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PA静脉溶栓(共7篇)
rt-PA静脉溶栓 篇1
脑卒中是现代工业化国家第三大死亡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致残率最高的最常见的疾病, 脑梗死是最主要的疾病种类, 我国的脑梗死占脑卒中的80%, 发病主要是由于突发血栓或其他栓子栓塞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突然缺乏氧和糖化物, 尽管其发生过程有很多不同的机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为缺血损伤和炎症损伤所致[1,2,3]。针对缺血损伤, Astrup等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和缺血程度增加, 脑实质中间坏死区逐渐扩大, 缺血半暗带区逐渐缩小, 造成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脑部神经细胞损伤和丧失相关功能[4]。目前, 溶栓治疗是使血管再通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迅速恢复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 已成为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方法之一[5]。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发病<4.5 h的经临床诊断或弥散加权成像 (DWI) 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B、C、D组各50例。A组50例患者中,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40~73岁, 平均62.5岁;B组50例患者中,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2~71岁, 平均61.8岁;C组50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25例, 年龄45~72岁, 平均61.2岁;D组50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5~74岁, 平均62.3岁;其中C、D组主要由于经济原因或家属无法承担溶栓风险而拒绝溶栓治疗。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生地、种族、国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年龄范围18~80岁; (2) 发病时间<4.5 h; (3) 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且病情比较危重; (4) 脑CT排除出血, 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 (5) 愿意参加本次调查研究, 且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溶栓排除条件: (1) 既往有颅内出血、颅外伤史及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者; (2) 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病史者; (3) 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或严重并发症者; (4) 有昏迷、脑出血、精神病患者; (5) 已口服抗凝药, 且INR>1.5或48 h内接受肝素治疗 (APTT超过正常范围) ; (6)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血糖<2.7 mmol/L; (7) 血压:收缩压>180 mm Hg, 或舒张压>100 mm Hg; (8) 妊娠; (9) 不配合者。
1.3 溶栓治疗方法
1.3.1 溶栓药物
rt-PA, 白色、冻干粉状 (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 和溶剂 (无菌注射用水) 50 mg/瓶。
1.3.2联合药物
必存, 透明水剂 (生产厂家: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50280) , 30 mg/支。
1.3.3溶栓前准备工作
所有患者完善血常规、心肝肾电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头颅CT检查。
1.3.4 具体操作
A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联合抗动脉氧化 (必存30 mg) 治疗, B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加常规治疗, C组给予必存加常规治疗, D组仅给予常规治疗。rt-PA剂量为0.9 mg/kg (最大剂量为90 mg) 静脉滴注, 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 其余持续滴注1 h, 用药期间及24 h内严密监护患者, 严密观察皮肤、黏膜、口腔、消化道、泌尿系、颅脑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溶栓24 h以内不使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治疗, 24 h复查头颅CT, 若无出血, 可予加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为应用抗血小板 (拜阿司匹林0.1 g) , 14 d为一疗程, 治疗14 d后观察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0%~100%为基本治愈;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为无变化;增加18%以上为恶化。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A组的总有效率为96.0% (48/50) , 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未发生脑出血现象, 有1例牙龈出血, 压迫止血后好转。B组中有脑出血1例, 为无症状型, 预后良好, 牙龈出血2例, 尿道出血1例, 对症处理后好转, 无不良影响。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 (42/50) 和66.0% (33/50) , 均明显高于D组, 且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神经病学领域作为具有最大挑战性的疾病之一, 到目前为止, 溶栓治疗仍为被证实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rt-PA为FDA批准的唯一用于溶栓治疗的药物, 能达到早期恢复脑血流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流供应的效果[6]。但溶栓受严格时间窗限制, 且面临着出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反而加重脑损伤, 迄今为止, 得到及时溶栓治疗患者仍为极少数一部分, 我国仅达到1.6%。有学者提出, 应依据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而不是发病时间来决定是否行溶栓治疗[7]。然而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超急性期有条件立即进行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并不能在中型和基层医院推广。
运用溶栓和神经保护剂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近年来, 临床上已经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关于神经保护剂的研究, 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其中清除自由基也是起到保护神经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8]。
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除外缺血损伤, 同时很重要的因素为炎症损伤。依达拉奉 (必存) 是一种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 (脑保护剂) , 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由于必存分子量较小的化学特性, 它能够极易穿透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 含有亲脂基团, 能够清除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和缺血再通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 减轻自由基对脑细胞和神经的损害, 并且还可以刺激前列环素生成, 抑制次黄嘌呤氧化酶以及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减少炎症介质 (白三烯) 的产生, 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以及消炎的作用[9]。另外, 依达拉奉还能够显著对抗因血管痉挛而引起的血流速度降低所导致的脑部血流量增加, 避免了脑部低灌注区恶化为坏死区的风险, 减少神经损伤, 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10,11]。
本试验中在采用rt-PA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联合必存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单独溶栓或单独必存治疗, 但无论溶栓联合还是单独的必存治疗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联合必存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D组各50例。其中A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联合必存治疗, B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加常规治疗, C组给予必存加常规治疗, D组仅给予常规治疗, 14 d为一疗程, 观察比较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 A组的总有效率为96.0% (48/50) , 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 (42/50) 和66.0% (33/50) , 均明显高于D组的46.0% (23/50) , 且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必存治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能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rt-PA,必存,静脉溶栓
rt-PA静脉溶栓 篇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与治疗组比较, bP<0.05, cP<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卒中患者, 具备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诊断标准[2]: (1) 有后循环或基底动脉梗死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经MRA证实; (2) 具有典型症状、体征, 如交叉瘫、四肢瘫;有脑干功能缺损导致的闭锁状态、昏迷; (3) 急性后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昏迷, 头CT或MRI证实。均于治疗后24 h经颅脑CT或MRI证实。治疗组25例, 其中男16例, 女9例, 年龄41~80岁, 平均 (60.5 0±15.20) 岁, 合并高血压23例, 糖尿病4例;治疗前NIHSS评分9~23分, 平均 (16±3.20) 分。
溶栓入选标准: (1) 年龄18~80岁; (2) 临床症状符合缺血性卒中的诊断; (3) 卒中症状或体征出现从发病到治疗时间窗在24 h以内; (4) CT未显示低密度灶, 且排除颅内出血; (5) 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未遗留明显后遗症 (m RS评分<分) ; (6) 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CT或MRI检查发现高密度病灶 (出血) 、急性脑干或小脑低密度病灶; (2) 昏迷或严重的卒中症状 (NIHSS>25分) ; (3) 卒中症状在溶栓前迅速改善; (4) 6周内有卒中史; (5) 发病初有癫痫发作; (6) 活动性出血或有高度出血倾向者; (7) 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高血糖 (血压>180/105 mm Hg, 血糖>22.2 mmol/L) ; (8)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9) 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估计生命不足1年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德国柏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的艾通立 (rt-PA) , 根据患者体质量给予0.9 mg/kg, 最大剂量90 mg, 总剂量的10%在注射器内混匀, 缓慢团注, 持续1 min。剩余的90%加入液体, 以输液泵静脉滴注, 持续1 h以上。溶栓后24 h复查颅脑CT或MRI, 排除颅内出血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 同时给予改善循环, 营养神经药物。对照组给予扩容, 降颅压, 抗血小板, 降脂, 抗氧化修饰, 改善循环, 营养神经药物。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24 h、21 d和90 d的存活率及NIHSS评分, 评价21 d和90 d的Barthel指数 (BI) 及90 d综合生活能力 (改良Rankin评分, m RS) , 并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 数据均用means±S.E.M.表示。对数据多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LSD和Student-Newman-Keuls post hoc test,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认为差异非常显著。
2 结果
2.1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患者治疗后24 h、14 d、90 d存活率的比较见表1, 可见,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4 h、24 d、90 d的存活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患者治疗后24 h、14 d、90 d NIHSS的比较见表2,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 有明显好转, 而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 P<0.05。
2.3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患者治疗后14 d、90 d BI评分, 90 d后m RS的比较见表3, 治疗组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90 d m R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治疗组溶栓后7例出血, 1例外耳道出血, 4例皮下瘀斑, 2例牙龈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 无严重致残患者, 无死亡病例。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 颅内出血1例, 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基底动脉是脑干的主要供血血管, 若其主干出现闭塞现象, 那么容易对脑干部位、神经核团等造成影响, 从而提高了急性期病死率和致残率。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较为严重, 但是其侧支血管比较丰富, 且缺血的耐受能力强, 故而溶栓治疗中可适当延长治疗窗, 有效促进血管再通, 恢复供血障碍区的供血。
rt-PA是目前唯一证实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患者致残率的治疗方法[3]。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依赖于梗死部位、治疗方式、溶栓治疗时间及血管重建程度等, 治疗手段有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和机械取栓,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虽然有资料表明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 然而预后无显著差异, 至今无证据表明动脉溶栓优于静脉溶栓[4]。且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 适当延长rt-PA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使更多患者获益。Grond等对12例具有典型脑干症状的BAO患者在发病3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发现:在溶栓治疗前的NIHSS评分在4~37分, 治疗后3个月, 10例患者预后良好, 表明在BAO发病3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有较好的获益。本次研究中发现:运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 BI评分高于对照组, 90 d m R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溶栓后7例出血, 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7.33%。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 无严重致残患者, 无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 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安全的, 应尽量早期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 越早治疗效果越高, 有效降低临床病死率和致残率, 减轻患者神经损伤程度。
参考文献
[1]赵景礼, 朱建勋, 王学振, 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09, 2 (1) :33-37.
[2]李思睿, 章军建.时间窗超过3h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5) :436-440.
[3]刘宝琼, 张乐, 杨期东, 等.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42 (9) :645-648.
[4]Mattle HP, Arnold M, Lindsberg PJ, et al.Basilar artery occlusion[J].Lancet Neurol, 2011, 10 (11) :1002-1014.
rt-PA静脉溶栓 篇3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血管再通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措施中居重要地位, 通过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使闭塞血管再通, 利于患者恢复[1]。rt-PA是常用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类药物, 能够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而起到溶解血栓作用。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 观察此药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 且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上述患者中无脑出血患者、为早期非大面积脑梗死、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4 分、发病年龄<80 岁。同时排除血小板计数偏低患者、近期有颅内手术或头部创伤患者、近期其他部位手术史患者、血压及血糖过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 例。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64.7岁;对照组男22例, 女18 例, 平均年龄63.7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rt-PA (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批号:120906) 静脉溶栓治疗, 剂量为0.9 mg/kg, 最大剂量为50 mg, 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起初先给予5 mg静脉推注, 推注时间>1 min, 剩余剂量实施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时间>60 min。静脉溶栓24 h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改善脑部微循环类药物、脑细胞保护剂等。对照组不实施溶栓治疗而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
1. 3 观察指标采用NIHSS评分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 ( 治疗后2 h、24 h、14 d、3 个月) 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3 个月的闭塞血管再通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2、24 h、14 d、3 个月NIHSS评分分别为 (13.82±2.36) 、 (10.24±3.21) 、 (8.65±2.47) 、 (6.86±1.79) 、 (3.87±2.10) 分。对照组分别为 (13.79±1.59) 、 (11.36±2.07) 、 (10.04±3.03) 、 (9.14±1.56) 、 (6.82±2.04) 分。观察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2 h、24 h、14 d、3 个月的NIHS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血管再通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2、3 个月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0.0% (28/40) 、70.0% (28/40) 、70.0% (28/40) 。对照组率分别为27.5% (11/40) 、40.0% (16/40) 、52.5% (21/40) 。观察组治疗后1、2、3 个月的血管再通率分别高于同期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研究认为, 及时有效的改善缺血半暗带区域供血有助于减少此区域细胞死亡, 使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能够存活, 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相关研究提示, 急性脑梗死发生的3 h内给予rt-PA实施溶栓治疗, 溶栓后3 个月患者的预后较好, 疗效显著高于非溶栓治疗患者[3,4]。
本文中, 观察组实施了rt-PA静脉溶栓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P<0.05) , 说明观察组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再者, 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血管再通缺血组织及时得到有效灌注, 对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得到有效灌注的关键。但在实施溶栓治疗前要选择合适患者, 超早期溶栓治疗时, 本文选择的是发病4.5 h之内的患者、没有凝血障碍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收缩压≤ 180 mm Hg (1 mm Hg =0.133 k Pa) 或舒张压≤ 100 mm Hg患者[5,6,7]。但在溶栓治疗过程中, 要注意出血等并发症, 做好防治处理。
综上所述, 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建设.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荟萃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0, 6 (6) :31-34.
[2]黄银辉, 林友榆, 陈振杰, 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10 (6) :581-583.
[3]赵永飞, 蒋雨平, 肖保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进展.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3, 6 (3) :348-352.
[4]刘保茹, 牛平, 朱瑜龄, 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 24 (3) :223-225.
[5]肖凯文, 唐玉兰, 张先龙.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0 (23) :2595-2597.
[6]杨宁, 任付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8) :17-19.
rt-PA静脉溶栓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入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神经治疗中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49例进行分析管理。 其中男30例, 女19例;平均年龄(54.6±7.1)岁。本研究以实施流程管理为分组切入点,分为两组,一组为流程管理前分析(回顾性病例),另一组为流程管理后分析(管理性病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的2013年最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学会联合在线发布)和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发布), 由神经科专业医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和CT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1.3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 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 NIHSS) 作为评价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基础指标[9]。 NIHSS评分≤6分的16例,为较轻病情,7~14分的21例,为较重病情,≥15分的12例,为非常严重病情;以改良Rankin评分[10]评估患者远期恢复状况,0分: 完全无症状;1分:尽管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所有日常工作和生活;2分:轻度残疾,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不需要帮助能照料自己的日常事务;3分: 中度残疾,需部分帮助,但能独立行走;4分:中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日常生活需别人帮助;5分:重度残疾,卧床,二便失禁,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1.4管理方法
1.4.1流程优化目标
该流程优化目标就是通过分析患者入院后在溶栓药物注射前涉及的所有治疗工作内容,每项工作时长、影响因素等,整合急诊、影像、检验、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等多个科室和专业,采用并行工作方式,同时开展多项治疗工作,最大限度的缩短DNT,实现患者卒中发病到静脉rt-PA≤4.5 h,从入院到静脉rt-PA≤60 min等指标,提高脑卒中发生后60 min内规范救治率,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管理目标。
1.4.2流程优化设计关键因素
对于基层医院、在进行流程优化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为改变传统流程的串行处理方式,采用并行处理模式:院内处理可以简单分为入院至医师接诊、入院至卒中团队接手、入院至初始CT检查、入院至CT判读、入院至应用药物5个部分,如果按照串行进行工作, 只有完成上一项工作才能开展下一项工作,很难将时间进行压缩,所以尽可能的采用并行工作方式,同时开展多项工作,才能有效的缩短时间,将DNT控制在≤60 min。
1.4.3分析流程中的关键路径和影响因素
本流程中需要关注2个关键因素, 即CT影像检查时间和患者知情同意书签订。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登记项目(CNSR)统计研究,国内整个流程处理中用时比较长的是进行溶栓治疗的前提关键要素,即CT检查时间太长,平均60 min。 拟对此项工作采用神经科医生和CT影像医生在CT平扫时,同时现场阅片,做出诊断,不必等到正式报告出具后再进行,同时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力争在CT结果出来后第一时间签署知情同意书。
1.4.4流程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
该流程通过戴明环进行不断循环质量控制,利用戴明环4个阶段持续的完善和优化流程。 见图1。
1.4.5优化过程中各线医生的职责
1.4.5.1急诊科( 或门诊) 医生通过进行急救人员培训(FAST)对疑似患者进行快速初筛并立即通知急诊(或门诊)责任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根据已开具好的组合申请单(急诊血常规、快速随机血糖、急诊生化、凝血全套、急诊肾功、心电图)督促急诊护士执行并送检;立即通知神经治疗中心一线值班医生;督促急诊护士开放一条静脉通道,留置单腔套管针。
1.4.5.2神经治疗中心一线医师进一步明确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rt-PA静脉溶栓适应证、禁忌证;快速粗评NIHSS评分;核实急诊血常规、快速随机血糖、急诊生化、凝血全套、急诊肾功、心电图已经送检或执行;陪同患者急诊颅脑CT平扫;同时通知神经中心二线立即去CT室现场阅片;同时通知重症监护室护士,安排床位及监护设备;检查途中及期间对患者家属进行初步介绍溶栓基本知识,初步的溶栓治疗风险和收益的知识教育;负责准确记录自发病至溶栓过程各时间段具体时间,精确至分钟。
1.4.5.3神经治疗中心二线医师进一步明确患者诊断,颅脑CT现场阅片(同影像科医生一起);再次确认发病至到达急诊时间;确认血常规、快速随机血糖、急诊生化、凝血全套、心电图结果;快速复评NIHSS量表评分,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一步明确患者适应证及禁忌证(符合纳入标准,相对排除标准,排除标准);决定是否给予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核实患者体重,计划rt-PA用量,并立即电话通知监护室护士启动准备溶栓;陪同送入重症监护室,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谈话及溶栓知情同意书面签署(同意或拒绝);组织并实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完后,收集数据,通过质控小组对流程实施情况进行评审,制订进一步流程优化措施,对新收治的患者实施。
图 1 优化后溶栓流程图
1.5观察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患者的既往史:有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房颤、脑卒中病史、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口服抗血小板药;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功能状况(有无面瘫、非对称性上肢瘫痪、非对称性下肢瘫痪、 言语障碍、视野缺损、侧视麻痹、感觉障碍、共济失调、 理解下降、意识障碍、痫性发作、伸舌偏斜、握力减弱、 病理征、脑膜刺激征、眩晕等)及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脉率);NIHSS量表评分(基线、溶栓后14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发病后90 d)。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人口学因素和危险因素比较
对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冠心病、既往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吸烟和抗血小板药等12项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流程管理前后技术指标的比较
按照流程设计要求,衡量rt-PA溶栓流程优化的关键指标有3个,即DNT、就诊至CT结果和就诊至知情同意签字等时间。 两组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流程管理后组DNT、 就诊至CT时间、 就诊至签字时间均显著低于流程管理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表明, 在两组患者基本病情没有差异的情况下,3个指标的时间在流程管理前后有显著差异。 说明本流程设计有效,通过对CT扫描及结果的获得和患者知情同意签字的调整和重新设计,明显的缩短了主要时间段,最终使DNT≤60 min的患者由流程管理前1例(4.2%)增加到流程管理后7例(28.0%)。 见表2。
注:DNT: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药物开始治疗的标准时间;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2.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Rankin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表明rt-PA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得到不同程度减轻。 但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尚无显著差异。 见表3。
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3讨论
统计分析表明,铁营医院实施的基层医院rt-PA溶栓流程管理模式是十分有效的,结合基层医院的诊治特点,大幅度缩短DNT,满足DNT≤60 min的患者比例从4.2%提升到28.0%。
现场阅片,极大减少了获取CT检查用时。 在流程改造前,只有影像科出CT检查报告后才由神经治疗中心二线医生进行阅片,因为采用串行方式,导致整个CT检查结果过长,因此在流程中,采取在患者被运送到影像科的同时,通知神经治疗中心的二线医生马上赶到影像科,会同影像科医生一起进行现场阅片,诊断是否采取随后的溶栓治疗措施。 由于采用并行主动处理的方式,不需要等待CT最终书面报告,就可进一步采取后续溶栓操作, 平均时间由31 min缩短到25 min,远低于国内统计的60 min,但和加拿大、 美国统计的19 min和21 min还有差距[11,12]。
越早进行溶栓知识教育,越容易控制知情同意书的签订。 知情同意书的签订是中国特色,没有国外统计的数值进行参考, 并且由于患者的教育背景差异大,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都不利于知情同意书的签订,并且主观性太强,不易进行控制[13,14]。 如果在CT结果出来后才进行知识教育和谈话,会白白浪费治疗的黄金时间。 因此在流程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 在诊断为疑似开始就对患者进行溶栓知识教育, 从平均值时间看变化不大,但从标准差上看,流程管理后的数据离散程度低于流程优化前,说明优化流程后,该项工作的时间逐渐固定,便于控制。
DNT平均时间为(76.28±20.26)min,低于加拿大的阿替普酶治疗卒中的有效性研究的85 min,但长于NINDS所建议的60 min,澳洲“卒中编码(Code Stroke)” 快速诊治模式的72 min,以及美国的“使用丰田精益生产原则和价值流分析”的模式[15,16]。 减少延误的重大结果从来都不是由单一的干预措施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持续分析和优化整个流程、缩短DNT,增加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数量从而实现的。 所以流程还有其他的措施可以采用,进一步细化各时间段时间,如某些客观时间可以相对固定,一线到达患者床边时间3~5 min, 二线到达CT室时间3 min, 运送CT室时间+转运重症监护室时间5~8 min,开始CT扫描至获得CT结果时间10~15 min, 转运至监护室床单位至执行泵入时间3 min。 对于主观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卒中团队人员知识培训,各级评估标准的熟练运用,缩短溶栓决策时间,减少溶栓不确定性时间及比率,严格按规程操作,继续进行优化,体现基层医院的院情特点[17,18,19], 能够做到绿色通道各端口顺畅有序连接, 不断缩减DNT。
文献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采用rt-PA治疗有效,延误时间越少,则获益越大[20], 3 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52%预后良好。 根据流程管理前后改良Rankin评分, 流程管理后具有优势结果, 但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及Ranki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分析其原因考虑可能与入组病例数量较少,近期、远期预后评价指标未能做到组织学水平有关。 因此,进行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以及进行更为合理的预后评价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通过流程管理有效地缩短了DNT,提高了患者能够在治疗黄金时间窗内的溶栓率,降低致死致残率,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流程管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为流程管理前组(回顾性病例分析,n=24),另一组为流程管理后组(管理性病例分析,n=25)。根据流程质量管理科学的方法论(戴明环),对就诊溶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每一步时间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流程执行的关键因素,在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药物开始治疗的标准时间(DNT)≤60 min的指标要求下,通过实施多重并行治疗处理的方式,不断优化和改进溶栓流程;观察流程管理前后患者DNT以及DNT≤60 min患者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结果 DNT均值由流程管理前(98.45±18.55)min缩短到流程优化后的(76.28±20.26)min,满足DNT≤60 min的患者比例从4.2%提升到28.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流程结合基层医院的诊治特点和治疗水平,对rt-PA溶栓流程管理十分有效,能够大幅度缩短DNT。
rt-PA静脉溶栓 篇5
1 rt_PA溶栓的机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为缺血周围存在半暗带假设, 即由于血管内原因或血管本身原因造成血管闭塞而致供血区域的脑组织中心发生完全性坏死, 而周边脑组织因侧枝循环的原因, 损害可能为可逆性的, 是可以挽救性的脑组织, 因而早期使血循环重塑或血管再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2 动脉溶栓的现状
由于动脉溶栓 (定义为超选择性血管内闭塞部位的比邻或血栓内给药) 尽管能够提供神经血管或再通的影像资料。但是设备和导管要求复杂, 技术难度较高, 操作需要技术熟练的医生进行, 另外由于血管内治疗准备时间及溶栓过程耗时较长, 相比静脉溶栓可能延长了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基于一项北美的动脉溶栓临床3期PROACT II[2] (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II) 的研究结果, 动脉溶栓并未获得美国FDA 临床4期使用。
3 rt-PA在欧美国家的临床3期研究结果
另一项 (美国) 国家神经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 (NINDS) rt-PA脑卒中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3] , 即脑卒中患者于神经症状发生后3小时内rt-PA 治疗结果 (病例数624例, 剂量0.9mg/kg, 最大剂量90mg) 。A.24小时时使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结果评价在基线值 (base-line values) 进步4点为评价标准, 结果在治疗组和对照组 无显著差异。 B.在3 个月时使用四项 (Barthel index, modified Rankin scale, Glasgow outcome scale, and NIHSS.) 结果评价显示至少30%的治疗组患者残疾减轻或无残疾 。C. 症状发生后36小时内治疗组症状性颅内出血为6.4%, 对照组仅为0.6%, P<0.001。D. 3 个月时的病死率治疗组为17%, 对照组为21% P=0.30。1996年rt-P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于神经症状发生后3小时内治疗, 适应症以NINDS人选患者为标准获得美国FDA批准备案登记使用。以后加拿大, 南非等国家也开始实行该项治疗。1995年于NINDS结果几乎同时发表的 ECASS-1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4] ( 病例数620例, 剂量1.1mg/kg, 最大剂量100mg) 以意向治疗 (intention to treat) 为主要评价结果, 得出患者于神经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rt-PA 治疗的阴性结果。和ECASS-2[5] (病例数800例, 剂量0.9mg/kg, 最大剂量90mg) 以Modified Rankin Scale法为主要评价结果指标于90天时不论神经症状发生后3小时内或3-6小时内治疗均为阴性结果。ATLANTIS (Al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Acute Non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6] (病例数613例, 剂量0.9mg/kg, 最大剂量90mg) 以NI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1. 为主要评价结果, 在30天和90天时以Barthel Index, modified Rankin scale, and GlasgowOutcomeScale为次要评价结果 (含严重副反应) , 神经症状发生后5小时内rt-PA 治疗结果为: 主要评价结果P=0.65, 次要评价结果均无差异, 而症状性脑内出血为治疗组7.0%, 对照组1.1%, P<0.001.无症状性颅内出血为治疗组11.4%, 对照组4.7%, P=0.004.致死性颅内出血为治疗组3.0%, 对照组0.3%, P=0.001.。90天时的病死率治疗组为6.9%, 对照组为11.0%, P=0.09。以上均为rt-P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3期研究的结果, 加上其他一些小样本研究, Cochrane对急性脑卒中溶栓的系统性评价[7] 所含盖的随机双盲对照病例已达5000列, 然而, 由于样本异质性存在, 可信区间较大, 疗效会因为溶栓可能增加症状性和致死性颅内出血而抵消。
4 临床4期使用情况
适应症一般以NINDS人选患者为标准, 同时参照ECASS-2 的CT剔除患者标准, 即CT下低密度区大于中动脉供血区域的1/3。一项加拿大的研究, 病例数1135例 ( Canadian Activase for Stroke Effectiveness Study) [8] 显示疗效与总的症状性脑内出血与NINDS的结果 基本相当。另一项美国的研究病例数389例, ( the Standard Treatment with Alteplase to Reverse Stroke) [9] 同样显示疗效与总的症状性脑内出血与NINDS的结果基本相当。一项Meta评价[10] 对13项开放性 (其中10项为前瞻性研究, 病例数2529例) 研究显示, 疗效与总的症状性和致死性脑内出血与NINDS的结果基本相当。最高的症状性脑内出血报到为15.7%[11] 。到2002 年底欧洲在严格的适应症基础上获准备案登记使用, 并将所有病例纳入一项研究计划SITS-MOST[12] ( Safe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 Monitoring Study) , 至2004年8月已经纳入病例1687例, 结果尚未报道。
5 rt-PA静脉溶栓适应症的选择
临床使用的经验表明在3小时内的头CT下低密度区大于中动脉供血区域的1/3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治疗时的高血糖及糖尿病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经验可能降低出血的风险, 高血压是否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不肯定, 儿童和高龄患者资料缺乏。
6 存在的问题
目前临床使用迟滞的原因可能包括对疗效的持续疑问, rt-PA在治疗中所有导致死亡的原因不完全清楚, 溶栓是否治疗增加症状性和致死性颅内出血的危险也不完全清楚。3小时内rt-PA 治疗窗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时间过短, 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超过3小时治疗窗。估计近年来美国在3小时治疗窗内仅有1%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接受了rt-PA 治疗[13] 。在CT下的静脉溶栓由于是基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方式进行的, 因而不可避免地将部分TIA 和RIND患者误用, 高性能的MR已经能在20分钟内完成病例的筛选,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业已在世界许多中心应用。多个对于3小时以外的静脉溶栓试验正在世界许多中心进行。 但是利用播散加权像和弥散加权像之差来确定缺血半暗带是否存在可挽救性脑组织的问题仍有争论。
摘要:rt-PA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经过数年的临床试用, 以及多个中心的临床试验, 结果表明该药可能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结合文献对该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rt-PA静脉溶栓 篇6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 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总体而言,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除了阿斯匹林有微小的治疗作用[1]外, 临床处理以支持治疗为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治疗已成为现阶段疗效评价的焦点。通过近几年欧美国家的多个中心的临床试验, 显示该药可能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1 rt-PA溶栓的机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为缺血周围存在半暗带假设, 即由于血管内原因或血管本身原因造成血管闭塞而致供血区域的脑组织中心发生完全性坏死, 而周边脑组织因侧枝循环的原因, 损害可能为可逆性的, 是可以挽救性的脑组织, 因而早期使血循环重塑或血管再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2 动脉溶栓的现状
动脉溶栓 (定义为超选择性血管内闭塞部位的比邻或血栓内给药) 尽管能够提供神经血管或再通的影像资料, 但是设备和导管要求复杂, 技术难度较高, 操作需要技术熟练的医生进行, 另外由于血管内治疗准备时间及溶栓过程耗时较长, 相比静脉溶栓可能延长了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基于一项北美的动脉溶栓临床3期PROACT II[2] (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II) 的研究结果, 动脉溶栓并未获得美国FDA 临床4期使用。
3 rt-PA在欧美国家的临床3期研究结果
另一项 (美国) 国家神经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 (NINDS) rt-PA脑卒中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3], 即脑卒中患者于神经症状发生后3h内rt-PA治疗结果 (病例数624例, 剂量0.9mg/kg, 最大剂量90mg) 。①24h时使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结果评价在基线值 (base-line values) 进步4点为评价标准,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②在3 个月时使用4项 (Barthel index, modified Rankin scale, Glasgow outcome scale, and NIHSS.) 结果评价显示至少30%的治疗组患者残疾减轻或无残疾;③症状发生后36h内治疗组症状性颅内出血为6.4%, 对照组仅为0.6%, P<0.001;④3 个月时的病死率治疗组为17%, 对照组为21%, P=0.30。1996年rt-P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于神经症状发生后3h内治疗, 适应症以NINDS入选患者为标准获得美国FDA批准备案登记使用。之后加拿大、南非等国家也开始实行该项治疗。1995年与NINDS结果几乎同时发表的 ECASS-1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4] ( 病例数620例, 剂量1.1mg/kg, 最大剂量100mg) 以意向治疗 (intention to treat) 为主要评价结果, 得出患者于神经症状发生后6h 内rt-PA 治疗的阴性结果, 和ECASS-2[5] (病例数800例, 剂量0.9mg/kg, 最大剂量90mg) 以Modified Rankin Scale法为主要评价结果指标, 于90d时不论神经症状发生后3h内或3~6h内治疗均为阴性结果。ATLANTIS (Al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Acute Non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6] (病例数613例, 剂量0.9mg/kg, 最大剂量90mg) 以NI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1为主要评价结果, 在30d和90d时以Barthel Index, modified Rankin scale, and GlasgowOutcomeScale为次要评价结果 (含严重副反应) , 神经症状发生后5h内rt-PA 治疗结果为:主要评价结果P=0.65, 次要评价结果均无差异, 而症状性脑内出血为治疗组7.0%, 对照组1.1%, P<0.001。无症状性颅内出血为治疗组11.4%, 对照组4.7%, P=0.004。致死性颅内出血为治疗组3.0%, 对照组0.3%, P=0.001。90d时的病死率治疗组为6.9%, 对照组为11.0%, P=0.09。以上均为rt-P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3期研究的结果, 加上其它一些小样本研究, Cochrane对急性脑卒中溶栓的系统性评价[7]所含盖的随机双盲对照病例已达5 000列。然而, 由于样本异质性存在, 可信区间较大, 疗效会因为溶栓可能增加症状性和致死性颅内出血而抵消。
4 临床4期使用情况
适应症一般以NINDS入选患者为标准, 同时参照ECASS-2 的CT剔除患者标准, 即CT下低密度区大于中动脉供血区域的1/3。一项加拿大的研究, 病例数1 135例 ( Canadian Activase for Stroke Effectiveness Study) 显示疗效及总的症状性脑内出血与NINDS的结果基本相当;另一项美国的研究病例数389例 (the Standard Treatment with Alteplase to Reverse Stroke) , 同样显示疗效及总的症状性脑内出血与NINDS的结果基本相当。一项Meta评价[8]对13项开放性 (其中10项为前瞻性研究, 病例数2 529例) 研究显示, 疗效与总的症状性和致死性脑内出血与NINDS的结果基本相当。最高的症状性脑内出血报道为15.7%[9]。2002年底欧洲在严格的适应症基础上获准备案登记使用, 并将所有病例纳入一项研究计划SITS-MOST (Safe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 Monitoring Study) , 至2004年8月已经纳入病例1 687例, 结果尚未报道。
5 rt-PA静脉溶栓适应症的选择问题
临床使用的经验表明在3h内的头CT下低密度区大于中动脉供血区域的1/3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治疗时的高血糖及糖尿病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经验可能降低出血的风险, 高血压是否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不肯定, 儿童和高龄患者资料缺乏。
6 存在的问题
目前临床使用迟滞的原因可能包括对疗效的持续疑问, rt-PA在治疗中所有导致死亡的原因不完全清楚, 溶栓是否治疗增加症状性和致死性颅内出血的危险也不完全清楚。3h内rt-PA 治疗窗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时间过短, 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超过3h治疗窗。估计近年来美国在3h治疗窗内仅有1%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接受了rt-PA治疗。在CT下的静脉溶栓由于是基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方式进行的, 因而不可避免地使部分TIA和RIND患者误用。高性能的MR已经能在20min内完成病例的筛选,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业已在世界许多医疗中心应用。多个对于3h以外的静脉溶栓试验正在世界许多医疗中心进行, 但是利用播散加权像和弥散加权像之差来确定缺血半暗带是否存在可挽救性脑组织的问题仍有争论。
参考文献
[1]Chen ZM, Sandercock P, Pan HC, et al.Indications for early as-pirin usein acuteischemic stroke:Acombined analysis of 40 000randomized patients fromthe chinese acute stroke trial and the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On behalf of the CASTandISTcollab-orative groups[J].Stroke, 2000 Jun, 31 (6) :1240-1249.
[2]Kase CS, Furlan AJ, Wechsler LR, et al.Cerebral hemorrhageaft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for ischemic stroke:the PRO-ACTII trial[J].Neurology, 2001, 57 (9) :1603-1610.
[3] Thr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N]. EnglJ Med, 1995, 333:1581-1587.
[4]Hacke W, Kaste M, Fieschi C, et al.Intravenous thrombolysis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Study (ECASS) JAMA, 1995, 274 (13) :1017-1025.
[5]Hacke W, Kaste M, Fieschi C, et al.Randomis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intravenou-salteplase in acuteischaemic stroke (ECASSII) [J].Second Eu-ropean-AustralasianAcute, 2004.
[6]Clark WM, Wissman S, Albers GW, et al.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lteplase) for ischemic stroke 3 to5 hours aftersymptom onset.The ATLANTIS Stud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 1999, 282 (21) :2019-2026.
[7] Wardlaw, J. M., del Zoppo, G., Yamaguchi, T., et al. E Thrombolysis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Cochrane Review) [J]. The Cochrane Library Issue, 2003.
[8] Graham GD.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linical practice: a meta-analysis of safety data[J]. Ann Neurol, 2002, 52:524.
rt-PA静脉溶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4例下肢缺血患者, 男64例, 女20例;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8.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急性或亚急性下肢缺血症状, 临床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及患肢凉、麻、痛。所有患者均行CDT, 而后行PTA或PTA+支架植入。
1.2 治疗方法
Seldinger法于健侧股动脉穿刺置入5F鞘管, 导入5F导管经主动脉分叉部进入患侧髂动脉, 造影了解患侧动脉病变情况, 使用0.018亲水导丝通过血管闭塞段, 头端置于动脉闭塞段远端, 将UNI*FUSE™溶栓导管溶侧孔置于血栓形成处, 通过脉冲喷射技术给予rt-PA进行溶栓, 溶栓时间大于10分钟[2]。溶栓过程中, 持续给予肝素盐水300~500U/h, 以防导管周围血栓形成。溶栓后再次造影, 于病变较严重 (狭窄率>50%) 处行PTA和/或支架植入。单纯PTA者, 术后口服氯吡格雷 (75mg/d) 6月;支架植入者, 在此基础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100mg/d) 。
1.3 术中护理
1.3.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大致手术时间, 可能发生的情况, 简要说明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介绍相关成功案例, 以增强患者信心。向患者讲解造影时可能出现疼痛, 术中使用对比剂对肢体血管壁的刺激, 密切配合医生护士的工作, 切勿移动肢体, 以确保影像清晰。
1.3.2 基础护理
术中室温调控在22~24℃[3], 以防止因寒冷导致的血管收缩患肢血流减少。被动卧位使得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下降, 受压处皮肤容易发生压疮, 垫防褥疮海绵或防褥疮贴, 以避免缺血肢体发生破溃, 必要时每2h交替更换防褥疮海绵位置。
1.3.3 体位护理
协助患者仰卧于介入治疗床上, 核对患者信息, 确定治疗侧肢体, 嘱患者不能改变体位, 一侧上肢外展输液用, 一侧平行于身体放置并适当约束, 以避免患者自行移动肢体而污染手术消毒区域。
1.3.4 术中输液及给药
了解患者术前补液情况, 建立静脉通路, 调控静脉输液速度。决定行支架植入或球囊扩张后, 动脉内持续给予肝素盐水保持肝素化。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紧张心理, 对血压不平稳者引导患者分散注意力。患者血压持续升高, 可舌下含化开博通12.5mg或心痛定10mg。注意术中的尿量及尿色, 根据补液情况及尿量初步估计患者循环容量情况, 协助医生进行补液调节。
1.3.5 术中操作
介入治疗的操作平台比较长, 所需材料长度也很长, 在进行操作时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导管、导丝及支架、球囊脱落而发生污染。无菌物品拆包装时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合格、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为所需型号, 严格按照规章进行核查。
1.3.6 监测
密切观察患肢皮温、皮色变化及动脉搏动情况, 协助术者配置溶栓药行溶栓治疗, 密切观察术中有无出血倾向。由于注射了造影剂和rt-PA, 有引发过敏的可能性。发现过敏征兆或症状时, 停止继续使用致敏物, 要立即明确过敏源;做好吸氧和注射急救药的准备, 依据病情使用激素等速效抗过敏药物。操作结束进行穿刺部位压迫时, 注意观察双下肢皮温、皮色, 并与术前进行对比, 发现缺血加重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1.3.7 交接
将患者术中情况及医生进行的术中操作向病房护士进行详尽交代, 并将患者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及大致需要的监护设施向病房护士进行交代, 以确保患者顺利恢复。
2 结果
84例患者于溶栓后再次造影明确动脉狭窄及血流受阻部位, 并行介入治疗, 8例行PTA, 76例放置支架, 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 1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 包括:血肿和出血, 其中2例为应激性溃疡出血。两组均未发生死亡、颅内出血、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或腹膜后血肿。
3 讨论
介入治疗目前已逐渐成为治疗下肢缺血的首选方法, 具有住院时间短、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介入治疗方法个体差异较大, 术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有血管外科专科护士进行术中护理, 记录术中情况, 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提高术前、术后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溶栓药物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 应自用药开始就进行严密监测, 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有研究显示[4]:挤压与按摩的护理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导管溶栓的治疗疗效, 本研究没有采用此种方式, 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可以考虑试用此种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溶栓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方式。方法:对84例急性或亚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溶栓介入治疗术中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8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溶栓介入治疗, 效果满意。结论:血管外科专科护士参与溶栓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下肢缺血,护理
参考文献
[1]包俊敏.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7 (7) :645~664
[2]张杨, 张望德, 李谈, 等.短时rt-PA导管接触溶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下肢缺血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4;94 (13) :1017~1020
[3]胡佳萍.医源性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术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9 (18)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