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发展规律

2024-08-07

幼儿美术发展规律(通用7篇)

幼儿美术发展规律 篇1

现实与理想始终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现实与理想构成的维度中进行着。按一般的理解, 现实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符合客观情况, 具体而言指实际存在着并发展着的东西。因此, 现实既包含着自身固有的本质和规律, 还包含着它本身的作用和发展的结果。现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看, 现实不仅不同于不真实的、臆造的和幻想的东西, 而且区别于一切只是合乎逻辑的 (想象的) 、即使是完全正确的东西, 同时, 还区别于一切只是可能发生的、或然的但在一定时期暂时还不存在的东西。理想是指对未来的想象或希望, 大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理想与空想和幻想具有不同的意义, 是包含可能性的思维状态, 具有实现的条件。把某种现实的可能转变为现实, 并且排除影响其成为现实的不良因素, 是人的一项重要的行为和任务。当通过种种努力, 每一现象存在的全部条件被创造出来时, 可能就会变成现实。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从追求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出发, 对美术教育的诸种问题认真地加以梳理, 并从现实与理想的维度加以把握。

一、对美术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自觉调控

人类的思想传统不论表现得如何复杂多样, 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两极, 一是科学理性主义之极, 二是浪漫表现主义之极。前者指的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法上追求理智、逻辑、秩序、规范、严谨、必然;后者则指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法上追求情绪、自由、想象、直觉、随意、偶然。这类划分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很多方面都得以体现, 例如哲学上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艺术上的太阳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等等。历史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对这两极的归附, 形成了科学理性主义传统和浪漫表现主义传统。这两种思想传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科学理性似乎是一种冷性的, 浪漫表现则似乎是一种暖性的。如果用阴阳的范畴加以置换, 则科学理性属阴, 浪漫表现属阳。在美术教育中, 我们同样可以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确定其两极关系。通过系统的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是在这两极之间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变化的, 似乎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一个时期偏向于科学理性, 一个时期又偏向于浪漫表现。应该说明的是, 在进行时期的划分时, 虽然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但不可能绝对地以时间作为标准, 因为事物的发展决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是各种思想和行为, 甚至是对立的思想和行为交融在一起的, 所以我所进行的分期只能依据一个时期的主流思想和行为。

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大规模的普及, 实际上是由工商业的发展所推动的。早在18世纪, 美术教育的先驱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以美术作为提高生活技能和生活必需的手艺的理由而主张将其引入学校教育计划中。他曾在关于费城学校的提案中, 建议开设一些实用性课程, 图画因此而有幸与英语、现代言语、算术等一道被列入其中。当然, 可以想象, 这种图画肯定不是艺术性的图画, 而是工业图画。富兰克林认为, 图画对普通的技术工人而言也是重要的, 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最有用的和最有装饰性的艺术。这与以往将美术视为绅士和淑女个人修养的美术教育思想大相径庭。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观导致了学校美术教育中创造性自我表现思潮的出现。虽然, 这一思潮的出现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 包括美术创作活动中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西塞克所进行的旨在鼓励儿童大胆创作和表现的美术教育实验活动的影响, 但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自我表现和创造主义的美术教育理论。罗恩菲德主张消除妨害儿童个性开放的社会压抑, 鼓励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学生的心智。在教学上, 他反对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 主张让学生在发挥个性的基础上, 发展创造力。

优质教育的理论是由美国优质教育委员会所提倡的, 它主张改善科学、技术类科目的教育, 关心教育的质量, 欣赏20世纪60年代的学科中心的教育。这一教育思想, 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典型代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DBAE译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主张在完整而系统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实施有计划的美术教育。这一美术教育思想, 由于美国盖蒂艺术中心的大力推介, 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 产生了普遍的影响。但目前对DBAE的批评之声也不少, 其影响力正在衰减。对之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它过于强调以精英艺术作为教学内容而体现出的狭隘性, 以及过于强调理性化、强制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可测性, 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当然,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具有多样而复杂的特征, 上述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 但从其主旨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在中国, 美术教育的变化周期虽然没有美国这样急促, 而是相对舒缓, 但同样也体现在两极之间的变化。

二、现在人文精神对美术课程的渗透

无论作为统一美术课程, 还是选择性的美术课程, 都应该将美术本体知识 (含技能) 与其意义系统相联系。在美术的意义系统中, 最本质和普遍的应该是人文精神。正是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 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广泛的关联, 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所谓人文主义是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 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 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 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首先,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 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其次, 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 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否则, 就会割断美术课程与社会、人生的联系, 使之变成没有内容的形式。

再次, 要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并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 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与媒材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三、美术课程发展追求的多元平衡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事物和活动的最佳效果是通过达到均衡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的。中庸的思想大概要属孔子论述最多, 因为他更多地从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这一目的出发而考虑行为的适度性。其实, 不仅中国的孔子提出了这些中庸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从美德的角度论述过中庸的问题, 强调行为的适度性。

无论是单纯的科学理性倾向, 还是单纯的浪漫表现倾向, 在美术教育中都不足取。因为固守一种倾向会失掉另一种倾向的优势, 同时也会加大固守倾向的劣势。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只注意科学理性, 就会过分地强调科目结构、逻辑性、严谨性, 教学活动就会变得单调而寒冷, 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只注意浪漫表现, 就会过分地强调自由,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在两极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关系。当然, 这种平衡不能理解为一种等量关系, 可以在教学的活动中, 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和师资情况以及内容情况, 在保持基本平衡的基础上, 动态地加以把握, 可以适度偏重于科学理性, 也可以适度偏向浪漫表现。

当然, 在一个突然的变革过程中, 矫枉过正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以往对一极固守得过于执着, 过小的力量不足以使之向另一极移动而求得平衡, 所以必须用猛力才能达到目的。但用力过猛往往会把持不住, 导致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

这种现象非常典型地发生在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由于以往我们的美术教育过多地偏重于学科本位, 教师们从观念和行为上都对之习以为常, 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变化力度较大, 加之宣传上有时缺乏辩证性, 给了教师一种错觉, 似乎改革完全不要知识与技能, 因此导致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课热热闹闹, 学生也非常地投入, 但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一旦课程改革进行到一定的程度, 情绪归于平静, 理智开始恢复, 大家就会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 从而更加平衡地把握两极倾向, 使教学变得更有成效。

综上所述, 我们大致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中国目前美术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由科学理性极向浪漫表现极变化。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握两极之间的辩证关系, 尽可能做到一种相对的平衡。这种基本认识应该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美术教育各种具体问题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张志伟, 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3]朱葵菊著.中国传统哲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1.

[4]辛春生.多元智能理论对美术课程体系建构的启示.教学与管理, 2009 (04) .

幼儿美术发展规律 篇2

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及难,先培养幼儿的比较概括能力,再进行分类、推理训练,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经验和和心理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思维活动的阶梯,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整体。

一、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

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点,概括是把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抽象出来加以综合形成概括表象或科学的概念,我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多次观察感知学具画面,自发幼儿讨论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初步的类概念。

(1)让幼儿观察苹果、桃子、黄瓜、西红柿等画面,虽然其形状、颜色、味道不同,但它们内部有种子,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把这种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推广到有这种属性的物体,形成一个初级的果实的概念,即在植物体的各部分中,凡是内部具有种子的都是果实。

(2)用同样的方法对动物画面作出概括总结,如昆虫:两对触角、三对足、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或没有翅膀;爬行动物:四肢短小无力,腹部贴地面爬行,身体上有带鳞片不漏水的皮,是变温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所有动物的特点:能吃东西、能长大、能运动。

(3)交通工具:能把人和动物从一个地方长到距离地运到另一个地方。

(4)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型和四型学具含具有自然社会常识和数形等方面的几十种类别,80%的大班幼儿能基本掌握。

二、分类能力训练

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为较为大的类,根据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事物区分为只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如果按由易及难的顺序可分为六大类,即指定分类、排除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组合分类和综合分类。

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动物画面进行多角度分类练习:①按种类分:哺乳类、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动物;②按翅膀分: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没有翅膀;③按腿分: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没有腿;④按运动方式分:会跳的、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爬的;⑤按居住场所分:住水中、住山上、住草地、住树林。

根据中属关系对幼儿进行多层次分类训练,如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再把植物分成花卉、果树、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最后把蔬菜分成吃根的、吃茎的、吃花的、吃叶的、吃果实的四类。

通过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不会到会,从分得粗到分得细,从外形分到本质分。有一次幼儿给野兽分类时,找出10种标准进行分类:①吃肉—吃草;②凶猛—温顺;③有叫声—没有叫声;④腿粗—腿细;⑤张角—不长角;⑥跑得快-跑得慢;⑦长蹄子—张爪子;⑧长胡子—不长胡子;⑨耳朵尖—耳朵圆;⑩珍贵的动物-一般的动物。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查阅浏览大量资料对画面进行正确分类,如把一般把鸭、鹅归入家禽类,而把大雁、猫头鹰归入鸟类,这样归类能使人误认为家禽不属于鸟类,应根据鸟是否被人驯化而分为家禽和野禽两大类。驯化是家禽的主要特征,而不能认为人工喂养的就是家禽,在家养的画眉鸟和鹦鹉等,虽主要由人喂养,但并未驯化,一有机会就会飞走不回来了,所以它们只能是野禽。将鸟类分为家禽和飞禽两大类也不是科学的,飞禽指善于飞行的鸟,自然也包括家禽中善飞的种类,如家鸽就应属于飞禽,另外应把分类活动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单双数、几何形体等分类活动,围绕分类进行综合教育,把思维训练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三、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经过训练,6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9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鸟都有羽毛;1里面有一个1;2里面有2个1;3里面有3个1……,所以一个数是几,就有几个1;3+0=3,4+0=4,5+0=5,所以一个数加上0,结果还是这个数。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凡是六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蜘蛛是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凡是鱼都是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墨鱼是喷水式运动,所以它不是鱼;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凡是交通工具都能长距离运送人和物体,骆驼能驮东西,所以骆驼在特定的环境里是交通工具。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可以利用画面的种属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相反关系、演化关系、场所关系、功用关系、因果关系、季节和生化关系、组合关系、并列关系对幼儿进行训练。

例如:根据沙发和家具的关系,让幼儿摆出相应的画面: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碗和餐具、裙子和服装。还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种属关系,如猫和家畜、狮子和野兽、春天和季节、天安门和建筑物、天空和交通场所等等。

再如,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鹿和鹿蹄的画面,启发幼儿说出学具画面外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像桌子和桌子腿、树和树叶、宇宙和地球等等。

幼儿美术发展规律 篇3

人的心理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幼儿阶段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幼儿开始有规律的活动、有组织的学习,参加集体活动。在新的环境里,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心理活动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首先是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以表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或飞跃,老师要从实际出发,注意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积极地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其次是情感的发展。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幼儿情感的发展是与其主要活动——集体活动分不开的。在与同学、教师有关的社会情感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也在不断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则在逐渐改善之中。老师要抓幼儿情感的发展,培养同学友谊,师幼情谊,达到善恶分清,爱憎分明,做一个有社会主义情感的人。

再次是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世界上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性的不同。幼儿园中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是幼儿个性先展的最主要条件,他们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更加明显,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能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因此,老师要根据幼儿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实际情况和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幼儿阶段,幼儿的主导是活动,老师要做好活动准备、道德素质、思维发展等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一、入园心理准备

1.活动态度

幼儿学习态度的准备,主要看他们能否把游戏和学习区别开来。幼儿初入园一般都有认真参与活动的要求和愿望,新到幼儿园立即被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等吸引,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浓厚兴趣。老师要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认真参与活动的态度。

2.活动习惯

幼儿入园要按时,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要放到一定的地方,听到铃声要走进活动室,发言要先举手等。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应采用讲解和实行相结合,贵在坚持。

3.活动方法

幼儿刚开始集体活动,老师之间要相互配合,从学习的第一天起就要加强对幼儿活动规则的讲解与指导。幼儿的集体活动,不仅要看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看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既定的规则。因此,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参与集体活动的个人能力、朋友间的团队合作和遵守活动规则等方面。

4.独立思考的习惯

幼儿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或新鲜的东西,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希望老师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和解释。这时候不能为解决眼前问题而直接告诉幼儿问题的答案和结果,老师要抓住时机,启发引导幼儿思考或让更多幼儿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抓住幼儿的用脑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当幼儿自己得出答案时,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动力。

二、道德心理素质

幼儿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行为规范的形成而实现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在幼儿的德育目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道德是做人的基础,一个缺乏良好道德的人,不可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示范,身教重于言教。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伟大的,尤其是在小班和中班幼儿中,教师有崇高的威望。孩子对老师绝对信任,也特别依恋。因此,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形象对于幼儿影响的严重性。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对自己的言行应特别审慎,以便给幼儿提供可直接仿效的道德规范的榜样。

三、思维发展教育

幼儿的思维发展是有过渡性的,只有正确认识他们的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正确估计幼儿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的性质,才能正确组织幼儿的教育和活动方式。如果只强调幼儿思维的表象,忽视他们的具体形象的概括,则会导致活动内容简单、活动开展缓慢。如果过分强调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而忽视“过渡性”的特点,则会使活动内容过难、要求过高,不但会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而且会使教育和活动不能收到实效。所以,老师应从幼儿实际出发,积极发展,把握时机,及时促成思维发展从表象到具体的飞跃。

人们学习知识,不仅要求提供知识的信息源要丰富,而且要会筛选、加工转化,进行“编码、译码”,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贮存,这样才能方便信息输出提取,也就是灵活运用。因此,把知识教育转变为智能教育的同时,开发智力,进行思维方法教育,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十分重要。

幼儿美术发展规律 篇4

一、注重生活课程, 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期, 幼儿教育不能只考虑3年, 而要考虑终生。

一是让好习惯相随。好习惯是一辈子用不完的存折, 坏习惯是一辈子还不完的债务。我们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引, 注重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我们各有侧重。小班注重培养生活习惯, 如饭前洗手, 吃饭不挑食、饭后漱口等。中班注重培养行为习惯, 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学会与小伙伴分享、不随地扔垃圾等。大班注重培养学习习惯, 如看书要坐正、握笔要正确、整理书包等。通过3年努力, 让好习惯如影随形, 成为孩子一辈子取之不绝的财富。

二是让好品德相伴。我们以节假日和纪念日活动为载体,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母亲节, 制作小贺卡、康乃馨, 送上对母亲的爱;植树节, 组织“我和小树一起长”植树活动, 为美丽海南添彩;国庆节, 绘制“百米画卷”, 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一日生活即课程”, 诠释了幼儿教育的本质。好习惯从洗手开始, 好品德从孝心开始,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养成习惯, 为孩子幸福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游戏活动, 为孩子快乐发展搭建舞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 我园开发了一系列以玩为主的特色教育活动。

一是玩转民间游戏。民间游戏历久弥新,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们从民间体育游戏入手, 自制了50种1000多件民间体育器材, “丢手绢”、“老鹰抓小鸡”, 重新走入孩子们中间。在民间游戏中, 孩子们踊跃表达、懂得规则、学会合作、不惧竞争, 不但感受到民间游戏的趣味, 还在感受中了解并传承了民族文化。

二是奔向大自然。摘果子、翻石头找蜈蚣,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离城市里的孩子越来越远了。美丽的田野是孩子们游戏的乐园。为此, 我园创建了100多亩野外活动基地, 每月组织一次田园亲子活动。拔萝卜、捉蚂蚱、喂山羊, 美丽的景色, 清新的空气, 忙碌的小手, 惊喜的发现, 孩子们嬉戏追逐, 乐在其中, 田野采摘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热爱自然的情怀。让生命在游戏中自由地呼吸、在田野中自然地生长, 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精髓。

三、注重专业提升, 为孩子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好的教育。我园老师的发展目标是:“做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要想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 就得不断强大自己。

一是读懂孩子。要想教得好, 必须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创新学习方式, 以“读懂孩子”为主题, 带领老师同读了《幼儿发展心理学》、《窗边的小豆豆》等十多本经典著作。读书更显专业, 读书带来自信, 使得我们面对幼儿时得心应手, 面对挑战时轻松自如, 面对家长时从容不迫。

二是分层培养。年轻教师成熟化:以胜任日常教学为目标, 对年轻教师“四指导”:班主任随机指导、年级主任定期指导、教研室岗前指导、返聘老园长跟班指导;经验教师特色化:以“一班一特”为抓手, 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 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特长;骨干教师创新化:以交流评比为舞台, 彰显“四者”:让她们成为园所对外交流的承担者、集体备课的引领者、教研活动的提升者以及年轻教师的指导者。

三是制度激励。如学历制:鼓励老师参加学历教育, 对取得学前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老师, 全额报销学杂费。评聘制:按照高级教师评聘制度, 考核分数100分以上, 继续领高级教师工资;100分以下, 领一级教师工资。评先制:评选“优秀执行班”、“优秀守时班”、“优质班”和“优秀年级组”4个集体奖, 依靠团队力量约束自我, 集体创先争优。

得益于“做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这一目标牵引, 我园教师队伍不断成长, 实现了“三高”, 即高学历———有本科25人;高职称———有中学高级1名, 幼教高级63人;高水平———有特级教师1人, 省级骨干11人, 还有两名教师分别被教育部选拔到香港支教一年。

四、注重家园共振, 为孩子有效发展营造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奔忙在学写字、学外语、学钢琴等各种“学习”中的时候, 学前教育正在异化为小学教育。针对家长观念中的小学化倾向, 我们举办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 和家长共同探讨幼儿教育之道。

如对幼儿园是否应教孩子写字这一问题, 有的家长认为, 在幼儿园学会写字, 孩子上小学就有先发优势。我们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分析利弊:孩子小肌肉发育不全, 过早写字容易损伤小肌肉, 并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而幼儿园开展的夹豆子、捡豆子、剪纸这些孩子喜爱的游戏, 既是控制肌肉能力的练习, 也是为写字打基础的手段。通过交流, 家长明白了, 孩子的很多进步都是在玩中获得的,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违背幼儿成长规律去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五、注重携手同行, 为更多孩子提供优质资源

作为省级示范园, 为了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园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发挥示范帮扶作用:

一是走出去。先后有11位老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 5位主任承担了省市相关教研、保育、安全等讲座, 3位主任担任市教育局暑假继续教育讲师。

二是请进来。主动邀请周边市县幼儿园到我园培训观摩, 近两年接待来自白沙、昌江、儋州等市县的园长、教师跟班学习教学、保健、管理等百余人;接待师范院校学生实习500余人;接待来自港澳、台湾及全国各地幼教专家、同行参观交流2000多人。

三是结对子。落实省教育厅“2013年省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文件精神, 我园对口帮扶澄迈福山中心幼儿园和大拉幼儿园。秉承“园长重视、亲自负责;主任到位、紧抓落实”的原则, 我们做了如下工作:调研先行, 我园一把手带领班子全体成员和教学、后勤所有业务部门主任, 到澄迈实地调研, 明确帮扶需求;方案对接, 我园制定帮扶方案、被帮扶园制定承接方案, 通过面对面交流, 实现帮扶、承接方案无缝对接;打歼灭战, 针对澄迈最薄弱、最急需的方向, 按照一月一主题的思路, 安排分管园长和部门主任到澄迈现场培训指导, 接待澄迈业务骨干到我园跟班实践,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在项目开启的短短两个月中, 我园中层以上业务领导全部下园调研指导两次, 被帮扶园的园长、骨干教师来园进行一对一的跟班学习一次, 使得帮扶活动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中初见成效。

幼儿美术发展规律 篇5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智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23-01

幼儿智力开发的必要性1—7岁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重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其各种能力会迅速增长,并发生质的变化,智力水平会持续提高。大脑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表明:大脑机能各有作用,右脑具有想象、直观、扩散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他年龄段它很难补偿。幼儿时期作为智力发展与大脑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多元、丰富的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大脑、双手与眼睛的协调能力,培养幼儿的人格,促进幼儿感情、知觉、技艺与心智等的潜能发展。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对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与大脑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运用动手来增添趣味,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对美术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今后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在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动手操作等趣味性教学,让孩子快乐学习,是我们的追求。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在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剪纸、布贴、面具和折纸等手工制作是幼儿美术教学的组成部分。幼儿很喜欢自己动手操作,手工制作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手工制作课上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和灵巧,所以手工制作课程也是孩子们普遍喜欢的,

二、注重幼儿思维独创性与独立性的培养

主动、积极的思维对培养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它能让幼儿思维更具有独创性。虽然幼儿园美术活动源于学习与模仿,但是爱模仿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模仿也只是最初的时候做,后来继续做更多的是快乐,而不是模仿。为了将幼儿美术活动打造成快乐的活动,除了自行创作于设计外,还必须增强创造性活动。例如:在装饰性设计中,为幼儿准备一条鱼儿的外形,让其自行设计出一条漂亮的鱼儿,因为幼儿没有成人的想象力,所以他们笔下的鱼儿是多样的,有的布满花纹,有的眼睛很小嘴巴很大,有鱼儿还在吐泡泡。这样不仅让幼儿个性得到了发挥,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独立思维。又如:在幼儿贴画活动中,即使是同样的碎布与毛线材料,得到的幼儿作品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贴出了小村庄,有的贴出了惹人喜爱的小熊猫、小乌龟、小青蛙、小甲虫。这些贴画不仅是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展现,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

三、运用实物展示,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适宜的实物展示是指幼儿提供学习的实物模型。幼儿绘画的源泉来自于生活中对各种物体的初步认识和逐渐熟悉。因此,要让幼儿动手学画,首先要给幼儿提供绘画内容的相关资料,如实物模型、图片或是影像等,为幼儿提供切实的生活体验。另外,相符的语言也是幼儿美术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相符的语言教学是指上课时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组织相符的教学语言。语言环境的捉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且实物展示的运用要借助语言这一传播媒体。孩子们的思想是无拘无束的,尤其是在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幼儿去认识他们所接触的事物,让幼儿在无拘束的环境中充分的展开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四、利用身边资源,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开发幼儿智力

面对城里孩子越来越鲜艳新奇的绘画作品,我常为农村幼儿绘画材料的匮乏而沮丧而困惑。难道农村的幼儿美术教育就只能落后于城市之后勉强跟从吗?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幼儿美术教学完全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一片生机和活力。

每当孩子们投入大山的怀抱,每一个孩子就都成了美的创造者,他们采野花,砍下形状奇特的柴棒做玩具……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沉默的群山也因他们的喧哗而变得欣悦,这不就是最好的美术教学的材料吗?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让大自然塑造他们健康的体魄、质朴的心灵,那将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孩子是好奇的,更是善于模仿的。活动中,老师的一声赞叹,一个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往往会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当我把几块难看的石头捡起来组合成可爱的动物造型,并顺势把他们画下来,孩子们便纷纷仿效,并随手折下一根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此时的大地就是他们天然的画板,树枝就是他们手中的画笔,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就是他们的天然模特。此时我似有所悟,谁说农村不美,谁说农村的幼儿美术课难以开展?泥巴、石头、枯木、树叶……哪一样不是上好的用材?田野、山冈、小河边……又何处不是美术教学的课堂?这样的美术课堂注定是别开生面的、鲜活的,由此而产生的一幅幅作品也肯定是纯净、稚美,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还能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开发并发挥,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五、设计各种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机会

绘画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只要孩子大胆去看,大胆去想,大胆去画,就会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幼儿绘画的方法有很多,有添笔画、随想画等等,手工、玩具等均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并使之得到锻炼和培养。美术课外活动对于活跃幼儿生活,开拓幼儿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幼儿审美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口来讲评,用自己的手来表现,使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去寻找,并创作出有个性化和创新意识的美术作品来。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翻开大自然、大社会这本活教材,我觉得有一个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的大课堂正等着我们,使美术课成为幼儿拓宽知识的摇篮,成为孩子们宣泄智慧的乐园。

美术课程与幼儿发展分析 篇6

在每一次游戏活动或者绘画活动中, 幼儿对色彩、形体、线条的观察和认识, 在游戏或者绘画中的应用, 都是他们情感的表现。他们在这种情感的表现中认识与观察, 学习与成长。美术课程教育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分析

1、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0~6 岁是幼儿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 从出生到3 岁是“心理胚胎期”, 这一时期幼儿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 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 比如说幼儿能够辨别色彩, 喜欢鲜艳的颜色, 鲜艳的颜色更能冲击他们的视觉力;喜欢看动画片, 尽管不了解动画片的具体内容, 只是喜欢那种色彩斑斓的画面与搞怪或者漂亮的动画形象。渐渐地, 幼儿从“心理胚胎期”过渡到有意识的转化, 慢慢产生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 从而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表现在他们的记忆、理解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通过某件事情表现出来。例如4 岁的小朋友能记住老师和家长对自己说过的一些话, 比如说在坐滑梯的时候要依次排队;吃饭之前要洗手等。他们能够认真的照着做, 同时还能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比如说家里买了一只小狗, 妈妈告诉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要好好听课, 回家了才能和小狗玩。那么小朋友他会好好的听课, 但是也会想着家里的小狗, 爸爸妈妈在上班, 我在幼儿园, 小狗会在干什么?幼儿就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总爱问问题, 总想知道事情的真相。这种好奇的心理会引导着幼儿身心的成长。

2、幼儿视觉记忆的发展

幼儿具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 可以吸收许多的影像。例如说一个5 个月大的婴儿, 经常和妈妈在一起。当家里来了客人, 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客人看, 他会惊奇地看着这位客人, 然后再转头看向自己的母亲, 就这样看好长一段时间。这是幼儿的一种观察方法。从最初的惊奇逐渐发展为能够认识人物或事物, 这种人物或事物在幼儿的大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记忆。伴随着年龄增长, 幼儿有意识的记忆能力不断发展。例如用音响给一个6 个月大的婴儿听动画音乐, 起初给他听的时候, 需要父母打开播放, 婴儿才会有所兴奋。渐渐地, 随着播放的次数增多, 当父母把音响放在婴儿面前的时候, 婴儿便会出现兴奋。这种情景反复出现在婴儿的视觉里, 已经形成了一种记忆。有测验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表明, 要求幼儿按照要求到“商店”去买糖果、气球、水杯、花朵四样东西。结果表明, 三、四岁的孩子走到“商店”, 就认为他的任务完成了, 既没有记住要“买什么”, 也没有记住到“商店”时应该你要做的事;四、五岁的孩子来到“商店”后能迅速复述要“买什么”, 不过没有记住的也就算了;五、六岁的孩子在接受任务时, 会听得很仔细, 如果忘记了会请成人提示。随着视觉表象的不断积累, 幼儿的视觉记忆都能有所提高。

3、幼儿是在“学习”中成长的

幼儿喜欢玩耍, 这种单纯的“玩耍”不仅仅只是“玩耍”。玩耍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其中幼儿会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一定的记忆。通过这种学习能够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并促进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 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 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他们要求独立的工作, 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在工作中非常投入, 专心致志;他们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 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 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所以老师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陪同孩子玩耍, 更多的是要充分挖掘幼儿大脑里内在的潜能, 不要忽视和抑制了幼儿的心理发育。要学会去观察每一位幼儿他们的心理特点, 充分地唤起幼儿学习的热情。比如幼儿会自己穿衣服, 扣扣子, 把教室的凳子排列整齐, 这些每天都重复的事情就是一种学习, 幼儿通过这种学习能够熟能生巧, 同时他们还会去帮助一些不会的幼儿穿衣服, 扣扣子。幼儿在学习时得到的快乐, 会让他们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充满热情。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习, 吸取经验, 从而将这种经验运用到其它的生活和学习中。

那么, 美术教育在幼儿的这种认知能力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观察能力, 增强幼儿的审美情感, 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二、美术教育与幼儿能力的发展分析

1、幼儿美术发展特点的理论

在幼儿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和探索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着。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幼儿绘画发展的研究 (见图1) :

2、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对儿童绘画发展过程的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 (1) 儿童绘画过程基本上呈现外国研究者所指出的四个阶段, 即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 (2) 儿童先会画线, 后会画圆, 然后才会画点。 (3) 儿童绘画技能的增进, 落后于他的感知认识。 (4) 儿童绘画容易反映他印象最深的客观现实。 (5) 儿童绘画是随着他身心的发展而发展的, 儿童的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密切相关。

3、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时期

1) 涂鸦期 (2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幼儿在绘画的表现力上, 由于幼儿手腕还不够灵活, 手指的动作也较少, 所以整幅画面会呈现出线条乱、长短不齐, 形象表现模糊的特点 (见图2) 。但这一时期幼儿对绘画产生了朦胧的兴趣和爱好, 喜欢用各种颜色的笔来描绘事物。到了3 岁左右, 幼儿会独立画直线、交叉线、方形、圆形等多种图形了。这就意味着幼儿已经进入了涂鸦晚期, 开始进入象征期了。

2) 象征期 (3 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视觉形象的感受力有所提高。他们能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表现物象的具体特征。但是形象比较粗糙, 有夸大的成分, 形体具有不完整性。

图3 是一位3 岁小朋友画的爸爸。从中我们能看见幼儿在这个阶段大脑对图形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 画面中各种几何图形较2 岁小朋友的画中更能直观的表现, 只是形象还不是很准确, 各个部分的表现相对来说也比较模糊。在这个时期, 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有所加强, 喜欢对自己的画加以命名。喜欢边画边说, 比如幼儿画了一个圆圈, 会说:“这是太阳。”当然这个物体也会是别的东西, 幼儿对所赋予含义是不确定的, 时常会有所改变。

3) 图式期 (4-6 岁)

4 岁左右幼儿手指、臂膀的灵活度有所提高, 协调性也有所加强。大脑对物象的记忆力也逐渐增强。这就使在这个时期幼儿在绘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 成人基本能看出所画的内容。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植物的基本特征已经表现出来了, 仔细看能看出枝叶。但是作品还缺乏写实性, 线条有些杂乱。形象不是很完整, 画得比较概念化。图4 是一位4 岁小朋友画的《植物》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5 岁小朋友的视觉感受性又有所提高, 大脑对图形的记忆力也进入了最佳期。他们能清楚的描绘某一事物, 能画出客观事物各个部分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图5 是一位五岁小朋友画的《妈妈的工作》在这幅画中, 小作者用四幅画图把妈妈一天的工作过程都记录了下来:早晨上班, 推坐轮椅的病人, 给病人治病到下班。

从3 岁到5 岁小朋友的作品中, 可以看见幼儿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 才能使画中各方物象的位置具有连接性, 它们之间相互贯穿。幼儿在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中, 容易把复杂的事物画得简单和抽象, 这就有利于他们视觉思维的抽象活动。我们习惯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从由简到繁的学习过程来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实际上这样并不能让他们的思维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他们对事物特征的表现能力是受到了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

美术课程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来确定, 而不是教师随心所欲。我们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发展孩子的个性与独立。美术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美术课程在幼儿发展中的应用

美术课程的教学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按照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及在本阶段中幼儿的绘画能力、特征, 制定美术课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儿童在10 岁前一般都具备绘画的潜能, 美术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发展潜能。

1、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各阶段表现的特征为依据, 全面体现培养幼儿创造能力、表现能力、思考能力、个性发展为教育目标。课程的内容要围绕幼儿的兴趣和爱好确定, 各方面的内容要求如下:

1) 幼儿通过练习来增强美术造型技能

(1) 绘画:黑白画、彩色铅笔画、彩色水笔画、蜡笔画等; (2) 手工制作:折纸、玩具制作、粘贴画、废旧材料利用等; (3) 立体造型:蔬果、橡皮泥、沙土、纸杯等; (4) 版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等。

2) 幼儿通过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 陶怡审美情操

(1)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和大自然中的景物,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 通过观看动画影片等色彩鲜艳的电视节目, 培养幼儿在色彩方面的认识和观察力; (3) 通过美术与各学科结合, 增强幼儿各方面身心的发展和全面学习。

2、美术课程的教学的前期准备

幼儿对课程的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幼儿的语言能力还比较低下, 主要通过视觉记忆来获取形象信息。美术课程是幼儿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媒介, 是他们对形象记忆的再现与认识。通过美术课程教学, 能促进幼儿的记忆能力, 创造能力和视知觉能力的发展。

1) 课程培养总目标

(1) 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用幼儿感兴趣的儿歌或者故事作为教学的导入, 激发幼儿的兴趣; (2) 用多种工具材料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 运用多种教学情景让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 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 通过操作训练, 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 课程教学设计

(1) 名称:本节课的上课内容。 (2) 活动目标:本节课的预期效果和直接达到的效果, 包括运用的技巧和幼儿的感受等。 (3) 工具材料:本节课需要用到的所有工具材料。 (4) 活动过程:本节课的具体授课过程, 按照顺序包括引入、观察、操作、指导等。 (5) 教学评价:对本节课幼儿的表现给予评课、总结。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不要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美术课程教学具体内容

1) 小班的美术课程教学

3~4 岁是小班的幼儿, 他们的特点还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 手指也不是很灵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 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来限制幼儿的创作力。

(1) 课程培养目标

a) 能够初步认识工具材料, 并且会画一些简单的线条, 如直线、曲线等。b) 能够运用一些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鸦, 认识一些特定的色彩, 比如红、黄、蓝等。c) 能够在一些简单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绘画色彩的变化、手工中折纸的变化等。

(2) 课程内容设计

a)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儿歌、故事或者游戏导入。b) 认识工具及材料:以认知简单的线条、形状、色彩、工具种类等。c) 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以锻炼手的灵活力为原则。d) 重视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粘贴美工区等。

2) 中班的美术课程教学

4~5 岁是中班的幼儿。他们开始活泼好动, 注意力集中了。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 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 成人的干涉不应太多, 不要让孩子有依赖性。

(1) 课程培养目标

a) 培养形体特征的创造能力, 能够画出物体的基本形状。b) 能够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折纸, 并且能折出基本物体的形状。c) 能够初步进行物体的设色与配色。d) 能够在作品里初露自己的个性特征。

(2) 课程内容设计

a)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儿歌、游戏、故事或者欣赏作品导入。b) 认识工具及材料:能认识需要运用的工具材料的名称, 并且了解工具材料的用途。c) 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能够画出物体的特征、形状、轮廓以及手工的简单操作 (简单折纸) 和色彩的搭配等。d) 重视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把作品融入游戏, 让幼儿拥有满足感等。

3) 大班的美术课程教学

5~6 岁是大班的幼儿。这个时期幼儿的个性有了较为明显的表现。老师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增加一定的难度。这一时期的幼儿好奇心增强, 要适当的给他们挑战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 使他们勤于思考, 努力克服难题。

(1) 课程培养目标

a) 画面的整体搭配更加合理, 物体的结构更加清晰。b) 认识色彩的冷暖, 合理的进行色彩搭配 (明暗、饱和) 。c) 画面主题增强, 主体更加突出, 手工操作由易到难。d) 美术兴趣增强。

(2) 课程内容设计

a)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儿歌、故事、游戏、欣赏或者提问思考导入。b) 认识工具及材料:加强对废旧材料、大型玩具工具材料的认识。c) 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画面的整体构图、色彩的合理搭配、物体形象的塑造能力等。d) 重视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幼儿相互评价或者老师评价, 把幼儿作品利用到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中, 如挂饰、粘贴画、玩具制作等。

四、结束语

幼儿对美术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 是幼儿在美术课程中对美术相关知识学习的结果。在美术课程中, 幼儿通过一系列美术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功感会给人信心, 从而激发更高的热情。教师要尊重幼儿, 保护幼儿的创造, 不要在幼儿的创造里增添成人的因素。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的审美情感, 追求在美术世界里探索。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

摘要:幼儿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 这里处处充满着美术的气息。在幼儿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究竟怎样才能使美术课程与幼儿发展相融合?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一是分析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从而引导出美术在这个能力中的发展情况;二是分析了美术教育在幼儿能力发展阶段中的变化, 从而引导出美术课程应怎样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阶段相融合。三是分析了美术课程在幼儿发展阶段中的应用。从以上三点出发, 浅析美术课程与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能力发展,美术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5

[2]李桂英;许晓春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美术分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8

[3] (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7

[4]虞永平等著.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5

[5]张念芸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为幼儿开展广阔的美术发展空间 篇7

一、开心的美术课

根据中班孩子的心理特征,这一阶段幼儿属于涂鸦期和象征期的认知过程,他们在形态观念上相当主观。用孩子眼光看:画得对不对不是主要的,好不好玩才是主要的。所以我为他们设计通过触觉和嗅觉以及情感互动等课题,让孩子在学画画时就像走进物质与知识的宫殿,从此喜欢上美术课。

如美术活动《好吃的水果》,我让孩子先来摸水果、观察水果,在摸水果这一环节中,我将孩子分成五组,每组都有一个装有不同水果的纸盒,请摸对的孩子讲出水果的基本特征,老师导向有两点:其一,水果的基本形;其二,水果的基本色。接下来,老师激励孩子们开始画出多彩的水果,由于孩子们有直观感受,画面效果非常好。

二、多想的美术课

我们非常清楚“儿童永远不是成人的缩影”,他们与成人在认知世界过程中有着迥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孩子眼中世界是多角度、多视觉的产物,孩子们通过人的触觉、嗅觉及动手互动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是视觉效果,他们开始有要求和欲望将他们看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想法以作品的形式进行展示。此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艺术潜能,尊重和支持每個孩子的想法和创造,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活动中,我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小故事及音乐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活动。

三、多看的美术课

没有观察力就没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当孩子们经历了猜谜和歌谣画的实践后,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已被唤醒,画画的兴趣和欲望表现极强。此时,就需要教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保护好孩子们在画中流露出来的清纯思想和朴实情感。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美术发展空间,最根本还是在于教师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艺术。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变得更有创造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上一篇:县级政府网站下一篇:铬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