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学习

2024-08-22

小学教学学习(精选12篇)

小学教学学习 篇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对学习的兴趣。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尝试着运用这一教学模式,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 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 合作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 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的“共性”, 如何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 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气氛, 用各种形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 把学生当做朋友, 多一些理解、宽容,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 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2. 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合作学习的时候, 我们还应该预先安排一下合作学习的时间, 即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 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辩论与表现的时间, 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最终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二、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的策略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 即合作学习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我常采用的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策略:

1.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行动, 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展开想象, 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智慧的碰撞、思维的共振、情感的沟通, 互为补充, 互相完整, 形成更清晰、更生动、丰富的形象。

如在欣赏管弦乐合奏《快乐的小熊猫》时, 学生欣赏完乐曲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说说乐曲所描绘的形象。同学们经过讨论, 有的说:“我们仿佛看到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来了。”有的说:“小鸟在枝头欢鸣。”有的说:“小熊猫兄弟抬着水桶到河边去打水。”还有的说:“水桶掉到河里去了。”这种经过想象和讨论而得出的美丽画面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2. 小组合作竞赛。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但如果组织不当, 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 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 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 等待别人说出答案。所以开展小组竞赛, 可以满足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变个人竞争为集体竞争, 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增强群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比如在竖笛教学中, 开展小组“开火车”演奏 (每人演奏一个乐句) 比一比哪个小组演奏得连贯、完整。这样演奏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已学会, 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 演奏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 应该主动、认真学习。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作风, 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还可以开展“夺红旗”、“接力赛”等活动, 促使学生愿意学习。

3. 小小音乐会。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在学期即将结束之前, 发动学生组织一场小小音乐会, 让有表演能力的学生参加演出, 其余学生则负责后勤保障。小小音乐会的节目选择、节目顺序、排练、主持、器材、宣传均由学生自行负责。教师做好发动和指导工作, 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顾问。通过这样一次活动, 不但让学生对一学期音乐学习成果进行了总结, 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音乐会不但要协调好不同节目之间的关系, 协调好一个集体合作的节目里面不同成员的关系, 协调好主持人和演员之间的关系, 还要协调好演员于后勤人员的关系。演出规模虽小, 学生收益却多多。

三、实施合作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

1. 合作学习并非放任自流, 教师必须对合作的过程加以监控, 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及任务。

2. 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性格、气质的搭配。尤其是对能力差的学生的安排, 这类学生往往在合作中参与的程度很低。教师应当选择能力较强, 而且与他们关系较好的学生与之同组。

3. 恰当地把握评价标准。教师在评价时, 不但要关注合作的成果, 更要关注合作的过程。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加以肯定。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总之, 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很好地诠释了现代教育的理念,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教学学习 篇2

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或社会中选择和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中,在学生认真预习、多方查阅、专心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和任务去有目的地阅读、观察、采访、试验,指导学生凭借这种学习方式,去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主动感受、理解和领悟,主动解决听说读写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主动获取与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并形成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质量与技能,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彰显创新精神。

它的意义在于

1、正确把握和体现语文教育特点的需要。

2、使语文教学更有实效、更高效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有以下:

1.教会学生在预读时提出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2.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3.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深刻感受与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探析 篇3

古语“读书使人明智”,对于增长知识来说,阅读无疑是最见效的一种方式,能丰富自身的素养和内涵,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更是如此。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主动阅读,主动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态度,创造一个温馨亲切的语言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位置,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学生进行阅读的选择过程中,给予一些建议,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种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不是传统的硬式灌输。人的一生很短,在长大了之后才明白其实上学的时候是美好的,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进行学习和阅读。如果只是一味的贪玩而忽略了学习,那么未来的自己是不会原谅现在的自己的,只会落得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说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要主张自我学习意识,主张兴趣意识,主张心与心交流的意识,感受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心、信心、孝心,学习一些健康阳光的文字,这样才能够在精神层次上给学生一些肯定、鼓励和一个更好的未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说有些夸张,但是阅读真的能够给予学生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健康的身心,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 探究自主阅读氛围

为了实现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氛围,某实验小学进行了情景模式的训练。在小学一年级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当中,张老师选取了《小小的船》进行了语文阅读的训练。首先,张老师在进行《小小的船》阅读训练的前一天,让伊雯、洛奇(化名)等学生进行了熟读和背诵。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张老师就问“谁能够领着大家一起把这个美美的诗歌阅读一遍呢”,伊雯勇敢地举起了手,走到讲台上,然后大声地阅读,坐在座位上的同学们看到伊雯同学读得这么好,纷纷举起手来,跃跃欲试。张老师让学生们一个一个地读起来,最后让大家一起朗读。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张老师开始了提问:“还有没有谁知道相关的诗歌?”洛奇勇敢地说了关于月亮的传说的故事,其他学生也都相应地说出了一些故事,学生们都鼓起了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好地融入大集体当中,然后进行阅读和学习,通过学生的扩展、自主查阅等手段,充沛了知识和内涵,最终达到了丰富知识的目的。

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出现这种“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的问题。学生会说爸爸妈妈没有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环境太复杂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行的阅读,都是一些表面性的,没有真正从心底想要进行学习。文章素材的积累都是在阅读中实现的,换句话来讲,想要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不能够靠教师灌输硬式的经验,应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自身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接受文化。教师应该在学生身上狠下功夫,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其特点,研究出适合其学生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真读书,读好书,从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快乐,寻找成就感,不再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游戏,一种他们喜欢玩的游戏,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纳知识。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享受阅读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成为其学习主体的一个过程,他们是能够从中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所以在教学活动当中,自主阅读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阅读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地把学生作为其阅读的主体,以学生的实际感受为主要感受,以学生的思想为主要思想,学生以自我实践为经验,进行自我阅读和学习,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使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中真正的主人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营造一个好的课堂,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在进行阅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如喜欢这本书的哪一个部分、从中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体会等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阅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好处。从无声到有声的一种转变,从而把僵硬的书本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和作者有一个心灵沟通,能够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通过文字感受世界。在逐渐增多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能够积累一定的素材,能够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就真的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探讨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课堂上实施自主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主学习, 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从读懂到善读

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不但要提高朗读能力, 还要能读懂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读,使学生不仅读懂,而且善读?

1、充分利用形象引导学生读懂

学生自读课文时,把课文描绘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披文以入情,才能领悟课文的传神之笔,真正将其读懂。为此, 教师要借助教学媒体创设形象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讲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两次使用电教媒体,借助形象, 强化学生感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播放课文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勇无畏的品质时,教师又一次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此时又是怎么想的?此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勇行为, 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多读细品,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收到熏陶。如在引导朗读《燕子》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 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了第二自然段: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读时声音有高有低,语调舒缓轻快,将美丽的春光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时不用急于让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读一读,闭上眼睛去体会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将你看到的画面细细地说给大家听听。这样让学生在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和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3、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中掌握学法,做到善读

例如《公仪修拒收礼物》一文,教学的指导包括:(1)课前预习性自读,从中弄清什么叫独幕剧?独幕剧有什么特点?圈画难懂词句自查字典解决生字新词。(2)课内理解性读书,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结合,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读。(3) 课内探究性细读,用多种方法分段,概括课文表达顺序,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促进发展的转变。

二、教会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其疑。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前,可让学生读读课题,再说说自己读了题目有哪些疑问。在教学课文时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在最后一部分的阅读时,学生提问:高尔基的儿子不是将花栽在院子里吗, 为什么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你要知道“给”永远要比“拿”愉快,这里的“给”和“拿” 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读书,互相议论, 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三、拓宽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着力于课堂,夯实学生语文的基本功――最基础的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 但发展语言能力“功夫在课外”。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大课堂观、 大语文观,冲出课堂的小圈子,拓宽学生语言能力锻炼实践的课外天地。

1、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创新底蕴

从古到今,凡语文功底深,能力强的人,无一不是博览群书、 反复吟诵名家名篇的。仅靠课内几十篇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远远不够。低年级儿童爱看影视,我们引导他们看少儿节目,动画故事;爱听故事,经常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鼓励他们把看到的或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去看书中的故事、童话、寓言等。这样就会从小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增强读书的信心和能力。到了高年级,让他们去读通俗的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儿童小说、诗歌,甚至名家名著。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找《安徒生童话选》读;教《太阳》一课,介绍学生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并创设机会,在课内进行简单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展示他们的读书成果。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积淀创新素养

我们还要想方设法拓宽语文学习内容,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积淀创新素养。

(1)编创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其融语文、 美术、书法和各学科知识于一“报”的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投身于社会生活。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接触社会和生活,获取新鲜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赏自然风光,领略各处的风土人情,陶冶情操;让学生到城市、农村、工厂、商场去参观、 访问,在言谈交往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学习合作相处,做人的思想和能力,从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篇5

上传: 丁运香

更新时间:2012-5-27 20:05:26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受益颇多,尤其是让我领悟到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直观形象性

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内容的,无论是人是物,是造化天然的,还是认为创设的,都是具体存在的,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同时感知到,可见形象性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

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②具体形象。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③事物形象。语文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必然牵涉到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的形象,体现人类改造世界的无穷威力,揭示了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这些形象对学生具有增志益智的作用,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激励他们做创建人类文明的主人。

(二)情知对称性

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在批判旧学校对学生冷酷无情的基础上,主张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学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实践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爱满天下”。

(三)智能暗示性

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智能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翅膀腾飞„„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意象相似性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现将模式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流程

导学(放在上一节课末)——合作学习——交流反馈——理解巩固——反馈测试——布置作业(这即是下一堂课的第一环节,又是本节课的末环节)。

二、具体操作方法

(一)导学

导学作业中的“导学”指的是教师的工作,主要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导学作业中的“作业”是一项任务。这样完整说来,“导学作业”就可以定义为: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有目的(解决课中时间不够和课中不方便或无法完成的事情)地引导或讲解后留下的家庭作业。这种作业关键的是教师的“导”的设计。导的目标:内容要让学生清楚、有兴趣且具有挑战性;自学的方法学生能掌握;要求的结果还要保证学生基本能实现。

这一环节放在上一堂课末,即是本节课的起始环节,又是上一堂课的末环节。

(二)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分三步:

第一步:每一个组内成员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业,目的是检查是否都完成了作业。

第二步:小组评价。小组长简单记录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然后组织组员对组内作业进行批改,做好批改符号,做错了的督促其改正。然后形成小组共同作品,小组共同作品可以是小组内最好的一份,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加工的作品。

第三步:设计交流方案进行预演。小组成员设计共同作品的展示方式并进行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便观察学生的交流动态,可以上前询问情况,可以是旁听式的了解,更可以是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为学生出谋划策。

(三)交流反馈

这一环节分三步:

第一步:通过竞争,选择一个最好的小组对小组共同作品进行交流、展示。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要认真听。教师要在展示前做好铺垫,让其他小组为展示的小组“挑毛病”。

第二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质疑和补充。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全班学生对优秀小组作品的一个共同讨论、交流的过程。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双边活动进行评价,并对新知识进行小结。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言和教学内容,做正确的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也许与我们的教学预设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根据备课内容对讨论结果进行补充。

(四)理解巩固

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知识,按题型组织巩固练习。

(五)反馈测试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学习效果测试。

(六)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下节课的知识学习,内容预告、导引并提出自学要求。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是否能够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主动开展学习是课堂教学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体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及生活环境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多鼓励学生发言,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放松心态地积极思考、学习。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一个特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还能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使学生能够敢想、敢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研究还要注重改变教师形象,从权威的教师形象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真正走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们才能与学生逐步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在生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说的对错,教师首相应该给予学生敢于发言的肯定性评价。这是对学生思考的肯定和鼓励,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信任还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这种作用对于班上的一些差生尤为明显。

(三)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自主探究式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初始阶段,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同等重要。并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也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不应再简单地教学生知识,要多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研究 篇7

在当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仍十分常见。 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 把数学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前半程进行知识讲解, 然后和学生进行部分课后习题的解答, 最后是布置一些课下作业, 这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形式。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 小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对数学的兴趣。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近年来,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 合作学习应用在小学数学的基本定义是: 学生通过与同学或是老师进行合作, 共同努力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 已达到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成绩,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自身特点进行分组, 确保每一个展开合作学习的小组的水平都相差不大。 在解决一些小学数学问题时, 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共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 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一内容的学习中, 数学教师事先把学生分好小组, 让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一些基本的特点时, 学生相互讨论,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向教师请教。 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同时,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不好的学习, 进行共同学习,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积极性, 使全班的数学成绩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高。 通过合作学习, 能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氛围。

综上所述,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灵活运用合作学习,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都有着许多明显的改变。例如, 在小学数学方面, 以往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使学生能通过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 合作学习被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基于此, 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学习 篇8

一、建立相应的情景,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是老师能够比较成功的创建各种相应的教学情景, 同时渗透相关的情感教育, 那么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在进行新知识讲解之前, 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播放相关的录像或者语音, 让学生能够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只有营造一个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学习情景, 学生才能够有继续学习的欲望或者动力, 与此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根据相关的录像或者语音及时的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回答, 其中问题的设置时刻与文章有关, 从而非常顺利的引出要想讲解的知识或者文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

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 阅读是学生比较有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 经常鼓励学生动脑或者动口, 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对各种事物或者知识都能够存有一个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对于阅读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 所以现在他们对于阅读的主要方式方法还在探索的过程, 这就使得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学习眼光或者角度来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 与此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胆的提问,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小学的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 老师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找资料或者思考, 最终找到答案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 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各种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正是比较活泼的阶段, 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具体的方式就是, 老师可以布置任务之后, 让学生可以采用同桌进行交流, 或者组成小组进行交流, 也可以全班交流, 甚至可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交流等很多方式, 采用相互交流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小学生大胆的提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或者困难, 进行沟通交流, 最终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或者难题。如果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组成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语文老师进行汇报, 其他小组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或者想法, 从而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经过小组的挑选, 提出这个小组的疑问, 简单的问题或者地方可以进行简单的解决, 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或者比较困难的问题, 需要经过小组的不断讨论或者研究之后, 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者想法, 最终经过全班同学以及老师的研究或者讨论决定。比如,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如“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 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可是此时, 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 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等这些句子不能够理解透彻, 甚至有些同学不能够正确的理解, 这个时候就应该由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疑问进行解答, 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类型的句子或者文章, 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四、将学生提出的各种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见解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语文老师作为一名老师不仅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小学生, 更要成为小学学生的朋友, 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或者学习。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相关的教学老师需要学生多提供讨论或者交流的机会, 能够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或者技能, 与此同时体验成功的兴趣或者热情。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语文老师的讲解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相关知识或者技能, 通俗来讲就是指语文老师的教学目的不再是将现成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能够非常准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进行思维创新, 使得小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 我们需要关注或者重视学生的自己的感受或者体验, 鼓励小学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或者见解。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 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改善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效率, 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 在教学《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一文时, 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沟通或者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者内容, 并且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只要小学的语文老师能够按照上面讲述的这个步骤以及方式进行小学生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营造出创新学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陈丽蓉.“现代化象意图解识字教学”之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小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探究 篇9

一、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构建展示平台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学者要能够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一些问题, 不能够很好的将自身的意愿进行传达。作为教学者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点, 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程度不一样, 如:将基础好的学生分成4-6人不等, 将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同样如此, 在互动小组出现不合理现象时, 应果断采取措施, 及时调整和重新组合。小组学习互动的人员不宜过多,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任务, 划分小组的人数, 人数过多, 其组内成员减少了充分运用实践的机会, 互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对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是my name is?nice to meet you等对话类型的短语,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是apple、orange这样的单词, 还可以将实物带过去, 可以增添学生的主观性。这样在加强学生彼此交流的同时, 为学生的口语能力的提高也奠定了基础,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充分的考虑到了,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的平台, 为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语言的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 也是个人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者在开展小组合作的时候, 要有意识和有目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者可以用英语讲述一些简单有趣的故事《Tortoise and the hare》《cat and mouse》并通过自己富有表现力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小学英语教师的引导下, 教学可以充分地抛出几个问题, 可以让小学生讲述故事中的主要中心环节, 或者是让小学生在课堂上以故事或者是演小品将整个故事完整呈现在英语课堂上, 这样不仅可以将故事中的美德展现给同学, 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 同时还可以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者的正确指引, 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想法, 加近与教学者心灵上的距离。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 例如:在进行一道阅读理解的探究中, 学生甲就是负责单词的查阅, 学生乙负责总结文章的中心, 并对此来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这样在这个小组的探究中, 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配合, 交流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更好的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给予了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够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做出来, 在一定基础上可以增添学生的成就感, 更好的提升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引导相互学习、相互挑战, 促进共同进步

交流与合作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着对成功时的欲求, 特别是对当前的小学生来说, 争强好胜似乎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天性, 所以教学者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点。在不定期的时间内, 开展小组之间的挑战赛,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甲组向乙组挑战, 可以是口语上的对话I can make friends with you然后由乙组派出代表用英语进行回答如:Yes is my pleasure to meet you , 以此类推甲组不断的挑战, 乙组进行回答, 乙组提问, 甲组进行回答, 这样循环往复对学生的知识有很大的巩固。而作为教学者应当密切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变化, 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 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调整。

四、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作出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作为小学生对事物还没有很好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们的价值观往往来自于教学者还有父母, 况且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向往, 因此, 作为教学者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 更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在开展表演性的活动时, 《Tortoise and the hare》《cat and mouse》本身表演就是对小学生的一大考验, 更何况是用英语, 这不仅使得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真正的语言环境之中, 同时, 在表演的基础上, 角色就需要很好的搭配需要有组织的进行培训, 让学生意识到如果在一个角色失败都会造成表演的失败, 使得学生的合作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而在过程中教学者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 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很好的归纳和总结, 对表现欠佳的小组给予改正的建议, 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更大程度上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教学者可以根据学生的条件, 做出评价, 在哪方面存在不足?在哪个地方急需要改正?只有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向导, 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总之,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 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经过不懈的探索, 已取得丰富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值得注意的是, 不论是什么课堂设计都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便制定好的学习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者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适用性有着清晰的认识, 与时俱进地创新、优化教学模式, 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发挥最优的实效能量。

参考文献

[1]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09) .

小学教学学习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释放天性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身的角色,学生在学习时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探究,以此帮助培养自身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的培养,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释放学生的学习天性,达到最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指导

1. 人本主义的相关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相关教育思想主要是由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的。它重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个人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考虑,相信只有内在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自我[1]。因此,自主性的学习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点

大部分的学生,其自身都会存在着一种乐于探索的心理,且对周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人曾说,儿童都对自己成为发现探索者充满了向往。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析探究性,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将记忆作为学习知识全部方法,而是应该将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激发,促使其创新,促使其实践操作能力得以加强。

二、 自 主 学 习 的 教 学 策略—释放学生学习天性

1. 自主探索之给予学生学习的权利

(1)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出相应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整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其相关材料的供应方。教师的职责便是设定出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及为其自主与合作学习交流提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自主积极性的激发作为出发考量点,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比解决更为关键。”在问题提出时,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当时的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对问题所在的情境进行合理设定,尽量赋予其生动趣味性以及适当的挑战性,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长时间通过听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那么极易出现厌烦情绪;而且小学生们年龄小,好奇心强,精神力旺盛,无法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更加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其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并解决好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实行“半扶半放”的教学,与情境图相互结合,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促使其争抢着回答解决各种问题。此种方式能够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以及实践,能获得较好的成效。

2. 合作探究之给予学生课堂,实行科学的合作学习

科学正确的合作学习,能够将学习的主动地位还给学生。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2]。”例如,在进行乘法教学时,先给出一个示例,如“15×5”,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便能够得到两种计算方法:15+15+15+15+15=75;10×5=50,5×5=25,50+25=75。就本题而言,两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如果将数值进一步改变,将其进一步扩大化,那么第二种方法便会显得方便许多。通过合作实践学习的方法,学生对乘法计算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在实践操作的比较中,分析探究出了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教学 篇11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但思想集中时间短,耐久力差。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也能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但这样的学习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不能很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音乐是门感性学科,它需要学生多感官、多渠道主动参与来获得知识,而自主感悟式课型顺应了这一需求,能在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和丰富的感悟能力。

一、营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自主教学模式是营造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师转变角色,从教学中的主体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并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习惯,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不举手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表演,自愿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给予了学生真正的自由,放松了学生的身心,还给了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这种因势利导的教学方式,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互相合作,在音乐课堂中的使用效果尤为突出。因为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亲密配合,如:师生互换角色、你教我唱、听唱纠错、师生接唱等方式,不仅能增进师生情谊,而且学起新课来特别容易,学生的音乐视野也得到了拓宽,更加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二、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首位,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强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参与音乐,抒发情志,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表现才能,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运用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个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手段刺激听觉神经,让人产生不同情绪、不同想象的一种特殊物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要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如唱歌、识读乐谱、运用乐谱、演奏乐器等。教师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更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课堂则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场所。例如,在学唱歌曲《大雁湖》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游戏来导入问题。首先在课堂做一个游戏:播放一段:“中国各地湖泊风光”片段,请学生抢答这些湖泊分别属于哪些地区,并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这时笔者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最后请学生在美丽湖泊的背景下,自豪地向世人介绍大雁湖。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出奇的好,一定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造表现,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给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去大胆设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如: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在教室设计了一个升旗仪式,当我边升旗边播放音乐时,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此时我将国歌的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以及词曲作者告之孩子们时,他们很快能够记住,而且学得既轻松又高兴,可见,妥贴的情景创设,不但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更能有效地引发创造的可能性。学生在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还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这种教学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发挥自主教学独特的优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提高,主体意识得到发挥,形成富有特色的自主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篇12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中提出了“ 科学学习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强调“ 教师应在科学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可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这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由学生自主实验操作、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操作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 1) 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探究动机 。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产生探究的动机。 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探究兴趣的调动,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设立疑问, 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以疑铺垫,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例如,在“ 校园里的小动物”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了观察蜗牛的探究活动环节。 在探究之初, 我先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蜗牛的身体分哪几个部分? 蜗牛有嘴巴吗? 蜗牛是怎么吃东西的? 它吃的是什么? ”学生初听这些问题,都会很困惑。于是,在学生的思维处于打开状态时,我继续引导:“ 下面我们就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一同走近蜗牛的世界,探究看看蜗牛藏着怎样的秘密。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着“ 问题串”积极参与思考,从而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平台,激发内心的探究欲望。

( 2) 巧设实验 ,指导学生探究方法 。 曾有人说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因此,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实验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操作,学生才能深刻感知科学真谛,掌握操作技能,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授手段,巧设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例如,在“ 铁钉生锈了”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铁锈与铁的区别。 而后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敲击、 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证明:铁锈不是铁。 接着,再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汇报修改后,再由学生操作实验,观察铁锈与水、空气之间的关系,并做好记录。 最后再互相交流实验结论和实验心得。 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实验探究的方法,也在自主设计、自主实验中发展了探究的能力。

( 3) 创造条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探究就是努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的实验条件必不可少。 而一个人的观察探究始终是有限的,多人的共同合作更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及实验结论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其转化成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实验材料,而后进行科学分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 简单电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环节。 我准备了一些电池、导线和小电灯泡,先让学生自主操作,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灯泡和几根导线,把小电灯泡点亮。学生在操作中,既要设计电路图,又要观察现象,还要记录步骤,实验进度很慢。于是,我建议学生以4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工进行实验,有的负责设计电路图,有的负责观察实验现象,有的记录实验步骤和数据,如此,实验进度增快了很多。 接下来,在点亮一个小电灯泡后,我又为学生增加了一节电池和一个开关,让学生们共同合作,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通过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合作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科学是一把开启学生科学知识的启蒙钥匙,如何去开启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智慧之门,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教师所要重视的。 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探究性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科学设计,合理引导,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实验,才能明白其中的科学真谛,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是学好科学的关键。文章在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出了几点策略。

上一篇:七年级新生班级管理下一篇:宁夏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