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视角(通用9篇)
个性视角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 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感悟, 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享受审美的乐趣[1]。由此, 我们可知个性化阅读的真正含义, 同时这也对从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 尊重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个性化阅读。在实践教学阅读中, 教师不仅要克服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 更要注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引导, 宣扬多元化人文价值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以及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等。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个性化阅读思维
教学不是单向的主体行为, 而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与交流的互动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阅读学习中, 产生阅读感悟和思考,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都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都保持一致的阅读体会, 限制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然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自身的差异也会带来阅读体验的不同, 我们需要的是尊重和正视这个自然现象和生理规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 则彻底杜绝了这一现象,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自主权利,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让他们勇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 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2]。
二、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
阅读不同于其他, 它需要一定的氛围。而每个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都存在差异, 因而他们对于阅读的体会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 因此, 在实践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 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等进行个性化阅读设计, 同时也需要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 鼓励和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等, 在个性化阅读的锻炼中, 促使学生自我阅读技能的提升。同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和阅读书籍, 并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甚至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交流、讨论, 组织班级收集书籍, 交换阅读、学习, 在满足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以共享交流的方式来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 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形成良好的阅读认知[3]。
三、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拓展个性化阅读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它促使人不断积极地探索、前进, 兴趣也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勇于探索和尝试多种教学方式, 合理设计和组织相关的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努力引导学生们积极阅读学习, 同时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 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交流, 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除了阅读课内作品, 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扩大和提升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有针对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这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塑造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内外阅读教学活动, 寓学于乐, 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阅读, 通过针对性培养、锻炼,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拓展学生个性化阅读空间,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拓展知识储备, 培养个性化阅读。
四、实施多元化阅读教学, 深化个性化阅读体验
阅读本身是多元化的, 没有限制的, 而学生作为阅读个体其自身的价值取向、性格特征、审美观念、认知水平、家庭环境、社会经历等都不尽相同, 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也呈现多样性差异,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固定学生的思维, 而应是鼓励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公开交流讨论方式, 鼓励学生对阅读的书籍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注重培养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除了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 还要进行理性的引导,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深化学生对阅读的了解和认知。在教学中, 注意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深化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4]。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们要珍视和重视学生所拥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见解。因此, 在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同时也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 正确引导去阅读和体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个性化阅读, 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获得人生感悟和享受乐趣的最佳途径。
总之, 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创新的前提, 也是学生自身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初中语文阅读本身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个性化的开展。作为教师, 应紧跟时代步伐, 适应新时代下的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角度组织和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取感悟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真正地感受到阅读的内涵和真谛, 进而强化和提高自身技能和素养, 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2]刘晓君.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 (1) .
[3]胡景淑.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6) .
[4]谢玉祥.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6) .
个性视角 篇2
关键词: 生态视角 英语教学 个性化阅读
从生态视角下看到的一堂课应该是:施教者、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成为一个良性的教学生态系统,并以此构建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这和谐、自主、开放的课堂生态环境中,师生共同努力,学生身心及个体均获得全面发展,进而可以高效地学习知识。阅读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但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储备、教育背景等千差万别,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拓展教与学双方的思维空间,方可提高阅读质量,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化因素,逐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那么如何从生态视角进行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让学生带着激情进行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感知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学习的快乐,帮助他们终身高效地学习,是值得每位教育者探索的课题。
一、生态视角下个性化英语阅读的界定
英语学习本身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立足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生态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把学生看做是教学的对象或载体,只重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自学能力的培养,重统一而不重多样性;而是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要对学生产生这一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既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又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感、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激励学生以自我研读为主,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努力拓宽英语学习视野与提高英语运用的能力,把阅读过程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分析,把握进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的一种行为。
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就是阅读教学模式化:pre-reading - while-reading - post-reading,听课时课堂上很热闹,学生也积极参与。平时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于文章的字、词、句子结构、文章结构总是唯恐讲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机械地操练,教师的讲解往往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主体的自身发展需要。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需求的关注,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受教师思路的牵制,禁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英语阅读要有个性化必要性
(一)英语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终身有效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
英语阅读个性化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关注读什么,。还要关注怎么读,其阅读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有效性和效率。学习者应学会个性化阅读,从而有效地学习英语。
(二)英语阅读个性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阅读个性化要求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分析、理解课文,而是设置一些灵活巧妙的问题,设立阅读目标,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英语阅读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
英语阅读个性化要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时给学生多留一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碰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个角度对课文所呈现的信息和要表达的含义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就会实现创造性学习目标。
(四)英语阅读个性化有利于学生体验性地学习。
英语阅读个性化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而不是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在体验当中习得知识,感知世界。
(五)英语阅读个性化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地学习。
英语阅读个性化鼓励学生敢于向文章内容、观点及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常预设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能让学生学会评判性地学习。
四、生态视角下英语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
(一)注重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差异。学生间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目标设定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的才能,用正确的眼光审视自己,愉快地接受知识,增强自信心,培养英语的阅读能力。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教师一方面要求其能够理解并掌握阅读的材料,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深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并进行赏析。对于B层次学生来讲,教师对其要求重点放在理解并掌握阅读文章内容上,能够模仿文章句子结构进行遣词造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而对于C层次学生来说,教师目标要求其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了解阅读内容,能够回答when/who/where/what/why等问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实现既定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潜能。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1.课文的导入活动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除了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之外,结合课文,设计好课文导入语,增强悬念,提出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热情,提高阅读兴趣。
2.巧妙设计问题,激起学生阅读欲望。
(1)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多样性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不应该是单一的一问一答,还可以伴有判断正误、选择题、配对、表格、图片等。这种灵活的问题设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单一所带来的阅读乏味和疲劳。
(2)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和新颖性
从文章巧妙的艺术构思中设疑,问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新颖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3)问题设置要具有连贯性和可行性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连贯性,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同时问题设置要注意难易适度,能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阅读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依据学生水平,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让学生在阅读中始终保持阅读兴趣。
3.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彰显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
真正有效的阅读,势必依赖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及写作目的,进而实现阅读的目标。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职责就是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而专注有目的地去读,学生阅读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阅读所获就越多。
(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个性化阅读质量。
正确的阅读习惯对阅读至关重要。一些学生阅读效果不佳,是由于不良阅读习惯所致。如遇到生词就查词典;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读;在心中默读;阅读时把每句话都译成汉语,遇到看不懂的不断地回读;阅读时思想不集中等,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影响对文章大意和主旨的理解,阅读效果当然不够理想。因此,阅读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阅读时要做到“眼”、“心”高度集中。
在阅读中,培养眼睛的阅读技巧,训练逐步学会几乎是垂直地、自上而下地在书页中间移动视线,扩大视力范围,以获得快速阅读的能力。同时,“眼”、“心”都要高度集中。一旦开始阅读文章,就要深入文章,不断寻求新的信息,使之形成完整概念。不允许有杂念,不可在阅读期间对文章内容进行评论,尽量不回读,更不能读读停停。
2.阅读时要求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
一开始阅读英语文章时,学生往往以单词为单位,逐词阅读,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影响阅读效果。要引导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因为成组阅读,眼停次数少,读速快;按意群理解,意义明白易懂。从意群划分来看,有的具有关键词意,如动词、名词、副词等,阅读时应将有限的时间放在意群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词汇上。提醒学生在阅读训练时眼睛每次移动视线的距离是以整句,然后过渡到一个整段。学生平时训练时,可有意识地将短文按意群用斜线划分好再阅读,训练学会尽快抓住意群的中心词、提纲挈领,逐步达到阅读效果。
3.阅读时要求学生学会猜测词义。
阅读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这时,要求学生不要纠结某个生词,而要首先要把整段、整篇文章看完,通过对全篇短文的理解,猜测出生词的大意。教学中要在有限的课时和篇幅内容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新词,介绍一些构词规律和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学会从上下文,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判断词义。提醒学生不必太精确,相当接近即为正确,这样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自信,不仅提高阅读速度,而且培养阅读能力。
4.阅读时要让学生学会快速捕捉信息。
文章的首段与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的作用。因此,要提醒学生阅读训练时怎样快速地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题句,了解了它们的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捕捉文章的相关信息。表示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是连接词、副词、代词、介词短语、关系词、插入语等,阅读时都应特别注意。
五、结语
教育生态学把教育看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及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关系。在生态视角下,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要有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赵维庚.阅读速度与快速阅读[J].外语学刊,1989,(4).
[2]李太志.从培养兴趣、习惯入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速度[A].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C].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3]骆萍.大学英语阅读能力与阅读技巧的培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个性视角 篇3
一、给予学生自主权, 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自我与阅读文本进行对话, 进而产生一定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本身不同, 他们的阅读体验也是不同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占据主导位置, 往往引导学生都朝着一个阅读感受发展, 限制学生个体思维的产生。新课改的实施, 改变了这一现象, 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并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思维。基于此, 笔者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让学生敢于对阅读文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产生。
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教学内容时, 笔者就阅读文本中的关键性内容“父亲攀越栏杆去给我买橘子”的这个动作让学生首先进行讨论, 进而以点拓全, 给予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探讨阅读文本中展示出来的父爱, 以及父爱的表达方式等, 让学生从父爱的角度有个认知, 进而再反过来去阅读文本, 产生一定的个性化思维, 诸如父爱大如山, 文章也许初衷不是单一的父爱表达, 更多的是表达父亲对儿子的责任, 等等。以自由来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 拓宽学生本身的思路范畴。
二、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促使学生实施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不同于其他, 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氛围。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都是不同的, 从而他们对于阅读也是独立呈现的, 尤其阅读感悟, 更应该是鲜明的自我特征。对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笔者在教学中, 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即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为学生打造阅读平台, 鼓励学生个体化阅读等, 促使学生自我阅读技能的提升和有效发展。
如, 对于阅读书籍,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阅读, 就阅读文本来说, 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阅读, 进而才能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认知和感受。诸如让学生说说自己选择书籍的原因, 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想法, 等等。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班级中建立阅读广角, 共同筹集书籍, 共同阅读, 相互帮助, 以共享的方式来促使学生个性阅读, 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有效形成。
三、实施多维度阅读, 深化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产生
阅读本身是没有限制的, 是多元化的, 阅读个体不同其阅读感受也不会相同, 甚至阅读个体的阅读时间不同, 其阅读感受也是不同的。可以说阅读是多元化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固定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上枷锁, 让学生全部都一个阅读体验, 而应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深化学生对阅读的了解和认知。对此, 章熊先生也曾经说过:“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现在感觉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 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 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鉴于此, 笔者在教学中, 实施多维度阅读, 深化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产生。
如, 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教学内容时, 笔者抛开传统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定位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等阅读体验的框架, 采取多解性的阅读形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 进而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即让学生多角度的去分析和阅读这篇文章谈感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角度和分析角度, 从而得出的也都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诸如“孔乙己悲剧的形象, 不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而且更多的是他自己对自己的放弃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执着追求”、“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孔乙己还是很有个性的, 他敢做, 敢以自己的心态去展示”、“孔乙己只是代表学习失利的一方, 犹如今天高考失败或者就业失败的人, 而且他们还不愿意承认, 感觉自己高人一等, 认不清事实, 在现如今的社会也有这样的人”, 等等。初中生思维比较灵敏, 受时代的影响, 他们对于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 这样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让学生以自我的角度去阅读、分析, 很容易就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而这个过程也就充分说明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入掌握, 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提升。
总之, 个性化是现如今社会所需求的, 是创新的前提, 更是学生自我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初中阅读本身的多元化决定了阅读教学个性化的开展。作为教师应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基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 借以促使学生以阅读感受多变, 产生个性化体验, 真正感受阅读的魅力和内涵, 进而强化自我综合技能和素养的形成以及, 实现持续发展。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内容, 也是重要性的内容。从某个角度来说, 阅读教学占据初中语文教学的半边天, 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形成和发展。新背景下倡导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现, 即注重学生个体化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然而,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是一刀切, 促使学生的阅读感受和教师一样, 对学生的阅读实现固定化、枷锁化,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此, 教师应基于个性化的视角来构建语文阅读教学, 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生成。
关键词:个性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优才教育研究院主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典型问题解决案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
个性视角 篇4
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能获得关于不同地域文化的体验,主要包括对当地不同于居住地的民风民俗,地域特色,宗教信仰和以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为基础形成的独特文化的体验。这些体验主要是通过导游讲解服务来实现的。为了满足不同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不同要求,导游的讲解服务必须具有个性特色,这是未来旅游发展中旅游者个性化需求趋势。
个性化导游讲解的要求
导游个性特色讲解是满足不同旅游者精神需要,在引导旅游者参观游览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文明素养、语言艺术和独特的风格给旅游者以精神满足,其具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思想是隐藏在物质表面下,被物质所体现,但又超越于物质的精神内涵。在旅游景区中主要表现为以主要景点为依托的人文精神。導游在掌握基本的待客游览的技巧之外,必须加强自身对景区内主要景点所包含的思想有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在讲解中做到深入浅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中的求知心理,同时增加景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性
二十一世纪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景区的文化。一个优秀的导游在对景区的景点进行讲解时,应该剖析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且在讲述景点的同时与当地人们生活的民俗民风紧密结合起来,让游客通过对景点的了解对当地的文化产生兴趣,这样就会使景点的留给游客的印象深刻,重游率提高。
情感性
人们旅游的动机除了要通过旅游获得身心的放松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想通过旅游找回在城市中已经丢失了的真实的情感,导游的个性化讲解中一定要有通过旅游景点的讲述结合现实生活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动旅游者,使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价达到最优。
知识性
知识就意味着专业,也就是说在讲解的过程中多用旅游专业术语而不是通俗的语言,这是考验导游服务个性化服务的试金石,只有满足要求最苛刻的旅游者的讲解需求,导游特色服务才可以说做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趣味性
在讲解服务中增加趣味性能够使导游讲解个性化突出出来,使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印象深刻。增加趣味性的途径主要是在对景点的讲解中埋下伏笔,想到关键的地方时停住不再往下讲,让游客先去进行猜想,等到游客想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再把最终的结果告诉游客,让游客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使游客的思想始终与导游员的讲解保持一致,从而激发游客对下一个景点的兴趣。
传统旅行方式中导游讲解存在的问题
导游人员的组成结构不合理
众所周知,导游人员按照等级分分为:初级导游员,中级导游员,高级导游员,特级导游员。但是在旅游景区的导游员大部分是初级,中级导游而中级和特级导游的比例非常的低。(见表1)
现如今旅游景区的初级导游员的比例非常的高,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导游的讲解服务质量难以达到导游讲解特色化的要求。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进行导游讲解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导游,这些导游在讲解时根本不在乎讲解的质量只是把事先备好的导游词念一遍,这样不仅会使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观赏失去兴趣,而且对整个旅游区的印象大打折扣。这显然不适应旅游者日益增加个性化需求下对导游讲解的要求。
文化底蕴不厚
导游是当地旅游地形象的代言,导游讲解的旅游景点的文化底蕴是否厚重是当地旅游景区是否能保持旅游吸引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导游知识结构的参差不齐,导游讲解中所体现的文化底蕴也是不同的。从最近的旅游景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在旅游景区进行讲解服务的导游员的学历基本上是大专生,有一小部分是本科生,更高学历的从事导游工作的少之又少。这表明导游员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情感不真实
根据旅游年限对江西井冈山景区的导游从事导游动机进行调研。(见表2)
由此可见真正将导游事业作为自己人生价值体现的导游员并不是非常的多,有很多做导游的人员他们的初衷只是缓解生活的压力,并不喜欢和热爱导游工作,当生活的压力稍微缓解时他们便会毫不犹豫的离开导游这个工作岗位。当然了,那些做兼职导游的人员就是来体验一下做导游的新鲜感,当新鲜感过去了,他们就会放弃做导游。正因为如此,在导游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游客普遍反映导游员只是应付差事,讲解过程中的没有一丁点的情感流露,没有随着讲解内容的变化情感发生变化而是始终如一的语气、语调,使讲解显得很僵硬,没有生气,使讲解的内容没有和游客的心理感受实现共鸣。
讲解内容的广度不够
一个出色的导游员在进行导游讲解的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应该做到古今贯通,而不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景点的讲解。在对全国的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进行感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导游员在对旅游景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局限于导游词上的讲解内容,几乎没有进行对讲解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而且对旅游景点的讲解过于独立,没有把旅游景区内所有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来,缺乏系统性,因此,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完成后,游客对旅游景区景点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形成对整个景区的客观认识和感动自己的主观认识。
提高导游特色服务质量的建议
提升中、高等级导游员的数量
现如今,导游景区内导游的整体级别不高是阻碍导游服务特色化的客观原因,提高导游的级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旅游景区应该建立属于自己景区关于对导游级别要求的规章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一些导游级别低甚至是兼职导游来进行旅游景点的讲解,损害了游客的体验;其次,从旅行社的角度来说,旅行社也应该在导游等级管理中把好关,有很多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雇佣兼职导游,这样做既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发展也会对旅行社自身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是兼职导游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就会使对整个旅游地的满意度下降,不利于下一次旅游活动的开展;最后,作为导游员自身也必须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主要是积极参加导游员的培训,作为中级和初级导游员应该在业余时间内抓紧时间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巧,向导游讲解服务一流的高级和特级导游员学习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成为高级或者特级导游员。
区别对待不同级别的导游员
导游服务讲解费用没有差别,是传统旅游方式中普遍存在的弊端。这不仅挫伤了高水平导游的积极性,也为那些想寻求质量高的旅游体验的旅游者制造了麻烦,因为导游服务费是相同的,又因为导游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只有在导游过程中才可以辨别导游服务的好坏。所以为了提高高水平导游员的积极性和满足需求旅游体验高质量的旅游者,旅游景区应该对不同级别的导游员进行区别对待,区别对待最直接体现就是导游服务费的差别化。
培养导游在讲解服务过程中的使命感
有些景点导游讲解服务不好还有强迫游客“付小费”的情况发生,这对导游的形象大打折扣,造成这些不和谐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导游自身的使命感缺失,认为导游工作只是一项很普通的服务工作,没有意识到导游工作背后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所以在导游定期培训中不应该仅仅在导游讲解的技巧上下工夫,更重要的是要使导游人员的使命感树立起来。使命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导游对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的讲解其活动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旅游景点存在的意义不仅能提供给旅游者观赏,游览价值从而满足旅游者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旅游景点中所包含的文化,旅游者只能通过导游员精湛地讲解才能对景点中的文化有所体会,进而将文化与亲戚朋友一起分享,使文化得到传承不至于失传,一些景点之所以能成为文化遗产也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导游在讲解景点时应该赋予景点新的时代气息,使景点的内涵能够在不改变其本质属性的情况下与时俱进,让景点在新时代下体现出与这个时代相一致的时代精神。
完善大学生做兼职导游的途径
随着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快速进展,一些旅行社为了节约费用往往利用大学生做兼职导游的愿望,让他们去带团,而且有许多大学生愿意为他们带团。这其实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没有让旅游者的旅游效用达到最大化。由于大学生兼职导游只是偶尔带团,其他时间并不在钻研导游讲解服务上,而是在完成自身学业的过程中,所以大学生兼职导游对景点的情况也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达到对景点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所以在景区中当游客询问景点的深层次问题时,大学生兼职导游只是说“我也不太清楚”,这样就会使游客产生极为不满的情绪。有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景区应该采取措施杜绝大学生做兼职导游太急功近利的趋势,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做兼职导游的途径。一个有效的途径应该是让大学生做兼职导游前去聆听高级和特级导游员对旅游景点的讲解,再通过旅游景区的严格考核后再上岗。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个性视角 篇5
宿舍小群体内部形成的群体规范、群体目标和宿舍小环境, 影响着群体中的成员的个性发展。小群体对成员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小群体是成员和社会之间的纽带, 是成员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小群体对群体成员的作用是潜在的、隐秘的、不易为人察觉的, 然而有时也是惊人的。考夫卡认为, 社会学群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格式塔 ( 完形) , 各部分 ( 单个成员) 的相互依赖性决定着群体的力量。‘格式塔’越强, 群体各成员的地位和行为对群体内部关系的依赖性就越强。”宿舍小群体虽然由单个成员所组成, 但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所具有的不是属性的总和, 而是新的整体特质。
第一, 宿舍小群体形成的群体规范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个体成员若与多数其他成员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很难独自坚持下去, 通常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以适应群体的统一步伐, 或者隐藏自己的观点。群体的力量大于原则的力量, 使得部分成员将群体的行为规范认同为自己的原则, 以保持一致性。即使当群体成员独自一人行动时, 群体的规范和标准也起着约束作用。宿舍小群体所形成的群体规范给成员以精神支柱, 当个体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时, 便会混乱。个体加入群体后, 群体便给了成员限定和边界, 当然这些限定和边界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 宿舍小群体形成的群体目标对个体有极大的召唤力, 较之个体自己个人制定的目标具有更大的坚定性。宿舍小群体由于共同学习和生活以及相投的兴趣志向, 容易达成一致形成群体目标。群体目标分两种, 有健康向上的目标和不利于成员成长的目标。有的宿舍小群体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 在大三甚至大二时就定下了考研深造的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严格按照制定的学习计划, 早起、学习、探讨。成员在群体中较容易坚持目标, 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除了宿舍全体考研还有宿舍全体玩游戏的现象, 这种群体目标则是对个体发展不利的目标。这种情况下, 单独改变个体的效果不明显, 需要和整个宿舍的群体成员沟通, 建立健康向上的群体目标, 集体转变恶习。
第三, 宿舍小群体形成的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宿舍这种小的、亲密的环境能够直接作用于成员, 会诱发成员的一些性格特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 也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个体在童年甚至更早的时期经历的事件有的埋藏在心里形成了种子, 成年以后由于所处的环境影响, 有的种子能够发芽成长, 而有的种子因为没有适宜的环境而永远藏在心底。好的宿舍群体小环境诱发的是积极的正面的种子, 而交流沟通不畅的小环境诱发的则是消极的负面的种子。
综上所述, 大学生宿舍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以不同的形式, 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影响, 影响的力度远胜于父母、老师。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动态系统, 具有变化和成长的内在潜力。高校的教育者可以利用小群体对个体成员的影响, 诱导促进大学生宿舍形成良好的小群体, 一方面能使大学生在个性的形成、学业的发展有更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能够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摘要:大学阶段在个体的个性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在该阶段, 以宿舍为单位的小群体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并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种是宿舍小群体的成员之间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另一种是宿舍小群体作为一个系统形成群体规范、群体目标和小环境对个体成员进行影响。本文主要从第二种方式陈述宿舍小群体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宿舍小群体,个性,群体规范,小环境
参考文献
[1]安季平娜, 卢朝峰.小群体研究的系统方法[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988, (04) :1.
[2]许野轼.小群体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J].社会, 1990, (02) :17.
[3]姜明, 张学慧.试析大学生小群体[J].青年探索, 1989, (04) :36-37.
[4]卓郑立.试论小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当代青年研究, 1985, (06) :19.
[5]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49.
个性视角 篇6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这一创新性的理论, 打破了智能一元化的假设。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基本结构的多元化;并指出智能不是一方面的能力, 而是多方面的能力。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 并于相关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进一步构建了智能的定义, 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制造产品的能力。智能由多方面的能力构成。人类利用这些能力来认识、理解和学习。这些能力被归类和定义后, 主要划分为八种, 即语言、逻辑数理、形象思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和生存。
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三种特征:第一, 智能是多元化存在的, 各职能之间可以在训练和培养下实现迁移, 由强带弱, 由强促弱, 这种特征被叫做协同性。第二, 由于环境和教育对智能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的差别带来智能的差异性。而智能的差异性往往会影响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效果等。这种特征被叫做差异性。第三, 智能即人类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智能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种特征被叫做发展性。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为学科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科全面的多元评价, 倡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运用不同的课内外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在充分尊重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基础上, 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 遵循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原则,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元英语教学形式将英语认知目标和智能发展目标有机融合, 实现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一)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 确立差异化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 作为继承高中英语教学的后续教学, 必须要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杠杆和支撑, 了解学生的基本智能,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前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 不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绊脚石, 而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益资源。大学英语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 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 制定适合教学内容的、有层次、有个性、多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是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向导和催化剂。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 实现教学模式个性化
多元智能理论把教育的目的定义为发掘并引领这些智能的发展, 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来解决问题, 输出办法, 从而实现语言的学习。同时, 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利用智能的迁移性, 带动劣势智能。大学英语学习既可以课堂讲授, 又可采用多媒体网络辅助自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选择使用实物、挂图、多媒体图片等视觉化工具, 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设角色扮演, 英语短剧等任务型课堂活动, 运用身体运动智能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在语音教学中可以加强节奏训练, 利用音乐智能来学习语言。
(三) 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 所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智能强项, 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 为具有不同秉赋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从而, 使学生的强项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 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个性化特点, 因此,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呈现个性化思维过程和思考成果。增加选择性能, 允许个性呈现的存在, 鼓励个性发展。
三、结束语
在“以人为本”, 重视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依托多元智能理论, 实现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将有益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更有益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2]Armstrong 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M].Alexandria:ASCD, 1994.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统一性与个性化: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的思考[J].中国外语, 2009 (03) .
[4]戴炜栋, 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 2004 (04) .
个性视角 篇7
一、教学个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不能忽视的重要维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断丰富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日渐明朗地凸显了重新审视教师教学个性的必要性。综观关于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要求, 绝大多数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体系、适应研究型教学和实践型教学的能力以及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以及强调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等方面, 但是对于教师的职业情感、自我效能感、心理品质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体性等影响教学个性方面的因素关注较少。或者说, 在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论和操作中, 教师教学个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学个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 大部分教育者重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种理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设计活动法、探究法等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推动教学。这种模式颠覆了旧的课程标准设定下实行的教师单向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板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 重“灌输”轻“引导”的现状。但是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限制下, 教学并不可能达到上述理想的效果, 至此, 就形成了“汉堡模式”, 一方面是来自课程改革实施的巨大推动力, 要求彻底摒弃课堂死板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 主张给学生鲜活的课堂、活跃的氛围, 在活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 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另一方面, 来自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将考试作为在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的金钥匙, 为了获得好的升学率, 学校将压力倾向教师。教师被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夹在中间, 既要创新教学模式, 多搞活动, 又要随时绷紧意识控制教学进度, 抓紧时间落实对学生的知识点考察, 处境尴尬。教师忙于应付两端的要求, 还要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早已疲惫不堪, 自然无力思考、总结,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不是指个人的人格和特性, 而是指作为职业人出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的教学特征, 表现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习惯等方面。一名新教师很难具备完整的固定的教学个性, 这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是在学习、总结、反思的基础上长时期形成的。这充分反映了教学个性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断成长后习得的。
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推动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 二者相互影响, 不可分割。举个例子来说, 学校经常向教师开设教育法规的学习课程,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法》和《教师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在学习的过程, 每一个教师将领会到教育法规的精神, 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从而形成一种无私奉献的积极氛围, 将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逐步内化为个人的内在需求。教师具备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使得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提高有了更大空间的追求。在实现职业目标的动力下, 教师将坚持终身学习的信念, 不断丰富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 形成娴熟的教学技巧。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至此加深。反观教师专业化对教学个性的作用, 在专业化背景下, 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 教师享有一定的职业权利和主体意识, 自我意识的彰显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二、教师教学个性缺席的原因浅析
新课程改革总是给人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 但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回避一些非常棘手和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教师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个性?是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 还是教师教学工作任务过重而无暇顾及?教学个性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远达不到应有的程度, 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仍存在严重的缺席状态, 造成教师教学个性的根源涉及到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等多方面原因。
第一, 教学体制和评价制度的禁锢。这种禁锢突出表现在教材、考核方式方面。“教材”限制了教师对知识的个人诠释的空间。新教材的“留白”与部分知识点的调整体现了课改的方向与目的。“留白”赋予了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 可以彰显自身的教学个性。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按照知识储备的慢节奏获取全部的知识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课程改革追求自主和探究的前提下, 仍然需要考试制度把关, 而“教材”实则为应试制度的化身。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可现实的条件不允许教师随意选择取水工具的形状, 取水量的多少都被“教材”这一模型限制好了。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落实教材的知识点, 习惯于尽可能依据大纲要求教学。这种状况使得教师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主诠释知识的愿望。
美国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中指出, 专业工作是指专业人员对他们本行工作拥有特殊知识并在工作中能够享有较多自主权的职业。 (2) 在现实情况下, 教师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在教师专业自主权中处于服从的弱势地位, 学校教育过多受到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自主权丧失, 从而难以形成完善的教学个性。另外, 虽然我国实施了各级教师的评选制度, 但考核的方式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论文发表率等量化手段衡量。教学评价方法标准化、绝对化。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形成教学个性。而评价标准的细化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考量教师的教学活动。但是如果将标准作为不可变革的、唯一的评价体系, 则反而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造成教学个性形成的障碍。
第二, 教师主体性角色缺失。首先, 表现在日常生活的销蚀, 不少教师在刚入职时激情澎湃, 而随着教龄的增长, 经验的累积, 创新意识逐渐单薄, 失去了追求教学个性的心气。日常生活是一种既定的重复的模式, 凭借传统和习惯维系。教师若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无革新与批判意识, 长此以往, 在熟悉的工作环境中养成了惯性的授课模式, 备课时, 也会根据以往类似的教学方式设计课程。刻板地遵循教学步骤、教学流程使教师个性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其次, 教师专业意识淡薄, 职业道德和进取心弱化, 使得原本作为理想的教师职业成为简单的谋生工具, 长此以往使得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欠缺。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举一反三、风趣幽默的老师。这种教学风格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 并且将知识内化, 融入教师个体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 形成深厚的理论水平, 逐步提高教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 教学个性的形成还应当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的深入把握上。
第三, 系统的师范教育使得新教师思想趋于僵化。师范生在正规的师范院校接受了包括教学方法类的实践课以及教学论等理论课程。大学专业的设置目标是为了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师范生的学习过程中, 缺少实践的机会, 导致预备教师过于信奉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入职时, 由于缺少经验过分依赖课本中学习到的原则, 这种“本本主义”必然会使得新教师四处碰壁, 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放弃对理论的信任转而模仿老教师的教育经验, 使得教学成为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局限于框架模型中的教师又缺乏反思能力, 则难以继续提升, 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三、探讨教师教学个性彰显的路径
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制度化为教学个性的形成提供了环境和方向。在“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下, 教师会自发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形成符合潮流的教学风格。古代的教育制度强调师生关系体现在尊卑地位上, 在此背景下, 教师大多形成了严谨、刻板、严厉的教学风格, 形成了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增强, 师生关系交往化, 教师也形成了随和、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
所谓个性, 即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个性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与普适观念的冲突, 否则将与共性无异。教师需要制定教学任务, 并严格遵循计划执行, 课时一定, 应试的压力与教师教学工作的进度要求就会与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自主探求发生冲突, 此时, 教师选择跟紧教学安排也是教学个性的另外一种体现。教师的个性喜好差异, 决定了不同个性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过于差异化也有可能导致教学效果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 在追求教学个性的教学活动中, 制度化的课程标准起到了调节教学活动的作用。
首先, 建立“民主”的教学环境, 改善学校的教育制度。这里的“民主”并不是从政治学角度解析, 而是指社会应当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制度是必须的, 因为它是教育有序、有效的保障。教育活动应当依据一定教学目标,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但不应限制得过于严格。学生的校园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到制度的规范, 同样, 教师教学活动的细节也从上课的时间、课堂的行为、考试乃至个人着装等也都被圈定在一张无形之网中。学校过于严格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等给老师划出了多个教学禁区, 担心出现教学事故的老师则“畏手畏脚”地选择最稳妥的“讲授练考”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制度本是从防范的角度制定, 为了使教学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而诞生, 却最终忽视了制度也是可以发挥激励、促进作用的。假设教学目标既定, 那么在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方法和路线上就可以给教师空间, 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力。例如, 只要教师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 那么就将是否布置作业、选择何种方式考核的微小细节交由教师自主选择。除此之外, 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应当形成尊重和谐的氛围。教师获得经验无非来自两种途径, 即自身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向同伴习得的间接经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专攻和擅长的学科领域以及专业方向。人人是学习之人, 教师之间应及时沟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想。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之间在借鉴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教学个性。
其次, 教师应当自觉主动提高水平, 养成随时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学环境虽然对教学个性的形成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但主观条件则起决定性作用。教学个性的养成根本上还要靠教师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应有继续培训的机会, 从而使之能跟上思想和方法的新进展。” (3) 在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 课程改革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 这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新生的一代的教育素养的问题。
第三, 实现教学管理体系与教师专业个性发展制度的良性互动。目前, 大部分中小学在升学的压力下自觉形成了围绕教学任务为中心建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教师在这一体系中往往只扮演了一种工具角色。首先, 学校应努力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教师的发展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目标往往不同质。学生要高分数, 教师为实现高升学率这一主干目标深陷茫茫题海, 开始反复向学生强调重点难点。在教师讲解易考知识点的过程中开始了重复劳动。于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往往是蜡烛、是春蚕, 成为了伟大的“牺牲者”, 而学生则是受惠的一方。在这种教学体系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一方接受、一方付出的对立状态。学校应在教学体系中共同体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自我价值, 只有教师专业个性化得以充分实现, 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相统一, 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才能真正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 课程改革的目的才可以真正实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现教师专业化, 教师要在成长中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打造特色的教学风格。反观当下推进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同时, 过于强调以学生为本, 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甚至遮蔽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 追求教学个性与推进课程改革理念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二者存在共生共长的关系, 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达成统一。
个性视角 篇8
俄罗斯自18世纪初从欧洲引入传统油画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并以此为基础加以拓展使其逐渐本土化, 形成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特色的油画风格。
从历史角度看, 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形成与发展, 曾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批判现实主义画派, 又名巡回展览画派和从20世纪十月革命后到九十年代前苏联解体时的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这两个辉煌的时期, 涌现出了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谢洛夫以及阿尔希波夫、尤恩、格拉希莫夫、普拉斯托夫、雅勃隆斯卡娅、莫依先柯、梅里尼柯夫这些艺术大师, 而这些划时代艺术大师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则造就和延续了伟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 并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一座丰碑。
在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而在最近的几年中, 随着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在中国连续画展的成功举行, 引起了国内油画界的极大关注, 也使我们逐渐看到了传统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在新时期的转型和发展。
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油画”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 一般来说, 所特指的是从前苏联解体至今的这十多年来, 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传统并与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理念, 具有画家明显个性的绘画作品。这些新生代画家一般具有良好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学院式教育的背景。在前苏联解体后, 伴随着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冲击, 新生代画家在对俄罗斯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继承的同时, 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在世界油画史上沉寂了十年后, 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突然以集体群像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卡留塔、巴戈香、克拉夫佐夫、斯克拉良科、秋文、克拉夫佐瓦、卡列格娃……, 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复苏, 但与此同时, 可以发现, 新生代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们无论是在绘画题材还是绘画技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们远离了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题材, 放弃了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题材或战争题材, 而真正进入了百姓的视角, 在技法上也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绘画语言具有画家本身明显的个性, 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尽管如此, 新生代的现实主义画家们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从未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时代的现实生活、民族的命运、历史, 人的生存状态依然在他们的作品里
为民间演艺团体提供优秀剧目、曲目或演唱脚本, 并在必要时, 还须让优秀演员支援帮助他们排演, 也可以让民间演员到这些单位进修学习。这也是一个双方相互交流提高的契机。
戏剧和曲艺是我国独有, 流行了上千年的一种为广大人民所熟知的艺术形式, 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将来怎样向后人交代得到极大的关注, 并以很大的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 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当代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 新生代的现实主义画家们依然坚守着现实主义艺术原则的底线, 捍卫着伟大的现实主义旗帜, 而实际上他们的作品里既保持了现实主义画派的本质特征, 又很好地汲取了其他艺术的有益成分:这反映在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活视角, 对传统的永恒的生活主题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和极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上, 高超的造型功力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使人耳目一新。而这样的转型则极大地拓展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空间。
二、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新生代现实主义油画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于1987年进入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 师从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涅普林切夫, 并于1993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自2001年首次来华参展后, 短短的数年间,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曾多达11次来中国参加画展, 其中较重要的有“美就是生活”个人作品展 (2005) 、“俄罗斯‘新实力’代表艺术家——安德烈、萨仁双人作品展” (2006) , “中国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俄罗斯年艺术特展” (2006) 。
作为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中较早被国内油画界熟悉的画家之一,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油画作品集中反应了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艺术特色, 从他的作品中, 可以看到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吸收勇敢探索, 并且突出了表现了新生代的独特个性视角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绘画风格上,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在构图上基本放弃了三维空间的表现, 完全采用了平面构成的结构形式;在人物的造型上他不拘于现实的临摹写照, 夸张与变形中呈现出个性化的趣味性和幽默的语言形象;在色彩上他摆脱了写生色彩关系, 利用装饰化的主观色彩表现出一种和谐的唯美。而在绘画题材上,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一改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油画的批判现实主义或社会主义题材, 把目光直接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水手、一个削土豆的人、几个朋友的相会, 从小生活、小人物的情趣入手, 真实地记录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创作了更为普通人熟悉和乐于接受的艺术作品。
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涅普林切夫的学生, 很难把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作品与他那位老师联系起来, 但当我们仔细体会时, 却能清晰的看到两者的联系: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真实描绘。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这种“真实的描绘”正是在传统们相信, 要使地方戏曲、曲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在我们一代人手中消失, 那么, 只有让它们真正生在民间, 活在民间, 兴在民间。要做到保存和发展并重, 不断创作出令人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戏剧和曲艺艺术, 不但不会消亡, 而且还会继续保持其长久的活力和生机。
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表现艺术而取得的效果, 在技术角度上, 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明显的主观特色和现代风格, 但在画面上, 我们更多的却是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的感觉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仔细的观察之中, 它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精心描绘, 而是在画家的视角中, 用最直接的方法把这种“真实的描绘”展开于画面之上, 给人以美的感受。
油画《烟斗》中, 画家放弃了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油画的真实场景和戏剧性的构图, 直接近距离的截取了男女两个人物的生活片段, 直接把戏剧性的冲突和幽默感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种现代化的形式中, 空间感消失了, 两个头像占据了画面, 如同两个形式分割了空间, 人物的头像也为了强化生活的感觉而发生了变化, 憨笨夸张而又不失造型的严谨, 塑造的很有体积感, 这实际上体现了俄罗斯传统绘画的写实功力, 而整个画面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
而在另一幅油画《军舰上的女人》中, 整个作品也是以画面中心拥抱的恋人为重心的, 类似的近距离描绘, 使我们完全忽视了在中心人物周围的群像, 而把目光直接投向了这对恋人, 感受到爱人即将分别时的那份忧伤。同样的, 作者采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塑造, 使采取平面的构图带有了厚重的体积感。而这样的作品则正是作者在对生活仔细观察后而进行的“真实地描绘”。
通过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作品, 我们能感受到这位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实主义首先是用心去体会, 再用眼去分析, 最后是手的表现”。而在安德烈·斯克拉良科那如童话般的作品中, 我们却能感觉到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的转型与发展——在坚守现实主义的大旗下, 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来展现现实生活的美好。
而当我们再去一一欣赏那些热烈而富有激情的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 (卡留塔、克拉夫佐夫、秋文、卡列格娃等) 的作品时, 就会发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苏联解体至今, 现实主义艺术的大旗在俄罗斯仍未倒下, 新一代的现实主义画家群体在不断求索中崛起,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视角观察着、思考着、描绘着, 为新时期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转型与发展不断探索。
三、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油画对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启示
由于特定的历史渊源、地缘关系、民族处境, 中国的五四运动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面向时代、面向生活为主导的文化倾向、美学选择、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大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原因, 人们无法回避这个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给中国主流美术运动的走向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现实主义作为中国美术的主流方向选择, 很大程度上是在充分吸收、借鉴俄罗斯和前苏联现实主义画派的成就和经验的清况下形成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进入中国, 前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油画随着苏联的解体而逐渐淡出国际艺术领域, 和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写实主义也在新时期下面临着发展的问题。从历史上来看, 对于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始终是处于向国外先进艺术的学习之中的, 民族化、本土化是几十年来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但无论是过去的“苏化”还是现在的“西化”,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主流方向总是拘束于古典写实的框架中, 写实画家始终是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主体, 长久以来的写实风格束缚了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全面发展, 也不利于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的拓展。当然, 在今二十年来, 中国现实主义的发展中也涌现出了想忻东旺、范勃等具有明显个性特色的中国现实主义画家, 但“变实”画家的发展依然是缓慢的。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的集体绽放时, 突然发现过去的老师已经在新时代下以现实主义为阵地, 不断的吸取和借鉴不同的艺术形式, 悄悄的发生了转型, 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以情感为依托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独特的个性视角等已经让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散发出更新鲜的气息, 也必定会有力的推动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而近年来, 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在中国的连续成功画展, 在带给中国现实主义画家极大震动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我们的思路, 使我们认识到了现实主义的发展可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 中国的现实主义画家也应该更冷静的思考下, 俄罗斯新生代画家给我们的惊喜的同时, 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四、结语
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作为俄罗斯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绘画形式, 也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前苏联的解体后, 创造过辉煌成就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 伴随着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吸收, 新生代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们, 在继承优秀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 以更现代的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描绘百姓的日常生活, 他们坚守着现实主义的伟大旗帜, 以更加热烈而丰富的感情, 用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描绘美好的生活。他们作为俄罗斯现实主义的继承人, 勇敢的探索着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 并不断用令人惊讶的方式创造出新生代心目中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通过通过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作品, 我们感受了新生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的转型与发展, 也更期望新生代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能在传统的指引下, 对探索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韬, 叶南:外国大画家 (斯克拉良科) (M) ,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
[2]范旭东:俄罗斯美术再认识 (J) ,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5 (3)
[3]普馨伟: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文学意味及其他 (J) ,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 2001 (1)
[4]戚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艺术研究 (J) , 艺术交流, 2004 (1)
[5]王仲:呼唤艺术的阳光和健康——对俄罗斯美术的再认识 (J) , 文艺广角, 2005 (3)
个性视角 篇9
摘要:在实时推荐服务中,如果较早的进行个性化推荐,商家通过点击流收集到得信息较少,推出的个性化方案可能并不能精确命中用户的需求,无法转化为顾客的购买行为;如果为了收集到尽量多的信息而延后推荐,那么就面临着用户流失的风险。那么,如何在推荐时间和推荐质量之间进行权衡呢?文章通过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一个模型,并就其简单情形进行了分析,得出均衡的时间t。
关键词:个性化推荐;博弈论;实时性;推荐质量
一、 引言
个性化推荐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随着web2.0的成熟和普及,个性化推荐在技术和形式上突飞猛进。在新的网络环境下,用户不再是被动的网页浏览者,而是成为主动参与者。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段,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用户的黏着性。个性化推荐系统已经给电子商务领域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据Vent ureBeat统计,Amazon的推荐系统为其提供了35%的商品销售额。
當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个性化推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传统数据挖掘技术和点击流分析技术能够帮助网络销售商随时更新网站内容,给每位浏览该网站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及时抓住当前用户。以往的推荐技术都是根据用户历史浏览和购买行为,预测其后续的需求,从而推出个性化推荐方案。然而,每个人的需求其实是一个实时性的,即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今天我需要一块香皂,明天可能需要一个U盘,如果根据以往的购买历史行为,作出的个性化推荐必然困囿于家居方向,而完全没办法兼顾实时的用户需求。对用户点击流的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用户登录网站后,会有不同的点击行为,形成一系列的点击流,从中商家可以分析出用户当前感兴趣的商品,如此实时的监控技术可以使得商家并不完全根据用户历史消费行为来推出个性化推荐方案。结合点击流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商家可以利用用户的历史消费信息和当前的实时浏览信息共同决定个性化推荐的方案,如此一来,能够较好地提高个性化推荐的精确度和转化率。
新的技术和方式的应用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对点击流的分析可以帮助商家更实时的了解用户需求,并做出适当的个性化推荐。然而,既然是对“流”的分析,必然涉及到时间的问题。即:从用户登录网站以来,必然要发生一系列的点击行为,那么,在何时推出个性化推荐的方案,才能使得效果最好呢?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较早的进行个性化推荐,商家通过点击流收集到得信息较少,推出的个性化方案可能并不能精确命中用户的需求,无法转化为顾客的购买行为--我们称之为“推荐质量低”;如果为了收集到尽量多的信息而延后推荐(相对应着更高的“推荐质量”),那么就面临着用户流失的风险--用户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你的网站上,一旦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搜寻到满意的商品,很有可能会离开,或者是用户在某一时点已经找到满意的商品从而完成购买行为,此时,个性化推荐失去了价值,从而失败——尽管你的推荐方案可能是质量高的(精确地命中了用户的需求)。另外,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更长时间的浏览,必然导致搜寻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顾客的满意度,使得顾客黏性下降,不利于商家留住老顾客。因此,如何在推荐时间和推荐质量中进行权衡,是商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基于以上的问题,本文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商家的个性化推荐和顾客的商品搜索行为进行分析,以帮助商家决策如何进行实时个性化推荐,已获得最大收益。
二、 文献回顾
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产品的不同显示方式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产品影响,Eric(2004)对智能软件代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智能软件代理的应用会影响网上购物的效果,包括购物时间、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的信心、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质量和选择要购买的产品所花费的认知努力。Sicilia(2005)对网站交互性做了研究,主要是对比交互性网站和非交互性网站对顾客处理信息及购物经历的不同影响,发现交互性的购物网站有着更多的信息处理过程、消费者对网站和产品的支持率也会更高。Cai和Xu(2008)研究发现电子商务中产品列表的不同设计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当产品质量与产品价格呈正相关关系时,如果顾客想选择高质量的产品,那么就应该按照倒序的方式来排列商品。网上购物决策支持系统的使用也会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购买决策产生影响,有关网上购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也有很多。H?覿ubl和Trifts(2000)曾对两种交互式决策辅助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推荐代理RA(顾客可对商品属性的重要程度和每种属性可以接受的取值范围做出选择,推荐代理就会给出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以供顾客选择)和比较矩阵CM(系统将会以矩阵的方式列出每种商品的不同属性情况以供顾客选择),结果发现不同的交互式决策辅助工具会对可行集的大小和质量、购买决策的质量产生影响。Bharati和Chaudhury(2004)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不同的决策支持系统会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满意程度。Garrity(2005)也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对顾客决策和决策结果的影响。Benbasat(2007)对推荐代理RA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是推荐代理的类型、输入情况、使用过程和输出情况对顾客行为的影响。Wang(2009)又对三种有着不同的决策战略支持能力的辅助决策工具(Additive-compensatory based aid/补偿型的决策辅助工具,Elimination-based aid/消除式的决策辅助工具以及Hybrid aid supporting both strategies/混合型的决策辅助工具)怎样影响顾客感知和使用意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补偿型的决策辅助工具相对于消除式的决策辅助工具来说限制性较小、得出产品建议的质量更高、购买过程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更小,但是混合型的决策辅助工具与补偿型的决策辅助工具并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Song(2007)的研究也发现,考虑到顾客对产品属性重要程度偏好和权重的决策工具更受顾客的青睐。
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现有的网上购物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网络买到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这时对能够支持消费者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决策工具的研究也就开始出现了。Dabholkar(2006)发现消费者网上购物时关注对信息定制的机会,而网站能够提供许多可选择的替代品的资料并不是很重要,减少风险、节省搜寻努力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这才是顾客使用评级网站的基本动机。Kamis等人(2008)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在线顾客使用Alternative-based和Attribute-based决策支持系统时的产品定制情况,并且运用认知适配理论发展了一个有着四个中间变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愉快感、感知控制感)的理论模型,前因包括两种个性化决策支持工具和任务的复杂度。结果发现:决策支持工具会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愉快感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在使用Attribute-based决策支持工具的时候,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愉快感会更多,都优于Alternative-based DSS。任务复杂度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愉快感的影响是倒U型变化的,随着任务复杂度的增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愉快感先增大再减小。最后还发现:Alternative-based DSS的使用者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控制感都会随着任务复杂度的增加而减小,而Attribute-based DSS的使用却可在任务复杂度较大时大大提高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控制感。
Levav等人(2010)对个性化定制过程中属性的定制顺序进行了探讨,自变量主要为不同属性的定制顺序、依照属性选择集的大小进行排列;不同的定制顺序会影响使用者的意愿支付价格、定制时间、对默认选项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文章设计了三个渐进的实验来检验假设,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依照属性选择集的大小排列定制属性时,顺序的不同对定制效果的影响。
Shuk Ying Ho等(2011)研究了及时个性化推荐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該文通过对消费者搜寻理论进行演绎的方式提出了多个假设,并通过实验室和实地数据进行了验证,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家进行个性化推荐的质量会越来越高(命中顾客需求的精确度)。本文的假设之一就是基于该文章的结论,推荐质量是关于时间的一个增函数,但其是一个概率上的增函数,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高质量的推荐的概率越大。
以上关于文献的回顾显示,在个性化推荐领域中,关注时间属性的文章很少。另外,大部分文章都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问题,而应用博弈论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文章很少。因此,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角度,从商家和顾客双方入手,从理论上对个性化推荐中推荐时间和推荐质量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得到好的结果,对个性化推荐领域有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三、 模型构建
本文中,博弈的双方为电子商务的卖家和买家。对于卖家而言,其个性化推荐的质量为q,其出现的概率是推荐时间的增函数,Pq=Q(t)。对买家而言,有三个选择,离开网站、拒绝推荐、接受推荐,为了分析的方便,并且不失真实性,我们把前两种选择归为一类,即买家有两个选择,接受推荐和拒绝推荐。买家搜寻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从认知上考虑,愿意继续搜寻的愿望越小,从而越容易离开网站或者拒绝推荐。因此,买家离开网站或者拒绝个性化推荐的概率是时间的减函数,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我们定义为Ps=S(t),相应的,买家接受推荐的概率为(1-Ps)。如果买家接受卖家的个性化推荐,购买推荐产品,则买家和卖家双赢,分别都获得收益;若买家拒绝推荐,则双方分别付出成本,而没有收益。定义卖家的成本为收集买家点击流所花费的资源,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设为mc=mc(t)。定义买家的成本是搜寻产品的时间花费,亦为时间的增函数,设为cc=cc(t)。买家的收益根据卖家推荐质量的不同而不同,其为质量q的函数,设为cr=cr(q),若拒绝推荐,则收益为0;卖家的收益相对固定,设为mr。如此,可构造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1。
四、 模型分析
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需要注意:如果顾客购买了质量低的推荐——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顾客对自己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可能由于商家的广告或者是网页上的视觉误差,而购买了不是自己所需的商品--那么总体来说,买家的收益可以为负值。如此,上述收益矩阵则不存在完全占有策略,而需要进行分析。
1. 两质量模型。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仅关注两种质量:在t时刻,商家给出的推荐为低质量的推荐q1(顾客接受后有负的收益),出现的概率为(1-Pq1),和给出的推荐为高质量的推荐q2(顾客接受后有正的收益),出现的概率为Pq1。如此,收益矩阵可以简化为表2。
其中,q1表示低质量推荐,其买家的收益函数为负,q2代表高质量推荐,其买家的收益函数为正。所以,买家接受推荐和拒绝推荐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cr1=[cr(q1)-cc(t)]*[1-Q(t)]+[cr(q2)-cc(t)]*Q(t)
cr2=[-cc(t)]*[1-Q(t)]+[-cc(t)]*Q(t)
同理,卖家在时间t给出推荐的期望收益为:
mr1=mr2=[mr-mc(t)]*[1-S(t)]-mc(t)*S(t)=mr(1-S(t))-mc(t)
对卖家而言,若要买家没有完全占有策略,需要使得 cr1=cr2。即,选择适当的时间t,使得:
cr1=[cr(q1)-cc(t1)]*[1-Q(t)]+[cr(q2)-cc(t2)]*Q(t)=cr2=[-cc(t1)]*[1-Q(t)]+[-cc(t2)]*Q(t)
两边合并同类项可得:
■=■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对于卖家而言,若想达到均衡解,必须寻找到某一个时间点t,使得上式成立。
而对于买家而言,不论其作出何种选择(拒绝或者接受推荐),卖家的期望收益均相同,也就是说,买家的行为不能对卖家造成影响。但是卖家的期望收益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因此,卖家需要尽量快得作出推荐。
因此,综上所述,在买家和卖家之间的博弈选择中,卖家处于占优的一方,其策略选择将会影响到买家的策略,相反地,买家的策略选择对卖家不会造成影响。从而,对卖家的行为求出均衡解时,整个博弈可以达到均衡。
五、 总结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大爆炸现象日趋明显,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零售业竞争及其激烈。为了应对残酷的生存环境,各大商家纷纷推出各种营销战略,个性化推荐服务是其中应用较广泛,效果比较明显的一种策略。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个性化推荐服务不但能够跟顾客的历史消费记录作出推荐,还能根据对顾客点击流的分析实时地作出推荐。然而,在实时推荐中,选择恰当地时间进行推荐,是商家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本文应用博弈论的方法,从卖家和买家双方的角度出发,构造了一个双人博弈模型,并就其简化情形进行了求解分析,得出结论:卖家只有选择适当的时间t,使得其满足■=■,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买家接受推荐,购买产品,同时,延时推荐的时间越长,卖家的期望收益就越小;然而,买家的决策并不会影响到卖家的行为。
本文将博弈论的方法应用到个性化推荐当中,这在已往的文献中是没有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其结果对指导商家进行实时推荐服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然而,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未能对复杂情况的博弈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就是其中之一。另外,模型当中的参数均为虚拟函数,没有具体的函数形式,对于实际的应用有很大的障碍,如何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得出具体的函数形式亦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建国,周涛.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9,(1):1-15.
2. R.Eric Hostler, Victoria Y.Yoon, Tor Gu- imaraes.Assessing.The Impact of Internet Agent On End Users' Performance.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5,(41):313-323.
3. Maria Sicilia,Salvador Ruiz,Jose L.Mun- uera.Effects of Interactivity In A Web Site.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5,34(3):31.
4. Shun Cai, Yunjie (Calvin) Xu. Designing Product Lists for E-commerce:The Effects of Sorting on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8,24(7):700-721.
5. H?覿ubl, Gerald, Trifts.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In Online Shopping Environments: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e Decision Aids. Marketing Science, 2000,19(1):4-2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在线个性化定制:内在独特性需求与外在社会化影响之间的平衡”(项目号:14XNH087)。
作者简介:周良(1985-),男,汉族,江西省都昌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系统系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在线个性化定制;王璇(1968-),女,汉族,北京市人,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运营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王宁(1987-),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德国亚琛工大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在線个性化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