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2024-11-07

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共12篇)

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篇1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使实验教学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实验教学的作用更为世人所瞩目。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实验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小学科学教育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学生如果不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没有文化知识的普及,是难以提高自身素质的。小学阶段的观察实验虽然不系统、不严密,许多都是众所周知的自然常识。但是,观察、实验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尽力保持了学生天赋的火花不会熄灭。

二、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玩。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到学习上来,使其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通过对一门课程的学习,让他们乐于去学,喜欢做实验,从小培养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是新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成功最直接的反应。

三、实验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利方式

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经过多方信息反馈,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加工,从而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结论,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做每一步实验,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了几项实验,每一项实验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活动一:感觉空气。用塑料袋装满空气后,用各种方式感觉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

活动二:证明空气。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倒扣的杯子里确实有空气。

活动三:走进空气。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内交流怎样让大家看到、摸到、感觉到空气,使别人心服口服。

有时候,实验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实验是培养学生求证意识、质疑精神的手段

世界在前进,科学在进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唯命是从。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质疑精神的有效手段。《热胀冷缩》一课中这样描述:“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结论是否科学呢?只有通过实验求证。但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为什么?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科学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检验,所以操作上要重复三次。一次的结果和三次的结果肯定是同样的,但是相同的结果的背后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个结果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他们肯定相信三次的结果,因为三次实验的结果更接近客观现实。这样,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就深刻了。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

五、实验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

现在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独立发表见解,自由争论,教师在其中因势利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块等物体一起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会发现木块浮在上,铁片沉下去了。我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到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回答:“因为铁重。”我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激起学生对科学发明创造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学,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当今的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篇2

新课改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新法评价作用大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能面向学生个体,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委婉,不能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自我评价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认真地总结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在评价机制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意识出发,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教师鼓励评价,激发学生感悟学习的真谛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评价之后,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此,在教学中,我能面向学生个体,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委婉,不能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如:在教学“约数与倍数”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出32的约数,集体交流时,有的学生找到了2、4、8,有的找到了8、16、32,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时,有一个学生质疑:“我认为0也是32的约数。”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问题提得好!你能认真观察,勇于向书本质疑,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但0是个特殊的数字,它很顽皮,不喜欢与约数交朋友。”在我的评价激励声中,又有一个学困生站起来质疑:“我发现每个数的倍数都有0,既然0不喜欢和约数交朋友,那么0一定也不喜欢和倍数交朋友。”同学们抱以热烈的掌声,我不失时机地评价:“你也能勇敢提出不同的见解,好样的!”增强了该生学习的自信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于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我通过即时性激励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同时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也得到了保护。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折出一张纸的四分之一,全班同学

都完成任务,我发现一个学生折错了,就创设10秒钟的检查时间,让学生先自己检查,再互相检查,这位学生在检查中发现了错误,及时上台纠正,同学们热情地送给掌声。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通过延时评价,不但纠正了学生思维的偏差,而且为学生提供一次极好的思考、改正机会,保护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在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了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如:“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没有想好、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我的热情鼓励与真诚赞赏,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此外,我还运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标志或图案来激励学生,用“小猴子” 代表爱动脑筋,用“大雁”代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用“小白鸽” 代表回答问题积极、热情,用“啄木鸟” 代表能自觉地提出各类数学问题„„为了及时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或不足,我都会注意选择恰当的形式,以写悄悄话的形式给孩子写随机评语。比如,有一个孩子学习不够扎实,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却表现非常出色,我给他的评语是:“今天的数学课,我由衷地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赞叹!当有些同学手忙脚乱地准备时,你已胸有成竹,这种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劲头肯定会让你的成绩大大提高”。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于是我对她说:“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总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 亲切的语言如缕缕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二、学生评价教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评价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评价手段等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出其局限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教师不宜唱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项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生评师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数学实践活动环节,我和学生一起收集同学们对电视节目喜爱情况的数据,学生互评后,我交流学生评。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棒!”有的说:“老师收集的数据很充分。”

有的说:“如果老师能制出条形统计图就更好了。”还有的说:“我能做的比老师更好。”学生挑战老师,师生一起活动,多项交流,评价、体现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三、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之间的评价便是其中一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并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客气指出不足。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我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找规律”的讲解,6个小组讲解后,接着要求学生对本小组或其他小组的讲解进行评价。说说:“你认为哪一组讲解得最好?”有的说:“我认为和平组讲解得最好,他们是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大家理解,跟别的组不同,不象闪电流星组跟彩虹组一样,只是机械的说教,不生动。”有的说“我认为七色光组讲解得比较好,他们是采用比较、归纳的方式,使大家一看就非常清楚。”有的说:“我觉得红花组讲解得最好,他们是用图片的方式进行,形象、生动”也有的说:“彩虹组的表达能力特别好”还有的说:“我也是认为七色光组表现好,如果讲解的声音能大声些,那就更好了!”在同学们的互评后,我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了同学们都说得有道理,既能赞赏别人的发言,又能客气地指出不足,老师认为这6组的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独有的形式体现规律,能说清理由,都能得到优秀合作星。这样,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自我评价,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自我评价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课的总结阶段,我注重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作学习者的学生本人,他对学习的自我感受往往比他人(包括教师)更贴切。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评价。我经常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总结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的说: “这节课我学会了如何平均分?’这个问题,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的说:“我最大的收获是得到2颗智慧星。”有的说:“我觉得数学课真有趣,有学又有玩,学到了许多知识。”有的说:“我能积极发言,大胆向老师和同学提问题,跟自己比,我又进步了!”有的说:“虽然我没有得到智慧星,但老师表扬我发言大声,我真高兴!”有的说:“虽然老师没有请我发言,但我能积极参加讨论,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有的说:“我第一次回答错了,第二次终于回答对了,我成功了!”这样,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家长参与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一些课外拓展探究题的观察与调查,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可以通过联系卡让家长对子女进行客观评价,作为课外的指导者与参评者。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家长督促和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内外观察的持续性,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我让学生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测量出自己的卧室的长和宽或边长,再计算出周长,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在交流时学生们畅所欲言,真正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地图;感性认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若以地图为依托,就能将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直观地呈现在面前,可便捷地去了解和掌握它们,也能逐渐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毋庸置疑,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教学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正因为这样,在地理新教材中配合教材内容插入了大量的附图、略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等图象内容。此外,每个学生都有与课本相配套的地图册,国家还印制了各种类型教学挂图,把这些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全方位的地图设置系统。地图是教材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和教学的最主要的直观教具,是整体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

一、将所学到的地理事物都落实到地图上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将学生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一一落实到地图上,这已成为我进行地理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学生上课时,《地理地图册》常伴左右,“一本一册”(课本和地图册)是上地理课的必备用书。问题探究从“图”开始,探究过程在“图”上进行,探究结果归纳在“图”上,巩固练习多用《地理填充图册》。另外,我重视板图、板画(手绘画)的教学运用,要求学生养成乐于读图的良好习惯。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心中地图”,是心中地图形成的“模糊期”。当然,心中地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

二、地图有助学生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公布的知识

地图是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缩影,在地图上可以确定它的准确位置。用地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师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获取分布知识。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学好区域地理的基础和前提。因为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所以讲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关位置,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再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它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分布及其规律。例如,讲《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和“中国疆域示意图”得出结论: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大平洋的西岸,最北端53度N多的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4度N附近的南海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135度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73度E附近的新疆帕米尔高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东西跨越的经度有60多度。然后展示“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差异”和“我国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说明由于我国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造成的南北气候差异,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优越的海陆位置,既便于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又利于我国陆上交通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为以后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可见,地图在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获取各种地理分布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三、地图有助于对各种地理事象的感性认识

在地图上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因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广大而且复杂,学生不可能处处得以亲自实践,只有借助地图获取研发认识,教材中所讲述的地理事物不管文字写得如何生动,学生也很难感知那些地理事物的具体面貌,但如果利用地图等图象进行教学,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让学生认识教师所讲授的地球上所有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性状,获得比较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如:学生在学习宇宙时,很难建立起宇宙空间的概念,在阅读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图后,头脑中就会形成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的空间概念并搞清它们的从属关系,然后再阅读课文,就能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

四、地图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图象是帮助学生地理思维和记忆的基础。充分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具体化,同时通过分析,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相与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把地理知识巩固下来,并获得基本技能。例如,记忆世界铁、煤、石油的分布,称在图上找到并填上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然后按亚欧大陆等有规律地记,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从而认识和掌握对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关系特别重要的铁、煤、石油资源的世界分布。

五、地图可以使课本中文字阐述具体化

课本是教学的依据,课文 是课本中用语言来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式。地图与课文相比,有较强的表现力,可以印证文字。地图教学能使课文中的文字阐述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材中讲述的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公布,如果只读课文,学生很难对各个自然的景观特征及其分布,有鲜明的表象和空间分布的地域概念。教材彩色插图中选用了一系列彩色照片,反映各自然带的不同景观,并在课文中讲述每个自然带时,配置了各个自然带典型的植被和体表动物的图象,再对照课文中《陆地自然带示意图》,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空间分布特征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北极的冰雪和北极熊、南极的企鹅、热带雨林稠密的森林和猩猩等等。

总之,地图教学还有思想教育的功能。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培刚.论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J]. 学周刊. 2012(19)

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篇4

一、幽默的语言带给学生愉快

教学幽默着眼于对所授知识的超然奇巧安排, 它能活跃课堂气氛, 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如讲到空气或氧气的色味, 我对大家说:“请你们睁大眼睛看一看! 再打开鼻口深呼吸。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质物理性质的记忆,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学生写电解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时, 经常忘记写反应条件“电解”, 为了让学生注意反应条件, 笔者对大家说:如果这个反应在通常条件下进行, 大家天天要喝食盐水, 肚子里岂不是成了生产烧碱和氯气小化工厂了吗? 这种风趣语言既联系了生活实际, 又强调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化学反应现象, 条件复杂, 要熟记它实在烦人。 但在老师幽默、形象的讲解和比喻中使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有趣、明白, 这就是“幽默型”愉快教学的魅力。

二、含蓄幽默能够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往往使老师陷于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机智使用幽默的语言, 使师生都能“会心一笑”, 双方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学习成绩再差的学生都会喜欢教师把实验带进课堂, 当老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 特别是比较有趣的演示实验时, 下面的学生会异常兴奋。 不可避免地, 学生之间偶尔会有打闹现象发生。 当出现这些情况时, 课堂纪律可谓“一团糟”。 这时, 我认为可以采用幽默法。 如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 当学生看到现象时, 激动地“哇、哇”叫,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当很多学生都挤到了前排。 于是我幽了一默说:“看来老师我太有魅力了, 同学们都太想接近我了! ”学生“哄”地笑了起来, 我笑着用高昂的声音说:“现在请同学们暂时离我远一点吧!各位同学各就各位!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让我继续感受到自己是一名有魅力的老师噢! ”听完这些, 学生乖乖地坐回原位,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我发现学生都很愉悦地听着, 并没有反感的表情。 这样, 既教育了学生又融洽了师生关系。

枯燥乏味的语言与幽默的语言在课堂上所造成的效果是迥然不同, 前者是催眠剂, 后者则是兴奋剂。 可以说教师语言的趣味性与教师用语的规范、严谨、科学同样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一种境界。

三、在化学教学中幽默趣味性语言的运用

1.学会应用修辞的手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方法,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碳的单质》一节时, 为了使学生形象了解金刚石和石墨这对同素异形体的特性, 我用了拟人化的描述:金刚石和石墨虽为同胞兄弟, 但性格差异很大。 金刚石生就一副钢筋铁骨, 是著名的硬骨头,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久经磨砺, 形象灿烂夺目;石墨天生柔软, 遇事奸猾, 形象暗淡无光。 但毕竟是同胞兄弟, 如果多给石墨以温暖的压力, 再辅以催化教育, 那么它是会转变为金刚石的。

借此机会, 我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像金刚石一样具有无坚不摧的精神。 这样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思想教育, 可谓“一箭双雕”, 这就是幽默语言的魅力。

2.掌握活用术语的方法

这样的情境不知你是否遇到过? 夏日午后的第一节课, 同学们常常昏昏欲睡, 你在讲台上激情飞扬, 而学生则在台下反应不冷不热。 有一次, 我灵机一动, 便说:“喂, 平日里大家都是氧分子, 个个活蹦乱跳, 现在怎么都成了惰性气体了? 要不要来点催化剂, 促使大家快速反应? 否则, 桃李不言, 先生不悦。 ”学生“哄”的一声笑了, 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 接着我再上课学生一个个注意力集中, 效果很好。 这再一次证明了, 风趣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乐听不厌, 欲罢不能。

3.知道假设比较法

学生在书写化学式时, 经常写错或读错, 例将KCl写成KCl2, 将亚硝酸钠 (Na NO2) 读作Na Cl, CO写成Co,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正确认读化学式, 在一次讲评试卷中, 我讲了如下一番话: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会带领你们走进成功的大门。 如果粗心马虎, 在门内加一横, 门则变成了闩, 岂不是把自己关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 同理, 我们书写化学式也马虎不得, KCl是离子化合物。 钾原子把1个电子给氯原子, 易失去, 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易得到一个电子, 双方都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它俩一结合刚好平衡, 如果写成KCl2, 现在大家把Na NO2误认为Na Cl, Co误写成CO, 不是把工业用盐误作食盐, 把金属钴误作一氧化碳了吗?Na NO2、CO有毒, 难道你不怕中毒吗? 这一番话, 给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写错读错的现象少了。 巧妙运用趣味语言, 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妙谐音转化法

利用中国汉字的谐音, 可巧妙地将一些知识点趣味化, 达到帮助记忆的目的, 这是常用的教学法。 例如,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可诙谐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同学们欣然接受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注意不断总结, 诙谐的趣味语言会越来越丰富, 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以上方法的应用使我的课堂不枯燥、乏味, 课堂气氛不单调、沉闷, 同学们都喜欢上我的课。

综上所述, 教师应多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 提高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简洁性与趣味性, 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最大限度张显个人课堂教学的魅力,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化学教学中应用一些幽默的语言,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而且能复习巩固化学知识, 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幽默语言,口诀教学法,新课改,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中生物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篇5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至少由7种基本成分构成,每一个人这7种基本成分的比重和组合不是一样的,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色,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长。学科教学应当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才施教。因不同学习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学生设置习题和考试题。课堂提问尽量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发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学习“光合作用”一节新课内容后,我设计了这一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假若你家里有一个蔬菜塑料大棚,运用你所学知识,请你提出增加蔬菜产量的具体措施来。二是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知识讲座、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查询、收集与整理的文献研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时空,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的特长能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施展,所有学生的个性能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尽情的发挥。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也能使同学们理解到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他们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祖国美好情感的熏陶,使他们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 角度 认识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教学改革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围绕着它开展,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基础教育领域,作为贯彻和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教材体系。”

从传统的认识论角度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因而是学习过程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因素相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比较显性、活性化的存在,而教师则处于隐性地位,隐含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

一、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实现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每一个程序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造。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偶尔冲突是正常现象。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不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缺乏沟通、理解。另外,有些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对老师的授课不配合也是造成师生间冲突的原因之一。因此,处理好这种关系,不仅能直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性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师生关系既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新课改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并在这一理念之下,探索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还要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予以肯定,有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则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克服种种矛盾的信心;即使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他们也会自己独立地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自身去思考,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元性的评价标准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认为:“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不能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美术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对作品的理解角度的不同也会导致出现不同结果。要深刻认识到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存在多样因素,由于学生对其理解的不同,也会直接导致在作品中的表现不同。但是不管怎样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篇7

一、新课改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在新课改中较为重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信息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多媒体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教学的弊端, 实现了多途径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演示在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 或者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实验现象, 可以从多个层次去分析理解教学的内容, 使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形, 可以动态地演示一些变化过程, 也可以把一些变化过程分阶段进行演示。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不仅优化课堂的内容, 而且还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上更加地容易, 巩固和加深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 使原本呆板的教学模式更加的丰富、灵活。

2.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寓情于景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视频等功能与一身, 教师可以抓住多媒体的这一优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意境中进行学习, 既形象又直观。在教学中语言、图像和声音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的左右脑并用,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得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 从而优化了教学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丰富, 能够使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效率, 丰富学习内容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而在多媒体教学时, 教学节奏虽然明快, 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但是, 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转化为相关的各种信息、动态画面、声音, 从而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掉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并且可以掌握到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相关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是课堂主体作用,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多媒体良好的交互性、共享性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在内容的学习使用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控制, 而且又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学习, 更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多媒体的另一强大功能就是可以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 教师可以将上课中的一些知识点或者习题通过个人网站或者校园网站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另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全球资源的共享化, 教师的一些课堂经验和体会以及好的多媒体课件, 都可以实现各地彼此间的交流, 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改进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

多媒体课件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空间, 使许多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内容变的更加容易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多媒体课件实现了“空间与图形”的整合,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在作为一种教学中使用的工具, 可以使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解题思路轻松的进行解决, 还可以提供动态的三维智能作图环境, 有助于抽象思维的训练, 这是符合我们的教学实践的。让学生获得一种真正的学习体验。例如, 几何教学中球体课例, 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圆围绕任意直径旋转, 能得到球体吗?它是个怎么样的球体呢?当问题产生时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凭空想象出来这个物体的模样, 这时我们可以提供多媒体课件平台, 让学生们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球。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完数学验证后, 学生就会一目了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多媒体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载体,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传统教学中对于相关内容的介绍多数都是口述, 需要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去理解, 而且由于时间限制, 所述内容有限, 多媒体教学可以融合大量的信息, 通过声音视频等形式展现, 形象生动, 节约了教师的大量时间, 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 也可以与同学协商讨论进行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现象, 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乐于学、善于学, 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总之,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改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卢立蕾, 李朝辉.试论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2) .

[2]王冬梅, 董玉德.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7, (37) .

[3]张梅.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评价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09) .

[4]张坚民.远程教学中面授辅导作用的统计分析及思考[J].远程教育, 2007, (03) .

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篇8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能根据学生反应去推动课程、改变内容、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应促进和提高学习者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何齐宗,2006)。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英语教学新概念》(刘书林、刘春燕,2004)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帮促者,是“导演”,而不是把课堂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性引起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个性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要靠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其树立起其自身的主体作用的意识,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1.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人才观,要转变观念,真正进行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21世纪将是高科技、强竞争的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更高,21世纪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更需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方法上作出重要的改变,走出“自演”的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2. 教师要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教师要树立为学而教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在讲究教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法,搞好学法指导,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授之以渔”。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习成效越大,就越能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精心准备,讲究方法,使课上得生动,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教学和合作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也会反过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英语教与学也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4. 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为了使学生自己在学教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其认识,使学生做好自身的工作。

(1)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堪称为信息时代的首要载体,中国人学会了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学生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社会联系起来,也就是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才能使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2)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张大钧,200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Rod Ellis, 1994) , 学生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4)要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要自觉地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学习行为,总结学习方法,加强自我评价,在主动学习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学生在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能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现能动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Rod Ellis, M.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4.

[2]国家新英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新课改中对计算教学的反思 篇9

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理念的渗透, 一线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不断高涨, 尤其是在创设情景、引导探索、鼓励合作, 提倡交流等方面积极研讨, 然而, 在教学中我越来越感到困惑, 因为我发现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 学生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基本计算的错误百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少学生都因为计算出错较多而在中招考试中留下遗憾.那么, 在新课改形势下应该如何科学理解和处理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计算教学呢?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不断的反思, 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计算水平下降的客观原因

1.教学重心的移位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的建立, 使得教师把新课改理解为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是死知识, 不需要再花力气, 必然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上去, 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归纳中, 从而淡化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巩固和提高.由于教学重心的转移, 几乎使计算教学成为了初中数学中的附属品, 不少老师在课堂上都是只讲方法, 甚至不再有计算过程.

2.训练时间的减少

正因为新课改的实施, 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讲授式变为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加势必挤占更多可以用来强化计算的时间.新课改前, 数学课时每周比现在多一课时, 教学时的侧重点由过去重视计算改为了对数学知识的自感、自悟、形成与运用.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强化学生的计算速度和灵活程度, 自然降低了学生的计算准确性.训练强度不够, 学生计算的速度慢, 方法掌握不熟练, 更难形成计算的技巧.

3.人机对话的增加

近年来由于学生经济条件的改变, 学生过分依赖计算器, 特别是中学的学生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使用计算器计算速度快, 准确无误, 深受学生喜欢.加之中学生的作业量日益增大, 也助长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风气.学生的依赖性大了, 容易的也不愿动脑了, 形成了思维的惰性.

4.综合素质的差异

中学数学中的代数式、解方程、概率统计等内容尽管表面看很直白,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接受.尤其是不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准确的记忆能力、敏捷的感悟能力、灵活的创新能力的学生, 是不能很好应对这些内容的.因此说计算教学不应该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淡化出师生的视线, 它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并不矛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计算水平下降的主观原因

1.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 认为运算失误与“智力因素”无关, 只是自己马虎粗心, 只要以后注意就可以避免错误出现, 运算失误“丢分不丢人”.

2.学生在出现计算错误时纠错不及时不彻底.计算虽然不需要极强的分析能力, 却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习惯, 需要进行反复的正向强化, 但许多学生却是只将错误结果划去, 填上正确答案, 而不是纠正错误过程, 必然影响学习质量.

3.学生学习习惯上存在缺陷.有些学生由于平时计算比较随便, 比如一些角标, 要是位置不准确, 容易导致计算的错误, 再如字迹潦草, 草稿纸上书写随便, 计算前不注意审题, 计算后不估算、不检查, 导致计算中错误频频出现.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学生计算能力上的一种缺陷.在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 学生手中的草稿纸却越来越少, 越来越小, 甚至小到没有, 在课本的夹缝里演算, 岂能不出错?很多学生觉得有些知识一看就会, 太简单的不亲自动手试试, 难一点的能不做的就不做, 长此以往, 就形成了眼高手低的局面.

4.重“法”轻“理”.许多学生在计算中盲目套公式、定律、性质等, 机械练习, 既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 又使得计算繁冗不堪.因此做题中应该不断思考, 从而总结好的方法和习惯.

三、计算水平下降的应对措施

1.为了应对学生计算水平下降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要正确看待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不可替代性.把计算教学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统一到新课标下.构建全方位的教学理念, 不主观片面地理解新课改的精神.

2.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把计算教学规范化、严格化、渗透化.不仅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 而且教师自己也要在课堂上规范自己的计算教学, 不放过学生的任何计算问题.加强书写格式以及计算程序的指导, 通过观察学生的书写格式发现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 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3.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 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在课堂中可以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 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4.以数学竞赛为推动力, 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小型趣味性的数学竞赛活动.

5.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 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关注学生校对的习惯、审题的习惯、估算和验算的习惯的培养.

6.在减负的前提下, 控制一定的训练量, 培训学生一定的数感能力.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训练, 重视训练中把握基础性, 突出针对性, 寻找规律性及适当的综合性.

新课改条件下对传统教学的反思 篇10

一、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变“讲堂”为“学堂”。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教学压力, 教师往往要在一节课中, 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输知识, 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弄懂题目如何做, 而不是经自己的大脑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眼高手低”。实行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从思想上树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观念, 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以围绕“问题”去思考、理解、概括事物的现象、特征, 再归纳出事物的本质。新课改提出“活动式”教学, 强调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和个性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体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实现教学高效益。

二、重量而轻质

一堂课内容包罗万象, 在短时间内围绕教学目标, 讲清重点, 突破难点使学生听懂, 那么这一堂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无须面面俱到, 但是许多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不是这样的, 而是“西瓜芝麻一块抓”, 从课题到课尾, 一一讲解, 看似详细、具体, 实际已经轻视重点、难点, 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也让学生觉得糊涂, 这种做法实不可取。一位优秀的教师曾说, 他一节课只消灭一个“敌人”, 即完成一个教学目标, 而这种自信源于他对教材高屋建瓴的理解, 因此, 我们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

三、误用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 往往是“一言堂, 满堂灌”,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受挫, 主动性难以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提出, 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方式, 重学生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就改“满堂灌”为“满堂问”, 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因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这种方式会使很多学生提心吊胆, 学习不深入。课堂教学的创新, 提倡在认真分析教材, 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四、习题教学粗糙

做习题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做习题, 一可以使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习题课是物理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之一。但是, 实际教学中人们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概念规律教学上, 而习题教学则被轻视, 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外或辅导课讲讲题, 故效率不高。因此, 有必要在习题上多下些工夫:第一, 习题课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目标定位, 然后设计、选择题目。第二, 要精心设计, 精编精选并优化组合。第三, 要重视过程分析, 不要只重结果。第四, 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是习题课教法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五、重知识传授, 轻感情投入

教师的情感态度很重要, 教师平易近人, 有民主作风, 这是现代青少年特有的要求。而不少教师受传统师德规范影响, 强调师道尊严, 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 让人敬畏, 故他们对学生总是一副严厉的面孔, 师生双方保持很远的距离。不少学生对老师不满意, 从而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直接导致成绩上不去。教育应该是有爱心的人从事的事业, 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教育的营养, 相通相容, 充满民主的空间是教学之佳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谁赢得了学生, 谁就赢得了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身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贯彻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 在教学中体现课标的改革理念, 要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改进教法, 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工具, 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知识传授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教给学生思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使他们真正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改对师生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 学生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 ),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和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陕西 宝鸡 721007)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68-02

教学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和学的行为(言语和行动)。它既包括内隐的行为,也包括外显的行为,是多种行为的总和。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的获得、经验的积累、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学行为,若无教学行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教学行为及其研究,把它看做是教师重要的获知之路和手段。然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师教的行为和灌输,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和启发,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和教学效率下降。在新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①这一精神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转变“教”的方式

1.由知识性教学转向发展性教学。我们进行的各种教育研究和改革都是朝着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必须突破片面追求智育的知识性教学,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学。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处理好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新课程都规定了自身的标准,以此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包含了各门课程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 这三类目标蕴涵了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认真地按照课程目标对各个学期的教材内容加以分解,形成各个学期各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随着教学目标的运用,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素质教育任务也就分步完成于各个教学过程中,以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

2.由传授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传授式教学的教,是教师的“独白”;传授式教学的学,是学生的“静听”。传授式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境地,消极地接受教师所教,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教学存在的基本形式。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资格参与教学,形成教师集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对话,师生主体与教材的文本主体之间的对话,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主体性教育。

3.由师生之间单一的授受关系转向多重交往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一的授受关系,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互动及合作的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教师担当着多种角色。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既是学生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组织者;既是教书匠,又是研究者;既是实施者,又是开发者;既是控制者,又是创造者”③;既是学生的帮助者,又接受学生的帮助;教师与学生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等等。

4.由教师教教材转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过去我国是政府管教材,教师教教材,而现在,教材与教师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奴仆,而是教材的主人。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之外的教育资源;国家对教材的编写,由原来的“多本化”转变为现在的“多样化”。国家还设置了一些新课程,只规定了课程的原则,而不提供现成的教材,它的内容完全靠师生共同创造,新课程用课程标准代替原来的教学大纲,新的课程标准在内容划分、知识点、教育点的规定等方面都不像过去的教学大纲那样密集、具体,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时间、空间的自由。

5.由灌输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权威者,学生是被动者、接受者。这样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完全得不到体现,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方式,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组织引导、开启促进作用,忌讳教师的强加灌输,主张教师给学生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由后台推到了前台,学生成了积极参与者、主动索取者、探究发现者,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由主导教学转向引导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结果的评价等都由教师确定,教师是主宰者、控制者,学生是被控制者、服从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问题的结论往往由教师得出,学生只能静听、接受,这样的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動。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这种状况,把教师主动变为双方主动,把教师主导变为积极引导,坚持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少讲、精讲,多提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一时解决不了问题,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找出答案。而只能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找到答案,以便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索取者的转变,由听受参观者向积极参与者的转变,由学习现成者向探究发现者的转变,由依赖者向独立者的转变。

二、转变“学”的方式

1.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由于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④,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他主性。要变他主学习、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实现这种转变,关键在于把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2.由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只有一种学习方式,即接受学习。这种单一的接受学习最后成为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今天,要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首先,应正确理解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都叫做自主学习。我们所说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无疑属于自主学习。就是接受学习,只要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前提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接受,这样的接受学习,同样可以成为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由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3.由封闭式学习转向开放式学习。封闭式学习的最大弊端在于,它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这一弊端,教育部在《纲要》中,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⑤教育部还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然突破封闭式学习的禁锢,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形成开放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为特征。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应抓住三个环节:(1)创设情景、提炼主题;(2)提供方法,实践探究;(3)评价总结,表达交流。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选择方法;实践探究,形成成果;总结评价,表达交流。

4.由“学会”转向“会学”。所谓“学会”,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把握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会学”是指懂得怎样学习,能够应对尚未遇见的各种不同的学习问题。由“学会”到“会学”是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会思维和掌握学习策略。所谓学会思维,就是既要学会逻辑思维,又要学会非逻辑思维,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还要学会反思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思维。学会思维又为掌握学习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国际研究成果表明: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是衡量学习主体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的桥梁。

5.由机械性学习转向策略性学习。传统教学观认为,知识是衡量人才的主要依据,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主要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其能力和品质被忽略了。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过去的学校千方百计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费尽心思地记忆知识,学生整天捧着书本死记硬背,机械地重复训练,却不知怎样巧学、妙学,所以知识记忆得慢、效果差,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不高。新课程改革中,《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要达到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⑥根据这一精神,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机械性学习转向策略性学习。策略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巧学、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最终达到精学、会学,形成学习的技巧和艺术。策略性学习的关键是研讨学习方法,灵活选用学习方法,使学习的过程变为研究的过程,提高能力的过程,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過程。

6.由墨守成规地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突出和强调的是墨守成规地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而不主张大胆地开创性地学习、发现知识,探究与发现被冷落,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按照他人或以往的模式进行,完全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模仿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定式,增强依赖性、懒惰性,减弱发现性和开创性。这不仅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改革中,《纲要》明确指出,要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这个精神,学生要变墨守成规地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研究式的学习,要敢于向现成的知识结论挑战,敢想他人之未想,敢做他人之未做,敢开他人之未开之路,不循规蹈矩,不迷信权威,而敢于发现、勇于创新,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锻炼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注释]

①②④⑤⑥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4.

新课改下对初中文言教学的感悟 篇1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几乎占了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 然而老师和学生对文言文的教与学习越来越显得困难重重。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不能盲目, 应分析、理清, 应一环套一环地进行立体化、多纬度的认识与把握。

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是素质教育中的最薄弱的一环, 在教学中追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成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老师注重文言文词句的解释与全文的串讲, 而学生就只能是束手听记了。如此呆板、机械的讲授, 将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丰富深刻的文言文人为地分解成了一片一片的孤立的小片段, 从而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枯燥, 以及初中文言文与学生的隔膜, 使之索然寡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学生“敬而远之”, 老师“怅然若失”的尴尬局面。孟子曾说:“得英才而教之, 三乐也。”而这种教学现状显然使教师和学生这“两乐”都不见了。

就上述文言文教学现状, 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反客为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回想我的求学经历,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就好像是一个小说文本中的全知全能的故事叙述者, 而学生是一个洗耳恭听的呆板的接受者, 几乎没有发言思考的机会, 或者说根本不需要动手“工作”, 更谈不上什么创造, 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切工作, 比如说读、讲、翻译、字词的含义、中心思想等, 都由老师一个人一一解决, 学生只是记了背, 背了再记。之后, 我在郭治峰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老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过程, 即是老师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及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及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及生活的对话。

(二) 巧设引子, 激发为主。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远, 但这也恰恰是它的一个优点。对于初中生来说, 尤其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 他们时常有着一种很强的好奇心理。因此我们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妙地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具有激发性的与所教内容有关的引子, 再加上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好奇心, 那么, 学生的学习将会是非常有趣、生动的, 且具有很强的积极性, 其效果也会超出想象。其实“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寓教于乐,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 巧妙地设计一些引子。

(三) “有舍有得”, 过程不多。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要突破古今语言的障碍,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授之以渔”, 那么从教师方面来说, 初中文言文中的一些艰深知识点该讲的就讲, 比如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虚词的多种用法、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讲清难点, 教方法, 教技巧, 找规律, 不过也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讲, 该放手处就要放手, 而且要敢于放手, 因为初中文言文的内容比较浅显, 注释也比较详尽, 我们要相信大多数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字词释意的深入与趣味化。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汉语中的每一个字或词, 特别是实词, 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 讲述其意义的发生与演变的历史, 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字学知识和古代文化知识, 而且趣味横生。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语林趣话》节目, 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讲述了中华成语的典故, 追溯了中华汉字的演变轨迹和历史, 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汉代学者刘向在《说宛·杂言》中说, 玉有六种美德, 远看它温和滋润, 有似于君子的品德;近看它则纹理严密, 象征着君子的智慧;发出的声音却悠扬致远, 好像君子的道义;宁可折断也不弯曲, 无论怎样的毁坏它也绝不柔弱, 好比君子的勇敢;它的棱角分明, 但是却不伤人, 这是君子的仁爱之心;有瑕疵也不露在外面, 让人一目了然, 这是君子的真诚。所以君子非常喜欢它, 并且作为人生的启示。

(五) 注重人文情感的开发与培养。

上一篇:婚内强奸学说下一篇:企业财会信息管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