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分娩(通用10篇)
产科分娩 篇1
对于分娩的疼痛控制一直是妇产科医师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对产科的麻醉和分娩镇痛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为临床医师提供的参考, 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主要选取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之间我院妇产科的623例患者资料, 同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常见的产科麻醉方法和分娩镇痛的方法。
1.2 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妇产科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之间我院妇产科的623例患者资料, 结合相关的文献, 对常见的麻醉方法和分娩镇痛方法进行总结。
2结果
通过相关的资料分析, 其中目前产科中常见的麻醉方法主要有: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以及全身麻醉。而常见的分娩镇痛方法有: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吸入镇痛、药物镇痛以及局部镇痛等方法。
3讨论
3.1 麻醉方法
对于常见的产科麻醉主要有三种[1]: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以及全身麻醉。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3.1.1 硬膜外麻醉
这种麻醉的方法是进行剖宫产手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而且麻醉的效果比较好, 麻醉的面积和血压也比较容易控制, 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对孕妇和婴儿造成的伤害较小。一般选取的是1.5%~2%的利多卡因, 或者采取0.5%的布比卡因药物进行麻醉, 麻醉面为T8左右, 穿刺的点一般为L1~2或者L2~3间隙。其中硬膜外的药量一般需要减少为非孕妇的1/3。
3.1.2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这种麻醉的方法主要结合了腰麻与硬膜外而形成的一种麻醉方法。而且这种方法麻醉效果快, 且能够很好的放松肌肉, 同时更好的控制麻醉的平面和麻醉的时间, 并且可以提供术后的镇痛。本麻醉方法主要依据CSE的穿刺方法, 在蛛网膜的下腔进行穿刺, 然后缓慢的注入10 m的布比卡因, 继而拔出针芯, 再从患者的硬膜外进行置管。根据患者的需要, 可以从硬膜外进行给药。
3.1.3 全身麻醉
这种麻醉的方法一般对于孕妇出现有精神障碍或者严重的并发症情况下,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一般全身麻醉具有诱导比较迅速和气道比较容易控制的特点。具体的实施方法:首先, 在进行诱导之前的1 h进行口服抗酸的药物, 常见的有西咪替丁。然后, 产妇采取左侧倾斜30°的体位, 同时做好各项指标的检测, 并且需要给予供氧 (一般流量控制为>6L/min) 。其次, 做好手术准备, 并进行麻醉诱导, 一般采取硫喷妥钠4~5 mg/kg和1.5 mg/kg的琥珀胆碱药物。一般麻醉维持需要采用50%的氧化亚氮复合0.5%的氟烷或者是采用0.75%的异氟醚。另外需要注意避免出现过度的通气, 一般在胎儿进行取出之后, 进行加深麻醉, 并追镇痛药物。
3.2 分娩镇痛方法
3.2.1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
一般可以刺激较粗的传入神经, 并且激活脊髓背角。而这种镇痛的机制还是处于不清楚的阶段, 通过分析很有可能和突触前与突触后的抑制有关。一般电极放置在孕妇的背部T10-L1出, 同时刺激的频率和强度需要逐渐的进行调节到满足孕妇的最大镇痛效果[2]。
3.2.2 吸入镇痛
对于这种方式主要是采取笑气进行吸入而达到镇痛的效果。一般主要采取的是50%的N20和50%的O2进行混合。这种镇痛的优点在于作用的时间短, 同时近期的副作用比较少。其缺点主要表现为孕妇出现头晕和烦躁不安以及恶心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孕妇进行吸入的时候, 过度的通气很容易引起口干或者呼吸性的碱中毒现象生。其中吸入的装置一般采取面罩或者口器, 待孕妇出现过度的镇静, 便可以松开面罩, 完成镇痛。
3.2.3 药物镇痛
一般在主要采取的是阿片类的药物, 但是这种药物一般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常见出现有胃滞留和恶心与呕吐等, 一般采取肌内注射的效果缓慢, 而且作用也比较弱, 对于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的注射很有可能影响孕妇的生物利用度。临床中常见的是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 一般见效比较快, 同时不存在生物利用度的问题, 常采取的是哌替啶药物[3]。
3.2.4 局部镇痛
对于硬膜外的镇痛一直以来是临床中采取分娩镇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镇痛的效果不仅显著, 而且对于分娩失败还可以进行剖宫产的麻醉, 具有双重的效果。一般对胎盘功能出现不全的胎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镇痛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常见的有孕妇失去宫缩的感觉, 同时下腹部出现麻木等情况。有的孕妇还有可能出现低血压和尿潴留以及腹肌的收缩无力等情况发生。因此, 临床医师在使用这种方法镇痛时, 需要格外的引起注意, 防止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综上, 对于产科的孕妇在进行麻醉时, 需要综合的进行考虑所要采取的麻醉方式, 尽量最大程度上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同时满足手术的要求。对于分娩的镇痛常见的方法也比较多, 因此, 根据孕妇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取, 同时需要注意防止出现不良的反应。
摘要:目的 分析产科麻醉和分娩镇痛的具体方法。方法收集我院妇产科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之间623例患者资料, 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具体产科麻醉和分娩镇痛的方法。结果通过文献的相关分析, 产科的麻醉方法主要有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及全身麻醉, 而分娩镇痛方法主要有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和吸入镇痛以及药物镇痛和局部镇痛等。结论合理的选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和分娩镇痛措施对产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科麻醉,分娩镇痛,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忠.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方法浅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 :578.
[2]朱红卫.镇痛在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探讨.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4) :23-24.
[3]徐丽荣, 刘莹, 王志国.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尝试.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 (20) :577-578.
产科分娩 篇2
妇产科 护理学
班 级
护理 0804、05、06
专业,层次
本科
教师
张永爱
专业技 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实习)
大
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八章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妇产科学护理学》第4版郑修霞主编 《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
教学目的
1.掌握子宫收缩力异常孕妇的护理。2.熟悉子宫收缩力异常的分类及原因。
教学内容产力异常
教学方法
利用病案引入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效果。
教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子宫收缩力异常的护理。难点:子宫收缩力异常的护理。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子宫收缩力为产力中的主力,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
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不正常或强度,频率有改变,称为子宫收缩力异常。
一、分类: 子宫收缩力异常
1、子宫收缩乏力
2、子宫收缩过强
二、原因:
(一)子宫收缩乏力常见的原因:
1.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2.子宫因素3.精神因素4.内分泌失调5.药物影响(二)子宫收缩过强1.急产
2.催产素使用不当
三、临床表现:(一)子宫收缩乏力
1.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具有正常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但收缩力弱。2.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的极性倒置,节律不协调。3.产程曲线异常
(1)潜伏期延长(2)活跃期延长(3)活跃期停滞(4)第二产程延长(5)第二产程停滞(6)胎头下降延缓7)胎头下降停滞
滞产:当总产程超过24h称滞产。(二)子宫收缩过强
1.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宫缩的特性正常,仅收缩力过强,过频 教学内容
2.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1)强直性子宫收缩(2)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四、对母儿的影响(一)子宫收缩乏力 1.对产妇的影响
产程长,产妇休息不好,进食少、精神疲惫及体力消耗,产妇出现疲乏无力,肠胀气,排尿困难。形成膀胱阴道瘘。感染机 会增加,易引起产后出血。2.对胎儿的影响
产程延长,增加手术机会,对胎儿不利,易发生胎儿窘迫。(二)子宫收缩过强 1.对母体的影响
2.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五、处理原则
(一)协调性宫缩乏力
若有头盆不称估计不能从阴道分娩,及时行剖官产术;如无异常,估计能从阴道分娩,应实施加强宫缩措施。
1.补充营养
10%G·5500ml+V-C2g静脉点滴。调整宫缩地西泮(安定)10mg或哌口替啶100mg 2.加强宫缩
(1)人工破膜(2)静脉点滴催产素 3.第二产程加强宫缩,手术助娩。教学内容
4.第三产程胎儿前肩娩出后,给予催产素肌注。(二)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调节宫缩,恢复子宫收缩极性。给予镇静剂,产妇充分休息。(三)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有急产史者,住院待产、卧床休息、禁灌肠,做好接产准备,若发生先产,新生儿应肌注V-k1,破伤风抗毒素,仔细检查软产道,如有裂伤及时缝合。(四)不协调性子宫缩过强
1.强直性宫缩给予宫缩抑制剂
2.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停止一切剌激——操作、催产素。给予镇静剂,若无效或伴有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术。
六、护理评估
(一)病史身高,骨盆径线,有无妊娠合并症,有无急产史,用药史。(二)身体评估
1.产力方面评估宫缩的极性、节律性,对于催产素静点病人严观。2.胎儿方面评估胎先露、胎产式、胎方位及胎儿大小。3.产道方面肛诊或内诊,了解宫颈及硬产道。(三)社会心理评估
七、护理诊断疼痛感染的危险疲乏有受伤的危险焦虑
八、护理措施
1.预防异常分娩的发生
注意营养、饮食。避免不恰当运用镇静剂,注意排空直肠和膀胱。2.提供减轻疼痛的支持措施 教学内容
鼓励深呼吸,背部按摩,腹部划线式按摩减轻疼痛。3.提供心理支持,信息支持,减少焦虑。4.加强产时监护
观察宫缩,胎心率及母体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分娩,减少胎儿窘迫及母体衰竭的机会,尤其是使用催产素的产妇。持续评估宫缩宫口,先露下降情况。5.催产素的使用注意点
6.对产程延长与急产的产妇特别留意有无感染的征兆。
7.对于已发生产程进展过速的产妇,正确指导产妇用力,做好接生准备,预防产后出血。
10分钟 5分钟 15分钟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10分钟 10分钟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5分钟 10分钟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5分钟 10分钟
小结
1、子宫收缩力异常的分类,原因,2、表现及处理原则,护理。
2、产道异常的分类,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原则及护理。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试述协调性宫缩乏力的特点。
试述第一产程期间加强子宫收缩的方法有哪些。
教学后记
产科分娩 篇3
【关键词】 分娩;全程陪伴;临床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53-02
实行一对一陪伴分娩改变产科服务方式,导乐陪伴分娩是近几年国内倡导的一种新的产时模式,全程一对一陪伴分娩则是在导乐分娩的基础上,根据产科工作特点和孕产妇生理需求,以母亲安全为宗旨而发展的一种具有先进理念的产时模式。助产士打破8小时传统的工作制度,每天上班时间完全由产妇的需求决定,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夜间,即有一名产妇就有一名助产士,一对一陪伴分娩有助于减轻产妇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消除焦虑和恐惧情绪,使产妇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稳定,剖宫产率降低。[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8年9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320例为观察组,取2008年1-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7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接受过产前检查,无严重合并症,且有条件进行阴道分娩,年龄22-34岁,孕周37-42周[观察组为(40±1.5)周,对照组为(40±1)周],初产妇构成比为观察组90.5%、对照组91.2%.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应用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常规护理。进入产程后由当班助产士定时做例行检查及接生,不陪伴产妇。观察组由医院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全程陪伴分娩。具体方法:①产妇入院后即进行分娩知识的宣教,认真细致地向产妇解释陪伴分娩的方法和目的。②在产程早期,允许产妇在普通病房活动,使精神放松,可以开展各项正常的活动,有家人陪伴。③当产妇开始有规律的宫缩,宫口开大2cm后,进入分娩待产室,由一名助产士实行“一对一”全产程陪伴分娩。分析孕妇的心理状态,以谈心方式与产妇亲切沟通交谈,建立朋友关系,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产妇的各方面需求,做好心理及生活护理,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产妇建立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分娩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中的异常情况,随时将产妇的情况反馈给产妇和家人,让家属放心、产妇安心;进入活跃期时,给予非药物性镇痛(教会产妇哈气法和深吸气法,保持产妇处于舒适体位,同时予以按摩以稳定产妇的情绪);产妇宫口开全后指导屏气用力和放松哈气,给产妇支持鼓励,以缩短产程,促进顺利分娩。[3]④整个分娩过程中,还允许产妇的丈夫或一位亲属共同陪伴,帮助产妇建立对自然分娩过程的信心,并将产妇的产程进展的各项情况及时与产妇以及家人进行交流,共同完成分娩过程,直至产后送返母婴同室病区。
1.2.2 观察项目及方法
1.2.2.1 观察项目 两组产妇的心理状况、自然分娩数、阴道手术产数和剖宫产数以及两组母婴产时、产后并发症情况:产后出血数、新生儿窒息数、胎儿宫内窘迫数、第二产程延长数。
1.2.2.2 观察方法
1.2.2.2.1 产后出血的观察 全部病例采用统一制订的容积法。当胎儿娩出后,羊水流尽时立刻在产妇臀下垫入聚血盆至产后2h,准确计量,即为产后2h总失血量,按产后2h总出血量≥400ml诊断为产后出血的标准[4]。
1.2.2.2.2 新生儿窒息的观察 用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法,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正常。
1.2.2.2.3 胎儿宫内窘迫的观察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判断为胎儿宫内窘迫。①听胎心音:当多次检查并改变体位为侧卧位后,再持续检查数分钟,胎心率>160次/min或<120次/min.②胎心监护:当出现胎心晚期减速、变异减速或(和)基线缺乏变异时。③观察羊水性状,如轻度胎粪污染并伴有胎心,经10min的监护有异常时或羊水重度污染时。
1.2.2.2.4 第二产程延长的观察 第二产程是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的过程,若初产妇>2h,经产妇>1h,即为第二产程延长。[4]
2 讨 论
我院陪伴分娩临床应用和观察结果显示下列特点:①观察组的害怕、紧张、担心等心理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而努力配合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②产后出血率、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时,胎儿宫内窘迫率观察组明显减少。③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阴道手术产率和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陪伴分娩模式在减轻心理反应、降低产后出血率、缩短产程、减少母婴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分娩护理模式。分娩虽然是一个生理过程,但也可出现病理状态的急剧变化。有研究表明,妇女妊娠后全身各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生理性的变化[4]。我院实施陪伴分娩使产妇能持续得到生活上的照顾、体力上的支持(如喂水、喂饭、擦汗、按摩等)、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和正确的指导,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轻了孤独、恐惧心理,使产妇的心理状态相对稳定,自信心和忍耐力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提高,能够很好地利用宫缩间歇时间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了有效宫缩,使产程进展顺利。我院应用陪伴分娩服务模式,通过对产妇传授分娩经验、提供精神支持和随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个性化的护理,充分发掘出产妇的自然分娩能力和潜力,并使其发挥到极点,在尽量不借助药物和手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分娩过程,使产妇感觉到分娩是人生的一种良性生活体验,体现了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的护理对分娩的良性作用,也拓宽了产科护理工作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2] 乐杰,主编.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
[3] 程蔚蔚,主编.产科精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
产科分娩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 将所有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 (采用无痛分娩方式) 和对照组 (采用常规分娩方式) , 各30例。观察组年龄为22~38岁, 平均 (29.3±1.5) 岁;孕周为38~42周, 平均 (40.0±0.8) 周;初产妇11例, 经产妇19例。对照组年龄为21~36岁, 平均 (28.5±1.8) 岁, 孕周为39~42周, 平均 (41.0±0.5) 周, 初产妇12例, 经产妇18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分娩方式。入院后, 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 使其保持最佳的分娩状态, 在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的情况下, 开展常规的临床分娩。观察组采用无痛分娩的方式。 (1) 进行常规硬膜外穿刺, 在产妇头端约3 cm处, 将导管固定, 然后, 将4 m L 1%的利多卡因注射到导管内, 实时观察5~10 min, 若状态良好, 则将100 mg的罗哌卡因加入100 m L的0.9%的生理盐水中, 在导管内注射10 m L, 随后给予8 m L/h的混合液进行维持。并在分娩过程中, 做好健康安全教育工作 (针对产妇及产妇家属) , 使其了解无痛分娩的基本原理。另外, 实时动态监测产妇的血压、宫缩、胎心音等。
1.3 分娩效果判定
采用镇痛等级标准, 临床分娩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分娩无疼痛, 不需使用镇静剂, 镇静等级为一级;有效:有轻微疼痛, 对产妇的生活及睡眠影响较小, 镇静等级为二级;无效:疼痛难忍, 改为剖宫产, 需要镇静剂辅助, 镇静等级为三级及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7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P<0.05, 表1) 。
2.2 两组产妇临床分娩产程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产程 (包括产后2 h的出血量) 及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表2、表3) 。
3 讨论
分娩过程中的剧烈疼痛, 会给产妇带来生理及心理双重压力, 严重者甚至威胁母婴生命, 产妇最终不得不采用剖宫产。由此产生的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无痛分娩的优势在于, 采用的硬膜外麻醉剂量是剖宫产剂量的1/10, 甚至更少, 而且安全、方便;药效持久, 给药10 min后, 大部分的产妇均感受不到子宫收缩的剧烈疼痛[2];大部分的分娩产妇都适用;不必进手术室, 在产科医生以及麻醉科医生的通力合作下, 便可正常生产。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产程及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综上, 对产妇实施无痛分娩, 不仅可以减轻产妇分娩疼痛, 而且能够有效地缩短产程, 提高自然分娩率, 减少产后并发症,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应用及对分娩过程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分娩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 (无痛分娩) 和对照组 (常规分娩) , 各30例, 对比两组产妇分娩效果、产程及产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产程及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无痛分娩技术不仅可减轻产妇分娩疼痛, 而且能有效缩短产程, 提高自然分娩率, 减少产后并发症。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科,临床疗效,产程
参考文献
[1]刘巧玲, 刘辉姐.无痛分娩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分娩过程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1) :20-21.
产科分娩 篇5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产妇分娩的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及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50例有分娩镇痛要求、无产科并发症及麻醉禁忌症的单胎初产妇为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并随机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 15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痛、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第一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可达到加速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分娩镇痛
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采用硬膜外腔阻滞分娩镇痛,用于产妇的分娩,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300例足月单胎、头位、无产科并发症、硬膜外麻醉禁忌症的初产妇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采用小剂量低浓度的麻醉药阻滞麻醉。对照组150例、不用任何镇痛措施。观察组产妇当宫口开大2-3cm宫缩规律且感到疼痛时经L2-L3或L3-L4棘突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给予试验剂量0.1%利多卡因5ml,5分钟后证明未误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后再注入0.1%罗哌卡因+芬太尼2ug/ml、6-8ml,以后可根据疼痛程度每小时给药一次,必要时追加3-5ml/15min,阻滞平面保持在T10-S4,每5-15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待宫口开全后即停止给药,每次注药后观察30分钟评估镇痛效果。疼痛评级根据产妇主诉记录,分为4级:I级(无痛或稍感不适、活动自如、无汗或微汗);2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微汗);3级(中度疼痛,难以忍受、合作欠佳、出汗、肢冷);4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呼喊不安、出汗、肢冷)。1级2级者定为镇痛有效;3级4级者定为镇痛无效,此外,观察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后出血情况等。统计分析,全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AS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t检验,统计学处理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两组比较:观察组150例中,1级130例、占86.67%,2级者20例占13.33%,有效率100%。对照组1级0例,2级者15例占10%,3级者100例占66.67%,4级者35例占2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2 产程进展:在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 分娩方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阴道自然分娩、胎吸助产及剖宫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4 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及产后两小时出血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时,多数产妇发生不堪忍受的疼痛,这些疼痛主要来源于子宫收缩、宫口扩张以及子宫韧带的牵引等。而疼痛冲动系统通过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一起在T10-T12节段向中枢传导;另外在第一产程末和第二产程,胎儿先露部下降使产道和会阴扩张,通过S1-S4的神经传导引起疼痛[1]。用硬膜外小剂量、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辅以芬太尼注射,阻滞范围在T10-S4,可阻滞相应传入神经疼痛刺激的传导,且只有最小程度的进行性运动阻滞[2]。经临床应用观察可使产痛迅速消失或明显减轻,而不影响临产妇的肌力和交感神经活动,产妇可以自由活动和进饮食,宫颈扩张速度明显加快,第一产程缩短。本文观察组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降低,可能与有效的镇痛解除了产妇对疼痛的恐惧心理,使人为性的难产率下降。对某些盆底肌肉和阴道软组织坚厚、宫颈坚韧的产妇硬膜外阻滞降低了宫颈、盆底肌肉和阴道张力,致阴道自然分娩率升高。笔者认为将硬膜外腔阻滞用于产科分娩镇痛完全、持续时间可控、产妇生理影响小、胎儿无不良影响、剖宫产率降低、产妇乐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采用。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10
[2] 黎尚荣,罗刚健,马武华等.自然分娩时不同浓度罗比卡因的硬膜外镇痛效应.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6):383-385
新型产科服务模式对分娩的影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12月在新型产科服务模式下待产要求自然分娩孕妇88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受传统产科服务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年龄、体重、孕周、胎次、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经全身检查及产科检查均无绝对剖宫产指证,无产科合并症,有条件进行经阴分娩。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助产服务模式,无家属及固定医护人员陪伴。观察组实施新型产科服务模式:(1)孕妇入院后,尽量安排在已顺产产妇病房住院,寻求顺产同伴的社会支持,同时注意回避对临产孕妇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接诊医师和助产士主动与孕妇及家属交流,全面检查、评估孕妇情况,以肯定性的语言鼓励孕妇自然分娩并讲解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弊端。(2)临产后由助产士一对一陪伴分娩至产后2 h,给产妇提供生理、心理、精神、生活支持和专业辅助,负责接产。对产妇的心理干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讲解分娩的知识,从而减少对分娩恐惧。提供产妇应对产痛的一些技术,如暗示方法、放松方法、Lamaze呼吸减痛分娩法,具体为宫缩开始时,让产妇均匀地腹式深呼吸,随着宫缩增强,逐渐加深呼吸,宫缩间隙期恢复正常呼吸;宫口近开全时,在宫缩开始浅呼吸,宫缩消失前张口轻轻呼气,不用腹压;第二产程宫缩开始时,先深吸气,然后屏气用腹压,宫缩停止后深吸气,并放松全身肌肉。除指导产妇呼吸外,产程中医务人员还可教产妇或家属吸气时抚摩下腹部从两侧到中央,呼气时由中央到两侧,按摩产妇腰骶部酸胀处,可减轻疼痛,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3)丈夫(或家属)陪伴:丈夫换拖鞋、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后进入待产室陪伴,给予精神鼓励支持。(4)自由体位待产:为产妇提供温馨的待产、分娩环境,对无下床活动禁忌产妇鼓励下床活动,采取自由体位待产。为使产妇进食方便,增设可移动饭桌,为缓解产妇和家属的紧张情绪,房间内添设电视机、录音机。(5)产科专家的支持:在待产过程中,产妇把更多的信任放在医生特别是专家身上,专家对产妇的能力表示肯定和赞赏时能提升产妇的自我效能,尤其是在克服困难的时候。对待产孕妇由产科专家进行3~5次沟通交流。(6)密切观察产程并及时告知产程进展及宫口扩张程度,把握好是否继续阴道试产的关键时刻。产程的顺利进展可有效地鼓励孕妇,有助她们顺利的完成分娩。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总产程进行Z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孕妇的阴道分娩率为70.45%,高于对照组(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产程平均(351.01±132.52) min,对照组平均(452.37±221.74)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研究组发生1例,对照组3例。产妇满意度调查:两组调查率为100%,研究组满意度为99%,对照组为95%。见表2。
3 讨论
3.1 精神因素对分娩影响
精神因素与产力、产道、胎儿共同构成影响分娩的四要素,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使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头下降受阻、产程延长,降低自然分娩率。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紊乱及产妇心跳加快等因素使胎盘的物质交换减少,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增加了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2]。产程中实施情感精神支持,家属陪伴分娩可有效地促进自然分娩,减低剖宫产率。本研究中给予情感精神支持的研究组剖宫产率为29.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同时对照组总产程明显长于研究组,新生儿窒息发生多于研究组,以上结果表明,实施情感精神支持可明显改善母婴预后,促进自然分娩。
3.2 孕产妇产时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产妇是初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以及社会、媒体对分娩痛苦不适当的宣传,产妇在分娩期常产生显著的心理变化。据研究产时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分娩恐惧,产时不自信,情绪不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孕妇性格的稳定性、文化程度及接受健康教育情况和家庭支持情况[3]。新型产科服务模式提供情感精神支持、一对一陪伴及产科专家支持使产妇了解分娩过程,保持情绪稳定,增强自信心并根据产妇心理的反应,适时给予正确的分娩指导、安慰和鼓励;丈夫、家人提供的支持可缓解产妇的紧张和恐惧,消除产妇的孤独感,有利于产程进展。Chalmers等总结发现,受过训练的女性支持者对产妇和分娩结局最有帮助,产妇对丈夫陪产有积极的评价[3]。Ip认为,在分娩期间,中国孕产妇对来自丈夫和助产士的支持有较高的预期。孕产妇最高预期是来自丈夫的情感支持,这个发现强调了孕产妇感到家庭成员尤其是来自丈夫的支持是顺利分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顺产同伴的社会支持使得产妇较少的需要药物镇痛,并且感受到分娩是一种积极的体验,而独自接受分娩的产妇却没有这种体验[4]。
3.3 新型产科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
产科工作者的责任、最大追求、最高境界,就是把难产转化为顺产,保障母婴平安。剖宫产率是衡量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WHO多年来呼吁,把剖宫产率降到15%以下。然而情况令人失望。2010年6月10日在北京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卫生部妇幼司、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CCTV联合举办了“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项目启动会,预示着倡导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将在我国全面展开。新型产科服务模式是一种以孕产妇为中心的新的产科分娩服务模式,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本研究表明新型产科服务模式能够解除产妇的恐惧和焦虑,使产程在鼓励、良好、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能够促进有效宫缩,缩短产程,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产科服务模式对促进阴道分娩的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12月在新型产科服务模式下要求自然分娩的88例孕妇(研究组)与同期接受传统产科服务的80例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孕妇的阴道分娩率为70.45%,高于对照组(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产程平均(351.01±132.52)min,对照组平均(452.37±221.7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型产科服务模式为产妇提供了生理、心理、体力的全面情感精神支持,能够促进有效宫缩,缩短产程,增加自然分娩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型产科服务模式,阴道分娩
参考文献
[1]马润玫.中国产科的焦点问题——剖宫产.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7:1-2.
[2]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
[3]张素云,李云志,古梅,黄醒华.产时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7,25(22):3498-3500.
无痛分娩在产科中的应用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12月在本院自愿采用无痛分娩的产妇50例为观察组, 年龄25~30岁, 均为足月第一胎、头位、无阴道分娩及临床硬脊膜外阻滞的相关禁忌症的产妇, 预测经阴道分娩无困难。随机抽取50例自愿采用阴道常规分娩产妇为对照组。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在宫口开大3cm时, 助产士协助产妇取侧卧位, 麻醉医生选择L3~L4或L4~L5椎间隙, 采用0.15%布比卡因+20ug芬太尼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 在硬膜外腔留管, 给药方式为分次给药或微量泵连续给药, 分娩结束后拔管即可[2]。对照组按常规分娩进行护理, 观察组在麻醉同时建立静脉通道, 持续心电监护、胎心监护, 对产妇及胎儿进行全程监护。
1.3 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的护理措施, 包括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观察组除此之外还采用以下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大多数孕妇对分娩都有恐惧及怕疼心理, 剧烈的疼痛可使产妇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据调查50%的产妇在数小时的待产过程中会感到“痛不欲生, 甚至丧失理智”[3], 常常表现的敏感、易怒, 大喊大叫, 体力消耗多, 使产程延长, 造成难产。无痛分娩让产妇担心的是麻醉药物是否对胎儿及自己身体有无影响,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我们首先要创造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环境, 播放产妇喜欢的音乐, 麻醉医生和助产士要热情接待, 主动与产妇交流沟通, 讲解分娩过程、无痛分娩原理及如何正确使用腹压, 分散注意力, 安抚产妇减少恐惧、紧张, 使其尽快消除陌生感, 增加安全感。
1.3.2 镇痛护理
1.3.2. 1 镇痛前护理
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胎心、宫缩、及宫口扩张情况, 常规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并及时做好各项记录。
1.3.2. 2 分娩过程护理
(1) 实施麻醉后, 助产士要时刻守护在产妇身边, 待产过程中多倾听产妇的主诉, 宫缩间歇期鼓励产妇多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 以保持体能。 (2) 随时掌握镇痛效果, 正确评估疼痛, 根据宫缩情况, 调节镇痛泵, 必要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 (3) 宫口开全后, 关闭镇痛泵, 指导产妇正确屏气用力, 必要时使用小剂量缩宫素静脉滴注以加强宫缩, 尽量缩短第二产程, 降低难产率。
1.3.3. 3 产后护理
(1) 正确使用缩宫素, 促进子宫收缩及胎盘剥离完整, 减少产后出血。 (2) 严格消毒外阴, 行会阴切口缝合术时重新开发镇痛泵并追加药物。 (3) 产后2h协助麻醉医生拔管, 并注意保护穿刺点。 (4) 协助产妇早吸吮、早接触及交待产后注意事项。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疼痛情况。按产妇主诉进行疼痛分级:0级, 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酸痛, 可忍受。Ⅱ级明显酸痛, 呼吸急促。Ⅲ级强烈腰腹疼痛。记录第二产程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疼痛分级比较, 见表1。
注:P<0.01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3.1 镇痛效果
有表1、2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镇痛效果上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通过正确用药, 不影响子宫规律性收缩即可阻断分娩时的痛觉神经末梢传递, 硬膜外阻滞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 技术最成熟的分娩镇痛方法, 镇痛效率达97%[4]。它有起效快、作用可靠的特点, 最大限度的避免运动麻痹, 无全脊髓麻醉的危险, 达到既可以止痛又不影响宫缩及下肢活动的目的, 可满足整个产程的止痛效果。
3.2 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1) 因麻醉能够使子宫体部的运动神经 (T10以上) 未被阻断, 保证正常宫缩力, 不增加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 产后出血也无增加[5]。 (2) 硬膜外阻滞可使产妇血儿茶酚胺减少, 改善子宫胎盘血流量, 另一方面产妇疼痛缓解, 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改善了过度通气, 消除儿茶酚胺水平上升给胎儿带来的不利影响, 降低新生儿酸碱失衡及缺氧程度, 所以对胎儿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3) 该技术大大降低了器械助产率, 减少手术器械对新生儿身体的不必要刺激, 降低新生儿头部血肿发生率。
3.3 对产妇的影响
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感和因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 明显减轻应激反应, 产妇生命体征平稳, 无明显血压下降、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等不适相关症状, 增加产妇对分娩的信心, 使产妇在完全清醒无痛苦状态下的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 消除剖宫产对身体的伤害。
总之, 分娩镇痛可以减轻产妇的痛苦, 其实质时一种人文关怀, 也是医疗护理理念进步的体现, 随着社会公众及医学界理念的进步, 分娩镇痛是一种趋势, 会越来越普及。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对于产妇分娩镇痛及产程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足月初产妇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自愿采用常规分娩, 观察组自愿采用硬膜外阻滞镇痛, 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产程进展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镇痛效果上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在产程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可缩短产程, 降低剖宫产率, 对母儿无影响, 值得在医疗单位中推广。
关键词:分娩,硬膜外,镇痛,产程,护理
参考文献
[1]蔡国森, 张吉林.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15) :236-237.
[2]曲元, 吴新民, 徐成娣,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病人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0, 20 (2) :216-219.
[3]郎秋英.妇产科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14 (22) :1885.
[4]朱素君, 苏卫兰, 杨尚武.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无痛分娩的观察[J].海南医学院海报, 2007, 13 (4) :370-371.
产科分娩 篇8
关键词:分娩镇痛,产妇,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也被称之为“分娩镇痛”, 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缓解产妇在分娩时的疼痛感, 这是现代产科文明的标志, 也有利于剖宫产率的降低, 有利于分娩顺利[1]。研究显示, 无痛分娩产妇的总产程、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都要明显优于自然分娩[2]。本文就不同产科分娩镇痛方式对产妇的影响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所收治的240例足月妊娠拟阴道试产孕妇, 年龄22~35岁, 平均 (26.7±0.3) 岁, 同时排除胎盘残留、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 分别是对照组、导乐组及硬膜外组, 各80例。3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宫口开大2 cm后进入待产室待产, 宫口开全进入产房分娩, 分娩过程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 常规截石位分娩;导乐组产妇规律宫缩, 宫口开大2 cm后采用GT-4A型导乐分娩镇痛仪配合分娩球进行镇痛, 产程过程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分娩;硬膜外组产妇进入潜伏期后采用硬膜外置管药物镇痛, 分娩过程采用截石位分娩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各产程时间、术后各时点VAS评分, 剖宫产率、新生儿评分及产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VAS评分标准
采用疼痛10分标尺进行评定:10分为镇痛无效、疼痛难以耐受;7分以上为镇痛效果差、重度疼痛;4~6分为镇痛效果一般, 中度疼痛;1~3分为镇痛效果良好、轻度疼痛;0分为镇痛效果优, 完全无痛。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情况
产妇均顺利产下婴儿, 母婴均平安, 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均为8~10分, 导乐组自然分娩79例, 剖宫产1例;硬膜外组自然分娩58例, 剖宫产22例;对照组自然分娩43例, 剖宫产37例。
2.2 术后各时点VAS评分
手术之后对两组患者在0、0.5、1、1.5和2 h的疼痛程度进行VAS疼痛评价,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硬膜外组、导乐组在术后0、0.5、1、1.5和2 h的VAS评分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导乐组的VAS评分都要明显低于硬膜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产程时间及不良反应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两两比较,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导乐组产程时间最短, 对照组产程时间最长。在头晕、恶心、呕吐等产后不良反应方面, 导乐组的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其余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3]。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产科分娩过程中减轻患者的痛苦, 避免综合反应的发生, 提高镇痛技术就成为了临床上较为关注的问题。分娩过程除了给产妇带来较大的疼痛外, 产妇通常还会处于情绪焦虑、紧张状态, 神经系统呈现出高度兴奋状态, 氧耗剧增、母体代谢增高、儿茶酚胺大量释放[4], 尤其是在宫缩时, 氧耗量增加, 子宫收缩血流减少, 胎儿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缺氧威胁, 产程越长威胁越增加, 甚至引起胎儿窘迫。而实施有效的镇静措施之后, 能使产妇产程加速、子宫收缩活动增加、母体儿茶酚胺释放明显减少[5]。本文主要创新点有两个: (1) 首次将分娩球、自由体位分娩同GT-4A型导乐分娩镇痛仪产程镇痛结合起来, 为无痛分娩提供新的途径。 (2) 首次采用GT-4A型导乐分娩镇痛仪进行全产程干预, 实现无创性全产程镇痛。本组资料表明:导乐组的VAS评分、产程时间都要明显低于硬膜外组和对照组, 且在在头晕、恶心、呕吐等产后不良反应方面, 导乐组的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其余2组。总之, 将分娩球、自由体位分娩同GT-4A型导乐分娩镇痛仪产程镇痛结合起来, 能降低产妇的分娩疼痛, 为无痛分娩提供新的途径, 同时能够改善无痛分娩质量, 减少无痛分娩术后并发症, 提高分娩质量, 增加围产期安全。
参考文献
[1]Casati A, Santorsola R, Aldegheri G, et al.Intraoperative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ith levobupivacaine fo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racemic bupivacaine and ropivacaine[J].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2003, 34 (12) :153-155.
[2]张战红, 张燕, 毕连俊, 等.两组椎管内阻滞方法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33 (7) :401-401.
[3]乐杰, 妇产科[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205.
[4]吴超英, 任利荣.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6 (40) :369-371.
导乐陪伴分娩在产科的临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9月-2012年8月我院产妇收治的24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入选产妇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合并症和剖宫产指征,将240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120例,年龄在21-3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67±2.68)岁,对照组120例,年龄在22-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71±3.09)岁,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护理观察:护理人员按照常规分娩护理要求和医嘱对产妇进行分娩观察,观察组采用导乐陪伴分娩护理观察,具体方法如下:(1)陪伴时间:自产妇入院至宫口张大2-3cm、出现规律性宫缩开始,安排一名经过专业培训且具有助产资质的助产人员全程陪伴产妇进行分娩指导,产妇分娩后还要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在陪伴过程中,陪伴人员要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采取产妇可以理解的教育方法。(2)健康宣教:陪伴人员要客观评估产妇的健康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对产妇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向产妇详细讲解分娩、宫缩过程,告知其正确的镇痛方法,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及时消除其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3)饮食护理:陪伴人员要鼓励产妇经常饮水、进食,保证身体所需能量,指导产妇进行自由体位活动。(4)分娩陪伴: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人员要帮助医护人员完成接产工作,在产程的各个阶段,要严格监测产妇的体温、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指征的变化,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同时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减轻分娩疼痛,在产妇分娩后要向其讲解母乳喂养知识,加强产褥期和新生儿护理,帮助母婴接触。(5)用药监督:陪伴人员需叮嘱产妇按时、按量服药,告知其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观察产妇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发生。(6)病房消毒:陪伴人员要时刻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对产妇经常用到的杯具及时消毒。
1.3 观察项目
(1)统计两组产妇各分娩结局所占比例,包括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2)统计两组产妇产痛情况,产痛共分四级,I级:无疼痛,产妇无痛苦表情,II级:疼痛可以耐受,产妇稍有皱眉,III级:疼痛比较严重,产妇伴随出汗、面色苍白、呻吟症状,IV级:疼痛剧烈难忍,需要借助镇痛或麻醉方法缓解疼痛。(3)统计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和出血量[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对比
观察组阴道分娩109例,剖宫产11例,无新生儿窒息,对照组阴道分娩95例,剖宫产19例,新生儿窒息6例,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且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产妇产痛情况对比
两组产妇均无I级产痛,观察组II级产痛86例,占比71.7%,III级31例,占比25.8%,IV级3例,占比2.5%,对照组II级产痛59例,占比49.2%,III级38例,占比31.7%,IV级23例,占比19.2%,两组产妇除I级产痛外,各级产痛所占比例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3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和出血量对比
观察组各产程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且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3 讨论
导乐陪伴分娩最开始是由美国克劳斯医生主张提倡的一种分娩护理方式,最初指由一个有生育经验的女性在产前、产中、产后陪伴另一名女性分娩,并给予其心理、生理、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加产妇分娩舒适感,最终达到顺利分娩的目的[5]。本次研究所所指的陪伴人员是经过专业培训且具有助产资质的助产师,在分娩前、分娩中、分娩后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指导,并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应对各种意外事件。有相关报告证明,恐惧可以导致产妇交感神经持续兴奋,机体分泌大量的茶多酚,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增强,从而增加分娩痛感,严重时还会引起产妇强烈的情绪变化,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紊乱,阻碍产程进展[6,7]。
本次研究共选取240例产妇,对其中的120例产妇采用导乐陪伴分娩方式,结果发现,此120例产妇无论是在分娩方式、产痛分级、产程时间和出血量上均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导乐陪伴分娩与常规分娩方式相比,能够提高产妇阴道分娩率,缓解产妇疼痛,缩短各产程时间,减少出血量,是一种提高产科质量的理想分娩护理方式。导乐陪伴分娩是医疗模式转变之后值得提倡的一种分娩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经导乐陪伴分娩的产妇精神愉悦,不再惧怕自然分娩过程,这对于促进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爱民,朱志辉,谭务贞,等.全程责任制助产加导乐陪伴分娩对提升产科质量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8):1325-1327.
[2]秦春红.导乐陪伴分娩对分娩结局的积极作用[J].安徽医药,2012,16(7):1040-1041.
[3]王燕红.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7):1007-1008.
[4]徐玲娣,陈廷美.导乐陪伴分娩联合无创分娩镇痛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4):474-475.
[5]周敬珍,尹春艳,贾晓江,等.全程导乐陪伴分娩联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产科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9):2692-2693.
[6]王瑞华.导乐陪伴分娩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3,48(1):83-84.
产科分娩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84例, 年龄22岁~40岁, 平均年龄 (24±6.13) 岁。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 研究组中初产妇27例, 经产妇15例;对照组中初产妇25例, 经产妇17例。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无痛分娩, 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研究组在进行无痛分娩时, 待产妇宫口开至2 cm~3 cm时, 麻醉师实施腰麻-硬膜外麻醉, 选择L3~4或L2~3的椎间隙, 待穿刺硬外膜腔成功之后, 将腰麻穿刺针放入硬膜外穿刺空芯, 然后刺入蛛网膜下腔。在子宫收缩期间缓慢注入布比卡因2.5 mg, 芬太尼2.5 g, 葡萄糖0.25 g, 麻黄素20 g, 且一次性注射完毕。给药方式为微量泵持续给药或分次给药。麻醉平面应控制在T10以下, 等腰麻作用逐渐减弱后, 使用注射泵注入硬膜外腔微量麻醉液。对照组在分娩中, 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2组产后出血、胎儿窘迫、镇痛效果、产程等临床指标进行对比观察。
1.3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
显效:稍感不适或无痛;有效:出现酸痛, 但是可以承受;无效:产生强烈的腰腹部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经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100%。对照组无镇痛效果,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产程、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程 (7.26±2.18) h,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9.64±4.16) h, 2组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5, P<0.05) 。研究组剖宫产所占比例为7.14%, 低于对照组的26.19%, 2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产后出血所占比例为2.38%, 低于对照组的4.76%, 新生儿窒息率2.38%与对照组相等, 2组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分娩疼痛主要来自宫缩时宫颈的压迫和子宫扩张, 主要发生在下腹部, 有时也会在脊椎上面和两股内侧产生疼痛[2]。绝大多数产妇感觉到的宫缩痛和月经期痛性痉挛相似, 但要更强烈。主要原因是由于胎儿出生时外阴部和会阴扩张, 引起这些部位的强烈疼痛和烧灼感。由于强烈的疼痛, 很多产妇会选择剖宫产, 但剖宫产手术常常是产科病理情况下所采用的补救措施, 属于人为的非自然分娩。对于产妇而言, 会增加附件炎症、肠粘连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率;对于新生儿而言, 因为缺少对外界的逐步适应过程和缺乏阴道壁的挤压, 使羊水排除不彻底, 不利于新生儿的呼吸功能[3]。
无痛分娩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产妇的疼痛感, 减少由于疼痛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在无痛分娩技术中, 联合麻醉镇痛的应用不仅不会影响宫缩, 而且能够让产妇保持走动能力, 并且硬膜外腔中的塑料导管能够满足急症剖宫产手术以及助产的需要, 对于分娩困难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殊情况, 硬膜外镇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无痛分娩技术能够让产妇在完全清醒且没有痛苦的状态下完成生产过程, 降低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产妇在待产过程中会感到痛不欲生, 敏感易怒, 延长产程, 甚至会造成难产。无痛分娩技术能够增强产妇的信心, 减少剖宫产率, 但具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和阴道分娩禁忌证的产妇不能实施无痛分娩, 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更不能采用该法。所以应经麻醉科和产科医生认真检查后, 方能决定采取何种分娩方式。
本文研究组镇痛总有效率高达100%, 对照组无镇痛效果;研究组产程 (7.26±2.18) h,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9.64±4.16) h;研究组剖宫产所占比例7.14%, 低于对照组的26.19%;研究组产后出血所占比例2.38%, 低于对照组的4.76%;新生儿窒息率2.38%与对照组相等。
综上所述, 无痛分娩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分娩疼痛和麻醉药的全身药量和浓度, 有效减少导管移位和感染引起的高平面阻滞, 减少剖宫产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并使宫缩不会受到影响, 产妇处于完全清醒的状态, 母婴安全性提高。无痛分娩技术具有安全有效, 镇痛效果佳, 且能有效缩短产程和降低剖宫产率, 对母婴无不良影响等优点, 值得在产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文静.无痛分娩效果观察与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12) :71-72.
[2]陶芳, 骆骏.150例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2 (2) :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