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2024-09-26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精选12篇)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篇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当今时代, 文化是国家、地区发展的“软实力”, 先进文化是社会前进的“核动力”, 这种认识, 符合现代社会对文化功能的新定位。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快文化建设成为重庆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先进文化为重庆科学发展“导航定向”。

在发展问题上, 以何种思想文化为指导, 遵循什么样的“路线图”, 事关发展的科学与否, 事关发展的价值取向, 事关发展的最终成效。例如, 蕴涵着科学发展观真谛的“3 1 4”总体部署, 是中央为重庆量身定做的一把“国标尺”, 是重庆发展的总纲, 在它的引领下, 重庆就能始终运行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就能少走弯路, 在发展上实现事半功倍之效。可见, 先进文化是重庆发展的强大“核动力”, 我们要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 找准重庆发展的历史方位, 把握重庆发展的大方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市干部群众,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政治认同, 夯实思想基础;要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研究,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推进千万市民文明行动;要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 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要力求在多元多样中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求发展,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的自觉行动, 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先进文化为重庆的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古今中外,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良好的文化生态。例如,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但其思想源头却可以追溯到1 4~1 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 正是文艺复兴带来科学与艺术革命, 揭开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事实上, 发展的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差异。重庆与京津沪相比, 除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外, 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上的差距。重庆要实现后来居上、跨越发展, 必须提升文化、创新观念, 必须借助“巨人”的力量, 这个“巨人”就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 它既可表现为先进理念和文化成果, 又可以催生文化产业。所以, 只有加强文化建设, 重庆才能破除一切思想束缚, 激发一切灵感创意, 让各种创造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 兼收并蓄各种文化之长, 吸吮先进文化的营养;才能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尽快消除城乡文化鸿沟, 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在“五个重庆”建设中, 融入文化的基因, 注入文化的活力, 营造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 共建共享文明成果。

先进文化为重庆的发展凝聚精气神。

历史反复证明:没有文化滋养的民族, 是陷入“精神沙漠”的民族, 不仅没有文化导引, 而且生存艰难、日渐衰落。城市的精气神, 是城市蓬勃向上的表现。重庆人的精气神历来蕴积深厚、鲜明强烈。早在远古, 巴舞刚烈, 巴人勇武, 能征善战, 威震华夏;抗战时期, 日寇狂轰滥炸, 重庆人百折不挠, 在血与火中傲然挺立的重庆被视为“英雄之城”;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中, 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 感天地、泣鬼神, 为成功破解世界级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 伴随着“五个重庆”建设的步伐, “唱读讲传”活动如火如荼、波澜壮阔。唱红歌, 让革命歌声经久不衰, 革命激情荡气回肠, 陶冶情操, 提振士气;读经典, 让经典名著开启心智、滋养生命、升华境界;讲故事, 让中外古今故事引人入胜、英雄事迹撼人心魄, 树立学习楷模、人生标杆;传箴言, 让人生的感悟时常启示我们, 让精辟的警句催人奋进。为此, 我们要将“唱读讲传”打造成重庆文化建设的靓丽品牌, 让先进文化为重庆的发展凝聚起不竭的精气神。

先进文化, 是生命力恒久的文明之花, 是重庆科学发展的“核动力”。我们要深入持久地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引导人们在润物无声中接受优秀文化的滋养, 把灿烂的思想之花转变为丰硕的发展之果, 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文明之城、开放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篇2

一、绪论

二、企业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三、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优秀企业文化是鼓励创新的主要动力

(二)企业文化需要采取的措施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重要管理环节的关系

(三)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内外生存环境

(四)企业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经济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企业员的行为起导向、凝聚、约束作用,理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土壤,催生企业领导的运筹力、全体员工的向心力、企业发展的持续力。本文从企业文化的含义、特征,企业文化的变革创新及企业文化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字】企业文化

可持续发展

管理创新

一、绪论

昨天的文化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也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这一省景。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优秀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不断取得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顺应时代要求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极其需要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怎样使企业文化可好的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二、企业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具体来说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向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通俗的来说,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自己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沉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固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大家的行为(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企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企业这个特定的领域里,具有其基本的含义和特征。

1、价值观念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事物重要性和优先次序的一套标准,是企业文化中相对稳定的要素,是企业发展保持不变的最高指导原则,如提倡“诚信、团队、合作、创新”等。企业文化所讲的价值观是指企业中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体现了企业员工共同的思想意识、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就本质而言,企业文化是指员工在共同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共识和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和作风关系极大。

2、管理方式含义

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管理,在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管理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人才能将生产力的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全体职工的内有潜力,依靠全体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办好企业作为企业的宗旨。管理与文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化讲求氛围和心理契约,管理则讲求制度和外部规范。管理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使文化中有规范,规范中有文化,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优秀的企业文化把文化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员工的日常行为、企业的各项流程。

3、经济活动含义

企业是一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需要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用较小的消耗取得较大的效益,并寻求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经营哲学、长期经营发展战略及其有关企业发展政策和制度等。盈利性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显著标志之一,经济活动、寻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时地演化着自己的形态。一方面,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代,其文化以有不同特点。每一个时代的企业文化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特点和风貌,反映了它们产生的经济和政治条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竞争合作、效率优先等都将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旋律。可见,时代特点造就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

1、时代性

企业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具体化,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企业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会受到当时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又服务于社会环境。当代企业文化,渗透着现代经营管理的种种意识,如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经济效益意识、消费者第一意识、公共关系意识等等。因此,企业文化的内容形式不和生成发展,都必定受到—定时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风尚等的制约,而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时代精神也必然会在企业文化有所反映。

2、人文性

企业员工作为社会人,有与他人和谐、友善地相处,并获得自尊、自信、自我发展的愿望。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企业员工如何共处、如何实现自我发展。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具有人文性,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3、规范性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所创造出来的,以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自身的规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求企业内个人的思想行为,至少是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行为,应该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认同一致。当员工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文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企业文化所反映的规范要求。在这个规范下,企业努力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

4、系统性

企业是一个烙有时代特征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大系统,企业文化则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企业文化应与其他部分(子系统)保持有机联系,构成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不同层次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其各要素相互依赖、影响。

5、独特性

各个企业所形成的企业文化,都必定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没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对员工具有向心力。即使是在同一行业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山于其可支配的资源不同、员工来源组成的不同、企业领导层(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思想气质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6、可塑性

企业文化的可塑性—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企业必须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考虑,积极倡导新的价值现念,新道德现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得企业文化不断地更新。其次,企业文化的个性具有行业特点外,往往与企业领导人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就某种意义而言,企业领导者的特点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免征。

三、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现代企业经济的活力之源。企业必须通过产品、技术、管理、制度等创新手段来获得新经济中的地位。企业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在于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容,适时注入新的血液,使其换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面临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分析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优秀企业文化是鼓励创新的主要动力

1、创新思维依赖性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下,企业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要确保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观念,把眼光瞄准知识经济、网络世界和全球化趋势。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重塑经营理念、保持创业活力、完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用创新思维进行全方位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创造性的工作气氛,使员工产生信赖感,增加各部门间对创新团队有依赖性。

2、开拓创新市场中的减速性

市场经济在企业中的特殊反映形成了企业的竞争文化。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规则就是优胜劣汰,谁竞争的手段灵活,谁开拓挖掘市场广阔,谁就能取得较多的市场份额。优秀的企业文化鼓励企业确立以创新市场、满足用户目标的服务意识,通过企业文化的内外影响力,挖掘尚待开发的潜在市场;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在企业开拓创新市场的过程中,把经营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变成企业的习惯性行为,而这些行为在企业中沉淀下来,形成对企业文化的一种减速性。

3、企业制度的制约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良好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继承、创新制度,把员工的意志、行为纳入到管理所期望的统一轨道,使经营管理与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对员工的管理有内有控制(即德制)和外在控制(法制),前者通过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进行自我管理,后者则依靠企业规章进行制度管理。有效的管理要有情感、典型等企业文化形式,也要有规范、约束、控制等各种管理制度形式。这样则造成了人为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制约性。

(二)企业文化需要采取的措施

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需要企业文化的创新,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要求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国外知名企业一般都通过重组、兼并和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企业的重组改制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与管理现象,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具有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与管理能力的企业,它也要求企业文化针对新的市场企业文化采取新的措施。

1、结合实际创新企业文化

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的各个部门、环节需要进行有机的联合,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寻求更多的企业发展机会。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企业须结合实际。通过共同价值观及理念的贯彻落实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把企业全体成员的力量凝聚成一种合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协作系统产生出最大的功效。

2、全面变革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创新不仅是产品创新,营销方式创意和管理的革新,更是企业内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不同时段的全面动态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等。而企业文化创新,全面蕴含并体现在企业创新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之中。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在弘扬企业精神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全面变革创新企业文化,在传统的企业精神中更多地融入开放、创新、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有效推进企业经营战略的执行。

3、创新企业文化三原则措施

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须注意三项原则措施:一是要重视对原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二是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其他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 ;三是要注意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今社会经济现实背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继承行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同时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各种精神因素、信念因素、智能因素所构成的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管理捷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起导向、凝聚、约束作用,而且能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干劲,调节员工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戮力同心的坚强集体,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企业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的大时空中久盛不衰的系要因素,以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1、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职工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会发挥—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4、融合功能

企业文化能潜移默化地使职工的思想、性格、情趣发生变化。一个新职工进入企业后,通过耳演目染,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从而把自己自然而然地融合到集体之中。

5、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个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重要管理环节的关系

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基本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并渗透到企业的全部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与企业的各管理环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与现场生产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乃从企业建立开始就已经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工作氛围及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状况对于企业的现场生产管理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企业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抓好质量管理,是企业立足市场、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报本保证。质量管理是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表述内容,同时以是形成企业统一价值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3、企业文化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行业之间竞争到最后关头,无疑是形成了成本控制的竞争。由于成本管理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成败,成功的企业都认识到成本控制不是以降低质量为代价,而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依靠工作流程上的创新、生产工序上的创新、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来控制成本。

(三)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内外生存环境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的长期战略性投资。通过企业文化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员工生存环境和企业外在生存空间,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财富。

1、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内部生存环境

对企业内部而言,企业文化是围绕着企业“人”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的。每个企业都必须有一个价值信念和行为宗旨,以维系和激励全体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企业文化拓展了企业的外在生存空间

企业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传播性,是一个标志企业内在属性与运行姿态的无形文字。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与社会公众良好沟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创造一个更适合于企业外部生存的活跃空间。企业把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实需要。

(四)企业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行为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种文化。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价位观可以正确指导人的行为,促进人的发展,进而对企业的发展起能动作用。企业的发展短期靠产品、中期靠人才、长期靠文化。世界500强企业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处于第—位的主导性要素。企业的资金、设备等硬件要素确定以后,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就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取决于文化力的开发。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凝聚企业管理团队和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高效的研发与制造平台、把好产品结构战略决策关,有力地推动企业的持续变革与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3、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从现实及发展前景看。效益好、经营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得益于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资本具有实物硬件资本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没有污染、开发潜力大、能长期稳定使用。拥有巨大文化资本的企业,其经营理念、价值观念一般都是与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企业就更有能力和更自觉地处理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矛盾,能自觉地承担应有的和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保护环境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等,从而实现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随着企业的竞争从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发展到品牌、价值、服务的竞争,人们在购物消费时更加注重品牌、价值和服务,更追求品牌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强大的竞争力,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然不是企业持续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

5、企业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杰出企业的成功关键,通常是根植于其卓越而独特的企业文化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就近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而言,经历了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和现在以人为本管理的四个阶段。企业运行的主体是人,把人作为管理中心,反映了当代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人为本管理的中心,离不开企业文化经营,企业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铲理发展的趋势。

总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不能再依赖国家政策的保护和倾斜而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直面市场挑战。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内在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束语

解读长隆发展的文化动力 篇3

追求卓越:要做就做最好

一个企业要想有强大的竞争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超越所有对手,让自己成为行业的领跑者。长隆集团自1996年兴建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开始,每次出手都坚持大手笔、高起点。

位于广州番禺的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是集团进入旅游产业后投资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国内第一家私营的国家野生动物园。在项目规划阶段,长隆集团就以世界最高水准作为该项目的基点,力争站在行业的最前沿。在随后的项目引进和不断发展中,长隆集团更是坚持要做就做同行业最好,让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始终保持在高位运行。最终把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打造成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唯一的4A级野生动物园。

随着公司进入旅游产业的步子越迈越大,长隆公司在项目运作上的力度越来越更大,标准也越来越高。不管在其后的长隆夜间动物世界,还是鳄鱼公园,抑或是长隆高尔夫球练习场,长隆集团都把目标指向了世界水平,而不仅仅是全国一流。其中于2000年底建成的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就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夜间动物世界中最大的一个(另一个在新加坡,规模只有长隆的1/3)。此外,诸如世界上最大的高尔夫球练习场、世界最大的马戏剧场、世界上最大的鳄鱼公园、全国最大的白虎珍稀群落……长隆集团创造了许多世界或全国第一。

有了强势的高位项目,虽然能吸引来顾客,但是如何避免许多景点短期火爆后迅速衰败的宿命,长隆集团提出了“文化立公司”的经营理念,增加旅游项目的内涵和厚度,把旅游景区做成品牌。在动物世界里他们增加了游客与动物之间的互动活动,让顾客参与到动物的保护、研究、游乐等活动中去,突破了传统动物园玩、看、乐的经营范围,让游客多了一份学习、研究、实验等文化需求上的满足感。同时,他们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服务内容的丰富和服务方式的优化,让顾客在细微处体会到公司的品质,以最优质的服务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

具有吸引力的游乐项目、高品质的服务、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些内在优秀品质因素所形成的无可比拟的优势,成就了长隆集团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让长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着高位优势。

主动创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第一,需要在超越与被超越中不断发展。高起点、高投入的高位优势,虽然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第一”并不能成为企业永久的保护墙,长隆深谙其中的道理。在长隆看来,只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让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长隆的发展道路也是一条企业主动创新之路。

创新,寻求差异来吸引游客,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有了积累之后,继续创新、寻求差异最大化。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让长隆的“雪球”越滚越大。从1997年香江野生动物世界营业开始,仅两年时间,香江野生动物世界的种类、数量及面积就增加了1/3。而后建成的长隆夜间动物世界,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旅游概念——夜间也可以看动物。这在国内同行是独一无二的,长隆夜间动物世界也因此迅速窜红。当夜间看动物的新概念给长隆带来丰厚回报的时候,如何保持这种优势成了长隆的当务之急。于是新一轮创新,寻求差异化道路又开始了。此次长隆开始了改变发展方向——从单纯的动物园向动物与人的综合乐园转变。长隆集团,在夜间看动物的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类大型马戏、艺术、娱乐表演,并且引进国际著名的艺术表演团体,使长隆夜间动物园的节目精彩纷呈,天天上演,成为广州不落幕的文化娱乐舞台。而随后建成的长隆高尔夫球练习场和长隆大酒店,把长隆集团建成了一个集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以观赏动物为主体的大型度假乐园。三者共同构筑起了长隆集团欲打造中国 “迪斯尼式”主题度假公园的主体。

为了保持旅游项目的新鲜度和生命力,让旅游景区能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长隆集团除了不断挖掘项目的深度,丰富每一个主题项目的内涵外,还建立了良好的项目淘汰更新制度,根据顾客的满意度和游客量及时进行项目的创新。香江野生动物园不断推出新动物、新节目和新鲜的娱乐内容,如蛇年建蛇展馆,兔年搞兔子园,还有老寿星骑千年龟等娱乐节目;而长隆夜间动物世界则定期推出新的艺术和娱乐节目。在长隆的两家动物园里,通常3个月就会推出一批新的节目。

和谐发展:企业的终极目标

任何企业都应该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目标,但经济效益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长隆集团作为一家以野生动物园为主体的旅游企业,从一开始就着眼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人与动物“三位一体、和谐共处”的良好生态环境,以求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目标。

长隆集团在建设之初,就把生态效益放在了公司经营目标的首位,把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作为公司创造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营造“生态力”。1996年,长隆集团从获得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野生动物园起,就开始着眼于在一片荒地上建造一个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世界,其中光种树就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使整个动物园的绿化面积达到了90%。

在野生动物的保护上,长隆集团更是不遗余力。他们不但斥巨资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世界级珍稀物种白虎、白狮饲养基地,而且当动物园的白虎患上眼疾后,动物园为它请来了省医院眼科主任进行手术治疗。由于长隆集团在保护救助野生动物方面所做的努力,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南方救护中心也设在了这里,长隆野生动物园也成了野生动物安居、繁殖的天堂,吸引了广州及周边许多市民前来放生、救助野生动物。

到动物园与动物亲密接触,走进森林“天然氧吧”呼吸芬芳的空气,看动物在林间自由嬉戏,已成为许多广州人的休闲娱乐方式。长隆集团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收获了保护野生动物、创造环保生态、促进科普教育、催化科研成果等社会效益。

回报社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须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优秀企业,长隆集团一贯坚持“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充分履行社会义务,力争成为能创造丰富的经济价值,并能为丰富人类的生活、推进文化事业作贡献的企业集团。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长隆集团始终坚持开展“关爱服务”,把企业的爱心奉献给社会上需要关爱的人群。多年来,香江、长隆两家动物园一直坚持对儿童和70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约有近80万人次受惠;而半价或半价以下优惠参观的中小学生也超过60万人次。长隆集团的艺术团体、动物明星更是多次应邀免费到许多地方进行巡回演出。

上汽文化是上汽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4

多年来, 上汽集团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抓住改革开放和中国汽车工业快速成长的历史机遇, 迅速缩短了与世界汽车工业的差距,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来, 上汽集团根据国家创新转型的发展战略, 加快改革重组步伐, 顺利完成集团整体上市。2013年, 上汽集团整车销售超过510万辆, 连续8年位居全国汽车销量第一名。2014年, 上汽集团第10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排名第85位。多年来, 上汽集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新型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上海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称号。

一、抓定位——确立引领发展的文化战略

企业发展要抓竞争力, 企业文化也是竞争力, 这是上汽集团积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验, 对文化定位最基本的感悟和认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上汽集团大体经过6个五年计划, 基本做到: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一次文化进步, 一个五年计划引领一次经济跨越。30多年间先后形成敢于合资经营的开放文化, 引领产业道路从闭门造车到开门造车的跨越;形成敢于国产化攻坚的质量文化, 引领产业技术从中国标准到世界标准的跨越;形成敢于建设支柱产业的发展文化, 引领产业地位从一般产业到支柱产业的跨越;形成敢于建设世界级整车基地的合作文化, 引领产业能级从国内先进到世界水平的跨越;形成敢于应对入世、出海跨洋的价值文化, 推动产业地域从上海到中国再到世界的跨越;形成敢于建设自主品牌的创新文化, 引领产业阶段从合资经营到合资经营与自主品牌并举的跨越。

正因为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上汽集团党政始终积极主动抓好文化建设, 做到领导、任务、组织、考评、资金“五到位”。即: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 党政分管领导直接抓——领导到位;文化建设列为每年党政工作报告和“十一五”、“十二五”党建纲要重要内容——任务到位;明确党委宣传部主管协调, 有关部门各司其责——组织到位;文化建设列入每年部门和企业工作考核——考评到位;确保宣传部、公共关系部、培训中心等直接从事文化建设部门机构的经费——资金到位。

近几年, 上汽集团多次召开文化建设推进大会, 由党政主要领导作题为《用先进文化引领上汽又好又快发展》等内容的主题报告, 强调上汽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上汽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重大问题, 要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员工广泛参与的建设格局。上汽集团每年还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课题研究, 进一步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力求使上汽文化在上汽集团每个发展阶段中发挥更加重要、更加有力的作用。

二、抓灵魂——培育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

上汽集团的文化建设, 核心的、根本的抓手是文化理念建设, 它是上汽集团经营管理和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上汽集团的文化理念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长期发展积淀的文化宝库。其中有:上海大众桑塔纳国产化建设时形成的精益求精行业精神;上海通用项目建设时形成的4S合作理念;基层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的“经营者”管理思想;跨地跨国经营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自主品牌建设中形成的上汽愿景。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五大理念, 构成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联系紧密的理念体系。其中:上汽愿景主要解决崇高使命和发展方向这个首要问题, 它是最高文化理念, 起到文化统领作用;核心价值观主要解决共同价值取向这个根本问题, 它是核心文化理念, 起到文化支撑作用;精益求精精神、4S合作理念和“经营者”管理思想主要解决经营管理运作中的精神态度和思维方式问题, 它们是基本文化理念, 起到文化推动作用。

用文化理念指导经营行为和员工行动, 是文化理念建设的基本目的。为此, 上汽集团坚持不懈抓好文化理念的认知认同。首先, 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当宣讲员和培训师, 多次在各种重要会议上宣讲上汽愿景、价值观和4S合作理念;其次, 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上汽集团的文化理念;再次, 通过“千名书记上能级”、“万名党员进党校”、“合格汽车工人培训”等方式, 持续开展系统的理念教育;最后, 通过员工思想动态调研对认知认同情况进行检查。几年来, 广大员工对上汽愿景和价值观的认知度持续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上汽集团进一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塑人之本, 与践行上汽愿景、价值观紧密结合, 通过故事化宣导、全员化培训和形象化展示, 不断增强广大员工的发展自信心和自觉性。

今年8月13日, 上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提出上汽集团品牌形象核心理念, 将以“可信赖、负责任、开拓创新”的理念共识, 使广大员工心里更有方向、肩上更有责任, 着力推动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三、抓运作——搭建融入管理的文化平台

上汽集团文化理念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昭示和启迪, 更在于运作和实践。多年来, 上汽集团致力于构建文化理念融入经营管理的运作平台, 使文化理念从墙上挂、嘴上说, 变成能做能干、能检验, 实现理念落地, 成为上汽集团文化建设的一大特点。“四大工程”建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运作平台。

所谓“四大工程”, 即用户满意工程、全面创新工程、全球经营工程和人本管理工程。“四大工程”与核心价值观的四句话一一对应, 联系紧密。特别是用户满意工程, 是第一价值取向“满足用户需求”的运作平台, 被誉为上汽集团的生命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 上汽集团坚持制订用户满意工程实施计划, 提出产品改进、质量改进、服务改进的目标要求, 广大员工广泛开展“三找”活动, 找自己的用户、找用户不满意的问题、找让用户满意的措施, 形成了人人践行上汽愿景、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上汽集团的文化理念成功运作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充分肯定。2013年, 上汽集团顶住了市场增速趋缓的压力, 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过500万辆的汽车集团, 市场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其中, 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等3家整车企业年产销都超过了150万辆。

四、抓统筹——建设统一多样的文化格局

作为一家拥有50多家直属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上汽集团始终坚持建设统一多样的文化格局, 用统一的集团文化统领企业文化, 用多样的企业文化丰富集团文化。

在坚持集团文化“统一性”方面, 上汽集团力求做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文化理念, 指导企业文化理念建设;二是统一文化平台, 企业在“四大工程”平台上进行个性化运作;三是统一文化礼仪, 规范使用集团标志;四是统一形象展示, 总部建有上汽展示馆作为形象展示基地, 全球全国汽车展、全国全市大型纪念展等大型展览由上汽集团统一领衔;五是统一文化活动, 每年集中举办大型文艺、体育或艺术活动, 凝聚人心、展现风貌。

在坚持文化“多样性”方面, 上汽集团多年来致力于建设企业特色文化。所谓企业特色文化, 是指集团文化的企业化, 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个性文化的品牌化。目前, 上汽集团已经形成36个企业特色文化, 包括上海大众“卓越”文化, 上海通用的“用户”文化, 上汽乘用车的“品质”文化, 延锋公司的“家园”文化, 联合电子的“环境”文化, 三电贝洱的“经营者”文化等等。

在跨地经营中加强跨地文化建设, 是上汽集团建设统一多样文化格局的新的重要课题。上汽集团党政积极探索, 及时下发《关于在跨地经营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形成“强化”集团文化统领、“融化”沪外企业优势、“优化”上汽文化品质的“三化”方针和推进措施。

跨地文化建设在上南合作中充分发挥了“融为一家”的重要作用。其中, 东华公司紧紧围绕“解困”目标, 以“融为一家, 赢领未来”为主题, 提出“凝心塑形铸魂”的方针, 以“新东华、新一家、新事业、新发展”为号召, 推动公司下属企业稳步“融入上汽大家”, 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创百亿、进上市”两大跨越, 使一个困难重重的老国企旧貌换新颜, 焕发了生机活力。南汽集团紧紧围绕自主品牌建设, 以“精益求精”的行业精神为指导, 通过实施以“精致质量”为核心的“精益工程”, 极大提升了产品质量, 产品开始走向海外市场。

五、抓氛围——营造催人奋进的文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是文化凝聚人、塑造人、激励人的重要手段。上汽集团坚持“四管齐下”, 营造氛围。

第一:出好文化精品。近年来, 精心编印了一批上汽文化丛书, 包括:上汽集团特色管理系列丛书、《十年磨一剑——上汽集团“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上汽五十年》、《世界是圆的——上汽改革开放30年纪实》、《上汽文化创新与实践》等等, 在汽车行业和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

第二:办好文化活动。上汽每年都要抓住契机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文化活动。比如:2011年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 举办“献给党的歌”主题歌会;2012以“人与车·和谐之美”为主题, 举办职工艺术展;2013年以“中国梦·上汽梦·我的梦”为主题, 举行金话筒主持人大赛;2014年以“中国梦·上汽人·劳动美”为主题, 主办书画摄影艺术展等等, 讴歌时代风尚, 展现员工风采, 陶冶艺术情操, 使广大员工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强化了集团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三:学好文化人物。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上汽集团十分重视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大力弘扬全国劳模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维修科经理徐小平“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三种精神, 积极营造催人奋进的文化环境, 激励引领广大员工为加快推进上汽集团新一轮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汽梦”托起“中国梦”。

第四:叫响主题口号。为了适应上汽集团的快速发展, 从2006年开始, 党委针对市场形势, 每年提出一个覆盖党政、贯穿全年, 覆盖全员、鼓舞斗志, 叫得响过得硬的主题口号。2011年提出“创变方式提内涵、创造纪录上台阶、创新体制谋长远”的口号;2012年提出“转变思想抓契机, 转攻关键争排头, 转战市场谋发展”的口号;2013年提出“提高创新强实力、提增应变促发展、提升管控防风险”的口号;2014年提出“思想建设增动力, 经济建设创活力, 制度建设强定力”的口号, 这些年度主题口号, 已经成为引领上汽集团在困境中冲得出、在顺境中超得出的重要精神力量。

今后, 上汽集团将进一步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作为促进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围绕中心抓落实、突出重点求实效”, 使企业文化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发动机”、营造企业和谐的“润滑剂”、展示企业形象的“显示器”,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更好地推动“建设成为全球布局、跨国经营, 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目标早日实现。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篇5

---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陈宏威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财税管理系,辽宁 沈阳 110122)

注:本文是辽宁省科学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省级)《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结项证书号2011lslyjl-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描述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商业城)的基本概况和现状,深入细致的分析了沈阳商业城文化体系的建设过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沈阳商业城 文化建设 启示

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商业城)集百货业、酒店业、金融投资、物流配送、房地产开发等功能于一体,旗下拥有铁西百货大楼、辽宁物流有限公司、天伦瑞格国际酒店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先进单位”、“全国诚信单位”、“中国服务业500强等荣誉称号。

沈阳商业城于1991年成立,二十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坚持实施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逐步构建起具有企业特色的商业企业文化,荣获了中国企业文化最高项---“全国企业文化实践创新奖”.先进的文化培育了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注入了不竭的文化力,促进了企业的大发展、大融合、大跨越。

一、先进的企业文化改变了企业命运

1996年4月2日沈阳商业城发生了我国有史以来的商场火灾中燃烧面积之最的特大火灾。火灾烧毁了一至六楼营业大厅及全部设备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烧毁面积达4万平方米。10月1日重新开业后,面对内紧外压的严峻局面,一方面,火灾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使企业资金极度匮乏,干部员工思想波动,供应商因商品损失和应付款索赔困惑.继续合作的信心不足,企业凝聚力和社会信誉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国际新型商业业态大举涌入,国内大型商厦规模急剧扩张,导致同业竞争激烈,企业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冲击.对此,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了以实施企业文化战略为核心的战略,使企业走出困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1999年7月企业改制组建了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股份公司A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顺利通过了挪威船级社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投入巨资初步实现了业务、财务、人事、服务管理的网络技术化。通过加强企业文化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了企业整体素质和社会形象,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中国百货零售业前100家销售总额、零售总额排名第10位,2009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金鼎级百货店”。

也正是在企业文化战略的指引下,沈阳商业城逐步形成了“以民为本、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向社会负责、让顾客满意的企业理念,牢记“忠于企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企业誓言,形成了“务实为民,创新报国”的企业价值观。精心打造“商业城,城中求诚”的服务品牌文化,使“商业城购物无风险,不满意就退换”的服务承诺誉满省城。

二、沈阳商业城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

结合商业零售企业的服务特性,沈阳商业城把培育和形成共同企业价值观的精神文化、名品兴店的品牌文化、以文兴商的营销文化、“城中求诚”的服务文化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战略的基本内涵。逐步构建了具有商业城特色的商业企业文化体系。

(一)培育共同企业价值观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沈阳商业城把企业价值观概括为“务实为民,创新报国”并通过开展“四个工程”精心培育共同企业价值观,从而形成广大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

1、开展凝聚人心工程。重新开业时,沈阳商业城从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开展了凝聚人心工程,一方面,从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入手,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在商业城重新开业的第一天,就进行了升国旗、城旗、为人民服务宗旨旗三面旗帜,并在每年的元旦、店庆等重大节日都组织员工面对三面旗帜庄严宣誓,把“为人民服务”宗旨深深烙印在每名员工心中。组织开展了以“商业城-----我心中的太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系列演讲活动,编印了《璀璨的群星》、《前进的足迹》、《神奇的动力》、《员工的情怀》等系列丛书,还多次聘请全国英雄人物和全国劳动模范到商业城为员工上课。另一方面,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入手,增强企业凝聚力。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资几百万集中为员工办了十件实事,较好的解决了员工盼望多年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对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开展观念创新工程。沈阳商业城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坚持反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观念创新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教育职工克服“四种观念”增强“四种意识”树立“四种观念”即:克服盲目乐观的观念,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观念,重经营、轻管理观念,不注重人均效益观念;不断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危机忧患意识,管理进步意识,创新发展意识;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成本观念,效益观念。结合新的形势,不断的推出新的主题,开展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的大讨论活动。引导员工逐步将企业“务实为民,创新报国”价值观转化为员工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将企业的营销文化转化为创新实践,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基础。

3、培养人材工程。沈阳商业城就提出“四个一百”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百名经营管理人才、百名外贸人才、百名金融证券人才、百名计算机人才。1997年,选送100名35岁以下、大专文化以上、综合素质优良、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到东北大学深造;1999年,组织处以上干部到沈阳商学院学习计算机知识;2001年组织50名干部到市广播电视大学进行金融证券、外贸知识培训。人才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

4、开展娱乐文化工程。组建了艺术团、了模特队,开设了图书室、职工文化俱乐部和健身广场。开展各类体育、文化娱乐比赛,创办了《商业城集团报》,举办大型知识讲座等等。融企业文化建设于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中,培育了员工的共同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二)精心打造“城中求诚”的服务品牌文化

沈阳商业城将“诚实经商、诚心待客、诚挚服务、诚信守诺”作为“城中求诚”服务品牌的基本内涵,逐步构建具有商业城特色的服务品牌体系。

1、诚实经商,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品牌商品。首先抓好源头,把住进口,与辽宁省和沈阳市产品质量检测站联合成立了沈阳商业城商品质量检验站,对经营商品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其次,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基础管理。按照ISO—9002质量标准体系要求,建立了商品质量管理程序和商品质量管理网络,对商品质量实行全方位监控。第三,逐渐完善商品质量跟踪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几年来,沈阳商业城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培育品牌、扶植品牌、吸引品牌、突出了经营特色,创造了经营优势。

2、诚心待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首先,开展诚信服务理念教育,牢记“为人民服务,向社会负责,让顾客满意”的经营理念;其次,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开展商品知识竞赛和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进行服务规范训练。第三,培养服务品牌。确定服务品牌标准,重点选拨培养服务品牌,促进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沈阳商业城已有全国服务明星一名,辽宁集体服务品牌6个,辽宁省个人服务品牌10个,商业城服务品牌15个,初步形成了品牌系列化,沈阳商业城“城中求成”服务品牌被中国商业联合会确定为“中国商业服务品牌”。

3、诚挚服务,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首先是创新服务特色,规范服务流程。对售前、售中、售后“八个”服务环节进行了规范,形成了具有商业城个性的“八化”服务特色,即:服务礼仪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品牌系列化、引导消费知识化、便民措施多样化、售后服务全程化、顾客资源信息化、商品退货法规化。其次是创新服务方式,开办消费者课堂,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城中求诚”的服务宗旨和内涵。第三是创新服务营销,培养忠诚顾客。建立了20万个顾客档案,最大满足顾客个性化、定制化、人性化的服务需求。

4、诚信守诺,解除消费者购物后顾之忧。1997年,商业城在省内第一个做出了“商业城购物无风险,不满意就退换”的信誉承诺,为了践行承诺,出台了《售后服务管理规定》,制定了《解决消费者投诉的三条原则》基本做到了省、市、区三级消协投诉为零。2000年,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消协组织常驻商场的消费者投诉接待站,使消费者投诉不出商业城。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文化

首先,实现制度创新。在商品经营、服务管理、安全保卫、人事用工、资金分配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纳入经济责任制加以考核,推动企业制度文化规范化,实现了管理的有序化。其次,实现管理创新。坚持将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融合渗透,注重在经营管理中提升文化理念,在文化建设中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管理。在此基础上把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生活中处处关心爱护员工,积极营造文明快乐工作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是实现技术创新。引进了国际上“一对一”现代营销管理模式,培养具有价值的忠诚顾客群体,引进了条码技术和计算机分析系统对企业财务、业务、人事、服务实施了监控管理,实现了信息网络化,为提高现代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

三、沈阳商业城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结合企业实际是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的根本

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的内外环境,都要对企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在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的行业性质、历史沿革、地域环境、员工素质等多方面的实际进行,如果企业文化体系与这些因素相距甚远企业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结合企业实际,是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的根本原则。沈阳商业城在企业文化体系建立中,根据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研究和借鉴西方企业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确立了自己的商业企业文化体系。既吸取了西方企业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中国商业企业的服务宗旨与经营理念。正因为结合了企业实际,所建立的企业文化体系,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同,发挥了应有的功效。

(二)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与经营管理一体化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一体化发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化为广大职工具体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沈阳商业城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融为一体,按照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品牌经营和建设服务品牌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文化培育为底蕴,把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融入到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之中,融入到员工行为规范和和岗位职责之中,促进各项工作统一协调,全面发展,建设具有商业城鲜明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商业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融合要有适当的活动载体和手段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融合不可能自然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运用多种适当的载体和手段是推动企业文化融合的办法之一。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一是举办大规模的干部和员工培训。内容包括管理、营销、服务等前沿知识、思想政治理论、公司文化及公司的历史变迁等。二是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请专家举办企业文化知识讲座,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参观交流,举办企业文化研讨会活动。三是深入挖掘、提炼、融合潜在的文化,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演讲赛、小故事、理念征集、问卷调查、专题分析研究及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等活动提炼形成企业理念。

(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用之不竭的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积淀,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性,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信赖于高素质的员工,只有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的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创造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傅向升 周传荣.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作用 [J] 中外企业文化 2011(2)

2、周秀红 辽宁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探究 [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王寨 企业文化的四大“境界”[J] 企业文化 2010(3)

作者简介

陈宏威,1958年,男,沈阳人,工作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商业经济专业,大学文化,研究方向,企业文化。

文化立校:新建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篇6

对一所新建学校而言,在发展初期,当群体之间仍处于相互磨合阶段,学校文化对群体内在价值观的引导,对群体行为的规范,对个体心理的微调,都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其所释放的能量,将为这所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一、文化定位,明确新建校的发展方向

新建校必须始终以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整体发展,推动学校不断进步,追求更加卓越的教育品质。因此,一所新校的学校文化体系建设首先应该聚焦其文化定位,目的是提供未来发展的指导方向。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是一所创办两年的新校,早在成立之初,就起草了《学校文化建设构想》(以下简称《构想》),并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与优化。《构想》中明确了学校文化定位,即“幸福学校、童话校园、品质教育”,分别从核心理念、办学策略和信仰追求三个维度诠释学校文化的内涵。

《构想》在定位中这样描述:“融入式的教育生活”是一种品质。而“融入式的教育生活”更需情感的维系,所以在文化定位中,学校确立了这样的发展目标:学校要办成“孩子想着来上学,教师想着来上班,家长想着把孩子送来”的高品质学校。“童真”置前,全力贯彻“幸福学校、童话乐园、品质教师、本真儿童”十六字办学方针,突出“幸福学校、童话校园、品质教育”的执着追求。

一所新建校,群体与个体的融合是长期的、持续的交互过程,文化定位的高标准往往能在其中起到唤醒个体的作用。建邺实验小学从人的角度,把校园内的人的发展定位分成了两个层面:“品质教师”与“品质娃娃”。

对“品质教师”,学校提出了“会教育、会学习、会研究、会反思、会创新”的定位;对“品质娃娃”,学校又提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健美、会创造”的定位。无疑,这两个层面都是高标准的定位,在帮助学习主体实现超越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主体智慧与能力的自我超越;反过来,教育主体“动”起来,又促使学习主体的成长需要在更高层次得到有效的催生,从而改造了大多数个体原有的经验、常识、习惯,让改变因导向的影响而自觉发生,产生不断进取的需要和动力。

二、文化建设,丰实新建校的发展内涵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延扩展,更是在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催生新的文化力量,不断调整文化建设的策略和姿态,积累更丰厚的文化资本,生成更加丰实的内涵成果,促进学校文化在更高层次上“动态性生成与发展”。

1.制度文化,新校建设与管理的稳定“动能”

制度是学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作为新建校,制度立校能够充分保障新校建设和管理的稳定,而把制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其目的不仅在于坚持把制度作为一种执行的标准和依据,更在于使制度以文化的方式深入人心,把制度变成一种力量和精神,传递出坚定的信念。所以,建邺实验小学在筹建之初就编制了《我们可以更精致——学校管理制度地图指南》,为每年新加入的老师上好进校“第一课”,帮助他们感受、了解、学习学校制度。

2.仪式文化,聚集校园人心与人力的“磁场”

校园仪式也是文化。通过仪式打动人的心灵,凝心聚力,使不同的人,目标与行为趋同,产生共振,形成一个“磁场”。对新建校来说,建设仪式文化需要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如何让全体新教师都能理解仪式对学校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如何使全体教师都能保持指导学生信守仪式规范的严肃性;三是教师群体是否本身也有某些仪式,与学生仪式一起构成学校仪式景观。开学典礼中每一届新生的“拥抱童年印手印和脚印”仪式,每学期严格、规范的考试仪式,每年新加入教师的集体宣誓仪式,分月主题文化节仪式……在文化仪式的情境下,所有人获得同一种心理体验,在思想情感上得到了陶冶,产生一种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3.环境文化,糅合自然与人文的生态“园林”

自然环境能给人遐想的空间,而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能给人聪慧的灵动。作为一所新校,建邺实验小学坐落于现代化的南京奥体中心旁,校舍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色,橙绿相间的色彩交织释放梦想与活力,整个校园充满了浓浓的现代化气息,给予教师、学生丰富的想象资源,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在人文环境方面,学校也注重童话色彩,“童话树”主题雕塑、“童趣园”活动休息区、“童乐园”车模遥控场、“童心园”别致果园区,交错于幸福路、桃李路、乐行路、学海路四条学校文化主干道,以文化寓情于景,再通过文化景观借景传情。因此,整个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优美的人文意境。童话校园和品质教育的主题文化得到了有力彰显。

4.活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校主流文化的灵动“舞台”

学校文化传承体现于学校主题活动中,而活动文化又扩大、发展了学校文化。在主题活动文化组织与开展中,作为新建校的管理者,需要分析活动文化的影响范围,如具体分析哪些人、哪些群体已经被活动文化影响,还有哪些没被影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活动,扩大活动影响,最终使倡导的教育文化通过活动媒介,成为校园主流文化。主题活动可以结合家长开放日、六一活动、开学典礼等节点,每次活动既是一次主题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宣传。活动文化深刻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三、文化育人,凸显新建校的发展成效

文化影响人,不仅在于陶冶情操,更在于文化育人。新建校的发展潜力取决于其文化育人的能力。

1.品质课堂,学校文化构建的主阵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为新校,建邺实验小学提出品质课堂的追求,以“乐”“和”“真”“美”为内核建构文化课堂,目的在于在传授孩子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文化熏陶,培养孩子的知、情、意、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文化课堂的“乐”意在营造孩子想上课、爱上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意在营造课堂师生融洽、生生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真”意在体现教师时刻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提升教学实效;“美”意在呈现课堂细节之处的科学之美、人文之美。学校通过组织“三字一话”教师基本功磨练、普及课堂礼仪、推行行政听课、成立品质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聘请特级教师来校指导、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追求品质课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言行为引导,以“五心教师”为标准,将课堂教学渗透文化熏陶,以文化评价,以文化管理,关注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品质课堂里,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教育的幸福,品尝收获的甜美。

2.品质社团,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羽翼

学校的特色建设不仅能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而且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并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作为新建校,建邺实验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综合实践应用课程的开发,车模中心、书法社团成为学校特色的两翼,同时还有“小精灵”儿童舞蹈团、“青春呼啦圈”、“创意儿童画”、“呱呱叫童话英语”、“金话筒启蒙”、“阅读马拉松”、“数学智慧拉练”等多个深受师生喜爱的社团。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篇7

从当年的青岛地铁筹划, 到2010年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全面开工建设, 再到2015年青岛地铁3号线北段开通试运营, 青岛市民坐上了“开往幸福的地铁”。硬件跟上了, 那么软件呢?事实上, 青岛地铁在建设初期就将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器和源动力, 通过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等功能, 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让企业文化真正变身为促进企业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财富。

理念的缔造是自我剖析的历程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文化来支撑, 为更好地支撑集团战略发展, 塑造符合青岛地铁特色的文化灵魂, 增强集团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造一支文化统一度高、执行力强的地铁队伍, 青岛地铁集团于2014年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项目。

企业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当时的青岛地铁来说, 提出一个真正体现企业价值的核心理念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岛地铁作为民生工程, 确实是很难用几个字来总结和概括的, 到底如何取舍, 成为讨论的焦点。经过反复研讨以及与集团高层的多次会谈, 最终对青岛地铁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构成和提炼方向实现了高度统一, 于2015年7月初步建立了以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确定了以“打造幸福地铁, 做引领新生活的城市运营商”为愿景, 以“城市动力, 畅行青岛, 精彩生活”为使命, 以“METRO+, 即包容, 高效, 卓越, 责任, 精进, +”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对于核心理念中“+”的出现,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张君曾在讨论中表示, 在地铁建设这种超级工程里, “安全”的分量不必多说, 是不是应该在理念体系中有所体现?有专家表示“包容”所涵盖的内容更多, 更全, 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底蕴, 那么其他内容如何体现?经过反复的讨论, 最终决定用一个无限想象的“+”来表现和概括。

“青岛地铁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的提炼中, 既保留了青岛地铁在近20年来不断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精神, 也体现了青岛地铁在未来要实现达到的宏伟蓝图, 同时也彰显出一个青岛地铁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做事、干事, 它是集团全体员工高度达成的文化共识, 是每一位青岛地铁人时刻融会在脑海里, 贯彻在工作中的价值准则。通过公司上下持之以恒地努力, 将青岛地铁集团的企业文化培育、壮大、成熟起来, 形成我们自己的独有的文化内涵, 并使之逐渐成为集团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青岛地铁集团总经理王永亮如是说。

文化为骨, 实践为肉

船靠舵, 帆靠风。核心理念的确定, 相当于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树干, 剩下的就是浇灌它, 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这个过程便是核心理念的宣贯。青岛地铁以“理性规定”和“感性号召”为原则, 从理念、行为和制度等方面开展了行为对标、礼仪培训、管理考核以及创立文化内刊、举办文化沙龙等一系列文化宣贯工作, 将看不见的企业文化建设, 科学系统地分解为一个一个具体而又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文化建设, 转变为员工喜欢而且积极参与的事情, 以达到文化人人参与的要求。

为积极发挥2015年“十佳职工”的树榜带头作用, 青岛地铁举行了“树榜样、讲故事”活动, 从集团、部门和个人3个层面学习榜样事迹。通过与“十佳职工”面对面访谈进行事迹挖掘, 提取事迹细节、个人努力等富有感染力的元素, 为后期榜样宣传做好基础工作, 同时撰写先进事迹报道发至各单位学习。座无虚席的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集团上下形成学习榜样的氛围;“十佳职工到部门”座谈会, 近距离与榜样沟通, 分享工作经验和感悟, 用真实案例打动员工, 助力各部门文化建设;全员参与的微故事征集活动, 将活动目标由学习个人榜样向学习组织榜样升华, 创建积极的组织氛围, 带动组织文化发展。

为了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 增强员工的身体、心理素质, 青岛地铁企业管理部于今年启动了文化沙龙活动, 分别针对员工心理、生理和子女, 策划组织了“性格与沟通”“科学健康运动”“地铁儿童绘本”等主题沙龙活动, 受到员工的欢迎。张鲁鹏是一名90后, 对于传统的文化活动来说, 新颖有趣的形式更能吸引他的眼球。在聊起最近的几次活动时, 他显得格外兴奋:“以前搞团队建设一般就是聚聚会。现在的形式有趣多了, 最近几次沙龙都特别有针对性。有一次是邀请了青岛市‘健身先生’作为老师, 教我们做‘办公室毛巾操’, 动作看着很简单, 做下来一整套累的我够呛, 坚持做能缓解肌肉劳损, 减轻职业病症状。我们年轻人都比较喜欢这种非工作场合的交流平台, 感觉在很放松的状态下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让团队之间更有默契和凝聚力。”张鲁鹏表示。

青岛地铁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心, 就是希望把企业所提倡、推行的核心理念和工作规范变成大家工作中的自觉行为, 让它体现在每名员工的行为举止和精神面貌上, 让员工在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亲身体会到文化的作用, 感受到文化就在自己身边。

小小“幸福号”, 大大正能量

企业刊物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企业风貌的真实展现。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后, 将体现集团正能量的“小微”故事集结成册的想法逐渐成形。一本展现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 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时时刻刻发生在身边, 让员工用自己的故事和事迹去感染周围的人的企业内刊正式上线, 取名为《青岛地铁幸福号》。《幸福号》把员工身边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大事、小事, 贴地气儿的事编辑成故事, 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 让文化渗透进每个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 让员工意识到文化时时刻刻发生在身边, 让员工自己的故事和事迹去感染周围的人向文化靠拢。《幸福号》的采访、编辑到排版、印刷等一系列过程中, 也与员工充分互动。被采访人员均为集团内部员工, 各素材来源均为员工真人真事, 在封面设计和内页插画上, 也都是邀请员工设计手绘, 大大增加了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篇8

一、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三大动力

本文是基于创新主体、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阐述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三大动力。

(一)创新主体的内生驱动力

文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既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也是创新成果的受益者。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任何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企业的原创能力和竞争实力。所以,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只能采取或选择创新行为,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二)外部环境的外在推进力

概括来说,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科技服务环境。

1. 政策制度环境。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在政策上、制度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将推动技术创新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如韩国政府在1998年就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政府采取了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国。由此可见,政府所创造的政策制度环境,作用于企业和市场,将会形成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激励力。

2. 科学技术环境。

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采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如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数字电视等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而且它们自身发展又对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环境是文化企业创新的外在推动力。

3. 科技服务环境。

科技服务环境包括产学研组织系统、政府服务支撑、中介服务支撑等环境要素。在产学研组织系统内,高校为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企业是创新主体,具有创新需求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物质能力;科研机构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技术;中介服务在文化技术创新中的供方与用方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政府可以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通过制度、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服务来培育和促成科技服务系统的协调运行。可见,良好的科技服务环境是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支撑力。

(三)市场需求的外部拉引力

文化产业处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文化产业市场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水平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作为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才能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丰厚的利润。市场才是文化企业创新成果最终的检验场所,而市场竞争的无情性、危机性、紧迫性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可以说,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真正压力和动力,也是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拉引力。

二、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作用

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促进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倍增,提高了文化资源的整合效率,加速了文化产业的重构与升级。

(一)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价值倍增:驱动作用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美国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中国近几年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5%。其中,科技创新是重要推手。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39.2亿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

(二)技术创新提高文化资源整合的效率:协同作用

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对文化管理、文化规范、文化教育、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利用,发挥整体效能。通过技术创新整合文化资源,能够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文化生产力。如美国好莱坞通过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和元素,并整合文化与技术资源,拍摄出众多影响力较大的经典影片,引领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文化资源、信息及数据库技术等,聚合核心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利用规模化实现多层次的文化功能整合,充分发挥丈化资源的最大潜能和效用,进而达到文化资源增值的目的。

(三)技术创新加速了文化产业重构与升级:变革作用

随着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科技颠覆了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产生了新的文化业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裂变,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变革。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其相应的产业结构定将自愿或非自愿地进行调整。以当今技术条件已经成熟的三网融合为例,电话、计算机、电视这三种原来完全不同的产业,现已相互交叉与融合。这说明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起到技术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文化产业的重构与升级,在产业变革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12年5月中国网络视频联盟成立,由联盟主席领导跨媒介营销、版权合作、智能电视、移动视频、研究专家、会员服务及活动培训等七个委组构成。可以说,技术创新开辟了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新旅程。

参考文献

[1]孙启萌.我国家电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

[2]王影.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及其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3]刘汶荣.技术创新机制的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4]陈小红.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63-64

[5]张忠治.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大硕士学位论文,2011.3

[6]孙国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201-204

[7]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18071亿元[EB].http://www.stats.gov.cn/.2013.08.26

[8]前瞻网.北京去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EB].http://www.qianzhan.com/.2013.2.17

[9]王兆峰,杨琴.技术创新与进步对区域旅游产业成长机理作用与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22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篇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部署, 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 而是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社会公德、文化修养、和谐生活, 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措施, 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素质和修养、生存和发展, 其意义是深远的, 影响是全面的。商贸服务业是以交换为手段, 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 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广泛、最直接、最密切的经济联系, 是一项民生工程, 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 其文化含量、文化修养、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商贸服务业社会职责和服务职能的实现。

商业文化是商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是现代商业的重要标志, 胡平同志是现代商业文化的倡导者, 在他任商业部长期间, 积极提倡商业文化的建设, 并作为商业发展的核心和切入点, 以推动商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甚至有的人讥讽他不务正业, 应该去当“文化部长”, 其实商业与文化并不矛盾, 商业不能没有文化, 文化也离不开商业。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理, 没有文化的商业是愚昧的商业。文化是现代商业的灵魂, 是现代商业的标志, 是现代商业的精华。而作为文化产业也不能离开商业, 它凝结着知识、艺术、技巧和文明, 是劳动的精华和结晶, 必须通过必要的商业运作, 才能得到社会承认, 它的代价可能是政府开支, 也可能是享受者的付出, 但都包含着交换和商业行为。我们反对的是将文化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和产业化, 而是借助商业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商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重要任务, 是商业现代化标志,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竞争力, 也是全体职工的职责, 关系到职工的素质和职能的发挥, 应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 贯彻到商业活动的全过程, 贯彻到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

二、以人为本是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商业文化要以人为本, 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这是商业职能所决定的。特别是零售业直接与人打交道, 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内容和环境, 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不仅体现了商业企业与广大消费者的鱼水关系, 而且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以人为本, 是商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主要表现为尊重和维权两个方面。对广大消费者的尊重, 是全体从业人员的基本职责。尊重是职能, 尊重是本质, 尊重每一个客人的尊严和权利, “来的都是客”, 使其舒畅、亲切, 感受时代、感受生活、感受享受、感受社会主义温暖, 真正做到“买与不买”商品, 都是一次享受, 都无遗憾, 都受一次社会的熏陶、文明的感染, 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维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具体表现, 公平交易, 童叟无欺, 明码实价。不售假、不贩假、不欺弱、不欺诈, 不满意可退货, 千方百计维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是商业文化核心价值的最终表现。商业文化的建立和完善, 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这一最终目的。

三、商业文化是系统概念

商业文化它是文化商业、文明商业、科技商业、服务商业和历史沉淀的优秀商业传统的统称。

商业文化是商业价值观的体现, 具有广泛的含义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商业企业的社会职责和企业素质的结合, 是传统的优秀经营理念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是以人为本与职业道德的结合, 是环境营造与内在动力的结合, 是企业的文化力与竞争力的结合。它是以利他为前提, 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价值, 达到利己的目的;它完全区别于奸商文化, “无商不奸”、“无奸不商”都是对商业产业和商业行为的误解。而奸商文化, 是一切为赢利为目的, 通过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手段, 不顾消费者的生命与安全, 使用各种有害人体的添加剂, 欺骗欺诈, 达到赢利的目的, 甚至利用现代技术制毒贩毒, 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要分清合法经商、商业文化与奸商文化的区别。

提倡现代商业文化, 反对奸商文化, 促进商贸服务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秩序的稳定, 保持商贸服务业协调、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四、商业文化要坚持服务为先的精神

只有服务为先, 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商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服务为先这一基本理念。购物是消费行为, 服务是文化行为, 体现的是商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服务是商业企业职能的体现, 商业是为服务而产生, 是以服务而发展, 没有服务, 或服务不好, 商业企业就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商业文化首先要体现在服务上, 体现服务的范围、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态度上。楼不在高, 店不在大, 货不在多, 路不在宽, 有情则灵, 有特则行, 有客则旺, 有信则兴。外在规模和外在形象只能给消费者视觉的感受。而商业文化所体现的服务精神, 把顾客当亲人亲友对待, 尽情尽责, 它产生的是内心的感受, 人格的尊重和欢悦的体验, 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这是任何营销措施所无法取代的,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要树立一个理念, 服务比商品重要, 质量比数量重要, 诚信比金钱重要, 效益比规模重要, 软件比硬件重要。这就是商业文化, 这就是对企业、对每一个从事商业人员的要求, 缺乏这些就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诚信兴商是商业文化具体的体现

诚信兴商, 实施多赢战略, 这是商业文化的具体要求和集中表现。诚信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软实力, 是一项无形资产, “诚招天下客, 信得万人心”。信的核心是真, 真诚、真实、真货、真情。有了信用, 才能得到信任, 形成信誉, 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才能持续发展。信是商业文化的精髓, 诚信是传统的优秀商业文化的沉淀和现代文明的结合, 生财有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经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成为职业操守的标准。赢利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 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发展的条件。但生财必须有道, 道就是规律, 道就是规则, 道就是规定。任何一种商业行为把利益建立在对对方利益的侵害、侵占的基础上, 都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都是非法和违法的, 都是没有文化的具体表现。商业活动反映的是复杂的经济关系, 既有产销关系、零供关系和店群关系, 零售业与流通各个环节的关系, 不实施多赢、不全面照顾、不协调发展, 就不能维持和稳定彼此之间的关系, 就会失去长期合作的纽带, 这是没有商业文化的具体表现。

六、重视商业文化就是重视职工队伍的培养

重视文化教育, 造就一批敬业的职工队伍。文化不等于文凭。商业文化是商业职工的职业操守、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是职工敬业的具体表现。没有文化的职工, 充其量是出卖劳力的劳动者, 既不能成为人才, 也不可能是企业的主人。特别是商业职工, 无论是那一种业态, 从事什么流通环节的工作, 它的基本职责是服务。面对商品, 为消费者负责, 如果不认真服务、不掌握自己经营的商品知识、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 不能算是一个好职工, 充其量只担任小商贩的职能, 一手钱一手货, 或者是一手进一手出的“二道贩子”, 没有文化的商业职工, 只能发挥交换工具的作用, 更谈不上敬业、爱业和创业。

民营企业比起国有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应变性和机动性。据有关部门统计, 前者的企业生命周期只有后者的一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反差?究其原因, 除了国有企业有行政性、政策性支持以外, 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国有企业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重视职工的敬业精神培养, 使其产生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 成为延长企业生命的原动力, 这一点民营企业要向国有企业学习。而民营企业的职工大都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 缺乏事业心就没有职工基础, 仅凭创业者的能干和拼命精神, 是难以持久、难以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

七、商业文化要重视现代管理团队的建设

建设现代商业文化, 不仅要培养一批敬业型的职工队伍, 还要造就一批知识型的管理团队, 它们是经历+文凭+能力而构成企业管理层, 有实践、懂理论、会经营、善管理, 具有很强的统筹力、执行力、调和力和应变力的职业经理人。他能纵观全局、运筹帷幄、雷厉风行、亲力亲为;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他能才善用、人尽其用;他能把握走势, 随机应变。他们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和企业利润的制造者。

一般来说, 商业企业的利润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层次作为劳动者, 他创造了社会平均利润;第二层次作为商业职工, 他创造了商业行业的平均利润, 有别于农业、工业或其它产业, 创造的是行业利润;第三层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他创造的是企业利润, 体现了作为管理团队的能力, 显示出管理团队特殊的优势和竞争力。商业竞争是同一商圈内同一业态的抗衡和较量, 不取决它的规模大小, 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团队为核心而焕发出的综合竞争力, 是企业之间的商业文化的对抗和管理团队的较量。

八、老字号是传统商业文化的结晶

发扬商业的优良传统, 重整老字号的雄风。百年老店不是时间概念、越久越好, 而是商业文化的概念, 是传统、优秀商业文化的凝结、沉淀和传播, 是服务理念的传承, 是独特技术的传授, 是商业文化的发扬。要神似不要形似, 要继承发扬, 要创新发展。一个老店几十上百年, 甚至几百年的历史, 能够继承发扬、起核心作用的商业文化, 优秀的积累, 代代的传承, 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篇10

(一)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中长期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自然的密切联系。我国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 游客的旅游诉求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不再简单追求感观上的体验, 而是更加重视通过旅游过程获得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和通过对异质文化的接触与学习实现自我增值。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发展, 不但符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顺应了中长期的市场需求, 因此,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主流方向, 目前处于理论发展和案例实证阶段, 全国众多历史名城、旅游名城以此为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 对培育文化产业和提升旅游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茂名市文化产业起步较迟, 社会普遍认识不足, 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 使文化经营产业化, 形成保护、传承、教育、收益的良性循环, 实现文化发展的目标。虽然茂名市旅游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门类种类齐全, 运作模式成熟, 但由于产业结构落后, 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 依赖少数自然景点支撑, 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 通过对相关产业融合进行创新研究, 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突破原有发展模式,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 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010年,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 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共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中共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 要把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茂名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茂名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环境, 现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为政府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二、国内外关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评述

产业融合的现象早在20世纪60代就已出现。罗森伯格将技术融合定义为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 逐渐依赖一种相同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紧密联系。马健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 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 导致业户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 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 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1]。

在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研究中, 我国学者主要探讨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黄耀丽指出, 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游览、鉴赏、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经营企业, 文化是其属性, 旅游是其功能;李蕾蕾对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进行了个案研究, 认为旅游表演是旅游体验的重要来源, 通过艺术和商业的融合, 形成福特-后福特双重机制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2]。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现有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属性进行意义的诠释, 或者把两个产业的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探索其中价值。本课题拟从动力系统学的角度, 把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作为经济社会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 研究两个产业关键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模式, 结合个案分析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

(一) 系统理论

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分解法, 系统研究采用的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 (要素) 的总体 (集合) ”。系统学家钱学森指出, “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3]

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 结合不同角度对系统要义的概括, 系统可定义为一个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各部分 (单元或要素) 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为同一目的完成某种功能的集合体。系统主要特性表现为层次性和目的性。一个目标系统必然地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 这个更大的系统就是目标系统所处的“环境”, 目标系统内部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个较小的系统, 从而形成了不同级别系统的垂直层次关系。从系统动力学的特点来说, 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 也就是存在输入和输出反馈关系的闭环系统[4]。

最早将系统分析方法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的是Gun (2002) 在1972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该模型分为需求和供给两大部分, 包括旅游人口、交通、吸引物、服务以及信急促销等5项。杨颖 (2008) 认为,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包括旅游的体验性、闲暇的二重性以及企业对经济性的追求;徐虹等 (2008) 指出, 促使旅游产业发生融合变化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产业系统的强关联性以及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冲动性, 其外在驱动力则由市场需求的推力、竞争合作的压力、技术创新拉力和规制放松助力构成。张辉等 (2011) 认为,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以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为导向的, 其根本动力是旅游需求变化, 旅游方式与旅游类型多样化是促成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定性因素, 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是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一种手段, 起到助推的作用;余书炜以“消费—供给”模式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理论研究内容的框架”, 这一模式将旅游活动理解为经济学现象, 利用经济学的方法, 定性和定量研究旅游因子的演变规律。作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业系统具有其独特性, 分析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从供、需两方面进行, 其次是产业融合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二) 产业融合动力系统互动机制

1.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

两个产业由于自身的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的不同, 融合路径主要有资源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等四种。资源融合: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可挖掘元素, 能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文化产业将其创意和科技转化为创意旅游产品, 从而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市场融合:旅游产业的市场容量大, 市场群体主要是户外活动爱好者, 而文化产业则能发挥互补作用, 动静结合不但扩大了整体市场规模, 而且提高了市场的质量。技术融合:文化产业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带动下, 技术优势比较明显, 它的引入和融合会带来旅游业科技含量的提高, 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功能融合:旅游和文化产业都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文化产业因旅游形式的注入更易于接受, 旅游产业因文化融入而更富有内涵[5]。

2.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学模式

根据系统理论, 系统的存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而系统结构正是这一动态过程的外部表现。由供给系统所产生的推动力、需求系统产生的拉动力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共同构成了两个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基本模式, 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6]。

(1) 推动力系统 (市场供给)

两大产业融合的供给系统就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力, 这是由旅游企业、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共同决定的。发展具有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 可增加旅游的供给因素。文化产品具有展示性、参与性、体验性的特点, 这就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 通过向大众开发, 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加速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力度。同时, 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是动态地发展变化的, 其范围与深度是随着人们的经济能力、消费需求、认识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文化产业中文化及创意能够满足游客对新奇事物的需求, 形成旅游资源的新的供给。

(2) 拉动力系统 (市场需求)

拉力系统是指拉动产业融合内部力量, 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时间越来越多, 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个性化、多样化、精神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加。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思想、理念、知识等为核心的价值链高端产业, 与旅游产业的不断融合正是顺应了旅游市场发展的潮流趋势。

(3) 支持力系统 (外部环境)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外部大环境, 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方面主要指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政府从宏观决策、地方管理和行业管理三个层面影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引导行业的投资和经营方向, 采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和刺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等。经济方面主要是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为企业发展跨产业的战略联盟提供更加雄厚的财力基础和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方面主要是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丰富旅游资源类型。

摘要:在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基础上, 评述国内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 运用动力系统理论, 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成机制, 并对产业融合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动力系统理论,产业融合,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12, (4) .

[2]徐虹, 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 2008, (8) .

[3]蔡林.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26-32.

[4]黄细嘉, 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 2012, (6) .

建设优秀文化 谋求发展动力 篇11

需求动力:研究所持续发展的灵魂支撑

七一九所成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建所之初,天南海北的人走到一起,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科技人员常常为了完成攻关课题,一根油条,一杯豆浆,通宵达旦地苦干。等干完一代产品,国家没有型号任务,七一九所人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执着着,却又迷茫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七一九所人盼来了新任务,几种重大项目接踵而至,七一九所人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常年加班加点……40年的风雨历程,七一九所曾经身处逆势,曾经面临持续发展遭遇威胁的时刻,也曾面临科技体制改革、竞聘转岗带来的阵痛。那么,是什么支撑七一九所走过阴霾,为海军装备现代化,成功自行研究设计了中国多型产品,从而扬我国威,壮我军威,谱写了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新篇章?七一九所人在总结每一个阶段的成绩时,都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他们在逆境中用来相互激励的一句话是:人是得有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09精神”。企业文化的黏合性在七一九所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彰显出巨大的力量,文化建设成为七一九所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纽带,它凝人心、长斗志,成为一种上至所领导、下至职工群众的强烈的内在需求。

动力牵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研究所文化建设是多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建成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七一九所在文化建设的路上探索了多年,努力将“09精神”融进每个职工心中,渗透到每个角落。

择定文化建设的着重点。重点项目任务事关国家安全,是七一九所人开拓奉献的“主战场”。离开了型号任务,七一九所文化建设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七一九所提出军品项目研制任务“重中之重”,完成了任务,就是对国家有功,对人民有功;完不成任务,就是对人民犯罪。在完成型号任务的过程中,要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攻关,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09精神”,要讲奉献,比作为。这一提法自上而下,每个职工了然于心。各基层单位还根据承担的任务提炼催人奋进的行动口号。比如“大战100天,交满意答卷”,“与时间赛跑,将困难甩在身后”,比如“现场急需解决的问题,工作组处理时限24小时,返所处理时限48小时”。所里还注重用激励手段催人奋进,激发科技人员投身型号建设的热情。比如通过定期评选、宣传突出贡献团队、突出贡献个人先进事迹,进行表扬激励;通过奖励政策向重点型号、科技骨干人员倾斜,进行价值激励;通过提供读研、深造机会,进行发展激励。强大的文化力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重点项目研制的生产力,项目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紧扣文化建设的着眼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代表资本成为研究所关键资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优秀的职工和优秀的团队将成为研究所最大的财富。因此,研究所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将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放在优化人员上。七一九所是一个知识分子密集的科研单位,职工素质普遍较高。但也勿庸讳言,计划经济在少数职工心中留下的烙印一度很深,“等、靠、要”思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存在于少数职工心中。所里意识到这些观念与市场经济的韵律不合拍。优化人,要从根源抓起。就是要先抓观念的转变。所里将做思想政治工作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从抓形势教育、政治教育、传统教育入手,引导职工认清大局,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教育职工学会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注重用实例说服人,用真情打动人,用关心温暖人。细雨润物,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明显。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所里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注重规范职工的行为。并先后出台了有关财务、物资采购、劳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优化人,还要落实到尊重人的价值上。就是要通过对职工的理解、关爱、培养、使用挖掘职工内在潜力,促进其不断成长,帮其实现自身价值。七一九所特别注重职工培训,结合所的实际,先后举办了财务知识、合同知识、内审等多个门类的培训班,并选送职工参加集团公司、省工办举办的培训班,为优秀职工提供出国交流学习等机会,为职工增长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搭建了良好平台。七一九所还实行职工带薪疗养、职工收益与所的效益同步增长的制度。可以说,在七一九所,成才的途径有很多种,只要你想学愿干,人人都可以成才。

抓住文化建设的兴奋点。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仅仅靠几个领导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把全体职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七一九所鼓励职工将目光盯在下一个目标上,不停的上台阶。经济发展目标是如此,逐年上升,从几千万到上亿元,再到二十亿;文明创建也是如此,从区到市,从市到省,七一九所捧回了一级高一级的荣誉,并获得过全国文明单位殊荣。永不满足是研究所基业长青的源泉,但不停上台阶,要靠强大的合力。合力来自哪里?来自全所职工同心,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出最大的力气。七一九所在文化建设中,注重抓住职工的兴奋点。首先强调,七一九所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职工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研究所的经济效益上去了,每个职工是直接受惠者;文明创建取得成绩了,职工自身层次也提高了。整个七一九所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兴则我兴,所荣则我荣”。职工的兴奋点抓住了,谋发展也就有了新动力。

为突出职工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七一九所还注重采用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抓住职工的兴奋点,增强凝聚力。所里每年都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形成了系列化布局:春有健步走、打葫芦比赛等迎新春系列活动;夏有迎“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秋有“职工疗养”、“游泳大赛”等活动;冬有羽毛球、足球、篮球比赛。职工参与热情很高,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团队意识及主人翁意识也得到强化。

nlc202309090800

寻求文化建设的整合点。研究所必须有自己个性鲜明的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七一九所除了有统一的名称,统一的理念外,还有统一的所标。在七一九所的产品宣传画册上、所刊上、各种对外宣传资料上,都将所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七一九所所标是719这三个阿拉伯数字与一条艇的艺术组合,形象、具体、可触可感地将七一九所承担的使命与所名组合在一起,很容易就能够引发职工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七一九所职工在设计名片时,都会将所标放在名片的左上角。七一九所人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七一九所所标,就更加坚定了为湛蓝色的事业而奋斗的信心。

长青之要:继承与创新

七一九所在文化建设的路上摸爬滚打了多年,其间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汗水,也有收获。其中一点最深的体会是,研究所文化之树要长青,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研究所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研究所的精神、核心价值观,是不能朝令夕改的,目标、形象及标志都应该是统一的、一贯的,而不应是多变的,变得多了,实际上就不存在了。七一九所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一条,那就是应该代代相传的东西,绝不轻易言丢。七一九所每年都招收来自全国重点高等院校的新员工入所,新员工正式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最重要的一课,是所情所史教育,请老所长、老专家现身说法,通过引人入胜的讲授,将新大学生带到过去的那段岁月中。听课的大学生无不深受触动。培训结束后,无论多忙,所领导都要与新大学生见面,见面会上情真意切寄语新人,希望新大学生脚踏实地,争取早日成才。七一九所还抓住黄旭华院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这一契机,通过撰写长篇通讯、组织院士专场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以黄旭华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09人的感人事迹,通过一系列活动,使院士身上所体现出的09精神,感染了更多的七一九所人,特别是刚入所的新员工,从进入七一九所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耳濡目染浓浓的七一九所文化。

研究所文化建设同样不能忽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所面临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又处于不断更新的知识氛围中,现代技术进步的周期越来越快而技术的平均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职工消费需求日趋多元性和个性化,因而研究所可长期保持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少,只有善于变革,树立“持续创新”的理念,破除传统思维定势及习惯做法,加快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步伐,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七一九所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一直在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在发展战略上、管理上、人才培养上、文明创建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比如适时提出新的发展战略;财务、人事管理上与时俱进;人才培养上推出两类人才选拔的新举措;文明创建抓延伸抓辐射等。为紧跟时代步伐,七一九所还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播中速度快、操作方便、双向交流等优势,将所内局域网这一阵地很好地利用起来,所领导经常通过局域网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收集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渠道答疑解惑,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这一新的沟通方式受到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欢迎。

企业文化不是几句简单的口号的提出,不是几项制度的制定。这决定了研究所的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对七一九所文化建设来说,虽然在实践中探索了多年,也有一些收获,但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使文化不断为七一九所的前进提供强大动力,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还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篇12

一、关于企业品牌与品牌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 品牌的内涵与特征

品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市场竞争的加剧, 而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所谓品牌是指一种赋予公司和产品的独有的、可视的、情感的、理智的和文化的形象。基于品牌这一定义, 以及品牌在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对品牌的基本特征可凝练为以下方面:品牌是无形资产;品牌是不确定的;品牌是无形的, 它通过一系列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品牌具有明显的排他专有性;品牌有明显的工具性。

(二) 对品牌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包括语言、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消费习俗、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具有历史继承性的人类行为模式等的综合体。品牌中的文化, 深藏于品牌里层, 又体现在品牌的各构成要素中。不同的品牌附着特定的文化, 从表面上看, 品牌的文化体现在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等方面, 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出, 品牌蕴含着民族精神, 蕴涵着企业经营理念。从功能上来看, 品牌具有强烈的文化力。在品牌文化这个领域, 我们更加强调的是深层次意识形态的作用, 即广义的文化对品牌与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影响。文化是品牌的精神底蕴, 品牌不仅仅是为了销售, 它更是为了传播产品与服务的内在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核心, 最终会沉淀为一种文化。

二、我国企业品牌打造及品牌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打造品牌和进行品牌文化建设的时间较短, 在品牌及品牌文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尚不成熟, 因而在品牌文化创建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 品牌文化经营理念淡薄, 品牌产品市场定位不准, 品牌发展战略不明确

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或多或少的都有了一些品牌文化经营理念, 但他们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报刊、杂志上空洞的理论, 几乎没有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缜密的策划。更多企业的领导层、决策层对品牌文化的内涵、重要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 不懂得品牌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道理, 缺乏经营企业的长期有效的措施。品牌文化经营理念的淡薄, 导致了我国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和品牌发展战略的不明确。我国企业在品牌的市场定位上只注重目标市场的选定, 而忽视赋予产品丰富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而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

企业有了准确的品牌市场定位后, 还应有成熟的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既包括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 也包括企业整体形象的策划、设计, 它充满了文化的因素, 产品概念、品牌命名、品牌包装、品牌促销都包含了深刻的、坚实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我国有些企业在经营中虽然引入CIS识别系统, 开始注意用文化包装企业, 但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时只注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单纯追求产品数量, 忽视企业品牌文化的营造, 这是我国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二) 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创建品牌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需要有一流的人才团队。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国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创建品牌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人才的外流导致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众多企业不注重现有员工的继续教育;企业竞争环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 企业品牌产品的质量不稳、科技含量低

品牌文化注重将产品 (或服务) 的质量作为品牌的核心来培育, 一个质量过硬的产品 (或服务) 包括技术含量高、工艺精美、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环保节能等要素。有了产品质量的基本保障, 企业还需要规划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 为员工及消费者认知品牌提供必要素材。具体包括三个明确, 即明确品牌产品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哪些类型的顾客面前, 通过这个形象要传达给消费者什么样的信息, 同时明确如何使企业内部人员对这种形象产生认同。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品牌文化的漠视, 已直接影响到品牌产品质量、效益的持续性提高。

(四) 企业品牌管理不规范, 品牌产品营销方法陈旧

国内许多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品牌管理仍采用业主或公司经理负责制;品牌宣传渠道不畅, 宣传资金投入不足;品牌产品命名时挖掘文化内涵不够;品牌产品促销手段无创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国内有些企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缺乏宏观设计, 走一步看一步的多。国内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基于品牌的企业文化。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员工都不关心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本企业品牌有什么影响, 能否创造品牌价值, 企业品牌精神、价值观没有深入员工头脑, 因而未能形成基于品牌的企业文化, 未能形成企业品牌的创新手法和整体运营策略, 运营手段陈旧。

(五) 企业创建品牌及品牌文化的内部环境没有真正形成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诸要素的总和, 包括领导决策、技术设备、员工关系等。企业创建品牌和品牌文化的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 取决于企业内部环境是否和谐, 也取决于企业员工是否真诚接纳, 鼎力支持。因此, 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是实现创建品牌和品牌文化的前提。国内企业内部没有营造好创建品牌和品牌文化的良好环境,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领导决策。国内一些企业领导的“官僚”作风比较严重, 他们不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独断专行, 盲目决策, 不仅没有创出品牌, 反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其次是技术设备。国内企业技术设备较之国外企业落后, 遏止了品牌文化的发展。再次是员工关系。员工关系协调, 工作业绩高效, 全体成员精诚合作, 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也是企业创建品牌文化的关键所在。

国内有些企业改制后存在以下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机制转轨尚不理想, 产权不明晰, 尤其是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最不明晰, 企业员工有股无权, 只有入股的义务, 没有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权利, 持股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企业以创建品牌和品牌文化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心中, 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强。没有形成各自的系统。企业文化不等于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企业的核心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象征, 是企业文化的深化和升华。企业文化只有上升到品牌文化, 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企业文化是“根”、品牌文化是“果”。国内大多数企业缺乏企业文化的“根”, 而品牌文化的“果”也就无从结出。因此, 一些企业的品牌没有生命力, 寿命不长。

三、以构建企业品牌文化作为促进企业发展新动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 树立品牌经营的意识, 制订切实可行的品牌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工作:明确打造品牌、创建品牌文化的战略目标, 要有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品牌文化发展策略, 突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从品味、档次、价格、个性、用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虑, 并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有方向地组织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品牌经营管理系统。在品牌经营中, 要有自己的品牌市场预测和分析、品牌决策、品牌服务、品牌危机处理等管理组织, 以保证在品牌经营中有可靠的组织管理保障。在品牌经营中要注重文化资源的运用, 充分利用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来构建自己的品牌。在品牌营销中, 要以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为依托, 进行品牌营销, 以文化造势, 使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别具一格, 并将自己品牌的特有文化内涵与社会公众的价值观、消费心理、文化情趣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自己的品牌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

(二) 将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作为中心任务

一方面, 在本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ISO国际质量管理标准, 每一个部门、每一道操作工序、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严格执行, 真正发挥标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在执行上述质量标准时, 要根据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订更加完善的实施办法, 并且在此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以科技创新带动品牌的发展

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 促使粗放型的产品向精细化、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方向转化;进行创新活动, 不断挖掘产品和市场的潜在要素, 开发系列产品和新产品, 同时, 要有自己否定自己的超前意识, 当一种新产品被市场接受时, 也就是企业产品研发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用新的产品去替代旧的已被社会认同的产品, 不仅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发展, 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也可以在品牌保护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 树立新的人才观念, 实施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人才战略

首先要立足于本企业, 从现有人员中进行培养和挖掘;其次要注重本企业员工的培训;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 使本企业的员工能安心于本职岗位, 防止人才的进一步流失。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以真正的事业留住人, 以尊重的心态使用人。此外, 留住人才并不是简单地将人束缚于本企业中, 而是要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树立“人才为我所用, 我帮人才发展”的用人观。这就要求企业在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时, 不仅要考虑自身的需要, 也应考虑企业员工的发展, 为他们打造一个事业的平台。在待遇方面, 可以采用技术入股、利润分成等办法, 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 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一种知识的价值感和事业的成就感。

(五) 构建出适合本企业的特色品牌文化

特色品牌文化的建设,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立以品牌为中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将企业品牌融入到企业的精神创建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中注重品牌的向心力、凝聚力;企业营销活动中品牌的宣传、文化内涵的展示、品牌信誉和保证。

(六) 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 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实验评分下一篇:胃造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