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处置对策(精选4篇)
护理处置对策 篇1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废物中存有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及放射性等有害物质, 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国外被视为“顶级危险”和“致命杀手”, 1989年被列入《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在我国也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7类危险废物中的首要废物。医疗废物管理不严, 处理或处置不当会污染环境, 传播疾病, 危害健康, 威胁很大。目前, 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当前各级领导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 现状
1.1 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依从性低
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处置管理。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废物处置的首要环节是废物的分类与收集, 而医护人员是完成此步骤的主要人员, 医护人员对分类收集行为的依从性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对分类行为的态度和知晓率直接影响到分类行为的依从性[2]。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依从性低, 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造成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 污染环境, 并可造成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生活垃圾混入医疗废物造成医疗废物处置效率低下, 经济成本提升, 尤其是损伤性废物混入感染性废物更可造成护士及勤杂人员被锐器刺伤等。据文献报道, 有80%的护士1年内就有1次的锐器刺伤, 刺伤种类以注射器针头和输液针头最多见, 主要发生在护士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和取下用过的针头时[3,4]。
1.2 追求低成本制约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
医疗卫生机构应投入经费购置符合标准要求的废物处置包装盛器、专用工具, 建立符合卫生要求的废物暂存设施设备。刘秀玲[5]对某市20家二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调查, 结果显示, 95%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设施未达要求, 医疗废物暂存设施设在医疗区内, 与生活垃圾存放场所相邻, 无法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洗及消毒。有的医疗机构舍不得花钱, 未按照《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的规定, 购置的包装袋薄而易破, 利器盒密闭性差, 运输设备简陋, 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低, 导致医疗废物的泄露[6]。医疗机构每年按医疗废物处置的数量支付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费, 为减少支出, 个体诊所、内部医疗机构等小型医疗机构把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而丢弃。有的医疗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 将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 (玻璃) 输液瓶 (袋) 等交给个体商贩、废品回收站贩卖获利[7]。
1.3 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工艺薄弱
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由于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医疗机构自行焚烧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丢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焚烧法是实现无害化、减量化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 这在生活垃圾焚烧应用上已经较为成熟。有的医疗机构自建焚烧炉, 规模小、档次低, 燃烧不充分, 极易产生二恶英等剧毒物质,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和破坏。医疗废物焚烧系统在进料系统要求、焚烧炉焚烧控制要求、烟气净化装置以及残渣处理系统较生活垃圾焚烧系统更为严格[8]。目前, 大部分医疗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 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 没有防渗设施的填埋和没有尾气处理的焚烧, 极易产生烟尘、灰渣、废水等二次污染。这些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处置过程只是将一种危险废物转化为另一种危险废物, 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新的环境风险[9,10]。
1.4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有效性差
医疗机构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工作、学科发展和医疗质量提升, 忽视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有的医疗机构未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未制定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相关规章制度和应急方案, 即使制定有相关规章制度却流于形式, 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 出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混放及各种颜色包装袋混用等现象[11]。有的医疗机构偏重经济效益, 尽量降低医疗成本支出, 把医疗废物直接混入生活垃圾丢弃, 造成不公平竞争, 引起行业竞争的恶性循环。目前, 部分地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还较为薄弱, 监管手段不多, 执法不严, 造成医疗废物的流失与泄漏。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实施外部监督, 部门合作, 加强沟通, 形成合力, 保障到位。
2 对策
2.1 健全医疗废物管理组织
健全医疗废物管理组织是做好医疗废物管理的基础, 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是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保证。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执行法定代表人为医疗废物管理第一责任人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规章制度及应急方案, 设置医疗废物管理部门和专兼职人员, 明确责任分工。由产生医疗废物的临床科室负责废物的分类收集、装包封口, 后勤服务人员负责废物的内部转运, 专职人员负责废物的暂时贮存、回收处置交接及资料保管。医疗机构废物管理人员负责全过程监控, 对操作过程及人员防护提出指导意见, 评分管理, 纳入奖惩考核, 动态管理[12]。有的医疗机构通过引入并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 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过程管理, 纠正预防, 持续改进, 有利于实现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民健康的目标[13,14,15]。
2.2 加强废物处置人员培训
通过开展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等知识培训, 使管理、处置人员明确医疗废物的危害性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提高相关人员的环境卫生意识和疾病预防意识, 促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正确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内部转运、暂时贮存、回收交接等工作。强调废物处置人员在收集医疗废物时要穿工作服, 戴工作帽、口罩、护目镜、防水围裙、橡胶手套, 穿胶鞋等, 避免操作环节中受到损害[16]。安排废物处置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配备卫生防护用品, 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 防止受到健康损害。
2.3 落实废物处置专项经费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卫生机构废物分类收集提出了明确规范的要求, 包括运送工具、包装袋、利器盒、周转箱 (桶) 、警示标识等都有相应的标准规定, 使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处置的成本大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还必须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医疗废物代为处置协议, 每年按产生的医疗废物排放总量或医疗机构核定床位数支付一定的处置费用, 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落实废物处置专项经费, 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专用工具和包装容器, 设置符合标准要求的医疗废物暂存设施, 避免发生医院感染, 防止废物的泄漏。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项经费, 应按照法律规定, 在政府的指导框架下, 纳入医疗成本, 向患者合理收取。政府职能部门应及时对废物集中处置收费进行市场化指导规范, 使价格处于合理区间。
2.4 改善废物处置工艺水平
国际上正在应用的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高温灭菌法、电磁波灭菌法、化学消毒法、等离子体法、卫生填埋法、焚烧法, 而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是焚烧法。焚烧法虽然能使医疗废物减量化明显, 但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焚烧处置工艺极易产生二次污染, 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构成威胁。高温热解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比较优势[17], 具备对医疗废物适应范围广、消毒杀菌彻底、减容减量显著、技术成熟等多方面优点, 焚烧产生的烟气和残渣经尾气净化系统处置, 可以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是首推的可供选择的处置工艺方法。近年来, 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医疗废物处置“梯次优先管理原则”, 即减少废物产生, 尽量重复使用, 推行回收利用, 带热回收的焚烧。这对我国今后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2.5 强化部门监控与公众参与
对医疗废物应实施全过程管理, 从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收集、内部运送、暂时贮存到回收处置全过程进行监控, 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贮存和及时处置。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协同开展执法监督, 定期交流, 开展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经常性监督检查, 加强现场检测, 完善监管档案, 明确法律责任, 对违法者予以惩处, 避免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与扩散,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社会公众应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 积极宣传医疗废物管理法律法规, 对发挥公众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 推动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具有重要意义[18]。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检举医疗废物处置中的违法行为, 有利于监管部门及时出击, 做到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的有序高效。
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处置对策 篇2
1 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处置难点
由表1不难看出,3起输油管 道事故的 处置时间 都比较长,分别为223、110、108h,这充分说明此类事故的处置难度非常大。详细分析输油管道泄漏案例的具体情况,总结此类事故的处置难点是提升处置能力的前提。
1.1 泄漏量大,波及范围广
输油管线的年输油能力较强,3个案例中 的输油管线的年输油能力分别为1 000万、360万、1 000万t,管道直径分别为711、400、711mm,输送压力在6~8 MPa之间。事故发生后,油品均以喷射状泄漏,虽然事故初期都采取了减压、关阀等措施,但管道内油品余量依然惊人,泄漏量很大,3个案例的油品泄漏量分别约为30(仅为流入海面油量,地面泄漏量未知)、100和450t。
输油管道大都被埋在土壤中,有的或穿越排水、排污等管道或暗渠,因而泄漏油品可通过渗透、漫流等方式沿地面、土层、排污暗渠和排水管道等途径进行扩散,波及范围广泛。案例1中爆炸的波及范围为19.6×104 m2,海面流淌火为1.0×104 m2;案例2中地面油品聚集区为0.2×104 m2,土层油品渗透区2.0×104 m2;案例3形成原油带0.2×104 m2,水面流淌火0.9×104 m2。
1.2 燃烧、爆炸危险性大
笔者所列举的3起输油管 道事故的 泄漏介质 分别为:轻质原油(案例1)、成品汽油(案例2)和轻质原油(案例3),均属于易燃易爆油品。其中,轻质原油 的闪点为-37~-16.5℃,爆炸下限为1.1%~1.3%,此类泄漏介质遇点火源后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案例1发生了多点燃烧和大规模爆炸,案例3发生大面积的油品燃烧。汽油的闪点为 -46~-38℃,爆炸下限为1.3%,点火能量仅为0.2mJ,比轻质原油更容易发 生燃烧、爆炸。案例2的泄漏介质即为汽油,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燃烧、爆炸事故,但在处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约29次小面积油品燃烧。
另外,泄漏油品可沿 市政排水、排 污管道 (暗渠)扩散,油品流淌线路隐 蔽,在相对密 闭空间内 积聚大量 油气,增加了爆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3 灾害形式多样,作战环境复杂
从这3起案例看,输油管道泄漏事故现场情况较为复杂:既有油品泄漏、燃烧和爆炸,又存在因爆炸导致的建筑物倒塌、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既存在被困人员的营救工作,又包括受威胁人员的疏散问题;既存在地面、管道油品的泄漏燃烧,又涉及大面积的水面或海面流淌火。
泄漏点周边的环境往往比较复杂,受威胁区域较多。如案例1海面流淌火直接威胁邻近油罐区、海上输油输气管道平台、输油码头和油轮等区域。案例2事故地点紧邻沪昆铁路、居民住宅、省道、油库和众多大型厂矿企业。案例3原油泄漏 区域与起 火区域毗 邻居民区、快轨干线、燃气公司等场所设施 ;水面流淌火紧邻燃气公司、轻轨、道路、桥梁和企业等。
多样的灾害形式和复杂的作战环境需要较多的作战力量,更需要专业的作战指挥和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
2 处置对策
2.1 控制泄漏
控制油品泄漏量和减少泄漏油品波及范围是成功处置输油管道泄漏事故的关键。
(1)控制泄漏量。当发生泄漏时,应第一时间通知事故单位关闭上游阀门,快速抽空管道余油,尽量减少泄漏量。由于管道直径大,油品输送压力大,泄漏口不规则,消防队目前配备的堵漏器材很难实现快速堵漏。在油品压力减小之后,可在大型机械协助下,尝试用随形磁压堵漏器材临时阻止泄漏。在危险源排除后,由事故单位的技术人员对泄漏口实施专业的焊接修复。
另外,应针对石油管道泄漏事故研制专用堵漏器材,并及时配备给消防部门,实现事故初期的快速堵漏,减少油品泄漏量。
(2)控制波及范围。对于已经泄漏的油品,其扩散形式主要有土层的渗透、地面的漫流、排水排污管道及暗渠的随水面漂散。因此,控制已泄漏油品的扩散主要以筑坝、堵截、引流、挖掘事故池等方式进行,对地面渗出的油品用吸油棉清除。应特别关注排水排污管道和暗渠的高低走向,重点监测暗渠、排污管道、排水管道的出水口,尽量避免油品扩散到水体水面或海面上。对已泄漏到水体水面或海面的油品应设置围油栏控制其扩散范围。
2.2 抑制燃烧和爆炸
当输油管道发生泄漏事故后,如果能够有效抑制泄漏油品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会大大降低,处置难度也相应减小。为了抑制燃烧和爆炸的发生,应着重加强开展以下两方面工作:
(1)注重侦检,加强警戒。在输油管道泄漏事故中,暗渠、排污管道和排水管道是泄漏油品隐蔽的扩散途径,其较好的密闭性也导致泄漏油品的爆炸危险性变大。因此,在处置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泄漏点周围的情况,还应预防远端起火、爆炸的可能性。可以利用暗渠或管道的工程图进行灾情侦察,查看管网的走向,评估油品可能威胁的区域。组织多个侦察小组,形成大范围的侦察网,利用侦检仪器探测可燃气体浓度,准确确定警戒范围。在危险范围内,联合公安、交通、武警等联动力量,加强警戒,禁绝火源,快速疏散受威胁的人员。
(2)泡沫覆盖,喷雾水稀释。对于已泄漏的油品,在未被收集清理之前,抑制燃烧爆炸的最好方法是泡沫覆盖。泡沫既起到隔离空气和冷却的作用,也可以抑制油品的挥发,减小了油品燃烧、爆炸的可能性。对地下暗渠和管道中的泄漏油品,可以通过井盖处灌输泡沫,泡沫会依地势高低流淌,达到覆盖油品的目的。为了保证泡沫液量的作战需求,可根据泄漏油品面积和覆盖时间,按照式(1)估算泡沫液的理论用量。
式中:Q液为覆盖油品用泡沫液量;α为泡沫混合比;β为发泡倍数;A为泄漏油品面积;q为泡沫供给强度,一般取1.0L/(s·m2);t为泡沫喷射时间。
对已挥发到空气中的油品,应出喷雾水稀释驱散,起到抑制燃烧爆炸的作用。但切忌使用大量直流水进行稀释,以免造成油品随射水四处流散,导致泄漏面积扩大。
2.3 调足力量,科学指挥
对于复杂的灾害现场,充足的作战力量、科学的现场指挥、灵活的战术运用非常重要。
(1)及时调集充足作战力量。从灾情的发展过程分析,3个案例都是先发生油品泄漏,随着泄漏波及范围的扩大,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燃烧、爆炸等事故,表明事故的初期处置非常重要。表2为3个案例力量调度情况统计表。从第一出动力量看,案例1和案例2都属于常规力量调派。其中,案例1第一出动力量辖区中队处置泄漏时间超过7h,没有及时请求增援;案例2及时调派了增援力量;案例3第一时间力量调度较为充足,并及时调派了增援力量。所以,虽然案例3的油品泄漏量最大,波及范围较广,且出现了火点,但是并没有发生爆炸、倒塌等次生灾害。由此可见,第一时间调集充足力量处置输油管道的泄漏事故非常关键。处置此类事故,除了调集充足的作战人员外,应有针对性地调集足够的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侦检仪器、泡沫液、大型工程车辆及其他相关联动力量到达现场,具体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参照3起案例的处置力量,见表2所示。
(2)明确主要矛盾,灵活指挥方式。由于救援力量集结的时序性,在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处置初期可能会存在力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只有指挥员准确判断灾害现场主要矛盾,集中力量于主要矛盾,才能提高作战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对于输油 管道泄漏 事故,应坚持“救 人第一”的指导思想,优先营救被困人员。当只发生泄漏事故时 ,现场的重点为疏散救人、抑燃抑爆和控制泄漏;当现场油品泄漏后,有着火点但未发生爆炸等事故时,作战重点为疏散救人、抑制爆炸和控制燃烧;当现场已然发生了泄漏、燃烧、爆炸等事故时,主要力量应集中在疏散救人的工作上,并同时防止发生再次爆炸的可能;对于水面或海面流淌火,因受限于当前装备器材,可以在不威胁周边可燃物的情况下,主要采取控制燃烧的办法。
对于复杂的灾害现场,力量充足时,当现场成立总指挥部之后,可以划分多个作战区域,充分发挥分散指挥的优势,各作战区域灵活应用技战术解决自身主要矛盾,提高救援效率。
3 注意事项
(1)焊接堵漏时,应避免起火,重视操作人员安全,可用泡沫覆盖抑燃抑爆,采取吊升的方式进行安全保护。
(2)总泡沫液的用量估算还应包含扑救起火油品的泡沫液用量,并考虑现场的作战车辆及泡沫喷射器具的使用对泡沫液用量的影响。
(3)若泄漏油品为原油,应注意防范H2S中毒,处置过程中适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4)为方便战斗展开,并防范燃烧、爆炸的威胁,消防车辆应避免停靠在井盖上方。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近 年来发生 的3起典型输 油管道泄 漏事故,总结了事故处置的3个难点,分别为泄漏量大,波及范围广;燃烧爆炸危险性大;灾害形式多样,作战环境复杂。针对这3个难点,分别提出了处置对策,强调加强出动力量,重点控制泄漏量和泄漏油品波及范围,尽量抑制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针对复杂的灾害现场,应确立作战重点,坚持救人第一,灵活指挥方式,合理应用技战术方法,提高作战效率。
摘要: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的3起典型输油管道泄漏事故,总结了此类事故具有泄漏量大、波及范围广、燃烧爆炸危险性大、灾害形式多样、作战环境复杂等处置难点;提出了加强调集作战力量,重点控制泄漏量和泄漏油品波及范围,抑制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等关键处置对策。
公路路基翻浆病害及处置对策 篇3
关键词:翻浆,成因,处置,水损坏
1 翻浆的概念
在公路路基受到的各种危害中, 公路翻浆是主要病害之一。在季节性冰冻地区的春融时节容易发生路基翻浆。按照现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翻浆是:在季节性冰冻地区, 路基或路面基层在春融时, 由于含水率过大, 导致强度急剧降低, 造成路基在行车的作用下, 出现湿软弹簧、路面破裂、冒出泥浆等的现象。对于公路来说, 当路段中的路基土质不良, 或者经过湿地, 或者路基坡脚存有积水等, 在这种情况下, 容易发生翻浆。翻浆病害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盐渍土和沼泽地等, 每当春融期间, 由于公路土基中含水过多, 导致强度急剧降低, 在行车的重复作用下, 路基出现弹簧、鼓包、裂缝、冒浆、车辙等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翻浆。对于铜川的宜君来说, 也是发生翻浆病害的重要地区。
通常情况下, 路基翻浆的过程主要包括:秋季 (聚水) ———冬季 (冻结) ———春融 (含水率增加) ———强度降低、因行车荷载翻浆。
对于公路来说, 在非春融的雨季, 如果路面密水性差, 导致降水直接浸入路基, 进一步增加了路基或路面基层的含水率, 引发翻浆。路面出现翻浆时, 沉降与隆起并存, 路基与路面之间往往出现倒置, 混淆结构。
2 路基翻浆的成因分析
对于翻浆来说, 其根本成因是水损坏 (水破坏) 。在春融期间, 由于昼夜温差较大, 对于土壤来说, 在由地表向下逐渐解冻的过程中, 冻融现象交替出现在路基中, 在一定深度内, 路基含水率较大的路段容易形成冰晶水。在这种情况下, 因含水率偏大, 造成土基出现弹软。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 路面就会出现凸凹不平的现象, 在行车带处容易形成车辙, 在公路表面的裂缝内容易出现湿痕, 进而形成翻浆。
路基翻浆产生的原因:
(1) 内在因素 (地下水、地表水和汽化水) 。在湿地修建公路时, 地下水通过土壤的毛细作用直接进入地基, 进而增加土基的含水率, 使得土质潮湿, 进而引起翻浆。另外, 进入雨季, 由于个别地段路基排水不畅, 使得大量地表水积蓄在公路边沟, 由于水压的作用, 进一步增加了路基的含水率, 造成翻浆。
(2) 外在因素 (公路施工和交通量)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 受到降雨的影响, 雨水渗透到路基土层中, 使得路基的含水率增加。虽然部分水分会有蒸发, 但是与路基施工时的含水率指标相比, 其含水率往往会偏高, 导致路基出现翻浆。此外, 造成公路翻浆的各种因素中, 交通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 公路产生翻浆的可能性随着交通量的增大而增加。
(3) 土质。在土质方面, 细粒土中的粉性土比较容易引发翻浆;而对于粗粒土 (砂砾类土) 来说, 基本上不产生翻浆;片石、漂石类等巨粒土根本不存在翻浆。
(4) 温度。形成翻浆的重要条件就是:一定的冻结深度, 以及一定的冷量 (冬季各月负气温的总和) 。
(5) 人为因素。造成路基翻浆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设计不当、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以及养护不当。
产生翻浆的过程比较复杂, 通常情况下是路基含水率、交通量和施工材料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路基翻浆的处置对策
诸多研究提出, 翻浆的治理与预防可采用换填土、隔水层、隔温层、降低水位、改善路面结构等方法。在发生翻浆病害时, 宜采用综合处置方案。
3.1 春融时的翻浆处置。这种翻浆基本上都存在补给水, 宜采用如下处置对策。
现将上述对策步骤分解说明如下:
(1) 采用盲沟排除底下补给水, 这是预防翻浆再发生的关键。盲沟可采用传统的片石盲沟, 而土工合成材料盲沟施工更加方便。土工合成材料盲沟示意如下图。
纵向盲沟深宜为100-150cm, 宽40-60cm, 盲沟底部采用C15或C20混凝土基座。盲沟靠山体一侧采用土工布, 靠路基一侧和顶部采用土工膜。盲沟填料采用砾石。砾石粒径宜为5-15cm, 断级配, 以充分透水为佳。
盲沟以排除地下渗水为目的, 平面布置不受路线限制。纵向盲沟长度不宜大于50m。纵向盲沟长度过长时, 宜在适当位置设置横向盲沟, 将地下水排出路外。
横向盲沟可参照纵向盲沟修筑。横向盲沟全部采用土工膜包裹, 填料、深度与横向盲沟相同。纵向盲沟出水口应采用长度不小于60cm的浆砌片石外包砌体, 采取干砌片石封口。
(2) 应彻底挖除翻浆, 挖除深度以达到土中含水率不大于最佳含水率3%为宜。处理原则为“挖大不挖小, 挖深不挖浅”。若翻浆过深, 宜整平开挖底面, 采用手摆片石隔离层。手摆片石设置如下图所示。
手摆片石用于翻浆较深地段, 其作用在于隔离毛细水和补强。片石最大长度尺寸不宜超过30cm, 以不规则形状 (俗称“狗头石”) 为佳。摆放时切忌大面朝下, “直立”挤嵌紧密, 在顶部采用碎石、砾石嵌缝。
对于翻浆较浅地段, 可采用砂砾换填。砂砾中细粒土的含量不宜超过5%, 以预防毛细水上升祸害路基。换填砂砾厚度不宜小于60cm。
(3) 可在手摆片石或换填砂砾之上铺筑一层土工膜, 目的在于隔离毛细水和防止路基填料掉入手摆片石或砂砾层。土工膜可采用一布一膜规格, 也可以采用廉价的“彩条布”替代。
(4) 在完成上述作业后, 再行铺筑路基路面。通过上述方案进行处置, 效果非常明显、彻底, 在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中多有采用, 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 在车辆通行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翻浆进行处置。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可采用如下处置方案: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补给水丰富地段。干拌水泥碎石桩是在碎石桩的基础上, 加进一些砂和水泥混合拌制而成的、吸水后具有一定粘结强度的低强度桩。它具有挤密置换作用、复合地基作用、吸水作用和加筋作用等结构机理。铺筑透水性材料和手摆片石作用相同, 可选用碎石或砾石。
3.2 由于地表水的渗入产生的翻浆病害, 处置妥善后基本上无补给水, 可选用以下两种方法。即:
挖除翻浆→手摆片石或铺填透水性材料→填筑路基路面或
挖除翻浆 (至非塑状土) →石灰挤密桩→无机结合料→铺筑路基路面
无补给水的翻浆处置方法较为简易。这里与前述方法区别的是加入了石灰挤密桩。石灰挤密桩以生石灰粉填料较为理想。这种处置方法仅适宜于地表水渗入路基引起的翻浆。
3.3 土工合成材料隔离处置法。
土工合成材料之隔离材料一般采用土工布或土工膜, 它们的基本功能是约束和隔离, 同时具有加筋和补强、 (土工布) 返虑等作用。
土工布是透水的布状织物, 而土工膜与土工布的区别在于土工布透水而土工膜不透水。采用土工布或土工膜隔离, 是将土工布或土工膜平铺于翻浆部位顶面, 然后分层铺筑填料, 用压路机稳压, 待填筑体逐层稳定后采用土工布或土工膜包裹砂砾换填加固, 而后按正常路基施工处理。巴布亚新几内亚环岛公路路线多穿越沼泽地, 就是采用土工布隔离、先换填约100cm砂砾处置的;靖 (边) 王 (圈梁) 高速公路建设中处置盐渍土翻浆采用了土工膜隔离、铺筑约60~80cm砂砾的处置方案。这些沼泽地或盐渍土地区为预防翻浆, 往往需要加载反压一定时间, 待沉降量 (总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达到设计控制要求、沉降固结后再清除反压材料。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造价经济、施工方便。缺点是:需要一定的处置高度, 对含水率高的地段需要一定的沉降固结期。
这种方法对过湿地段的处置很有成效。处置时也可以直接在处置位置顶面采用土工膜包裹无机结合料 (以石灰稳定土为经济且施工方便) 40~60cm板体加固, 而后按正常路基施工。
3.4 直填骨架材料、沉降固结处置法
对于大面积的沼泽地或盐渍土地区, 建设方往往采用直接填筑骨架材料, 稳定表层, 而后填筑普通填料, 固结沉降, 逐渐形成稳定路基。骨架材料一般采用片块石、砂砾、碎石等材料。开始填筑时采用轻型压路机稳压, 逐层填筑、逐层稳压, 待基本稳定后再按路堤填筑规范正常施工。
青海省国道315线察汗诺至德令哈段一级公路一期工程采用上述方法经济实用, 效果良好, 二期工程亦拟采用上述方法修建沼泽地与盐渍土地段路堤。
4 路基路面翻浆处置的有关要求与注意事项
(1) 翻浆防治的基本途径是防止地面水、地下水或其他水分在冻结前或冻结过程中进入路基上部, 可将聚冰层中的水分及时排除或暂时蓄积在透水性好的路面结构层中;对土基及路面结构进行改善;采用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2) 正确的分析翻浆成因是处置翻浆的前提。
翻浆是因水而生, 要准确分析水损坏类型, 分清地表水与地下水、临时性浸水还是长期补给水, 由此决定处置方案。
处置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根治和预防水患。要依据工程实际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根治和预防水损坏措施。
(3) 和修补坑槽一样, 翻浆的处置亦宜采用矩形修补, 且各边分别垂直或平行于路线中线, 用以增强界面结合。
(4) 处置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经济性、可行性及技术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因素, 综合选择最为理想的处置对策。
5 结语
公路翻浆病害是路基的主要病害之一, 对它的有效处置一直是公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铜川地区宜君地段的翻浆处理就使得铜川公路界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本文是作者实践积累与学习的体会, 供使用者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中凯.浅谈天津农村公路春季翻浆的原因与防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5) .
[2]牟鑫.防治沥青路面翻浆的措施探析[J].价值工程, 2011 (12) .
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的处置对策 篇4
关键词:消防,交通事故,救援,对策
汽车自问世100多年来,全世界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已远远超过两次世界大战中死于战争的人数总和,受伤的人数和毁坏的汽车更加不计其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数量越来越多,相应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在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救援已经成为公安消防部队除了扑救火灾以外的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和掌握道路交通事故救援处置措施,对提高事故处置的效率和成功率,以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和特点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上发生的车辆相撞、起火、落水等事故,从而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灾害。消防部队常处置的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有以下四种:车辆碰撞事故救援、车辆火灾扑救、落水车辆救援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救援。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有如下特点:
1)事故频率高,偶然性大。受路况、车况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道路交通事故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2)人员伤亡大。在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因车速较快,造成驾驶员和乘客的伤亡,若汽车失控后坠入江河、悬崖等,群死群伤的可能性就更大。3)易引发次生灾害。道路交通事故常伴随火灾、危险品泄漏等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及更大的人员伤亡。4)情况复杂,救援难度大。事故现场不确定因素较多,如车辆变形严重,引起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情况的发生,救援难度极大。
2 常见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的处置对策
2.1 到场实施警戒和侦查
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现场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国内时有发生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被过往车辆撞倒,以及受到泄漏的危险化学品的毒害,发生的伤亡事故。救援官兵到达事故现场后,应立即进行现场侦查,查明车辆受损状况、人员被困位置。若有危险化学品外泄,应及时弄清泄漏物质名称和性质,确定其浓度及扩散范围。根据询情和侦检情况,确定警戒范围,设立警戒标志,布置警戒人员,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出入,并在整个处置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测,根据监测情况,随时调整警戒范围。
2.2 车辆碰撞事故救援
车辆碰撞事故主要是指车辆因相撞、倾覆等造成车辆变形、人员被困,但尚未发生火灾的道路交通事故,也是消防部队处理最多的交通事故。通常,需要消防部队参加的交通事故救援大多是有人员被困,这种情况下的被困人员多是已昏迷不醒、失去行动能力,或被车体、货物挤压无法动弹,有的遇难者躯体受损,血流满地。消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尽可能多的营救出被困人员,减少人员的伤亡。
1)两车相撞或车辆撞到障碍物上。由于车辆头部受到撞击,驾驶员或副驾驶位置的人员被夹卡在车内无法动弹,身体受到多处创伤。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应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方案、实施救援,最大限度的保护伤员不受到第二次伤害[2]。救援人员应使用液压剪切、扩张等破拆工具,破拆变形的车厢外壳,迅速营救车厢内的被困人员。破拆车体时,应使用水枪掩护,防止金属碰撞产生的火花引起油蒸汽燃烧,引起火灾。多台车辆连续追尾相撞的情况,可以按上述方法从多处同时实施救援。2)车身翻覆。需要用救援顶杆或吊车扶正后方可救人时,可以使用棉被等软物保护好被困人员的头、胸等部位,采用破拆工具进行破拆救人。整个救援活动要有水枪设防保护,防止发生爆炸或轰燃。
在医护人员未到场的情况下,应对重、危急伤员进行止血、人工呼吸等简单的现场急救,并快速转送医院。
2.3 车辆火灾扑救
车辆火灾事故主要由于碰撞导致油箱破裂发生火灾,以及车辆自身故障发生自燃等原因引起火灾,具有燃烧速度快、造成损失较大等特点[1]。
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停靠车辆,并尽量避开地势低凹处。指挥员进行侦查时,应确定有无人员被困,有无有爆炸危险的物品。同时,立即设置水枪阵地,快速控制火势,重点对油箱、轮胎、发动机进行保护,水枪阵地切勿选择低洼处,防止油品泄漏形成流淌火威胁救援人员安全。对伴随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次生化学灾害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应立即向调度指挥中心汇报情况,同时调集社会相关联动力量,按照相关预案开展救援。
2.4 落水车辆救援
消防官兵到场后,应立即进行侦查,确定车辆落水时间、有无人员落水等情况,确定救援方案,并及时联系吊车、120急救中心等救援人员到场。
1)若有人员被困车中,而水的深度较浅,车辆未完全没入水中,救援人员应迅速下水破拆救人。下水前应穿好救生衣,系好安全绳,携带液压破拆工具或手动破拆工具对车辆进行破拆。2)若车已经完全没入水中,应由特勤人员携带潜水装具、防水手电、破拆工具等进入水中,对车辆门窗进行破拆,尽快解救被困人员。
实施救援的同时,岸上应有专门人员负责引绳和联络工作,同时准备好担架、躯体气囊等救生工具。将被困人员救上岸后,在医护人员未到场的情况下,应对溺水昏迷者进行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后,立即送往医院。
2.5 危险化学品车辆泄漏事故处置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槽车泄漏事故不断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危险化学品可以用槽车运输的种类繁多,有的易燃、有的剧毒、有的腐蚀,一旦发生泄漏事故,救援十分困难,掌握此类事故的处置方法,减少损失、避免伤亡非常重要。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要选择上风方向适当位置停靠车辆,立即对现场设置警戒区及开花或喷雾水枪阵地。侦查人员着高等级个人防护进入现场进行侦查,使用侦检仪器确定泄漏物质的名称、性质、扩散范围等[3]。根据侦查情况,确定警戒范围,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出入,并根据检测情况,随时调整警戒范围,并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处置方案,常用的处置方法有以下5种:
1)关阀断源。危险化学品槽车气相或液相管道发生泄漏,泄漏点处在阀门以后且阀门尚未损坏,可采取关闭阀门,断绝泄漏源的措施,制止泄漏。关闭管道阀门时,必须设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2)器具堵漏。要根据泄漏的部位、泄漏孔口的形状和大小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堵漏器具进行堵漏。堵漏时,一般可用木楔嵌入堵漏、捆绑堵漏带堵漏、注胶密封堵漏、湿棉被覆盖捆扎堵漏等多种方法。3)疏导转移。槽车泄漏无法堵漏时,可采取疏导和转移的方法排除险情。有移动倒罐设备的,可在事故现场或就近相对安全的地方实施倒罐;如果事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可进行导流转移或放空处理。4)点火引燃。如是可燃液化气体泄漏,不能倒罐时,可拖至偏僻、空旷的安全处,在救援人员监护下,从槽车液相阀处接出长度不小于35 m的软管(出口端点火处接金属管)进行火炬放空燃烧。5)洗消处理。凡是进入染毒区域内的人员、车辆、器材和染毒场地、染毒物品都必须进行洗消。洗消药剂要根据泄漏物质的特性决定。
3 注意事项
1)出警途中进一步确定事故地点、有无人员被困等现场情况,在第一时间确定处置对策,调集相关救援力量到场;2)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抢救人员生命,并及时移交到场医护人员或送往医院救治;3)救援车辆要停靠在上风或上侧风方向并尽量避开地势低洼处,设置好警戒标志,保障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4)科学施救,避免发生二次事故和次生灾害,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雷蕾,贺小军.汽车火灾的分析与扑救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S1):181-182.
[2]王生春.法国道路交通事故消防救援[J].消防月刊,2002(1):37.
【护理处置对策】推荐阅读: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10-0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07-29
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种类成因和处置对策08-30
论防范处置信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06-05
资源化处置利用处置10-06
护理干预对策05-14
预防护理对策05-31
护理预防对策07-18
骨科性别护理对策10-18
临床护理问题及对策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