大众的社会使命还肩负着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使命。
(二) 免费开放是文化民生
免费开放作为政府的重要文化民生项目, 免费提供的是与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应由政府予以保障落实。这就决定了免费服务是由政府财政为依托, 也就是说国家要保障文化 (艺术) 馆用于正常免费开放的所需费用, 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
近年来, 各地政府部门的文化 (艺术) 馆的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建设标准提高, 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较发达的区域的馆舍建设标准越来越高, 服务功能也趋于多元化, 中东部地区的文化设施也大有后来之上的发展趋势, 这与国家提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分不开的, 充分体现了政府实现文化民生、文化惠民的执政理念。
三、免费开放, 为文化馆提供了绝佳发展机遇
国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免费开放的重大举措, 客观上对推动文化 (艺术) 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预示文化 (艺术) 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国家免费开放工作的全面推进, 一直以来困扰文化 (艺术) 馆的资金支撑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和落实, 一直以来困扰文化 (艺术) 馆的基础设施问题也将相继得以落实。严重阻碍文化 (艺术) 馆发展的硬件解决了, 并不等于说我们就能够做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服务工作, 不等于说公共文化有供需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一) 实施“人才兴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一个民旅“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人首先要实现自我的救赎实现文化自觉和自强。文化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深刻认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责任。作为文化人要对自身所依赖的民族文化和对所从事的文化领域有规律性的把握, 这是文化自强的标志, 也是时代赋予文化人的历史担当。
建设文化强国, 需要造就时代的文化大师, 更需要培育一大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客观地说, 人才是公共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专业、热心于群众事来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要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 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人才;二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 因为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 需要有研究型人才;三是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广泛吸引文化志愿者加盟。采取面向社会与服务对象形成良性互动, 让人民群众成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目前,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抢抓历史机遇, 迎头赶上, 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工作者的共识, 作为文化 (艺术) 馆, 必需要建立起服务网络系统,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从而提升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效能, 树立起文化 (艺术) 馆的公众形象。
【公共开放】推荐阅读:
开放性公共实训平台07-28
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05-14
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 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0-16
开放政府07-19
开放类型07-21
强调开放10-18
开放学习10-21
开放运行05-09
开放社区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