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际

2024-10-07

日常交际(精选7篇)

日常交际 篇1

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引起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际使用。以前传统的外语教学认为, 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就能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实际上, 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生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会出现词不达意、令人费解的地方。因此, 本人总结了一些英语中的某些文化差异, 以使大家了解英语的跨文化差异。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 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 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 ve you e a te n ye 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 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 us ine s s (你管得着吗)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do you do? (您好!)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 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 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 不礼貌, 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 却是得体亲切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 s Alic 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 (张老师) 、engineer Wu (吴工程师) 等, 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 (名)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 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 rd, is n't it?”“Your d re s s is s o nic e!”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 生病了?好久不见, 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 即使彼此间较熟悉, 也会感到尴尬, 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 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 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 who are you p le a s 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 8403229。B:Hello, this is Tom.Could I s p e a k to J im, p le a s e?打电话的套话, 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 我们即使心里高兴, 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 认为不这样, 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 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 oor. (不, 不, 我的英语讲得不好) 。”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 (哪里) , Whe re (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 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 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 甚至马路上,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 (再见) , See you later (回头见) 、So long.Take care (再见, 保重) ”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 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 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 (狗) 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one has his d a y (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在汉语里, 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 如“走狗”“癞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 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 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 例如:blue picture s (黄色电影) 、the b lue-e ye b oy (红人) 、to b e g re e n-e ye d (眼红、忌妒) 、green hand (没有经验的人) 、in the black (不欠债) 等。

因此,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 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周雪林.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1]戴炜栋, 周雪林.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胡壮麟, 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2]胡壮麟, 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日常交际 篇2

一. 商务人员的交往礼仪——会面礼仪

日常交际礼仪是指在与他人见面时应遵循的礼节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

1.称呼礼仪

2.问候礼仪

3.介绍礼仪

4.握手礼仪

5.名片礼仪

(1)称呼与问候

 案例鉴赏:张冠李戴的肖总

大海公司的肖总为了参加在该市举办的经济技术开发洽谈会,已准备了很久。他一心想借此机会寻找一家合作伙伴,以拓展更大的市场。

就像想象中的那样,洽谈会上来了不少肖总非常向往合作的企业,有几家也对大海公司的项目表示感兴趣。也许是连日的操劳或是过于兴奋,肖总在和这些公司负责人洽谈时,竟然连续发生了把人家姓名张冠李戴的现象,引起了对方的反感。他们觉得头脑如此不清晰的合作者,经营能力值得怀疑,因而都取消了合作的打算。

正确地称呼人,是商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它表明你懂得在交往中尊重别人,使交往对象感到被承认、尊重和信任。

得体、恰当的称呼,不仅反映自身的教养、对商务伙伴的尊重程度,甚至还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程度。

 含义:指的是人们在交往应酬时,用以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用语。

称呼的规则:

 注意避讳

 称呼恰当

 照顾习惯

 在商务交往中,称呼要求庄重、正式和规范。在称呼他人时应使用尊敬的衔称,一般是“就高不就低”。

 通用的称呼:

 使用(行政)职务的称呼:李局长、张经理,马主任、刘科长等;

 使用学位头衔、技术职称的称呼:博士、律师、教授、工程师、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职称或学位;

 使用行业称呼:警官、老师、医生、司机等;

 使用泛尊称(按性别不同):先生、女士、小姐、夫人等;

 直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商务交往中失敬的称呼:

 不用无称呼:没有称呼是失礼的,是没修养的标志。

 不用替代性称呼:如用号码代替客人,一号、二号……

 不用非正式称呼(庸俗称呼):哥儿们、兄弟……

 不用非正式的简称:黄局、李处、倪董……

 不用地方性称呼:伙计、师傅、大妈、大叔、大哥、大姐(内地与北方)……  不使用错误称呼:常见的是生僻姓氏的误读,如:区、乐、仇、单、解、卜、任、尉迟等。

几种称呼的正确使用

同志

 志同道合者才称同志。如政治信仰、理想、爱好等相同者,都可称为同志。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称谓的使用率相对减少,如在同一党内,同一组织内,对解放军和国内的普通公民,这一称呼皆可使用。但对于儿童,对于具有不同政治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国家的人,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

老师

 这一词原义是尊称传授文化、知识、技术的人,后泛指在某些方面值得学习的人。现代

社会,老师这一称谓一般用于学校中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的教师。目前,老师这一

称谓在社会上也比较流行,有时人们出于对交际对象的学识、经验或某一方面的敬佩、尊重,常常以“姓+老师”来称呼对方。

先生

 在我国古代,一般称父兄、老师为先生,也有称郎中(医生)、道士等为先生的。有些

地区还有已婚妇女对自己的丈夫或称别人家的丈夫为先生的。目前,先生一词泛指所有的成年男子。

师傅

 这一词愿意是指对工、商、戏剧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的一种尊称,后泛指对所有有技艺的人的称谓。在现代交际中,采用师傅这一称谓即称呼工、商、戏剧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但是,在我国北方使用比较频繁,人们对不认识的人都称呼师傅。

称呼的技巧

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

 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

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

 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它会认真地听下去。

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 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

+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二.问候礼仪

与人打招呼,是尊重他人的表示。

 问候的基本规矩(顺序):

 地位低者应先向地位高者问候;

 男士应先向女士问候;

 晚辈应先向长辈问候;

 主人应先向客人问候。

问候的方式:语言问候和动作问候

1.语言问候:

 你好!

 早上好——上午10点以前

 晚上好——太阳落山之后

 语言问候总的原则:越简单越好。

 节日的问候、新婚的问候、不幸时的问候

2.动作问候

 口头问候、书信问候、电话问候、贺卡问候、送物问候

 动作问候:点头、鞠躬、握手、拥抱、吻礼等。

 双方近距离相遇,一般使用语言问候;经常见面的人相遇时,可只点头相互致意;在特定场合(酒会、舞会)双方距离稍远时一般点头即可。

 在涉外交往中,与外国人见面时,根据交往对象、场合的不同,动作问候也不同。

 对日本、朝鲜等一些东方国家的人,最常见的礼节是鞠躬;

 欧洲人和美洲人常见的礼节是拥抱和握手,有时握手后还伴以吻礼。

3.致意

 微笑致意

 举手致意

 点头致意

 欠身致意

 脱帽致意

三.介绍礼仪

 介绍是商务交往中经常使用的方式,是商务活动开始的标志。

 介绍分:自我介绍和为他人作介绍;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为了结识某人或大家。

 在许多社交场合,为了结交一些朋友,需主动介绍自己,这就是自我介绍。

1.介绍顺序:

给别人作介绍应遵循的原则:让尊者优先了解对方情况

 具体顺序

 把地位低者先介绍给地位高者;

 把年轻者(晚辈)先介绍给年长者(长辈);

 把男士先介绍给女士;

 把公司人员先介绍给客户。

 未婚介绍给已婚

以上几种方式,共同点是:介绍时遵循“尊者居后”原则,即先把身份、地位较低者介绍给身份、地位较高者,让尊者优先了解对方的情况,以表示对尊者的敬重之意(但在口头表达上,则是先称呼尊者,然后再介绍)

自我介绍应注意:

 自我介绍的顺序;

 介绍时内容要全面、时间要简短;

 介绍时要自然大方,表达清晰,同时要把握好介绍的分寸;

七年级(下)日常交际用语归纳 篇3

【常用句型】

1. ——Excuse me. 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Yes, there is. It’s on Center Street.

2. ——Where is the supermarket?

——It is next to/across from the bank.

3.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park?

——Yes. It’s down Bridge Street on the right.

4. Go straight along this street.

5. Turn left/right at…

【英汉差异】中国人问路常用“称呼语+问路语”的格式。如:“大爷(小朋友,同志),请问去……怎么走?”,而英美人问路时,首先向对方道一声“Excuse me.”,以示礼貌并引起对方注意,问完路要感谢对方。即使对方不认识路,也一定要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二、谈论工作

【常用句型】

1. ——What do you do?

——I’m a reporter.

2. ——What does he do?

——He is a doctor.

3.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n actor.

【英汉差异】“What is he?”意为“他是干什么工作的?”,也是询问职业的常见句型。又如:“What are you?”千万不要理解为“你是什么?”。此外,还可以通过一般疑问句:“Are you an/a…?”等方式来询问对方职业,但不能问他们的工资是多少,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人隐私。

三、谈论人们正在进行的动作或过去的动作

【常用句型】

1.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2. ——What’s he/she doing?

——He/She is reading.

3. ——What did you/he/they do last weekend?

——We/He/They went to the movies.

4. ——How was your weekend?

——It was great!

5. ——Did you/he/she/they go to Central Park?

——Yes, I/he/she/they did. (No, I/he/she/they didn’t.)

【英汉差异】在汉语里,不管什么时候发生的动作,动词的形式不变,而在英语中则要根据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用不同的动词形式来表达,构成各种时态。表示现阶段或说话时正在发生的事或存在的状态用现在进行时。结构为:“be(am/is/are)+动词的现在分词(v-ing)”。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时用一般过去时。谓语结构是:be动词、行为动词的过去式。

四、谈论相貌

【常用句型】

1. 询问相貌:

What does your brother look like?

What do the twins look like?

Is Kate thin or fat?

2. 描述相貌:

They’re medium height.

She is tall. She has curly hair.

They have a medium build, and they have long, black hair.

【英汉差异】在西方,当人们赞扬某人长得漂亮时,被称赞者总是要说:“Thank you.”,而我们的习惯常表现为谦虚。在我们国家,相互熟悉的人相遇,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哎呀,老兄,你近来又胖了。”或者说:“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而感到生气,问话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国家可就不同了,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之类的话,即使关系再好,对方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回答,他们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五、谈论天气

【常用句型】

1. 询问天气: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omorrow?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tomorrow?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How’s the weather in…? (介词in后跟表示地点的名词,还可用于月份、季节名词前。)

2. 描述天气:

It’s fine/cloudy/windy/rainy, etc. 天晴/多云/有风/有雨等。

It’s getting warm/cold/hot today. 今天天气变暖和/冷/热了。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正下着倾盆大雨。

【英汉差异】对于英美人来说,谈论天气是在一起聊天时的起始点。因为谈论天气是中性话题,丝毫不会涉及到双方的隐私(如:姓名、年龄、婚姻、工资、住处等),不会引起误解或出现尴尬的局面。英美人喜欢谈论天气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多岛的国家,英国的主要文化区又在东海岸,多变的气候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较大影响。在谈论天气状况时,英美人还喜欢用附加疑问句的形式,并且常常加入一些个人感觉和评论。如:

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不错,不是吗?

It’s rather warm today, isn’t it? 今天相当暖和,不是吗?

六、就餐

【常用句型】

1.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I’d like beef noodles, please.

2. ——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small/medium/large bowl of noodles.

【英汉差异】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常常说一些自谦的话,如:“没有什么好菜招待您”、“家常便饭”等。而对于英美人来说则会产生反感,他们觉得用“便饭”招待他们,可能是因为他们地位低下,而当他们看到丰盛的菜肴时,又会有“难道这是便饭吗?”的疑问。英美人大都实行分餐制,用餐时,他们一般不用自己的刀叉为他人添菜,也不把自己盘里的菜分给别人,除非还没有用过。在劝人吃喝时,常说一句:“Help yourself/yourselves. (请随便吃吧。)”即可。用完餐后,他们往往给服务员留小费,一般是用餐费用的15%左右。

七、发表意见或看法

【常用句型】

1.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I can’t stand them./I don’t mind them.

2. ——What does she think of Dumpling King?

——She doesn’t like it.

3. ——What do they think of Anna?

——They love her. She is active.

【英汉差异】美国人非常注重培养和开发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判断、发表意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孩子们也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因此,美国孩子一般都具有独立性。美国社会也因此而始终充满创造的活力。事实上,能对客观现象作出准确的看法和评价,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八、询问日期、星期和时间

【常用句型】

1. ——What’s the date today?

——It’s May 8th.

2. ——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Friday.

3. ——Excuse me. What time is it now?

——It’s twelve minutes past eleven.

4. ——What’s the time, Mum?

——It’s seven thirty.

【英汉差异】在英美等国询问时间、日期要注意几点:(1)寻找好被询问的对象,这主要是说被询问者一要有时间,二要心情好,否则,你很可能得不到满意的回答。(2)询问前要说“Excuse me.”,以示礼貌。问话尽量简洁明了,发音要准。(3)在得到必要的回答后要向对方致谢,而且用降调,这样显得真诚。

九、提供帮助和请求帮助

【常用句型】

1. ——Can I help you?

——Yes, please.

2. ——Let me help you.

——No, thanks.

3. ——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Certainly./Sure.

【英汉差异】有意向别人提供帮助时,英美人常采用如下句型: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等。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常用“Yes, please.”来表达。接受请求、愿意向别人提供帮助时常说:Certainly/With pleasure. 等。英美人独立意识很强,一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因此谢绝别人帮助的情况很多。常有如下的说法:No, thanks(Thank you)./That’s very kind of you, but…等。若想请求帮助,除了必要的礼貌外,言谈还要直率,当然在开口前要说一声“Excuse me.”。

十、谈论喜好

【常用句型】

1.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drink?

2. I don’t like it very much.

3. ——Do you like rice/hot dogs/vegetables?

——Yes, I do./No, I don’t.

4. ——Do you like working in Chengdu?

——Yes, very much.

5. Li Shan likes rice a lot. But she doesn’t like meat at all.

【英汉差异】中国人表示“喜欢”时常常谦虚委婉;而英美人则表现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其喜爱之情。表达不喜欢时,英美人一般要加入一些委婉的客套话,如:I’m afraid…/Yes, but…等,以免挫伤他人的的感情。

十一、购物

【常用句型】

1. ——Can I help you?

——Yes, please. I want some tomatoes.

2. ——How much is the chicken?

——It’s twelve yuan a kilo.

3. ——What’s the price of your English book?

——It’s 18 yuan.

4. ——How much are these things?

——Let me see. Four yuan fifty fen.

——Here’s the money.

——Thank you.

日常交际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 篇4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要用有限的语言符号表达无限的事物, 这样的矛盾使得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应运而生。此外, 由于语言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而客观世界很多客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客体之间存在模糊边缘, 因而反映这些客体的词语含义外延也必然是模糊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是模糊修辞产生的基础。模糊修辞是“根据题旨情景, 采取某些技巧和方法, 调动语言积极因素, 用提高言语的模糊度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张潜, 1998:53) 。在日常交际中, 模糊修辞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表达手段。在特定的语境中, 模糊词语的表达效果比精确词语的表达效果还好, 或者说可以起到精确词语起不到的作用。本文拟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模糊修辞现象。

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说话人如果不是故意愚弄人的话, 总是希望受话人能完整地接收到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而要保证交际的成功, 说话人和受话人必须进行合作, 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准则。格莱斯认为在交际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含一条准则和一条次准则 (Grice, 1975) 。

A.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尽量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 但不超过所需。

B.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努力使话语真实。

C.关系的准则 (Relevant Maxim) :要有关联。

D.方式的准则 (Manner Maxim) :努力使话语清楚, 避免含混不清和歧义。

格莱斯还对运用合作原则分析了会话含义。他的学说逐步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并成为语用学重要理论。人们很快发现, 日常交际中也有合作原则解释不了的现象。作为对Grice (1975) 合作原则的修订和补充, 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其分为六类, 分别是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o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每条准则下面又有两条次准则。面子是礼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指个人公开的自身形象。在Brown&Levinson看来, 礼貌就是保全面子。

三、模糊修辞的分类及语用分析

模糊修辞分常规修辞和艺术修辞两类。我们主要讨论常规模糊修辞。常规模糊修辞就是实用性模糊修辞, 指在交际中有意采用含混笼统的说法取得准确生动的交际效果。

1、清晰语言传达模糊意义

清晰的语言语义是清楚的, 但在交际中有时说话人并非要表达语言固有的语义, 而是另有所指, 言外有义。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夸张地表达了深切的愁绪;还有诸如七上八下、五颜六色等词语都是用精确的数字表达了模糊的意义。

五十年代, 在一次周总理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 一位西方记者问道:“请问。你们现在银行的库存有多少?”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十八块八角八分。”众皆叹服。那位记者不是不知道国家银行库存是国家机密, 就算不是国家机密, 中国刚解放不久百废待举, 国库本就不甚雄厚, 其意不过是使周总理出丑。没想到周总理能马上想到用人民币面值之和这个精确数据模糊银行库存, 既保住了国家机密, 又巧妙地回答了记者提问, 虽然违反了量的准则, 但却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的准则, 展现了周总理的机敏和超凡的语言才能。

2、模糊词语构成的模糊修辞

模糊词语指词义的外延没有明确界定的词语。自然语言中有大量的模糊词语, 如表示色彩、年龄、空间、时间等的词汇。在英语中如red, thirty something, over there, morning等词都是模糊词汇。模糊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提供恰当的信息。比如要登一则寻人启事, 在描绘此人特征时若精确地写出:身高170cm, 体重63kg, 腰围25, 脚码39., 人们看了一点概念也没有, 在脑海中难以很快勾勒出这个人的图示来;还不如用模糊修辞来进行描述:中等身材, 五十来岁, 微胖, 腿短, 脚穿一双棕色大头鞋。按照合作原则, 寻人启事运用模糊修辞提供相关的恰当的信息。再看下面这则对话:

A:You’re in high spirits!What’s the good news?

B:I just received from my boyfriend the roses as my thirty’s birthday gift.

A:Really?It’s incredible.I thought you’re just at your early twenties.

B:Were I?Thank you.

B用early twenties与A提供的信息thirty’s birthday相对比, 慷慨地称赞对方年轻, 符合礼貌原则, 直说得A心花怒放, 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再如小李向领导打听自己和小张竞争副主任的结果, 领导说:“你和小张都很优秀, 不过你比小张晚来一年, 你的情况我们还得研究研究。”“研究”应经成了官场惯用的模糊语, 是领导为了保全小李的面子而采取的修辞策略。

3、用模糊限制语构建模糊修辞

何自然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 一类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如kind od, almost, more or les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A and B;一类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如I think, I’m afraid, as is well known。前者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话语进行某些修正或者给出一个变动范围, 这样做时为了避免说话武断, 使话语更具客观性。后者是在原话上增加一个说明, 指出这是说话人或者第三者的意思, 从而使原话的语气趋于缓和。这样的修辞在广泛用在解释病情、法律法规、外交会客等场合。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不提供确切的信息, 原因有二——其一客观世界本来并非一成不变的, 它有很多种可能性, 其二给说话人留余地, 给听话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所以医生可能会对一个重症病人家属说:病人可能还有三到六个月的生命, 但他如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再多活个两年三年也不是没有可能。法律条文常有这样的规定:违反某某条例的, 视情节轻重处以2000到5000元罚款。

综上所述, 在交际中说话人因为认知的不足, 出于礼貌或者为自己留下余地, 在运用模糊修辞时可能会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但却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同时也达到了较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潜.修辞语法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日常交际礼仪:舞会礼仪 篇5

日常交际礼仪: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 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 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应当待学会后再进舞池. 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 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4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 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 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 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 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日常交际 篇6

(一)礼貌、得体

中国人向来讲究“礼尚往来”、“以和为贵”,避免话语交际中针锋相对的情况。交际是一门学问,它的一切的背景都要建立在礼貌的基础之上。我们都知道,礼貌是交际中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在交际中我们要尊重对方,在选择言辞时避免选用一些给对方的心理带来强烈刺激的措辞。在话语交谈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话语投机,另一种就是话不投机。在话语投机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会极力夸赞对方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认同。由于有共同语言,像“极其”、“很”、“非常”、“棒极了”,一类的词出现的概率就会比较高。那么在话不投机或不同意对方观点的情况下,我们的言语只需要给予对方适量的信息就可以了,让对方从你的言谈之中能够揣摩出你的意图,即便表述的是相冲突的观点,也是不失礼貌的。这样就顾及了对方的颜面,给对方一个台阶下,给人留足了面子。这里就需要我们在表达时尽量用一些模糊的言辞,这是因为模糊语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正好为给人造成最小的伤害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如果不得已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我们可以在程度最小的一组词语中选取一个,使表达的方式趋于平和,也使听者从言语中感到客气和对他的尊重,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

(二)表达含蓄

有人说含蓄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含蓄的表达手法都是随处可见的。不仅文学作品需要美感,交际中也需要一种完美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使人感到话中有话,韵味无穷。

《红楼梦》里的人物在对话时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秦可卿病危之际,贾蓉与大夫之间有这样一段对白:

贾蓉看了,说:“高明的很。还要请教先生,这病与性命终究有妨无妨?”先生笑答到:“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之,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材料来自《红楼梦》第十回)

(三)自我保护

我们前面写到的几点,按照大的方向归纳,是站在交际对方的立场上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层次剖析这种现象,会发现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可以说是人的一项本能,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同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给自己找麻烦。在某种程度上,如果由于我们语言上的失误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给自己找一个开脱的借口。有一个例子很能够体现这一点。

三位读书人赴京赶考途中,找到一位相士请卜能否考中。相士思考片刻答道:“一个。”三人问其故,他说:“此乃天机,不可泄漏。”三人走了之后,相士的徒弟问师傅是怎么知道只有一个人能考中的。相士解释说:'若三个人中有一个人中,正好是“一个”的意思;若两人中,则是有“一个”不中;若三个全中,那就是没有“一个”不中。“徒弟听了恍然大悟。”

其实在现代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虽然今天我们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但去算命的人仍不在少数,仔细琢磨“先生们”的话,就会发现,“先生们”使用模糊语言的概率是相当高的。他们用许多具有模糊性的言辞,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四)表义丰富

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的表义有多重不确定性,它的范围更加宽泛,运用们联想到事物的相关物,使语言更具有张力,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想象力。如一句普通的"下雨了"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中,其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十分不同的。如果是两个农民说这样的一句话,并且是在春天,其中的“雨”就可能是丝丝细雨,代表一年的好的开始,代表万物生机勃发的气象,其中也饱含着对春雨的感恩情节。如果是在夏天就可能会是闷热的暴雨。如果是一个失恋的人说出这句话那就有凄凉的味道了。相同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了不相同的韵味。

(五) 结语

日常交际 篇7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这一术语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首创。1952年, 哈里斯在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从此, 它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专门术语被广泛使用。从那时起, 话语分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英美国家对话语分析的研究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明显的进展。Hymes, Austin, Searle, Grice, Halliday, Leech, la bov, Sacks, Schegloff, Jefferson, 等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话语分析的迅猛发展。德国的语言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对语篇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们把这个研究领域称为篇章语言学 (text linguistics) 或篇章语法 (text grammar) 。荷兰的Van Dijk在话语分析方面贡献很大, 他早期的研究通常被称为“篇章语法”。1972年, 他出版了Some Aspects of Text Grammars (Van Dijk 1972) , 接着他又出版了4本这方面的专著 (即Van Dijk 1977, 1978, 1979a, 1979b) 。1985年, Van Dijk编辑出版了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手册) 。该手册“可以看做是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话语分析学者由于各自不同的语言观念及理论侧重, 对话语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Halliday创立的系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话语分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 Halliday明确指出, 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话语分析提供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

二、日常交际中的语境与意义

在交际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每一个单词的字面意义均能理解, 对说话人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却不得要领。比如, “he is a fine 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 这是它的句子意义, 是永恒的, 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 某人却舍弃不顾, 拂袖而去, 你对别人说“he is a fine friend”, 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 这就是Grice所说的非自然意义或说话人意义。

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 他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Firth继承和发展了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 对语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语境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 又有由情景因素构成的“上下文”。Halliday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场景、交际者和交际方式;他提出“语域” (register) 的概念, 认为语体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场合、对象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

从语言研究出发, 对语言文字意义的理解可以从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层面上进行。对于语义学和语用学所研究的这两类不同的意义, 语言学界常见的一种区分是对句子意义 (sentence meaning) 和话语意义 (utterance meaning) 的区分。这两类意义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 句子意义是抽象的、孤立于语境之外的, 话语意义是具体的、和一定的交际条件紧密相关的。另一种对意义的区分是格莱斯 (Grice) 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发所做的区分。格莱斯把他所区分的两类意义分别称为自然意义 (natural meaning) 和非自然意义 (non-natural meaning或meaning-non) , 后者有时也称为说话人意义 (speaker's meaning)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静态义,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动态义。前者研究语言的真值条件, 研究语句的规约意义;后者则研究语言使用中说话人结合语境和意图所表达的意义。

三、话语分析与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

话语分析理论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 其中包括语言在立法和司法、语言障碍医治、外交事务、商务、军事等活动中的作用等课题;二是语言与教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其中包括与学校教育紧密相关的语言政策、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三是语言与认知科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其中包括认知模式与语篇生成和理解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方法与社会文化方法的互补等课题;四是英语话语与汉语话语的对比研究。

话语分析家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各种语言理论中寻找对话语分析有用的部分并加以应用, 但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这种情况如果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话语分析充其量只能停留在纯粹应用性的语言研究层面上。话语分析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 至今所采取的分析方法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来的, 话语分析家们并没有为话语分析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步骤。

总之, 话语或语篇从生成、传递、接收到理解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 它进入交际之后形成语义层和语用层, 话语分析不仅从宏观和微观语篇结构和语义层分析, 还应考虑语篇与认知结构、人际修辞、交际策略等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并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话语分析或话语语言学只有纳入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观点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

摘要:话语分析不仅从宏观和微观语篇结构和语义层分析, 还应考虑语篇与认知结构、人际修辞、交际策略等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并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话语分析只有纳入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观点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话语分析,日常交际,语境,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平.话语分析说略: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公众安全下一篇:拉格朗日分析