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护能力教育(共6篇)
幼儿自护能力教育 篇1
从我转岗到幼儿园任教, 我最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 因为这是一日工作正常开展的保证, 也是家长特别关注的问题。可是幼儿园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 什么都想去亲自尝试, 但他们的年龄小, 各方面的能力又比较差, 缺乏生活经验。因此, 常常会发生安全小事故, 家长很是不满。有一段时间, 我们教师为了不出现麻烦, 将孩子管控起来, 不让做任何有危险的事情。我们每天精力都花在看好孩子上, 坚决不让事故发生。时间一久, 问题就出现了, 我发现孩子们呆了, 不爱玩、不会玩, 教师精神高度紧张, 做事时精神不集中, 老是犯一些小错误。
作为教师的我急了, 难道为了安全就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吗?不能, 我想, 应该寻找一条既能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又能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捷径。一年多来, 通过对本班幼儿培养, 我取得了一点成效。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一、在集体教学和主题活动中, 进行安全教育
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是孩子安全教育的一条渠道, 在活动中, 幼儿通过亲身体验, 安全意识增强了, 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在上《地震来了怎么办》时, 我请小朋友先看地震时的视频, 让幼儿了解地震是什么, 再看自救动画。另外, 我们班每周还进行一次集体性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 学习更多的安全技能。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引导、示范都必须是正面的、清楚的,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 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而且好模仿, 如果教师出现讲解不清、示范不清, 幼儿很可能会记住并且亲自去实践, 这是很危险的。在一次集体教学《有用的剪刀》时, 我讲解剪刀的作用, 有小朋友说可以剪头发、剪布。当时我也没在意小朋友的回答, 结果有些小朋友在实际操作中就将自己或别人的头发和衣服剪了, 这是我没有清楚地正面引导造成的后果。
二、在一日活动中抓住典型事例, 展开随机教育
一日活动是幼儿园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教师应把安全教育密切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优秀的幼儿教师会及时抓住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偶发事件随机进行安全教育。有一次我们要去户外活动, 在下楼时, 突然下到楼梯在中间的孩子们停下来, 围成一堆。我心里一紧出事了, 到跟前一看, 原来一个小朋友的鞋带开了, 另一个孩子在帮他系鞋带, 其他孩子在好奇地围观。虽然没发生什么事, 但我知道这是很危险的。回到活动室我立刻进行了一次安全上下楼梯的安全教育, 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从这件事上我发现我的工作还不够细心, 可是幼儿园工作比较繁琐, 加上孩子又多, 教师有时难免疏忽。为此, 我在班中培养了几个幼儿, 让他们当“安全检查员”, 让小“安全检查员”帮教师检查班级的区角、活动室、厕所等地方, 发现不安全的因素马上告诉教师, 并随时提醒每位孩子注意某些地方的安全。
三、在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 也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方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 进行各种自救技能训练。我班有个表演区, 孩子们经常会在这里把我们讲过安全小故事变成角色游戏来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玩的《独自一个人在家》的游戏, 有个小男孩扮演在家的小孩, 当爸爸妈妈出门以后, 他开始学做家务。“坏人”来敲门, 他先从“猫眼”看看, 是“陌生人”, 所以他没开门。一会儿“爸爸”来敲门, 他又看, 却也不开门。他说了句暗语, 结果“爸爸”没对上, 他不给开门。等有游戏结束了我问他:“爸爸敲门你为什么也不开?”他说:“那是假爸爸, 真爸爸有暗号, 对上才能开。”我知道这虽然是孩子们事先商量好的, 但我很佩服他们, 他们很聪明, 很细心。
除了在班内开展的这些小游戏, 我们还会积极参加园内定期开展各种安全演练游戏。通过安全演练, 让幼儿在演练活动中感受危险、感受紧张, 提高危机感, 从而掌握自救自护的多种方法, 及时躲避来自外界伤害。
四、利用园所环境, 进行安全教育
刚转岗到幼儿园工作, 我对幼儿园花哨的环境很不理解, 觉得好好的墙弄得花里胡哨, 有什么意义呢?随着对幼教工作的深入了解, 我才明白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不仅仅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其实这也是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的有效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 所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多以形象直观的图画来表达。通过观看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壁上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 幼儿学习到很多安全知识, 并且在这种环境中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安全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每当我们更换主题墙的内容后, 我都要带孩子们去各班看看, 让孩子了解安全知识。时间一久, 我发现孩子下午离园时, 就会拉着家长去看, 还有模有样地给家长讲解一番, 这说明我们利用园所环境进行安全教育, 是有效果的。
五、加强家长工作力度, 做好幼儿家中安全教育
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光靠教师是不够的, 同时还需要家长在家中进行强化和巩固。因此, 我除了利用家园共育栏, 定期和家长交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外, 还要希望家长改变对幼儿过度保护, 过分限制的教育观念, 加强幼儿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娇气, 家长们怕孩子们受到伤害, 什么事情都包揽, 不让孩子去做。玩剪刀怕刺伤、端饭怕烫伤、奔跑怕摔伤, 结果孩子到大什么也不会, 做个小事还会伤到自己。所以在走上幼教道路后, 我常常要求家长在做好防范工作的前提下, 尽量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先从学会端温水开始, 先从自己端饭、自己吃饭开始。
我班幼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 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增强了, 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了。幼儿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因此, 我们成人要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 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让幼儿拥有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
摘要:幼儿安全教育, 重点在如何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本文就对如何加强幼儿一日常规安全教育, 对幼儿园环境的安全教育, 游戏中教师对幼儿安全的认识与指导, 家园合作进行安全教育等几个方面对幼儿安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幼儿,安全意识,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陶金玲, 许映建.幼儿园班级安全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刘文英.幼儿园安全教育常识[M].河北大学出版社.
[3]张燕, 刑利娅.幼儿园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自护能力教育 篇2
吉林省通榆县第五中学 李杜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家长要了解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2、家长要了解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3、家长要掌握如何增强孩子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展示图片、案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培养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各位家长能了解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而激发家长懂得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提高中小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
【教学重点】
增强孩子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增强孩子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的家中都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他们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愿意为之辛劳一生也无怨言的甜蜜负荷,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祈盼,但是不少家长呵护多于培养训练,忽视了对孩子的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常常酿成无
法挽回的悲剧,请看这些图片(展示中小学生发生各种安全事故的幻灯片)。
这些图片触目惊心,但是这些惨剧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只要各位家长朋友们认清公共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自救自护的能力,这些年幼的小生命也许都可以幸免于难。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孩子安全问题是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之处,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59%;社会安全事故(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占31%;自然灾害(洪水、地震、暴雨、塌方)占10%。从整体上看,各类安全事故中,61.6%发生在校外,主要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两类事故发
生数量占全年各类事故总数的50.89%,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其中,交通事故导致的受伤人数最多,占全年受伤总人数的45.74%。(幻灯片图片展示各种事故死亡率的比例图)
各位家长朋友们,造成中小学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加以解决。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幻灯片展示)
1、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溺水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的情况看,说明孩子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比如,溺水事故,经常是孩子到禁止游泳的江河湖泊去“野泳”造成的;再如,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嬉笑追逐,横冲直撞,甚至边骑车边戴着耳机听音乐,对汽车的鸣笛或身边的往来车辆全然不顾。过马路是任意闯红灯,甚至和机动车抢道。这是中学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喜欢与同伴打打闹闹。在楼道里、楼梯间追逐,他们常会发生跌伤、碰撞甚至坠楼事件。他们
做事鲁莽,容易冲动,比较叛逆,对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常常听不进去,甚至非要“对着干”,越不让干的事,越要去干,等到事故发生,追悔莫及。
初中的孩子生活阅历浅,经验不足,常常上当受骗。对于一些骗局和意外情况难以对付,或是误入陷阱,或是缺乏临险救助的常识,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像案例中的那个沉着应对歹徒的小娟,确实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2、家教方面的缺位
一是家长过多的呵护,孩子总也长不大。比如,不管家住得远近,孩子上学总是早送晚接,放心不下。煤气、电器用具不让孩子动手,甚至刀具都很少让孩子使用,使孩子的生存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这样娇生惯养的孩子,真正遇到火灾、地震等突发灾害,怎能自救?遇到坏人行骗诱惑,缺乏判断力,故而容易上当受骗。
二是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和学习无关的事最好先不要想,也不要去做,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教育。
三是家长本身就不重视安全,甚至“不拘小节”。比如,自己过马路时闯红灯,游“野泳”,给孩子以负面的影响。
四是忙于工作和事业,或只顾自己的休闲娱乐,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管不问,甚至缺少必要的监管。不管是以上哪类型的家长,都是不称职的家长。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是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这两方面的因素就是造成中小学生突发事件导致死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培养孩子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救自护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大多数家长,对此还不熟悉,我们还需要认真学习掌握。
面对中小学生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形势,教育部组织庄家学者,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2月颁布了《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提出了指导意见。
《指导纲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幻灯片展示)
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和事件;
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在此,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们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还要结合家庭的特点,在家庭中做好安全教育。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培养孩子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幻灯片展示)
1、安全教育应结合实际生活,从身边做起
在家里,要教会孩子如何安全使用燃气灶,如何安全用电,如何使用家用电器;发生问题时,如何救助和紧急处置;要记住消防、急救和报警电话;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行路习惯等等。参加社区活动、大型集会、外出旅游,要教育孩子遵守公共道德和集会纪律,熟悉安全通道,发生事故时知道如何逃生。
2、安全教育要重视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善于利用新闻媒体材料,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提供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材料对孩子进行安全常识教育,还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与孩子一起观看安全教育节目,一起学习安全知识。
3、教给孩子一些防身自卫的常识
比如,吉林省长春市在开展安全教育时,要求中小学生做到:谨记“五不要“。不要轻易接受他人的食品、饮料等,防止发生意外;不要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家庭住址,家门钥匙不给陌生人;不要单独在偏僻、昏暗的地方行走,特别是晚间要设法绕开行人稀少的偏僻路段;不要搭乘非法运营的“黑车”,尽量乘坐公交车和正规营运的出租车;肚子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4、要学会求助
如发现可疑人尾随,应设法甩掉“尾巴”,并尽快向家长、老师或警方求助;如遇到敲诈勒索等不法侵害,要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外出时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去向,不要让家长、老师、朋友担心;外出遇
到危难时,应立即设法拨打电话报警求助。迷路时,应及时找警察帮助,或打电话给自己最信赖的人,不要向其他陌生人求助。
5、要注意网络安全
在网上,不要轻易透露家庭住址、学校名称、电话号码、密码、家庭成员及经济状况;未经家长同意,不要在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如果遇到脏话、淫秽等不良信息,不要回答或反驳,马上告诉家长或老师;约见网友尽量在公共场所,并有朋友或家人陪同,避免上当。
小 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各位家长已经认识了公共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并且已经掌握了如何才能培养好孩子的公共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要长流水,不断线,常学常新,使我们的孩子不断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 业:请各位家长以在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公共安全意识的亲身经历为主题写一篇经验介绍。
板书设计:
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1、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2、《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内容。
3、如何培养孩子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的途径 篇3
一、随机教育中渗透幼儿安全自护意识
随机教育是指对在教育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和事先不可预料的事,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答并能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随机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把握一个特别有意义的随机事件,就等于获得了一次实施教育的极好机会。虽然这种机会的出现常常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不是经常能碰到的,但只要我们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并及时引导、教育幼儿,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常规教育中强化安全自护意识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指出安全隐患和危害性,让他们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
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小明跟谁走了》,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另外,对于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幼儿园都应利用适当的机会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喊叫求援,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三、环境创设中宣传安全自护行为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起到美化作用,而且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们注意合理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来渗透安全教育,让幼儿在环境中提高安全意识,懂得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是设置安全标志。在幼儿园楼梯两边的墙面上画上各种各样的安全标志,并在上、下楼两边的台面上画上小脚丫,让幼儿每天在上、下楼的同时,轻松、自然地认识各种安全标记,知道上、下楼要根据小脚丫向右走,在丰富幼儿的安全常识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二是开辟安全教育宣传栏。各班在家园联系栏中专门设置安全教育知识栏目,通过定期更换安全教育内容,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在活动室的互动墙上制作“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墙报,让幼儿在欣赏色彩鲜艳的版画、学习朗朗上口的儿歌、浅显易懂的故事中,了解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能力。三是创设安全教育小画廊。让幼儿做幼儿园环境的小主人,运用所学的绘画技能,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如:“消防安全组画”等绘画活动,不仅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又为幼儿分享经验提供了平台,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强化了幼儿安全意识。
四、主题活动中开展安全自护教育
幼儿安全自护教育是幼儿工作中的重要教育工程,要持之以恒作为一项课题深入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有的放矢,取得成效。幼儿园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活动。如:大班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为主要内容,开展“安全过马路”、“有趣的交通标志”、“过街要走人行道”等交通安全教育活动,通过环境布置、图片展览、讲故事、朗诵儿歌、游戏活动、观看动画、影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及交通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知识。此外,还可以让幼儿通过自身观察,寻找和发现周围生活中的危险源,并把危险的地方记录下来,设计安全指示标志,当好安全小卫士,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同时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把安全金钥匙交给孩子。
五、在家园共建活动中明确安全自护的重要性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家长在一起的,家长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保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对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园共建活动中,围绕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家长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为孩子创设安全的家庭环境。例如药品是孩子经常接触到的物品,包装精美的药品很可能让孩子误以为是好吃的糖而吃进肚子里。所以家长应把药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孩子误食;家里的电源插座至少要安装在一米高度,让孩子接触不到才行;开水也是孩子经常可以接触到的,每年烧烫伤以5岁以下孩子居多,80%烧烫伤造成的影响是终身难以消除的。家长切记要把开水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
第二、向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有时候他们还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例如:地下有个水坑他不绕道,偏要往水坑里跑,袜子鞋子弄湿了,还觉得开心。家长若要真正说服孩子,就应经常向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听故事、看电视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使孩子体验到某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孩子提出一些简单的安全规则并讲清其原因,通过这些教育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限制是对自己的爱护,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总之,安全问题关系到幼儿的生命,牵动着广大家长的心,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去精心呵护。
如何对大班幼儿进行安全自护教育 篇4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建立房屋、设备、消防交通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 以及食品、药品和幼儿接送制度, 防止发生火灾、触电、砸伤、烫伤、逆水、吞咽异物, 防止幼儿将异物入眼、耳鼻、口内等安全事故。《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 抓好安全工作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使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 学会保护自己;密切关注幼儿的生活, 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上这些都从法律、法规上强调了幼儿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统幼儿教育对幼儿生命的保护尚处于消极状态, 偏重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缺乏对幼儿生命状态的积极关注和对幼儿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家长教育盲区严重, 片面追求幼儿智力发展, 忽视孩子生存需求, 对孩子溺爱有加。成人对其过多的保护, 过多的对幼儿实行保护性措施, 而忽视了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宣传安全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造成幼儿娇气重、生存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因此,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探索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是一个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研讨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 相信孩子, 放飞孩子
众所周知, 教师对幼儿在园的安全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孩子一旦在幼儿园出了意外事故, 那么过错方一定是幼儿园。那么是不是因为这样的逻辑, 我们老师就要采取“少活动, 少出事”的办法呢?当然不是。平时的一日活动中, 我们除了自己提高警惕, 做到眼勤、口勤、手勤之外, 更重要的一点是相信孩子, 放飞孩子, 让孩子自己提高安全意识, 保护自己。大班的幼儿在幼儿园已经呆了3年, 听过老师关于安全方面的唠叨千万遍。但是结果呢, 老师的话很多成了耳旁风, 听过就忘, 在实际的生活中, 一旦发生事情, 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我认为原因在于大人对孩子过于保护, 不放心, 自然, 孩子就没有自己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责任心。为此, 在户外活动中, 我就有意识地减少教师统一组织的活动, 把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去自由支配。不怕出事故, 信任孩子, 放飞孩子, 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形成勇敢的一面, 引导孩子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只有他们的亲身经历, 才会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 让自己避免伤害。
二、利用各种活动形式, 进行有意识的教育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能让每个孩子真正动起来, 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更使他们增强了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1.专门的安全自护教学活动,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能力。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只有他亲身经历的事情、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接收。如在进行“公共场所安全”这个主题活动时, 请幼儿观看消防专题宣传片, 了解家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以及发生火灾时该如何自救。然后请幼儿找找幼儿园的安全通道、紧急出口, 并且带领幼儿进行火灾时逃生的模拟活动等。通过开展专题的安全主题活动, 效果比较好。
2.游戏中强化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能力。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游戏活动为幼儿了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在情境游戏过程中, 幼儿可以更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地获得知识, 受到教育。如在进行“活动安全”这个主题时, 有一个内容是《摔跤之后》, 分为破皮和骨折两个活动内容。在请保健医生给孩子们讲了摔破皮和骨折的正确处理方法之后, 我组织幼儿进行了情境模拟游戏, 让幼儿分别尝试扮演医生和伤员, 运用自己了解的自救知识。在活动中, 孩子们表现积极、主动、活跃, 100%的幼儿都能采取正确的步骤来处理摔破皮事故。在骨折之后的游戏中, 有90%的幼儿在扮演伤员和医生时, 会忘记骨折的部位不能随便移动这个要点, “医生”还会不经意的拉着“病人”骨折的手跑步……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我就选择了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进行了反复强化训练。这样, 一旦真正遇到问题时, 孩子们就不会束手无策, 他们可以根据平时积累的经验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模拟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强化了幼儿自我救护的意识和技能。
3.通过现实中的实例来教育幼儿。3月份, 我班的沈乐小朋友在音乐舞蹈活动中不小心崴了脚。但是她没有和老师说, 也没有表现出受伤的样子。放学回家也没有告诉家长。一直到晚上睡觉之前, 家长给孩子洗脚, 才发现脚踝处肿的很厉害, 到医院拍片检查———骨裂。家长非常心疼。只能打石膏, 在家休息了差不多一个月才来幼儿园。还有厉哲行小朋友, 跟随队伍下楼梯, 在还剩2步楼梯时因为眼睛看后面, 所以导致脚踩空, 从楼梯上摔下来, 脸部皮肤被擦伤, 额头肿了一个大包。抓住这些机会, 我引导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活动, 讨论沈乐和厉哲行为什么会受伤?活动的时候怎样做才不会受伤?受伤之后应该怎么办?等等。因为这些典型的事例发生在幼儿生活的周围, 真人真事对幼儿触动很大, 比单纯的上一堂自我保护教育活动课印象更深刻, 效果更好。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就像滴水成河, 有利于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4.通过比赛来调动幼儿学习安全自护知识的积极性。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很强烈的集体感、荣誉感、竞争感。根据幼儿的这个年龄特点, 再结合我班平时其他科目教学中经常进行的辩论赛, 我就组织幼儿进行了一系列安全自护的比赛, 来调动孩子们对安全自护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赛前, 开辟出光荣栏, 用以展示比赛的结果。然后我将幼儿分成若干个队伍, 以队和队的形式展开比赛, 获胜的队能得到更多的小红旗, 队员名字显示在光荣栏的最上面。通过这样的活动, 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已有的安全自护知识, 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在班级的墙壁上, 我精心布置, 粘贴上了一些安全或危险的标识, 如在插座边贴上了不可触摸的标志。另外, 收集了一些交通事故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收集了“九八”医院烫、烧伤的预防、伤害和处理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孩子们看到这些图片和文字介绍后, 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 印入脑海, 增强了安全意识。
四、家园配合, 提高安全自护教育的效果
幼儿自护能力教育 篇5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成自救自护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把安全意识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了自救自护的能力。如在教学低年级识字中,教学词语“红灯”、“绿灯”、“黄灯”时,把抽象的词语做成具体事物,让学生实际演练一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活动中懂得了交通常识。又如在教学课文《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时,要让学生知道在野外活动迷了路怎么办?是等待?还是自救自护?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在困难面前要善于动脑筋,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来帮助自己,解救自己,做大自然的主人。
二、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自救自护能力
在各学科中,教师要结合各科的特点,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只有懂得了安全,才会事事安全,人人安全。例如一位二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脖子上戴着一把钥匙,在翻越杠架时不慎摔在地上,钥匙正好插入面部,这位学生尖叫着哭起来。教师急忙送到医院,经医生紧急抢救包扎后并无大碍,但是他的面部却留下一道一寸长的伤疤,这给他的心理带来多大的痛苦啊!这惨痛的教训时时提醒着每一位教师。安全隐患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教师要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因此,教师在上体育课时,要让学生自觉地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另外,也不要佩戴徽章或携带钥匙等尖硬物品。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溺水后人工呼吸的模拟训练,同时进行有关体育锻炼中如何预防创伤的知识抢答。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形成自救自护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事情。如学生拿起教鞭乱舞,在教室里追逐喜戏,上下楼乱推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除及时制止外,不要一味训斥威吓,而要耐心讲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这样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举出实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要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必须将安全意识时刻记在心中,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
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安全意识,形成自救自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突发事情,这时学生显得手足无措,面面相觑。例如一位三年级学生在家里煮面条,忘记了关闸,致使液化汽泄露。当家长闻到气味后,才急忙关好。这位家长对孩子一番呵斥后,并严令孩子今后不准煮东西。这样只能使孩子对某些事情产生畏惧。教师或家长要通过不同形式将各方面的安全意识教给孩子,要学会自护自救和互助互救。学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经常进行防洪和防震的模拟训练。让学生时刻牢记“110”“120”“119”急救电话。并即兴表演“请你来当急救医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机智灵活地处理突发事件。
幼儿自护能力教育 篇6
生存质量又称生活质量,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健康测量技术。生存质量是由个人或群体所感受到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良好状态的一种综合性测量指标[5],它已作为评价慢性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慢性病是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6,7,8,9,10],而不健康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又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1]。
自我护理是个人为了维持生命、增进健康、确保自身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12]。自我护理能力是Orem自我护理理论系统之中的概念之一,是指人进行自我护理活动的能力,即从事自我照顾的能力[13]。自我护理能力在维持个人健康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立足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综合干预,旨在探讨健康素养综合干预对慢性病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9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心内科1病区、消化内科1病区、呼吸内科1病区及内分泌科1病区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入组标准:(1)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病的诊断标准;(2)无昏迷及严重的躯体障碍;(3)无智力障碍,无语言障碍及无精神疾患;(4)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其中心内科1病区住院患者28例,其中高血压13例,冠心病8例,心肌梗死7例;消化内科1病区住院患者25例,其中慢性胃炎10例,消化性溃疡15例。呼吸内科1病区住院患者23例,其中支气管哮喘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5例。内分泌科1病区住院患研究组者24例,其中慢性肾炎10例,糖尿病14例。同期选取在我院心内科2病区、消化内科2病区、呼吸内科2病区及内分泌科2病区住院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入组标准同研究组。其中心内科2病区住院患者26例,其中高血压11例,冠心病7例,心肌梗死8例。消化内科2病区住院患者26例,其中慢性胃炎10例,消化性溃疡16例。呼吸内科2病区住院患者25例,其中支气管哮喘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6例。内分泌科2病区住院患者23例,其中慢性肾炎8例,糖尿病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所有受试均由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健康素养知识培训
课题确立后,前期聘请有关专家对研究组健康教育护士进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简称健康素养66条)相关内容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为10个学时。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知识。
1.2.2 干预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给予普通性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素养知识教育,时间为4周,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讲授、座谈、讨论及录像电化教育等方式。
1.3 评价工具
1.3.1 200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14]
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问卷中关于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18题,每题1分,满分18分;关于日常行为习惯14题,每题1分,满分14分;关于健康技能5题,每题1分,满分5分。
1.3.2 健康问卷(short fro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15]
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共36个问题,包括8个健康概念: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总体健康(GH)。此外,还包含另一项健康指标:健康变化,用于评价过去1年内健康状况的总体变化情况。计分方法:各领域分数取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所代表的功能损害越轻,生存质量越好。得分换算的基本公式为:换算得分=(实际得分-该方面可能的最低得分)/(该方面的可能最高得分-该方面的可能最低得分)×100。最大可能评分100分,最小可能评分0分。
1.3.3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16]
该量表由1979年美国学者Kearney和Fleische根据Orem的自护理论设计的自我护理能力测量工具。目前被认为是自我护理能力较为可靠的测量工具之一。该量表由自护技能(12个条目)、自护责任感(8个条目)、自我概念(9个条目)和健康知识(14个条目)4个因子组成,共有43个有效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分制计分,由“非常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别给予0~4分,总分为172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好。自我护理程度依据得分高低分为高等水平、中等水平、低等水平。其中,得分>总分的66%为高等水平,33%~66%为中等水平,<33%为低等水平。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查指标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居民健康素养得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健康素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健康素养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得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ESCA各维度和总分分值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SF-36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F-36各维度和总分分值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教育对促进身心疾病的意义和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过程,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质量[17]。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以健康素养知识为内容的健康教育鲜有探讨和报道。众所周知,慢性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健康行为关系密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能够引发慢性病。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低健康素养与不良健康密切相关,评估健康素养可以作为反映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健康素养66条”,对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4]。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研究组健康素养总分就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研究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组患者接受了护士给予的健康素养知识教育,对健康素养知识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而对照组因没有接受健康素养教育,而对健康素养知识知之较少。
慢性病患者由于病症对躯体和心理的长期影响,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受到相应影响和降低[18],如活动减少、心理抑郁、治疗和控制疾病的需要等,加重患者日常生活的负担和内容,扰乱患者的生活秩序。疾病是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疾病又与个体的健康素养有关。健康素养高的人,不仅疾病康复的好,而且生存质量亦高,反之就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慢性病患者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研究组SF-36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组患者接受健康素养教育,不仅掌握了良好的健康技能,培养了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且,在提高健康知识的同时,对生存质量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健康行为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是一个趋于成熟或已成熟的人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为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所学到的一种复杂的活动能力,是个体拥有认知、心理动力、必要的评估干预和采取有目的的活动,以保证维持个体的健康和完好状态的感情调控技巧[19]。
自我护理能力是生活质量影响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20,21],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及监测能力低,生活质量亦较低,提示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在自我护理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方面,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影响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正确认识及自我护理技能的提高,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ESC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研究组ES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研究组患者自护能力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组经过健康素养教育综合干预后,在疾病自我护理知识及技能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因而表现为较高的自护能力。对照组因未接受健康素养知识综合干预而表现为较差的自护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资料表明,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素养知识综合干预,有助于提高疾病自我护理能力及其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关注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教育,以促进去疾病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素养教育对慢性病患者自护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例慢性病患者按抛硬币分组法随机分为研究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按普通护理,接受一般性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系统性健康素养教育,干预时间为4周,干预前后,采用《200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和健康问卷(SF-36)评定两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和生存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健康素养和ESCA、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健康素养和ESCA、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健康素养教育能够帮助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促进身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