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的快乐精神

2024-12-05

高校体育的快乐精神(精选10篇)

高校体育的快乐精神 篇1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基础, 作为学生人生中的最后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形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应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一、何为快乐体育

1. 快乐体育不应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应是一种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 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快乐教育思想, 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 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 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而且视之为直接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 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 快乐体育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参与、理解、掌握及创新的乐趣。从运动中获得深层次的心理快感和成功感,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 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快乐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主动学习、愉快发展是基调。

4. 快乐体育教学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 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 以达到学生热爱体育, 发展个性, 形成积极乐观向上态度的多重目的。把快乐体育思想融进学校教学中是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二、充分发挥快乐体育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 而应是体育的新起点, 虽然高校体育课是广大学子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段体育课, 必然会结束, 但体育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 高校体育课有着很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竞技体育向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方向转变。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全民健身的要求,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快乐体育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有着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首先要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 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兴趣, 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便是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认同、鼓舞、表扬、关心等方法, 教师的肯定、表扬能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其自信心, 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和喜悦感, 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教学应切实贯彻增强体质、树立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体验快乐教学、成功教学的教学原则, 同时应把它作为人类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 把德智体美等有机地统一纳入体育教学的活动内容和各个环节, 这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快乐体育思想较注重从育心方面入手;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突出在育心育体的全面协调;终身体育的思想侧重使人终身享受体育的长远效益, 既育心又育体;体育与竞技相结合思想从提高运动成绩入手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起到育心效果。不论是哪种学校体育思想都没有离开人的身心两个方面, 只是强调身心的侧重点不同, 从本质上讲都是在育人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 使各阶段学校体育思想出现层次性、阶段性, 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导思想, 终身体育观应贯穿在各年级学校体育的始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尤其要通过运用快乐体育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要把快乐体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把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把运动中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进行体育学习, 并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适宜的学习方法, 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行为,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的情绪和气氛, 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又让其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快乐地享受体育运动的同时来自觉积极地发展体育能力,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摘要:目前, 快乐教学不断被运用到学校教育中,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 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思想。它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面向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是大学生在整个人生中的最后一段体育课, 应该与社会体育接轨, 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课虽结束了, 但不应是体育的终结, 而应是体育的新起点。

关键词:快乐体育,高校体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方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 (现代教育丛书)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3]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高校体育的快乐精神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快乐体育理念;内涵;运用

自快乐体育理念引入我国以来,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快乐体育理念主要对学生情感进行刺激,是一种健全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的重要理念。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对相关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其全面发展。快乐体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位,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了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1 快乐体育理念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针对“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程”的现象提出了“快乐体育理念”。此后,这种思想通过不同的途径逐渐传入我国,并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对提高教学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长期地探究与发展,快乐体育理念内涵愈加丰富。具体来讲,快乐体育理念的根本精神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快乐体育理念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满足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要求。快乐体育理念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快乐体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思想的渗透,从不同层次激励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學实效。除此之外,快乐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和谐稳定关系。快乐体育理念的精神内涵告知我们,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体育教学系列活动的先决条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本质上看,快乐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兴趣的驱动下使之自主学习,激励他们获取更多知识与技能。

2 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思想、新理念的渗透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实效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层次。未来高校体育教学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2.1 观念落后

观念是行为的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是高校体育教学优化与完善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高校教育迈入了改革的重要时期。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不同程度的存在落后现象,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一再强调了自身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与利用,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层次。也有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学生个性之间存在差异,不能精准地把控教学节奏和内容,使得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久而久之消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培训力度不足、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淡化,对当前教育形势及需求了解不够清晰造成的。

2.2 兴趣不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意识,激励他们积极参加相关教学活动,关系到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构建。以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不足现象。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愈加丰富,所从事的体育运动活动越来越多样。而反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表现出了一定的陈旧性,与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相差甚远。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依旧停留在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上,限制了学生对相关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和范围,而且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此项课程始终提不起精神,对体育的兴趣更是泛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其全面发展。

2.3 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实效。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忽视了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考虑。有些高校体育教学教师对“以生为本”理念的渗透不足,未能详细地了解学生个体,因材施教也因此仅停留在表面层次,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及技能的积极性。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教师的主要功能和价值体现在正确引导学生。单一的体育教学方法显然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符,影响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兴趣和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落后观念存在关系。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对快乐体育理念的运用应进一步实现在教学方法创新上。

3 高校体育教学对快乐体育理念的运用建议

快乐体育理念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者结合上文对快乐体育理念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快乐体育理念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3.1 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快乐体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教师是主导,强调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宏观目标指导下,进一步确定体育教学各阶段的目标,并清楚教师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高校各级领导层应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快乐体育理念,积极加进此项先进理念的推广和实施。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定时定期组织体育教学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积极搭建业界互动交流平台,请专家到校进行知识讲座等,以及时更新教师们的执教理念,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促使他们努力付诸于实践。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学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从网络上获取更多有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尽可能扩宽自身视野,并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实现创新与优化,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术界对教育改革与优化的研究活动日渐频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或措施。因此,高校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利好形势,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深化和完善,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3.2 重视教学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快乐体育理念亦是体育教学创新的结果。高校体育教学对快乐体育理念的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不断地实践创新中实践。简而言之,除却上文提及的教学观念创新之外,还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评价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方面。校应加进与现代生活需求的联系,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善于从实际生活从截取体育教学素材,并以此补充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生活是体育教学及相关活动的中心基础,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主要场所。高校体育教学要养成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就必须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贴合;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教学方法是联系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要媒介,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实效。将快乐体育理念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体育教学实效。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充分了解各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教学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教学评价创新方面。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教师应该深刻领会快乐体育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内涵,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激励他们主动学习。

3.3 创设良好情景

良好情景是引导学生深入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触发点。快乐体育理念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以良好情景为“引路者”,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到快乐,最终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体育项目。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根据当前阶段体育教学目标,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体育教学情景,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自行进行完成,利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例如,在篮球项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完成基础安全知识和技术技能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以篮球竞赛为主题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组,注意兼顾各学生个体的技能和素质水平,引导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抗赛”,并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如此,既巩固了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运用,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竞争意识、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同时还调节了课堂气氛,是实现快乐体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重在体现“快乐”,因此教师应时刻保证这一要素在教学情景中的融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协同设置教学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在不违背体育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基础上,多听取学生的意愿或心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项目。

3.4 完善保障建设

上文中提及的所有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都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是主导,他们表现出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教学实效,影响了快乐体育理念的运用效果。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及时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重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有效地将快乐体育理念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物质条件建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对体育教学物质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现代教育带来的快乐,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设施条件建设,并将之纳入到教育建设体系当中,结合自身情况适当加大对此方面的投入。同时,高校还应做好体育器械的日常养护工作,及时更换或维修出现故障的器械,以保证学生体育运动中的人身安全;最后,高校应该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快乐体育理念亦是一种教育文化。任何时期,我们都不能忽略文化在教育中發挥的影响作用和价值。高校应不断加强快乐体育文化建设,多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从不同层次上刺激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奋性,让他们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对快乐体育理念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而且,高校体育教学对快乐体育理念的运用是一项强调实践的工程。因此,作者希望各高校加强此项研究与实践,可在本文论点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完善,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建立完善的运用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快乐体育理念的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义,仇军.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2:105-111.

[2]张岩.浅谈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5,05:176.

[3]魏莱.快乐体育理念下提高体育教学的时效性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128-129.

[4]杨彤彤.基于快乐体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创新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44-45.

[5]杜炎明.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快乐体育的探讨[J].北极光,2015,11:105+107.

[6]龙虎.快乐体育理念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运用微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3:122+142.

作者简介

王林钧(1983-),四川省自贡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向往(1988-),四川省成都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为排球训练与教学。

作者单位

高校体育的快乐精神 篇3

1 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的必要性

1.1 树立良好的武德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前提

为武之道, 以德为本。武术教学应当加强对武德培育的重视程度, 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品德的指导思想, 这才能够有效保障武术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是武术的中心思想, 其追求的是内强体魄外练修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武术更是一项技击及健身兼备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 其本身已经有了丰富的中华教育文化, 在武术锻炼中不仅要求锻炼者要有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等优秀的传统精神, 同时还要求必须锻炼者具备谦虚有礼等道德品质, 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必不可少的思想境界。简而言之, 良好的武德基础是开展武术教学中重要前提。

1.2 武德的培养是提升高校体育精神的需要

“未曾学艺先习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在进行武术教学最初时, 就加强学生对忠诚、谦虚、仁爱等思想的认识, 引导他们首先了解武德再习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 武术的历史文化正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积淀的精华的更是使其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教学模式, 在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更是成为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武德精神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由于动作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因此需要通过武德来进行约束。自古以来, 武术就要求锻炼者以保护社会稳定为目的, 而传承到今天, 武德中保护人民利益的优秀精神也随之延续。同时, 武德的培育能够有效防止习武者出现恃强凌弱的情况。因此, 武德能够使学生的品质得到有效锻炼, 因此, 将武德贯穿到武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至关重要。

1.3 武德的培养是贯彻高校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结合科学发展观来带领武术前进。在如今的校园中, 武术也能够有效保护校园财产安全, 校园和谐稳定, 同时在调节学生关系上也能够发挥独有效果。学校在建设文明校园时, 武德也能够发挥其特殊作用。随着武术进入校园, 学校内习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通过武德的弘扬能够有效带动学生民族气节的提升, 使校园文明建设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第一, 弘扬武德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进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第二, 武德培育能够提升思想精神境界, 使校园更加和谐文明, 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快速提升。第三, 武德培育主要从“育人”、“育己”出发。简而言之, 推崇“厚德载物”的高尚武德以及“自强不息”的优秀精神, 并要求习武者能够自我约束, 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尊重。武德可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它所传承的道德规范, 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品德。

2 武德培养的途径

2.1 武术教师是武德培养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武术教学的领航人, 对学生武德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传”, 武术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习武的学生, 在古代武德教育中, 形成的崇尚师傅的权威和尊严的传统, 如“师命不可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武德思想, 在武术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尤其明显, 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尊重是很大的, 所以高校武术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品行都应该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武术教师一定要加强自我修养, 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以认真的教学态度, 高超的武艺水平, 端庄的仪表, 文明的语言, 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武德教育对课堂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武德教育观念上能够不但更新, 同时也能够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不断更新, 这就需要武术教师有较强的个人素质。为此, 作为教师必须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同时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武术技巧。教师在充分掌握了各项武术技能后还应当加强自己的武德修养, 提升自己的武德观念。同时, 还应当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能力等。

2.2 武礼是武德教育的灵魂

“未曾学艺先识礼”, 这是中国古代武术教育的谚语, 中国武术从古至今素有重礼节、讲理法的传统。武礼即武术抱拳礼是武术运动中讲究礼仪, 讲究尊重对方的一种标志。无论是古代的比武论英雄还是现代的各种武术表演比赛, 武术中的抱拳礼是历来为武术界所重视的。武术中得抱拳礼, 在现代武术活动中被广大习武者所重视既体现了当今时代对中华武术优良传统的重视与承接, 又彰显出习武者崇武尚德的高尚道德情操, 起着规范其行为举止的作用。因此,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加强注重武术礼仪的传授和规范, 在教授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正确掌握抱拳礼的方法, 更要教授学生抱拳礼的涵义, 并要求在课堂内外利用抱拳礼相互问候, 形成习武学生用礼、懂礼、讲礼、崇尚武礼的习惯, 从中进行武德教育在高校学生体育精神文化的培养和渗透, 教会学生做到讲文明、尊重人, 做到“动则功夫到家, 静则修养有素, 行则彬彬有礼”的道德精神。

2.3 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助于武德培养的实施

武术教学能够将武德渗入其中, 就应当通过更多的优秀人文素材和人文环境来进一步加强。在中华历史上较多的武林人士, 拼着一腔热血投身到保卫国家和民族的战斗中,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祖国山河, 这无不展现着他们高尚的武德品质, 这些也只鼓舞和教育者习武者要心怀国家。例如:名留青史的岳飞, 在其年幼时就被母亲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这个四个字也深深地刻进了他的心里, 鼓励着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明代名将戚继光也始终将抗击倭寇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近代, 也有非常多的优秀名人, 李小龙、李连杰等武术人物给人们展现出的优秀武德均值得大家学习, 同时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武术也震撼了整个世界。

在武术课堂上, 人文环境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人文环境能够有效将学生带入到武德培育的氛围中。例如:通过色彩丰富主题鲜明的场地, 并结合更多图片和标语来提亮场地的武德氛围;利用武术道具、服饰等加强武术的审美观, 进而使学生能够投入到习武中, 并能够逐渐了解武德的重要性。同时, 加入音乐元素, 使音乐与武术充分结合, 使武术的观赏力更强, 并能够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表现力, 进而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武德的深刻含义。

2.4 人文精神是武德教育效果的体现

从古至今, 无论是古代师徒还是现代高校武术教育, 都提倡习武者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 则大量地体现在有关武德修养的理论之中。其中“侠义精神”就是传统武德教育中熠熠生辉的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 “侠义精神”不仅是习武者的道德准则更是习武者崇尚的人生价值与思想境界, 这在现代社会中具体表现为人格修养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在武德中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 通过“义”的环节规范人的道德行为, 这就如当代高校精神文化教育中, 教师要求学生的第一任务是好好学习, 尊师重道一样。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 凡事恭敬谦逊, 不与人争, 方是正人君子, 学拳宜作正大之事, 不可恃艺为非, 以致损行败德, 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

3 结语

武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也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培养上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 从古至今, 武德与武术并行, 千百年来的习武者依其修身养性、规范举止、品评善恶。武术中武德教育则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武术的技法和武德的情操,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教育中武德应作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通过对学生的武德教育, 提高对学生武礼、武技、武理和武师表率的渠道将武德教育渗透到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教育中, 除了能够有效强健学生的体魄, 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使之为培养“武德高尚、作风正派、武艺精湛、武礼谦和”的新时代学生, 使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复兴民族文化的热潮中。

摘要:武术作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体魄, 而武德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操, 本文围绕高校中武术教学, 渗入分析了武德培养的必要性。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武术中的武德更是瑰宝中的精髓, 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逐步形成的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通过对武德教育的研究客观全面的论证武德教育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德培育

参考文献

[1]张庆华.高校武术课应注重武德教育[J].搏击 (武术科学) , 2009 (5) .

[2]刘晨涛.论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 2011 (5) .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人文;缺失

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体育教学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育的关键,人文教育也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大学教学环节中存在着重体轻育的误区,体育教学的功利性和工具性渐现,而忽略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能够增加体育教学的效果。

1.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视,体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教育成为了现代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诉求,通过体育运动使学生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使养成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解决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也是人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成分。

2.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没有了教育和秩序,体育的竞技场则会成为斗兽场,而参与竞争的竞技者们也会被看作是无知、愚昧的生存群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尤为重要,目前,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状况不尽人意。

2.1技能和人文偏离

体育的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完善的过程,教学主题影响体育课程人文思维的构建。但是从我国大部分高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教学目标单纯地设立为体育达标而忽略了个体差异,授课环节出现重视技能传授,对学生的培养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教学方式采取机械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能的提升,更要注重其身心的发展,让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人文素养同时得到提升。

2.2校园人文环境有待优化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活动环境和项目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责任为学生创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但目前校园文化难以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师生,都没有对此引起一定的重视,这对体育教学来说容易造成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教师无动力进行教学方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完善和提高。

3.对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实施对策

3.1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自由,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于当代的大学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体现明主和自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内涵,发展个人的魅力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参加体育专业的培训,从而做好学生的榜样。

3.2将人文精神细微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细节

大学课堂在教学形式上跟其他学科不同,因为大部分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在倡导人为关怀的情况下,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通过一定的方式考查学生的人文修养,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体育项目的技巧和历史渊源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够开拓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情感体验。

3.3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体育运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定成绩,更是为主张不断的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由于大学是学生进人社会的过度节点,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活动环境和项目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因此,大学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团结合作,采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这些形式的人文渗透,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结束语

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提升,更能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总之,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考核标准的人文性,还要增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素质人才,从而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斌.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融入[J].商,2013,(6):236-236.

[2]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3]赵锡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J].大众科技,2013,(4):151-153.

[4]杨桦,谭实.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缺失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6):109-109.

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篇5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展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总和,是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来的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观念,最终形成一种体育品质。体育精神是体育的基础,也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基础[2]。体育精神教育包括了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两个大的部分。它是使学习者形成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即在体育实践中,以体育活动或身体活动为媒介,传授已被社会认可的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学习者能够用正确的价值尺度和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并以相应的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实践的教育活动。

1 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现状

当前,体育思想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了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和终身体育等体育思想,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滞后于体育思想的发展,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仍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 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对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单一地就体育而教学,就技能动作而练习,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体育课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学生的主体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要培养的人已不再只停留在身体上的健康,而是在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这既符合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又适应当前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改革的要求。

2 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2.1 体育精神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德育过程

所谓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3]。体育精神作为体育领域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德概念,指的是在运动情境中,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体育精神教育指向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品质、体育道德及群体性发展,是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品德发展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广义的德育范畴,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过程。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或健身活动,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密切的联系。为了实现体育的目的,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对这种联系进行调节,即对人们在体育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做出适当的评价和调整,这是一种社会需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体育情境对学生进行诸如体育道德观念、意志品质和审美素养等的教育,来对学生的进行体育精神教育,以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品质和道德规范。只有加强体育精神教育,以正确的道德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道德精神塑造人,才能有效避免体育教学中的空洞说教,使大学生提高道德水准。

2.2 体育精神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是: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体育精神教育在于通过塑造人的精神品质,达到追求身体、心灵、精神的和谐发展的目的,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通过体育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经受挫折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另外,体育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可以成为激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动力,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尊重规则,遵守社会规范,培养光明磊落的气度,把体育精神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体育运动,感受体育文化,传承体育文明。这于扭转学生过于自我的人格,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体育精神教育是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运动核心观念的历史沉淀。从体育发展史看,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特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上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5]。而比赛的胜负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体育运动水平和综合国力,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人们往往把世界性体育比赛当成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和民族实力的较量,把举办世界性比赛当成展示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精神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体育精神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在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振兴中华、为国争光”已从体育语言流传为社会语言,凝聚成一种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成为鼓励我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发展史以及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历史意义,来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4 体育精神教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武器。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 气质、能力等[6]。而健全的人格是指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人格的伟大。”随着我国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学生表现出在家娇生惯养,从未吃过苦,受过累,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导致一些大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发展、人格的非理性化和人格的扭曲。通过体育精神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缺点,指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失败、自卑、胜利时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学会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善于培养意志力,反复淬砺,健全人格。体育运动需要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需要面对汗水、疲劳、伤痛、困难、挫折和失败的种种人生考验。让学生学会吃苦,劳累时坚持不懈,困难时坚忍不拔,失败时百折不挠,胜利时坦然冷静。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面对人生,适应社会。所以,高校体育工作者一定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这种体育精神的教育。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强健的身体,更要借助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良好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体育精神,将使大学生们终生受益。体育精神教育成为陶冶和净化人心灵的武器。

因此,体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它不仅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也净化人的心灵。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这既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对培养体育道德观念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针对当前独生子女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探索体育精神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体育精神教育,人格

参考文献

[1]赵元吉,吴兆红,王凌云.现代学校体育: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健康教育的弘扬并行不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47-49.

[2][法]伯特兰.杜林.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及教育[J].奥林匹克评论,1993,(3).

[5]杜光宁.论我国现代学校体育的功能[J].体育与科学,2001,(4).

[4]曾红卒.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与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50-51.

高校体育的快乐精神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素质教育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任, 高校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直接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果。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因此人文教育在高校教学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 在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需要融入更多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才能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体育人文精神中包含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不畏强权、为真理现身的精神;追求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参与精神等, 弘扬真善美的体育科学精神, 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体育教学思想的日渐丰富, 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而且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成为了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文精神在体育产业中的不断渗透, 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文化的不断完善, 并且渗透到体育教育领域中, 引导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人文精神培养成为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

2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的功能, 使得体育教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 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健康开展。当前,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 1 缺乏全面的教学目标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对于体育教学的功能性缺乏全面的认识, 将体育教育的功能局限于增强体质, 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 往往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方面, 过于注重体育教育的功利性, 忽略了体育教学目标的综合设置。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过于强调技能培养, 就会忽略学生情感和思想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 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偏离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 . 2 教学内容过于技能化

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 大多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体育知识理论的灌输, 却没有将学生的情感培养完全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所以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显得十分薄弱。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 也往往是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 强调学生在运动中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 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 并没有实现对自身价值观、责任感的强化, 所以无法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 3 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技能学习, 所以在教学手段方面, 大多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再经过反复练习的过程完成学习。长期以来, 体育教学始终是沿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 所以在教学效果方面并不明显。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忽略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的统一, 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而采用完全统一的教学方法, 学生要绝对听从教师的领导, 机械性地重复某些技术和动作, 长此以往, 学生的热情被打消, 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

2 . 4 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 在学期末进行理论和技能的考核, 以此作为唯一的学习质量评价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变化, 采用统一的衡量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更没有将人文精神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 所以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 也无法利用教学评价结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3 . 1 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思想的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大多集中在技能教学方面, 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与缺乏完善的教学理念做指导有密切的关系, 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得很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 甚至拒绝参与体育活动。因此, 要加强体育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要的就是转变观念, 对体育教学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人文精神, 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提升体育技能的同时, 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 促进自我个性的健康发展, 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

3.2 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需要按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种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 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 要将教学活动视为一个整体, 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考虑, 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技能的相关理论与功能, 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启迪, 完善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真正领悟到体育活动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3.3 教学方法的完善

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使其与学生的学习期望更加贴近,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入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角色互换法等, 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增强心灵上的沟通, 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教师的品德修养和治学态度, 而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才能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更有效的途径。

3 . 4 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地制宜, 才能获得有效的评价结果, 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 应当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改变以往学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 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绩考核, 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等, 坚持动态的评价方式, 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另外, 除了技能考核以外, 要在考核内容中加入关于体育人文的相关内容, 如运动保健、健身方法、体育意识等方面, 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有利于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 该文主要论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问题, 在社会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质, 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用体育人文精神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为学生构建一个精神乐园, 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卢欢.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童宇飞.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万磊.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9 (12) :109-110.

[4]徐祥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1) :146-148.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文精神,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从人文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 人文精神实质上属于人的素质范畴, 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作为高等学府, 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责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 更需要发挥其精神文明重要辐射源的作用。同时, 高等学校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很好锻炼, 各方面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从总体上看, 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素质还存在种种缺陷, 比较突出的现象是:部分大学生胸无大志, 缺乏理想, 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只讲金钱, 不讲精神, 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 不讲道德, 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文化淡漠, 对西方文化和粗俗文化盲目追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使曾一度高扬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规范正悄然地被湮没, 部分大学生为自发的经济利益所引导, 极力去追求个人利益, “个人提出了自己世俗的幸福要求, 人们已经无暇继续考虑社会和人类的终极意义”。精神成为一种奢侈的“装饰”遭到冷落, 精神的抽象允诺已失去往昔的号召力。这一切都昭示着人文精神的失落, 也表明了大学生素质的缺陷和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薄弱。某大学在参加一项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调查后, 对毕业生的素质进行了总结:在能力方面,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我行我素;不懂创新, 无创新能力。在素养方面, 缺乏敬业精神, 缺少理想, 缺少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 经不起挫折, 容易消沉;期望值过高, 缺少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缺少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思维方法上, 没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视角, 不会从宏观、战略、哲学的高度把握问题。上述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的原因, 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

1. 中国传统中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国度, 中国传统中既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 又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尽管从“五四”运动起就喊出了欢迎“赛先生”的口号, 但由于仅仅注重科学的功利意义和工具价值, 而忽视了其精神真谛, 因此直到现在, 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 并没有带来科学精神的昌明。从近代到现代, 中国的人文精神更是在国家内乱、个人迷信和群体价值取向的多种挤压下辗转于穷途。传统的“先天不足”, 后天的“失调”, 中国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残缺的、支离破碎的。

2. 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试式的学校教育制度给青年一代的成长戴上了无形的枷锁, 使得他们失去青年一代所应有的活泼、热烈与激情。大学教育在市场化过程中, 人文科学受冷落, 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失去了平衡。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 父辈们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 虽然物质上很溺爱, 但两辈人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 使他们濒临情感危机, 人文精神显得渺茫与黯淡。人类文明已迈入了网络文明时代, 网络可以带来迅疾广泛的知识与信息, 同时, 由此而来的网络黄色、灰色、黑色文化也日益泛滥, 在无声无息中侵蚀着青年大学生, 使得他们的精神陷入虚拟、堕入危机。

3. 大学生素质的“先天不足”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基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然而, 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 为了应付高考, 中学阶段过早实行文理分科, 只注重升学考试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不够, 这给大学新生的素质发展带来了先天不足。对此情况, 大学并未“亡羊补牢”, 给予补救, 反而雪上加霜, 弱化文化陶冶, 注重专业教育和功利导向。其结果不仅使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素质, 也缺乏应有的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重视高校人文精神教育

笔者在报纸上看到, 一名大学生因为上网缺钱残忍地将自己的爷爷杀死;一名23岁的女学生, 因为父母发唠叨就活活把自己的母亲打死;大学生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甚至出现杀人事件等等。如此残忍的事件, 除了人格上的障碍, 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最起码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 这与应试教育这种唯一选拔人才的机制下人文精神的丧失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之道, 在于明德”, 大学教育偏离了“明德”, 意味丢掉了灵魂, 没有灵魂的大学不过是冷冰冰建筑物的摆设。

首先, 高扬现代人文精神是立校之基, 发展之本。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校, 必须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它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其作用在于为莘莘学子提供精神的支撑, 确立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使他们在大学的生活中, 以人文精神作为动力, 在追求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崎岖山路上, 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发扬已形成的人文精神, 开拓进取。

其次, 高扬人文精神, 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人的思想教育、感情陶冶、精神塑造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格, 居基础地位;二是社会规范, 是为中层;三是政治方向, 为最高层次。毫无疑问, 政治方向是根本, 是灵魂, 一错全错。社会规范是激励和约束的机制, 没有制度便是混乱和无序。人格是基础, 没有人格, 社会规范就成了自由的对立面, 人是慑于制度的制裁而被动遵守, 不是出于制度是保护自身权利而自觉遵行, 于是, 越轨、钻空子就成为必然。没有人格, 政治思想无处生根, 无以为本;没有人格来谈政治思想, 只能是搬弄是非的小人, 只能是投机取巧的伪君子, 只能是跟风跑的投机者, 只能是讨好上司, 阿谀奉承的无耻之徒。

第三, 高扬人文精神, 使学生受益终身。调查研究表明,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80%取决于“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 而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 就是人文精神。这些调查是否科学我们姑且不论, 但可以断定, 即使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平分秋色或甚至高于非智力因素, 科学、学术、事业的高峰, 没有非智力因素的支撑, 是不可能到达的。

四、高校体育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高校是一个“半学校”“半社会”的特殊场所, 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顺应时代的要求, 大学教育必须创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新体系, 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具有“求真”和“务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 还应具有对未来社会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批判精神和正确态度或能力。高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其本质和功能内涵、外延认识的拓展与加深, 深刻地意识到其中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的崇高境界, 对冶炼人的性情、意志、个性,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价值无量。

1. 教育导向作用

当今高校体育是以育人为先, 在此同时才健体。其体育精神、体育文化 (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 可导引学生的思想, 规范学生的行为, 磨炼学生的意志, 塑造现代意识, 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娱乐调节作用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高校体育, 是活跃学生生活, 调节紧张、单调的生活节奏, 增添生活情趣的最直接最佳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参与娱乐休闲活动的同时, 可提高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艺术欣赏能力, 增加文化素养, 在寓教于乐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3. 充实情感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在大众体育项目里, 学生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在家庭体育项目里, 学生可以在和睦欢乐的气氛中, 享受天伦之乐的归属感和稳定感。在娱乐体育项目里, 学生可获得愉悦感和欣快感。在探险项目中, 学生因征服自然, 而获得自豪感和征服感。在竞技项目中, 学生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的体验中, 享受着各种复杂情感的冶炼。

4. 激励凝聚作用

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中的胜败, 直接关系着学校、团体、组织及个人的荣辱和威望。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挑战, 去创新, 去竞争。整个活动过程充斥着激励学生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五、体育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1. 思想上的解放

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 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具体知识。学生喜欢这门课, 对它有兴趣, 就会自己去学习, 去钻研。课程教学要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当然要熟悉这门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 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功用与影响, 然后组织好教学内容, 使学生领会其基本线索与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还要让学生知道, 这门学科还存有无数未解决的问题, 留待后人去钻研、去解决。谈体育文化时, 解说体育名称也可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向往。如GOLF (高尔夫) 是由英语单词GREEN (绿色) 、OXYGEN (氧气) 、LIGHT (阳光) 和FOOT (步履) 的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 寓意为:在明媚的阳光下, 踩着绿色的草地,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边散步, 边打球, 边聊天。此情此景, 有谁还会认为体育仅仅是运动员的事呢?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疑问, 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 从而激发钻研的兴趣。

2. 行为上的社会化

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严肃态度。实事求是, 就是要尊重事实, 尊重他人, 不弄虚作假, 既敢于坚持真理, 也勇于改正错误, 在必要的时候还甘于为真理而献身。这种宝贵的科学品质并不是自然产生的, 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在对科学成果的社会功效的态度上, 主要是要教育学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心。

3. 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

尽管人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 但是成功的科学家总是依靠了大致相同的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这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以及直觉与灵感等等。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把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 这对学生领会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但是, 正确的思维方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与科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学生, 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适当指出他思维方法上的问题而加以纠正。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从科学家成功的研究经验中总结出来, 但人的思维态势往往也受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4. 用体育明星的成功故事引导学生求“真”求“美”

对青年学生来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爱好体育的学生, 体育明星的感召力是很大的, 许多学生往往是在体育明星成功事例的影响下而决心献身于体育事业。在体育课内容中穿插一些体育明星成功的故事, 向学生揭示怎样发现问题, 用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 怎么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等等, 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引导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去求“真”求“美”, 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 锻炼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明星对青年学生的无限魅力, 是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教材。

5. 运用教学相长, 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 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去从事教学, 把每一个科学概念与科学理论的引入看成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启发。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大胆发表意见, 自由进行争辩, 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6. 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树立榜样

教师对学生是活的榜样。教师醉心于专业研究, 为教育事业献身, 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和事业, 是学生最为敬佩的。老师学术造诣很高, 治学执著严谨, 很受学生尊敬。教师的学识、为人及人格力量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校体育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楚明.教育辩证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高校体育的快乐精神 篇8

1、篮球运动的特点及作用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 它具有竞争性、对抗性、集体性的特点, 涵盖了健身、趣味、娱乐等功能。篮球运动的普及对高校学生有重要的作用。

篮球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篮球运动的开展形式多样, 三人制、四人制、五人制, 半场比赛、全场比赛, 它多样的形式, 更易让学生参加。通过参加篮球运动, 学生在运动过程中, 不断地进行身体对抗, 不停的跑动, 使得身体变得越发健壮, 身体部分均衡发展, 体能增强。篮球运动不仅仅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 还是一项充满着智慧和坚定意志的运动。篮球运动需要参与者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 保持冷静的头脑及过硬的心理素质, 及时作出适当的动作以应对场上的情况。当比赛变得焦灼时, 心理素质的好坏成为了决定比赛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与比赛较少的学生, 通常心理素质都不过硬, 因此, 多参加篮球比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2、篮球运动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篮球运动作为最普遍、最受欢迎的一项集体运动, 对于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高校体育精神, 是指高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学校大学生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通过篮球运动, 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增强竞争意识和更为积极的进取心以及面对困难永不服输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高校校园体育精神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感悟生活, 为未来学生在步入社会时遇见的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2.1、篮球运动对高校学生拼搏精神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人类对生活的要求不再只是局限于吃饱喝足, 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大部分高校学生沉溺于享受中, 在精神上产生了懒惰、消极等负面影响, 对于生活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缺乏人生目标, 或者是对人生目标缺乏信心和耐心, 面对失败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寻求解决方法, 往往怨天尤人, 意志消沉。篮球运动的良好开展, 可以培养学生拼搏的精神, 为将来学生参加工作不被社会淘汰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2.2、篮球运动对高校学生竞争精神的影响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大自然亿万年来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顺应时代的发展, 竞争成为主流, 面对稀少的工作岗位和高要求的职位能力以及人才的大批量涌现, 竞争精神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在篮球运动中, 每个学生不分高低贵贱, 不分资历深厚与否, 每个人都是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技术和身体优势为比赛的胜利而努力着。在比赛中, 双方队员的分数交替上升, 每一个球的处理都影响着比赛最终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面对比分焦灼或是落后时决不放弃, 在竞争中不断地超越对手, 超越自己, 迸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 培养了勇于进取的竞争精神, 全面提高了个人素质。

2.3、篮球运动对高校学生团结协作、集体观念意识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 每个比赛的结果都是由参加比赛的所有人的努力而获得的。每一个参加比赛的集体, 都代表着一个组织、一个学校, 而学生在比赛中的努力, 则是表达自己对组织或是自己学校的的感情, 希望可以为这些集体的荣誉而奋斗。参加篮球运动可以让学生懂得他们在球场上的表现不仅仅是代表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更代表了整个集体的形象, 要想赢得比赛不能只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 更需要队友之间的相互配合。这种强烈的荣誉感, 使得学生对球场上出现的所有情况都必须以集体荣誉感为前提, 面对对方的挑衅能保持冷静的头脑, 在比赛中不会出现不合理的抢风头等。

2.4、篮球运动对高校学生有组织性、有纪律性的影响

篮球运动本身就是一项对身体素质条件要求较高的项目, 在不断的对抗中, 身体更为强壮, 跑动速度更快, 弹跳力更高的人更容易在这个项目上获得胜利。故此, 热爱篮球的学生在课后的闲暇时间里, 自发的结成组织进行小范围的篮球技术的训练并组织篮球比赛以提高篮球水平。这种对篮球的热爱而形成的有益健康的作息习惯,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发展, 使整个团队更加团结, 培养了学生的有组织性和有纪律性, 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标准, 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学生围绕并依托体育形成的体育价值观和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表现, 是一种精神财富;

(2) 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 这需要社会和舆论给予他们一个和谐、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坚持不懈的发展下去, 真正的把我们的高校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促进社会发展的, 具有积极向上、健康心态的建设型人才;

(3) 学生通过参加篮球运动体现了拼搏、竞争等精神, 在篮球运动中得到快乐, 放心了心情,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 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3.2、建议

(1) 篮球运动在高校校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是校园篮球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 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运用篮球运动的集体性、健身性和趣味性, 因材施教的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形成本学校自身特别的篮球氛围, 使高校学生全面了解体育知识, 增加体育技能;

(2) 学校要采取一定措施, 将场馆有计划的面向学生开放, 制定场馆的管理使用制度, 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场馆的使用上, 可以将其走向社会, 走向市场, 充分发挥其功能, 在保证学生使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创造一定经济效益, 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有利于篮球运动的环境。

摘要:建国以来, 体育一直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倡导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近年来, 由于国家对篮球运动发展的不断支持与大力宣传, 使得篮球运动深受高校大学生喜爱, 并在高校校园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篮球运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 更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篮球运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勇, 张锐.对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3.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探讨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体育新课程的广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体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传递并将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至关重要。

1 为何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通过意识观念、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在体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呢?

1.1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着极大的关系

“行为世范、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对教师职业人文精神的崇高评价。现在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了解,片面地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轻视基础课的学习成为普遍现象,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尤其缺乏。

1.2体育教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关

体育教师在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养任务。教师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博学”精神来教育人,首先要提高自己。教育的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对人心和人性有了切身的领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进而挖掘他们的潜能。所以说,人文素质是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体育教师的职业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仁慈的爱心、广博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体育教师由于工作、家庭、生活等原因,有可能导致自身的价值缺失、对情感的过分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因此,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和超越自我。

1.4体育教师的人文精神直接影响学生修养

由于体育课教学基本上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在室外上课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更容易暴露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如何进行说服教育显得十分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更要注重体育人文和体育文化方面的教育。

2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质?这涉及到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知识、方法、精神、情感来提升他们的人文境界。

2.1体育教师应该从传统文化经典中吸取人文精神食粮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以“礼”闻名于世,强调以“仁”、“德”治天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品,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所有这些,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2.2从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来提高其自身人文知识水平

现代人文教育思想强调人文学科的教学的重要性,强调个性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教育人性化。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贯穿这一思想,充分汲取各个学科中优秀的人文精神营养。

2.3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体育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

高校体育的快乐精神 篇10

1 快乐体育思想

传统体育思想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始, 快乐体育在中国广受欢迎并迅速传播。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 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这一思想不仅把体育和情感作为教学方法, 还作为直接目标和目的, 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因此, 快乐体育思想以终身体育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导向, 把学生和体育的关系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帮助理解体育的本质以及体育作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实施快乐体育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加强大学生体育能力和心理健康。学生们都努力追求这种快乐, 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教师努力从书本中寻找自然的乐趣并将幸福与教学目标相协调, 使教学充满兴趣。

2 快乐体育的科学基础

2.1 快乐体育的哲学基础

快乐体育的哲学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和人的主导地位。这是快乐体育的理论基础。快乐体育的本质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强调学生是实现增强体能、发展个性和培养道德等教学目的的主体。

2.2 快乐体育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 人的心理系统是由认知和情感两大系统构成。从心理学的角度, 在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后, 学生会产生从事体育的动机, 真正提高体育学习的效率。例如:爱好足球的学生会在业余时间关注足球信息。他们空闲时会通过踢球感受体育的快乐, 进过多次踢球运动后, 他们的足球技能会得到提高。

2.3 快乐体育的生理学基础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的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当外部刺激使原有的动机维持、夸大和发展, 人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学生享受体育后, 会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的动机。如果他们有着很强的动机, 兴趣就会很大, 体育学习的效率会得到提高。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赛跑中获得冠军, 他将会积极投入到另一场赛跑。

2.4 快乐体育的游戏论基础

人类最大的快乐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来源于体育的需求和对快乐体育的追求。快乐体育的实现取决于体育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游戏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 因此游戏很受欢迎和令人着迷。学生在拔河比赛中增强了对体育的热情, 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得到练习, 游戏的基本论奠定了体育的基础。

3 高校开展快乐体育的益处

3.1 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教学理论中,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快乐体育教学思想中高度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 突出学生的位置, 关注学生情感、身体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相互理解。所以, 很多大学开设各种体育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教育部也规定每位学生可以学习1~2门体育课程。由于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意愿, 学生可以学到更多, 教学也比较容易开展, 快乐体育思想也更容易传播。

3.2 快乐体育教学体系强调知识、情感和身体发育的三维结构

高校体育教学打破教学目标简单、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传统模式。快乐体育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身体素质, 学生的情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 并通过这种内动力实现快乐体育。学生通过体育获得的快乐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投入到体育中去, 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快乐体育强调体育设施的重要

快乐体育对教室、操场和体育器材有较高的要求, 因为操场和器材的准备情况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营造快乐氛围的前提。目前, 体育馆配备齐全的器材为实施快乐体育奠定了实体基础。体育教师能够较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器材的优势, 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同时, 满足学生需求、培养终身体育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

3.4 快乐体育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对现代大学生来说, 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增强社交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新要求。体育作为教育形式之一, 它是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快乐体育高度重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中师生的关系发挥媒介的作用。同时, 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它是教学中的必要因素之一。通过体育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交流、如何看待竞争、如何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因此, 这也是高校快乐体育的优点之一。

3.5 快乐体育重视培养终身体育思想

现阶段, 体育教学要求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同时, 很多高校还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通过不同的风格满足学生体育文化需求。快乐体育思想着重强调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技能, 还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实践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快乐体育把游戏作为主要方式, 把兴趣作为主体, 把快乐带进课堂。快乐体育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 学有所获。体育教师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从体育中获益, 真正实现快乐体育。

4 高校体育与快乐体育相结合的弊端

4.1 对快乐体育思想的内涵认识不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快乐体育存在不利的一面。有人仅把快乐体育看作是让人开心、激发兴趣、实现浅薄的目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 快乐体育就可以顺利实现。还有一些人认为快乐体育就是追求快乐。很多人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快乐体育的内涵, 因此, 快乐体育思想传播到中国后, 人们对其真正的意图产生很多误解, 认为快乐体育就是满足学生的兴趣是不明智的。

4.2 快乐与体育技能产生分离

体育强调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形成科学的运动方式。但是, 对于高校体育系统教学而言, 快乐体育延长了教学时间, 推迟了教学进度, 运动技能的掌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打破运动技术教学中心论并不代表完全否定它。无论体育教学如何改革, 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一切体育活动包含在运动技术之中。因此, 快乐体育不能离开技术。强调快乐并不是完全否定批评和教育, 快乐和体育不是两个对立面, 否则快乐体育思想会偏离正确方向。

4.3 过度强调学生中心论, 忽视教师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该应该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有序性。相反, 如果教学质量得不到改进势必给教学秩序和氛围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些体育教师把“快乐”误认为是满足学生的个人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以及玩游戏。还有一些教师过度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 忽视教师的作用;强调兴趣的培养, 忽视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另外, 学生的世界观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他们的认知还不坚定, 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因此, 快乐体育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 实现寓教于乐。我们应该明确快乐体育思想是“快乐”与“体育”的结合。

4.4 快乐体育与统编教材的脱节

快乐体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一些统编教材对教学内容和形式不适应,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适当的调整教材内容和形式, 或自己制定新的教学内容。这也就造成教师课堂准备时间不足、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 势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事实上, 快乐体育并不要求学生表现的尽善尽美, 对于具有体育特长、兴趣浓厚的学生, 体育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技能, 挖掘他们的潜能。快乐体育思想中的快乐意味着学生运动技能上升后的兴奋感, 知识获得后的愉快心情以及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5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快乐体育思想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实施快乐体育思想是高校教师面对的难题。快乐体育思想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锻炼、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主观创造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勤奋的品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快乐。体育教师应该利用快乐体育思想有利的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育环境, 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将快乐教学与快乐学习更好的相结合, 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发挥教学功能。只有这样, 快乐体育才能更好的服务素质教育,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基础。

摘要:高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提高教学质、增强大学生体质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实践证明, 快乐体育思想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还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快乐体育思想存在有利的方面, 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弊端。如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权衡利弊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快乐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雅丽.基于快乐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探讨[J].运动, 2012 (53) :69-70.

[2]林伟.高校“快乐体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8 (30) :80-84.

上一篇:地税机关下一篇:力学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